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热点讲析:人体稳态和免疫考向指南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7

201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热点讲析:人体稳态和免疫考向指南。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201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热点讲析:人体稳态和免疫考向指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热点讲析:第10讲人体稳态和免疫考向指南
一内环境与稳态
命题热点(1)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2)血浆pH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体温调节
命题角度此类问题在高考中常从以下角度考查:一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二是通过模型图解考查水盐、血糖及体温调节过程;三是结合生活实际中的糖尿病、脱水病、免疫病等实例,考查稳态及其意义
[例1] (2011江苏高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解析] 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免疫调节,意在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抗原与抗体的结合主要发生在血液中,其液体部分属于内环境;血浆中含有CO2、尿素等,组织液中含有神经递质;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很大,但组织液渗入淋巴的量较少;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内环境中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答案] D
[例2] (2011海南高考)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
B.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C.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
D.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解析] 下丘脑的某些细胞能分泌激素,具有内分泌功能;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具有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能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并通过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来调节甲状腺的功能。
[答案] D
1.内环境中不能存在的物质
(1)存在于细胞内(不分泌出细胞)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膜上的载体等。
(2)存在与人体外界环境相通的腔中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呼吸道、消化道中的物质。
2.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功能归纳
(1)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盐代谢平衡。
(2)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3)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4)调节:下丘脑可参与多种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
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调节渗透压),与生物节律等的调节有关
二免疫人体健康
命题热点(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
(2)与免疫相关的疾病分析
命题角度此类问题在高考中主要从以下角度考查:一是考查免疫过程中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物质的功能;二是考查与免疫有关的实验设计
[例3] (2011全国卷)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浆)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解析] 在体液免疫中,抗原被吞噬细胞处理后将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传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淋巴细胞,使其分裂分化成效应B(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注射抗原能使动物发生体液免疫产生抗体,获得对特定抗原的免疫能力。
[答案] C
[例4] (2011北京高考)实验一:用不带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如下特异性免疫实验,过程如图1,结果如图2。
(1)实验中,对B组小鼠的处理是作为A组小鼠的_____处理。
(2)从图2可知,Ⅱ组与Ⅳ组相比,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________,说明血清中的________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注射来自A组小鼠的T细胞后,在4天内Ⅰ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________,说明该组T细胞(活化T细胞)________细菌数量的增长。由此推测该细菌生活在________。
(3)实验中,Ⅰ~Ⅳ组小鼠感染的是________,感染的时间是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________天。
实验二:在体外观察小鼠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一种吞噬细胞)对细菌X的杀伤力,结果如图3。
图3 实验二结果图
(4)由图3可知,能有效杀伤细菌X的是________细胞,而
不是活化T细胞。
(5)有人假设,活化T细胞释放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
若用体外实验验证该假设,实验组应选择的实验材料包括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
a.培养过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b.培养过巨噬细胞的培养液
c.A组小鼠的巨噬细胞d.B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e.培养过未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f.细菌X
(6)该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在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设置以及设计分析实验的能力。(1)图1中B组注射生理盐水是与A组注射细菌X形成对照;(2)从图2可知Ⅱ组与Ⅳ组的小鼠脾脏中活细菌的数量增长趋势基本相同,而Ⅱ组小鼠注射过血清,其内有细菌X相应的抗体,故说明血清中的抗体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Ⅰ组注射了来自A组小鼠的活化T细胞即效应T细胞,由图2可知4天内Ⅰ组小鼠脾脏内的活细菌数量几乎无变化,可见活化T细胞即效应T细胞能抑制细
菌数量的增长。效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故该细菌寄生在细胞内部。(3)分析图2可知,Ⅰ~Ⅳ组小鼠感染的是细菌X,图2中是从第2天开始4组小鼠的脾脏内活细菌的数量出现不同变化趋势,故感染细菌X应是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前1天。(4)分析图3曲线,活化巨噬细胞对细菌X的杀伤力最强。(5)因假设是活化T细胞释放了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故实验组选择的材料应是培养过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用其培养由体内没有活化T细胞的B组小鼠分离出来的巨噬细胞,观察其对细菌X的杀伤力。(6)这一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小鼠抗细菌X的免疫应答机理。
[答案] (1)对照 (2)相同 抗体 无明显变化 抑制 细胞内 (3)细菌X 前1 (4)活化巨噬 (5)a、d、f
(6)小鼠抗细菌X的免疫应答
1.体液免疫中抗体的作用
抗体与病毒结合,使病毒失去与寄主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能力;与抗原结合后,使其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从而使抗原失去活动能力。
2.淋巴因子的产生及作用
受到抗原刺激的T细胞可以分泌淋巴因子;淋巴因子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如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判断方法
(1)根据抗原经吞噬细胞处理后的方向:如果大部分抗原需
要一种细胞呈递才刺激相关细胞,则为体液免疫;如果抗原直接刺激相关细胞而不用另一种细胞呈递,则为细胞免疫。
(2)根据免疫的结果:如果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
中隐藏的抗原,则为细胞免疫;如果两种成分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则为体液免疫。
(3)根据抗原的种类:如果抗原只进入体液,则为体液免
疫;如果抗原进入组织细胞内,则为细胞免疫。
2011年3月,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外泄,导致核电站附近的各种食物受到放射性污染。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人体食入被污染的食物后,体内染色体、免疫系统会受到损伤,甚至对人体有着致命性的危害,例如日本核辐射放出的碘-131和铯-137都会导致癌症发生。
(1)可以命制选择题,考查免疫细胞的功能或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
(2)可以命制实验分析题,考查外界某种因素对免疫系统的危害,也可考查某种免疫细胞在免疫过程中起的作用。
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核辐射损伤很敏感,主要表现在核辐射会诱导免疫细胞凋亡。人白细胞介素18(IL18)能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某科研小组开展了“IL18对核辐射诱导小鼠脾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选取若干实验小鼠,随机分成三组:①组无辐射损伤;②组辐射损伤(60Co照射,下同);③组先辐射损伤,1天后注射IL18。14天后分别取各组小鼠脾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培养了0h、12h、24h、48h后,进行细胞凋亡检测,得到的细胞凋亡相对值如下表:
组别处理方法0h12h24h48h
①无辐射损伤0.0460.0560.0480.038
②辐射损伤0.4600.4200.5300.520
③辐射损伤+IL180.2390.2650.2790.269
(1)选择脾细胞作为本实验材料,是因为脾脏是机体重要的________器官。已知IL18是一种淋巴因子,淋巴因子与________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2)细胞凋亡是由遗传机制决定的________死亡。从表中数据可知,细胞凋亡相对值越小,说明发生凋亡的脾细胞数目越________;从________(组别)两组数据可知,IL18对脾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
(3)科研小组还设置了第④组实验,方法是先注射IL18,3天后,进行辐射损伤,14天后的实验操作同前三组。与第③组相比,设置第④组的目的是________。
[解析] (1)本实验选择脾细胞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脾脏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由于细胞凋亡严格地受到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从表中数据看,②③组的脾细胞都是经过辐射损伤处理过的细胞,但③组与②组相比,后来增加了IL18处理,经过IL18处理后,细胞凋亡相对值减小,说明发生凋亡的脾细胞数目越少,从而可以说明IL18能抑制脾细胞凋亡。(3)设置第④组实验的目的是比较核辐射前后注射IL18对抑制脾细胞凋亡的影响。
[答案] (1)免疫 抗体(溶菌酶)(2)编程性(程序性) 少 ②③
(3)比较核辐射前后注射IL18对抑制脾细胞凋亡的影响

扩展阅读

201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热点讲析:生物的进化


201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热点讲析:第九讲生物的进化
考向指南
一现代生物进化论
命题热点(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2)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比较
命题角度此类问题常从以下角度考查:一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二是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生物适应性和新物种形成的分析
[例1] (2011苏、锡、常、镇四市模拟)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如下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图中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则Z是隔离
B.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可认为,有利性状在蜥蜴个体世代间不断保存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岛上蜥蜴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
D.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共同组成为一个种群
[解析] 隔离导致新物种的产生;自然选择过程中保存有利性状,淘汰不利性状;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是两个物种,不能共同组成一个种群。
[答案] D
[例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
23
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新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 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D.①②③⑤⑦
[解析]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没有从根本上解释进化的原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基因的角度解释了进化的原因,①⑤⑥正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单位,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及繁殖的基本单位,所以②正确。
[答案] C
(1)达尔文认为环境条件对生物变异不是诱导而是选择,生
物产生了大量不定向变异后,由环境决定其生存与否,即变异在前,选择在后。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无论是环境的选择还是种群内部
发生突变、迁移等,一切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必将引起生物的进化。
二进化与基因频率
命题热点(1)基因频率与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关系
(2)基因频率的计算
命题角度此类问题在高考中常从以下角度考查:一是通过进化与基因频率的关系考查进化的实质;二是结合遗传规律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
[例3] (2011江苏高考)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特点。生物变异的方向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故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是随着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大的。
[答案] C
[例4] (2011广东高考)登革热病毒感染蚊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蚊子在叮咬人时将病毒传染给人,可引起病人发热、出血甚至休克。科学家拟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传播。
(1)将S基因转入蚊子体内,使蚊子的唾液腺细胞大量表达S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制。为了获得转基因蚊子,需要将携带S基因的载体导入蚊子的__________细胞。如果转基因成功,在转基因蚊子体内可检测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科学家获得一种显性突变蚊子(AABB)。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A基因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1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________,F2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________。
(3)将S基因分别插入到A、B基因的紧邻位置(如图),将该纯合的转基因雄蚊释放到野生型群体中,群体中蚊子体内病毒的平均数目会逐代________,原因是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基因频率等知识,意在考查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获得转基因动物,受体细胞一般是受精卵。如果转基因成功,目的基因(S基因)能进行复制和表达,所以在蚊子体内可检测出S基因、S蛋白以及S基因转录的mRNA。(2)AABB×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F1中A基因的频率为50%,F1随机交配,F2中有致死现象,即基因型为A-bb(3/16)和aaB-(3/16)的个体死亡,则F2存活个体中AA∶Aa∶aa=3∶6∶1,故F2中A基因的频率为60%。(3)群体中S基因频率逐代升高,而S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以抑制蚊子体内病毒的增殖,使蚊子体内的病毒平均数逐代减少。
[答案] (1)受精卵 S基因 S基因的RNA S蛋白(2)50% 60%(3)下降 群体中S基因频率逐代升高,而S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以抑制蚊子体内病毒的增殖
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
(1)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
A%=AA%+1/2×Aa%
a%=aa%+1/2×Aa%
(2)已知基因频率求基因型频率
若A%=p,a%=q,
则:AA%=p2,aa%=q2,Aa%=2pq
2011年夏季,发生在德国的耐药性大肠杆菌疫情已导致数千人感染。这再一次警示我们,细菌耐药性问题空前严峻,要高度重视抗生素滥用问题。
据以上材料,可从以下角度命题:
(1)从进化角度考查细菌抗药性产生的原因。
(2)细菌致病与免疫的关系。
抗生素的滥用和误用,导致了许多药物无法治疗的“超级感染”。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超级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即________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2)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超级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画出这种病菌侵染人体后,在人体内迅速增殖的曲线。
(4)试画出这种病菌多年来侵染人体,在一种抗生素选择下个体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 (1)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机体通过效应T细胞对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即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导致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出来,进而被相应的抗体消灭。(2)根据达尔文观点,病菌中存在抗药性个体差异,抗生素的不断使用对病菌起到选择作用,使病菌中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延续后代,通过一代又一代的选择,病菌的抗药性会越来越强。(3)、(4)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和抗生素对病菌的选择
关键是理解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和抗生素对病菌的选择作用。这种病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有抗性,因此在人体内呈“S”型曲线增长。该病菌存在变异现象,抗生素对病菌变异起选择作用,结果是病菌的数量随着抗生素的浓度增加而先减少后增多。
[答案] (1)效应T (2)抗生素对病菌进行选择,生存下来的都是抗药能力强的病菌 (3)如图1 (4)如图2

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讲义复习:人体稳态和免疫


人体稳态和免疫

高频考点考题例证

1.内环境稳态的调节2011江苏卷T1、安徽卷T30,2010安徽卷T5等。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2011北京卷T29、新课标全国卷T30等。

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稳态

1.内环境的物质成分归纳[重点]

(1)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

(2)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3)细胞的代谢产物CO2、水、尿素等。

2.发生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总结[易混点]

(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2)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4)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3.内环境维持稳态的基本途径[难点]

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1)组织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经内环境间接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与物质交换相关的器官有皮肤,系统有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四大系统。

(3)参与调节的系统有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

1.(2011上海高考改编)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若①表示免疫活性物质,则①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

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有神经和体液调节等

C.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

D.若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②的分泌量不仅仅受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解析:神经、体液和免疫系统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均影响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和脊髓。

答案:C

1.血糖平衡调节

注:浙科版把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分别称做胰岛α细胞、胰岛β细胞。

2.体温调节过程

3.水盐调节过程

1.血糖平衡调节的分析[重点]

(1)血糖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多种激素共同起作用,其中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之间是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之间是协同作用。

(2)下丘脑是血糖平衡调节的中枢,可通过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肾上腺。

2.体温调节过程应注意的问题[难点]

(1)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2)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神经—体液调节模式,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则是神经调节模式。

(3)体温调节感受的刺激是温度的变化,冷觉与温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而体温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

3.水盐平衡调节的分析[易混点]

(1)平衡本质:吸收量等于排出量。

(2)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是下丘脑,产生渴觉的中枢是大脑皮层。

(3)调节水盐平衡的激素主要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由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细胞。

2.某同学感冒发热39℃,伴有轻度腹泻。与病前相比,此时该同学的生理状况是()

A.呼吸、心跳加快,心肌细胞中ATP大量积累

B.汗液分泌增多,尿量减少,血浆Na+浓度降低

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

D.糖原合成增强,脂肪分解加快,尿素合成增多

解析:感冒发烧与病前正常生理状况比较:呼吸、心跳加快,但ATP在细胞中的含量维持相对稳定;汗液分泌增多,加之轻度腹泻,导致渗透压升高,血浆中Na+浓度升高,尿量减少;感冒发烧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增强,糖原、脂肪分解加快,产热量增加。

答案:C

3.(2011福建高考)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

A.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B.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C.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D.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解析: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使血糖水平降低。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因此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那么胰岛素的作用将受到影响,会导致细胞减缓摄取血糖,使血糖水平过高。

答案:A

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 [重点]

比较项目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区别作用物质特异性抗体增强免疫细胞活力的各类淋巴因子

作用对象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

作用过程

关系①对于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②对于胞内寄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病原体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病原体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2.二次免疫 [难点]

结构基础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过程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地做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特点快而且强烈,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与初次免疫的比较

4.(2011上海高考改编)人免疫系统中大量合成并分泌抗

体的细胞是()

A.吞噬细胞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D.浆(效应B)细胞

解析:合成和分泌抗体的细胞是浆(效应B)细胞。

答案:D

5.(2011新课标全国卷)回答问题:

(1)人体肝细胞可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称为蛋白A),运出

细胞后进入血液。已知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体参与了蛋白A的合成或运输,则这些细胞器在蛋白A合成和运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体的胰岛细胞中________

(含有、不含有)蛋白A基因。

(2)为了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后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提取大肠杆菌AKP,注射到小鼠腹腔内,进行第一次免疫。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在这个过程中,________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的________细胞可以产生抗体。经过一段时间后,再用大肠杆菌AKP进行第二次免疫,________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上述免疫属于________(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1)蛋白A为分泌蛋白,首先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合成,然后在内质网中进行初步加工,最后,在高尔基体中加工成熟。同一人体的肝细胞和胰岛细胞等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故遗传物质相同,都含有蛋白A基因。(2)在免疫反应中,大肠杆菌AKP是抗原,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同时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少量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可产生相应的抗体。在二次免疫中,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从而产生大量的抗体。有抗体参与的免疫是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1)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含有

(2) B 浆 记忆 特异性

2012届高考生物热点讲析专项复习教案


考向指南
一体内受惊和早期胚胎发育
命题热点(1)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2)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
命题角度注重畜牧生产和医学实践的应用及与科技发展联系在一起考查,主要以选做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例1] 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和胚胎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卵裂期胚胎中细胞数目和有机物总量在不断增加
B.胚胎分割时需将原肠胚的内细胞团均等分割
C.胚胎干细胞具有细胞核大、核仁小和蛋白质合成旺盛等特点
D.胚胎干细胞是一类未分化细胞,可从早期胚胎中分离获取
[解析] 卵裂期细胞不断分裂,故细胞数目增多,但有机物因逐渐消耗而减少;内细胞团是囊胚时期出现的,不是原肠胚时期的;胚胎干细胞具有细胞核大、核仁比较大而明显的特点。胚胎干细胞是全能干细胞,是未分化细胞。
[答案] D
[例2] 请回答下列与哺乳动物精子和卵子发生有关的问题:
(1)精细胞经变形后,高尔基体发育形成精子的顶体,顶体内含有的________能协助精子穿过卵母细胞的放射冠和透明带。
(2)某动物排卵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尚未完成,此时卵子处于________卵母细胞阶段,当该细胞发育至减数第二次分裂________期时,才具备受精能力。
(3)动物的早期胚胎移植到同种且________与供体相同的动物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叫做胚胎移植。为了获得更多的早期胚胎,常用________激素对供体进行处理,其目的是获得更多的________,经人工授精后可得到早期胚胎。用某染料鉴定胚胎细胞是否为活细胞时,发现活胚胎不能被染色,其原因是活细胞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通过胚胎移植获得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两个新个体,可对发育到桑椹胚期或囊胚期阶段的早期胚胎进行________处理,再植入到受体内。若要对早期胚胎进行长期保存,应将其置于________条件下。
[解析] (1)精子与卵子相遇后,发生顶体反应,顶体内的顶体酶释放出来,直接溶解卵丘细胞之间的物质,随后将透明带溶出一条孔道,从而协助精子穿过卵母细胞的放射冠和透明带。(2)排出的卵子减数第一次分裂尚未完成,所以处于初级卵母细胞阶段,排出的卵子在输卵管内进一步成熟,当达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时,才具备与精子受精的能力。(3)胚胎移植要求是将早期胚胎移植到同种且生理状态相同的其他
雌性动物体内。用促性腺激素进行超数排卵处理,使其产生更多的能进行受精的卵母细胞,从而获得较多的早期胚胎。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所以染料不能进入活细胞,因而活胚胎细胞不能被染色。(4)胚胎分割属于无性繁殖技术,可将一个胚胎通过胚胎分割形成两个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两个新个体。对胚胎进行长期保存一般放入-196℃的液氮中。
[答案] (1)顶体酶(水解酶) (2)初级 中 (3)生理状态 促性腺 卵母细胞 对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透过性(4)胚胎分割 冷冻(或液氮)
点拨:
(1)成熟的精子并不代表具有受精能力,必须获能后才具备受精能力。
(2)动物排出的卵子并未成熟且成熟程度因动物种类不同而不同,但只有达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时,才具备与精子受精的能力。
(3)为防止其他精子进入,受精过程中一共形成两道屏障,第一道屏障为透明带反应,第二道屏障为卵黄膜封闭作用。
(4)在受精卵的遗传物质中,核物质(染色体上DNA)一半来自父方(精子),一半来自母方(卵子),细胞质中遗传物质几乎全来自卵子。
(5)雄原核为精子细胞核进入卵子后,原核膜被新核膜替代后形成的新核,雌原核为次级卵母细胞核继续减数分裂释放第二极体后形成的卵子的细胞核,两核中染色体数均为体细胞的一半,且雌原核一般略小于雄原核。
二胚胎工程的应用及胚胎干细胞的移植
命题热点(1)胚胎移植的实例分析,应用(2)胚胎干细胞的概念、来源、应用
命题角度本专题更侧重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的掌握,主要涉及动物精子获能、卵子培养的方法、早期胚胎发育的特点,胚胎移植的各种胚胎来源类型、胚胎移植的生理基础
[例3] (2011广东高考)华南虎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可采用试管动物技术进行人工繁殖,该技术包括的环节有()
①转基因 ②核移植 ③体外受精 ④体细胞克隆 ⑤胚胎移植
A.①③B.①④C.②⑤D.③⑤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识记能力。试管动物的培育包括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不涉及基因工程、核移植以及体细胞克隆。
[答案] D
[例4] 下图为哺乳动物的胚胎干细胞及其分化的示意图。请回答
(1)胚胎干细胞是从动物胚胎发育至________期的内细胞团或胎儿的________中分离得到的一类细胞。
(2)图中分化程度最低的干细胞是________。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培养液中加入________因子,可诱导该种干细胞向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分化。
(3)在机体内,皮肤干细胞分化成皮肤细胞是机体细胞中基因________的结果。
(4)某患者不能产生正常的白细胞,通过骨髓移植可以达到治
疗的目的。骨髓移植的实质是将上图中的________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
(5)若要克隆某种哺乳动物,从理论上分析,上述红细胞、白细胞、神经细胞中不能选用作为供体的细胞是成熟的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
(6)若某药物可抑制肝肿瘤细胞DNA的复制,使用该药物可使肝肿瘤细胞停留于细胞周期的________期。
(7)在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的细胞融合阶段,用________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经筛选最终得到能分泌______________的杂交瘤细胞。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干细胞的概念和分化程度。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胚胎干细胞可以分化成不同种类的细胞,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出各种血细胞。克隆技术的本质是细胞核基因的全部有序地表达,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2)胚胎干细胞 分化诱导
(3)选择性表达
(4)造血干
(5)红细胞 细胞中无细胞核
(6)间
(7)B淋巴 特异性抗体
[答案] (1)囊胚 原始性腺细胞
胚胎干细胞的种类
按照分化潜能的大小,分为专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全能干细胞。
(1)专能干细胞只能分化成一种类型或功能密切相关的两种类型的细胞,如成肌细胞;
(2)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成多种组织细胞的潜能,但却失去了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如造血干细胞。
(3)全能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全身200多种细胞类型,并进一步形成机体的所有组织、器官,如胚胎干细胞。
本部分内容在考查题型上,多以选做简答题的形式出现,注重畜牧生产和科技发展联系在一起考查,2009江苏卷、广东文基T69、宁夏理综T41都对胚胎工程做了深入的考查,2010高考山东理综对此部分也有体现。考查内容主要是胚胎移植的过程和应用。
牛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如下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a、b、c过程分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供体母牛的主要职能是_______________;受体母牛必须具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提高牛胚胎的利用率,常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的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哺乳动物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细胞,称为ES或EK细胞。这类细胞的形态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胚胎移植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主要意义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a过程是良种母畜在激素刺激下的超数排卵。b是用人工方法将母畜体内已经开始发育的受精卵取出的冲卵过程。c是将符合移植要求的早期胚胎移植到受体母畜子宫内的过程。(2)供体母牛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胚胎,受体母牛则是提供胚胎发育场所,所以受体母牛应具有健康的体质和健康的繁殖能力。(3)因桑椹胚和囊胚期的内细胞团具有发育的全能性,所以应在此时期进行分割。(4)因受精卵早期的分裂速度很快,细胞来不及生长,下一次分裂就开始,所以形成的胚胎干细胞(ES或EK细胞)的特点是细胞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5)见答案。
[答案] (1)超数排卵 冲卵 胚胎移植 (2)只产生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胚胎 健康的体质和健康的繁殖能力(3)胚胎分割移植 桑椹胚或囊胚期 此时的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4)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5)胚胎移植技术可以加快优良种畜的繁殖速度,迅速推广新品种
点拨:
(1)同种动物之间进行胚胎移植易于成功。这里的“同种”是指“同物种”。
(2)不同动物其胚胎移植的时间不同。牛、羊要培养到桑椹胚或囊胚阶段;小鼠、家兔在桑椹胚前;人胚胎可在4个细胞阶段移植;几乎所有动物不能到原肠胚阶段移植,因为此时分化程度高,移植成功率很低。

资料审核要求
审核前需要做的:
1.查重从其它网站下载的资料必须查重(可在首页用有代表性的关键词查重)
如四川省成都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数学理)
可用关键词“成都2012高三诊断数学理”等几个关键词查(中间空格隔开)
2.去密加密资料内容里不允许有其它网站的标志,必须去密
加密时可在图片上加链接,可在“高+考-资.源/网”里改变几个符号,复制到资料答案部分(尽量不要放到会影响学生使用的部分)。
3.套模版word资料必须套模版;ppt资料若套模版后影响使用可不套模版(但不能有其它网站标志)
4.上传编辑推荐:在上传的时候把标题、类型、科目、年级选好,会给审核减少很多麻烦^_^
注意:2012年1月起,重复资料同一天上传的,删除后上传者的资料;非同一天上传的,在删除后上传者资料的同时,扣除所删资料数*2.

审核要求:
所传资料基本分三大部分:一.同步备课资料
二.复习资料
三.试卷
一.同步备课资料审核要求:
1.命名基本参照2012年高一语文课件:2.5《纪念》(新人教版必修2)
注:①统一命名是为搜索方便、汇总方便
②如出现多个内容不一样的同名资料时,可在标题后加数字。如
2012年高一语文课件:2.5《纪念》1(新人教版必修2)
③所有标题的括号只能是圆角括号()即中文输入状态下的括号。以下同。
2.审核参照图1、图2

图1

说明:①圈起来的是必须注意选择的。如果选择错误,就不会显示在相应位置。
②知识分类可不用选,重点在同步分类代码,要具体到与本资料标题相对应的章节。
(同步资料必须填写同步代码,只有填写了才会显示在备课目录里
③内容简介必须复制资料里的1-3个题目。(2012年起不允许只复制标题)
图2
④关键词用空格隔开一般设置2-4个每个关键词不超过7个字
⑤关联词目的是把同一类资料显示在一起(我们在下载资料时,在下载页面右边显示的成套相关资料,就是关联词在起作用);还可作为汇总的依据(不是唯一依据);同一套资料的关联词必须相同。
⑥资源说明复制几次标题即可。
⑦主编点评提倡点评一下资料质量或说明一下注意的问题(如资料是PDF版),可复制标题。

二、复习资料审核要求
1.命名没同步资料规定的那么严格,但必须包含科目(未包含的做删除处理)
另注意使用:2012年高考或2012届高三或2012高三(高考)
参照如下命名:
201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免疫调节
江苏省2011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检测:专题三离子反应
2011年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优化设计:第12课全球气候变化
湖南省宁乡县实验中学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学案:必修1(20套)
2.审核基本参照同步资料的审核要求(不用填同步代码)。
注意:①标题里有省份的,要选择省份。
②关键词和关联词设置举例
A.201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免疫调节
关键词:201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免疫调节
关联词:201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训练
B.江苏省2011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检测:专题三离子反应
关键词:江苏省2011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检测离子反应
关联词:江苏省2011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检测
3.汇总成套复习资料需要打包上传一个总的,方便下载。并进行汇总。
汇总时使用关联词搜索,若还搜出其它资料,再加限制,并用空格隔开。最终目的是汇总出自己传的这一套的所有资料。(可找学科主编帮忙)

三、试卷审核(尽量不要传试卷,我们有试卷编辑负责,若有重复,依试卷编辑的为主)
1.命名严格按照以下
省份+地区+学校+届或者学年+高几+上下学期+考试类型(学科)
如:山东省济南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山东省济南一中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
河北省石家庄市博明中学11-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无答案)
注意:①高三用届,高一高二用学年;用上下学期,不用第一第二学期
②扫描版标明是(扫描版);没答案标明(无答案)
2.审核参照同步资料的审核(不需要同步代码)
①一定要选择省份
②选择试卷的考试类型(期中期末、月考、联考、模拟、冲刺、学业考试等)
3.汇总试卷的汇总只用关联词即可(若搜出别人的资料,就是您的资料重复了)
成套试卷一定要汇总。

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知识考点人体的稳态与免疫复习教案


考点一.人体的稳态与免疫
一、内环境与稳态
1.内环境
(1)组成:
(2)作用: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稳态
(1)含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相对稳定的状态。
(2)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
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
平衡原因来源=去路产热=散热吸收量=排出量
神经调节下丘脑感知血糖变化并通过神经支配胰岛A(α)细胞、胰岛B(β)细胞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冷(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皮肤血管、汗腺、甲状腺、肾上腺、立毛肌等)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渗透压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肾小管和集合管);渗透压升高时可在大脑皮层形成渴觉
参与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抗利尿激素
共同点反馈调节;神经—体液共同调节;调节的神经中枢都位于下丘脑
三、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
免疫类型
比较项目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概念抗原被体液中的相应抗体消灭的过程抗原被相应免疫细胞消灭的过程
作用对象体液中的抗原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或异常细胞(即靶细胞)
作用方式效应B(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2.免疫失调
(1)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
(2)过敏反应
特点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②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四、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1.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致病机理: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并寄生在T淋巴细胞内,患者的免疫系统最终完全瘫痪,功能瓦解,使患者无法抵抗其他病菌、病毒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
3.HIV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考点二.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人体的神经调节
1.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它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3.神经调节过程
考点三.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1.生长素发现实验的相关结论
(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2)产生生长素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3)向光弯曲的部位—尖端下面的一段。
(4)生长素可穿过琼脂片向下运输。
2.作用特点——两重性
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较高时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二、其他植物激素
名称合成部位生理功能
赤霉素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根尖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根冠和萎蔫的叶片等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植物体各个部位促进果实成熟
三、植物激素的应用
1.棉花摘心整枝,果树整形。
2.防止果实和叶片脱落,促进结实。
3.获得无子果实。
4.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考点四.生物与环境
一、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种群数量的变化
(1)变化趋势:包括数量的增加、减少、波动和平衡等。
(2)增长曲线
项 目“J”型曲线“S”型曲线
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无限(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环境资源有限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数量连续增加,Nt=N0λt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后停止增长,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种群增长率保持稳定先增大后减小
K值的有无无有
二、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的演替
项目内 容
物种组成动物、植物、微生物
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演替类型初(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2)营养结构的特点
①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最高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
②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③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
四、生态系统的功能
1.能量流动
(1)起点: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3)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物质循环
(1)参与循环的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
(2)循环范围:生物圈内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3)循环特点:反复利用、循环流动、全球性。
3.信息传递
(1)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2)作用
①维持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生物种群的繁衍;
②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