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教学设计

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05-11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内容和积极作用。

2.掌握科举制的形成、发展和进步作用。

3.掌握隋唐两代对府兵制的改革和府兵制的作用、弊端及其崩溃;掌握募兵制的形成、特点及其对封建统治的利弊;掌握府兵制与募兵制的异同点。

4.掌握隋唐时期租庸调制的调整及其进步作用。

5.掌握两税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内容和结果、影响。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完备和科举制的形成、发展,分别认识我国封建社会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和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进一步认识它们都因曾在历史上发挥过进步作用,而被历朝历代所沿用。

2.通过学习府兵制崩溃的原因,认识到均田制是府兵制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均田制遭到破坏是府兵制崩溃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作用。

3.学习两税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内容和结果、影响,认识到两税法的推行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有所松弛,但是唐朝实行两税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客观上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也使唐朝的统治日渐衰败。

4.隋唐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唐朝基本沿袭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但隋朝短期而亡,唐朝却繁荣强盛。认识一个盛世社会的出现需要一个统—、安定的社会环境,需要统治者注意发展生产,休养生息,勤政爱民。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分析隋唐时期实行的各项制度对封建统治的利弊,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隋唐各项制度的内容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对比分析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用比较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完备和积极作用与意义。

2.科举制的创立、发展及其作用和意义。

3.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

4.两税法的特点、作用和意义。

难点

1.府兵制的崩溃。

2.两税法的局限性。

3.唐朝基本沿袭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但隋朝短期而亡,唐朝却繁荣强盛的原因。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主要叙述隋唐两代的统治制度,内容比较散,涉及政治上的官制、选官制;经济上的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

1.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注意详略得当。

2.对一些重点、难点以讨论法和讲解法为主。尽量多设计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然后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再做讲解。

3.对一些有继承、发展的事件,如科举制的发展,以及一些联系比较的问题,可适当制作一些图表,既帮助学生记忆,又可以使所比较事件的异同点显得一目了然。

4.在教学过程中还可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媒体

1.投影仪。

2.自己课前制作的投影图片《唐朝历史发展情况表》《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演变》《府兵制、募兵制对比表》《北魏、隋唐赋税制度简表》。

教学方法

1.讨论法:组织学生对府兵制崩溃的原因、府兵制与募兵制的比较、两税法的局限性、唐朝基本沿袭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但隋朝短期而亡,唐朝却繁荣强盛的原因等问题展开讨论。

2.讲解法:对于一些理性内容,在指导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做讲解。

3.联系比较法: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对一些问题展开比较。如:府兵制与募兵制、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结构和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之一:内容概括式导入

[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隋唐的前三节,我们知道,隋朝建立于581年,589年统一中国,虽然隋炀帝残暴的统治,使隋朝只存在了30年,但是却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唐建立于618年,经过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到唐玄宗统治前期进入开元盛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755年到763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而衰。唐朝后期的统治出现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现象,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进一步促使唐朝的衰弱。经过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唐政府从此分崩离析、名存实亡。繁盛的唐王朝统治了中国近300年,是封建王朝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

一个30年。一个近300年,但是他们的统治制度却基本相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之二:复习提问式导入。

[师]前两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唐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发展过程。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这个过程。

[生]唐建立于618年,经过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到唐玄宗统治前期进入开元盛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755年到763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而衰。唐朝后期的统治出现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现象,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进一步促使唐朝的衰弱。经过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唐政府从此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师]回答得非常好。我们可以把唐朝历史的发展情况总结为下列图式。

[投影显示]

[师]大唐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强盛的王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强盛的王朝。在前面两小节,我们已学习了唐朝繁荣强盛的原因。大家是否还记得贞观之治的表现。

[生]政治方面,一是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二是革新政治。经济方面,——是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二是戒奢从简。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师]很好。今天我们具体来学习唐太宗是怎样革新政治的。

[板书]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一、三省六部制

[教师提问]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推行的一种官制,请大家回忆——下。隋唐以前的官制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秦朝设“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别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政务。

[教师提问]好。这是秦朝,那么汉朝呢?

[学生补充]两汉基本沿袭秦朝的官制,但汉武帝以后,实行了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建立了刺史制度。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教师提问]很好。那么大家有没有思考过,隋唐为什么要改革原来秦汉的官制呢?大家可以讨论讨论。

[学生甲回答]原来的官制容易形成丞相专权。

[学生乙回答]原来的官制分工不明确,导致办事效率低。

[教师讲述]常好。从我们学到的丞相的职能、刺史权力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出原来的官制有容易形成丞相专权、分工不明确,导致办事效率低等缺点。所以,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权。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看书,然后来说说三省及其长官的职能。

[学生回答]三省分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教师提问]六部是哪六部?他们的职责分别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六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教师讲述]大家—定要把三省和六部的职责记清楚,不可搞混淆。中书省在隋朝时称内史省,负责草拟政令,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掌政令政策的审核,是审核机构。尚书省负责执行,即为行政机构,—下设六个部。六部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具体做事的机构。吏即官吏;户即户籍;礼即礼仪;兵即军事;刑即刑法;工即工程。其中户还要管理赋税,这是因为古时收税是根据户口的。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可以把三省六部制制作成下列图表。

[投影显示]

[教师提问]三省六部制的推行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回答]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第二,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教师讲述]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每当皇帝无能,丞相就可能专权。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于: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教师过渡]隋唐不仅改革了官制,还改革了选官制度。

[板书]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1.科举制形成的原因

[教师提问]大家回忆一下以前所学的内容,我们曾经学到哪些选官制?

[学生回答]汉朝时建立了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魏晋以后形成士族制度。

[教师提问]这几种选官制度有什么局限性呢?

[学生回答]察举制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以后,进一步促进了汉魏之际士族的形成以及西晋以后:上族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都享有特权。东晋末年以后,士族在奢侈腐化中开始走向衰落,于是庶族地主代之而起。

[教师讲述]对原来的选官制度,发展到士族制度时,危害已经很严重了。一方面出现了危及统治的特权阶层——士族,另一方面政府也难以找到真正的有用人才,而且还会激化社会矛盾。这样就促使统治者改变选官制度,同时,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动也导致了科举制度的推行。

自从北魏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庶族地主阶级也相应得到发展,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他们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这样,随着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原来的选官制度已经无法推行下去,科举制就形成了。

[板书]

1.科举制形成的原因:士族的腐朽导致衰落

农业生产的发展导致庶族地主的兴起

2.科举制的形成和发展

[教师讲述]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形成制度。这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称为科举制度。到唐朝科举制度发展到完善。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教师板书并讲述]

[教师提问]我们一起来看课本第二目,来归纳一下科举制的作用。

[板书]3.科举制的作用

[学生回答]科举制的作用可以归纳为(1)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2)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基础;(3)有利于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4)大大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教师提问]归纳得非常好。除了这四点外,联想唐朝文化发展中的特色,科举制还可以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促进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唐朝诗歌的繁荣。

[教师讲述]很好。因此,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但是科举制也有局限性,造成士人把精力集中于应付考试,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

[教师讲述]我们来看一个例题,这是2000年全国文科综合卷中的一个题目。

[投影显示]

[学生回答]答案是A。

[教师讲述]隋唐科举制是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之一,所以可以排除B选项。科举制抑制的是原来的士族门阀,并不抑制其余显贵,所以可以排除D选项。科举制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但是并不主要促进科技文化的发展,所以又可以排除C选项。

[教师过渡]在唐朝,其统治制度基本都沿用前朝,包括土地制度。

[板书]三、均田制

[教师讲述]唐朝的土地制度沿用北魏的均田制。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北魏均田制的内容。

[学生回答]均田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二、土地不得买卖。三、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四、受田的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教师讲述]隋唐都沿用了这一制度。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是封建国家利用其所掌握的无主的荒地,使广大丧失和缺少土地的农民同土地重新结合起来的制度,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同劳动者分离的问题。而且统治者有了较为稳定的财政收入和力役、兵役的来源。在此基础上,隋唐政府得以实行府兵制度和租庸调制。

[课堂总结]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这种繁荣,在政治上就主要体现在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虽然唐朝在制度上并没有什么创新,但是唐初统治者善于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以及对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完善都促进了唐朝的繁荣。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之一:叙述式导入: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有: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三省六部制的设置有比较积极的作用:一加强了皇权;二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另外,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科举制。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建进士科,形成制度。这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称为科举制度。到唐朝科举制度发展到完善。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科举制的推行,也有比较积极的作用,一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二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基础;三有利于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四大大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五促进了唐朝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唐诗的繁荣。

隋唐时期的土地制度是沿用北魏的均田制,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是封建国家利用其所掌握的无主的荒地,使广大丧失和缺少土地的农民同土地重新结合起来的制度,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同劳动者分离的问题。而且统治者有了较为稳定的财政收入和力役、兵役的来源。在此基础上,隋唐政府得以实行府兵制度和租庸调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唐朝的兵制和赋税制度。

之二:复习提问式: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隋唐时期的官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科举制。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首先来看一下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和作用。

[生]三省有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是草拟政令、审核政令和执行政令的机构。作用是:一加强了皇权;二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教师讲述]答得很好。大家来看一下投影。

[投影显示]

[师]我们再复习一下科举制的建立、完善和作用。

[生]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增加取士人数,还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提高科举考试地位。作用是:(1)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2)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基础;(3)有利于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4)大大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5)促进了唐朝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唐涛的繁荣。

[教师讲述]答得很好,我们来看一下投影显示的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发展情况表。

[投影显示]

[师]好,我们继续回忆:隋唐的土地制度是

[生]均田制。

[师]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唐政府实行了

[生]府兵制和租庸调制。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唐朝的兵制和赋税制度。

[板书]四、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1.隋文帝继承和改革府兵制

(1)措施

[教师提问]府兵制源于西魏,隋文帝继承了府兵制并对府兵制进行了改革,那么隋炀帝对府兵制的改革有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隋文帝时把军人户籍编人州县,同样分到田地,不再实行军民异籍。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教师讲述]西魏初创府兵制时,基本上采取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一人当兵,全家编入军籍,称为军户,不属于州县管理。隋文帝改革的关键措施就是有原来的兵农分离发展为兵农合一。与农民一样接受政府的土地,平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府兵及全家都归人州县户籍,只有府兵本人由军府统领。后又改革为,府兵从均田农民中征发来,服役时的衣粮装备由个人负责,但租调全免。

[教师提问]这样的改革有什么作用呢?

[板书](2)隋朝府兵制的作用。

[学生回答]作用有第一,有利于农业生产;第二,增加了政府管理的户口和赋税收入;第三,扩大了兵源;第四,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

[教师讲述]对,由于“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因此就增加了农业人口的数量,这样就既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又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另外又改变了原来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这样就既扩大了兵源,还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总之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

[教师提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府兵制的基础是什么?

[学生回答]是均田制。

[教师提问]唐朝的基本兵制也是府兵制。唐太宗时。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我们先来看具体的措施。

[板书](1)措施

[学生回答]具体的措施有:第一,增加府兵的数量,且将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府设置在关中;第二,实行兵将分离;第三,府兵服役期间,免征租庸调,但自备武器、粮食等。

[教师提问]唐太宗对府兵制的改革有什么作用和不利影响呢?

[板书](2)唐朝府兵制的利弊

[学生讨论后,回答]作用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不利影响是沉重的军费负担都加到了农民身上。

[教师讲述]唐太宗即位后,进一步整顿和充实府兵制,使府兵制更加完备。主要措施有:一是增加军府数量。唐太宗共设军府643个,将其中的261个设置在关中地区,约占军府总数的41%。这种将强大的武装集中在中心地区的做法,是“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形成外轻内重的局面,从而有利于控制地方性事变,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第二实行兵将分离。府兵服役后不脱离本乡、本土,户籍仍归州县,挂籍军府,田地也仍旧杂于农户之中,只有在番上(指轮番抽调府兵到其所隶卫府或边防重镇服役)校阅时,才集中于折冲府或番上的场所,过军队生活。府兵的调遣、征发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如有战事,由皇帝下敕书,通过兵部传达执行,朝廷临时点将,让其率领从各地临时征发的府兵出征。战争结束后,大将回朝廷,府兵回军府,因而有效地防止了将帅拥兵作乱事件的发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

府兵服役期间,虽免征租庸调,但出征时要自备武器、粮食等沉重的军费负担都加在了农民身上。在均田制顺利推行期间,农民还能承担,但随着均田制的被破坏,府兵制就崩溃了。

[板书]3.府兵制的崩溃

(1)原因

(2)时间

[教师提问]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府兵制崩溃的原因。

[学生回答]第一,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失去了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第二,由于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的较多;第三,府兵的地位也在不断下降,贵族、官僚用府兵为私家役使,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

[教师讲述]府兵制以均田制作为推行的经济基础。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和赋税的加重,均田制被破坏了。失去土地的农民十分贫困,他们已无力承担自备武器、粮食的重负,有的农民为了逃避沉重的兵役,只好“自残手足”;另外,自高宗、武后起,边境地区战争频繁,府兵不能定期轮换,甚至出现“壮龄应募,华首未归”的情形;而且,府兵地位急剧下降,唐玄宗时,戍卫京师的士兵,往往被驱作权贵们的奴仆,戍边的士兵白天做苦工,夜晚人地牢,能够活着回乡的“十无二三”。在这种情况下,府兵大量逃亡。有权势的千方百计逃避兵役。他们或行贿免役,或雇人代役,造成兵源严重不足,番上制度也遭到破坏。到开元年间,府兵制名存实亡。

[教师过渡]府兵制崩溃后,唐玄宗为了增强军事力量,实行募兵制。

[板书]4.募兵制的兴起

[教师讲述]募兵制基本上由国家供给衣食,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节省了府兵往来于路途的消耗。

[教师提问]我们来看募兵制的利弊有哪些?

[板书]5.募兵制的利弊及与府兵制的异同

[学生回答]募兵制的实行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也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其弊端是募兵制的土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

[教师提问]答得很好。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募兵制与府兵制的不同点。

[学生回答]府兵需自备兵器、资粮等,募兵的衣食等由国家供给;若有征战,府兵临时从各地征发,朝廷临时派军官指挥,募兵则以当兵为职业,由将领长期统帅。

[教师讲述]对。府兵是兵将分离的,因此不会出现将领拥兵自重。威胁中央统治的局面。而募兵的兵将间有隶属关系,这是产生军阀割据的根源。天宝年间,地方节度使自行募兵,成为军阀割据势力。

[投影显示]府兵制、募兵制对比表

区别府兵制募兵制

士兵性质兵农合一职业士兵

器粮来源士兵自备国家供给

兵将关系兵将分离隶属关系

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

[教师提问]结合以前所学知识,我们来比较一下唐末藩镇割据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异同点。

[学生讨论后,甲回答]产生背景是相同的。都是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发展势力的。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是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乘机发展势力;唐末藩镇割据是在镇压黄巢起义的过程中乘机发展势力。

[学生乙回答]最好讲都是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势力的。因为他们在镇压农民起义之前就已经有了。所以背景不完全一样,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是在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的基础上;唐末藩镇割据是在节度使势力的发展基础上。

[教师讲述很好。那么还可以在其他方面比较吗?

[学生回答]产生的影响是相同的,都削弱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势力,削弱了中央集权制。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削弱了东汉王朝的势力,帮助东汉政府镇压了农民起义军,最后废除了东汉政权。唐末藩镇割据削弱了唐王朝的势力,帮助唐政府镇压了农民起义军,最后废除了唐政权。

[教师过渡]回答得非常好。隋唐时期,在土地制度上,沿用北魏的均田制,在赋役制度上,沿用北魏租调制的基础上进行改革。

[板书]四、租庸调制

1.隋朝赋税制度的改革——以庸代役

[教师提问]大家还记得北魏的租调制吗?租是什么?调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租就是交纳谷物,调就是交纳布帛。

[教师讲述]我们知道北魏均田制的主要内容中有一点规定:受田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租就是交纳谷物,调就是交纳布帛,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教师提问]隋朝在北魏租调制的基础上进行了怎样的改革?

[学生回答]隋朝的租调数量比原来轻。农民服役时间也短,后来又规定年满五十的可以交纳一定的绢代替服役。

[教师讲述]隋朝在赋役制度上的改革,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教师过渡]唐朝时沿用了隋朝的租庸调制,但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

[板书]2.唐朝的租庸调制

[教师提问]唐朝改革赋役制度的原则是什么?

[学生回答]轻徭薄赋的思想。

[教师提问]唐朝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因为唐朝统治者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

[教师讲述]对,唐初统治者从隋朝的灭亡中吸取了教训,他们看到隋朝的重税,繁役,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另外,唐朝初年,政局还没有稳定,经过隋末农民战争的打击,经济衰败,政府财政困难,人民流离失所。因此,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好,我们一起来看书,了解唐朝租庸调制的内容。

[学生回答]唐朝的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的限制。

[教师讲述]我们来看这张《北魏、隋、唐的赋役制度简表》

[投影显示]

北魏隋唐

农民必须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丁男还要负担—定的徭役和兵役租调数量减轻,服役时间缩短,年满五十可以庸代役租调数量更轻,以庸代役不受年龄限制

[教师提问]隋唐的租庸调制有什么作用呢?

[板书]3.隋唐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

[学生回答]主要表现在: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也相对减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巩固。这些都使国家富强起来。

[教师讲述]隋和唐朝前期推行的租庸调制,有明显的进步作用,首先,减轻了农民的一些负担,且保证了生产时间,垦田数增加。第二,增加政府的收入。第三,巩固了府兵制。促使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家的强盛。

[教师过渡]租庸调制和府兵制一样,它得以推行的基础是均田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租庸调制也就无法推行。唐政府推行新的赋役制度——两税法。

[板书]六、两税法

1.两税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师提问]两税法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推行的?

[学生讲述]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的财政收入大为减少。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教师讲述]由于均田制没有触犯大地主的利益,它保护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的特权。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盛行,土地集中于地主官僚手中,政府用于授田的土地逐渐减少,根本不可能按额授田。到唐中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均田制迅速破坏,失去土地的农民,无力承担国家的赋役,大部分依附于地主。安史之乱造成大量人口流散、死亡,进一步促进了土地的集中。均田制彻底瓦解,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已无法维持下去。国家财政和力役陷入严重危机。唐朝统治者不得不改革赋税制度,寻找适应新形势的新税法。这样,两税法应运而生了。

[板书]2.两税法的目的、时间、人物和内容

[教师提问]我们一起来把两税法的目的、时间、人物、内容看一下。

[学生回答]目的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时间是780年。人物是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内容是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教师提问]两税法名称的来由是——

[学生回答]因为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教师讲述]从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我们可以看出,两税法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

[教师提问]我们从两税法的特点和内容可以看出两税法的作用和局限性是什么?

[板书]3.两税法的作用和局限性

[学生回答]第一,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第二,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而以资产为主;第三,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教师讲述]对。因此,我们说两税法的实行,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教师提问]那么,两税法的局限性呢?

[学生回答]由于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因此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大地主又千方百计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而政府在两税外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教师讲述]唐政府实行两税法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不可能真正减轻农民的负担。两税法又是根据土地和资产的多少收税,这样就不限制土地兼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但是,两税法的实行,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和进步,由此,开始了我国赋税发展史的又一个新阶段。

我们从实施的条件、目的、内容、意义、作用等方面来列表比较一下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投影显示]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对比表

制度租庸调制两税法

条件均田制的实施(国家对土地的有效控制)均田制的破坏(由于土地买卖、兼并风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目的巩固统治,保证财政收入缓和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内容租、庸、调两税(资产、田亩和夏、秋季)

意义农民生产时间有了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赋税收入有了增加;府兵制也得到巩固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收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和进步;人身控制松弛;过渡到实物地租为主

作用荒地被开垦,人口增殖,国家富强,巩固了唐政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地主把新增赋税转嫁给农民,阶级矛盾仍未解决

[教师提问]我们来看一道例题。

[投影显示]

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公元780年头仃两税法,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A.对农民的经济掠夺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C.调整生产关系D.减轻对农民的剥削

[学生回答]答案应为A。

[课堂总结]隋朝建国虽短,但它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进行的改革却给唐朝甚至以后各代带来深刻的影响,如在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实行科举制,改革府兵制、赋税制度。唐朝是在农民起义推翻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它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实行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整顿府兵制,实行募兵制。它们虽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最终都没能挽救唐朝的统治。因此,隋唐虽曾因推行上述制度而繁盛一时,却不可能摆脱衰亡的命运。

相关知识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第四节 隋唐制度的革新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

第四节 隋唐制度的革新

教案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确立,三省六部的名称、职能及隶属关系,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科举制的形成和发展,科举制的进步作用;隋唐两代对府兵制的改革、调整及其作用、弊端,府兵制的崩溃和募兵制的形成、特点及其对封建统治的利弊;隋朝的租调制和纳绢代役,唐朝的租庸调制,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两税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内容和结果。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隋唐时期实行的各项制度对封建统治的利弊,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2.通过学习隋唐各项制度的内容及其作用,指导学生掌握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思考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用比较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我国封建社会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因其具有积极作用而被历朝所沿用。

2.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曾在历史上发挥过进步作用,因而被历代沿用。

3.隋唐改革、调整、健全府兵制,一方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4.均田制是府兵制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因此,均田制遭到破坏是府兵制崩溃的根本原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作用。

5.募兵制既对封建统治产生过积极作用,也成为军阀割据势力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6.赋役制度上,隋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并作了适当的调整,后来又开始部分推行以庸代役制度。唐朝统治者总结、吸取隋亡的教训,以轻徭薄赋为原则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起到了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也是唐朝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7.两税法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因此,两税法的实行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和进步。唐朝统治者实行两税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客观上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政府增加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也使唐朝的统治日渐衰败。

8.隋唐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唐朝基本沿袭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并加以发展和完备。

教学要点

一、三省六部

1.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确立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3.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

1.科举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2.科举制的形成

3.科举制的发展

4.科举制的作用和意义

三、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1.隋文帝继承和改革府兵制

2.唐朝调整、健全府兵制

3.府兵制的崩溃

4.唐玄宗时实行募兵制

四、租庸调制

1.隋朝租调制和赋役制度的改革

2.唐朝的租庸调制

3.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

五、两税法

1.两税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2.实行两税法的目的和两税法的内容

3.两税法的作用和意义

4.两税法的局限性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为两课时。

本节重点:三省六部制确立、完备和积极作用与意义;科举制的创立、发展及其作用和意义;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两税法的特点、作用和意义。

本课难点:府兵制的崩溃;两税法的局限性。

二、讲本课前,教师通过概括介绍本课教材的整体内容导入新课:隋唐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政权,他们一方面承袭、发展或完善了一些对其统治有利的制度,如府兵制、租调制等;一方面又创立和逐渐完备了一些新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募兵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等。这些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导入新课。

讲本课内容时,一定要注意新课内容与学生在初中所学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另外,应尽量启发学生回忆过去学过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三省六部”一目,是本节重点之一,教材分两个层次讲述:1.三省六部的关系和职能;2.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讲第一个问题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回忆,三省六部制始于隋而发展、完善于唐。然后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出:(1)三省的职能及其长官;(2)六部的职能。教师要明确六部是尚书省下设的机构。文献资料均可让学生课上阅读,以加深学生对三省六部制内容的理解,并为下面分析此制度的作用奠定基础。讲三省六部的职能、相互关系和长官,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是相互牵制和互相监督的,讲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与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进行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相权被一分为三,皇权大大加强。

2.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和意义。由于上面的讲述已为分析这个问题做好了铺垫,因此,教师在此只需稍加指点,便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出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最后,教师概括为:①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四、“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一目,为本课另一个重点。教材分两部分讲述:1.科举制的形成和发展;2.科举制的作用。

科举制的形成和发展,可先让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知识,然后从三个方面介绍:①科举制产生的背景──让学生讲述曹魏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的情况,便于学生理解教材中关于科举制产生的背景。教师将其归纳为:魏晋南北朝时,士族势力日益强盛,九品中正制开始实行;到了南朝末年,随着士族势力的衰弱,庶族势力日渐兴起,九品中正制名存实亡。②科举制的兴起。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将其创立过程归纳为: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③科举制的完善。最后,教师将其发展过程归纳为:唐承隋制→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增加科举取士人数,且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提高科考地位──用高官主考。小字部分重点介绍考进士科为何受到重视及考取情况,加深学生对科举制的感性认识。因为本课理论性知识较多,对学生来讲较枯燥、单调,不易理解。以上均可让学生自己阅读,以调节课堂气氛。

讲述第2部分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出科举制的进步作用:①抑制士族门阀势力;②扩大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基础;③有利于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④大大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教材最后用一句话概括了科举制对我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历朝沿用”。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一目,要求学生了解科举制正式形成的时间(隋炀帝时),理解科举制在唐朝的发展情况和科举制的作用、意义。

五、“从府兵制到募兵制”一目,介绍了隋唐军事制度的变革。教材分三部分讲述:1.隋文帝改革府兵制;2.唐太宗调整、健全府兵制;3.募兵制的兴起和府兵制的崩溃。府兵制的崩溃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1.隋文帝改革府兵制。教材分别介绍和分析了两个问题:①隋文帝改革府兵制的措施;②隋朝府兵制的进步作用。教师可指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隋文帝改革府兵制的关键措施,是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到田地。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从这一特点出发,深入分析归纳隋朝改革后的府兵制带来哪些效果:一、有利于生产;二、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三、扩大了兵源;四、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最后概括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为了让学生理解作用“四”,可指导学生先阅读下面小字部分,从中受到启发。如有时间,可先概括讲述府兵制的创立及其特点,并与隋改革后的府兵制进行比较。要特别强调,隋朝府兵制的基础是均田,这就为以后分析府兵制崩溃的原因打下基础。

2.唐太宗调整、健全府兵制。教材讲了两个问题:①唐太宗调整、健全府兵制的主要措施;②唐朝府兵制的利弊。教师可让学生分析归纳唐太宗改革府兵制的三项措施:(一)增加军府的数量,且将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府设置在关中;(二)兵将分离;(三)府兵服役期间,免征租庸调,但自备武器、粮食等。在指导学生分析这些措施的利弊时,可让学生阅读文献资料,引导学生理解唐太宗调整府兵制的重要目的是“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教材中的《唐朝府兵俑》图,可增加学生对府兵的感性认识。要求学生理解隋唐改革府兵制的主要措施和府兵制的利弊。

3.府兵制的崩溃和募兵制的兴起。教材讲了三个问题:①府兵制崩溃的原因和时间(开元年间)。教师可让学生分析归纳出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均田制的破坏;二是兵士逃亡的较多;三是府兵地位下降。教师讲原因时为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可适当补充一些生动的史实、实例或具体的数字等。②唐玄宗实行募兵制的目的,为增强军事力量。③募兵制的特点和对唐朝统治的利弊。教师可用对比法,比较府兵制与募兵制的不同点:一是府兵需自备兵器、资粮等,而募兵的衣食等由国家供给;二是府兵若有征战,则临时从各地征发而来,朝廷临时指派军官指挥打仗,而募兵则以当兵为职业,由将领长期统帅,兵将间有隶属关系,与府兵的兵将分离形成鲜明对照。在比较之后再对两种兵制产生的后果、影响进行对比,重点放在分析募兵制的兵将关系带来的后果是“导致军阀的形成”。从而分析出募兵制最大的弊端是:它是产生军阀割据的根源。要求学生理解府兵制崩溃,了解募兵制兴起的时间;募兵制对封建统治的利与弊。由于府兵制的崩溃是难点,教师一定要按教材讲清崩溃的原因:一要条理清,分三点一一讲清,讲透;二可适当补充感性材料,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在三点原因中,第一点均田制的破坏是重点,是根本原因。教师可通过分析均田制破坏是导致府兵制瓦解的关键因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讲本目时,可适当引用《兵车行》等唐诗。

六、“租庸调制”一目,是本课又一重点。教材分三个段落讲述:1.隋朝赋役制度的改革;2.唐朝的租庸调制;3.隋唐实行租庸调制的作用。

1.隋朝的赋役制度的改革。这部分教材讲了两个小问题:①隋朝赋役制的改革。讲这个问题时首先应讲明,隋朝在赋役制度上也基本上沿用北魏的租调制,但数量却有变化,而且服役时间也不同。然后教师打出第二张自制投影片《北魏、隋、唐的赋役制度简表》,也要遮住唐朝部分。讲此表时一定要突出隋朝在服役方面的重大改革——开始部分地实行“纳绢代役”。另外,租调数量也有所减轻,服役时间也缩短了。

2.唐朝的租庸调制。教材首先介绍唐朝实行租庸调制的原则是“轻徭薄赋”。教师要分析原因:①唐吸取隋亡的教训;②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政府财政困难,人民流离失所。因此,整顿田制和赋役制度,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教材接着重点介绍租庸调制的内容。教师打出第二张自制投影片,让学生从三朝赋役制度的比较中加深对唐租庸调制的理解。讲述此表时,尤其要强调隋唐两代关于“庸”的不同规定,并从中分析,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使唐朝统治者被迫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在此,可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的教育。

3.隋唐推行租庸调制的作用。教材将其归纳为三点:①减轻了农民的一些负担,且保证了生产时间,垦田数增加。②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教师讲到这里时,可举出数字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如直到天宝年间,租庸调的收入仍占唐政府全部财政收入的60%左右。③巩固了府兵制。最后,教材用一句话概括两项制度的意义。

要求学生理解的是:隋朝赋役制度的改革,唐朝租庸调制的内容,隋唐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

七、“两税法”一目,教材分别讲述了:1.两税法产生的历史背景。2.两税法的实行。3.两税法的作用。4.两税法的局限性。其中两税法的特点和作用、意义是本课的重点,两税法的局限性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1.讲两税法产生的历史背景时,教师要讲明:由于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为前提的赋役制度,因此,唐中期以来,随着均田制的破坏,租庸调制已无法继续推行,于是,造成政府财政大大减少。为了保障政府的财源,统治者不得不采取适应当时形势的新赋税制度。教师可深入浅出地分析均田制的破坏对租庸调制的推行所起的瓦解作用。

2.两税法的实行,包括实行的时间、目的、有关历史人物和内容,要求学生理解。讲内容时可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用教师介绍的方法自己分析归纳出四点及两税法名称的来历,并指导学生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从中分析两税法的最大特点是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

3.在分析两税法的内容、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两税法的作用,并将其归纳为三点(可按教材讲)。最后要特别强调,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和进步,由此开始了我国赋税发展史的又一个新阶段。

4.结合教材中的小字,让学生分析两税法的局限性。另外,也要从唐实行两税法的背景、目的分析两税法的实行不可能使农民的负担真正减轻。

八、小结:隋朝建国虽短,但它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进行的改革却给唐朝甚至以后各代带来深刻的影响,如在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实行科举制,改革府兵制、赋役制度。唐朝是在农民起义推翻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它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完善三省六部和科举制;实行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整顿府兵制,实行募兵制。它们虽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最终都没能挽救唐朝的统治。因此,隋唐虽曾因推行上述制度而繁盛一时,却不可能摆脱衰亡的命运。

隋唐制度的革新教学设计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隋唐制度的革新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和募兵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隋唐时期实行的各项制度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2.通过隋唐各项制度的内容及其作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我国封建社会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因其具有积极作用而被历朝所沿用。

2.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曾在历史上发挥过进步作用,因而被历代沿用。

3.租庸调制的实行使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是唐朝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4.两税法的实行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和进步,它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积极作用;科举制的创立、发展及其作用;租庸调制

的进步作用;两税法的特点、作用和意义。

教学难点:府兵制的崩溃;两税法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一、三省六部

1.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确立

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

A.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B.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

C.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A.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

B.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

C.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

D.兵部主管军政;

E.刑部主管刑法;

F.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3.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

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

这种制度。

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

1.科举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士族门阀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兴起;

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后被废除。

2.科举制的形成

隋文帝即位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文帝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官。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3.科举制的发展

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

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4.科举制的作用和意义

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

扩大了官吏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

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

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科举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三、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1.隋文帝继承和改革府兵制

隋朝沿袭前代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

隋文帝时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到田地,不再实行军民异籍。

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有利于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赋税收入,扩大了兵源,也清

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这有益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

2.唐朝调整、健全府兵制

府兵制也是唐朝的基本兵制。

唐太宗时,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增加了军府的数量,安排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府驻

守关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府兵制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

府兵服役期间免征租庸调,但出征时要自备武器、粮食等,沉重的军费负担都加在

了农民身上。

3.府兵制的崩溃

武则天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失去了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

由于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的较多;

府兵的地位也在不断下降,贵族、官僚用府兵为私家役使,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

到开元年间,府兵制崩溃。

4.唐玄宗时实行募兵制

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

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

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国家也建立了强有力的军队。

但是募兵制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

导致军阀的形成。天宝年间,地方节度使自行募兵,成为军阀割据势力。

四、租庸调制

1.隋朝租调制和赋役制度的改革

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租调数量比北周轻,农民服役时间也短。

隋朝后又规定交纳一定的绢代替服役,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

2.唐朝的租庸调制

唐朝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唐朝租庸调制规定:

A.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

B.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作“调”;

C.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唐朝的庸不再

有年龄限制。

3.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

农民生产的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巩固。这些都使国家富强起来。

五、两税法

1.两税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减少,均田制、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的财政收入已大为减少。

2.实行两税法的目的和两税法的内容

目的: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而实行。

内容: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杂税;一

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3.两税法的作用和意义

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

松;

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隋唐制度的革新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隋唐制度的革新”,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

第四节 隋唐制度的革新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确立,三省六部的名称、职能及隶属关系,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科举制的形成和发展,科举制的进步作用;隋唐两代对府兵制的改革、调整及其作用、弊端,府兵制的崩溃和募兵制的形成、特点及其对封建统治的利弊;隋朝的租调制和纳绢代役,唐朝的租庸调制,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两税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内容和结果。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隋唐时期实行的各项制度对封建统治的利弊,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2.通过学习隋唐各项制度的内容及其作用,指导学生掌握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思考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用比较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我国封建社会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因其具有积极作用而被历朝所沿用。

2.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曾在历史上发挥过进步作用,因而被历代沿用。

3.隋唐改革、调整、健全府兵制,一方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4.均田制是府兵制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因此,均田制遭到破坏是府兵制崩溃的根本原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作用。

5.募兵制既对封建统治产生过积极作用,也成为军阀割据势力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6.赋役制度上,隋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并作了适当的调整,后来又开始部分推行以庸代役制度。唐朝统治者总结、吸取隋亡的教训,以轻徭薄赋为原则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起到了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也是唐朝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7.两税法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因此,两税法的实行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和进步。唐朝统治者实行两税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客观上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政府增加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也使唐朝的统治日渐衰败。

8.隋唐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唐朝基本沿袭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并加以发展和完备。

教学要点

一、三省六部

1.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确立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3.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

1.科举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2.科举制的形成

3.科举制的发展

4.科举制的作用和意义

三、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1.隋文帝继承和改革府兵制

2.唐朝调整、健全府兵制

3.府兵制的崩溃

4.唐玄宗时实行募兵制

四、租庸调制

1.隋朝租调制和赋役制度的改革

2.唐朝的租庸调制

3.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

五、两税法

1.两税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2.实行两税法的目的和两税法的内容

3.两税法的作用和意义

4.两税法的局限性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为两课时。

本节重点:三省六部制确立、完备和积极作用与意义;科举制的创立、发展及其作用和意义;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两税法的特点、作用和意义。

本课难点:府兵制的崩溃;两税法的局限性。

二、讲本课前,教师通过概括介绍本课教材的整体内容导入新课:隋唐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政权,他们一方面承袭、发展或完善了一些对其统治有利的制度,如府兵制、租调制等;一方面又创立和逐渐完备了一些新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募兵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等。这些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导入新课。

讲本课内容时,一定要注意新课内容与学生在初中所学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另外,应尽量启发学生回忆过去学过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三省六部”一目,是本节重点之一,教材分两个层次讲述:1.三省六部的关系和职能;2.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讲第一个问题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回忆,三省六部制始于隋而发展、完善于唐。然后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出:(1)三省的职能及其长官;(2)六部的职能。教师要明确六部是尚书省下设的机构。文献资料均可让学生课上阅读,以加深学生对三省六部制内容的理解,并为下面分析此制度的作用奠定基础。讲三省六部的职能、相互关系和长官,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是相互牵制和互相监督的,讲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与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进行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相权被一分为三,皇权大大加强。

2.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和意义。由于上面的讲述已为分析这个问题做好了铺垫,因此,教师在此只需稍加指点,便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出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最后,教师概括为:①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四、“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一目,为本课另一个重点。教材分两部分讲述:1.科举制的形成和发展;2.科举制的作用。

科举制的形成和发展,可先让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知识,然后从三个方面介绍:①科举制产生的背景──让学生讲述曹魏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的情况,便于学生理解教材中关于科举制产生的背景。教师将其归纳为:魏晋南北朝时,士族势力日益强盛,九品中正制开始实行;到了南朝末年,随着士族势力的衰弱,庶族势力日渐兴起,九品中正制名存实亡。②科举制的兴起。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将其创立过程归纳为: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③科举制的完善。最后,教师将其发展过程归纳为:唐承隋制→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增加科举取士人数,且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提高科考地位──用高官主考。小字部分重点介绍考进士科为何受到重视及考取情况,加深学生对科举制的感性认识。因为本课理论性知识较多,对学生来讲较枯燥、单调,不易理解。以上均可让学生自己阅读,以调节课堂气氛。

讲述第2部分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出科举制的进步作用:①抑制士族门阀势力;②扩大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基础;③有利于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④大大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教材最后用一句话概括了科举制对我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历朝沿用”。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一目,要求学生了解科举制正式形成的时间(隋炀帝时),理解科举制在唐朝的发展情况和科举制的作用、意义。

五、“从府兵制到募兵制”一目,介绍了隋唐军事制度的变革。教材分三部分讲述:1.隋文帝改革府兵制;2.唐太宗调整、健全府兵制;3.募兵制的兴起和府兵制的崩溃。府兵制的崩溃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1.隋文帝改革府兵制。教材分别介绍和分析了两个问题:①隋文帝改革府兵制的措施;②隋朝府兵制的进步作用。教师可指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隋文帝改革府兵制的关键措施,是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到田地。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从这一特点出发,深入分析归纳隋朝改革后的府兵制带来哪些效果:一、有利于生产;二、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三、扩大了兵源;四、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最后概括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为了让学生理解作用“四”,可指导学生先阅读下面小字部分,从中受到启发。如有时间,可先概括讲述府兵制的创立及其特点,并与隋改革后的府兵制进行比较。要特别强调,隋朝府兵制的基础是均田,这就为以后分析府兵制崩溃的原因打下基础。

2.唐太宗调整、健全府兵制。教材讲了两个问题:①唐太宗调整、健全府兵制的主要措施;②唐朝府兵制的利弊。教师可让学生分析归纳唐太宗改革府兵制的三项措施:(一)增加军府的数量,且将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府设置在关中;(二)兵将分离;(三)府兵服役期间,免征租庸调,但自备武器、粮食等。在指导学生分析这些措施的利弊时,可让学生阅读文献资料,引导学生理解唐太宗调整府兵制的重要目的是“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教材中的《唐朝府兵俑》图,可增加学生对府兵的感性认识。要求学生理解隋唐改革府兵制的主要措施和府兵制的利弊。

3.府兵制的崩溃和募兵制的兴起。教材讲了三个问题:①府兵制崩溃的原因和时间(开元年间)。教师可让学生分析归纳出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均田制的破坏;二是兵士逃亡的较多;三是府兵地位下降。教师讲原因时为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可适当补充一些生动的史实、实例或具体的数字等。②唐玄宗实行募兵制的目的,为增强军事力量。③募兵制的特点和对唐朝统治的利弊。教师可用对比法,比较府兵制与募兵制的不同点:一是府兵需自备兵器、资粮等,而募兵的衣食等由国家供给;二是府兵若有征战,则临时从各地征发而来,朝廷临时指派军官指挥打仗,而募兵则以当兵为职业,由将领长期统帅,兵将间有隶属关系,与府兵的兵将分离形成鲜明对照。在比较之后再对两种兵制产生的后果、影响进行对比,重点放在分析募兵制的兵将关系带来的后果是“导致军阀的形成”。从而分析出募兵制最大的弊端是:它是产生军阀割据的根源。要求学生理解府兵制崩溃,了解募兵制兴起的时间;募兵制对封建统治的利与弊。由于府兵制的崩溃是难点,教师一定要按教材讲清崩溃的原因:一要条理清,分三点一一讲清,讲透;二可适当补充感性材料,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在三点原因中,第一点均田制的破坏是重点,是根本原因。教师可通过分析均田制破坏是导致府兵制瓦解的关键因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讲本目时,可适当引用《兵车行》等唐诗。

六、“租庸调制”一目,是本课又一重点。教材分三个段落讲述:1.隋朝赋役制度的改革;2.唐朝的租庸调制;3.隋唐实行租庸调制的作用。

1.隋朝的赋役制度的改革。这部分教材讲了两个小问题:①隋朝赋役制的改革。讲这个问题时首先应讲明,隋朝在赋役制度上也基本上沿用北魏的租调制,但数量却有变化,而且服役时间也不同。然后教师打出第二张自制投影片《北魏、隋、唐的赋役制度简表》,也要遮住唐朝部分。讲此表时一定要突出隋朝在服役方面的重大改革——开始部分地实行“纳绢代役”。另外,租调数量也有所减轻,服役时间也缩短了。

2.唐朝的租庸调制。教材首先介绍唐朝实行租庸调制的原则是“轻徭薄赋”。教师要分析原因:①唐吸取隋亡的教训;②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政府财政困难,人民流离失所。因此,整顿田制和赋役制度,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教材接着重点介绍租庸调制的内容。教师打出第二张自制投影片,让学生从三朝赋役制度的比较中加深对唐租庸调制的理解。讲述此表时,尤其要强调隋唐两代关于“庸”的不同规定,并从中分析,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使唐朝统治者被迫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在此,可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的教育。

3.隋唐推行租庸调制的作用。教材将其归纳为三点:①减轻了农民的一些负担,且保证了生产时间,垦田数增加。②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教师讲到这里时,可举出数字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如直到天宝年间,租庸调的收入仍占唐政府全部财政收入的60%左右。③巩固了府兵制。最后,教材用一句话概括两项制度的意义。

要求学生理解的是:隋朝赋役制度的改革,唐朝租庸调制的内容,隋唐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

七、“两税法”一目,教材分别讲述了:1.两税法产生的历史背景。2.两税法的实行。3.两税法的作用。4.两税法的局限性。其中两税法的特点和作用、意义是本课的重点,两税法的局限性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1.讲两税法产生的历史背景时,教师要讲明:由于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为前提的赋役制度,因此,唐中期以来,随着均田制的破坏,租庸调制已无法继续推行,于是,造成政府财政大大减少。为了保障政府的财源,统治者不得不采取适应当时形势的新赋税制度。教师可深入浅出地分析均田制的破坏对租庸调制的推行所起的瓦解作用。

2.两税法的实行,包括实行的时间、目的、有关历史人物和内容,要求学生理解。讲内容时可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用教师介绍的方法自己分析归纳出四点及两税法名称的来历,并指导学生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从中分析两税法的最大特点是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

3.在分析两税法的内容、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两税法的作用,并将其归纳为三点(可按教材讲)。最后要特别强调,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和进步,由此开始了我国赋税发展史的又一个新阶段。

4.结合教材中的小字,让学生分析两税法的局限性。另外,也要从唐实行两税法的背景、目的分析两税法的实行不可能使农民的负担真正减轻。

八、小结:隋朝建国虽短,但它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进行的改革却给唐朝甚至以后各代带来深刻的影响,如在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实行科举制,改革府兵制、赋役制度。唐朝是在农民起义推翻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它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完善三省六部和科举制;实行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整顿府兵制,实行募兵制。它们虽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最终都没能挽救唐朝的统治。因此,隋唐虽曾因推行上述制度而繁盛一时,却不可能摆脱衰亡的命运。

第四节 硫酸 教学设计


一、教学流程图:


二、教案 

课题

硫酸

授课人

向太平

学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浓硫酸的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二)能力目标:

学会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通过实验等途径获取有用信息,并能用化学语言表达、交流的能力;学会运用比较、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及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求异的创新精神。

重点

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难点

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教学方法

启发——实验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

仪器、用品

浓硫酸、浓盐酸、硫酸铜晶体、水、稀硫酸、纸屑、棉花、木屑、蔗糖、铜片、铝片、品红溶液、浸有碱液的棉花、玻璃棒、烧杯、试管、铁架台、铁夹、导管、酒精灯、火柴、药匙、投影仪。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氧族元素中硫的正化合价常见的有+4、+6两种价态。前面我们学习了SO2中+4价硫的性质,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硫酸中+6价硫的性质。H2SO4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被誉为“化学工业之母”,工业三大强酸之一,我国现在是第一大硫酸生产国,硫酸总产量将突破3500万吨。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硫酸的性质。

【板书】第三节硫酸

回忆倾听。

明确上课内容,引起兴趣,激发爱国热情。

【提问】初中时我们就学习过稀硫酸,回忆稀硫酸具有哪些化学性质?为什么具有这些性质?

【板书】一、硫酸:

1.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

【提问】酸的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板书】1.1 与碱、碱性氧化物、指示剂作用:H2SO4=2H++SO42-

【小结、设疑】稀硫酸与以上物质作用时表现出酸的通性时H+的价态未发生变化,是不是H+的价态一直不会变呢?

【板书】1.2 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H2(弱氧化性):

思考并回答: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因为硫酸在水中能电离出H+。

回忆、思考、讨论、回答:与碱中和、碱性氧化物生成盐和水、指示剂显色等。

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回答:可以变,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零价的氢气。

复习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为后面与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比较埋下伏笔。

【过渡】稀硫酸是一种强酸,具有酸的通性,以H+和SO42-的形式存在,而浓硫酸主要是以H2SO4分子的形式存在,由于溶液中粒子不同,所以性质上肯定有差异,即浓硫酸具有自己的特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浓硫酸。

【展示、讨论】展示两瓶密闭、体积相等的试剂瓶,分别装有浓硫酸和浓盐酸,不用化学方法如何加以鉴别?

【板书】2、纯硫酸的物理性质:

【探究归纳】常见的浓硫酸质量分数为98.3%,密度1.84g/cm3,沸点为338℃,难挥发。能以任意比与水混溶,浓硫酸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设疑】浓硫酸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如何稀释浓硫酸呢?

回忆、倾听。

观察、讨论、上台探究、回答(1)拿起试剂瓶,感觉重的是浓硫酸,因为浓硫酸的密度大。(2)摇动试剂瓶,呈油状、粘稠的是浓硫酸。(3)分别打开瓶盖,瓶口无酸雾的是浓硫酸,因为浓硫酸难挥发。

倾听。

回忆、回答:将浓硫酸沿着容器内壁缓慢地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

明白物质的存在形式决定性质。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兴趣。

激活旧知识,落实新知识。

【强调】稀释浓硫酸时,若把水倒入浓硫酸中,

由于水的密度较小,浮在硫酸的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不易散失,使水暴沸而骤然气化,结果就像水滴入灼热的油锅一样,带着酸液向四周飞溅,引起伤害事故。

【投影】播放FLSAH动画。

 倾听,领悟。

观看、领悟。

解释原因,强调实验安全。

用FLSAH动画,增加直观印象,活跃气氛。

【过渡】因为浓硫酸主要以硫酸分子的形式存在,与稀硫酸的性质是有差异,到底它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板书】3、浓硫酸的特性:

【演示实验】在试管中加入一些胆矾,再加入3-4ml浓硫酸,振荡。观察固体和溶液的颜色变化。

【提问】生成的灰白色物质是什么?

【提问】回忆初中我们学习过胆矾的加热实验现象?

【展示】长时间放置后的标本。最终蓝色物质呈白色。

【投影】用FLASH动画模拟改进实验,加深对浓硫酸吸水性的认识。

【讲解】胆矾失去了结晶水,结晶水与浓硫酸分子形成了硫酸水合物。说明浓硫酸能够吸收结晶水,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小结、板书】3.1 吸水性(干燥剂)

【设疑】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常作为干燥剂,那么它能干燥哪些气体呢?不能干燥哪些气体呢?

【设疑】为什么H2S、HI、HBr不能用浓硫酸来干燥?欲知原因,我们继续学习。

 倾听、讨论。

观察并描述现象:固体由蓝色变为灰白色,溶液仍为无色。

思考。

回忆、回答:蓝色五水硫酸铜加热失水成白色无水硫酸铜。

分析比较说明浓硫酸体现了吸水性。

观看,领会。

倾听,领会。

【引导学生归纳】通常可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有:H2、O2,N2、CO、CO2、CH4、SO2、HCl、C12等:

师生共同小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有:碱性气体:NH3、还原性气体:H2S、HI、HBr等。

培养观察能力。

激疑。

回忆对比旧知识,明确内在联系。

用FLSAH动画模拟的原因:该实验所需时间较长,约为二天;浓硫酸未与硫酸铜晶体接触。更能说明浓硫酸只体现了吸水性。

明了浓硫酸的吸水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后面浓硫酸强氧化性的学习埋下伏笔,留下悬念。

【投影、介绍】介绍某学生用硫酸残害北京动物园黑熊事件。展示材料和图片。

【设疑】为什么浓硫酸会对动物造成那么大的伤害的呢?

【学生分组实验6-3】潮湿的纸屑、棉花、木屑中分别滴入几滴浓硫酸。

【提示】皮肤与纸屑、棉花、木屑一样都是有机物,含C、H、O等元素。

【分析】说明浓硫酸让有机物失水变成以黑色物质了。

【提问】我们做了这么多实验,一定饿了,下面我们来做一个“黑面包”实验。请同学们想想生活中面包是如何制作的?与我们的实验有什么异同?

倾听、讨论,惊奇。

 

讨论,迷惑不解。

学生上台实验后,各自回答:三种物质都发生了变化,生成了黑色的物质。

讨论,面包制作用面粉、水、加发酵粉(小苏打)后,加热。

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激疑、探索。

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探索能力。

明了浓硫酸的脱水性。

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

【实验6-4】学生分组。分别用稀硫酸、不加水用浓硫酸、加水后再加浓硫酸来进行对比探究实验,明确“黑面包”实验发生的条件。

【演示】演示“黑面包”实验:在200mL烧杯中放入20g蔗糖,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15mL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迅速搅拌。观察实验现象。

动手,进行探究,归纳小结“黑面包”实验发生的条件。

观察并描述: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物质;有大量气体冒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实验发生的条件。

培养观察能力与描述现象的能力。

【提问】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物质?引导学生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通过试剂瓶的标签给出蔗糖的化学式:C12H12O22

【小结板书】3.2 脱水性(炭化)

【设疑】浓硫酸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如果

我们做实验时不慎沾上了浓硫酸怎么办?

思考、回答:黑色物质是碳单质。分析讨论写出化学方程式:

C12H12O2212C+11H2O

讨论并回答:如皮肤不慎沾上时,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勿用手磨擦),然后在患处涂上3%~5%的NaHCO3。

揭示反应本质。

从标签上学生获得有用信息。

加深浓硫酸具有脱水性的认识,学会处理偶发事故,消除恐惧心理。

【引导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了浓硫酸既具有吸水性又具有脱水性,一字之差,请分析比较。

【师生共同小结】①吸水性:是指吸收水分或夺取结晶水合物中的结晶水,形成一系列稳定的硫酸水合物,但是被干燥的物质本质未变。②脱水性:是指将有机物中的氢、氧元素的原子按水的组成(2:1)脱去,生成水分子。

【设疑】蔗糖碳化后,为什么能形成海绵状的碳,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学习硫酸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强氧化性。

【过渡】稀硫酸具有弱的氧化性,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浓硫酸是否也能与金属反应呢?是否也生成氢气呢?启发学生从浓、稀硫酸的成分及与金属的反应分析。

分析讨论,学生发言小结。作笔记。

回忆、思考。

分析、讨论、猜想。能与金属反应。因为微粒存在形式不一样,如有氧化性,肯定不一样。

培养学生概念间的比较能力,认清本质。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对比分析能力。

【提问】铜能与稀硫酸反应吗?为什么?

【设问】铜能与浓硫酸反应吗?

【演示改进实验6-5】浓硫酸与铜反应,

要求学生注意反应现象。

推理并回答:不能。因为在金属活动顺序中铜排在氢的后面。

猜想:不能。

观察、描述现象:不加热时无明显现象。加热时产生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溶液底部有灰黑色固体析出。冷却稀释后溶液呈蓝色。

激活旧知识。

激发好奇心。

培养观察能力、叙述能力。

【强调】生成的气体使品红溶液褪色后,应用碱液吸收尾气。

【讲解】实验中的灰黑色物质是副产物CuS等,是铜过量的原因,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个问题留到我们学生实验时来进行细致的探究。

【展示】浓硫酸与铜反应后的溶液长时间冷却后的现象,观察。

【引导讨论】1、铜片与浓硫酸能否反应?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2、根据反应现象你认为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写出反应方程式。并指出氧化剂、还原剂。反应中的浓硫酸表现出什么性质?

3、稀硫酸与浓硫酸的氧化性有什么不同?

启发学生从浓、稀硫酸的成分及与金属的反应来进行分析。

回答:有白色晶体析出。

分析思考并回答:

1、加热能反应。

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具加热溶液又呈红色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硫;溶液稀释后呈蓝色说明有铜离子生成。且长时间冷却后有白色晶体析出 证明生成的产物是硫酸铜。化学方程式:Cu+2H2SO4(浓)CuSO4+SO2↑+2H2O,铜是还原剂,浓硫酸是氧化剂,浓硫酸既表现出氧化性又体现出了酸性。

对比讨论出:稀硫酸的弱氧化性表现在它电离的H+,而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表现在硫酸分子中+6价的硫上。

注意环保。

为后面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以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继性发展。

培养学生不仅要注意实验过程,也要注重结果。

树立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

使学生深入认识浓、稀硫酸的氧化性不同的本质。

【设问】浓硫酸是否也能氧化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以前的金属呢?

【演示实验】把铝片放入盛有浓硫酸的试管 中,观察现象。加热观察。

【设问】为什么浓硫酸能与铜反应,而活泼的铝放入其中无明显现象呢?

【讲解】对。若加热就会发生反应。但是没加热就真的没发生反应吗?不是的,这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它可以使某些金属如铁、铝等表面发生“钝化”。解释“钝化”现象。

【展示图片】运输浓硫酸的槽车图片。

【板书】浓硫酸与金属活动顺序氢以前的金属反应是否也生成氢气呢?为什么?

推理并回答:能。

观察无明显现象。加热有气体产生。

陷入沉思,猜想:没加热。 

倾听,领悟,形成正确认识。

推理并回答:不能。因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表现在+6的硫上。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激疑。

激发求知欲。

解惑,加深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的认识。

理解性质决定用途。

培养推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结、板书】3.3 强氧化性

3.3.1 氧化大多数金属反应(除Pt、Au不反应)

KCa ……Pb(H) CuHgAg。

常温:反应(除Fe、Al钝化)。不反应。

加热:反应,不放出H2。反应,放出SO2。

归纳并总结。

学会总结,将知识及时总结成规律,便于识记。

【回忆设疑、过渡】在“黑面包”实验中,为什么体积会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炭,如同一个“黑面包”,这又体现浓硫酸的什么性质呢?

【讲解、组织讨论】是的,“黑面包”实验中是发生了浓硫酸与“面包渣”碳的反应,请根据现象分析生成物是什么?写出反应方程式。

【板书】3.3.2氧化某些非金属单质(C、S)

C+2H2SO4(浓)CO2↑+2SO2↑+2H2O

【组织讨论】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浓硫酸具有强的氧化性,请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分析为什么浓硫酸作干燥剂时不能干燥H2S、HI、HBr气体?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讨论、释疑:蔗糖加入浓硫酸炭化时,在蔗糖内加了几滴水,浓硫酸吸水放出大量的热,使浓硫酸与生成的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大量气体产生,生成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浓硫酸被还原所生成的二氧化硫,碳又被浓硫酸氧化成二氧化碳,因此会出现体积膨胀,疏松多孔海绵状炭及刺激性气味产生的现象。这体现了浓硫酸的氧化性。

推理、思考并回答: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将碳氧化成二氧化碳,而本身被还原成二氧化硫,同时有水生成。

恍然大悟,讨论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2S+H2SO4(浓)=S↓+SO2↑+2H2O

2HI+H2SO4(浓)=I2+SO2↑+2H2O

回忆前面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前后呼应,加深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的认识。学会辩证的认识问题。

【组织讨论】浓硫酸和稀硫酸都有氧化性,是否有差异,表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不同?

【师生小结】稀硫酸——弱氧化性——可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H2——氧化性由H+体现;

浓硫酸——强氧化性——加热时可与绝大多数金属和某些非金属反应,通常生成SO2——氧化性由S体现。

【讲述】硫酸是最重要的化工产品之一。掌握它的性质可以更好的认识它在工业生产和国防上的重要用途。

讨论小结,得出结论。

倾听。

进一步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渗透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

【板书】4硫酸的用途:

【指导阅读】阅读教材,了解硫酸的用途。

1.利用其酸性,可制磷肥、氮肥;可除锈;可制硫酸盐。2.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作吸水剂和干燥剂。3.利用浓硫酸的脱水性,浓硫酸常用作精炼石油的脱水剂、有机反应的脱水剂等。4.利用浓硫酸的高沸点难挥发性,常用于制取各种挥发性酸。

阅读课文,归纳用途。

培养自学能力。

【本节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的浓硫酸的化学特性。因为量变导致质变,所以浓硫酸体现的以下与稀硫酸不同的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回忆倾听、领悟。

学会小结,将课本由厚变薄。

【作业】P134三、四

研究性学习:利用学生实验七中铜与浓硫酸的学生实验,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⑴.铜(足量)与浓硫酸反应过程后,铜片上的黑色物质是什么?能否与浓盐酸反应?体现了浓硫酸的什么性质?

⑵.反应完后,观察溶液的冷却过程,将你观察的现象记录下来,加以分析。试分析该实验反应步骤。

⑶.足量铜与浓硫酸反应完后,硫酸是否有剩余?为什么?为使现象更为明显,硫酸浓度多大最为适宜?课本演示实验能否进一步进行改进?如何改进。

【板书设计】

第三节硫酸

一、硫酸:

1、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

①、与碱、碱性氧化物、指示剂作用:

②、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H2(弱氧化性):

2、纯硫酸的物理性质:

3、浓硫酸的特性:

(1)、吸水性(干燥剂):物理变化。

(2)、脱水性(炭化):C12H12O2212C+11H2O

(3)、强氧化性:

①、氧化大多数金属反应(除Pt、Au不反应):

Cu+2H2SO4(浓)CuSO4+SO2↑

②、氧化某些非金属单质(C、S)等:

C+2H2SO4(浓)CO2↑+2SO2↑+2H2O

4、硫酸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