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0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考纲解读复习教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包括的主要内容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不同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①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三权分立制度建立在私有制之上;②行政权力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全国人民,三权分立制是资产阶级;③组织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民主集中制;三权分立制度是分权制衡。

要正确判断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首先要明确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不能与其他时期政治建设的内容相混淆。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确立和发展历程

①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②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③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④1966年——1976年,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

⑤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A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B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C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D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D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正建设。

特征:①共产党领导是根本。在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亲密合作,为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②各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这是因为我国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在政治目标和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这与西方多党制中以谋取执政地位为目的的反对党、在野党具有本质的不同。③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挚友、诤友关系,是参政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亲密团结、合作共事的关系,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互为对手、彼此倾轧的势不两立关系。这与以竞争为特征的西方多党制政治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是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显著特征。

三、“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

(1)“一国两制”,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回归问题,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的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

(2)“一国两制”构想的特定含义主要指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第二,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各个方面有着根本的、重大的区别。第三,实行“一国两制”,国家的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第四,实行“一国两制”有宪法和法律保障。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性。

 (3)“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①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②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③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④顺应历史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统一问题的由来: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__香港(1)当前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①“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有巨大感召力。②香港、澳门回归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成功范例。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④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2)阻碍统一的因素:台独势力和海外反华势力

1.(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0)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D

:日内瓦会议(1954年)后毛泽东的“走出去”是指要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A不正确;中国还没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B错误;克林顿执政时期中美关系才被定位为“战略伙伴关系”,C不正确。

2.(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27)“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A.与尼克松会面时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C

:题中周恩来这段话是对“求同存异”原则的阐释,对应万隆会议。

3.(2011年上海市文综32)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某中学团委举行“光辉历程”党史知识展览,同学们列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大成就如下:

①中美建交②粉碎“四人帮”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④香港回归。

以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③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D.②③①④

:C

:②项在1976年;①项在1979年;④项在1997年;③项在2001年。

4.(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5)《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A

: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减弱了那些对中国的怀疑或敌对情绪”,对应方针即“求同存异”。

5.(2011年福建省文综38—(2)、(3)、(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发生于1949年,它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图15、16、17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应该著名漫画杂志Punch。

材料四(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则,不变更其条件……(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辛亥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11分)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原因。(6分)

(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要意义。(12分)

(2)从图片显示的信息不难看出英国对中国的丑化;成因和双方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有直接关系;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就是列强侵华造成了严重的民族危机。

(3)从材料四所述孙中山对列强在华不平等条约、赔款、特权等继续承认,表明辛亥革命对列强的幻想与妥协;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特点角度找原因。

(4)依据课本回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概括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从新旧外交的区别、中国的地位及国际格局等角度回答“三要方针”的意义。

1.(2010年全国Ⅰ卷文综17)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的变化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B

:表面上看,1960年左右,美苏关系恶化,实际上是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各国间关系变化,使中国主动调整对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

2.(2010年新课标卷文综34)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l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D

:中苏两国不再签订同盟互助条约,这是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的结果。ABC与之无必然因果关系。

3.(2010年福建卷文综18)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图7和图8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A.睦邻友好B.战略结盟C.另起炉灶D.求同存异

:D

:此题图片信息易读,主要还是考查两历史事件的比较,常规解法是逐一审核,尼克松访华不属于睦邻友好,两者都不是结盟,也不是另起炉灶,故选D。

4.(2010年广东卷文综18)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邮件种类计费单位(每10克)邮资(元)

航空亚洲各国0.32[

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0.48

西欧各国(捷克转)0.48

西欧各国(香港转)0.80

其他各洲0.80

A.香港已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D

:从国际邮件资费表中国对不同制度国家邮资的明显对比中可以看出,该时段为两大阵营对峙(冷战)时期,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香港1997年回归,A说法时间上不正确;B项明显可以排除;捷克2005年才加入欧盟,C不正确。

5.(2010年浙江卷文综21)阅读表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表5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19691970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

建交国家数495469878895103107110112

①中国对外出现全新局面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

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A

:1969年到1971年,建交国家数没有大的突破,但文革后期到1978年,建交国家数却急剧增加,说明中国外交受到“文革”的影响,排除含有②的选项。1970年与中国建交数是54个,但到1971年和1972年迅速增至69个和87个,说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缓和后,国际上出现了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表格中的年份是1969至1978年,而中美正式建交时间是在1979年,无此信息,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6.(2010安徽卷文综36)(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材料二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同上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8分)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8分)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12分)

(1)态度: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其他国家平等交往。影响: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了与世界沟通:

本题以外交为切入点,时间跨度比较大,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的对外关系,本题的材料在解题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1)要求依据材料回答两个问题,清政府的对外态度和对外关系的影响,注意分析归纳概括材料。

(2)有两小问清朝官员态度的变化以及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

(3)结合三则材料,分别指出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以及形成原因,两个小问,可以分解为,以上三则材料各反映的对外关系特点以及成因是是什么。因此在解答大题的时候要学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难懂问题通俗化,进而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2009上海文综9)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倡导包括尊重一切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内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主权思想作了新的阐释。如果想进一步研究主权理论的渊源,应参阅

A.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B.查士丁尼时期的《罗马法》

C.洛克的《政府论》D.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A

: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共分三编,主要研究国家间的战争与和平法规问题。在序言中论述权利和法律的起源。故选A。

2.(2009年福建文综22)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域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B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与美国无关,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是1949年。70年代尼克松政府调整对外战略和政策,从越南撤军,访华并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故选B。

3.(2009年四川文综17)邓小平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体现这一论断的具体史实有

①废除了英美攫取的治外法权②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③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④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D

:1943年初,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应排除。

4.(2009年江苏历史11)1998年初,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④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

:C

: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反对美国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和维和行动无关。维和行动大致分为两大类:部署观察团和派驻维和部队,故③错误。

5.(2009年江苏历史12)分析右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

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

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问贸易的发展

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B

:①时间不符合,中国入世在2001年;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不一定就得出中美贸易必然要增长,况且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1991年。

6.(2009海南历史23)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

A.苏联已经解体B.两级格局濒于瓦解

C.中美关系好转D.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

:B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和苏联政局动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邓小平强调在国际事物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是为了减少国际压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7.(2009广东文科基础2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B.另起炉灶中学

C.不结盟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另起炉灶”的方针,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的是和外国(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一边倒”,是指在两极格局中,新中国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8.(2009年北京文综40题第(2)、(3)小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图15)。请从中任选一次,指出促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8分)

(注:本题要求只选三次建交高峰中的一次,若选答多项,只评阅所答第一项。)

1980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空间的扩展,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

(3)读图16,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8分)(历史或地理角度皆可)

(2)选答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选答2(1972年):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逐渐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选答3(1992年):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苏联和东欧部分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

(3)扩展过程: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逐步开放东部沿海地带,随后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从而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2)解题关键是选择不同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初、20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90年代)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及取得的外交成就展开回答,以所学知识为主。

(3)按时间先后顺序回答开放格局的形成,但要具体一些,防止过于笼统。

1.有关右图事件历史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标志着中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是继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件 ④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图中所示历史事件是开国大典,①②③结论均是其伟大历史意义的叙述。而④结论不符合史实,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

答案:C

2.电影《建国大业》以抗战胜利至建国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正面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这说明了()

A.中国共产党人具有超常的政治智慧

B.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民主力量的胜利

C.抗战胜利后建立了多党合作制度

D.民主党派是创建新中国的主要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历史结论的能力。1949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商讨建国大业,这说明了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民主力量的胜利。A、C、D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

答案:B

3.右图所示“结婚证”反映了()

①“结婚证”深深打上时代烙印

②结婚有法可依 

③“阶级斗争”影响到国民个人生活 

④法律制度完全遭到破坏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

解析:“结婚证”本身就是法律建设的体现,它是《婚姻法》的内容,因此④表述与事实不符;再由结婚证中的毛主席语录可知①③是正确的。

答案:D

4.2010年3月2日下午,广东省17位全国政协委员乘坐飞机抵达北京,右图是广东省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员会副主委程萍步入会场。

程萍委员可以行使的权力不包括()

A.参政议政

B.民主监督

C.修改宪法

D.政治协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三大主要职能,也是各级政协委员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的主要内容,程萍政协委员履行的职责应该在此范围之内。C项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

答案:C

5.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B.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C.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D.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材料中的时间和有关“条款”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A、B、D三项结论不符合题意。

答案:C

6.“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政府()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紧扣关键词“民族大家庭”、“不能照抄别人的”,即我们的民族制度应该有中国特色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B

7.回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立过程,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A.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

B.新中国的建立和党的领导是民主制度的基础

C.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

D.中国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

解析:三大基本政治制度是在建国初期确立的,改革开放只是使“文革”时期一度遭到破坏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得到恢复、发展和完善,故选C。

答案:C

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取得进步,其表现是实行了()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历史观点的能力。题干时间限制为“十一届三中全会”,A、B两项时间不符合题意,C项不属于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内容,D项结论符合题意。

答案:D

9.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还需不断完善和发展。下列对其原因理解不当的是()

A.民主程度受我国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条件的制约

B.我国的民主政治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C.人民尚未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D.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在某些方面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水平是和这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等水平相适应的,A、B、D三项结论与题意相符。C项结论错误,“人民尚未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与史实不符。

答案:C

A.“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B.“九二会谈”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

C.“汪辜会谈”推动了《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D.“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汪辜会谈”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A、B、C三项结论与题干材料含义不符,海峡两岸实现三通是在2008年,“九二会谈”并未达成“一国两制”的共识,《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1979年,而“汪辜会谈”发生于1992年。

答案:D

12.2010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中外记者时说:“我讲一个故事你可以告诉台湾同胞。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温家宝总理想以此画说明()

①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②《富春山居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③期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 ④保护好传统艺术品是我们的责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③

解析:本题考查祖国的统一大业。根据“告诉台湾同胞”、“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可知①③正确。②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D

13.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2:“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获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3:“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4:“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of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材料1中的“法”的职能与材料2“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结合材料2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6分)

(2)材料3、4有哪些共同观点?材料4中的“法治”与材料1中的“法治”有何本质区别?(5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4分)

(4)举出中国现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4中的“民治”这一观点,指出20世纪末中国提出的“民治”目标,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自己对“法治”的认识。(5分)

原因:罗马法中有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等内容,法律程序严谨;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体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2)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材料1法治实质是君主专制统治;而材料4的法治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反对君主专制,追求政治平等(追求政治理想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法。

(4)史实: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民主国家的性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写1982年全面修改的宪法也可。)民治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认识: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在今天的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借鉴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来完善我们的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所规范的是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应从国情出发进行法治建设。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58年的8月23日傍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数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成为象征意义上的“炮战”。到1961年12月改为只打宣传弹,直至1979年元旦,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炮击,两岸炮战正式结束。

材料2: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000多人次。

材料3:在823金门炮战50周年之际,传来了建设金(门)厦(门)跨海大桥的消息。金门与厦门只有一海之隔,相距17海里,“小三通”客船只要40分钟航程左右就可抵达。台方提出的方案是和大陆共同合作,从厦门大嶝岛或是小嶝岛建立跨海大桥直通金门。当地不少民众认为,大桥一旦兴建,可以带动双方交流,那时金门就不是孤岛,不但减少战争发生可能,还可解决金门水电问题,金门就可建设成为“厦门的后花园”。

请回答:

(1)据材料1归纳台海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2分)

(2)根据材料2归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5分)

(3)举例说明中国人民捍卫台湾主权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8分)

(4)对比材料1、3,回答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意义何在?(5分)

相关阅读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考纲解读复习教案3


31.(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41题C)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有幸在总统的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这既是我民族英雄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或缺的保障。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军队一样,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

材料二(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中国革命纪录》

今日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娥民生主义尚未著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些事。――《孙中山全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华盛顿和孙中山辞职的原因。(6分)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他们的辞职以及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作何评价?(9分)

(1)从材料一中的“退休回归私人生活”和“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或缺的保障”等归纳华盛顿辞职的原因;从材料中的“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民生主义尚未著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些事”等信息归纳孙中山辞职的原因。

(2)评价历史人物注意把他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并且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2.(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29题)(35分)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滇缅公路是滇西各族人民用血汗和生命筑成的抗战生命线,由汉、彝、白、傣、回等十个民族共同修筑而成。当时,许多青少年学生也自愿奔赴工地筑路。各族人民为滇缅公路付出了巨大牺牲,每公里就有4—6名工人献出生命。

(1)据图10回答,秦朝在西南地区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5分)

(2)据图1l和材料二,说明抗战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国公路分布的变化及新建公路在抗战中主要作用。在滇缅公路修建中,各族人表现出怎样的精神?(6分)

(1)措施:设郡县;修驰道。

意义: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

(应从“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和“促进国家统一”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变化:抗战前集中在东部地区,抗战爆发后新修公路主要集中在西南(西部)地区。

主要作用:保证了抗战时期物资的运输。

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团结。(若有不同表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第(1)问根据教材知识和图10秦朝疆域图可以作答,较为简单。由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辖,设置了象郡、桂林、南海三郡,修五尺道进行管理西南地区。第(2)问通过图11分析,抗战爆发后,西南地区成为抗战的大后方,西南地区的公路在抗战爆发后大规模修建;西南地区新建公路为抗战时期的物资运输奠定了基础;在修建滇缅公路过程中,各族人民付出巨大牺牲,说明我们各族人民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33.(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32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8分)

材料一

拿破仑在1808年正式创立帝国贵族制度,据统计,在帝国贵族中,旧贵族出身的占22.5%,资产阶级出身的占58%,其他阶级出身的占19.5%。进出宫廷的公卿、侍臣、宫女与旧贵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人本身就是几代的贵族……在拿破仑任命的省长中,出身贵族的到1814年达到43%。

——摘编自《从高卢到戴高乐》

材料二

(2)顺应历史潮流,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破坏了人民主权原则,强压民主运动,与封建势力妥协(5分)

(1)注意从材料中读取信息,抓住关键词。(2)对人物评价要注意一分为二,积极方面在顺应时势,发展资本主义;消极方面,个人独裁,一定程度上破坏民主。

34.(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41题C)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拿破仑是《拿破仑法典》的热忱宣传者;这部法典是一只船,它把法国革命的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远达伊利里亚(亚得里亚海东海岸地区)和波兰……拿破仑并没有预见到:扫除旧制度的垃圾只会促使潜伏着的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拿破仑法典》在有些国家里被接受为母法,并通过其子法现今正在那里发生效力。

(1)材料一中“法国革命的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主要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主义和种子勃然萌发”的原因。(8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综述之。(7分)

所学知识不难分析,“民族主义和种子勃然萌发”的原因是拿破仑后期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质,激发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民族意识。第二问主要考察《拿破仑法典》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史实,不难分析出:《拿破仑法典》继承发扬了罗马法;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废除了封建特权,为发展资本主义奠定了法律基础;成为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制定民法的蓝本。

(1)此题考查的是对法国大革命的核心思想及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的理解。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法国大革命的行政和社会原则应该是贯彻启蒙思想的主旨:依法行政;倡导人民主权和自由平等。第二问应该结合拿破仑后期的对外战争的性质:具有侵略性质,激发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民族意识加以归纳即可。

(2)此题考查的是对拿破仑法典的积极影响的理解。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从继承性:《拿破仑法典》继承发扬了罗马法;革命性: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废除了封建特权;理论基础:为发展资本主义奠定了法律基础;成为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制定民法的蓝本加以概括。

35.(2009年江苏高考25题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甘地始终是一个谜:他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印度民族独立事业,却多次支持英帝国主义的不义战争;他受过西方现代教育,却诅咒西方现代文明;在一些人看来,他是“民族之父”,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他无异于“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英国把印度拖入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印度民族主义力量绝大部分持支持态度,希望在英国困难时候给予帮助,以换取它允诺战后给予印度自治。”…形势的演变把甘地进一步推向前进,…_他得出结论说,英国当局行动如此“不谨慎、不道德、不正义”,再不配享有印度人民的好感……

——林承节《印度史》

材料二我们在经济和工业生活中严重地背离了经济自给自足。假如我们不曾引进外国的产品,那么今天,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西方民众正在唯物(物质)主义这个魔鬼和怪物的铁蹄下呻吟。他们道德的发展已经落后。今天,他们用英镑、先令和便士来衡量他们的进步。

——1916年12月甘地在阿拉哈巴德“经济学协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甘地还把纺车当做印度摆脱对英国纺织业依赖的工具。他认为,印度可以放弃大多数进口产品。……因此对甘地而言,恰尔卡(纺车)是自治的象征。

——海默劳《甘地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甘地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根本性变化?促成这一根本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三,甘地为什么要“诅咒西方文明”?(3分)

(3)人们对甘地毁誉不一,为何有人称甘地为“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解开甘地之谜的关键之处何在?(3分)

(1)变化:从合作到不合作。因素: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甘地对英国殖民当局的失望。

(2)西方文明诸多弊端(物质进步而道德沦丧);英国的侵略使印度变成它的商品市场;破坏了印度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3)甘地多次在群众运动突破非暴力界限时,中止不合作运动并谴责使用暴力的群众。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此题难度较大。一方面考生要准确理解材料,提取、概括有效信息,另一方面要求考生要具备调动知识、阐述、论证事物的能力。第⑴和⑶问要求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态度转变的原因和如何正确评价甘地。第⑵问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即可。

36.(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25题B)(10分)

材料三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4分)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6分)

(1)政治:维护国家统一;威慑海外诸国。

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军事:保证沿海诸省安全。

(2)措施:设置地方行政机构;驻军;免除税役。

作用:人口、耕地增加;贸易繁荣;社会安定。

(1)此题考查的是对清朝康熙收复台湾的目的的理解。政治上维护国家统一;经济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军事上保护沿海安全,稳定社会秩序。

(2)此题考查的是对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措施和作用的理解。措施: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作答;作用:从政治上——社会秩序,经济上——贸易繁荣,人口、耕地增加。

37.(2009年广东高考32题)(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3分)

(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2分)

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2分)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第一问注意对孔子贡献的设问仅限于教育领域,而且要多角度认识孔子的教育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三:教育原则,如有教无类的思想;教学方法,如因材施教的观点;和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主张。第二问和第三问实际都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方法问题。评价历史人物与评价历史事件是一样,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也是生产力标准,方法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用阶级分析法和一分为二的辩证观加以评判。

1、阅读下列图组,结合相关史实分别评述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和巩固所作出的贡献,并根据他们的主要活动,概括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22分)

太宗、康熙帝三人的历史功绩,在回答问题时还要注意从“形成、发展和巩固”三个过程中侧重三人的贡献;对于“趋势”要从整体上来把握,主要抓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两个方面概括。

答案:(1)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北击匈奴,增设南方四郡,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6分)

(2)唐太宗:对国内各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在突厥地区设羁縻府和安西都护府,加强管理,对吐蕃实行和亲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发展。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和措施揭开了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新篇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6分)

(3)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收复台湾,设台湾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加强与汉、蒙、藏族的团结;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战,签定《尼布楚条约》。以上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维护了国家主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6分)

(4)趋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封建国家由兴起到强盛再到渐趋衰落。(4分)

2、阅读下列图组,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三位东西方先哲分别是谁?他们就建设和谐社会各提出了什么主张?前两位是怎样实践自己主张的?结果怎样?为什么都出现这种结局?对此你有何认识?(14分)

参考答案:

(1)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3分)

孔子,提出“仁”“礼”“中庸”的主张,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柏拉图,提出理想国的主张,认为“哲学王”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亚里士多德,提出“中庸之道”的主张,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人生境界。(6分)

孔子周游列国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柏拉图三次游历叙立亚,希望改造僭主为“哲学王”,(2分)但最终也失败。(1分)

两者的观点都不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孔子的主张不适合诸侯争霸的需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主张不符合当时现实政治的需要。(2分)

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主张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2分)

(2)强调“存百姓”的思想,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爱之如一”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任四点8分)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考纲解读复习教案1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考纲解读复习教案1”,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1.本模块高考命题的内容相对较少,主要以材料解析题为主。
2.本模块重点考查的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如:华盛顿、拿破仑;重点考查中外科学家,如李时珍、牛顿、爱因斯坦等。
3.高考试题中也考查一些教材中没有出现的历史人物,要求考生运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评价新的历史人物,较高层次地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③徭役繁重。④刑法严酷。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
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后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③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④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⑤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三、康熙帝维护国家主权表现和历史影响
①表现: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从法律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②历史影响: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安宁。
四、评价康熙帝
①功绩:康熙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基础。②消极: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
东西方的先哲

一、孔子的生平
①自学礼乐:15岁时立志学习礼乐,后成为儒士,苦研《诗》《书》《礼》《乐》,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已任。②从政失败: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试图实现恢复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③周游列国:55岁时,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没被采纳。④献身文教:68岁时回到重国,整理编订《六经》,专门从事教育。
二、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
①“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②核心: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
③中庸: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②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③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④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最基本教材。
四、评价孔子
⑴对中国:①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②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③“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⑵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⑶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一、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
①17岁时在雅典阿卡德米学园学习,师从柏拉图,对柏拉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被称“学园的灵魂”②前343年,亚里士多德成为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之师。为师期间,利用优越条件,继续研究各类科学,学术思想进一步发展。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③亚历山大征服希腊后,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被称“逍遥学派”。提出“中庸之道”。
二、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科学成就及对人类的贡献
①哲学:I继承又突破了柏拉图的思想。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
来源,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这一观点使他“接近了唯物主义”,但不彻底,常动摇于唯物和唯心主义之间。II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在《形而上学》中,提出哲学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十三个问题,其中一些问题,一直是后来西方哲学争论的中心;②逻辑学:提出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③伦理学:提出“中庸之道”。
三、评价亚里士多德
①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一方面总结了古希腊文化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一些规范性的理论,在西方文化界产生了长久深刻的影响。②“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著书立说的人”,他系统的论著,分门别类的讨论,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③他的作品是批判和发展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使他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超越了前人的成就。④他是一个职业教师,使古希腊教育理论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局限:①基本哲学观是徘徊在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②体现出奴隶主阶级思想局限性。
四、关于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较:
相同:都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不同:①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学思考,而孔子的“中庸”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②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度,“过犹不及”。③亚里士多德主张舍两端而取其中,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一、叙述华盛顿担任大陆军总司令时期的主要军事活动
①1773年参加反英斗争,当选第一届大陆会议代表;②战争开始后,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推选为大陆军总司令;③整顿和训练大陆军,正规军与民兵相结合,对保证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④1776年解放波士顿,北美人民首次取得重大胜利;⑤解放波士顿后一度受挫,但特伦顿和普林斯顿战役的胜利,鼓舞了士气;⑥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成为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此后得到法、西、荷等国家的支持,英国完全陷于孤立;⑦1781年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标志着北美战场上战争结束,北美人民取得最后胜利;⑧1783年美英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二、华盛顿担任总统时期在内外外交上采取的措施
⒈第一任期(1789—1793)
一代雄狮拿破仑
一、拿破仑崛起的原因
①时势:法国大革命爆发,逐渐达到高潮.法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②国外:英国及欧陆封建王朝联合干涉法国革命;③国内:督政府软弱无能,无力来维护革命成果。→大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④主观:拿破仑的军事才能与条件
二、拿破仑改造法国的措施的作用及性质
①措施: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及法制等方面,对法国社会进行全方面改造,尤其以颁布的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影响最深远②作用: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有利于法国社会的稳定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性质:资产阶级军事独裁
三、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与作用
前期:①1796年远征意大利;1798年远征埃及;1805年三皇会战②目的:反对干涉,防止复辟,捍卫成果和国家主权③性质:革命.正义战争④作用:捍卫了法国革命成果和国家主权;在欧洲大陆上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动摇欧洲封建统治秩序;唤醒了民族意识.
后期:①1812年进攻俄国;1813年莱比锡会战;1815年滑铁卢战役②目的:扩大统治范围,扩张领土③性质:非正义侵略战争④作用:奴役侵略他国,引起反抗,导致帝国解体
四、拿破仑失败的原因
①法国:政治上的军事独裁引起不满;长期战争使法国经济困难,人民厌战;因战争而实施的封锁政策,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②外因:被侵略地区人民的反抗和反法同盟的打击③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相对弱小,欧洲封建势力远大于资产阶级势力
五、评价拿破仑:①功:内政:采取措施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战争:前期作战—打击封建复辟势力;捍卫革命成果,使革命思想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②过:内政:专制独裁,取消民主,镇压人民;战争:后期侵略战争,争夺霸权—导致其政权最终失败;③总体:其有功有过,功大于过。法国资产阶级阶段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对法国及欧洲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亚洲觉醒的先驱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第1阶段孙中山大事记回顾(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之前)
⒈大事记:①1894年上书李鸿章,力倡改革,无果而终;②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③1895-1911年策划或参与多起反清的武装起义,如广州黄花岗起义;④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将同盟会16字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上阐发为三民主义
⒉认识:①从对清政府幻想,和平改革救中国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②革命指导思想形成
第2阶段孙中山大事记回顾(1911年武昌起义--1919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开始)
⒈大事记:①1912年1月1日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③为使清帝退位,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上台;④1913-1919年组织策划多起反袁与反段独裁统治,捍卫民主共和的武装斗。
⒉认识:①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②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屡败屡战
第3阶段孙中山大事记回顾(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⒈大事记:①遭遇多次失败的苦闷与彷徨;②接受过苏俄(1924年后称苏联)、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建议与帮助;③1924年1月召开国民党一大,改组了国民党,确立了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④1924年5月创办黄埔军校,培养军事干部;
⒉认识①超越党派界线,与时俱进实现人生跨越;②促成国共首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达高潮
二、评价孙中山: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引发了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巨变,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促成了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是亚洲觉醒的先驱。其民主革命的思想和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
圣雄甘地
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⒈运动背景①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②一战后反英情绪迅速增长;③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④英国颁布“罗拉特法案”损害印度人民主权,甘地发动“文明不服从”运动,由于超出非暴力界限被甘地终止;⑤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摆脱英国殖民统治⑥直接原因:阿姆利则惨案;
⒉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⑴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19—1922)
①准备: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培养具有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青年骨干。②起因:a1919年,英国殖民当局颁布《罗拉特法案》,损害了印度人民的民主权利,激起全印度的激烈抵抗;b、英国殖民当局实行高压政策,制造阿姆利则惨案。③斗争a方式(内容):印度人民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对英国人的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等实行普遍的抵制,号召家家户户恢复手纺车纺织并抵制英货;逐步进行抗税斗争,争取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新发展二战时期,甘地提出“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再次发出不合作号召。特点: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的要求,第一次没有谴责人民使用暴力
3、评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①积极性: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独立奠定基础。②局限性: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
无产阶级革命家
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
⒈创建革命的理论㈠背景原因:①经济条件: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②阶级条件: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③思想条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
⒉创建过程:⑴两次思想转变:①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②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标志:1844年主编出版《德国年鉴》。
⑵两大理论发现①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②剩余价值学说。
⑶马恩合作的两部精典著作:①《神圣家族》(1844)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②《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使黑格尔的辩证法成为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科学。
⑷、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1848年2月)
⑸、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
①、德国的古典哲学;②、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③、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
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⑺、政治经济学的一次革命,《资本论》的问世
1861年开始写作,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第二三卷由恩格斯整理出版。
⒊指导革命的实践
①1846年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②1847年改组“正义者同盟”为“共产主义者同盟”。③1848年积极参加欧洲革命,创办民主派机关报《新莱茵报》,参加德国革命。④1864年为“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积极工作,成为第一国际的灵魂。
⑤1871年支持和帮助巴黎公社革命,公社失败后,总结公社革命教训,《法兰西内战》是马克思所写的最辉煌的文件之一。
⒋对马克思的评价:伟大的一生,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人民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
⒈时代背景:资本主义自由上升时期
①经济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迅速发展②政治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暴露,工人运动兴起。
⒉与马克思的伟大合作
①1844年合作《神圣家族》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②1845年合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③1846年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④1847年改组“正义者同盟”为“共产主义者同盟”。⑤1848年合作《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⑥1848年积极参加欧洲革命,创办民主派机关报《新莱茵报》,参加德国革命⑦1850年以后,为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⑧1864年为“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积极工作⑨1871年关注巴黎公社运动。
⒊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的主要活动
⑴、领导国际工人运动:①背景:马克思逝世,恩格斯担任起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随着资本主义发展,19世纪末国际工人斗争形势多样化;②思想指导:从本国条件出发坚持运用马克思基本原理,独立的决定本国革命方针和策略;③第二国际:时间:1889年④、标志:巴黎召开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⑤意义:推动了19世纪末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⑵、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a.1884年出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b.1885年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二卷。c.1894年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三卷.
⒋恩格斯逝世及评价:1895年8月5日,恩格斯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贡献出了自己全部的智慧和生命。无愧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马克思的亲密战友,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⒈时代背景:帝国主义时代;俄国参加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发生了二月革命。
⒉列宁的贡献:⑴领导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大会通过了“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纲领”,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列宁主义诞生——被称为“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⑵领导十月革命:①理论上的指导:列宁提出“一国胜利”理论。②夺权和建设的理论依据:《四月提纲》——提出革命两个阶段: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全部政权归苏维埃。③指导武装起义:《国家与革命》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④实践上的指导:敦促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组织发动武装起义。回国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⒋评价列宁:①伟大的思想家: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俄国实际,创立列宁主义②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A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历史新纪元.B巩固政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毕生努力.C为世界人民指明新方向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⒈时代背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农民、民族资产阶级等阶级救亡图存的努力相继失败;十月革命成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⒉主要经历:⑴投身中国革命(1913——1921年)原因:关心黑暗落后的社会现实。
主要活动:①长沙求学,初步接触社会;②确立理想:救国救民、改造中国;③思想变化:从信仰改良主义到信仰马克思主义转变;④投身革命:1920年转为共产主义者;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⒊开创中国革命的新路(1921——1928年)
⑴领导工农运动(1921——1927年):①一大后回到湖南从事建党和开展工人运动。②、参加了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③从事农民问题研究:《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指出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④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⒍争取和平民主斗争:
①与国民党进行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②进行解放战争,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③1949年10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⒎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949——1976)
⑴领导人民恢复国民经济:①措施:派陈云去上海工作;平抑物价,统一财经;召开七届三中全会②结果:到1952年底,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
⑵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行三大改造、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⑶开展一五计划经济建设(1953——1957年)
⒏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⑴正确探索:①经济上:1956年春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针。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比较系统的思路。②政治上:1957年3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⑵失误探索:①经济上: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②政治上:发动文革,使左的错误达到顶峰。A原因:毛泽东错误判断;个人威望、个人崇拜;政治生活民主化、法制化遭破坏;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B、影响:使左的错误达到顶峰
⒐评价毛泽东: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⒈时代背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⒉主要贡献:(1)革命生涯:1.20世纪初,在法国参加革命,出生入死、战功卓著;三次复出:1935年遵义会议后第一次复出;II.1975年代替周恩来总理第二次复出;1977年第三次复出。⑵成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文革中进行全面整顿,努力纠正“左”倾错误;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持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了思想,转移了工作中心;为冤假错案平反;恢复高考。
⑶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①中共十二大:1982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中共十三大:198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③中共十四大:邓小平理论形成完整科学体系,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⑤、其它理论:外交思想:提出“和平”发展”两大主题;“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⑥领导改革开放,形成邓小平理论:在探索实践中,逐渐形成邓小平理论,成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杰出科学家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一、李四光科学成就
⑴创立地质力学:①萌芽:1926年,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②正式提出:1945年,《地质力学的基础和方法》;③载入史册:1948年,在伦敦国际地质科学大会作《新华夏海的起源》的报告;④系统总结:60年代初,《地质力学概论》,成为地质力学的代表作和里程碑;⑵冰川学: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为成昆铁路选线、攀枝花钢厂选址重大工程服务.⑶古生物学:创立蜓科化石鉴定的10条标准,被国内外古生物学普遍采用.
⑵评价李四光①学术地位: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创建者,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②人格特征: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献给祖国和人民。③总体评价: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第四课——近代科学之父牛顿
⒈牛顿科学成就:①天文学方面:解释了潮汐现象,说明岁差现象等;②物理学方面:建立三条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并建立了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③数学方面:牛顿创立了“牛顿二项式定理”,并和莱布尼茨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④光学方面:发现白色日光由不同颜色的光.构成制成“牛顿色盘”,创立光的“微粒说”。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概括和总结
⒉评价牛顿①牛顿是英国物理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是经典力学建立者。是近代科学之父;②他创建了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在光学、数学、天文学研究方面做出划时代发明和发现;③牛顿是17C科学革命中所涌现出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④具有虚怀若谷、谦虚好学,勇于探索科学,甘于寂寞,献身科学的精神。
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科学成就:⑴提出相对论:①狭义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②、广义相对论(等效原理,广义相对性)意义:狭义相对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义相对论建立了完善的引力理论,使宇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⑵、光电研究: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光电效应问题。(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意义:光电效应研究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
1.(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17题)清朝福建巡抚徐继畲之语“提三尺之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的刻石,被镶嵌在某开国者的纪念碑上。此开国者是()
A.拿破仑B.华盛顿C.伊达尔哥D.俾斯麦
B
依据材料内容可知,徐继畲所说的开国者开创了用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的方式。符合这一要求的开国者只有美国的主要缔造者华盛顿。
3.(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2题)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A.孔子B.墨子C.普罗塔戈拉D.亚里士多德
D
本题考查涉及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内容。在三个关键词中,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在协调“仁”和“礼”的关系上主张遵循中庸之道,符合其中两个方面,排除A项。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只符合其中一个方面,排除B项。普罗塔戈拉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也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只符合其中一个方面。亚里士多德是影响西方世界的伟大哲学家,在伦理学方面提出中庸理论,还创立了逻辑学,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论,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所以D项为正确答案。
4.(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8题)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B
“数量相等”的意义是你所得与他人所得的相同事物在数目和容量上相等;“比值相等”的意义是根据各人的真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衡称的事物。数量相等类似于实质平等,比值相等类似于形式平等。依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我们应当在实质平等和形式平等之间做到平衡,有时要讲究实质平等,有时要讲究形式平等,有些方面要讲究实质平等,有些方面要讲究形式平等。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答案应为B。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考纲解读复习教案4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考纲解读复习教案4,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考纲解读复习教案4

3、下图三个人物生活的共同社会背景是什么?三人各自提出了什么思想?如何正确评价他们的历史贡献?三位先驱为什么都被他们的国家尊称为“国父”?(17分)

中国的孙中山、印度的甘地和土耳其的凯末尔;然后分析这个时期三个国家都处于被侵略的境地,而随着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摆脱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来指导国内运动。解题关键是归纳三人的主要历史贡献,注意各人所处国家的时代背景和主张的异同。解题方法上重在概括。

答案:

(1)背景:20世纪初的一战前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重新高涨。(2分)

(2)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或甘地主义、凯末尔的“凯末尔主义”。(6分)

(3)贡献: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甘地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推动了印度的独立,晚年调解教派矛盾冲突;凯末尔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推动了土耳其共和国的近代化。(6分)

(4)他们鞠躬尽瘁的奋斗历程,为建立独立民主的国家而奋斗的业绩,为民族和人民而献身的精神,使他们成为本国民族的象征。(3分)

4、在人类发展史上,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一点也不否认卓越历史人物的作用,或者说,一点也不否认人们创造历史。……但是只有当他们正确地认识他们所碰到的现成条件时,只有当他们懂得怎样改变这些条件时,他们才能创造历史。”

(1)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概述孙中山是如何领导推翻封建帝制的民主革命的?(4分)

(2)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毛泽东为什么能够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4分)

(3)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哪些重大理论贡献?(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人对中国革命和经济建设的贡献。这道题的难度不大,重点是抓住问题的关键:孙中山是“如何领导推翻封建帝制”、毛泽东“革命道路”探索出来的原因、邓小平“经济建设方面的重大理论贡献”。

答案:

5、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他们对世界科技发展和中国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指出这三位杰出科学家的重大科技成果。(3分)

(2)分别评价这些科技成果的社会价值。(3分)

(3)综合概括三位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优良品质?(3分)

解析:本题横向比较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三位科学家的科技成就及优秀的人格品质,重在归纳记忆他们的成就。

参考答案:

(1)李时珍:编著了《本草纲目》。(1分)

詹天佑:设计、修建了京张铁路。(1分)

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1分)

(2)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中国古代的医药学知识,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分)

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为中国铁路事业的自主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科技界赢得了国际声望。(1分)

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打破了“中国贫油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1分)

(3)不迷信权威,坚持不懈、勤奋刻苦,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科技报国。(答对一个要点得1分,只要言之成理都可得分,该问得分不超过3分)

6、阅读下列材料:

20世纪初,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为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爱因斯坦曾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制原子弹;1954年8月初,他痛心地说: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人物主要贡献是什么?(2分)材料二中所说的“牛顿时代”在物理学上指什么时代?(2分)

(2)爱因斯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2分)他的这一理论贡献有何历史作用?(6分)

(3)有人认为相对论出现后,牛顿在历史上的光辉完全被抹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出你的理由。(3分)

(4)材料三中爱因斯坦的言行为什么会出现巨大的变化?(4分)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爱因斯坦的所作所为?(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第一、二、三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第四题有一定难度,爱因斯坦言行变化的原因应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从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原子弹对广岛和长崎的破坏以及对人类和平的威胁等方面分析.自己的理解可以从爱因斯坦言行的对错、对待科学发展的态度、科学技术是“双仞剑”等角度思考。

答案:

(1)牛顿建了经典力学的近代科学体系;经典力学时代。(4分)

(2)贡献: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2分)

历史作用:①奠定了系统、科学的物质观和时空观,为人们认识宏观宇宙创造了条件。②它与量子理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为物理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并对其他学科发展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③爱因斯坦的研究揭示出可以将物质的部分质量转换为巨大的能力,从而极大地扩展了物理学的应用领域。(6分)

(3)不同意这种观点。(1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补充和完善,两者并不存在绝对的抹杀关系。(2分)

(4)①由于看到了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后果严重,使爱因斯坦认识到了原子弹的两面性,因而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4分)②由爱因斯坦的态度转变,我们可以认识到他敢于承认错误、热爱世界和平的伟大品格。(3分)当然,原子弹也是一把双仞剑,如果它掌握在正义的力量手中,它发挥的就是积极作用。(3分)

7、和谐社会,是古人的向往,也是令人的追求。古今中外的许多先哲都视“和”为重要的价值理念。请回答:

(1)简述孔子和柏拉图在建立“和谐有序”社会方面的各自主张。(12分)

(2)简要评价这些主张。(6分)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古代中西方思想家孔子和柏拉图基本情况的掌握。在审题方面要注意:第一题两者都是限定在“‘和谐有序’社会方面”的主张,不是什么主张都答出来;第二题是对第一题的主张进行评价。

答案:(1)孔子:提倡用“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以“仁”来处理人际关系,提倡仁爱和忍让;提倡“中庸”,保持不同力量之间的和谐。(每点2分,最高不超过6分)柏拉图:主张社会要有明确分工;不同的人要备具其德;各守其位;强调法制。(每点2分,最高不超过6分)

(2)评价:他们都看到了社会的弊端;他们的主张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他们的主张对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每点2分,最高不超过6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8、阅读下列材料:

1782年,华盛顿一位过去的部下刘易斯尼古拉上校,给他写了一封长达7页的信,列举了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将原因归咎于共和制度,然后劝华盛顿担任“国王”。他回信道“……我很难设想我有什么行为竟会鼓励你写这样的一封信,在我看来,这封信包含可能降临到我国头上的最大危害。如果我还有一点自知之明的话,可以说你不可能找到一个比我更讨厌你的计划的人了。”

列宁说:“无可争辩的历史经验证明,在革命运动史上,个人独裁成为革命阶级专政的表现者、代表者和执行者,是屡见不鲜的事。个人独裁与资产阶级民主制,毫无疑义是彼此相容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华盛顿对尼古拉上校劝他担任国王的态度说明了什么?(4分)

(2)拿破仑是材料二中列宁所说的典型代表。作为法国革命阶级专政的表现者、代表者和执行者,他是怎样建立个人独裁的?他采取的哪些措施和活动体现了个人独裁与资产阶级民主制的相融性?(8分)

(3)就华盛顿和拿破仑对个人独裁表现出的不同态度,谈谈你的认识?(4分)

(3)独裁与否取决于各自的国情和不同的时势。(2分)其结果都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2分)

9、孙中山和华盛顿都被本国人民尊为“国父”,两人都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不懈努力,请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资产阶级革命后,两国政体确立的原则是什么?立国的法律依据各是什么?(3分)

(2)孙中山和华盛顿为维护本国的民主制度分别作了哪些努力?(5分)

(3)努力的结果如何?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两个人物所处时代背景,了解他们的历史活动。

参考答案:

(1)三权分立。中国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美国是《联邦宪法》(1787年宪法)。(3分)

(2)孙中山的努力: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第一次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3分,到其中任三点即满分)

华盛顿的努力:创立总统否决制度、创立总统连任不得超两届的制度。(2分)

(3)孙中山的努力失败,华盛顿的努力成功。中国的社会性质;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相当发展、国家已经取得了独立。(4分)

10、20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三次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次巨变依次发生于20世纪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时间上具有连续性。

⑵为寻找适合本民族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三位伟人分别形成了怎样的理论?分别领导中国走过怎样的发展道路。

⑶概括指出三位伟大人物对中国现代化(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进程的突出贡献?

解析:本题把中国近现代三个伟人横向比较。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三位伟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并熟记其思想内容和贡献。

11、阅读下列材料

让人们欢呼人类曾经诞生过一位堪称伟大作品的人物。

——牛顿墓碑题词末句

莱布尼茨曾说过:“在从世界开始到牛顿生活的时代的全部数学中,牛顿的工作超过了一半。

(1)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中为什么对牛顿有这样高的评价?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牛顿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了牛顿的地位及其成就的原因,必须罗列他的成就,然后再从时代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去分析。

答案:

(1)牛顿发明了微积分和二项式定理;发现了日光的组成;提出了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牛顿力学体系。把天地万物的运动规律概括在一个严密的统一理论中,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中第一次理论的大综合。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这一成就使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机械论的自然观在整个自然科学领域中取得了长达200余年的统治地位。

(2)时代背景: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初期,欧洲正处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有较大发展;欧洲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殖民扩张的需要,对科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牛顿本人条件;扎实的基础知识、勤奋和严谨的工作态度、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借鉴了前人的科学成果。

12、(22分)阅读下列内容:

材料一:民国初期学生心目中的伟人

1913年对3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范仲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

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以上材料展开讨论:

甲:中小学生崇拜孙中山、华盛顿,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

乙:你看这些学生崇拜的仍然是孔孟,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变化不大。

丙:没那么简单。他们为什么既崇拜孙中山、华盛顿又崇拜孔孟呢?

材料二:19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的部分结果:

调查问题调查结果、

1.下列各种方法,你以为哪种可以救国?(军阀宰割、外国共管、国民革命)国民革命725票,外国共管19票,军阀宰制10票

2.俄国与美国,谁是中国之友?俄国497票,美国107票

3.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几位?世界大人物:列宁227票,威尔逊51票

国内大人物:孙中山473票,陈独秀173票,蔡元培153票

――据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请回答:

问则要求准确记忆孙中山和华盛顿的历史活动及功绩。第三问则要联系社会背景回答。

答案:

(1)甲:共和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1分)

乙:封建传统仍有影响。(1分)

丙:他们既崇拜孔孟,又崇拜孙中山和华盛顿,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1分)

(2)①三权分立。中国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美国是《1787年宪法》。(3分)

7、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三位封建帝王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分别作出了什么贡献?(3分)康熙帝在治理多民族国家方面有何新的特点?(2分)

(2)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唐太宗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思想是什么?(1分)请列举其改善民生有利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2分)

(3)《清史稿》认为康熙年间“天下和乐,克致太平”,结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你怎样理解此时的天下太平?(2分)

(4)综上所述,你认为我们在评价封建帝王时应该坚持哪些基本的标准?(2分)

解析:本题以三位古代皇帝贡献的现实意义设问,有一定的新意。熟练掌握并罗列其具有现实意义的成就。同时第三问要注意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

参考答案.(1)贡献:秦始皇: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或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1分);唐太宗: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分);康熙帝: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分)特点: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2分)

(2)思想:唐太宗强调“存百姓”的思想。(1分)举措: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法(2分)

(3)理解:天下太平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但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2分)

(4)标准:是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否顺应民心维护人民利益;是否顺应历史潮流发展。(任两点2分)

8、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的目标。“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等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时期,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分)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4分)

(2)古代东西方的先哲孔子和柏拉图对理想社会的标准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和柏拉图所提出的理想社会的标准。(8分)

(3)在18—19世纪的欧洲,一些思想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构想。请指出二个主要思想流派,(2分)并简要归纳其主要思想主张。(6分)

(3)启蒙思想:实行自由、平等、法治等。(4分)科学社会主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公有制(4分)(此题如答空想社会主义也对,其主张是由富人投资,建立合作组织等。)

9、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香港《明报》10月2日报道:19世纪唯物社会主义思想家马克思、以凌厉后劲压倒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千禧年最伟大思想家选举中获胜。

材料二英国广播公司(BBC)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揭晓(1999.9)

英国广播公司(BBC)评出的(1999.9)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1.马克思(德国思想家)2.爱因斯坦(犹太籍科学家)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4.达尔文(英国科学家)

5.阿奎那(意大利经院哲学家)6.霍金(英国科学家)

7.康德(德国哲学家)8.笛卡儿(法国数学、哲学家)

9.麦克斯韦(英国物理学家)10.尼采(德国哲学家)

材料三

(2)真理是不断发展的,继马克思之后,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是如何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6分)

(3)爱因斯坦和牛顿紧随马克思之后排在第二、三名,请你分别介绍他们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贡献。(2分)

(4)如果你准备写一篇有关上述历史人物的研究性学习材料,可以参考的资料主要有哪些类型?(任意举出两种即可)(2分)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准确记忆中外思想家和科学家的主要贡献,归纳出他们共性的优秀品质。

参考答案:

(1)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发起国际社会主义运动。(2分)

(2)列宁:为无产阶级和世界人民开创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用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毛泽东: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6分)

(3)相对论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创立了经典力学,标志近代科学的形成(2分)

个人传记相关专著历史遗迹历史文物(2分)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考纲知识梳理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考纲知识梳理复习教案

专题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考点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

1.背景

(1)1952年底,经济形势好转。

(2)1953年,规定了实现和进行的任务。

2.成就

(1),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2)的完成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二)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1956~1966年)

1.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确定了党的任务是从。

2.“左”倾错误

(1)1958年的,忽视了。

(2)1958年的,使国民经济和遭到严重破坏。

(3)1958年的,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

3.经济调整

(1)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的方针。

(2)1962年底,开始好转。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时间:十年。、

2.原因:发展到顶峰。

3.表现: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考点二、对内改革

(一)决策调整

1.会议:1978年。

2.内容:,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概况:等省率先实行以为特征的,然后在全国推行。

3.意义:使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

(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和的发展。

(三)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概况

(1)中心环节是,且目标是要建立。

(2)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

2.意义:增强了企业的,有利于稳定和健康发展。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提出目标:1992年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2.写进宪法: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宪法。

3.理论发展:1997年指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为主体、

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考点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确定方针:1978年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2.开放过程

(1)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了、、、、五个经济特区。.

(2)1984年开放、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开辟和、长江三角洲、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1992年,开发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也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5)实施,开拓国际市场。

(6)2001年中国加入,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7)2004年,的开发建设引起世人关注。

3.意义

(1)适应了的趋势。

(2)推动了的发展。

1.针对下列情况,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人均产量中国(1952年产量)美国(1950年产量)印度(1950年产量)

钢产量2.37公斤538.3公斤4公斤

发电量2.76千瓦时2949千瓦时10.9千瓦时

A、没收官僚资本B、土地改革

C、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D、掀起“大跃进”运动

2.右图为一幅漫画,这幅漫画约绘于

A.经济恢复时期B.三大改造时期

C.全面建设时期D.十年文革期间

3.右图是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严宏昌等18户农民按有红手印的包干合同。这份文书已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你认为它被收藏的历史原因应是:

①它标志着我国政府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②体现了农民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③确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④它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早期的可贵尝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4.1983年12月1日起我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由此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便成了历史文物,这说明:①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②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③中国逐渐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④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跃居世界第一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③④

5.邓小平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后变的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新时期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主要有()

①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落后②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和客观要求

③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④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1952年1956年1957年

工业总产值343.3703.6783.9

农业总产值483.9582.9604.0

工农业总产值827.21286.51387.9

*注:1952年工业比1949年增加187%农业增加50%。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材料三读下表

1978年2000年

城市数量193个663个

小城镇2173个20312个

市镇总人口1.7亿4.56亿

城市化水平17.9%36.1%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21世纪以来,该现象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为此政府提出了怎样的发展战略?

1.应把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背景、过程、方针和意义影响;把握中共八大的背景、内容与意义影响;把握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大二次全会总路线的实质与危害、八字方针的调整与结果。简单了解“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曲折发展的概况。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应把握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过程、实质与影响;知道城市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应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过程。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1.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

1.三大改造的目的、具体过程、意义是什么?

3.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有哪些失误?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4.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农村和城市进行了哪些改革?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5.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怎样建立的?有什么作用?

6.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有何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1983年1月)》

(1)我国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是怎样实现的?为什么我国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果如何?

材料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几年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也已进行了许多试验和探索,采取了一些重大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和重要经验,使经济生活开始出现了多年未有的活跃局面。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10月20日)

(2)在城市我国从哪些方面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材料三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诗篇……

——《春天的故事》

(3)“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中的“圈”是指什么?“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诗篇”中的“诗篇”又是指什么?该诗篇的主题是什么?

材料四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新年贺词中指出:“二○一○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年。”

(4)你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1.(2010山东高考)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年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年相对应的是

来源

2.(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29题)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右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A.上海工业化一瞥B.改革开放在上海

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D.上海,红色的摇篮

3.(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20题)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4.(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13题)图5是1980年12月

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

它反映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5.(2010上海高考)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A.推行了土地改革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

6.(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19题)图示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

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7(2010四川高考)图8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

①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②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

③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

④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11.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8(2010北京市西城区高三模拟)有人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主要依据应该是

A.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获得重大突破

C.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始形成

9.《中国的新面貌》:1984年4月30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拿着可口可乐,面带微笑。照片配文是“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该照片在这里体现了()

①中国正在对外开放②假冒伪劣迫使国人购买外国货

③经济全球化的迹象④美国对中国的开放持赞赏态度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0.(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3题)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11.(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39题)(27分)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报》(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6分)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10分)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8分)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3分)

1.如右图,2009年国庆节16名战斗机女飞行员驾驶着新一代国产飞机参加了阅兵式,令人眼前一亮。中国空军力量快速发展所依赖的国内工业基础主要应归功于

A、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B、“大跃进”运动

C、新中国的“三大改造”D、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2.(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17题)图5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经济政策的变化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D.中苏关系的变化

3.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有关其表述正确的是

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A.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B.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都是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原理的运用D.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4.北京大学教授、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东在《中国共产党怎样破解了历史与现实难题》一文中指出:“改革开放20多年同新中国建立初期头8年相比,同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时代、黄金时代。”两个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的共同因素是()

①正确路线的指导②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③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大力吸收和运用④民主政治的发展调动了人民生产建设的积极性

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期间,一首来自辽宁省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四家子村党支部书记张鸿雁代表从家乡带来的民谣在代表们中间广泛流传开来:“千年等一回,种田不纳税。走进新农村,就有新感受。吃穿不再愁,网络处处有,盖起安居楼。骑着摩托到田头,带着手机去放牛。政通人和乐悠悠。”民谣透露出的历史信息有()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②我国已经完全实现了小康社会

③减免农业税、建设新农村安居工程体现了党的惠民、富民政策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④现代科技已经走进人们生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⑤中国综合国力日渐增强,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A.①②③④⑤吗B②③⑤C.①③④⑤D.①③④

6.(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9题)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年代全民集体公私合营私营全体手工业

开始年41.53.2430.720.6

结束年54.517.127.20.041.2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A.19461949B.19521956C.19661976D.19781982

7.1988年底,山东临沂九曲乡农民禇延泽承包的72亩田喜获丰收,被授予“全国售粮大户”的荣誉称号,他高高兴兴地贴出一副春联:“吃陈粮烧陈柴承包政策好,迎新春迈大步科技威力大”,横批是“展翅高飞”。这幅对联本质上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C.农业合作化运动给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

8.(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9题)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了

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9.(2011年江苏高考11题)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有权D.土地的规模

10.(2011年海南高考24题)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8年,“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1)材料一中的口号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2分)这一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出现了哪些失误?(2分)

材料二“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这是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

(2)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出农村生产关系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1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3分)

材料三90年代,“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成为最流行的口号。

(3)列举“市场经济”这一口号提出过程中的主要事件。(2分)为“与国际接轨”,中国政府做出了哪些努力?(2分)

材料四历史学习和研究要求学生具有史证意识。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

(4)对于上述漫画所报道的内容,有人认为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的主流意识,有人则持相反意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可选择任意一种观点,4分)

(临朐二中崔玉玺)

专题九参考答案

1、C2、C3、D4、B5、D

6、(1)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工业化的程度在提高(或工业发展快于农业)。

原因:重视经济调整,采取措施,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并制定了“一五”计划;一化三改的进行;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政策。

(2)我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连年攀升。

原因: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有力推动。

(3)城镇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战略: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1)1953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4年初,农村很快掀起大办农业社的热潮,到1955年底,农业基本实现合作化。原因: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严重影响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结果:全国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真正开始了历史性变革;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人民公社制度被废除。

(2)扩大企业的自主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3)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南方谈话;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

1、C 2、C 3、D 4、C 5、C 6、A 7、C 8、C 9、B 10、A

11、(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2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2分)中国内忧外患。(2分)

(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2分)“一边倒”,学习苏联;(2分)底子薄。(2分)

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2分)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2分)

(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分)

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2分)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分)

(4)本问总分3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1、D 2、A3、C 4、D 5、D 6、B7、B 8、B 9、A10、A

11、(1)指导思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2分)失误: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

(2)影响:全国农村经济大发展;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3分。答出其他要点,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3)事件: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2分)

努力:对内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加入了WTO。(2分)

(4)第一种:当时实行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和计划模式,所有媒体的宣传口径是高度统一的,所以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

第二种:孤证不立,一份地方报刊反映的某一行为不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也具有这种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