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中考历史必备知识点:经济大危机

幼儿园知识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2

中考历史必备知识点:经济大危机。

中考历史必备知识点:经济大危机

★第4课经济大危机

一、经济大危机爆发

1.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3.时间:1929--1933年。4.开始国:美国

5.特点: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6.影响:

⑴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矛盾加深。

⑵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二、罗斯福新政

1.原因: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2.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4.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5.中心措施: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

6.评价:

(1)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7.启示: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相关知识

2018中考历史知识点:经济大危机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2018中考历史知识点:经济大危机”,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2018中考历史知识点:经济大危机

 第4课经济大危机

一、经济大危机爆发

1.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3.时间:1929--1933年。

4.开始国:美国

5.特点: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6.影响:

⑴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矛盾加深。

⑵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二、罗斯福新政

1.原因: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5.中心措施: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

6.评价:

(1)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7.启示: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中考历史必备知识点:美国经济的发展


中考历史必备知识点:美国经济的发展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一、发展概况

时期主要表现(特点)主要原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尤其迅速,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占据广阔的国际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改善人民生活,创造发展环境。

20世纪七八十年代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经济发展弊端显露;经济危机打击;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20世纪九十年代持续稳定发展,发展速度名列西方发达国家前列,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社会经济改革;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时期

主要表现(特点)

主要原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尤其迅速,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占据广阔的国际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改善人民生活,创造发展环境。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

经济发展弊端显露;经济危机打击;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20世纪九十年代

持续稳定发展,发展速度名列西方发达国家前列,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社会经济改革;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二、启示:

1.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与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的经济建设在产业结构上应该注意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合理配置;在空间布局上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开发的力度。

九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大危机》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大危机》知识点整理

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何特点?有何影响?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特点:(1)涉及范围特别广。(2)持续时间特别长。(3)破坏性特别大。

影响:(1)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大量企业破产,工人大批失业,小农破产,无业人口颠沛流离。(2)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打击,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

2、罗斯福新政有何作用?如何正确评价美国罗斯福新政?

作用:(1)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2)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3)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4)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评价:(1)肯定方面:“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国度过了危机。(2)局限方面:但是“新政”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做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作用?

借鉴作用:(1)面对社会危机,决策者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走极端,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工业方面加强国企改革,合理调整产业结构。(3)农业方面关注“三农”问题,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如提高农产品价格等,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4)新建许多社会公共工程,解决好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减少失业队伍。(5)改革也是生产力,任何国家和制度要向前发展,必须根据国情进行改革,只有改革才有生命力。等等。

4、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中国有何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日本为了转嫁经危机的严重后果,1931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军部法西斯势力上台后,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给中国人民带了深重的灾难。

5、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相同点:①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②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统治。③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④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它应完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后的经济改革。②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③根本目的不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④方式不同: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⑤侧重点不同:新经济政策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罗斯福新政是以工业为主,实行工业复兴法。⑥作用不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6、你认为要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应建立怎样的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者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相结合,市场起基础作用)。

7、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国将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推动经济的继续发展?美国克服经济困难采用的手段和我国为推动经济的继续发展将采用的手段分别说明了什么?

手段:市场经济

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也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社会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无论哪种经济,只要有利于其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可以互相借鉴。

8、从苏联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成功改革,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启示: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实事求是;要勇于探索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