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1

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2、导入新课(幻灯)"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是一首赞颂清代一位西行将军的诗,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在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中涌现出来的一位民族英雄左宗棠!那么,19世纪中后期为什么会出现边疆危机?危机的表现是什么?后果如何?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新的一课。

3、讲授新课: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不仅侵占了我国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且还攫取了许多特权。然而这并没有满足他们的扩张掠夺的欲望。相反,由于在战争中,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屡战屡败,侵略者的野心更大了。特别是进入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更加疯狂地向外侵略扩张。地大物博而又积贫积弱的中国必然成为他们侵略的重要目标,它们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的边疆地区,于是中国边疆地区一再出现危机。

一、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

1、美国对台湾的侵略

 19世纪60年代瑯峤被击退

2、日本对台湾的侵略

 19世纪70年代日本(美支持)打瑯峤(抗击)台军民

 清政府赔款50万两

3、俄英入侵新疆

 19世纪60年代阿古柏喀什噶尔"哲德沙尔国"(俄英承认)

 70年代初俄出兵占领伊犁

4、英对西藏的侵略

 1888年西藏南部、西藏地方反击、清政府求和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70年代中期左宗棠

评价左宗棠(学生讨论)

1881年《伊犁条约》

三、中法战争

1.爆发原因:法――越――中国WWw.Jab88.com

2.时间:1883年12月-1885年3月

3.战役马尾海战(1884)

台湾之战斗(1884)刘铭传

镇南关大捷(1885)冯子材

4.结局

镇南关大捷后,形势对中国非常有利,可清政府却"乘胜即收"下令停战、撤军,急忙同法国代表签订了《中法新约》使法国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仍然达到了预期的侵略目的,中国"不败而败",法国的"不胜而胜"。

5.战争这种结局的形成,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实行的是一条妥协卖国的路线,正所谓"和者朝廷之本心"。这样,"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局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附:中法战争大事记

 1、1882.4.2 攻占越南河内

 2、1883.2 法攻占越南南定

 3、1883.5.19 刘永福率黑旗军于河内近郊纸桥击败法军

 4、1883.8 法军攻占越南顺化,强迫越南政府签订《顺化条约》,变越南为其保护国

 5、1883.12.14 法进攻清政府在越驻军地区(山西),挑起中越战争

 6、1884.3.12 清军于北宁失守,不久,法军又占领谅江、太原等地,迅速控制了整个红河三角洲。1884年5月11日,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代表福禄诺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款》,承认法国完全占领越南,同意撤回全部驻越清军。

 7、1884.7 法舰强行闯入马尾军港

 8、1884.8月上旬 法派3艘军舰进犯台湾基隆,被守军击退。

 9、1884.8.23下午 事先驶进福州马尾军港的法国远东舰队主力突袭中国福建海军,清政府被迫于8月26日正式向法宣战。

 10、1884.10月初 法远东舰队主力扑向台北部的基隆、沪尾(今淡水),被击退。

 11、1884.12-1885.3 再度入越的西线清军在云贵总督岑毓英指挥下,发动宣光之战。

 12、1885.2-3 法舰为追歼中国援台舰只,侵入镇海(今属宁波)海面,浙江提督欧阳利见率守军利用预设海防工事顽强抗击,击退法敌,取得镇海之战的胜利。

 13、1885.3 法占领澎湖

 14、1885.3.23 滇军和黑旗军于临洮附近大败法军。

 15、1885.3.23-24 东线清军在老将冯子材的正确指挥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战局。

 16、1885.3.29 清军收复谅山,进逼郎甲。

 17、1885.6.9 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德诺于天津签订屈辱的《中法新约》(即《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

板书设计

一、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

1、美日侵略台湾

2、俄英侵略新疆及左宗棠收复新疆

3、英国入侵西藏

二、中法战争

1、结果

2、法国的企图及战争爆发

3、中法战争中中国军民英勇抵抗的感人事迹

4、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结果?

相关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导入新课: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就逐步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请同学们回忆:在19世纪70年代,日本侵略我国什么地方?结果怎么样?指出: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侵台碰壁后,日本接着把魔爪伸向了与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朝鲜。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使朝鲜开始沦为半殖民地。18年后日本为了吞并朝鲜,入侵中国又挑起了大规模的甲午中日战争。

 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演示PPT课件>

1.1894年7月25日,日本借口朝鲜农民起义―进兵朝鲜。

2.1894年9月15日,平壤战役 左宝贵牺牲叶志超狂逃

3.黄海战役<详述战斗经过>

9月17日邓世昌林永升刘步蟾

4.旅顺陷落徐邦道日军暴行<让学生看相关资料>

5.威海卫溃败

1895年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丁汝昌自杀殉国

北洋舰队是洋务运动的一项主要成就,是大清帝国海防的重要力量,由于李鸿?quot;避战保船"的消极战略而可耻的覆灭了,至此洋务运动也彻底失败了。

二、中日《马关条约》

1、条约的签订

1895年,李鸿章同伊滕博文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近代的卖国条约多由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所以人们骂李鸿章为大卖国贼,殊不知"弱国无外交",李鸿章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也是无可奈何。)

2、内容影响(播放马关条约签定的视频资料)

 《马关条约》:中割地、赔款、开埠、设厂

请思考:

 ①《马关条约》中赔款数额较前有何变化?

 ②《马关条约》开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变化?

 ③过去的不平等条约有过允许外国开设工厂的规定吗?这一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④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是在保护中国的权益吗?为什么?

3.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三、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1.经济侵略的加剧。

形式:开设银行、政治性贷款、争夺铁路权、投资权、投资开矿、投资设厂。(资本输出)

2.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①同时让学生看教材中《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简表》。

②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让学生说出美国为什么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2)分析"门户开放"政策的两层含义。

板书设计

一、日本占朝鲜、侵中国

二、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及结果

1、战争的爆发 1894.8

2、四次主要战役

1)平壤战役

2)黄海海战

3)辽东半岛之战(旅顺大屠杀)

4)威海卫战役

3、战争结果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及危害

 主要内容: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赔款(2亿两白银)

开商埠(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开设工厂

三、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1、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

1)开设银行

2)强迫贷款

3)投资铁路

4)设厂开矿

2、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的竞争

3、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学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学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学案

1.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左宝贵与平壤战役;邓世昌与黄海战役;旅顺陷落;丁汝昌与威海卫战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争中,以左宝贵、邓世昌等为代表的广大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进一步认清政治制度的腐败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衰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学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导入法

本课可利用计算机显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作者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出示伊藤照片),当他把这副上联拿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李鸿章(出示李鸿章照片),要求李鸿章对出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思考良久,终于勉强想出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当这副对联在屏幕上显示后,提出问题:

(1)对联中哪句话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状况?

(2)“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惨败,只得“玉帛相将”,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由此导入新课。

《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教学难点。首先要明确签订的历史背景。不仅要认识到大背景(即19世纪末日本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还要认识到小背景(即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这是解决这个难点的前提。其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割占台湾?为什么要赔偿军费白银多达2亿两?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直达重庆?为什么新增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厂的规定?再次,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马关条约》与以前条约的规定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点,从而理解《马关条约》所具有的明显的时代烙印,认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资本输出的本质。最后,让学生在逐一进行透彻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运用归纳法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

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讨论结束后,在屏幕上显示两条阅读资料:(l)《马关条约》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2)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可提问学生是否同意材料中的观点?如何评价李鸿章?适当地补充史料,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以上观点不完全正确。李鸿章大办洋务,开办军事工业,也有抵抗外国侵略的一面;《马关条约》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于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但他对北洋海军的覆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使学生理解得更深刻,再在屏幕上打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诗:“台湾岛已割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样,将对联、诗句精心贯穿在教学内容中,利于把教材讲深、讲透、讲活。

讲述完战争经过后,教师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较全面的结论。然后在屏幕上打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如此腐败的清王朝,此战岂能不失败?失败了就要“玉帛相将”。两副对联前后呼应,为教学内容增添了色彩。

战争的起因

首先教师概述:日本原是封建落后国家,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起近代化国家,具有极强烈的对外扩张欲望(出示日本政府制定的“大陆政策”,说明它野心勃勃的侵略计划)。接着提问:“大陆政策”中日本政府曾做过哪次尝试?学生回答: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台湾,虽未得逞,但却尝到了甜头。教师进一步阐述:特别是中法战争造成的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更加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于是加紧扩军备战,到1892年建立起一支近代化海陆军,并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把中国的海军做为它的“假想敌人”,伺机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战争。

根据以上叙述,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学生自然就能得出结论,即这场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只是利用朝鲜爆发农民起义这一事件找到借口挑起战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战争影响

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衰朽可欺之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阔思路,多角度、更深层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学生踊跃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1)甲午战争的惨败,为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有识之士普遍认识到亡国之祸近在眼前。但是深重的民族灾难反而可以促成一个民族的觉醒和奋起,中华民族必然将战争失败带来的耻辱转化成奋进的动力,中国人民决不会长期沉默下去!(2)对日本来说战争的胜利提高了它的国际地位,日本凭借这笔不义之财疯狂扩军备战。(3)对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来说,中国就像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屏幕上出示瓜分狂潮表)。

甲午中日战争

一方面,甲午中日战争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中法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继续;下启瓜分狂潮和维新运动兴起,直接导致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和维新政治运动的展开。另一方面,广大爱国官兵在战争中浴血奋战、誓死抗敌的壮烈事迹,体现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抵抗侵略的坚强决心,这正是培养初中学生以英雄为榜样,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最佳素材。

瓜分狂潮

瓜分狂潮实际上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组成部分,是帝国主义在政治上扩大侵略中国的表现。这使中国进一步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半殖民地化程度空前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也空前严重。这正是戊戌变法的重要历史背景。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教学难点: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具:视频、教学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中法战争的结局如何?

导入新课: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就逐步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请同学们回忆:在19世纪70年代,日本侵略我国什么地方?结果怎么样?指出: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侵台碰壁后,日本接着把魔爪伸向了与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朝鲜。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使朝鲜开始沦为半殖民地。18年后日本为了吞并朝鲜,入侵中国又挑起了大规模的甲午中日战争。

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教学目标

1.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左宝贵与平壤战役;邓世昌与黄海战役;旅顺陷落;丁汝昌与威海卫战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争中,以左宝贵、邓世昌等为代表的广大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进一步认清政治制度的腐败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衰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学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导入法

本课可利用计算机显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作者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出示伊藤照片),当他把这副上联拿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李鸿章(出示李鸿章照片),要求李鸿章对出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思考良久,终于勉强想出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当这副对联在屏幕上显示后,提出问题:

(1)对联中哪句话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状况?

(2)“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惨败,只得“玉帛相将”,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由此导入新课。

《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教学难点。首先要明确签订的历史背景。不仅要认识到大背景(即19世纪末日本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还要认识到小背景(即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这是解决这个难点的前提。其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割占台湾?为什么要赔偿军费白银多达2亿两?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直达重庆?为什么新增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厂的规定?再次,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马关条约》与以前条约的规定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点,从而理解《马关条约》所具有的明显的时代烙印,认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资本输出的本质。最后,让学生在逐一进行透彻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运用归纳法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

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讨论结束后,在屏幕上显示两条阅读资料:(l)《马关条约》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2)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可提问学生是否同意材料中的观点?如何评价李鸿章?适当地补充史料,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以上观点不完全正确。李鸿章大办洋务,开办军事工业,也有抵抗外国侵略的一面;《马关条约》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于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但他对北洋海军的覆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使学生理解得更深刻,再在屏幕上打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诗:“台湾岛已割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样,将对联、诗句精心贯穿在教学内容中,利于把教材讲深、讲透、讲活。

讲述完战争经过后,教师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较全面的结论。然后在屏幕上打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如此腐败的清王朝,此战岂能不失败?失败了就要“玉帛相将”。两副对联前后呼应,为教学内容增添了色彩。

战争的起因

首先教师概述:日本原是封建落后国家,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起近代化国家,具有极强烈的对外扩张欲望(出示日本政府制定的“大陆政策”,说明它野心勃勃的侵略计划)。接着提问:“大陆政策”中日本政府曾做过哪次尝试?学生回答: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台湾,虽未得逞,但却尝到了甜头。教师进一步阐述:特别是中法战争造成的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更加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于是加紧扩军备战,到1892年建立起一支近代化海陆军,并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把中国的海军做为它的“假想敌人”,伺机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战争。

根据以上叙述,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学生自然就能得出结论,即这场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只是利用朝鲜爆发农民起义这一事件找到借口挑起战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战争影响

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衰朽可欺之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阔思路,多角度、更深层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学生踊跃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1)甲午战争的惨败,为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有识之士普遍认识到亡国之祸近在眼前。但是深重的民族灾难反而可以促成一个民族的觉醒和奋起,中华民族必然将战争失败带来的耻辱转化成奋进的动力,中国人民决不会长期沉默下去!(2)对日本来说战争的胜利提高了它的国际地位,日本凭借这笔不义之财疯狂扩军备战。(3)对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来说,中国就像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屏幕上出示瓜分狂潮表)。

甲午中日战争

一方面,甲午中日战争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中法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继续;下启瓜分狂潮和维新运动兴起,直接导致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和维新政治运动的展开。另一方面,广大爱国官兵在战争中浴血奋战、誓死抗敌的壮烈事迹,体现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抵抗侵略的坚强决心,这正是培养初中学生以英雄为榜样,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最佳素材。

瓜分狂潮

瓜分狂潮实际上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组成部分,是帝国主义在政治上扩大侵略中国的表现。这使中国进一步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半殖民地化程度空前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也空前严重。这正是戊戌变法的重要历史背景。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教学难点: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具:视频、教学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中法战争的结局如何?

 导入新课: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就逐步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请同学们回忆:在19世纪70年代,日本侵略我国什么地方?结果怎么样?指出: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侵台碰壁后,日本接着把魔爪伸向了与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朝鲜。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使朝鲜开始沦为半殖民地。18年后日本为了吞并朝鲜,入侵中国又挑起了大规模的甲午中日战争。

 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演示PPT课件>

1.1894年7月25日,日本借口朝鲜农民起义―进兵朝鲜。

2.1894年9月15日,平壤战役 左宝贵牺牲叶志超狂逃

3.黄海战役<详述战斗经过>

9月17日邓世昌林永升刘步蟾

4.旅顺陷落徐邦道日军暴行<让学生看相关资料>

5.威海卫溃败

1895年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丁汝昌自杀殉国

北洋舰队是洋务运动的一项主要成就,是大清帝国海防的重要力量,由于李鸿?quot;避战保船的消极战略而可耻的覆灭了,至此洋务运动也彻底失败了。

二、中日《马关条约》

1、条约的签订

1895年,李鸿章同伊滕博文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近代的卖国条约多由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所以人们骂李鸿章为大卖国贼,殊不知弱国无外交,李鸿章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也是无可奈何。)

2、内容影响(播放马关条约签定的视频资料)

 《马关条约》:中割地、赔款、开埠、设厂

请思考:

 ①《马关条约》中赔款数额较前有何变化?

 ②《马关条约》开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变化?

 ③过去的不平等条约有过允许外国开设工厂的规定吗?这一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④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是在保护中国的权益吗?为什么?

3.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三、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1.经济侵略的加剧。

形式:开设银行、政治性贷款、争夺铁路权、投资权、投资开矿、投资设厂。(资本输出)

2.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①同时让学生看教材中《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简表》。

②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让学生说出美国为什么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2)分析门户开放政策的两层含义。

板书设计

一、日本占朝鲜、侵中国

二、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及结果

1、战争的爆发 1894.8

2、四次主要战役

1)平壤战役

2)黄海海战

3)辽东半岛之战(旅顺大屠杀)

4)威海卫战役

3、战争结果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及危害

 主要内容: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赔款(2亿两白银)

开商埠(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开设工厂

三、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1、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

1)开设银行

2)强迫贷款

3)投资铁路

4)设厂开矿

2、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的竞争

3、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