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 ;(二)

高中曲线运动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0

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 ;(二)。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 ;(二)”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教案(二)
教材分析

第5课、第6课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本课以鸦片输入、禁烟运动为重点安排教材。输入鸦片的背景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英国为开辟国外市场,掠夺原料,必然把矛头指向中国,清朝中期政局的动荡,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乘虚而入。与日俱增的鸦片走私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禁烟就成为势在必行。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虎门销烟,是近代史上的爱国壮举,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清朝嘉庆时国势衰落,政治腐败;白莲教起义;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其危害;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措施;虎门销烟。

2.思想教育:①19世纪上半期,清朝江河日下,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处在上升阶段,对中国输入鸦片和侵略活动,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向外扩张侵略的必然结果,以启发学生对资本主义掠夺本质的认识。②英国侵略者把鸦片当作打开中国大门的“敲门砖”,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③林则徐的禁烟活动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是反侵略的爱国行为,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虎门销烟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意志。

3.能力培养:①在教师指导下分析“鸦片输入中国的历史背景”,认识资本主义的侵略本质。②分析林则徐在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鸦片走私的危害和林则徐的禁烟活动。

难点:鸦片走私的历史背景及其危害。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的综合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中国近代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基本线索是“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利用课文提示导入新课)

一、清朝中期政局的动荡(板书)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文治武功最盛的时期。在乾隆统治后期,政治就已腐败,贪污成风。从嘉庆开始,清朝国势江河日下,愈益明显,主要表现以下四方面:①政治腐败。历任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元老的曹振镛,他谈作官的决窍是“多磕头,少说话”。别看他们政治上无所作为,在搜刮民财上都不甘落后。嘉庆时,洪亮吉揭露,“从州县到督抚,无不通同作弊”。民间流传“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谚语。中央官僚贪污更为惊人,乾隆宠臣和珅被嘉庆抄家,资财竟达一、二千万两白银。②土地兼并严重。乾隆时,怀柔地主郝氏占地至“青腴万顷”;和珅拥有土地80万亩,连他的两个家丁也仗势掠夺土地6万多亩。到嘉庆、道光时,土地兼并现象更加严重,广东巡抚百龄上任不到一年,占田50万亩,督琦善占地256万多亩。农民纷纷破产。③军备废弛。连守卫京城的“劲旅”,其军官都是吞饷肥私,花天酒地。1835年,有人揭露八旗兵的情况说:“近见有三五成群,手提雀笼雀架,或相聚赌博……。”④白莲教起义。由于阶级矛盾尖锐,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其中规模较大的是嘉庆元年(1796年)爆发的川楚白莲教起,这次起义前后经历9年,活动地区遍及五省,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以上史实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清朝中期,中国这个古老的帝国已经开始腐朽没落了。

二、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板书)

1.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概况(板书)

正当清朝封建统治走下坡路的时候,西方资本主义却在上升发展,其中英国工业发展水平最高。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英国在世界各地掠夺殖民地,开辟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1808年,英国兵船侵扰中国东南沿海闯入珠江口的虎门等地。后来英国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发动了一系列掠夺殖民地的战争,落后的封建中国,自然成为他们眼中的一块肥肉。

2.无耻的鸦片走私(板书)

鸦片战争前,清帝国还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清政府采取限制贸易的闭关政策,英国企图用“商品重炮”轰开中国大门。中国封建社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他们不急需也无钱购买外国商品,英国的棉织品、毛织品销量极小。相反,中国的茶叶、生丝及其它土特产品,却受西方欢迎。1781~1790年,中国运往英国的茶叶,达9600多万银元,而1781~1793年英国输入中国的呢绒、布匹等全部工业品,仅1600多万银元。不如中国输入英国茶价的1/6。英国资产阶级为了获得中国的茶、丝,不得不运来大量银元。那时候,中英贸易,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而英国一直处于人超地位(对“出超”和“人超”教师应作解释人当英国资产阶级用正常的商品不能打开中国的大门时,他们竟然丧心病狂地向中国偷运鸦片,以牟取血腥的暴利。

鸦片俗名大烟,是罂粟中提炼出来的,是一种麻醉性的毒品,吸食鸦片会使人身体衰弱,精神萎靡,以致丧失生命。清政府先后多次下令查禁鸦片。但是,一箱鸦片(50~60公斤)纯利最高可达1000元,金钱驱使着鸦片贩子不惜冒绞首的危险疯狂走私。(指导学生看课本《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鸦片仓库》和《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提问:从表中显示出鸦片输入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有什么特点?(直线上升)为什么?那时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生产活增,要求尽快开辟新的商品市场,鸦片走私直线上升,正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要打开中国市场的急切心理。

3.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板书)

(指导学生看课文《抽大烟上了瘾》和课文小字部分)引导学生讨论;“西资本主义国家的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归纳)①影响清政府的收人。1835年,中国吸食鸦片的人数大约有200万以上。鸦片战争前20年里白银外流达1亿两,平均每年流出500万两,相当于清政府总收入的1/10,这引起清政府的财政危机。②腐蚀清政府的统治机构。那时处处烟馆林立,吞云喷雾的大烟鬼成千上万,文武官吏和清政府内部许多人吸食鸦片,他们接受贿赂,包庇走私,于是吏治更加腐败,他们用加租增税等种种办法把购买鸦片的花费转嫁到人民身上,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③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军队将领士兵吸食鸦片者大有人在,如广东水师中,官兵不但吸鸦片,而且大量受贿,大批“缉私船”甚至变成了鸦片走私船。④严重地摧残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总之,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4.中国人民强烈要求禁烟(板书)

中国人民深受鸦片之害,呼罂粟为“妖花”,视鸦片为“毒蛇”,称鸦片船为“鬼船”。1838年12月,广州地方政府处决鸦片贩子,英美殖民者无视中国主权,暴力阻止。一万多群众自动赶来,包围洋馆,用石块瓦片砸碎洋馆的玻璃,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

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板书)

1.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板书)

(用投影仪打出自制投影片《林则徐画像》和《林则徐纪念馆》,并按课文小字部分对林则徐作简要介绍。在清政府里,以林则徐为首的少数官员,坚决反对鸦片输入。林则徐上书道光帝:“……是使数十年之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提问:“林则徐为什么主张严禁鸦片?”然后教师指出,从1838年底到1839年初,道光帝先后8次召见林则徐,听取他对禁烟的主张,道光帝感到“银荒兵弱”对清统治不利,皇帝的宝座也将被鸦片冲垮,于是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前在广东查禁鸦片。

2.林则徐的禁烟措施和虎门销烟(板书)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到达广州。他先对鸦片贩卖的情况做了凋查,他日夜传询行商、散商,又召集当地知识分子向他们了解贩毒的地点和鸦片贩子的姓名。林则徐在掌握了情况之后,3月18日,他采取了严厉的禁烟措施:第一、勒令烟贩,必须在三天内把鸦片全部缴出;第二、要求外国商人,写下永远不再贩卖鸦片的书面保证,如有违反,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林则徐还向中外宣布:“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表示了坚决的禁烟态度。英国政府代表、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指使英国商人拒绝交出鸦片和写保证书。林则徐采取断然措施,下令断绝贸易,截回企图潜逃的英国最大的鸦片贩子颠地,封锁商馆,切断商馆与海上的交通,撤退商馆中的中国雇员,断水断电,还派水师在海面上巡逻,严密监视外国船只的行动。林则徐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中国军民的共同斗争,义律被迫答应交出鸦片,英美等国商人陆续交出鸦片共约110多万公斤。

义律被迫交出鸦片后,不断向中国发动武装挑畔。林则徐早有准备,禁烟同时,他视察了珠江口,在最窄处安置木排铁链,并添建炮台380门。(指导学生看课本《鸦片战争时期广州附近形势示意图》,指明珠江口、虎门、广州的位置)林则徐相信“民心可用”,从渔民中挑选水军,天天训练。他号召人民,“如英夷兵船一进内河,许以人人持刀痛杀”。这些措施有力地保证了禁烟运动的开展。

(用投影仪打出自制投影片《虎门销烟图》)

6月3日,林则徐在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人的陪同下,来到虎门海滩,端坐在礼台上,亲自指挥震惊中外的销烟壮举。这天,雨后天晴,骄阳高挂,从四面八方来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午后两点左右,风度庄严、神情刚毅的林则徐下令销烟。顿时,隆隆的礼炮声威震海空,站在两个销烟池旁的兵丁们忙碌起来,先是把水放入池内,加入食盐,再将鸦片切开捣碎,投入池中,浸泡后撒下石灰,盐卤沸腾起来,围观人群发出了雷鸣般的欢呼声。到6月25日,110多万公斤鸦片全部销毁。(播放电影《林则徐》中虎门销烟片段)

(组织讨论:一读了课文中一位美国教士所写的文字,你有什么想法?”)

(小结)虎门销烟的壮举,洗去了英国侵略者加给中国人民的耻辱,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决心禁烟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谱写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第一页光辉篇章,镶嵌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东侧的“虎门销烟”浮雕将世代为中华民族敬仰、凭吊。领导禁烟运动取得胜利的林则徐,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布置作业:

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

2.为什么说林则徐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延伸阅读

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 ,(三)


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教案(三)
一、本课重点:鸦片走私的危害和林则徐的禁烟活动。

本课难点:鸦片走私的历史背景及其危害

一、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目录,说明从这一课至中国历史第四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都属于中国历史的近代部分。其次,要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历史的古代部分都包含哪几个社会阶段。再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而第三册书讲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部分。第三,告诉学生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史的划分如下表:

第四,告诉学生,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第五,第5课“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第6课“中英鸦片战争”这两课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清朝中期政局的动荡”一目,可以从四个方面说明嘉庆帝统治时清朝衰落的情况。1.政治腐败。这是本目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清朝前期的历史。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文治武功最盛的时期。从乾隆统治后期,政治就已经腐败,贪污成风。历仕乾隆、嘉庆、道光的三朝元老曹振镛,谈做官的诀窍是“多磕头、少说话”。这正是当时官吏们的信条。别看他们在政治上无所作为,在搜刮人民上却不甘落后。嘉庆时,洪亮吉揭露:“从州县到督抚,无不通同作弊”,故民间流传“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中央官僚贪污更惊人。乾隆宠臣和珅被嘉庆抄家,资财竟达一二千万两白银。嘉庆时,四川一个道员一次就给上司送礼珍珠三斗,蜀锦万匹。2.土地兼并严重。乾隆时,怀柔地主郝氏占地至“膏腴万顷”;和珅拥有土地80万亩,连他的两个家丁也仗势掠夺土地6万多亩。到嘉庆、道光时,土地兼并现象更加严重。道光时,直隶总督琦善占地256万多亩。在地主阶级采用各种手段大肆兼并土地的情况下,农民纷纷破产,变成地主的佃户和雇工。3.军备废弛,将士怠情。连守卫京师的“禁旅”,其军官都是吞饷肥私、花天酒地。武官夜间不回营房,外宿娼妓。1835年,鸿胪寺卿黄爵滋揭露京师八旗兵的情况说:“近见有三五成群,手提雀笼雀架,终日闲游,甚或相聚赌博。问其名色,则皆为巡城披甲,而实未曾当班,不过雇人领替,点缀了事。”4.白莲教起义。这也是本目的重点。由于阶级矛盾的尖锐,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其中规模较大的是嘉庆元年(1796年)爆发的川楚白莲教起义。这次起义前后经历9年,活动地区遍及五个省,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上述四点都说明了到清朝中期时,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帝国已经腐朽没落了。但是,中国在当时还是一个政治上独立、领土主权完整的封建国家;经济上,虽然是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制度的压抑,发展迟缓,但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也会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四、“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一目,讲述时要充分运用课本上《1799—1839年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并指导学生阅读书上有关中国白银外流的小字,以加深学生对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问题严重性的认识。上述内容只需让学生理解,不要求学生记忆。这一目需要讲明三个问题。1.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概况。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讲述,要让学生明确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必然性。教师可按教材讲述,不必补充过多材料。2.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这个问题是本目的重点,教师要着重讲明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的原因;偷运鸦片是英国掠夺中国的一种最卑鄙的手段,以揭露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掠夺的贪婪本性。“出超”和“入超”两个名词,学生初次接触,要加以解释。所谓“出超”,又称“贸易顺差”,即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商品的总值超过从国外进口商品的总值。而“入超”又称“贸易逆差”,即从国外进口商品的总值超过向国外出口商品的总值。3.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这个问题也是本目的重点。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然后回答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想一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题目,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以便学生掌握。即:第一,影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鸦片战争前20年里外流白银达1亿两,平均每年流出500万两,相当于清政府每年总收入的1/10,这引起清政府的财政危机。第二,腐蚀清朝的统治机构。文武官吏和宫廷内部许多人吸食鸦片,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寄生性和腐朽性。他们接受贿赂,包庇鸦片走私,于是吏治更加腐败。他们用加租增税等种种方法把购买鸦片的花费转嫁到人民身上,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第三,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军队将领和士兵吸鸦片者也大有人在。如在广东水师中,官兵不但吸鸦片,而且大量受贿。水师巡船竟至和英国鸦片船约定“每箱鸦片收5元到10元”,大批“缉私船”甚至变成了鸦片走私船。总之,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课本上关于介绍鸦片危害的小字部分和节选《炮子谣》的原始资料,教师可指导学生课下阅读,不作要求。

五、“林则徐的禁烟活动”一目需要讲明两个问题。1.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在讲这个问题时,可指导学生看课本前面的彩图《林则徐》和课文中的黑白插图《林则徐纪念馆》、林则徐的话,并阅读课本上介绍林则徐的小字部分,让学生对林则徐有一个概括的了解。这部分教材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让学生理解,但不要求记忆。在讲林则徐上书道光帝主张严禁鸦片时,可提问学生:“林则徐为什么主张严禁鸦片?”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指出:道光帝认识到“银荒兵弱”对清朝统治不利,于是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2.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措施。这是本目中的重点,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有关内容,然后归纳为五点,即:第一,缉拿烟贩,命令外商交出鸦片,并保证以后永不夹带鸦片;第二,整顿海防,加强珠江口的防御工事,并训练水勇;第三,派人翻译外国书报,收集资料,了解外国情况;第四,针对义律的破坏活动,下令停止中英贸易,派兵封锁商馆;第五,虎门销烟。

在讲述第二个问题时,可让学生看课本上《鸦片战争时期广州附近形势》图,找出广州虎门的地理位置,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林则徐的禁烟活动的正义性。虎门销烟的胜利是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的顶点,它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可以结合讲述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上的浮雕,来突出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销烟”和“烧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师在讲述时,可补充“销烟”的具体方法,这样学生对虎门销烟就可以理解了。

六、以上内容讲完后,可指导学生看课本上一位美国传教士在虎门销烟后写的观感,然后让学生回答:“读了上述这段史料以后,你有什么想法?”

七、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看电影《林则徐》或放映有关的幻灯教学片。并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有关林则徐的书籍。看后,可结合课本上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说林则徐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八单元第一课第二框《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平湖市新仓中学沈美红、陶云权、许正良2014.4.16
一、:
课标:
2-3-8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3-9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专制统治的故事,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艰辛;
2-4-6评述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恰当说明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解读:
1.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火烧圆明园的史实,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了解洪秀全与太平天国,认识太平天国对内反抗清政府、对外抵御西方列强的双重性质。
二、: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教材主要讲述火烧圆明园、太平军痛击洋枪队、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其核心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及列强侵华罪行。理解本课的关键在于弄清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学生前面已学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在此基础上的继续与扩大,它与政治、经济、地理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本课内容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教学的重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列强侵华罪行。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历史图片、地图与相关史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爱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合作、探究,让学生分析中去认识历史、培养能力解决问题,以真正掌握知识。
2.教材结构体系: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原因、发动者、结果与影响)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列强的罪行
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侵占我国大片土地
与太平天国运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与发展、痛击洋枪队、失败、性质及影响)
三、: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目的、借口、时间、战争性质,《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手段及其战争影响的比较,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从而培养历史学习的比较思维能力。
3.阅读文字材料与历史地图,学会从材料或地图中获取信息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教材,学会自主学习,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历史史实;
2.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学习利用图表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
3.通过文字和视频资料,提高学生对史学的认知能力,培养他们史学的感悟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丑恶面目;通过揭露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教育学生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2.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继承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荣传统。
四、:
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及列强侵华罪行。
难点:比较两次鸦片战争,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五、:
教法:导学、探究——以史导论、论从史出、史料结合;
学法:阅读、讨论、探究,注重结构化、地图化,史料化、趣味化、情感化。
六、:
(一)导入新课
1.设问:《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列强是否满足既得利益?
2.呈现图片——《圆明园遗址》
设问:
你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吗?今日的残垣断壁是怎样造成的呢?你知道哪些与之有关的故事?
过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烧杀抢劫,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其中,最可恶的是把“万园之园”──圆明园给烧了。
设计意图:以图片导入,问题驱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火烧圆明园(图略)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阅读并讨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目的。
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性质是一样的。并让学生找一找两次鸦片战争的不同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英法联军
阅读史实:(略)一方面认清:英法侵略者的强盗嘴脸;另一方面认清遭受列强欺辱的重要原因是政府的腐败无能。通过以下层层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提出问题:
1.圆明园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
2.侵略者对它进行了怎样的抢掠?
3.为什么说圆明园的被毁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
4.面对侵略者的野兽行为,统治者又如何对待?
5.通过这个事件,你认为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采用启发、引导,鼓励学生阐述看法,并正确评价,培养学生敢于阐述自己想法的勇气和能力。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耻辱,我们要努力学习,正视历史、不忘历史,将侵略者的残暴和丑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它表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才能挺直腰杆。
教学环节二:《北京条约》的签订
1.时间:1860年下旬,英、法两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2.内容:清政府承认19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并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增加大量的赔款等。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过渡:与此同时,沙俄在我国的东北地区趁火打击。
教学环节三: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1.合作探究:指导学生掌握“列表法”、“识别历史地图法”,来充分强调沙俄的趁火打劫。
首先,借助《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回忆中俄之间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及简单内容。
指出:战争期间,清政府既要面对侵略,又要镇压太平天国,使沙俄在北方有可乘之机。然后,读教材找出:“沙俄通过什么办法蚕食中国的土地”?(采取先武力强占,然后威胁恫吓。)
最后,对照《示意图》和《表》来了解沙俄割占了中国哪些领土?面积有多大?
2.谈一谈:针对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的史实,谈一谈你的想法。
转承: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殖民者的侵略性,也进一步体会国家软弱的危害性。
活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小组讨论,以列表形式)
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中国又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人民的负担更重,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灾难日益深重。
过渡:面对着深重的劫难,中国人民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抗争。
教学环节四: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2.经过:
(1)1851年,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2)1853年,建立政权,改南京为天京,定为都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认知:《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分析其有利与有弊?
(3)1860年8月,太平军在将领李秀成领导下,取得青浦大捷,痛击洋枪队。
(4)1862年9月,洋枪队头目华尔被击毙与慈溪之战。
3.结果: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4.性质: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
5.历史意义:(略)
资料1:1853年,英使文翰到天京呈上照令,要太平天国承认不平等条约,遭到拒绝。太平天国将领还告诚英使“勿助清兵,勿售鸦片”。
资料2:一家外国商行拟在南京上游的芜湖跟太平天国建立鸦片贸易,派遣鸦片船停留在芜湖六各月之久,但没有成功。
资料3:1861年,一个外国人到天京求见洪秀全,表示外国愿意帮助太平天国灭清,条件是成功之后平分中国,遭到洪秀全严辞拒绝。
根据以上资料,说说太平天国运动与古代农民起义的区别?
设计意图:对学生来说,概括材料分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弱势,教师给出一定思考方向。
(四)课堂小结:
感悟: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我国大片领土等罪恶行径,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与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及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这一系列史实再次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作为青年学生更应该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奋学习,不让历史悲剧重演。面对外敌侵略,中国人民始终没有放弃过反抗斗争,才避免了中国沦为殖民地的命运。这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五)作业布置:
七、: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原因、发动者、结果与影响)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列强的罪行
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侵占我国大片土地
与太平天国运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与发展、痛击洋枪队、失败、性质及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学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学案
教学目标

英、法、美三国提出“修约”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英军炮击广州。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英法联军进攻天津,《天津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为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取得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又一次侵华战争,美俄是英法侵略中国的帮凶。这次战争实质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这次战争不仅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而且促成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通过对战争影响,激发学生对非正义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从而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及其部分官员、将领腐败无能表现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及清朝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同时也要看到在近代中国个人的悲剧往往是时代的悲剧。火烧圆明园不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国耻,它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知识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先后签订了十来个不平等条约,不断地出让国家主权,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地位分析:鸦片战争后,英国以《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大门,但中国这个广阔市场却不及洪都拉斯对工业品的消费。英国侵略者为了扩大中国市场,攫取更多的侵略权益伙同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最终自然经济再难抵御新一轮的经济侵略,中国终于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

重点分析: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导致6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这根源于英法美发动战争的动机。⑵《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是重点。资本主义列强所获取或扩大的侵略权益正是通过这些条约而得到的。(3)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近代的大片领土丧失于沙俄之手,沙俄是最凶恶的侵略者之一。

难点分析:⑴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难点。学生还缺乏足够的世界近代史知识的储备和一定的哲学、政治理论。⑵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入侵者是事实上的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是难点。我们不能只看到英法两国是直接组成联军出兵侵华的国家,而忽视了美俄两国对中国的侵略。因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俄两国在事实上与英法组成了四国侵华联合阵线,美俄两国是不折不扣的侵华的帮凶。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⑴通过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其根本原因和实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2)教师指导学生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危害,从而提高学生评价历史的能力。(3)要求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中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锻炼其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比较能力。

2.教法分析:

关于“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建议教师应通过讲授、研读史料等方法,使学生认识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亦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相关历史知识。

关于“《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应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推理的方法,分析条约的内容,弄清列强又获取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关于“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和激情的语言等信息的刺激,让学生认识这一历史事实。教师结合数据、地图等材料,进行讲解。

关于“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应帮助学生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性要求的角度去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对比说明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认识。突破此难点,其它知识层面上的“继续”亦不难解决。

关于“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入侵者是事实上的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并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教学设计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重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学难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入侵者是事实上的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讨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板书设计: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

2.“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英法的两个借口

3.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6.10)

二、法联军进攻天津

1.大沽、天津沦陷

2.《天津条约》(1858)

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1.大沽之战

2.北京沦陷和火烧圆明园

3.《北京条约》(1860.10)

四、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150多万平方公里

五、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危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建议教师可以先放一段编辑好的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影像,直观地让学生回忆起旧知识。然后教师指出:在鸦片战争中,英、法、美等国虽然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是它们并不满足,决定利用中国爆发人民起义、清政府忙于镇压之机,扩大侵略权益,对中国发动了一次新的侵略战争。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讲授新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

1854年、1856年,英、法、美等国利用清政府正在倾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时机,根据1844年中国未加思索就轻易答应的《望厦条约》第34款的规定,先后两次提出“修约”要求。其主要内容是:要求中国全境开放,至少是长江自由航行和沿海各城市开放;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教师要指出这实际上是要订立一个内容极为广泛的新的不平等条约。为使清政府答应他们的要求,许以帮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交换条件。“修约”要求的实质是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攫取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这就是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2.“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英法的两个借口

教师强调这是英法两国侵略者为发动侵略战争,蓄意制造的无耻的借口,同时此时英法美俄四国形成侵略中国的联合阵线。

3.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6.10)

1856年10月下旬,以英国派兵舰突然闯进珠江口,炮轰广州,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师在这里可以突出两广总督叶名琛这一历史人物,他不作战守准备,在衙门里梦想请神仙下界的主意,临战又不肯抵抗,甚至下令“敌船入内”也“不可发炮还击”,以至广州很快失陷。叶名琛也作了俘虏,被解往印度。时人讥讽他为“六不”总督:“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如此疆臣,如此抱负,古之所无,今亦罕有。”到此再深入思考,叶名琛是旧制度下培养出来的杰出的人才,他误身误国的悲剧,不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是中国的悲剧。

二、法联军进攻天津

1.大沽、天津沦陷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随即攻占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在这个事件中,可以充分体现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的特点。4月,英法联军到达大沽口外,美俄公使也随英法联军同往。英、法、美、俄四国公使分别照会清政府。英法两国通过照会,向清政府提出侵略要求。美俄两国借“调停”之名,伪装“中立”,掩护英法联军做好战争准备。俄美两国不但和出兵的英法两国一样与中国签定了《天津条约》,而且签约在英法两国之前。

 2.《天津条约》(1858)

教师一一讲解条约内容及影响。关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问题需要强调公使是一国元首向另一国元首派遣的外交代表,驻节于该国首都,应是正常情况。但在当时条件下,西方列强要求公使进京,其目的在于更便于影响和控制清政府,使这项原本平等的外交惯例,具有了不平等的实际作用。关于增开通商口岸问题要强调与中英《南京条约》相比,除数量上增加了一倍多以外,其明显的危害还有:①中国的东部沿海从南到北都被迫开辟了通商口岸,外国侵略势力向北方地区扩展;②长江中下游地区被迫开放4个口岸,侵略势力得以深入长江流域经济最发达地区;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中国的国门被进一步打开,在新开埠的城市中建立的租界,成为以后扩大侵略的基地。同时,侵略者取得了军舰、商船在长江各口岸的自由航行权和外国人可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的权利。这样,中国的通商、航运等主权进一步地丧失了。

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1.大沽之战

英法第二次大沽之战首战受挫,英法侵略者叫嚣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俄国公使更是在表面保持“中立”,暗中却向英法提供了“北塘毫无戒备,尽可进攻”的情报,协助英法的军事行动。

2.北京沦陷和火烧圆明园

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进逼北京。咸丰逃避承德,奕訢任议和大臣,议和不成,洗掠圆明园,占我北京城。此处可以思考:为什么英法在《天津条约》后并没有结束本次战争?——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冲击,英法是为转移危机,因此卷土重来。

结合法国文豪雨果的论述痛斥英法两国的侵略暴行。

历史再次证明,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的特点。在战前就是英、法、美三国共同提出“修约”要求。在战争中美俄公使随联军同往,借“调停”之名,伪装“中立”,实际上俄、美是利用其扮演的“调停人”角色从中渔利。在战争中,俄国人一方面其公使透露北京城防的部署,更是乘人之危,趁火打劫,加紧对中国北方领土的侵占,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事实上受益最大的侵略国。

3.《北京条约》(1860.10)

教师一一讲解条约内容及影响。指出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最终通过战争——条约模式实现了。强调强迫天津开埠,列强打开了通向北京的门户。至此,二鸦战结束,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第二次鸦片则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四、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尽管英法两国对华战争中取胜并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但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大的收益者是俄国,因为俄国借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趁火打劫,侵吞了我国北方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在19世纪后半期共侵占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讲述时应注意:俄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英法的欧洲国家,但同时又是一个扩张性极强的军事帝国,其对中国的领土野心远大于占领市场的欲望;俄国利用其与中国相邻的便利条件,一般采用趁火打劫的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俄国是近代时期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俄国并不满足于既得利益,还要进一步强占领土和控制中国,由此引起了中国社会与国际关系格局的一些重大变化。

五、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危害

回顾、归纳一下条约内容造成的影响。再着重分析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和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这两个现象的出现。资本主义列强通过战争征服了腐朽的清政府,获取了一系列的权益,认识到清政府的可利用价值;而清政府也在内忧外患的经验教训中发现,可以依靠列强维持自己的统治。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这就在政治上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一大批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准许华工出国,使列强从更广、更深的范围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市场,便于他们的经济侵略,使中国传统经济受到冲击,中国经济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从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