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08-26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7页例12、例13。

教学目的: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份"、"几个几"和"几倍"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意义。

教 具:投影片、圆形、三角形图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投影出示)

1.看图说出各是几个几。(1)☆☆☆☆☆☆

(2)○○ ○○ ○○

2.动手操作:第一行摆2个0,第二行摆 ,摆出3个2。要求学生回答第一行是几个几,第二行是几个几。

[第1题复习了几个几,为学习倍的概念作准备,第2题主要渗透类比的思想,复习了几个几,为沟通旧知"几个几"与新知"几倍"的联系作了较好的铺垫。]

二、导入新课

1.投影显示:一段黄带子和一段红带子。如图:

黄带子:

红带子:

2.问:同学们喜欢红带子还是黄带子?哪种带子长?

[此问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起学生注意。]

3.问题:如果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那么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

教师边提问边随手用复合片把红带子平均分成4份,如图:

红带子:

[这是以一种动态形式让学生充分感知红带子有这样的4份。]

学生回答: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4份。并让全班学生说出这种关系。

4.教师指出: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4份。我们就说,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的4倍。

这里黄带子和红带子的长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倍"的关系,"倍"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节课就来探讨"倍"的认识。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通过直观演示,由"几份"引入了"几倍",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倍。]

三、探究新知-一建立"倍"的概念

1.理解"倍"的含义

追问:①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

②那么,我们就可以怎样叙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③为什么说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的4倍呢?

组织小组讨论问题③,教师行间指导,进一步帮助理顺思路。然后进行集中发言,教师板书重点部分。

④让学生打开书第37页阅读例12

提问:如果把红带子的长截成2份、3份,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叙述呢?

[例12的教学,借助日常概念"份",引出数学概念"倍",这里先要求学生看事物说出是几倍,再让学生说明"为什么",层层推进,加深对"倍"的认识,并且通过份数的变化,让学生知道"几倍"就相当于有这样的"几份"。]

2.自学例13

(1)投影出示例13图:

(2)出示自学提纲:

①黄花有2朵,红花有几个几朵?

②如果把2朵黄花看作1份,那么红花的朵数有这样的几份?

③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

分组解答,集中发言。。

④如果黄花增加1朵,虹花不变,那么红花的朵数又是黄花的几倍呢?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一份数发生的变化,弄清以什么为标准,有几个标准数这样多。

(投影)黄花:

追问:为什么说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2倍呢?

⑤小结:今天学习的有关"倍"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在过去学习的"几个几"知识上发展的,解答这样的题目,要弄清几个问题:

a.以什么为标准 b.有几个几 c.就有几倍

[遵循学生认识规律组织教学,由扶到放,从上例由"份"→"倍"的认识,发展到这里由"几个几"→"几份"→"几倍"的认识,通过圆形的直观,引导学生建立"几个几"与"几倍"的联系,概括"倍"的含义,形成初步的理性认识。体现了通过具体形象抽象本质属性并加以概括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加深对"倍"的理解

1.动手摆一摆

①第一行摆4个 ,第二行摆的0的小数是 的2倍。

②第一行摆 ,摆几个由自己决定,第二行摆的个数必须是 的3倍,想→想,怎样摆?

2.动手拍一拍

教师拍表示一倍的次数,学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出表示几倍的次数。

①师拍:××。要求学生拍的是老师的4倍。

②师拍: ××××。要求学生拍的是老师的3倍。

[这种游戏式的练习,学生精神集中,情绪高涨并且教师在短时间内能查明全班学生掌握情况,有效消?quot;被遗忘的角落"。]

3.用脑猜一猜

①教师举起了2支铅笔和一个盖有盖的铅笔盒,说:这盒里的铅笔是这2支铅笔的3倍,猜猜铅笔盒中是几支笔?

②教师举起了6支铅笔和一个盖有盖的铅笔盒,说:这6支铅笔是这盒铅笔数量的2倍,你们猜猜铅笔盒中有几支铅笔?并说明道理。

4.动口说一说: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逛动物园",即用投影出示动物园-角的彩色画面:

1只长颈鹿 6只小企鹅

2只小白兔 3只小鸭子

4只小熊猫 8只小鸟

看着这幅图,每个同学用今天学习的有关"倍"的知识说一句话,老师示范说第一句:小鸟和小白兔比,白兔有2只,小鸟有4个2只,所以小鸟的只数是白兔的4倍。

学生发言后,为了满足大家的愿望,请全体学生起立,说出一句自己最想说的倍数关系句。

[1。通过多种渠道(耳听、手动、眼看)、多种形式巩固并加深对"倍"的理解。2。问题带有开放性,如动手摆一摆中,第一行摆a,摆几个由每个学生自己决定,把出题的权力"下放"给学生,但第二行摆的必须是第一行的3倍。这种开放性的练习更能体现学生的生体性,促使学生从发散思维中寻找规律,使学生的思维水平进入更高一个层次。]

五、总结

①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②指图:3个3,也就是几的几倍?

["倍"的概念的建立,是采用教师重点谈话、讨论交流、看书指导等多种形式来突破难点的,使本节课重点更为突出,较好的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精选阅读

倍的认识


倍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76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3、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学生动手、动脑、和动口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倍的概念。
教学过程:
倍的认识—课前小研究(2稿修改过小研究)
二年()班研究者:
学一学:
第一行摆:(1份)

第二行摆:(2份)

把这3个看成一份,第二行正好有这样的(2)份,我们就说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第二行也就是摆2个3,所以用乘法,算式是3×2=6。
画一画:
的个数是的2倍。的个数是的2倍。

也就是(2)个(5)也就是()个()。
算式算式

的个数是的4倍。的个数是的3倍。

也就是()个()。也就是()个()。
算式算式

试一试:
自己试着编一题:
教学过程:
一、交流小研究的第一部分,建立2倍的概念
学生复述2倍的概念:把3个圆形看成一份,第二行有这样的两份,也就是有(2)个3,我们就说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所以用乘法,算式3×2=6。
二、建立多倍的概念
1、先出示一幅2倍关系图,然后逐步增加它的倍数。
要求学生快速判断它的倍数(3倍、4倍、5倍)
2、提问:
(1)为什么你们马上就能知道三角形的个数是圆形的几倍?
小结:有几个2就是2的几倍
(2)如果三角形不跟圆形比,能不能说三角形的个数是5倍?
3、小结:倍是在两个数比较时才能这样说,它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4、交流小研究的第二部分。
提问:怎样画就能一眼就看出有几个几,是几倍呢?(分开画出每一份)

三、练习强化倍的概念
1、考考谁会拍—“倍的拍手游戏”
(1)要求老师拍的是表示一份的次数,请你听清楚,然后拍出老师要求的次数。
如:老师拍3下,你拍的是我的2倍。
(2)同桌相互出题拍一拍。

2、考考谁会摆—“倍的摆图游戏”(4题)ppt
题目:第一行有2根小棒,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有几小棒?
提问:第一行有2根小棒,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2倍,也就是有几个2?
同桌相互出题摆一摆。

2、填空:
3的2倍就是有2个(3),4的2倍就是有2个(),5的2倍就是有2个(),
6的2倍就是有2个(),7的2倍就是有2个(),8的2倍就是有2个()。

四、全课小结
老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倍。板书“倍的认识”
质疑: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倍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跟同学玩倍的“摆图游戏”和“拍手游戏”。

《倍的认识》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倍的认识》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倍的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旧知迁移,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旧知回顾

师: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瓜果飘香,蔬菜满仓。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先后出示)

1.先观察再说一说。

(1)先出示第1幅图(2个辣椒),依次出示第2,第3、第4幅图。

问题:先摆了几个2?又摆几个2?现在有几个2?

(2)出示玉米图(3个一组)

问题:几根玉米为一组?有几组?可以说是几个几?

(3)出示紫薯图(5个一组)

2.让学生看图表述(用“几个几”)说出图中的物品:4个2、5个3、3个5。

3.思考:

(1)5个3,从哪里体现出“5”,又从哪里体现出“3”呢?

(2)3个5,从哪里体现出“3”,又从哪里体现出“5”呢?

(3)3个5与5个3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食物图片,增强了简单情境创设的动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图片复习旧知“几个几”,与新知“倍”形成知识的对接,做好表示“几个几”的乘法意义和“倍”概念意义的先前储备,为沟通两者的联系做好铺垫。

(二)情景创设,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倍”,建立“倍”的概念

师:在丰收的季节里,勤劳的小兔子也忙着收获呢,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小兔子拔萝卜”主题图

2.用“几个几”表述,初悟“倍”的含义。

(1)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

(2)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1份,你能把红萝卜的根数用“几个几”来表述吗?一起数一数:1个2,2个2,3个2。

板书:3个2

3.找准关系,用“倍”进行语言表征。

(1)红萝卜的根数有3个胡萝卜那么多,呈现更简单的表述方法:“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板书:的根数是的3倍。

指名说,再集体说。

师:还可以说成几是几的3倍呢?

(2)自主说一说白萝卜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及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白萝卜有5个2。)集体数一数。如果有6个2呢?(就是2的6倍。)10个2呢?(2的10倍。)

师:你发现了什么?(有几个2就是2的几倍。)如果有几个3呢?(就是3的几倍。)有几个4呢?(4的几倍。)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几个几就是几的几倍。)

板书:几个几几的几倍

(3)讨论:师:刚才大家说的都是谁是胡萝卜的几倍。是把胡萝卜看成一份的标准。我们称之为“标准量”,及时板书。

(4)即时练习:圈一圈,填一填(课件出示)

从图中看出,()的只数是()只数的()倍,()是一份的量(标准量)

【设计意图】学生认识实物带有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需要从感受中获得感性积累,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上述片段中,从几个几过渡到倍的语言表征,让学生经历从对生活中具体实物量的比较中抽象出倍的过程。再让学生自主发现白萝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通过知识的迁移形成对新知的巩固与运用,引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即时练习既是对新知学习进行简单反馈,同时让学生感受到“1份”的标准不管是在哪一行,都不会影响比较量是标准量的几倍关系,要明析谁是“1份”的标准量是关键。

4.动手摆一摆,体会“倍”的关系。(课件出示)

(1)教师在黑板第一行摆5根小棒,出示小精灵的要求,请学生在第二行中摆出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4倍。(指名上黑板摆,其他同学在课桌上操作。)

(2)评价。用笔圈一圈是不是4个5,说一说这是以什么为标准量。

(3)变式练习。

提问:如果要使第二行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3倍,应该摆几个几?5倍呢?……

(4)检验。示范演示,用笔圈出3个5,或5个5,让学生指出以什么为标准量。(体会标准量的唯一性:“第一行的5根小棒”)

【设计意图】“1份”标准不变,倍数发生变化,比较量也在发生变化,强化标准量的唯一性。逐步解开“倍数关系”的种种类型。在这个片段中,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理解的数学事实。

5.游戏:拍一拍,深化“倍”的理解。

(1)教师拍2下,请学生拍出2的3倍。想想怎样体现2的3倍,让别人能听出3个2来?(每拍1个2,中间停顿一下。)

(2)教师拍3下,请学生拍出3的4倍。

【设计意图】游戏向来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活动,通过拍一拍让学生对倍的理解实现了从形到声的过渡,赋予学生对“倍”知识多方面立体的感知,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圈一圈说一说。课件出示

师:还可以怎么说?(是的2倍)

思考:是的2倍,是的2倍,都是2倍,为什么和的数量不一样呢?(标准量不一样。)

【设计意图】以图片呈现,让学生通过直观地观察,以表象建立概念。从起初的“1份数不变,几份数变化”到“1份数变化,几份数不变”两个层次的推进,让学生体会“标准量”在变与不变比较中,强化概念的形成过程。

2.想一想,说一说

相同的图形没有放在一起,你还能看出它们的倍数关系吗?你是怎么想的?(找到其中的规律,渗透比例思想,并用苹果的总数与梨的总数进行比较进行检验。)

()是()的几倍。

3.填一填

图没了,你还会填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6是3的()倍。(因为6里面有2个3。)

18是6的()倍。

()是5的2倍。

4.画一画

要求:画和,画出你想研究的倍数关系。

第一行画:

第二行画:

①()是()的1倍。

②()是()的2倍。

③()是()的()倍。

5.反馈交流。平台展示学生作品

①理解:两个量之间1倍的关系。

②分析:相同的2倍,的个数和有什么不同?

③感悟:一个量是另一量几倍的关系时,辨析“标准量”和“比较量”的关系。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与思维性的提升。第1题通过排列整齐的分类图形,发现它们的倍数关系,体会标准量不一样,即使倍数相同,结果也是不同的;第2题物体穿插摆置,但又有规律,渗透了比例思想,可以从一组物体数量中,也可以从整体数量中发现它们的倍数关系,并可以互相检验;第3题脱离了形象物体的参照,抽象成数字,从感性提升到理性;第4题答案不唯一,让学生思维进行拓展,通过练习,沟通“倍”的概念与乘法意义之间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倍概念的知识链。

6.有关“倍”的小故事:“成倍增长”

师:“倍”不仅可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的威力也是无比的。不信,老师就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故事的名字叫《智者的工钱》。

学生回味无穷。

四、课后总结

回顾反思,梳理全课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能举例说说吗?

结束语: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精神百倍、倍加努力、成绩倍出,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五、作业布置:50页练习十一1

“倍”的初步认识的练习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倍”的初步认识的练习,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倍”的初步认识的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84页6~10。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口算。

用卡片出示已学过的一些乘法算式,指名口算。

2.完成“想想做做”6。

先指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集体校对。

二、应用题练习。

1.看图口头列式解答:

(1)小鸡:

小鸭:

是小鸡的3倍

(2)分析:小鸡有几只,小鸭的只数是小鸡的几倍,也就是几个几只?求小鸭有多少只,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说说为什么用乘法算?

(4)老师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因此用乘法计算。

2.完成“想想做做”7。

(1)出示第7题图,提问:一只小船坐多少人?一只大船坐的人数是小船的几倍?求什么?

指名完整地说说题意。

(2)分析:一只大船坐的人数是小船的4倍,也就是大船可以坐几个几人?求大船坐多少人,也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口答,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3.完成“想想做做”8。

(1)出示第8题,指名说说图意,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题中已知小松鼠采了5个松果,大松鼠采的个数是小松鼠的3倍。求大松鼠采了多少个松果?)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口答。集体订正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4、完成“想想做做”9。

(1)出示第9题,说说这题有几个问题?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时说说各是怎样列式的?并指导工作名学生用两句话口答题中所问的两个问题。

三、想一想。

完成“想想做做”10。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出示第一组数3,6,9,12,(),()。观察:这一组中后面的数和前面的数比,怎样?(多3)

想一想后面的两格该怎样填?为什么?

2、独立完成第2小题,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填?

四、作业布置:

1、列式计算。

(1)4个5是多少?(2)4的3倍是多少?

(3)4和5的和是多少?(4)3的2倍是多少?

2、应用题:

(1)小红用5天的时间读完一本书,每天读4页,这本书有多少页?

(2)小红读一本书每天读4页,小明读的页数是小红的3倍,小明每天读多少页?

(3)小红读一本书第一天读4页,第二天读5页,两天一共读多少页?

3、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1)1,4,7,10,(),()。

(2)1,2,4,7,(),()。

倍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


倍的认识(课时一)
教学目标:
1、建立倍的概念,明白“A的几倍”,其实就是求几个A相加是多少?
2、会用语言表达“倍”的含义。
如,苹果有3个,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2倍,雪梨有几个?生会说题意:“题中已知苹果有3个,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2倍,求雪梨有几个?也就是把3个苹果看成一组,雪梨有2组,求2个3相加是多少?用乘法算,列式是3x2=6(个)”。
教学重点:对倍的认识与理解,明白“A的几倍”,其实就是求几个A相加是多少?。
教学难点:对倍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交流我先学,建立2倍的概念
1、交流我先学(1)第一行比第二行多几个?是哪部分?(2)观察多出的部分,说说您发现了什么?
过渡语:第一行和第二行比较时,我们除了可以说第一行比第二行多几个或者是第二行比第一行少几个以外,某些情况下,我们还可以说它们之间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倍”(板题:倍的认识)

2、建立2倍的概念
(1)T:例如图四,把3个圆形看成一组,三角形有这样的(2)组,我们就说三角形的个数是圆形的(2)倍。师边说边圈——学生圈好后复述。
(2)生边说边圈图五和图六。

二、建立多倍的概念
1、先出示一幅2倍关系图五,然后逐步增加它的倍数。
要求学生快速判断它的倍数(3倍、4倍、5倍)ppt
2、提问:
(1)为什么你们马上就能知道三角形的个数是圆形的几倍?
小结:有几个2就是2的几倍。反过来2的几倍就是有几个2。
(2)如果三角形不跟圆形比,能不能说三角形的个数是5倍?ppt
3、小结:倍是在两个数比较时才能这样说,它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ppt

三、练习强化倍的概念
1、画一画
提问:怎样画就能一眼就看出有几个几,是几倍呢?(分开画出每一份)
提示:把5个正方形看成1组,圈在一个圈里,并标出圈外写上5。
(1)画,个数是的2倍。
5
()个()

(2)画,的个数是的2倍。
()个()

(3)画,的个数是的3倍。

()个()

(4)画,个数是的5倍。

()个()

(5)画小棒,第二行的是第一行的4倍。

第一行:()个()

第二行:

2、考考谁会拍—“倍的拍手游戏”
(1)要求老师拍的是表示一份的次数,请你听清楚,然后拍出老师要求的次数。ppt
如:老师拍3下,你拍的是我的2倍。
(2)同桌相互出题拍一拍。

3、填空:
3的2倍就是有2个(3),4的2倍就是有2个(),5的2倍就是有2个(),
6的2倍就是有2个(),7的2倍就是有2个(),8的2倍就是有2个()。

四、全课小结
老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倍。板书“倍的认识”
质疑: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倍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跟同学或家人玩倍的“拍手游戏”。

课前我先学——倍的认识
二年()班姓名:()号

汇报
第一行比第二行多几个?
是哪部分?
请用一个圈,圈出来。观察
多出的部分,说说
你发现什么?
1号

第一行
第二行

图(一)
2号
第一行
第二行

图(二)
3号
第一行
第二行

图(三)
4号

第一行
第二行

图(四)
把()个圆形看成一组,
正方形正好有这样的()组,
我们就说正方形的个数是圆形的()倍。

6号
第一行
第二行

图(五)
把()个正方形看成一份,
圆形正好有这样的()组,
我们就说圆形的个数是正方形的()倍。

5号
第一行
第二行

图(六)
把()个圆形看成一组,
三角形正好有这样的()组,
我们就说三角形的个数是圆形的()倍。

倍的认识堂上练习
二年()班姓名:()号

一、画一画

(1)画,个数是的2倍。(2)画,的个数是的2倍。
5
()个()()个()

(3)画,的个数是的3倍。(4)画,个数是的4倍。
()个()()个()

(5)画小棒,第二行的是第一行的5倍。

第一行:()个()

第二行:

二、苹果有3个,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2倍,雪梨有几个?
题中已知苹果有个,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倍,求雪梨有几个?也就是把个苹果看成一组,雪梨有组,求()个()相加是多少?用法算,列式是。

三、红气球有8个,蓝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4倍,蓝气球有几个?

题中已知红气球有个,蓝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倍,求蓝气球有几个?也就是把个红气球看成一组,蓝气球有组,求()个()相加是多少?用法算,列式是。

二年级下册《倍的认识》学案分析


二年级下册《倍的认识》学案分析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73—7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
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
提问:黄花的朵数和蓝花的朵数怎么样?(课件演示增加黄花的朵数)现在谁来说说黄花和蓝花的朵数关系呢?
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通过让学生比较黄花和蓝花的朵数,从而引出“倍”的概念,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
谈话:如果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习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诉大家。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
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
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习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现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
(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
设疑:我们来观察刚才的两幅图。你们是怎么一眼就从图中看出第一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3倍,而第2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6倍的?
追问:第二行有3个圈就是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倍,有6个圈就是有这样的6份,也就是6倍。真就这么简单吗?
【评析:在学生掌握“几个几”的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倍”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让学生自己在图上圈一圈,有利于学生建立“倍”的表象。再通过对比,使学生感知,能圈出这样的几份,就是一份数的几倍。有利于学生理解“倍”的含义。】
3.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课件出示下图:
张冬梅的《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
谈话:你觉得下面的哪一幅图是表示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是3倍、还是2倍呢?先认真地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跟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小组内交流。
设疑:看来,在圈的时候,能不能随意的去圈?得根据什么来圈?
【评析:教师提供反例,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和思辨,使学生认识到黄花不是随意圈的,要根据蓝花的朵数来圈,从而加深对“倍”的理解。】
课件出示:12朵黄花,没有红花。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引导:大家觉得有困难吗?
小结:看来1份红花有几朵太关键了!
提问:那就让你来猜,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说说你又会怎么圈?
提问:如果红花有3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在练习纸第3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谁来说说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
追问:如果把1份红花有4朵、6朵,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又会是怎样呢?
完成练习纸的第4、第5题。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如果红花只有1朵,黄花还是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诉我答案。
交流: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
设疑:如果红花是12朵,黄花也是12朵,现在它们的倍数关系又怎样呢?
交流:孩子们,黄花一直是12朵,那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示上述蓝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图)
【评析:创设变式情境,不断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让学生在困惑中感受“1份数”的重要性与关键性,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对“倍”的认识更加深刻。】
谈话:孩子们,我们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摆一摆,表示第二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吗?摆完的同学可以跟小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介绍方法。
提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或者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摆法?
追问:咦,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你们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怎么你们用的圆片个数并不一样呢?能具体说说吗?
小结: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个数确定了,第二行就摆这样的几个几。
设疑:那如果要摆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该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评析: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观察和思考: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为什么用的圆片个数却不一样呢?以此推动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完善对“倍”的认识。】
4.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图:紫花8朵,黄花56朵;问题: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谈话:大家可以圈一圈、可以用竖线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办法。
在作业纸上完成第6题。
追问用除法计算的孩子: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
谈话:我们圈一圈、画一画,不就是为了发现56里面有几个8吗?
追问用画圈方法的孩子:如果重新选择,你会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是呀,如果黄花更多,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就麻烦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看来,我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注意,在书写结果时,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在结果的后面不要写倍。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没有越俎代疱,而是再次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凸呈学生思维的真实状态,并在比较中不断的修正和提升,从而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学习过程。】
二、在多层练习中完善建构
谈话:通过刚才的画一画、圈一圈、算一算等活动,我相信大家一定对倍有了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小动物们还带来了题目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课件出示:
1.看一看、想一想。
第一行红带子12厘米
第二行绿带子3厘米(变化:2厘米、1厘米)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思考:大胆地想像一下,如果红带子的长不变,绿带子越来越短,那么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就会怎样变化?
2.连一连、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3.比一比,说一说。
张冬梅的《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
先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第(1)题中红旗是黄旗面数的几倍,第(2)题中黄旗是红旗面数的几倍,再重点说一说两道题的区别。
张冬梅的《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说一说。
张冬梅的《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
练习后,把第一行的6个变成5,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追问:现在黄色的圈5个,为什么不能说黄色圈的个数是红色圈的3倍?
【评析:设计的题组练习,对学生来说是新颖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在比较、表述的过程中,进一步内化了“倍”的概念,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思维得到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而且体验到了数学的魅力。最后一个练习的设计,还激发了学生去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总结(略)
[总评]
概念形成过程中的“精致”过程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我们认为:在数学学习中,“精致”的实质是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尽量详细地“深加工”,对“概念要素”进行具体界定,以使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获得更多的概念例证,对概念的细节把握得更加准确,理解概念的各个方面,获得概念的某些限制条件等。为此,张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强化感知,让学生在圈圈画画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提供反例,让学生在比较思辨中突出“倍”的意义;应用变式,让学生在矛盾困惑中凸显“倍”的内涵;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完善“倍”的建构等方面,引领学生“精致”地完成了“倍”的概念的建构过程。或者说,把概念的“精致”提到了可操作的层面,使“精致”落到实处。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十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十”,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十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新词。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借助短文,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感情。

教法:情境教学法、谈话、,直观教学法、迁移法。

教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曾老师的老家在哪儿吗?曾老师有许许多多的亲人在遥远的湖南。平时,我经常给家乡的亲人写信、打电话,有时暑假回老家看望他们。每当遇到佳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今年中秋节的晚上,我望着天上圆圆的明月,不禁想起了远在家乡的妈妈。于是,我给妈妈发了一条短信: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

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创设与吻合的情境,吸引学生学习新课。

二、新授:

1、自由读第4自然段:

问“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想的很多很多)王维想了些什么呢?他为什么想的很多很多呢?学习完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会明白的。

设计意图:采用倒序法,抓住关键词“思绪万千”。“思绪万千”一词在文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概括了王维客居他乡时的思乡之情,它是王维写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触发点。

2、学习第1段。

①自由读、评议。

②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③说说第一句诗的意思。

3、学习第2段。

①自由读。划出表示王维看到的句子。指名读这些句子。

②找出表示人们心情的词语。(兴高采烈)相机板书。

③还有哪些词表示兴高采烈?换词练习。

④你在什么时候会“兴高采烈”?用“兴高采烈”造句。

⑤人们是兴高采烈的,可是王维呢?指导朗读第4句。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设计意图:抓关键词“兴高采烈”,衬托王维的孤独、伤感。一喜一愁,强烈对比。

4、学习第3段:

①齐读。

②动作演示第1句话。

③说说王维想到了什么?

④除了书上写到的这些,王维可能还想到些什么?

⑤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设计意图:跳出文本,训练学生想像及口头表达能力。

5、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①正因为王维想到了许多许多,思念亲人的感情特别强烈,因此,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②齐读。指名读。

③练习背诵。

④结合短文说说诗意。

三、表演。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到了。人们兴高采烈,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王维仍然孤零零地在京城长安生活,冷冷清清。请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表演王维与家乡亲人通电话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内化课文语言,拓展课文内容,把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结合,加强学生处理信息(课文、课外)的能力,将学生收集到的抒发思乡、思亲的诗文佳句和歌曲有机结合在一起。

板书:

25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思绪万千

人们兴高采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五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五”,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写了唐代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二、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的意思。

三、朗读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⒈这篇课文里你觉得哪个自然段最能表达诗人王维思念兄弟的深情?

⒉第三自然段第一话读时应带平缓语气,第二句读时带欢乐的语气,下面三句要带深沉的语气,读到两个省略号时,停顿要长,表达深思而不平静的心态。

⒊指名朗读。

四、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⒈放录音欣赏。

⒉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⒊各人背诵。

⒋小组背诵。

⒌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⒍同座二人互背。

五、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2、用兴高采烈造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八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八

教材内容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代有位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已经两年了。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教材解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文包诗是苏教版一大编写特色,课文题目源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诗,这是全诗的中心句,也是脍炙人口、常被人引用的一句,以这句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

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写作的背景和缘由。唐代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两件后的重阳节,看到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借此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明白如话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情意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用词自然而凝练,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景表达了出来,同时透露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一个“倍”字,真切地道出了诗人思乡情浓。因此,也成为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王维15岁时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点明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处境。

第二自然段写“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又到了”,本来在“异乡”为“异客”思乡之情就难免,更何况“佳节”来临,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去登高游玩”,而王维形单影只,于是思念亲人的浓烈感情油然而生,然而,长安与家乡路途遥远,难以见到亲人的。

第三自然段写王维回忆、想象“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今天他们还会思念着我吗?在这段,王维通过“我”对“兄弟们”的思念,来遥想“兄弟们”对“我”的思念,在一种想象的感情交流中得到了心灵的慰藉。

第四自然段在前面一个故事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出原诗,让人进一步体会原诗的凝练和意境。

教学理念:

1、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与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2、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教师的合理有效地引导推动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与探究。

3、课堂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深入对话的场所,师生应该在其间共同展开学习,互相进行思维碰撞,最终让师生都有所习得,进而让语文素养不断得到积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能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

教学思路:

整体思路:从题目入手引出诗句,由读猜诗句的意思产生疑问,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通过让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和文本的解释进行对照,进一步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积累,让诗文在自然结合中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贯穿主线“思亲”:了解为何而“思亲”——体会为何而“倍思亲”——品悟“思亲”之情——感受“思亲”之心。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

2、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好的节日称作(板书:“佳节”)边写边讲解,齐读。

3、看到“佳节”这个词,我们的心情一般都会——(高兴),为什么?是呀,好的节日总是让人很开心的。

4、但是,唐代有位诗人在某一个佳节来临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完成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5、个别读题目。

6、这句诗你在哪儿见过吗?

板块二:初解古诗,激发学生走入文本欲望

1、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一读诗:

(1)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2)指名读

(3)齐读

3、二读诗:

(1)请你再次自己读读这首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你读不懂的又是什么?

(2)指名交流。

(3)解决:“佳节”是——重阳节(九月九日)。“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代人认为重阳节戴着它可以祛邪避灾。它代表了人们一种美好的心愿。(不懂处:你很会读书,很爱思考。大家都很会读书,那让我们一起带上这些问题走进课文,看看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在故事中你一定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了解。)

4、过渡:在全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感叹,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可能会对诗有更多新的感受。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读读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吧。

板块三:诗文对照,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世界

学生自由读文。

1、了解为何而“思亲”

(1)出示第一小节。谁来读读第一小节。

(2)通过他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板书:王维)在这两年里,他会怎样?谁也来读读这一小节。

(3)是呀,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去长安求学(板书:长安)独自一人在外,难免会有孤独的感觉,这就叫——“独在异乡为异客”。

(4)离家两年里,他一定会常常思念亲人。齐读第一小节。

2、体会为何而“倍思亲”

(1)那是什么让王维“倍”思亲?请你再读读课文。

(2)学生交流,出示第二小节,

(3)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看到了怎样的热闹景象?指名读,“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什么是“扶老携幼”?读词。

王维还会看到——(想象佳节的热闹)。再读句。

这热闹景象、欢乐气氛触动王维的思乡情怀。齐读这句话。

(4)引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现在你知道“倍思亲”的“倍”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吗?(更加思念,比以往更思念了)。读句。

(5)别人的一家团聚,别人的欢乐气氛更增添了王维对家人的思念。谁来读读第二小节,读出重阳节的热闹,读出王维的“倍”思亲的心情。

(6)齐读。

3、品悟“思亲”之情。

(1)此时此刻,王维一定想起了许多许多。他会想什么呢?请你再读课文。走进王维心中好吗?

(2)交流:你感受到王维思念亲人的情感变化了吗?

引导:

他想起了什么?(出示第三节)想到兄弟欢聚时他心情是——高兴。谁来读一读。

想起两年前的那个重阳节,王维思绪万千:我们曾经——我们曾经——我们曾经——

再想想如今引读——体会天各一方。

此时此刻,——(引)

心中真是——(学生说)。读好“如今……我呢。”

(3)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王维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吧!齐读第三小节。

4、感受“思亲”之心。

(1)描述:重阳佳节,王维看着家家户户热闹欢庆的景象,想起了在家乡和兄弟相聚时的欢乐情景,想到不能和兄弟们一起登高,思乡之情愈发浓了,一时思绪万千,他就把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出示古诗)。

(2)谁愿意来带着大家感受王维的此时的心情。指名读。评:听了他的朗读,你看到了——你感受到了——。

(3)齐读。

板块四:拓展延伸,感受古诗文无穷魅力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个人呢?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思乡情。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月圆之夜就曾写下了《静夜思》,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也曾写下了《泊船瓜洲》,这些都是诗中的思乡名作。

2、让我们一起用我们的真情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案教学设计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准备:

词卡、小黑板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揭示课题、解题。

⒈板书课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

⒉解释题意。

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亲人⑵介绍王维。

王维,今山西人,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⒈自学生字词。

⑴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轻声读课文。读通顺语句,画出不认识的不理解的词语。

⑵会写会读生字。

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兄弟

异乡

思念

无限深情

情景

佳节

登高

兴高采烈

⒉检查自学情况。

⒊各人试读课文。

⒋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五、布置作业:

⒈朗读课文。

⒉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二、学习课文。

⒈指名读课文。

⒉分自然段读。

第1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说了什么?

⑶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讲的是唐朝诗人15岁离家,到京城已有两年。

⑷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请读

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一到第三句说了什么?

理解扶老携幼的意思。

⑶从那儿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

⑷在这家家户户兴高采烈欢度佳节时,诗人王维有什么感受,看第4句是怎么说的?

⑸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家人。点明了题意。

⑹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请读:

第3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3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第一和第二句说了什么?

⑶第三句到第五句说了什么?

理解天各一方。

这三句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⑷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事王维思念兄弟的具体内容。

⑸齐读第3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这样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请读

第四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第一句说了什么?

理解思绪万千

这一句和上面的哪个自然段有密切的联系?

⑶下面的两句话说了什么?

⑷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⑸看图,佳深理解全诗的意思。

画面人物是谁?

⑹理解诗句的意思。

⑺小结:

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⑻齐读第4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⒈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⒉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写了唐代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二、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的意思。

三、朗读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⒈这篇课文里你觉得哪个自然段最能表达诗人王维思念兄弟的深情?

⒉第三自然段第一话读时应带平缓语气,第二句读时带欢乐的语气,下面三句要带深沉的语气,读到两个省略号时,停顿要长,表达深思而不平静的心态。

⒊指名朗读。

四、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⒈放录音欣赏。

⒉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⒊各人背诵。

⒋小组背诵。

⒌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⒍同座二人互背。

五、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2。用兴高采烈造句。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3、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学生动手、动脑、和动口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

若干小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学例2。

1、摆小棒游戏。

1)请大家用自己的小棒在桌面上摆一个正方形,数一数要多少小棒?

2)在教师的引导下摆出第二个正方形,数一数两个正方形要几根小棒?

3)在教师的引导下摆出第三个正方形,数一数三个正方形要几根小棒?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动手操作,从1个4到2个4,再到3个4的等,逐步明确几个几的问题,便于理解“倍”的概念。

2、揭示“倍”的概念。

刚才大家在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时候,每个正方形都用去4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就用去2个4根,摆3个正方形就用去3个4根……这里的3个4,我们还可以来表达——那就是4的3倍。

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描述2个4的情况,以及5个4、6个4等情况。2个4我们可以怎样说呢?5个4、6个4呢?

二、教学例3,强化概念,巩固认识

1、出示例3引导明确题意。请大家认真观察图示,谁来说一说这副图的意思?

2、引导分析,正确解答。

1)小精灵提出了求“第二行摆了多少个?的问题,请大家想一想:第二行摆的圆片数和谁有关系?请找出题目中相关的语句。

2)引导学生继续摆圆片。

3、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摆的?

4)引导学生列出算式。4个2是多少?你能够列出一个相应的算式吗?

【设计意图】:尝试解答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题目,继续巩固和强化对相关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明确求该类问题所用的方法。

三、学习效果测评

1、指导尝试练习。

2、完成教材76页《做一做》

3、说出你是怎样列式的?说出你的想法。

【设计图意】: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和孕伏。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二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二”,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客客王维

登高插茱萸遥知少一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一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一”,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4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四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二、学习课文。

⒈指名读课文。

⒉分自然段读。

第1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说了什么?

⑶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讲的是唐朝诗人15岁离家,到京城已有两年。

⑷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请读

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一到第三句说了什么?

理解扶老携幼的意思。

⑶从那儿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

⑷在这家家户户兴高采烈欢度佳节时,诗人王维有什么感受,看第4句是怎么说的?

⑸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家人。点明了题意。

⑹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请读:

第3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3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第一和第二句说了什么?

⑶第三句到第五句说了什么?

理解天各一方。

这三句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⑷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事王维思念兄弟的具体内容。

⑸齐读第3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这样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请读

第四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第一句说了什么?

理解思绪万千这一句和上面的哪个自然段有密切的联系?

⑶下面的两句话说了什么?

⑷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⑸看图,佳深理解全诗的意思。

画面人物是谁?

⑹理解诗句的意思。

⑺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⑻齐读第4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⒈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⒉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