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法典》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2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法典》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法典》教案及教学反思”,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法典》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查士丁尼法典》的先进性;知道君士坦丁堡是东西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知道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建筑艺术特征。

1.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地图、课堂练习、学生讨论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们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多元的,我们要包容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来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

1.重点:君士坦丁堡堡在沟通东西贸易和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2.难点:《查士丁尼法典》的先进性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习题准备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播放《花样姐姐》预告片

提问:在土耳其的国土上曾经存在过一个古老的帝国,它出现于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它的都城是东方教会的中心,你们能猜出这个帝国的名字吗?

回忆罗马帝国分裂和东西方教会分裂的知识点

通过热点节目与新课主题关联,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检查学生原有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提问引出新课内容。

查士丁尼

练习册P17《民法大全》使他著称于世;

提问

1.这位皇帝是谁?

2.他一生“征服”的结果是什么呢?

3.为什么说《民法大全》使他著称于世?

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根据问题进行阅读,并落实教科书的基础知识

查士丁尼

教科书P48小字有关《查士丁尼法典》内容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完成“连连看”这个任务

并结合学生所完成的任务,对《查士丁尼法典》与《汉姆拉比法典》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分组讨论,完成“连连看”的小游戏,比较两部法典内容

对难点内容,通过练习加以理解;

通过比较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查士丁尼法典》的先进性

君士坦丁堡

教科书P50第一段小字

提问:伊斯坦布尔的曾用名叫什么?

知道伊斯坦布尔就是拜占庭时期的都城君士坦丁堡

培养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展示伊斯坦布尔城区图、拜占庭帝国地图、伊斯坦布尔海峡图

介绍伊斯坦布尔海峡分隔了欧亚两洲;展示拜占庭帝国的疆域图和伊斯坦布尔海峡航拍图;要求学生把两图进行仔细观察比对,找出君士坦丁堡在伊斯坦布尔海峡航拍图上的位置并标注

通过直观图片和地图的介绍与观察,标注出君士坦丁堡的位置

通过直观图片的观察,使学生加深对君士坦丁堡特殊地理位置的认识

君士坦丁堡

阅读P49君士坦丁堡一目第一段大字内容

提问:君士坦丁堡除了地理位置特殊,它对拜占庭帝国而言还有什么特别重要的城市功能吗?

根据问题阅读教材,查找出君士坦丁堡的城市功能

培养学生根据问题进行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科书P50第三段小字内容

展示《圣索菲亚大教堂》内景和外景照片

提问:在君士坦丁堡有一座杰出的建筑,它是拜占庭文明的集中体现,你们知道这座建筑的名字吗?

结合教材“圣索菲亚大教堂建筑简介,通过图片观察,找出这座建筑中混搭风格的建筑细节?

提问:请同学们给这座建筑做一个点评吧?

跟随教师指导,寻找不同风格的建筑细节。思考:为什么圣索菲亚大教堂能融合多种建筑风格?

培养学生结合文字介绍来有目的观察图片的能力,

通过图片的展示,也能使抽象的文字介绍变得直观,有助理解和认识拜占庭文明多元融合的特点

资料:1897-2002年在中国境内出土了34枚东罗马金币……

地图:《丝绸之路》

辨别资料真伪,这则消息是真是假?提问:拜占庭和中国的交流时通过什么途径进行的?金币的出土说明了两国之间有什么互动交往

通过信息真伪的判别,知道中国和拜占庭在5世纪-8世纪末就有了密切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这些经贸往来,文化互通是通过丝绸之路完成的

通过新老知识迁移和联系,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概念,人类文明史在相互交融中不断发展的。

课本P50最后一段小字内容

提问:中国与拜占庭之间的交流与交往,相互输入和输出了哪些东西。并设置“归类小游戏”

通过“归类游戏”与提问让学生了解中国和拜占庭之间存在着多样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对中国与拜占庭之间有紧密交流和多元贸易的印象

罗马帝国分裂后,东西罗马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命运状态。西罗马帝国灭亡,而拜占庭帝国又继续存在了千年,在查士丁尼时期,拜占庭帝国盛极一时,他主持编成的《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对后世立法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他著称于世。但是,拜占庭帝国也没有逃脱历史的大淘沙,在1453被土耳其人所灭。君士坦丁堡作为拜占庭的都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社会功能的重要使它成为了东西文化和经济交流的沟通桥梁,也为成就了多元融合的拜占庭文明,其中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文明的集大成者。在公元5世纪-8世纪末中国作为拜占庭帝国在东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重要一站,早有了密切往来,两国之间对于彼此文化的包容与宽容,互为丰富和拓展了本土原有文化内涵与外延。

拜占庭帝国

教学反思

教学成功之处

通过热门视频,导入新课内容,通过这种方法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

通过“温故知新”的联想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比如:在介绍《查士丁尼法典》时与《汉穆拉比法典》进行比较,突出此部法典的先进性,从而让学生能更直观的认识到这部法典对于拜占庭帝国黄金时代到来的积极作用。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涉及了政治、地理、语文、数学、英语、艺术等多种学科。比如:讲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就会涉及到这一部法典对于中国现代立法体系形成的影响;介绍“君士坦丁堡”特殊的地理位置,就会与地理学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等。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以“老知识”为新知识的教学载体,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仅能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也能提升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教学不足之处

首先,在课程设计中,对于重难点教授时间上的分配,经验不足。容易出现面面俱到,不善取舍,最后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

其次,在与生互动环节,特别是在引导学生利用“温故知新”的方法进行历史史实分析和归纳的过程中,为学生搭建“爬升梯”的能力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三种状况:

1.引导“线索”过于直接,丧失了学生分析和探究问题的意义。

2.引导“线索”含糊不清,以致学生无法利用好线索进行问题分析与探究,从而出现“冷场”的状况。

3.引导“线索”吸引力不够,无法引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再次,在授课重点和难点的展示环节,板书欠缺。板书是每一堂新课的精华,也是学生今后复习的一个提纲指南,但是规范授课习惯的养成及授课过程中的紧张经常会造成“板书”的缺失。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历史不仅是一门让学生了解和牢记“历史史实”的学科,它同时还是一门培养学生言语技能的学科。所以,在学史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培养学生史实归纳与分析,同时能他们锻炼用自己的语言较为规范地、明了地来表述自己的历史观点。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是他们语言规范表达的“榜样”,也应积极为学生创设表达能力锻炼的机会。

三、教学机智

1.在读图学史的环节,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查士丁尼与廷臣》壁画时,我借助中世纪绘画作品《最后的晚餐》中耶稣的人物绘画细节的展示与讲解,来帮助学生进行联想,以推断查士丁尼头部光环所内涵的象征意义,从而让认识到他是一位皇权和教权集于一生的皇帝。

2.在介绍《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立法影响时,我把该《民法大全》与中国法律体系的建立相联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该重要意义的认识。

3.在观察和了解《圣索菲亚大教堂》多元融合的建筑风格时,把它建筑风格中所特有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风格的融合特点做突出展示,从而进一步强调帝国兴衰灭亡前后,对于该地区宗教信仰和文明特色的深远影响。

四、学生创新

1.在完成《查士丁尼法典》和《汉穆拉比法典》比较练习时,学生会利用一定的做题技巧进行判断与分析,从而成功完成两个法典法令条例的配对。

2.在读图观察《君士坦丁堡》的特殊地理位置时,学生们会通过教材内容,结合地图来查找君士坦丁堡的位置。

3.在观察和分析《圣索菲亚大教堂》建筑风格时,学生能结合拜占庭帝国的兴衰灭亡过程以及拜占庭地阔欧亚的特点,来分析该建筑之所以会呈现出多元融合,多宗教建筑风格混杂的原因。

五、再教设计

在教法上,会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会在课前事先布置“学习单”,以便学生更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前预习;在知识点上,会通过练习来加强学生对于重点的记忆和难点的理解;在组织教学上,学生根据“学习单”的要求准备小组作业,授课过程中,教师串联学生作业成果,并结合成果展示进行点评,并适时地对本课重点和难点进行强化与梳理。

精选阅读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教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1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拜占庭帝国的地理范围;《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罗马民法大全》;了解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基本状况,能正确评价《查士丁尼法典》。《罗马民法大全》的历史地位。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
分析归纳总结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拜占庭帝国曾经创造辉煌的文化,对东欧的影响巨大,但是后来,由于统治者无视西方城市兴起,资产阶级文化,衰落了。给我有哪些启示,有许多值得我们吸取教训的地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查士丁尼法典》内容及其影响,拜占庭帝国创造的辉煌成就
难点: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此时的东罗马帝国又如何呢?为什么人们会把东罗马帝国称为“拜占庭帝国”呢?本课将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 、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地理范围:希腊以及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
2、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的前身——古希腊的殖民地拜占庭城,所以人们把东罗马帝国又称为拜占庭帝国。
3、查士丁尼:
查士丁尼一世(约483年5月11日-565年11月14日),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皇帝(527年-565年),史称查士丁尼大帝查。士丁尼一世是古罗马时代末期最重要的一位统治者,也是一名野心家,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征服北非汪达尔王国、意大利东哥特王国,领土扩大。在东方,他与罗马的历史旧敌-波斯的萨珊王朝也进行过多次战争。在他统治期间拜占庭帝国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光复了许多曾经属于罗马帝国的土地,包括意大利、西班牙、和北非等重要的行省,使地中海再度成为罗马的内海,同时灭亡了许多日耳曼蛮族在西罗马废墟上建立的王国,结束了他们对于罗马的和平长期以来的威胁。他还下令纂成《查士丁尼法典》等四部法典(总称《民法大全》),为罗马法的重要典籍,对后世法律影响很大。他的统治期一般被看作是历史上从古典时期转化为希腊化时代的东罗马帝国的重要过渡期,也被认为是最后一个属于真正罗马人的时代。在他去世后,尽管拜占庭在马其顿王朝再度繁荣过一次,但再也没有能像他统治的时代一样成为让整个欧洲惧怕的真正意义上的帝国。查士丁尼也被称为“最后一位伟大的罗马皇帝”
4、《查士丁尼法典》
A、目的: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编撰过程:查士丁尼继任皇帝后,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从529年起,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
B、《罗马民法大全》:由《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查士丁尼法典》四部法律组成。
C、地位:《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它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它是欧洲民法的基础。
历史地位:
《罗马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对后世的立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阿拉伯人、日耳曼人,不断进攻拜占庭帝国,领土面积不断缩小。
2、查士丁尼时期的拜占庭帝国
大规模的征战,基本恢复了罗马帝国的疆域。
3、拜占庭皇帝为什么会求助于西欧封建主的军事援助?结果怎样?
原因: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
结果:不仅没有给予拜占庭军事援助,反而攻打拜占庭,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地区。
4、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
①穷兵黩武,四处征讨,国库空虚,财尽民穷;②外族势力入侵。
启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5、帝国的灭亡: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亲率大军和几百艘战船,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土军用重炮轰城,但因城防坚固,金角湾又有铁链封锁,一筹莫展。后来,用木板铺路,涂上油脂,把七十多艘战船从木板路上运入金角湾。然后,迅速架起浮桥,从海路两面同时攻城,经过鏖战,君士坦丁堡陷落。在战争中,土军烧杀劫掠,很多宏伟建筑毁于一旦,大量珍贵文物和艺术品被付之一炬。
君士坦丁堡(拜占庭)三面环海,南北两面有狭长的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赫勒斯旁海峡,只要封锁两海峡,就可以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来的敌船的航行。城的西面则修了两道高大的城墙,保卫了君士坦丁堡的陆上进口。只要君士坦丁堡不被攻克,帝国就能继续存在。
5、拜占庭帝国对文化的影响:
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它对东欧文化的影响更为巨大。9世纪,拜占庭教士创造的西里尔字母,是后来俄罗斯、塞尔维亚字母的起源。
(三)、本课小结
《查士丁尼法典》等四部法典组成的《罗马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对后世的立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拜占庭帝国的衰落启示我们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四)、课堂练习:
1、东罗马帝国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是因为()
A.它的第一个皇帝叫拜占庭B.它的首都是拜占庭C.拜占庭是东罗马帝国内最著名的建筑D.拜占庭文化底蕴深厚
2、下列关于《查士丁尼法典》说法错误的是()A.它是查士丁尼组织编纂的B.它是2世纪以来罗马皇帝颁布法令的汇编C.《查士丁尼法典》历时6年才完成
D.《查士丁尼法典》就是《罗马民法大全》
3、被誉为欧洲民法基础的是()
A.《查士丁尼法典》B.《法学汇纂》C.《罗马民法大全》D.《法理概要》
4、下列关于拜占庭帝国灭亡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①长期的对外战争
②外族势力入侵
③奥斯曼土耳其攻破君士坦丁堡
④帝国财政枯竭,内部人民起义不断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
(五)板书设计:
第11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一 、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地理范围:
2、拜占庭的来源
3、查士丁尼
4、《查士丁尼法典》
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外族入侵
2、查士丁尼时期的帝国
3、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4、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阿拉伯帝国》教学教案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阿拉伯帝国》教案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熟悉阿拉伯半岛的古代历史,如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国家的统一、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及灿烂的伊斯兰文明。而阿拉伯地区是当今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了解和熟悉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教的源起和由来,对理解当代国际政治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课讲述了伊斯兰教的创立,可以让学生比较世界三大宗教,以便加深记忆。此外,注意让学生总结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加深理解。

绘制图示法;要点提炼法;活动与探究法。

阿拉伯半岛位于西亚,是世界上主要的干旱地区之一,波斯湾沿岸地区号称“世界石油宝库”,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现今的阿拉伯半岛利用丰富的石油资源,购买先进的节水灌溉设备,使用海水淡化技术,已经把瀚海的沙漠改造成了干旱的宝地,出现了美丽的城市和绿洲。

那么,你想了解古代阿拉伯半岛的情况吗?知道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

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

◆教师展示《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地图,引导学生读图,了解阿拉伯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重要城市及阿拉伯人的社会情况,以此来了解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

通过师生讨论,伊斯兰教产生背景如下:

(1)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为争夺水源和牧场,部落间相互仇杀。

(2)内部矛盾丛生、商路不畅,引起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入侵。在这种形势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

(3)多神和偶像崇拜是民族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因而伴随着国家统一的潮流,伊斯兰教便应运而生了。

2.伊斯兰教创立的过程(阿拉伯统一的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伊斯兰教是谁创立的?

学生回答:穆罕默德。

◆教师给学生设计阅读问题,以时间顺序为线索梳理穆罕默德的活动,从而学习伊斯兰教的创立过程,进一步了解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穆罕默德的活动如下:

教师分组进行活动,引导学生总结世界三大宗教的相关知识点。学生归纳后,用表格方式呈现。

三大宗教的相关知识点

过渡: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他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将穆罕默德创立的阿拉伯国家建成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

二、阿拉伯帝国

教师出示《阿拉伯帝国》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和教材第56页内容,归纳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过程。

学生根据教材能够详细说出阿拉伯帝国扩张的过程,然后可尝试绘制扩张路线图。

教师过渡:在阿拉伯帝国扩张的过程中,有一次著名的战役,是和当时唐朝进行的。

多媒体出示《怛罗斯之战》图片,以此战为例,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述阿拉伯帝国扩张的过程。

教师过渡: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伴随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广泛传播。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伊斯兰教会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和扩张过程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呈现答案。

教师归纳:

(1)严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种一神教的信仰,极力贬低各部落在分裂状态下传统信仰的神,目的是以一神教代替多神教,反映了阿拉伯贵族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它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2)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这种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教师过渡:阿拉伯人的对外扩张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奠定了伊斯兰哈里发国家的疆域基础,同时导致了中古时代文明格局的改变。在扩张过程中,阿拉伯人不断吸收其他先进文明的优秀文化成果,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阿拉伯文化

教师多媒体出示图片:《一千零一夜》和阿拉伯数字。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结合教材第57页内容,说出阿拉伯文化成就。

学生分组讨论阿拉伯文化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然后各抒己见。

教师归纳:阿拉伯人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并加以创造;统治者对文化的重

视。

阿拉伯文化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同时,具有包容性、多民族性和融合创新精神。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帝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它是在吸收、消化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波斯帝国和希腊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有鲜明的特点,又有很强的包容性。伊斯兰教是阿拉伯文化的灵魂。正因为伊斯兰教的诞生,所以才形成统一的阿拉伯国家,才有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才有阿拉伯文化的辉煌。伊斯兰教不仅是阿拉伯统一的旗帜,也是中古时期阿拉伯社会文化进步的旗帜。

教师归纳:阿拉伯人除了创造了灿烂的伊斯兰文明外,还担当了文化沟通者的角色。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阿拉伯国家是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步建立并实现统一的。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形成和扩张的过程中起到了一面旗帜的作用,阿拉伯贵族以伊斯兰教的名义号召信徒,伊斯兰教于是成了他们对外扩张的旗帜和精神支柱。同时,阿拉伯人的扩张又为伊斯兰教的向外传播开拓了广阔的空间。阿拉伯人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并加以创造,逐渐形成了兼容并蓄、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优质教案及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及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预示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强大起来,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经济上的条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

2、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

3、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4、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

教学重难点:

庄园制度的变化。

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教学准备: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通过图片和材料教学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论从史出的能力。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提示: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分散的一种状态。后来逐渐转向集中状态。

通过问题设置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目标导学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1.材料展示:有的富裕农民原先是某庄园的庄头,负责替领主管理庄园生产和其他事务。他们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由于农业发展、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农民向领主缴纳货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在财富普遍积累的基础上,一批富裕农民脱颖而出。他们是土地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法兰西,他们占有的土地达到总面积的1/5,有的地区甚至达到1/3。

提示:反映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些富裕的农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2.材料探究:

材料一在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材料二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不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1)材料一中,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叫什么?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什么的保护?

提示: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是城市居民。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保护法的保护。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反映了市民阶层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权利的扩大。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这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通过材料教学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课堂总结:

11世纪后,随着西欧城市与工商业复兴,社会经济的闭塞局面得到改观,对外交往逐日增多,12、13世纪,英、法等国开始了消除割据、推动中央集权化的政治进程。近代欧洲文明在这一时代孕育。西欧中世纪的文明并非“黑暗时代”所能涵盖,特别是中世纪后期,王权兴起、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以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正是西欧近代得以崛起的重要因素。

板书设计

1.庄园的衰落和瓦解

2.租地农场的出现

3.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出现

4.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

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具体教学中,我主要从认识经济方面的变化入手,运用大量史料,引导学生探究庄园制度的变化,了解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及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