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3-01中国差异

蚁国英雄教案

发表时间:2021-12-27

高3-01中国差异。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3-01中国差异”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

在本书的第一单元首先从总体介绍我国的区域差异,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我国国土的差异,为后面讲述我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专题提供背景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分我国的自然差异和经济差异两方面。每一部分内容在讲述时,都是先大后小,先粗后细。如自然差异,先讲全国的三大自然区,然后再讲每一个自然区内部的差异;经济差异,先讲全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再讲每个地带的特征,重点分析东部地带的内部差异。

我国的自然差异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在自然环境方面存在的差异。综合地形和气候这两个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因素,可把我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每个自然区在地形和气候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

这种差别还间接反映在植被、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上,并且形成各区内部差异的主导因素也有所不同,最终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有明显差异。由此可见,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不是仅依靠某一种自然要素的划分,而是一种综合性划分。这种综合划分能反映出自然区之间最大的差异。经济差异这部分内容主要从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现状出发,讲述我国明显存在的地带性经济差异,并剖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以及我国为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三个地带间协调发展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71404

相关知识

6.16中国的农业 1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收集并整理了“6.16中国的农业 1”,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中国的农业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我国土地、森林和草场等资源的一般特征,理解我国有关保护自然资源的政策。

2、知道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部门、主要农产品及其分布,认识我国农业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理解我国关于农业生产的基本方针。

3、学会从地图中获得知识并将知识准确地落实于地图之中,加强图文转换的能力。正确处理人类生产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提高自己综合分析能力。

4、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地观,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感。

二、学习要求

1、基本知识

⑴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我国森林与草场资源的分布。我国海洋资源的概况。种植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部门。影响作物品种变化的市场因素。林业的发展现状。四大牧区。农耕区畜牧区的基本情况。水产业的发展情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的结构变化。科技兴农的重要性。

⑵记住: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

⑶理解:"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基本国策的意义。保护森林资源和草场资源的意义。耕作制度的地区差异。农业产业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2、基本技能

⑴、学会用统计图表分析土地资源的特点

⑵、学会用统计图表和资料分析说明我国南北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原因

⑶、学会在中国土地利用分布图上找出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分布区。

3、实践能力

⑴、观察某一植物的生长,总结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⑵、向长辈了解一些农业知识

4、德育要求:

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地观。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从春秋战国群雄割据到秦大一统局面的形成;认识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学生感受到秦朝的伟大,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教材分析:秦朝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它虽二世而亡,但它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具有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就以秦朝的建立为标志分为古、今两个时段。本课两部分内容:从群雄割据到大一统、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两部分内容密切联系,共同围绕秦统一中国这一主题。

教学重点: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方法:材料研读法、识图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用具:PPT,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李白在《古风》一诗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师:请同学们带着饱满的感情色彩把这首诗集体读一遍。诗中秦王指谁?

生:秦始皇。

师:六合指上、下、东、南、西、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秦王横扫天下,挥剑割断浮云,诸侯就都到西边来朝拜他了。

师:诸侯为什么到西边来?

生:秦国位于西部。

师:战国七雄的名称和位置,我们集体复习一遍::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李白的这首诗盛赞了秦王和他的功绩,反映了秦王的功绩是什么?

生: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讲授新课:设计问题引发思考

一:西方小国扫六国

师:战国初期,秦国地处西北边陲,国穷力单、地广人稀,大部分土地没有得到开发,农业生产远不如东方各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然而诸子之中没有一个是秦国人。秦孝公即位后,诸侯国举行会盟大会时,不邀请秦国,他愤然生气地说,“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意思是其他诸侯国轻视看不起秦国,这是我们莫大的耻辱。可见秦国和其它诸侯国相比,它是先进还是落后?

生:(集体回答)落后。

师:老师就有困惑了,一个国穷力单的落后国家怎么能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呢?

生: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空前增强,超过东方六国。

师:这是从秦国角度分析的,还有其它原因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2页,包括课中相关史实,思考并回答秦统一六国的原因。老师给出三个角度,谁先想好了,就可以举手回答。

课件展示:

师:学生说一条,教师总结一条。从客观条件战国后期形势看,长久的诸侯混战,人民渴望结束这种局面,实现统一是大势所趋。从秦国的历史发展看,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再从主观条件看秦始皇的雄才大略。赢政出生在赵国又名赵政。当时秦赵两国正处于交兵之际,赢政在战火中的邯郸呆了三年,幼小的他在喊杀中成长。10岁时返回秦国,13岁时,父亲病逝,继承王位。早年的曲折经历磨砺他坚韧刚毅的性格和敏锐迅捷的决断力。21岁他铲除身边的两股势力,开始亲理朝政。他是一个执行力极强且事必躬亲的人,据说他每天要批阅重量60公斤的大量文件,不完毕不休息。同时他锐意进取、破格提拔人才,善于用人,比如李斯、尉缭。尉缭为赢政统一六国献策,他说:“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郊近攻,逐个击破。”这样就打破东方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的局面。秦始皇采纳这一策略,过渡到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了秦朝。

师: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有关秦朝建立的信息?

生:秦朝建立的时间是:BC221年,建立者是秦王赢政,都城是咸阳,疆域扩大了。

师:现在请同学们做一道计算题,从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到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总共多少年?总共549年。秦朝的建立的意义就在于:结束了春秋战国长达五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师:秦朝统一六国后,疆域数倍于前,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秦朝如何治理呢。请同学们先想想,回忆一下,以前的王朝比如西周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同学们集体回答:分封制。教师讲解,西周实行分封制,使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但到了东周,诸侯国不再听从王命,周王所管辖的范围,王畿之地不及百里,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这位亲自指挥灭六国、完成统一的秦王,他能接受自己无权无地位的状况吗?

生:不接受。

师:不接受就要想办法加强个人的权势和地位。为此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

讲授新课:材料研读分析问题

二、百代尤得秦政法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读,我读一句,大家读一句。“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乱。…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翻译一句)寡人就是我起兵用武力平定六国,实现国家统一,现在不改变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不能称作成功和传给后世。赢政为什么要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由王改为皇帝呢?材料中哪一句是有效信息,能回答这个问题。生:(个别回答)改变最高统治者称谓的目的在于突出个人功绩,显示个人权势和地位。

师:赢政自称“始皇帝”,规定自己死后传位给子孙,“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秦始皇自称始皇帝,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我国末代最后一位皇帝是溥仪。希望皇位由他的子孙后代永远承袭下去。这叫皇位世袭。天下的事,不分大小都由皇帝亲自决断。这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要避讳,这体现了皇帝独尊。皇帝称谓确立之后,中国帝王的正式尊号再也没有改变,足见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是影响及其深远的重大事件。治理国家仅靠皇帝一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批文武大臣。

分组合作学习

请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任务。每组一、三、五排同学向后转,六人一小组时间3分钟,相互讨论完成完成下列问题,问题1:秦朝设置了哪些中央官员,他们的名称、职责和地位分别是什么,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下列并选一名代表给同学讲一讲。

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教师展示和归纳一个知识点。

师:通过同学们的讲述,我们知道了秦朝丞相的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位居“百官之首”,位高权重;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中央官员和掌管图书律令,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都是副宰相。三者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共同对皇帝负责。第二个问题,秦朝是如何管理地方的?

生: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问:为什么要废除分封制?

生:分封制在东周继续实行,导致诸侯之间混战,长久的战乱。

师:实行郡县制,规定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下设乡、亭、里等基层组织。这就好比人的头脑指挥四肢,头脑是中央,郡县制就像人的臂膀,臂膀上的手指要服从大脑的指挥。通过郡县制皇帝就可以控制四方。汉武帝曾说:“与朕共治天下者,唯其良两千石郡太守乎”!意思是与皇帝共治天下的是地方优秀官吏!以后历代帝王反复重申这一观念。因此,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秦始皇为加强对国家的统治,制度创新,创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国家的统治。那秦始皇是不是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

生:不是。

讲授新课:创设情境巩固拓展

三、统一措施泽后世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思考剧中人物遇到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生:道路宽窄不一样;文字不一样;称重的量器不一样;货币不一样?

师:怎么解决呢?

生:(集体回答)统一

师:1、经济:(1)秦统一了货币:统一之前,韩、赵、魏都实行布币,赵国和燕国实行刀币,秦国实行圆形方孔钱。秦依照秦钱的样式铸行,统一货币为圆形的“半两钱”,这种圆形方孔钱奠定了后来各朝代铜钱的基本形制,它通用了两千多年。

(2)统一度量衡:度──丈量长度的工具“尺”;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3.1厘米;量──量容量的容器,单位有“斛”“斗”“升”,一升相当于现在的202毫升;衡──称重量的衡器“秤”。一斤相当于现在的220克。统一度量衡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加强了各地的经济联系和发展。

2、统一文字,将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后在民间又流行更为简单的隶书。文字的统一,便利国家政令推行和人民沟通,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和发展,后世各种字体都溯源于秦。

3、交通:统一车轨和道路宽窄,修驰道,使秦朝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便利南北水运交通。灵渠虽经后代多次修整,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国道路交通网的建设保证秦朝对自己疆域实施有效管理。

4、军事:为抵御匈奴的进攻,派蒙田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秦朝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秦朝疆域东至东海,南至南海,西至陇西,北抵长城,沟通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水系。

开疆拓土疆域广

情感体验,感情升华

师:秦帝国不仅疆域广阔而且国力强盛,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能最大规模的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建设。秦帝国在短短的十五年时间里,留下了今天我们用眼睛还能看见的宏伟工程。比如,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位于我们陕西西安临潼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有同学去过兵马俑吗?谈谈你的感受。

生1:宏伟、规模大

生2:震撼

老师也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老师第一次站在兵马俑一号坑上的感受,老师感受到千军万马的秦军、整装待发,就等将军一声号令,奋勇冲向敌营。耳畔仿佛听到秦军的呐喊声、厮杀声。秦国横扫六国的壮观场面浮现在眼前,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今天,我们就是生活在秦地的秦人,你认为秦帝国具有哪些精神值得今天秦人学习?

生1:开拓创新精神i

生2:积极进取精神

师:请同学谈谈你眼中的秦帝国?

生1:秦国很厉害,

生2:伟大

老师和同学们也有同样的感受。秦帝国很牛!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人物,“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种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一种精神,秦人身上体现出的务实创新、开拓昂扬进取的精神。

板书设计: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西方小国扫六国

1、原因:天下趋势、秦国、个人

2、时间: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3、结果:秦朝建立(建立时间:公元前221年;都城:建立者:)

4、意义:

二、百代尤得秦政法

三、统一措施泽后世

1、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

2、文化:统一文字;

3、交通:统一车轨和道路宽窄;修驰道

4、军事:北击匈奴修长城

南征百越凿灵渠

专题18中国的商业、货币、城市


专题18中国的商业、货币、城市

1.货币:①商朝以贝为货币,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都发行有货币。②秦统一全国后,统一发行圆形方孔钱,为后世所仿效。③唐朝发行“开元通宝”钱。

2.内地商业:①商朝都城已经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商人善于经商。②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比较发达,在中原市场上可以买到各地的土特产,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③魏晋南北朝商业一度萎缩,南方相对活跃。④唐朝城市设有“市”,设官管理,市中有邸店和柜坊(银行雏形),一些大城市有夜市,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唐朝末年,随着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处在运河沿岸的扬州商业繁荣超过长安,享有“扬一益二”称号。坊、市界限被打破,农村集市发展成固定市、镇。⑤明清时期,大量产品投放市场,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江浙等地工商市镇蓬勃兴起。⑥新中国成立初期,投机商人兴风作浪,他们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有的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使物价暴涨。为此,人民政府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物价,结束了连续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⑦1950年,党和政府合理调整了工商业,理顺了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市场逐渐恢复和丰富起来。⑧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绝大多数工商企业变为国有和集体企业,束缚了企业的活力,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3.民族贸易:张骞通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贸易往来频繁;宋辽、宋夏和议后,双方贸易兴旺(榷场互市);明朝时与蒙古地区封贡互市(万全互市)。边地互市,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民族融合。

4.对外贸易:①两汉:与朝鲜贸易频繁;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等输往日本。“丝稠之路”的开通是中外贸易的划时代事件。“丝稠之路”通往中亚、西亚、南亚,抵达大秦,以丝稠贸易著称,其它的物品贸易也非常多;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海上“丝稠之路”,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②隋唐:唐政府鼓励对外贸易。与朝鲜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及沿海许多城市有“新罗坊”和“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同日本的贸易往来频繁,日本出土了“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银币。大量波斯商人、大食商人来中国通商。大量丝稠、瓷器运往欧洲。③明清:1405至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后,基本实行闭关政策,清朝很长一段时间只允许广州一地(十三行)对外通商,对工商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④近代: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对外商品贸易处于出超地位,西方国家大量走私鸦片,导致我国外贸出现严重逆差。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西方列强又攫取了关税协定、输往内地免收内地税(《马关条约》)特权,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同时中国出口商品相应增加,中国对外贸易额迅速增加。近代外贸是被动的,基本被西方操纵。⑤现代:新中国刚成立,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我国外贸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入WTO和APCE后,对外贸易迅速增长。目前,我国已发展为世界主要贸易大国。

5.城市:①商都已成繁华城市;春秋战国主要诸侯国的都城有: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秦国咸阳、魏国大梁、燕国蓟等,都比较繁荣。②唐朝长安是繁华的国际大都会,呈棋盘式格局,有坊、有市;唐朝后期有“扬一益二”之说,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③北宋东京是最大的商业都会,内有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它的繁华。元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业繁荣。④明清城市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专门的商贸城市,如苏州、杭州、南京。⑤近代时期,由于被迫对外开放,沿海、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进一步发展起来。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城市带,有些地区已经实现了城市化,内地城市也发展较快,全国城市化到2006年9月已接近40%,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

专题16中国的农业经济


专题16中国的农业经济
1.农作物是中国古代先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①夏、商、周三代已种
植“五谷”。②两汉时期,从西域地区引进了葡萄、石榴、胡桃等传入内地;明朝时,玉米、甘薯、马铃薯从海外传入,对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经济作物的种植起重要作用,同一时期,烟草从海外传入。③清朝时期,各种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形成了许多专门生产区域,成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④三国时,吴国已经培养出“八辈之蚕”。
2.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①奴隶社会早中期,虽然出现了金属工具,但青铜工具很少用于农业生产。②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并推广,标志着铁器时代到来;同时牛耕运用和推广,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③魏晋南北朝朝时期,北方环境破坏有所缓解。表现出研制了新农具,推广了新技术。曹魏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水碓、水磨用于谷物加工。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在西北嘉峪关被推广。深耕细作、积粪肥田由北方传播到南方。渠堰堤塘大量恢复,边疆地区得以开发。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④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江南兴建修复的水利工程,超过六朝的总和。还创制了筒车、曲辕犁。⑤明朝徐光启著《农政全书》,书中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
3.水利:①春秋战国时中原普遍用桔槔灌溉。楚国的芍陂,秦国都江堰、郑国渠,都是著名的水利工程。②隋朝开凿大运河,成为南北水运交通的大动脉,有利于农田灌溉。③明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和工具。④新中国成立后,大力进行水利建设,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代表。
4.经济重心南移和农业结构: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始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发展;隋唐时南北经济持平;南宋时已完成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或战乱时期最突出;二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三是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南移的原因是:北方人口南移,为南方带去了劳动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南方统治者推行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南方有着农业发展有利的地质、气候条件。①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农业开发最早的地区,长期成为我国农耕发达地区。②战国时期,成都平原农业比较发达,素称“天府之国”。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长江流域、岭南、闽江流域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其中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的产粮区,使得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河西走廊的辽东地区开发取得了可喜的成就。④隋唐时期,江南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圩田更加普遍,开垦山地的现象也很多,但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⑤明清时期,我国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土地利用率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农产品商品率提高,但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⑥近代以来,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造成我国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封建自然仍占主导地位。⑦新中国建立后,农村通过土地改革实现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向农民土地所有制的转变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向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土地公有制前提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发展迅速,到了1987年,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大多数农民仍然从事的种植业,不能理解为我国农业实现了工业化)

文章来源:http://www.jab88.com/j/115172.html

上一篇:高3-04黄淮海 下一篇:高3-03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