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化学教案:《认识氯气》教学设计

高中氯气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1-08-30

高一化学教案:《认识氯气》教学设计。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教案:《认识氯气》教学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一化学教案:《认识氯气》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理念下的化学教学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同时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基于建构注意理论的指导,本设计以层层递进的问题式教学为主,辅助以实验、幻灯片、讨论、归纳等手段,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深化,将所得知识进行应用,学生在体验到不断解决问题的成功感的同时,逐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氯元素是一种典型的化学性质活波的主族元素,也是生活中一种很常见的、化工生产中很重要的元素,了解氯元素的性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探讨卤族元素的性质,从而与其他系列元素性质比较来归纳元素周期律,关于氯气的性质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三部分:1、氯气的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 氯气与非金属(氢气)、金属(钠、铁、铜)、水、碱的反应和氯气和溴离子、碘离子在溶液中的置换 ],3、氯离子的检验。在氯气的化学性质中,重点讨论了氯气与水的反应以及氯气与碱的反应,同时重点探究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以及次氯酸的漂白作用。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对非金属元素的性质了解不多,只学习了氧元素的性质,而在高一前一段内容学习了金属的性质和一种非金属-硅的性质,基本可以运用原子结构的基本理论分析浅层的元素性质的内容,基于此情况预测,学生可以依据氯元素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可以推测出氯元素是一种活波的非金属元素,最常见的化合价是-1价。设计合适的情境和问题,学生就可以分析、归纳出氯气的各种性质。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以氯气泄漏并科学处理事件作为引入情境,将与此事故联系紧密的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与水和碱液的反应作为第一课时内容,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1、通过图片得到什么信息?(氯气可溶于水)2、氯气溶于水和水反应吗?3、可能生成什么呢?如何验证呢?4、预测在石蕊试液中加氯水的量对颜色有什么影响呢?5、实验结果与预测不符说明什么?6、如何验证你的想法?7、事故处理时采用烧碱来处理液氯罐内的残氯说明什么呢? 引导学生推测实验结果,然后动手实验探究、分析、归纳,让学生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不断的感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并通过铺设新问题,引出次氯酸的漂白性。而氯气与非金属(氢气)、金属(钠、铁、铜)反应及氯气和溴离子、碘离子在溶液中的置换产物均有氯化物,如何验证产物与氯离子的检验密切相关,故将氯气与非金属(氢气)、金属(钠、铁、铜)反应和氯离子的检验作为第二课时内容。

四.教学过程设计

认识氯气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展示氯气泄漏事件图片,配合事件科学处理的解说。

同时提出问题:通过整个事件发生和处理过程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制造各种含氯化合物、造纸、印染及自来水消毒等工业。为便于大量贮存、运输,氯气通常是以液态、高压充装在钢瓶、槽罐等容器中,若操作不当,则极有可能导致大量氯气泄漏。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0.001mg/L,当达到0.0125g/L,吸入会立即死亡。因此氯气一旦泄漏极易造成重灾。2004年4月15日重庆天原化工总厂的氯气发生泄漏,15万名群众被疏散,事故一度使举国震惊, 谈“氯”色变。

观看图片,

归纳:氯气有毒,易液化。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氯气的泄漏事件与科学处理的过程,逐步探究氯气的性质。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与整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贮存液氯的钢瓶发生了泄漏,旁边的

工人首先看到一股浓浓的黄绿色气体

逸出,接着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然

后被毒倒了。

观看图片

归纳: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液化。

消防官兵得到信息后,迅速将中毒人员转移至地势较高处等待救护车,同时将周围的群众往高处疏散。

归纳:

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然后在周围50米处筑起了“水墙”以降低空气中氯气的浓度。

归纳:

氯气能溶于水。

并将液氯钢瓶扔进了投放了大量烧碱的水坑内。

归纳:

氯气在碱液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请同学们在导纲上将氯气的物理性质进行归纳,并与大家交流

[归纳并交流]: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毒、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能溶于水和碱液的气体。

(并将归纳结果填写在导学提纲上)

通过学生的归纳与交流,增强学生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

[展示幻灯片]:

氯气物理性质归纳内容

将归纳内容与幻灯片进行对比整理。

展示一瓶新制备的氯水并提出问题 :从老师展示的瓶装氯水,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归纳并交流]:

氯水呈现浅黄绿色,说明氯水中存在氯分子。

学生体验自己观察、分析、归纳的过程。

[提出问题]:

氯气溶于水后,Cl2和H2O有可能发生反应呢?如果反应,产物是什么呢?

[铺垫问题]:请同学们画出氯、氢、氧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由氯、氢、氧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得到什么启示呢?

画出氯、氢、氧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氢、氧元素常见的稳定化合价分别为-1、+1、-2。

[进行科学推测]:

如果氯气和水反应,氯元素的常见化合价为-1价,可能有HCl生成。

启发学生联想思维。

[提出问题]:

如何验证你的推测呢?

[归纳并交流]:

氯化氢在水溶液里电离为H+、Cl-,检验H+、Cl-是否存在即可验证推论,向氯水中滴加石蕊试液等多种方法可以验证H+的存在,滴加硝酸银溶液,验证Cl-的存在。

学生体会:

科学实验不是盲目进行的,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探究实验1]:

向新制的氯水中滴加石蕊试液

[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归纳]:

石蕊试液呈现红色,说明溶液呈现酸性,即溶液中有大量的氢离子。

学生体验:

自己观察、分析、归纳的过程,感受:

质疑——推测——探究——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过程。

[探究实验2]:

向新制的氯水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归纳]:

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有大量的氯离子。

[提出问题]:

从上述探究实验中,你得到什么结论?

[归纳]:

氯气与水反应,生产的产物之一为氯化氢。

[提出问题]:

氯气和水反应,除生成氯化氢外,还有另外的产物吗?你如何判断?把你的想法与大家交流。

[铺垫问题]:若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氯化氢,有化合价变化吗?

[归纳]:

Cl2 HCl ,氯元素化合价降低的产物为HCl,由反应物的组成元素和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相等的规则,可知另一产物符合:含有氧元素、含有化合价升高的元素。

启发学生联想推测,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

[讲述]:

这种含有氧元素、含有化合价升高的元素的产物对我们来说是个新朋友,名称为次氯酸,化学式为:HClO

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l2 + H2O = HCl + HClO

(并将归纳结果填写在导学提纲上)

[提出问题]:

氯气和水反应后所得产物都是酸,若向石蕊试液中滴加少量氯水和较大量氯水比较,现象会有什么区别?

[分析交流]:

氯气和水反应后所得产物是酸,若向石蕊试液中滴加少量氯水和较大量氯水比较,加入量越大溶液的酸性越强,石蕊试液的颜色应该越红。

[实验探究3]:

比较向石蕊试液中滴加不同量的氯水

[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归纳]:

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不同,越滴加氯水,颜色越浅,说明氯水中存在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提出问题]:

氯水中存在哪些物质?什么物质具有漂白性?如何验证?

[分析归纳]:

氯水中存在Cl2、H2O、HCl、HClO四种物质,其中H2O、HCl没有漂白性,Cl2和HClO最少有一种物质具有漂白性,干燥的氯气中不含有HClO,可以通过干燥的氯气与湿润的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进行比较。

体验科学是严谨的,不畏艰难的探索过程。

[探究实验4]:

将干燥的氯气依次通过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的有色布条

[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归纳]:

干燥的有色布条没有退色而湿润的有色布条退色了,说明氯气没有漂白性,具有漂白性的是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次氯酸。

(归纳结论填写导学提纲)

[提出问题]:

次氯酸不仅有漂白性,还可以杀菌、消毒,自来水普遍使用的消毒剂就是氯气,所以我们要直接饮用、养鱼都不合适,可是在阳光下晒一段时间的自来水就可以用来养鱼了,请推测原因可能是为什么?如何验证你的推论?

[思考、分析进行科学推测]:

可能的原因:

1. 日晒的过程中氯气挥发,浓度降低,毒性降低。

2. 日晒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的化学反应,导致次氯酸发生反应,浓度降低。

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体会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探究实验5]:

次氯酸见光分解

[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推测]:

在光照的条件下,氯水中产生不溶于水的无色气体,依据所存在的元素和实验现象进行推测,该气体为氧气。依据元素守恒和氧化还原理论归纳:

2HClO = 2HCl + O2

(归纳结果填写导学提纲)

[提出问题]:

氯气在碱液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原因是什么?

[分析、书写方程式并与大家交流]:

氯气和水反应的产物是两种酸,都可与碱发生中和反应,所以氯气在碱液中溶解度大。

依据氯气和水反应的产物来推测氯气和碱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与大家交流。

(分析结果填写导学提纲)

通过分析、归纳,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

[整理收获]:

[板书]:

一.氯气的物理性质

二. 氯气与水反应

Cl2 + H2O = HCl + HClO

次氯酸有漂白性,

光照条件下发生分解

三. 氯气与碱反应

将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归纳通过本节学习,有哪些收获呢?(知识、技能、思维方法、观点等),并与大家交流。

养成善于将所学知识进行阶段性归纳整理的良好学习习惯。

布置作业

P87:1-4 6-10

[板书设计]:

一.氯气的物理性质

二. 氯气与水反应

Cl2 + H2O = HCl + HClO

次氯酸有漂白性,

光照条件下发生分解

三. 氯气与碱反应

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2H2O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评价设计:

认识氯气课堂评价量规

内 容

评价要求

需努力

踊跃举手

发言的次数

9

6

3次及以下

实验过程

动手能力

在小组中主动动手操作,并能和同组同学和谐的处理实验操作过程

在小组中有时主动动手操作,并能和同组同学和谐的处理实验操作过程

不主动操作,常处于旁观状态

知识处理过程

通过推测、探究能自行归纳出系统的、完整的相关内容

通过推测、探究,在老师的适当铺垫下能自行归纳出系统的、完整的相关内容

通过推测、探究,在老师的适当铺垫下能自行归纳出相关内容,但不够系统、或不够完整

综合能力评价

(依据课本信息,设计氯气的制取实验)

思路清晰、顺畅,能完整的设计出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图、及实验过程

思路清晰,能设计出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图、及实验过程,但不足够完整

思路不清晰,设计出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图、或实验过程不准确

教师自身教学评价:

认识氯气课堂评价量规

内 容

评价要求

需努力

设计的问题是否确切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

在问题提出过程中学生踊跃发言的人数超过3/4

在问题提出过程中学生踊跃发言的人数介于1/2——2/3

在问题提出过程中学生踊跃发言的人数少于1/2

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教师的导向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即将进行的过程能够清晰地理解的人数超过3/4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即将进行的过程能够清晰地理解的人数介于1/2——2/3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即将进行的过程能够清晰地理解的人数少于1/2

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

3/4以上的同学都积极参与了思考、交流,所提出的问题能激起3/4以上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所铺垫的台阶达到预期效果

介于1/2——2/3的同学都积极参与了思考、交流,所提出的问题能激起介于1/2——2/3的学生的学 习兴趣,为学生铺垫台阶后仍有少部分学生没有积极思考

介于1/2——2/3的同学都积极参与了思考、交流,所提出的问题能激起介于1/2——2/3的学生的学 习兴趣,为学生铺垫台阶后,仍有近半数的学生没有积极思考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完全准确无误

教学内容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教学内容存在不准确现象

教师的语言

能够吸引90%以上学生的兴趣,科学无误

能够吸引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科学无误

能够吸引60%学生的兴趣或不足够科学

实际操作过程

在使学生知识生长的同时,随时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使学生知识生长的同时,部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

只注重学生知识生长不关注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驾驭课堂的能力

在出现设计外情况时能够进行科学处理而又不脱离教学目标

在出现设计外情况时能够进行科学处理但有偏离教学目标

在出现设计外情况时不能够进行科学处理,只强调不脱离教学目标

课堂结构

清晰、有序、顺畅

清晰、有序

布局没有良好的逻辑

六.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本次教学设计设置了层出不穷的问题,来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活状态,在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给了学生更宽阔的思维空间。并且随着学生从初中升至高中的逐步成熟过程,通过体验“问题预测,科学验证,提出新问题,新科学验证”的经历,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会科学实验不是盲目进行的,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逐步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模式。针对中学学生的特点,设计知识的构建跨度不能太高,采用了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来铺设台阶,使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学有所获。与以往的教学设计出发点一般为:引导学生从实验入手,然后再用来获取知识不同。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掌握了氯气的物理性质和氯气与水、碱液的反应,了解了次氯酸的漂白性,通过分析、推测、实验、归纳的体验,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和实验验证,逐步地体会到了科学是严谨的,不畏艰难的探索过程。

但在课后调查中发现,对于这种研究性的学习,知识基础较好,思维活跃的学生,提升的速度较快,开放性还可以再有所提升,而基础较差的部分学生暂时尚不适应,感到茫然没有思路,但在适当的铺垫问题引导下,就可以收到应有的收获。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让思维活跃的学生来做问题铺设,使学生能够更开放一些。

另外,课上的开放程度应该可以再放开一些,让学生自己来进行更多的问题提出,自己分析、自己归纳,并动手实践,作为一名教师,由于受旧观念的束缚,不由自主地担心学生能推测正确吗?能找到更好的验证方法吗?能归纳完整所收获的知识吗?而导致仍然会出现教师说的多,即铺垫过多,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在理念上还需进一步调整,努力缩短自己与新课程的距离。

扩展阅读

高一化学教案:《氯气的制法》教学设计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一化学教案:《氯气的制法》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高一化学教案:《氯气的制法》教学设计

探究问题框架:

1、氯气的性质:

氯气能与碱反应吗?生成了什么?

2、氯气的制取:

(1)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如何选用仪器和组装仪器成发生装置:

(2)收集到的氯气可能含有什么杂质,如何除去

(3)如何除去制取氯气的尾气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讲评】上节课布置的探究性问题

1、工业上制盐酸还采用点燃的方法还是采用混合光照的反应条件进行?为什么?

2、Cl2溶于水是否全部和水反应?请列出事实根据加以证明。

3、在新制的氯水中,含有哪些粒子。

4、如何保存氯水?为什么?

【倾听理解】

1、必须采用点燃的条件,因为爆炸难以控制,燃烧产生的热量不能加以利用。

2、不是,因为氯气呈黄绿色。说明还有氯分子存在。氯气只有一部分与水发生反应。

3、由于部分发生反应,所以在氯水中有Cl2、HClO、Cl-、H+。

4、保存在棕色瓶中,因为次氯酸见光分解

【复习引入】研究一种非金属单质,研究它跟一些金属的反应、与某些非金属的反应、与水的反应。上节课我们已经研究氯气与金属的反应和与H2的反应、还有与水的反应。

今天我们研究氯气水与碱的反应。

【倾听理解】

【演示实验】向装有氯气的集气瓶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观察现象

【设疑】这是为什么黄绿色气体会消失呢?

【过渡】氯气与另一个碱――氢氧化钙反应即工业制漂白粉的原理。请阅读课本相关部分。

【总结】

(1)次氯酸盐比次氯酸稳定,且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次氯酸,故次氯酸盐也可用来漂白、杀菌。

(2)由于起漂白、消毒杀菌作用的是HClO,所以往往也可以加入盐酸,以增强漂白、消毒杀菌的作用

Ca(ClO)2+2HCl=CaCl2+2HClO

【观察】黄绿色气体消失、酚酞的红色褪色

【探究】NaOH与氯水中的盐酸和次氯酸反应生成盐,消耗了氯水中的次氯酸和盐酸,使得Cl2与H2O的反应趋于完全,NaOH的量足够,即可使溶液颜色变为无色,上部气体也变为无色。

Cl2+2NaOH=NaCl+NaClO+H2O

【阅读归纳】

①漂白粉的有效成分;

②漂白粉的漂白原理。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过渡】如何制取氯气呢?

【板书】

一、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设问】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制取气体的实验问答,一套完整的制取气体装置应包括哪几个环节?

【设疑】现在,以以上四个环节为依据,结合有关信息,来设计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装置。

已知:制取氯气的原理是: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我们如何选择发生气体的仪器然后装配成一套气体发生器呢?

(注:桌面上摆有烧杯、试管、烧瓶、若干橡皮塞、导管、酒精灯、分液漏斗、长颈漏斗以及夹持仪器等仪器、浓盐酸、二氧化锰)

【讲解、组装仪器】氯气的发生装置:装配该装置应该从下而上,

【强调】氯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1.实验原理: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回答】包括气体发生、气体净化、气体收集、尾气吸收四个环节。

【探究】

1、不能用长颈漏斗因为长颈漏斗会漏气,该反应不象启普发生器那样可以随关随停,随用随开。因为二氧化锰是粉末,反应需要加热所以不能用启普发生器。

2、不能选用烧杯(不容易收集气体),可以选用试管和烧瓶作为反应容器,烧瓶的容量大,试管容量小但比较方便。

3、由于反应要加热,所以要选择酒精灯、铁圈、石棉网。

4、分液漏斗可以随时向烧瓶中添加液体,可以 控制反应的进程。

5、需要两个孔的橡皮塞。

【理解记忆】实验室制氯气的原理

【设疑】我们知道氯气是一种有毒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并且可以溶于水。那么如何收集该气体呢?

【演示】装配收集装置和尾气发生装置,制取一瓶氯气。

【探究】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用瓶口用上排空气法收集。由于有毒要有尾气吸收装置。

【观察】

【设疑】如何收集到一瓶干燥纯净的氯气?由于氯气有毒,必须把多余的氯气吸收以免污染空气。如果需要什么仪器,请提出来。

【引导】2、Cl2中可能含有的什么杂质,为什么?

3、除杂试剂;

4、收集方法:

5、尾气吸收试剂;

【讲解】对于Cl2中含有的HCl气体,我们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除去。这是因为HCl气体极易溶于水,而Cl2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之故。

也由于Cl2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也可以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氯气。但这样收集的氯气不干燥。

【提供仪器】氯气发生器,分别装有饱和食盐水、浓硫酸的洗气瓶、装有NaOH溶液的集气瓶。

【设疑】现请同学信把以上仪器进行有效连结,以制取

【演示实验】按以上设计装置来制取一瓶纯净干燥的氯气。

【探究】2、可能有HCl气体和水蒸气。因反应物中的浓盐酸有挥发性,故可能有HCl;反应体系中有水,且反应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故可能有水蒸气。

3、可用浓硫酸除去水蒸气,需要导管洗气瓶

4、用瓶口向上排空气集气法收集。(集气瓶)

5、NaOH溶液,需要烧杯

【理解】

【思考】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氯气与碱的反应。

【课后探究】

1、酸具有漂白作用,为什么不用HClO直接漂白,而要转换成次氯酸盐?漂白粉漂白的原理是什么?

2、漂白粉露置于空气中是否会变质?会变成什么?如何保存。

3.实验室制Cl2为何不用澄清石灰水来吸收尾气?

高一化学教案:《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教案:《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高一化学教案:《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投影展示Cl2的用途

2.建议学生探讨Cl2的制备原理

二、学生分组设计探究反应原理

1.教师提供可选试剂

2.学生根据实验设计常规要求选择合适试剂

三、学生展示方案确定反应原理

1.展示学生方案

2.确定实验反应原理

3.分析该反应的氧化还原情况并书写其离子方程式

四、分组讨论归纳、确定实验装置

1.回忆初中学到的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原理及装置

2.分析装置选择与反应原理及试剂的关系

3.确定实验室制备Cl2的装置

4.收集装置的选择确定

5.尾气的处理

五、探讨实验装置的拓展与创新

1.气体发生装置的改进与创新

2.气体收集装置的改进与创新

3.尾气吸收装置的改进与创新

六、课堂小结、反馈练习

1.再次明确本节课应掌握的知识

2.通过课堂练习进行反馈与巩固

七、课堂评价作业布置

1.两句话点评学生本节课的表现

2.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设计具体内容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氯气是典型的非金属单质。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实验是高中阶段重要的气体制备实验之一,与初中制取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对氯气制备的学习,将进一步完善学生关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为以后学习NH3、C2H4等的制备打下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因此,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确定为:

1、使学生理解掌握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原理和方法。

2、通过对氯气制备过程的分析,让学生领悟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原则方法。

在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操作能力以及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氯气的净化、尾气的处理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产品质量意识。

根据教材的地位、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及装置的确定。

由于高一学生知识储备有限,还只是习惯于记忆老师所讲的知识,所以本节的教学难点为:实验装置的创新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掌握了氯气的性质,这就为氯气的收集、尾气的处理打下了基础;

2、已经学过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制备,有助于学生对氯气的制取进行探究;

3、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是很扎实,所以在实验过程中仍需要教师引导。

三、教学方法的确定:

针对学生的情况,本节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和归纳总结,进行开放式教学,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学习方法的选择:

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本节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分析概括的方法进行学习,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五、教学媒体的运用:

1、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大量化学仪器的使用及组装、改进,这些又都是学生以前学过的,而且在本节课的要求:只是让学生会选择即可,所以用电脑展示既直观又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

2、氯气的制备需要在实验室,对通风条件要求很高,而且气体有毒,易污染环境;但是氯气的实验室制备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所以通过投影教师实验演示录像。这样既兼顾了教学效果,又避免了对学生身体的危害和环境的污染。

六、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投影展示Cl2的用途。

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氯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上课所用的氯气是在实验室中制取的。在实验室里最常见、最经济的含氯化合物是(盐酸)和盐酸盐(如NaCl)。其中的—1价的Cl转化为Cl2是氧化反应,所以制备Cl2还需使用氧化剂。下面我们大家就先一起来探究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原理。

(课前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提供浓盐酸、稀盐酸、NaCl固体、NaCl溶液、二氧化锰等试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反应原理。

(二)新课讲授:主要归纳出制取原理、实验装置等内容。

学生几组具有代表性方案

还原剂

氧化剂

现象

1

NaCl溶液

MnO2

不加热,无明显现象

加热后,也无明显现象

2

稀HCl

MnO2

不加热,无明显现象

加热后,也无明显现象

3

NaCl固体

MnO2

不加热,无明显现象

加热后,也无明显现象

4

浓HCl

MnO2

不加热,反应较慢

加热后,有黄绿色气体生成

通过实验学生得出结论:选择试剂的时候不仅要考虑Cl-的浓度还要考虑H+的浓度。H+的浓度越大,Cl-的还原性越强,所以实验室制取Cl2采用了浓HCl和二氧化锰来反应。为了加快反应,还采用了加热的条件。

1.确定原理:MnO2+4HCl(浓)===MnCl2 +Cl2↑+2H2O

学生练习:指出该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以及盐酸表现的性质并书写其离子方程式。

氧化剂是MnO2,还原剂是浓HCl,氧化产物是Cl2,还原产物是MnCl2,,浓盐酸在这既表现了还原性又表现了酸性。

MnO2+4H++2Cl—(浓)===Mn2++Cl2↑+2H2O

强调:浓盐酸的“浓”,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的深度会逐渐减小,当降低到一定深度,反应就不能再进行。

练习:投影(用投影仪)

在含4molHCl的浓盐酸中加入足量MnO2,加热至反应结束,在标准状况下制得氯气的体积可能为()

A、16.2 L B、22.4 L C、 28.6 L D、33.6 L

2.装置的选择确定

学生讨论:初中学到的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原理及装置并投影

O2:固+固加热制气体

H2、CO2:固液不加热制气体

点评: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是依据制备气体

所用试剂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加热与否)

投影:制O2、制H2原理及装置

分析:装置选择与反应原理及试剂的关系

介绍:⑴制H2简易装置分液漏斗与圆底烧瓶的组合

⑵分液漏斗与长颈漏斗的不同点:多了个活塞

思考:活塞的作用:分液漏斗的下端管口不用伸入液面以下

设问:根据制备Cl2的反应物能否确定制Cl2的装置?

投影:氯气的发生装置

强调:1、必须垫石棉网使圆底烧瓶均匀受热

2、在解答装置图改错题中注意石棉网的画法

3、分液漏斗在使用中必须注意瓶塞上的凹槽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

学生考虑学过的收集装置有哪些?如何确定气体的收集装置?

依据气体密度与空气的相对大小及在水中的溶解性;密度大于空气的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小于空气的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难溶于水的还可用排水法收集。

追忆:用这些方法收集气体时集气瓶是如何放置的?试画出其示意图。

然后学生依据氯气的物理性质来确定氯气的收集装置?

因为氯气的密度大于空气,且能溶于水;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3、收集装置的选择确定

讨论:依据氯气的物理性质来分析该收集方法是否完善。

归纳:由于氯气有毒,不能逸散到空气中,所以要对以往的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装置进行改进,而且还必须要注意尾气的处理。

投影:展示以往的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装置以及进行改进后的装置,学生讨论并确定收集氯气时的进气口与出气。

同时引导学生考虑如何知道气体收集满了,当集气瓶充满气体时既便立即停止加热,还会有多余的氯气生成,大如何将多余的氯气处理掉?引如下一问题。

4、尾气吸收装置

投影:尾气吸收的简易装置

引导学生讨论:选择合适的尾气吸收液,比较NaOH溶液与Ca(OH)2溶液:因为Ca(OH)2微溶于水,其水溶液的浓度很小,吸收效果不如NaOH溶液充分。

学生书写吸收原理:Cl2+2NaOH==NaCl+NaClO+H2O

通过学生思考:如此收集到的氯气是否是纯净的?可能有什么杂质?

只要是从水溶液中出来的气体肯定含有水蒸汽,又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制得的气体中肯定还会含有氯化氢,要想得到纯净干燥的氯气就需要除杂。引入下一问题。

5、气体的除杂

通过教师讲解:气体除杂常根据所含杂质气体的性质,选择适当的固体或溶液作为

吸收剂。Cl2中混有的HCl可通过饱和食盐水除去。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按照课本上的装置制得的氯气是否纯净,可能含有什么杂质?

学生根据浓HCl的性质分析后可以得到结论:含有水和HCl气体。我们可以用以下装置和试剂除去。

学生思考进气口位置和两个洗气瓶的连接顺序,通过正确的选择,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考。

用投影给完整的装置及实验操作步骤。

以上是在实验室中常规装置和作法,在高考中对实验的考查往往源于课本,又要高于课本,多数考查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和创新引入环节三:实验装置的改进与创新。

1、发生装置:

提出问题: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发生装置中的浓盐酸有时不能顺利滴下,大家想想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可回忆制H2 过程中关闭活塞后的变化情况。

小结:随着反应的进行,烧瓶内生成的气体越来越多,压强增大,使分液漏斗内的压强小于烧瓶内的压强,从而使浓盐酸不能顺利滴下。

追问:若想避免此种情况出现,可做如何改进?

若学生回答不出,可引导学生去如何消除压强差。

演示实验:在一装有水的塑料瓶底扎一小孔,当水不再往下滴时,打开瓶盖,水便顺利滴下。

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投影:改进后装置

过渡:投影2、能否用排水法?

学生若不能回答,此时就势引导学生:如果将“水”字改为“液”字呢?

可启发:刚才同学们已经分析了氯气之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是氯气能溶于水,如果氯气在某一液体试剂中溶解度特别小,也就是难溶于该种试剂,那能否用排该试剂法收集呢?

就势引出:刚才在除杂时用到的饱和食盐水就是一种符合要求的试剂,所以也可用排饱和食盐水来收集氯气。

设问:排水法是否只能在水槽中进行?

学生讨论:

投影:瓶口向下排液装置与瓶口向上排液装置

让学生讨论两种情况下的进气口和出液口

投影:改进后的排空气法集气装置

让学生分析瓶口向下和向上两种情况下的进气口和出气口

3、尾气吸收

尾气的吸收中怎样改进吸收效果更好(联系生活中实际,比如养金鱼用的气泡发生装置)。

投影:多孔吸收装置

让学生讨论是否还有其他处理方式。

强调:为了避免污染环境,对于有毒和易燃气体,无论是气体制备还是性质实验都必须有尾气处理装置。

投影:

(三)课后小结:1、实验室制Cl2的原理

2、装置的选择及顺序:发生、净化、收集、尾气处理

(四)反馈练习:利用下图所示装收集以下4种气体(图中烧瓶位置不得移动):

①H2②Cl2③CH4④HCl

(1) 若烧瓶是干燥的,由A 口进气,可收集的气体有

(2) (用数字表示)______;由B口进气,可收集的气体有______

(3)若烧瓶充满水,可收集的气体有_____,这时气体由___口进入。

(4)若在烧瓶内装入浓硫酸进行干燥气体,则可用此装置的气体有_

_________,这时气体由_____口进入。

(五)课后作业:A、质量检测 64-65页 基础练习

B、装置的进一步创新改进

七、课堂评价

1.本人的教学理念是“授之以渔,自主发展”。本节课对如何使学生自主的获取知识,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尝试。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得到加强。教学内容的设计,既加强了知识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渗透了教育的思想。教学过程的实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开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2.本人在“装置的创新改进”环节,为了突破难点,做了一个随堂小实验:在一装有水的塑料瓶底扎一小孔,当水不再往下滴时,打开瓶盖,水便顺利滴下。此实验利用学生熟悉的物理知识引导学生去考虑消除压强差,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高一化学教案:《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化学教案:《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高一化学教案:《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氯气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总结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的现象,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和用途,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发现、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对氯气及其用途的学习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化学。

★培养学生对立统一规律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氯气与水,氯气与NaOH溶液的反应

三、课时安排:二节课

四、教学方法

实验自主探究为主,演示及讲授为辅。

五、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主动观察、分析讨论、实验探究。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两个信息——氯气中毒,氯气杀菌消毒,那么氯气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气体呢?使得它具有这种对立的特性呢?它是有利还是有害呢?接下来我们就通过这种物质的性质来解决我们的疑问。

思考。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对立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一分为二的看待氯气,引起学生对氯气的好奇,激发对新知识的兴趣。

板书: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点明主题

多媒体投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某一天,两军交战正酣,一方军队正在逆风向山上进攻,突然眼前呈现出黄绿色(1),随之而来的是士兵们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2)并觉得胸闷恶心,指挥官被这种情况惊呆了,吩咐士兵各自躲避,一些士兵深呼吸想减缓胸闷,但再也没有站起来,有的士兵向低洼地带(3)躲避,晕倒后再也没有醒来,有的士兵喷水但也无济于事(4)指挥官看到这种情形想与其全军覆没不如和敌人拚了,于是,命令士兵逆风进攻,怪事出现了,当士兵们冲过敌人前沿阵地时,原来的症状缓解了,精神一振,扩大战果,攻下了这个山峰,打扫战场时发现敌人的阵地前摆放着许多装着黄绿色液体的钢瓶(5),正是从这会发出的气体夺取了战友的生命(6),并发现在橄榄油附近的士兵中毒症状轻一些,经研究此物质为氯气.

自主阅读,分析讨论,总结归纳

根据标注,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讨论,得出氯气的物理性质。

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互相讨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总结,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归纳总结,板书:1、氯气的物理性质。

(1)黄绿色气体(2)有刺激性气味

(3)比空气密度大

(4)在水中溶解度小(1:2)但易溶于有机溶剂

(5)易液化,沸点高(6)有毒

记录,理解。

教师为辅,起到引导补充作用。

性质决定用途,性质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它的化学性质,现在我们先来看看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同学们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推测一下氯气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猜想:氯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容易得到电子,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培养学生结构决定性质的意识,养成由结构分析性质的学习方法。

置疑:那么氯气能否与金属、非金属反应呢?

想象

引出新知识点的教学。

演示实验:

钠与氯气反应

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氯气能与金属反应。

用最直观的方式给与学生视觉上的刺激,在教学的开始很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提出新的疑问:那么氯气能否与铁、铜反应,产物是什么?

根据氯气与钠反应,我们知道金属是失电子,氯气是得电子,而由于氯气具有较强的氧化性,那么,它们的产物会有什么特点呢?

模拟氯气与铁与铜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讨论原因。

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动手,加深对氯的强氧化性的理解和记忆,开发学生的思维连贯性。

板书:2、氯气的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点燃)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Cu+Cl2=CuCl2

记录,领悟。

那么,氯气与非金属反应又会是怎样的呢?

视频播放:氯气与氢气反应

观看

有效的安排课程时间。

根据你们看到的现象,它跟以上的实验,和以往的燃烧反应有什么异同点呢?

讨论,回答问题:反应都是剧烈燃烧,没有氧气参与。

由类比得出结论,充分利用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对比的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燃烧由狭义到广义的推广,燃烧是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反应,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

领悟,掌握。

板书:(2)与非金属反应(点燃)

H2+Cl2=2HCl

记录,理解。

我们从氯气的物理性质解决了我们刚上课时关于氯气中毒的疑惑,那么氯气杀菌消毒呢?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以氯气用于饮水杀毒为例,来研究一下,大家思考一下,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以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之间的重新组合为指导,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假设:氯水中可能含有HCl、Cl2、Cl-···

设计实验。

学生自己假设,设计,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

总结归纳:

【实验探究一】A、闻氯水味道

B、滴加AgNO3溶液C、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动手实验,小组讨论,讲述实验现象,与他们的假设联系起来。

学生自己动手,由实验中的现象直接验证他们的猜想,发现问题,满足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好奇心。

由实验可以知道,氯水中含有氯气和氯离子,那么,紫色石蕊试液有什么变化,它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疑问: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变红证明含有酸,那么褪色是为什么呢?

学生置疑,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会不会是氯气使石蕊试液褪色呢?

学生思考

【实验探究二】

A、一张干燥和一张湿润的红纸分别投入两瓶干燥氯气中。

B、取一张红纸,湿润一半投入一瓶干燥氯气中。

动手实验,注意观察实验,将现象进行对比。

让学生由实验得出结论,使石蕊褪色的不是氯气,那么自然想到应该还有一种新物质的存在,将学生的好奇心引到最高点。

启发学生,正面解答学生的疑惑,引出HClO。指导学生完成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学生讨论,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也加深学生的印象。

板书:(3)与水反应

Cl2+H2O=HCl+HClO

学生记录

【实验探究三】将氯水放置在阳光下晒一会儿,再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颜色变化。

动手实验,观察现象。

了解HClO的性质。

提问:通过以上实验,那么氯水中含有哪些成分呢?

学生回答

总结上面的内容,系统整理学生的思绪。

情景迁移,让学生在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基础上,思考氯气与碱反应的产物。

学生疑惑

让学生用另一种思维模式掌握了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同时满足了学生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要求。

进一步提示,让学生在产物的基础上进行考虑,

Cl2 +H2O = HCl+HClO

+ +

NaOH NaOH

↓ ↓

Cl2+2NaOH = ? ?

学生讨论,完成化学反应方程式。

以此类推,学习氯气与氢氧化钙的反应。

模拟化学反应方程式

巩固以上的学习方法,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方法。

板书:(4)与碱反应

Cl2+2NaOH =NaCl+H2O+NaClO

Cl2+2Ca(OH)2 =CaCl2+H2O+Ca(ClO)2

学生记录。

氯气与碱反应的产物就是我们常用的漂白粉、漂白液,可见氯气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那么氯气还有那些用途呢?

学生思考,讨论

引出氯气的用途,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课后作业:课后阅读,搜集资料,自主学习,发现生活中氯气的应用。

学生分组,讨论课后研究安排。

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了解,从而加深印象,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归纳总结,多媒体投影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习题。

巩固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教学反思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为了从“学会”到“会学”。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充分以学生为主体,满足高一学生探索及发现的需求,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很好的融入到课堂中来。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对实验现象的好奇心,以实验探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对难点的教学更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参与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整个过程中,老师起到引导作用,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当中由于内容的紧凑性,在时间把握上应该更注重,在探究实验中要充分“想学生之所想”,做好充分的准备。

高一化学《氯气的制法》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一化学《氯气的制法》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高一化学《氯气的制法》教学设计

探究问题框架:

1、氯气的性质:

氯气能与碱反应吗?生成了什么?

2、氯气的制取:

(1)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如何选用仪器和组装仪器成发生装置:

(2)收集到的氯气可能含有什么杂质,如何除去

(3)如何除去制取氯气的尾气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讲评】上节课布置的探究性问题

1、工业上制盐酸还采用点燃的方法还是采用混合光照的反应条件进行?为什么?

2、Cl2溶于水是否全部和水反应?请列出事实根据加以证明。

3、在新制的氯水中,含有哪些粒子。

4、如何保存氯水?为什么?

【倾听理解】

1、必须采用点燃的条件,因为爆炸难以控制,燃烧产生的热量不能加以利用。

2、不是,因为氯气呈黄绿色。说明还有氯分子存在。氯气只有一部分与水发生反应。

3、由于部分发生反应,所以在氯水中有Cl2、HClO、Cl-、H+。

4、保存在棕色瓶中,因为次氯酸见光分解

【复习引入】研究一种非金属单质,研究它跟一些金属的反应、与某些非金属的反应、与水的反应。上节课我们已经研究氯气与金属的反应和与H2的反应、还有与水的反应。

今天我们研究氯气水与碱的反应。

【倾听理解】

【演示实验】向装有氯气的集气瓶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观察现象

【设疑】这是为什么黄绿色气体会消失呢?

【过渡】氯气与另一个碱――氢氧化钙反应即工业制漂白粉的原理。请阅读课本相关部分。

【总结】

(1)次氯酸盐比次氯酸稳定,且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次氯酸,故次氯酸盐也可用来漂白、杀菌。

(2)由于起漂白、消毒杀菌作用的是HClO,所以往往也可以加入盐酸,以增强漂白、消毒杀菌的作用

Ca(ClO)2+2HCl=CaCl2+2HClO

【观察】黄绿色气体消失、酚酞的红色褪色

【探究】NaOH与氯水中的盐酸和次氯酸反应生成盐,消耗了氯水中的次氯酸和盐酸,使得Cl2与H2O的反应趋于完全,NaOH的量足够,即可使溶液颜色变为无色,上部气体也变为无色。

Cl2+2NaOH=NaCl+NaClO+H2O

【阅读归纳】

①漂白粉的有效成分;

②漂白粉的漂白原理。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过渡】如何制取氯气呢?

【板书】

一、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设问】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制取气体的实验问答,一套完整的制取气体装置应包括哪几个环节?

【设疑】现在,以以上四个环节为依据,结合有关信息,来设计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装置。

已知:制取氯气的原理是: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我们如何选择发生气体的仪器然后装配成一套气体发生器呢?

(注:桌面上摆有烧杯、试管、烧瓶、若干橡皮塞、导管、酒精灯、分液漏斗、长颈漏斗以及夹持仪器等仪器、浓盐酸、二氧化锰)

【讲解、组装仪器】氯气的发生装置:装配该装置应该从下而上,

【强调】氯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1.实验原理: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回答】包括气体发生、气体净化、气体收集、尾气吸收四个环节。

【探究】

1、不能用长颈漏斗因为长颈漏斗会漏气,该反应不象启普发生器那样可以随关随停,随用随开。因为二氧化锰是粉末,反应需要加热所以不能用启普发生器。

2、不能选用烧杯(不容易收集气体),可以选用试管和烧瓶作为反应容器,烧瓶的容量大,试管容量小但比较方便。

3、由于反应要加热,所以要选择酒精灯、铁圈、石棉网。

4、分液漏斗可以随时向烧瓶中添加液体,可以 控制反应的进程。

5、需要两个孔的橡皮塞。

【理解记忆】实验室制氯气的原理

【设疑】我们知道氯气是一种有毒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并且可以溶于水。那么如何收集该气体呢?

【演示】装配收集装置和尾气发生装置,制取一瓶氯气。

【探究】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用瓶口用上排空气法收集。由于有毒要有尾气吸收装置。

【观察】

【设疑】如何收集到一瓶干燥纯净的氯气?由于氯气有毒,必须把多余的氯气吸收以免污染空气。如果需要什么仪器,请提出来。

【引导】2、Cl2中可能含有的什么杂质,为什么?

3、除杂试剂;

4、收集方法:

5、尾气吸收试剂;

【讲解】对于Cl2中含有的HCl气体,我们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除去。这是因为HCl气体极易溶于水,而Cl2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之故。

也由于Cl2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也可以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氯气。但这样收集的氯气不干燥。

【提供仪器】氯气发生器,分别装有饱和食盐水、浓硫酸的洗气瓶、装有NaOH溶液的集气瓶。

【设疑】现请同学信把以上仪器进行有效连结,以制取

【演示实验】按以上设计装置来制取一瓶纯净干燥的氯气。

【探究】2、可能有HCl气体和水蒸气。因反应物中的浓盐酸有挥发性,故可能有HCl;反应体系中有水,且反应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故可能有水蒸气。

3、可用浓硫酸除去水蒸气,需要导管洗气瓶

4、用瓶口向上排空气集气法收集。(集气瓶)

5、NaOH溶液,需要烧杯

【理解】

【思考】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氯气与碱的反应。

【课后探究】

1、酸具有漂白作用,为什么不用HClO直接漂白,而要转换成次氯酸盐?漂白粉漂白的原理是什么?

2、漂白粉露置于空气中是否会变质?会变成什么?如何保存。

3.实验室制Cl2为何不用澄清石灰水来吸收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