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2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人口增加和大众化教育,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积极方面的影响。

2.了解由于工业革命,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也带来一系列的后果。

3.认识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

重点:工业化带来的变化。

难点:正确评价工业化的影响。

导入新课:

出示地球变暖的图片,随着工业化推进,全球变暖趋势持续发展。2017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比1981年至2010年平均值(14.3℃)高出0.46℃,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1.1℃,成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也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非厄尔尼诺年份。

讲授新课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人口增长的原因,表现;

2.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3.大众教育的目的,情况和意义。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点拨:

1.人口增长的原因: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表现:19世纪前50年,英国人口从900万増加到1800万。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增长更为惊人,19世纪20年代人口约为1000万,到1914年人口已超过1亿。

2.劳动力结构变化

(1)农业人口减少;从事工业和商业的人数增加;

(2)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他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为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3.大众教育

原因(目的):19世纪中期以后,为适应工业化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

推广大众教育,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概况:中等教育--法国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教育(1802年)

免费义务教育--1870年,英国法国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系统教育体系--19世纪初,德国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意义: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三)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社会具备了提倡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独立生存权利的经济基础,人口增长出现了明显变化。在工业革命时期后的50年人口更是加速增长,几乎增长了一倍。威廉姆斯用“人口爆炸”来形容19世纪英国人口的增长。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引起死亡的疾病、瘟疫、饥荒、地方性战争有所减少,人口增长至少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作用的结果。——摘编自舒小昀著《欧洲的历史与文明》

工业革命促进人口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1.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2.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出生率上升和死亡率下降;3.政局稳定。

二、城市化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城市化的原因,表现;

2.城市化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讲解:

1.城市化的原因表现: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里。到19世纪后期,大部分英国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了。

2.城市化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城市的卫生、居住等状况很差。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环境开始得到改善。城市供排水设施建设起来,街头照明日益完善,还出现了马拉的轨道公共客车和有轨电车等城市公共交通工具。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三)合作探究:近代城市人口的变迁

分析上面表格中的数据,看看这几个城市人口的增长趋势有什么共性?这说明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什么现象?

城市人口大幅度增长加快。

现象: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上升。

三、社会问题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及其原因表现。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讲解:

1.首先是社会矛盾激化。一方面,资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社会财富,他们日益富裕;另一方面,广大工人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获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他们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越来越不满。工业革命开始后不久,就有工人破坏机器以表达自己的愤怒。随着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强烈。

2.环境污染。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三)合作探究1: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有益的变化:人口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教育大众化;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变化;

有害的变化:社会矛盾激化;环境污染

合作探究2:1952年12月5日至9日,伦敦上空受反气旋影响,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伦敦被有浓厚的烟雾笼罩,交通瘫痪,行人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进。市民不仅生活被打乱,健康也受到严重侵害。许多市民出现胸闷、窒息等不适感,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增加。直至12月9日,一股强劲而寒冷的西风吹散了笼罩在伦敦的烟雾。据统计,当月因这场大烟雾而死的人多达4,000人。此次事件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

近年来,我国北京等华北地区雾霾严重,我国治理雾霾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出台一系列有效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利用清洁能源技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等。

请同学们画出本课的知识树或者知识网络图

相关知识

历史九年级下册《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知道城市化和工业化密不可分,但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很多问题,学会理性、科学地看待工业革命的成果。

2.领会文明生活的含义,感受文明生活的内涵,理解工业革命与我们现今所享受的文明生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全面了解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客观分析其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领会文明生活的含义,感受文明生活的内涵,从而理解是工业革命带给我们今天所享受的文明生活。

从现实出发,通过列举身边熟悉的人和事的变化,感受工业革命对人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如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等。

“工业化、城市化”等抽象、专业内容的理解;感受、理解现实工业革命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工业革命使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深深打上了工业化的烙印,工业革命为人类带来极大的便捷的同时,也给我们带了新的痛苦。工业革命到底让这些工业国家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是有益的呢,还是有害的?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学生讨论:为什么工业革命能够促进人口增长?(生产力、医疗等方面)

2.工业革命促使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3.大众化教育

为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

(二)城市化

1.概念解释: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2.工业化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举例说明你所知道的历史上城市的形成。

工业化需要大量的雇佣劳动力,劳动力的高度集中逐步形成城镇和城市,这就掀起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新的运动——城市化。因此,工业化必然会促进城市化,城市化又进一步推进工业化。

(三)社会问题

1.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城市病”)

(工业污染、交通堵塞、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等。)

①社会矛盾激化:贫富差距。

②环境污染。

2.分组探究:如何解决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的问题?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如何改善城市环境(水、大气、噪音、固体废弃物等)?

三、合作探究:

你所在的城市(城镇)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城市化的程度如何?

四、作业布置:

目前我国也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中,调查你周围环境的变化或你家庭生活的变化,写一篇题为《工业化对我生活的影响》的短文。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二)城市化

(三)社会问题

初中九年级历史下册《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


课题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日期

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人口增长、劳动力结构变化、推行大众教育、城市化及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同时也要谁认识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这一辩证性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推广大众教育、城市化

难点:对科技推动社会进步也带来负责影响的理解

突破方法:因学生对本课内容比较熟悉,结合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等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加强对本课重点的分析、归纳和概括。通过设置问题,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师补充的历史资料,从面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具备很多历史知识,较好掌握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依据信息得出结论。鉴于本课的内容较为抽象,所以适当地选取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并将其结合在一起,以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认识和理解问题。

教具和教法

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自制教学课件、有关插图

教法:情景导入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练习检测法、线索总结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师: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既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欢欣,也体验到很多新的痛苦。这些国家的社会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是益呢?还是有害呢?让我们共同学习第6课——工业国家的社会变化。

生:学生认真听讲。

利用问题能调动学生情绪,渲染气氛,自然奖学生带入课堂。

多媒体展示材料:

工业革命使有限的土地面积能够供养更多的人口,刺激了欧洲人口在19世纪约为人增长。从1800-1914年,欧洲人口由1.9亿发展到4.6亿;同期美国人口从500万增加到约1亿人。与人口成长紧密相连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西方社会不断城市化。在德国,1840年人口有10万左右的城市只有两个,到1910年则达48个。英国1901年的人口统计表明,从事农业的人口只占工业企业雇佣的人口的20%左右。美国在1915年有40%左右的人居住在工业地区。

问题:从材料中能找到哪些工业革命后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多媒体展示马尔萨斯图片

师讲述人口增长的原因和代表国家。

多媒体展示“英国女工”图片。

师讲述劳动力结构变化的原因和代表国家。

过渡: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推行大众教育。

师讲述大众教育出现时间、原因、代表国家、产生过程和意义。

二、城市化

多媒体出示19世纪英国城市图片

师讲述城市化出现的时间、原因和代表国家。

多媒体出示图片,展示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的街道狭窄而拥挤,卫生条件极差,孩子们在垃圾堆上玩耍。

师讲述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师讲述工业革命后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的情况。

多媒体出示材料:

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润全世界;从这条肮脏的下水道中,流淌着纯金。在这里,人类的发展成就既是最完备的,又是最野蛮的。

——阿萨勃里格《英国社会史》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认为“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

学生阅读材料和材料,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学生自已写出答案,组内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回答。

通过对教材和材料的解读,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类比讲述,使学生明白教育对于科技发展和经济进步的重要性。

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指导学生学会对比分析评价历史问题。

一、选择题

1、右图反映的情景主要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A.提高了生产效率B.拉大了贫富差距

C.改变了生活方式

D.加速了战争爆发

2、19世纪中期,诗人查尔斯·波德莱尔和沃尔特·惠特曼为各自的城市发出了吟唱:巴黎景象,雄鸡的报晓深长悠远,刺穿了清晨的烟霾,高楼沐浴在雾海,人们在工作间里妨受着痛苦,在卑微的渴望中呼出垂死的气息……曼纳哈塔(即曼哈顿),人行道上挤满了车辆,宽广的大道上,充斥着妇女和商店及展览,一百万人口,自由和极好的礼仪,嘹亮的声音,热情好客,最勤劳和友好的年轻人,匆忙和波光粼粼的城市啊!我的城市!两段诗歌表明()

A.工业化给城市带来的只有痛苦

B.工业化污染城市环境成共识

C.诗人们对城市工业化的看法不同

D.工业化城市受到普遍欢迎

学生生自主完成回答。

检测当堂掌握情况。

学习总结:(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方法和有疑惑的问题,也包括走过的弯路的反思!)

作业设计

1、主体作业:

课后书面作业:相应习题。

2、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增长

(1)原因:

(2)代表:

2、劳动力结构变化

(1)原因

(2)代表:

3、大众教育:

(1)时间:

(2)原因:

(3)代表:

(4)过程:

(5)意义:

二、城市化

1、时间:

2、原因:

3、代表: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的加剧

1、环境污染

2、贫富分化的加剧

教学反思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题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日期10月8日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人口增长、劳动力结构变化、推行大众教育、城市化及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同时也要谁认识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这一辩证性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推广大众教育、城市化

难点:对科技推动社会进步也带来负责影响的理解

突破方法:因学生对本课内容比较熟悉,结合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等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加强对本课重点的分析、归纳和概括。通过设置问题,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师补充的历史资料,从面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具备很多历史知识,较好掌握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依据信息得出结论。鉴于本课的内容较为抽象,所以适当地选取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并将其结合在一起,以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认识和理解问题。

教具和教法

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自制教学课件、有关插图

教法:情景导入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练习检测法、线索总结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师: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既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欢欣,也体验到很多新的痛苦。这些国家的社会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是益呢?还是有害呢?让我们共同学习第6课——工业国家的社会变化。

生:学生认真听讲。

利用问题能调动学生情绪,渲染气氛,自然奖学生带入课堂。

多媒体展示材料:

工业革命使有限的土地面积能够供养更多的人口,刺激了欧洲人口在19世纪约为人增长。从1800-1914年,欧洲人口由1.9亿发展到4.6亿;同期美国人口从500万增加到约1亿人。与人口成长紧密相连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西方社会不断城市化。在德国,1840年人口有10万左右的城市只有两个,到1910年则达48个。英国1901年的人口统计表明,从事农业的人口只占工业企业雇佣的人口的20%左右。美国在1915年有40%左右的人居住在工业地区。

问题:从材料中能找到哪些工业革命后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多媒体展示马尔萨斯图片

师讲述人口增长的原因和代表国家。

多媒体展示“英国女工”图片。

师讲述劳动力结构变化的原因和代表国家。

过渡: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推行大众教育。

师讲述大众教育出现时间、原因、代表国家、产生过程和意义。

二、城市化

多媒体出示19世纪英国城市图片

师讲述城市化出现的时间、原因和代表国家。

多媒体出示图片,展示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的街道狭窄而拥挤,卫生条件极差,孩子们在垃圾堆上玩耍。

师讲述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师讲述工业革命后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的情况。

多媒体出示材料:

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润全世界;从这条肮脏的下水道中,流淌着纯金。在这里,人类的发展成就既是最完备的,又是最野蛮的。

——阿萨勃里格《英国社会史》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认为“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

学生阅读材料和材料,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学生自已写出答案,组内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回答。

通过对教材和材料的解读,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类比讲述,使学生明白教育对于科技发展和经济进步的重要性。

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指导学生学会对比分析评价历史问题。

一、选择题

1、右图反映的情景主要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A.提高了生产效率

B.拉大了贫富差距

C.改变了生活方式

D.加速了战争爆发

2、19世纪中期,诗人查尔斯·波德莱尔和沃尔特·惠特曼为各自的城市发出了吟唱:巴黎景象,雄鸡的报晓深长悠远,刺穿了清晨的烟霾,高楼沐浴在雾海,人们在工作间里妨受着痛苦,在卑微的渴望中呼出垂死的气息……曼纳哈塔(即曼哈顿),人行道上挤满了车辆,宽广的大道上,充斥着妇女和商店及展览,一百万人口,自由和极好的礼仪,嘹亮的声音,热情好客,最勤劳和友好的年轻人,匆忙和波光粼粼的城市啊!我的城市!两段诗歌表明()

A.工业化给城市带来的只有痛苦

B.工业化污染城市环境成共识

C.诗人们对城市工业化的看法不同

D.工业化城市受到普遍欢迎

学生生自主完成回答。

检测当堂掌握情况。

学习总结:(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方法和有疑惑的问题,也包括走过的弯路的反思!)

作业设计

1、主体作业:

课后书面作业:相应习题。

2、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增长

(1)原因:

(2)代表:

2、劳动力结构变化

(1)原因

(2)代表:

3、大众教育:

(1)时间:

(2)原因:

(3)代表:

(4)过程:

(5)意义:

二、城市化

1、时间:

2、原因:

3、代表: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的加剧

1、环境污染

2、贫富分化的加剧

教学反思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