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8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高中地理法制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4

2018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2018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光热、水源、地形、土壤):

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典型地域:亚洲

区位条件:

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特点:小农经营以家庭为单位;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农业

主要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六、传统工业区

1.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传统工业区多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鞍钢发展的条件: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我国宝钢发展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进口)

2.存在的问题

(1)以重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

(2)原料、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经济效益下滑;

(3)环境污染严重等。

3.解决措施(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1)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和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发展科技:发展科技,促进旅游,繁荣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3)优化环境:消除污染,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七、新兴工业区

1.主要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

2.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科技发达、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机场)、环境优美

八、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大气的影响: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

(1)全球气候变暖: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使大气中CO2浓度升高

(2)酸雨:燃烧煤炭排出大量SO2所致。我国——硫酸型酸雨,发达国家——硝酸型酸雨

(3)臭氧层破坏:厂矿企业、家庭等使用冰箱、制冷设备等,排出大量氟氯烃。

(4)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排放出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

★治理思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①改善能源消费构成:开发利用水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

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③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寻找替代品

2.水污染: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水体污染——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富营养化

3.固体废弃物污染

九、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包括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

1.重要性

沟通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动。

(1)政治意义——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

(2)经济意义——促进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促进经济发展。

2.主要运输方式

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

3.通信

包括邮政(传递信件、物品等)和电信(传递声、像、图等,包括电报、电话、互联网)。

4.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

(1)稳定的商品来源区

(2)稳定的销售区

(3)交通发达

十、交通运输布局

1.主要区位因素

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

★线路的总体走向决定于经济因素,而某一段的具体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

2.区位因素变化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

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

4.机场建设

(1)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2)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3)要避开低湿地点;

(4)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

5.公路建设

(1)平原地区: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2)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十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①不同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

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

★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

(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

★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

★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

★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发展。

相关阅读

2018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8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8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

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

1.西气东输

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和酸雨)

(3)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

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四大气区

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油气发展战略

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2.产业转移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3)市场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是日本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世纪末,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主要投资地区。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2018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区域地理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2018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区域地理”,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8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区域划分,有无明显界限)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①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对农业:长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长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对商业:长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

(1)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2)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3)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4)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

(1)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2)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3)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2018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人文地理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2018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人文地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2018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

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三低(发达国家,欧洲美国,中国)、“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底和高的分界值:0.1%

3.世界人口增长

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

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

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3.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2018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环境治理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8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环境治理”,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2018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环境治理

环境治理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

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2.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问题

(1)环境污染:水、大气(光化学烟雾、臭氧空洞、酸雨、气候变化)、土、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物质、海洋污染

(2)生态破坏: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环境破坏(森林、湿地)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基本原则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

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循环经济——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高中地理法制教案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