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7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沪教版)。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目标
在计算条与位值板的帮助下进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学习,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过程能力和方法;
加强独立思考,学会与同伴的合作,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强调过程、强调算法思维,灵活掌握“个位不变,只要在十位上相加减”的算法。
教学难点:
算法的掌握
教学过程:
复习
20+40=30+30=60+40=90+10=
50-20=40-10=80-70=70-20=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加减法。
二、探究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一、两位数加整十数。
从百数图或百数表(数射线)引入。
出示18+30
师:你们能不能用学过的百数图或数射线来试一试?
学生操作,然后交流
在百数图上直观地展示18+30。
2、数射线上演示。
3、利用位值板上计算:18+30。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教师演示。
先把18拆成10和8,再把10+30=40,最后把40+8=48。
个位不变,只是在十位上相加。(只要在18的十位上加3。)
出示:30+18=?
师:你们认真仔细地想一想可以怎么解决?
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30+18=48,与18+30=48结论相同。
小结:在加法算式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反馈练习。
小组合作完成练习
49+1036+1053+1021+1067+10
49+2036+2053+3021+2067+20
49+3036+4053+4021+7067+30
汇报,互批。
(二)两位数减整十数。
师:请你们在数射线中,看一看37—20等于几?
操作:选择计算条或位值板摆一摆37—20。
学生汇报:
把被减数分成30与7,30—20=10,10+7=17。
个位上不变,只是在十位上相减。(只要在37的十位上减2。)
4、小结:“个位上的数不变,只是把十位上的数相减”。
反馈练习。
37—2064—1046—1055—1072—10
37—1064—2046—2055—3072—30
37—3064—5046—3055—5072—40
99—3081—2063—3075—20
99—6081—5063—4075—50
99—8081—7063—6075—70
三、练习。完成练习册
总结
师:今天你又学会了什么本领呢?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减一位数1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无进退位)。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3、通过学习、游戏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无进退位)。
教学难点
探索类推得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无进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黑板、双色片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新课:
5+4=2+6=3+3=4+1=
15+4=12+6=13+3=14+1=
小组汇报答案。
观察上下两组题目,你发现什么?
小结:
只要先算出个位上的数相加等于几,然后在十位上只要写上1就可以了。
探究新知:
(一)探究加法
出示23+2=?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谁能告诉大家23+2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
交流分享成果。
方法一:
十个
在数位表上用小圆片的方法:
3个圆片加上2个圆片,共有5个圆片。
3+2=5
可以推出:
十个
先算个位上,3个圆片加上2个圆片,共有5
个小圆片,再加上十位上的两个圆片,就是
20+5=25
方法二:
3个红纸片加上2个蓝纸片,共有5
个纸片。
可以推出:
3个红纸片加上2个蓝纸片,共有5
个纸片,再加上两条各是10个的红纸片就是等于25个纸片
方法三:
从3出发,向前走了2格,是5。
就是3+2=5。
可以推出:
从23出发,向前走了2格,就是
23+2=25。
方法四:
23+2=25用分拆的方法可以得到:先算3+2
=5。然后20+5=25。
203
……
想一想,怎样用简单的算法表示呢?
黑板演示:
23+2=
3+2=5
20+5=25
小结:
一个两位数加上一位数,不进位时,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字照写就可以了。或者说,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只要在这个两位数的个位上进行加法就可以了。
8、小练习:
24+3=36+1=5+42=71+8=
45+2=1+36=42+5=8+71=
(二)探究减法:
出示题目:25-4=?
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汇报交流。
小结。
两位数减一位数,只要把个位上的数相减就可以,或者,用个位上的数字相减,然后十位上的数字照写。
三、巩固练习:
1、5-4=35-3=76-5=89-=81
25-4=63-0=28-3=63-=60
35-4=47-4=57-6=78-=72
65-4=89-8=49-7=36-=34
2、学生自己完成题目。
3、全体交流最后一列题目的解题心得。
4、小结。
最后一列,在计算时,只要看个位上的数相差多少就可以了。
四、拓展和应用:
请你用1、2、3、4、5中随机挑选三个数组成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算式,要求越多越好?如12+3、54-2等。
五、总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对于你今天的表现怎样评价?对你的同组的同学呢?
第三课时:两位数加减一位数2
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创设及具体操作活动,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构造算法的能力,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3.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数学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类推能力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双色片、计算条片、位值板、数射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口答)
看图算一算,并说计算过程
十个
●●●●●●
●●
十个
●●●●●●
●●
24+2=2624+20=44
4+2=620+20=40
20+6=2640+6=46
口算
16+30=77-6=36+3=
87-40=4+53=37-5=
2.创设情景: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母鸡生蛋的故事。
(1)这个故事中有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要求现在一共有几个蛋,谁能列出算式?
板书:27+5=
(4)27+5=?一共有几个蛋?请你利用桌上的学具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二、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
①利用位值板和双色片的实际操作来寻求答案。
②利用计算条片的实际操作来寻求答案。
③利用数射线的实际操作来寻求答案。
2.师生共同探究不同的算法。
集体反馈:你们有几种算法?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摆学具演示,说出思考过程。教师板书。
方法一:在位值板上进行计算:
27+5=32
7+5=12
20+12=32
个位上的7个小圆片和5个小圆片相加,得到12个;10个一换成一个十,12再加上20就得到32。
思想:先加个位,满十进一(板书)
方法二:用计算条片进行计算:教师演示
27+5=32
27+3=30
30+2=32
思想:先凑整十数(板书)
方法三:在数射线上进行计算。
从27出发,先向右跳3格,跳到30,再向右跳2格,跳到32,所以27+5=32。
先算27+3=30;再算30+2=32。
思想:先加到整十数(板书)
3.熊猫乐乐是怎么计算的呢?
27+5=32
32
先把蛋盒装满,凑成十个
所以先算27+3=30,再算30+2=32。
4.哪些方法和乐乐的算法是相同的呢?
归纳: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可以先加个位,满十进一后再加;也可以用先加到下一个整十数后再加的方法进行计算。
揭示课题:
小朋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三、分层练习,巩固算法
1.摆一摆、算一算
48+7=
2.圈一圈、算一算
29+5
9+5=14
20+14=34
3.比一比,看谁算得有对又快,并挑选两道说说计算过程。
46+8=35+8=32+9=56+7=
四、归纳总结,拓展提高
1.()里填几呢?
26+()=2()26+()=3()
课堂总结。小朋友,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对于你今天的表现怎样评价?对你的同组的同学呢?
完成书上练习
完成练习册
第四课时:两位数加减一位数3
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创设及具体操作活动,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构造算法的能力,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3.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数学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类推能力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探究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复习
1.复习引入
16+30=77-6=36+9=
87-40=53-3=37-5=
说说16+30,36+9,53-2你是怎么算的?
2.创设情景: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母鸡生蛋的故事。
(1)这个故事中有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要求现在还剩下多少个鸡蛋,谁能列出算式?
板书:32-5=
(4)32-5=?一共有几个蛋?请你利用桌上的学具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看哪一组的方法多?
二、探究: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
①利用位值板和双色片的实际操作来寻求答案。
②利用计算条片的实际操作来寻求答案。
③利用数射线的实际操作来寻求答案。
2.师生共同探究不同的算法。
集体反馈:你们有几种算法?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摆学具演示,说出思考过程。教师板书。
方法一:
在位值板上进行计算:
12-5=7
20+7=27
32-5=27
先把十位上的一个小圆片移到个位上,就
是10,然后用个位上的12减去5得到7。
最后用20加上7就是27。
方法二:
用计算条进行计算:
方法和小兔同样,先把零头2减去,
再减去3,得到就是27。
方法三:
从32出发,先向后走了2格,是30。
然后再向后走3格,就是27。
所以得到32-5=27。
方法四:
32-5=27用分拆的方法可以得到:先算12-5
=7。然后20+7=27。
2012
……
小结。
两位数减一位数,可以先去掉零头,再减去剩下的数,也可以先用退下的一个十和个位的数合起来减去一位数,然后再把十位上的数和结果相加。
巩固练习:
拓展和应用:
师:请你用5、6、7、8、9中随机挑选三个数组成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有进退位的算式,要求越多越好?如56-9、67+8等。
总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对于你今天的表现怎样评价?对你的同组的同学呢?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加法)
――朱行小学殷其龙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试用本)一年级数学第二学期P29
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创设及具体操作活动,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构造算法的能力,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3.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数学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类推能力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双色片、计算条片、位值板、数射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口答)
16+30=77-6=36+3=
87-40=4+53=37-5=
说说16+30,36+3,4+53你是怎么算的?
2.创设情景: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母鸡生蛋的故事。
(多媒体演示)
(1)这个故事中有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要求现在一共有几个蛋,谁能列出算式?
板书:27+5=
(4)27+5=?一共有几个蛋?请你利用桌上的学具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看哪一组的方法多?
【说明:旧知复习,为学生运用类推解决问题搭建跳跃的平台;创设故事情景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解决问题的挑战氛围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
①利用位值板和双色片的实际操作来寻求答案。
②利用计算条片的实际操作来寻求答案。
③利用数射线的实际操作来寻求答案。
2.师生共同探究不同的算法。
集体反馈:你们有几种算法?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摆学具演示,说出思考过程。教师板书。
方法一:在位值板上进行计算:
十个
27+5=32
7+5=12
20+12=32
十个
个位上的7个小圆片和5个小圆片相加,得到12个;10个一换成一个十,12再加上20就得到32。
思想:先加个位,满十进一(板书)
方法二:用计算条片进行计算:
27+5=32
27+3=30
30+2=32
思想:先凑整十数(板书)
方法三:在数射线上进行计算。
从27出发,先向右跳3格,跳到30,再向右跳2格,跳到32,所以27+5=32。
先算27+3=30;再算30+2=32。
思想:先加到整十数(板书)
有可能还有其他的算法,利用展台进行展示。
3.熊猫乐乐是怎么计算的呢?
多媒体演示:(鸡蛋装盒)学生观察并思考
说说乐乐是怎么算的?
27+5=32
32
先把蛋盒装满,凑成十个
所以先算27+3=30,再算30+2=32。
4.哪些方法和乐乐的算法是相同的呢?
归纳: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可以先加个位,满十进一后再加;也可以用先加到下一个整十数后再加的方法进行计算。
揭示课题:
小朋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说明: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经历,类推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构造算法的能力,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三、分层练习,巩固算法
1.比较两种算法。
(1)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写出计算过程)
48+7=
展台反馈。
(2)讨论: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
2.找出合适的帽子,连一连。
邮递员35+941头盔
医生26+861带有小灯的帽子
建筑工人9+3234医生帽子
煤矿工人7+5444绿色帽子
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两个加数交换位置,结果不变。
3.比一比,看谁算得有对又快,并挑选两道说说计算过程。
展台反馈
【说明: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游戏练习采用变式,渗透加法交换律思想,帮助学生拓宽解题思路。】
四、归纳总结,拓展提高
1.()里填几呢?
26+()=2()26+()=3()
【说明:开放题的设计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梳理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插花比赛
从下面的花中选3朵组成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你们能写出多少?
26,17,9,25,34,8
【说明: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奠定基础。】
3.课堂总结。
小朋友,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对于你今天的表现怎样评价?对你的同组的同学呢?
【说明: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培养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同伴合作交往能力。】
第五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1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2、鼓励算法思维和算法的多样化;
3、会简单的应用:金额的计算(元)。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进行实践和运用,加深知识的巩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体育用品模拟图片,位值板,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谈有关奥运会的知识,说说你崇拜的奥运冠军。
2、逛逛体育用品商店,你认识它们吗?你想买什么呢?
二、尝试探索
1、妈妈给小丁丁100元,他挑选了两件喜欢的体育用品:足球和滑板。请小朋友帮他算算,他应该付给营业员阿姨多少钱?你们是怎样算的?你有几种算法?可以自己先在位值板上圈一圈,再小组交流。
怎样计算:(板书算式)37+12=?
2、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的?还有其他的算法吗?(教师根据学生的
其他想法在黑板上演示)用位值板和翻转片说明算理(操作多媒体)
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计算方法:
算法1:十位上30+40=70,个位上7+2=9,40+9=49。
算法2:37+10=47,47+2=49。
算法3:12+30=42,42+7=49。
算法4:37+2=39,39+10=49。
算法5:12+7=19,19+30=49。
3、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其实这些算法都是分拆为我们以前学
过的简单计算来进行的。你们发现了吗?你们可以把这些算法分类吗?
教师归类小结:第一类是十位加十位,个位加个位;第一类是拆第二个加数,第
一个加数先加个位,再加十位,或者先加十位,再加个位;第三类是拆第一个加
数,用第二个加数去加。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本领,出示课题。
4、老师用100元钱买了喜欢的体育用品:旅行包和运动裤,请你帮我算一算。
请同学们互相讨论,说说算式,讲讲算理。
5、实践运用:请你任意挑选两件喜欢的体育用品,并说说算式,讲讲算理。
(小组内交流活动,教师巡视辅导)
三、练习巩固
1、完成教材P32练习3:
他们各买的是什么?算一算他们各需要付多少钱?
42+3721+2222+4137+21
2、口算抢答比赛:15+4132+1762+1430+3933+22
3、游戏:勇夺奖杯(完成配套练习册习题,及时反馈核对)
四、总结下课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本领?我们要认真学习,锻炼身体,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做个学习好身体棒的孩子!
第六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2(进位、横式)
教学目标:
启用已有的口算能力,探究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描述算法思维,提炼、优化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会用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算法思维、算法多样。
教学难点:描述算法思维,提炼、优化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教具准备:位置表、模拟商店,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计算心理。
1、谈话激趣。
师:小朋友,你喜欢玩具吗?
师:我也喜欢玩具。(出示模拟商店)今天在我们教室的一角开了一个小小的玩具商店,请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两样玩具,然后写一个算式。
2、交流。(教师将算式一一板书)
师:刚才大家都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玩具,现在我们帮选择轿车和滑板的小朋友估算一下(指28+37),大概需要多少钱?
二、自我探究、体验计算方法。
1、借助直观,产生算法。
师:到底该付多少元?请学生拿出位置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圈一圈,算一算。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且对困难生进行指导,将进位加法转化为两为数加整十数或两位数加一位数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去。)
2、展示交流、描述算法。
师:请学生说说28+37等于多少,然后介绍是怎么算的?
(教师将学生介绍的算式,用数学语言加以描述,如,你是采用两位数加整十数,然后再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方法来计算的,这样抓住有利时机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及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暗示要发言的学生能用语言来描述算法。)
(为了避免方法重复,教师鼓励学生可以临时改变计算方法。)
师: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第一位小朋友选择的两样玩具需要付65元,与估算相比你想说什么?
师:介绍估算在生活中运用。
3、归纳、提炼、优化算法。
(1)议一议。
师:在这么多算法中,你最喜欢哪几种算法?为什么?
(说明:学此内容前,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即学生至少已掌握三种算法,因此在这时候提炼、优化算法多样,估计学生不会感到困难。)
师:假定你是老师,你想推荐拿几种算法给你的同伴?为什么?
(此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站在同伴的角度去选择、优化,学生容易接受。)
师:归纳,出示课题。
师:对于两位数加两位数,你还有什么想法?
师:如果不借助位置表,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一道题呢?
(2)算一算。(写出口算过程,能写几种就写几种。)
34+16
(3)说一说。
师:请学生说说是用那几种方法算的?
三、深化探究、整合优化算法。
1、观察、描述伙伴的算法。
(1)观察小丁丁、小巧、小亚的算法。
(2)描述伙伴的算法
(3)小胖再攒多少钱,就能买到这两样玩具了?
2、整合拓展。
(1)回到模拟商店。
伙伴购物,小组合作抢答。(以下题目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我买了两样玩具,一共付了74元,我买了哪两样玩具?
我想买滑板和飞机,一共要付多少元?
我只花40元就可以买到两样玩具,我买的是什么玩具?
我带了50元,请你们帮我选两样玩具?(根据时间而定。)
(3)算一算,你自己选择的玩具需要付多少元?
四、总结评价。
你是用几种方法算出该付多少钱的?如果要你用最拿手的方法算,你选择哪一种方法?为什么?(进一步提炼、优化算法。)
第七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3(进位、竖式)
教学目标:
理解与掌握用竖式的方法来计算两位数加法。
能正确地掌握竖式计算的格式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正确计算进位加法。
教学准备:位值板、双色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给学生提供位值板,请学生用双色片放出所要求的数,5、10、13。
请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算式,分两次在位值表上放双色片:5+8=
请学生对照两种不同摆法,说说哪种看起来更直观,为什么?
小结:在位值表上,一般个位上满十就要向十位进一。
4、请学生继续放6+10=15+7=
二、算法探究
出示38+25=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计算?(指名,教师板书)
38+25=38+25=38+25=38+25=38+25=
30+20=5038+20=5830+25=5538+2=405+25=30
8+5=1358+5=638+55=6340+23=6333+30=63
50+13=63
揭题: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各种算法,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另一种计算方法。
媒体演示(如书本P34)
仔细看,刚才发生了什么变化?
(关键在于个位上的10个蓝色双色片进入十位后变成1个红色双色片。)WWW.Jab88.COm
竖式计算
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用一个竖式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笔算加法。同步在黑板上与位值板相应的位置上板书竖式的计算过程。
383838
+25+25+25
1
63
教学竖式的方法
⑴你认为竖式计算要注意些什么?(小组讨论,反馈)
⑵小结:我们可以归纳为简单的3句话:“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满10进1。”
⑶为什么个位上的10进到十位上变成了1?(10个一就是1个十。)
三、竖式练习
欢欢给大家出了几题,请你们用今天学习的方法来计算。(P35习题2)
题1集体完成,题2、3、4学生独立完成,小小组批改。
习题三:不计算,在你认为需要进位的题上标上进位的符号。
媒体演示,请学生找错。
⑴忘记进位。
⑵不应该乱进位。
⑶进位的数将十位上原有的结果挤到百位上。
⑷个位上计算结果为10,进位后漏写零,导致结果变成一位事故。
请学生任意挑2题在方格纸上用竖式计算,小组检查。(习题5)
三、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你有什么想提醒小朋友的吗?
第八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1(不退位)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算法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2、算法多样化。
3、用语言完整、正确阐述算法。
三、教学准备:
教师方面的准备:磁性圆片、媒体、一些文具。
2、学生方面的准备:能熟练进行两位数减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计算。
四、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媒体出示:文具店
师:小胖和他的小伙伴去文具店买学习用品,看看他们买了什么?
学生看图回答:小巧:一只铅笔盒8元
小丁丁:一把尺2元
小亚:一盒水彩笔20元
师(出示三人带的钱数)小巧:35元
小丁丁:50元
小亚:79元
帮忙算算他们买了东西后,各剩下多少钱?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交流算法并核对结果。
小巧:35-8=27
小丁丁:50-2=48
小亚:79-20=59
师:小胖碰到问题了。他有58元,买了一个手提包用去25元,还剩下多少钱?算式怎样列?
学生列式:58—25
师:可他不会计算了,为什么呢?
这道算式和以前做的减法题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两位数减两位数。
师揭示课题
探究新知
算法探究
(1)学生独立在位值板上摆圆片或同桌合作
(2)自愿板演位值板上圆片的变化过程并说出计算过程。
师根据学生的板演及回答写出计算式。
①
38-5=33
十个
58-20=38
53-20=33
②
十个
③
十个
50-20=308-5=330+3=33
(3)师逐一媒体出示小巧、小丁丁和小亚的算法,和板演的对照。
学生尝试逐一用语言阐述算法,师再完整:
小巧的算法:先减去整十数,再减去个位数。
小丁丁的算法:先减去个位上的数,再减去整十数。
小亚的算法:整十数减整十数,个位数减个位数。
归纳算法
(1)问: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2)师:观察这些算法,发现什么共同的地方?
学生讨论,交流
师小结:不管哪一种算法,都是分拆成“整十数减整十数,个位数减个位数”“两位数减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这些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进行计算。
试一试
师:小巧、小丁丁和小亚用刚才买剩下的钱,又去买了文具。
(投影出示:小巧27元:一本习题本12元
小丁丁48元:一个订书机26元
小亚59元:一支钢笔35元
(1)学生任挑一人的题计算,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
全班交流算法、核对结果。
(2)学生自己再帮小胖挑一文具用品,列式计算。
巩固开拓
巧做题包
(1)48—1287—63
48—1387—53
48—1487—43
48—1587—33
师:怎样做,又快又正确?仔细观察,发现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题包;全班交流核对。
(2)99—=66—37=30
88—=66—37=40
77—=66—37=50
66—=66—37=60
师:现在是求减数和被减数,怎么办?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游戏:买文具
以8人为小组各自活动,组内选两生当营业员,其余生当顾客买文具。
营业员和顾客可以在活动中互换。
第九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2(退位)
教学目标:
理解与掌握十进位值制中用竖式进行两位数有退位的减法。
能正确计算退位减法。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个位不够减,要退位的算式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摆圆片:
1、师:在位值表里用圆片摆出“48”,
从“48”里面拿走5个圆,还剩几个?怎样列算式?
2、师:从“43”里面拿走8个圆,怎样拿?算式怎样列?
板书:43-8=35
借、合、减
3、师:从“43“里面拿走10个圆,可以怎样拿?
新授:
1、摆圆片:
师:从“43”里面拿走18个圆,怎样拿?大家讨论摆的方法。
师:43-18,个位不够拿,向十位借1作10,和个位合起来是13,从13里面拿走8个还剩5个,再从十位里面拿走1个结果是2。
列竖式:
(1)师:这道题怎样列竖式?
板:43-18=25
师:想一想,怎样将这题列成竖式来帮助我们计算?
请你们在练习纸上试一试。
(2)师生交流:
师:列竖式时要注意数位对齐,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作10,这个“·”就表示借1,和个位合起来是13-8=5,个位上写5,十位借1后成了3,再把十位相减,结果是25。
(3):出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像这样的笔算退位减法。
练习:
书上第46页2/(1)(2)
师:让我们先一起来试做几道题。
完成2/(3)(4)(5)
判断错在哪里?
师:小朋友完成的不错,现在也请你们做小老师,判断一下这几道题是否正确?如果不对,错在哪里?
72514270
-48-28-26-25
34372855
小结:
师:在做退位减法时,要注意: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做10,和个位合起来再减,要注意十位借1后要先减1再减。
填□:
师:请大家动动小脑筋,□里可以填哪些数?
4545
-2□-2□
2□1□
第十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3(竖式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理解与掌握十进位值制中用竖式进行两位数有退位的减法。
2能正确计算退位减法。
3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出示:56-19
请用竖式算一算
指名板演,讲评。
小结:这就是我们昨天学习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今天我们要用我们学习的本领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探究
(一)出示例题:
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指名回答。
小胖他们各自选择了一种自己喜欢的用品,请你帮他们算一算还要找回多少钱。
小胖:买一条裤子29元,付了50元,找回多少钱?
学生尝试列式:
汇报:50-29=21元
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从50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余的部分,用减法计算。)
在计算时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二)独立解决问题
小丁丁:有84元,买了一块滑板,还剩下多少钱?
小巧:有96元,买了一双溜冰鞋后还剩下多少元?
小亚:买一个手提包和一双鞋共用去80元,一双鞋34元,一个手提包多少钱?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
84-6796-7880-34
小结:求剩余和求其中的一部分我们都用减法计算。
三、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册。
教师巡视指导。
四、总结。
第十一课时:连加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两位数的连加的计算能力。
2、能够对一些较为特殊的连加算式进行巧算。
3、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观察事物的能力。
4、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多策略解决问题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连加的计算
2、对一些较为特殊的连加算式进行巧算。
三、教学过程:
一、游戏:凑整十数
T:为了学好新知识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数学游戏“凑整十数”。
1、师写8,指名报数。
T:这些数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2、师写34,学生抢答。
T:小朋友说的又多又准确!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板书:个位凑十
师:对!这其实就是我们以前学习的10的分与合,今天我们就利用凑整十数的本领来学习连
加的巧算。(板书课题)
二、新授
1、什么是连加?(三个以上的数相加)猜猜巧算是什么意思?
2、你们喜欢玩具吗?我们到玩具店去看看,(出示:米老鼠28元,维尼小熊42元,小白兔
16元,小狗14元)
1、你看到什么?挑一个你最喜欢的玩具。买这三个玩具一共要多少钱?会列连加横式吗?
板书:28+32+16=32+28+16=32+16+28=
28+16+32=16+28+32=16+32+28=
T:六个算式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呢?(
请你选择六个算式中的一个算式,你觉得挑哪个算式算得最快?
为什么先算28+32?(出示:一看)
T:所以算的时候看清加数,特别是加数的个位。(出示:二想)哪两个数凑成整十数,把
它们的手拉起来。这样就能算得又快又好。(出示:)三算
2、那余下的4个算式请你动动脑筋也很快算出答案?同桌挑一个算式说一说,你是怎么想
的?
42+16+2828+16+4216+28+4216+42+28
70707070
小结:做连加时看清数的特点,再想哪些数可以先凑成整十数,最后再加上另一个数算出结
果。
三、练习
1、如果你任选三个或四个玩具,怎样列横式?怎样巧算?(齐练)
师:这道题目算的好吗?巧在哪里呢?(看清数的特点找到两对数凑成整十数)
2、老师出一个数27请你再添上2个数使他们相加能巧算。
集体判断能不能巧算?
1、请你做小老师,一道连加题使它变成一道能巧算的题目(同桌交换算,互相批改,最后
评价题目出得好不好。)
小结:几个数连加,无论哪两个数先加,结果总是一样。
27+23+13+()=
能不能再加一个数,可以找到两对凑十的好朋友。(齐练)
5、是不是任意的3个数都能巧算呢?举例证明。
如:73+8+15=能巧算吗?为什么?
T:所以要看清加数。如果不能巧算,就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
变式:改其中的一个数使它变成一道能巧算的题目呢?
小结:通过学习你觉得连加巧算“巧”在哪里啊!
第十二课时:连减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收集、汇总信息,解决生活问题。
2、会用两种形式的竖式计算连减。
3、养成规范、公正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连减式题。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小朋友,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加减混合和连加,我们学会了了用两种形式的竖式计算加减混合和连加。现在老师这里有几道这样的题,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列竖式计算。
2、34+28+16=75-56+27=(独立完成,,交流。)
3、在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和连加时,我们可以列两个分开的,或者一个连在一起的竖式进行两次计算。
4、用这两种方法列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二、新授
1、小朋友,春天到了,小巧的班级也准备出去春游了,她负责买面包,在买面包的过程中她碰到了难题,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碰到了什么难题。(出示情景图。)
2、谁能用简单的话说说她碰到了什么难题。
(小巧到商店买面包,她买了28个巧克力面包,19个草莓面包,总共86人,需要86个面包,还缺几个面包?)
3、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怎么列式计算?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怎样算方便简单,记录在纸上。)
4、交流比较
学生讲方法师板书:
①86-28=5858-19=39②89-28-19=39
86588658
-28-19-28-19
58395839
师:在做两位数的减法时我们要用竖式来帮忙。在计算时要注意个位不够减时要向十位“退一作十”再减。
③89-28-19=39
86
28
58
19
39
④89-28-19=39
86
28
-19
39
师:小朋友算得都很好,有的小朋友是分两个算式进行2次计算,有的小朋友是列一个连减算式用两个竖式计算,还有的也是列一个连减算式但只用一个竖式计算,都行。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算法(2、3),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生:第三种比较简单,算式和竖式都只用一个,一样计算但方便快捷。
师:用这种方法列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生:1、写竖式时要数位要对齐,抄写要准确。
2、个位不够减时要向十位“退一作十”再减。
3、横式的结果不要遗漏。
练一练:书P/41试一试,完成竖式。(生独立完成,师反馈交流。)
师:用第二种方法列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生:第一个竖式的答案抄到第二个竖式时要注意不要抄错。
小结:这两种方法各有各的优缺点,在同学们自己做题时,可以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最方便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用你喜欢的方法笔算:
64-7-12=87-39-28=
生独立完成,师反馈交流。
四、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在笔算连减计算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第十三课时:加减混合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笔算方法。
2、能准确地笔算减混合运算式题。
3、能通过不同的渠道收集和汇总信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综合能力。
4、能针对不同的问题,灵活制定解决的策略。
5、培养学生仔细审题、演算和认真书写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并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笔算方法。
学会仔细观察,从不同的渠道收集信息并进行汇总。
针对不同的问题,灵活制定解决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请学生说说郊游去过的地方以及郊游的感觉。
多媒体展现一些风景,配上动听的音乐
揭示课题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郊游吧!
(出示多媒体)两辆汽车缓缓驶入画面
师:两个班级的同学已经乘上大巴士出发了,大家可高兴啦!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统计
1、交流信息
师:从这幅画面上,你能等到哪些信息?
提出问题
师:看,熊猫欢欢也来参加我们的郊游活动了,它有什么问题呢?
3、解决问题
师:请你们小组相互合作,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怎样解决?
(小组讨论)
(1)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小朋友的解决方法好吗?
小组汇总交流。(多媒体适时的展现学生收集到的信息等)
一年级2班与3班一起郊游
2班29人
3班28人
2个班共有女生32人
问题:“男生有几人?”
解决的策略:必须先知道两个班级一共有多少人,去掉两个班级女生的人数,剩下的就是两个班级男生的人数。
(2)笔算的方法
小组先讨论再交流。(多媒体演示或者黑板演示)
算式29+28-32
方法一
分两个竖式进行2次计算
即
方法二
一个竖式连着算2次
即
答:一共有25个男生。
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在进行混合加减竖式计算中,你想提醒其他小朋友,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地方呢?
(二)尝试练习
师:刚才一年级2班和3班去郊游了,现在4班和5班也出发了,你们看,他们来了!
师:熊猫欢欢又遇到了一个问题?
多媒体演示
一年级4班和5班两辆汽车。4班有30人,5班有29人,共有男生27人,女生有几人?
师:请小朋友们来帮忙。
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练习纸上进行练习(两种方法都可以)。
方法一、方法二、
三、巩固练习
1、书本题2
师:你想提醒好朋友们在运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吗?
2、书本题3
43-7+1638+24-1834+9-21
52-29+837+15-2749-28+18
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己在本子上列竖式进行计算,然后小组交流,也可以寻找自己的好朋友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游戏
师:欢欢、乐乐和小朋友们在玩碰碰车,每辆车上都有混合运算的算式。我们先要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然后把得数从小到大排列。下面是排列整齐的七辆车,车身上都有一个空格,需要我们把代表算式的“字”填上去。
四、总结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和欢欢、乐乐一起边游戏边学习了数学本领。想一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认为自己学得怎样?
第十四课时:小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两步式题。
2、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竖式计算
28+4673-46
学生计算、教师指导。
小结:在列竖式时我们数位要对齐(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都是从个位算起。加法中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减法中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作10。
二、练习
1、列竖式计算
37+2043+5428+46
52-3098-4573-46
34+25+1878-16-3527+28-39
39+6+4865-38-952-29+17
小结:计算时我们一定要认真、仔细,数字不能抄错,符号不能漏写,要按照计算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我们可以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
(1)一1班有39人,一2班有35人,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读题,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用尺把信息划出来。
列式计算:39+35=74(人)
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把两部分合起来我们用加法计算)
一3班有学生37人,男同学有18人,女同学有多少人?
学生读题,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用尺把信息划出来。
列式计算:37-18=19(人)
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知道男女生的总人数,和男生的人数,求女生的人数也就是求部分,我们用减法计算。)
出示3、4题,学生按照刚才的方法自己读题,并画出获得的信息然后列式解答。
汇报:指名回答如何列式,并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或者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小结:我们可以利用我们所学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一定要认真审题,根据所给的信息和所求的问题列出正确的算式。计算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独立练习。
完成练习册。
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小编推荐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沪教版)
第一课时:十个十个地数
教学目标
1、会以十作为计数单位,十个十个地数,会数100以内的数,并初步能正确读写。
2、初步学习100以内各数的组成,并会在位值表中正确地填写。
教学重点、难点:会十个十个地数100以内的数,并在位值表上表示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许多汉字。那么,在汉字还没有创造出来时,人们用什么来传递信息呢?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他们认识了数。比如说,他养了8只羊,就在树枝上刻上8个口子,用这样的刻痕来表示羊的只数。(课件出示远古时代人们用刻痕来表示数。)
(二)探究阶段
1、出示群羊图,知道用十个十个来数数
但有时,羊有许多,用刻痕的方法是否方便呢?请你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数数呢?
学生说数数的方法:2个2个数,5个5个数……引入到十个十个地数(出示课题,出示古人数羊图)
(1)不数数,请你估计一下这里有几十只羊?
▲学生可以自行估测
(2)到底有几只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一只一只地数
▲十个一圈,再数
①为什么不2个2个或5个5个一圈,而要10只羊一圈?余下的还要圈吗?为什么?
②共有几个圈?单个的有几只?一圈有几只羊?
圈(十只)单只
26
小结:一圈10只,可看作是1个十,一圈里1只只数又有10个1,所以10个一就是1个十。我们数到了4圈也就是4个十,单个的是7只,也就是7个一,合起来是47。
2、数的读与写
①认识位值表
为了方便计数,我们对数也安排了位置:从右往左依次是个位,十位。
2个十在十位上写2,6个一个位写6。
2个十和6个一是二十六。
出示位值表:
十个
26
(板书)读作:二十六
写作:26
②及时反馈,加深认识:
指名说:26左边是,表示个十。
右边是,表示个一。
③小结:下面我们继续以十为单位来计数。
3、动手操作:
10根一捆,自己动手,数出牙签的根数
②数一数,同桌说一说
如:
●23根,捆成
说一说:
十个
个十和个一,是
20+3=
●34根,捆成
说一说:
十个
个十和个一,是
30+4=
③小结:写数时,几个十写在左边,几个一写在右边。
(三)运用阶段
数青蛙
要求:看图先估测,再10个一圈,写数,并说说几个十几个一是几。
交流反馈
2、独立练习郁金香、苹果两者选一完成
要求:“估一估,圈一圈,填一填,说一说”
同桌交流,小组内反馈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是怎样来数数的?
10个一是几个十?
我们是怎样来记数的?
完成练习册第6页第7页。
第二课时:认识100(1)
教学目标
1、知道10个十是100。
2、会用100以内数的组成来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3、能对物体进行计数并利用位值表记录。
教学重点、难点
用100以内数的组成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过程:
引入
1、媒体演示装面包,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叔叔阿姨是如何装面包的。
介绍面包房面包装箱的过程。每袋10个面包,10袋面包装1箱,这就是十的捆扎。
2、看图,数一数袋中有几个面包?一共有几袋?
学生回答:每个袋中的面包数是一样的,都是10个,一共有10袋。然后将结果登入表格内:
箱、袋、个百位、十位、个位
左边的表格栏目是“箱、袋、个”,结论是:一箱面包,右边的表格栏目是“百位、十位、个位”,结论是100。
板书:10个十是1个百。
追问:谁知道100里面有几个十?
讨论:如何把100这个数放到数位表中呢?
小兔具体指出:百位上写1,十位、个位上写0,表示100。百位上的1表示1个百。
引导学生概括:10个十是1个百。
二、认识百数图
1、出示百数图:你知道这里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点吗?
2、让学生观察百数图,讨论自己的数法,并交流。
各种不同的观察与计数方法应该由孩子们来展示和说明。例如10+10+10+10+10...,横的(行)或竖的(列)相加;50+50横的或竖的相加;5+5+5...横的或竖的相加;25+25+25+25横的或竖的相加。所有学生都应该知道:每一行(列)都是10个点,一共是10行(列)。
练习
在百数图上表示整十数的练习(题2)
“摆出40(60,70...)个点。”
孩子们先用遮片在百数图上露出40(60,70...)个点。如左图摆出了40个点。
在百数图上做加减法
出示百数图
小组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做这些题目?
(学生可能会说1个十加1个十等于2个十,2个十是20。或者因为1+1=2,所以10+10=20)
2、在小组内交流50+10=?50+20=?50+30=?50+40=?
出示:40-10=?50-20=?70-40=?30-20=?90-50=?
让学生自己讨论出解决这些题目的方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小结:这些数都是整十数,我们通过自己动脑筋学会了整十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做题目的时候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做。
4、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第4题,比一比谁的计算正确率最高。
做完后,和你的小伙伴互相检查,并说说计算时你是怎么想的?
5、完成第5题前面3栏,要求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比一比谁的速度最快。每一小组全对并且最快的小朋友可以做小老师检查自己小组其他小朋友的完成情况。
第5题的后面2栏,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中各部分的变化,然后自己再试试看怎么继续编下去。
四、总结:这节课同学们积极思考,并与小伙伴讨论,学到了很多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第三课时:认识100(2)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知道10个十是100。
2、会用100以内数的组成来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3、能对物体进行计数并利用位值表记录。
教学重点、难点
用100以内数的组成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数数十个十个数,从0数到100,在从100数到0。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100。
练习巩固
说数的组成
师问生答60里面有()个十,40里面有()个十。5个十是().
同桌合作你问我答。
独立练习:完成练习册第8页题1。
小结:几十里面就有几个十,几个十就是几十。
算一算
30+20=70+10=60-10=80-30=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小结:3个十加2个十就是5个十,所以30+20=50。
完成练习册第8页题2。
校对答案。
看百数图计算
1、80+()=100,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
从图上看80+20=100,所以填100。
8个十加2个十就是10个十,所以填20。
2、75+()=100,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
(1)从图上看:75+25=100,所以填25。
(2)先凑90,70+20=90,5+5=10,所以填25。
(3)75+20=95,95+5=100。
3、56+()=100,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从图上看:56+44=100,所以填44。
先凑90,50+40=90,6+4=10,所以填44。
完成练习册第8—9页题3。
看百数图回答。
100里面有()个50。
100里面有()个10。
100里面有()个20。
100里面有()个25。
同桌讨论。
汇报。
完成练习册第9页题4。
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30+20=50
3个十加2个十等于5个十
第四课时:百以内数的表示(1)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认识个位、十位和百位。
2、会读、写100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难点
100以内数的组成和读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春天来了,桃花开了。我们上海有个著名的南汇桃花节是久富盛名。今天我们请电脑爷爷带我们去网上参观。背上我们的小背包,准备出发!
(多媒体演示、简单介绍收集的桃花节的概况)
师:小朋友,今天这节课我们邀请美丽的桃花姑娘和我们一起学习新本领。
出示课题:数的表示
二、尝试探索,学习体验
1、师:美丽的桃花绽开了粉红的笑脸,飘进了我们的课堂。熊猫乐乐请你猜猜这里有几朵桃花?
生:我认为这里大概有100朵桃花。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肯定不满100朵,大概有50朵左右。……
2、师:请你用以前学的本领想一想:用怎样数的方法又对又快?
(学生小组讨论)生:用10个10个数的办法。
师:(多媒体演示:10个一圈)
现在请你说说这里有几朵桃花?你是怎样看的?
生:一共有36朵桃花。我看到了3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就是36。
3、师:前两天,我们认识了百数图。思考:36朵桃花在百数图上怎样表示呢?
生:小组讨论,在百数图上动手画一画。
师:核对表示方法,提问:这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师:我们还可以把刚才的百数图简化成以下图形:(略)
你能看懂图的意思吗?提问:这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4、师:为了方便计数,我们请一个好朋友来帮忙,它的名字叫做位值图。请你看看它长得怎么样?介绍十位和个位。谁能说说这些圆点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生:十位上的3个圆点表示3个十,个位上的6个圆点表示6个一。
5、师:你们知道吗?位值图的好兄弟位值表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仔细观察,它们兄弟俩有什么异同之处?仔细看,它是怎样表示的?
生:十位上是3,表示3个十;个位上室,表示6个一。
师:在数学上我们可以表示为写作;36。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师:青蛙呱呱要来考考你们的新本领学得怎么样。
出示位值表,请学生填出相应的数字。
(1)52:表示什么意思?
(2)70:说说个位上为什么用0来表示?
(3)7:(把刚才70十位上的7个圆点移动到个位上)
请问这是几?和刚才有什么不同?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出示数字,请学生用翻转片在位值表上摆放出来。
(1)这是几?(43)汇报:你是怎样摆的?
(2)这是几?(80)汇报:你是怎样摆的?
(3)这是几?(8)思考:在刚才的基础上,怎样移动可以摆得又对又快?
生:只要把刚才十位上的8个圆点移动到个位上就可以了,
(4)比较80和8的,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5)教师小结。(略)
完成教材P25相应的习题,教师巡视辅导,及时核对反馈。
四、拓展知识,归类提升
1、师:爱动脑筋的小猫咪咪一边走,一边在思考问题。
出示题目:用6个小圆片可以在位值表上摆出几种不同的数字?怎样摆可以不
重复也不遗漏地表示出来?
2、学生分组探究,动手操作,进行记录,及时核对。
3、小结:可以让十位上的数字从大到小,个位上的数字从小到大排列,依次得到:60、51、42、33、24、15、6。(也可以交换十位和个位的顺序)
4、猜数游戏:
师:请你猜猜我的年龄,我的年龄十位是3,个位是2,请问我今年几岁?
生:我心里想好了一个数字。它的个位是6,十位是7,请问它是谁?
……(学生兴趣高涨,表现积极)
5、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有什么疑问吗?
第五课时:百以内数的表示(2)
教学目标:
能正确地在数射线上数100以内的数,能在数射线上标数,并通过数射线找出相邻的整十数以及最邻近的整十数。
教学重点、难点
100以内数的组成和读写
教学过程
一、旧知引入:
出示:
012345678910
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复习数射线,重点突出数射线上有刻度、有起点、有方向。
二、探究新知:
出示:
师:这条数射线出现了什么新情况?
生:数射线上都是整十数,从0—100
生:每一大格表示10。
生:每一大格又分成10小格。
生:每一小格表示1。
板书课题:数射线上的数
出示:数射线上小青蛙跳远,数一数它跳到了几?
从0起点开始跳
集体轻声从0开始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
跳到100,转身往回跳
男生:倒着十个十个数,从100数到0。
小青蛙从5开始跳依次跳到15、25、35、45、55、65、……
女生十个十个地数,从5数到95。
师:这一组数有什么特点?
生:个位上都是5,十位上每次大1。
练一练: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把得数写下来。
30+10=23+10=75–10=
60-10=46–10=52+10=
*67–30=*58+20=
出示题3的图1,在数射线上数数
20、21、22、……30:指名数
40、41、42、……50:左边数给右边听
70、71、72、……90:右边数给左边听
(通过数数,加深对数射线上连续刻度的理解与掌握。深化对100以内整十数之间数序的理解。如29到30,49到50,有的孩子往往不容易很正确地掌握,通过数数增加数感)
出示题3的图2,说说数射线上这些字母在哪两个整十数之间
师:仔细观察,a在哪两个整十数之间?怎么想的?
生:在10和20之间。
生:a左面的整十数是10,右面的整十数是20。所以在10和20之间。
小结:数a左面的整十数是10,右面的整十数是20,所以我们说数a的相邻整十数是10和20。
自己试一试,说说数射线上其他字母的相邻整十数,并记录在书上,组内交流。
集体交流
(从确定范围入手,找出一个数相邻的整十数。通过使用课本,增加全班学生的练习量)
出示题4图,在数射线上标出数
师:a表示什么数?怎么想的?
生:表示16,从10开始往右数6格就是16。
生:10和20中间那根刻度线表示15,15往右数1格是16。
生:从20开始往左数4格是16。
(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开展思维,从不同角度叙述这个点在数射线上所表示的数,加深对连续刻度的认识。同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出示:
左右互说:b是几?
汇报交流
独立完成题4。写出c、d、e···所表示的数。
校对
(两个练习既培养合作学习意识,又着重于独立思考,进行进一步的巩固。)
出示题5图,在数射线上标出:21、29、32、38、43、72、83、94
(也可以请学生自己编八个两位数)
师:一些数宝宝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用你们今天学的本领你能帮助它们吗?
每次出示两张卡片,如:21、32
先直接口述这两个数分别在哪两个整十数之。
然后在数射线上表示出位置。
三、总结
第六课时: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让学生经历具体情境、借助数射线、抽象比较三个层次的活动,探索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3.利用有趣的情境和轻松愉快的游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积极思考、正确比较,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等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
教具和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0~9的数字卡片
学具:数字卡(每人一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课前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歌
师:同学们喜欢这首歌吗?你们想去绵羊村跟喜羊羊他们一起玩吗?
好吧,现在我们出发了!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师:(面露难色地)可是绵羊村该怎样走呢?我们先去问问路吧!在路上,我们看到两只母鸡,(课件对话:“母鸡阿姨,请问您知道去绵羊村的路吗?”,“我们有个难题解决不了,想先请你们帮我们评评理,一会才带你们去绵羊村。”原来它们正在比较谁下的蛋多。(课件对话:“我下了9只蛋,我多。”“我下了26只蛋,我比你多。”)小朋友们,你能帮帮它们吗?
板书:26>9看位数
(二)以旧引新,提出问题
正当第二只母鸡洋洋得意的时候,又来了第三只母鸡。(课件对话:我下了28只蛋,我才是最多的。)28和26都是两位数,应该怎样比较?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具体情境中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鸡蛋图,说说你是用什么办法来比较的?
课件显示实物图
集体交流比较28和26大小的不同方法
生1:我是看图的,第一幅图是5行多3个,第二幅图是5行多1个。
生2:我也是看图的,第一幅图差2个就满了,第二幅图要差4个才满。
生3:28在26的后面(或26在28的前面)
生4:28里有2个十和8个一,26里有2个十和6个一
生5:28和26是的十位是一样的,都是2,再看个位,28的个位是8,26的个位是6。
……所以28大于26
板书:28>26
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来比较大小,但是如果没有了鸡蛋图,怎样来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呢?能不能找到一个较方便的方法呢?
下面我们借助数射线来探究一下。
2.借助数射线比较数的大小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讨交流。
比较39和45,32和30的大小
请同学们认真听要求:(1)把数标在数射线上(2)轮流说说比大小的方法,看谁的方法较方便。(3)说完后,把纸放在组长的桌面上,马上安静坐好。
(学生交流时,板书39○4532○30)
师:××小组,我发现你们刚才交流时非常认真,讨论得很热烈,请你们组的这位同学来说一说吧。
全班交流,注意大于号和小于号的用法,引导学生归纳出比较两个两位数大小的方法
数射线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3.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
讨论如何比较熟的大小.(同桌合作.)
小结:位数相同,先比十位,十位上的数大就大;
十位相同,再比个位,个位上的数大就大(板书)
三、练习应用,及时反馈
母鸡齐说:我们终于知道比较的方法了,你们真厉害啊。好吧,我们带你们去绵羊村啦。
但是,聪明的喜羊羊为了防止不爱学习的灰太狼来偷袭,设置了三道机关,只有答对了题才能进入绵羊村,同学们,你们有信心过关吗?
(一)过关巩固
智慧过三关(□里可以填什么?)
第一关:25>2□(有什么要求呢,能不能随便填一个数?)
第二关:46<□6
第三关:79=□9
顺利过关了!见到喜羊羊真开心,大家一起玩游戏。
(二)乐中求学
游戏比赛,抽卡组成两位数比大小
说明游戏规则:
(1)全班分两队(男同学是喜羊羊队,女同学是美羊羊队)
(2)每队排一名代表抽数字卡片:
第一回合:第一次抽的放个位,第二次抽的放十位,数大的就赢。
第二回合:第一次抽的放十位,第二次抽的放个位,数大的就赢。
第三回合:一起抽两张,自己决定放在哪个数位上,数大的就赢。
板书:喜羊羊队(头像)美羊羊队(头像)
从这个游戏中,你学会了什么?
(三)提高练习
练习题4:
三月份是植树节,为了绿化绵羊村,它们进行了一次植树比赛,喜羊羊种了79棵,美羊羊种了60棵,沸羊羊种了98棵,慢羊羊种了38棵,懒羊羊种了58棵。请同学们利用学到的知识帮它们排排队。
()<()<()<()<()
绵羊村真美丽!我们也要向喜羊羊学习,多种树,绿化大自然,使大自然更美丽!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提高题,从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提升到比较多个两位数的大小,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比较多个两位数的大小,在这也进行了环保教育。】
四、小结
开心的时间过得真快!同学们,你们今天去绵羊村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实际应用
同学们真了不起!现在我们要离开绵羊村了,请同学们收拾好东西,拿出喜羊羊送给我们的数字卡片,按要求从绵羊村的两个出口离开。
前门:班长高举写着“大于50的数”的牌子。
后门:副班长高举写着“小于50的数”的牌子。
学生有序离开教室。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6>9看位数
39<45位数相同,先比十位,十位上的数大就大
28>26
32>30十位相同,再比个位,个位上的数大就大
第七课时:小练习
教学目标
1、了解每个数在“数龙”中的位置及与相邻数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数。
2、认识百的数列,能说出百以内的一个数的邻数,会根据要求将一个数添加或减去成整十数。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找邻数的方法,结合数射线进行凑整、推算练习。
2、探究回到整十数和进到整十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数射线、百数表上填数。
1、出示
0102030405060708090100
510
1520
2530
3540
4550
5560
6570
7580
8590
95100
将39、83、45、97在百数表与数射线上表示出来。说一说是怎么找的?有什么好的方法?
二、在数龙上探究。
1、出示数龙。
(1)、问:你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学生观察回答:数的排列顺序、邻数、数的组成、数的大小等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引导、补充。
(2)、在数龙上标数。
2、找邻数。
先说说65、50、85、20、35的邻数,并在数龙上找一找。
同桌交流找邻数的方法(进一格或退一格;前一个数比这个数小1,后一个数比这个数大1)。
练一练:
a、找邻数(任选一列完成)
,15,,75,,20,,80,
,35,,85,,40,,90,
,55,,95,,60,,100,
重点说清如何找100的邻数。
B、通过向前、退后找邻数。
18-1=37-1=59-1=30-1=50-1=99-1=
18+1=37+1=59+1=30+1=50-1=99-1=
小结:找一个数的邻数,不但能在数龙上找,还能通过-1和+1的方法找到。
师:刚才我们学习找邻数的方法,如果要找与一个数相邻的整十数,你会找吗?
3、找与某数相邻的整十数。
(1)、在数龙上找一找47,63,99,16,34分别位于哪两个整十数之间。
小组交流找的方法。
(2)、用找到的方法说说52、76、85在哪两个整十数之间。
4、回到整十数和进到整十数。
(1)尝试第一列后交流方法,再完成第二、第三列。
21-=2097-=9025-=20
22-=2077-=7025-=20
23-=2057-=5025-=20
24-=2037-=3025-=20
25-=2017-=1025-=20
交流完成后的发现。
(2)小结回到整十数的方法:
一个数减去个位上的数,就可以回到整十数。
(3)进到整十数(先讨论方法,再实践练习,任选一列)
39+=4026+=3025+=30
38+=4046+=5036+=40
37+=4066+=7049+=50
36+=4076+=8064+=70
35+=4086+=9081+=90
(4)、小结进到整十数的方法:
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加上某数后得到十的数,就能进到整十数。
运用:
1、推算。
7+3=___4+6=8+2=
17+3=____24+6=28+2=
37+3=____44+6=58+2=
试一试,你有什么发现?
2、补充成整十数。
6+___=104+=7+=
66+=7024+=47+=
86+=9054+=77+=
理解要求、观察算式、说说想法、谈谈疑问、动手完成、在数龙上检验。
总结
说说你的最大收获,你还想知道哪些?
第八课时:人民币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2、会说出人民币的币值,会进行人民币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点、难点
人民币的简单换算
教学目标:
认识人民币,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会说出人民币的币值,会进行人民币的简单兑换。
进行爱惜人民币的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会进行人民币的兑换。
教学难点:人民币的兑换,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玩具,模拟人民币、真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昨天,老师在网上买了一个新玩具。
媒体出示KITTY猫。
KITTY猫:“哈唉,我是KITTY猫,请大家猜猜看,我值多少钱?
那么到底谁猜得最准,待会儿再告诉大家。”
2、师:在平时生活中,除了买玩具需要用钱,还有哪些地方也要使用钱?
师:要学会使用钱,首先得认识人民币。
引出课题:人民币
二、认识人民币
(一)初步感知
1、师:你知道我们国家现在使用的人民币有哪些呢?
学生汇报,老师有序地板书。
(二)分类(媒体出示人民币)
师:看,这么多的人民币放在一起多不整齐,我们帮助它们分分类,想一想,可以按什么分?小组尝试分类、反馈交流。
(三)认识人民币
师:请小朋友选择你所熟悉的人民币,向大家介绍一下。
三、模拟购物
(一)进率
1、老师这里有一只可爱的小公鸡,售价是1元,如果我们来买,你准备怎样来付一元钱?
(1)、学生各抒已见,老师总结点拨。
(2)、根据学生的付法,提问:为什么这么付,能说说理由吗?
从他的发言中你发现了什么?
归纳出: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3)、总结:不管拿几种面值的人民币来付,付出的人民币的总数都是10角,都是1元。
(二)互换
课本P38练习(学生尝试,反馈交流)
四、歌曲欣赏《一分钱》
五、实践运用
(一)问题提出
师:这是一家小超市,瞧,这么多东西,喜欢吗?那你想买什么东西,该怎么付钱?
(二)问题解决
(1)同桌讨论,用人民币摆一摆
(2)集体交流
(3)现在老师公布这个玩具的价钱是25元8角,
请学生想一想,应该怎样付?
六、总结:(略)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西师版)
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一)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初步理解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会选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不同的口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体验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喜悦,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单元主题图
出示第56页单元主题图。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学生看图,汇报图中的信息,根据所提的信息写出加减法算式,并让学生发现这些算式全都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式。
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情景图,但不出现“每盒10支”这句话。
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三个小朋友在商店购买铅笔,卖铅笔的叔叔告诉他们,左边有4盒,右边有2盒。
要求一共有多少盒铅笔?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指导学生说出因为4和2组成6,所以4+2=6。
再次出示例1的情景图,加上“每盒10支”这句话。和前面的图比,有什么变化?让学生明白多了“每盒10支”这句话。现在不是让你求一共有多少盒,而是求一共有多少支,应该怎样列式呢?指导学生说出40+20这个算式。
这个算式怎样计算呢?学生讨论后,抽学生汇报。
40+20=60
直接想40+20怎样算吗?
引导学生说出4盒就是4个10支,2盒就是2个10支,6盒就是6个10支。教师:所以我们把4盒+2盒=6盒,说成“支”来计算的算式,可以怎样说。指导学生对照上面的算式说出4个十+2个十=6个十。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4个十加2个十等于6个十,所以40+20=60。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完善板书。
下面我们一起用这个方法来试一试。
50+30怎样算?
学生讨论后回答:想5+3=8,所以50+30=80。
30+60呢?教师:同桌的两个小朋友练一练,由一个小朋友说一道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法算式,另一个同学算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学生相互说算式并算出结果。
三、教学例2
出示例2情景图。
教师:要求还剩多少支铅笔,应该怎样列式呢?
引导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算式:60-10=
60-10等于多少呢?
请你们小棒摆一摆、算一算。看看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找出不同的算法,教师巡视做指导。
四、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第37页课堂活动。
(1)摆一摆,填得数。学生看书上的图,摆小棒,填得数。并让学生说说10+40=□与50-40=□之间的联系。
(2)口算游戏。同桌两人一组,有一人说算式,一人说得数。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进行自我总结。
六、课堂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数学书37--38页练习七第1,2,3题。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提高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2、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解题方法,会这个解题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能从具体情景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60+30=10+50=80-40=30+20=
70-50=90-60=50-30=50+20
2、提问
教师:60+30,70-50怎样算?选其中的一个算式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二、教学新课
1、引入新课
2、教学例3
教师:老师有40个黄色乒乓球(出示4盒黄色乒乓球),还有30个红色乒乓球(出示3盒红色乒乓球)。
注意教师在出示40个黄色乒乓球和30个红色乒乓球时每盒要一一对应。
教师:看看黑板上的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如果提:一共有多少个?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如果提:黄色乒乓球比红色乒乓球多多少个?红色乒乓球比黄色乒乓球少多少个?教师就应该抓住问题引导学生这样去分析。教师:不管是求“黄色乒乓球比红色乒乓球多多少个”还是求“红色乒乓球比黄色乒乓球少多少个”都是求两种颜色的乒乓球相差多少个。所以这两个问题虽然提法不一样,实质是一样的,下面我们研究怎样比较两种颜色的乒乓球相差多少个?
请同学们看教科书第36页的乒乓球比较图,现在两种颜色的乒乓球谁多谁少呢?让学生说出黄乒乓球多,红乒乓球少。
引导学生说出减法表示。
请同学们写出一个算式来表示
要求学生写出40-30。
教师:会计算出结果吗?请同学们计算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学生计算后,抽学生回答40-30的计算方法是想4-3=1,所以40-30=10。
教师:请你你刚才学的方法,填写好数学书36页上的题。学生看书,并填写好,集体订正。
教师:翻到书37页,看看课堂活动第3题。
你能看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
列式并把这道题解答出来。
学生解答,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学生汇报交流。
三、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四、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38页练习七第4--10题。
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课题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不进位)计算方法的过程,感受算法的多样化,能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2、使学生能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和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教师:前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这样的方法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出示下面的练习题。
40+50=20+30=40+50=3+3=11+5=12+6=
抽学生回答,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是什么方法,是怎么想的。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月饼情景图。
教师: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左边有2盒和3个月饼,每盒10个月饼,2盒就是2个十,就有20个月饼,加上3个,就是23个,右边有3个月饼。教师:问一共有多少个月饼,怎么列式?
指导学生回答:求一共有多少个月饼就是求左边的月饼和右边的月饼的和。
教师:怎样求23+3等于多少呢?
能看图说一说计算过程吗?
指导学生回答:左边是2盒,表示的是2个十,右边的3是3个一,2个十是以十为计数单位,3个一是以一为计数单位,它们的计数单位不一样,所以不能加在一起。
为什么左边的3个能和右边的3个加在一起呢?
指导学生回答:左边的3个月饼和右边的3个月饼,它们都是表示3个一,它们的计数单位是一样的,所以这两个数能合并起来。计数单位相同,它们的数位就相同,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出,3个月饼和3个月饼合起来是6个月饼。6个月饼再和20个月饼合起来,就是26个月饼。
引导学生说出3+3=6,20+6=26。
教师:我们还可以在计数器上拨珠的方式,验证23+3是不是等于26。学生计数器计算23+3等于多少,教师巡视,并做相应指导。抽学生汇报。
我们这个方法来算一算23+4,42+6,5+21,73+5。
抽学生计算,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强调个位上的数对齐相加。
2、教学例2
请同学们选一种喜欢的方式来计算,然后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计算后,抽学生汇报,先抽计数器计算的学生汇报。
让学生说出计数器算23+30,先在计数器上拨上23,再在十位上拨上3,这时计数器上的结果是53。
教师板书: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
3、练一练教师:你能你掌握的计算方法计算这样一些算式吗?学生自己练习,抽学生汇报,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再翻开书完成课堂活动第1小题。
学生自己练习,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学生汇报略。
四、课堂练习
教科书练习八1,2,3,4题。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课题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探索不同的算法,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发现能力。
3、让学生体验到探索发现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几道练习题。
45+3=33+4=23+5=63+2=
45+30=33+40=23+50=63+20=
抽学生回答,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谁能说说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应该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说:要个位上的数对着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对着十位上的数相加。
教师:我们今天学习有关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3(出示例3情景图)
教师: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获得图中的数学信息。
要求学生理解:图中有54只千纸鹤,其中有30只是小明折的,剩下的全是小华折的。
小华折了多少只千纸鹤?该怎么列式?为什么?
引导学生列式,算式为:54-30=
并说明这样列式的理由是:从总数中减去一部分数就是另一部分数。教师:前面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加法是对齐数位上的数相加,这样的计算方法来猜想这道题的计算方法,你觉得54-30应该怎样算?
引导学生猜想出64-30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教师: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同学们在计数器上算一算54-30,看是不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的。
学生在计数器上操作后回答,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的。
教师追问:你怎么知道你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的呢?教师: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减3呢?教师:十位上的数对着十位上的数减,就是体现了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教师板书: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教师:如果不计数器,你怎样计算54-30?
学生可能说出许多不同的计算方法,如想50-30=20,20+4=24;或个位上4减0得4,十位上5减3得2,所以54-30=24。
不管采哪种算法,都是把个位上的数对着个位上的数减,十位上的数对着十位上的数减。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说明刚才同学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会这样的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减整十数的算式吗?大家来试一试。
出示:45-2038-3097-6053-40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学生说自己的答案,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2、教学54-3
教师:如果我们把54-30中的30改成3,这个算式就变成了54-3。计算54-3和54-30有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
这是两道算式在计算方法上相同的地方,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呢?指导学生说出54-30是在十位上减3,是减去的3个十;而54-3是在个位上减3,减去的是3个一。
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如有的学生从十位上减起,有的学生从个位上减起,只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就行了。
教师:同样的方法算一算58-4,39-7,26-5,94-4。
学生计算后汇报答案,并抽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指导学生说出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3、练一练
43-20=56-40=77-60=86-50=
43-2=56-4=77-6=86-5=
学生自己练习,抽学生汇报,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再翻开书41页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学生自由练习,全班集体订正。
4、解决问题
出示:小红口算44道题,其中错了3道,小红正确口算了多少道题?小华口算44道题,正确地口算了40道,小华算错了多少道题?是小红口算正确的题多还是小华口算正确的题多?为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后抽学生回答,并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算。
三、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学了什么知识?计算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八5,6,7,8,9题。
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课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一)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会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能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探索不同的算法,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发现能力。
3、让学生体验到探索发现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会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43+5=47+2=6+51=4+22=
43+50=47+20=60+51=40+22=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重点要求学生说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
我们在学习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时,就要求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了,这节课我们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看我们原来掌握的计算方法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中适不适。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1
出示第44页的情景图。
从图中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从图中知道班上男生有23人,女生有22人。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应该怎样列式?
教师:为什么要加法计算?
怎样计算23+22呢?
学生计数器计算,教师作必要的指导,然后抽学生汇报。
你们觉得在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时强调的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这个计算方法在这里适吗?
让学生感受到是适的。
我们知道在计算加法时要遵守的一个法则“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教师板书“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
除了在计数器上算,我们还可以口算的方法,谁能说一说口算23+22应该怎样算?
指导学生说出口算23+22时,要先算20+20=40,再算3+2=5,最后把40和5加起来得45,所以23+22=45。
教师:
请同学们竖式计算37+21。43+42
学生计算时,教师来回巡视,做必要的指导。
然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展出,全班同学检查是否是按竖式的要求写的,相同数位上的数是否对齐,结果是否加正确了。
也就是要求学生从格式、方法、结果三个方面进行检查。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45页课堂活动第1题第一横排的题目。
教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两幅小棒图,你觉得这些小棒在摆放时注意了些什么?
2、46页第二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从中你知道了些1什么?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课堂作业
第46--47页练习九第1,2,3题。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课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二)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会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能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探索不同的算法,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发现能力。
3、让学生体验到探索发现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会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43-5=47-2=51-6=22-4=
43-30=47-20=78-40=42-30=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第44页的情景图。
教师:从图中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从图中知道左面有39个茶杯,右面有25个茶杯盖。教师:茶杯和茶杯盖是一一对应的吗?
教师:求还差多少个茶杯盖,应该怎样列式?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把39个茶杯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和茶杯盖同样多的茶杯,另一部分是比茶杯盖多的茶杯,39-25就是减去和茶杯盖同样多的茶杯,剩下的就是比茶杯盖多的茶杯,也就是还差的茶杯盖。
教师:怎样计算39-25呢?
我们在数位图上摆一摆小圆片。谁告诉我,先摆哪个数?然后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摆39-25时,先要摆出39,再从十位和个位上分别分掉25。
教师:为什么要强调在十位上和个位上分别去掉25呢?同学们还是采什么方法来计算39-25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还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的方法来计算的。
教师:如果不摆小圆片,你怎样计算39-25?
让学生说出没有小圆片,可以口算或竖式来计算。
学生计算,教师作必要的指导。
指导学生说出在口算时,要注意十位对着十位上的数减,个位对着个位上的数减。
教师:也就是说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让学生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自己的算法。
减法竖式的写法和加法是不是相同的呢?它们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
让学生理解减法竖式的写法和加法很多地方都是相同的,都要先在上面写出第一个,也就是被减数,然后在第二排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写出减数,在减数的左边写上减号,最后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不同的是加法要写加号,而减法写减号;加法是对齐数位相加,减法是对齐数位相减。
试一试:79-3397-26
学生独立计算后,抽学生汇报。
口算要求说出自己的口算过程;
竖式计算的展示出学生的竖式的同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全班集体订正。
2、教学例3
出示第45页例3图。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这种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这是两辆汽车,它们的座位是不一样的,你能算出小客车比大客车少多少个座位吗?
学生计算后,抽学生的作业展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教师:你用什么方法计算45-23的呢?
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要求学生明白不管是口算还是竖式计算,都要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三、巩固练习
第45页课堂活动第1题第二横排的题目。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课堂作业
第47,48页练习九第4--10题。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课题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目标:
1、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内容,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2、熟练掌握100以内不进、不退位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
巩固100以内不进(退)位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整理所学知识,系统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在计算时我们强调得最多的是什么?
板书课题。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整理与复习”的第一题。
学生口算后,抽一个学生汇报答案,并说一说口算过程。
2、改错。
出示题目:6+33=9356—20=5467—43=432+16=8
分析上面算式中哪个地方算错了,并说说口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3、完成教材练习十第2题。
三、拓展练习
1、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用竖式计算34+43时,该怎样写竖式呢?同学们试一试。
2、完成教材第50页第4题。
检查这些小朋友写的竖式对不对,如果有错误,错在什么地方。
3、及时练习。
(1)P50第5题。
(2)P50-51第6—7题。
四、小结概括。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说说怎样才能提高自己计算的正确率。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课题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目标:
1、能解决常见的求和、比大比小类型的问题,能根据问题情境提出适当的问题,并正确解答。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比大比小的问题的解题策略。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巩固。
1、对口令游戏。(师生进行)
2、登山。
教材练习十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订正讲评。
3、计算。
练习十第7题。
引导学生看懂表格,明确第一张表格用加法计算,第二张表格用减法计算。
4、数一数。
教材练习十第8题。
怎么求鹅比鸭多多少只呢?
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5、买体育用品。
教材练习十第9题。
三、拓展练习。
23
+□5
7□
四、全课小结。
请说一说,在这个单元里,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哪些事情是你特别难忘的?
我的教学思路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沪教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沪教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第一课时: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时工具——钟表。
2、充分认识钟面的构成,知道“时针”和“分针”。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钟面的构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谜语
师: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说一个谜语,请大家猜猜看!
“滴答滴答,滴答滴答……会走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你猜猜看,好朋友是谁?”
(电脑出示谜底:钟、表)
2、师生谈话:
师:在生活中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呢?
(可以告诉我们准确的时间)
师:所以在生活中它是一个计时工具。
二、新授
1、生活中的钟表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钟、表,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钟表,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啊?好,就让我们一起到美丽的钟表世界去看一下吧!
(挂钟,闹钟,怀表,手表,电子表,花坛钟,钟塔,天津的世纪钟,)
2、认识钟面
(1)时针、分针
师:刚才观看了生活中这么多的钟,他们的形状、颜色啊各不相同,那他们有相同的地方吗?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
(有12个数)板书:有12个数
生:有长针,有短针,也有秒针。
师:你真棒!观察得可真仔细,现在老师还想请你再看一看,你知道每一个钟面上至少有几根针呢?
(2根针,短针,长针)
师:是的,一个钟面上至少有2根针,最细最长的秒针我们以后再学,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2根针。
师:(指黑板)这是一个钟面,还缺了什么呢?(两根针)
师:(手拿针)现在老师把它找出来了,你知道它的名字吗?
(时针分针)
板书:时针分针
师:那究竟哪根是时针?哪跟是分针呢?老师还不知道怎么认,你能帮帮我吗?
师:对,我们看长短就能知道了,短针就是时针,长针就是分针。
板书:短针长针
(2)认识12大格
师:(手指黑板)12和1之间是一大格,仔细观察一下,你知道钟面上有几大格吗?让我们一起看大屏幕,来数一数吧!
(12大格)
板书:有12个大格
(3)出示时针、分针变化的过程
师:仔细观察,你知道时针和分针是怎么转的吗?
(分针转了一圈,时针转了一大格)
转的方向是什么样的呢?谁能用手势告诉大家吗?
(共同用手势表示:引导像这样的方向就叫做顺时针方向)
学生动手拨一拨,感受一下。
练习。
1、出示各种钟面,让学生说一说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
2、说一说从数字12走到7,走了几格,
从3走到5,走了几格。………
总结。
第二课时:几时和几时半(1)
(三)认识几时
1.师:(书上课件)我们已经认识了钟面,这个钟面表示的是什么时候?(12时)
请你仔细观察,(走到1时)发现了什么?
现在是1时。
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听钟声;时针指着1,分针指着12,表示1时。)
教师用手势表示,学生跟着教师边说边做手势:时针指着1,分针指着12,表示1时。[黑板上贴上1时的钟面图]
分针走1圈,时针只走1格。
2.请你继续观察(走到2时)现在是什么时候?
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听钟声;时针指着2,分针指着12,表示2时。)
学生齐说。[贴上2时的钟面图]
3.师:想一想:接下来是几时?钟面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听钟声;时针指着3,分针指着12,表示3时;分针走1圈,时针只走1格。)
放课件验证。[贴上3时的钟面图]
4.看黑板上1时、2时、3时的钟面图,问:几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哪呢?
教师边拨边引导: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5(8),表示(5时,8时),
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板书:几时〉
5.抢答练习:钟面上表示几时?(课件出示)
6.在钟面上拨出相应的时刻,边拨边说说你是怎么拨的?(4时、7时、9时)
(四)认识几时半
1.8时半
师拨到8时:现在是8时,仔细观察,(操作,钟走到8时半)
师:现在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分针走了半圈,时针走了半格;分针指着6,时针指在8和9中间,是8时半)
师:时针在8和9之间,为什么是8时半而不是9时半呢?(因为时针走过了8,没过9,所以是8时半。)
教师:分针、时针都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走的。这就是顺时针方向。举起手,走一走。
齐说: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8和9的中间,过了8,表示8时半。(贴8时半的钟面图)
2.1时半与5时半
(1时半)问:这是什么时候?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1和2的中间,过了1,就是1时半。(贴1时半的钟面图)
(5时半)问:这是什么时候?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5和6的中间,过了5,就是5时半。(贴5时半的钟面图)
3.交流讨论:几时半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什么位置?
小结:分针指着6,时针指在两个数的中间,过了几,就是几时半。〈板书:几时半〉
4.抢答练习:钟面上表示几时半?(课件:2时半,11时半,4时半,6时半,9时半)
5.不完整钟面的认识:
7时半(只标3,6,9,12),要求:同桌说一说:这是几时,你是怎么想的?
10时半(没标数)。这是几时,你是怎么想的?
6.练习活动:
(1)集体活动:在钟面上拨出相应的时刻。(3时半.12时半)
(2)4人小组合作:从(左上角)同学开始,按顺时针方向依次做小老师;小老师说时刻,其他三人拨一拨。
(五)12时计时法的应用
1.出示图:小巧什么时候在干什么?(10时小巧在学校阅览室看书;10时小巧在睡觉。)
问:你们发现什么问题吗?同样是10时,怎么小巧既在学校阅览室看书;又在睡觉呢?(根据回答板书:上午10时,下午10时(晚上10时))
师:为了避免搞错,一定要说清楚是上午、下午还是晚上。
2.课本练习:小胖的一天
师:请你用这样的方法说说小胖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同桌两人说一说,然后全班反馈。)
3.问:分针走一圈是几小时?时针走一圈是几小时?为什么?
小结:像这样,12小时一个轮回计时间,分为上午和下午,时针走第一圈是上午,走第二圈是下午,就是12时计时法。〈板书:12时计时法〉
(六)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小胖的一天可真丰富呀!你们想不想和小胖一样安排自己的星期天呢?不过,这里有几个钟面缺了时针和分针,请你先画一画,再安排好自己的星期天。
我的星期天
上午9时上午11时半下午3时晚上6时半晚上10时
(七)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师:今天大家都学得很认真,说明你们都很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是呀,时间是非常宝贵的,相信大家一定会充分利用时间,好好学习本领,将来个个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1.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
2.通过多媒体创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认识整时。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大钟面、电子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钟表欣赏(课件展示)
让我们到钟表王国去看看吧!都有哪些钟表,你看到过吗?
2、见了那么多钟表朋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事先板书认识钟表拼音)
二、新授
1、认识钟面:时针和分针
(教师出示大钟面)你们发现钟面上有些什么?
把你的重大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谁来说一说钟面上有些什么?
(1)两根针:那你知道又短又粗的针是谁?又细又长的针是谁?
有短又粗的针叫时针,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板书时针、分针)
(2)有12个数字和12大格
那么上面还有什么呢?观察一下(生独立思考)
有12个数
数字的旁边还有什么?
有12大格
(板书12大格)
针是怎么走动的吗?(用手一起比划一下)
针是按顺时针走动的。
(3)、小结巩固
小朋友刚才说的非常好,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它们组成了一个漂亮的钟面。
2..学习正确读出时刻
媒体演示“小胖的一天”
让我们看看小胖的一天是怎么安排的?
7时起床,7时吃早餐,8时上课,10时踢球,11时半吃午饭,下午1时上课,(还可以说13时)。(表扬。24小时记时法你们也会,我们下一节课上),下午3时(15时)在图书馆借书,下午5时半(17时)看电视。(生自由回答)
(师将8个钟面逐个出示在黑板上)
(渗透两纲教育)
将钟面分类
小组讨论:请根据这些钟面的特征将它们分一分,并说说你们为什么这样分?
(各个小组在垫板上分)
将学生的分类用实物投影展示,生汇报。
(一类长针指着“12”,一类长针指着“6”。)
(板书出示:长针指着“12”;长针指着“6”。)
读出“几时“时刻
钟面上的短针又有什么作用呢?
(读出时刻)
谁能再读一读这些钟面表示的时刻呢?(师指整点时刻钟面一类)
说说你是怎样看钟面的?
大家对时刻的读法是生活中的习惯用语,第一个钟面更规范的读法是“6时”(师板书:6时)
师示范:长针指着“12”,短针指着“6”,读作“6时”。(生跟读)
生试读其它3个钟面上的时刻。(师板书)
小结:象这样长针指着“12”,短针指着一个数,(板书:短针指着一个数),都读作“几时”。(师板书:几时)⑶小结看整时的方法
(出示7时,8时钟面对比图)仔细观察一下两个钟面
大家发现了吗?我们应该怎么看时间啊?开动小脑筋,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看时间的。(单独思考,同桌互相说一说)
长长的分针指着12,短短的时针指着几,就表示几时。
⑶巩固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小男生乐乐的一天。
通过4个钟面的认识巩固看时间的方法。
小朋友们真能干,那你能再来说一说这是几时吗?(教师拨钟,抽生答)
读出“几时半”时刻
师:那么这些钟面应该怎么读呢?(师指整点半钟面一类)
生试读,师板书:8时半
说说你是怎样看钟面的?
师小结:长针从12开始走了半圈,短针走了半格,所以读做“8时半”。一般来说,短针在两数之间,读较小的数。
长针指着“6”,短针指着“8”和“7”中间,读作“8时半”。
生试读其它3个钟面上的时刻。(师板书)
师:你们真聪明,谁能概括一下,这样的钟面我们应该怎么读?
(长针指着“6”,短针指着两数中间,(板书:短针指着两数中间),读作“几时半”(师板书:几时半))
练习
读一读钟面上的时刻。
逐一出示4幅图片,这是蜡笔小新,这个时刻在干什么?
图1:自己轻声说一说。(9时,溜冰)
生汇报。师:为什么这样读?(长针指着“12”,短针指着“9”)
图2:与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9时半,吃西瓜)
生汇报。师:为什么这样读?(长针指着“6”,短针指着“9”和“10”中间)
图3:男生说一说。(12时半,游泳)
图4:女生说一说。(2时,喝饮料)
(二)认识整时
1、会看整时
出示小胖的一天
1、(课件出示钟面为7时,小胖起床了)
这是小胖起床的时候,你知道他是几时起床的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啊?(生独立思考,抽生答)
读出几时
我们把它读作7时,(板书7时)
迟到了老师会批评,所以我们小朋友一定不能像他一样,我们小朋友要做一个要遵守时间的好孩子。
⑶小结看整时的方法
(出示7时,8时钟面对比图)仔细观察一下两个钟面
大家发现了吗?我们应该怎么看时间啊?开动小脑筋,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看时间的。(单独思考,同桌互相说一说)
长长的分针指着12,短短的时针指着几,就表示几时。
⑶巩固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小男生乐乐的一天。
通过4个钟面的认识巩固看时间的方法。
小朋友们真能干,那你能再来说一说这是几时吗?(教师拨钟,抽生答)
师:你们都说得很好,老师现在想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生:愿意
出示钟表图:8时、6时、3时
4、小结方法
师:看看这些钟的分针,你发现了什么?
生1:分针全部指着12。
生2:分针全部指着12。
师:像这样,分针指着12的这些时间,就是整时。
刚才你们用了什么巧办法一下子就认出这些钟面上的时间呢?
生1: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就是8时。
生2: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就是6时。
归纳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板书)
三、练一练
一、小游戏:我说你拨
把指针拨到6时(师巡视)
说一说你是怎么拨的?(抽生答)
(分针要指向12,时针指向6.)
把你拨的表举起来给老师或者同学看,
你拨对了吗?
和老师一样的表扬一下自己。
我请一位小朋友到上面来拨一拨(抽3位同学展示活动过程)
请你拨一拨9时(师生对话,同桌互相检查)
我看到有同学是这样拨的,请小朋友一起来看一看,他们拨的对吗?投影展示同学拨的不标准的钟面时间,6时不到,6时多点,都叫做大约6时】
二、说一说小巧下午起在做什么?
(说完整,说一说几时刻他在干什么?)
同桌活动
出示图1:小巧这个时刻在干什么?
自己轻声说一说
为什么这么读?
图2:与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为什么这么读?
男生说
女生说。
三、钟面一天转2圈
(课件出示同样是10时和7时,做的事情却不一样的对比图)
你能说一说这是几时间,小朋友在做什么吗?
一天里面同样都是7时,为什么她做的事情不一样呢?(生独立思考)(抽生答)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抽生答)
五、机动
游戏题:那我们再来看一看,这是几时?(教师拨钟,生说一说这是几时)
那再过一个小时是几时?
六、作业设计——小小设计师:
运用你知道的钟面知识,设计一个你喜欢的钟面。
(二)、认识整时
1、出示主题图
师:我们都认识了钟面,那怎样看时间呢?(板书:认钟面、看时间)请你观察一下,乐乐是什么时候起床的?
2、讨论
师:同位说一说,你是怎样看出是7时的?
生1:我是这样看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生2:我是这样看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生3:我是这样看的,钟面上有分针和时针,而且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3、练习
师:你们都说得很好,老师现在想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生:愿意
出示钟表图:8时、6时、3时
4、小结方法
师:看看这些钟的分针,你发现了什么?
生1:分针全部指着12。
生2:分针全部指着12。
师:像这样,分针指着12的这些时间,就是整时。
刚才你们用了什么巧办法一下子就认出这些钟面上的时间呢?
生1: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就是8时。
生2: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就是6时。
归纳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板)
做时间的主人珍惜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目标 1、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的口算。
2、经历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获得可以根据已有知识、方法学习新内容的初步经验。
3、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思考、交流、倾听,体会学习的成功,提升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重、
难点 重点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
教学
准备
卡片
教 学 程 序 师 生 活 动 二 次 修 改
一、创设情景
二、自主探索
三巩固应用
四、全课总结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看!(出示实物糖球,左手三串,右手两串)。
2、教师举起左手的糖球,提问:老师左手拿着多少个糖球,你是怎么知道的?右手呢?
小结:一串糖球有10个,三串糖球就是3个十,是30,两串糖球是2个十,是20。
1、教学例题。
)提问:看着这些糖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求一共有多少个糖球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0+20=?
(3)提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你想怎样算?
(4)可以用学具摆一摆,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想一想,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讨论,然后说给全班同学听。
小组内讨论后,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5)全班交流,教师板书算式的得数。
(学生可能会说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5个十是50也可能会说因为3+2=5,所以30+20=50。)
(6)谈话: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板书课题)同学们的算法都很好,我们的好朋友也来了,看看他们是怎么算的?
2、教学“试一试”。
提问:刚才,我们提的那个问题可以用减法来计算?你会列式计算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0-20=10。
提问: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3、小结:同学们自己动脑思考并与同学合作,学会了一些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以后做题时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以及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第一组、第二组题让学生按组计算。
让学生自己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进行计算。全班交流自己的出题情况。
4、“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请看第3题,我们来做开火车的游戏。仔细看图,你知道火车怎么开吗,说给大家听听。学生在方框里填数后,一人报得数,全班学生一起订正。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直接写得数。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思考,并与小伙伴讨论,学到了很多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 课时数 第 2课时 总课时数
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算法的过程,理解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从而能掌握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方法。
2、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弄清计算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区别发展学生的思考力。
3、发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往的能力。
教学
重、
难点
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方法
教学
准备 多媒体?
教 学 程 序 师 生 活 动 二 次 修 改
一、复习旧知
二、探究新知
三、巩固应用
四、全课总结
1、口答(数的组成)
2、口算
口算70+2你是怎样想的? 70+20呢?
1、教学45+30
(1)谈话:今天停车场里开来了几辆汽车。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2)求:大客车和小客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怎样列式?板书:45+30=
(3)你是怎么算的?和同位说一说。
(4)全班交流。
A、先摆4个十5个一是45,再摆3个十是30,合起来是75,因为有7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就是75。
B、演示:计数器
在十位上拨4颗珠子,个位上拨5颗珠子是45,再在十位上拨3颗珠子,合起来是75。
追问:这3颗珠子,为什么要拨在十位上?
C、 40+30=70 70+5=75
总结:其实无论是摆小棒还是拨算珠,我们都是先算40+30等于70,再算70+5等于75。
2、教学 45+3
提问:大客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怎样列式?
45+3等于多少?你会算吗?
学生独立计算。
全班交流,重点围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算”展开。
3、比较计算45+30和45+3有什么不同?
计算45+30时,要先算40+30;而计算45+3时,要先算5+3。
1、想想做做第1题:
追问:在计数器上拨26+20和26+2有什么不同?在计数器上拨50+34和5+34有什么不同?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比较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40个苹果,34个梨,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个?
你会求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你有什么收获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求被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课时数 第3 课时 总课时数
课时
教学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中条件和问题的联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列式解答。
2、在联系实际情境分析数量关系过程中,能根据数量间的联系说明思考的大致过程,初步积累分析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经验,进一步发展推理、判断等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
3、通过探求问题解决的活动,体验自己思考、探索的成果,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
重、
难点 重点: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难点:理解题意,寻找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程 序 师 生 活 动 二 次 修 改
一、 激趣导入
二、 引导探究
三、 巩固应用
四、课终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可爱的小猴子皮皮将和我们一起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咱们来比一比谁学得更好一些。有没有信心?
师:看,猴妈妈带着皮皮正在做什么? (摘桃子。)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这幅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猴妈妈带小猴去摘桃子,已经摘了23个,树上还剩5个。)
1、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板书: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图的意思和要求的问题。
(猴妈妈带小猴去摘桃子,已经摘了23个,树上还剩5个,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2、解决问题。
师:你知道原来是什么意思吗?
师:现在桃子被分成了几个部分?是哪两个部分?要求原来的桃子,我们就要______?
谈话:谁能完整的来说一说,怎样求原来有多少个桃子。
师:你会列算式计算么?
23+5=28 或 5+23=28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要求两部分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师小结:把已经摘下的23个桃子,和树上还剩的5个合起来就是树上原来的桃子。(再次出示)
3、指导写单位名称、口答
从今天开始,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后,小朋友都要自己在得数后面写上单位名称。 这里的单位名称应该写什么呢?板书:个
解决实际问题时,除了要在得数后面写单位名称,还要回答题目里的问题,以后在求出结果后,都要口头回答,这叫口答。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
师:检查一下,想的对吗?算的呢?
4、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就是要把还剩的和已经的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1、“想想做做”第1题。
师:图中小朋友在玩拼图。从图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师: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板书:一共有多少块拼图?
学生列式计算。(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算式)
2、“想想做做”第3题。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已经知道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师:你会列式计算吗?
生:12+4=16(个) 4+12=16(个)口答:。。。。
师:要求妈妈买了多少苹果就是把什么和什么合起来。
3、“想想做做”第4题。
师:生活馆里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两个小朋友在养蚕)
出示:(1)玲玲养了36条蚕,兵兵又送给她10条。玲玲现在有多少条?
(2)玲玲养了36条蚕,送给兵兵10条。玲玲现在有多少条?
请学生自己默念,边看边思考: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学生分析交流,列式计算,口答。
4、拓展练习
最后老师还要带大家到智慧屋里去转装,看看谁能赢得智慧之星的称号!
树上飞走了24只小鸟,_______________,树上原来有几只?
问:这个题目能算吗? 再问:为什么? (只有一个信息或缺少一个数学信息。 )
追问:你能给这个题补充一个数学信息吗?你想怎么填? 你会算么?怎么列式。
写出算式。 24+_____=_____(只)
口答。
我们学习了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就是要把已经用去的和还剩的合起来,用加法。列式计算后还要写出单位名称,还要口答。今天小朋友们的表现真不错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练习七 课时数 第 4课时 总课时数
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练习能说明和归纳相应的口算过程,逐步形成口算技巧,提高口算能力。
3、在正确口算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中,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
重、
难点 熟练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准备 课件
教 学 程 序 师 生 活 动 二 次 修 改
一 、计算练习
二、解决问题
三、全课总结
1、 算一算,比一比,说一说。
34+2 2+35 61+8
34+5 2+53 80+17
34+20 20+35 3+36
34+50 20+53 37+20
认真观察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通过比较进一步突出两位数加一位数与两位数加整十数计算方法的不同。)
2、先估算,再计算。
出示题目:
59+20 6+33 40+27
43+6 18+70 92+5
30+28 6+31 23+40
(1) 请学生先说出得数是几十多,再算出得数。 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 学生独立计算。 (限时2分钟)
(3)小结;估计时既要看清要加的数是整十数还是一位数,还要看清两位数的十位、个位上的数各是多少。
3、不计算,比大小。
出示课本练习七的第3题,
(1)小朋友们,不计算你能比出两边的大小吗?(2)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例如:47+2与47+20,同样是47,要加上的数大和就大,要加上的数小和就小。47+2得四十几,47+20得六十几。
1、 出示课本练习七的第4题。
(1) 指名读题,全班齐读。
(2) 怎样列式呢?要求学生独立列式填空。
(3) 交流结果,列式理由。
2、 练习七第5题。
(1) 集体读题,理解题意。
(2) 独立列式。
(3) 交流思考过程和结果。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在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上有了哪些进步?
课题 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课时数 第 5课时 总课时数
课时
教学
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
2、能用减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并与同学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
重、
难点 掌握两位书减整十数和两位十减一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能比较两位数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在计算过程中的异同。
教学
准备
课件
教 学 程 序 师 生 活 动 二 次 修 改
一、揭示课题
二、探索新知
三、巩固深化
四、课堂总结
1、口算:
73+30= 40+5= 36+20= 21+50=
60-30= 30+8= 36+2= 21+5=
2、指名说硕6+20和36+2这两道题是怎样计算的。
3、板书课题: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1、情境图。提问:
①车上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已经坐了多少人?
②还有多少个座位空着?
③用什么方法计算?
④指名列出算式,板书45-30=?
学生探索算法。
A、同学们,45-30=?请你们开动小脑筋,如果喜欢借助学具的话也可以,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你们肯定会有收获的。
B、学生设想,独立操作。
C、组织学生交流。估计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第一种:用摆小棒或拨算珠的方法来计算。在学生交流时让他们到黑板上来摆一摆。着重让学生说说:减30怎样减。
第二种:想30+(15)=45
第三种:把45分成40和5,40-30=10,10+5=15
2、出示情境图。
(1)指导看懂图意:一共有45座,还有3个作为空着。
(2)车上一共坐了多少人?
(3)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板书:45-3=
(4)你想怎样算?先考虑考虑,想好了跟好朋友说一说?
3、比较45-30和45-3在计算方法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这两道题在计算方法上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呢,请你们仔细观察观察,相信你们肯定会有发现的。
(2)分组讨论、交流、补充,归纳出两题的异同点。
1、“想想做做”第1题,用算珠拨一拨,并说出结果。
54-20=( ) 86-50=( )
54-2=( ) 86-5=( )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比较。
3、“想想做做”第3题:
读懂题意,学生根据已知的条件列算式解答。
交流时,提醒单位名称,让学生尝试口答。
同学们,今天学得都很认真,肯定有不少收获吧!能把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听吗?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沪教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沪教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第一课时:20以内数的加减法复习
教学目标
1、复习20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题包计算,探索算式之间的一些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1、20以内数的加减法
2、探究在题包中,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多少,和就增加或减少多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情趣引入
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到一座神秘的古堡去,古堡中住着许多美丽的小精灵,他们在玩着好玩的游戏,我们大家一起去玩好不好?
二、破密码,闯古堡
(一)热身运动(桥板上的题)
5+4+1=
3+4+1=
4+4+2=
1+2+3+4=
学生先计算,然后说一说怎么算。
(二)做题包、找规律
1、出示题包
16―8=814―5=9
15―7=816―7=9
13―5=817―8=9
12―4=818―9=9
(1)学生先进行计算,然后小组里面相互说一说,这两组题包的规律。
(2)学生通过计算,发现结果总是8和9,题包中的规律即被减数减少(或增加),减数也作相应的减少(或增加),差不变。
做加法题包,探究规律
2、出示题包,请学生计算
1+9=9+1=
3+7=7+3=
2+8=8+2=
4+6=6+4=
(1)学生计算
(2)探究规律
通过计算这组题包,你发现了什么?
请学生举例说出题目中加数的变化如何引起和的变化。
(3)师小结
一个加数增加几,另一个加数减少几,增加和减少的数相等,它们的和仍是10。
3、完成练习册第1页的题1
(三)小组合作,探究算式之间的规律
1、出示7+5=7-5=7+6=7-4=
9+5=9-5=8+6=8-4=
11+5=11-5=10+6=10-4=
13+5=13-5=11+6=11-4=
学生计算
2、师,提问:
(1)通过计算,你发现每一方框中的两个算式的结果有什么规律?
(2)从它们差的相互关系来看,你能找出算式中减数之间的关系吗?
3、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4、汇报探究结果
当一个确定的数加上的数和减去的数之和为10,它们的结果相差10。例如,
7+5=127-5=27+6=137-4=3
12-2=1013-3=10
5+5=106+4=10
2712
6、学生举例说出一些符合这样规律的算式
例:12+7=1912-7=5
14+1=1514-9=5
(四)数砖墙,登古堡
小朋友们,我们已经登上了古堡的最高处了,再努力一下,我们就能和可爱的小精灵们一起游玩,我们一起来加油!
1、出示数墙,由学生完成数城
2、汇报。
3、完成练习册第2页的题4
(五)用题包来完成推算
1、出示题目
2+43+5
12+413+5
2+143+15
12+1413+15
师:你们能不能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进行推算呢?
学生进行推算,并说一说推算的方法。
(六)完成长链题
0+1+2+3+4+5+0+5=
1+2+3+4+0+2+3+5=
并说说计算算式长链有什么好方法
式与数比大小
1出示题目:18-3○5
8-3○5
想一想怎样做才能保证正确。
2交流方法。
3小结:当式与数比大小时,我们可以先算出算式的结果,再来比大小。
4完成练习册第1页的题2
求减数
1出示题目20-□=15
20-□=8
2计算
3交流方法
4小结:在计算20-□=8这样的题目时,我们可以想20-8=□。
5完成练习册第2页的题3
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知道了数学中许多知识都蕴含着小秘密,只要我们积极动脑筋,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奥秘。也会使我们越来越聪明。
总结:小朋友们,通过我们的努力,破译出了全部密码,我们终于登上了古堡,我们和可爱的小精灵可以尽情地玩耍了。
第二课时:计算游戏
教学目标
1、通过摆圆片、填合适的数,感受到“计算游戏”中三角形三个区域内的数与周边的三个结果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尝试、检验、修正来解决计算游戏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探索“计算游戏”中三角形三个区域内的数与周边的三个结果数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尝试、检验、修正来解决计算游戏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口算:练习册第3页的题1
认识三角数图。
1、简介三角数图。
师:这是三角数图。
问:你发现这幅三角数图有什么秘密?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生共同小结:三角数图里的三部分,每部分都放有小圆片,相邻部分里的小圆片个数相加,其结果写在边上。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计算游戏”(板书课题)。
二、探究三角数图。
1、探究一
“计算三角”的3个区域都已放了小圆片或数,
探求:3个结果数。
(学生可以在计算三角草图上自己摆圆片,计算出结果。同桌合作玩“三角盘”
一人在三角盘上摆小圆片,另一人根据所摆小圆片摆数卡。)
汇报。
2、探究二
2个区域已放了小圆片或数,1个结果数也已预先给出,
探求:在1个区域里放上适当数目的圆片或数和求2个结果数。
(可以通过加减法来计算出第3个区域中圆片的数量以及其它2个结果数。)
3、探究三
1个区域已放好了圆片或数,2个结果数已预先给出,
探求:在2个区域里放上适当数目的圆片或数,并求第三个结果数。
(可以通过加减法来计算。)
完成练习册第3页的题2
4、探究四
3个区域都是空的,3个结果数预先给出,
探求:在3个区域里正确地放上圆片,使三边得到预设的结果数。
完成练习册第3页的题3。
四、总结。
师: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本领?
完成练习册第3页的题1。
第三课时:比一比1
教学目标
1、学会在形如a+□<b、a-□>b的□里填合适的数。
2、能通过口算,进行式与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在形如a+□<b、a-□>b的□里填合适的数。
教学过程
口算:练习册第4页的题1
引导观察
师:小朋友,小丁丁、小巧和小亚到游乐场去玩,看到小丑叔叔,他们兴致勃勃地踩上高跷,和小丑比高低,比下来的结果怎样?请小朋友说说比较的结果。
我们已经学过“、=、”号,能不能用这三种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例如:小巧踩着高跷比红鼻子小丑矮,我们可以说:
小亚的高度+高跷的高度小丑叔叔的高度。
汇报:
1.生:小巧踩着高跷比小丑叔叔矮。
生:小丁丁踩着高跷和小丑叔叔一样高。
生:小亚踩着高跷比小丑叔叔高。
2.用等式或不等式表示比较的结果。
生:小丁丁踩着高跷和小丑叔叔同样高。
我们可以说:小丁丁的高度+高跷的高度=小丑叔叔的高度。
生:小亚踩着高跷比小丑叔叔高。
小亚的高度+高跷的高度小丑叔叔的高度。
揭示课题:
师:比较物体的多少、高矮、轻重等在生活中经常发生,我们可以用数字来代替这些数量:如用6表示高跷的高度,用11表示小丑叔叔的高度,那么小巧的高度就可能是几呢?
()+611(板书)。
今天,我们学习“比一比”,出示课题。
二.探究
1.解答6+()11,探究解题策略。
(1)审题,这里是谁和谁比较?比较的结果怎样?
(2)思考:哪些数合适?
(3)生:我发现最小的答案是0,因为加数越小,和越小,6+011。1也可以,2也可以,3、4也行。但5却不行,因为6+5=11,不符合题意。那么,比5大的数肯定都不行。
师:你们用的是什么好方法,不遗漏,不重复地找到符合题意的所有答案呢?
板书:6+()〈11
0、1、2、3、4
小结:
可以先想6加几等于11,6+5=11,由于和要比11小,所以加数就要比5小。
2、独立练习册第4页的题2/1
6+()〈15
师指导校对。
解答12-()6,探究解题策略。
(1)审题,这里是谁和谁比较?比较的结果怎样?
(2)思考:哪些数合适?
(3)生:我发现最小的答案是0,因为减数越小,和越小差越大,12-()6。1也可以,2也可以,3、4、5也行。但6却不行,因为12-6=6,不符合题意。那么,比6大的数肯定都不行。
师:你们用的是什么好方法,不遗漏,不重复地找到符合题意的所有答案呢?
板书:12-()6
0、1、2、3、4、5
4、独立练习册第4页的题2/2
拓展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练习的在不等式里填上合适的数,有时不能超过某一个数,有时又不能比这个数小,那么我们能不能把最大的或最小的这个数找出来呢?
8+()128+()12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小结:要找8+()12的最大数和8+()12的最小数,
可以先算8+()=12,()里填4,要使结果小于12,加数就要比4小,比4小的的最大的数是3,要使结果大于12,加数就要比4大,比4大的的最小的数是5。
完成书第5页的4。
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比一比
6+()〈11
0、1、2、3、4
第四课时:比一比2
教学目标
1、学会在形如a+□<b、a-□>b、a-□<b的□里填合适的数。
2、能通过口算,进行式与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在形如a+□<b、a-□>b、a-□<b的□里填合适的数。
教学过程:
口算:练习册第5页的题3
复习
()里最大能填几
4+()<1213-()>6
学生试做。
汇报。
想:因为4+8=12,所以8不行,填的数要比8小,是0-7,最大是7。
想:因为13-7=6,所以填的数要比7小,是0-6,最大的是6。
小结:
完成练习册第5页的4。
探究
出示12-()<6
(1)审题,这里是谁和谁比较?比较的结果怎样?
(2)思考:哪些数合适?
同桌讨论。
汇报交流。
因为12-6=6,结果要小于6,所以减数要大于6,但是又不能大于12,所以()里可以填7—12。
试一试
练习册第5页的题5。
练习
6+()<1214-()>611-()<6
8+()<1219-()>615-()<6
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沪教版()
百数表
教学目标:
在百数表中复习100以内的数,重温序数的观点,能在百数表上正确地填空。
2、能用行和列描绘百数表上的数,初步感受到两个数(行数、列数)组成的数组可以确定百数表上任何一个位置,渗透二维坐标思想。
3、复习上中下、左中右方位。
4、在百数表上探究各种有趣的规律,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
通过百数表复习百的数列,探究各种简单的规律。
教学难点:
1、通过按行数、列数确定一个固定的数,体会两个数组成的数组能够确定一个位置的思想。
2、在百数表上发现各种简单的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利用游戏引入
课前1分半钟复习1—100,体会时间长短
师:同学们,猜一猜,在一分半钟的预备铃里,我们能数多少个数呢?一会跟勾老师一起数,开始!一分半钟的时间里我们差不多能数100个数,说明1分半钟时间能做很多事,所以,我们小朋友要珍惜时间。
二、探究百数表
1、初识百数表
(1)师:勾老师把我们刚才数的100个数整理在一个表格中了,像这样从1到100有100个数字的表格叫——百数表。(板书课题)
(2)探究数的特点
①单双数
师:从1出发,2个一数,有哪些数呢?看,这些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都是单数
题2:从2出发,2个一数,有哪些数呢?我们一起来数一下,这些数你发现什么秘密?
生:都是双数;
(3)复习行与列的知识
师:在百数表上还有许多数学小秘密,为了探究百数表,我们先来说说行与列的知识,什么是行?什么是列?用手势来表示。
(4)交流反馈整理规律
师:那在百数表中有什么秘密?小组讨论一下。
汇报交流
①师:我们先来说说行。
生:每行都有十个数。
生:我发现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1。
生:我发现第二行都是十几,第三行都是二十几,第四行都是三十几
师此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第二行不都是十几,最后一个数是二十。第三行不都是二十几,最后一个数是三十。即:每一行的前9格十位数是相同的,个位上的数相差1。
师:第二行前面是11—19,为什么最后一个数不是十几?
生:因为19+1=20。
生:因为10个一可以用1个十来表示。
生:因为逢十进一。
师:第五行的数从几到几?
生:41——50
师:不看表,第六行是从几开始的?
手势汇报,有可能是51,也有可能是61。
同桌讨论,是几?为什么?
生:我是从第一行数的,数下来第六行是从51开始的。
生:1—100的数要按次序排队的。每一行只能排10个数。第一行从1开始,第二行从11开始,第三行从21开始,第四行从31开始,这样看第六行就从51开始。
小结:从行里面我们知道了每行都有10个数,而且后面比前面都依次大1,还知道第二行是十几,但最后是20,第三行是二十几,但最后是30。(板书)
②再来说说列
生:我发现第一列个位上都是1,第二列个位上都是2,第三列个位上都是3
生:我发现每一列十位是按1、2、3、4、5、6、7、8、9的顺序排列。
生:我发现最后一列是整十数。
师:第三列从几到几?
生:3——93。
师:用手遮住眼睛,想想第七列从几到几?
生:7——97。
师:那每一列中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下面数比上面数都依次大10。
小结:从列里面我们知道第几列个位上就是几,而且下面的数比上面的数都依次大10。(板书)
③特殊规律
师:除了行和列里面的秘密,还有吗?斜着呢?
引导得出:11、22、33……(十位个位相同)
斜着1、12、23、34、45……(十位个位依次大1)
出现数字5的数:5、15、25、……
(5)小结:通过探究,你们发现了百数表上行和列排列的一些小秘密,每行的数都是挨着次序排列的,每次大1;每列也是挨着次序排列的,但它的次序是每次大10;还发现了如11、22、33等特殊的规律。
巩固练习
1、出示:
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
313233343537383940
4142434445484950
51525354555657585960
61626364656667686970
71727374757677787980
81828384858687888990
919293949596979899100
师:(指填36这格):填几?怎么想的?
生:35往后数1就是36
生:26下面是36
生:37前面是36
生:······
剩下两格,指名生填空
小结:你们真会动脑,有的从行想,有的从列想,从不同角度思考,这个学习方法真好。
出示
(1)填表
110
1219
2328
3437
4546
5556
6467
7378
8289
91100
请学生全班动笔练习
生反馈
师:怎么想的?
出示答案学生校对
(2)找数
题1:78前面一个数是,后面一个数是,88在和的中间。
生独立做,再反馈。
师:怎么想的?
题2:填书p60/2/(2)
生独立做,再反馈
师: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你们能把看行看列的本领结合在一起用,真是了不起。
3、脱离百数表,直接根据行列数找数。
(1)出示
行2
列4
数()
括号里填几?到书上找一找。
汇报交流:
生:2表示第二行,4表示第四列,这个数应该是14。
生:第二行前面的数都是十几的数,所以是14。
师:所以,行和列共同确定的数是唯一的。
(2)出示:
行23
列73
数
学生笔练交流答案
有的小朋友填的真快。介绍介绍有什么好方法?
生:我发现行数是2,十位上是1;行数是3,十位上是2。
生:我发现列数是几,个位上就是几。
生:就是行数减1,写在十位;列数是几,个位就是几。
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百数表,会在百数表上找数填数。填数中,你们又进一步
发现行列排列的规律。下面把这些本领在游戏中再来展示展示。
(3)在百数表上找数并涂色。
出示:
行22334444557777
列47382479564567
数141723
先演示一次做法。
师:涂完后,看一看,想一想,大胆说得到的图像象什么?
学生独立练习
汇报
出示:
师:得到的图案像什么?
生大胆展开想象活动。
(生:像狗的脸、一棵大树、小姑娘的脸、冰激凌、台灯······)
四、拓展:发现九宫格秘密
1、发现秘密
师:勾老师从百数表上截取了一部分数,数一数,一共有几个格子?
生:9个
师:所以像这样这有9个格子的图我们称它为“九宫格”,那九宫格中有什么秘密呢?请小朋友试着横、竖、斜去算一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23
111213
212223
师:4条红线上的数分别相加,和一样吗?
2、练习
161718
262728
363738
生自由做
反馈讲评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各人眼中的20》
教学目标:1、结合动手操作一组一组地计数来构造20。
2、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来分割20。
3、建构几个几,为今后学习乘法的意义作铺垫。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从不同角度思考,用各种方法分割数的集合。
教学难点:建构几个几,为今后学习乘法的意义作铺垫。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双色片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知:出示□□□
△△△
提问:一共有几图形?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这里一共有6个图形,我们可以按形状3个3个的看,我们看到的是2个3,也可以按颜色来看2个2个的看,我们看到的是3个2。
二、探究新知
媒体出示:4个小伙伴去养鸡场参观,先到了孵化房,看见一盒一盒的鸡蛋正准备孵小鸡。
1.提问:鸡蛋摆得多整齐呀,猜猜盒子里有几个鸡蛋?数一数.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排列的呀?请小朋友把自己看见的摆法在练习纸上圈一圈。
2.交流:(1)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看见的摆法。
(2)谁愿意向大家说说你看见的鸡蛋是怎么摆的?
3.课件出示小丁丁、小巧、小亚、小胖四人看见的摆法,师板书。
小结:同样是20个鸡蛋,可以5个一看,看到4个5;可以10个一看,看到2个10;可以4个一看,看到5个4;也可以2个一看,看到10个2.看的方法不一样,看到的几个几也不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本领各人眼中的20。(出示课题:各人眼中的20)
4.完成课本第69页第2题,按下面要求圈一圈。
2个105个410个24个5
提问:小朋友在圈一圈的时候,你想提醒大家什么吗?
(圈出2个10是10个一圈,圈了两次;圈出10个2是2个一圈,圈10次;圈出5个4是4个一圈,圈5次;圈出4个5是5个一圈,圈4次。在圈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是几个几。)
5、完成课本第69页第3题,先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反馈。
(三)运用新知
1.这里有12个草莓,你是怎样看的,谁来说说?
3个44个3
2.选择
(1)
(四)课堂总结,综合评价。
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本领?你觉得自己学得怎样?
《各人眼中的20》说课
《各人眼中的20》是从学生的实际年龄出发,让学生学会用各种方法来分割20的集合,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能用几个几连加来表示。也就是要求学生利用加法的策略来找到乘法题的答案,为后继学习作好准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一组一组地计数来构造20;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来分割20,渗透集合思想;让学生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渗透乘法知识。其教学重点与难点:用各种方法分割数的集合及表示方法。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习,让学生在观察、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究和猜测到的,以及结果是如何应用的,也就是把凝聚在教材中的思维成果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成果。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体验到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学生已经学会了一百以内的加减法以及同数连加的方法,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整堂课的设计分为“引入新知——探索新知——运用新知”三个层次,力求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使学生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并发展能力。
第一部分导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几种计算图形个数的方法引入几个几的教学,形象直观,比较容易接受;另外显眼的板书为学生下面的探索实践做里很好的铺垫。
第二、三部分探究新知及运用新知,由于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每个学生都应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合作的机会,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我让他们圈一圈,说一说来探索用各种方法来分割20的集合。交流时,台上学生讲解,台下学生可以不时地补充、修正。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交流中体验了求得同一种结果可以有多种方法,在交流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完善自己的知识,提高能力,分享探索的结果的喜悦。
各人眼中的20
教学目标:
1、能一组一组的地计数。
2、会把20分拆成几个几相加,渗透集合思想。
3.为建构乘法作准备。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建构几个几,为今后学习乘法的意义作铺垫。
教学重点:从不同角度思考,用各种方法分割数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请小朋友来读一读?
2+2+26+6+6+64+4+4+4+4
师:第一题加数都是2,有几个2呢?
这里有3个2,数学上还有一种读法,可以读成3个2连加。
3个24个65个4
和第一种读法比一比,你感到怎么样?
问:怎么样的式子可以这么读呢?
师:加数相同的数就能用几个几连加表示。
不一样的数可以这么数吗?不可以
二、探究新知
师:那么数学中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呢?
(一)数6个蛋糕
1、师:小胖今天过生日,想请小朋友们吃蛋糕,妈妈买来这些蛋糕(出示6只)请小朋友们数一数共有几个?
生:有6个
师:你怎么数的?是这样的吗?(师板演:2个2个数)
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几个一圈?数圈了几次?(学生边回答老师边圈)
像这样:2个一圈,圈了3次,叫作3个2.2+2+2
板书:(2)个一圈,圈了(3)次,叫作(3)个(2).
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说一说.
2、还有不同数法吗?(生3个一数)
师:几个一数?数了几次?
生:3个一数.数了2次,叫作2个3.3+3
3、小结:这几种数法不同,小朋友们用了不同的方法数出6个蛋糕,真棒。
(三)各人眼中的20(出示图)
1、媒体演示20只蛋糕
师:小胖看见了对妈妈说:“不够,不够,太少了”,妈妈又去买了一些,现在有这么多蛋糕,
生:有20个蛋糕
师:那么你眼中的20是怎么样的呢?
请你们按照:“每次数的个数一样多,而且没有剩余的,正好数完。”这个要求数,有哪些方法,可以数一数、圈一圈。先请一个学生说一说,如
(1)10个2是20
师:你是怎样圈的?
生:2个2个圈的。
师:几个一圈,圈了几次?叫作几个几呢?
2个一圈,圈了10次,叫作10个2。
请小朋友跟着老师轻轻的说一遍。
师:有哪个小朋友可以完整的说一遍?
师:算式可以怎么列呢?
生:2+2+2+2+2+2+2+2+2+2
2、探究活动(自己试着圈一圈)
3、展示(请学生说,投影然后板书)
(2)2个10是20
师:还能怎么圈?
生:10个一圈
师:你能不能用刚刚的3句话说一说呢?手势比划10个一圈,圈了2次,叫做2个10,(同桌互说)请学生个别说
师:算式可以怎么列?
生:10+10
(3)5个4是20
师:还能怎么圈?你能不能用3句话说一说?自己轻轻的说一说
请学生个别回答。
师:这个算式又可以怎么列呢?
生:4+4+4+4+4
(4)4个5是20
师:还可以怎么圈?你能不能完整的说一说呢?
学生单独说
生:表示4个5
师:算式可以怎么列?
生:5+5+5+5
刚刚我们圈了那么多种方法,怎么样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的都圈出来呢?
生:我们可以先从1个1个数开始,可以数20次,2个2个数,可以数10次,3个3个数可以吗?4个4个数,可以数5次,5个5个数,可以数4次,6个6个数可以吗?等等….10个10个数,可以数2次,我们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的进行思考,这样能不重复不遗漏了,
还有一个秘密:
有4个5就有5个4,有2个10就有10个2
4、揭示课题
小结:我们眼中的20,由于圈法不同,所以看到的几个几也各不相同。今天我们要学“各人眼中的20”,
像这样用不同的数法去找出一个数中有不同的几个几,还有很多很多,例如18
运用新知
这里有18个草莓,老师是怎么分的,请你们在练习纸上做一做?
你眼中的18
()个2()个9()个()()个()
生:2个一圈,圈了9次,9个2
生:1个2、2个2、3个2。。。
师:9表示圈了9次,2表示2个一圈。
问:3个6和6个3有什么不同
3个6表示6个一圈,圈了3次。
6个3表示3个一圈,圈了6次。
二、连一连,并说明3个4和4个3有什么不同?(看着苹果图)
方法一:从图片入手,1个4,2个4,3个4.
方法二:从文字入手,4个3表示3个一圈,圈了4次。
三、按要求填空,并在图上圈一圈
()个5就是5个一圈,圈3次,所以叫3个5
2代表圈了2次,所以要4个一圈,叫做2个4
课堂练习
一、圈一圈
二、填一填
()个()()个()
()个()
四、师生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第四单元:单元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认识物体和图形(第32页――――第37页)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充分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同时,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和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法: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
学法: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想像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立体图形…………………………………1课时
2、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
NO:1
教学内容:认识立体图形(第32页)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36页的第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
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1、说学具:
1)师:同学们,瞧谁来了?(出示课件:带音乐的机器人)
2)生:对!机器人想和我们共同学习,还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礼物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个人都说说。(学生以组为单位说出礼物名称)
3)汇报:哪个勇敢的小朋友能大声说说你们的礼物?
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有不同的吗?(组内小朋友轮流说学具)
2、提要求: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相同的”放在一起吗?四个小朋友共同试试看。
二、操作感知
A:分―――提示概念
1)活动:按教师提的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师: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一样吗?(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3)揭示概念
师:每种物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的各类实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4)活动
教师板书:球问: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拿对了吗?放回学具篮中,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长方体不放回篮中)
B:摸―――感知长方体
a:感知长方体
(1)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2)汇报:
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学生口答)
b: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①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受。
②汇报:学生仿照长方体的汇报,依次说:
正方体:方方的,6个面,棱,顶点,不能滚动
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球:光光的,能滚动
学生每汇报完一种物体的特征,老师: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赶快找一个看一看,摸一摸,看一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c:比较
①电脑出示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幅图
师:看了叮当带来的这幅图: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大家吗?(学生讨论)
②电脑出示圆和球的滚动图
师:圆柱和球能滚动,但它们滚动的一样吗?
d:形成表象
师:去掉长方体的花外衣,你还认识它吗?(电脑依次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依次分四种图形)一样吗?
e:出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板书:认识物体)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f:联系实际说一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
三、活动
1、数一数(电脑出示)
数一数刚才的机器人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可以独立地数,也可以自由组合)
2、搭学具
(1)活动:看看你们组的学具,说说准备搭个什么?然后再分工,由谁来搭,谁来传递,谁来讲解。讨论好了,就用你们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各小组汇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各种形状的物体,还用它们装扮了我们的生活。
五、课后作业
P36页的第2题
NO:2
教学内容:认识平面图形(第34页)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P36页的第1、3、4、5题
教学目标:
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小组合作开放型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从物体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积木若干;剪刀、印泥、橡皮泥等工具
2、学生每5人一组,每人备有3支水彩笔、1把尺子、1块钉子板等
教学过程:
一、搭玩积木,体验形体
师:(媒体播放)春天来了,大自然多美呀!小白免想在这美丽的大森林里搭一座小木屋,怎么搭呢?小朋友,你能帮它设计一下吗?(学生小组合作,用台上的积木设计一座漂亮的小木屋)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问:你们在搭时小木屋时,用到了哪些形状的积木?请大家把积木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
二、操作感知,建立表象
1、请摸一摸自己的积木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跟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拿的是什么体,它的面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边摸边说)
2、问:谁知道圆柱的这个面是什么样子的?
(这一个面是圆圆的,平平的)
问:你有没有办法把它记下来呢?
3、师:请你用我给你们准备的工具(白纸、印泥、橡皮泥等)工具,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想用什么办法记下这些面,每个小朋友最好想得不一样,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办法多。(学生开始活动,并将自己组记下的面贴在板子上,然后展示在大黑板上。
4、你们觉得哪个组的方法最多,我们就请哪个组的小朋友来介绍一下他们的方法,好不好?
(指名学生演示、操作)
师:小朋友的办法真多!(用电脑演示,从长方体、正方体、三棱体上分别移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图形,让我们来跟这些新朋友打声招呼吧!(生齐读图形名称)
三、巩固延伸,加深认识
1、请你说出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面的形状是与这些图形是相同的。
2、再一起到小白免新造好的房子去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也是这些图形。(电脑播放小免的家,让学生寻找并交流)
3、师:小白免家门前有一块空地,它想围一块地种萝卜,小朋友能不能用上今天学的本领,帮小白免围围呢?围好后跟你的小伙伴说一说你围的是什么图形。
4、学生活动反馈
5、请你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三角形吗?请你试一试。
6、学生作品展示
7、师:现在许多图形都赶来开会了。(电脑播放)来了哪些图形,请小朋友用三种颜色的水彩笔给这些图形涂上颜色,统计好个数,填在表格里。(放轻音乐)
8、反馈:选两种不同的涂法在投影上展示
问:你喜欢哪一涂法?为什么?
教师小结:用一种颜色涂同一种图形看上去比较清楚。
9、请小朋友每人拿出一个长方体,在纸上度着画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四、全课总结、回归生活
今天我们学的这些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请小朋友课后留心观察一下,把它记下来,然后与家人一起交流一下。
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59-60页,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1.经历对实物的辨别过程,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在观察和触摸活动中感知平面和曲面,初步形成表象,体验空间感;
3.在共同交流的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立体图形
学法:操作发现法
教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结构程序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请境
激学导思一.导课同学们,你们愿意玩积木吗?今天我们就边玩积木边学习。拿出自己准备的积木摆合适的形状
自主探索
探求规律二.新课
让学生通过摸、摆、说,寻找立体图形的特征巡视指导
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讲评,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与创新意识。
带学生透彻分析板书立体图形名称及特征
展示:说说你搭了个什么东西。
用了哪些形状的物体?
将积木分类,给它起名,积极发言。
巩固练习
提高能力三、练习1.P611
2.巡视指导
3.指导学生活动认真分析并举例,同位互相交流后再比赛
概括总结
条理知识四.总结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认为主要是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积极发言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教科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教科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教科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会认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感受在微风吹动下,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养成仔细观察和敢于想像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课文,正确认读会认字和正确书写会写字。
2.难点:从读中领悟风来了时周围的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语,引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下面我出个谜面:
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云朵见它让路。
2.指名说谜底。(风)
3.同学们,你们有谁见过风吗(指名见过风的同学说说风是怎样的)?风是这样的神奇,你了解它吗?让我们到叶圣陶爷爷写的小诗中寻找答案吧!
4.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风》。(板书课题,7.风)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要想读好它,我们首先要过生字宝宝这一关。这些生字宝宝呀,真淘气,它们都藏到课文里面去了,你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41页。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你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反复拼读或直呼。
看到同学们读得这么认真,老师也想读一读,如果你还有不认识的字或者读不准的音可要仔细倾听呀!
2.同学们听的可真认真,那么这些字你会读了吗?同桌互相认读生字,互相纠正读音,看谁认得快,读得准。
3.(出示生字课件)老师看到你们同桌合作的这么好,读的这么认真,我可要考考你们,你们敢接受挑战吗?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啊?(猜一猜、拼一拼、问一问)
4.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小,你们已经和生字宝宝交上了朋友,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课文读好。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数一数共有几节。用手势来告诉老师。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出示小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小组内轮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风来了?
2.合作学习
3.汇报:
(1)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树叶颤动的样子!(出示课件)你想怎样读才能读出树叶颤动的样子?(可叫2人读)谁来给他评一评?(如果学生读的不理想,教师可范读此小节,引导学生说出老师为什么读的好:词语和句子读的有轻有重,有的音读的长,有的音读的短)找一名同学再试读。
(2)(板书河水波纹)河水起波纹的时候多美啊!让我们共同来感受一下吧!(出示课件)谁能美美地读一读?
(3)(板书花儿点头)风和花儿一起游戏的场面你们一定想看一看吧!(出示课件)谁能用欢快的语气读一读?
4.字宝宝又跑到哪儿去了呢?(回到了课文里)让我们看看它们平安到家了吗?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读读课文。
三、总结: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继续品读课文,学会要写的九个生字。
第二课时
一、拓展训练
咦!怎么风娃娃又藏起来了?它说这次你们要更细心的才能找到它了。不过,它告诉了几个找它的方法:(课件或小黑板)
1.如果你喜欢写,就拿起手中的笔写出我藏在哪?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要说我和你了。
但是___________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__________。
2.如果你喜欢画,就拿起手中的画笔,画出我藏在哪?(画在书后2题中)
二、记忆、书写生字
1.今天这些生字宝宝也变顽皮了,说你们不赶快记住它们,它们也来藏起来了。读读要记住的8个生字,谁想到最巧的方法来记住它们?
2.生记忆一个,就练习书写一个。
书写时强调:“正、用”:中间一竖在竖中线上。
“走”的笔顺是:一十土走。
“没、时、说”注意左窄右宽。
3.欣赏、并向别人展示自己写得最满意的字。
三、课外阅读:
《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教学反思:
《风》这一课是一首短小的儿童诗,学生由于文中反复句多,所以同学们读起来轻松,且很容易理解。所以课上,我更细致的指导同学们如何有感情的读诗,在拓展训练环节中,我先依照课文仿写出“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红旗飘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走过来了。”就这样,同学们也开始了模仿,“当头发飘动的时候”“当柳条摇动的时候”“当纸片飞舞的时候”……看到同学们的兴致,我变换了方式,让小作者们到台前站成一排,我打头,背着手,口中吟诗,漫步登台,就这样,后面的同学也有模有样的一个接一个连诗带演,效果是极好的,我对同学们说,你们看,我们自己经过细心观察,也写出了这样一首小诗来,继续用心的观察生活,也许有一天你真的能成为一位了不起的小诗人呢!我相信,今天的诵诗环节定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乐于写作的种子,长此坚持,也许真的会对孩子们的写作大有帮助。
课题:8《要下雨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7个词语,认识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下雨前一些小动物的异常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好对话,特别是指导读好带有疑问语气、感叹语气的句子。
2.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字形,结合词语理解字义,结合句子理解生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谈话揭题
1.同学们,夏天的时候,下雷阵雨之前,天气会怎样?我们会有什么感觉?
2.下雨之前,小动物又会有什么变化呢?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18--要下雨了。
二、充分自读,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注意良好听读习惯的培养。
2.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检查识字:
1.开火车读生字(包括要求认识的字)
2.说说识字方法:启发学生利用学过的偏旁、部件及熟字记字形。先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生字的,再指名说说是怎样识记某个生字的。
3.读生词
四、指导写字
1.先把要写的字按结构分类
2.观察指导:
要重点提示下面几个字。
兔、低: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往:左边是双立人,不要写成单立人。
弯:上半部不要写成“亦”。
得:右边笔画多上下要写紧凑。
3.用“弯、直、低、捉、消、息”进行扩词练习,鼓励学生积累词汇。
五、整体读文:
思考:看看文中先后出现了哪些小动物,做上记号。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课文先后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教师板书;小白兔、小燕子、小鱼、蚂蚁)
二、由扶到放,学习课文
1.指导学习一至三段。
(1)指名读第一段。学习生字“弯、直”,通过做动作理解词义。
(2)练习朗读第一段,可边读边做动作。
(3)教师引读第二段:小燕子从他头上飞过。小白兔大声喊--(学生读)。
(4)引导学生看第一幅挂图:小燕子飞得很低,小白兔奇怪地向燕子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学生练习朗读小白兔喊叫的句子,提醒学生注意提示语“大声喊”和句尾问号。
(5)先指名读第三段,然后逐句以问引读:
①教师指第一句问:燕子边飞边说——
②空气怎么样呢--(学生接读第二句)虫子的翅膀可比鸟的翅膀小多了,薄多了,就像透明的纱一样,沾上了小水珠,就像人背上了铅球一样沉重,自然就飞不高了。再读第二句。
③那小燕子飞不高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读最后一句,教师板书:捉虫子,学习生字“捉”,练习朗读句子。
(6)朗读第三段。
2.半扶半放,学习四至六段。
(1)小白兔听了燕子的话,半信半疑,书上这句问句该怎么读呢?出示“是要下雨了吗?”请学生读。
(2)小白兔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先自己读读四到六段,然后同座位分角色读一读。
(3)检查、交流学习情况:
①换词理解“往”。(可换“朝”、“向”)
②小鱼游到水面上来的原因是什么?(板书:透透气)
③指名练习分角色朗读四到六段。
看见燕子低飞、小鱼游出水面,听了燕子和小鱼的话,小白兔相信要下雨了吗?大家读读下面几段课文就知道了。
3.放手学习七到九段
(1)小白兔看到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又听了他们说的话,边忙挎起篮子往家跑,这里的“连忙”可以换成什么词?(立刻、马上、赶紧)
(2)他又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他怎么做了?自然学习七至九段,通过朗读来回答问题。
(3)学生汇报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生字词,指导朗读。(板书:搬东西)
“消息”一词可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小兔把什么消息告诉了蚂蚁?小兔这个消息是怎么得来的?联系前面小兔看到的、听到的内容来理解。
三、练习分角色朗读全文
1.学生自由读全文,按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全文。
2.指名分角色朗读。
四、扩展练习
请同学们课上交流能预测天气变化的其他自然现象。可以分组交流,也可以全班在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8要下雨了
小燕子低飞
小鱼游出水面要下雨了
蚂蚁搬东西
教学反思:
《要下雨了》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用浅显的文字,生动、形象的语言形式描写了下雨前的一些自然现象。在让学生理解“小鱼游到水面上来,因为水里闷得很”一句中的“闷得很”时,我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你有过‘闷’的感觉吗?”,学生在生活情境的回忆中,体会到被子捂住透不过气,感冒鼻塞喘不过气的闷与小鱼的“闷”意思相同。然后让学生进行一次情境体验:假如自己是一条小鱼,潜在水下,有什么感觉?游到水面上,又有什么感觉?学生纷纷说先是闷、难受,后来舒服多了。有趣的体验使学生轻松愉悦地与小鱼感同身受。随即请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学生对重点词句的领悟可谓水到渠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充分尊重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的教学效果是不错的。
课题:快乐读书屋四《露珠》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感悟课文内容。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在读中感悟课文中重点词名含义。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头饰。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一个晴朗的早晨,老师来到花园里,发现小草的叶子上级小水珠,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板书课题)
在草地上,老师听到了露珠和小草的对话,你们想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吗?翻开书看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指读,把文后要求会认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2.分段朗读错的生字、师生共同正音。
3.把容易读错的生字、词语用课件出示(吹拂、凉爽、细嫩、疑惑、水汽、亮晶晶)大家一起读一读,并提醒学生注意。
4.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流利。
三、感悟课文
1.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1)你读懂了什么?
(2)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3)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按阅读要求自主读书。
3.小组合作计论后,师生工同交流。
4.提问质疑。
5.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6.情景剧表演。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自然现象方面的知识?同学之间汇报交流一下。
教学反思:
《露珠》是一篇快乐读书屋中的文章,不需要写字,课上重点便是训练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课上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中交流学上的思想,质疑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又激发了爱科学、学科学的愿望。
课题:能说会写《打电话》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与别人口语交际的兴趣,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
2.使学生了解打电话的方法,说话要简洁,明了,有礼貌。
3.能用普通话进行电话交谈,能把话听清楚,说明白。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打电话的方法,注意与别人口语交际时态度大方,有礼貌。
教学难点:
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注意把话听清楚,说明白。
教学准备:
电话2部,功放机、音箱、无线话筒一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小马过河》这篇课文吗?小马在往磨房的路上遇到什么困难?小马是怎么解决这个困难的?如果故事发生在现代,我们为小马想个办法,使它既能与妈妈商量,又不用跑那么远的路。(打电话)
师:现在电话已经得到普及,人们可以瞬间与千里之外的朋友互通信息,而不用跑很多路,电话的出现真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在生活当中,你们见过哪些电话?(家用电话、IC电话、移动电话)
师出示电话实物:今天我们就来学学如何打电话,在打电话是,该注意什么?(板书课题)
二、设情境,学打电话:
1.请两位会打电话的同学上讲台示范打电话内容:小雨打电话给琳琳,告诉琳琳明天不来学校上课的事。
2.问:刚才两位小朋友,给我们表演了打电话的过程,谁来说说她们是如何打电话的?
3.板书打电话过程:摘机——拨号码——通话——挂机听电话过程:听铃声——摘机——通话——挂机
4.学生练习打电话的过程。
5.指名说打电话时的注意事项。
师相机板书:把话听清楚说明白注意礼貌用语
6.让学生以小马给妈妈打电话为例,进行说话练习。
7.学生练,老师相应做指导。
8.学生练习后,指名上讲台用实物进行演练,练完后,学生评比。
三、进行自主练习(实践)
今天我们学会了如何打电话,你们想不想试一下,你现在最想打电话给谁,打算跟他说些什么?
老师这里有一部电话,谁想好了,就可以上讲台来试打。
板书:
打电话步骤:摘机——拨号——通话——挂机
接电话步骤:铃响——摘机——通话——挂机
把话听清楚说明白通话要求注意礼貌用语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始终把学生当作口语交际的主人,训练的主体,积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安排时间,搭建舞台,提供表现机会。如导入环节的“回忆打电话的情景”、“组内交流”分层训练环节中的“学生表演”、“师生评议”等设计环节都为力求表现了学习过程中的全员参与,把“面向全体”的要求落到了实处。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打电话”既是日常生活中典型的口语交际活动,又是体现人际关系的极好事例,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积极营造共同学习、探索、研究提高的环境氛围,充分利用对话形式、交互式等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充分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沟通、学会互助,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课题:《下雨了》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写话,使学生清楚雨这种自然现象变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2.鼓励学生他细观察,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全叙述清楚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
教具准备:录音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猜猜我们今天要写什么?(板书)
二、观察图画,说清图意。
1.指导逐图观察,启发想像,把话说完整。
2.先个人练说,再同桌练说,在条理,是否完整、通顺。
3.评议:看说得是否有顺序,有条理,是否完整。
三、指导写话
1.读书,明确写话要求。
先写题目,内容按三部分来写。
要使用标点符号。
2.教师巡视、指导。
对学生的写话内容多少不做统一要求,允许自由发挥,合理想像,补充丰富的情节,甚至自已感受。
四、指导评议,学一祉充修改。
五、总结
板书设计:
能说会写下雨了
雨前:天昏地暗、狂风大起、乌云翻滚……
雨中:电闪雷鸣、风雨交加、行人急走……
雨后:彩虹高挂、太阳出来、空气清新……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写话,使学生清楚雨这种自然现象变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但是在写得过程中,还是有许多同学不能够顺利完成写作,部分缺乏观察生活的经验,还有的同学拼音使用错误阻碍了写作。
课题:《语文七色光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组字练习使学生掌握部分带“门”“氵”这两个偏旁的字,了解“门”“氵”两个偏旁所表示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大家一起来”活动,让学生猜谜语,画谜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读读记记的方法积累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使学生养成逐渐积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组字练习使学生掌握部分带“门”“氵”这两个偏旁的字,了解“门”“氵”两个偏旁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读读记记的方法积累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使学生养成逐渐积累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言: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走进我们熟悉的快乐园地-------《语文七色光》,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二、练
1.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学生根据平时识字的积累独立完成。
3.小组交流并整理。
4.各组汇报。
5.说说字与偏旁的关系。
三、日积月累
1.你都知道哪些谚语呢?
2.打开书看看,今天的谚语反映了什么内容。
3.学生自由读。
4.检查读记情况。
5.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每组谚语都说了什么意思。
6.在理解的基础上边读边记。
7.你还知道哪些反映天气变化的谚语?
四、大家一起来
1.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学生自由读谜语,独立完成。
3.个人完成后在小组交流。
4.谈一谈谜底“月亮”和“彩虹”的特点。
5.再读谜语,汇报并展示自己的画。
6.大家评一评。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大家一起来”活动,让学生猜谜语,画谜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在积累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学习“门”“氵”部首的字,学习较轻松,掌握较好。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信息窗四》教案1
教学内容:
信息窗4
教学目标:
★综合应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通过展示美丽的图画,使同学们明白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创建出我们美好的家园,渗透进行鈥溡孕燎诶投⑼沤峄ブ兮€澋慕逃?/p>
教学重难点:
根据图中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挂图、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护绿小队顺利完成任务,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劳动成果。一幅美丽的图画中,小伙伴们在干什么?
二、新授
1.根据图中的内容,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归纳板书)同学们互相交流补充其他的问题。
(1)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2)一共有多少只乌龟?
(3)一共有多少只鹅?
(4)一共有多少只蚂蚁?
2.根据以上的信息,提出比谁多,比谁少的问题。
(1)屋里的小鸟比外面的多多少?
(2)岸上的乌龟比河里的少多少?
(3)河里的鹅比岸上的多多少?
(4)石头上的蚂蚁比下面的少多少?
3.你能试着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吗?
(1)根据问题能找到哪些有关的信息?怎样列算式?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自己独立解决(或列算式,或利用学具摆一摆。)
(2)小组合作学习(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小组内互相讨论。)
(3)全班汇报、交流。可以怎样计算?说说想法。说一说你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4.想让我们周围变得这样美丽么?那大家可要记住我们学习过的八荣八耻,里面有两句是这样的鈥溡孕燎诶投佟⒁酝沤峄ブ兮€潱颐窃谄饺绽镆劝投彝е湟ハ嗤沤帷⒒ハ喟镏?/p>
三、练习
45+3=45-3=45+30=
45-30=26+7=46+7=
35-7=85-7=38-3=
67+2=76-20=59-30=
64-40=32-20=57+2=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综合练习1-3,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巩固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教具准备:
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综合练习
1.综合练习1
(1)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
(2)你会列算式吗?(加减法都可以)说一说你列的算式的意思。
(3)根据这幅图,口头列4个算式。
2.综合练习2
(1)拿出一组练习:52+3= 52+30= 52-3= 52-30=
(2)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其他练习自己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得又快又正确的?
3.综合练习3
(1)仔细观察图,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哪些叶子生病了?找出生病的原因,你能为它治病吗?
(3)说一说治疗的结果。
二、补充练习
1.不计算,估算一下哪些算式的得数比50小,在方框里画鈥溾垰鈥潯?/p>
54-4 □42+7 □
74-40 □59-4 □
42+6 □36+30 □
2.在 ○ 里填上>、<或=。
47-20○4265-4○65
27+2○3070○72-2
60○56+330○38-7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数的顺序》教案(四)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数的顺序》教案(四)
课题名称 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百数图内的规律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重难点本身内容与以往认知不同,要让学生初步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建立数感。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难点分析 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
教学方法 激趣导学--目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例4:百数表
探索新知
1.教师课件出示百数表2.引导学生观察填好的百数表,发现规律。(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整理)师:我们共同学习10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大小。
2.发现规律。
a.横着看: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依次变大。
b.竖着看:十位数字依次变大,个位数字相同。
c.从左上角斜着看: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从上往下逐渐变大。
d.从右上角斜着看:从上往下,十位数字依次变大,个位数字依次减小
e.谁还发现了什么?
①在一横行内,左边的数大于右边的数。
②在一竖行内,下面的数大于上面的数。
③下面的一行始终大于上面的一行数。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2.探究42与37的大小。
①42里面有4个十,2个一;37里面有3个十,7个一。
上面两种方法都反映出42大于37。
我们根据百数表比较的结果也是正确的。
3.说说我们不用百数表该如何比较数的大小?
看图得出:
①先比较它们的十位,十位大的数则这个数大。
②十位相等,比较它们的个位,个位大的则这个数大。
引导学生总结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位上的数相同,再比较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1.比一比,三种颜色的球中,谁多谁少?
温馨提示:
比较两种颜色球的多少,就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两个数相差大,就用“多得多”或“少得多”;两个数相差小,就用“多一些”或“少一些”。
2.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58>15红球比蓝球多得多或蓝球比红球少得多。
58>10红球比黄球多得多或黄球比红球少得多。
四、小结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这部分内容是在数数、读数、写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了解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对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此表的观察,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排列规律,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数的组成》教案(四)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数的组成》教案(四)”,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数的组成》教案(四)
课程特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20以内的数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题1重点认识100以内的数,建立100以内数的数感。在数的过程中,突破当数到个位是九时,下一个整十数的数法。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很多学生在未学习这一课前,已能数出100以内的数,而且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孩子们的头脑中,还未有100以内数的概念, 当数 数到九时,下一个整十数是多少还不会数,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突破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是多少的数法。
三、原来的教学模式和现行教学模式比较(如课前、课中、 课后的要求、方式等)
原来的教学模式:课堂当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互动,动手操作,同时在互动中老师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本课的内容。
现行的教学 模式:学生可以随时地观看老师发布的教学内容着重突破学生当数数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是多少的数法。通过微信群,学生可以把不明白的地方向老师提出问题,通过“微信小管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但是在观看教学内容上,有些懒散的学生很容易分神;在提问题方面,学生在“原来的教学”中强烈些。
四、学习资源设计
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培养学生数数的兴趣和估算的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合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100以内的数,建立100以内数的数感。
难点:在数的过程中,当数到个位是九时,下一个整十数的数法。
三、教学用具:小棒、橡皮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同学们数数可以怎样数的?
生1:一个一个的数。
生2:两个两个的数。
生3:5个5个数,10个10个的数。
师:同学们都很棒,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带大家到王爷爷的农场去玩一玩。(出示10只羊和20只羊让学生猜猜有多少只的情境图)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出示10只羊,20只羊的图让学生猜,一下子吸引孩子的眼球,既唤醒孩子估数的意识,又激发他们数数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
师:春天到了,小羊们也纷纷走出羊圈到草地上吃草,你能猜一猜一共有几只羊吗?
生:......
师:老师先不公布正确答案,学了今天的知识后我们再 来解决这个难题。(意图:留下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师生一起数小羊。(数数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数完10只后用一个圈圈出来,表示1个十,每数完1个十就圈一个圈,直到数完10个十为止)。
3.老师指导学生圈百羊图,问:这么多羊要怎样数呢?生:十个十个。教师指导学生就近圈。
【设计意图:20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的旧知,也是学生拓展认识100以内数的认知基础,学生已经积累了以群计数的知识经验,这个环节引导学生经历参与数以10只小羊个数为一个十的实践活动数数的过程,既让学生从旧知20迁移认识了“百”,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4.出示情境图(两个小朋友数29根小棒的图)师:孩子们,你们能准确说出老师这有几根小棒吗?生:不能。教师引导数小棒。
5.如果在29根小棒添上一根是多少根呢?(接着在29根后面添上一根小棒)现在有多少根呢?你们能准确说出老师这有几根小棒吗?生:不能。接下来老师变个魔术,(把十根小棒捆成一捆)现在你能准确说出有几根小棒吗?生看到有3捆就是30根。(意图突出10根捆成一 梱,为接下来学生动手捆小棒奠定基础)
6.讨论39添上1是多 少?49添上1是多少?59添上1是多少?99添上1是多少?提要求:小组合作同学之间互相说说理由。(重点教学几十 九到整十的数法)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数数知道当数到个位是九时,下一个整十数的数法,感受相邻数的变化。】
(三)巩固练习。
1.刚刚这100根小棒我们是一个一个数的,现在有更好更快的方法吗?生:十个十个数
老师带领学生边拿小棒边十个十个数,数到100。(小结10个十是一百)
【设计意图: 发展数感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这个环节让学生又充分借助课件,再次让学生在数形结合中,突破难点,进一步感知“一百”,加深了对一百的认识。】
(四)课后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数较大的数100,你认为自己学的怎么样?请你回家为爸爸妈妈数一数吧!
板书:
100以内数的认识
数数
10个一是 十;2个十是 二十。
10个十是一百。
29添上1十30.
五、学习活动的组织
(一)个人学习:主要是学生 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微信群,发布当天的数学教学视频《1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和相关练习。学生可以在微信群收看视频,然后做同步练习。
(二)小组学习(暂时没有开展小组学习)
六、授课方案
介绍设计的各种教学方式,如:直播、互动、自学、研讨、练习、答疑等组合
授课方案1
自学:教师通过微信群,发布当天的数学教学视频《1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和相关练习。学生可以在微信群收看视频,然后做同步练习。借助“微信卡卡接龙”小程序,学生的作业可以上传上去,老师可以登录“微信卡卡接龙”对学生的作业 进行批改、和及时的反馈。当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还可以 通过“微信”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会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
授课方案2
答疑:通过微信群,学生可以提出疑问,教师也可以做出回答。针对多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会录 制视频进行分析、解答。
七、学习评价的设计
测试形式、工具、评价内容等
借助“微信卡卡接龙”小程序,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数的组成》教案(一)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数的组成》教案(一)》,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数的组成》教案(一)
课题名称 第四章数的组成
教学目标 100以内的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通过观察,思考及实际操作验证等不同方法,让学生总结出“100以内的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规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提高自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难点分析 学生在学习“数的组成”时,以前掌握的知识学生只会简单的会数数,不能正确理解数位的含义以及书的组成,本节课的宗旨在于让学生正确掌握书的组成及数位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通过学生运动会引出35,48,82三个数。
2. 让学生熟悉100以内的数。
3. 出示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1.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图形发现问题,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用最普通的方法数小棒。
2.一捆一捆数有7捆。
3.一根一根数,每捆有10根。
4.7捆小棒是70根小棒,70也可以说成是7个十。也可以说70由7个十组成的。
总结:
几十是由几个十组成;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同桌合作完成
1.和同桌同学边摆边说,7个十是多少?3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小组合作完成
1.35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2.2个十组成( )。
3.48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4.82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呢?
小结:
整十数几十是由几个十组成的,不是整十数的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