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第八节 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第八次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5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第八节 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第八节 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

第八节 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教案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隋唐天文学和历法的成就,隋唐医学的发展,隋唐建筑的成熟;唐诗和李白、杜甫等著名的诗人;艺术宝库莫高窟,隋唐绘画和书法的大发展及著名的书、画家,隋唐乐舞。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隋唐文化繁荣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的能力。

2.通过对隋唐文学艺术的学习,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我国疆域辽阔,南北统一,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在继承前代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2.隋唐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前列,哲学、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文学艺术光耀千古,这都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隋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哲学家、艺术家,才华横溢,对学问孜孜以求,对文学艺术创作精益求精,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刻苦的钻研精神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要点

一、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

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

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3.文化交流频繁

4.继承传统文化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

2.天文和历法成就

3.医学的进步

4.建筑的成熟

三、文学的大发展──唐诗的繁荣

1.古典诗歌的黄金朝代

2.唐诗发展的四个阶段及著名诗人

四、多姿多彩的艺术

1.艺术宝库莫高窟

2.异彩焕发的绘画

3.巅峰时代的书法

4.风格多样的乐舞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为两课时。

本节重点: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建筑的成熟,唐诗的繁荣,艺术宝库莫高窟。

本节难点: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隋唐的历法发展,隋唐哲学的发展。

二、讲授本节内容时,要注意避免简单重复初中已学过的知识,突出重点。

三、关于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主要讲明四点:

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隋唐政府,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考试,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这种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既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又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3.文化交流频繁。隋朝运河的开通和唐朝交通的畅达,使唐朝同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双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容,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由于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对外交通发达,使唐和亚、欧、非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4.继承传统文化。秦汉以来我国的封建文化就在不断地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又为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四、“科学技术的新阶段”一目,教材从四个方面作了介绍。

1.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需要讲明以下几个问题:①雕版印刷术和制造火药这两项技术是我国劳动人民最早发明的。②隋唐时候,雕版印刷术就已经出现了;唐朝中期的书籍里,记载了制成火药的配方。③火药用于军事,始于唐朝末年,其中最早使用火药的武器是火箭。

这是本目的重点,但以上这些知识点在初中均已学过,建议老师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提问:①为什么说雕版印刷术和制造火药这两项技术在隋唐时就已经出现了?②这两项技术的发明具有什么意义?同时要学生注意使用课本中的插图。

2.天文和历法的显著成就。我国古代天文、历法是密切联系的,历法的不断改进,就要求天文观测更加准确和精密;而天文观测的飞跃,又会推动历法更趋科学化。教师应讲明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我国历法在隋唐的发展和成熟。唐朝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通过实地观测,把地理纬度的测量和距离结合起来,同时吸收了古印度历法的有益成分,创制了系统周密、符合天文实际的《大衍历》,它表明了我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第二是我国天文测量取得的巨大成就。开元十二年(724),一行先后组织了全国十多个点的天文观测,他还设计了天文仪器复矩图来测量北极高度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日影长度,提出了“北极高度差一度,南北距离多少里”(按唐代尺度应是351里80步)的概念,是我国古代制历思想的一大进步。一行成为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的创始人。上述内容是本目的难点,教师不必展开叙述两个历法的具体内容,但需强调刘焯的贡献及对后世的影响和一行实测地球子午线的意义。

3.医学的进步。隋唐医学的成就,在教学中要突出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及其著作《千金方》,指出《千金方》全面总结了唐朝及以往各代的医药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在中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还须指出隋唐医学成就中,官修的医书及少数民族编撰的医书也占有重要地位。

4.建筑的成熟。隋唐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其重要标志就是唐朝扩建的长安城和隋朝设计的赵州桥。①唐都长安城基本沿用了隋朝大兴城的城市布局。隋朝建立后,汉代旧都长安城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于是隋文帝于开皇二年(582)令建筑师宇文恺在汉长安城东南重建一座规模宏大的新城,取名为“大兴城”。在此基础上,唐朝将其进一步扩展,使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繁荣的城市,也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城市规划的典范。长安城对日本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及平安京(今日本京都)的设计、建造,都有较大的影响。唐都长安城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②隋代留下的建筑物还有著名的河北赵县赵州桥(又称安济桥)。赵州桥建于隋代大业年间(605~616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的设计者是民间工匠李春。这些知识学生已比较熟悉,因而教师应重点突出:赵州桥的设计和建造技术,标志着我国桥梁建筑的成熟。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既能减轻桥身重量,又利于水流量大时排洪;桥的大拱跨度大,桥面平缓,又有利于车马行人,这种技术和造型都在古代堪称一绝,被誉为“奇巧固护,甲于天下”。它经历了多次地震的考验,承受了各种车辆、人畜无数次的反复重压,至今安然横跨在河之上。它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中的瑰宝,在欧洲,“敞肩拱”造型的桥梁直到14世纪才在法国出现,比赵州桥晚了7个世纪。

五、“文学的大发展”一目,教材主要讲了诗歌在唐朝进入了黄金时期,人才辈出。有关唐诗,需要把握心下内容:

1.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唐代遗留下来的诗歌将近五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遗留下的诗篇数目多出两三倍以上,其中著名诗人人数也大大超过了战国到南北朝所有著名诗人的总和。所以会出现这种繁荣的局面,建议教师讲明以下原因: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2.唐代诗歌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①初唐诗坛的佼佼者是陈子昂。唐朝建立之初,占据诗坛的依然是南朝那种轻浮绮靡的宫体诗,直至唐高宗年间,生活遭遇、思想感情与宫廷诗人不同的陈子昂,力排梁陈“逶颓靡”的诗风,以复古为号召,主张作诗要有“风骨”,他创作的《登幽州台歌》对唐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jAB88.Com

②盛唐时期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诗体大备。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描写了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虽然有时流露出佛老消极思想和政治上失意的情绪,但在艺术上却很有成就。他们的诗使晋宋以来形成的田园、山水诗更加丰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此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初中已学过的王维诗的特点。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既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边塞军人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苦乐的差异等,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丽的色彩。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千古绝唱。教师还可向学生朗诵李白的《赠孟浩然》,体会李白诗的风格。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

③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种昂扬乐观的情调,在中唐时期成为主流。中唐诗人白居易等继承杜甫的传统,进一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掀起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白居易的讽喻诗《新乐府》50首等就是这类诗的代表。

④进入晚唐时期,封建统治岌岌可危,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国势的衰微,诗歌的风貌又为之一变。杜牧和李商隐是活跃于晚唐前期的两位成就较高的诗人。杜牧主张在文学创作上“以意为主”,反对单纯追求“文采辞句”,现实性较强。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但一直关心政治,咏史诗在其诗中占的比重较大。这两位诗人的咏史诗都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现实,但也都流露出个人失意的颓丧情绪。在艺术上,杜牧追求“高绝”,不满“奇丽”;李商隐则形成深情婉曲、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唐代诗歌的介绍内容多,教师应从文学史的角度讲清诗歌的四个时期及各时期的代表人物、作品,注意结合唐代历史发展过程讲清各时期的特色,说明文学在唐代的大发展,并要突出盛唐时期的李白和杜甫。

六、“多姿多彩的艺术”一目,教材从石窟艺术、绘画艺术、书法艺术和乐舞四个方面描述了唐代艺术的丰富多彩和辉煌灿烂。

1.艺术宝库莫高窟。首先可让学生回忆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有关知识,然后再介绍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有一千多个洞窟,所以又名千佛洞,现存有壁画和塑像的洞窟492个。它位于甘肃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崖壁上。这里是古代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的西端,由此向西南是阳关,向西北是玉门关。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1年设置敦煌郡,阳关和玉门关就归它管辖,它是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是当时文化交流的枢纽。石窟寺源于古印度,后渐渐发展为融汇建筑、雕塑和绘画艺术的综合体。随着佛教在亚洲各地的传播,这种艺术也传入中国。敦煌莫高窟的洞窟中,隋唐时期开凿的占了十分之六七。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其艺术成就主要在于彩塑和壁画。彩塑是在传统的泥塑上加以彩绘,塑造的形象主要是神态各异的佛像。壁画除了宗教人物故事外,还涉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敦煌石窟艺术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其中包容了古印度佛教艺术、西域民族艺术的风格,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也反映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是我国古代美术史上的杰作。

2.隋唐绘画,教师可从三方面讲述:第一,隋唐时期的绘画题材范围扩大了,除原有的宗教人物故事画为主要内容外,山水画、花鸟画逐渐发展起来,到盛唐时期,山水画已正式成为一支独立的画科了。建议教师可以提一下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还是由于隋唐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变化。第二,绘画的表现技法趋于成熟。人物画注重用线条表现人物的神态,透过变化的线条,可以感受到人物动态的美;山水、花鸟画则采用“焦墨薄染”的画法,使其向“水墨渲淡”发展,强调山水、花鸟的意似,这对宋代的画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第三,这一时期杰出的绘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与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唐朝的两位画家,初中时已学过,可启发学生自讲,重点阅读展子虔一段小字。

3.巅峰时代的书法。隋唐书法风格是在继承魏晋南北朝书法风格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有南朝的秀美,也有北朝的雄健。关于这一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要求学生掌握他们的特点、代表作及其所处的时代。唐初三大书法家基本上继承了王羲之书法潇洒飘逸的风格以及“瘦”的特点,字形以长方为主,大小力求一致,结构严谨而优美。盛唐的书法家颜真卿突破了王氏书体,笔法遒劲,方严正大,形体敦厚,尤其是点画较肥,甚至偏向于圆。中晚唐之际的柳公权则吸收欧颜诸家之长,自成一体,后人把他和颜真卿的书法并称为“颜筋柳骨”。唐朝的草书大家有“草圣”张旭和怀素。

对这一段内容的学习,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应尽量少讲,多让学生参与。

4.隋唐乐舞,首先要让学生把握的是其特点。基于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受西域文化及周边邻国文化的影响,隋唐乐舞集历代乐舞之大成,集各民族优秀乐舞之大成,发展到了高峰,并对宋、元、明、清的乐舞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次,音乐方面,隋代的宫廷宴乐有九部乐,列在首位的就是由西域少数民族传来的西凉乐;唐太宗时扩充为十部乐,其中著名的乐曲有《秦王破阵乐》。第三,唐代的舞蹈又分为健舞和软舞。健舞雄劲,基本以少数民族地区传入者居多。软舞柔美,《霓裳羽衣舞》就是著名的软舞。

相关阅读

第八节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八节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八节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天文和历法的显著成就,医学的进步,建筑的成熟;诗歌的黄金时代;多姿多彩的艺术。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隋唐文化繁荣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2.通过对隋唐文学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在继承前代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2.隋唐时期,我国许多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前列,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隋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哲学家、艺术家,才华横溢,对学问孜孜以求,对文学艺术创作精益求精,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刻苦的钻研精神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建筑的成熟,唐诗的繁荣,艺术宝库莫高窟。

教学难点: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隋唐的历法发展,隋唐哲学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

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3.文化交流频繁:

①国内各族在文化上相互交流融合,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

②中国和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的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的优秀成分。

4.隋唐两代,继承发扬了历代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

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和火药的国家。

②隋唐时期已经有了雕版印制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③唐朝于868年印制的《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

刷品

④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了制成火药的配方。即硫黄、硝石与碳混合。

⑤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2.天文和历法成就

①唐朝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制订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

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②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3.医学的进步

①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有许

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②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③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4.建筑的成熟

①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

②隋著名建筑师宇文恺主持修建了大兴城,唐朝将大兴城扩建为长安城。

③宇文恺采用图纸和模型结合的设计方法,是我国建筑技术上的一大突破。

④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一座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诗歌的黄金时代

1.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①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诗歌领域;

②中国的古典诗歌在唐朝进入黄金时代;

③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

2.唐诗发展的四个阶段:

①初唐诗人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②盛唐时期,诗歌成就最大,诗人辈出:

A.山水田园诗人有孟浩然、王维;

B.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

C.唐诗中,“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成就最高。

D.盛唐是古典诗歌的繁荣时期,以下,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a.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c.岑参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④中唐诗坛倡导诗歌要反映生活:

A.白居易的讽谕诗《新乐府》50首,是这类诗的代表。

B.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等,艺术价值极高。

⑤晚唐诗人杜牧在诗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绪,他以咏史来指责当时的统治者,他和李商隐,有“小李杜”之称。

六、多姿多彩的艺术

1.艺术宝库莫高窟

①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②它座落在甘肃敦煌的鸣沙山崖壁上。

③隋唐时的洞窟占十分之六七,最精美的佛像和壁画大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④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2.异彩焕发的绘画

①隋唐的画坛,题材广泛,风格多彩多姿:

A.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

B.人物画注重用线条表现人物的神态,

C.山水、花鸟成为绘画的主题。

②杰出的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和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等。

A.展子虔善画山水、车马,画技受顾恺之的影响,人称“唐画之祖”,代表作《游

春图》;

B.阎立本是初唐的画家,代表作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等。

C.吴道子是盛唐的画家,代表作《送子天王图》。后世称他为“画圣”。

3.巅峰时代的书法

①隋唐书法汇合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的风格。

②著名书法家有:

A.由隋入唐的欧阳询等初唐三大家,主要受王羲之的影响;

B.盛唐的颜真卿创立了气势雄浑的“颜体”,代表作有《颜氏家庙碑》;

C.中晚唐之际的柳公权,与颜真卿齐名,创立“柳体”,代表作有《神策军碑》;

D.唐朝的草书大家有“草圣”张旭和怀素等。

4.风格多样的乐舞

①隋唐的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

②隋代有九部乐,唐代扩充为十部乐。

③著名的乐曲有《秦王破阵乐》。

④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舞》,高出众舞之上。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学案

一、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一)能够再认、再现隋朝的统一,隋朝开凿大运河,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朝各民族间的交往,唐同日本、朝鲜、天竺、波斯、大食、大秦的关系以及唐朝的科技文化等史实概念。

(二)概括、归纳隋唐时期的基本历史特征和历史发展线索。

(三)分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背景、内容,正确评价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影响。

(四)比较北魏、隋、唐三朝的土地和赋税制度,掌握其特点和发展。比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原因,得出规律的认识。

(五)概括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特点和历史地位。

二、知识结构

(一)隋朝的建立。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建都长安。

(二)隋朝的政治。1.统一全国。在人民渴望统一、北方民族融合、江南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公元589年,隋灭陈,完成统一。2.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3.加强与边境的联系。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还派人去西域。

(三)隋朝的经济。1.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封建经济呈现繁荣局面。2.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四)隋朝的灭亡。隋炀帝暴政引发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亡。

(五)唐朝前期的清明政治。1.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臣,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1)沿用均田制;(2)实行租庸调制;(3)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2.武则天统治时期奖励农业生产、重用人才。3.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六)唐朝前期的经济发展。1.农业方面:改进创制农具,兴修水利,开辟荒田。2.手工业方面:丝织业、陶瓷业、造纸业发达。3.商业方面: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城市。

(七)唐朝的民族关系。1.边疆少数民族的的发展: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2.唐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

(八)唐朝的对外关系。1.对外交通发达:陆路、海路。2.唐与朝鲜、日本、印度、波斯、大食的交往。

(九)唐朝的衰落:1.政治方面(1).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2).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3).藩镇割据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4).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使政局更加混乱、黑暗。(5).唐末农民战争瓦解了唐政权。2.经济方面: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租庸调制被破坏,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实行了两税法。

(十)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对外开放。

(十一)隋唐文化概况:1.科学技术。建筑、印刷、天文、医学发达。2.教育。学校制度完备,专业教育开始确立,私人办学增多。3.思想方面。佛教、道教、祆教、景教等及唯物论思想发展。4.史学方面。设立了国家史馆,刘知几、杜佑著有《史通》、《通典》。5.文学方面。唐诗、散文、传奇等繁荣。6.艺术方面。绘画、书法、石窟艺术著名。

(一)单项选择题

1.唐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无田可授,其根源在于()

A.封建经济受到破坏B.封建经济发展

C.地主力量加强D.地主势力削弱

2.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

①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书籍。

②在东突厥建都督府,由突厥人自己管理。

③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把手工业技术传到南诏。

④接待渤海人来长安学习汉族文化。

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宣即为之罢役。”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摘自《旧唐书·马周传》

回答:

①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②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③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④综合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三)问答题

1.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述赵翼的这一观点。

2.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注意:不要全面罗列唐文化的成就,而要从中做出概括并用史实说明。文字表达应语意准确,条理清楚。)

答案:

(一)选择填空

1、分析与答案:本题考察学生对唐朝的两税法的理解和掌握及对重要史实再认、再现的能力。答案是B。

2、分析与答案:本题是带材料的程度型选择题,考查有关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活动和阅读理解材料、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答案是A。

(二)材料分析

分析与答案:本题考查唐太宗统治政策的知识和阅读材料、利用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问题及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答案:①他们的共识是,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②唐太宗调整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切实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措施。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③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④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之上的,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在封建社会中,即使“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三)问答题

1、分析与答案:本题是一道通过材料设立情境的分析评论型问答题,考查对唐玄宗后期统治、唐期衰落原因知识的掌握,阅读理解材料,再认、再现重要历史史实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中央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导致“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战乱和割据削弱了中央的统治,破坏了社会经济。杨贵妃受宠爱,唐玄宗沉湎酒色,这只是中央政治腐败的表现之一。赵翼把这说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这一表现本身也是封建帝王唐玄宗造成的。赵翼把责任加在杨贵妃头上是不对的。赵翼的根本错误在于夸大了杨贵妃个人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影响。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教案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唐朝的对外交通、对外交流和国际大都会;和新罗的友好往来;日本遣唐使;唐文化对新罗、日本的影响;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中印经济文化交流;和波斯、大食、东罗马的往来。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分析“唐朝对外友好交往比前代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观察历史的能力。

2.通过学习隋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的史实,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因国力强盛和较开放的对外政策,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有进一步发展。与前代相比,往来的国家更多,经济文化交流更频繁,中外交通更发达。

2.唐代中国和亚欧非地区许多国家的友好交往,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作用。

3.中外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友好使者们不畏艰难的顽强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要点

一、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

二、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1.朝鲜半岛上的国家

2.经济文化交流

3.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

三、和日本的友好交往

1.遣唐使和留学生

2.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3.频繁的贸易往来

4.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吉备真备、鉴真

四、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1.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

2.中印经济文化交流

3.玄奘、义净西游

五、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1.和中亚一些国家的交往

2.和波斯的往来

3.和大食的往来

4.和东罗马的往来

5.和非洲的往来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重点:和新罗、日本、天竺的友好往来。

本节难点:古今地名、国名及其地理位置。

二、本节讲述的是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隋唐时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大,我国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比前代更发达,对外关系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国外的许多优秀的东西传入中国,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同时我国的造纸等技术传到国外,对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当时的对外交往,尽管发生过战争,但总的来说,和平友好方式是主要的。

关于导入新课,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忆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和边疆地区与内地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的情况,然后指出中国和亚、欧、非地区一些国家的友好往来也比前代有了进一步发展。也可以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当时外国人把中国人开始称为“唐人”的内容,然后向学生展示几张现在遍布世界各大城市的“唐人街”图片或录像片断,从“唐人”“唐人街”的来历着手,导入新课。

三、发达的对外交通

关于对外交通发达的原因,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已学内容层层进行分析。1.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繁荣,文化先进,尤其是唐朝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来华的使者和商人日益增多。2.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的政策,给对外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3.中外交往的日益频繁,需要对外交通的进一步发展。

关于对外交通路线,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陆路、海路方面归纳。教师应利用“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挂图(最好是制作活动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指明线路,以及到达的国名、地名。

关于空前的对外交流和国际大都会,教师应指出除了交通的发达,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的政策,是促使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超过以往各代的重要原因。国际大都会是指长安、洛阳,可让学生回顾《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一节中所讲的“城市的兴旺”中有关长安和洛阳的内容,教师强调这两个城市当时的国际地位。

四、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魏晋到隋唐,朝鲜半岛上有高丽、百济和新罗三个并立国家。隋炀帝和唐太宗曾出兵高丽,结果兵败而返。新罗势力逐步壮大,于675年统一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积极同唐朝发展友好关系。教师讲述时可启发学生回忆世界史上有关三国形成和统一的内容。

关于经济文化交流。新罗和唐朝交流极为频繁,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并归纳表现:1.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新罗人最多。仅848年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就有一百多人。新罗人崔致远进士及第后曾留在唐朝做官。留学生在吸收和传播唐文化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关崔致远的小字,教师可以不讲,让学生自己阅读。2.新罗商人来唐贸易的很多。北起登州,南至扬州,都留下他们的足迹。在唐都长安、楚州(江苏淮安)、莱州(山东莱州)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专门接待来自新罗的客人。新罗的特产、工艺品、药材等大量传入中国,在唐朝外贸输入总额中,新罗物产居各国首位。唐朝的丝绸、茶叶、书籍、手工技艺等,大量输出新罗。

关于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新罗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新罗文化因而十分昌盛,当时被称为“君子之国”。教师在讲述时可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进行分析。

五、和日本的友好交往

关于遣唐使和留学生,教材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隋朝时,日本曾几次派遣使臣来隋结好,给隋炀帝带来了“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无恙”的国书,并派人来华学佛法。隋炀帝也派使臣回访了日本。2.唐朝时,遣唐使和迎送唐朝到日本的使节有十几次。遣唐使团组织完备,规模不断扩大,到玄宗时,人数曾达到五六百人。日本派出的遣唐使经常带领许多留学生、学问僧到唐朝来学习中国文化和佛教经典。

关于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从三个方面进行概括:1.政治上,在唐初回国留学生协助下,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参考隋唐的制度,如,参照中国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了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2.教育上,在京都设立大学,学科设置和学习内容基本上与唐制相仿,考试内容就是中国的儒家经典。3.科学技术上,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雕版印刷等陆续传入日本。日本模仿唐长安,建成了平城京(今奈良)、平安京(今京都)等。

关于贸易往来,教材利用考古成果,即在日本出土的唐币“开元通宝”和在中国出土的日本的银币“和同开(bǎo)”来说明当时贸易往来的情况。教师无需展开,只要求学生了解即可。

关于中日友好往来的使者。教材介绍了两位人物。其中,日本的吉备真备在长安学习17年,深通经史,回国时带回大量书籍。应指导学生阅读小字内容,说明他到唐长安研究中国文化,学成归国后根据汉字偏旁创造日本假名字母。关于鉴真,可启发学生回顾初中所学内容。强调他们是中日两国人民亲密友谊的象征。鉴真不畏牺牲、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

六、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关于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两汉时,我国就已和东南亚各国有了交往。隋时日益发达,到唐时使节的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和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教师应先介绍基本情况:印度半岛国家主要指今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在唐代,尼泊尔称为尼婆罗,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统称为天竺。唐与印度半岛国家的交往,均以佛教为纽带,佛教徒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忆: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印度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汉代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盛行起来。与尼泊尔的交往,教师可略作补充,尼婆罗和唐朝地方政权吐蕃毗邻,双方学者经常互访,松赞干布曾娶尼婆罗公主为妻,玄奘西游印度时曾到尼婆罗探求佛学。

与天竺的往来,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唐初,天竺的戒日王不时遣使来中国通好,天竺商船经常到广州、泉州贸易,郁金香、菩提树、棉布等传入中国。唐太宗一再派出使者回访。中国商人把绢、瓷器输往天竺。2.友好往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如法炮制,结果“色味愈西域远甚”(《新唐书·摩揭陀》),提高了我国的制糖技术。我国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塑,都受到古印度北部艺术风格的影响。我国的造纸术传入古印度,古印度从此结束了用树皮和贝叶写字的时代。

关于高僧玄奘和义净:应指导学生读小字,教师在讲述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了解,在唐代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著名的是我国的高僧玄奘和义净。应主要介绍玄奘,突出他潜心研究、翻译佛经,并为后人研究中西交通和中亚、南洋、印度半岛等各国历史保存了大量宝贵资料,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体现了自古以来民间的友好关系。

七、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国的交往

此目内容涉及的国家较多,教师讲授时应以大食为重点,中亚国家、波斯、东罗马和非洲只需作一般介绍。

关于中亚国家,让学生了解:今阿富汗在隋唐称为吐火罗,地处东西方陆路交通的要冲,是丝绸之路的南路必经之地,自西汉以来就和中国有密切关系。唐太宗时,吐火罗多次派使臣来唐通好,高宗时曾派出使者到那里访问。玄宗时,双方往来尤为频繁。吐火罗曾送来名马、玻璃、玛瑙等。

关于波斯,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波斯即是今伊朗,在我国古书中也称之为安息。丝绸之路开通后,波斯同中国交往密切。张骞通西域时,曾派副使访问安息;班超出使西域,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了波斯湾。其次,应让学生了解:7世纪中期,波斯被大食灭亡,波斯国王卑路斯和王子先后定居长安,后来都客死唐朝。许多波斯商人到唐朝经商,开设波斯胡店,以经营宝石、珊瑚、香料、药品而驰名。

关于和大食的交往,教材内容主要涉及:1.唐朝称阿拉伯为大食。7世纪初期,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统一阿拉伯半岛后,国势日增,8世纪中期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2.651年,大食遣使和唐通好。在此后的148年间,大食遣使来唐达三十多次。穆罕默德“求学问尤当去中国”的话语反映了阿拉伯人对中国文明的向往。3.因为唐将高仙芝率领的援外唐军在中亚被大食打败,不少唐兵被俘,于是中国的纺织、金银等制作技术,尤其是造纸术,从此传入西亚以及欧洲、非洲。

关于和东罗马的交往,应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隋唐时称东罗马为拂。唐以前中国史书上称罗马为大秦,大秦人把中国丝绸织品当作珍贵物品,称中国为“丝国”。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首次派使臣来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应让学生了解教材主要内容:在唐前期,东罗马来使达五次。东罗马的皇帝、贵族都喜爱穿戴中国的丝织品,唐朝时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东罗马的丝绸、瓷器更多。东罗马的吞刀吐火等杂技、治疗痢疾和眼病等医术也传到了唐朝。

关于和非洲的交往,指导学生阅读小字,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同非洲人民早就结下了友好关系。

八、本节内容涉及的国家(古今异名)多,头绪多,地域跨度大,建议教师在讲授时侧重分析、综合:1.引导学生分析对外交往繁盛的历史条件与意义,归纳对外交往的表现,串联已学的中外历史知识,对照古今地名、国名。可按国家分别讲授教学内容,然后按“人员往来、经济交往、文化交流”三类进行综合比较,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2.尽量多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化解教学难点;3.往来是双向的,影响也是相互的。应引导学生既看到唐文化对别国的巨大影响,也要看到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以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第五节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

第五节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教案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发达的水陆交通,统一的货币,市场较前代发达;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繁华城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指导学生归纳隋唐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情况,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说隋唐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达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出发,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讲述隋唐经济的发展时,引导学生运用政治和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分析:隋唐初期社会的安定和政策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的发展,又巩固了隋唐的政权。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中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隋唐时期,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

3.通过学习隋唐经济的繁荣以及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来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要点

一、农业的发展

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2.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二、手工业的发达

1.产地分布广泛

2.生产规模扩大

3.分工细,品种多

4.技艺水平提高

三、商业的繁荣

1.发达的水陆交通

2.统一的货币

3.市场较前代发达

4.商人的发展和胡商

四、城市的兴旺

1.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繁华大都会

2.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

五、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为两课时。

本节重点: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商业的繁荣、长安和洛阳。

本节难点: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邸店和柜坊。

二、引导学生回忆上节隋唐制度的革新情况,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隋和唐前期推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农民有了土地,生产时间也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这些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发展,出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会,隋唐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然后引入新课。

三、“农业的发展”一目,为本课的重点。本目需要讲清农业发展的三个特点。

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江南地区本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的条件,但是江南的开发却非常晚。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和关中(包括淮河流域)遭受到严重破坏,而江南地区又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这对它后来代替原来的古老的经济区而上升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十分有利。那时,江南开发以土地资源的开发成果最为显著。江南多山多水,于是一场以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的造田运动大规模展开。讲至此处,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刘禹锡和温庭筠诗歌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先讲明圩田的概念,然后叙述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的具体情况,最后阐述造田运动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和由此造成的水旱灾害,这是水土资源过度开发的消极方面。此内容为本节的难点,可组织学生讨论,然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教师还可联系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的事实,使学生对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有更深的体会。圩田是水田,适宜种植水稻。水田的增加,促使粮食产量大为提高。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应向学生指出,教材这里讲的是“开始南移”,到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才完成其转移的进程。然后重点讲明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隋和唐朝初期经济重心集中在黄河流域即中原地区,这种形势追溯到前代。安史之乱以后,北方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停滞甚至倒退,而南方经济则持续发展。北起淮水,南达五岭,西起湘水,东至海滨的广大地区,成为唐中叶后农业最发达地区。

2.农田灌溉的进步和农具的改进。教师按教材内容应明确三点:①隋建立时间虽短,但水利事业成就相当巨大。如先后开凿了广通渠和大运河。它们本属运输渠,而也使沿河两岸获得很大的灌溉之利。再讲明唐政府重视水利。唐中央和地方政府设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管理水利,兴修的水利工程遍布全国。②先要讲明曲辕犁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便于水田耕作,再讲明曲辕犁的三处重大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省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这是唐朝农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然后讲明筒车自行旋转汲水至高岸的道理,引导学生对比三国时马钧创造的翻车,让学生认识,使用筒车,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的功效。指出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唐代农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唐代茶叶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饮茶之风由南方传入北方,由中土传至塞外。由于茶有广大的国内外市场,茶的销路甚广,各地茶场主要都是在进行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并且都是大规模经营,茶的产量很大。贞元后开始征收茶税,后又实行禁榷制度,把茶的产销收归官营,于是茶税成为唐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

讲完本目,教师可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和小字部分。小字部分则具体说明隋和唐前期人口增长情况,是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发展的三个特点要求学生理解。

四、“手工业的发达”一目,需要讲明手工业发展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教材从四个方面说明了这个问题。教师要重点讲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并通过课本的实例加深对这些特点的认识。四个特点要求学生理解。有关陶瓷业、冶铸业、丝织业的知识,因学生初中已有所了解,建议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上的小字和看唐朝的秘色瓷图画,自己分析回答。然后教师再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

五、“商业的繁荣”一目,除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商业发达的基础外,隋唐两朝还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措施。教材分三个方面作了论述。

1.发达的水陆交通。唐朝继承秦汉以来的驿传制度,建立了通达全国的驿道。在各驿道上,与官驿相邻,出现许多为旅客服务的民营店驿和往来神速的驿驴。水路运输也很发达,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南方,以长江为骨干,钱塘江、珠江等河流、湖泊,构成了纵横交错的水路网,把许多城市联结起来。

2.统一货币。除发展交通外,唐朝也进行了统一货币的工作。武德四年(621)以前,市场上流通的是隋的五铢钱和其他古钱,非常混乱。武德四年废去隋朝的五铢钱,通行新铸的开元通宝钱,这是唐代近三百年间长期通用的钱币。货币的统一,对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唐朝的商业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开元通宝”这一名词要求学生掌握。

3.隋唐的市场较前代发达。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隋唐时期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隋朝和唐前期商业交易大都在国家设立的固定市场中进行,县以上的城市都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朝廷对市场的控制非常严格,对市场的设立、交易时间、店铺的规模都有严格的规定。从唐朝中期起,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与国家对市场控制的削弱,商业经营的广度大大扩展,突破了从前的限制。市场结构有了很大变化,教材从五个方面讲述市场的变化和商人活动:①隋唐时期,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不断兴办,邸店是兼营旅店、货栈与交易的场所。②唐代为大量货币存放服务的机构也在较大商业城市出现,专营钱币存放与贷出的机构称为柜坊。这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邸店和柜坊这两个名词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因为它涉及到许多学生不易理解的有关商品经济的概念。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可依据课文的叙述,作深入浅出的讲授。上述两个名词要求学生理解。③商业活动的时间,唐代中后期也同样突破了“日中为市”的传统,交易时间大大延长,出现了“夜市”。④讲述“草市”时,教师应先指导学生看课本的小字,使学生对“草市”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⑤那时候,经商的人大量增加,再加上外商的贸易活动,使唐朝的商业更加繁荣。讲至此处,教师可让学生阅读课本的小字部分。不少唐诗反映出当时的商人众多。从富商王元宝和玄宗的对话,可知当时豪商富贾钱财之多,势力之盛。

六、“城市的兴旺”。由于经济的发展,隋唐时期出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会,主要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教师让学生在《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上找出这几个城市的位置。这些城市的主要特点是人口众多、商业繁荣。

1.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繁华的大都会。①长安。讲述时可运用挂图《唐长安城平面复原图》,需要讲明四个问题:A.隋唐两朝的都城,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B.规模宏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C.人口众多,对商业的需求量大,促成长安商业的繁荣。D.商业繁荣,东西两市店铺林立,行业很多,珍奇积聚。课本上的小字描绘长安城的繁荣,可鼓励学生阅读。②洛阳。需讲清两个问题:A.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B.商业繁荣,有南、北、西三市:丰都市、通远市、大同市。特别是通远市,由于面临通济渠,实际上是南北大运河的水运枢纽。

最后指出,长安和洛阳的交通和商业繁荣超过其他都市,成为全国性的商业都市。

2.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唐代中期以后,北方遭受战乱的破坏,而南方的经济则保持稳定并继续发展。随着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繁华的商业城市也在南方大量出现,尤其是长江流域的许多州城成为新的商业城市。其中最有名的是扬州和成都。①扬州。大运河开通后,扬州地处大运河和长江交汇处,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又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唐后期,由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②成都。与扬州齐名的成都位于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物产丰富。成都又是长江上游货物集散中心。其商业辐射范围远至河西及陇右、剑南诸州。“扬一益二”成为当时的俗语。

七、“社会生活的变化”一目,教师不必再增加新的材料,主要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和看两幅插图,使学生对隋唐时期的社会生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