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倍”的初步认识的练习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8

“倍”的初步认识的练习。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倍”的初步认识的练习,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倍”的初步认识的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84页6~10。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口算。

用卡片出示已学过的一些乘法算式,指名口算。

2.完成“想想做做”6。

先指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集体校对。

二、应用题练习。

1.看图口头列式解答:

(1)小鸡:

小鸭:

是小鸡的3倍

(2)分析:小鸡有几只,小鸭的只数是小鸡的几倍,也就是几个几只?求小鸭有多少只,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说说为什么用乘法算?

(4)老师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因此用乘法计算。

2.完成“想想做做”7。

(1)出示第7题图,提问:一只小船坐多少人?一只大船坐的人数是小船的几倍?求什么?

指名完整地说说题意。

(2)分析:一只大船坐的人数是小船的4倍,也就是大船可以坐几个几人?求大船坐多少人,也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口答,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3.完成“想想做做”8。

(1)出示第8题,指名说说图意,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题中已知小松鼠采了5个松果,大松鼠采的个数是小松鼠的3倍。求大松鼠采了多少个松果?)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口答。集体订正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4、完成“想想做做”9。

(1)出示第9题,说说这题有几个问题?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时说说各是怎样列式的?并指导工作名学生用两句话口答题中所问的两个问题。

三、想一想。

完成“想想做做”10。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出示第一组数3,6,9,12,(),()。观察:这一组中后面的数和前面的数比,怎样?(多3)

想一想后面的两格该怎样填?为什么?

2、独立完成第2小题,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填?

四、作业布置:

1、列式计算。

(1)4个5是多少?(2)4的3倍是多少?

(3)4和5的和是多少?(4)3的2倍是多少?

2、应用题:

(1)小红用5天的时间读完一本书,每天读4页,这本书有多少页?

(2)小红读一本书每天读4页,小明读的页数是小红的3倍,小明每天读多少页?

(3)小红读一本书第一天读4页,第二天读5页,两天一共读多少页?

3、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1)1,4,7,10,(),()。

(2)1,2,4,7,(),()。

精选阅读

倍的认识


倍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76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3、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学生动手、动脑、和动口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倍的概念。
教学过程:
倍的认识—课前小研究(2稿修改过小研究)
二年()班研究者:
学一学:
第一行摆:(1份)

第二行摆:(2份)

把这3个看成一份,第二行正好有这样的(2)份,我们就说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第二行也就是摆2个3,所以用乘法,算式是3×2=6。
画一画:
的个数是的2倍。的个数是的2倍。

也就是(2)个(5)也就是()个()。
算式算式

的个数是的4倍。的个数是的3倍。

也就是()个()。也就是()个()。
算式算式

试一试:
自己试着编一题:
教学过程:
一、交流小研究的第一部分,建立2倍的概念
学生复述2倍的概念:把3个圆形看成一份,第二行有这样的两份,也就是有(2)个3,我们就说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所以用乘法,算式3×2=6。
二、建立多倍的概念
1、先出示一幅2倍关系图,然后逐步增加它的倍数。
要求学生快速判断它的倍数(3倍、4倍、5倍)
2、提问:
(1)为什么你们马上就能知道三角形的个数是圆形的几倍?
小结:有几个2就是2的几倍
(2)如果三角形不跟圆形比,能不能说三角形的个数是5倍?
3、小结:倍是在两个数比较时才能这样说,它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4、交流小研究的第二部分。
提问:怎样画就能一眼就看出有几个几,是几倍呢?(分开画出每一份)

三、练习强化倍的概念
1、考考谁会拍—“倍的拍手游戏”
(1)要求老师拍的是表示一份的次数,请你听清楚,然后拍出老师要求的次数。
如:老师拍3下,你拍的是我的2倍。
(2)同桌相互出题拍一拍。

2、考考谁会摆—“倍的摆图游戏”(4题)ppt
题目:第一行有2根小棒,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有几小棒?
提问:第一行有2根小棒,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2倍,也就是有几个2?
同桌相互出题摆一摆。

2、填空:
3的2倍就是有2个(3),4的2倍就是有2个(),5的2倍就是有2个(),
6的2倍就是有2个(),7的2倍就是有2个(),8的2倍就是有2个()。

四、全课小结
老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倍。板书“倍的认识”
质疑: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倍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跟同学玩倍的“摆图游戏”和“拍手游戏”。

《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


《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48—50练习九的第5—11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已有乘法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熟记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正确读写乘法算式,并能熟练地用加法算得乘法的积及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实际问题。
2、让学生通过类通过合作学习、相互展示、相互交流,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之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深乘法的意义理解,能熟练地通过加法算得乘法的积。
教学难点:加深乘法的意义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提出目标
1、找朋友。(用卡片出示)
2+2+2=63+3+3+3=12
34=1232=643=1223=6
2、出示学习目标:
(1)自主完成习题。
(2)在自主学习、互动展示中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熟记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正确读写乘法算式,熟练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安排学生进行找朋友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新课中让学生用加法算式求得相应乘法算式的积做发铺垫,也让学生对乘法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习目标的提出,让学生努力有方向有奔头,极大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互动交流,展示成果
(一)自主完成练习,同桌互相展示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48—49的5、6、7、8题(教师参与其中,相机帮助,重在收集学生不同的思维方法及错例,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探讨)
2、同桌展示。
(二)全班展示,激发冲突。
1、全班展示,成果共享。(以小组为单位逐题展示)
(1)算法展示
A.第5题
算式:5335
6446
(学生展示后,让学生读读所列的算式,并说说所列算式的意义)
B.第6题
算式:243526(或62)
C.第7题
‘3+3+3+2’如有学生改写成‘33+2’的应予肯定和表扬。
‘4+4+4-4’如有学生改写成‘43-4’或‘42’的应予肯定和表扬。
D.第8题
3个8相加,和是(24)。
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24)。
(这是两道相关联的填空题,学生展示后,让学生说说填得的数和两道题的联系,以进一步认识相同加数与乘法的关系)。
F.第9题
学生列加法算式或用乘法算式都应给予肯定,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理解。
(2)错例展示
根据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时教师参与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让各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均可进行质疑。
[设计意图:由于每个个体在思维方式和水平上存在差异,所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相互展示,使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成果上真正做到“资源共享”,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和合作精神尤其重要。]

三、联系生活,拓展知识外延
同学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乘法计算的问题,大家想不想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这样的问题呢?如:
(1)一辆小车有4个轮,3辆这样的小车一共有几个轮?用乘法怎样算?
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乘法算的例子?(学生同桌合作举例并在全班展示)
老师也收集了有关的信息,请小朋友们看看这些乘法表示什么意思?
出示:A、一包铅笔的外包装(规格6支2),你从这道算式中知道了什么?
B、一盒月饼,按32放置,猜一猜里面的月饼是怎样放的?
(学生同桌合作举例并在全班展示)
(2)送信。
师: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小动物们打来了求助电话,想让小朋友们帮忙,怎么回事呢?
原来,小狗、小鸟、小兔是邻居(出示课本第50页插图),有一天邮递员送来一些信(出示信封:3+3、6+6+6+6、5+5+5、4+4+4+4+4+4、3+3+3+3+3、2+2+2、3+3+5),你能帮它们分一分吗?
(学生同桌合作逐一分信后在全班展示,重点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3+3+5分不出去。)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用乘法算的例子”开放题的设计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好地兼顾学困生和优生。同时也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角的初步认识练习课导学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角的初步认识练习课导学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角的初步认识练习课(一)
练习内容:对角的初步认识练习
练习目的:
1.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辨认角
2.用三角板画角
练习重点:数角和画角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一填
(1)三角板上有()个角,其中有()个角是直角。
(2)我们用的数学书封面是()形,它有()个角,而且都是()。
(3)一个角有()个顶点,()条边。
2.标出下面角的顶点和边。
(用展示台展示)

3.画两个不同方向的直角。

4.数一数图中有几个角。
5.判断。
一个角有两条边和一个顶点。()
三角板上有三个角。()
长方形有4个大小不同的角。{}
课桌面上的直角比三角板上的直角大。()
6.按要求分一分

直角有(),锐角有(),
钝角有()。
二、拓展练习
有一天,小动物们在草地上做游戏,小松鼠乐乐拿着一个缺了一个角的正方形问小鹿齐齐,图中一共有多少个直角?小鹿齐齐仔细看了看,很快回答出来了。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个图形有几个直角吗?(用展示台出示)
三、全课小结。

角的初步认识练习课(二)
练习内容:对角的初步认识练习
练习目的:
3.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辨认角
4.用三角板画角
练习重点:数角和画角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一填
(1)从一点起,用尺子向()的方向画两条线,就能画成一个角。
(2)红领巾上有()个角。
(3)要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比一比。
(4)下图有()个角,()个直角。(图用展台出示)

2.选择
(1)国旗上有()个直角。
A.2B。3C。4
(2)下面的图形中,()是直角。

(3)下列说法中,()是错误的。
A.一个顶和两条边能组成一个角。
B.一个顶点、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能组成一个角。
C.一条边和两个顶点能组成一个角。
3.一数。(展台出示)

4.所给的点为顶点画角
(1)画一个锐角

(2)画一个直角

(3)画一个钝角

5.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二、拓展练习
一个长方形,剪下一个角,还剩下几个角。
让学生画一画,独立解答。后老师讲解。
三、全课小结

第二单元检测1课时,评讲1课时

评讲时主要针对学生容易错的题和错得较多的题进行讲解和练习。

《倍的认识》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倍的认识》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倍的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旧知迁移,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旧知回顾

师: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瓜果飘香,蔬菜满仓。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先后出示)

1.先观察再说一说。

(1)先出示第1幅图(2个辣椒),依次出示第2,第3、第4幅图。

问题:先摆了几个2?又摆几个2?现在有几个2?

(2)出示玉米图(3个一组)

问题:几根玉米为一组?有几组?可以说是几个几?

(3)出示紫薯图(5个一组)

2.让学生看图表述(用“几个几”)说出图中的物品:4个2、5个3、3个5。

3.思考:

(1)5个3,从哪里体现出“5”,又从哪里体现出“3”呢?

(2)3个5,从哪里体现出“3”,又从哪里体现出“5”呢?

(3)3个5与5个3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食物图片,增强了简单情境创设的动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图片复习旧知“几个几”,与新知“倍”形成知识的对接,做好表示“几个几”的乘法意义和“倍”概念意义的先前储备,为沟通两者的联系做好铺垫。

(二)情景创设,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倍”,建立“倍”的概念

师:在丰收的季节里,勤劳的小兔子也忙着收获呢,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小兔子拔萝卜”主题图

2.用“几个几”表述,初悟“倍”的含义。

(1)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

(2)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1份,你能把红萝卜的根数用“几个几”来表述吗?一起数一数:1个2,2个2,3个2。

板书:3个2

3.找准关系,用“倍”进行语言表征。

(1)红萝卜的根数有3个胡萝卜那么多,呈现更简单的表述方法:“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板书:的根数是的3倍。

指名说,再集体说。

师:还可以说成几是几的3倍呢?

(2)自主说一说白萝卜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及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白萝卜有5个2。)集体数一数。如果有6个2呢?(就是2的6倍。)10个2呢?(2的10倍。)

师:你发现了什么?(有几个2就是2的几倍。)如果有几个3呢?(就是3的几倍。)有几个4呢?(4的几倍。)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几个几就是几的几倍。)

板书:几个几几的几倍

(3)讨论:师:刚才大家说的都是谁是胡萝卜的几倍。是把胡萝卜看成一份的标准。我们称之为“标准量”,及时板书。

(4)即时练习:圈一圈,填一填(课件出示)

从图中看出,()的只数是()只数的()倍,()是一份的量(标准量)

【设计意图】学生认识实物带有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需要从感受中获得感性积累,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上述片段中,从几个几过渡到倍的语言表征,让学生经历从对生活中具体实物量的比较中抽象出倍的过程。再让学生自主发现白萝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通过知识的迁移形成对新知的巩固与运用,引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即时练习既是对新知学习进行简单反馈,同时让学生感受到“1份”的标准不管是在哪一行,都不会影响比较量是标准量的几倍关系,要明析谁是“1份”的标准量是关键。

4.动手摆一摆,体会“倍”的关系。(课件出示)

(1)教师在黑板第一行摆5根小棒,出示小精灵的要求,请学生在第二行中摆出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4倍。(指名上黑板摆,其他同学在课桌上操作。)

(2)评价。用笔圈一圈是不是4个5,说一说这是以什么为标准量。

(3)变式练习。

提问:如果要使第二行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3倍,应该摆几个几?5倍呢?……

(4)检验。示范演示,用笔圈出3个5,或5个5,让学生指出以什么为标准量。(体会标准量的唯一性:“第一行的5根小棒”)

【设计意图】“1份”标准不变,倍数发生变化,比较量也在发生变化,强化标准量的唯一性。逐步解开“倍数关系”的种种类型。在这个片段中,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理解的数学事实。

5.游戏:拍一拍,深化“倍”的理解。

(1)教师拍2下,请学生拍出2的3倍。想想怎样体现2的3倍,让别人能听出3个2来?(每拍1个2,中间停顿一下。)

(2)教师拍3下,请学生拍出3的4倍。

【设计意图】游戏向来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活动,通过拍一拍让学生对倍的理解实现了从形到声的过渡,赋予学生对“倍”知识多方面立体的感知,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圈一圈说一说。课件出示

师:还可以怎么说?(是的2倍)

思考:是的2倍,是的2倍,都是2倍,为什么和的数量不一样呢?(标准量不一样。)

【设计意图】以图片呈现,让学生通过直观地观察,以表象建立概念。从起初的“1份数不变,几份数变化”到“1份数变化,几份数不变”两个层次的推进,让学生体会“标准量”在变与不变比较中,强化概念的形成过程。

2.想一想,说一说

相同的图形没有放在一起,你还能看出它们的倍数关系吗?你是怎么想的?(找到其中的规律,渗透比例思想,并用苹果的总数与梨的总数进行比较进行检验。)

()是()的几倍。

3.填一填

图没了,你还会填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6是3的()倍。(因为6里面有2个3。)

18是6的()倍。

()是5的2倍。

4.画一画

要求:画和,画出你想研究的倍数关系。

第一行画:

第二行画:

①()是()的1倍。

②()是()的2倍。

③()是()的()倍。

5.反馈交流。平台展示学生作品

①理解:两个量之间1倍的关系。

②分析:相同的2倍,的个数和有什么不同?

③感悟:一个量是另一量几倍的关系时,辨析“标准量”和“比较量”的关系。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与思维性的提升。第1题通过排列整齐的分类图形,发现它们的倍数关系,体会标准量不一样,即使倍数相同,结果也是不同的;第2题物体穿插摆置,但又有规律,渗透了比例思想,可以从一组物体数量中,也可以从整体数量中发现它们的倍数关系,并可以互相检验;第3题脱离了形象物体的参照,抽象成数字,从感性提升到理性;第4题答案不唯一,让学生思维进行拓展,通过练习,沟通“倍”的概念与乘法意义之间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倍概念的知识链。

6.有关“倍”的小故事:“成倍增长”

师:“倍”不仅可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的威力也是无比的。不信,老师就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故事的名字叫《智者的工钱》。

学生回味无穷。

四、课后总结

回顾反思,梳理全课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能举例说说吗?

结束语: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精神百倍、倍加努力、成绩倍出,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五、作业布置:50页练习十一1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7页例12、例13。

教学目的: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份"、"几个几"和"几倍"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意义。

教 具:投影片、圆形、三角形图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投影出示)

1.看图说出各是几个几。(1)☆☆☆☆☆☆

(2)○○ ○○ ○○

2.动手操作:第一行摆2个0,第二行摆 ,摆出3个2。要求学生回答第一行是几个几,第二行是几个几。

[第1题复习了几个几,为学习倍的概念作准备,第2题主要渗透类比的思想,复习了几个几,为沟通旧知"几个几"与新知"几倍"的联系作了较好的铺垫。]

二、导入新课

1.投影显示:一段黄带子和一段红带子。如图:

黄带子:

红带子:

2.问:同学们喜欢红带子还是黄带子?哪种带子长?

[此问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起学生注意。]

3.问题:如果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那么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

教师边提问边随手用复合片把红带子平均分成4份,如图:

红带子:

[这是以一种动态形式让学生充分感知红带子有这样的4份。]

学生回答: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4份。并让全班学生说出这种关系。

4.教师指出: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4份。我们就说,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的4倍。

这里黄带子和红带子的长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倍"的关系,"倍"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节课就来探讨"倍"的认识。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通过直观演示,由"几份"引入了"几倍",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倍。]

三、探究新知-一建立"倍"的概念

1.理解"倍"的含义

追问:①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

②那么,我们就可以怎样叙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③为什么说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的4倍呢?

组织小组讨论问题③,教师行间指导,进一步帮助理顺思路。然后进行集中发言,教师板书重点部分。

④让学生打开书第37页阅读例12

提问:如果把红带子的长截成2份、3份,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叙述呢?

[例12的教学,借助日常概念"份",引出数学概念"倍",这里先要求学生看事物说出是几倍,再让学生说明"为什么",层层推进,加深对"倍"的认识,并且通过份数的变化,让学生知道"几倍"就相当于有这样的"几份"。]

2.自学例13

(1)投影出示例13图:

(2)出示自学提纲:

①黄花有2朵,红花有几个几朵?

②如果把2朵黄花看作1份,那么红花的朵数有这样的几份?

③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

分组解答,集中发言。。

④如果黄花增加1朵,虹花不变,那么红花的朵数又是黄花的几倍呢?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一份数发生的变化,弄清以什么为标准,有几个标准数这样多。

(投影)黄花:

追问:为什么说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2倍呢?

⑤小结:今天学习的有关"倍"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在过去学习的"几个几"知识上发展的,解答这样的题目,要弄清几个问题:

a.以什么为标准 b.有几个几 c.就有几倍

[遵循学生认识规律组织教学,由扶到放,从上例由"份"→"倍"的认识,发展到这里由"几个几"→"几份"→"几倍"的认识,通过圆形的直观,引导学生建立"几个几"与"几倍"的联系,概括"倍"的含义,形成初步的理性认识。体现了通过具体形象抽象本质属性并加以概括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加深对"倍"的理解

1.动手摆一摆

①第一行摆4个 ,第二行摆的0的小数是 的2倍。

②第一行摆 ,摆几个由自己决定,第二行摆的个数必须是 的3倍,想→想,怎样摆?

2.动手拍一拍

教师拍表示一倍的次数,学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出表示几倍的次数。

①师拍:××。要求学生拍的是老师的4倍。

②师拍: ××××。要求学生拍的是老师的3倍。

[这种游戏式的练习,学生精神集中,情绪高涨并且教师在短时间内能查明全班学生掌握情况,有效消?quot;被遗忘的角落"。]

3.用脑猜一猜

①教师举起了2支铅笔和一个盖有盖的铅笔盒,说:这盒里的铅笔是这2支铅笔的3倍,猜猜铅笔盒中是几支笔?

②教师举起了6支铅笔和一个盖有盖的铅笔盒,说:这6支铅笔是这盒铅笔数量的2倍,你们猜猜铅笔盒中有几支铅笔?并说明道理。

4.动口说一说: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逛动物园",即用投影出示动物园-角的彩色画面:

1只长颈鹿 6只小企鹅

2只小白兔 3只小鸭子

4只小熊猫 8只小鸟

看着这幅图,每个同学用今天学习的有关"倍"的知识说一句话,老师示范说第一句:小鸟和小白兔比,白兔有2只,小鸟有4个2只,所以小鸟的只数是白兔的4倍。

学生发言后,为了满足大家的愿望,请全体学生起立,说出一句自己最想说的倍数关系句。

[1。通过多种渠道(耳听、手动、眼看)、多种形式巩固并加深对"倍"的理解。2。问题带有开放性,如动手摆一摆中,第一行摆a,摆几个由每个学生自己决定,把出题的权力"下放"给学生,但第二行摆的必须是第一行的3倍。这种开放性的练习更能体现学生的生体性,促使学生从发散思维中寻找规律,使学生的思维水平进入更高一个层次。]

五、总结

①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②指图:3个3,也就是几的几倍?

["倍"的概念的建立,是采用教师重点谈话、讨论交流、看书指导等多种形式来突破难点的,使本节课重点更为突出,较好的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倍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


倍的认识(课时一)
教学目标:
1、建立倍的概念,明白“A的几倍”,其实就是求几个A相加是多少?
2、会用语言表达“倍”的含义。
如,苹果有3个,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2倍,雪梨有几个?生会说题意:“题中已知苹果有3个,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2倍,求雪梨有几个?也就是把3个苹果看成一组,雪梨有2组,求2个3相加是多少?用乘法算,列式是3x2=6(个)”。
教学重点:对倍的认识与理解,明白“A的几倍”,其实就是求几个A相加是多少?。
教学难点:对倍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交流我先学,建立2倍的概念
1、交流我先学(1)第一行比第二行多几个?是哪部分?(2)观察多出的部分,说说您发现了什么?
过渡语:第一行和第二行比较时,我们除了可以说第一行比第二行多几个或者是第二行比第一行少几个以外,某些情况下,我们还可以说它们之间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倍”(板题:倍的认识)

2、建立2倍的概念
(1)T:例如图四,把3个圆形看成一组,三角形有这样的(2)组,我们就说三角形的个数是圆形的(2)倍。师边说边圈——学生圈好后复述。
(2)生边说边圈图五和图六。

二、建立多倍的概念
1、先出示一幅2倍关系图五,然后逐步增加它的倍数。
要求学生快速判断它的倍数(3倍、4倍、5倍)ppt
2、提问:
(1)为什么你们马上就能知道三角形的个数是圆形的几倍?
小结:有几个2就是2的几倍。反过来2的几倍就是有几个2。
(2)如果三角形不跟圆形比,能不能说三角形的个数是5倍?ppt
3、小结:倍是在两个数比较时才能这样说,它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ppt

三、练习强化倍的概念
1、画一画
提问:怎样画就能一眼就看出有几个几,是几倍呢?(分开画出每一份)
提示:把5个正方形看成1组,圈在一个圈里,并标出圈外写上5。
(1)画,个数是的2倍。
5
()个()

(2)画,的个数是的2倍。
()个()

(3)画,的个数是的3倍。

()个()

(4)画,个数是的5倍。

()个()

(5)画小棒,第二行的是第一行的4倍。

第一行:()个()

第二行:

2、考考谁会拍—“倍的拍手游戏”
(1)要求老师拍的是表示一份的次数,请你听清楚,然后拍出老师要求的次数。ppt
如:老师拍3下,你拍的是我的2倍。
(2)同桌相互出题拍一拍。

3、填空:
3的2倍就是有2个(3),4的2倍就是有2个(),5的2倍就是有2个(),
6的2倍就是有2个(),7的2倍就是有2个(),8的2倍就是有2个()。

四、全课小结
老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倍。板书“倍的认识”
质疑: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倍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跟同学或家人玩倍的“拍手游戏”。

课前我先学——倍的认识
二年()班姓名:()号

汇报
第一行比第二行多几个?
是哪部分?
请用一个圈,圈出来。观察
多出的部分,说说
你发现什么?
1号

第一行
第二行

图(一)
2号
第一行
第二行

图(二)
3号
第一行
第二行

图(三)
4号

第一行
第二行

图(四)
把()个圆形看成一组,
正方形正好有这样的()组,
我们就说正方形的个数是圆形的()倍。

6号
第一行
第二行

图(五)
把()个正方形看成一份,
圆形正好有这样的()组,
我们就说圆形的个数是正方形的()倍。

5号
第一行
第二行

图(六)
把()个圆形看成一组,
三角形正好有这样的()组,
我们就说三角形的个数是圆形的()倍。

倍的认识堂上练习
二年()班姓名:()号

一、画一画

(1)画,个数是的2倍。(2)画,的个数是的2倍。
5
()个()()个()

(3)画,的个数是的3倍。(4)画,个数是的4倍。
()个()()个()

(5)画小棒,第二行的是第一行的5倍。

第一行:()个()

第二行:

二、苹果有3个,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2倍,雪梨有几个?
题中已知苹果有个,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倍,求雪梨有几个?也就是把个苹果看成一组,雪梨有组,求()个()相加是多少?用法算,列式是。

三、红气球有8个,蓝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4倍,蓝气球有几个?

题中已知红气球有个,蓝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倍,求蓝气球有几个?也就是把个红气球看成一组,蓝气球有组,求()个()相加是多少?用法算,列式是。

——乘法的初步认识


——乘法的初步认识

信息窗1——变花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看魔术,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通过感受生活中的通数求和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多方位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列出的加法算式不同.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魔术.

五.教学过程

(一).“看魔术”话题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魔术吗?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同学们喜欢看的魔术,要仔细看魔术师都变了那些魔术.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投影出示.

(二).探究新知

师:看了魔术表演后,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一共变出了多少朵花?4个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鱼?

生2.一共有多少个灯笼?一共有多少个灯泡?

......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一共变出了多少朵花?你是怎么知道的,同位说一说.

(同位活动)

学生交流:

生1.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1、2、3......

生2.还可以2个2个地数,2、4、6......

生3.魔术师每次变2朵花,变了3次,可以用2+2+2=6来计算.

......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运用这几种方法都能变出了6朵花.你知道2+2+2=6是几个2相加吗?

生:3个2相加.

师:请同学们接着看屏幕.(屏幕显示:魔术师继续2朵2朵地往外变化)我们一起来帮魔术师数,看他一共变出了几个2朵?

师:7个2朵一共是几朵?

生:2+2+2+2+2+2+2=14(朵)

师:刚才我们提出的其他问题你会解决吗?自己试试看.

......(本段教学,重点意图在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引出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然后重点认识几个几。引导学生充分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解决其他问题.

集体交流.

(三).课堂作业设计

1.()+()=()

2.()+()+()=()

()个()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掌握不错。

2、有个别同学不明白同数连加指什么,教师必须解释清楚。

克的初步认识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克的初步认识》,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详细介绍: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克和千克两个重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问题,但重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而且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重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材首先通过让学生掂数学教科书和语文教科书,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给学生建立重量的初步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接下去教材分别说明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常用克做单位,并通过着重给学生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着重给学生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为了使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教材安排了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通过让学生用手掂一掂、称一称等实际活动,使学生感受到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形成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法建议

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虽然在生活中他们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在让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

1.在复习准备过程,通过让学生判断语文书和数学书谁重谁轻,学生用手掂出语文书重数学书轻,老师进一步追问:语文书有多重,数学书有多重,语文书比数学书重多少等问题,学生答不出,引出重量单位,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在学习新课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和2袋精盐,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为了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教师可拿出课前准备好的1克、10克、100克、1000克大米,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

教科书中没有说明天平的使用方法,教学时可以给予适当的说明.除天平之外,教师还应介绍其他的称量工具,如台秤、电子秤等,并简单说明它们的用法.

3.在巩固反馈过程中,重视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区分克与千克.

本节课建议采用分组授课,这样便于准备学具,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可以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

课题一:克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天平(自制天平)、两个苹果、一个梨(两个苹果一样重,梨比苹果重些.)一个2分币、一些黄豆、15个图钉.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苹果,一个梨和一个2分币.

教学过程

1.新课

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或播放视频"谁重谁轻"下载),掂一掂.再提问:“哪个重一些?”(学生意见不一.)

教师:究竟哪个重些,哪个轻些,光靠手掂很难说准确,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位“裁判”来帮忙(出示天平),这位公平的裁判就叫做“天平”.

(出示天平图或播放视频"天平的结构"下载)边指点边讲解:天平像一位“机器人”,它长着一对长长的手臂,两只大手托着两只盘子,可以上下摆动,头上长着一根指针.当两边盘子里物品一样重时,指针指向中间的刻度线;如果左边物品的重量比右边重,指针就向左偏;如果右边物品的重量比较重,指针就向右偏.

教师演示(或播放视频"天平的使用"下载):先拿出两个苹果,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个盘里,让学生观察天平指针的情况,并指出:当指针在标尺中间时,天平两端平衡,表示两个苹果重量相等.

教师指出:天平还可以用来称东西的重量.拿出一个2分币,提问:

“这个2分币有多重?”说明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的大小一般用克做单位.

板书:克.

“1克有多重?”

向学生介绍1克的砝码.并说明用天平称东西重量时需要用砝码.一般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东西,右边盘内放置砝码.

教师将一个2分币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边盘内,让学生观察天平上指针的情况(或播放视频"称硬币"下载).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指出,指针指在标尺中间,天平平衡,表示这个2分币与1克砝码同样重.

“那么这个2分币重多少克?”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2分币,用手掂一掂.

“现在我们来称出1克黄豆.”

教师从天平左边的盘子里取出2分币放入黄豆,直至天平上的指针指在标尺的中间,天平平衡.

提问:“这些黄豆重多少?”

请一位学生来数一数1克黄豆有多少粒.

接着把1克黄豆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拿出15个图钉:“这里有15个图钉,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有多重.”

教师在天平左边的盘子里放入图钉,在右边的盘子里放砝码,从1克、2克、5克放到10克,使天平平衡.

“15个图钉有多重?”

接着把10克图钉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按照称图钉的方法,称1支粉笔、1本数学教科书、1瓶墨水、1把小刀,也可称其他物品如乒乓球、铅笔等.有些物品称完之后,仍让学生掂一掂,如数学教科书.

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重量单位“克”.了解了用天平称东西的方法,还亲自掂了掂1克东西的实际重量.

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一第2、3题(学生做第3题时,要提示学生:式题中有单位名称的,得数也应写单位名称).

2.一支铅笔重7克,8支这样的铅笔重多少克?

3.37克45克36克÷6

60克-28克8克×4

课后作业

练习十一第1题.让学生向家长或售货员了解题中物品的重量后把得数填在练习中.

克的初步认识

《乘法的初步认识》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共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44—47内容、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是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的创造过程,从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法的积。

2、让学生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在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教学中,继续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会通过加法算得乘法的积。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主题图)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到公园里的游乐场去玩,好吗?

2、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3、生:我想知道小火车上一共坐多少人?

……

4、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多,想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借助我们今天新学的知识。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吧!(出示课题)

5、出示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课本第44--47页的内容,独立完成例1、例2、例3及“做一做”题目。

(2)在自主学习、互动展示中知道“计算相同的数相加时可以用乘法计算,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并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助教材中的主题图——小学生喜爱的公园游乐场创设情境,并出示学习目标,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指明了探索的方向,使学生有良好、愉悦的学习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互动交流,展示成果

(一)自主学习,同桌互相展示

1、学生观察主题图,自主解决问题。(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探讨,教师参与其中,及时辅导)

2、指名板演。

3、学生用小棒摆各种图形,并算出摆出的图形各用多少根小棒。

4、同桌展示。

学生独立自学例1、例2、例3并完成“做一做”题目,(教师相机进行指导,重在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错例,特别是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完成后同桌进行互相展示)

5、小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摆图形,并在同桌之间互相展示,捕捉生活中常见的摆设问题,体味数学乐趣,这是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动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全班展示,激发冲突

1、全班交流,获得共识。

师:同学们刚才在同桌交流时都表现得积极,想不想把你们的成果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呢?(要求学生展示成果后,互相质疑,激发冲突。)

生1:我知道求摆3个三角形用小棒多少根可以用乘法计算。

生2:我知道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

……

[小组合作在全班进行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的数学思想。]

2、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乘法,它使我们在计算相同的数相加时更快地找到答案,可见乘法的作用非常大,想不想运用乘法解决问题呢?

[同桌展示到全班展示,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协作展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得到充分的学习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检测成效,拓展延伸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48的第1题,各小组指名展示成果。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48的第3题,各小组指名展示成果。

3、火眼金睛。

2+2+2+2=(2)(2)4+4+4+4+4=(4)(4)

4、生活中的数学。

每名男同学有2支笔,算算你们小组男同学有多少支笔?

[设计意图:基本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算式的简便;“火眼金睛”的训练,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问题的解决,学生体验了乘法应用的广泛性,知识技能与发展性目标得到了升华。]

四、总结反思,激发求知欲

这节课大家学了乘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乘法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可以说说你具体学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评、互评、质疑,师评)

[设计意图: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梳理、反思和质疑,再次展示自已的所学所得,促进知识建构,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实现知情共融,并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评价别人,这对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角的初步认识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角的初步认识”,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角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38-40页的例1-例2

【计划学时】:1学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知道角有大有小。

3、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角,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正确的画角方法。

【教学难点】:

1、会正确画角。

2、感悟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剪刀。

【教学方法】:讲授、探究、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设计思路】

一、引入

(课前出示学校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1、师:孩子们,刚才从屏幕上欣赏了咱们的校园,它美吗?那你们平时喜欢到操场去玩吗?最喜欢玩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出示主题图)这些小朋友在操场上玩得多开心呀!有的在……有的在……仔细看看,操场上还有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呢,你们看见了吗?(学生指出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球等)

2、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图形朋友(出示园丁在剪草的图)。你们看,园丁爷爷手里拿着的剪刀,张开就形成了这样的图形,(出示角)做操的小朋友伸开两臂,也形成这样的图形,这就角。(板书:角)孩子们,和角打声招呼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唤起对已学图形的回忆,并引出新知,初步感知角。】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一)在主题图中找角。

1、师指图:操场上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快找找吧!

2、(抽生说)学生说到一个,课件演示一个,师跟着复述一遍,并及时表扬。

【本环节:让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例1

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把剪刀、吸管、水管放大,背景逐渐褪下去)那这些生活中的角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你们看,角就是这样儿的:(课件中三个角从实物中移下来。)

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儿的?再用手比划比划角的模样。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都是尖尖的。

生2:都有两条直直的边。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1)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你们觉得尖尖的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角的两条边都是……(生:直直的)。这个顶点和这两条边就组成了这一个角。

(2)师再指课件上第二、三个角:谁来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分别抽两生)反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本环节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使学生初步体会角是从物体表面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是一种简单而美丽的图形,并了解了角的各部分名称。此课之前,学生对角的认识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是模糊的、非数学意义的。教师在学生找主题图的角的基础上设计了闭眼想、用手比划,观看课件动态演示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通过比较,实现了对角的正确认识。】

3、判断角。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客人,孩子们,想看看吗?有我们的新朋友角吗?用手势表示你们的判断。学生判断再抽生说理由。(课件出示书第42页的第1题。)

4、再回到主题图中讲评学生前面判断角出现的错。

5、师:你们看,下面两个图形里也有角,左面的三角形有哪几个角?右面的图形又有哪几个角?(书第42页第2题,指给同桌看看,再抽生上来指。)

6、找生活中的角

(1)师:孩子们,其实,不光在这些图形中有角,我们的身边,我们的教室里,也都有好多角陪伴着我们。下面,就请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听清教师的要求,两个孩子一起,要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活动,师参与。)

(2)请学生说说找到的角,并指出顶点和两条边。

师:小小的教室里有这么多的角,那我们的生活中的角就……(更多了,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不计其数。)

【本环节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感知角——认识数学上的角——回到生活中用学过的知识更理性地找角,这样的学习过程,正所谓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与能力】

(二)操作,认识角的大小

1、折角

(1)师出示一张圆形的纸:这张纸上有角吗?开动小脑筋,动手折一个角,试试吧。如果你有了答案,悄悄地和同桌说一说,还不知道的孩子轻轻地打开书P39,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折角的。

(2)学生折角,师巡视指导

(3)展示最快的学生做的角。(让生拿上来)这是一个角吗?它的顶点和边都在哪儿?让折好的同学把你折的角指给同桌看看,顶点在哪,两条边在哪儿?

【本环节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思考怎样将无角的东西变出有角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外化他们刚刚建立的对角的数学层面的认识,以多样表现单一,巩固了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认识。】

2、做活动角。

(1)师拿出一个活动角:老师这儿有一个角,(师扳动角的两边),你们看,这是一个活动角,小朋友想不想做一个我这样儿的活动角?用上老师发给你们的两根小棍。试试吧!(生做)

(2)展示两生做成的角(大小明显的):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大,一个小。

师:对,角是有大小的。(再展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角)能一眼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那有什么办法知道?

生:可以把这两个角叠在一起。

师:你来试试。

生把两个角放到展示台上比:把它们叠在一起,把这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上面这个角的另一条边在下面这个角的里面,这说明上面的角比下面的角小一些。

师:这个办法真好!同桌的孩子也像这样把活动角比一比,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看谁的大,谁的小,比出结果了吗?

【设计意图:角的大小比较,顺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所认识之后安排,以学生组装的活动角为学具,组织学生讨论、探究,群体互动与教师引导有效整合,并相机指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强化了对角的认识。】

(3)认识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程度的关系。

师:咱们再做一个“变变变”的游戏,把你们的活动角拿在手上,(师也拿在手上)请变出一个比你们手上的角要大的角。再变大点?你是怎么做的?(请一生示范,把边叉开一点,角就可以变大点)再请全班做。咱们继续变,把你们手上的角变小点,再变小点,又是怎么做的?(把边合拢一点。)

(4)那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呢?跟边的什么有关系?分四人小组讨论。

(5)抽一组生说。

(6)师小结: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的认识,初步感知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三)教学例3:画角

(1)师:你们看,角多神奇呀,你们喜不喜欢它?那我们把它画下来,好吗?怎样画角呢?(抽一生说)

(2)师:我们来看看究竟该怎样画角。(课件演示角的画法)师:这是第一步,接着看第二步,角画好了。

(3)师:应该怎样画角呢?抽生说说。同时师再演示一遍,并小结:先确定角的顶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4)你们会画角了吗?试试看。生画,师巡视。并展示学生画的角。

【本环节通过观察、叙述、操作,使学生尽快掌握画角的技能。】

(四)拓展与延伸

(出示一个角)师:如果在这个角里添上一条线,这时变成几个角了?再添上一条线呢?

三、全课总结

孩子们,你们今天和角交了朋友,都有些什么收获呢?其实,角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一一学习的。

四、布置作业,知识延伸。

1.请你用角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2.请同学们回家,让爸爸妈妈找出“家中的一些角”,看他们找的对不对。

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

信息窗2动物联欢

一、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教科书第51-53页。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中,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除法的意义,会解决具体问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学具准备:小棒

六、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师:同学们,森林里小动物联欢会在热烈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你们想参加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演示小动物联欢情境图)

师:多么热烈啊!动听的音乐把我们带进了欢乐的海洋。

师:瞧,小动物们开始唱起来、跳起来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有关除法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其它问题放入问题口袋)

学生观察情境图,感受热闹的气氛。

学生从图中能发现:

(1)12个小熊要排队进行体操表演。

(2)有18只小猴。

有30只小松鼠,要分组跳拉手舞。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以下两种:

1、加减法问题:

(1)小猴比小松鼠小多小只?

(2)鼠比小猴多多小只?

(3)猴和小松鼠一共有多少只?……

(4)除法问题:

a)12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怎样排队?

b)30只松鼠,怎样分组?

c)6只小猴分一组,可以分几组?

通过有趣的动画故事,能产生学习的兴趣,能够从图中发现数学信息,为后面提出数学问题做好铺垫。

能根据自己收集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活动二:

(一)师:同学们非常认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动物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二)12个小伙伴怎样排队?

1、师:12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他们该怎样排队?同学们愿意帮帮他们吗?

师: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

2、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

3、哪个小组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排的?

4、师:我们刚才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分法,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些分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三)、30只松鼠怎样分组?

1、师:刚才我们帮小熊排好队,那么30只松鼠怎么分组呢?

2、师:谁能把你的分组方法介绍给大家?

(四)、用除法表示分得过程。师: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帮小松鼠分了组,小松鼠非常高兴。那么用算式该怎样表示呢?

1、教师向学生介绍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及各部分的意义。

2、谁知道这两个算式怎样读,它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3、小熊怎样排队?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五)、小猴子怎样分组?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说说你的想法。

活动三:

1、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同学们,你能评价一下这节课你和你的小组同学表现如何吗?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利用学具摆出各种情况。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展示不同的方案。

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以下不同想法。

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会发现:其相同点都是把12只小熊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

学生可能找到以下几种分法?

(1)30只松鼠若每组6只则可分成5组;若每组5只,则可分成6组。

(2)30只松鼠若平均分成6组,则每组5只;若平均分成5组,则每组6只

学生交流

会读算式的同学介绍算式读法及各部分名称。

学生交流:

(1)是怎样分的,用算式怎样表示。

(2)介绍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及表示的意义。

学生思考,回顾一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学生评价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

能够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独立探索,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能主动探索得出多种方法,会与同伴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

能通过认真的观察、思考,找出相同点,关注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本质含义。

是否能与同伴进行交流。

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学生的评价要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反思:

1、在讲解“平均分”时比较细致,学生基本上能够认识“平均分”。

2、在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分一分”时,学生能够5个5个的分,教师又非得强调要一个一个分,效果反而不好。

加法的初步认识 ,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加法的初步认识 ,》,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1.我们先来做手指谣吧,准备好,速度快一点

拍拍手做游戏、几和几组成4。

《拍手算数》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

2.考一考数组成,出示题卡。

同学们的手越来越灵活了,牢记数的组成对我们学习数学很重要,我们还要经常练习呀!

二、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新内容。看老师这有两个神奇的盒子(出示)。猜猜里面有什么?(展示什么都没有)。

2.没有吧。(变魔术掏出苹果)。这个盒子里有什么?这盒子里苹果的数量用几来表示?1板书

这个盒子里有什么?这盒苹果的数量用几来表示?板书2。

3.(放盘子里)。老师把苹果怎么样了?

4.你知道吗?把这两个盒子里的苹果合起来可以用算式来表示呢,什么算式?

1+2=32+1=3

像这样的算式就叫加法算式

5.对!怎么读啊?板书1加2等于3

指+这是什么啊?板书加号,=是什么?板书等号

6.1+2就是把1和2——合起来。

7.你会摆一摆吗?没有苹果用学具来代替。比比谁的动作又轻又快。把学具拿出来放在桌子上。请你在左边摆1个,右边摆2个。现在把它们合起来,看看是几啊?

8.你是怎么摆的?谁愿意到前面说说?最后一人用苹果图片摆。5人(左~右合)

9.你刚才说的就是1+2=3的含义。1+2=3的意思就是把1个苹果和2个苹果合起来。

10.计算把两个数合起来就要用加法来计算。

三、1.回忆一下,刚才你是怎么算出来1+2得3的呀?

①我是数的。我们一起数一数。

②1和2合起来是3。利用数的组成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加法,因为1和2组成3,所以1+3=45人

③接数。接着数就是,2、3

2.哦!计算1+2可以有这么多种方法呢。

①可以数

②根据数的组成来算

③接着数

3.2+1得多少啊?方法是一样的。我最喜欢用数的组成来算题。

4.经过刚才的学习,你以后再遇到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时,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出示气球,先3个粉,再1个蓝,用一句话说说,老师手里是什么?(合起来是多少?)连起来问一问会列式吗?

3+11+3

五、在花瓶里插2朵花,再插3朵,用一句话说说,再提一个问题,把问题连起来说一遍。

会列式吗?

六、P23做看图、说图、列式。

七、P24做看图、说图、列式。

八、看每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九、比赛1+11+23+24+12+21+4

《角的初步认识》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角的初步认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新小林娜

教学内容:教材第38页、39页内容,第40页“做一做”及练习8第一题至第四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认识角,知道教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程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能力,实践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难点: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程度有关,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大小。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观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突破重难点。

教法:尝试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活动角,白纸。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这里有一个红领巾,一本童话书和一个五角星,(闪现这些图形的一个角),抽象出角: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图形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这种新的图形—角。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看上面这些图形中各有几个角,你们能找出来吗?

二、实物操作,探究新知

(一)找角

1、学生找身边,周围和生活中的角(分小组找,指名回答)

2、师小结:(叉开手指,让学生观察,这是角吗?又弯曲肘关节,这又是角吗?)可见,我们的身体,身边,周围角处处可见。

(二)折角

1、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张纸,折出一个角(以小组折,组内学生互相帮助,老师个别指导)

2、请同学们摸一摸自己折出的角(同时老师示范:先摸角的顶点,再摸角的两条边)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得出:有一个尖尖的地方,有点刺手,两边平平的,直直的,

(三)认识角

1、抽象出角的概念

师引导:同学们,你们折出的角有什么共同的特相同的地方(都有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课件显示:角的顶点,让学生说出还有两条直线。

得出:角尖尖的地方叫做顶点,角的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两条边所夹的部分就是角。

师展示角,让学生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指名回答。

出示课件:下面哪些图形是角?

三、比较角的大小

1、刚才通过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下面我们来考考你的眼力!出示课件:谁能判断出这两个角中哪个角大,哪个角小?说说为什么?

课件演示:把角重合,让学生探究比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强调: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叉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2、课件演示:增加角的两边长度,让学生判断角的大小是否改变?

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比较刚才折出的角,同桌合作,看谁折的角大,谁折的角小。

四、规范角的画法

师边说边示范:用直尺画出一个角,具体画法:

1、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任意方向画一条线。

2、再从这个点向不同方向画一条线。

3、两条线中间所夹的部分就是角。

五、

六、课堂小结:今天咱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查有关资料,了解角的有关知识,咱们下节课再继续交流。

《“倍”的初步认识的练习》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