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3第8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1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3第8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3第8单元考点复习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3第8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必修3第8单元单元总结

知识结构

单元探究

1.17世纪到20世纪初的文学和艺术(美术、音乐)发展的三个阶段。

(1)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工商业的发展,经济上的进步导致技术的进步;政治上大多数国家的资产阶级尚无力量推翻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王权的庇护以发展自己,而国王要依靠资产阶级来削弱贵族势力,并推行重商主义扶持资产阶级,这种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妥协造成了文学艺术的封建色彩。欧洲文学艺术流行的是古典主义潮流,它崇尚理性和创作的规律性、追求完美和谐的形式。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该时期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革命正在加紧进行,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壮大起来;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到来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确立后,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标志着古典主义时期的结束。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激进运动相对应的是文学艺术领域的浪漫主义运动发展起来。

(3)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和弊病逐渐暴露。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开始取代浪漫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主流。

2.如何结合文学艺术流派进行其背景、影响的分析?

由远(近)及近(远)、由此及彼的进行背景、影响分析。浪漫主义运动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启蒙运动在政治上为法国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在文艺上也为欧洲各国浪漫主义运动作了思想准备。

但是,法国革命胜利后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却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恩格斯说:“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用‘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正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法国革命的后果以及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普遍感到失望的一种反映。

热点关注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两种基本的创作风格,二者的名称是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先后出现于欧洲的,在五四时期前后开始传入我国。中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古已有之,源远流长。千古传诵的《国风》和《离骚》,就是中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开端。我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弘扬传统文化。

2.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和理解。文学和艺术是社会变迁的反映,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民族的发展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艺。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认识各种文艺流派和代表作品、代表人物,能够促进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借鉴,在交融中发挥出文化对政治和经济的反作用。

3.西方文化的发展:

(1)古代西方文化:古希腊文化辉煌灿烂,孕育着人文精神,成为西方文化的源泉;基督教的传播,天主教取得中世纪西方文化的统治权,进入一个“黑暗的中世纪”。

(2)近现代西方文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弘扬人文主义思想,并推动科学发展;17、18世纪启蒙运动倡导理性,追求“理性王国”的新古典主义文化在18世纪后期流行;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发掘人类情感,弘扬革命激情的浪漫主义文化盛极一时;19世纪中后期,关注社会、批判社会的现实主义文化成为主流,其中美术在现实主义作品之外,还有追求“瞬间印象”的印象派出现;20世纪,反映人们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精神世界的现代主义文化繁荣,这一时期,电影、电视等新的艺术形式也纷纷涌现。

4.相关时期的西方政治、经济与文化:

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启蒙思想繁荣,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在英、法、美爆发,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初步确立,追求“理性”的新古典主义文学、美术、音乐涌现,诞生一批优秀的作品。

19世纪前期的法国,革命与反革命、共和国与帝国交织,工业革命稳步前进,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美术、音乐都结出了硕果。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更多的国家步入资本主义,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在进行中,在发展中资本主义的问题也充分暴露,社会矛盾尖锐,深刻反映现实、批判现实的现实主义文学、美术得以涌现。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先后爆发,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出现,人们的精神生活在更丰富的同时,又出现无数的迷惘、困惑,反映这个时代的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电影佳作迭出。

相关阅读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8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8单元考点复习教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必修1第8单元

考点15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

课前自主学习

一、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二战使 西欧 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逐渐走上了联合的道路。

(2)过程:1951年,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 煤钢共同体 ,条约促使 法德 两个政治宿敌开始走向和解;后来, 欧洲经济 共同体和欧洲 原子能 共同体成立;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统称为 欧洲共同体 。

(3)影响:

①西欧加强经济合作,实力大大加强。

②开始摆脱 美国 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20世纪70年代,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加强了 政治 上的联合。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原因:①美国推动日本进行 民主改革 ,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② 朝鲜战争 使日本通过给美国提供商品和劳务得到大量的“特需”收入。③日本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 教育 。④引进大量先进技术,提出“ 贸易立国 ”“ 出口第一 ”的口号。

(2)结果: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随着实力的增强,日本提出成为 政治大国 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二战后, 民族解放 运动发展,许多民族国家独立。

(2)目的:摆脱 美苏 控制和维护自身独立,主张团结起来。

(3)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 贝尔格莱德 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4)政策:不结盟运动奉行 非集团 、 不结盟 的政策。

(5)影响: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推动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一定程度上冲击着 两极 格局。

4.中国的振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的重要力量。

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不断强大,追求政治大国就成为他们的梦想。作为一个曾被其侵略的国家的公民应持怎样的态度?假如日本真成了政治大国,我们应怎样处理与日本的关系?

指点迷津:态度:反对。处理与日本关系:假如日本已成为政治大国,首先,直面现实,加强政治对话与合作。历史证明中日两国合则两利,分则两损。两国间政治、经济各有长短,互有需求,彼此之间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其次,防范日本重走军国主义道路。我们希望看到日本的和平发展,而非重走军国主义为害中国和亚洲人民的老路。

二、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两极格局的瓦解——苏联解体。

(1)原因: 戈尔巴乔夫 的政治改革,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

(2)解体: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成立 独立国家联合体 ,苏联不复存在, 两极格局 也随之瓦解。

2.东欧剧变。

(1)原因:受 苏联 改革和国内经济困难影响。

(2)实质: 社会制度 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表现:1989年, 波兰 成为第一个剧变的国家。1990年, 民主德国 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两德统一。

为什么说多极化趋势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指点迷津:

①这次世界格局变化不像以往是在世界大战根本改变国际力量对比的形势下迅速建立的,而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形势下各国力量消长的基础上形成的,各国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需要较长的时间。

②各强国较量磨合、分化组合也需要较长时间。

③决定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以经济为基础和核心的综合国力对比变化需要较长时间。

3.和平与动荡并存。

(1)世界形势:“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出现了 缓和与紧张 、 和平与动荡 并存的局面。

(2)动荡表现: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对南斯拉夫动武。“冷战”结束后,国际 恐怖主义 也呈现泛滥趋势。

4.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一超:“冷战”结束后, 美国 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 单极 世界。

(2)多强:

①“冷战”的结束,为欧洲的统一提供了历史性机遇,1993年, 欧盟 正式成立;

② 日本 将两极瓦解视为跻身政治大国的大好时机;

③ 俄罗斯 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国际地位有很大改善;

④ 中国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世界格局特点: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多极化 趋势进一步发展但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

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指点迷津:①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多极化是一个趋势,即世界是由多种力量、多种社会制度、多种发展模式和多种价值观构成的,它承认了世界的多样性。各种力量之间的平衡与制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维护了世界和平。

②它促进了大国关系的缓和。为了对付共同的威胁——恐怖主义,大国之间开始尝试进行新的对话,并加强合作,从而使大国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缓和。

③使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④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课堂精讲精练

1.二战后欧洲国家联合的必要性。

(1)战后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与美苏抗衡,并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起到主导作用,唯一的出路是“联合”。

(2)西欧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各国人民的反战情绪强烈,迫切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恢复和发展经济。

(3)西欧土地面积狭小,资源相对贫乏。因此必须打破国家壁垒,在经济上联合起来,实现一体化。

(4)雅尔塔体系使欧洲处于美苏两国的控制之下,随着西欧各国经济的恢复发展,摆脱美国、与美国建立平等伙伴关系的要求日益强烈。

1951年4月,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六国在法国巴黎签订了为期50年的《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简称为《巴黎条约》,这意味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启动。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的根本目的是()

A.增强西欧经济实力B.摆脱美国的控制

C.加强自身政治安全D.恢复欧洲霸主地位

解析:20世纪50年代,随着西欧各国的恢复与发展,如何在两极格局的局面下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成为欧洲许多国家政治家的愿望,因而增强欧洲经济实力成为欧洲开始走向联合的根本目的。B、C也是目的之一,但从属于A,D说法明显错误。

答案:A

变式训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深受美国的压迫与剥削

C.苏联威胁日益严重

D.法国与西德已开始和解

解析: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因素还是其自身经济发展。苏美“冷战”的外部环境也是诱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答案:A

2.对不结盟运动兴起的作用和影响的理解。

(1)背景:

①美苏“冷战”对峙引起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②二战后五六十年代一大批新兴民族国家的诞生,为不结盟运动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基础;

③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为不结盟运动的形成提供了动力;

④殖民主义国家的衰弱以及美苏的相互对立则为不结盟运动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2)特点:非集团、不结盟(不与美苏及其盟友结盟);队伍和影响扩大十分迅速;斗争矛头由最初针对新老殖民主义转向集中反对霸权主义;斗争从政治领域逐渐扩大到经济领域。

(3)影响:不结盟运动的形成推动了国际政治力量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方向转化。不结盟运动所确立的不结盟、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反帝、反殖的立场,以后受到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承认和支持,从而促进了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壮大。不结盟运动作为第三世界最大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中强大而充满生气的政治力量,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2010福建高考)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

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

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解析: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不结盟国家决心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但没有动摇美苏的霸权地位,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故排除A、C、D三项。

答案:B

变式训练:普京在给哈瓦那举行的第14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的贺词中说:俄罗斯认为不结盟运动是现代国际关系构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世界面临着如恐怖主义等的新的威胁,应对这些挑战最合适的方法就是寻求集体解决办法。普京的话表明()

①当今,第三世界国家仍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活跃在国际社会 ②不结盟运动对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至少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制约作用 ③俄罗斯希望与不结盟运动国家结成政治联盟 ④俄罗斯反对美国奉行单边主义,滥用反恐政策

A.②③B.①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结合题干材料分析,由“不结盟运动是现代国际关系构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可知①②正确;由“寻求集体解决办法”可知④正确。寻求集体解决并不意味着俄罗斯要与某个国家或集团结成政治联盟,故③说法违背了不结盟运动的宗旨。

答案:C

3.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及表现。

(1)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多极化格局关系的理解:

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即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和主要表现。

②政治反作用于经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又反过来促进了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直至出现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2)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理解:

①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就当今世界实际情况来看,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五个力量中心之间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军事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但是多极化趋势与美国单极霸权企图之间的斗争远未结束,反而愈演愈烈。

②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所以对多极化可以主要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侧面去理解。

③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主要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

在决定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的时候,美国总统尼克松说:“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变不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尼克松的这段话反映出

A.西欧实力增强,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B.世界呈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多极格局

C.欧洲联盟成立,迫使美国调整全球战略

D.美苏争霸美国受挫,美国需调整对欧政策

解析:A错在材料没有涉及日本;C错在欧盟;D错在美苏争霸美国受挫。

答案:B

变式训练:(2009广东高考)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与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D.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解析:苏东剧变后,俄罗斯虽然仍不失为一个大国,但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大为削弱,美国尽管经济地位受到欧盟和日本的挑战,但是其军事实力却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因此当今世界格局尽管呈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却日益呈现多极化趋势。奈教授认为军事力量是单极的,而经济力量是多极的,体现了他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多维度认识。

答案:C

特别提示

1.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摆脱美国的控制。二战以来的美日关系是不断变化的。二战后初期,日本从属于美国;1948年后为伙伴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既有联盟又有摩擦。

2.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而不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3.“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但这并不能说多极化格局已经定型,因为多极化是一个趋势,有一个发展过程,目前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3第6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3第6单元考点复习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修3第6单元单元总结

知识结构

单元探究

1.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解决

问题民主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民族

复兴

模式走欧美式的道路从走俄国式道路到走自己的道路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重大

理论

实践辛亥革命,国共合作与国民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改革开放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谐社会

思想精髓爱国主义、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地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夺取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历史作用推翻了清政府,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国人民醒过来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

2.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标志性成就可概括为: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实现了三个伟大转变。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

三个转变即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从社会主义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转变。前两个转变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完成的;后一个转变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开始的。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了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向纵深发展,也为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基本道路和根本保证。

3.中国共产党树立起的五面理论旗帜。

(1)党的一大,树立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就没有中国共产党。

(2)党的七大,树立起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引我们党领导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3)党的十五大,树立起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党带领人民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逐渐进入小康社会。

(4)党的十六大,树立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一次站在了时代的最前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我们党为继续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5)党的十七大,树立起“科学发展观”的旗帜。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热点关注

1.运用历史与实际相联系的方法。不同的思想理论成果必定对现今的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学习历史就是为了以史为镜,反省现实。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认识与分析现实的社会问题。例如邓小平理论中改革开放的思想对中国走向国际社会,融入国际市场产生的影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其“一国两制”的构想对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对台湾问题、对西藏问题的不同原则指导。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结合是我们训练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2.由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有鲜明的阶段特征,由于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相关的史实较多,以及相应的理论专著较多,识记较困难,需分时期分别记忆。从党的创立到国民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坚持无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十年对峙时期: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抗日战争时期:《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解放战争时期:《论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3第5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3第5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考点10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前自主学习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政治: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2)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 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3)思想:袁世凯掀起 尊孔复古 逆流(直接原因)。

2.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 》。

(2)代表人物: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等。

(3)运动中心: 北京大学 。

(4)指导思想:民主和 科学 。(前期)

3.内容:三提倡三反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 愚昧 与 专制 。

(2)提倡 新道德 ,反对 旧道德 。

(3)提倡 新文学 ,反对 旧文学 。

4.评价:

(1)性质: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文化 启蒙 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2)积极影响:

①冲击了 封建思想 的统治地位。

②为 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消极影响:

①对 传统文化 的批判有片面性。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做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 民族文化 遗产也当作封建文化加以否定。(犯绝对否定的错误)

②把一切 西方文化 都看做是进步的。(犯绝对肯定的错误)

新文化运动内容之间的关系。

指点迷津:①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提倡民主以反对中国的封建专制思想,提倡科学以反对愚昧和迷信,用民主与科学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②新道德是民主和科学的前提。提倡民主就是反对封建专制,而封建专制是建立在孔子儒学旧道德的基础上的。所以反对封建礼教、反对旧道德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就是摧毁封建专制制度的根基,让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③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的传播载体。文学革命扩大了民主与科学在社会上的影响,民主与科学正是凭借广大民众易于接受的白话文得到广泛传播。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主要原因: 十月革命 和 五四运动 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2.代表人物:李大钊是举起 社会主义 大旗的第一人,先后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8年发表的《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传播的社团及刊物:北京创办了“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者》《劳动界》《劳动音》,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4.影响: 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广泛传播,促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必要性。

指点迷津:①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新文化运动中对民主与科学的提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提供了条件。

③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成为世界革命的潮流。

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正确性使得人们认识到其革命理论的价值。

⑤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课堂精讲精练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评价。

内容:

(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民主和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是新文学的典范。

评价:(1)进步性: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对封建文化的斗争,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的要求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是近代中国向西方探求真理的组成部分,属旧民主主义范畴。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与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在当时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些主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地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推动了科学教育的发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上的酝酿和准备。

后期新文化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动革命的思想武器。

(2)局限性:

①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带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特别表现在局限于知识界,没有与工农群众的斗争相结合。

②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如把中国的一些优秀文化遗产当作封建糟粕一概加以否定。

(2010江苏高考)“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解析:“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即国民民主意识的觉醒。

答案:D

变式训练:下列现象与新文化运动中“赛先生”的主张完全一致的是()

A.小学生不读不写不学旧体诗

B.中学生散发反对复辟的传单

C.大学生爱听严复宣传进化论

D.华老栓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病

解析:“赛先生”的意思是“科学”,即指西方自然科学。

答案:C

2.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

(1)国际原因: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2)国内原因:

①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得以壮大。

②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

③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李大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屡次失败的教训。

影响:

(1)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一批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2)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009四川文综)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国人一度对借巴黎和会获得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退让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

C.马列主义思想给国人带来了重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

D.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1919年4月”、“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理论”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考生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A、B项反映国人对巴黎和会的态度变化,排除。D项须在1921年中共成立之后。

答案:C

变式训练: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B.工农运动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中国共产党提出革命纲领

解析:1918年,李大钊第一个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1919年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

答案:C

特别提示

1.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宣扬资产阶级的民主和科学思想,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思想和文化,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文化运动;后期则是宣扬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斗争的新阶段。

2.维新变法思想和新文化运动中对待孔子和儒学的不同态度。维新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变法的合理性,力图将西方的政治思想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以便在策略上减少变法的阻力。而新文化运动中则提出打倒“孔家店”,主要是针对儒家思想被袁世凯利用作为复辟帝制的理论基础。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2第8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2第8单元考点复习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必修2第8单元单元总结

知识结构

单元探究

1.发展中国家加入区域经济集团的利与弊。

(1)利:

①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

②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③有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就业问题,同时促使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

④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拉动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2)弊:

①使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受到冲击和削弱,国家经济安全受到挑战。

②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并承担着较大的金融风险。

③发达国家将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受到破坏。

2.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集团化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是矛盾的统一体。

从矛盾的一面看,区域经济集团具有排他性,虽然有利于经济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也有助于推动成员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毕竟存在着浓厚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在某种程度上,联系日益密切的统一世界市场被人为地割裂了。因此,经济集团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呈现出矛盾与冲突的一面。

从联系的一面看,区域经济集团也具有开放性,都是世界经济不可分割的部分。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是最终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而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化的最终结果和必然归宿。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二者将同时存在,并行发展。

3.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有什么样的相互关系?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取决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必然反映到它们在世界政治中地位的变化。当今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和全球化态势成为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全球化造成了国际行为总体的多元化,形成多个经济力量中心,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决定了政治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促使国际关系走向全面依存,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也促使国际格局朝多极化发展。

热点关注

1.世界的经济发展与冲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70年代进入“滞胀”,八九十年代经济得以恢复,90年代出现了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趋势。21世纪初,经济发展迟缓,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次贷危机,世界油价上涨,面临能源危机。同时,民族矛盾、地区冲突不断。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与弊。改革开放的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的物价也在不断上涨,政府在积极采取措施抑制物价上涨,构筑和谐社会。

3.欧盟的壮大与北约东扩。随着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要求加入欧盟,它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苏联解体后,不断东扩,对俄罗斯形成包围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