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考生物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七(生命活动的调节)

生命的药方教案

发表时间:2021-03-31

高考生物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七(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考生物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七(生命活动的调节)”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考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七(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有关植物激素作用的易错点
1.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增大细胞体积促进生长,细胞分裂素则通过促进细胞分裂、增多细胞数目促进生长。
2.生长素有极性运输的特点,其他植物激素没有。
3.植物个体发育中各种激素协调作用。
4.促进果实发育——生长素,促进果实成熟——乙烯,两者不是一回事。
例1.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可利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使植物增高
②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不同配比会影响组织分化
③使同种植物的扦插枝条产生相同生根效果的2,4-D浓度相同
④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二、对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及原理不清楚;将生长素分布多少与浓度高低的作用效果混为一谈
根的向地性
①起因:地心引力→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近地侧浓度高→茎对生长素敏感性差→茎的负向重力性根对生长素敏感性强→根的向重力性
②图示
例2.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此图没有提供的信息是()

A.生长素对3种器官的作用都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B.A、B、C点对应的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C.D点对应的浓度促进芽、茎的生长,抑制根的生长
D.幼嫩细胞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反应不敏感
三、有关动物激素的易错点
1.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起调节作用。
2.激素的本质是有机分子,功能上是信息分子。
3.激素只是改变细胞的代谢,并不直接参与生命活动。
4.激素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器官、细胞,但只有靶器官、靶细胞能识别并接受信息改变代谢。
5.激素分子运输——血液循环,不通过导管。
6.靶细胞上受体蛋白识别相应激素。
7.胰腺既有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含各种消化酶;又有内分泌部——胰岛分泌调节血糖的激素。若胰管受阻,影响食物消化但不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经血液运输)。
8.各种激素的分泌异常和作用验证
(1)生长激素分泌异常的结果及验证其作用的方法
①幼年时,若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易患侏儒症;分泌过多,则患巨人症。成年时,若分泌过多,易患肢端肥大症。
②为了验证生长激素的作用,可以先切除幼小动物的垂体,进行观察,然后再注射生长激素,则恢复生长。
(2)胰岛素分泌异常的结果及验证其作用的方法
①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②为验证其作用,可以对实验动物进行切除胰腺处理,出现尿糖;再注射胰岛素,尿糖消失。
(3)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的结果及验证其作用的方法
①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易患呆小症;成年时,若分泌过多,则患甲亢。
②为验证它的作用,可以用甲状腺制剂喂蝌蚪,观察结果。
9.动物激素生理功能的实验验证方法和检测指标
(1)研究方法
①饲喂法

适用范围: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和固醇类激素,如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
②摘除法
适用范围:各种内分泌腺均可通过摘除法验证其产生的激素的功能,但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可操作性,太小的动物一般不用此法,如小蝌蚪。
③注射法:和饲喂法原理相同,只是某些蛋白质类激素只能注射,不能饲喂。
适用范围:各种激素均可。
在实际操作中,可多种方法并用,如摘除注射法、摘除移植法,先摘除某内分泌腺,一段时间后再注射该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或重新植入该内分泌腺,以进行二次对照,增强说服力。
(2)检测指标
①甲状腺激素:实验动物的活动状态、耗氧量、发育程度等。
②胰岛素:实验动物的活动状态、血糖含量测定。
③胰高血糖素:实验动物的血糖含量、尿糖测定。
④性激素:实验动物第二性征的改变、交配行为。
例3.给正常小狗实施垂体切除手术后,短期内小狗血液中的三种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c)的含量变化正确的是(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激素含量)()
四、对激素与酶相关知识辨析不清

激素酶
性质有些是蛋白质,有些不是(固醇类)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产生内分泌腺细胞机体所有活细胞(人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除外
作用部位随血液循环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调节其生理过程在细胞内或分泌到细胞外
催化特定化学反应
作用条件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受pH、温度等因素制约

激素和酶都不是细胞的能量物质和组成物质,激素作为信息分子能改变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代谢。
例5如图所示的是酶、激素、蛋白质、抗体四者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1、2、3分别表示激素、酶、蛋白质
B.能产生4的细胞一定能产生3
C.能产生3的细胞一定能产生1
D.物质1都是由专门器官产生的
五、有关神经调节的易错点
1.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传导:在膜外,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②在膜内,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③在一个神经元内有一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迅速传至整个神经元细胞,即在该神经元的任何部位均可测到生物电变化。
传递:
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慢。原因是:兴奋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
①注意突触小体与突触的关系,范围不同,位置不同,但都包括突触前膜。
②神经递质作用效果有两种:兴奋或抑制。
③递质释放的过程为胞吐,体现细胞膜流动性,由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部分)上的糖蛋白识别。
④突触小体内线粒体和高尔基体两种细胞器的含量较多。
例6.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当①受到刺激时,该处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
表现为外负内正
C.图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①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2.动物行为的易错点
1.动物的性行为和照顾幼仔的行为是受体内激素调节的。动物在繁殖季节,性腺发达,性激素分泌量增加,进而出现性行为。母体生育幼仔后,垂体分泌的催乳素增多,使动物产生照顾幼仔的行为,并能使哺乳动物的乳腺发育和泌乳,使鸽的
嗉囊分泌鸽乳。
2.不论是动物的先天性行为还是后天性行为,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低等动物的神经系统比较简单,它们的行为以先天性行为为主。高等动物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层比较发达,学习的能力就比较强,所以它们的行为主要是后天性行为。通过不断建立新的条件反射,使动物能更好地适应复
杂的生活环境。
3.动物行为的共同特点
(1)动物行为受激素的调节,更受神经系统的控制,神经调节是产生动物行为的主导因素,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两者共同协调,相辅相成。
(2)任何行为都是一个变化的动态过程。
(3)任何行为都是对环境的适应。
(4)每种行为的产生都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协调作用的结果。

相关阅读

高考生物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五(新陈代谢三)


高考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五

(新陈代谢三)

一、渗透系统与渗透作用的易错点

1.渗透系统的组成(如图)及条件

(1)半透膜可以是生物性的选择透过性膜,如细

胞膜,也可以是物理性的过滤膜,如玻璃纸。

(2)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浓度差的实

质是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分子数的差,即物质的

量浓度之差,即摩尔浓度而不是质量浓度。

2.渗透作用的发生(溶质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

(1)当S1浓度S2浓度时,由S2→S1的水分子数多于由S1→S2的水分子数,漏斗(S1)液面上升。

(2)当S1浓度S2浓度时,由S1→S2的水分子数多于由S2→S1的水分子数,漏斗(S1)液面下降。

3.渗透作用的过程

①若溶质分子能通过半透膜,则先是浓度高的一侧液面升高,随后另一侧液面上升,最后

达到渗透平衡。

②上图中,在达到渗透平衡后,只要存在液面差Δh,则S1溶液的浓度仍大于S2溶液的浓度。

③若S1为10%蔗糖溶液,S2为10%葡萄糖溶液,(葡萄糖不能透过此半透膜)则水分子由漏斗进烧杯使漏斗液面下降。

④水分子的移动方向:双向移动但最终结果是水分子数多(低浓度)溶液流向水分子数少(高浓度)溶液。

例1将新鲜的苔藓植物叶片放入有少量红墨水、含量为30%的蔗糖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你会看到细胞的状态如图所示,此时部位①②的颜色分别是()

A.①无色②绿色B.①红色②绿色

C.①红色②无色D.①红色②红色

例2(2008上海卷,20)在保持细胞存活的条件下,蔗糖溶液浓度与萝卜条质量变化的关系如右图。若将处于b浓度溶液中的萝卜条移入a浓度溶液中,则该萝卜条的质量将()

A.不变B.增大

C.减小D.先增后减

4.概念不清楚

(1)扩散作用和渗透作用的关系

物质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运动称为扩散作用。渗透作用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扩散,它是指水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或选择透过性膜)进行的扩散。

(2)半透膜、选择透过性膜

区别:

①半透膜可以是生物性的选择透过性膜,也可以是无生命的物理性膜,即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

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物质能否通过取决于分子的大小。②选择透过性膜是具有生命的生物膜,载体的存在决定了其对不同物质是否吸收的选择性。细胞死亡或膜载体蛋白失活后,其选择透过性丧失。

共性:都允许水分子自由通过,而不允许大分子物质通过。

(3)原生质层、原生质体

原生质层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内相当于半透膜的结构,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不包括细胞核和液泡内的细胞液。此结构仅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

原生质体是去除了植物细胞壁后所剩下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植物细胞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常作为植物细胞融合的材料。

例3.下列现象属于渗透作用的是()

①水分子通过植物细胞的细胞壁②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细胞膜③蔗糖分子通过细胞壁④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液泡膜⑤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原生质层⑥干大豆种子泡在清水中逐渐胀大⑦暑天新鲜蔬菜在空气中萎蔫

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④⑤D.①③⑤

例4关于选择透过性膜与半透膜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①具有半透性必然具有选择透过性②具有选择透过性必然具有半透性③活的生物膜才具有选择透过性④只有活的生物膜才具有半透性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二、矿质代谢的易错点

1.植物吸收水分和吸收矿质元素离子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而不能说成是“相互独立”过程。从表中可以看出,“相对独立”表示二者之间有相关性,而“相互独立”二者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2.一般说来,蒸腾作用与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无关,但却与其运输有关。

3.根是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的主要器官,幼嫩叶片也能吸收一定量的水分和矿质元素。

例5用完全营养液在两个相同的容器内分别培养水稻和番茄苗,假设两植物的吸水速率相同,一段时间后,测定营养液中各种离子与试验开始时各种离子浓度之比,结果如图所示:

该试验结果不能说明()

A.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和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B.植物对离子的吸收有选择性

C.植物对离子的吸收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有关

D.水稻吸收Si的载体多

4.溶液培养法

①实验中运用了两次对照,进一步说明植物缺乏症的产生是由所缺元素引起的。

②实验单一变量所探究的是矿质元素的有无。

③不能用土壤,不能用自来水,否则无法确定。

④注意该方法使用过程中要通入空气,且注意定期补充水或培养液,防止缺氧影响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吸水。

三、对无土栽培与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及注意事项混淆不清

类别

比较无土栽培植物组织培养

概念不用土壤而使用营养液培养植物(直接培养幼苗)在特定培养基中,诱导外植体(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经脱分化与再分化至形成植株,即:离体植物

原理植株生长应满足必需的全部矿质元素的供应植物细胞全能性

注意

事项不能用自来水配制;通气;定期更换补充培养液或加水维持培养液浓度无菌条件;适宜温度pH控制;光的控制;脱分化不需光,再分化需光

例6植物组织培养液和无土栽培的营养液相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都必须含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②都必需含有少量有机物③都必须含植物激素④溶液浓度都必须小于细胞根毛细胞液浓度

A.①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高考生物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三(新陈代谢一)


高考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三

(新陈代谢一)

(一)对酶概念的理解不到位

酶知识的正误辨析

正确说法

错误说法

产生

场所

凡是活细胞都能产生(不

考虑人的成熟红细胞)

具有分泌功能的

细胞才能产生

化学

本质

有机物(或多数是蛋白

质,少数为RNA)

蛋白质

基本

单位

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氨基酸

合成

场所

核糖体或细胞核

核糖体

作用场所

既可在细胞内,

也可在细胞外、

体外发挥作用

只在细胞内起

催化作用

温度影响

低温影响酶的活

性,不破坏酶的

结构,高温使酶

变性失活

低温引起酶变

性失活

作用

酶只起催化作用

酶具有调节、

催化等多种功

来源

生物体内合成

有的来源于食

例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

②有的从食物中获得,有的从体内转化而来

③凡是活细胞都能产生酶

④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⑤有的酶是蛋白质,有的是固醇

⑥酶在代谢中有多种功能

⑦在新陈代谢和生殖发育中起调控作用

⑧酶只是起催化作用

⑨酶只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A.①②⑤B.③⑦⑨C.③④⑧D.④⑤⑥

例2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所有酶都含有C、H、O、N四种元素

B.酶不一定只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

C.强酸、强碱或高温、低温都会使酶永久失活

D.人体内的酶也在不断更新

(二)关于ATP分子结构相关内容辨析不清

从ATP的结构式分析,1分子ATP包括1分子腺苷A(与DNA、RNA碱基A含义不同);由腺嘌呤(碱基)和核糖(五碳糖)组成,三分子磷酸基团,2个高能磷酸键。ATP水解时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首先断裂,释放能量,变成ADP;若完全水解,另一个高能磷酸键也将断裂变成AMP。

例3在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中所对应的含义最接近的是()

A.①和②B.②和③C.③和④D.②和④

例4要使18个高能磷酸键断裂,则需多少个ATP分子完全水解()

A.9个B.18个C.36个D.54个

(三)描述生物新陈代谢类型时易错点

1.描述代谢类型术语

①时,要从同化作用、异化作用两个方面描述,不能遗漏。

②每一种代谢类型的“型”字不能漏,否则不属于代谢类型,而是生物的营养方式,如自养、异养等。

③自养型、异养型与需氧型、厌氧型中的“养”与“氧”,二者含义不同,“养”指营养,即生物获取营养的方式类型,而“氧”指氧气,即生物分解有机物时对氧气的需求类型。

④代谢类型是反映生物主要的代谢特点,如人有时也能进行一定程度无氧呼吸,但人的代谢类型为需氧型。

例5与下列几种微生物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酵母菌②乳酸菌③硝化细菌④蓝藻⑤烟草花叶病毒

A.从结构和成分上看,①具有成形的细胞核,⑤的遗传物质中不含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B.从同化作用类型看,②是厌氧型,③④是需氧型

C.从异化作用类型看,①②是异养型,③④是自养型

D.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①②③是分解者,④是生产者

2.对易混淆问题界定不清

(1)确认自养型与异养型的最根本依据是所利用的碳源是无机碳源还是有机碳源——凡能利用无机碳源(如CO2)合成自身有机物者应属自养型。

(2)厌氧型生物一定无线粒体。

(3)光合作用未必有叶绿体,如光合细菌、蓝藻。

(4)可进行无氧呼吸未必为厌氧型生物——需氧型生物的某些细胞在暂时缺氧时也能进行无氧呼吸。

(5)自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一定为生产者,生产者一定为自养型生物。

(6)生态系统中分解者未必为细菌、真菌(也可为腐生动物),但腐生生物一定为分解者。

(7)植物未必都为生产者,如菟丝子属植物,但因其同化方式为异养型,因而不能称为生产者,而是消费者。

例6下列关于新陈代谢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菌都是异养型生物

B.动物都是需氧型生物,植物都是自养型生物

C.寄生生物都是厌氧型生物

D.自养生物不一定具有叶绿体

例7下列与代谢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能否将无机物合成自身所需的有机物是划分同化作用属自养型或异养型的依据②需氧型生物体内不发生无氧呼吸③硝化细菌的代谢类型为自养型④细胞质是代谢反应的主要场所

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

高考生物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二(细胞分裂考点)


高考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二(细胞分裂考点)

(一)动植物有丝分裂的区别要注意特例

(1)细胞分裂的过程中出现中心体的不一定是动物细胞,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纺锤体的形成也与中心体有关;

(2)细胞分裂的过程中不出现中心体的不一定是植物细胞,也有可能是进行无丝分裂或者二分裂的细胞;

(3)区分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最可靠的方法——子细胞形成方式,细胞板结构、纺锤丝、星射线、中心体都不可靠。

例1依据生理特点,鉴定一个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最可靠的方法是检查它()

A.DNA的复制方式B.是否出现星射线

C.细胞质分成两部分的方式D.自身蛋白质合成的方法

(二)对细胞分裂图像辨析不清

(1)动物细胞一般画成圆形,外面代表细胞膜;植物细胞一般画成长方形,外面代表细胞壁。

(2)动物细胞分裂后期、末期向内凹陷,最终缢裂成两个子细胞;植物细胞不向内凹陷,细胞中央形成细胞板,最终形成两个子细胞。

(3)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要画出中心体,高等植物细胞不能画

(4)细胞分裂后期图像应注意三点:①移向两极的染色体位置不能画反,正确的应为染色体臂朝向中央,着丝点靠近两极;②上下对应的两条子染色体的大小、形状、颜色应完全相同;③每一极同源染色体都应成对存在(二倍体生物)。

例2下图是某学生绘出的某高等植物的细胞分裂图像。其中错误的是()

A.a和bB.c和dC.b和dD.e和f

(三)减数分裂的易错点

1、动物的精巢、卵巢以及植物的花药、胚珠中既进行有丝分裂又进行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有三种情况:N、2N、4N(假设亲代为二倍体)。

2、均等分裂不一定是精子形成过程,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由第一极体产生第二极体也是均等分裂。

3、同源染色体也有大小不同的,如男性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X染色体较大,Y染色体较小。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着丝点断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因不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所以不叫同源染色体;但只要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不管大小形状是否相同,都叫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既可以是复制之前不含染色单体也可以是复制之后含染色单体。

4、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缠绕,并交换一部分片段,这属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可导致基因重组发生。

5、四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四个相同的染色体,所以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时也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平时研究减数分裂没有特殊说明均以二倍体生物为研究对象。

例3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减数分裂中配对的染色体

B.在人的肌细胞中没有X和Y这对同源染色体

C.在人的精原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D.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例4某动物的精子中有染色体16条,则在该动物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存在染色体数、四分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脱氧核苷酸链数分别是()

A.32、16、64、64、128B.32、8、32、64、128

C.16、8、32、32、64D.16、0、32、32、64

6、忽视减数分裂图像范围的确定

减数分裂图像涉及到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题目中给定的一组图像应有三种情况:①只有精子的形成图像;②只有卵细胞的形成图像;③既有精子又有卵细胞的形成图像。

解题时首先要界定好是哪一情况,界定方法如下:

(1)题干中信息提示,若题干中告诉是雄性动物体内或精巢

(睾丸)中发生的细胞分裂,则界定为情况①;若告诉是雌性

动物或卵巢内进行,则为情况②;未提示考虑情况③。

(2)据图像特点分析

若不均等分裂,一定是情况②;若减Ⅰ后期均等分裂,一定是情况①;若减Ⅱ期后期均等分裂则应是情况③。

(3)根据性染色体确定

图示中画出性染色体,若为XY型性别决定,两条同型性染色体可确定为雌性个体,即情况②,两条异型性染色体可确定为雄性个体,即情况①;若为ZW型性别决定,结果相反。

例5如图为某种动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示意图,可能属于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是()

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④D.④

高考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六(发酵工程)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六(发酵工程)”,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高考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六(发酵工程)

一、有关微生物类群的易错点

1、微生物还包括各种真菌——酵母菌、蘑菇、木耳等,所以微生物不一定是形态微小的生物。

2、固氮生物都是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蓝藻等,因此固氮微生物都没有内膜系统。

3、因病毒全为寄生生活,故在生态系统中皆为消费者。

例1.下图是几种生物的分类图,关于①、②、③三类生物各自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是异养生物,且都能发生基因突变②都不含叶绿素,且都是分解者③都有细胞结构,且都有细胞壁

A.①③B.①②C.②③D.①

二、有关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易错点

1.质粒基因控制细菌的抗药性、固氮和抗生素的形成。

2.光合作用、有氧呼吸、生物固氮的酶分布在细菌细胞膜上,这些生理活动主要在细胞膜上进行。

3.非细胞结构生物可分为病毒(DNA或RNA+衣壳)、类病毒(仅RNA)、朊病毒(Prions,蛋白致病因子)。

4.质粒、病毒作为基因载体,细菌常作为外源基因受体,而细菌、酵母菌常被应用于发酵工程。

5.病毒为寄生生物,因而在普通培养基上无法培养,只能利用活组织(如活鸡胚)培养。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时先让大肠杆菌在培养基上培养。

6.病毒在细胞工程中可做诱导剂,在基因工程中可做运载体。

例2.下列有关①②③④四个框图内所包括的微生物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框图①内的生物都能进行有丝分裂,且遗传都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B.框图②内的生物都不含叶绿素,且都是分解者,都能进行有氧呼吸

C.框图③内的生物的基因上都有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

D.框图④内的生物都是异养生物,都能够进行固氮

三、有关微生物营养的易错点

1.固氮微生物与非固氮微生物氮源的区别:固氮微生物——各种含氮物质(包括N2);非固氮微生物——除N2以外的其他含氮物质。

2.一些微生物不需要从营养物质中摄取生长因子,而是依靠自身体内合成。另外,一些微生物自身体内缺乏合成生长因子所需的酶,因此只能从营养物质中直接获得,否则就不能生存。

3.同一物质可作一种或几种营养成分:NaHCO3既作无机盐又作碳源,NH或NO既作氮源又作无机盐,含C、H、O、N的物质如蛋白胨、酵母膏既可作碳源、氮源,又可作生长因子。

4.微生物与动植物的营养物质既有相同成分,如水、无机盐(矿质元素),又有不同成分,如微生物所需的生长因子,人和动物特有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等,植物需要CO2作碳源

5、例如选择培养基——特定条件或特定C、N源只有该种或该类微生物能存活或利用。如纤维素粉做碳源时筛选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无任何氮源的培养基筛选固氮微生物;高盐、强酸、无氧等特定条件筛选耐盐、耐酸、厌氧的微生物;加抗生素的培养基筛选真菌;根据是否含有机碳筛选自养、异常微生物。

6、根据划线法得到的培养基上菌落的生成及分布情况,推断分析微生物是否产生抗生素及相互抑制现象。

例3.有关微生物营养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是碳源的物质不可能同时是氮源B.凡碳源都能提供能量

C.除水以外的无机物只能提供无机盐D.无机氮源也能提供能量

四、有关微生物代谢和生长的易错点

1、微生物生长曲线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的阶段是稳定期;与无机环境斗争最激烈的阶段是衰亡期;几乎不存在种内斗争的阶段是调整期和对数期;产生初级代谢产物的最佳时期是调整期;产生次级代谢产物的最佳时期是稳定期。

2、①选用对数期的菌体做菌种;②将菌体接入相同的培养基,其目的是提高设备利用率。该期合成诱导酶。

3、判断初级和次级代谢产物的主要依据是微生物生命活动是否必需。如乳酸是乳酸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始终产生的,但其并非是乳酸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因此乳酸是乳酸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同样道理,酒精为酵母菌的次级代谢产物。

4.通过酶分子结构的改变来调节,属于变构调节、反馈调节,具可逆性。

5.调节酶活性的物质是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的产物,可以是酶的直接催化反应产物,如谷氨酸对谷氨酸脱氢酶活性的调节;也可以是间接产物,如苏氨酸赖氨酸对天冬氨酸激酶活性的调节。

6.对一种酶活性调节可以是一种产物起作用,也可以是两种产物共同起作用。

7.组成酶只受遗传物质控制,与营养物质无关,细胞内一直存在;诱导酶既受遗传物质控制又与营养物质有关,只有环境中诱导物存在时才能合成,条件改变可消失,如分解乳糖的酶。但二者都是胞内酶。

8.不要把生长曲线认为是微生物个体的生长曲线。因为单细胞的微生物个体生长很不明显,持续时间短,且生长和繁殖交替进行,界限难以划清。

9.不要把生长曲线认为是微生物群体增长速率曲线,因为增长速率在衰亡期是负值。

10.不要把生长曲线看成是自然种群的增长曲线,因为自然种群不存在衰亡期。但调整期和对数期类似于自然种群的“J”型增长,而纵观调整期、对数期和稳定期正好反映了“S”型增长。

11、种群数量增长和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曲线关系

(1)A曲线与B、C曲线的区别

①“J”型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而“S”型曲线和微生物生长曲线都是在有限环境中的数量变化曲线。

②“J”型曲线无K值,种群增长率始终不变,而种群增长速率越来越大;“S”型曲线和生长曲线有K值,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当环境条件变化时,K值也会随之变化。

(2)A、B曲线和C曲线的区别与联系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微生物群体生长曲线

别研究

范围只研究种群数量增长阶段的变化规律研究微生物从生长到死亡整个生命周期的数量变化规律

纵轴

含义种群的实际数量微生物数目的对数,不代表实际数量

联系①“J”型曲线也有调整期和对数期,即微

生物群体生长曲线的调整期和对数期符

合“J”型曲线

②“S”型曲线也可分为三个阶段:对环境

的适应期、快速增长期、数目稳定期,

曲线总体趋势和微生物群体生长曲线的

调整期、对数期和稳定期相一致

例4.如图是微生物生长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若用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应在d点附近切断氧气供应

B.若要扩大培养,可取c点时的微生物作为菌种

C.若进行谷氨酸发酵,a点时的培养基中碳源与氮源的比例应为3∶1

D.若用黄色短杆菌发酵生产赖氨酸,全过程的Ph最好保持在6.5~7.5之间

例5.下列关于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的比较,其中正确的是()

A.不同微生物的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基本相同

B.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都自始至终产生

C.初级代谢产物始终产生,次级代谢产物在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才产生

D.初级、次级代谢产物两者都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

例6.下图表示某一容器中培养的微生物生长速率曲线,其中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①期为调整期B.②期积累大量次级代谢产物

C.③期种内斗争最激烈D.④期繁殖速率小于死亡速率

五、有关发酵工程的易错点

1.谷氨酸发酵所用的培养基既是液体培养基又是天然培养基。液体培养基能使营养物质在发酵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利用,还能为菌体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同时也有利于生产过程中培养条件的控制以及产物的提取等。天然培养基则既能满足菌体的营养需求,又能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中,碳源是豆饼水解液和玉米浆;氮源是尿素和豆饼水解液;生长因子是生物素。

2.搅拌的作用:一是使空气形成细小的气泡,迅速溶解在培养液中(称溶氧);二是使菌种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3.发酵过程中温度上升的原因:一是搅拌器机械搅拌产热;二是菌体自身代谢产热。

4.pH改变的原因及调节措施

①原因:营养物质的利用和代谢产物的积累。

②调节措施:加缓冲剂或中间补加相应营养物质。

5.菌种选育常用方法的比较

育种类型原理方法优、缺点

诱变

育种基因突变物理、化学、生物因素诱变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操作简便,但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基因

工程DNA

重组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构建工程细胞或工程菌能定向改变微生物的遗传性状,但操作过程复杂,要求高

细胞

工程细胞膜的

流动性等体细胞杂交等定向改变遗传性状

(1)这三种育种方法都导致了菌体内遗传物质的改变,从而使菌种的遗传特性发生了改变。

(2)除了这三种育种方法外,还有自然选育,即从自然界中直接分离选取,但用此方法选取的菌种产量低,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

(3)菌种选育,一般不直接利用自然界中野生菌种,而是通过人工诱变、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多种方法获得菌种。

6.灭菌

(1)对象:杀灭所有微生物的菌体、芽孢、孢子。

(2)设备:培养基和发酵装置都要灭菌,通入的空气、加入培养基的所有物质也要灭菌。

(3)方法:高温蒸汽、火焰灼烧、酒精灭菌等。

(4)原因:防止杂菌与发酵菌种形成竞争关系,影响发酵产品。

(5)灭菌与消毒,灭所有微生物,包括菌体、芽孢和孢子等,消毒则在温和条件下杀死菌体,不包括芽孢和孢子。

7.单细胞蛋白

单细胞蛋白指菌体本身,而非某种蛋白质。用做饲料或食品添加剂。

例7..图中的曲线A为谷氨酸棒状杆菌的生长曲线,那么曲线B的纵坐标可能表示()

A.谷氨酸产量B.谷氨酸的产生速率

C.培养基的消耗量D.培养基的消耗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