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复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的教案幼儿园

发表时间:2021-05-07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复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复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15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探究点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地理环境要素间的本质联系在于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这成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最基本表现。而这种物质、能量交换又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过程来实现的。下面就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作比较。

水循环生物循环地壳物质循环

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产生的整个过程

环节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

物质循环简图

能量变换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生物循环在自然要素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生物学知识,我们很容易理解这一过程及其作用(如下表所示)。

作用生物过程

合成吸收作用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圈、土壤中的水分、养分

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释放氧气的过程

解呼吸作用生物吸人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分解作用微生物植物和动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环境中

例1读生物循环示意图,回答:

(1)按图中环节简要叙述生物循环过程

(2)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和不断迁移运动,

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界和界联系起来。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生物循环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地理要素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理解。

解析:结合课本内容、生物循环及探究点的内容即可回答。

答案:(1)①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将CO2和H2O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O2②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产物成为动物的食物③动植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成回到无机环境中去(2)物质化学元素能量有机无机

探究点二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例2“生物入侵”指进入某个地区的外来生物种打破了原地区的生态平衡。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引发非良性效果或难预料效果的生物入侵事件。例如,桉树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能够通过叶面的蒸腾作用,将大量的地下水快速地输送到大气中,当地下水水位下降时它的根系又能够快速追随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向深处生长,因此它有“地下抽水机”的绰号。桉叶油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桉树生长在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引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生长地区的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桉树林内及附近草本和灌木林大量枯死……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比较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云贵高原的自然条件,扼要说明桉树在两地产生截然不同环境效益的主要原因。

命题意图:本题结合“生物入侵”的材料考查了生物对地理环境的新功能,同时可以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析:认真仔细地阅读材料,发现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桉树有地下抽水机的绰号”,通过推导得出设问中的“自然条件”应指大气降水特点和地下水储存条件。联系澳大利亚大自流水盆地地下水丰富,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形广泛分布,地下水存储条件不理想等知识,可以解释两地生态效益不同的根源。

答案:澳大利亚东部沿海降水丰富,又处于山脉的迎风坡前,地下水的补给条件优越,桉树生长正好维持了那里的水分平衡。云贵高原降水的季节变化明显;喀斯特地形广泛分布,地下水存储条件不理想,桉树大量消耗地下水导致生态失衡。

探究点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概念:自然地理环境是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由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图示中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间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演变特点:①自然地理各要素在时刻不停地演变着,各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转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具有整体性;②自然地理各要素具有统一的演变过程,一个要素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其它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③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演变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如气候的周期性变化等;④自然地理环境是经过长期的演化才形成的,这种演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具有不可逆性;⑤自然地理各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分异性,而且这种地域差异性是绝对的;⑥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新功能。

例3(2008上海卷)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降低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规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解析: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减弱了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地表温度的年变化将增大,部分岩石裸露,风化作用加剧;由于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山地针叶林带海拔将会升高,地热温度是由地球内部的能量决定的,与外力因素无关,所以D正确。

答案:D

[变式训练]我国北方地区人们毁林开荒,破坏植被,将导致地理环境怎样的变化?完成下列练习:

(1)仔细分析,把A~D填在图中适当的方框内()

A.径流加大B.水土流失C.地表侵蚀D.气候趋向干旱

(2)人们毁林开荒,改变的地理要素是,但却引起了、、、气候等要素随之变化,这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

命题意图:本题以关联图的形式考查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同时通过该提让学生掌握关联图类型题的该题思路。

解析:(1)滥伐林木,毁林开荒是人类破坏了植被,植被遭受破坏后,丧失了保护表土和涵养水源的作用,产生的后果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导致水土流失,另一方面使地表径流加剧。(2)水土流失的后果可使旱涝灾害频发,而地表径流加大还会加剧地表侵蚀,使气温日较差增大,降水减少,所以会使气候趋于干旱。这一系列的变化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这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

答案:(1)从左到右分别为:B、A、C、D(2)生物水土壤岩石整体性

一、单项选择题

(2010聊城模拟)“生物入侵”是指某个地区的外来生物物种打破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桉树原生长地是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但是在引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引种地区的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桉树林及其附近的草木大量枯死……分析材料,回答1~2题。

1.桉树在澳大利亚和云贵高原生长的自然条件,最主要的不同在于()

A.澳大利亚降水多,而云贵高原降水少

B.澳大利亚地势低,而云贵高原地势高

C.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丰富,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地下水储存条件不利

D.澳大利亚光照条件好,而云贵高原光照条件不好

2.以上案例,能够给予我们的启示是()

①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②引进外来物种,需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导致其他某个要素的变化,但不会引起整个环境的改变

④引进外来物种,必然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3.(2010徐州模拟)下图反映了地理要素间的哪一功能()

A.生产功能B.平衡功能

C.消费功能D.选择功能

(2011郴州四校联考)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完成4~5题。

4.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5.该示意图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2011锦州模拟)下图为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百分比的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大小)。读图,回答6~7题。

6.对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所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土壤条件B.气候条件

C.生物条件D.地质条件

7.图示反映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

A.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B.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D.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2011盐城调研)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开垦、放牧,造成的频繁的“黑风暴”刮起了3亿吨尘土。据此完成8~10题。

8.“黑风暴”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A.植被遭到破坏B.地下水位下降

C.降水异常减少D.温室效应加剧

9.“黑风暴”现象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A.地域性B.整体性

C.地带性D.非地带性

10.“黑风暴”现象对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启示是()

A.少耕免耕,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B.深翻扩耕,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

C.施用绿肥,防止土壤肥力不断下降

D.退耕还林还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2011临沂模拟)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读下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A.人口数量增多B.气候变化

C.森林破坏D.围湖造田

12.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综合性B.区域性

C.整体性D.差异性

(2011湖南联考)读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13~15题。

13.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加剧 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 ③大气污染严重④洪涝灾害增多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4.引起该地区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上升B.植被破坏

C.气候恶化D.围湖造田

15.该地区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新闻晨报》2007年7月15日报道:6月上旬以来,洞庭湖区约20亿只老鼠躁动起来,随着水位上涨大量迁移,老鼠将所遇到的绿色植物啃噬殆尽,湖滩上到处可见老鼠窝,堤岸、护坡变得千疮百孔。7月14日,洞庭湖水位再度上涨,老鼠再次向大堤迁移。

材料二连日来,长江上游大部分地区连降大雨,受其影响,江水通过三峡泄洪坝下泄。5月30日、6月6日、7月13日三峡大坝已先后三次泄洪

材料三

(1)洞庭湖面面积不断缩小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2)分析2007年6月洞庭湖区爆发鼠灾的原因。(至少答出三个方面)

(3)洞庭湖爆发鼠灾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性,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具有 功能。

17.(2011届临沂市高三教学质量阶段性检测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10分)

自然界碳元素循环示意图海水淡化装置

(1)碳元素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物质,它不但参与地球上的物质循环,而且参与能量流动。上图中各数字所表示的作用或结果分别是: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3分)

(2)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2分)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3分)

全球变暖导致原本短缺的淡水资源更加紧张,向海洋夺取淡水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某中学生设计了一套海水淡化装置(上右图)。

(4)如果选择一些地区推广这套装置,需要设计一个方案来评选哪些地区适用这套装置。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列出必备的评选条件。

18.(2010浙江温州五校联考)大约在4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高达4500多米,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其要素如图所示。阅读并分析以下联系框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字母填在框图相应的位置上。

①太阳辐射强 ②气温低 ③空气稀薄

(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在青藏高原地区,“牵一发”指的是什么?

(3)据图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桉树需水量较大,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丰富;而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裂隙发育,地下水下渗严重。

C

2.该案例反映出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其他某个要素的变化,甚至会使整个环境发生改变。这说明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引进外来物种,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以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A

3.从图中关系不难看出,藏羚羊的存活率、数量与环境有关,环境影响藏羚羊的数量,藏羚羊的数量也影响环境,它们之间要达到某种平衡状态。答案为B。

B

4.农业生产的灌溉,湿度增加,地表蒸发的水量增多;土壤热容量增大,最高温度降低;蒸腾作用增强,降水会增加,因此选择B项。

B

5.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地理环境其他要素发生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

6.由图示可以看出该图反映的是生物循环过程,而影响生物生长发育和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气候。

B

7.土壤——生物——枯枝落叶——土壤中的物质循环运动,反映了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时刻不停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A

8.“黑风暴”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破坏了地表植被,从而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地表沙子在风力的吹拂作用下而出现的。

A

9.“黑风暴”的出现,说明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受到了影响,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受到影响,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

10.美国的“黑风暴”启示我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保护好自然植被,对于过去存在的滥垦、滥耕现象,要及时地退耕还林还牧。

D

11.图示显示由于森林破坏导致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的变化。

C

12.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

13.该地区属于丘陵地区,林地减少、耕地增多、河道变窄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下游洪涝灾害增多。

D

14.植被破坏是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B

15.植被破坏导致了土壤、水文等因素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

16.本题以洞庭湖面面积萎缩,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原因:长江进入到中游平原,由于地势低平,流速减缓,泥沙沉(淤)积,湖泊缩小。人为原因:长江中上游地区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湖区围湖造田。

(2)①洞庭湖面面积不断缩小,老鼠生活空间扩大。②(自然环境恶化)老鼠的天敌黄鼠狼、猫头鹰、老鹰、蛇等减少。③湖区大堤上进行开垦,为老鼠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④三峡泄洪导致下游水位的提升,老鼠生活空间突然减小,鼠灾爆发。(答出任意3点即可)

(3)整体性 平衡

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

相关阅读

2017届高考地理考前回扣教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届高考地理考前回扣教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微专题7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回扣导图
1.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和地形等,它们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主要有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3.形成自然带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的基础因素是热量;导致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的基础因素是水分。
4.山地山麓地带的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山地雪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5.非地带性因素主要有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和洋流等。
读“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关联图”,回答1~3题。
1.图中甲代表的地理现象可能是()
A.人口激增B.资源短缺
C.气象灾害频发D.气候变暖
2.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经度地带性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3.图示地理现象的变化明显表现出北半球快于南半球的态势,主要原因是北半球()
A.陆地宽广B.矿物能源丰富
C.人口数量庞大D.植被覆盖率低
答案 1.D 2.B 3.C
解析 第1题,依据图中所示的因果联系可知,CO2含量增加导致的温室效应,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引发蒸发量增大、冰川融化等一系列问题。第2题,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成分,并导致气候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3题,北半球气候变暖趋势快于南半球,主要原因是北半球人口数量庞大,矿物能源消耗量大,植被破坏严重。
图示为某国东部沿海地区,M、N地分别位于两大自然带,箭头①②分别代表洋流和盛行风。读图回答4~6题。
4.M地等温线分布受箭头①的影响,与M地东部沿海地区1月份等温线分布最相符的是()
5.箭头②对M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增加温度B.增加湿度
C.减小湿度D.减少飓风登陆次数
6.从M地至N地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
A.纬度地带性B.干湿度地带性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
答案 4.B 5.B 6.B
解析 第4题,依据图示经纬网,可判断出该国为澳大利亚,东部洋流应为东澳大利亚暖流;受暖流的影响,M地等温线应向高纬凸出;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水温向南降低。第5题,箭头②代表的是东南信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因而会增加M地的湿度,但对该地温度、飓风登陆次数的影响不大。第6题,M地为热带雨林带,N地为热带草原带,从M地至N地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干湿度地带性。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2年江苏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

一、考试说明——有的放矢

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自然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

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归根结底:光合作用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气圈改变大气成分(使原始大气成为现代大气)

水圈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岩石圈加快岩石的风化;参与沉积岩的形成;促进土壤的形成

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例如:山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城市--------吸烟除尘,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考点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进行和,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

①地理环境各要环境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

②地理环境要素之间是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热带雨林的砍伐、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③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影响其他区域。

3.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在思想观念方面

①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因此人类应该树立动态的发展的观念对待地理环境问题。

②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要求人类具有全局观念。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①认识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意义a利用自然资源;b修复生态系统;c改善环境质量。

②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实际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如:人类利用煤炭作为燃料,是利用了其中蕴含的能量,产生废物有对自然环境构成了污染。

③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需要进行保护、综合开发利用;因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得自然资源间具有联系性。

4.实例:如厄尔尼诺现象与全球气候,秘鲁渔场;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

三、典例分析

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做(1)—(4)题。

(1).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A.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B.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C.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D.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2).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地理原理是()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加强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C.氯氟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D.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

(3).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若其中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就会导致这种平衡关系的失常。目前,这种平衡关系失常对人类产生的危害最有可能是()

A.引起海平面下降B.腐蚀建筑物

C.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D.皮肤癌患者增多

(4).图中所示的各项内容之间的平衡,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C.规律性D.不均衡性

(1)洋面封冻,阻断了洋流的热输送,会导致该海域气候变冷,CO2浓度降低,温室作用减弱,也会导致气候变冷。生物衰落,光合作用减弱,CO2含量增加,导致温室作用加强,气候变暖。(2)二氧化碳具有保温作用。“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气候变冷,则大气对地面辐射吸引作用减弱。(3)选项D是臭氧层遭到破坏,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含量增加造成的后果。选项A、B明显错误,不符合题意。(4)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是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平衡功能。(1).D(2).D(3).C(4).A

四、备战高考——迈向成功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它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I、Ⅱ、Ⅲ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土壤水增多②库区蒸发量增大③植被覆盖率增大

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③①D.①③②

2.图中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C.差异性特征D.不稳定性特征

3.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后完成下列各题:

(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的特点。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

(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质作用的是,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

(3)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4.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独特地域单元。它的隆起是近数百万年来地球史上重大的事件之一。中国科学家在隆起过程与环境变迁等方面进行了多年科学考察和研究,取得许多开拓性的进展。读图一,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A、B、C、D四个选项表示图二中序号的含义,请将选项填写在相应序号后的空格内(填字母,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①,②,③,④。

A、阻挡印度洋、太平洋暖湿气流深入B、中亚、西亚粉尘东输沉积形成高原

C、改变海陆分布和亚欧大陆轮廓D、东亚、南亚形成最强盛的季风区

(2)根据材料探究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东部地区地貌、气候、河流的影响。

(3)青藏高原隆起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的什么规律?

参考答案

二、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

1、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地貌

考点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物质迁移能量交换2、①一致②相互制约

三、感悟经典——高考真题体验

四、备战高考——迈向成功

1.D2.A

3.此图表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水文对地貌的影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是气候对生物的影响,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是生物对气候的影响,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是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1.(1)整体性生物(植被)(2)CABD(3)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4.(1)CDAB(2)形成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使地势变得西高东低,引发并加强了亚洲季风,使我国东部成为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分布区,河流水量较大,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3)整体性规律,地理环境中的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和整体的变化。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本章规划
教材的第二、三、四章分别从各自的角度介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几个要素——大气、水、地貌。本章内容在于向学生揭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是绝对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方向上发生分化,形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本章的理论性较强,教学时应选取相应的图片或录像等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环境,使学生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通过学习,应使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和陆地环境地域分异的规律。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还应使学生建立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课时安排:共5课时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
课时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
课时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1课时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从容说课
要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就要先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的复杂性。教学中可通过一段录像来引出这一问题,选取的地区应具有典型性和鲜明性(如西双版纳或内蒙古草原),引导学生分析景观录像中各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就是地理要素间不是简单的汇集,而是各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通过教材P93活动,以生物为例,说明地理环境的要素通过与其他的要素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从而改变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在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之后,又从三个方面诠释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不能把地理要素彼此割裂开来,而应充分认识到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统筹考虑,避免不合理的利用给生态带来不良的后果。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
1.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环境”一词的含义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周围的境况。那么这两个“环境”的中心事物有什么不同吗?
生前者的中心事物是地球,后者的中心事物是人类。
师对!我们了解了地理环境是由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的眼光一直是停留在某种单一的地理要素上,但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播放录像片断“西双版纳自然风光”)
推进新课
师同学们欣赏了西双版纳迷人的热带风光,请思考一下片中的自然景观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
生包含了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五个地理要素。
师不错。那么这五个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间上的汇聚吗?如果不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生这五个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在它们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师很好。请举例说明在西双版纳这几个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如何保持景观的一致性的。
(生回答,师总结)西双版纳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很丰富,因此植物种类繁多,相应的动物种类也很多。地表径流也因降水多而很发达,土壤是淋溶性非常强的砖红壤。总之,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要素并不是在空间上的简单地汇集,而是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教材P91的活动。请思考: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生1图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有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
师对。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水在这几个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生2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进入大气。
师说得很好。我们能不能绘制一幅水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示意图,让这一过程更加直观清晰呢?
(生绘制,师总结)
师我们知道,维持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光能,那么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又是怎样传递的呢?
生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动植物死亡后,遗体被微生物分解,能量又被最终放散到环境中去。
师很对,让我们也来绘制一幅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传递示意图。
(生绘制,师总结)
师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生物循环的过程。请大家阅读P90的“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仔细观察图5.1并找出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阅读回答)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师那么,生物对地理环境的重要作用最根本的是什么作用?为什么?
(生回答,师总结)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因为只有光合作用才能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且放出氧气。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植物和动物的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环境中,这就是生物循环。它使环境中的物质和化学元素发生迁移,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因此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师请同学们绘出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和能量能动示意图。
师地球自形成以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请同学们阅读案例1,思考:生物循环是怎样改造着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
(活动探究)
生地球早期的大气成分不是今天的以氮和氧为主,而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现今的氧气主要是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师对。那么生物又是如何改造着水圈的呢?
生陆地上的水的化学成分也受到生物循环的影响和制约。加上生物有新陈代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生物和地理环境的物质交换,从水中吸取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同时又向水中排放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从而改变了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师不错。不仅如此,事实上绿色植物也参与了水循环,这一环节也改变着陆地的水分状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岩石圈又是怎样受到生物的改造作用的呢?
生有些沉积岩中有化石,说明它们的形成过程是有生物参与的。煤和石油更是由生物的残体堆积变化而成的。
师对。陆地上本来没有土壤,但自从生物在地球上出现以后,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土壤形成又反过来加速了生物的生长,进而使地理环境受到更大的生物改造。因此,地球上生物的出现,使地表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最终形成了适合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由于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每个地理要素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绝不是在空间上的简单汇集,它是一个和谐的系统,这个系统由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还会产生一些各要素自身并不具备的新功能。
(板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活动探究)
师请大家看图5.2中的那棵树,想一想,这棵树的长大需要哪些条件?
生需要阳光、水、空气、养分。
师不错。我们都知道植物的生长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物质的,植物能独立地完成光合作用吗?试想,我们如果想把这棵树移植到我国西部沙漠中,在自然状态下它能很好地存活吗?
生当然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缺水。
师那为什么也有些植物在沙漠中能很好地存活呢?
生那些植物很耐旱。
师对,是那些植物长久以来适应了干旱的环境。那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说明了在不同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间物质能量交换作用的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
师不错。很显然,植物只是具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但还必须有外部条件来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才行。如大气为植物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水圈、岩石圈为植物提供水分和无机盐,这样植物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因此,绿色植物的这种生产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功能,而非某个单一的地理要素所能具有的功能。
师请同学们看P92的“活动”,思考:藏羚羊的数目为什么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
(生回答,师总结)藏羚羊在长期的生存中适应了可可西里严酷的自然环境。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可可西里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从而使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
师滇金丝猴是我国非常珍稀的保护动物,但据报道,近年来数量呈下降趋势,请同学们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生由于滇金丝猴的栖息地植被破坏严重,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们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师很好。显然在没有外界因素的干扰下,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可以保持恒定,这说明自然环境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
生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
师对。很明显,这种平衡功能也不是环境各要素所能单独具备的,而是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师我们知道,现今地球有变暖的趋势,原因是什么?
生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师对。温室效应也只是人类工业革命以后的事情,在这之前并不像我们今天这样担心地球变暖,虽然大气本身并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的能力,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没有增多,是什么在起着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呢?
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一部分二氧化碳,在海洋生物的作用下,也可以固定一部分二氧化碳。
课堂小结
对。但自从工业革命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量急剧增加,超过了自然界的平衡能力,因此,这种平衡有被打破的危险。因此,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应充分考虑自然生态平衡,做到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协调。
板书设计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以“生物”要素为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并通过“厄尔尼诺现象”等案例,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
3、通过举例或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来实现的。
4、通过破坏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案例分析,增强尊重自然界客观规律,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活动1:读课本“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读出图中所示的地理环境要素。

(2)图中箭头表示各要素相互、相互,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3)你能从图中任选箭头,举出实例说明它们的相互关系吗?写出两例来。

活动2:读课本“厄尔尼诺现象”的文字材料和相关插图,分析其中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
(1)阅读一、二自然段,联系“洋流与海洋渔场”知识,填出空格处的内容。(2)排除地名因素,秘鲁渔场能在其他地区形成吗?为什么?这说明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什么表现?

(2)阅读第三自然段,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升高时,将产生哪些连锁反应?这说明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什么表现?

(3)阅读第四自然段和“厄尔尼诺与全球气候异常图(1982年)”,读出世界气候异常区及异常的表现。厄尔尼诺导致全球气候异常,说明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什么表现?

活动3:拓展运用。①地图册“举证(一)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及其影响图”、“举证(二)湖泊环境演化示意”分别说明了整体性的哪一表现?②运用课本“知识窗——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说一说整体性的表现。

活动4:地球圈层通过能量交换而相互作用。①运用各学科所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在“地表系统各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示意图”(图3-2-1)上,尝试写出各箭头表示的能量形式。②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说一说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热能和势能交换。

 活动5: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在图3-2-2中,填出数字①~⑥所代表的物质名称。阅读“知识窗——地球上的碳循环”,填出图3-2-3中的空缺内容,完成碳循环联系图,说明全球变暖是人类破坏了自然界中碳循环平衡的结果。为什么说碳循环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

读地理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图(图A)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补画箭头,以完整表示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联系。
(2)此图说明陆地环境具有特征。
(3)在陆地环境构成要素中,是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
(4)若此图表示我国的东北地区,则其气候类型是;自然植被是;典型土壤是;地形以为主;河流水文特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