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法制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072018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8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8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
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
1.西气东输
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Www.wj62.com 泡泡演讲稿)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和酸雨)
(3)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
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四大气区
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油气发展战略
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2.产业转移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3)市场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是日本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世纪末,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主要投资地区。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精选阅读
2018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区域经济发展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2018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区域经济发展》,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8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2)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
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
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三山脉三平原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
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
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2)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问题与对策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结构调整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
2018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2018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光热、水源、地形、土壤):
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典型地域:亚洲
区位条件:
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特点:小农经营以家庭为单位;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农业
主要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六、传统工业区
1.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传统工业区多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鞍钢发展的条件: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我国宝钢发展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进口)
2.存在的问题
(1)以重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
(2)原料、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经济效益下滑;
(3)环境污染严重等。
3.解决措施(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1)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和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发展科技:发展科技,促进旅游,繁荣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3)优化环境:消除污染,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七、新兴工业区
1.主要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
2.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科技发达、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机场)、环境优美
八、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大气的影响: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
(1)全球气候变暖: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使大气中CO2浓度升高
(2)酸雨:燃烧煤炭排出大量SO2所致。我国——硫酸型酸雨,发达国家——硝酸型酸雨
(3)臭氧层破坏:厂矿企业、家庭等使用冰箱、制冷设备等,排出大量氟氯烃。
(4)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排放出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
★治理思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①改善能源消费构成:开发利用水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
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③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寻找替代品
2.水污染: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水体污染——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富营养化
3.固体废弃物污染
九、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包括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
1.重要性
沟通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动。
(1)政治意义——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
(2)经济意义——促进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促进经济发展。
2.主要运输方式
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
3.通信
包括邮政(传递信件、物品等)和电信(传递声、像、图等,包括电报、电话、互联网)。
4.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
(1)稳定的商品来源区
(2)稳定的销售区
(3)交通发达
十、交通运输布局
1.主要区位因素
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
★线路的总体走向决定于经济因素,而某一段的具体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
2.区位因素变化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
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
4.机场建设
(1)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2)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3)要避开低湿地点;
(4)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
5.公路建设
(1)平原地区: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2)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十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①不同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
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
★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
(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
★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
★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
★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发展。
2018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人文地理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2018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人文地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2018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
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三低(发达国家,欧洲美国,中国)、“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底和高的分界值:0.1%
3.世界人口增长
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
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
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3.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2018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2018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018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1.两类能源
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和能源基地建设
开采条件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2)市场广阔
(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能源基地建设
(1)扩大煤炭开采量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2)调整产业结构;
(3)“三废”的治理
3.流域的发发——以田纳西河为例
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护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2)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3)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流域的综合开发
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
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
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