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春酒》八下23

第八次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06-02

《春酒》八下23。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酒》八下23”,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春酒》

〔荆门市麻城中学阮建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了解作者及其创作概况;领会文章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声传情,领会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意蕴;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生活,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教材重难点:

重点——感受本文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生活、诗一般的童年,激发学生珍惜花样年华,追求诗意人生。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乡怀旧之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金蛇狂舞》,为课堂营造欢快的节日氛围,挑起学生对过年的回忆。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借此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作者简介:现当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人。1949年赴台,后定居美国。代表作有《橘子红了》《七月的哀伤》《琦君寄小读者》等。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她是一个活在童年里的人。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媒体显示)

【读——用心读,读出情感;思——作者回忆了哪些事。】

⑴扫清文字障碍。【家醅】自家酿的酒。醅,这里泛指酒。【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⑵学生回答。

三、品读课文,入情入味。

引言设问: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令作者百尝不厌,那么

这是一杯充满了什么味道的春酒呢?你又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请再入课文,圈点勾画

出相关的语句,并说说理由。

1、学生自由品读。

2、学生自由发言,体会细节描写的韵味。

【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阅读文学作品,就必须细细品读文中的细节,从中感受文中蕴涵的感情和意旨.而作文中,也应注意放大细节,通过细节刻画人物,通过细节彰显主题.】

教师小结:

一杯春酒,它散发着醇香的酒味,也充溢着浓浓的情味。光阴荏苒,她还能品尝到这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吗?

四、品读最后两段。

1、设疑:文中的回忆部分充满了快乐、温馨,可这一部分渗透着的另外一种情感,是什么情感呢?

2、感悟内涵:作者怀念的仅仅是春酒吗?学生填充:一杯春酒,盛装着〔我儿时纯真的快乐〕;一杯春酒,盛装着〔母性温柔的光芒〕;一杯春酒,盛装着〔乡邻间朴实的情意〕……一杯春酒,盛装着〔我儿时纯真的快乐〕;一杯春酒,盛装着〔母性温柔的光芒〕;一杯春酒,盛装着〔乡邻间朴实的情意〕……

【教师导学:琦君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2006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是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故乡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的根呐。】

2、让学生带着这份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深情和淡淡的感伤,齐读结尾。

教师小结:那份挥之不去的美丽乡愁正是萦绕在作者心中一份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它借“春酒”让这份乡愁在温馨的怀念中透着一股隐隐的怆痛。

五、迁移拓展

1、古往今来,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写过表达思乡、思亲之情的诗句。教师引导学生回

忆所知道的思亲、思乡的名诗古句,全班相互交流。

2、现代也有许多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如:《乡愁》——幻灯展示

3、把《春酒》改写成一首小诗。

4、结束语:有这样一句宣传语:“一个人最大的价值是感动别人,最大的享受是被别人感动。”这节课,琦君的故乡情感动了我们,那融入生命的故乡情结不仅镌刻在每个游子的心中,它也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无论走得多远,让我们铭记:故乡永远是我们生命的根、精神的根。

延伸阅读

《春酒》八下21


《春酒》教学设计

景德镇第五中学 王 菂

【教 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课 题】 《春酒》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都令人神思飘飞。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的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是一种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

【教学设想】

因为《春酒》一文文字浅显但意蕴却深,所以我准备在教学中以学生的“体验、感悟”为主。

1、激发学生生活体验,创设阅读氛围。学生对于新年总是有着许多丰富的感受。教师在课前可以引导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

2、在充分调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文章,细细品味文章关键词语和句子,感悟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

3、教师应该介绍琦君其人的身世和活动经历,使学生可以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达到对作者较为深刻的理解。

【教学目标】

1.深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2.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体会其作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2、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3、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从小到大,我们都是伴随着这些年年依旧的节日,和亲人一起度过的。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最热闹的要数春节了。请问每年春节有哪些乐事?有哪些风俗?

(教学步骤说明:此步骤目的一是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二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多媒体显示)作者琦君的介绍。

(教学步骤说明:简介作者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二是与文本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更快地走近课文,走近琦君的情感世界。)

2.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问题:说一说琦君家乡的新年是怎样渡过的?有什么习俗?

(教学步骤说明: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这是学生感悟文章的基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

3.(多媒体展示)学习文中的生字词,掌握“稀罕、舔、枸杞、薏仁米、煨炖、如法炮制、挑剔、家醅”等字的读音和“家醅、一马当先、顾名思义、如法炮制”等词语的意义。

(教学步骤说明: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字词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4.说一说琦君家乡的新年是怎样渡过的?有什么习俗?

(教学步骤说明:此步骤是教学重点,是从整体上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考查学生的阅读体验。)

5.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把握作者思乡的思想情感。

(教学步骤说明:此步骤是教学重点,主要引导学生在初步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琦君的思乡情怀。)

三、研读细节 领悟意蕴

1.本文的语言清新素雅,如行云流水,但不乏生动活泼,特别是有许多细节很有情趣,你们从文中感受到了吗?请你们从文中找出几处,把最喜欢的读一读,品一品。

(教学步骤说明:此步骤是教学重点兼难点,要求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然后说说对文中细节的理解。目的是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语言美,进而感受到文章的风俗美、人情美和对母亲的追思、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2.(多媒体显示)展示琦君的其他作品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加深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深刻理解。

(教学步骤说明:此步骤是进一步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琦君的其他作品中感悟作者的浓浓思乡之情)

四、调动积累 师生同说

文中有些看似十分随意的细节,却蕴涵着丰富的情感,琦君就是这样用一种洗尽铅华的笔调,向我们娓娓地述说着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关于思乡的话题历来就是文人笔下永恒不变的主题,古诗中就有许多描写思乡的名句,下面让我们调动积累,说说知道哪些?

 (教学步骤说明:此步骤是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文人的思乡情结。)

《藤野先生》八下23


授课日期:年月日总课时:

《藤野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线索,理解内容,把握主旨。

2、揣摩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理解内容与主旨。

教学难点

1、揣摩词句,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学字词,把握文章大意。

2、查询搜集古今中外尊师的故事和与尊师有关的名人名言。

教师:准备好有关教师给学生深刻影响的事例,如毛泽 东和 老 师徐特立 先生,海伦·凯勒与 沙利文 老师,福楼拜与莫泊桑等等,以丰富文章的内容。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理清文章的段落结构。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学习用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一、联系体会,激趣引读。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 蒙 老师 寿镜吾 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恩呢? 鲁迅 先生在日本又经历了怎样的屈辱,又怎样走上“弃医从文”的道路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值得尊敬的学者和良师。(板书课题与作者)

作者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选自《朝花夕拾》(即早上的花,在傍晚时拴起来,比喻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往事,到中年才写成文章。)

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12日。1926年3月18日,北洋段祺瑞执政府的卫队血腥屠杀爱国请愿学生,死47人,伤300多人,女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就是其中的两个殉难者。鲁迅说“三月十八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北洋政府血腥镇压爱国者的当天下午,就下了通缉令,抨击过北洋政府及其首领的鲁迅,自然是被列入这个通缉名单的。后冯玉祥的国民军把段祺瑞赶下台,而奉军又攻进北京,赶走国民军。奉军进北京,骚扰百姓,奸淫掳掠,大肆逮捕和杀害进步人士。北京成了一个充满恐怖和令人窒息的地方。鲁迅遭到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这年的七月,鲁迅接到厦门大学的任教聘请,8月离开北京去厦门。

本文是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后写的。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

并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的去写的?(怀念、赞美)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可请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明确课文结构: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前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1、了解故事背景:作者在东京有哪些所见所感?

(作者在东京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思想腐朽、不学无术,整天不是逛公园、赏樱花,就是学跳舞。正在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对他们的这种思想行为十分厌恶,不愿与他们为伍。所以文章一开头就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又只好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样,自然地引出了仙台之行。)投影出示思考题:

(1)请标出这一段里最能表现清国留学生丑态的词语和句子。

(2)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我”是持什么态度?哪些词语表明了“我”的态度?

(3)从“我”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

讨论明确: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这一部分内容,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

总结:这部分作者以辛辣的语言,嘲讽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揭示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为下文结识藤野先生埋下伏笔。

2、把握人物形象(感知作者情感1)

问题一: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文中作者关 于藤野 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生活俭仆。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医学教授。认真负责,治学严谨。热情诚恳,循循善诱。目睹印象——治学严谨;耳闻亲见——生活俭朴学者形象

过渡: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在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来刻画藤野先生?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问题二:学生阅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讨论明确:

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和热心帮助

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尊重科学,主动热诚

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体贴入微、没有偏见

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注重调查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问题三: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学生讨论后明确: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四、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第6—10段写一位新老师到班上上第一堂课时的情景。要求写出老师的外貌、神态、声调、语言、行动以及同学的反应,自己对老师的印象等。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品评重点句段,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强盛祖国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体味富含感情色彩的语言,品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一、老师印象,激趣再读。

检查第一课时的学习效果和预习情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在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中选取了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作者是抓住藤的什么特征来进行描写的?

二、合作探究,研读品析。

1、感知作者情感(爱国)

①课文除了写作者 和藤野 先生交往的四件事外,还写了哪些事?这些事情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内在联系?(提示: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职员对他的“优待”,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课堂上看电影。)

②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从东京到仙台六七百里,所见甚多,但文章只提到“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因为“日暮”两字触发了作者的忧愤之情,所以印象深刻,几十年后还记得。至于“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 朱舜水 先生客死的地方,作者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此对“水户”铭记不忘。写这些事情,反映了 鲁迅 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起了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③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请体会一下:作者对这种种优待有什么感受?

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作者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④两件事情(匿名信事件、看电影)给作者怎样的刺激?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⑤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变化之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

A.在东京: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B.去仙台:触发忧国之情;

C.弃医从文:—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D.离开仙台:热情赞颂高度评价,怀念

⑥学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好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两件事情以后,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具体解释请参看课文有关注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2、探究文章主题

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争论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①“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②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③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如下:

较倾向于第(1)种:“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为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理由:第一,散文叙述的焦点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 和藤野 先生有直接关系,恰如结尾处点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而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从全文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也正因作品饱含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而使藤野的形象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第三,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写信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你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你译出加入。”1936年鲁迅又向来到上海的增田涉打听藤野的近况,可见其怀念之情。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简介师生情)

三、品读提升,语言揣摩。

1935年日本要出《鲁迅全集》的时候,曾经问鲁迅选些什么文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要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消息,由此可见作者对先生的怀念。

集体朗读结尾一句话,研讨其含义。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讨论明确:

(1)“似乎”表明事实并未真的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2)“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

(3)“增加勇气”是指作者在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时,一旦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时,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

(4)“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5)“深恶痛疾”是“最厌恶最痛恨”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四、课文总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五、作业布置

①课外可选读 鲁迅 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或散文诗集《野草》让学生阅读。

板书设计:

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和热心帮助

藤野先生

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尊重科学,主动热诚尊师、颂师、

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体贴入微、没有偏见念师

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注重调查

A.在东京: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B.去仙台:触发忧国之情;爱国

C.弃医从文:尊严受到侵犯,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雪》八下19


《雪》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所描写的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感情。

2、品位文章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品析两地雪景的不同特点。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欣赏诗句,导入新课

同学们:

我们读过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是杜甫笔下成都西岭的千秋雪。

我们读过了“北国风光,(学生: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那是毛泽东笔下的北国的壮丽雪景;

我们读过了““北风(学生: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学生: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是唐代诗人岑参笔下塞外的幕天大雪;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于1925年在北京写下的《雪》。

二、把握内容,概括特征

(一)下面让我们一起听录音朗读,进入到鲁迅的《雪》里——

PPT听《雪》这篇课文的朗诵录音,请同学边听边看书,并完成以下任务

①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分别体现在哪些段落?

②这两幅雪景图各有什么特征?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注音:

不幸否耶处子阿罗汉目光灼灼模样粘结粘连旋风旋转

我们通过听课文朗读录音,初步感受了课文的内容。动人的散文诗朗读把我们带到了充满自然情趣的南方雪野和那令人心灵震撼的朔方!

那么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到底有何特征?我们请同学先来说说江南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先讨论后回答)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明艳有趣晴天下的雪罗汉是不是一样美?不能持久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平和恬静,让人向往。那朔方的雪又有哪些独特的写照呢?

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粘连江南的雪是静态的,是“积雪”,那么朔方的雪呢?蓬勃奋飞

是的,正如同学们分析的一样,朔方的雪和南方的雪截然不同。在鲁迅的笔下,江南的雪,仿佛是处子,是美好,是秀美;朔方的雪,仿佛是斗士,是抗争,是壮美。同样是雪,却带给我们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品读文章

1、欣赏雪景: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组有关雪的图片,体会一下不同的雪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

PPT各类雪景图

2、刚才我们从图片上一饱了不同雪景的眼福,接下来让我们从课文中捕捉一下你喜欢的描写雪景的精彩句子,以四人为一探究小组(一人执笔),任选一处进行赏析,并为之命名。

PPT从课文中捕捉一下你喜欢的描写雪景的精彩句子,以四人为一探究小组(一人执笔),任选一处进行赏析,并为之命名。

PPT示例: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请女同学个别朗读,请其他同学来发现这个语句在描写上的特色)

热闹之雪(老师读)丰富的想像,蕴藏着无限生机,这正是那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意境。

学生写后交流,两个后,教学生赏析方法(描写时采用的艺术技巧,语言方面的特色,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阅读的感受。)出示投影,先请学生赏析,然 后 老师投影:

PPT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明艳秀丽的雪。

虽未直接描摹雪景,却将雪中五彩缤纷的花草置于洁白的背景下,表现江南雪的美艳。让我们从寒冬中闻到了春的气息,感受到了隐藏在白雪下的勃勃生机。让人想起雪莱的一句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充满了向往之情。

三、比较探究,体验情感

通过赏析我们似乎对江南和朔方的雪有了更深的印象。

PPT江南的雪、朔方的雪的图片

1、PPT作者用充满激情、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充满生机的江南的雪和富有反抗力量的朔方的雪,对这两个地方的雪景你更喜欢哪幅雪景图?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小结

2、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揣摩到PPT作者更喜欢哪一幅雪景图?

从语言上:“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暖国的雪缺乏“冰冷和坚硬”,显得有点单调,而江南的雨和朔方的雨都曾变成过雪,但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形式结构:“但是”

3、他仅仅是在写雪吗?如果不是,你认为是写了什么呢?请结合鲁迅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和本文的写作背景,来谈谈你从作者对朔方雪的描写中读出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交流)

在《雪》中,作者描写江南雪的滋润,雪野中五颜六色的冬花开放,孩子们把积雪堆成雪人,雪罗汉的最终融化,抒发的是作者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PPT对儿时快乐生活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粘连,随风升腾,奋飞,表现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和反抗,抒发了对不屈不挠的斗争品格的热情赞颂之情。作为战士,故乡固然十分美好,但现实更需要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PPT对不屈的反抗精神的赞美……)

南方的雪北方的雪

对儿时快乐生活的怀念,赞颂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比

更喜爱北方的雪——斗争精神

下面我们一起读一下文章最后两段,在感受雪的斗争精神的同时,体会一下作者写作时的内心感受

PPT当大多数人还沉溺于精神的麻木当中时,先生是孤独的,但纵使孤独依然抗争,即使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也要“俯首甘为孺子牛”。雪是死掉的雨的精魂,惟有死掉才得以升腾为纯洁的雪。

先生有一首《自题小像》:

《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我以我血荐轩辕”,愿将热血洒在祖国的大地上。冲破这浓重的黑暗,追寻一片美好的天地。鲁迅通过这两幅鲜明的图景对比。寄寓了鲁迅一个共同的信念:要用奋斗来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南方的雪北方的雪

对儿时快乐生活的怀念,赞颂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比

更喜爱北方的雪——斗争精神

要用奋斗来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请同学们再一次以对先生的崇敬之情朗读这一篇《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