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7

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59-60页,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1.经历对实物的辨别过程,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在观察和触摸活动中感知平面和曲面,初步形成表象,体验空间感;

3.在共同交流的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立体图形

学法:操作发现法

教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结构程序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请境

激学导思一.导课同学们,你们愿意玩积木吗?今天我们就边玩积木边学习。拿出自己准备的积木摆合适的形状

自主探索

探求规律二.新课

让学生通过摸、摆、说,寻找立体图形的特征巡视指导

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讲评,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与创新意识。

带学生透彻分析板书立体图形名称及特征

展示:说说你搭了个什么东西。

用了哪些形状的物体?

将积木分类,给它起名,积极发言。

巩固练习

提高能力三、练习1.P611

2.巡视指导

3.指导学生活动认真分析并举例,同位互相交流后再比赛

概括总结

条理知识四.总结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认为主要是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积极发言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编辑推荐

一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苏教版)


年级一学科数学主备人课时1

课题十几减9复备人

教学

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理解计算十几减9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3.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教学

重难点理解和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教学

准备学具

教学过程个人复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示图:小白兔到猴妈妈的水果店里去买桃。星期天早上,小白兔到猴妈妈的水果店去买桃,(小白兔对猴妈妈说)“阿姨,我要买9个桃。”

问:小朋友,你们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呢?

学生互相说图意。

13个桃,卖出9个,还剩多少个?

全班交流解决这个问题用哪种运算方法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3-9=?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你是怎样算出的?如果你是小猴你准备怎样从13个桃子里拿走9个呢?

主动探究,用(小棒,小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说一说,怎样计算13-9。看谁的想法多。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们可能会出现以下答案:

方法A:一个一个地减。

板书:13-1-1-1-1-1-1-1-1-1=

方法B:先以10里面去掉9,再把剩下的1和3合起来是4。

板书:10-9=11+3=4

方法C:先减3,再减6,得出4。13-3-6=4

方法D:想加算减。(因为9+4=13,所以13-9=4)

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计算,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介绍给同桌小朋友们听。

试一试。

计算12-9和16-9(“想想做做”第1题)。(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借助实物操作进行计算)指名学生口答,并要求说出算法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先说说题意,再说说是怎样计算出结果

3、“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在计算、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想加算减”的快捷,较快地算出得数,但不必强求统一算法。

4、“想想做做”第4题(小蚂蚁推木块)。

12-9=10-9=14-9=18-9=11-9=

19-9=16-9=13-9=17-9=15-9=

5、出示算式:

17-916-913-912-9

15-911-914-918-9

计算结果。

计算你又发现了什么?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年级一学科数学主备人冯卫兵课时2

课题练习一(1)复备人

教学

目标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相关的减法计算。

2.在练习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为学习后续的内容作准备。

3.初步感知加、减法计算间的联系,渗透辩证的数学思想。

教学

重难点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教学

准备口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个人复备

一、计算方法练习

1、9根小棒3根小棒

根据小棒的摆放提问:

1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2一共12根小棒,拿走9根,还剩几根?

先列算式,在说说计算过程,比一比

2、20以内加法口算练习。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答。

3、谈话:上节数学课,我们学习了十几减9的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做一些相关的练习。

二、进行练习

1、第1题:

(1)出示第一幅图。提问:一共有14个球,装在盒子里9个,还剩下多少个?我们可以怎样算?

(2)指名回答14-9的算法,说说计算的思考过程。

(3)出示第二幅图,组织学生交流。

(4)小结引导:比较分析不同的计算方法,看哪一种方法算得比较快。

2、第2题:

(1)学生先在书上填写答案。

(2)组织反馈交流,说说计算的思考过程。

(3)观察:每组题中左边一排数和算出的结果,看是怎么变化,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小结。

3、第3题:

(1)出示图。观察图,让学生说说图意?

(2)全班练习:老师说出树桩上的数,学生说出减9的算式,并算出结果。

(3)指名进行练习。

(4)小结,对练习情况进行评价。

4、第4题:

让学生先在书独立完成,然后进行校对,统计做对做错的情况,对做错的题进行分析。

三、总结评价

今天这节课,我们对十几减9进行了练习,希望同学们课后也能多练习,争取以后看到这样的减法题,就能马上算出结果。

年级一学科数学主备人冯卫兵课时3

课题练习一(2)复备人

教学

目标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相关的减法计算。

2.在练习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所学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

重难点教学重点:一步理解和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教学

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个人复备

一、复习

1、看图写算式。

2、填空。

9+()=149+()=17

14-9=()17-9=()

9+()=139+()=16

13-9=()16-9=()

3、口算卡片

二、练习

1、第6题

(1)课件出示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

(2)同桌进行比赛,看谁算得快。每人选做一行,然后交换。

(3)校对,有错误的说说计算过程和顺序。

2、第7题

(1)观察图,看图说说图意。

要说出括号线表示什么?问号表示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2)学生在书上完成算式。

(3)指名回答校对。

3、第8题

(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先数一数,然后在书上填一填。

(3)看着图练习说图右边的三句话。

(4)列式计算

三、总结评价

说说练习后有什么收获。

四补充题

年级一学科数学主备人冯卫兵课时4

课题十几减8、7复备人

教学

目标1、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8、7。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

重难点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8、7。

理解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教学

准备挂图,学具

教学过程个人复备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图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共有15把号,拿走8把,还剩多少把?

怎样列式?

根据回答板书:

15-8=□

你想怎样计算呢?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讲述:如果用小棒来表示,你应该怎样摆、怎样算?(学生摆学具)

小组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不同的算法。

方法一:15-5=1010-3=7

方法二:10-8=22+3=5

方法三:8+()=158+(7)=15

这么多种算法,小朋友觉得哪一种最容易算?

试一试。

书上P5试一试中也为你们准备了两道题,请你用这种最容易的方法来计算,好吗?

学生做完后,小组内互相检查,交流算法,指导做错的学生更正。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2)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集体交流算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看图独立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出题目所表示的意思。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计算,再比较。使学生加深认识“想加算减”的方法。但不要求统一算法。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交流时可以根据学会的错误说说计算方法。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游戏“过独木桥”:同学们,如果你们算对了就可以过桥了,看谁先过桥。

(1)小组合作口算。

(2)比较十几减8和十几减7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师: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这些知识你是怎样学到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十几8、7)

年级一学科数学主备人冯卫兵课时5

课题练习二(1)复备人

教学

目标1、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帮助学生形成计算技能,提高口算水平。

3、加强学生数的书写训练,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

重难点教学重点:

巩固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巩固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教学

准备小棒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个人复备

一、计算方法练习

1、7根小棒6根小棒

让学生说说图画的意思。

根据小棒的摆放提问:

(1)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2)一共12根小棒,拿走9根,还剩几根?

先列算式,根据算式写出计算过程,并且写出得数。

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2、20以内加法口算练习。

12-915-913-917-9

12-815-813-817-8

12-715-713-717-7

3、填数计算。

8+()=147+()=14

14-8=()14-7=()

7+()=129+()=12

12-7=()12-9=()

二、进行练习

1、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填写。

(2)学生汇报答案,说说是怎样想算出来的。

(3)提问:仔细观察一下,每组中上下两道题填出的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如:第1题8加几等于16,16减8就等于几。

(4)小结:我们在做这类题时,只要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计算,就可以做到又对又快。

2、第2题:

(1)学生先在书上填写答案。

(2)组织反馈交流,说说计算的思考过程。

(3)观察:每组题中左边一排数和算出的结果,看是怎么变化,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小结。

3、第3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观察图,让学生说说图意?

(2)指名练习:让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左边和右边的小蚂蚁,老师演示推木块,让学生说出算式,并算出结果。

(3)同桌两人进行练习。

(4)小结,对练习情况进行评价。

4、第4题:

让学生先在书独立完成,然后进行校对,统计做对做错的情况和所用的时间,对做错的题进行分析。

5、第5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

(2)提问:这题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求什么?

(3)学生列式计算后组织反馈。

6、让学生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1)6+9=15

(2)7+8=15

三、总结评价

说说练习后有什么收获。

年级一学科数学主备人冯卫兵课时6

课题练习二(2)复备人

教学

目标1、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比大小、找规律等形式的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渗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

重难点教学重点

巩固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巩固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教学

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个人复备

一、复习

1、口算。

7+813-87+416-9

15-717-98+611-7

7+98+614-49+7

18-98+08+312-7

让学生说说6+8是怎么算出来的?12-7是怎么算出来的?

2、完成第1题。

(1)让学生说说图画的意思。

(2)根据算式写出计算过程,并且写出得数。

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3)集体订正。

二、进行练习

1、第7题:

(1)学生独立练习,在书上填写得数。

(2)汇报交流答案后,说说你在填写时有什么窍门?

(3)引导学生先横着看,观察一组的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再竖着看,观察一组的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第8题:

(1)学生独立练习,在书上填写得数。

(2)汇报交流答案。

(3)提问:观察每组中三个算式的得数,你发现每组中的加、减法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4)小结:我们在计算时,可以借助这样的关系来填写得数。

3、第9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说说图意,观察有哪些小动物在比赛?

(2)小组两个同学一个扮演松鼠,一个扮演小猫,看看谁先到家。

算完之后,全班进行校对答案,最后看谁先到家。

(3)小结:我们在计算时,如果前面一题算错了,那后面的就会跟着错,所以,在比赛时,要在做对的基础上,再去争取做“快”。

4、第10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

(2)提问:这题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求什么?

(3)学生列式计算后组织反馈。

三、总结评价

说说练习后有什么收获。

年级一学科数学主备人冯卫兵课时7

课题十几减6、5、4、3、2复备人

教学

目标1、进一步感知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促进计算能力的提高。

2、在观察操作中经历学习过程,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能力,重视算法多样化。

3、能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实现数学的价值,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

重难点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十几减6、5、4、3、2的计算方法,同时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

准备主题情景图

教学过程个人复备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聪明机灵的小老鼠和可爱的小兔子,他们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太阳真好,小老鼠跑去和小兔玩,看见小兔子正在采蘑菇呢!

提问:仔细看图,你从图上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答:1.共采了11个蘑菇。

2.灰蘑菇有6个。

3.蓝蘑菇有5个。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1)一共有多少个蘑菇?6+5=11

(2)一共有11个蘑菇,其中灰蘑菇有6个,蓝蘑菇有几个?11-6=5

(3)一共有11个蘑菇,其中蓝蘑菇有5个,灰蘑菇有几个?11-5=6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合作探究

(1)11-5,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小组讨论交流。

方法一:5+6=1111-5=6

方法二:10-5=55+1=6

方法三:11-1=1010-4=6

从11开始往前数。

(2)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容易?

2、尝试运用。

计算11-612-313-4

(1)提问:你是怎么算的?能用最容易的那种算法来算吗?

(2)交流算法。

三、练习巩固

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交流时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2、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观察每组题目,比一比相同与不同的地方,再算一算。

3、想想做做第3题。算算比比

4、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看题,说说题目的意思,然后独立完成在书上。

5、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集体交流时说说用什么方法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怎样计算十几减6、5、4、3、2吗?

年级一学科数学主备人冯卫兵课时8

课题练习三复备人

教学

目标进一步熟练地掌握6、5、4、3、2加几和十几减6、5、4、3、2的计算

教学

重难点帮助学困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教学

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个人复备

一、计算方法训练

1、摆摆说说

(1)请大家拿出小棒,左边摆5根,右边摆8根

(2)要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样列式?(板书:5+8=)怎样算?说出不同的算法

(3)一共有13根小棒,去掉左边的5根,求还剩多少根?怎样列式?(板书13-5=)怎样算?说出不同的算法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计算13-5时小朋友们可采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

二、练习

1、练习三第1题

示第1题,让学生观察每组的得数,引导他们从感性上懂得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练习三第2题

同坐之间互相合作,完成口算练习,活动完成后说出所有算式,师板书,让学生读出所有的算式。

3、练习三第3题以比赛的形式进行

4、练习三第5,6题

5、练习三第7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说图意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4题

年级一学科数学主备人冯卫兵课时9

课题复习(1)复备人

教学

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20以内退位减法表。

2、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

教学

重难点能够把所有的有关计算题整理成减法表教学

准备20以内退位减法表

教学过程个人复备

一.揭示课题

谈话:我们已经学完了20以内退位减法,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复习课

板书: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

二.复习

1、算一算(小黑板)

3+9=11-6=13-7=

4+8=12-3=12-4=

5+6=15-77+6=

2+7=16-8=13-6=

指名口算,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复习(1)

小帅哥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3、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

出示第13页第2题

(1)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第一行十几减9,第二行十几减8,第三行十几减7。。。。。

你能按照这样的规律,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算式吗?

学生填表,师巡视,个别辅导,填完后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

(2)横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第一行11减2,第二行11减3,第三行11-4。。。。

(3)斜着看,你有发现了什么规律?

每一斜行得数都相等

得数是9的算式有哪些?得数是5,7的算式有哪些?

(4)口算练习

师任选一道算式,要求很快报出准确结果。

(5)复习(4)

小黑板出示:

12-6={16-8={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6)复习(5)

12道口算,师计时,要求学生在1分钟内完成,集体订正。

三.布置作业

《练习与测试》复习1

年级一学科数学主备人冯卫兵课时10

课题复习(2)复备人

教学

目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量关系。

教学

重难点帮助学困生进一步熟悉简单实际问题的结构教学

准备实物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个人复备

一、揭示课题

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复习了20以内退位减法,今天我们就再来上一节复习课,用我们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复习

1、口算

2+9=4+8=6+9=8+7=

11-2=12-4=15-6=15-8=

12-9=12-8=15-9=15-7=

2、复习(6)

小黑板出示

比一比,看谁先跑到终点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运算顺序

3、完成复习(7)

出示第7题,指名结合图说一说这题的题意

求还剩多少个?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4、完成复习(8)

出示俩幅图,说说图意。

提问:这俩题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求一共有多少俩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

求轿车有多少俩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

这两题为什么一个用加法算,一个用减法算呢?

学生独立完成书中的填空,集体校对。

5、完成复习(9)

出示第9题,问:这道题有几个信息,指名说一说。

练习时,让学生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条件再列式计算。

6、完成复习(10)

出示图,提问:妈妈买的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个?

梨可能有多少个?是什么意思?

分小组讨论一下梨可能有多少个?讨论时可以这样想如果苹果有几个,梨就有几个?

学生讨论,师巡视辅导。

汇报讨论结果,师提问:哪个小组算出14个或15个,哪个小组算出1个?

小结:

求梨可能有多少个,像这样类型的题目,答案不是唯一的,但要注意每一种可能的答案要符合题意和图意。

三、布置作业

《练习与测试》复习(2)

年级一学科数学主备人冯卫兵课时11

课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复备人

教学

目标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其空间观念,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

重难点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并能清晰地识别这些“面”。教学

准备挂图,钉子板,水彩笔,适量的积木

教学过程个人复备

一、创设情境,复习激趣

谈话:上学期我们学过一些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将继续来认识一些平面图形。(认识图形)

1、自主操作

师:请大家在自己的学具袋里选一块自己喜欢的积木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其中的一个面,跟旁边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感觉到的,看到的。

生1:我拿的是长方体,这个面是长长方方的,摸起来是平平的。

生2:我拿的是正方体,它的面都是方方的,摸起来是平平的。

生3:我拿的是圆柱,(手指圆柱底面)这里是圆的,摸起来平平的;(手指侧面)这里摸起来弯弯的。

师:大家刚才看到的这些面都在物体上,你们有没有办法把它们记在纸上呢?

生:(考虑后回答)有!

师:请小朋友先独立想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最后用你们准备的工具试一试,比一比,哪个小组办法多。

(学生开始活动,每组学生把记下的面贴在吹塑纸上,展示在大黑板上)

师:下面,我们请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说一种办法,注意听仔细,说过的办法就不再说了。

生1:我们是把长方体放在纸上,照样子剪下来。

师:你的小手真灵巧。

生2:我们把圆柱在印泥上蘸上水在纸上一拓,就留下了这个面。

师:你们的办法真方便。

生3:我们是把正方体放在纸上,照着它的边画下来的。

师:你这个办法真好,愿意表演给大家看吗?(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操作)

师:小朋友真是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简单又实用的方法。现在,请我们全班小朋友在三个立体图形中找一个你最喜欢的,把它的一个面记在纸上,好吗?(全班动手画图,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师:看一看大家刚才记下的这些图形,你们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

生:知道,有长方形,正方形,圆。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课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把眼睛闭上,想一下它们的样子。

师:其实,在生活中,这些图形常常与小朋友见面。请大家在周围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形状与这些图形是相同的。

学生走出座位,在教室里寻找并交流。

师:这是我们在街上常常看到的一些交通标志,它们又是什么形状呢?它们提醒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二、动脑动手,自我创造

1、围一围

师: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那么多,那你能动手来创造这些图形吗?(能)让我们在钉子板上来“围一围”。请你拿出钉子板,自己来围一围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学生围)

交流展示,说说你围的是什么图形。

2、画一画

师:小朋友的动手能力真不错!你们想不想来画画长方形和正方形呢?那我们就在方格纸来“画一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觉得怎样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方便呢?(学生讨论,交流)

师:对,我们可以沿着方格纸的边线来画,就比较容易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课件示范画长方形的一条边。)

画好后交流,说说自己画的是怎样的图形。

3、折一折

三、全课总结,活动延伸

今天你认识了谁,你能来说一说吗

年级一学科数学主备人冯卫兵课时12

课题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复备人

教学

目标1.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2.知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像能力。

4.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

重难点通过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

难点:拼,围,画平行四边形教学

准备正方形,三角形纸,钉子板8根小棒

教学过程个人复备

一、认识三角形

1、示一张正方形的纸。

你能用正方形的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2、谈话:哪一个小朋友愿意上来说说你是怎样折的?

(1)指名上来演示折出的(两个长方形)让这样折的小朋友举手。

(2)指名上来演示折出的两个三角形。

谈话:其他小朋友们也愿意这样来折一折吗?试试看。这次我们把这张正方形纸折成两个完成一样的……(板书:三角形)

3、谈话:小朋友已经认识了三角形,那谁能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三角形?

4、谈话:小朋友们知道的可真多呀!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像红领巾、三角形小旗、三角板、马路上的路标,它们也都是三角形,三角形有这样的(指着锐角三角形),还有这样的(指着直角三角形),还有这样的(指着钝角三角形),这些都可以叫它三角形。(从实物到图形)

钉子板说:小朋友你能在我的身上围出一个三角形来吗?试着用橡皮筋围围看。(学生操作)

二、认识平行四边形

1、谈话:老师把刚才小朋友折的两个三角形剪了下来,你能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几种图形来吗?

(1)每小组有两套三角形。要求:两人合作,拼出两个不一样的图形。(可能拼出: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2)谈话:拼出的这种图形(指着平行四边形)你们认识吗?叫什么?(板书:平行四边形)你能不能再说一说叫什么?谁知道它的名字了?知道它名字的小朋友一起说一说。

(3)其他小朋友能用你刚才的两个三角形也来拼一拼这种图形吗?让学生都拼出平行四边形。

2、找平行四边形。

(1)出示楼梯图,提问:楼梯上有我们刚才认识的平行四边形吗?谁来指一指?

(2)再找出篱笆、吊笼、铁门上的平行四边形。

(3)让学生在刚才的图画上选一个平行四边形涂上颜色。

3、除了这些物体上有平行四边形以外,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平行四边形吗?

4、谈话:钉子板老爷爷又发话了:小朋友会用橡皮筋在我身上围三角形,那你能不能用橡皮筋再围一个平行四边形呢?(学生操作)?

(1)谁愿意把你围的平行四边形给大家看看?选择几种上来展示一下。

(2)问:你们是怎样围的?(指名回答)

(3)小组里的小朋友互相检查。如果有同学没有围对,帮他改正过来。

5、谈话:在格子纸上能画一个与刚才围的不一样的平行四边形吗?(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作指导。)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2--5题。

小组合作拼图形,拼好后在班内展示。

年级一学科数学主备人冯卫兵课时13

课题练习四复备人

教学

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体会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学

重难点能够主动寻求灵活多样的操作方法教学

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形的纸片

教学过程个人复备

一.导入课题

谈话:我们已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谁能说一说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它们,上一节练习课。(板书:练习四)

二.练习

1、练习四1

示图,说一说图中有哪些图形?指指各种图形分别在哪里?指导学生数图形的个数,要求学生把图形分成左,中,三部分,从左往右,从上往下有序的数。完成统计表,集体交流。

2、练习四2示图,要求学生沿着图中的虚线折一折,说说折出了什么图形?展开,说一说折出的图形哪些是你认识的?

3、练习四3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纸折成俩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吗?集体交流,反馈。

4、练习四4先让学生独自折一折,指名扮演

5、练习四5示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图中是怎样把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的?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

试一试还可以怎样使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实践,集体交流。

6、练习四6找几张纸,剪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把它们涂上不同的颜色,拼成一副美丽的图画,在班上交流,指名汇报,集体评价。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单元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认位置: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尽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有一些感性认识,但不一定能准确进行判断,尤其是对左右的认识。因而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上下和前后左右,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从两个角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材通过教室里的情景让学生在认识活动中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由于学生认识上下、前后比较容易,而认识左右较难,所以教材先安排上下、前后的方位学习,再安排认识左右的方位学习。

“想想做做”通过学生的“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实践性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判断仍受直觉思维的支配,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情景和活动来进行教学。教材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

二单元目标要求1、通过情景操作,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学生能按下下、前后、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比较正确地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三单元设计意图1.例题的教学内容分三个层次编排。

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教学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语言描述。

在教学练习本和数学书的位置关系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辨这两个物体哪个在左面、哪个在右面;二是指导学生用“×在×的哪面”进行表达;三是两句话中的任何一句都清楚地表达了练习本与数学书的位置关系,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而且从其中的一句话可以推理得出另一句话。要体会这两句话之间的必然联系,但不要求学生同时说两句话,不要刻意进行这样的练习。

看图说一说以左、右关系为主。图中的小明、小红、小刚、小芳四人的朝向与学生是一致的,学生按自己对左、右的感受确定小明在小红的左边、小芳在小刚的右边等位置关系不会有困难,也不会有歧义。如果说出前后或上下关系也是可以的。

2.联系自己的身体作出判断。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大多数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断,这是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的表现。“想想做做”第1题遵循这个规律设计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要反复进行,让学生学会辨别左右。

“想想做做”第2、4、6题涉及左右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先想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分清左面与右面,然后回答问题和操作活动。即使发生错误,也要联系左手和右手认识错误,从而改正。

3.在开放的情境中练习。

“想想做做”第3题通过“苹果上面是鸡蛋”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观察和表达。教学物体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充分地说。图中的五种物体放在冰箱的四层里,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有上、下关系。因此,可说的内容很多。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动积极性,又给他们大量的练习机会。二是语言结构不要过分单调、机械。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什么的上(下)面是什么”,也可以说“什么在什么的上(下)面”。在注意语言准确、完整的同时,鼓励说法多样,通过语言的灵活促进思维的灵活,但不要进行说法多样的训练。三是收集一些相关的语言,如苹果的上面是鸡蛋,鸡蛋的下面是苹果;面包的上面是苹果,面包的下面是白菜;牛奶在苹果的下面,牛奶在白菜的上面等,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一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备课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备课”,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一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备课

9影子

教学要求: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飞、马、鸟”3个字。认识1个笔画和5个偏旁。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练习朗读、认字和理解句子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1我说一个谜语,请你们猜一猜,谜底是什么?

我走,他也走。我拍球,他也拍球。

我跳,他也跳。我舞蹈,他也舞蹈。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理解内容。

你最想读那一段?

1第一段。

(1)书上的小朋友的影子在哪里?读一读课文。

(2)为什么说影子像一条小黑狗?(影子是黑色的,有时很小,很像一条小狗。)

(3)谁注意过,影子什么时候在你的前面,什么时候在你的后面?

(4)感情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第二段。

(1)指名读,小朋友的影子有什么变化?

(2)从什么地方知道影子是我的好朋友?(常常跟着我,好朋友也是常常在一起的)

(3)感情朗读。(好朋友在一起是很高兴的,读的时候,要把这种高兴的心情读出来)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背诵课文。

1自由练习背诵,你是怎样快速背会的。

2指名背。齐背。

四小结。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影子常常跟着我们,陪伴着我们,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课下观察一下,影子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短,什么时候在前,什么时候在后。也可以在灯下观察手的影子。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

二学习生字。

1学习新偏旁:三撇倒八头羊字头黑字旁反犬旁。

2小黑板出示生字。

3指名读,齐读。

4说音节,结构,偏旁。

5说记法。

(1)自由说。

(2)四人小组互说。看谁记得多。

(3)全班交流。

加法:后常跟着它朋友前

形象记忆:影黑狗

6组词。四人小组学习,先给每一个字组词,再挑两个组的最多的组词,看哪组组的词最多。

7重点:

影:电影影子倒影影碟合影影片

黑:黑色黑板黑洞黑豆黑白分明黑夜

三巩固生字。

1读字组词。(自由读,指名读,指名领读)

2去掉拼音读。(自由读,组长检查读,开火车读)

3做游戏---找朋友。

四做练习。

1说说下列词的反义词。

前----()右----()黑----()

2谁会说。

我的前面是()

我的后面是()

我的左面是()

我的右面是()

10比尾巴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云、公、车”3个字。认识1个笔画和3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朗读问句。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重点:

练习朗读和认字。

教学难点:

读好问句。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片、录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学习生字。

1同学们,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要举行一项特别的比赛,请我们每个小朋友去当裁判。他们比什么呢?

板书:比尾巴

2认真看老师写“比”。谁记住它的笔顺了?指名说,齐写。

3谁能记住“尾”?

4“巴”谁能记住?

二看录像。

这些小动物是怎样比尾巴的呢?放录像。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

3自由读课文,看看哪些动物比尾巴了?在下面划横线。

4谁知道哪些动物比尾巴?(板书: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

5学习“猴松鼠公鸭”。

多读:猴鼠

加法:松鸭

数笔顺:公

6再读课文,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四学习一、二节。

1学读问句。

(1)下面听老师出题,认真听老师出题时的语气。

老师范读第一节。

(2)谁能学着老师给大家出题?指导读好问句。

2谁会回答?(指名回答,齐答)

3问答是对读。

五学习三、四节。

1同桌一人出题,一人回答。然后再交换。

2指名表演。

六朗读全文,边读边做手势。表现出动物尾巴的特点。

七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有什么特点?

用问答的形式编儿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朗读全文。

2出示生字。认读。

二背诵课文。

三学习“把、短、扁、最”4个生字。

加法:短把

多读:扁最

1用“最”说话。

2比一比。

巴――把――爸――色

公――松鸭――鸡

3练习。

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扁――()短――()弯――()

四指导书写。

云:第二笔横要写长,落在横中线上。

公:上面的“八”的开口要适中。

车:最后一笔竖要压在竖中线上。

五课下自由编儿歌。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新版人教版)


11~20各数的写法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3、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11——20各数的认识和组成。

教学难点11——20各数的认识和组成。

教学准备小棒若干根、计数器,投影仪(片),学生准备自制数位筒、小棒和数字卡片。

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使用者再

创及反思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

二、

复习准备

1.拍手数数。

从1数到20,从20数到1。

2.数一数下面的小棒有多少根?

(1)一根一根数下去。

(2)先把10根圈起来,再看有几根。

3.下面每堆小棒有几个十?几个一?

4.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学会数11~20各数,并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我们不仅要学会数数,读数而且还要学会写数

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写法。

讲授新课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数位。

学生拿出自制的数位筒,让学生往右边的筒里放小棒,边放边数:“1根、2根……9根,再放1根是几根?”

教师: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左边的筒里放1根小棒来表示这10根。教师:在右边筒里再放4根小棒,谁能告诉老师现在表示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右边的4根表示什么?”(4个一。)

“我们把4所在的位置叫做个位。”

“左边的1根表示什么?”(1个十。)

“我们把1所在的位置叫做十位。”

在数位筒上写个位、十位。

“那么14该怎么写呢?我们可以借助计数器来写数。”

2.利用计数器写数。

学生数数练习。

师生共同探究学习数位。

教学过程使用者再

创及反思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三、出示计数器。

教师:这是计数器,请同学们观察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

计数器右起第一档叫个位,右起第二档叫十位;十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有几个十,个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有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几十几。在写数时,有1个十就在十位写1;有几个一就在个位写几。让学生写出14,请一名学生板演。

教师:写数时要注意先写十位上的数,再写个位上的数,要从高位写起。

3.练习。

完成例3中后两个数,四个人一组,先摆小棒再写数。

讨论:“20”个位的0该不该写?为什么?(因为个位的0着占位的作用,表示个位一个单位也没有。)

巩固练习

1.用数字卡片摆出下面各数。

十六十一十九十四十七二十

2.看图填数。

3.听老师读数,学生写数。

121115171620

4.给小马虎改错误。

①十一写成101②十八写成81③二十写成2

5.做一做1-3题。

作业设计:

练习十七7-11题

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写法

十位个位

11

17

20

理解数位的含义。

掌握数的写法。

第六单元第3课时

教学内容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操作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并为下一步学习进位加法做准备。

2.运用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正确。

地计算

教学重点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正确地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正确地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

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使用者再

创及反思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

二、

开门见山,直接引入

[一图四式虽然学过,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是新知识,所以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在这里仍采用老师引导。]

师:(出示卡片13)这是多少?

师:请你迅速在桌上摆出13根小棒,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是13根。

师:看着你自己摆的小棒图,说一说可以列出什么算式?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10+3

师:等于多少?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指导学生看图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板书:13-3=13-10=

师:怎样算?

教学例5

教师拿出计数器,先拨出11,再在个位上添上2颗珠子,根据拨出的过程说出一道加法算式。

师:说得真棒,我们一起来看加法。每一个加法家庭里都有几个成员,科学家给他们起的都

让学生回顾10以内的一图四式,学习十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过程使用者再

创及反思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三、有名字,加号前面的数叫做加数,加号后面的数也叫做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做和。(边说边板书)你们认识他们了吗?谁愿意再来介绍一下生

师:小朋友们起的名字都很好听,但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起的名字,方便吗?为了使用方便,科学家们也给它们统一起了名字,减号前面的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叫减数,等号后面的叫差。

解决计算问题

师:今天,加法家庭和减法家庭的成员要向我们小朋友挑战,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师:请看。(出示口算卡片)

11+213-210+714-4

11+313-211+28+10

师:小朋友们真棒,不向困难低头,勇敢地接受挑战,都是小英雄。我们这一节课以胜利告终。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第4课时

教学内容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混合练习

教学目标通过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以及从前所学内容的混合练习,为教学20以内

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做准备。

教学重点熟练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熟练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准备练习纸

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使用者再

创及反思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

复习

1.数一数,从1数到20,再从倒20倒数到1,2个2地顺数,5个5个地顺数。

2.出示11—20各数,要求说出数的组成。

3.填空。

(1)1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数是。

(2)6个一和1个十组成的数是。

(3)13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4)19的个位上的数字是,十位上的数字是。

(5)个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十位上有1个十,这个数是。

4.口算。

10+7=13-3=8+2=17-7=

14-3=1+9=15-10=11+6=

5+4=13+2=16+2=16-3=

19-9=7+3+5=15-4-10=

12-2+8=2+8-4=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并检查练习情况。

教学过程使用者再

创及反思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二、

巩固练习

1.指导练习练习十七的第2题。

看图,回答你是怎么知道辣椒的个数。

2.练习十七的第3题。

看图写数,并要求学生说出这三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练习十七的第3题。

观察:9、10、11懂得了什么?(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

提问:从11到?,?比11多几?该怎样列式?

11+4=15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在任意一个方框里打问号,要求学生算出问号里该填几?

4.游戏。(可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

要求学生首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很快地算出每一个算式地得数,并根据要求涂上适当地颜色,最后汇报涂出来的是什么?(涂出来的是一只漂亮的活泼可爱的小猫图案。)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混合练习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学生游戏。再涂颜色。

第六单元第5课时

教学内容排队中的学问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使用者再

创及反思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

二、情境,引出课题

动中体验排队问题,看图体验交流信息

认真观察情境图,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一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小丽排第十,小雨排第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有办法解决吗?和同组的同学说一说。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1.独立操作

2.组交流:怎么排的?

3.汇报操作结果。

问:用数数的方法时,重点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数的时候不能数错,不能数10和15两个数。

强调:为什么不能数10和15?

引导学生说出,题目要求数两人之间的人数,所以不能数10和15.

4.点讲解用列式解决的方法

15-10-1=4

为什么要减1,减10又是什么意思?

学生排队,体验排队中有关数学信息,并掌握解决排队问题的方法。

掌握解答方法。

教学过程使用者再

创及反思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三、

四、

五、游戏活动,运用新知

请15个同学上台排队,并指定两人说说自己从左往右的位置,台下同学闭眼睛猜测。再说出两名同学之间有几人。

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做一做及练习十八第5-6题

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学生练习巩固解决排队问题的方法。

一年级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一年级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一.教学内容:第一册数学第19——21页——分类

二.教学目的:

1.结合实际生活感受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学会分类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条理的思考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比较能力。

三.教学重点:

不同标准下的分类。

四.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自主探索法。

五,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例图图片,各式本子。

结构程序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请境激学导思一.导课教师出示一摞各式的本子,提问:“本子这么乱怎么办?你来帮帮我吧!”

教师小结:我们刚才就是进行了分类整理。

出示课题:分类

学生用自己的经验,一边分,一边讨论方法。

自主探索

探求规律二.新课教师引导:分类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可大了,你看妈妈正需要你的帮助呢!

出示图片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了各种方法帮妈妈,你认为他们的方法怎样?

引导学生分类总结。

“我们用了不同的标准进分类,分出的结果就不一样。

积极参与,大胆发言。

学生讨论如何帮妈妈整理衣服

1把爸爸妈妈和小明的分开。

2按上衣和下衣分

………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不同得分类标准。

结构程序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师引导:妈妈很辛苦,我们应该帮助妈妈做点什么呢?

培养热爱劳动和关妈妈的感情

谈自己的想法,至少说出一个例子,并说出分类的方法

巩固练习

提高能力四,练习自主练习

1哪些是鸟类?圈出来。

2分一分,说一说。

3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

能正确的圈出,并说明理由

讨论完成,说明理由。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内交流。说出理由。

概括总结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

引导学生总结

能用自己的话回答主要内容。

板书:

妈妈的小帮手

——分类

1.按颜色分(布料……)

2.按上衣,下衣分

3.按季节

4.按年龄(性别)

……………

一年级第八单元集体备课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内容:第一册数学(上)46——47页及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现实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产生统计的兴趣。

2、使雪生在分析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寻找问题规律,作出判断。

3、介绍换牙期间的生活常识和应注意的事项,引导学生注意口腔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数据,涂图、填表,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激活思维,主动学习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牙齿图示

结构程序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请境

激学导思

一.导课

一、导课:

师:小朋友,你们换牙了吗?

师出示板书:我换牙了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纷纷发言。

自主探索

探求规律

二、新课

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发挥潜能,培养个性与创造性。

师:你换了几颗牙?

师:我知道了我们小朋友有的换了3颗牙,有的换了2颗牙,还有的换了4颗牙。

(教师分别把2颗牙、3颗牙、4颗牙的图示出示在黑板上)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我们怎样很清楚的知道了换了2颗牙、3颗牙、4颗牙的有几人?

学生回答有的换了2颗牙,有的换了3颗牙,有的换了4颗牙。使学生知道有这些不同的换牙的数量,从而想知道换了2颗、3颗、4颗牙的小朋友各有多少人的需要。

结构程序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自主探索

探求规律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师:请小朋友在小组中进行调查,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进行调查、整理活动。)

师:哪个小组的小朋友来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整理的?

(教师将每个小组的结果贴在黑板上展示)

师:刚才小朋友的整理方法就叫做统计

板书:统计

师:看了小朋友的整理结果,你们知道了什么?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请小组同学一起来解决。

师;通过统计小朋友解决了这么多数学问题,真了不起!

教师介绍换牙期间的小知识。

学生在小组交流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简单的统计方法,知道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可以从左向右的进行整理,也可以从下向上进行整理。

学生动脑,质疑,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进一步激发探索热情。

概括总结

条理知识

三、总结

教师小结:谁能说一下今天你学习到了什么?

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

巩固练习

提高能力

四、练习

自主练习

1、数贝壳

2、有趣的课外活动

3、小调查

看谁整理的又对又快。

比赛谁做的快

调查后统计

板书设计

()人

()人

()人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目标 1、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的口算。

2、经历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获得可以根据已有知识、方法学习新内容的初步经验。

3、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思考、交流、倾听,体会学习的成功,提升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重、

难点 重点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

教学

准备

卡片

教 学 程 序 师 生 活 动 二 次 修 改

一、创设情景

二、自主探索

三巩固应用

四、全课总结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看!(出示实物糖球,左手三串,右手两串)。

2、教师举起左手的糖球,提问:老师左手拿着多少个糖球,你是怎么知道的?右手呢?

小结:一串糖球有10个,三串糖球就是3个十,是30,两串糖球是2个十,是20。

1、教学例题。

)提问:看着这些糖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求一共有多少个糖球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0+20=?

(3)提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你想怎样算?

(4)可以用学具摆一摆,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想一想,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讨论,然后说给全班同学听。

小组内讨论后,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5)全班交流,教师板书算式的得数。

(学生可能会说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5个十是50也可能会说因为3+2=5,所以30+20=50。)

(6)谈话: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板书课题)同学们的算法都很好,我们的好朋友也来了,看看他们是怎么算的?

2、教学“试一试”。

提问:刚才,我们提的那个问题可以用减法来计算?你会列式计算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0-20=10。

提问: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3、小结:同学们自己动脑思考并与同学合作,学会了一些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以后做题时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以及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第一组、第二组题让学生按组计算。

让学生自己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进行计算。全班交流自己的出题情况。

4、“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请看第3题,我们来做开火车的游戏。仔细看图,你知道火车怎么开吗,说给大家听听。学生在方框里填数后,一人报得数,全班学生一起订正。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直接写得数。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思考,并与小伙伴讨论,学到了很多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 课时数 第 2课时 总课时数

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算法的过程,理解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从而能掌握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方法。

2、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弄清计算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区别发展学生的思考力。

3、发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往的能力。

教学

重、

难点

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方法

教学

准备 多媒体?

教 学 程 序 师 生 活 动 二 次 修 改

一、复习旧知

二、探究新知

三、巩固应用

四、全课总结

1、口答(数的组成)

2、口算

口算70+2你是怎样想的? 70+20呢?

1、教学45+30

(1)谈话:今天停车场里开来了几辆汽车。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2)求:大客车和小客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怎样列式?板书:45+30=

(3)你是怎么算的?和同位说一说。

(4)全班交流。

A、先摆4个十5个一是45,再摆3个十是30,合起来是75,因为有7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就是75。

B、演示:计数器

在十位上拨4颗珠子,个位上拨5颗珠子是45,再在十位上拨3颗珠子,合起来是75。

追问:这3颗珠子,为什么要拨在十位上?

C、 40+30=70 70+5=75

总结:其实无论是摆小棒还是拨算珠,我们都是先算40+30等于70,再算70+5等于75。

2、教学 45+3

提问:大客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怎样列式?

45+3等于多少?你会算吗?

学生独立计算。

全班交流,重点围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算”展开。

3、比较计算45+30和45+3有什么不同?

计算45+30时,要先算40+30;而计算45+3时,要先算5+3。

1、想想做做第1题:

追问:在计数器上拨26+20和26+2有什么不同?在计数器上拨50+34和5+34有什么不同?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比较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40个苹果,34个梨,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个?

你会求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你有什么收获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求被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课时数 第3 课时 总课时数

课时

教学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中条件和问题的联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列式解答。

2、在联系实际情境分析数量关系过程中,能根据数量间的联系说明思考的大致过程,初步积累分析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经验,进一步发展推理、判断等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

3、通过探求问题解决的活动,体验自己思考、探索的成果,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

重、

难点 重点: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难点:理解题意,寻找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程 序 师 生 活 动 二 次 修 改

一、 激趣导入

二、 引导探究

三、 巩固应用

四、课终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可爱的小猴子皮皮将和我们一起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咱们来比一比谁学得更好一些。有没有信心?

师:看,猴妈妈带着皮皮正在做什么? (摘桃子。)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这幅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猴妈妈带小猴去摘桃子,已经摘了23个,树上还剩5个。)

1、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板书: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图的意思和要求的问题。

(猴妈妈带小猴去摘桃子,已经摘了23个,树上还剩5个,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2、解决问题。

师:你知道原来是什么意思吗?

师:现在桃子被分成了几个部分?是哪两个部分?要求原来的桃子,我们就要______?

谈话:谁能完整的来说一说,怎样求原来有多少个桃子。

师:你会列算式计算么?

23+5=28 或 5+23=28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要求两部分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师小结:把已经摘下的23个桃子,和树上还剩的5个合起来就是树上原来的桃子。(再次出示)

3、指导写单位名称、口答

从今天开始,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后,小朋友都要自己在得数后面写上单位名称。 这里的单位名称应该写什么呢?板书:个

解决实际问题时,除了要在得数后面写单位名称,还要回答题目里的问题,以后在求出结果后,都要口头回答,这叫口答。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

师:检查一下,想的对吗?算的呢?

4、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就是要把还剩的和已经的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1、“想想做做”第1题。

师:图中小朋友在玩拼图。从图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师: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板书:一共有多少块拼图?

学生列式计算。(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算式)

2、“想想做做”第3题。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已经知道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师:你会列式计算吗?

生:12+4=16(个) 4+12=16(个)口答:。。。。

师:要求妈妈买了多少苹果就是把什么和什么合起来。

3、“想想做做”第4题。

师:生活馆里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两个小朋友在养蚕)

出示:(1)玲玲养了36条蚕,兵兵又送给她10条。玲玲现在有多少条?

(2)玲玲养了36条蚕,送给兵兵10条。玲玲现在有多少条?

请学生自己默念,边看边思考: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学生分析交流,列式计算,口答。

4、拓展练习

最后老师还要带大家到智慧屋里去转装,看看谁能赢得智慧之星的称号!

树上飞走了24只小鸟,_______________,树上原来有几只?

问:这个题目能算吗? 再问:为什么? (只有一个信息或缺少一个数学信息。 )

追问:你能给这个题补充一个数学信息吗?你想怎么填? 你会算么?怎么列式。

写出算式。 24+_____=_____(只)

口答。

我们学习了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就是要把已经用去的和还剩的合起来,用加法。列式计算后还要写出单位名称,还要口答。今天小朋友们的表现真不错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练习七 课时数 第 4课时 总课时数

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练习能说明和归纳相应的口算过程,逐步形成口算技巧,提高口算能力。

3、在正确口算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中,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

重、

难点 熟练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准备 课件

教 学 程 序 师 生 活 动 二 次 修 改

一 、计算练习

二、解决问题

三、全课总结

1、 算一算,比一比,说一说。

34+2 2+35 61+8

34+5 2+53 80+17

34+20 20+35 3+36

34+50 20+53 37+20

认真观察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通过比较进一步突出两位数加一位数与两位数加整十数计算方法的不同。)

2、先估算,再计算。

出示题目:

59+20 6+33 40+27

43+6 18+70 92+5

30+28 6+31 23+40

(1) 请学生先说出得数是几十多,再算出得数。 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 学生独立计算。 (限时2分钟)

(3)小结;估计时既要看清要加的数是整十数还是一位数,还要看清两位数的十位、个位上的数各是多少。

3、不计算,比大小。

出示课本练习七的第3题,

(1)小朋友们,不计算你能比出两边的大小吗?(2)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例如:47+2与47+20,同样是47,要加上的数大和就大,要加上的数小和就小。47+2得四十几,47+20得六十几。

1、 出示课本练习七的第4题。

(1) 指名读题,全班齐读。

(2) 怎样列式呢?要求学生独立列式填空。

(3) 交流结果,列式理由。

2、 练习七第5题。

(1) 集体读题,理解题意。

(2) 独立列式。

(3) 交流思考过程和结果。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在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上有了哪些进步?

课题 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课时数 第 5课时 总课时数

课时

教学

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

2、能用减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并与同学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

重、

难点 掌握两位书减整十数和两位十减一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能比较两位数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在计算过程中的异同。

教学

准备

课件

教 学 程 序 师 生 活 动 二 次 修 改

一、揭示课题

二、探索新知

三、巩固深化

四、课堂总结

1、口算:

73+30= 40+5= 36+20= 21+50=

60-30= 30+8= 36+2= 21+5=

2、指名说硕6+20和36+2这两道题是怎样计算的。

3、板书课题: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1、情境图。提问:

①车上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已经坐了多少人?

②还有多少个座位空着?

③用什么方法计算?

④指名列出算式,板书45-30=?

学生探索算法。

A、同学们,45-30=?请你们开动小脑筋,如果喜欢借助学具的话也可以,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你们肯定会有收获的。

B、学生设想,独立操作。

C、组织学生交流。估计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第一种:用摆小棒或拨算珠的方法来计算。在学生交流时让他们到黑板上来摆一摆。着重让学生说说:减30怎样减。

第二种:想30+(15)=45

第三种:把45分成40和5,40-30=10,10+5=15

2、出示情境图。

(1)指导看懂图意:一共有45座,还有3个作为空着。

(2)车上一共坐了多少人?

(3)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板书:45-3=

(4)你想怎样算?先考虑考虑,想好了跟好朋友说一说?

3、比较45-30和45-3在计算方法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这两道题在计算方法上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呢,请你们仔细观察观察,相信你们肯定会有发现的。

(2)分组讨论、交流、补充,归纳出两题的异同点。

1、“想想做做”第1题,用算珠拨一拨,并说出结果。

54-20=( ) 86-50=( )

54-2=( ) 86-5=( )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比较。

3、“想想做做”第3题:

读懂题意,学生根据已知的条件列算式解答。

交流时,提醒单位名称,让学生尝试口答。

同学们,今天学得都很认真,肯定有不少收获吧!能把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听吗?

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写法集体备课教案


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写法集体备课教案

11―20各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第86页的内容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十六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难点:认识“十位和个位”

教具准备:小棒若干,数位筒,计数器,投影仪,学生准备小棒和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拍手数数。

从1数到20,从20数到1

2、数一数下面的小棒有多少根?

(1)一根一根数

(2)先把10根圈起来,再看有几根。

3、下面每一堆有几个十?几个一?

一捆加一根一捆加三根2捆

4、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数11―20各数,并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我们不仅要学会数数,读数而且还要学会写数。

板书:11―20各数的写法

二、讲授新课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数位

学生拿出自制的数位筒,让学生隹右边的筒里放小棒,边放边数

师: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左边的筒里放1根小棒来表示这10根。再在右边放4根,这时一共是几根?

问:右边的4根表示什么?

我们把4所在的位置叫做个位

左边的1根表示什么?(1个十)

我们把1所在的位置叫做十位

在数位筒上写个位、十位

“那么14该怎么写呢?我们可以借助计数器来写

2、利用计数器写数

出示计数器

(观察: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

计数器右边起第一档叫个位,右边第二档叫十位,十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十,个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一,合起来就在个位上写几。)

让学生写出14,请一名学生板演

师:写数时要注意先写十位上的数,要从高位写起。

3、练习。

完成例4中后写两个数,四个人一组,一人摆小棒,另一人写数。

讨论:“20”个位上的0该不该写?为什么?(因为个位的0起着占位的作用,表示个位一个也没有)

三、巩固练习

1、用数字卡片摆出,下面各数

十六十一十九十四十七二十

2、听老师读数,学生写

121115171620

3、给小马虎错误

十一写成101十八写成81二十写成2

4、做练习十四的第3―5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整册教材梳理)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整册教材梳理),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整册教材梳理)

年级:一年级数学

时间:9月2日

备课组长:

主备人:

参加人员:一、二年级全体数学老师

教研主题:整册教材梳理

一、 内容和 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如前所述,这册实验教材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教材的编者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同时还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认数和计算结合,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突出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较好的做法。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1.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这册实验教材的内容安排,以《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扩展知识的范围,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感。与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一册相比较,其主要变化是:

(1)调整原“准备课”的内容,增加了“比一比”、“分类”两个单元。

对现行教材“准备课”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保留“开学图”和“数数”的内容,组成第一单元“数一数”。在第二单元“比一比”中,充实了原有的“比多少”的内容,增加“比长短”、“比高矮”等内容。在第五单元“分类”中,充实了分类的教学内容,增加以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内容。比较和分类是儿童学习数学时使用的重要方法,也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际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比较和分类思想,掌握比较和分类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2)充实“认识图形”的内容。在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安排了直观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从观察、操作认识立体图形入手,引出平面图形,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与区别,为学生认识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关系积累经验,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增加了“认识钟表”,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和实际操作,让学生认识钟面、直观认识整时和半时,初步体验时间的含义。

(4)在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中注意渗透一些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的内容。通过例题、练习题、实践活动等内容,渗透简单的形象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数据的收集的方法等。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为了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主动建构、理解数学概念,获得数学方法,发展用数学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的设计注意下面几点: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例如,分类概念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商店货物的摆放形式引入,让学生运用自己经验理解、体会分类的含义和作用。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例如,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安排了两个开放性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由自在的实际活动,感受、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分类教学也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以及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体会、理解对同样的物品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

(3)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等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素材。例如,第46页的“生活中的数”,展示了儿童生活中经常碰到有关数的表述,这是学生已有的经验,由于溶入了数学的含义,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而且也使学生获得了用数学的体验。

(4)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因此,要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儿童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教材注意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设计的情境、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的风格和色彩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第6~7页、第14~15页、第96~97页、第114~116页等用蝴蝶页展示了:小猪帮小兔盖房、野生动物园、学校运动会、我们的校园等等,这些都是儿童喜欢、熟悉的情境,而在这些有趣、美丽的图画中包含有许多奇妙的知识,需要学生去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就容易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教材还新编了具有亲切感的“编者的话”,设计了新颖的“目录”,努力使学生感到教材是为他们编写的,让孩子们喜欢教科书。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教材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重视了这一点,为教师结合教学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爱钻研等良好的思想品质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符合儿童特点的素材。精心设计了:美丽的校园、金色的秋天、美丽的小湖、和平广场、做值日、过马路等情境,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和平、保护环境、尊老爱幼、珍惜时间、遵守交通规则等的教育。例如“美丽的校园”展示的是我国富裕的乡镇中心小学,在学校里学生们努力学习、热爱科学、尊重师长、互相帮助。教材整体体现了丰富多彩、努力向上的学校生活和身心健康的生活态度。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数和计算的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紧密联系着的。认数是计算的前提,计算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认识。对初入学的儿童来说,采取逐步扩大数的范围,同时结合数的认识学习一些基本的计算,比较容易理解,也有利于巩固所学的计算。实验教材仍然按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的原则编排,把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为: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退位减法。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采用把10以内的数与加减法分为两段进行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在“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先整体认识1~5各数,再教学加法和减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通过加、减法加深理解1~5各数的关系;然后认识0,出现有关0的加、减法。在“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分为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三段教学。这样的安排便于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数与加减计算。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把减法和加法适当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比较熟练地掌握加、减的计算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实验教材的10以内的加、减法,仍是把加、减法结合起来教学。从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开始,把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把有关的加、减法算式对照排列,便于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逐步体会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逐步会利用联想算出加、减法式题的得数。教材最初出现根据一幅图写出一个算式,逐步过渡到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算式(两个加法的或两个减法的),再过渡到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两个加法的和两个减法的),使儿童在头脑中逐渐建立起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到学习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学生就能把这种规律性的联系运用于学习新知识中,实现学习的迁移。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数概念的建立,对儿童学习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儿童入学时都已经会数甚至会读、写20以内的各数,但是对于数的概念未必清楚。本册教材根据当前入学儿童已有的基础知识,在10以内数的认识方面减少了课时,将一个一个地认识数改为较为集中地认数。先集中认识1~5各数,然后认识0;6~10的认识分为6、7的认识、8、9的认识、10的认识三段进行。但是,实验教材仍然重视学生数概念的建立。在每一段认数教学中,都要教学数的基数含义、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序数含义、数的组成等内容。同时教材注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1~5各数的认识,教材先体现如何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接着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操作进一步体会数的基数含义。又如5以内数的大小比较,通过了小猴吃水果的情景图,可以提出各种水果知多少的问题,再通过排一排、比一比,抽象出两个数的比较,认识比较的数学符号。此外,教材还安排了估计一些物品的数量,展示学生用数来表达、交流生活中的有关内容(“生活中的数”)等等。使学生在丰富的操作和实际活动中逐步形成数概念,发展数感。

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计算教学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教材的编排仍然采用现行教材的基本结构,特别是20以内进位加法仍然采用先出9加几,然后出8、7、6加几……的编排方式,以便突出“凑十”的计算规律,使学生能够把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新的情况中去。

本册计算教学部分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根据这一理念,本册教材从加减法含义的教学开始就引进了多种算法的思想,并在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中,努力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具体措施是:(1)例题中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材注意提示教师不急于评价各种算法的优劣,保护学生的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2)注意体现因题而异可以采用不同的算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计算方法。以“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教学为例,教材的编排注意了:(1)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提出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学校运动会上的计算问题)。(2)提示教师让学生拥有自主发现的经验,尊重学生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只提问“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不急于评价)。(3)提供“凑十”的简洁算法,但不要求学生准确地说明算理(不再出“想:……”)。(4)鼓励学生因题而异灵活地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教学9+5的例题)。(5)展示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通过同学间的互相交流,让学生了解计算的多种方法(教学8+9的例题)。

6.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数和形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都是数学研究的对象。图形与空间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数和形不是各自孤立的,它们是紧密联系着的。人们接触客观事物,往往同时接触到数和形。实验教材从这一册起,仍采取数和形的认识齐头并进的原则编排,加强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合。本册教材在1~5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安排“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了解自己周围环境中物体的形状,直观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感受这些图形的一些简单特征。

儿童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入学前已经有了一些关于物体形状和图形的感性经验。小学低年级的几何教学,主要的目在于帮助学生逐步发展起空间观念。因此,在这里教材注意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通过大量、丰富的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丰富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和图形的感性认识,体验图形的一些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教材特别注意设计那些学生能亲自参与又有兴趣的活动,如滚一滚、搭高楼、画出自己喜欢图画、找一找周围环境中的图形等,让学生感受并直观地了解图形的一些特点;教材还通过用一些常见立体图形的实物画出平面图形来,引出平面图形的知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体验到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大量感知的过程中,逐步体会什么是空间与图形,利用这些知识我们能做什么,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为此,本册教材注意结合计算的教学,安排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题目,试图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设计,首先,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与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生动有趣的资源。例如,设计了学校运动会、课外活动、秋游等活动中碰到的数学问题。其次,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例题或练习题插图一般展示了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现实情景,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题目中往往只明显出现一个条件和问题,另一个条件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使学生初步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是如何解决的。第三,创设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情境表现了不同的学生想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使学生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的情景图中蕴涵有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信息,揭示了可以选择不同的信息,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第108页例4),等等。另外,教材还注意安排了少量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题目(第31、69、77),使学生初步体会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以寻求多个解答的方法和答案,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气氛中发展创新的意识。

8.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基于这一观点,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际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应用数学,就成为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同时,从儿童认识的发生、发展规律来看,儿童是通过活动在其心理结构和周围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构建知识的。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这册教材分别在第六单元和第九单元之后安排了实践活动:“数学乐园”、“我们的校园”。

设计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由于一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比较少,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小学低年级的实践活动宜采用模拟现实活动与数学游戏相结合的形式。因此,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提供丰富的实际情景。选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活动内容,如投掷、跳绳、赛跑、踢球、出板报等等。这样,既可以给学生以亲切感,也有利于逐渐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这些专门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包含着一些数学问题的现实背景,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使其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数学应用意识、与人合作及交流意识得到培养和发展。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关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为此,教材的设计一方面要反映《标准》的理念,另一方面注意为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尽可能提供方便。这主要表现在:(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例如,例题、做一做等的插图,大都展现了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提示教师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并会产生与同伴交流的愿望,达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2)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许多例题插图中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多个信息,供教师选择使用,或进行创造性地发挥。例如,小猪帮小兔盖房的插图包含了学习“比多少”的多方面的信息,教材提出“还可以比什么?”提示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获得信息,通过丰富的变式,使学生加深对“同样多”、“多”、“少”的理解。

(3)很多插图提供的情境具有连续性或故事情节,为设计、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提供了方便。例如,小猪帮小兔盖房、野生动物园、小猴吃水果、叠纸鹤、看谁拿得对、喂小鸡、快乐的周末、郊游、堆雪人等等。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一、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具体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体会图形运动的基本方式,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有关内容打好基础。

教材安排的5道例题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是例1,主要 图形的平移,以及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第二段是例2、例3,主要 图形的旋转,以及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第三段是例4、例5,主要教学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以及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学生经历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和设计图案的过程,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初步感受图形运动的结构美,体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应用价值,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过程中,感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增强对图形变换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的图形平移。

2、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3、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四、教学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2、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五、教学时数

4教时

主备人: 左灏 授课人: 全册第 1 课时

课 题: 图形的平移 第 1 课时 单元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1页例1,第2页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变换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的图形平移。

教具准备:

PPT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一、感受平移

今天早上,同学们是怎样到校的?(骑车、走路)骑车、走路都是运动,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也是运动的,你们愿意看一看吗?

出示自行车图片,请你说一说自行车是怎样运动的?(从右向左)

出示汽车图片,请你说一说汽车是怎样运动的?(从左向右)

出示电梯图片,请你说一说电梯是怎样运动的?(从下往上)

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这样的运动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好,就以大家说的来命名(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

二、怎样平移

电脑出示问题: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

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先回忆我们过去学习过的平移方法,看它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个格子,可以把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尝试着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再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平移。(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以指点和帮助)

小组交流

反馈汇报

怎样平移小船图和金鱼图?

指导画法,选择一种方法,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边指边说是怎样平移的。

归纳提炼:学生自由发言,再次电脑演示,及时小结。

小结:可以根据平移前后图形中的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平移前后图形中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是几格,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三、练习平移

1、做第2页“试一试”

出示图,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3格后的图形。

说说你是怎样画的。与同学交流。

2、做第2页练一练。

(1)出示第1题图,哪个三角形向右平移10格得到红色的三角形?另一个三角形平移多少格得到红色三角形?

(2)出示第2题图,先让学生读懂图意,再填空。

明确房子图、汽车图和蘑菇图分别向哪平移?平移几格?

3、出示练习一第1题图,下面的图案中,哪些包含平移现象?

先让学生观察图形后判断,并说说每个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图形通过平移得到的。

4、出示练习一第2题

先让学生读懂图,然后回答问题。

最后交流各自的想法,使学生明确:画平移后的图形的关键在于根据平移前后两个图形的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找到平移后图形的各个顶点的位置。

四、全课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做了哪些事情?你对什么印象最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分别向右、向下平移几格(自己确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主备人: 左灏 授课人: 全册第 2 课时

课 题: 图形的旋转 第 1 课时 单元第 2 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页例2、例3和随后的练一练,练习一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现实情境,认识图形的旋转,了解构成旋转运动的基本要素,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实例抽象出图形旋转以及探索图形旋转方法的过程,基本积累图形变换的经验,发展初步的观察、操作、比较、概括和想象等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

教具准备:

PPT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一、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简单的旋转现象,你能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可以看作是旋转吗?

指出: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

电脑出示居民小区门口转杆打开和关闭的图,提问:为了便于管理,很多小区的门口都安装了像图中这样的转杆,汽车经过时,转杆会打开;汽车离开后,转杆会关闭。请大家想一想,转杆打开和关闭是什么样的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转杆打开和关闭都是绕着一个点旋转的,它们的旋转方向正好相反。)

出示表示转杆打开和关闭过程的示意图,谈话: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过程,可以用这样的示意图来表示。(指转杆图)像这样转杆打开时的旋转方向与时针旋转的方向相同,这是顺时针旋转;转杆关闭时的旋转方向与时针的旋转方向相反,这是逆时针旋转。你能用手势分别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吗?

引导:如果我们把这一点(指旋转中心,标出点“O”)定为点O,你能说说转杆打开是绕着哪一点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吗?转杆关闭呢?

先指名说一说,再在同桌间互相说一说。

明确:转杆打开是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关闭转杆是绕点O逆时针旋转90°。

2、练习。

出示“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一指每道题中的指针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3、教学例3。

出示例3中的方格图,谈话:(指三角形的直角)在方格纸上有一个这样的三角形,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直角的顶点是A。你能把这个三角形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吗?先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把三角形绕点A逆时针旋转90°表示什么?怎样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后,组织反馈。

让学生从书上第113页剪下和例3中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先把三角形纸片覆盖在图中的三角形上,再试着把三角形纸片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并在小组里交流操作的过程和结果。

反馈:你是怎样操作的?找到三角形旋转后的位置了吗?

指明边演示边介绍自己的思考过程。

引导:要使三角形绕点A旋转,要注意什么?怎样才能让点A保持不动呢?

示范:(边操作边讲解)

教师慢慢旋转三角形,旋转到90°位置时,大家一起喊“停”。

问:你是怎样看出三角形刚好是旋转了90°的?

启发:找到旋转后三角形的位置,怎样画出这个三角形呢?

谈话:请同学们照刚才的方法再做一次,并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形。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刚才我们用操作的方法画出了旋转后的三角形,请你们仔细观察旋转前后的三角形,比一比它们的边,你发现了什么?(旋转前和旋转后的三角形,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形状和大小都没有改变。)

4、练习。

出示练一练第2题

问:把长方形绕点A旋转90°表示什么意思?

自己在下面试一试,按要求画出旋转后的长方形。说说你是按什么步骤画出旋转后的长方形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一第3题。

出示题目,问:能看懂 题中两组图的意思吗?

每组图中,虚线画出的图形表示什么?实线画出的图形呢?

让学生量一量每个图形旋转的度数,明确:对应边旋转的度数就是图形旋转的度数。

2、做练习一第4题。

(1)出示第(1)题,怎样把三角形绕点A旋转90°呢?自己在下面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用方格纸剪一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在图上转一转。

活动后组织反馈,说旋转后边的位置的确定方法。

(2)出示第(2)题,先让学生做后反馈:你是怎样画出旋转后的四边形的?解决这个物体应先确定那条边的位置?

四、全课总结

怎样画旋转后的图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主备人: 左灏 授课人: 全册第 3 课时

课 题: 轴对称图形 第 1 课时 单元第 3 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页例4、例5和随后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使学生经历从轴对称的角度欣赏和图案的过程,初步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结构美,体验轴对称的应用价值,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图形变换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所以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教具准备:

PPT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和它的对称轴,下面我们来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2、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M 卍

提问:为什么前4个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最后一个图形不是?

3、引入:今天我们就在以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有关知识。

板书:轴对称图形。

二、教学新课

1、教师例4

出示例4的方格图,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三个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明确:要想知道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就要把这个图形折一折,看看折痕的两边是否完全重合。

(1)认识对称轴

让学生把第113页的三个图形剪下来,折一折,看看前面的判断是否正确。

先折长方形

学生在活动时,教师要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

完成后全班交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关键看什么?把长方形纸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你有几种不同的折法?

小结:像这样对折,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板书)

问:你能说说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

(2)画对称轴

你能画出长方形的对称轴吗?

请你说说你是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的。

明确:对称轴一般画成点划线,即:

. . .

(3)教学“试一试”正方形纸有几条对称轴?你能折一折,画一画吗?

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折和画对称轴的?

明确: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小结:由此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它们的对称轴的数量不一样,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沿着任何一条对称轴对折,图形的两边都能完全重合。

2、教学例5

出示例5方格图,请你们想一想,这个轴对称图形补完后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可以怎样画出这个图形的另一半?你们试着画一画。

学生在补画另一半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交流怎样把轴对称图形补全。

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画出另一半的?(尽量让学生多说。)

明确:补全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先数格子,找出对应的顶点,再顺次连接这些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5题

出示第5题图,请你们观察后说说每一个图形的特点。(每一个图形的变成相等)

指出:像这样每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作正多边形。

那就请你们剪下第115页的图形,折一折,数一数它们各有多少条对称轴,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正多边形有几条边就有几条对称轴。

2、练习一第6题。

先独立完成,完成后展示学生画出的图形,并说说是怎样确定图形另一半的顶点的,并说出怎样根据找出的顶点把轴对称图形补全的。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基础训练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对称轴图形

对称轴 . . .

正多边形有几条边就有几条对称轴

教学反思

主备人: 左灏 授课人: 全册第 4 课时

课 题: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综合练习 第 1 课时 单元第 4 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页练习一第7~13题 ,以及“动手做”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认识,体会图形的不同运动方式之间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学生感受图形运动的运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初步的创新意识。

2、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相关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初步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激发对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具准备:

PPT

教学程序:

首备设计 集体备课意见 二次备课记录

一、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上几节课我们已经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进行综合练习。(板书课题: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综合练习)

二、综合练习

1、出示练习一第7题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先让学生自己独立画,指导个别的学生。后交流角的画法。

2、出示练习一第8题

先让学生观察下面的每个图案,判断哪些可以通过平移得到,哪些可以通过旋转得到?

组织交流时,可以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弄清每个图案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

3、出示练习一第9题

先引导学生看图想象电灯图的平移过程

请学生说说电灯图是从什么位置平移到什么位置,是怎样平移的?

完成书上的填空。

想:你还可以怎样把电灯图平移到现在的位置?交流:这两种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4、完成练习一第10题

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要做几件事?平移三角形是平移现在的三角形还是旋转后的三角形?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交流时要指名展示画出的图形,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画图形的过程和方法。

5、完成第11题

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然后鼓励学生独立解决。

后交流:前两个图形,每组中的一个图形旋转90°,最后一个图形,需要把其中的一个图形旋转180°。

完成练习一第12题。独立完成后,交流。

6、完成第13题

独立完成,完成后展示学生设计的图案。

三、动手做

出示“动手做”,让学生读题,弄懂题意。后解决三个问题。交流方法:略

四、课堂总结

说说你的收获。

五、作业

基础训练相关练习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西师版)


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一)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初步理解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会选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不同的口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体验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喜悦,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单元主题图

出示第56页单元主题图。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学生看图,汇报图中的信息,根据所提的信息写出加减法算式,并让学生发现这些算式全都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式。

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情景图,但不出现“每盒10支”这句话。

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三个小朋友在商店购买铅笔,卖铅笔的叔叔告诉他们,左边有4盒,右边有2盒。

要求一共有多少盒铅笔?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指导学生说出因为4和2组成6,所以4+2=6。

再次出示例1的情景图,加上“每盒10支”这句话。和前面的图比,有什么变化?让学生明白多了“每盒10支”这句话。现在不是让你求一共有多少盒,而是求一共有多少支,应该怎样列式呢?指导学生说出40+20这个算式。

这个算式怎样计算呢?学生讨论后,抽学生汇报。

40+20=60

直接想40+20怎样算吗?

引导学生说出4盒就是4个10支,2盒就是2个10支,6盒就是6个10支。教师:所以我们把4盒+2盒=6盒,说成“支”来计算的算式,可以怎样说。指导学生对照上面的算式说出4个十+2个十=6个十。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4个十加2个十等于6个十,所以40+20=60。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完善板书。

下面我们一起用这个方法来试一试。

50+30怎样算?

学生讨论后回答:想5+3=8,所以50+30=80。

30+60呢?教师:同桌的两个小朋友练一练,由一个小朋友说一道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法算式,另一个同学算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学生相互说算式并算出结果。

三、教学例2

出示例2情景图。

教师:要求还剩多少支铅笔,应该怎样列式呢?

引导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算式:60-10=

60-10等于多少呢?

请你们小棒摆一摆、算一算。看看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找出不同的算法,教师巡视做指导。

四、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第37页课堂活动。

(1)摆一摆,填得数。学生看书上的图,摆小棒,填得数。并让学生说说10+40=□与50-40=□之间的联系。

(2)口算游戏。同桌两人一组,有一人说算式,一人说得数。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进行自我总结。

六、课堂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数学书37--38页练习七第1,2,3题。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提高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2、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解题方法,会这个解题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能从具体情景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60+30=10+50=80-40=30+20=

70-50=90-60=50-30=50+20

2、提问

教师:60+30,70-50怎样算?选其中的一个算式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二、教学新课

1、引入新课

2、教学例3

教师:老师有40个黄色乒乓球(出示4盒黄色乒乓球),还有30个红色乒乓球(出示3盒红色乒乓球)。

注意教师在出示40个黄色乒乓球和30个红色乒乓球时每盒要一一对应。

教师:看看黑板上的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如果提:一共有多少个?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如果提:黄色乒乓球比红色乒乓球多多少个?红色乒乓球比黄色乒乓球少多少个?教师就应该抓住问题引导学生这样去分析。教师:不管是求“黄色乒乓球比红色乒乓球多多少个”还是求“红色乒乓球比黄色乒乓球少多少个”都是求两种颜色的乒乓球相差多少个。所以这两个问题虽然提法不一样,实质是一样的,下面我们研究怎样比较两种颜色的乒乓球相差多少个?

请同学们看教科书第36页的乒乓球比较图,现在两种颜色的乒乓球谁多谁少呢?让学生说出黄乒乓球多,红乒乓球少。

引导学生说出减法表示。

请同学们写出一个算式来表示

要求学生写出40-30。

教师:会计算出结果吗?请同学们计算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学生计算后,抽学生回答40-30的计算方法是想4-3=1,所以40-30=10。

教师:请你你刚才学的方法,填写好数学书36页上的题。学生看书,并填写好,集体订正。

教师:翻到书37页,看看课堂活动第3题。

你能看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

列式并把这道题解答出来。

学生解答,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学生汇报交流。

三、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四、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38页练习七第4--10题。

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课题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不进位)计算方法的过程,感受算法的多样化,能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2、使学生能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和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教师:前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这样的方法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出示下面的练习题。

40+50=20+30=40+50=3+3=11+5=12+6=

抽学生回答,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是什么方法,是怎么想的。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月饼情景图。

教师: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左边有2盒和3个月饼,每盒10个月饼,2盒就是2个十,就有20个月饼,加上3个,就是23个,右边有3个月饼。教师:问一共有多少个月饼,怎么列式?

指导学生回答:求一共有多少个月饼就是求左边的月饼和右边的月饼的和。

教师:怎样求23+3等于多少呢?

能看图说一说计算过程吗?

指导学生回答:左边是2盒,表示的是2个十,右边的3是3个一,2个十是以十为计数单位,3个一是以一为计数单位,它们的计数单位不一样,所以不能加在一起。

为什么左边的3个能和右边的3个加在一起呢?

指导学生回答:左边的3个月饼和右边的3个月饼,它们都是表示3个一,它们的计数单位是一样的,所以这两个数能合并起来。计数单位相同,它们的数位就相同,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出,3个月饼和3个月饼合起来是6个月饼。6个月饼再和20个月饼合起来,就是26个月饼。

引导学生说出3+3=6,20+6=26。

教师:我们还可以在计数器上拨珠的方式,验证23+3是不是等于26。学生计数器计算23+3等于多少,教师巡视,并做相应指导。抽学生汇报。

我们这个方法来算一算23+4,42+6,5+21,73+5。

抽学生计算,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强调个位上的数对齐相加。

2、教学例2

请同学们选一种喜欢的方式来计算,然后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计算后,抽学生汇报,先抽计数器计算的学生汇报。

让学生说出计数器算23+30,先在计数器上拨上23,再在十位上拨上3,这时计数器上的结果是53。

教师板书: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

3、练一练教师:你能你掌握的计算方法计算这样一些算式吗?学生自己练习,抽学生汇报,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再翻开书完成课堂活动第1小题。

学生自己练习,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学生汇报略。

四、课堂练习

教科书练习八1,2,3,4题。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课题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探索不同的算法,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发现能力。

3、让学生体验到探索发现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几道练习题。

45+3=33+4=23+5=63+2=

45+30=33+40=23+50=63+20=

抽学生回答,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谁能说说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应该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说:要个位上的数对着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对着十位上的数相加。

教师:我们今天学习有关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3(出示例3情景图)

教师: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获得图中的数学信息。

要求学生理解:图中有54只千纸鹤,其中有30只是小明折的,剩下的全是小华折的。

小华折了多少只千纸鹤?该怎么列式?为什么?

引导学生列式,算式为:54-30=

并说明这样列式的理由是:从总数中减去一部分数就是另一部分数。教师:前面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加法是对齐数位上的数相加,这样的计算方法来猜想这道题的计算方法,你觉得54-30应该怎样算?

引导学生猜想出64-30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教师: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同学们在计数器上算一算54-30,看是不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的。

学生在计数器上操作后回答,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的。

教师追问:你怎么知道你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的呢?教师: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减3呢?教师:十位上的数对着十位上的数减,就是体现了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教师板书: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教师:如果不计数器,你怎样计算54-30?

学生可能说出许多不同的计算方法,如想50-30=20,20+4=24;或个位上4减0得4,十位上5减3得2,所以54-30=24。

不管采哪种算法,都是把个位上的数对着个位上的数减,十位上的数对着十位上的数减。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说明刚才同学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会这样的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减整十数的算式吗?大家来试一试。

出示:45-2038-3097-6053-40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学生说自己的答案,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2、教学54-3

教师:如果我们把54-30中的30改成3,这个算式就变成了54-3。计算54-3和54-30有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

这是两道算式在计算方法上相同的地方,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呢?指导学生说出54-30是在十位上减3,是减去的3个十;而54-3是在个位上减3,减去的是3个一。

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如有的学生从十位上减起,有的学生从个位上减起,只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就行了。

教师:同样的方法算一算58-4,39-7,26-5,94-4。

学生计算后汇报答案,并抽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指导学生说出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3、练一练

43-20=56-40=77-60=86-50=

43-2=56-4=77-6=86-5=

学生自己练习,抽学生汇报,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再翻开书41页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学生自由练习,全班集体订正。

4、解决问题

出示:小红口算44道题,其中错了3道,小红正确口算了多少道题?小华口算44道题,正确地口算了40道,小华算错了多少道题?是小红口算正确的题多还是小华口算正确的题多?为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后抽学生回答,并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算。

三、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学了什么知识?计算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八5,6,7,8,9题。

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课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一)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会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能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探索不同的算法,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发现能力。

3、让学生体验到探索发现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会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43+5=47+2=6+51=4+22=

43+50=47+20=60+51=40+22=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重点要求学生说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

我们在学习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时,就要求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了,这节课我们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看我们原来掌握的计算方法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中适不适。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1

出示第44页的情景图。

从图中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从图中知道班上男生有23人,女生有22人。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应该怎样列式?

教师:为什么要加法计算?

怎样计算23+22呢?

学生计数器计算,教师作必要的指导,然后抽学生汇报。

你们觉得在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时强调的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这个计算方法在这里适吗?

让学生感受到是适的。

我们知道在计算加法时要遵守的一个法则“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教师板书“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

除了在计数器上算,我们还可以口算的方法,谁能说一说口算23+22应该怎样算?

指导学生说出口算23+22时,要先算20+20=40,再算3+2=5,最后把40和5加起来得45,所以23+22=45。

教师:

请同学们竖式计算37+21。43+42

学生计算时,教师来回巡视,做必要的指导。

然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展出,全班同学检查是否是按竖式的要求写的,相同数位上的数是否对齐,结果是否加正确了。

也就是要求学生从格式、方法、结果三个方面进行检查。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45页课堂活动第1题第一横排的题目。

教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两幅小棒图,你觉得这些小棒在摆放时注意了些什么?

2、46页第二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从中你知道了些1什么?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课堂作业

第46--47页练习九第1,2,3题。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课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二)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会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能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探索不同的算法,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发现能力。

3、让学生体验到探索发现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会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43-5=47-2=51-6=22-4=

43-30=47-20=78-40=42-30=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第44页的情景图。

教师:从图中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从图中知道左面有39个茶杯,右面有25个茶杯盖。教师:茶杯和茶杯盖是一一对应的吗?

教师:求还差多少个茶杯盖,应该怎样列式?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把39个茶杯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和茶杯盖同样多的茶杯,另一部分是比茶杯盖多的茶杯,39-25就是减去和茶杯盖同样多的茶杯,剩下的就是比茶杯盖多的茶杯,也就是还差的茶杯盖。

教师:怎样计算39-25呢?

我们在数位图上摆一摆小圆片。谁告诉我,先摆哪个数?然后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摆39-25时,先要摆出39,再从十位和个位上分别分掉25。

教师:为什么要强调在十位上和个位上分别去掉25呢?同学们还是采什么方法来计算39-25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还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的方法来计算的。

教师:如果不摆小圆片,你怎样计算39-25?

让学生说出没有小圆片,可以口算或竖式来计算。

学生计算,教师作必要的指导。

指导学生说出在口算时,要注意十位对着十位上的数减,个位对着个位上的数减。

教师:也就是说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让学生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自己的算法。

减法竖式的写法和加法是不是相同的呢?它们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

让学生理解减法竖式的写法和加法很多地方都是相同的,都要先在上面写出第一个,也就是被减数,然后在第二排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写出减数,在减数的左边写上减号,最后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不同的是加法要写加号,而减法写减号;加法是对齐数位相加,减法是对齐数位相减。

试一试:79-3397-26

学生独立计算后,抽学生汇报。

口算要求说出自己的口算过程;

竖式计算的展示出学生的竖式的同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全班集体订正。

2、教学例3

出示第45页例3图。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这种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这是两辆汽车,它们的座位是不一样的,你能算出小客车比大客车少多少个座位吗?

学生计算后,抽学生的作业展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教师:你用什么方法计算45-23的呢?

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要求学生明白不管是口算还是竖式计算,都要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三、巩固练习

第45页课堂活动第1题第二横排的题目。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课堂作业

第47,48页练习九第4--10题。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课题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目标:

1、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内容,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2、熟练掌握100以内不进、不退位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

巩固100以内不进(退)位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整理所学知识,系统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在计算时我们强调得最多的是什么?

板书课题。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整理与复习”的第一题。

学生口算后,抽一个学生汇报答案,并说一说口算过程。

2、改错。

出示题目:6+33=9356—20=5467—43=432+16=8

分析上面算式中哪个地方算错了,并说说口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3、完成教材练习十第2题。

三、拓展练习

1、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用竖式计算34+43时,该怎样写竖式呢?同学们试一试。

2、完成教材第50页第4题。

检查这些小朋友写的竖式对不对,如果有错误,错在什么地方。

3、及时练习。

(1)P50第5题。

(2)P50-51第6—7题。

四、小结概括。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说说怎样才能提高自己计算的正确率。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课题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目标:

1、能解决常见的求和、比大比小类型的问题,能根据问题情境提出适当的问题,并正确解答。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比大比小的问题的解题策略。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巩固。

1、对口令游戏。(师生进行)

2、登山。

教材练习十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订正讲评。

3、计算。

练习十第7题。

引导学生看懂表格,明确第一张表格用加法计算,第二张表格用减法计算。

4、数一数。

教材练习十第8题。

怎么求鹅比鸭多多少只呢?

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5、买体育用品。

教材练习十第9题。

三、拓展练习。

23

+□5

7□

四、全课小结。

请说一说,在这个单元里,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哪些事情是你特别难忘的?

我的教学思路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四》集体备课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四》集体备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年级语文《语文园地四》集体备课教案

主题:语文园地四

参加人员:一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教材分析:

1.结合上单元给“提手旁”、“足字旁”、“草字头”的字分类,巩固学习“木字旁”的字,结合各种生活字牌认字。

2.区分形近字,利用组词释义讲解;

3.口语交际教师提示,分层加深。

教学目标:1.学生能区分形近字,并能用“越……越……”说句子。

2.能看图操作,口头说完整的话。

重点难点和突破:1.给生字按部首归类是认识偏旁的方法,也是帮学生回顾生字的过程。让学生多回忆,能够补充课外生字。

2.重点讲解“越……越……”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意思后能够用“越……越……”说一句完整的话。

3.本单元口语交际是动手操作和交际相结合的形式。说话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只要求说完整的句子,教师要给学生提示:用上:先……然后……,最后教师先说一个例子,给学生提示,让学生多练习几遍。

模式方法:利用图画合作学习、教师提示。

作业设计:用句型说话,看图说一句或两句完整的话。

组内教师讨论要点:

1.学生多回忆,多认字,通过部首给生字分类。

2.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认广告牌商标等认字。

3.形近字是学生易混内容,让学生多说多讲解,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加深记忆。

4.看图说话要分层教,分层提示,让学生在说通顺的基础上,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说话,慢慢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本次活动总结:本次教研,教师们讨论热烈积极,收获丰厚。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案集体备课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案集体备课”,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课次

1

授课课题

数一数

教学

基本内容

教科书第2、3页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看和数是认识生活中的事物,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2、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观察的习惯。

3、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

教学重点

及难点

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中的困难。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讲述: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动物乐园,高兴吗?

出示挂图,进一步激发起数数的兴趣,初步探索。

看图了解画图的内容,图上有些什么?分别在哪里?

结合画面下的10幅小图观察,这10幅小图都是从场景里提取的,让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

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二、实物操作

分4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朋友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

三、拓展运用

讲述: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你能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

如: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

五小结

六、巩固深化

1、游戏:火车钻山洞

2、数水果,摘水果

七、总结评价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周次

课次

2

授课课题

比一比

教学

基本内容

比较长短、高矮。课本第4~6页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初步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

2、初步知道怎样作长短、高矮的比较,初步懂得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

3、能准确地应用长短、高矮的基本词语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教学重点

及难点

1、知道长短、高矮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的思维方法。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复习。

了解学生对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认识。

二、新课导入。

1、取出一支吸管,问:这支吸管长还是短?

2、当学生说出答案或争论时,再拿出分别比它短和比它长的两支吸管,引起学生对刚才答案的怀疑。

三、新课教学。

1、明确比较的要求。

(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对单个物件不存在什么比较。

(2)确定什么和什么比较,比较的标准是什么。

(3)比较时,要把两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再看它们的另一端是否对齐,从而进行比较。

2、指导看图P4(投影):图上有什么?

3、看图找一找比较这些事物的长短或高矮。

4、练习。

(1)看图长的画√,短的画O。

(2)你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

5、小结。

6、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分组进行比一比,相互讲出比较的结果。

四、巩固练习。

1、课本想想做做。

2、请联系你身边的事物找一找,比一比。

五、质疑。

六、总结。

七、作业。

运用已学的知识,找身边熟识的事物比一比,说一说。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周次

课次

3

授课课题

分一分

教学

基本内容

苏教版第一册第7页例题,第7―8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培养整理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习惯。

3、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积极体验。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把东西有规律地分一分。

寻求“分类”的策略。

(1)、同桌讨论(2)交流分的方法,相互评价。

动手操作,体验分类。

同桌合作把这此物品分别放入文具盒和学具盒中,并说说每盒中的东西有什么不同?反馈分类的结果。小结。

练一练

“想想做做”第1题。

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课前准备的物品进行分类,选2-3个小组上台演示,说说分类的依据。

想想做做第3题。

整理好客厅后,小兰来到弟弟的房间,瞧,调皮的小弟弟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

(1)、小组讨论可以按什么特点来分。

(2)、小组活动:把分类的结果展示在小黑板上。

(3)评价每组的分类结果。

全课总结,拓展思维。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周次

课次

4

授课课题

认位置

教学

基本内容

课本第9—10页。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

2、能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在分组学习中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及难点

认识物体之间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二、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出示主题图——教室。

提问:观察主题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教室)教室里有些什么?

讨论交流。

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军的什么位置?板书

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军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分组讨论。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讨论后汇报:

联系教室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小组学生相互说一说、指一指,教室里的人或物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游戏。(1)指一指你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

(2)拍手。

三、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4、5题。

总结评价。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与教学反思

周次

课次

5

授课课题

1―5的认识及书写

教学基本内容

课本第11—12页。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点及难点

会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

出示主题画:

(一)认真观察,主动学习

1、认识1

(1)问: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师:凡是象这样: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3)请你拿出1根小棒

2、认识2

(教学方法同上)

3、认识3

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4、认识4、5

(教学方法同上)

(二)、出示计数器

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2

3、4、5方法同上。

板书:1、2、3、4、5

(全班齐读:正、反读)

(三)、教师说,学生操作

1、请你伸出4个手指头2、请你画出3个三角形3、请你拿出5个圆片。

三、教学写数字1――5

1、教师教拿笔姿势

2、教写每个数字的起笔,运笔、落笔。先教师示范,紧接着,学生书空,然后学生在书中描红。

四:练一练

第21页的第1――――4题,学生做在书上

(1)学生互评(2)集体评(3)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与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