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三地理环境污染25

高中地理法制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07

高三地理环境污染25。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地理环境污染25”,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三单元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环境污染

教学目的

1.我国防治环境污染的对策(A:知道)。

2.生物净化的做含义及生物净化在防治环境污染中的作用(A:知道)。

教学重点

(1)我国防治环境污染的对策。

(2)生物净化在防治环境污染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我国防治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律

环境环境污染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污染的对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的防努力增强公民的环境意识

治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

生物净化

微生物的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净化作用

净化作用利用微生物净化污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一、对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中国21世纪议程》

二、措施:生物净化

(一)概念:生物体通过吸收、分解、转化,使生态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降低的过程

(二)途径

吸收大气中有害气体

1.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阻滞、吸附大气中粉尘和放射性污染物

分泌抗生素、杀灭空气中病原菌

分解土壤中的农药

2.微生物的净化作用

其需氧呼吸能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从而净化污水

我国防治环境污染的对策(A:知道)

生物净化的做含义及生物净化在防治环境污染中的作用(A:知道)

.自然状态下的池塘一般具有自净化能力,其净化过程包括(A)

①进入水体中的有机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②进入水体中的无机盐被藻类和水生植物利

用③进入水体中的有机物被厌氧微生物分解④物理沉降⑤化学分解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

.下列对生物净化叙述中,正确的是(C)

A.是指清除生物体表污染物的过程

B.是指清除生物体内污染物的过程

C.是指利用生物将环境中的污染物清除的过程

D.既指清除生物体内污染的过程,又指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过程

.根据调查,城市生态系统中闹市区空气里细菌比绿化区多七倍以上,因此,为了给市民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各居民委员会加快了绿化小区的建设。其原理是有些植物能分泌(A)

A.抗生素B.抗体C.粘液D.杀菌剂

.下面哪项措施最可能应用于绿色食品的生产(C)

A.不施化肥B.不施有机肥C.害虫生物防治D.气候人式控制

.下列对生物净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C)

A.是指清除生物体表的污染物的过程B.是指清除生物体内的污染物的过程

C.是指利用生物体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过程D.A+C

.水在自然界的净化功能:一是水的自动净化功能,该过程是将有机污染物(通常是)自发地转变为简单的有机物,但条件是水中必须含有一定的O2才能完成转化过程;另一种是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来净化水,该过程是由水中的分解者(细菌)来完成的。

(1)若一湖泊具有自动净化功能,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一过程:

(2)若该湖泊同时具有能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来净化水,请问,在这净化过程中分解者的代谢类型最有可能是:;

(3)试比较上述两种过程的本质区别是:

[(1)C6H12O6+6O2→6CO2+5H2O(2)分解者(细菌)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有氧呼吸分解有机污染物来进行的,因此其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3)两者的本质区别是: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净化水的过程中,有机污染物的转化过程是在分解者的体内进行,该化学转化过程必须在酶的参与下才能完成。]

.科学家将几种有代表性的土壤混合均匀,等量地分装在两个相同容积容器内,进行了如下对比实验,分析回答:

组别灭菌处理喷施等量农药温箱中培养检测敌草隆的分解情况

A高压灭菌敌草隆(除草剂)六周分解10%

B(对照)不灭菌敌草隆(除草剂)六周分解50%

(1)A组敌草隆只分解10%的原因是。B组敌草隆分解50%的原因是。

(2)实验结论是。

[(1)高压灭菌使土壤中微生物死亡,土壤分解“敌草隆”能力下降;未经高压灭菌处理的土壤中含有许多微生物,分解“敌草隆”能力较高(2)土壤中的微生物具有分解“敌草隆”的能力]

.下列有机污染物,最容易分解的是(B)

A.纤维素B.人畜粪尿C.农药D.塑料

.发展绿色食品,避免“白色污染”,增强环境意识,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请回答:

(1)绿色食品是指(D)

A.绿颜色的食品B.有叶绿素的食品

C.经济附加值高的营养食品D.安全、无公害的营养食品

(2)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C)

A.冶炼厂的白色烟尘B.石灰窑的白色粉尘

C.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D.白色建筑废料

(3)倡导“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木筷”的出发点是(B)

A.减少个人经济支出B.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C.减少固体垃圾D.移风易俗

.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发展压力。2000年4月22日是第30个世界地球日,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六家单位共同发起了“2000年地球日——中国行动”,以倡导可持续消费,选择绿色生活作为主题。

(1)可持续消费意味着(E)

A.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B.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C.绿色建筑、绿色食品、绿色照明D.节水节能、垃圾分类

E.以上全部内容

(2)你认为绿色生活包括以下哪一项(E)

A.救助物种、保护自然B.节约资源、重复利用

C.绿色消费、环保购物D.减少污染、垃圾分类

E.循环回收及以上全部

(3)今天我们在许多商品上已经能看到生态设计的影子,在废物循环领域,人们提出了所谓4R的设计准则,即REDUCE、REUSE、RECYCLE、RECOVERY。它们的含义是、

、、。[减少、再利用、循环、回收]

.科学家将几种有代表性的土壤混合均匀,等量地分装在两个相同容积的容器里,进行如下对比实验,分析回答:

组别灭菌处理喷施等量药物温箱中培养检测敌麦隆分解情况

A高压灭菌敌麦隆(除草剂)六周分解10%

B(对照)不灭菌敌麦隆(除草剂)六周分解50%

(1)A组敌麦隆只分解10%的原因是;B组敌麦隆只分解50%的原因是。

(2)实验结论是。

[(1)高压灭菌使土壤中微生物死亡,土壤分解“敌麦隆”能力下降;未经高压灭菌处理的土壤中含有许多微生物,分解“敌麦隆”能力相对高许多(2)土壤中的微生物具有分解“敌麦隆”的能力]

污水处理综合

.某清洁水体在遭受一次性有机物污染后,导致污染物量逐渐减少,如下图a所示。与此同

时,水体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曲线最可能接近于图b中的(B)

图a图b

.能净化污水的微生物,其代谢类型是(B)

A.自养需氧型B.异养需氧型C.异养厌氧型D.自养厌氧型

.用微生物处理污水,使污水得到净化,下列与这一措施无关的是(A)

A.要利用厌氧型微生物B.要利用需氧型微生物

C.要首先清除污水中个体较大的固体污染物D.污水净化后,应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下图是生活污水厂的工作流程简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曝气池中的活性污泥中生活着大量细菌,它们的新陈代谢类型主要是。

(2)曝气池需要不断搅拌是为了促使。

(3)如果曝气池中不搅拌,活性污泥中的一些细菌就进行,其产物为,从而达不到。

[(1)异养需氧型(2)细菌的有氧呼吸(3)无氧呼吸酒精或乳酸净水的目的]

.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含氮化合物,这些过量的含氮化合物会造成水体污染,危害水生生物生存和人类的健康。脱氮是污水处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图是生物脱氮工艺流程图。据图回答问题。

(1)在1级反应池内,有机物在细菌、原生动物等作用下,会大量减少。从同化和异化方式看,这些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主要是,这些生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属于者。

(2)在2级反应池内,PH为8.0-8.4时,硝化细菌大量繁殖,它们能将NH3氧化成NO2-和NO3-,并利用这一硝化过程所释放的合成,用于自身的生长和繁殖。

(3)实践发现当2级反应池内的有机物含量过多时,硝化细菌难以大量繁殖起来,反硝化细菌却大量繁殖,原因是。

(4)在3级反应池内加入适量的有机物(如甲醇),并在低氧或无氧条件下,反硝化细菌繁殖起来,通过无氧呼吸把NO2-和NO3-还原成N2,无氧呼吸除释放能量外,还为还原反应提供了。

[(1)异养需氧型,分解(2)能量,有机物(3)异养型生物大量繁殖,造成缺氧环境,使好氧的硝化细菌大量繁殖,而厌氧的反硝化细菌得以大量繁殖(4)[H]]

.某河流附近有屠宰场、造纸厂、味精厂等企业,工业排放的有机污水,使原本清澈的河水变黑变臭。为此,环保部门配合原来单位对污水进行处理。下图是一个简易方案。请分析回答:

(1)第一处理槽的作用是;实现这一处理的物理方法是。

(2)把空气泵入第二处理槽,以及翼轮的不断搅拌,目的是提高水体中的含量。使污水中的有机物能被微生物(好氧性细菌)通过这一生理过程而降解。从第二处理槽流出的水在排入河流之前,要先用氯气处理,目的是。

(3)第一处理槽的固体废物在产甲烷菌的作用下,经发酵作用能产生沼气和废渣(有机肥料)。产甲烷菌的新陈代谢类型是,它能利用H2和CO2合成沼气中的主要成分甲烷。该反应的催化剂是在产甲烷菌的(细胞器)上合成的。镜检产甲烷杆菌的细胞结构,其不同于叶肉细胞的显著特征是。

(4)若污水末经处理就排放入河流,严重污染水源,会带来哪些恶果?(至少例举两例)

[(1)将固体废物从可溶性废物中分离出来;沉淀作用(或过滤作用、物理沉降等)(2)溶解氧;有氧呼吸;杀死排出水中的悬浮微生物(3)异养厌氧型;核糖体;无核膜、核仁

(4)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氧气含量下降,引起需氧生物死亡;②外来干扰超过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破坏生态平衡;③饮用被污染的水或食用被污染水中的生物,引起人体发病中毒、甚至死亡。]

相关知识

环境污染导学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环境污染导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节环境污染

1.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巩固练习:

2012年5月,安徽省7个酸雨监测站共进行了55次酸雨监测,共出现28次酸雨,除了阜阳站外,其余各站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酸雨。据此回答1~2题。

1.导致酸雨的原因可能是()

A.乱扔垃圾B.使用含磷洗衣粉C.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D.煤燃烧产生的气体

2.我国下列地区中酸雨危害最严重的是()

A.黄土高原 B.四川盆地C.东北平原D.华北平原

该图为某市区空气污染的空间分布形态和该市4月份气温垂直分布图。回答3~4题。

污染物密度以粒子mg/m3

3.根据“空气污染的空间分布形态图”,分析该城市主要空气污染来源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

4.观察该市4月份气温垂直分布图,判断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该市大气污染物扩散的()

A.甲 B.乙 C.丙 D.丁

读大气环境问题有关资料,完成5~6题。

5.该资料反映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A.臭氧层被破坏B.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升温C.酸雨D.水旱灾害

6.引起该环境问题的主要物质是()

A.二氧化碳、臭氧B.二氧化碳、甲烷C.甲烷、氮氧化物D.氮氧化物、氯氟烃

“API”是英文“AirPollutionIndex”的缩写,意思是空气污染指数。我国的空气质量周报采用空气污染指数(API)的形式报告。监测的项目有:总悬浮颗粒物(TSP)或飘尘(PM10)、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总悬浮颗粒物是飘浮在空气中的尘粒的统称,二氧化硫主要是含硫煤燃烧造成的,而氮氧化物则主要是汽车尾气产生的,这两类污染都会造成对人体呼吸系统和眼部的刺激,还会造成酸雨现象。据此回答7~8题。

7.近年来,我国北方城市在春季时,总悬浮颗粒物(TSP)明显偏高的原因主要()

A.大量燃烧煤炭用于取暖B.沙尘暴时有发生

C.春耕播种,土地裸露D.春运高峰,交通流量剧增

8.氮氧化物(NOx)的主要来源和产生的危害分别是()

A.燃烧煤炭、酸雨B.燃烧石油、臭氧层破坏

C.汽车尾气、酸雨D.空调冰箱、光化学烟雾

新浪网2012年8月2日消息 据国家海洋局监测2012年6月,我国管辖海域共发现赤潮11次,赤潮累计面积516平方公里。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有关赤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B.含磷洗涤剂的广泛使用与任意排放是发生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C.封闭的海湾更易发生赤潮D.赤潮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

10.形成“赤潮”的主要污染物为()

A.重金属B.甲基汞C.氮、磷等营养物质D.有机氯农药

11.读下面三幅图,图a和图b的箭头表示污染工业地理转移的趋向,图c表明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与污染物排放量的关系,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a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图b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图c分析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需要健全环境法规,这些法规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12.读我国华北地区M城市2003~2010年大气环境中的SO2年均浓度值和PM10(可吸入悬浮颗粒物)年均浓度值分别从小到大按1至8顺序排序表,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年份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092010

SO286754231

PM1067854213

(1)据表判断M城市空气质量总体变化趋势并推测导致其变化的可能原因。

(2)分析M市PM10(可吸入悬浮颗粒物)浓度最高时一般出现的季节及其原因。

(3)试分析酸雨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危害。

11. (1)由发达国家指向发展中国家

(2)由城市指向农村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与乡村的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不同,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减少生产成本,将重污染工业大量转移到环境污染控制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

(4)使人们有法可依,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12. (1)M城市空气质量总体变化趋好,原因:科学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能源结构,控制排放量,加强绿化等(至少写出四点)。

(2)春季 多大风,天气干燥,降水少浓度最高。

(3)水生生态: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土壤生态: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降低,导致农作物减产;植物生长: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建筑物: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09届高三地理大气环境


专题四、大气环境

长沙县实验中学

周维

〖主干知识整合〗

一、气温高低

1.影响某地气温高低的因素。?

(1)地面-大气系统的热量收入太阳辐射、支出(由于地面和大气反射、散射辐射而射向宇宙空间的热量)状况;

(2)地面状况如热容量大小(水体热容量大,陆地小)地形等;

(3)大气运动与洋流的热能输送和交换情况;?

(4)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大气成分与地面状况,释放人为废热等)。?

2.分析方法:?

(1)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分析纬度位置、太阳高度;

(2)大气自身条件(天气状况、大气透明度、大气密度)--主要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强弱;?

(3)下垫面(海陆差异、洋流、地形、地面反射率等)--大气的直接热源,影响热量的吸收和再分配;?

(4)人类活动--影响大气和下垫面。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37105

赤潮——环境污染的恶果


赤潮--环境污染的恶果

每当提到海洋总让人联想起湛蓝的海水、美味的海鲜。自古以来海洋总是源源不断地向人类提供大量的鲜美的海产品。数量如此巨大的鱼、虾、贝等海洋动物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食物是什么呢?海洋中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浮游藻类的功劳是首屈一指的。浮游藻类是一类光合自养生物,它们是海洋中的"生产者",是初级生产力的主体。它们以阳光为能源,无机物质为营养,利用CO2合成生命物质。它们构成了食物链的基础。因此,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浮游藻类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

氮、磷是合成蛋白质、核酸等生命物质的重要元素。在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营养物质,特别是氮、磷的含量是很低的,往往成为浮游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在自然生态循环过程中,海洋中的氮、磷等浮游藻类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底矿物质的溶解、固氮微生物直接从空气中固定N2以及雨水冲刷地表使地表营养物质经河流流入海洋。进入海洋的营养物质总体上保持相对平衡,海洋中浮游藻的生物量也相对稳定。然而如果在局部海域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突然增加,造成海水"富营养化",在适宜的光照、水温、风浪等条件下,浮游藻类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繁殖,甚至可使每毫升海水中的藻细胞数量达数十万个以上,主要集中在表层到几米深的水层中,由于这些藻类多呈红褐色,"赤潮"由此得名。形成赤潮的藻类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是甲藻和硅藻类。有的藻呈绿色,故有的赤潮也会呈绿色或其他颜色。

2011届高三地理人口与环境08


人口与环境

(一)人口与环境

1.人口再生产

(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概念: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延续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全世界:属于“过渡型”,处在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部分、大洋洲除澳、新外)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人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2.人口数量与环境

(l)人口数量的变化

(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原始社会:人口少,影响小

农业社会:社会经济水平有了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工业社会:人口激增,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生活排污量增多,污染环境;生产扩大、污染扩大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主要原因不只是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不重视保护环境等原因造成

3.环境人口容量

(l)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资源是首要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4.人口素质与环境

(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人口身体素质的概念: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特殊的影响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环境观、资源规和发展观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

5.人口迁移与环境

(l)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涉及人口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拉力一个地区吸引人口迁移的因素,推力一个地区排斥人口迁移的因素

(3)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①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人们为了寻找食物、土地而迁移,受自然环境影响深刻

工业社会,为了寻找优化配置而使劳动力不断迁移,社会经济因素成为迁移的主要因素

②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迁入地:使其综合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也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既有积极意义,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6.中国人口迁移

(1)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一:黄河中下游平原

迁移方向:从秦汉开始人口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

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2)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特点: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

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

阶段:1954~1960年活跃时期;1961~1976年低潮时期;1977~1984年回升时期

方向:净迁出省区:辽、鲁、沪、川;持平省区:西藏;其余为人口净迁入省区

方式: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支援新开发地区工业建设;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高等学校搬迁、招生与分配;新修水利和水库移民;压缩城市人口规模;少量的自发迁移

(3)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目的: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

变化: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

(二)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1)人类与环境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排放到环境中,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出现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污染: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等

(3)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生环境问题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人口压力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可再生资源超过其再生能力、不合理开发引起生态破坏

非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开发加速其枯竭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带来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3.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崇拜自然:采猎文明时期一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作用微弱,人与环境是恐惧和依赖关系

改造自然:农业文明时期一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

征服自然:工业文明时期一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谋求人地协调:后工业化时期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环境和发展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寻求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内涵:生态待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①实行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②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不同于对一般活动的参与,不仅包括积极参加有关的行动或项目,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

③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表明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

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l)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可持续发展的萌芽

改革开放的成就: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1%的人口

发展道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994年3月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中国实施可持续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2)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三)人种、民族、语言

1.人种及其分布

白种人:白皮肤、蓝眼睛、高鼻梁、薄嘴唇、卷头发。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西亚、北非及印度,人数最多,分布最广

黄种人:黄皮肤、黑眼睛、直头发、体毛中等。东亚、东南亚,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爱斯基摩人)

黑种人:黑皮肤、黑头发、黑眼睛、厚嘴唇,卷头发。撒哈拉以南非洲及美国

2.中国民族

构成:汉族占92%

少数民族:55个,占8%,超过400万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满、土家。人数最多的是壮族,分布最广的是回族

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民族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3.世界语言

主要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这六种语言是联合国工作语言,其中汉语使用最多,主要在中国、东南亚。英语使用最广(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l)读出图中有关点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

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A

B

(2)计算图中C、D中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CD

(3)ABCD表示不同的人口增长类型,下列国家分别属哪种类型:

类型ABC

国家

①德国②中国③印度④日本⑤美国⑥英国⑦尼日利亚⑧巴西

(4)中国属于ABCD中的哪类?,七十年代以来,人口增长速度减缓的原因是。

(l)此类图表关键是看清纵横坐标的含义、单位和数据。(2)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一定时期内净增人数(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相比,用千分数表示。其数值也就是该地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数。(3)人口的增长是有地区差异的,发达国家一般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较小;发展中国家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较大;发达国家中的德国、英国、挪威等一些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接近于零或负增长。

(l)人口出生率:A.15‰B35‰死亡率:A7‰B12‰(2)人口自然增长率C0D11‰(3)A:④⑤B:③⑧⑦C:①⑥(4)D类实行计划生育

图中A、B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读图解答:

(l)A、B两国人口年龄构成所反映的人口问题。

A国;

B国。

(2)上述人口问题对两国人口增长及社会产生的影响是:

A国;

B国。

(3)针对以上人口问题,两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A国;

B国。

人口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人们往往认为人口问题就是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过多。其实这只是人口问题的一个方面。人口问题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具有多层含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和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既相似又有区别。“二战”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快、过多增长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不利影响,表现出了一系列的人口问题,主要有贫穷和饥饿问题、失业问题、城市化问题和难民问题。发达国家主要有人口老化问题、失业和劳动力短缺问题及城市化问题等。我国的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数量大、增长快;人口老龄化进程迅速和人口城市化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特别是人口生育水平的迅速下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口增长,使人口年龄结构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但老龄化的到来与经济发展的滞后,将给我国社会经济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有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老化和不足;老年人口问题更加突出,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我国必须在高峰到来之前的20—30年的时间内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障体系,顺利度过老龄化这一关。

(l)A国人口严重老龄化B国少年儿童比重大(2)A国人口死亡率回升,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下降;劳力不足,社会负担过重。B国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快,导致经济、教育、就业、环境等社会问题,甚至陷入恶性循环。(3)A国鼓励生育或移民B国计划生育,降低人口增长率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l)圈层Ⅰ代表;圈层Ⅱ代表。

(2)A表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环境中获取和;B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又要排放到环境中去。

(3)C表示作用于环境;D表示环境也会把它受到的影响作用于人类。

(4)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当人类向环境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速度,或者向环境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5)开发煤炭、石油,可用图中的箭头表示,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可用图中箭头表示;酸雨可用图中箭头表示;植树种草可用图中箭头表示。

人类生存于环境之中,每时每刻都与环境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同时通过消费活动(包括生产和生活消费),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环境又把它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人类社会就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如果人类生产活动符合自然规律,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则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环境造福于人类,形成人类与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滥采滥用自然资源,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则环境质量不断下降产生种种环境问题。此图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人类是如何与环境发生关系的,明确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人类社会环境(2)物质能量废弃物(3)人类反(4)索取资源再生排放废弃物(5)ABDC

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题:

(l)填写图中符号代表的地理事物:

ABCD

(2)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是基础,是条件,是目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与相协调;经济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更要追求;改变传统的模式,实施。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要以为目的,与相适应。

(3)如果图中经济系统为钢铁生产系统,将各组词相应的字母填入图中括号内:①工业产值、利润②工人、技术人员③铁矿石、煤炭④土地、水、空气⑤厂长、经理、车间主任⑥钢材⑦工业“三废”⑧生活垃圾

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既能满足当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生活质量,当今世界的各个部门都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一条主线,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学习时应注意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内涵以及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在分析人类已有行为方式过程中,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把可持续思想和观念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本题考核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系统之间的关系及其有关知识的运用能力。

(1)A人的管理调控B生活废弃物C生产废弃物D劳力、科技(2)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增长数量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生产和消费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社会进步(3)见图

读我国1950年至2000年人口数量变化表回答问题:

年份(年)1950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

全国人口5.56.16.67.28.29.29.810.511.312.112.6

(1)从下表中画出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图。

(2)从1950~1975年的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975年~2000年的人口年均增长率为%。从计算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慢,但每年还要增加一千多万,其原因是。

(3)从下表分析人口增快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世界中国美国俄罗斯

A人均耕地面积(公顷/人)0.240.080.760.87

B1998年人均GDP(美元)5020775312502300

A

B

2000年我国每10万人拥有各种文化程度人数

大学及以上高中初中小学文盲、半文盲

3611111463396135701870

(4)“中国人口文化程度构成表”说明我国人口的存在问题是。

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扩招,这种情况已有显著改善。

(5)读“1981年我国育龄妇女文化程度与生育率之间的关系表”分析提高人口素质与控制人口数量之间的辩证关系。

文化程度大学高中初中小学文盲、半文盲

生育率%41.563.967.686.494.4

多胎率%1.23.49.126.740.2

(6)我国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本题对人口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考查。第(1)(2)小题考查学生的画图、计算技能。第(3)(4)(5)小题考查学生运用地理材料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第(6)小题考查我国的人口政策,要注意的是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其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学习时应注意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第(5)小题应回答的是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

(l)见图(2)2.71.5人口基数大(3)A我国人均耕地少,仅占世界人均数的1/3B我国人均GDP远低于世界人均GDP(4)文化教育水平低,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少,与实现现代化要求不适应(5)生育率和多胎率随着育龄妇女文化程度的上升而下降。文化程度的高低是人口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文化教育程度低,人口素质差,生育率高,人口增长快;人口增长快,教育基金少,受教育程度下降,人口素质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反之,则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既提高了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也有利于人口数量的控制。(6)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一、选择题(每题有一至二个答案正确)

1.“原始型”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特点为()

A.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

B.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极高死亡率,很高出生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D.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2.关于目前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或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已处于“现代型”

B.我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再生产已接近“现代型”

C.非洲国家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代表

D.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大洋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表现为“过渡型”

3.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自然环境是()

A.克山病和大骨节病

B.心血管病和癌症

C.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原生环境因素

D.受人类影响的次生环境因素

4.次生环境因素对身体素质的影响正确的是()

A.主要有物理、化学两方面环境污染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危害

B.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食用绿色食品,因为这样的食品中无化学添加剂,对人体无害

C.公共场所禁止吸烟,主要是因为吸烟危害吸烟者自身健康

D.某些食品中的黄曲霉素,食品中含有的亚硝基化合物及防腐剂、抗氧化剂属于化学污染

5.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经济越发展,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就越明显地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B.从宏观上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

C.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D.政治因素对人口迁移影响不大

6.我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的时期是()

A.秦始皇统一中国B.东汉末年和三国

C.两晋南北朝D.唐朝“安史之乱”

7.1954~1984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迁出与迁入持平的省区是()

A.山西省B.内蒙古自治区

C.西藏自治区D.广西壮族自治区

8.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最直接的原因是()

A.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B.政府采取措施强制移民

C.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化D.海外的就业条件好

9.属于原生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影响的是()

A.环境中硒过剩,引起克山病和大骨节病

B.有些地区自然放射性高,易引起畸形胎儿出生较多

C.高温多雨季节,垃圾污染使蚊子大量繁殖,乙型脑炎流行

D.烟草燃烧产生的烟雾有多种致病作用

10.关于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移及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因素

B.美国很多老年人在退休以后从东北部向南部、西部迁移是气候对人口迁移的很好例证

C.历史时期,气候的优劣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D.因土地不足和土地生产力衰竭进行的人口迁移是工业社会前的特有现象

11.下列反映人口文化素质对环境影响的有()

A.良好的生活环境使人延年益寿

B.内蒙古草原退耕还牧

C.食品中的化学物质致人畸形

D.环境污染导致人类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

12.对环境人口容量不确定性的认识错误的是()

A.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环境承载能力发生相应的变化

B.人均消费水平的差异

C.不同的假设条件和估计方法的结果是不同的

D.因为人口容量是不可能估计的

13.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现象的是()

A.陕西的大学生毕业后由西安去上海工作

B.中国的学者到美国去进行学术访问

C.华裔科学家回国探亲

D.节假日到外地休假

1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一个地区的资源状况B.当地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消费水平

C.居民的膳食结构D.以社会的生活习惯与习俗等

15.下列国家组合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现代型”的是()

A.中国、印度B.澳大利亚、巴西

C.巴布亚新几内亚、尼日利亚D.日本、芬兰

16.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国土面积大小是制约一个国家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一定历史阶段,一定范围内的环境人口容量有相对确定性

C.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的变化不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D.科技发展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17.20世纪末因战争而大规模迁移的一组国家是()

A.伊拉克、伊朗、科威特B.古巴、海地、巴拿马

C.卢旺达、刚果、前南斯拉夫D.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18.在下列关于人类不同历史阶段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中,说法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古人类受环境制约,人口相对稳定

B.农业社会,农业人口逐水土而居,迁移频度加大

C.现代工业的发展要求劳动力不断进行迁移

D.在人类社会不同历史阶段,自然环境始终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19.关于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政治因素基本上不影响人口迁移

B、造成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是地区之间的人口数量不平衡

C.随着生活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迁移越来越明显地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D.难以改变的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地区分布与迁移的根本因素

20.关于人口数量变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人口迁移的情况决定了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

B.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决定人口数量变动的因素只是人口自然增长率

C.当假定地区呈封闭状态,研究其人口数量变化就可以忽视人口迁移因素对它的影响

D.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的影响是随着考察空间范围的扩大而缩小的

21.对于人口身体素质的认识,正确的是()

A.人口的身体素质是指体力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B.社会环境因素对人口的身体素质无直接的影响

C.自然环境因素从古到今就一直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决定因素

D.人口身体素质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遗传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环境因素

22.下列现象中,对中西部剩余农业劳动力而言,属于人口迁移推力的是()

A.东部地区气候优越,降水丰富

B.到东部大城市找工作收入多

C.东西部语言差异大,日常生活的交流隔阂多

D.政府政策不妨碍农民跨省界各工经商

23.关于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正确叙述是()

A.我国人口与淡水、耕地等资源之间的矛盾已十分尖锐

B.我国目前人口已大大超过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

C.我国最大环境人口容量在16亿人左右

D.我国目前人口只有12.95亿,人口与环境关系属良性循环

24.人口迁移对环境往往造成()

A.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

B.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联系

C.在迁出地,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D.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环境问题

25.下列人口迁移情况属于受矿产资源影响而迁移的是()

A.美国老年人从东北部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

B.改革开放后深圳、珠海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C.大庆、攀枝花成为我国著名的工业城市

D.历史上都城在西安、杭州和南京、北京等城市变换

26.下列现象属于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的是()

A.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

B.臭氧层出现空洞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加

C.日本群岛发生火山地震

D.国民营村建设的生态农业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维护了农业生态平衡

27.滥伐森林会()

A.加剧全球气候变暖B.污染地下水源

C.加快物种灭绝速度D.引发地方病

28.下列内容中,属于环境问题主要表现的是()

①草原退化②珍奇动物灭绝③人口超生④河水发臭⑤江淮地区梅雨季节少雨

A.①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29.目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中,首要问题是()

A.人口问题B.资源问题C.环境问题D.能源问题

30.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除经济和技术水平低的原因外,还有()

A.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发达国家多

B.对环境问题的无知

C.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D.从发达国家转移过来大批污染严重企业

31.有关世界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已达70亿

B.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经历的时间不断缩短

C.欧洲各国人口目前已呈年增长或正增长

D.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变快

3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迅猛增长的原因是()

A、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快

B.亚洲和非洲各国人口增长过快

C.人口死亡率不变,出生率升高

D.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快

33.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相对较大,其原因是()

A.人口增长率较高B.大量外来移民迁入

C.庞大的人口基数D.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加快

34.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除人口压力方面外,还包括()

A.解决环境问题的技术滞后B.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C.环境自净能力减弱D.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5.能促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社会行为有()

A.大量使用聚乙烯塑料饭盒B.推广使用一次性筷子

C.垃圾分类回收使用D.采取各种节约用水措施

36.可持续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下列言论中,蕴含可持续思想的是()

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B.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C.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7.环境问题最严重的社会阶段应是()

A.原始社会阶段B.农业社会阶段

C.工业社会初级时期D.工业社会高级时期

38.某市对居民购物提出倡议,要求居民盛放物品时使用自备篮子或布袋,其目的是()

A.节省包装费开支B.避免交叉传染疾病

C.减轻白色污染D.避免因包装袋破损而损坏食品

39.关于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问题是工业社会的产物B.团体废弃物不会产生环境污染

C.我国农村不存在污染源D.我国的环境污染正从城市向农村蔓延

40.推广分类垃圾箱的目的是()

A.美化城市环境B.减少固体废弃物对土地的占用

C.使一部分废弃物得到回收利用D.降低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

41.对局部地区可能造成严重危害的环境问题是()

A.化肥、农药造成的土地污染B.温室效应造成的大气温度上升

C.臭氧层破坏造成紫外线过量D.海平面上升造成的沿海地区被淹

42.造成世界许多地区严重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不合理灌溉B.非农业用地不断增加

C.森林、草原植被的破坏D.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43.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A.污染问题B.对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

C.发展问题D.以生物多样化锐减

44.解决全球变暖、酸雨蔓延等跨国界问题,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

A.持续性原则B.长期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D.共同性原则

45.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是()

①在洞庭湖四周围湖造田②我国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③荷兰人围海造地④为改善大城市交通状况,大量增加汽车等交通工具()

A.①②B.①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6.与同类产品相比环境标志产品()

A.无毒无害B.无毒少害

C.生产、使用符合特定环境要求D.生产、使用和处置过程符合特定环境要求

47.在人类的发展的历史上,由于人类的不当行为导致土地资源开始遭破坏的时期是()

A.采猎文明时期B.农业文明时期

C.工业文明时期D.后工业时期

48.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最佳方法是()

A.节约能源B.进行清洁生产

C.发展清洁燃料技术D.收取排污费

49.目前,我国整治城市环境,防止工业污染的工作已趋向()

①末端治理②全过程控制③分散治理④浓度控制⑤严格控制污染机总量排放

A.①②④B.②③⑤C.②⑤D.①④

50.下列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是()

A.使用再生纸B.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C.使用塑料袋购物D.分类回收利用垃圾

5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体现在()

①中国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但应加强管理②中国自1978年以来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但人口总量依然很大③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依然十分严重④中国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52.有关大兴留民营村的叙述正确的有()

A.该村的生态农业包括农、牧、副、渔四个产业

B.该村被称为“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

C.绿色食品、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成为该村今后的主攻方向

D.该村的能源完全依靠沼气产生的生物能

53.北京市50年来水井的平均深度下降了40余米,这说明()

A.北京市雨水逐年减少B.我国打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C.北京市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D.北京市地下水资源日益减少

54,下列各洲按人口多少排序正确的是()

A.亚洲、非洲、拉丁美洲B.亚洲、欧洲、非洲

C.拉丁美洲、北美洲、欧洲D.非洲、北美洲、拉丁美洲

55.世界四大河流域中,人口分布最稀少的是()

A.尼罗河流域B.亚马逊河流域

C.长江流域D.密西西比河流域

56、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南部沿海密集,北部高原稀少B.东部沿海密集,西部高原稀少

C.平原地区密集,山区稀少D.沿海地区密集,内陆稀少

57.关于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新中国成立以前属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B.新中国成立以后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本世纪70年代后,正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

58.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居世界首位,但地区分布差异很大

B.人口基数大,每年人口增长数量太多

C.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太低

D.人口素质低,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59.1997年下半年,巴黎、圣地亚哥等大城市先后发生了严重大气污染事件,其原因有()

A.城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B.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的大量排放

C.近地面大气出现了温度上下相近,甚至上暖下冷的情况

D.近地面大气出现了上冷下暖的情况

60.白色人种具有的特征是()

A.嘴唇较厚、体毛较少B.头发卷曲,鼻子较宽

C.肤色、眼色、发色较浅D.头发黑直、面庞扁平

61、有一养殖户在网箱养鱼时,由于致富心切,大量的投放饲料,不久却发现鱼大批死亡,鱼的死因应为()

A.食物过量B.食物中毒C.水中缺氧D.水中缺氮

62.近40年来,北京一些景点的汉白玉雕像被严重溶蚀,有的溶蚀厚度已超过1厘米,比自然状态下的溶蚀速度快几十倍,这主要是因为()

A.城市上空尘埃多,作为凝结核使城市降雨增多

B.城市气温较郊区高

C.大量燃烧煤和石油,使城市中的二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含量增多

D.燃烧煤和石油,排放出大量的粉尘和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产生酸雨

63.生活在我国四大牧区的主要少数民族是()

A.蒙古族、藏族、壮族B.哈萨克族、蒙古族、藏族

C.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D.藏族、哈萨克族、白族

64.可以作为联合国文件、发言等工作语言的是()

A.汉语、英语、俄语、斯拉夫语B.汉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

C.汉语、英语、日语、葡萄牙语D.汉语、英语、德语、阿拉伯语

65.下面四组数码与“人类与环境相关模式图”中A、B、C、D箭头表示意义匹配的是:①铁矿石、水产品②煤渣、污水③酸雨和光化学烟雾④植树造林、治理污染()

A.A①B②C③D④

B.A①B②C④D③

C.A②B①C③D④

D.A②B①C④D③

66.关于人口增长、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三者关系,正确的联系是()

67.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A.①B.②C.③D.④

68.某跨国公司专为黑种人配方而生产的化妆品,下列国家最可能有销售市场的是()

A.印度B.英国C.埃及D.科威特

69.下图为“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示意图,数码①~④表示的含义依次是()

A.①人类社会不断发展②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④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B.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②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④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C.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②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③人类社会不断发展④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D.①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②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③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④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70.我国大部分城市存在煤烟污染,尤其严重的是()

A.冬季北方B.冬季南方C.夏季北方D.夏季南方

71.埃及开罗的饭店里已经吃不到沙丁鱼,最有可能的是()

A.过度捕捞B.水污染严重C.阿斯旺大坝的建设D.土壤盐碱化

二、综合题

l.读“上海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图和“1982年与1996年上海市人口年龄构成比较”图,回答问题:

(l)50年代,上海市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自国家推行措施后,197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左右,199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

(2)1996年与1982年相比,上海市0~14岁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趋于,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趋于,这表明上海人口年龄构成已出现的

趋势。

(3)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上海上述人口问题将带来等

社会问题。

2.读1997年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再生产表,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韩国1.50.60.9

印度2.91.01.9

巴西2.20.71.4

尼加拉瓜3.70.63.1

古巴1.40.70.7

尼日利亚4.31.33.0

埃及2.90.82.1

巴布亚新几内亚3.41.02.3

(1)表里所列举的各个国家中,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高的是、和;三个国家的人口的死亡率都大大率,人口增长速度很,人口再生产类型为。

(2)表里所列举的各个国家中,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都偏低的是和

、;说明这两个国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已进人或正在进入型。

(3)分析、归纳上表所列出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总体看来,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为型,该类型的特征是。

3.读“世界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相关曲线示意图”回答问题:

(l)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数量增多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是:

①对资源的影响是。

②对环境的影响是,

其原因是和。

(2)三条曲线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出当今世界人口与环境之间的主要矛盾是:

(3)要摆脱图中所示的困境,你认为应首先从哪里下手,为什么?

(4)此统计图对人地关系发展趋势的预测忽略了什么因素的影响?。

4.读下面按受教育程度统计的我国35岁到45岁妇女生育的子女数(1981年)图,回答下列问题:

(l)从统计数据看出,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的子女数越。同样文化的情况城市妇女的生育数比农村妇女的生育数。生育率除受上述两个因素影响外,还受到、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都说明影响生育率的最主要因素是环境因素,而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是极小的。

(2)影响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对死亡率较为明显的是、、等。大的自然灾害往往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也是造成人口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5.读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划的关系图,回答问题:

(1)图中四个箭头中,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因为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之间的空间移动,而且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与迁入地或长期地改变。

(2)人口迁移有多种分类标准。把人口迁移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是按划分,把国内人口迁移分为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和城市到农村是按划分。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3)目前影响人口迁移最主要的是因素。

6.读“1984年到1995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变动图”,完成下列要求:

(l)从图中看出这一时期,流动人口数量呈趋势。

(2)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①;②。

(3)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性的,迁移和流动的目的主要是和

(4)这一时期原为人口净迁出的是市,开始变为净省市。

7.读下列材料,回答:

2000年春季,我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接二连三出现沙尘天气,时间之早、频度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历史同期所罕见,给华北地区的交通、环境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1)我国、和华北一带冬春常遭受风沙灾害,风将沙尘吹向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形成沙尘天气。

(2)造成北方沙尘现象加剧的原因,除了等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主要是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和行为,造成的恶果;在林区的行为,导致地表水分减少,风沙天气多发。

(3)治理风沙、减轻灾害的有效途径是。

8.读图分析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特点,回答下列问题:

(1)从时间上看,人口增长特点是,这种变化说明人口增长主要受的制约。

(2)从地域上看,“二战”后人口增长特点和带来的问题是:

发达国家;

带来的问题是。

发展中国家;

带来的问题是。

(3)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为,世界总体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是。

(4)解决目前世界人口矛盾的途径是、。

9.读“人类与环境图”回答下列问题:

(l)人口系统通过社会一经济系统提供与之发生关系。

(2)社会—经济系统通过人口子系统提供发生联系。

(3)环境要素有、、等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反过来生态系统变化对环境要素也会产生。

(4)人类活动从环境系统中获取和,通过生产、消费又向排放废弃物,而各环境要素的变化,反过来作用于系统。

(5)图中“状态”指由于人类行为导致的环境质量或环境状态的变化。“压力”指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响应”显示社会为减轻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所采取的对策。据此将下列内容序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括号内:

①工厂②水污染③某些物种消失④某地发病率上升⑤使用清洁能源⑥工人

(6)图中所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和,说明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和。

10.读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示意图,回答:

(1)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持续发展,条件是的持续发展,持续发展是目的。

(2)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原则。下列做法符合的原则是;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

②国际合作解决气候变暖,酸雨蔓延等问题。

③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3)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必要条件有()

A.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

B.公众认识、接受和积极参与

C.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D.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环境标志认证

(4)1994年3月中国国务院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以及方案,这是全球第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

11.读“我国人口增长及其自然变动”图及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和文化构成,回答下列问题。

年龄结构指标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

0~14岁人口(%)36.2840.6933.5927.62

65岁以上人口(%)4.413.564.915.57

老少比例(%)12.158.7414.6020.16

2000年我国每十万人拥有各种文化程度人数

大学及以上高中初中小学文盲、半文盲

3611111463396135701870

(l)1994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是。非农业人口数是亿,非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是。

(2)从“中国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图中截取1960年至1990年30年间非农业人口变化资料,填出表格中A、B、C三字母表示的数并画出相应曲线图。

年份(年)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

全国人口6.6A8.39.29.910.511.4

非农业人口1.41.31.31.41.7C3

非农业人口比例(%)211816B172126

1960~1990年非农业人口所占的百分比

ABC

(3)读图说出目前与解放初期比较,80年代以前人口增长比率高的是(农业、非农业)人口;8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比重高的是(农业、非农业)人口,说明我国进程加快,这个变化与当时我国的政策有关。

(4)根据上面的图表简要说明我国人口存在的问题。

(5)我国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AB3.CD4.BD5.BC6.D7.C8.A9.B10.B11.B12.D13.A14.A15.D16.B17.C18.C19.C20.A21.D22.C23.AC24.BD25.C26.BD27.AC28.B29.A30.CD31.B32.D33.AC34.BD35.CD36.C37.C38.C39.D40.BC41.A42.C43.C44.D45.B46.D47.B48.A49.C50.C51.C52.BC53.D54.A55.B56.A57.BD58.B59.BC60.C61.C62.D63.B64.B65.A66.D67.C68.A69.C70.A71.C

二、综合题

l.(1)高计划生育3(2、4也算对)负数(2)下降上升老龄化(3)劳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照顾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2.(l)尼日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尼加拉瓜低于出生率快过渡到(2)韩国古巴现代(3)过渡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速度很快

3.(1)①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大②环境的质量下降人口数量增加以及人均消费水平上升,使得生活排污量猛增生产活动规模迅速扩大,生产废弃物大量增加(2)人口的过快增长与有限的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3)从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入手,因为资流与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人口问题引发的(4)图中忽略了人口素质对环境、资源等的影响,随着人类环境观念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改变目前人口增长、资额耗竭、环境污染等方面的现状。

4.(1)少少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宗教社会自然(2)社会气候水土壤环境污染

5.(1)A1A2C1C2两个地区永久性(2)地理范围迁移方向从农村到城市社会经济

6.(1)逐年增加(2)①从农村到城市②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3)自发务工经商(4)上海迁入

7.(1)东北西北西北季(或西北或冬季)(2)气候异常过度开垦(或滥垦)过度放牧(或滥收)草场退化(或面积减少)过度砍伐(3)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降低载畜量;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建立法规;工程固沙;生态管理

8.(1)产业革命前慢、产业革命后变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猛增长社会政治经济

(2)慢。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用于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生活孤单等快滥伐森林、滥垦草原,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恶化。而且粮食及其他生活用品的增长很大一部分被人口增长抵消,而且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机会等方面的改善,困难也较多(3)现代型过渡型(4)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9.(1)物品和服务(2)劳动(3)大气水土壤影响影响(4)资源能源环境人类(5)自上而下填:人口系统为①⑥环境系统为③②响应为④对策为⑤

(6)污染压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0.(l)生态经济社会(2)公平性共同性持续性(3)B(4)总体战略

对策行动一

11.(1)11.21‰3.4亿28%(2)7.3152.2见图

(3)农业非农业城市化改革开放(4)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城乡人口结构改善不大,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人口出现老龄化趋势;人口素质低(5)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