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一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新版西师版)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8

一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新版西师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一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新版西师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一年级数学上册导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通过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树立数学到处可见的观念。

二、导学内容:

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2、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

3、分类、认识物体

4、11~20各数的认识

5、20以内的进位加法

6、20以内的退位减法

7、总复习

三、教材内容分析:wwW.jab88.Com

20以内的数的认识与计算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学习较大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基础。在小学数学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是学生适应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本册教科书还安排了简单的分类、认识常见的物体和实践活动等内容。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他们加深对20以内数的认识、计算的理解与掌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领域

1、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20以内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初步了解加法、减法运算的意义,会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2、学生经历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形、球等简单几何体的过程,了解这些常见的几何体。

解决问题领域

1、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开始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

2、学生初步了解到同意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学生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初步体验。

4、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领域

1、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2、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学生可以用20以内的数和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形、球等几何体,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学生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五、导学重点难点

重点:

1、6—10的加减法。2、20以内的进位加法。

难点:

1、10以内数的组成

2、凑10法。这是学生学习20以内仅为加法的计算方法之一,学好这部分内容将对学生计栓产生积极影响。

六、主要导学策略:

1、加强直观导学,增强操作、观察、时间等导学手段的应用。

2、师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数的组成,及20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知识的迁移作用,降低难度,分散难点,减小导学步子

七、导学进度表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数

1准备课2课时

1—3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12课时

4—7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15课时

8分一分、认识物体3课时

9—1111—20各数的人数8课时

12—1420以内的进位加法8课时

15—1720以内的退位减法9课时

18总复习

4课时

八、课时安排

■、上学了(2课时)

看一看,数一数………1课时比一比…………………1课时

一、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12课时)

l~5的认识……………3课时0的认识………………1课时

比较……………………2课时5以内数的加减法……………4课时

整理与复习………………2课时

二、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15课时)

6-10的认识…………………3课时6,7的加减法……………3课时

8,9的加减法………………2课时10的加减法………………2课时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3课时整理与复习……………2课时

综合与实践:我们身边的数(1课时)

三、分一分认识图形(3课时)

分一分……………1课时认识图形……………………2课时

四、11~20各数的认识(8课时)

认识11~20各数…3课时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3课时

整理与复习………………………………2课时

五、20以内的进位加法(8课时)

9加几………………2课时8加几………………2课时

7、6加几……………2课时整理与复习…………2课时

六、20以内的退位减法(9课时)

11减几………………2课时12,13减几………………2课时

14,15减几…………2课时16,17,18减几…………2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

综合与实践:环保小卫士(1课时)

七、总复习(4课时)

前言:上学了

导学课题上学了

标知识与

技能初步认识数、数数。

过程

方法1、在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的活动中,让初入学的孩子了解学校生活,渗透思品教育。

2、在数1-——10各数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验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最初步热情。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1、让儿童在数数过程中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以感受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亲切,克服陌生感,产生愉悦感。

2、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导学重点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能用带数字的一句话表现出来。

导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导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学课题1、看一看,数一数

导学内容课本第2、3、4页内容

导学目标初步理解儿童认数、数数的情况,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导学难点使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导学准备1——10的数字卡片。

导学流程

教师活动(导)学生活动(学)个性设计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从现在起,你将和老师一起共同学习、生活,探讨许多数学问题,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

让我们来互相认识一下吧。

打开第一页,教师有感情的朗读“编者的话”,讲讲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

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

二、数一数:

1、激发观察兴趣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2-3页挂图,出示一幅美丽的校园情境图。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2)对,这是一所美丽的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了。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

2、数图中的数量

(1)数出数量是1的

图中数量是1的有哪些?

出示数字卡片1,教师领着学生读一读,学生再自己小声读一读。

(2)数出数量是2的

图中数量是2的有哪些?

出示数字卡片2,请学生读一读。

(3)依次数出其他数量的事物。(教学方法同上)

三、实践活动:寻找生活中的数

(1)寻找身体上的数。

1—10这几个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我们身上就有许多,快找一找,说一说。

(2)寻找教室里的数。

同学们真了不起,在自己身上找到这么多数。大家在看看我们的教室你们能发现哪些数?

(3)寻找校园里的数。

我们的校园里也有许多数我们去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吧!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数了我们美丽的学校里的红旗、花、树木等许多东西,还数了我们身边的门、窗等事物。大家数得都很认真,很准确。放学后,大家可以再数数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

五、布置作业

数数家里的东西

学生作自我介绍:叫什么名字,家住哪儿,家里有多少人……

学生数数:1,2,3,4,5,6,7,8,9,10。

同桌合作数数:伸出两只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

学生认真观察图。

生答:知道,是学校。

学生随意观察,同桌同学互相说说。

生答:一面国旗、一座楼房、一位老师。。。。。。

学生小声读。

生答:有2个同学在浇花、有2个同学在玩飞机模型、有2个同学在打乒乓球。

学生读一读。

小编推荐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新版西师版)


课题认识人民币主备人

课型新授使用时间教者

课标(考纲)要求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人民币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知识内涵,初步知道人民币

导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人民币,了解人民币单位元、分及进率,1元=10角,1角=10分

能力目标能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对它们的实际价值有所感知

情感目标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思想,形成爱惜人民币的意识

教法(自填)

学法(自填)

导学

核心点重点:会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难点:理解人民币单位的大小和相应的进率

关键: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各种面值人民币的特点,引导学生互动交流

导学准备(用具)(自填)

第课时:导学过程

导学环节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备注

导入

初步了解人民币课件出示主题图。

问:老师准备到这个商场去买东西,你们知道老师必须带什么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感受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价值。

自主学习,

提出疑问,合作探究,

点拨解疑通过学习让学生对人民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一)认识人民币

1、认一认

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提出问题:

从这些人民币中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怎样才知道?

一张人民帛是多少呢?人民币上除了数字之外还有什么?

(二)人民币的兑换

师:把1元换成1角,你们会拿多少张1角跟我换?把1角换成1分,你们会拿多少张1分的跟我换?

师出示教材53页换一换示意图。学生逐一认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学生小组讨论。

生1:有圆的,有方形的。

生2:纸的、金属的。

生3:我发现几分在一起,几角在一起,几元在一起

小组活动交流讨论。

生:有数字,在数字的后面有元、角、分。

生:背面还有不同的图案。

学生把现县拿出来换一换,同桌互相交流。

学生体会:

1元=10角

1角=10分

学生读一遍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了解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有效地沟通元、角、分之间的联系。

拓展提升完成教材第53页“议一议”、“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通过学生独立练习,了解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作业布置:(自填)

板书设计导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

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1元=10角

1角=10分1、本节亮点:

2、待改进处:

课题人民币单位换算主备人朱学英

课型新授使用时间教者

课标(考纲)要求让学生掌握人民币的换算方法

导学目标知识目标熟练掌握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换算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探讨人民币单位的换算,并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情感目标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法(自填)

学法(自填)

导学

核心点重点:使学生掌握元与角,角与分之间换算的方法

难点: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换算

关键:用直观操作与分析思考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人民币的换算方法

导学准备(用具)(自填)

第课时:导学过程

导学环节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备注

导入了解上节课的学习情况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情境引入:

新店开业了,为了方便找钱,小熊决定先换一些零钱,教师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生回答:

1元=10角

1角=10分情境引入,很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复习了相关的知识。

自主学习,提出疑问,合作探究,点拨解疑弄清人民币单位换算的方法。教学例1:

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换算方法。

1、把4角全部换成1分的,可以换多少分呢?5元的全部换成1角的,又可换多少角呢?

师小结:

我们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所以几元里就有几个10角,几角里就有几个10分。

出示题目:

小松鼠有60角钱,她想买一个价格6元的玩具,能买到吗?

(二)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换算

课件出示:草莓蛋糕1元5角,苹果蛋糕1元3角,小狗有13角钱,它能买哪种。

师小结:可以把1元3角化成13角,方法是先想1元是多少角,再和3角加起来就是13角,还可以把13角化成几元几角,方法是先把13角分成10角和3角,所以13角就是1元3角学生拿出学具来的玩具人民币操作

同桌相互操作后交流

生1:1张1元换10角,5元就换了5次,一共可以换50角。

生2:用1元=10角来想,我们想1元可以换10角,5元有5个1元,就可以换成50角。

生3:1张1角换成10分,4角就换4次,一共可以换40分

学生交流,讨论后汇报小组活动交流再汇报

拓展提升1、试一试

14角=()元()角

1角7分=()分

11分=()角()分

2、完成教材53页换一换

3、完成教材56页练习十一的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通过练习巩固人民币的相关知识

作业布置:(自填)

板书设计导学反思

人民币单位换算

1元=10角1角=10分

13角=10角+3角=1元3角

1元1、本节亮点: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新版西师版)


课题认识钟表主备人

课型新授使用时间教者

课标(考纲)要求一年级的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到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但这仅是粗浅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实践,充分体验。通过拨表针、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的观念,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导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在动态中学会看整时、几时半和大约几时。

能力目标通过拨钟表等多种实践活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

及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初步建立时间的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教法(自填)

学法(自填)

导学

核心点重点:认识钟面,能区别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钟;会认读整时。

难点:认识几时半;观察、比较、发现整时,几时半钟面指针的规律。

关键:要求学生真正弄懂整时、几时半,在钟面上的表示。

导学准备(用具)(自填)

第1课时:导学过程

导学环节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备注(自写)

导入猜谜语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猜一猜这是什么?钟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语引出钟表,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

自主学习,提出疑问初步认识钟表整时、几时半师出示不同的钟表。问:最后这个钟表和前面的有什么不同呢?

师:像这样的我们把它称为电子表。最后一个是直接用数字来表示时间的

合作探究,

点拨解疑

认识钟表

认识整时师:钟面上有三根钟,有12个数字和刻度。把最短、最粗的钟叫时钟,较细、较长的针叫分针,通常我们把最细、最长的针叫秒针。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时针和分针,秒针暂不研究。

师:钟面上的这些指针都是往什么方向运动的?

师:她在干什么呢?看看是什么时候?

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

师:仔细观察这3个钟面,他们的分针和时针有什么特点?

相同点:分针都指着12,不同点:时针指的位置不同。

师小结: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学生手比划

小红起床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由于学生对钟表并不陌生,设计时主要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合作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让学生弄清几时,弄清分针和时针各表示的意义。

拓展提升认识几时半你知道小红晚上是什么时候睡觉的吗?

看看小红这两幅图在做什么?

那时是几时?

师:小结:分针指着6,时针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半。

作业布置:(自填)

板书设计导学反思

1、本节亮点:

2、待改进处:

课题认识大约几时主备人

课型新授使用时间教者

课标(考纲)要求认识“大约几时”,对一天的时间作一个大致的表述,相对完整地建立一个时间观念。

导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大约几时,会用整时、几时30分大约几时描述一天的时间。

能力目标体会时间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情感目标初步建立时间的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教法(自填)

学法(自填)

导学

核心点重点:认识大约几时

难点:认识大约几时,会用整时、几时30分

关键:能辨认大约几时

导学准备(用具)(自填)

第2课时:导学过程

导学环节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备注(自写)

导入认识钟表指名学生认识时间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时,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12与1之间就是12时30分通过复习有关整时,几时半的知识,认识大约几时,做好知识的迁移准备

自主学习,提出疑问认识刚过几时(过了一点点)出示主题图,你们看这是谁呢?在干什么?现在几时了?

大约4时,时针指到几分针指到几?

在认识大约4时的基础上,抽学生拨大约7时

认识快几几时(差一点点)小红去博物馆,刚好8时,小红在画画,快10时了

时针指到4,分针指到接近12

时针刚过7,分针刚过12就是大约7时

快12时的时候,小红在吃饭

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多种形式的流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合作探究,

点拨解疑进一步掌握整时、几时半。

刚过几时、快几时、大约几时在钟面现出示整时,出示3时半。

出示刚过8时,出示快8时,大约7时5时

学操作拨3时半。

学生操作拨。

学生操作拨。

让学生讨论操作拨。

进一步让学生掌握时间的表示意义。

拓展提升学即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今天所学的知识。吃饭、做作业、睡觉,上学时都能用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作业布置:(自填)

板书设计导学反思

1、本节亮点:

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表格式导学案(西师版)


前言:上学了

导学课题上学了

标知识与

技能初步认识数、数数。

过程

方法1、在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的活动中,让初入学的孩子了解学校生活,渗透思品教育。

2、在数1-——10各数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验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最初步热情。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1、让儿童在数数过程中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以感受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亲切,克服陌生感,产生愉悦感。

2、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导学重点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能用带数字的一句话表现出来。

导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导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学课题1、看一看,数一数

导学内容课本第2、3、4页内容

导学目标初步理解儿童认数、数数的情况,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导学难点使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导学准备1——10的数字卡片。

导学流程

教师活动(导)学生活动(学)个性设计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从现在起,你将和老师一起共同学习、生活,探讨许多数学问题,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

让我们来互相认识一下吧。

打开第一页,教师有感情的朗读“编者的话”,讲讲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

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

二、数一数:

1、激发观察兴趣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2-3页挂图,出示一幅美丽的校园情境图。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2)对,这是一所美丽的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了。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

2、数图中的数量

(1)数出数量是1的

图中数量是1的有哪些?

出示数字卡片1,教师领着学生读一读,学生再自己小声读一读。

(2)数出数量是2的

图中数量是2的有哪些?

出示数字卡片2,请学生读一读。

(3)依次数出其他数量的事物。(教学方法同上)

三、实践活动:寻找生活中的数

(1)寻找身体上的数。

1—10这几个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我们身上就有许多,快找一找,说一说。

(2)寻找教室里的数。

同学们真了不起,在自己身上找到这么多数。大家在看看我们的教室你们能发现哪些数?

(3)寻找校园里的数。

我们的校园里也有许多数我们去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吧!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数了我们美丽的学校里的红旗、花、树木等许多东西,还数了我们身边的门、窗等事物。大家数得都很认真,很准确。放学后,大家可以再数数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

五、布置作业

数数家里的东西

学生作自我介绍:叫什么名字,家住哪儿,家里有多少人……

学生数数:1,2,3,4,5,6,7,8,9,10。

同桌合作数数:伸出两只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

学生认真观察图。

生答:知道,是学校。

学生随意观察,同桌同学互相说说。

生答:一面国旗、一座楼房、一位老师。。。。。。

学生小声读。

生答:有2个同学在浇花、有2个同学在玩飞机模型、有2个同学在打乒乓球。

学生读一读。

学生之间互相观察,互相说。集体反馈交流

学生独立观察教室,寻找各数,并互相交流。

学生认真观察,互相交流,合作完成。

学生回到教室后反馈找到的数。

学生互相交流

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数一数自己和同桌有多少本书带了多少支铅笔

感受数学的快乐。

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由观察,同桌同学互相说,然后指定内容要求学生说,学生说完一种老师反复提问:还有什么?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1、看一看,数一数

看一看数一数

1、2、3、4、5、6、7、8、9、10

导学反思

第二课时

导学课题2、比一比

导学内容课本第5页的“比一比”及第6页的“课堂活动”。

导学目标初步感知物体的高矮、长短、大小及多少,以及会判断物体的高矮、长短、大、。多少

导学重点小组活动探讨初步比较物体高矮、长短、大小及多少的方法。

导学难点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用数学的快乐。

导学准备五角星、纸袋、各种文具、卡片

导学流程

教师活动(导)学生活动(学)个性设计

复习旧知识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数数,谁能把这些数数给大家听?

二、新授课

1、导学高矮。

(1)创设情境。

(在黑板上方贴一个五角星,下方也贴一个五角星)

谁愿意把黑板上的五角星摘下来?

老师为什么能拿到上方的五角星呢?

刚才那位小朋友为什么拿不到上方的五角星呢?

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高矮的问题。

(2)探究比高矮的方法。

请两位个子差不多的小朋友上台,分别站在讲台的左右两边。

2、比长短。

引导学生观察。

每组桌上有两个口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有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起把他们倒出来看一看吧?

你知道哪个物体长些?哪个物体短些吗?

比大小。

出示两个球,一大一小,让学生比较这两个球的大小。

比多少。

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说出同样多)

摆一摆,说一说。

同桌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边说。(引导学生说出多些、少些)

说出生活中多些、少些、同样多的例子。

课堂活动。

出示图片。

四、布置作业。

学生数数。

学生上台摘五角星,但只能拿到下方的五角星,拿不到上方五角星。

生答:因为老师高。

生答:因为小朋友个子矮。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比高矮的方法,并汇报、交流。

学生仔细观察倒出来的东西,交流汇报。

学生小组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并汇报。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物体大小的方法。

学生认真观察,并说一说观察到了什么东西?

同桌合作,摆学具卡片,并说一说谁多一些,谁少一些。

学生自由举例子。

学生人真观察,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并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比一比身边的事物

板书设计2、比一比

高矮长短大小

导学反思

第一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导学课题一、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标知识与

技能1、能认、读、写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以及各数的组成。

3、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并会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过程与

方法

让学生认真观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感知学习内容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1、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是算法。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导学重点1—5每个数表示的意义及写法;理解“”、“”、“=”三种符号的含义及作用。

导学难点理解“0”的含义以及加法、减法的含义;5以数的加减法计算。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及计算的意义。

导学课时10课时

第一课时

导学课题1—5的各数的数、说、认

导学内容课本7-8页的例1、例2、例3;课堂活动中的第一题。

导学目标1.对1-5各数感性的认识

2.培养良好的习惯

3.初步体验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导学重点认、读、写5以内的数。

导学难点对数的正确感受。

导学准备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棒

导学流程

教师活动(导)学生活动(学)个性设计

谈话引入: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可大了,特别是数字,我们常常用,请你仔细听,找找老师说的下面的这句话中有那几个数字:小红书包里面有1个文具盒,2本书,3个本子。你能象老师这样用数字说一句话吗?

一、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1.师:小朋友们,你去过动物园吗?你们瞧,(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早晨,老师和同学们来到了野生动物园。出示14~15页主题图),这里有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跟你的小伙伴讲一讲,你看到了什么?分别有几个?

2.学生汇报。

3.老师根据汇报情况适时把卡片1~5贴在黑板上进行认读。

反馈实践

1.谈话:老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吗?

2.谈话:老师拿出3个苹果,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和老师同样多的苹果数吗?

3.同桌之间考一考,教师参与到个别组的活动中。

二、感知数的顺序

1.逐次感知1~5的顺序。

2.整体感知。

a.出示点子图,你来给它们5个排排队。

请两名学生上台摆,其他学生在下面自己动手摆。

b.摆好后提问:“5的前面一个数是几?”“3的前面一个数和后面一个数各是几?”

然后同桌间互问互答。

开放性活动

1.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能用1~5表示?用你自己的话来告诉你周围的小伙伴。

a.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到活动中,并适时指导,注意表述的广泛性。

b.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

c.教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数量为1、2、3、4、5的物体,看来只要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你会发现在我们的周围有好多的数学问题。

2.猜数游戏。

提问:

a.这个数在2的后面,可能是几?还可能是几?

b.这个数在4的前面,有可能是几?

c.这个数在3的后面,而且在5的前面,可能是几?还有可能是其它数字吗?为什么?

3.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学生心中的美丽世界。

师:用你们桌子上的圆片、小棒、卡片等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并跟你的小伙伴说说你摆的是什么?用什么摆的?用了几个?

小组活动,老师到学生中间参与活动。

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先互相说说,再告诉老师和大家。学生按要求说话:(1)、1个文具盒,(2)、2本书,(3)3个本子。

学生答:

我家有1头牛;

我家3个人;

我家鱼缸里有5条鱼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认识钟表导学案(新版西师版)


课题整个数加减整十数口算主备人

课型新授使用时间教者

课标(考纲)要求掌握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导学目标知识目标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能力目标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注重算法的多样化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联系,体验数学价值

教法(自填)

学法(自填)

导学

核心点重点:理解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

关键:口算时通过摆小棒体验算理

导学准备(用具)(自填)

第课时:导学过程

导学环节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备注

导入复习数的组成出示:

40里面有()个十,5个十是();56里面有()个十()个一;()个一和()个十是78;9个十减3个十是()个十;6个十加2个十是()个十。课件出示例1:

问:你们从图上能获得什么信息?每盒有10支铅笔,左边4盒,右边有2盒……复习数的组成,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作铺垫

自主学习,提出疑问,合作探究,点拨解疑采用动手摆一摆,动口说一说的方法在操作中学习整十数加整十数的方法大家观察得真仔细,获得这么多信息应该怎样列式呢?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出示例2:(整十数减整十数)问:如果拿走10支,还剩多少支?

师追问:去掉1捆怎样表示?

计算减法时怎样想?学生积极举手回答、交流汇报。1、想:40+20=60,4个十和2个十是6个十;2、学生摆小棒;3、4+2=6,所以40+20=60,学生比较几种算法

学生观察图,找出相关信息。学生摆小棒,学生可能拿走1捆。画虚线,学生列出算式:60—10学生口述根据情境图理解几个十加几个十的意义,从而理解整十数加整十数的算理。

根据已有知识,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入手,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理解整十数减整十数的算理。

拓展提升通过类似练习,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率。

1、出示教材36页试一试。

2、完成教材37页课堂活动第1题。

3、口算游戏学生独立计算,并说说是怎样想的,学生合作交流、汇报得出结果。

学生看图,摆小棒填得数,并说说:10+40=□与50-40=□之间的联系。

同桌两人一组,一人说算式,一人说得数。

计算方法与10以内数的加减法类似,主要区别在于计算数单位不同。

作业布置:(自填)

板书设计导学反思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

1、想:40+20=60

4+2=6

40+20=60

2、4个十加2个十是6个十就是60

1、想:60-10=50

6-1=5

60-10=50

2、6个十减1个十是5个十就是501、本节亮点:

2、待改进处:

课题比多比少主备人

课型新授使用时间教者

课标(考纲)要求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道理

导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解题方法

能力目标掌握“求两数要差多少”的解题思路

情感目标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法(自填)

学法(自填)

导学

核心点重点: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解题方法

难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解题方法

关键:通过整盒乒乓球一一对应建立“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用减法”的解题思路

导学准备(用具)(自填)

第课时:导学过程

导学环节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备注(自写)

导入1、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算?1、复习巩固,出示口算卡

2、操作引入,在黑板上画8个O,一个对着一个,刚好对完,上下的图形就同样多

如果我们再多画一个△应该怎样说?抽生说出答案,并让一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在草稿上画出同样多的△

让一名学生上台画,并说一说对同样多的理解

同桌互说同样多

学生回答:○比△少一个

△比○多一个回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熟练掌握

自主学习,提出疑问,合作探究,

点拨解疑进一步感知比多比少的意义(一)教学例3

1、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分析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2、3问,虽然提法不一样,但都是求两个数相差多少要用减法计算,且是大数减小数。

引导学生说出:

学生计算后,抽一生说说计算过程。

3、及时反馈

师:完成教材39页的第10题

讲评:《动物世界》比《西游记》多多少元?

《西游记》比《动物世界》少多少元?

想: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列式为什么相同?“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观察图,同桌交流。

1、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

2、黄色的比白色的多多少个?

3、黄色多,白色少。

学生列式并解答。

抽几名学生板演,其余做在草稿本上。

学生自由讨论。在已学过的比多、比少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多、比少,从而抽象出比多比少的数学模型。

拓展提升多练题型1、教师写题

70比50多(),20双40少(),

()比10多60,

50比()少30。

2、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9题。

问:不改变问题意思,还可以怎样提问?学生说:怎样想怎样列式

学生看图写算式,说说计算过程

学生讨论、交流,抽生反馈。

作业布置:(自填)

板书设计导学反思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比多、比少)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问题

黄色乒乓球比白色乒乓球多多少个?

白色乒乓球比黄色乒乓球少多少个?

40—30=10(个)1、本节亮点:

2、待改进处:

课题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主备人

课型新授使用时间教者朱学英

课标(考纲)要求通过算珠图形象展示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要求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导学目标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位数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能力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位数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时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教法(自填)

学法(自填)

导学

核心点重点: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算理

难点: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算理

关键:借助具体实物和半抽象的计数器,让学生交流算法,思考并理解算理

导学准备(用具)(自填)

第课时:导学过程

导学环节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备注(自写)

导入情境引入:通过复习温故知1、口算开火车,教师念题

2、听算练习。老师念题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口算抽一道让生说说自己的算法。

学生直接在草稿本上写出答案通过多种类型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和技能

自主学习,提出疑问,合作探究,

点拨解疑

采用区别比较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异同点例1:情境图:

1、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师:一共有多少个月饼,怎样列式?

你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吗?

2、多种形式探讨计算方法

①看图说计算过程

追问:为什么要把左边3个和右边3个在一起呢?

②用计数器来算

在计算器上拨出23,引导学生说出:

为什么不在十位上加拨3呢?

③用摆小棒的方法来算

师小结:我们采用了看图,用计数器拨珠,摆小棒,做出了23+3的计算,虽然思考方法不一样,但计算时大家都发现一个重要问题:个位上的数与个位数的数相加

3、及时反馈

出示23+542+6

5+245+73

例2:

1、理解题意:师改题后,出示例2情境图,同样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月饼?又该怎样列式呢?

2、采用刚才学的方法能解决吗?

问:为什么在十位拨3颗?

3、比较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区别

观察:23+323+30

小结:今天学的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要记住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看见左边有2盒月饼和盒外3个,右边也有3个月饼

23+3

左边2盒表示的是2个十,先把两盒放一边,用左边的3个加上右边的3个,再把它们合起来

3+3=620+6=26

学生讨论:因为它们都表示3个一,计数单位一样

在十位上拨2颗表示2个十在个位上拨3颗,表示3个一

学生体会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加在一起

学生操作:先摆2捆3根,再加上3根

3+3=620+6=26

学生选择刚才用的几种方式,独立做

集体点评

学生说出:左边有3盒月饼加3个,右边有30个,学生尝试列式计算:23+30

学生摆小棒,在计数器上拨珠

30是3个十,所以要在十位拨3颗

学生观察抽生说出:计算时的不同23+3加在个位上,23+30,30的3加在十位上

通过情境图、计数器、摆小棒等方式,理解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的算理,深入理解计数单位。

拓展提升

通过练习,掌握算法1、完成教材“练习八”的第1题

2、完成教材“练习八”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再与同桌交流

交计算,再观察每组上下2个算式有何区别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合作讨论,巩固并熟练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理解相同数位才能相加

作业布置:(自填)

板书设计导学反思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

23+3=2623+30=53

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1、本节亮点:

2、待改进处:

课题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一位数主备人

课型新授使用时间教者

课标(考纲)要求理解并掌握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导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判断能力,体验数学价值

教法(自填)

学法(自填)

导学

核心点重点:掌握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掌握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关键:充分借助整十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知识基础,通过直观操作,计数器演示,让学生理解相同数位的数相减的算理。

导学准备(用具)(自填)

第课时:导学过程

导学环节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备注(自写)

导入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的理解一、复习巩固

出示:18+7056+20

45+4034+5

6+2771+6

谁能说说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应该注意什么?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学生答: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通过复习巩固,让学生理解算理,并熟练掌握口算方法。

自主学习,提出疑问,合作探究,

点拨解疑经历从具体实物到半抽象的计数器的过渡理解算理二、探究新知

(一)数学例3:

1、创设情境,出示例3情境图,你能从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如果让你提一个数学问题,你会怎么提?

追问:该怎么列式,为什么?

问: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减3呢?

还可以怎样算

小结:不管采用哪种算法,都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二)试一试

1、改变情境图的条件:如果在这54只纸鹤中,小明只做了3只,其余的是小华做的,小华又做了多少只?

问:54-3与54-30有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学生观察并回答:小华折了多少只千纸鹤?

引导学生列式:

54—30

从总数中减去一部分数就是剩下的数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1、计数器算

抽和演示

学生回答: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用小棒算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

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50-30=2020+4=24

学生列式:54-3

学生说出:54-30是十位上减3,是减去的3个十,而54-3是个位上减3,减去的是3个一

让学生识图,在情境中搜集有用的信息,同时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着重训练学生口述能力

拓展提升熟练掌握算理1、练一练

43-2056-2078-60

43-256-278-6

42+342+30

2、完成教材第41页“课堂”练习的第2题

3、口算(教材练习八的2、6题)

4、教材练习八第3题学生先比较上、下两题有什么区别,再小组合作交流算法

学生自由练习,全班集体订正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全班反馈

1、学生看图,明确图意

2、分析图中的数量关系

3、全班反馈

设计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练习,巩固算法

作业布置:(自填)

板书设计导学反思

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

54-30=2454-3=51

想:50-30=204-3=1

20+4=2450+1=511、本节亮点:

2、待改进处: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主备人

课型新授使用时间教者

课标(考纲)要求理解、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导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理解和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类推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教法(自填)

学法(自填)

导学

核心点重点:掌握加法竖式规范的书写方法,理解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

难点:掌握加法竖式规范的书写方法,理解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

关键:以计算器做形象支撑,再通过学生自己设计竖式充分暴露问题,教师再示范规范的竖式计算写法;多形式分层次练习突破难点

导学准备(用具)(自填)

第课时:导学过程

导学环节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备注(自写)

导入更好理解算理和算法一、复习引入

1、口算:

53+2036+4028+30

57+2076+343+2

65+231+421+4

问:口算时,十位上的数要加在哪一位,个位上的数呢?

2、在□里填适当的数

392835

□□□□□□

316329

□□□□□□

学生口答

抽生板演,集体订正

练习数的组成,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作准备

自主学习,提出疑问,合作探究,

点拨解疑多形式分层练习

1、出示例1情境图:

讨论算法

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寻找多种方法

及时给予表扬,同学们想出这么多算法,真棒

教学生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竖式的写法

观察算珠图和竖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强调: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再相加

4、对比算法

你们认为哪一种口算方法更简便合理?

5、试一试

出示:37+2143+42

1、让学生先说说题目的意思。

生:班上有23个男生,22个女生,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2、列式:23+22

3、算法1:口算:23和22分别由哪两个整十数和一位数组成的

①23+20=43

43+2=45

②3+2=5

20+20=40

③23+2=25

25+20=45

④20+22=42

42+3=45

算法2:用计数器

抽生上台演示,边拨边讲,先拨23,加上22就在十位上拨2颗,个数上拨2颗,合起来是45

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一遍

学生答:都是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对齐相加,个位和个位上的对齐相加

抽生说说各自的看法

指名学生说出口算步骤

利用多种算法,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让学生明确无论用哪种方法,只要你认为是最简便的即可。

拓展提升学生操作小棒,讨论为什么这样算1、出示教材45页课堂活动的第1题:小棒图

2、教材“练习九“第1、2题。学生观察再计算,并抽生说说自己的算法

作业布置:(自填)

板书设计导学反思

两位数减两位数

23

+22

————

45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1、本节亮点:

2、待改进处:

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主备人

课型新授使用时间教者

课标(考纲)要求进一步理解竖式计算的意义

导学目标知识目标归纳比较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不同算法,进一步理解竖式计算的意义

能力目标体会多种方法计算,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法(自填)

学法(自填)

导学

核心点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闰位数的算理

关键:利用旧知识构建新知,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并借助数位表将竖式形象化

导学准备(用具)(自填)

第课时:导学过程

导学环节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备注(自写)

导入温故知新,交流算法一、复习引入

1、口算:

64-3076-4053-20

64-376-453-2

64-676-753-5

2、计算:

32+2546+1327+32

37+2546+1727+23

学生口答

学生独做,抽一生说说计算过程在熟练口算的前提下,回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为两位数减两位数作铺垫

自主学习,提出疑问,合作探究,

点拨解疑利用数位表、计算器理解竖式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2

出示例2图:

师:你会列算式吗?

讨论算法

教师指导学生在数位图上摆

问:要从39里减去25要怎么减?

如果不摆圆片,你还能怎样计算?

让学生类比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在草稿本上完成

集体交流通算法

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明确:减法的竖式写法与加法的竖式写法是相同的,都要相同数位对齐

(二)试一试

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口算方法完成试一试的两道题

(三)教学例3

1、指导学生看图,并分析图中的数量关系

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看图理解图意39—25页,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后操作:

1、摆图片

想:先摆哪个数,然后怎么办?生:先摆39,十位摆3个,个位摆9个

把25分成2个十和5个一,在十位和个位分别去掉2个圆片和5个圆片

学生边摆边说出计算过程

生1:39分成30和9

25分成20和5

30-20=109-5=4

10+4=14

行2:可以竖式计算

39

-25

--------------

14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独立做,集体讲评,并抽生说说用的什么方法解的?

生:小客车23个座位,大客车45个座位,同桌交流,抽生回答:

①小客车比大客车少多少座位?

②大客车比小客车多多少个座位?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讨论

鼓励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推想出得数,让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拓展提升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1、课件出示教材45页课堂活动第1题中的小圆片图

2、用竖式计算学生看图列式并口算出结果

抽生板演,其余的在草稿上做,集体订正

通过练习巩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作业布置:(自填)

板书设计导学反思

1、本节亮点:

一年级数学上册《上下》导学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上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使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及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体会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下位置关系。

学习难点: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学具准备:课件、投影仪、教学书、铅笔盒、橡皮、动物图片、胶水

学习过程:

一、新授导入

1、在情境中渗透“上下”位置关系。

小鸟说:“树爷爷,您好,冬天快要到了,我们三个好朋友想搬到您这儿来过冬,行吗?”

老树说:“行啊。我这有三间房,不知你们想怎么安排呢?”

小鸟又说:“是啊。我们各自应该住在哪个房间最合适呢?

聪明的小朋友,你们能帮我们合理地安排一下房间吗?”怎么安排房间最合理呢?

(1)小组成员一起给小动物们分一分房间。

(2)用“上”“下”说一说小动物们的位置关系。

(3)汇报:哪一小组把你们分房的情况说一说?(引导学生用“上”“下”关系描述)为什么这样安排?

(4)学生汇报反馈小组内讨论的结果。

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有:

①小鸟飞得高,所以它的房间在最上面;小松鼠会爬树,所以它的房间在中间;小兔不会爬树,所以房间在最下面。

②小松鼠在最上面,小鸟在中间,小兔在最下面。

小鸟在小松鼠的上面

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

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

小兔在小松鼠的下面

小鸟在小兔的上面

小兔在小鸟的下面

(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位置关系(出示课题)。

现在,同学们对“上下”这种位置关系理解了吗?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上面,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下面,这是怎么回事?(指图说)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4)学生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生可能回答:因为跟小鸟比,小松鼠在它的下面;跟小兔比,小松鼠又在它的上面;所以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上面,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下面。

(5)小结:看来,同学们在说“上下”位置关系时,一定要看准跟谁比,是这样吗?

小鸟在小兔的_面,小兔在小鸟的_面,

松鼠在小兔的_面,松鼠在小鸟的_面。

二、感知生活中的上下

1、摆一摆,说一说。

(1)请小朋友拿出数学书,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把练习册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把橡皮放在铅笔盒的上面。

(2)你们同它摆的一样吗?谁能说说数学书、铅笔盒的位置?

(3)随意调换学习用品的位置,同位互相说一说他们现在的位置。

2、说说教室里的上下问题。

(1)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东西可以用上下来说一说。

(2)组织交流。

3、猜一猜:同学们,今天老师把上课用的卡片放进这个箱子里找不到了,你们愿意帮助我找到卡片吗?

师:那你们猜猜它在哪个盒子里?

生:1号盒子,2号盒子,3号盒子。

师:这可是个神奇的箱子,只允许我们打开一次,不过,它为我们提供了两条提示,第一个提示:卡片在1号盒子的下面,它有可能在哪?

(2号盒子或3号盒子)

第二个提示:卡片在3盒子的上面,它在哪?

生:2号盒子。

师: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因为卡片在1号盒子下面,它就可能在2号、3号盒子里,卡片还在3号盒子的上面,它就只能在2号盒子里。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判断的对不对呢?(师揭开2号盒子找到卡片)你们真能干。刚才我们一起寻找卡片的过程就是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

4、出示小书架。

(1)提问:书架有几层?都摆了哪些东西?

(2)指名当小小解说员,介绍书架里面物品的摆放位置。

三、实践应用

1、看图提问解答。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有一位叫小明的同学也带着他喜欢的东西来到了课堂上。

想知道是什么东西吗?我们一起看看吧!(电脑演示:书柜图。)

①这是什么呀?书柜有几层?里面都放了些什么东西?外面呢?(小狗、小镜子)

②看到这幅图,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提问并回答问题。

学生四人合作:一生问,余生答。

③汇报。

2.律动(配乐说儿歌、做手势)。

(1)请同桌面对面地说一说五官的位置关系。

(2)老师说口令,学生听口令指五官。

(3)老师把你们刚才说的五官的位置关系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编了一首儿歌,想不想听一听?(师配乐示范说)

(4)请学生配乐说儿歌做手势。

两只小手伸出来,上上下下分明白,

左手在上右手下,右手在上左手下,

我们一起指一指,鼻子上面是眼睛,

眼睛下面是鼻子,嘴巴长在鼻子下,

五官端正真好看!真好看!

四、巩固练习

1、看图说位置关系。

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去过南方吗?没去过南方的同学别遗憾,现在老师带你们一起去看看南方的风景画。这幅画美吗?美在哪儿?对!小桥、流水、小船、人物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你能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结合图说一句话吗?

学生观察反馈的结果可能是:

①人在桥的上面,桥在人的下面。

②河水在人的下面,小船在桥的下面。

③其他。

2、数学游戏:分房子。

美丽的森林动物园又为小动物们盖了一座新房,管理员叔叔正准备把房子分给四只小动物,可是小动物各有各的想法,你们能帮小动物按照它们的想法住进新房吗?

住在最下面,是第层;住在最上面,是层;第2层住的是谁,它在的上面,的下面,第三层呢?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大象说它太重了,想住在最下面的房间;小猫说它想住在最上面的房间;小兔说它想住在小猫的下面和小狗的上面,小狗说它想住在大象的上面。同学们,请你帮它们安排好房间好吗?

师小结:由于同学们的热心帮助,小动物们都高兴地住进了新家。它们夸你们真是一群热心助人的好孩子!

3、巩固深化,拓展创新。

(1)聪明屋。

老师带你们到聪明屋去看看,今天它给我们出了一道什么样的难题?

有三个小女孩分别叫小红、小兰、小英,她们住在同一座楼里,小红住在小英的楼上,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请你猜猜看小兰住在哪儿?

现在每个小组都有写有三个小朋友名字的卡片,请四人一组摆一摆,看看小兰到底住在哪层楼?

学生根据题意讨论,按楼层摆卡片。全班交流反馈。

(2)正反口令游戏。

①听老师口令,学生指方向。

如:老师说“上”,学生指“上”。

②听老师口令,指相反的方向。

如:老师说“上”,学生指“下”。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有着“上”“下”关系的物体,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用我们明亮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数学吧!

一年级数学上册《左右》导学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左右》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2、能确定的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用自己语言表达。

3、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会确定左右位置关系,空间观念培养,位置相对性。

教学设计思路:感知自身的左和右,借助文具的摆放,使学生会确定物体左右的方法。

教学准备:挂图、物品

课时划分:1课时

教学内容

课前导入:游戏:前后、上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你经常用右手做什么?左手做什么呢?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用“我用左手干……,我用右手干……”的句式练习表达。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体验自身的左和右,通过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可以做许许多多的事情,小朋友们瞧瞧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

二、自主探究

感知群体

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在全班小朋友中,你能找出第一排坐在最左边的是谁?最右边的是谁?右边又是谁?快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学生同桌合作,感知群体中的左和右。

说一说,摆一摆:请你像书上的小朋友一样按顺序摆好学习用具。学生动手操作,边说边摆,进一步感悟物体的左和右。

三、进一步探究,体会左右的相对性。老师和你们是面对面站的,请你判断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呢?

教师举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学生根据教师设疑,展开讨论。

全班交流。

接下来我们做一个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伸出右手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师生共同玩: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

四、实践应用

巩固掌握: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幅图,请你看看小女孩是靠哪边走的,小男孩是靠哪边走的?请你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观察(第61页第3题)看图判断左右。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自由发言。

同学们各持已见,到底是在哪一边呢?我们亲自来试一度。(组织学生进行模拟上下楼活动)女同学上楼,男同学下楼,然后交换上下楼。

五、教师小结:平时我们上下楼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有秩序的走,这样才能减少意外。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西师版)


第三单元角

线段、直线和射线
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1-42页。课型新课课时第课时
学习
目标1、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
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经历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
重难
点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

导入
新课
(导)教师:你从图中看见了哪些数学现象?
学生观察后相互说一说,然后抽几个学生汇报。
教师:对了,这幅图中有很多线和角,生活中也有很多线和角。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线。

自主
合作
(学)
1.学习线段。
教师:我们先来研究这幅图中的电线。
教师:同学们看一看两根电线杆之间的一段电线。
教师将一段电线画在黑板上,并明确:这就是线段。
结合电线引导学生认识线段的基本特征:有2个端点、直的(先让学生观察、口说,在集体归纳)
教师:能说一说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线段吗?
学生回答略。
引导学生在两点之间画线(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纸片上画),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结合黑板上的板演图(教师可以作适当的补充)进行集体交流:在两点之间可以画很多条线,其中线段最短,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
2.学习直线。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一条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尽量让学生说),并在黑板上演示。
教师:这条线有多长呢?这样的线有端点吗?能量出它的长度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无限延长的线没有端点,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教师:这样的线我们把它叫做直线。能说一说直线与线段有哪些不同吗?用下面的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度量直线没有端点、不可以度量教师:自己确定一个点,试一试过这个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自己确定两个点,试一试过这两个点又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学生试后回答: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学习射线。
教师: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什么样的线?(让学生大胆设想:(1)这条线有端点吗?(2)这条线能画完吗?(3)这条线可以度量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强调不可能画完)并引导学生发现这条线的基本特征:1个端点,直的,无限长。
教师:这样的线叫射线。比如手电筒和探照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

交流
展示
(展)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
引导学生从端点、是否直、是否有限长方面进行比较归纳,并完成下表:
端点是否直是否有限长
线段有限长
直线无限长
射线无限长
巩固
提升
(练)1?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2小题。
2?完成练习十二第1~3题。
3.画一长3cm的线段,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4.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学习
评价
(评)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疑惑?

角的度量

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3-44页。课型新课课时第课时
学习
目标1.知道什么是角,能指出角、边和顶点;能用常用的符号来表示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

学习
重难
点角的度量方法

导入
新课
(导)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射线,请同学们确定一个点,以这个点为端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学生操作后,同桌互相展示,教师巡视。
教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回答:发现从一点引入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是角(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角。
教师问:这些角是怎样形成的?
指名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就是角,这个点是角的顶点,两条射线是佼佼的边。
教师明确: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并给黑板上的角命名“<1”
教师:看看同学们画的角,是一样大的吗?
学生发现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教师:这些角哪些角大,哪些角小呢?我们除了可以观察和重叠比较外,还可以通过角的度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自主
合作
(学)
1、认识量角器
教师:角的大小可以用量角器来量。
教师出示量角器。
引导学生观察量角器,尽量让学生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结合量角器讲解:这里是把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这样的量角器有内外两圈刻度,有两条0°刻度线,方便同学们从两个方向测量角的度数。
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0度、30度、60度、90度和180度的刻度线。
2、用量角器量角(完成课堂活动的2题)
教师出示已画好的2个角,并提出任务:用量角器量这些角。
学生讨论:怎样用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学生汇报,集体归纳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
3.做活动角。(完成课堂活动的1题)
指导学生做活动角,然后让学生旋转一条边,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教师:在做活动角的过程中,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后,指导学生总结出角的大小主要看角张开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结论。教师:这条线有多长呢?这样的线有端点吗?能量出它的长度吗?

交流
展示
(展)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巩固
提升
(练)1?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2小题。
2?完成练习十一第1~3题。
3.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学习
评价
(评)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疑惑?

角的分类

内容教材第45、46页,练习十一第4~6题。课型新课课时第课时
学习
目标
1?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
重难
点认识角的种类

导入
新课
(导)教师提问激趣:把两个三角板上的直角拼起来,可以组成一个什么角?

自主
合作
(学)
1?学习平角。
教师引导学生把两个直角拼在一起,让学生观察感受形成的新角。让学生说出这个角的特点:两条边刚好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这个新角有多少度?
学生讨论后回答:90+90=180(度)。
教师明确:这样的角就是平角。
引导学生填写:1平角=()直角,1个平角=()度
2、学习锐角、钝角:
出示教材第66页下面的3个例角。
学生量这几个角的度数。
引导学生比较:左、右两边的佼佼与中间的直角有什么不同?(左边的角小于90度,右边的大于90度)
教师直接指出:小于90度的角叫锐角,大于90度的角叫钝角。
3、?学习周角。
教师:我们再来看一个非常特殊的角。
教师用活动角演示两条射线重叠在同一条线上,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一周的过程,同时又在黑板上板演。

交流
展示
(展)这个角特殊在什么地方吗?引导学生说出两条射线完全重合在一起,即角的两条边完全重合。
教师:一个平角是180°,两个平角是360°。
教师:这样的角是周角,一个周角是360°。
请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填空。1周角=()平角=()直角
学生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集体订正
巩固
提升
(练)指导学生完成第45-46页课堂活动第1~3题
学习
评价
(评)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惑?

画角

内容教材第46、47页,练习十一第7-12题。课型新课课时第课时
学习
目标1?掌握画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画30°、45°、60°和90°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
重难
点用量角器画角

导入
新课
(导)教师:先估计答题卡上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学生回答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教师:再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的角,记住这些角的度数。
学生测量后,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这些角的度数。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教学用三角板画角。
教师:画角一般要用工具来画。下面先给大家一副三角板,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这副三角板画出哪些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画出30°、45°、60°和90°的角;有的学生还提出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30°、45°、60°和90°的角?
学生:因为三角板上有30°、45°、60°和9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学生:用两个三角板上的两个角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角,比如30+45=75,30+90=120,45+90=135,60+90=150。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画30°、45°、60°和90°的角,先讨论怎样画30°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找到三角板上30°的角,在这个角的顶点上定一个端点,然后从这个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两条射线。
教师: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一下画的这个角是不是30°。
学生画后进行检验。
教师:能说说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指导学生说出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一是要在三角板上找到相应的角;二是在纸上确定一个端点并且把三角板角的顶点对着这个端点;三是要靠紧三角板的两边从端点往两边画射线。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把相应的要求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请同学们在45°、60°和90°中选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教师:怎样画75°的角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用30°和45°的角拼成75°的角后,再按前面的方法画。
教师:请同学们在75°、120°、135°和150°中选择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一画。
学生画角后,拿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自主
合作
(学)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会用三角板画角了,用三角板画角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简便。但是如果要求我们画一个24°的角、139°的角,只凭三角板能画出来吗?
学生:不能。因为三角板上找不出、也拼不出这样的角。
教师:这就需要我们用另一种工具——量角器来画。根据前面的经验,想一想用量角器怎样画24°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先确定顶点;二是过这个顶点画一条射线;三是用量角器确定度数;四是根据确定的度数画出角的另一条射线。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画角最难的一步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样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作示范画角,然后请学生照老师这样画角。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是:(1)量角器的中心点要与确定的端点重合;(2)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与已经画好的一条射线重合;(3)再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数作一个记号;(4)连接端点与这个记号画一条射线。
教师:也就是要关注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出83°、139°角。
交流
展示
(展)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巩固
提升
(练)46-47页课堂活动第1~3题
学习
评价
(评)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疑惑?

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课》学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课》学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课》学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页,练习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掌握连续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两个问题之间的关系,明确解答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觉检验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学过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上。

【教学重、难点】

分析两个问题的先后顺序,确定先解决哪个问题,然后检验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展示练习六,明确这一练习的专项训练连续两个问题。

用谈话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性,克服两个问题带来的困难。

二、探索交流

独立完成练习六第3、5、7题。小组合作完成第1、2题,读题看懂题意,小组交流解题思路,全班展示你是怎么想的。自主解决第4题。

三、加强训练

读题说题意,交流解题思路。

列算式进行解答,小组竞赛。

四、总结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训练,你对连续两个问题的解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吗?请你说一说。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新版人教版)


班级一年级学科数学

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初步学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重、难点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0捆小棒,每捆10根

导学过程备注

口算:

3+2=7+5=9-4=

8-2=5+5=3+5=

任务一:10+20=□

1、动手操作:左边摆10捆小棒,右边摆20捆小棒。

2、思考:()个十加()个十,是()。

任务二:30-20=□

思考:()个十减()个十,是()。

达标测评:

1、口算

20+40=30+50=70+20=60+10=

60-20=80-50=90-70=70-10=

2、小红得了20朵花,小东得了30朵花,一共得了多少朵花?

3、公共汽车上有40人,下去了10人,还剩多少人?

作业布置:第63页第1、2题。

总结反思:

班级一年级学科数学备课人陈忠慧

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

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重、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算理。

导学过程备注

1、48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4=30+()

任务一:25+2=□

1、动手操作:左边摆25根小棒,右边摆2根小棒。

2、思考:认真观察,先看单根的小棒。

()根+()根=()根

再加上左边的2捆,刚好是()捆()根,也就是()。

任务二:25+20=□

1、动手操作:左边摆25根小棒,右边摆20根小棒。

2、思考:认真观察,先看整捆的小棒。

()根+()根=()根

再加上单根的5捆,刚好是()捆()根,也就是()。

达标测评:

1、口算

30+30=40+50=70+10=20+60=

38+30=44+50=70+19=20+67=

2、手工小组有8人,音乐小组有20人,一共有多少人?

3、小红排球40个,小兰排球25个,一共拍多少个?

作业布置:

总结反思:

班级一年级学科数学备课人陈忠慧

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重、难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理。

导学过程备注

口算:

8+6=20+15=31+5=

任务一:24+9=□

1、动手操作:左边摆两捆小棒和4根小棒,右边摆9根小棒

2、思考:要把两部分小棒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根,应该怎样做?

3、小组交流方法,教师巡视。

4、小组展示,教师指导。

达标测评:

1、口算

46+5=36+8=69+7=55+8=

8+34=45+5=59+6=7+53=

2、小白兔有13个萝卜,小灰兔有9个萝卜,一共有几个萝卜?

3、小明今年8岁了,妈妈比小明大25岁,妈妈今年多少岁?

作业布置:

总结反思:

班级一年级学科数学备课人陈忠慧

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

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重、难点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导学过程备注

1、口算

9-6=30+2=8+51=50-20=

2、口答:

⑴54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54=50+()

⑵68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68=8+()

任务一:35-2=□

1、动手操作:先摆35根小棒,去掉单根的2根,还剩多少根?

2、小组交流方法,教师巡视。

3、小组展示,教师指导。

任务二:35-20=□

1、动手操作:先摆35根小棒,去掉20根,也就是2捆,还剩多少根?

2、小组交流方法,教师巡视。

3、小组展示,教师指导。

达标测评:

1、口算

40-10=60-20=80-50=90-30=

47-6=75-40=58-10=46-70=

2、超市运进63箱苹果,卖了60箱,还剩多少箱?

3、明明考试得了90分,刚刚得了80分,明明比刚刚多得了多少分?

作业布置:

总结反思:

班级一年级学科数学备课人陈忠慧

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退位)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重、难点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导学过程备注

口算:

12-7=20+4=35-3=

任务一:36-8=□

1、动手操作:每位同学拿出两捆小棒表示3个十,再拿出6根小棒,表示6个一,在课桌上摆好。

2、思考:去掉8根小棒,想一想应该怎么办呢?

3、小组交流方法,教师巡视。

4、小组展示,教师指导。

达标测评:

1、口算

33-6=45-8=35-6=62-7=

70-5=27-8=54-50=48-5=

2、河里有37只小船,划走了8只,还剩多少只?

3、有25个鸡蛋,吃了7个,还剩多少个?

作业布置:

总结反思:

班级一年级学科数学备课人陈忠慧

课题小括号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正确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

重、难点使学生认识小括号及其作用。

导学过程备注

1、直接说得数。

15-6=17-8=5+4=

8+4=5+6=11-4=

2、说说这几题计算顺序。

14-8+38+6-715-7+5

任务一:

10-2-3=□

1、动手操作:每位同学拿出10颗五角星,在课桌上摆一摆。

2、思考:去掉2颗,再去掉3颗,还可以怎样想?

3、小组交流方法,教师巡视。

4、小组展示,教师指导。

达标测评:

1、算一算。

54-4-20=78-9-30=

75-5-40=67-(2+18)=

46-(8-3)=80-(10+30)=

2、有57颗星星,第一天发给小朋友4颗,第二天发3颗,还剩多少颗?

作业布置:

总结反思:

班级一年级学科数学备课人陈忠慧

课题连加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能比较熟练的口算。

重、难点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导学过程备注

口算

3+3=7+7=4+4=

6+6=5+5=9+9=

任务一:3个同学一起折小星星,每人折了6个。他们一共折了多少颗小星星?

1、动手操作:每组选3个同学,一人拿出5颗五角星,在课桌上摆一摆。

2、思考:一共折了多少颗星星怎样列式。

3、小组交流方法,教师巡视。

4、小组展示,教师指导。

达标测评:

1、算一算。

4+4+4=8+8+8=3+3+3=

9+9+9=6+6+6=7+7+7=

2、妈妈买了3袋苹果,每袋6个,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

作业布置:

总结反思:

班级一年级学科数学备课人陈忠慧

课题连减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正确运用连减来解决问题。

重、难点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学过程备注

口算

3+3+3=7+7+7=4+4+4=

6+6+6=5+5+5=9+9+9=

任务一:28个橘子,9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

1、动手操作:可以用小棒代替橘子,在桌子上摆出28根小棒,先去掉9根,再去掉9根,再去掉9根。

2、思考:可以怎样列式。

3、小组交流方法,教师巡视。

4、小组展示,教师指导。

达标测评:

1、算一算。

42-7-7=12-3-3=37-6-6=

34-5-5=27-9-9=32-8-8=

2、有18个胡萝卜,6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

一年级数学上册《连加、连减》学案沪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连加、连减》学案沪教版

一、口算训练,日积月累

在大屏幕上出示口算题

4+2=2+5=9–2=5+4=2+2=6+3=7+3=7–4=9–1=4+5=8–4=2+6=4+3=9–6=3+4=4–4=8+2=7–5=3–1=7–6=

学生只写答案,之后全班交流(请学生一一到讲台上讲解),及时更正。

【反思:口算训练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每节课前的5分钟口算训练可以起到较好的训练所用。并且本课的口算既是为了复习旧知,又为下面初步感知两步计算与一步计算的关系打下了伏笔。】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认识连加,探究连加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大森林吗?

生:喜欢

师:可是森林里有一棵大树生虫子了,怎么办呢?有几只小鸟发现了,它们就一起飞来给大树捉虫子。大家注意看,先来了几只小鸟?

生:5只。

师:可是树上的虫子太多了,它们就向朋友们求救。大家看,又来了几只小鸟?

生:又飞来2只

师:旁边还有一只小鸟说:“我也来帮忙!”现在请大家仔细看图,现在图中由几部分组成?

生:3部分

师:哪三部分?

生1:5、2、1

生2:左边、中间和右边

生3:树上的、先飞来的、又飞来的

师:我们看5表示谁呢?

生:树上原来的

师:2呢?

生:先飞来的

师:1呢?

生:后飞来的

师:谁能再说说?

生4:树上的5只、先飞来的2只、又飞来的1只。

师:谁能用数学语言把这副图说一说?

生5:树上有5只小鸟,先飞来2只,又飞来1只,现在一共有几只?

师:谁还想说说?(再指名说一说)自己大声的说一说。(生自己说)

师:在整个过程中,小鸟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生:变多了!

师:那我们该用加法还是减法?

生:加法!

师:想一想该怎么列式呢?(让学生稍想一想)谁来说一说?

生6:5+2+1

师:大家认真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课前口算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7:这个是3个数的加法,课前的口算是两个数的加法。

师:观察的真仔细。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连加。(师板书,生齐读课题)那这个算式怎么读呢?

生:5加2加1.

师:怎么算呢?自己在本上算一算,一会儿范老师找同学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自己在本上计算)

生8:我是先想5和2组成7,7再加上1等于8。

师:谁还想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9:我先想5+2=7,再想7+1=8,所以5+2+1=8

师:还有谁想说?

生10:我先想5和2组成7,再想7+1=8,所以5+2+1=8

(师生一起说思路,师板书思路图)

【反思:通过有趣的情景图引导学生逐步开始观察和思考。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学前班的学习经验,连加连减已经不在陌生,所以,我这里就侧重于让学生学会看图、说图意,并讲述自己的解题思路,重在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逐步学会整理自己思路。】

2.巩固连加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连加和它的计算方法,接下来请看老师用小棒摆一幅图,大家可要仔细数清楚哟。

(师摆小棒)

师:老师先摆了几根小棒?

生:4根

师:老师又摆了几根?

生:2根

师:又摆了几根?

生:3根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谁能把这幅图说一说?

生11:原来有4根小棒,又摆了2根,又摆了3根,现在一共有几根?

师:谁能说的更清楚?

生12:左边有4根小棒,中间有2根小棒,右边有3根小棒,一共有几根小棒?

师:好!自己在本上写算式。(生自己写)

生13:4+2+3=9

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13:先算4+2=6,再算6+3=9。

(师生一起说算法)

师:接下来范老师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摆一摆小棒。

生14到黑板上摆小棒:左边摆1根,中间摆2根,右边摆2根。

师:请大家看着这幅图自己写算式。

(生自己写,并请一名学生板演,之后全班交流。)

师:刚才我们解决连加问题时是怎么算的?

生:先算前两个,再把它们的得数加上第3个数。

师:嗯,说的很好,也就是说我们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

【反思:在巩固练习中,先是我引导孩子们摆图写算式,之后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摆图写算式,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不足的就是课前考虑到一年级孩子们的课堂组织比较困难,原本计划让每个孩子自己摆小棒的环节给取消了,只是让一名学生上台摆小棒,这个参与面太小,没能很好的培养每个孩子的动手能力。】

3.认识连减,探究连减计算方法

师:8只小鸟齐心合力帮大树捉虫子,不一会儿,虫子就要捉完了,1只小鸟说:“快完了,我先走吧。”又有2只小鸟说:“我们也走吧。”(师边说边变换图形。)

谁能说说这幅图?

生:一共有8只小鸟,先飞走1只,又飞走2只。还剩几只?

师:那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生:用减法。

师:自己试着算一算。(生自己做,请一名学生板演,之后全班交流)

师追问:这里的8是指什么?

生:原来一共的。

师:那1呢?

生:先飞走的。

师:2呢?

生:又飞走的。

师:那得数5指的是什么?

生:剩下的小鸟。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先算8-1=7,再算7-2=5,所以8-1-2=5。

师: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见过的减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这里是三个数连减,以前的是2个数相减。

师: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第二个内容:连减(师板书)

4.巩固连减

师:接下来我请一位小朋友来用小帮摆一副连减的图,请大家仔细观察。

(一生到黑板上摆小棒:先摆6根,然后拿走1,又拿走2根。师生一起说图意)

师:请大家写出算式,写完后同桌交换检查。

(生独立完成后,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师生小结:连加和连减时我们一般都先算前两个数,再把它们的得数加(或减)第三个数。也就是说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反思:有了连加的学习经验之后,连减就采用了半扶半放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更高,学习效果也比较好。】

三、闯关练习,巩固新知

(大屏幕依次出示问题,先让学生说图意,再独立列出算式,最后全班交流。)

【反思:让学生先说图意再列式计算,较好的培养了学生党语言表达能力,但是由于到了后半节课,一年级孩子注意力开始不够集中,有部分学生学习效率在逐渐下降,怎样在练习环节也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还需要继续深入思考。】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连加连减。

师:连加连减该怎么计算呢?

生: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进行的,也就是说要先算前两个数,再把它们的得数加(或减)第三个数。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这就是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我们学习连加连减还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大家课后还可以找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连加连减来解决的,比比谁找得多!

【反思:学以致用,让孩子把所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是对一年级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

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5+2+1=88–1–2=5

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连加、连减》学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连加、连减》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连加、连减》学案

一、口算训练,日积月累

在大屏幕上出示口算题

4 + 2 =2 + 5 =9 – 2 =5 + 4 =2 + 2 =6 + 3 =7 + 3 =7 – 4 =9 – 1 =4 + 5 =8 – 4 =2 + 6 =4 + 3 =9 – 6 =3 + 4 =4 – 4 =8 + 2 =7 – 5 =3 – 1 =7 – 6 =

学生只写答案,之后全班交流(请学生一一到讲台上讲解),及时更正。

【反思:口算训练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每节课前的5分钟口算训练可以起到较好的训练所用。并且本课的口算既是为了复习旧知,又为下面初步感知两步计算与一步计算的关系打下了伏笔。】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认识连加,探究连加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大森林吗?

生:喜欢

师:可是森林里有一棵大树生虫子了,怎么办呢?有几只小鸟发现了,它们就一起飞来给大树捉虫子。大家注意看,先来了几只小鸟?

生:5只。

师:可是树上的虫子太多了,它们就向朋友们求救。大家看,又来了几只小鸟?

生:又飞来2只

师:旁边还有一只小鸟说:“我也来帮忙!”现在请大家仔细看图,现在图中由几部分组成?

生:3部分

师:哪三部分?

生1:5、2、1

生2:左边、中间和右边

生3:树上的、先飞来的、又飞来的

师:我们看5表示谁呢?

生:树上原来的

师:2呢?

生:先飞来的

师:1呢?

生:后飞来的

师:谁能再说说?

生4:树上的5只、先飞来的2只、又飞来的1只。

师:谁能用数学语言把这副图说一说?

生5:树上有5只小鸟,先飞来2只,又飞来1只,现在一共有几只?

师:谁还想说说?(再指名说一说)自己大声的说一说。(生自己说)

师:在整个过程中,小鸟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生:变多了!

师:那我们该用加法还是减法?

生:加法!

师:想一想该怎么列式呢?(让学生稍想一想)谁来说一说?

生6:5+2+1

师:大家认真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课前口算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7:这个是3个数的加法,课前的口算是两个数的加法。

师:观察的真仔细。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连加。(师板书,生齐读课题)那这个算式怎么读呢?

生:5加2加1.

师:怎么算呢?自己在本上算一算,一会儿范老师找同学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自己在本上计算)

生8:我是先想5和2组成7,7再加上1等于8。

师:谁还想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9:我先想5+2=7,再想7+1=8,所以5+2+1=8

师:还有谁想说?

生10:我先想5和2组成7,再想7+1=8,所以5+2+1=8

(师生一起说思路,师板书思路图)

【反思:通过有趣的情景图引导学生逐步开始观察和思考。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学前班的学习经验,连加连减已经不在陌生,所以,我这里就侧重于让学生学会看图、说图意,并讲述自己的解题思路,重在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逐步学会整理自己思路。】

2.巩固连加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连加和它的计算方法,接下来请看老师用小棒摆一幅图,大家可要仔细数清楚哟。

(师摆小棒)

师:老师先摆了几根小棒?

生:4根

师:老师又摆了几根?

生:2根

师:又摆了几根?

生:3根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谁能把这幅图说一说?

生11:原来有4根小棒,又摆了2根,又摆了3根,现在一共有几根?

师:谁能说的更清楚?

生12:左边有4根小棒,中间有2根小棒,右边有3根小棒,一共有几根小棒?

师:好!自己在本上写算式。(生自己写)

生13:4+2+3=9

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13:先算4+2=6,再算6+3=9。

(师生一起说算法)

师:接下来范老师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摆一摆小棒。

生14到黑板上摆小棒:左边摆1根,中间摆2根,右边摆2根。

师:请大家看着这幅图自己写算式。

(生自己写,并请一名学生板演,之后全班交流。)

师:刚才我们解决连加问题时是怎么算的?

生:先算前两个,再把它们的得数加上第3个数。

师:嗯,说的很好,也就是说我们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

【反思:在巩固练习中,先是我引导孩子们摆图写算式,之后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摆图写算式,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不足的就是课前考虑到一年级孩子们的课堂组织比较困难,原本计划让每个孩子自己摆小棒的环节给取消了,只是让一名学生上台摆小棒,这个参与面太小,没能很好的培养每个孩子的动手能力。】

3.认识连减,探究连减计算方法

师:8只小鸟齐心合力帮大树捉虫子,不一会儿,虫子就要捉完了,1只小鸟说:“快完了,我先走吧。”又有2只小鸟说:“我们也走吧。”(师边说边变换图形。)

谁能说说这幅图?

生:一共有8只小鸟,先飞走1只,又飞走2只。还剩几只?

师:那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生:用减法。

师:自己试着算一算。(生自己做,请一名学生板演,之后全班交流)

师追问:这里的8是指什么?

生:原来一共的。

师:那1呢?

生:先飞走的。

师:2呢?

生:又飞走的。

师:那得数5指的是什么?

生:剩下的小鸟。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先算8-1=7,再算7-2=5,所以8-1-2=5。

师: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见过的减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这里是三个数连减,以前的是2个数相减。

师: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第二个内容:连减(师板书)

4.巩固连减

师:接下来我请一位小朋友来用小帮摆一副连减的图,请大家仔细观察。

(一生到黑板上摆小棒:先摆6根,然后拿走1,又拿走2根。师生一起说图意)

师:请大家写出算式,写完后同桌交换检查。

(生独立完成后,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师生小结:连加和连减时我们一般都先算前两个数,再把它们的得数加(或减)第三个数。也就是说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反思:有了连加的学习经验之后,连减就采用了半扶半放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更高,学习效果也比较好。】

三、闯关练习,巩固新知

(大屏幕依次出示问题,先让学生说图意,再独立列出算式,最后全班交流。)

【反思:让学生先说图意再列式计算,较好的培养了学生党语言表达能力,但是由于到了后半节课,一年级孩子注意力开始不够集中,有部分学生学习效率在逐渐下降,怎样在练习环节也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还需要继续深入思考。】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连加连减。

师:连加连减该怎么计算呢?

生: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进行的,也就是说要先算前两个数,再把它们的得数加(或减)第三个数。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这就是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我们学习连加连减还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大家课后还可以找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连加连减来解决的,比比谁找得多!

【反思:学以致用,让孩子把所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是对一年级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

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5 + 2 + 1 = 8 8 – 1 – 2 =5

一年级数学上册《连加连减》学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连加连减》学案

一、教材与学生

《连加、连减》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72页。

连加连减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将它放在学习了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这一理念。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

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

二、教学理念

1、数学文化观。数学是一种文化,它不仅表现为一个结果,更加重要的是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个见证。所以教学上应让学生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注重学生的经历与体验。

2、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必须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新的数学学习材料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技能目标: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口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游戏中学,使学生喜学乐学;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4、数学素养培养目标:1)应用意识;2)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及运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2)掌握运算顺序。

2、难点: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趣学习连加。

课的一开始,我就利用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并通过自己的感知说出图意,培养了学生理解和说的能力。而且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连加。课题的引出后,并不是死板的讲述运算的顺序,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编写算式,并自己去计算,这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教师借此让学生在同桌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很自然的引出了预算顺序。

学生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后,利用动态的练习让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度,当学生汇报时配合课件将计算过程突显出来,进一步巩固了新知,也为学习连减埋下伏笔。

2、延续情节,学习连减

爱于表现是每个儿童的天性,让孩子们有表现的机会使孩子们增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因此教学设计上让学生先发挥想象编写连减的算式,再通过自己编写的算式来编题目,充分理解连减的含义。出示板书连减,因为连减的算式动态的画面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看着静态画面描述所发生的事,从整体上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

3、观察对比,小结算法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运算顺序。但在学生的知识库中这还是两个独立的知识点,有部分同学可能对连加连减的关系有模糊的认识,这时我引导学生在连加和连减知识点间搭建桥梁,形成联系,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王国。

4、寓练于乐。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习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因此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一个悬念“只要猜出大脚印下的数学秘密,就能通向一个美丽的数学城堡。”学生的胃口一下子调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采用游戏形式来巩固学生刚学到的新知,重点突出运算顺序。

六、反思

1、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在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2、在练习看算式画圈中,虽然我演示了一个学生得本子,如果在这里再拿几本学生的本子上来演示,让学生自己来作一个评价,这样的话会更好。

3、在上完新课后,可以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连加连减得例子。

一年级数学上册《9加几》学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9加几》学案

“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教学要求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形成表象,内化感知的基础上,理解掌握“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算法。所以,渗透转化思想(即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应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是教学重点,并能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条理化“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一、说教材

我的说课内容是“9加几”,这个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它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进位加法的基础。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中,我不打算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朋友们,四月份是我校的体育节,我们学校不仅举办了盛大的开幕仪式,还举行了全校运动会。看,比赛开始了,运动场上多热闹哇(出示课件一——主题图)!跑道上正在进行二年级的60米跑决赛,运动场的中央还进行着跳绳、踢毽和跳远等比赛项目。在操场四周的看台上,同学们正在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加油。为了给运动员解渴,他们还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课件二)这样,直接引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观察为运动员准备的盒装饮料,激起学生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二个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这个环节我将分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讨论交流,得出方法。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根据学生的发言,屏幕上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在交流过程当中,学生探讨出的方法有很多种,思维比较凌乱。可能出现的情况有:(课件三)

(1)依次一个一个的数1、2、3、4、……12、13;

(2)先数箱子里的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

(3)9和4合起来是13

(4)先拿一盒放进箱子里,补足十,再想“10+3=13”

教师引导学生将第四种方法的思维过程用下图表示出来,想:9加1得10,10加3得13。

9+4=13(课件四)

13

10

通过直观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方法。

第二个步骤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设计了一个比赛环节:利用主题图让小组成员互相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看谁提得多,并给予奖励。运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巧妙自然地将9加几的问题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组和跳绳组一共有多少人?

9+3

踢毽组和跳远组一共有多少人?

9+7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第三个步骤是归纳算法,巩固记忆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在引导学生归结“凑十法”算理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9+3,左边摆9根,右边摆3根;再让学生回忆几加几凑成十,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移动小棒,根据学生的思路,填写思维图。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从3根里拿出1根和9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课件五)

9+3=12

12

10

第二种是从9根里面拿出7根和3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

9+3=12

27

10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摆圆片,计算9+7,学生也可能出现两种思路(课件六)

9+7=16或9+3=12

1627

1010

这里我没有强调“看大数,分小数”,而是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分小数”或“分大数”,只要能凑成十都是可以的。

(3)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难点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一个砌房子的游戏,将9加几的算式有规律的排列,先让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加数都是9,从而引出课题“9加几”,再让学生计算结果。既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巩固了9加几的知识。让学生计算出9加几的算式后,再观察得数特点,发现规律,找寻又快又对的计算窍门。(课件七)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发现和的个位上的数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那我继续追问,这个1到哪去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1和9凑成10了,从而对“凑十法”进一步加深了印象。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我安排了两个练习。第一个练习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色彩鲜艳的菠萝、苹果图,培养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课件八)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第二个练习是根据图意填写算式。这道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先让学生弄清楚画中的内容,再让同桌互相讨论提出问题。可以自己选择计算出蜜蜂的只数或鲜花的朵数。在计算鲜花的朵数时,学生可能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把算式填成6+9=15,要给予肯定;在计算蜜蜂的只数时,学生也有可能按蜜蜂的颜色分类把算式填成10+5=15,在肯定学生计算正确的同时,也要表扬他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5)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解答这些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在进行评价时,我会采用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表扬和鼓励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师的认可,学习的兴趣会更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以上是我对“9加几”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

《一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新版西师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