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梳理探究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42018中考历史考前知识点梳理。
2018中考历史考前知识点梳理
一:中国近现代史
1近代不平等条约比较
(1)《南京条约》中的哪一条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2)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最大的特点是: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3)《辛丑条约》的特点:a惩罚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每个中国人处罚一两白银)
b: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控制清政府,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庭”(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没有割地条款。
2: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中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比较
洋务运动,
百日维新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背景
二次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出现严重统治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中国出现空前民族危机
《《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庭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袁世凯尊孔复古
性质
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受影响思想
〈〈海国图志〉〉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严复译著〈〈天演论〉〉
西方的启蒙思想
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
作用
工业化的起步
思想启蒙
推翻了君主专制,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动摇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
3: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在侵略与反侵略的背景下展开的
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与西方近代化由思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制度(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到产业(第一次工业革命)历程相比,中国的近代化顺序相反(由技术到制度到思想)
4:近代中国与近代日本比较
(一)相同点
在步入近代前都是亚洲的封建制国家,对外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66职场网 DM566.CoM]
在近代都遭到欧美列强的侵略,都被迫签定了不平等条约
从十九世纪60年代起,都在遭到欧美列强的侵略背景下开展向西方学习社会变革
(二)不同点
(1)日本的明治资本主义维新使日本走上了道路,成为亚洲的强国,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命运。中国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2)日本在近代建立了一个具有近代思想的强有力的明治政府;而中国仍然是腐败无能清政府统治
(3)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的半封建国家
5:新民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比较不同点
(1)领导阶级不同:是先进的无产阶级领导革命
(2)指导思想不同: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
(3)选择道路不同: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
6:中国近现的四次大的社会变革
第一次:辛亥革命-----结束中国二千多年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第二次: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第三次:三大改造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第四次:改革开放解放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7:三大思想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革命思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毛泽东思想继承了孙中山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邓小平理论继续毛泽东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从发的思想核心
8: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核心作用
(1)辛亥革命-----结束中国二千多年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开启了民族复兴的大门
(2)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振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中华民族由衰转盛的转折点
(3)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准备了基础条件
(4)开辟了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956三大改造完成,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我党经过艰辛探索,逐渐弄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开辟了一条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复兴的发展之路
(5)建立了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颁布。
(6)建立了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的独立的比较完整工业体系--------一五计划和六七十年代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7)培育了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的民族精神和社会风气。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通过学习先进典型人物和模范人物、在全社会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廉洁奉公、爱岗敬业、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风气成为社会风气的主流。
(8)构筑了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国际环境。
新中国一成立便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尊重和广泛赞誉。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事关国家安全、主权和领土完整等核心利益问题上从不妥协,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出兵抗美援朝,下决心研究制造了“两弹一星”,为和平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安全环境。上世纪70年代,中国调整了外交工作的战略,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打开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改革开放后,中国坚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始终处于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9)构筑了有利于民族复兴的和谐的国内环境
西藏和平解放,实现祖国大陆的统一,实现民族大团结,少数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方针政策,实现了民族团结,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构建了和谐的国内环境。
9: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
(1)中共一大(1921),成立大会(2)八七会议(1927)决定举行秋收起义(3)遵义会议(1935)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4)中共七大(1945)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5)中共八大(1956),社会主义探索开始(6)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伟大的转折,改革开放开始(7)中共十二大(198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8)中共十三大(1987)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9)中共十四大(199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10)中共十五大(1997)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党在工作中心变化:八七会议后党的工作由城市转入农村,红军长征后,革命的中心由南方转到西北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中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
10:关于农村的几次改革
(1)1950-1952年土地改革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废除了几千年的土地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1953-1956年农村合作化道路
(3)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建立
(4)1978打破人民公社体制的束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促进社会进步的几次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动摇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促进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奠定基础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打破两个凡是的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邓小平的南方讲话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是改革开放从摸索期到大发展期的转折点,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2:近代史见证两大城市
南京:近代史的开始和结束(《南京条约》,南京国民政府垮台)
北京:两度劫难(英法联军,八国联军),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
13:各个时代的主题
(1)振兴中华(2)民主共和,实业救国(3)打倒军阀,除列强(3)抗日救亡(4)和平民主
14:近现代影响中国的思想以及两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从《海国图志》到新文化运动中国学习的对象是西方,影响中国的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民主思想
(2)从新文化动动后期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学习的是苏联,影响中国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先后经历过两次从照搬和沿袭苏联的道路和模式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a:中国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苏联的中心城市暴动革命模式)到农村包围城市符合中国国情革命道路的开辟;b:建国后,计划经济模式,工业化的实现(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到改革开放,实现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市场转变,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扩展阅读
2018中考历史知识点:鸦片战争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2018中考历史知识点:鸦片战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18中考历史知识点:鸦片战争
第1课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工业原料。
2.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
3.虎门销烟:
时间: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
经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时间:1840-1842年。
5.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6.鸦片战争影响:
①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7.启示:落后就会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2018中考历史知识点:经济大危机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2018中考历史知识点:经济大危机”,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2018中考历史知识点:经济大危机
第4课经济大危机
一、经济大危机爆发
1.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3.时间:1929--1933年。
4.开始国:美国
5.特点: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6.影响:
⑴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矛盾加深。
⑵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二、罗斯福新政
1.原因: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5.中心措施: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
6.评价:
(1)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7.启示: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2018中考语文知识点:成语部分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2018中考语文知识点:成语部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18中考语文知识点:成语部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水被冻结成三尺的冰,不是一天的寒冷就可以造成的。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
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入老虎的洞,不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临险境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也比喻不进行认真的
实践就不可能得到真知。
【吃一堑,长一智】
堑:壕沟,比喻挫折。
经受一次挫折,就会增长一分智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尺比寸长,但用在比尺更长的地方则显得短;寸比尺短,但用在比寸更短的地方则显得长。比喻人或事物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也作“尺短寸长”或“寸长尺短”。
【初生牛犊不怕虎】
犊:小牛。刚出生的小牛不惧怕老虎。比喻青年人无所畏惧,敢闯敢拼。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ǐ
要知道报答,知恩报恩,受人一点恩惠,就要加倍报答。
【独木不成林】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
【磨刀不误砍柴工】
磨刀花费时间,但不耽误砍柴。比喻事先充分做好准备,就能使工作加快。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q世上难办的事情,有心人是一定能办到的。指成事在人,只要专心一致,
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书到用时方恨少】
方:才。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意思就是有些知识,需要用的时候用不上,因为当初没学好。教育我们应该牢固掌握知识,在必要的时候,就不会茫然失措了。
【行百里者半九十】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障: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玉不琢不成器】
一块美玉如果不经过精雕细琢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精致的玉器,人如果不认真学习,就永远不会懂得许多知识和道理。
【众人拾柴火焰高】
比喻人多力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