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1.3中国的世界遗产(相关素材)

观察中的发现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02

1.3中国的世界遗产(相关素材)。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1.3中国的世界遗产(相关素材)”,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
1.3中国的世界遗产(相关素材)

红色旅游资源特点分析
红色旅游是以我国现代革命史迹为主要资源,将现代革命史迹所在区域作为游人的旅游目的地,从而把“游山玩水”与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旅游。
我国是一个具有光辉革命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的国家,五四运动以来80多年的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先后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其间遗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革命史迹,它们作为全国人民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构成了我们今天红色旅游的丰富而特色鲜明的宝贵资源。
 巨大的数量
气势雄壮的秦兵马俑,古老而蜿蜒的长城,宽阔雄伟的故宫,华丽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除了这些人们所熟知的古代各种名胜古迹之外,还有着另外一类绝不能令人忽视的史迹———现代革命史迹。相比之下,这些历史遗迹的年代不算久远,但是,它们的影响力和意义都是巨大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也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当我们提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邓小平等一批现代历史巨人的名字时,当我们回忆起南昌起义、遵义会议和开国大典等无数现代革命运动和事件时,当我们回溯中华民族近百年以来曾经走过的历史道路时,群峰翠柏掩映下的韶山毛泽东故居、坐落在上海典型民居石库门里的中共“一大”会址、飘扬在井冈山五大哨口上的红旗、矗立在黄土高原上的延安宝塔,都会立刻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它们似乎是如此鲜活,永远都会令人们激动,永远地震撼着人心。凡此种种,构成了以革命史迹为主的现代史史迹群。
现代中国历史的前进,为我们留下了数量庞大的历史遗迹,特别是革命历史遗迹。迄今为止,在国务院先后公布的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属于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建筑物的就达127处之多。特别是在第四批公布的5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近现代重要革命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占了29处之多,比例高达58%。至于归属于各省市县级管理的革命历史遗迹,数量就更多了,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著名红色故都———江西瑞金,就保存了大量的革命历史文物,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陈列馆里则珍藏着一万多件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和资料。瑞金现存的革命遗址和建筑物多达180多处,其中有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旧址”、“红井”等为代表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是全国重点革命文物最多的县市。
内容和主题
我国的现代史迹犹如一串逶迤的珍珠,串接着古代和近代文物史迹,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但是,受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走向的强烈影响,其内容和主题主要集中在中华民族被侵略和民族奋起反抗、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这条主线上,围绕着中国革命斗争这条历史的主线而展开的。中共“一大”会址、井冈山革命纪念地、延安革命纪念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重庆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史迹,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革命斗争史实为主要内容,展示了一幅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获取自由和幸福的瑰丽篇章。
新中国建立后,同样留下了一大批革命和建设的遗迹。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雷峰纪念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孔繁森纪念馆、南京长江大桥和林县红旗渠,这类以新中国轰轰烈烈的创业史为主要内容的史迹,向我们宣扬了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一大批新时期英雄模范人物艰苦创业、爱岗敬业、真诚奉献的动人风采。
 分布广泛与地区性
20世纪20年代以后,革命如汹涌浪潮席卷中华大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数量庞大的现代史迹分布广泛,它们如同夜空中的星斗,散嵌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同时,也是受到现代历史发展走向的影响,我国的现代史迹的地区分布又呈现出相对集中的特点。
正如近代以来,由于外敌入侵最初是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开始的,民族侵略和反侵略的斗争首先围绕着东南沿海地区展开。相应地,这些地方所遗留下来的近代史迹就比较多一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革命斗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侧重于不同的地区,因而,在其历史遗迹上,也就有了比较明显的地区性。例如,在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其活动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长沙、武汉等少数几个大城市中,成立大会又召开于上海,所以在这些城市里保留了比较多的此类旧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国情所决定,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因而其革命活动遗迹的分布,基本上就随着革命进程的发展,由最初的大多集中在中西部偏远落后的山区、农村地区,如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陕西、山西、甘肃等省份,逐渐向东部地区和大城市转移如河北、山东、天津和上海等地,直至最后进入北京取得全国的胜利。
而在抗日战争中,日军侵占的主要是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和华南等区域,国共两党的抗日力量则以西南和西北地区为基地,双方进行了长达8年的较量,所以,在上述相应地区,遗存的有关抗日战争的旧址就比较多一些。
另外,同样主要是受到近代以来历史发展走向的影响,我国现代历史上一批名人或杰出人物的诞生地主要集中在湖南、四川,包括东南沿海的两广、福建、江浙一带等地,如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等都是湖南人,朱德、邓小平、聂荣臻、陈毅等从四川走出,周恩来的故居在江苏,叶剑英是广东人,鲁迅则是浙江人。当然,这种名人籍贯比较集中的现象的产生,也与上述地区或经济相对发达,或文化底蕴比较丰厚有着极大的关系。

延伸阅读

专题18中国的商业、货币、城市


专题18中国的商业、货币、城市

1.货币:①商朝以贝为货币,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都发行有货币。②秦统一全国后,统一发行圆形方孔钱,为后世所仿效。③唐朝发行“开元通宝”钱。

2.内地商业:①商朝都城已经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商人善于经商。②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比较发达,在中原市场上可以买到各地的土特产,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③魏晋南北朝商业一度萎缩,南方相对活跃。④唐朝城市设有“市”,设官管理,市中有邸店和柜坊(银行雏形),一些大城市有夜市,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唐朝末年,随着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处在运河沿岸的扬州商业繁荣超过长安,享有“扬一益二”称号。坊、市界限被打破,农村集市发展成固定市、镇。⑤明清时期,大量产品投放市场,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江浙等地工商市镇蓬勃兴起。⑥新中国成立初期,投机商人兴风作浪,他们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有的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使物价暴涨。为此,人民政府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物价,结束了连续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⑦1950年,党和政府合理调整了工商业,理顺了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市场逐渐恢复和丰富起来。⑧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绝大多数工商企业变为国有和集体企业,束缚了企业的活力,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3.民族贸易:张骞通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贸易往来频繁;宋辽、宋夏和议后,双方贸易兴旺(榷场互市);明朝时与蒙古地区封贡互市(万全互市)。边地互市,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民族融合。

4.对外贸易:①两汉:与朝鲜贸易频繁;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等输往日本。“丝稠之路”的开通是中外贸易的划时代事件。“丝稠之路”通往中亚、西亚、南亚,抵达大秦,以丝稠贸易著称,其它的物品贸易也非常多;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海上“丝稠之路”,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②隋唐:唐政府鼓励对外贸易。与朝鲜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及沿海许多城市有“新罗坊”和“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同日本的贸易往来频繁,日本出土了“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银币。大量波斯商人、大食商人来中国通商。大量丝稠、瓷器运往欧洲。③明清:1405至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后,基本实行闭关政策,清朝很长一段时间只允许广州一地(十三行)对外通商,对工商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④近代: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对外商品贸易处于出超地位,西方国家大量走私鸦片,导致我国外贸出现严重逆差。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西方列强又攫取了关税协定、输往内地免收内地税(《马关条约》)特权,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同时中国出口商品相应增加,中国对外贸易额迅速增加。近代外贸是被动的,基本被西方操纵。⑤现代:新中国刚成立,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我国外贸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入WTO和APCE后,对外贸易迅速增长。目前,我国已发展为世界主要贸易大国。

5.城市:①商都已成繁华城市;春秋战国主要诸侯国的都城有: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秦国咸阳、魏国大梁、燕国蓟等,都比较繁荣。②唐朝长安是繁华的国际大都会,呈棋盘式格局,有坊、有市;唐朝后期有“扬一益二”之说,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③北宋东京是最大的商业都会,内有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它的繁华。元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业繁荣。④明清城市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专门的商贸城市,如苏州、杭州、南京。⑤近代时期,由于被迫对外开放,沿海、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进一步发展起来。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城市带,有些地区已经实现了城市化,内地城市也发展较快,全国城市化到2006年9月已接近40%,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

专题16中国的农业经济


专题16中国的农业经济
1.农作物是中国古代先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①夏、商、周三代已种
植“五谷”。②两汉时期,从西域地区引进了葡萄、石榴、胡桃等传入内地;明朝时,玉米、甘薯、马铃薯从海外传入,对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经济作物的种植起重要作用,同一时期,烟草从海外传入。③清朝时期,各种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形成了许多专门生产区域,成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④三国时,吴国已经培养出“八辈之蚕”。
2.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①奴隶社会早中期,虽然出现了金属工具,但青铜工具很少用于农业生产。②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并推广,标志着铁器时代到来;同时牛耕运用和推广,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③魏晋南北朝朝时期,北方环境破坏有所缓解。表现出研制了新农具,推广了新技术。曹魏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水碓、水磨用于谷物加工。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在西北嘉峪关被推广。深耕细作、积粪肥田由北方传播到南方。渠堰堤塘大量恢复,边疆地区得以开发。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④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江南兴建修复的水利工程,超过六朝的总和。还创制了筒车、曲辕犁。⑤明朝徐光启著《农政全书》,书中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
3.水利:①春秋战国时中原普遍用桔槔灌溉。楚国的芍陂,秦国都江堰、郑国渠,都是著名的水利工程。②隋朝开凿大运河,成为南北水运交通的大动脉,有利于农田灌溉。③明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和工具。④新中国成立后,大力进行水利建设,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代表。
4.经济重心南移和农业结构: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始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发展;隋唐时南北经济持平;南宋时已完成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或战乱时期最突出;二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三是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南移的原因是:北方人口南移,为南方带去了劳动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南方统治者推行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南方有着农业发展有利的地质、气候条件。①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农业开发最早的地区,长期成为我国农耕发达地区。②战国时期,成都平原农业比较发达,素称“天府之国”。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长江流域、岭南、闽江流域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其中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的产粮区,使得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河西走廊的辽东地区开发取得了可喜的成就。④隋唐时期,江南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圩田更加普遍,开垦山地的现象也很多,但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⑤明清时期,我国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土地利用率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农产品商品率提高,但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⑥近代以来,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造成我国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封建自然仍占主导地位。⑦新中国建立后,农村通过土地改革实现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向农民土地所有制的转变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向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土地公有制前提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发展迅速,到了1987年,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大多数农民仍然从事的种植业,不能理解为我国农业实现了工业化)

高3-01中国差异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3-01中国差异”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

在本书的第一单元首先从总体介绍我国的区域差异,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我国国土的差异,为后面讲述我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专题提供背景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分我国的自然差异和经济差异两方面。每一部分内容在讲述时,都是先大后小,先粗后细。如自然差异,先讲全国的三大自然区,然后再讲每一个自然区内部的差异;经济差异,先讲全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再讲每个地带的特征,重点分析东部地带的内部差异。

我国的自然差异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在自然环境方面存在的差异。综合地形和气候这两个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因素,可把我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每个自然区在地形和气候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

这种差别还间接反映在植被、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上,并且形成各区内部差异的主导因素也有所不同,最终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有明显差异。由此可见,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不是仅依靠某一种自然要素的划分,而是一种综合性划分。这种综合划分能反映出自然区之间最大的差异。经济差异这部分内容主要从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现状出发,讲述我国明显存在的地带性经济差异,并剖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以及我国为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三个地带间协调发展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71404

8.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8.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

(2)结合实例,了解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讨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和途径。

2.能力目标

(1)学生会根据中国的国情分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2)从分析、评价北京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措施,去分析自己家乡的农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3.德育目标

(1)通过对国情的分析,唤起学生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

(1)知识准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理解了可持续发展必须从观念走向实践的原理。也具备有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知识。

(2)技能准备:有一定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2.学习类型

本课是程序性知识学习课。

3.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

前面三节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充分介绍,结合我国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结合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明确可持续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具体到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不发达、人口众多的国情现实,本节的教学内容属地理规则(地理规律)。教学中采取例──规法。

4.重点、难点

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

5.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

[投影]:案例1:中国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

1.在个别年份,贵阳只要下雨,几乎就是酸雨(PH=3,甚至2)比醋酸还酸。

2.中国有1/7的陆地国土被沙漠覆盖,1/3陆地国土受到风沙的危害,平均每天有500公顷土地被沙漠吞噬,20多座有文字可查的历史名城如楼兰等都淹没在沙漠之下。

3.原生存于我国的招鼻羚羊、野马、犀牛、野牛等动物已经绝迹,华南虎、亚洲象、双峰驼、黑冠长臂猿也身逢绝境,濒临灭绝。华南虎只剩30~40只,可餐桌上还有穿山甲、娃娃鱼等二类保护动物。

4.黄河从1972年经常断流,1997年从2月7日开始,到年底共断流13次,累计断流226天,造成胜利油田因少产原油损失30多亿元。

5.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1/3,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50亿吨,相当于每年损失1厘米厚的土壤,而自然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400年。

6.铁路两旁的快餐盒、塑料带似白色飘带。

7.在极端年份,北京市的居民每天呼吸的空气(大多时候),即使不吸烟,也相当于每天吸一包烟。世界50个选定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评比,北京、广州、上海、沈阳、西安曾经“榜上有名”。最差的10个中有5个是中国城市。

8.广州的交警和交通干道的两侧居民和小学生血液中含铅量超正常值,处于铅中毒状态。

……

[提问]看完资料,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板书]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读图]8.17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提问]解释三段“引文”。

[总结]“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森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荀子在2000多年前提出了森林保护主张,然而这一可贵的生态意识并未能发展成为民族生态伦理的主导,反而“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法国哲学家夏托·布莱恩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野蛮时代是森林,文明时代却成了沙漠”。

[过渡]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板书]1.人口压力阻发展

[投影]案例2:惊人的人口等式:

中国人口=前苏联+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罗马尼亚+越南+澳大利亚+荷兰+葡萄牙+比利时+瑞士+瑞典(31个国家总人口)

[提问]以上等式反映什么问题?

[归纳]中国人口数量太大,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是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根源。人口负担成为中国发展的重大障碍。

[过渡]人口如此,资源状况如何?

[板书]2.资源短缺令人忧

[投影]案例3:我国资源状况:

1.水资源:人均占有淡水资源233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6000多万农民和500万牲畜缺少足够的清洁饮用水。宁夏西海固有个乡叫喊叫水乡。蚌埠、淮南就在淮河边,在缺水、污染严重时矿泉水、饮料脱销,真是应了漫画“缺水怎么办”,“喝矿泉水、饮料”。

2.耕地:全国1/3的省、自治区人均耕地不足0.067公顷。

3.能源:供需结构矛盾大,资源短缺,浪费严重,效率不高。

4.生物:森林质量不高,草原过度放牧。

从我国的资源总量来看,淡水供应:不应超过4.5亿人;能源:不应超过11.5亿人;土地资源不应超过10亿人;生态负荷在7~10亿人。不论从哪一项看,都已超负荷。

[过渡]人口和资源的问题对环境产生了什么影响?

[板书]3.环境危机日益严重

[投影]案例4:我国的环境问题:

1.水体污染加剧。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大江大河受污染,“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不洗马桶盖。”就是真实写照。地下水超采,海侵现象严重。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2.噪声污染:39个城市平均噪声72.6分贝。

3.水土流失、荒漠化严重。沙尘暴、浮尘、扬沙天气出现频率增加。

4.生物多样性减少:1970年秋天,袁隆平在三亚鹿回头发现雄性不育水稻,1975年~1983年,24亿亩水稻增产2400亿公斤。30年过去了,当年的专家故地重游,再也找不到野生稻了。

[总结]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向农村蔓延;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过渡]4.可持续发展──历史的必然

中国21世纪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点:2030年实现人口数量自然增长率为零;2040年资源、能源消费速率零增长;2050年实现中国生态环境退化率零增长。

[板书]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模式──生态农业

[讲解]生态农业:是一种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它既不同于那种系统目标单一、生产技术落后、投入少产出低的自然经济型传统农业;也不同于那种通过投入大量化肥、农药和动力,不顾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而一味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的商品化现代常规农业。生态农业要求,发展农业应主要依靠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内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与转换、各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生等规律,并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合理利用化肥、农药,投入机械、劳动力以及改良生物品种、合理灌溉等,促进系统的不断开放,从而建立一个综合发展、多级转化、良性循环的高效农业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我国目前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农业的典范。

可持续农业:强调作物轮作,以减少杂草和病虫害,减少由农业化学品使用而引起的水土资源污染的危害性,推广对自然、生产、消费者无害的病虫害控制战略和方法,增加机械和生物的杂草控制及水土保持措施,增加动物粪便和绿肥的施用,以增加土壤的营养物质和有机质,选用高效低毒和低残留的农药等等。

[读图]案例5:读8.20,分析北京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措施

[板书]1.调整产业结构

[提问]北京留民营村是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

[板书]2.开展综合利用

[提问]这种综合利用的效益何在?

[板书]3.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提问]从北京留民营村能源利用方式和类型看,这种做法的良好效果何在?

[提问]评价北京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模式。

[总结]这是按照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物质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其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如废弃物)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各种废弃物得到再次、多次和循环利用。资源利用率高,又防止了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留民营村发展了生态户式的种、养、沼三结合模式和生态村的种、养、沼、加四结合模式。

[板书设计]略

[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实现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是( )

A.节约资源B.保护森林C.计划生育D.提高劳动者素质

2.以下的一些观点和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A.退耕还林B.竭泽而渔C.砍伐森林D.杀鸡取卵

3.中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主要有( )

A.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极高,造成庞大的人口压力
B.我国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但相对短缺
C.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
D.粮食总量大,人均不足,需大量进口

4.有关生态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农业是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持续发展农业模式
B.生态农业就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不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品而进行无污染生产
C.生态农业主要是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并开展综合利用
D.生态农业生产中的能源主要是依靠发达的输电网络使用干净、方便的电能,以净化环境

5.人类对待环境的正确态度是( )

A.停止或减轻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
B.最大限度地扩大自然保护区范围
C.由于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可以不断扩大和提高,人类可以无限制地从环境中获取能量和物质
D.正确协调人类自然发展、生产力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二、判断:

1.可持续发展思想来源于环境保护。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仍然十分巨大。

3.公众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管理者。我们应自觉接受环境教育,积极参与环保活动,购买有环境标志的商品。

4.为了加强综合国力,必须大力提高经济增长速度。

5.要实现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坚定不移地实施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

6.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

7.汽车进入家庭是我国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成果。

8.协调人地关系的综合课题是国土开发整治和规划。

三、综合题

黄土高原由于植被遭破坏,出现下图所示过程,分析后完成下列要求:

(1)选择下列适当项目的字母填入图中空格内(每项只选用一次)

A.土壤肥力下降B.洪水灾害增多C.水土流失加剧

(2)为了增加黄土高原地区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可持续发展模式出发,治理黄土高原的关键是抓好_______________,主要生物措施是___________,工程措施有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