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3.4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4

人类的老师教案

发表时间:2022-02-01

3.4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4。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3.4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4》,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一、人类社会和环境的相关模式图

二、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荒漠化的成因是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主要是由于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异造成的。自然地理条件的气候变异固然是形成荒漠化的某些必要因素,但其形成荒漠化的过程是缓慢的。而人类活动则激发和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成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以内蒙古为例,由于过度放牧严重,导致200万亩草场严重退化,迫使4个苏木的175户牧民迁移他乡。目前,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早区许多草场的实际载畜量都远远超过了理论载畜量,成为草场退化的重要原因。

在黄土高原等起伏较大的地区,陡坡垦耕是导致耕地退化的主要原因。砍樵、乱挖中药材、毁林等则是直接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人类活动。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也是造成耕地次生盐渍化的直接原因。

三、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世界人口的增长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随着全球范围内发达国家与地区同发展中国家与地区人口增长率差别的扩大,世界人口的增长越来越集中于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在1950-1955年的世界人口总增量中,发展中地区占88.8%,发达地区占11.2%。1950-1955年发展中地区占世界人口比例由67.9%上升到79.6%,发达地区的比例相应地由32。1%下降到20.4%。1999年中期全球人口迅猛增长的97%源于发展中国家与地区。每年,亚洲人口约增长5000万,非洲、中南美洲分别约增长1700万、800万。非洲人口增长率达到2.36%,为各大洲中最高,其中中非、西非人口增长率达到2.5%以上。而同期欧洲人口增长率仅为0.03%。东欧甚至为负增长(-0.2%),为全球最低。

就具体国家而论,世界人口增长的60%归结于印度、中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美国、巴西、孟加拉国、墨西哥和菲律宾等10个国家的人口增长,其中印

度与中国的世界人口增长率分别为21%和15%。世界上每5个人中就有2个是中国人或印度人。1998年世界上1亿人口以上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和尼日利亚等10个国家。据联合国人口署《世界人口前景》一书中预测,2050年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越南、伊朗、埃及、土耳其、刚果民主共和国等国家的人口也将超出l亿。

扩展阅读

第八单元《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8.3“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通过本节的学习,一是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历程,认识环境问题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并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二是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形成科学、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三是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途径,明白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共同发展的目标,需全人类在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要求公众的广泛参与。从而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参与意识。

就教材结构看,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理论、实践”三部分内容,其中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是教学重点;就学生认知水平看,“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学习的难点;就教材内容的展示形式看,理论性强较为抽象。因而在学法上要重视地理形象思维和类比思维的方法指导。笔者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一些直观、丰富、形象的学习案例,创设一个与当前学生学习主题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当前所学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具体教学思路设计如下:

反思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学生讨论为主)──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产生(教师点拨为主)──可持续发展概念与原则(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联系实际加以分析)。

一、教师组织讨论,反思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引入新课: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教师待学生回答后指出: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和程度逐步扩大,环境问题的内容和表现也在不断变化。人类必须通过提高认识,调整实践来克服人地关系间的不协调,促进人地关系的统一。

依次再现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相应的环境问题,先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再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将四个阶段进行列表归类。

[投影1]阅读高中地理图册(下册)第30页“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图”,完成下面表格。

历史阶段

人地关系特点

相应的环境论

采猎文明时期

天命论、有神论

农业文明时期

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可持续发展思想萌芽

地理环境决定论

工业文明时期

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恶化

征服论

新技术文明时期

协调统一

可持续发展论

 [投影2]20世纪几起重大公害事件

公害事件

危害

原因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3年5月~10月多次发生,美国)

大多数居民患病,65岁以上老人死亡400人

该城400万辆汽车每天耗油2400万升,排放烃类1000多吨,盆地地形不利于空气流通

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英国)

五天内死亡4000人,历年共发生12起,死亡近万人

居民取暖燃煤中含硫量高,排出大量SO2和烟尘,又遇逆温天气

水俣事件(1953年发现,日本)

截止1991年3月,有2248人患病,其中死亡1004人

氮肥厂含汞催化剂随废水排入海湾,转化成甲基汞,被鱼、贝类吸收累积体中

富山事件(1991年发现,日本)

截止1991年3月,有此公害患病者129人,其中死亡116人

炼锌场未经处理的含镉废水排入河中

博帕尔农药泄漏(1984年12月,印度)

1408人死亡,2万人严重中毒,15万人接受治疗,20万人逃离

45吨异氰酸甲泄漏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1986年4月,前苏联)

31人死亡,203人受伤,13万人疏散,直接经济损失30亿美元

4号反应堆机房爆炸

提问:通过材料,你认为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汲取哪些经验教训?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总结。

二、认识可持续发展战略

1.教师组织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内容,结合下列投影内容分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投影3]资料一:某乡致富一例

某村文化落后,生产不发达,是远近出了名的贫困村。村干部为了带领大家奔小康,想出一个致富的好办法:决定把本村麦田的土卖给城市建筑公司做工程用土,取土形成大坑,又用收费方式给城市堆放垃圾。这样他们两头进钱,是种麦收入的几十倍。村民果然手中有了钱,大家都很高兴,衷心感谢他们的致富带路人。

[投影4]资料二:全国著名的黄金产地招远市有一金翅岭金矿,金矿生产中剩下的废弃物尾矿砂就堆在孙家村的大沟里,十几年来尾矿就吃掉了耕地近百亩,使人均耕地下降到0.03公顷。村里和矿上共同商量,共同开发复垦,由矿上出钱,村里出劳力、机械,运来“客土”覆盖到尾矿填平的沟壑上,形成耕地。十年来,通过这种方式复耕地15.335公顷,不仅解决了尾矿污染问题,而且村里耕地由25公顷多增加到40公顷。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请根据以上两则资料讨论:发展的含义是什么?什么样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发展与增长有什么区别?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哪些原则?如何理解这些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现实行动有什么指导意义?

2.教师在三条基本原则教学时都应从时空两角度去剖析。(详略)

[投影5]前面的“资料一”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些原则?(违反了同代人之间的公平性原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要兼顾眼前和长远利益。)

[投影6]将可持续发展的三项原则基本内容的结构框架图补充完整(见下图)。

布置学生活动:结合以上练习并参考课文第108页图8.11,讨论:可持续发展三个内涵的相互关系。

3.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的分析,可从生态系统这一子系统的分析为切入口,突出其内部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制约(自然规律),但现已愈来愈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指出另两个子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存在社会经济规律。接着按示意图的联系箭头重点分析各子系统间的相互联系与制约,突出“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标”这一观念。同时渗透可持续发展肯定了各国的发展权,只有发展才能提高生活水平,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也才能打破贫困加剧和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但是不能把这种发展狭义地理解为经济的增长,只有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得到改善,才是真正的发展思想。最后应指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就是要深刻揭示“自然──社会──经济”这一复杂开放巨系统的运行规律,自然规律被充分认识,社会、经济规律被充分认识,自然与社会经济规律相互交织并在更高层次上所演绎的规律也应被充分认识(尽管被真正认识可能需几代人)。

承转: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更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我们作为环境的管理者和消费者,能为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

三、让“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联系实际,分析认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阅读教材109页~110页,结合下面的材料,谈谈感想。)

[投影7]北京燕山石化清洁生产技术:溶剂回收单元采用惰性气体气提。本工艺取代原有的蒸汽气提工艺,从而在生产过程中避免了(蒸汽)的加入,从根本上消除废水的产生,并减少蒸汽消耗量:回收安全气中的溶剂。由于有机吸附对溶剂的吸附能力高于水的吸附能力,采用有机吸附剂的回收率,从而降低溶剂消耗,保护大气环境;将安全气引入储罐,实现安全气的循环使用,从而降低溶剂消耗,并从根本上消除安全气废气的产生,保护大气环境。

[投影8]北京市开展“让绿色永恒”公民环保行为规范活动,在“绿色消费,环保选购”纲领中写道:我们手中的钞票就像是“绿色的选票”,哪种产品符合环保要求,我们就选购哪种产品,这样它就会逐渐在市场上占有越来越多的份额;哪种产品不符合环保要求,我们就不买它,同时也动员别人不买它,这样它就会逐渐被淘汰,或被迫转产为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产品。请珍惜你手中的“绿色选票”!

[投影9]做一个环保志愿者已成为一种国际性潮流。很多知名跨国公司在录用人才时,特别注意应征者是否有参加环保公益活动的记录,以此来判断其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据报道,美国18岁以上的公民中有49%的人作过义务工作,每人平均每周义务工作4.2小时,相当于2000亿美元的价值。在日本及欧洲各国,做环保志愿者也是公民普遍的常规行动。在我国,做环保志愿者日益成为风尚。这些行动影响着更多的人,环保志愿者的队伍正在不断扩大。

教师引导: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实行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改变我们的生活价值和生活方式开始。

活动:校园内生活垃圾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总结:略。

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考纲要求]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防治。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2)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知识讲解]

1、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1)人类与环境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排放到环境中,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出现环境问题。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65841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重难点知识归纳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重难点知识解析

一、人类社会和环境的相关模式图

二、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荒漠化的成因是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主要是由于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异造成的。自然地理条件的气候变异固然是形成荒漠化的某些必要因素,但其形成荒漠化的过程是缓慢的。而人类活动则激发和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成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以内蒙古为例,由于过度放牧严重,导致200万亩草场严重退化,迫使4个苏木的175户牧民迁移他乡。目前,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早区许多草场的实际载畜量都远远超过了理论载畜量,成为草场退化的重要原因。

高一地理第八单元知识点总结: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高一地理第八单元知识点总结: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

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环境问题的地域性:

城市——交通、工业、人口过于密集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四大类)

乡村——资源利用不当或强度过大造成了生态破坏严重

例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植被破坏、物种减少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更严重(要了解原因)

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国际性河流污染、热带雨林的破坏、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危害(见以前各种环境问题的分析)

环境问题的本质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快,对物质资料的需求的增长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超过了自然资源补给、再生和增殖的周期,加剧了资源的耗竭速度;掠夺式开发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导致恶性循环。如盲目扩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

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发展模式只关注经济本身,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甚至损害环境效益以追求经济效益。先污染后治理,实质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生活质量并不与经济效益成正比。

环境问题的本质:

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出,环境问题是伴随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环境问题以及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环境问题的产生:

人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再生速度,或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原始社会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环境问题没有威胁人类本身

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生态破坏

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环境污染

20世纪60年代以来谋求人地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综合性的概念,其内涵有以下三方面:

A生态可持续发展(基础);B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C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2)原则:要理解其含义——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见3、4、5的分析)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可以中国为例说明)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源远流长;

(1)可持续的必要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

A庞大的人口压力;

B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用量增长过快

C深刻的环境危机

城市中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2)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总战略

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农业(以留民营村为例)

个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公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管理者;应积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参与,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工厂清洁生产、社会公众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自备篮子购物、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节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