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1届高考生物知识点复习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高中生物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3-31

2011届高考生物知识点复习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1届高考生物知识点复习人体的稳态和免疫”,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5.3人体的稳态和免疫(新课标)
1、稳态的生理意义。
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5、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6、模拟尿糖的检测。

一、内环境的作用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图解如下:
1、内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物质:水、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核苷酸、血浆蛋白、激素、抗体、维生素、甘油、脂肪酸、神经递质、二氧化碳等。
2、内环境可能进行的生理反应,如抗原与抗体结合、缓冲物质对酸、碱性物质的缓冲。
(2010安徽高考T5)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42-构成的缓冲体系
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选D。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内环境具有一定的渗透压、酸碱度等理化性质,可以通过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
二、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传递方式电信号、化学信号(递质)激素及其他化学物质
调节方式反射激素→靶器官、靶细胞
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
作用对象效应器靶细胞膜上的受体
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
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
联系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生命活动
2、体温调节
(1)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而炎热环境下只有神经调节。
(2)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神经——体液调节模式,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则是神经调节模式。
(3)体温调节感受的刺激是温度的变化,冷觉与温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而体温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
3、水盐平衡的调节
(1)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
(2)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是下丘脑,产生渴觉的中枢是大脑皮层。
4、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也有神经调节。
(2)肾上腺素参与血糖调节是神经调节。
(2010四川高考T4)某同学感冒发热39°C,伴有轻度腹泻。与病前相比,此时该同学的生理状况是
A.呼吸、心跳加快,心肌细胞中ATP大量积累。
B.汗液分泌增多,尿量减少,血浆Na+浓度降低
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
D.糖元合成增强,脂肪分解加快,尿素合成增多
选C。本题以人体内水、盐调节,体温调节的过程为载体,体现知识间的综合性,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心跳加快时耗能较多,心肌细胞不可能大量积累ATP,A错误;汗液分泌增多时尿量减少,但血浆钠离子浓度仍然增高,原因是:①排出汗液的数量比少排的尿量要多,②患者还轻度腹泻,B错误;感冒发烧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加强,产热量增加,C正确;由于甲状腺活动加强,而甲状腺激素能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所以糖元分解加快,脂肪分解加快,甚至利用蛋白质而使尿素含量增加,D错误。
三、免疫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缺乏T细胞几乎无特异性免疫。
(2)记忆细胞是发生二次免疫反应的基础,二次免疫反应与初次免疫反应相比,具有反应更快、更强烈、抗体产生量更大的特点。
(2010浙江理综T1)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使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
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选C。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原,会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相应的淋巴细胞而参与免疫作用,抵抗病原体的入侵,同时也产生了记忆细胞。当再次或多次注射相同的疫苗的时候,会直接刺激机体的记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而起到较强的免疫效应。

1、(2010江苏高考T9)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寒冷时出现寒颤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本题以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为载体,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正确理解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分析如图:
选B。A项,寒冷时出现寒颤属于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调节,是正常的生理反应,由此判断A项正确;B项,肺水肿是肺脏内血管与组织之间液体交换功能紊乱所致的肺含水量增加,是病理反应,由此判断B项错误;C项,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体液免疫的一部分,是正常的生理反应,由此判断C项正确;D项,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属于人体对水平衡的调节,是正常的生理反应,由此判断D项正确。
2、(2010新课标全国高考T4)水中氧含量随水温的升高而下降。生活在寒温带湖泊中的某动物,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其生活的水温有关。右图中能正确表示一定温度范围内该动物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随水温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A.甲B.乙C.丙D.丁
本题考查根据所给信息和已有知识分析分析生物现象的能力。
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在氧气浓度低时,血红蛋白含量会增加,以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求。
选A。随着水温的升高,水中的溶氧量逐渐下降,血红蛋白含量会升高,以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求。
3、(2010福建理综T1)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体内接触该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A.浆细胞B.T淋巴细胞C.B淋巴细胞D.效应T细胞
本题以结核杆菌感染人体细胞为背景考查人体免疫调节中的细胞免疫知识。
关键点:结核杆菌已经侵入了细胞内部.具体思路如下:

+。
选D。当病原体侵入细胞后,依靠细胞免疫参与免疫作用,首先T细胞在病原体的刺激下增值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含有该病原体的靶细胞接触,促使靶细胞释放溶酶体酶而促进靶细胞裂解,从而消灭病原体。
4、(2010江苏高考T5)无胸腺裸鼠是一种无毛变异小鼠,先天性无胸腺,常作为医学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验动物。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B.无胸腺裸鼠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
C.无胸腺裸鼠对异体组织无排斥反应D.人类癌细胞可在无胸腺裸鼠体内增殖
本题以无胸腺裸鼠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对免疫知识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应注意以下关键点:
(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
(2)免疫学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选A。胸腺是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无胸腺裸鼠不能产生T细胞,绝大部分的体液免疫过程中需要T细胞的协助,对无胸腺裸鼠而言,细胞免疫基本丧失,体液免疫部分丧失;无胸腺裸鼠的免疫能力基本丧失,对异体组织无排斥反应;人类癌细胞对无胸腺裸鼠而言属于抗原,因其免疫能力基本丧失,则人类癌细胞可在无胸腺裸鼠体内增殖。
5、(2010江苏高考T31)人体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受多种因素影响。现有甲、乙、丙三人,甲正常,乙的胰岛B细胞被自身免疫反应所破坏,丙的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在某次运动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如右图所示。bc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cd段血糖浓度升高主要是由于血液中肾上腺素和-----的明显增加引起的。
(2)用斐林试剂对甲、乙、丙三人空腹时尿样进行检测,水浴加热后观察到的颜色分别是。从激素调节机制分析.乙尿样检测结果产生的原因是。
(3)给丙注射胰岛素(填“能“或“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原因是-----。
本题以人体的血糖调节为载体,主要考查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正确理解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分析如图:


(1)开始运动时人体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细胞经呼吸作用利用血糖产生),且机体不能快速形成血糖,因而血糖浓度会下降,一段时间后,经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由肾上腺髓质产生的肾上腺素和由胰岛A细胞产生的胰高血糖素两者协同作用,使血糖浓度升高。
(2)甲为正常个体,其尿液中不含葡萄糖,用斐林试剂鉴定后不发生颜色变化,溶液仍呈现蓝色;乙的胰岛B细胞被自身免疫反应所破坏,不能产生胰岛素,其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用斐林试剂鉴定后,溶液呈现砖红色;丙的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能产生胰岛素,但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也就是胰岛素不能使靶细胞(肝细胞、肌细胞等)产生效应,其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用斐林试剂鉴定后,溶液呈现砖红色。
(3)丙的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能产生胰岛素,但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也就是胰岛素不能使靶细胞(肝细胞、肌细胞等)产生效应,其尿糖浓度高,因而给丙注射胰岛素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

(1)运动初期血糖消耗量多于产生量胰高血糖素
(2)蓝色、砖红色、砖红色乙的胰岛B细胞受损,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血糖浓度高(3)不能胰岛素不能与其受体结合
6、(2010新课标全国高考T29)将同种大鼠分为A、B两组,A组大鼠除去淋巴细胞后,产生抗体的能力丧失;从B组大鼠中获得淋巴细胞并转移到A组大鼠后,发现A组大鼠能够重新获得产生抗体的能力。请回答:
(1)上述实验验可以说明___是免疫反应所需的细胞.
(2)为了证明接受了淋巴细胞的A组大鼠重新获得了产生抗体的能力,需要给A组大鼠注射___,然后检测相应的抗体。
(3)动物体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称为____。在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和编码抗体的基因这四种物质中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是_____。在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这三类细胞中不属于免疫细胞的____。
本题考查免疫学基础知识。
解答此题应注意以下关键点:
(1)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抗体,特异性的与相应抗原结合,产生免疫反应。
(2)免疫系统组成及各组成的具体内容。
(1)A组大鼠除去淋巴细胞后,产生抗体的能力丧失;从B组大鼠中获得淋巴细胞并转移到A组大鼠后,发现A组大鼠能够重新获得产生抗体的能力,说明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是免疫反应需要的细胞。
(2)证明接受了淋巴细胞的A组大鼠重新获得了产生抗体的能力,可以给A组大鼠注射相应抗原,然后检测相应的抗体。
(3)动物体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称为浆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是指体液中存在的具有杀菌效应物质,编码抗体的基因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不属于免疫细胞。

(1)淋巴细胞(或B淋巴细胞)(2)抗原(3)浆细胞编码抗体的基因红细胞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
 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D.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
2.(2011浙江杭州学军中学高三月考)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消化液
B.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内环境的稳态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来维持
D.血红蛋白、神经递质、激素、葡萄糖和CO2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3.右图是人体某项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调节方式的特点是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
B.如果分泌物是胰岛素,则靶细胞可以为肝细胞
C.如果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则靶细胞是肾小管、集合管细胞
D.如果靶细胞为垂体细胞,则分泌细胞可以为甲状腺细胞
4.通常情况下,人大量饮水后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以及尿液中尿素浓度的变化分别是
A.降低降低B.升高升高
C.降低升高D.升高降低
5.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过程有如下几步,其中正确的是
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②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③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④摄水量增加⑤减少尿的排出
A.①→②→④或①→③→⑤B.①→②→③→④→⑤
C.②→①→④→③→⑤D.①→②→④或②→①→③→⑤
6.实验室内有一群基因突变的老鼠,这些老鼠只要按时喂食并且不让它们运动,它们就能维持正常,当它们进食后,它们的血糖浓度会轻微上升,然后下降至一个恒定状态;然而只要让老鼠运动或禁食一餐,它们的血糖浓度就会迅速下降,进而昏迷。这些突变老鼠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A.胰岛B细胞受损
B.胰岛A细胞中胰高血糖素基因缺失
C.无法将血糖合成肝糖原
D.体内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7.(2011江西省安福中学高三月考)3月24日是世界结核病防治日。下列关于结核病的描述正确的是
A.高倍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该菌的遗传物质分部于细胞核内
B.该菌是好氧细菌,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C.该菌感染机体后能快速繁殖,表明其可抵抗溶酶体的消化降解
D.该菌的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内质网加工后由高尔基体分选运输到相应部位
8.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某病原体初次感染人体,人体会产生相应的过敏反应
B.艾滋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属于免疫系统疾病C.体液免疫中每个浆细胞能产生多种特定抗体
D.效应T细胞能直接吞噬侵入细胞的病原体
9.(2011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上摸底联考)预防流感的有效方法是接种流感疫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当向人体注入流感灭活疫苗后,机体发生细胞免疫
B.接种过流感疫苗的健康人不会再患流感
C.从免疫学角度考虑,流感患者可以通过输入淋巴因子进行治疗
D.流感患者可以通过输入流感病毒疫苗进行治疗10.许多流感患者,在不用药的情况下,也可在一周左右的时间痊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流感患者一般会有机体发热的现象,这对机体抗流感是不利的
B.流感病毒和患者的关系是寄生
C.流感患者痊愈与机体的反馈调节有关
D.流感患者的痊愈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都有关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分析下列材料,回答有关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问题。
(1)图1表示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葡萄糖代谢中的相互关系,当血糖浓度降低时,激素①分泌量增加,请根据材料分析:
①1889年科学家发现摘除狗的胰脏后会出现糖尿病症状,因此,他们提出胰脏是分泌“抗糖尿病物质”的器官。同时有人发现阻断动物的胰腺导管后,其腺泡组织变性,胰岛不变化,也不产生糖尿病症状。该现象说明。
②进食后半小时,图中的激素②分泌增加,该激素是由图中的分泌的。
③图中的激素①和激素②都能作用于肝脏,其作用区别在于。
(2)图2表示下匠脑和垂体在人体分泌活动中重要的调节作用。请根据材料分析:
①由图可知,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主要功能是使血浆渗透压,①~⑤过程中属于负反馈的是。
②如果用激素c饲喂小白鼠,再放入密闭容器中,其对缺氧的敏感性将。
(3)下表是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表中a为清水b~f为浓度由低到高的五种油菜素内酯水溶液),请根据材料分析:
该实验结果能否说明油菜素内酯对芹菜生长具有两重性?。理由是。
12.科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的心理应激)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对病毒、真菌
感染的抵抗能力和对肿瘤细胞的监控能力下降,还间接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右下图表
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答问题。
(1)由图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突触前膜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还可通过下丘脑分泌有关激素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
(2)精神因素使T细胞活性下降,为什么会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这会导致免疫系统的功能下降。
(3)维持机体稳态离不开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动物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途径有:一是通过(填三种)等信息分子通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来实现;二是通过细胞间的接触实现信息交流。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是通过这一途径实现的。
(4)若抗体结合到自身红细胞上,造成这些红细胞被吞噬和分解,这在免疫学上称为。
(5)在神经末梢内,兴奋以的形式传导。

一、选择题
1-5BBCAA6-10DCBCA

二、非选择题
11、答案:(1)①糖尿病的产生与胰岛有关,而与腺泡无关②(胰岛)B细胞③激素②促进糖原合成(促进糖转化为非糖物质,促进糖的氧化分解);激素①促进糖原分解或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2)①降低④和⑤②提高
(3)否该实验结果只表明b~f各种浓度均有促进作用,没体现抑制作用
12、答案:⑴释放(分泌)神经递质
⑵(2分)T细胞活性下降后,呈递抗原的能力降低(1分),B细胞增殖分化的浆细胞减少,使抗体生成量减少(1分) 防卫⑶(2分)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或其他合适的答案如CO2、H+,答1个或有错误不给分,答2个得1分,填3个得2分)
细胞间的接触(4)自身免疫病 ⑸神经冲动(或电信号)

1、下列与人体稳态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神经调节
B.肾脏不是内分泌器官,其病变不会直接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C.缺水情况下,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升高,相应地细胞内液渗透压会降低
D.下丘脑在稳态的维持中起重要作用,它和血糖、水、体温的平衡调节都密切相关
选D。本题考查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依靠的是体液内的缓冲物质;肾脏是排泄器官,其病变会引起血浆成分的变化(如尿毒症),从而影响内环境稳态;内环境和细胞内液之间隔着细胞膜,水分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故在各种情况下,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都基本一致;下丘脑既是神经系统,又是内分泌枢纽,在血糖、水、体温的平衡调节中都起重要作用。
2、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着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下列与人体稳态相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血浆中弱酸与相应的强碱盐组成的缓冲物质,维持着pH的相对稳定
B.人体肝脏、肾脏的病变会直接影响到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C.甲亢病人因代谢过于旺盛,其产热量往往高于散热量
D.水、盐代谢的平衡使细胞生活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
选C。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着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尽管甲亢病人代谢过于旺盛,但其产热量仍旧与散热量保持相对平衡。
3、2009年的6月份,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持续高温。若某天中午某冷库工作人员从冷冻车间走到室外后,其生理上不会出现的适应变化是()
A.体温上升
B.机体耗氧量降低
C.皮肤血管舒张
D.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选A。由于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体温保持相对稳定,由寒冷到炎热环境,体温不会上升,但随兴奋的传递,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会增强,机体耗氧量会有所下降。
4、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异体骨髓移植后,康复者的血型有可能发生改变,但不可遗传
B.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加强
C.肝细胞被乙肝病毒感染后,其形态结构和内部生理都会发生改变
D.青霉素皮试中,部分人的注射部位皮肤红肿是组织水肿的一种形式
选B。异体骨髓移植获得的是体细胞,不会遗传,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T细胞均会增殖分化,细胞周期变短。
5、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C.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D.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选B。由图分析知,细胞1是吞噬细胞,细胞2是T细胞,细胞3是B细胞,细胞4是浆细胞,细胞5是记忆细胞,T细胞、B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人体细胞中都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只有细胞4选择性表达控制合成物质a的基因。记忆细胞可以增殖分化。
6、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pH及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正常情况下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人体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能与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化学物质含量会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不仅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还依赖于______调节以清除“非己”成分。该调节方式由______系统来完成。
(4)H5N1型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会使人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反而攻击人体内的正常细胞,导致人体多种器官功能失调,严重者会引发心脏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由该种流感病毒引起的这种免疫疾病,与下列_______的发病原理相同。
A.荨麻疹B.艾滋病
C.风湿性心脏病D.非典型性肺炎
(5)如图为人体血糖来源和去向图示,胰岛素促进图中_____(填编号)过程,胰高血糖素能促进图中_______(填编号)过程。
(1)毛细血管内有血浆,其细胞之间有组织液,因此可以与血浆和组织液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2)由于细胞代谢不断产生代谢废物,同时不断地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因此导致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化学物质含量会发生变化。
(3)内环境稳态不仅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还依赖于免疫调节,免疫调节由免疫系统来完成。
(4)H5N1型流感病毒引起自身免疫疾病,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C选项为自身免疫疾病,而荨麻疹为过敏反应,艾滋病为免疫缺陷病。
(5)胰岛素通过促进图中④⑤⑥的过程,使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②③过程,使血糖浓度升高。
答案:(1)血浆和组织液
(2)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
(3)免疫免疫(4)C(5)④⑤⑥②③
7、如图是维持人体稳态的部分调节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为有关的结构,A、B、C、D为激素,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身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并分泌____________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相应激素运输到甲状腺,最终导致激素[]_____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2)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升高时,丙中____________感知血糖浓度的变化并分泌的[]_____增多;丙中的另一些细胞分泌的[]________减少,从而使体内血糖水平下降到正常水平。
(3)下丘脑还能调节人体的水盐平衡。如果饮水过多,则垂体分泌的_________量减少。该激素的靶细胞是集合管和肾小管细胞,靶细胞靠__________识别并与该激素结合。
(4)人体体温、血糖、水盐的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的,这类调节方式叫____________。
图示中显示了以下丘脑为调节枢纽的人体稳态的部分调节,当身体受寒冷刺激时,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的神经分泌部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运输到甲状腺,最终导致[A]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多,再运输到相关器官增加产热;当血糖含量升高时,丙胰岛中的胰岛B细胞感知这一变化并分泌[B]胰岛素,使血糖浓度降低;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C]胰高血糖素将会减少;下丘脑在调节水盐平衡时,如果饮水过多,下丘脑中血浆渗透压下降,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集合管和肾小管对水重吸收量减少,尿量增多,该激素是被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并作用于靶细胞的;这种通过神经—体液来调节水盐、体温及血糖稳态的方式称为反馈调节。
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甲状腺激素
(2)胰岛B细胞[B]胰岛素[C]胰高血糖素
(3)抗利尿激素受体(糖蛋白)
(4)反馈调节

精选阅读

2011届高考生物知识点复习细胞


二细胞(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

一、认识各种细胞

1、原核细胞

2、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大小

细胞壁

细胞器

有无核膜(本质区别)

染色体的有无

基因结构

转录和翻译是否在同一位置

生物例子

动物细胞、植物细胞、低等植物细胞图像的识别

○1如何区别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

○2如何区别高等植物细胞与低等植物细胞?

○3如何区别显微结构图像与亚显微结构图像?

○4如何区别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二、认识细胞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功能:

细胞内所有的膜的化学成分和结构都完全相同吗?

结构特点:原因:

哪些现像可以说明这个特点?

功能特点:原因:

此特点与生物和非生物界的差异性有什么关系?

细胞膜所能吸收的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和什么有关?

膜功能的复杂程度和什么有关?

8种细胞器按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比较

分布植物特有的细胞器

动物和低等植物特有的细胞器

结构不具膜结构的

具单层膜结构的

具双层膜结构的

显微镜下可见的

成分含DNA的

含RNA的

含色素的

功能能产生水的

能产生ATP的

能复制的

能合成有机物的

与有丝分裂有关的

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有关

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

细胞核

核孔的作用:

核孔具有选择透过性吗?

细胞核的作用:

生物膜系统

生物膜系统的作用:

研究生物膜的意义:

三、认识由细胞构成的各种结构

1、植物:

2、动物

动物体各器官系统在生物体物质运输中的作用

请在上图上用箭头画出氧气、二氧化碳、葡糖及其它代谢废物的运输途径

四、认识细胞所经历的一些生命历程

1、细胞增殖

(1)、有丝分裂

在这个过程中遗传物质形态和名称上的变化

染色体的DNA、染色体、染色单体数量变化及其它曲线图:

(一个染色体中DNA分子数量曲线,着丝点距离曲线)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动物细胞有比分裂的不同点:

对比时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动物细胞有丝分裂

(2)减数分裂

染色体和DNA数量的变化曲线图

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对比:

○1、共同点

○2、不同点

在此过程中细胞质的分配有什么特点?

细胞质中的基因在此过程中的分配有什么特点?

观察下面的图找出有丝分裂图像和减数分裂图像的特点

前期中期后期

有丝

减I

减II

小小练习一下:看图写出属于什么分裂及相关

图形时期同源染色体(对)数染色体

(条)数DNA分子

(个)数染色单体

(条)数染色体组数(组)

(3)无丝分裂

2、细胞分化

高度分化了的细胞具不具有全能性?

全能性高低和分化程度的关系?

比较受精卵、卵细胞、胚胎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肌肉细胞全能性大少。

五、我们用细胞的功能和特性可以做点什么?

请在下面写出胚胎移植的过程

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的比较

植物组织培养动物细胞培养

原理

培养基

结果

应用

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比较

植物体细胞杂交单克隆抗体制备

原理

融合前的处理

促融的方法

目的

六、相关实验总结

○1、获得纯净的细胞膜

○2、膜成分的验证

○3、膜的流动性

○4、膜的选择透过性

○5、细胞结构的完整性是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基础(变形虫)

○6、细胞核是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7、观察细胞质流动

○8、观察有丝分裂

实验步骤

标明下图中A-E细胞所处的时期

在此图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数量最多?原因是什么?

显微镜相知识

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知识考点人体的稳态与免疫复习教案


考点一.人体的稳态与免疫
一、内环境与稳态
1.内环境
(1)组成:
(2)作用: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稳态
(1)含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相对稳定的状态。
(2)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
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
平衡原因来源=去路产热=散热吸收量=排出量
神经调节下丘脑感知血糖变化并通过神经支配胰岛A(α)细胞、胰岛B(β)细胞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冷(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皮肤血管、汗腺、甲状腺、肾上腺、立毛肌等)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渗透压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肾小管和集合管);渗透压升高时可在大脑皮层形成渴觉
参与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抗利尿激素
共同点反馈调节;神经—体液共同调节;调节的神经中枢都位于下丘脑
三、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
免疫类型
比较项目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概念抗原被体液中的相应抗体消灭的过程抗原被相应免疫细胞消灭的过程
作用对象体液中的抗原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或异常细胞(即靶细胞)
作用方式效应B(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2.免疫失调
(1)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
(2)过敏反应
特点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②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四、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1.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致病机理: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并寄生在T淋巴细胞内,患者的免疫系统最终完全瘫痪,功能瓦解,使患者无法抵抗其他病菌、病毒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
3.HIV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考点二.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人体的神经调节
1.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它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3.神经调节过程
考点三.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1.生长素发现实验的相关结论
(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2)产生生长素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3)向光弯曲的部位—尖端下面的一段。
(4)生长素可穿过琼脂片向下运输。
2.作用特点——两重性
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较高时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二、其他植物激素
名称合成部位生理功能
赤霉素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根尖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根冠和萎蔫的叶片等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植物体各个部位促进果实成熟
三、植物激素的应用
1.棉花摘心整枝,果树整形。
2.防止果实和叶片脱落,促进结实。
3.获得无子果实。
4.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考点四.生物与环境
一、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种群数量的变化
(1)变化趋势:包括数量的增加、减少、波动和平衡等。
(2)增长曲线
项 目“J”型曲线“S”型曲线
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无限(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环境资源有限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数量连续增加,Nt=N0λt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后停止增长,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种群增长率保持稳定先增大后减小
K值的有无无有
二、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的演替
项目内 容
物种组成动物、植物、微生物
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演替类型初(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2)营养结构的特点
①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最高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
②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③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
四、生态系统的功能
1.能量流动
(1)起点: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3)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物质循环
(1)参与循环的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
(2)循环范围:生物圈内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3)循环特点:反复利用、循环流动、全球性。
3.信息传递
(1)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2)作用
①维持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生物种群的繁衍;
②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01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热点讲析:人体稳态和免疫考向指南


201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热点讲析:第10讲人体稳态和免疫考向指南
一内环境与稳态
命题热点(1)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2)血浆pH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体温调节
命题角度此类问题在高考中常从以下角度考查:一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二是通过模型图解考查水盐、血糖及体温调节过程;三是结合生活实际中的糖尿病、脱水病、免疫病等实例,考查稳态及其意义
[例1] (2011江苏高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解析] 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免疫调节,意在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抗原与抗体的结合主要发生在血液中,其液体部分属于内环境;血浆中含有CO2、尿素等,组织液中含有神经递质;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很大,但组织液渗入淋巴的量较少;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内环境中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答案] D
[例2] (2011海南高考)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
B.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C.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
D.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解析] 下丘脑的某些细胞能分泌激素,具有内分泌功能;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具有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能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并通过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来调节甲状腺的功能。
[答案] D
1.内环境中不能存在的物质
(1)存在于细胞内(不分泌出细胞)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膜上的载体等。
(2)存在与人体外界环境相通的腔中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呼吸道、消化道中的物质。
2.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功能归纳
(1)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盐代谢平衡。
(2)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3)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4)调节:下丘脑可参与多种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
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调节渗透压),与生物节律等的调节有关
二免疫人体健康
命题热点(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
(2)与免疫相关的疾病分析
命题角度此类问题在高考中主要从以下角度考查:一是考查免疫过程中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物质的功能;二是考查与免疫有关的实验设计
[例3] (2011全国卷)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浆)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解析] 在体液免疫中,抗原被吞噬细胞处理后将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传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淋巴细胞,使其分裂分化成效应B(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注射抗原能使动物发生体液免疫产生抗体,获得对特定抗原的免疫能力。
[答案] C
[例4] (2011北京高考)实验一:用不带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如下特异性免疫实验,过程如图1,结果如图2。
(1)实验中,对B组小鼠的处理是作为A组小鼠的_____处理。
(2)从图2可知,Ⅱ组与Ⅳ组相比,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________,说明血清中的________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注射来自A组小鼠的T细胞后,在4天内Ⅰ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________,说明该组T细胞(活化T细胞)________细菌数量的增长。由此推测该细菌生活在________。
(3)实验中,Ⅰ~Ⅳ组小鼠感染的是________,感染的时间是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________天。
实验二:在体外观察小鼠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一种吞噬细胞)对细菌X的杀伤力,结果如图3。
图3 实验二结果图
(4)由图3可知,能有效杀伤细菌X的是________细胞,而
不是活化T细胞。
(5)有人假设,活化T细胞释放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
若用体外实验验证该假设,实验组应选择的实验材料包括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
a.培养过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b.培养过巨噬细胞的培养液
c.A组小鼠的巨噬细胞d.B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e.培养过未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f.细菌X
(6)该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在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设置以及设计分析实验的能力。(1)图1中B组注射生理盐水是与A组注射细菌X形成对照;(2)从图2可知Ⅱ组与Ⅳ组的小鼠脾脏中活细菌的数量增长趋势基本相同,而Ⅱ组小鼠注射过血清,其内有细菌X相应的抗体,故说明血清中的抗体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Ⅰ组注射了来自A组小鼠的活化T细胞即效应T细胞,由图2可知4天内Ⅰ组小鼠脾脏内的活细菌数量几乎无变化,可见活化T细胞即效应T细胞能抑制细
菌数量的增长。效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故该细菌寄生在细胞内部。(3)分析图2可知,Ⅰ~Ⅳ组小鼠感染的是细菌X,图2中是从第2天开始4组小鼠的脾脏内活细菌的数量出现不同变化趋势,故感染细菌X应是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前1天。(4)分析图3曲线,活化巨噬细胞对细菌X的杀伤力最强。(5)因假设是活化T细胞释放了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故实验组选择的材料应是培养过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用其培养由体内没有活化T细胞的B组小鼠分离出来的巨噬细胞,观察其对细菌X的杀伤力。(6)这一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小鼠抗细菌X的免疫应答机理。
[答案] (1)对照 (2)相同 抗体 无明显变化 抑制 细胞内 (3)细菌X 前1 (4)活化巨噬 (5)a、d、f
(6)小鼠抗细菌X的免疫应答
1.体液免疫中抗体的作用
抗体与病毒结合,使病毒失去与寄主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能力;与抗原结合后,使其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从而使抗原失去活动能力。
2.淋巴因子的产生及作用
受到抗原刺激的T细胞可以分泌淋巴因子;淋巴因子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如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判断方法
(1)根据抗原经吞噬细胞处理后的方向:如果大部分抗原需
要一种细胞呈递才刺激相关细胞,则为体液免疫;如果抗原直接刺激相关细胞而不用另一种细胞呈递,则为细胞免疫。
(2)根据免疫的结果:如果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
中隐藏的抗原,则为细胞免疫;如果两种成分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则为体液免疫。
(3)根据抗原的种类:如果抗原只进入体液,则为体液免
疫;如果抗原进入组织细胞内,则为细胞免疫。
2011年3月,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外泄,导致核电站附近的各种食物受到放射性污染。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人体食入被污染的食物后,体内染色体、免疫系统会受到损伤,甚至对人体有着致命性的危害,例如日本核辐射放出的碘-131和铯-137都会导致癌症发生。
(1)可以命制选择题,考查免疫细胞的功能或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
(2)可以命制实验分析题,考查外界某种因素对免疫系统的危害,也可考查某种免疫细胞在免疫过程中起的作用。
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核辐射损伤很敏感,主要表现在核辐射会诱导免疫细胞凋亡。人白细胞介素18(IL18)能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某科研小组开展了“IL18对核辐射诱导小鼠脾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选取若干实验小鼠,随机分成三组:①组无辐射损伤;②组辐射损伤(60Co照射,下同);③组先辐射损伤,1天后注射IL18。14天后分别取各组小鼠脾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培养了0h、12h、24h、48h后,进行细胞凋亡检测,得到的细胞凋亡相对值如下表:
组别处理方法0h12h24h48h
①无辐射损伤0.0460.0560.0480.038
②辐射损伤0.4600.4200.5300.520
③辐射损伤+IL180.2390.2650.2790.269
(1)选择脾细胞作为本实验材料,是因为脾脏是机体重要的________器官。已知IL18是一种淋巴因子,淋巴因子与________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2)细胞凋亡是由遗传机制决定的________死亡。从表中数据可知,细胞凋亡相对值越小,说明发生凋亡的脾细胞数目越________;从________(组别)两组数据可知,IL18对脾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
(3)科研小组还设置了第④组实验,方法是先注射IL18,3天后,进行辐射损伤,14天后的实验操作同前三组。与第③组相比,设置第④组的目的是________。
[解析] (1)本实验选择脾细胞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脾脏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由于细胞凋亡严格地受到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从表中数据看,②③组的脾细胞都是经过辐射损伤处理过的细胞,但③组与②组相比,后来增加了IL18处理,经过IL18处理后,细胞凋亡相对值减小,说明发生凋亡的脾细胞数目越少,从而可以说明IL18能抑制脾细胞凋亡。(3)设置第④组实验的目的是比较核辐射前后注射IL18对抑制脾细胞凋亡的影响。
[答案] (1)免疫 抗体(溶菌酶)(2)编程性(程序性) 少 ②③
(3)比较核辐射前后注射IL18对抑制脾细胞凋亡的影响

2011届高考生物知识点复习细胞代谢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2011届高考生物知识点复习细胞代谢”,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011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二细胞代谢

小专题一物质跨膜运输与酶和ATP

核心考点整合

考点整合一:物质跨膜运输

1.物质运输方式的比较

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大分子和颗粒物质

自由

扩散协助

扩散主动

运输胞吞

(内吞)胞吐

(外排)

运输

方向高浓度→

低浓度高浓度→

低浓度低浓度→

高浓度细胞外

→内细胞内

→外

运输

动力浓度差浓度差能量

(ATP)能量

(ATP)能量

(ATP)

载体不需要需要需要不需要不需要

实例水、CO2、O2、甘油、乙醇红细胞吸收葡萄糖K+、Ca2+、Mg2+,小肠吸收氨基酸、葡萄糖白细胞吞噬病菌、变形虫吞食食物颗粒胰腺细胞分泌胰岛素

2.影响物质运输速率的因素

(1)物质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2)O2浓度

特别提示:①乙图中,当物质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受运载物质载体数量的限制,细胞运输物质的速率不再增加。

②丁图中,当O2浓度为0时,细胞通过无氧呼吸供能,细胞也可吸收物质。

(3)温度

温度可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和有关酶的活性,因而影响物质运输速率。低温会使物质跨膜运输速率下降。

(2010广东卷,1)下图是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某矿质离子示意图。据图判断,该离子跨膜进入根毛细胞的方式为

A.自由扩散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D.被动运输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的方式,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分析能力。分析图示可知,矿质离子的运输方向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协助,还消耗能量,故为主动运输。

[答案]C

[知识总结]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快速确认技巧:(1)是否消耗能量:只要运输耗能就为主动运输,即使是由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输;(2)可否逆浓度梯度:只要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运输,就是主动运输;(3)是否需要载体:不需要载体就是自由扩散,需要载体则通过浓度、能量进一步作出判断。

(2010成都质检)在水池中沉水生活的丽藻,其细胞里的K+浓度比池水里的K+浓度高1065倍。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随着池水中富营养化程度的提高,K+进入丽藻加快

B.池水中好氧细菌大量繁殖时,K+难以进入丽藻

C.池水中厌氧细菌大量繁殖时,K+难以进入丽藻

D.池水中鱼虾较多时,K+难以进入丽藻

[解析]根据题中的信息可以判断,K+进入丽藻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协助,需要消耗能量,而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主要是有氧呼吸)。大量厌氧细菌能在池中繁殖,说明池中缺少氧气,丽藻的呼吸作用受到抑制,所以K+难以进入丽藻。

[答案]C

考点整合二:酶

1.酶催化活性的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生成量。

2.影响酶催化效率的因素的研究方法

(1)自变量:要研究的因素。

(2)因变量:酶的催化效率。

(3)无关变量:除自变量外其他影响酶催化活性的因素都为无关变量,在实验设计过程中,除自变量外应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实验研究要做到科学和严谨。

3.影响酶催化活性的因素

(1)酶浓度

在有足够多的底物而又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的浓度成正比,如图所示。

(2)底物浓度

当酶浓度、温度、pH等恒定时,在底物浓度很低的范围内,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限度时,所有的酶全部参与催化,反应速率达到最大,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也不会增加了,如图所示。

(3)pH

每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表现出活性,其中酶的活性最强时的pH即为该酶的最适pH。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活,且该种变性是不可逆的,如图所示。

(4)温度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其中反应速率最快时的温度即为该种酶的最适温度。温度偏高或偏低,都会使酶的活性降低,温度过高甚至会使酶失去活性,如图所示。

特别提示:高温使酶失活是由于破坏了酶的分子结构,即使恢复到最适温度,该酶的活性也不会恢复,而低温条件不会破坏酶的分子结构,在恢复至适宜温度时,酶的活性可以恢复。

4.教材中常见的酶及其作用

酶的名称酶的作用

唾液淀粉酶、胰淀粉酶、肠淀粉酶催化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催化蛋白质分解为多肽

DNA酶催化DNA水解为脱氧核苷酸

纤维素酶催化分解纤维素

果胶酶催化分解果胶

酪氨酸酶催化利用酪氨酸合成黑色素

解旋酶催化DNA双链之间的氢键断开

逆转录酶催化以RNA为模板合成DNA

RNA聚合酶催化DNA分子转录RNA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DNA形成黏性末端

DNA连接酶将DNA分子黏性末端连接起来

(2009宁夏理综、辽宁理综)如图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当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下降

B.当反应温度由t1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

C.酶活性在t2时比t1高,故t2时更适合酶的保存

D.酶活性在t1时比t2低,表明t1时酶的空间结构破坏更严重

[解析]在最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当反应温度由t1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故B正确。当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也逐渐上升,故A错误。当温度超过最适温度后,随温度的升高酶逐渐变性失活,而在温度低于最适温度时,随温度的降低酶的活性减弱,但酶的分子结构并没有被破坏,因此酶适于在低温下保存,故C.D两项均错误。

[答案]B

[知识总结]与酶相关的常见误区明示

项目正确说法错误说法

化学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产生细胞一般来说,凡是活细胞都能产生酶(不考虑成熟红细胞)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才能产生

合成原料氨基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合成场所核糖体,细胞核核糖体

生理功能生物催化剂,只起催化作用酶具有调节、催化等多种功能

来源生物体内合成有的来源于食物

作用场所既可在细胞内,也可在细胞外发挥作用只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

温度影响低温影响酶的活性,不破坏酶的结构,但高温使酶失活低温引起酶的变性失活

(2010合肥质检)下图1表示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示意图,图2的实线表示在温度为a的情况下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图,则当温度增加一倍时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是

A.曲线1B.曲线2

C.曲线3D.曲线4

[解析]最大生成物的量与温度无关。从图1中可以看到,温度为2a时的酶促反应速率比a时要高,所以在温度为2a时,生成物量达到最大值所需的时间要比a时短,根据图2可以看出只有曲线2符合。

[答案]B

考点整合三:ATP的结构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1.ATP的结构简式

结构简式可以写为A—P~P~P,其中A代表的是腺嘌呤与核糖结合形成的腺苷,~代表高能磷酸键。

另外,要注意将ATP的结构简式和与遗传相关的DNA.RNA的结构简式中的不同部位的“A”进行区分,如下图中圆圈部分所代表的分别是:①腺苷、②腺嘌呤、③腺嘌呤脱氧核苷酸、④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2.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图解分析

3.生物与能量归纳

(1)光能是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植物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2)光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以有机物为载体通过食物链而流动。

(3)生物不能直接利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只有当有机物氧化分解后将能量转移到ATP中,才可用于生命活动。

(4)能量一经利用,即从生物界中消失。

(5)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6)ATP的分解是一种水解反应,催化该反应的酶属于水解酶;生成ATP的反应是一种合成反应,催化该反应的酶属于合成酶。

(7)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是储存于高能磷酸键中的化学能,可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光反应阶段合成的ATP只用于暗反应);而ATP所需的能量则主要来自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化学能或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光能。

(8)病毒等少数种类的微生物不能独立进行代谢活动,其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来自宿主细胞的代谢。

(2010海淀区质检)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氧条件下,植物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中ATP的惟一来源

B.有氧状态下,谷氨酸棒状杆菌在线粒体内合成ATP

C.ATP分子由1个腺苷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

D.有氧条件下,植物根毛细胞的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都能产生AT

[解析]植物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可以产生ATP,在无氧条件下,细胞通过无氧呼吸也可产生ATP,故A错误。谷氨酸棒状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含线粒体,故B错误。根毛细胞中不含叶绿体,故D错误。

[答案]C

[知识总结]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并不是可逆反应,两过程反应的场所、条件、反应式中的“能量”均不同,具体如下:

项目ATP合成ATP水解

反应式

场所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细胞内所有需要能量进行生命活动的结构

条件由ATP合成酶催化由ATP水解酶催化

能量来源合成ATP的能量主要来自光能(光合作用)和化学能(细胞呼吸)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是储存在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

能量去路储存在ATP中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2010临沂模拟)如图为ATP的结构和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1中的A代表的是腺嘌呤,b、c为高能磷酸键

B.ATP生成ADP时图1中的c键断裂并释放能量

C.ATP与ADP相互转化过程中物质是可逆的,能量不可逆

D.酶1、酶2具有催化作用,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解析]ATP是由腺苷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的,腺苷由一分子的腺嘌呤和一分子的核糖组成;酶具有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同时作用的条件要温和,所以要受到温度,酸碱度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答案]D

高考链接

1.(2010天津卷,4)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主动运输过程中,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和ATP提供能量

B.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不再进行葡萄糖的跨膜运输

C.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外流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

D.抗体分泌过程中,囊泡膜经融合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

解析:本题考查与物质运输相关的生理过程及各自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主动运输消耗能量且需要载体,故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和ATP供能;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内仍进行新陈代谢,需要吸收葡萄糖将其分解供能;质壁分离时,细胞失水,从而导致细胞液浓度升高,细胞内渗透压升高;抗体的本质为蛋白质,通过胞吐方式运输到细胞外,该过程中由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膜与细胞膜融合将抗体释放到细胞外。

答案:B

2.(2010山东卷,3)下图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穿)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方式a运输

B.与方式a有关的载体蛋白覆盖于细胞膜表面

C.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

D.抑制细胞呼吸对方式a和b的转运速率均有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跨(穿)膜运输的方式,意在考查考生对物质跨(穿)膜运输方式的理解、运用和识图的能力。由图可知,曲线a表示物质的转运速度与被转运分子的浓度成正比,因此曲线a表示的是自由扩散的跨膜运输方式;曲线b表示在一定范围内物质的转运速率与被转运分子的浓度成正比,而超过一定的范围,物质的转运速率与被转运分子的浓度无关,这时候主要受细胞膜上载体数量的限制,因此曲线b表示的是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的跨膜运输方式。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因此A选项错误;方式a表示的是自由扩散,如果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那么与之有关的载体蛋白应贯穿于细胞膜中构成蛋白质通道,所以B选项错误;抑制细胞呼吸对方式b的转运速率有影响,而对方式a的转运速率无影响,因此D选项不正确。

答案:C

3.(2010山东卷,5)溶酶体具有细胞内消化功能,其内部水解酶的最适pH在5.0左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是由核糖体合成的

B.溶酶体执行功能时伴随其膜组分的更新

C.细胞质基质中的H+被转运到溶酶体内需消耗能量

D.正常生理状态下溶酶体对自身机体的细胞结构无分解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溶酶体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溶酶体内的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是由核糖体合成的,因此A选项正确。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吞进入溶酶体,有的通过膜融合形式进入,改变溶酶体的膜组分,所以B选项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溶酶体内的水解酶的最适pH在5.0左右,因而细胞质基质中的H+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被转运到溶酶体内需消耗能量,因而C选项正确。正常生理状态下机体的衰老细胞、破损细胞等,通过溶酶体的作用被分解,所以D选项错误。

答案:D

4.(2010上海卷,5)下图表示生物体内的某化学反应,下列有关该反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需要解旋酶B.属于水解反应

C.会有能量变化D.反应速度与温度有关

解析:本题考查蛋白质的水解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分析能力。分析图形可知,该图可表示肽酶催化肽键断裂的水解过程,水解需要肽酶的催化作用,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故反应速度与温度有关;水解过程中肽键断裂,会引起能量的变化。解旋酶用于DNA分子中氢键的断裂。故A错误。

答案:A

5.(2010上海卷,17)下列有关人体中酶和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和激素都是蛋白质

B.酶和激素都与物质和能量代谢有关

C.酶和激素都由内分泌细胞分泌

D.酶和激素都要释放到血液中才能发挥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酶与激素的异同,意在考查考生的辨别比较能力。A项中少数酶是RNA,只有部分激素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是蛋白质;B项中酶能催化物质和能量代谢,而激素对物质和能量代谢的相关反应起调节作用;C项中人体的酶并非由内分泌细胞分泌;D项中酶不一定需释放到血液中,有的酶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答案:B

6.(2010上海卷,20)右图为显微镜下某植物细胞在30%蔗糖溶液中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若将细胞置于清水中,A仍保持不变

B.若该细胞处于40%蔗糖溶液中,B/A值将变小

C.B/A值能表示细胞失水的程度

D.A.B分别表示细胞和液泡的长度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过程,意在考查考生对实验现象的理解分析能力。图示为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的植物细胞。因细胞壁的伸缩性很小,故若将该细胞置于清水中,A仍将保持不变。若在40%的蔗糖溶液中,与图示相比,A不变,但因失水更多而B变小,所以B/A将变小,可见B/A值能表示细胞失水的程度。图中A表示的是细胞长度,但B表示的并不是液泡的长度,而是失水后的原生质体的长度。

答案:D

7.(2010上海卷,22)如图表示细胞中某条生化反应链,图中E1~E5代表不同的酶,A~E代表不同的化合物。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若E1催化的反应被抑制,则A的消耗速度加快

B.若E5催化的反应被抑制,则B积累到较高水平

C.若E3的催化速度比E4快,则D的产量比E多

D.若E1的催化速度比E5快,则B的产量比A多

解析:本题考查一系列酶促反应相互之间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A项,若E1催化的反应被抑制,则A的消耗速度变慢;B项,因E2催化的反应并没有被抑制,所以B不一定会积累到较高水平;D项,因B还会被E2催化反应,故E1的催化速度比E5快时,B的产量也不一定比A多。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