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2届高考历史基础知识梳理复习教案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1

2012届高考历史基础知识梳理复习教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基础知识梳理复习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精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考点搜索

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共产党宣言》

①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②《共产党宣言》的内容③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

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巴黎公社

①巴黎公社的成立及措施②巴黎公社的意义

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

①十月革命的背景②十月革命的经过和结果③十月革命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诞生的前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和使社会分裂成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2、阶级基础: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3、三大思想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4、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三大内容:①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阶级斗争推动历史的发展;②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共产主义最终将取代资本主义;③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建设共产主义。二、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1、建立:1871年3月18——3月282、措施:政权——废旧国家机器,代之工人阶级自己的国家机器;民选公职人员,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经济——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实行八小时工作制;3、失败:1871年5月下旬;失败的教训: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也没有同外省取得联系,更没能发动广大农民;三、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1、为什么说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俄国爆发革命的必然?/俄国爆发革命的历史条件有哪些?)客观条件:经济落后/政治腐朽(沙皇)/一战激化矛盾主观条件:工人/党/农民2、十月革命的进程:(和平夺权——武装夺权)二月革命(两个政权并存)——《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爆发)——建立苏维埃政权(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内容[P128])3、历史意义:伟大的开端(对俄国/对世界)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1949——1956:新民主主义国家——过渡时期)

1、建国初前三年(1949——1952)——奠定基础:巩固政权、和平环境、恢复国民经济(这三大方面措施的内容分别有哪些?2、建国初后四年(1953——1956)——完成过渡:(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3)政治上:1954年第一届人大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为完成过渡提供了法律保证。

1.为什么说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又为什么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设想是“空想”而非“科学”的?

(1)原因:①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它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引起了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

③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

(2)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这些设想对于创立科学公产主义理论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不明确的愿望。他们既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阶级斗争,还没认识到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新社会的缔造者。因此不能从理论上科学阐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个客观规律。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1824年,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购买了3万英亩土地,建立了许多“公社”,实行人人劳动,按需分配制度。然而,这些“公社”不久都瓦解了,其根本原因是

A.社员们思想觉悟太低B.人们不理解他的主张

C.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D.缺乏大量的后续资金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为1824年处在工业革命初期,当时的生产力还远未发展到可以“按需分配”的程度,也就是说“公社”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故根本不可能实现,答案是C。

:C

2.认识巴黎公社失败的必然性,正确理解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1).失败的必然性:巴黎公社尽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主要原因是民族矛盾激化引发阶级矛盾尖锐。可见,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一次城市无产阶级革命,并不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阻碍了经济基础的演变爆发的,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尚未成熟,这就决定了其失败的必然性。所以,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法国的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阶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还不具备。

(2)经验:无产阶级革命是历史发展的规律;革命应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

(3)教训: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以致在公社成立后不可避免地在重大政策和策略上犯了严重错误,结果导致公社的最后失败。如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使得凡尔赛军队得以获得大量资金装备军队,对巴黎公社进行反攻;同时,在公社的政权结构中,尽管各委员会分管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权,但各委员会都只是公社委员会的下设机构,以致权力过于集中。巴黎公社失败的另一个重要教训是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某班同学在学习巴黎公社时,对巴黎公社产生了以下四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巴黎公社反映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呈下降趋势

B.巴黎公社是当时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C.巴黎公社如建立工农联盟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D.巴黎公社是各种偶然因素促成的一个特殊事件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巴黎公社建立时,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时期,建立政权的条件并不具备,只能是一个偶发的政治事件,不可能获得成功。

:D

3.理解俄国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根本不同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从领导阶级和革命力量上看是相同的,这两次都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主要参加阶级还有农民,最主要的区别就是革命目标不同,这就决定了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根本不同是性质的不同。二月革命目标是推翻沙皇封建专制统治,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它只是推翻了沙皇统治,是十月革命的开端和准备。但随后上台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一战,也就是革命任务没有彻底完成,所以革命的形式将继续发展,而且新的革命任务超出了民主革命范畴,带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十月革命的目标就是要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退出一次大战,建立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向社会主义前进,十月革命是一场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十月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道: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愿望”应该是A.实现共产主义B.推翻沙皇专制C.建立苏维埃共和国D.获得“面包”与“和平”:本题容易错选B、C错因在于没有分辨清楚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不同,同时也是不能准确理解题干材料所致。从材料可以判断所叙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主要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社会主义革命,B是二月革命的目标,实现共产主义问题是夸大了十月革命的目标任务。当时革命的主要目标是退出一战,获得和平,进而建立代表工人、士兵利益的苏维埃共和国。根据材料可以说明“纯真而简单的愿望”是获得“面包”与“和平”,建立苏维埃共和国是布尔什维克党的长久目标,故D符合题意。

:D4.准确理解十月革命与巴黎公社的异同

(1)相同:二者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革命,都采取了武装起义夺取政权方式,都与战争相关――巴黎公社与普法战争有关;十月革命与一战有关,都是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2)不同:巴黎公社是领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的城市武装起义;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指导,由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的武装起义。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尝试,很快失败,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十月革命成功地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新纪元。观察下列两幅图,对比分析二者共同点是

巴黎公社十月革命

A.都是走城市武装起义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B.都是有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C.都是打碎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带之以新的国家机器

D.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

:本题容易错选D,错因在于没有准确区分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异同点。巴黎公社是一次突发性、偶然性的城市武装起义,没有联系农民,也没有经历由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夺权的阶段,更谈不上两次革命相连的问题。而十月革命是在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经历了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的转变,是走了城市为中心到农村建立工农联盟的革命道路,故A、B、D是巴黎公社革命所不俱备的特点。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打碎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故C符合题意。

:C

1.(2010·广东高考)《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17世纪初期B.18世纪中期C.19世纪中期D.20世纪初期

:阐述“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的两个学说分别是1859年《物种起源》和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因此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19世纪中期。

答案:C。

2.(2010·福建高考)《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l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对此解读准确的应包括

①“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②“劳动群众”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

③“政治代表”是指公社委员

④“新改治制度”是指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

: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德国采取屈膝投降政策,对内以武力解散巴黎人民的武装,由此引发了巴黎公社革命,故①正确。1871年3月28日,巴黎人民选举产生公社委员,建立了巴黎公社,故③正确。巴黎公社的措施体现出④正确。巴黎公社未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②排除。

答案:D

3.(2009·福建高考)1917年11月8日,中国驻俄记者刘镜人致电北京政府外交部:“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经新组之革命委员会下令,凡政府命令未经该会核准,不得施行。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电文中的“广义派”、“政府”分别指

A.俄国共产党沙皇政府B.俄国共产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布尔什维克党沙皇政府D.布尔什维克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注意题干的时间“1917年11月8日”,这正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次日,故领导革命的“广义派”是指布尔什维克党,据材料,“政府”是反抗的对象,所以应该是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答案:D

4.(2009·广东高考)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里的武器是指

A.暴力革命B.代议制民主C.先进的生产力D.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这段话深刻的揭示了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的观点。材料中的“武器”为资产阶级锻造、并为无产阶级运用,实际上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弊端与资产阶级创造的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尖锐矛盾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致命弱点,是造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最终会埋葬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C

5.(2009·浙江高考)下列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作品《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

B.《共产党宣言》用剩余价值学说,论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

C.十月革命的胜利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洛夫王朝,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D.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

:马、恩合作的第一部著作是《神圣家庭》,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推翻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洛夫王朝的是二月革命,ABC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D

6.(2009·广东高考)下列关于巴黎公社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公社实行直接民主的政治制度B公社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人民有权罢免公社公职人员D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巴黎公社由人民直接选举出来的代表掌握权力,所以不属于直接民主,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排除B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苏俄,排除D项。公社委员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C项说法正确。

答案:C:

一、选择题:

1.1872年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4周年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宣言》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

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下列能说明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①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②中国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③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

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选A。组和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④项“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与马克思主义没有关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主要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要与各国的国情相结合。能体现这一点的只有①②。2.恩格斯说:“我们决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正相反,我们两人已经深

入到运动中去。”对这段话正确的理解是

A.又想创立科学理论B.只想创立科学理论

C.用科学理论去武装无产阶级D.创立科学理论,赢得学术专利

:选C。“我们两人已经深入到运动中去”,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理论的同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3.(2010·山东省济宁市高三模拟)右图是我国为纪念第一国际成立一百周年而发行的纪念邮票。

第一国际

①是第一个国际胜的工人联合组织②积极支持当时各国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④领导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A.①②③B.②⑤④C.①②④D.①③④:选A.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诞生在十月革命后的俄国,④的叙述显然与史实不符。4.“我们过去是工人,现在是工人,将来也还是工人,我们不能像旧官吏那样窃取厚禄,我们领取的

薪金,不应超出工人的水平。”有关该政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显示了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B.巴黎公社因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无产阶级自身力量弱小而失败

C.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

D.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选D。依题“我们领取的薪金,不应超出工人的水平”可知是巴黎公社,故选D。5.马克思曾指出,运用《共产党宣言》原理“随时随地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能够说明这

一观点的是

(1)中国社会主义改造(2)十月革命胜利(3)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4)东欧社会主义模式A(1)(2)(3)B(2)(3)(4)C(1)(3)(4)D(1)(2)(3):选A。东欧社会主义模式是照搬了苏联模式。6.“在更公正的社会组织到来之前,在机器转归工人自己所有之前,机器不可能给工人带来真正的好

处。”材料中“更公正的社会组织”指的是

A.资产阶级理性王国B.社会主义社会C.工业文明时代D.知识经济时代

:选B。更公正的社会组织即是“机器转归工人自己所有”的社会。故选B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市中心大广场于1998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广场边上有著名的“白天

鹅之家”餐厅,餐厅门上面有块铜牌,用法语、荷兰语、英语和德语写着:“卡尔·马克思自1845年2月至1848年3月生活在布鲁塞尔”。马克思在此居住期间最有可能完成的任务是

A.研究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B.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C.第一次与恩格斯见面,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D.发表《共产党宣言》

:选D。本题主要结合教材分析。《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2月,推测马克思在1845年2月至1848年3月主要是发表《共产党宣言》。7.下列标志着马克思由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文章或著作是

A.《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B.《英国工人阶级状况》C.《共产党宣言》D.《资本论》:选A。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首次提出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历史的原理,标志着他由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8.某班同学在学习巴黎公社时,对巴黎公社产生了以下四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巴黎公社反映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呈下降趋势

B.巴黎公社是当时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C.巴黎公社如建立工农联盟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D.巴黎公社是各种偶然因素促成的一个特殊事件

:选D。巴黎公社发生时,资本主义国家正发生第二次科技革命,资本主义制度正在飞速发展,生产关系并未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巴黎公社的发生主要是由普法战争引发的,不是必然的。当时还不具备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条件。

9.“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这是《共产党宣言》的开篇词。下列关于这个“幽灵”

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是它得以“游荡”的根本推动力

B.它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工人协会起草的政治纲领

C.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D.十月革命使人类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选B。是《共产党宣言》产生的背景。10.(2010·浙江省宁波市高三模拟)《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

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D.巩固苏维埃政权:选B。根据材料可知第一次革命是指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第二次革命应是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是指《四月提纲》,列宁认为俄国革命应从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四月提纲》提出之初遭到党内的反对,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事实的证明,列宁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11.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逐步确立,对这种政治体制理解不正确的是

12.A.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B.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C.人民委员会拥有立法权D.人民委员会代表人民行使权利

:选A。十月革命后,俄国确立苏维埃政治体制。苏维埃意即“代表会议”,他不同于欧美各国,它实行立法与行政权力的统一,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选举政府即人民委员会,人民委员会同时拥有立法权。13.俄国十月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标志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B.推翻了旧的统治阶级的社会革命

C.人民群众广泛参加的社会革命 D.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选A。俄国十月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都开启了一个时代,但俄国十月革命是属于社会主义革命,英国的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所以选A。

14.《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其中包括“使生产工具,从而

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革命化”“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等等。得出这些结论所依据的史实不包括

A.光荣革命 B.海外扩张 C.工业革命D.十月革命

:选D。材料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作用,而十月革命属于无产阶级革命,故选D。

15.下列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共产党宣言》用剩余价值学说,论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

B.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资本论》最后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

C.巴黎公社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它的实践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D.十月革命的胜利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若夫王朝,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选C。剩余价值学说是《资本论》中的理论,A项错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出自于《共产党宣言》,B项错误;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

16.理论指导、史料研习、社会调查和问题讨论都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

社会主义的发展演变。完成下列问题:

(1)理论指导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是什么?(6分)

(2)史料研习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

“一切从前用来巩固等级制的和财产方面的不平等的特权都被废除。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企业中确立了工人监督。俄国农民拥有土地的世世代代的梦想实现了。”

“1913年俄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占国民收入的19.3%,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的80%以上。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

依据材料归纳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6分)

(3)问题讨论某实验中学历史课上,老师组织学生讨论:结合上图讨论两国革命道路的不同(4分)

(4)社会调查

调查历史见证人,了解人们对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感受。请参照示例回答:(4分)

答题示例:

调查题目:中国的改革开放

调查理由: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调查题目:戈尔巴乔夫改革

调查理由:本题以学习历史的方法入手,考查社会主义发展的相关史实,设问较简单,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以来。(6分)

(2)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使马克思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6分)

(3)俄国:城市中心道路;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道路(或者井冈山道路)(4分);

理由: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发展出现曲折(或苏联模式失败)。(4分)

精选阅读

2012届高考历史第四单元基础知识梳理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历史第四单元基础知识梳理复习教案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列强侵华鸦片战争

1840-1842第二次

鸦片战争

1856-1860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根本原因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打开中国市场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明智维新后,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瓜分中国

直接原因禁烟运动

略朝鲜东学党起义义和团运动

侵略国英国

英国、法国日本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开始标志

1840年6月,英国军舰驶入广东海面,进行挑衅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1894年7月,日本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的船只略

签定条约《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望厦条约》

《黄埔条约》《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主要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

中国人民抗争林则徐坚守广州;关天培、陈连升等壮烈捐躯;三元里人民抗英等直隶提督史荣椿等多名将士壮烈牺牲;

太平天国运动平壤战役中,左宝贵英勇作战;黄海之战中邓世昌等英勇战斗;台湾人民掀起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及清军抗击八国联军侵华

1.近代后期中国的民主革命

民主主义分期

1919年至1949年发展过程及主要事件

1919至1924年

中共成立

及国共合作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共诞生

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教训:1922~1923年京汉罢工高潮失败,必须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1919至1924年国民大革命时期开始:1924年国民党“一大”重新阐释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高潮:1926年7月国民政府北伐,北伐战争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失败: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1927至1936年

十年对峙

(土地革命)时期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南昌起义:标志中共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井冈山道路:秋收起义后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政权道路

红军长征:遵义会议后才开始转危为安,1936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

西安事变:在民族危机加剧的形势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实现逼蒋抗日,

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打下重要基础

1937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两个战场: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相持阶段: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掀起反高潮;共产党斗争中求团结维护统一战线

抗战胜利: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近代第一次反侵略战争完全胜利

1945至1949年

争取和平民主

解放战争时期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在重庆召开政协会议

战略防御: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1947年夏三路大军跃进大别山(中原)

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胜利

战争胜利:1949年4月解放南京,国民党大陆统治被推翻。

3.中国近代化(富强)与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独立)的关系。

近代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完成近代化任务。

①民族民主革命是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展过程,是封建势力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帝国主义在华走狗不断受到打击的过程,是中国由封建专制统治到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过程。

②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

1.鸦片战争在近代中国和英国的文明发展中都有重要意义。对中国而言意味着

A.专制政体的终结B.工业革命的起点

C.农耕文明受到冲击D.工业革命的起点

:选C。本题的题眼是“文明”。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之前,中国处于农耕文明社会。鸦片战争之后,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A项发生在辛亥革命时,B项工业革命的起点是洋务运动,D项工业革命的起点应该在明末。

2.《天朝田亩制度》与民生主义的“平均地权”的相同之处是

A.平分土地给农民B.反对封建制度 C.提出土地国有D.保护小农经济

:选B。《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民生主义的“平均地权”要求建立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共同之处是都反封建。

3.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准确的含义是

A.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和经济上的半封建并存

B.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

C.外国侵略势力的深入使国家主权丧失

D.部分丧失了国家主权并且在保留封建主义的同时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选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笼统的划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方面,中国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部分丧失了国家主权并且在保留封建主义的同时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4.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用干支纪年法记述1842年,

应属于

A、辛丑年B、壬寅年C、癸卯年D、甲辰年

:选B。1842前后没有什么关键性的纪年大事,但可以加上60年,1842与1902年是一样的纪年。1901年是辛丑年,有《辛丑条约》。根据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戌亥),辛丑的下一年是壬寅。

5.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有四个中国人在聊天。甲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乙说:

“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丙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丁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史实。

A、甲B、乙C、丙D、丁

:选C。1902年虽然有东交民巷,但那是使馆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所以丙错。

6.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太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20余年

(1897--1920)。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他不可能留下的是

A.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照片

C.孙中山宣誓就职的照片

D.与义和团冲突的日记

:选A。考查调动和运用材料的能力,由他居住北京的时间1897-1920,可知他不可能有经历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火烧圆明园发生在1860年,故选A。

7.美国公使田贝曾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以“任意斥责对待外

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一表述说明

A.清朝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的工具

B.帝国主义国家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

C.美国从此成为侵略中国的主导国家

D.帝国主义国家完全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国家

:选A。从材料看外国公使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控制着中国的内政外交,说明清朝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的工具。

8.甲午中日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

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持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总理衙门失策和朝廷猜忌B.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倾轧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慈禧太后无主见D.同僚倾轧、武器落后和军费不足

:选B。本题主要考查正确阅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平时请款辄驳诘”“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等说明申请军费的提议经常被驳回、朝廷和官员对李鸿章的猜忌和排挤等,因此B项符合题意。

9.1851年与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有

A.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

B.参加革命者都是为生计所迫,才揭竿而起的

C.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制度

D.革命都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

:选D。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A项符合辛亥革命,B项符合太平天国运动,C项符合辛亥革命。

10.(2010安徽省巢湖市高三模拟)第四套人民币100元背面的风景是地处江西省西南部湘赣两省交界的罗

霄山脉的中段(图3),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中国革命史上在此地区

A.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B.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核心领导地位

C.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D.开创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选A。“江西省西南部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的中段”即井冈山,毛泽东在此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1.(2010山东省淄博市高三模拟)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以杨立青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再现了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历程。根据图片中主角杨立青的服饰,判断左起第二个人物形象应处于哪一时期

A.北伐战争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选B。上述人物的服饰从左到右,依次为北伐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12.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

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①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②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③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恩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④根据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选C。中共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但是中共仍然在国共两党合作中以及国共对峙时期犯了不同的错误,所以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不能表明中国的成熟。

13.右图为某班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的20世纪早期一份报纸的一部分,它主要反映了

A.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B.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C.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D.对学生运动的声援

:选B。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正确阅读分析能力,材料中“免”“去”等说明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成功。

14.20世纪20至30年代我党经历了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历程。下列关于党的发展历程按先后排序正确

的是

①分析国情,提出民主革命纲领②适时完成国内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化

③独立自主,妥善解决党内分歧④重心转移,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④①②③D.①④③②

:选D。①是在中共二大,1922年;②是在长征之后提出的;③是遵义会议提出的;④是1927年,毛泽东开辟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15.斯诺他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作为美国的新闻记者,他在华

采访的主要地点应是

A.西安B.吴起镇C.瑞金D.延安

:选D。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中国西北部”,再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可推测出他在华采访的主要地点应该是1936年长征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延安。

16.抗日战争期间,延安“吸引了一个美国军事观察团、一些美国国务院外交官和一个美国总统特使前来

访问,另外还有大批外国记者前来采访”。其主要原因是

A.中共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

B.中共的抗日主张得到了普遍认同

C.中共坚持抗战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同情

D.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选D。注意题中所给信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

17.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

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可见,西安事变标志着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B.蒋介石获释并宣布实行全民抗战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建立

:选C。西安事变是国共两党对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开始,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8.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布了蒋介石1917年至1931年的日记,吸引了各国学者的关注。

这些日记涉及了许多重大事件,其中可能包括

A北伐战争B淞沪会战C西安事变D辽沈战役

:选A。北伐战争:1926-1927;淞沪会战:1937年;西安事变:1936年;辽沈战役:1947年。

19.2009年9月20日晚,北京人民大会堂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而创排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举行首场公演。《复兴之路》,共分5个部分,你认为反映“解放战争”是在哪一个部分?

A、山河祭B、热血赋C、创业图D、在希望的田野上

:选B。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落实核对材料的理解把握能力

20.新华社在迎接十七大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以下一些关键词

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日出东方力挽狂澜灯塔指引星火燎原进京赶考

B.力挽狂澜进京赶考日出东方灯塔指引星火燎原

C.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

D.力挽狂澜日出东方进京赶考星火燎原灯塔指引

:选C。日出东方—建党,1921年;星火燎原—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于1927年;力挽狂澜---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灯塔指引—抗战党中央指挥中心延安,全面抗战时期时间为1937年至1945年;进京赶考—解放战争的即将胜利,1949年。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21.(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吾中国言民族主义者,当于小民族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者。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梁启超

材料二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

——孙中山《同盟会宣言》(1905年)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年)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关于民族主义的主要观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的言论,分析其民族主义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4)试举两例说明上述民族主义思想对中国近代革命的影响。(4分)

答案:(1)民族主义有大小之分,小民族主义是大汉族主义,大民族主义是中国各民族联合与外国竞争。(4分)

(2)由反满兴汉到五族共和,再到对外反帝。(4分)

(3)中国国家的衰落,国内矛盾的激化,列强侵略使中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知识分子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与觉醒。(4分)

(4)可以以辛亥革命、抗日战争、五四运动等为例说明。(4分)

解析:本题以民族主义为切入点考查了学生的概括归纳、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难度不大。第(2)问要注意答出转变,也就是由什么到什么的变化。第(3)问关键是要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第(4)问既要答出事件,同时还要说明在该事件当中如何体现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的,否则是不完整的。

22.(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障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

——范书义《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材料三“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分)提出这一主要问题的依据是什么?(2分)

(2)根据下列表格的提示,写出其中字母A、B、C、D代表的历史含义。(4分)

大事件主要领导人革命性质

A洪秀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辛亥革命BC

五四运动陈独秀、李大钊D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出毛泽东创造性地将中国革命引向了什么道路?(2分

(4)你从上述材料和民主革命的重大事件中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解析:第一问中,从材料可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问题是反侵略求独立、反专制求民主,这是由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的。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三问中,毛泽东式的革命道路就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井冈山道路;第四问中,我们要善于多角度思考和回答问题,启示之一就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因为其阶级局限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才能领到人民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答案:(1)独立与民主,反帝反封建;(2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分)

(2)A.太平天国B.孙中山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彻底地反帝反封建斗争;(4分)

(3)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或农村保卫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2分)

(4)启示:中国人民为了争取独立民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人民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2分)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梳理复习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高考历史基础知识梳理复习,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下列有关猛安谋克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原是契丹族的氏族部落组织B.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C.是基本的社会组织D.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2.进攻中原并曾对宋都东京造成威胁的少数民族是

A.契丹和西夏B.契丹和女真C.西夏和女真D.女真和蒙古

3.下列事件不具有积极意义的是

A.澶渊之盟B.宋夏议和C.靖康之变D.宋金议和

4.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宋辽、宋夏和宋金议和的共同点

A.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况B.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

C.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D.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5.辽和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积贫积弱B.政治腐败C.战略失误D.士气不振

6.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有“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这里的“匈奴”是指

A.匈奴统治者B.契丹统治者C.党项统治者D.女真统治者

7.“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从根本上反映了

A.南宋都城杭州的繁华B.西湖景色的秀丽迷人

C.统治者的腐败和苟且偷安D.人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8.岳飞抗金得到人民尊重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

A.岳家军纪律严明B.岳飞与秦桧势不两立C.抗金符合广大人民利益D.岳飞忠君爱国

9.宋金和议后,金迁都燕京主要是为了

A.进攻南宋B.统治黄河流域C.抵抗蒙古D.镇压北方义军

10.1141年宋金议和后,南宋控制的地区与下列哪些少数民族政权相邻

①西夏②蒙古③金④大理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

1.下列推理属于哪一种情况?

大前提:我国古代社会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组成的。

小前提:“金”是我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

结论:金军南下客观上加快了社会的发展。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B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C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D大前提、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6分)

述怀(宋)李纲

胡骑长驱扰汉疆,庙堂高枕失堤防。

退避固知非得计,威灵何以镇四方?

中原夷狄相盛衰,圣哲从来只自强。

诗中的

(1)胡骑指什么?(1分)(2)退避指朝廷的什么政策?(1分)

(3)中原指什么地方?(1分)(4)李纲为何如此述怀,渴望自强?(3分)

3.(32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材料二:会宁(黑龙江阿城)及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金史世宗纪》材料三: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矣,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元)许衡《鲁斋遗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9分)(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9分)(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10分)(4)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4分)

4.(07全国I)40.(20分)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历史风云网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局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畿,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摘自《大金国志》等)

(1)指出1141年南宋与金“绍兴和议”所确定的双方界线。(4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16分)

第五章第五节

金的建立和宋金和战(同步)

一、1.A2.B3.C4.D5.B6.D7.C8.C9.B10.B

1、B

2、答案:

(1)金兵(1分);(2)求和或投降(1分);(3)河南省一带或黄河中下游地区(1分),如答汉族地区、宋朝疆域、黄河流域等也可给分。(4)金兵入侵、皇帝荒淫、主和派得势,李是主战派各1分,但本部分总计不超过3分。

3、答案:

(1)从分散走向整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战争,促成(长江、黄河流域)各民族逐渐融合;秦汉长期的政治统一及其实行的统一措施促成了文化的一致性。

(2)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风俗习尚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的动植物、食物的传入,提高了内地的生产生活水平;少数民族内迁与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活泼的多民族色彩。

(3)契丹族和女真族社会文化落后于中原,统治中原,必须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政治中心的南移,采用中原王朝政治制度;采用中原的生产方式;接受汉族的文化习俗。

(4)考生回答出以下任一内容,如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继续发展仍需要个民族共同努力;中华文明要发展应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广泛吸收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等,言之成理,即可赋分。照抄题干和所给材料,不得给满分。

4、答案要点:

(1)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

(2)原因:上京地处偏僻,不便实行统治;燕京地区是战略要地;利于控制全境,便于南下攻宋;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明程度较高.

影响:促进民族融合,加快社会文明和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加速了北京地区的建设发展,为此后历代定都奠定了基础.

2012届高考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基础知识梳理复习教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12届高考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基础知识梳理复习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精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考点搜索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内容和意义③日内瓦会议④万隆会议。

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背景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意义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①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背景②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进程③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意义

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①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②新时期我国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③新时期我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外交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20世纪50年代):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2、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最突出的成就: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第一次提出:1953年周恩来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4、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应用(1)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2)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呼吁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协作。二、打开外交新外局面(20世纪70年代):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2、中美关系正常化(外交局势转变的关键):原因:中美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进程:1972年尼克松访华——上海《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建交三原则)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3、中日关系改善:原因:中美关系改善/日本国内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进程:1972田中角荣访华和中日建交1978《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1)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党和政府改变了对战争不可避免的估计①战争的根源:霸权主义;②和平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③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2)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2、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重视维和(3)促进裁军(4)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3、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1)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2)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的关系(如:1997年双方确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3)与欧盟保持良好关系(如:中法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1998年中国与欧盟就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达成共识)(4)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如:2001年中国创立“上海合作组织”,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

1.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并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具体方针。三者共同点是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同一切愿遵守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鉴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三者在外交策略上又各有侧重。(1)“另起炉灶”,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使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解决的问题是对外战略问题。这使得我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历史地位,在国际上树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先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和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这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3)“一边倒”,即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后斗争中不致处于于孤立。两者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的战术问题。

《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实际上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本题易错选B,错因主要是对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的内涵。解答此题要逐项分析三大政策的内涵,“另起炉灶”的含义即指“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先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和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一边倒”即坚定地站在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据题干材料分析可知这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故B符合题意。

:B

2.区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及其特点

(1)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原则基础上,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基本方针,以打破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封锁孤立中国的政策。(2)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同邻近国家和新型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是我国处理国家之间参与外交国际事务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新中国外交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国际上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3)1954年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家声誉;1955年4月参加万隆会议,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会议的圆满成功。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改编题)一次国际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里“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会议是指()A.日内瓦会议B.亚非会议C.布雷顿森林会议D.第26届联大

:本题易错选A,错因在于没有很好地理解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的特点。1955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并在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同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万隆亚非会议。参加亚非会议的29个国家曾遭受殖民主义侵略,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任务,但有些国家受帝国主义的挑唆,对新中国存有误解和疑惧,使会议一度陷入僵局。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与会各国普遍接受,使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故B符合题意。DC、明显错误。

:D

3.解析中美的正式建交

(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坚持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拒绝承认新中国,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同时,美国采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的方针,企图扼杀新中国。中美处于对抗阶段。(2)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了其全球战略的利益,主张逐步结束中美对抗的局面,着手调整对华政策;中国政府为了抵御来自苏联的威胁,减少解决台湾问题的障碍,也准备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美国改善关系。乒乓外交开启外交之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从此,中美两国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3)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发表第二个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宣布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政府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终止同中华民国的外交关系,只同台湾保持非官方关系。这一历史事件开辟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

1972年尼克松总统的访华被称之为“破冰之旅”。对“破冰”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A.美国改变对华敌对态度B.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C.促进中美经济贸易合作D.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本题易错选B、D,错因在于没有区分好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1979年建交的意义和影响。“破冰之旅”指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表明了美国改变了对华敌对态度,不能说明美国放弃了压制中国的政策,即使在中美正式建交后仍然没有放弃,排除D。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标志着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排除B。C与材料明显不符。故答案为A

:A

1.(2010·全国1高考)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l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军事同盟条约1980年期满后没有再延长。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实行不结盟政策。A过于绝对化,回忆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没有影响签订军事同盟。B错误。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所以D更准确。

答案:D

2.(2010·福建高考)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图7和图8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A.睦邻友好B.战略结盟C.另起炉灶D.求同存异

:图7反映的是中美关系改善的情况,体现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图8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情况,也反映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答案为D。“睦邻友好”体现在图8中;“战略结盟”均未体现;“另起炉灶”为新中国刚成立时的外交方针。

答案:D3.(2010·浙江高考)阅读表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表5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①中国对外出现全新局面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从表格中建交国家的数据分析,建交国家逐渐增多,从1969年的49个到1978年达到112个,说明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1969年到1971年,建交国家数没有大的突破,但文革后期到1978年,建交国家数却急剧增加,说明中国外交受到“文革”的影响,排除含有②的选项。1970年与中国建交数是54个,但到1971年和1972年迅速增至69个和87个,说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缓和后,国际上出现了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表格中的年份是1969至1978年,而中美正式建交时间是在1979年,无此信息,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答案:A4.(2010·上海高考)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重复联合国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参加万隆会议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③①②④B.③②①④

C.①②③④D.②①③④

: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在1971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始,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是在1955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

答案:A

5.(2010·广东高考)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邮件种类

计费单位(每10克)

邮资(元)

航空

亚洲各国

0.32

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

0.48

西欧各国(捷克转)

0.48

西欧各国(香港转)

0.80

其他各洲

0.80

A.香港已经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从国际邮件资费表可以看出,该时段为两大阵营对峙(冷战)时期,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香港1997年回归,A说法不正确;B项明显可以排除;捷克2005年才加入欧盟,C不正确。

答案D

6.(2009·广东高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B.另起炉灶C.不结盟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本题考查对新中国成立后初期外交方针的理解。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项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另起炉灶”的方针,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的是和外国(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一边倒”,是指新中国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答案:B

7.(2009·江苏高考)1998年初,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④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

: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反对美国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和维和行动无关,排除含③的选项。

答案:C

8.(2009·海南高考)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物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

A苏联已经解体B两极格局濒于瓦解

C中美关系好转D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和苏联政局动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邓小平强调在国际事物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是为了减少国际压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答案:B

9.(2010·安徽高考)(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同上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8分)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8分)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12分)

:本题以外交为切入点,时间跨度比较大,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的对外关系,本题的材料在解题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第一问,要求依据材料回答两个问题,清政府的对外态度和对外关系的影响,注意分析归纳概括材料。第二问,有两小问清朝官员态度的变化以及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三问,结合三则材料,分别指出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以及形成原因,两个小问,可以分解为,以上三则材料各反映的对外关系特点以及成因是是什么。因此在解答大题的时候要学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难懂问题通俗化,进而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答案:(1)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他国平等交往。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

(2)畏惧西方列强,对外态度软弱,不敢为维护民族利益而抗争。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王朝统治

(3)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上升。10.(2009·广东高考)(1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据(美)费正清《观察中国》

问题:

(1)为实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梦想,中国近代各阶级做出了哪些努力?(6分)

(2)为提高农民地位,中国近、现代各阶级揣摩了哪些纲领和政策?(4分)

(3)1949年以来,中国参加了哪些国际组织,见证了“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分)

(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6分)

(2)农民阶级:《天朝天亩制度》。(1分)资产阶级:平均地权。(1分)无产阶级: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3)重返联合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等(4分)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一、选择题:

1.1982年3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表了一个只有三句话的声明:“我们注意到了3月24日苏联勃列日

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从中可以提炼的中苏关系发展的最重要的信息是

A.对抗了30多年的中苏关系,有可能发生变化

B.中国外交的重点由意识形态转向国家利益方面C.中苏关系依然紧张,坚决拒绝苏联对华的攻击D.中国的外交政策,将进行重大的战略方向调整:选A。本题旨在考查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材料信息,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切入点是中苏关系。解答本题要注意中国外交部声明的时间和背景,结合中苏关系演变的具体过程进行思考。

2.某同学在网上查资料时发现如下一段诗歌:“我是中国人,我那黄河一样粗犷的声音,不光响在联合

国的大厦里,大声发表着中国的议论;也响在奥林匹克的赛场上,大声高喊着‘中国得分’,当掌声把五星红旗送上蓝天,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是大势所趋B第三世界力量崛起和支持C西方国家消除对华的敌视政策

D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选C。西方国家同中国因为意识形态不同,对华的敌视政策一直没变3.2009年6月25日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建55周年,55年前的6月28日、29日,……三国领导人一

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双边关系。其中“三国”除中国、缅甸外,还有

A.越南B.朝鲜C.印度D.老挝

:选C。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确认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B.另起炉灶C.不结盟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选B。本题可用排除法。A项是指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B项指废除国民政府时期的旧外交政策;C项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政策;D项提出于1953年,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5.下列图片能够反映出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有

①中国赴海地维和部队②APEC上海峰会③上海合作组织会议④中国部队索马里护航

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④D.①④

:选D。注意题目要求“以联合国为中心”。APEC、上海合作组织属于区域性合作组织,故可以排除。①④体现了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6.握手,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舞台上“巨人”的握手,有时会引起国际社会的“震动”。

对以下三幅图片的“握手”,解读正确的有

图1(20世纪50年代初) 图2(20世纪70年代初) 图3(21世纪初)

①图1握手的主角是斯大林与毛泽东,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②图2握手的主角是尼克松与毛泽东,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③图3握手的主角是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

:选D。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两国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1月1日。7.分析右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

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

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问贸易的发展

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A.①④B.②③

C.①②③D.②③④:选B。从右图可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末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呈上升趋势,而美国队中的出口贸易则呈现出曲折的过程。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国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为“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名义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8.20世纪7O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

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中日联合声明》签订()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B③是50年代提出的

9.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在外交方面的成就特别引人注目,以下是我

国领导人在不同时期的外交成就照片,就每一时期的外交解读正确的是

①毛泽东和斯大林在一起②邓小平访问美国

③江泽民出席联合国大会④胡锦涛会见金正日

A.毛泽东时期的外交政策始终坚持一边倒原则,和苏联紧密结盟对抗资本主义国家

B.1979年初邓小平访问美国,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江泽民时期我国外交不仅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还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就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

D.胡锦涛时期一方面强化了同朝鲜等国的同盟关系,另一方面全面放弃韬光养晦政策,积极谋求我国在世界的应有地位

:选C。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包围封锁,我国实行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政策,但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A项错误;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B项正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D项表述与事实不符。

10.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的对华政策经历了由封锁、威胁、孤立到关系正常化的转变,导致这种变化的直

接原因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C.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美国国家战略的需要

:选D。任何国家制定外交政策都是以本国的国家利益(国家战略的需要)为转移的。

11.(2010·山东省济南市高三模拟)1971年10月,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

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这里“击败美国”的事件是指

A.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取得胜利B.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D.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

:选D。根据题干所给时间1971年10月,结合所学知识,应该理解为联合国恢复中华

12.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70年代末中国

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其含义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

A.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B.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封锁政策的彻底失败C.促使西方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D.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选A。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关键,中国同很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3.(2010·北京市东城区高三模拟)2001年10月,中国在上海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到2006年底,有1487名来自中国的维和军事人员在联合国9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特点是

A.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C.经济外交和政治外交并重D.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选D。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因此,A、C两项可以排除;B项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外交政策,并不是外交的特点,与题意不符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特点是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D项正确。

14.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

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的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B“斗志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选D。扬眉吐气是反映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跨洋握手是指尼克松访华;冰释雪融是指中日邦交正常化。15.2009年中日两国正式建交37周年,当前,中日关系总体呈现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局面,中日双方应该

继续保持两国关系的良好势头,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要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我国必须

(1)遵循“一边倒”政策(2)遵循“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3)遵循不结盟政策(4)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A(1)(2)B(3)(4)C(1)(3)D(2)(4):选B。题干考查的是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一边倒是60年代的外交政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建国初期。二、非选择题:

16.新中国建立后,在外交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请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上左图为1971年某次国际会议的永恒瞬间。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为何乔冠华部长会如此开怀畅笑?(2分)你认为出现此永恒瞬间的国际国内政治因素有哪些?(2分)

(2)观察上右图,请给这幅图片取个名字,(2分)然后写一个简短的说明(应包含时间、人物、事件及影响)。(2分)(3)列举建国以来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至少列举5个)(5分)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第(1)问主要通过图片提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组织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的原因。第(2)问是尼克松访华,结合教材组织答案。

第(3)问结合教材回答我国建国以来的外交成就。

(1)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多数票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2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或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亚非拉国家的支持(或第三世界的支持)(2分)

(2)跨越大洋的握手;破冰之旅(其他答案有理即可)。(2分)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并会见毛泽东等,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年的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2分)

(3)建国以来外交重大成就有:1949年与苏联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建交;1954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并提出“存同求异”方针;1971年重返联合国;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改革开放以来,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积极推进区域合作,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5分)

2012届高考生物基础知识梳理分子与细胞专项复习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2012届高考生物基础知识梳理分子与细胞专项复习”,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一部分《分子与细胞》

专题二新陈代谢、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一、考点核心整合

1、酶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一类有机物。理解时应把握:①所有的活细胞均能产生;②酶只有催化作用;③其化学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等特性及需要适宜的条件。

ATP和ADP可相互转化,ATP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可用于各项生命活动;ADP合成ATP时所需能量,对于人和动物而言来自于呼吸作用,对于绿色植物而言,则来自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高中教材中常出现的酶及其作用:

⑴各种水解酶;如淀粉酶、蛋白酶、DNA酶等;

⑵过氧化氢酶: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及一些微生物中,主要作用是分解过氧化氢;

⑶解旋酶:在DNA复制过程中,使DNA分子解旋形成DNA单链的酶(破坏氢键);

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识别双链DNA中特定的碱基序列,并能在特定的切点将之切割,露出特定的黏性末端。常在基因工程中处理目的基因和运载体。

⑸DNA连结酶:能将限制性内切酶处理后的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的黏性末端连结起来的酶,使相邻的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⑹逆转录酶:能以RNA为模板,合成DNA;

⑺溶菌酶:广泛存在动植物、微生物及其分泌物中,能溶解细菌细胞壁上的多糖。在医药上它是一种消炎酶,可使细菌失活,还可激活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⑻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其中C1酶和CX酶能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能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⑼果胶酶: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

⑽DNA聚合酶:能将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连结成脱氧核苷酸链。

2、ATP

ATP全称为三磷酸腺苷,其结构可表示为A—P~P~P。其中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表示高能磷酸键。

ATP可与ADP发生相互转化:(注意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来源与去向)

其中①表示腺苷(由一分子腺嘌呤和一分子核糖构成),②表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③表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④表示腺嘌呤。

★典型题型——选择题类型

右图为某酶在不同温度下反应曲线和时间的关系,从图中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A、酶反应的最适温度

B、酶因热而失活

C、酶反应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

D、酶反应速度和酶量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理解和读图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看清坐标曲线图,横坐标、纵坐标分别表示时间和生成物的量,曲线表示在不同的温度下,生成我物的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没有表示出酶量的变化,因此不能得到结论D。答案为D。

下表是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设计及结果。

试管编号①②③④⑤⑥

2mL3%淀粉溶液+++———

2mL3%蔗糖溶液———+++

1mL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

反应温度(℃)406080406080

2mL斐林试剂++++++

砖红色深浅﹡++++++———

注:“+”表示有;“—”表示无。﹡此行“+”的多少代表颜色的深浅。

根据实验结果,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蔗糖被水解成非还原糖B、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还原糖

C、淀粉酶活性在60℃比40℃低D、淀粉酶对蔗糖的水解具有专一性

解析:对实验过程的研究时需注意:研究某一问题时只允许存在一个变量。因此,在判断问题时,需注意变量的确定。若①②③为一组,其变量为温度,可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若②⑤为一组,其变量为酶的种类,可研究酶的专一性。答案为B。

★典型题型——简答题类型

题型1——有关影响酶特性因素的综合题型

如图所示实验装置用于研究温度对凝乳酶催化乳汁凝固的影响。先将酶和乳汁分别加入两支试管,然后将两支试管放入同一水浴环境持续15min,再将酶和乳汁倒入同一试管中混合,保温凝乳所需要的时间。通过多次实验,记录在不同温度下凝乳所需要的时间,结果如下表所示:

⑴比较并解释装置B和D的结果。

⑵解释以下两种处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①将装置A中混合物加温至40℃。

②将装置F中混合物冷却至40℃。

⑶为了使实验结果更为准确,请指出调控实验过程中溶液PH的原则。

⑷为什么酶和乳汁混合之前要在同一水浴环境中保温15min后实验结果才更为准确呢?。

⑸若将酶和乳汁放入同一试管中混合并保温,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3、渗透装置的构成与水分的流动

⑴典型的渗透装置的构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浓度差。

⑵渗透作用的原理: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将通过渗透作用失水;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将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⑶只有具有大液泡的成熟植物活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

⑷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意义:

①可判断细胞的死活:只有活细胞才有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

②测定细胞液的浓度:

③反映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小。

★典型题型——选择题类型

浸泡在一定浓度KNO3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后又出现质壁分离复原,与质壁分离复原相关的细胞器有()

A、液泡B、线粒体、液泡C、线粒体D、细胞膜、液泡膜

★典型题型——简答题类型

题型2——有关植物水盐方面(无土栽培)的综合题型

将培养在完全营养液中的某观赏花卉幼苗分成两组,分别置于0℃和16℃条件下进行培养,然后测定其根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的理,结果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上述结果表明,16℃时根吸收水分增加主要是增强引起的。

⑵当向营养液中通入充足的空气时,根吸收镁和铵的量增加,说明根吸收矿质元素与

密切相关,其主要吸收方式是。

⑶根据上述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根吸收矿质元素与吸收水分是。

⑷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可快速、大量繁殖此植物。在培养过程中,取该植物的花芽并将其分别培养在含有不同比例的吲哚乙酸和细胞分裂素的培养基中,花芽的生长状况如下表所示:

A组花芽B组花芽C组花芽D组花芽E组花芽

吲哚乙酸03ppm3ppm0.03ppm0

细胞分裂素00.2ppm0.002ppm1.0ppm0.2ppm

花芽

生长状况组织切块形成

愈伤组织愈伤组织

分化出根愈伤组织

分化出嫩枝稍生长

在此过程中能够实现脱分化的花芽是组。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能诱导新的花芽形成的条件是。上述实验结果说明,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诱导芽和根形成的关键是。在生产实践中,欲快速、大量获得此植物的花芽,可选用组的培养基进行扩大生产。

4、植物的光合作用

⑴光合作用是生物界中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发生,而呼吸作用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⑵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其在生产应用上的分析

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生产上的应用

光光照强度:

1、适当提高光照强度

2、延长光合作用时间

3、增加光合作用面积——合理密植

温度温度直接影响暗反应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光合速率,温度过高影响植物叶片气孔开放,影响二氧化碳的供应,进而影响暗反应,从而影响光合速率1、适时播种

2、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晚上适当降低温度

3、植物“午休”现象的原因之一

CO2

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植物的光合速率是随CO2浓度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程度时再增加CO2浓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温室栽培时,适当提高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矿质

元素N是各种酶以及NADP+和ATP的重要组成成分,P也是NADP+和ATP的重要组成成分,Mg是叶绿素的重要组成成分,K对光合产物的运输和转化起促进作用合理施肥

水水分是光合作用原料,缺水光合速率下降合理灌溉

⑶叶绿体与线粒体之间的物质转化关系: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它能吸收CO2,释放O2;

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它能吸收O2,释放CO2。

在植物细胞内存在着这样一种原则(优先原则):即线粒体所释放出的CO2优先被叶绿体吸收利用。

CO2的吸收量:指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时,除从线粒体中获得的CO2外,还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的CO2量。

4、有氧呼吸

⑴有氧呼吸过程三阶段的比较

阶段

比较项目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线粒体

反应物C6H12O6(葡萄糖)C3H6O3(丙酮酸)+H2O[H]+O2

生成物C3H4O3+[H]CO2+[H]H2O

形成ATP数量少量(2个)少量(2个)大量(34个)

与氧的关系无关无关必需氧

⑵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系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点场所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始终在细胞质基质

条件需分子氧、酶不需分子氧、需酶

产物CO2+H2O酒精和CO2或乳酸

能量大量(合成38个ATP)少量(合成2个ATP)

点联系从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阶段相同,以后阶段不同

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合成ATP

意义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⑶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的联系与区别

项目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氧呼吸)

区别场所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代谢类型合成代谢分解代谢

条件光、色素、酶氧气、酶

物质变化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能量变化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的有机物中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一部分转移到ATP中,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实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

联系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有机物和氧气;

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被光合作用所利用。

⑷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

方法一:实验处理及分析

装置甲:有氧条件——有CO2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混浊)

装置乙:无氧条件——有CO2(澄清石灰水变混浊)和C2H5OH(重铬酸钾检验)产生

方法二:利用如图Ⅱ所示装置(橡皮塞上的弯管为带有红色液滴的刻度玻璃管),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

序号装置中红色液滴的移动现象结论

装置甲装置乙

1向左移动不移动只进行有氧呼吸

2不移动向右移动只进行无氧呼吸

3向左移动向右移动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5、代谢类型的异同点

代谢类型相同点不同点

自养型和

异养型都能把外界物质合成为自身物质,并储存能量能否直接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需氧型和

厌氧型都能不断分解自身的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有机物分解过程中是否有氧的参与

★典型题型——选择题类型

关于真核细胞呼吸正确的说法是()

A、无氧呼吸是不需氧的呼吸,因而其底物分解不属于氧化反应

B、有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

C、无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D、水果贮藏在完全无氧的环境中,可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解析:无氧呼吸是不需氧的呼吸,但其底物分解仍属于氧化反应;水果贮藏在完全无氧的环境中,无氧呼吸太强会导致水果烂掉,增加损失;无氧呼吸只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故酶只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而不存在于线粒体中;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进行,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进行。答案为B。

下图为某植株在夏季晴天一昼夜内CO2吸收量的变化情况,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①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区段是bg

②植物在a和h时刻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③影响bc段光合速率的外界因素只有光照强度

④ce段与fg段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完全相同

⑤若c、f时刻的光合速率相等,则植物呼吸速率为c时刻大于f时刻

⑥该植物处于生长时期

A、①③B、②④C、①⑤D、②⑥

解析:此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CO2的吸收量(即用CO2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的积累量)a点以前和h点以后由于无光照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a点和h点之间由于有光照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而b点和g点则表示此时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强度相等。ce段由于温度过高导致植物气孔关闭,CO2的吸收量减少,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下降;而fg段是由于光照强度下降导致光合速率下降。答案为D。

右图是小麦幼苗细胞内的某些物质变化示意图,下列对图示的解释正确的是()

A、d代表有氧呼吸生成大量ATP的阶段

B、b的变化是在叶绿体的基粒上完成

C、c的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D、a的代谢过程还应有C3化合物的产生,无H2O的产生

解析:该图表示的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的转化关系,其中a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b表示呼吸作用,c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d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答案为A。

★典型题型——简答题类型

题型3——有关光合作用的综合题型

如图所示,是植物生理作用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⑴甲图中B点表示。处于A点时植物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⑵光照强度为a时,不同温度情况下的吸收量不同,其原因是

⑶乙图中曲线CD段说明。Ⅰ曲线所代表的植物对CO2利用的特点是,Ⅱ曲线所代表的植物体内固定CO2的物质是。

⑷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除注意提供上述环境因素外,还必须保证

的供应。

请回答下列有关小麦细胞代谢的相关问题:

⑴图甲曲线中,当光照强度为a点时,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当光照强度为600lx时,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同化总量为umol/(m2.s),当光照强度(大于、小于、等于)200lx时,细胞会表现出乙图细胞的生理状态。大棚种植蔬菜时,白天应控制光强为甲图中的(a、b、c、d)点最为理想。

⑵图丙表示某小麦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a、b、c、d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关系图,在图丙a、b、c、d四种浓度中,最适合该器官储藏的氧浓度是;若细胞呼吸的底物是葡萄糖,则在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的倍。

⑶若将小麦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内研究温度对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余的实验条件都是理想的),实验以植物对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温度(℃)5101520253035

光照下吸收CO2(mg/h)1.001.752.503.203.753.503.00

黑暗中释放CO2(mg/h)0.500.751.001.502.253.003.50

则昼夜不停地给予光照,该小麦生长的最适宜温度是℃;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温度均保持在30℃的条件下,该植物能否生长?,为什么?

题型4——有关呼吸作用的综合题型

如图表示大气中O2浓度对植物组织产生的影响,其中A曲线代表CO2释放量,B曲线代表O2的消耗量,请据图回答:

⑴M点产生的CO2较多,主要是通过释放。

⑵M点到N点CO2释放量减少的原因是

⑶贮藏水果时O2浓度应调节到图中点,原因是

⑷R点的生物学意义是。

两个生物兴趣小组分别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实验。请据题分析作答:

⑴甲兴趣小组想探究的具体问题是:酵母菌是否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产生CO2。现提供若干套(每套均有数个)实验装置如图Ⅰ(a~d)所示:

①请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装置序号,并按照实验的组装要求排序(装置可重复使用)。有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无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

②装置中c瓶的作用是:,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还可用代替。

⑵乙兴趣小组利用图Ⅱ所示装置(橡皮塞上的弯管为带有红色液滴的刻度玻璃管),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

①想得到实验结论还必须同时设置对照实验,请问对照实验装置(假设该装置编号为Ⅲ)如何设计?。

②请预测与结论相符合的现象,并填写下表:

序号装置中红色液滴的移动现象结论

装置Ⅱ装置Ⅲ

1①②不移动只进行有氧呼吸

2③不移动④只进行无氧呼吸

3⑤⑥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③若酵母菌消耗的O2为3mol/L,而释放的CO2为9mol/L,则酵母菌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