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备考复习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1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备考复习。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备考复习”,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jAB88.COm第一单元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单元内容分析]
15世纪之前的世界历史,各个地区的民族和国家基本上沿着各自的传统发展路线平行地发展,地域性特征相当明显,受制于地理隔绝及交通技术的限制,人类社会的横向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人类社会从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跨越是横向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突破,这一具有根本性转折意义的突破是与纵向发展进程中文明形态的重大飞跃——工业文明的兴起联系在一起的,人类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进入了现代工业社会,这个意义上的社会转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现代化”。
1500年前后,西欧地区社会结构中有利于制度创新的各种因素通过一系列联动的历史运动会聚、互动,最终为工业文明的诞生准备了知识基础、制度环境和政治、经济、文化条件,这些历史运动包括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地理大发现、民族国家的崛起、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等。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15—16世纪商品经济、手工工场发展及资本原始积累的基本情况,理解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互动发展及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作用。
了解百年战争、英法民族国家及君主专制形成的基本情况,理解百年战争对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理解君主专制在15—16世纪对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
了解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的基本情况,辨证地理解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的历史作用。
了解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的基本情况,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主要精神对摧毁封建制度及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作用。
整体地理解1500年前后西欧社会诸多历史运动及制度创新对工业文明诞生的重要影响。
2、通过阅读课本中的“文献选读”等材料,使学生进一步提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初步掌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英法两国君主专制差异等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对历史中的人物、国家、事件等进行比较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整理第一单元的知识,分析15—16世纪西欧社会演变的原因,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等方面分析历史问题、把握不同历史阶段总体发展趋势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政治制度制度的改革和革命以及文化的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国家崛起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民族意识对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感悟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使学生认识到人文主义的思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理性精神的进步对于人类思想进步的重要作用,并使学生客观地看待地理大发现及由此带来的殖民扩张的罪恶。
[单元教学建议]
1、教学重点:
(1)15—16世纪西欧社会生产力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之间的关系。
(2)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背景与过程。
(3)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
(4)文艺复兴的实质以及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2、内容解析:
(1)资本主义的概念来自于资本,它是一种财富积累的方式,也指通过运用特殊商品资本进行财富增值的方法。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它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业主采用雇佣劳动的办法进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通过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劳动价值,获得高额利润。资本主义是同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紧密相连的,如果用有巨大财富但从不进行商品的生产和交换,那还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展的综合力量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农业的发展使社会财富增加,使手工业得以进一步发展,也使商业迅速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呈现互动发展的态势,而此前欧洲瘟疫的流行及庄园制度的衰落进一步使原有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发生解体,城市更自由地发展起来,并提供了手工业、商业所需的自由劳动力,而资本的原始积累使生产者逐步与生产资料分离,而殖民扩张使海外市场及原料产地迅速得以发展,这一系列联动发展使得西欧社会生产力得以迅速提高。建议教师在讲解这一部分内容时,注意资本、市场、劳动力这些关键词的解读。
(2)公元1000年以后,随着城市的兴起及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新兴的城市力量希望借助王权伸张自己的,希望国家统一,改变封建割据的局面。王权高举着正在形成的民族代言人的旗帜,不断强大,他们对内抗衡封建领地贵族,对外伸张民族利益。在这一过程中,各国民众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欧洲国家形态——民族国家逐步形成。欧洲两大重要民族国家——英国与法国的建立就是在战争中萌发民族意识,在战争中王权崛起的过程。百年战争的起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还是领土和民族利益之争,这都表明当时国家和民族的观念开始在欧洲成熟。而对于英国而言,在玫瑰战争中,约克和兰开斯特两个家族争夺王位,为此不惜兵戎相见。战争打了30年,结果是旧的封建领地贵族自相残杀、消灭殆尽,一个新的势力崛起。这个势力代表着国家的统一与和解,在消灭封建势力的基础上,建立了都铎王朝。恩格斯曾经说:“对英国幸运的是旧的封建诸侯已经在蔷薇战争中自相残杀殆尽。”
(3)新航路开辟在15—16世纪之交的成功,是欧洲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科学技术进步及探险家冒险精神胜利共同作用的产物,带有极强烈的对于财富的追求目的。这一历史事件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开启了人类文明横向发展的重大突破,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引起“商业革命”,使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并引起“价格革命”。但是新航路开辟本身带有不可推卸的原罪,即对于财富的贪婪,殖民扩张给亚、非、美洲人民带来空前的浩劫。教师在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要更多地使用辨证的方法来客观分析这一历史事件。
(4)意大利文艺复兴最根本的原因,是工商业的发展带来的城市世俗生活的繁荣。不妨把文艺复兴看作是中世纪晚期悲观、死亡、灾变、迷信和冷漠心情的结束。那场夺去欧洲五分之二以上人口的瘟疫,显示出欧洲封建主义已经走到尽头的事实。从那时起,危机和制服危机就成为人们探讨的话题。知识分子深感不安,特别敏感的诗人,天才的艺术家们,都深刻感受到秩序紊乱和经济崩溃所带来的压力。围绕着如何振兴欧洲的问题,他们无与伦比的创造力被激发了出来,在承袭欧洲传统文化的同时,体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而宗教改革则是在宗教外衣掩护下的阶级斗争,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一次伟大尝试,这场斗争不仅打击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势力,直接动摇了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也体现了新兴的民族国家崛起的独立追求,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教思想改变了中世纪人们的许多想法。宗教改革家一再向世人宣示,世俗的工作是为上帝服务。路德认为所有的工作是一种真正的基督教的天职,同神父和其他神职人员一样。这就与中世纪的把工作当作一种罪行来进行惩罚、认为工作有失绅士身份的传统封建观念有所不同。新教还通过反对奇迹来提倡理性。新教徒强调过有计划的生活,反对得过且过。有些新教徒不主张在世俗世界中行乐,他们身体力行提倡勤俭节约,这对资本的积累不无好处。很明显,勤奋工作、理性、节俭,同中世纪的生活方式有了许多差距。中世纪教会所主张的禁欲、虚无,都与强调积极进取的新教原则很不一致。
(5)教学建议中提到的教学重点,建议从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四个层面引导学生考察整个西欧的15—16世纪。西欧15—16世纪的历史演进过程相当复杂,特别是这些重大历史运动间的互相影响,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没有太多的认知基础,因此抓住资本主义兴起这一核心概念,从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等四个层面探讨演进的前因后果,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这段历史的概貌,也便于使学生承上启下地认识到15—16世纪在整个欧洲历史乃至世界历史演进中的重要奠基作用。

延伸阅读

第一单元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第一单元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一单元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第1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15、16世纪西欧社会生产力变化的主要表现;知道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

理解西欧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背景;理解生产力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联系;理解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之一。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解读“探索与争鸣”中提供的材料,学习从采集表层信息,到分析归纳发现深层信息从而形成观点的思维方法。让学生通过分析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进程,学习辩证、历史地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技术发展对生产力的重要推动作用。形成对历史现象(事物等)理智分析、辩证看待、注重看其主流作用的价值倾向。

二、栏目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15——16世纪,西欧社会生产力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随着庄园制度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西欧社会生产力获得长足进步,动力技术和生产技术具有重大改进;手工业和农业进一步分离,商品生产和流通迅速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2、资本的原始积累“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马克思语),怎样理解这是一段“血和火”的历史?并请列举西欧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

答:西欧主要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始于15世纪末,一般都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的,充满了残酷的剥削,所以马克思称资本的原始积累“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西欧主要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在国内是:强制剥夺农民土地,并借助国家立法迫使失地农民转变为雇佣劳动者;在国外是:商业战争、贩卖奴隶和殖民掠夺等方式。

(二)探索与争鸣

(材料略)

通过阅读以上材料,你能汲取到哪些历史信息?

建议:引导学生从获取表层信息入手,对材料进行最初分析,然后,利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加以判断,得出深层信息,即该材料所体现的历史内涵:

表层信息包括:1、规模大,“织机二百张,织工二百人”、“旁有一巨室,女工共百人。附近又一室”;2、分工明确,包括检毛工、修剪工、浆洗工、染工、扞制匠;3、剥削严重,“自晨至深夜,各得一便士”、“贫儿一百五”。

深层信息包括:规模大,说明手工工场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以手工劳动和分工协作为基础,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之一。剥削严重,说明资本的原始积累是相当残酷的。这则材料说明的是英国手工工场情况,印证了英国手工工场发展的迅速。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1337——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的基本情况;15世纪末,英法相继成为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理解民族国家的含义及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影响。

2、技能:

解析课文,区分课文中各历史事件(英法百年战争、英法民族国家形成、君主专制制形成等)的背景、经过、历史意义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条件,学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比较英法君主专制的不同点,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归纳、提炼核心观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贞德的事迹,引导学生体验民族意识对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感悟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

二、栏目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简述近代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条件

答:(1)百年战争激发了各阶层的民族意识;(2)领土统一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领土的统一是政治因素;(3)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地区间的交流,这是经济因素;(4)以民族语言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发展是文化因素。

2、15世纪下半叶,英法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英法百年战争及英国的玫瑰战争后,两国封建贵族失去昔日的权势,开始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君主专制出现了。

(二)探索与争鸣

(材料略)

根据上述两段文字及课文相关内容,分析英、法两国君主专制的主要差异

提示:本题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及课本第三目的小字部分,帮助学生理解英法政治传统的差异,为本分册第三单元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打下伏笔。

答:英、法两国君主专制的主要差异表现为:

法国君主的专制程度甚于英国。在法国,君主宣扬“君权神授”,王权几乎控制了社会的各方面;在英国,则一直存在着议会的力量制约王权,这与英国中世纪《大宪章》带来的传统很有关系。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知道新航路开辟的概况。

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理解西欧早期殖民活动的双重影响。

技能:绘制双向细目表,梳理历史信息;阅读地图,了解地图所包含的历史信息。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新航路开辟的时代背景,学习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必要性(主观需要)和可能性(客观条件)等不同层面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的方法。

2、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学习从不同角度,全面辨证地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历史作情感和理智的价值评判,学会辨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初步形成历史意识和全球观念。

二、栏目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它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它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便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哥伦布《航海日志》

(1)哥伦布为什么“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

(2)材料所述哥伦布前往东方的目的是什么?他航海探险的动机还有哪些?

答:⑴奥斯曼帝国崛起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所以必须把目光投向大西洋,开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而且哥伦布坚信地球是圆的。

⑵材料中所述哥伦布的目的是“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它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它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他的其它动机是掠夺梦寐以求的黄金、白银、香料等。

2、请为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们制作一张表,以展示他们的航海历程。

根据书上大字内容整理归类,仅供参考:

时间

国家

人物

航线

十五、十六世纪之交

葡萄牙王室资助

迪亚士

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非洲最南端

达·伽马

抵达印度,开通了欧、亚航路

西班牙政府支持

哥伦布

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

麦哲伦

环球航行

(二)探索与争鸣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人们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它给亚、非、拉各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有人认为,它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的看法?你的意见如何?

提示:开放性试题,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站在不同的立场与角度考虑问题。

对历史作用的看法:要求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全面辨证地分析问题,避免片面性。

参考意见:

积极方面:(1)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2)世界由闭关自守到联合为一个整体;(3)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4)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5)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制度,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消极方面:西欧各国走上了对亚非美洲的殖民统治道路,给这些地区的各个民族带来空前浩劫,造成长期的贫困与落后。

第4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文艺复兴”的概念和性质。知道文艺复兴杰出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马基雅弗利等。

理解意大利成为西欧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中心的历史原因。理解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实质。

知道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运动的主要代表之一。理解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实质,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

源流际会,分析思想、文化领域重大变化、发展的原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热爱美好生活,敢于斗争,勇于改革创新的人文主义精神。

二、栏目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意大利为什么会成为西欧文艺复兴的中心和发源地?为什么说“文艺复兴”不是对古典文化的简单复兴?

答:意大利北部是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较早的地区之一,这里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他们是文艺复兴的中坚力量。作为欧洲古代文化摇篮之一,意大利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中世纪时文化也相对比较繁荣。15世纪前后,许多拜占庭学者移居意大利城市,他们带来大量珍贵的古代希腊、罗马典籍和艺术品,促进了意大利艺术家和学者对古典文化的了解、研究。

一方面,文艺复兴期间,意大利学者以人文主义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理论。“复兴”只是旗号,本质是反对天主教神学,为资本主义发展造舆论。另一方面,他们广泛搜集、整理、研究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哲学、艺术、文学作品及历史文物,在文学艺术和思想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艺术家和思想家,比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和水平有大的发展。所以说“文艺复兴”不是对古典文化的简单复兴。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认为世俗权力与教权应当是什么关系?其矛头指向谁?

答:马丁·路德认为世俗权力可以高于教权,世俗权力可以管教皇。其矛头直接指向罗马天主教会与教皇。

3、15、16世纪之交,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西欧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联系前面几课所学的内容,以“走出中世纪的西欧”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500字左右)

提示:注意时间概念——15、16世纪之交;

注意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变化的丰富史实反映社会转型期的特点——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西欧逐渐走出中世纪,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上:英、法等国的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代表了这一时期政治体制演变的基本趋势,,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法规,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上;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冲击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

提示学生在论述中注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在逻辑联系。

(二)探索与争鸣

新教“强调禁欲在某一固定职业中的重要作用,从伦理上证明了现代专业化劳动分工的正确性。同理,将谋利解释为天意,证明了商人的活动都是合乎道理的”。

“比较起来,加尔文教似乎更紧地与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企业家的那种严格的守法主义和主动进取心相联系”。——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阅读本课“名家史论”,你认为新教伦理中哪些因素有利于西欧早期资本主义发展?

提示:强调禁欲,培养严格守法主义,禁欲有利于资本的积累;证明劳动分工的正确性,肯定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将谋利解释为天意,强调商人活动的合乎情理,激励主动进取心。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
第三单元工业社会的来临
[单元内容分析]
17—18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开辟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新时代,英国工业革命使人类从农业文明时代开始步入工业文明时代。工业社会是以工业生产为经济主导成分的社会,具有以下特征:以大机器的使用和工厂制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科学技术发达、生产效率全面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缩小,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不断加大;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城市化生活成为主要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提高,人的思想观念充分更新,竞争意识和时间观念加强,崇尚科学、信服真理、追求变革成为人们基本的行为或价值取向。
股份制具有极大的资本积聚功能,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本支撑,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逐步确立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股份制。自由贸易政策使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现代货币信用制度兴起,为工业大规模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
工业革命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初期工人处境悲惨,城市贫富分化严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由顺应而至掠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工人争取生存而斗争,政府通过社会立法逐渐缓解上述矛盾,但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在这种社会现实下,诞生了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单元教学目标]
1、从政治前提、市场扩大、自由劳动力充足、资本雄厚、工场手工业积累的丰富经验等方面,了解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理解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必然性。
了解棉纺织业机器的发明、“万能蒸汽机”的作用、采煤、冶金业发展、铁路出现的基本史实,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相互促进。
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生活方式变化的基本情况,辨证地理解工业革命的历史作用。
了解现代工厂制度的基本特征、股份制、自由贸易制度、现代金融制度的作用,理解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
了解工业革命初期工人的悲惨处境、城市贫富分化、社会立法的情况,整体地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以及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逐步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性。
2、通过阅读、观察、分析课本中的“知识链接”、“文献选读”、插图、图表等材料,使学生进一步提高从不同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初步掌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从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社会方式、经济制度、阶级关系、社会矛盾、社会立法、社会思潮等方面分析工业社会的特征和影响,使学生掌握综合、客观、发展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工业社会的来临”相关史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促使国家迅速强大、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感悟科技创新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客观看待工业革命的影响,认识科技之剑既为人类发展劈荆斩棘,是人类的骄傲,又深深刺伤着人类,感悟科技文明不仅包括其本身的先进性、发展性,而且理应内含“谁掌握科技?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等一系列人文社会问题,懂得科技必须与社会的自由博爱、民主法制同时进步的道理和人文科学的重要地位。
[单元教学建议]
1、教学重点:
(1)英国工业的前提和条件,机器的发明与改进。
(2)工厂制的建立及作用,股份制、自由贸易制度、现代金融制对工业革命的推动。
(3)工业革命初期的社会问题——贫富分化
(4)社会立法的目的以及历史作用。
2、内容解析:
(1)《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工业革命的解释是:“工业革命是一个现代历史变迁过程,是工业和制造业开始取代农业、手工业经济而占统治地位的过程。”简言之,工业革命是机器的发明和运用引起的由机器取代手工劳动,由工厂取代作坊和手工工场的过程。1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不是偶然的,地理大发现后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殖民掠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政治革命、股份制、金融制,为工业文明的诞生准备了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其他欧洲国家,主要原因是英国通过圈地运动较早地开始了农业改革,为工业革命准备了自由劳动力和坚实的物质基础;“光荣革命”后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内社会稳定,为工业革命提供良好内部环境;黑奴贸易、殖民掠夺、海外贸易,直接为工业革命的开展积聚了大量的可用资金,“七了年战争”后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地位,成为拥有世界上最大市场的国家——殖民帝国为工业帝国奠定基础。18世纪英国手工工场规模大、分工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股份制、银行金融业的发展、专利保护制度,都为率先发生工业革命创造条件。
棉纺织业中机器的发明、革新,率先实现了机械化,建立工厂制,带动其他密切相关的行业部门,成为工业革命的急先锋。随着机器的推广使用,工业革命遇到两大挑战:动力问题和原料问题,瓦特“万能蒸汽机”的发明解决了时代难题,蒸汽机为机器大工业的兴盛解决了动力问题,为工厂的建立开拓广阔的地理空间,是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技术发明,也是人类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与蒸汽机的发明、推广密切相关、相互推动的是金属冶炼业的发展,因而,蒸汽机和冶金技术成为工业革命的中流砥柱。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客观需要,陆地交通、海上交通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蒸汽机车把人类带进了“铁路时代”。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有大。”工业革命催生了许多新兴工业化城市,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布局。工业革命前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的比重,工业革命后,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扩大,成为英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大机器生产的发展,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一般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流动和集聚;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的一种持续发展的过程。城市化带动了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产生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
(2)“现代工厂制度”、“股份制”、“金融制度”是工业社会经济的重要特点,也是本教材的亮点,即尊重历史,又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所创造的新的工业制度,是机器化大生产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形式。工厂制度首先出现在棉纺织业,阿克莱特建立了第一个水利纺纱厂,标志着现代工厂的诞生。工厂制度的主要特点是资本家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里,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进行机械化、按流程生产。工厂制度有利于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使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
股份制经济是通过股份入股筹集资本,建立股份公司进行生产和经营,投资者按入股份额参与管理和分配的一种组织形式。股份公司的萌芽始于欧洲中世纪,股份制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提供雄厚的资本支撑,此时,也形成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股份。19世纪中后期,股份制经济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中已占主导地位。
英国自由贸易理论认为,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言,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19世纪中叶后,英国陆续推行一系列自由贸易政策,使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英国金融业发展及金融监管的历史比较悠久,早在1644年,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在英国伦敦诞生。在工业革命推动下,金融组织机构、运行方式和管理制度逐渐完善,为工业大规模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
建议教师讲清“现代工厂制度”、“自由贸易制度”既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又是工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股份制”、“金融制度”既是工业革命产生的重要因素、为工业发展积聚资金,反之,大工业的发展又了股份制和金融制度的完善,催生了现代股份制和现代货币信用制度,与工业革命使互动关系。
(4)工业革命初期,妇女、儿童作为廉价劳动力被工厂大量雇用,工人工资低廉,工作条件恶劣,工人身心受到严重摧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贫富两极分化,城市贫困问题成为工业化初期严重的社会问题。
正如马克思所言:“社会改革永远也不会以强者的软弱为前提;它们应当而且也将是弱者的强所引起的。”1在工人争取生存而斗争的压力下,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通过社会立法,建立了基本适合工业社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福利制度,以逐渐缓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社会立法首先从工厂法开始,着眼点是首先保护工厂、保护生产劳动、保障利润,以此为目的,逐渐扩大到报酬、教育、卫生、社会救济等方面以“保障劳动者”。社会立法“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一大社会成果,体现出时代发展、人类社会进步。”2
(5)“工业革命的孕育”一目,建议突出专利保护制度,其它内容与初中教材相符,学生可以自学。“机器的发明与改进”一目,建议讲清“蒸汽时代”、“世界工厂”的概念,让学生概括出工业革命的主要进程。建议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工业革命的影响:从社会生产、阶级结构、上层建筑、生活方式、社会风貌等深刻嬗变,认识工业社会的特点;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等方面,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由于工业革命失误造成的贫困,资本和劳动对立的社会矛盾趋向尖锐,“人文纽带被拧断”,促使政府进行社会立法,社会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先后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教案

第二讲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教学目标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1)通过学习教材中提供的历史文献,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并在此基础上能对其种类、部门、管理等方面进行列举。

(2)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能对“工官”制度作进一步认识;同时,能对所涉及的手工业专有名词进行探究。

(3)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养成阅读历史文献的习惯与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能借助历史文献进行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4)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了解其生产的意义和局限性,进行合理的辨证的思维和创新性探索。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结合课本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内容,以及手工业发展的数据鼓励学生进行推理和论证,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6)结合地图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手工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和观察能力。

(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历史推理和主动的探究。并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按合理、有效的原则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类;同时,设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对讨论过程和结果进行以及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

(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我国古代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能和完备的手工业部门,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2)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地区,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访谈,增加对古代手工业成就的切身感受。

(3)通过书中文献、历史图片和地图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文明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上去理解手工业的发展,可以适当地借助历史文献法和讲解法,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进行探究。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言部分:

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国有“瓷器大国”之称?青铜器的原料是什么?。

学习新课:

(一)、运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1、根据第一目“田园手工业’”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中国古代手工业是何时产生的?都有哪些主要的纺织工具?

(2)概括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特点。

2、根据第二目“‘工官’制度”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3)、什么是工官制度?如何评价这种制度?

(4)依据课文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官廷工艺品和民间用品相比的差异。

3、根据第三目“织女的劳绩”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5)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产生于何时?最初的原料是什么?

(6)为什么欧洲人称中国为“丝国”?

(7)归纳唐、宋、明清时期纺织业发展的史实。

4、根据第四目“攻金之工”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8)、古代青铜铸造工艺水平最高峰是何时?例举一些重要的代表作?

(9)、人工冶炼铁器始于何时?生铁和块炼铁技术是何时出现的?

(10)、生铁冶炼使用煤作燃料始于何时?生铁冶炼鼓风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5、根据第五目“夺得千峰翠色来”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1)、中国古代陶瓷业始于何时?由陶向瓷过渡是在什么时期?

(12)、归纳唐至清瓷器业的发展概况。

二、重点讲解以下问题

1、中国古代手工业产生的与发展

(1)产生: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2)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逐步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到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又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

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 品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

集中、大作坊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

﹡2、中国古代官廷工艺品和民间用品相比的差异。

①生产机构不同:宫廷工艺品由专门的官办皇家工场生产,而民间用品由普通的民间工场生产;

②用途不同:宫廷工艺品除供日常使用外,还供艺术欣赏,而民间用品一般是老百姓日常使用;

③管理机构不同:宫廷工艺品从生产到使用都由专门的官僚机构管理,,而民间用品则不是这样;

④工艺水平不同:宫廷工艺品的生产水平是全国最高,而民间用品则没有那么高的水平;

⑤生产者的身份不同:宫廷工艺品的生产者几乎没有人身自由,而且服务范围只限于宫廷技术的发明不能服务于社会,而民间用品的生产者则不受人身限制,技术的发明直接服务于社会;

⑥价值不同:宫廷工艺品造价昂贵,而民间用品则价格低廉。

﹡3、商周的青铜器

商周青铜器的造型有的纯实写真,有的简洁抽象,有的夸张而富有幻想,甚至离奇得不可思议;有的典雅凝重,有的繁缛富丽,有的异常筒略;所塑的鸟、马、牛、猪、象、犀牛等动物形象,或狰狞可怕、奇异怪诞,或憨态可掬、生动逼真,给生冷冰硬的青铜器具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可以说,每一件青铜器都是一件杰出的工艺品,反映了制作者具有高超的工艺技巧和艺术匠心,不愧是古代世界集工艺、美术于一体的艺术瑰宝。

青铜器的用途,更是广泛地使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按照它们的用途种类,主要可以分为:生产工具,有农业用的锄、铲、镢等,有手工业用的斧、锛、斤、凿、钻、锥等,或实用,或用作其器;军事武器,有矛、戈、镞、戟、剑等;礼器和生活用器,礼器主要用于祭祖、会盟和典礼等场合,生活用器大体与礼器相当,只是形体大小不同,一般有爵(饮酒之器)、觚(饮酒兼温酒)、鼎(煮食之器)、卣(盛备移送之器)、壶(贮酒器)、斗(斟酒之器)、尊(贮酒备斟之器)等不同名目的器具。此外,还有用作乐器的鼓、铙等。

4、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

朝代燃料动力或方法铁质规模比欧洲早

春秋木炭皮囊鼓风生铁小1000多年

战国木炭淬火及柔化处理可锻铸铁作坊几百人1000多年

西汉煤炒钢法钢1000多年

东汉煤水排、低温炼钢钢1000多年

北宋焦炭竖式风箱铁甲、马镫产量增加

明焦炭坩埚炼铁冶铁所

清焦炭土高炉炼铁资本主义萌芽

5、中国古代的制瓷业

(1)制瓷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

原始时代的彩陶已经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从商代中

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东汉末期的青瓷釉色光亮、质地纯净;唐代越窑青瓷、邢窑的白瓷久负盛名;清代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

2)我国古代陶瓷品种不断创新的原因

古代科学技术的不发展与进步;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与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劳动人民的积极创造和聪明智慧。

3)中国古代制瓷业的世界地位

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②中国的制瓷技术高超,享誉世界;

③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世界各地也开始生产瓷器;

④中国的制瓷在世界上具有无可替代的独尊地位。

6、异彩纷呈的纺织业

距今四五千年前:最初的纺织品是麻和葛,后来出现蚕茧和丝织品。

商代: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女纺织生产为“国有六职”之一。

西周时期: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战国时期:棉、绢、罗、纱等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

汉代:纺织品的花色达20多种,丝织品轻柔优美,通过丝绸之路行销到欧洲。

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北方以来州、毫州最著名,南方以吴越、宣州出名;另外丝织品种类增多。

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明清:进入鼎盛时期

(1)丝织中心—苏州、杭州

(2)民营丝织业兴盛

(3)丝织品工艺精巧,妆花缎、金宝地

棉纺织业成为农民的主要副业,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明代浙江

嘉兴使用新式“纱绸机”;双色套印技术得以广泛传播,出现许多颜色的秋色印刷品;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课堂小节: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第一、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第二、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第三、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第四、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第五、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第六、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五、学案

1、单项选择题

(1)《四月民令》反映的是()

A、以家庭为单位的单纯的男耕女织

B、汉代田庄的生产形式和生活形式

C、南北朝时期的田庄经济

D、鼓励农民在四月及时耕种

(2)《颜氏家训》说中国古代能够“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这说明()

A、一般农家的男耕女织可以满足正常日用

B、家庭成员众多各行各业都有,一切生产生活所需都可自己解决

C、足不出户闭门,等商贩上门

D、农民生存要求极低

(3)下列对“工官”制度描述不正确的是()

A、“工官”指的是历朝历代设立的专门管理社会上手工业生产的官员

B、其产品是官家和皇帝私用的物品,平民无权享用

C、“工官”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顶峰

D、“工官”制度对古代中国的科技进步未起到积极作用

(4)唐诗名句“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是()

A、我国古代精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B、唐代越窑青瓷的美丽色彩

C、丝织业的一种绿色丝绸产品D、著名的唐三彩

(5)中国的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江南地区是在()

A、汉代 B、唐代C、宋代D、明清

2、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手工纺织业繁荣,政府却下令“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材料二清朝雍正帝谕“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1)这两则材料反映了统治者的手工业的发展持何种态度?

(2)这种政策对中国经济造成什么影响?

3、问答题:简述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有哪些成就处于当时世界前列?

1、单项选择题(1)B (2)A (3)A (4)B (5)C

2、材料解析题(1)统治者压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2)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新的生产方式发展缓慢,不利于 社会的进步。

3、问答题纺织业发达,丝织业享誉世界,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商周青铜器文明发达,秦汉时还掌握了青铜防锈蚀的技术;生铁和块炼铁同时出现,比西欧早两千多年,使用水力的鼓风装置先进;瓷器历史悠久品种丰富世界闻名

六、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第1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第一单元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第1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15、16世纪西欧社会生产力变化的主要表现;知道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

知道西欧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背景;理解生产力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关系;理解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之一。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解读“探索与争鸣”中提供的材料,学习从采集表层信息,到分析归纳发现深层信息从而形成观点的思维方法。让学生通过分析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进程,学习辩证、历史地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技术发展对生产力的重要推动作用。形成对历史形象(事物等)理智分析、辩证看待,注重看其主流作用的价值倾向。

二、重点难点

重点: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背景

难点:资本原始积累的内涵和特点

三、教学过程

第一单元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15、16世纪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伴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人类历史向近代迈进。在这样的大的背景下,当时西欧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大家阅读本单元序言,归纳巨变的表现。

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掠夺

政治:民族国家形成和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

社会: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15—16世纪西欧经济上的巨变。

第1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1、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根本原因)

15—16世纪,伴随着庄园制度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西欧社会生产力获得了长足进步,动力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尤为引人瞩目。农业生产中三圃制广泛流行,所谓三圃制就是指耕地分成春耕地、秋耕地和休耕地三大类,每年依次轮作。生产技术的提高推动了社会分工,手工业和农业进一步分离,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各地涌现了许多新兴的手工业中心,比如意大利北部威尼斯和中部佛罗伦萨等,它们各有自己的专业产品,除了满足本地需求外,部分还流向海内外市场。随着手工业和商业对农产品需求量持续上升,西欧出现了一批专门生产工业原料和商品粮食的农业区,它们的产品销往全欧洲。这样西欧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由此更加紧密,手工业和农业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促使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

二、资本原始积累

那么什么叫资本原始积累?当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生产者逐渐与生产资料分离,马克思将这一历史进程称为资本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资本积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过程中,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的。西欧主要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于15世纪,一般都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特点),所以马克思讲:“资本原始积累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在国内,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是强制剥夺农民土地,并借助国家立法使失去土地的农民转变为雇佣劳动者。16世纪英国曾经颁布法令:规定身强力壮者,不准流浪乞讨,违者逮捕受罚,送回原籍;第二次被捕者,则被割去耳朵,以示惩戒;第三次违令,被判处死刑。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在《乌托邦》中曾将圈地运动比作“羊吃人”。在国外,商业战争、贩卖奴隶和殖民掠夺等是资本原始积累最常用的手段。英国圈地运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典型途径之一,它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客观上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业资本主义和毛纺织业)。

三、手工工场

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之一,它最早产生于地中海沿岸。它的特点是手工劳动、分工协作。手工工场产生原因是什么?

(1)工业者的竞争与分化是手工工场产生的最早途径。在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中,手工业者在商品生产的竞争中不断分化,少数积累了大量财富的富裕作坊主增加帮工和学徒,使他们沦为雇佣工人,而自己脱离劳动,成为专靠剥削为生的资本家。多数手工业者则因破产而成为雇佣工人。这是一条从手工业生产领域中发展出资本的道路。14世纪在市民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富裕的手工业作坊主扩大生产的规模,采用雇佣剥削。

(2)、包买商出现(商业资本进入生产领域,控制手工业)是手工工场产生的主要途径。商人成为包买主,使小生产者逐渐丧失自己的独立性,变为受其控制的雇佣劳动者。这是一条商业资本打入生产领域从而转化为生产资本的道路。是资本主义萌芽的直接动力,商业资本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起了巨大作用,瓦解了行会制度,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市场的扩大。

商业资本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两条不同道路形成的资本具有共同的特征: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基础上产生的、代表着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雇佣劳动生产关系。

手工工场有分散和集中两种形式。

请大家结合P4页探索与争鸣的相关材料,思考:我们从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

引导学生从获取表层信息入手,对材料进行最初分析,然后,利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加以判断,得出深层信息,即该材料所体现的历史内涵。

表层信息包括:1、规模大,“织机二百张,织工二百人”、“旁有一巨室,女工共百人。附近又一室”;2、分工明确,包括检毛工、修剪工、浆洗工、染工、扞制匠;3、剥削严重,“自晨至深夜,各得一便士”、“贫儿一百五。

深层信息包括:规模大,说明手工工场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以手工劳动和分工协作为基础,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之一。剥削严重,说明资本的原始积累是相当残酷的。这则材料说明的是英国手工工场情况,印证了英国手工工场发展的迅速。

手工工场产生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那么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有哪些影响?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引起社会巨大变化,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西欧封建社会开始解体,世界历史初露近代的曙光,人类面临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社会和经济:人们从土地的束缚和从封建人身依附中解放出来,走向工商业城镇,投入市场,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精神文化:人们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追求现实生活,尊崇理性和科学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积累,开阔了人们眼界和活动范围。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和随之而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开辟新航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源,而这些事件的发生反过来促进资本主义工商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得出第一课与第二、三、四课内容的关系是互为因果关系。

小结:略

联系与测评

马克思讲:“资本原始积累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请你谈谈自己是如何理解这段“血和火”的历史?并请列举西欧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