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一 二 短文二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发表时间:2021-03-22

一 二 短文二篇。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一 二 短文二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二 短文二篇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了解她取得的伟大成就。

2.感受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

3.了解悼词这种文章体裁的特点。

4.学习思考伟人对待事业和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在阅读中品味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力量。

2.学习居里夫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居里夫人把科学研究当成一种梦想放弃个人利益的人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起世界上有名的科学家,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如数家珍地说出很多,因为这些科学家奋斗的故事和精神给我们以启示和鼓舞。那么你们知道哪位科学家一人获得过物理、化学两个领域的诺贝尔奖吗?她就是居里夫人。一位女科学家能有这样令人瞩目的成绩,不能不让我们钦佩。那么,是什么让她有如此大的作为呢?下面让我们来欣赏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相信你会从中找到答案。

二、朗读课文。

更正字音,掌握重点词语。

坚韧不拔 问心无愧 专心致志 天赋 侵扰 渲染 纯粹 获益匪浅 逆来顺受 毫不妥协 痴迷 琐事 鞭策 奢望 猝然 报酬 闲暇 眺望 呵责 蹂躏 崭新

三、了解作者。

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原名玛丽亚·斯可罗多夫斯卡。巴黎大学理学博士。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婚。他们共同就贝可勒尔在当时首先发现的放射性现象进行研究,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1906年,居里逝世后,她继续研究放射性物质,获得成功,并著有《放射性通论》《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等,推动了原子核科学的发展。因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工作,和居里、贝可勒尔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奖,后又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是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同时还被其他15个国家聘为科学院院士。她共接受过7个国家24次奖金和奖章,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位。1934年7月4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与世长辞了,但她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四、分析课文。

1.初读之后谈谈你理解的居里夫人的信念包括哪些因素。

(1)坚韧不拔的精神。

(2)致力于科学的研究,及对科学的痴迷。

(3)固执、勤奋的工作。

(4)对生活的热爱。

2.你觉得居里夫人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居里夫人是一个有远大的人生目标,意志坚定的人,她刻苦勤奋,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退缩。她的品格还表现在她的公正无私,淡泊名利,从没想过以科学研究去换取个人的荣誉和利益。

3.文章第2段居里夫人举“蚕结茧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是为了说明自己一旦确定了奋斗的目标,就会像蚕一样固执勤奋地工作。用这个例子来比喻自己对事业的执著,更生动地说明了自己的奋斗历程。

4.你知道居里夫人的科学研究对于人类的意义吗?

她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

5.居里夫人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里能看出来?你对此看法如何?

居里夫人热爱生活,但从不将生活复杂化,她崇尚简单,追求安静,这样就不会为生活所累。她也善于欣赏生活,例如她会欣赏诸如栽花、植树、建筑、诵诗、眺望星辰等琐事。应该说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也恰是她进行科学研究的动力。

五、总结。

我们的生活中能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是我们的幸运,我们更应该从她的身上汲取优秀的品质,向她学习,从小为自己确立一个奋斗目标,并不断地为之奋斗。

板书设计:

我的信念

玛丽·居里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像居里夫人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一定会赢得全世界人民的赞誉。是的,在她去世一年以后,纽约罗里奇博物馆为纪念居里夫人对世界的贡献举行了追悼会,会上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发表了演讲,对居里夫人致以极高的评价。我们来看一看被称之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的爱因斯坦是怎样评价居里夫人的。

二、朗读课文。

充满激情地朗读课文,提炼出文章的中心。

中心内容:爱因斯坦认为居里夫人对于人类的意义不仅是科学上的贡献,在道德品质方面她对时代和历史的进程则更有意义。

三、了解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1879—1955)是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物理学革命的旗手。在任工程师的叔父等人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地受到科学和哲学的启蒙。在瑞士专利局从事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鉴定工作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科学研究,于1905年在物理学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1908年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从此他才有缘进入学术机构工作。他经过8年艰苦的探索,于1915年最后建成了广义相对论。1939年他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在匈牙利物理学家L.西拉德推动下,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在日本两个城市上空投掷原子弹,爱因斯坦对此强烈不满。战后,为开展反对核战争的和平运动和反对美国国内法西斯威胁,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55年4月18日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普林斯顿。

四、分析课文。

1.爱因斯坦认为居里夫人有哪些伟大的人格?

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

2.爱因斯坦认为居里夫人能取得伟大的科学功绩的原因是什么?

大胆的直觉、对工作的热忱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3.作者评价“第一流人物”的标准是什么?

道德品质比才智、成就更重要。

4.如何理解短文的结尾段“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强调学习居里夫人的品德和热忱,在推动时代和历史进程中发挥作用。也说明在欧洲一些知识分子中间还存在着道德品质不过关的人。作者这样说也是在呼吁人们能以居里夫人为楷模。

五、小结。

通过这一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从爱因斯坦的赞誉中更进一步了解了居里夫人高尚的品质。同时,学习本课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百行德为先,一个科学家留给人类的贡献除了他的研究更有他的品质,所以,向居里夫人这样的有德之士学习,我们应该从道德上规范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板书设计:

悼念玛丽·居里

爱因斯坦

相关推荐

第12课短文二篇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12课短文二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12课短文二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居里夫人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与其性格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信息的重要方法:梳理信息。
2.学生学会自主概括要点,结合事例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3.让学生知道居里夫人是如何成为科学家的,明白要成就一项事业所需要具备的品质。
4.学习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及人格力量,能体会爱因斯坦真挚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品味文章的语言,深情朗读。
教学难点
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谈一下自己所敬佩的女科学家(把学生对女科学家的敬佩之情调动起来),由此导入到居里夫人的介绍。
二、作者介绍。
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原名玛丽亚斯可罗多夫斯卡。巴黎大学理学博士。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一次是化学,一次是物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科学研究。有一次,一位记者惊讶地发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块价值极高的奖牌竟然在她的一个小孩手中当做玩具玩耍,记者不禁问其缘由,她却不以为然地答道:“我是要让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其实就跟玩具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这就是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玛丽居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整体感知文章中的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每段的关键词语,用四字短语概括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第1段:坚韧不拔,树立信心。
第2段:执著勤奋,集中目标。
第3段:探讨真理,保持安宁。
第4段:不图财富,追求自由。
第5段:克制自己,热爱生活。
第6段:沉醉科学。
3.讨论概括,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思想理念:探讨真理、不图财富、沉醉科学。
工作态度:集中目标、坚韧不拔、执著勤奋。
四、合作探究,研读文章。
(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讨论解决。)
1.“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它的茧子一般。”某种力量指什么力量?
明确:居里夫人之所以没有明确地说出来,大概是因为这种力量是难以明确表述的。这种力量是一种复合的因素。第1段里说,“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的决心,是一种因素。第3段里说,“研究,基本上是对真理的探讨”,对真理的渴求,是一种因素。篇末说,“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科学魅力的吸引,是一种因素。居里夫人从事科学研究,图的不是名利,是有崇高的使命感的,科学事业是造福人类的事业,这种使命感,肯定也是一种因素。
2.“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为什么“孤独”也是一种美好快乐的记忆?
明确:这里所说的“孤独”,恐怕翻译得并不恰当。何为孤独?单身一人,需要交流感情而无从交流才会感觉孤独。独处一室,静静地读书,是没有孤独感的。而居里夫人这里的意思是,她潜心学业,总是远离欢乐喧闹的人群,一个人静心读书,大学阶段读了许多书,大有收获,回忆起来,觉得没有虚度年华,这样的大学生活美好而快乐。
3.“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是什么意思?
明确:先要理解“世界的优美”,说的不是景色的优美。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世界的,是揭示物质世界的规律,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的。认识了规律,发现了奥秘,就会觉得这世界真奇妙。优美是指物质运动规律以及物质内部结构。学了物理,学了化学,就会感觉世界的优美。科学越发展,世界越是展现它的优美,所以说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五、拓展延伸。
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
六、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七、布置作业。
预习《悼念玛丽居里》。
板书设计:
我的信念
玛丽居里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对居里夫人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了她身上所折射出的巨大的人格魅力。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对她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当年在居里夫人的悼念会上,爱因斯坦带去了感情真挚的悼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悼念玛丽居里》,感受其中所流淌出的情感。
二、作者介绍(见教案一)。
三、体裁介绍。
本文是一篇悼词,也是一篇演讲词。
悼词作为演讲词的一种,具有演讲词的某些特点:
1.有鲜明的针对性,中心突出,态度鲜明。
2.感情真挚,语言形象、生动、凝练、严密。
3.其主体部分的结构通常要开门见山提出全篇讲话的主题,以便于听众抓住要领;然后便围绕主题,逐层深入;最后结尾再加以重申,使听众对全篇讲话能获得清晰的感受。
四、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这篇悼词不像一般悼词那样流于对逝者的哀悼和对其功绩的颂扬,而是透过居里夫人在科学上的重大成就,深刻揭示了她取得成就的原因——拥有伟大的人格,以及具有极端顽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
2.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这篇演讲由4个自然段组成,用“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述的。第1自然段总说,提出主旨:对居里夫人这样第一流人物,人们应当重视她的道德品质对于才智成就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第2、3自然段分说,阐述居里夫人的品格特点以及这一品质特点对于她取得一生最伟大的科学功绩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第4自然段总说,点出她的品德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重大意义,使演讲的主旨具体落实,鲜明突出。
五、合作探究,研读文章。
(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方式,讨论解决。)
1.文中能诠释“人格”的具体信息是什么?
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
2.爱因斯坦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你能从自己了解的诸多杰出人物中再找出一个例子证明这个观点吗?
3.作者认为玛丽居里在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靠的是什么?
大胆的直觉、对工作超出想象的热忱和顽强。
4.根据本文所述,一个科学家的道德品质与科学成果的紧密联系是怎样的?
一个科学家的道德品质对人类的重要性不亚于他的科学成就,伟大的成就来自于高尚的人格。
六、拓展延伸。
学生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本篇文章进行深情的演讲,体会其中所流露出的情感。
(教师进行适时的点评,把握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深深的敬佩和崇敬。)
七、教师小结。
文中所流露出的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深深敬意,使我们再次受到了灵魂上的触动,让我们感受到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还有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对人类的影响。
八、布置作业。
搜集关于居里夫人的事迹、名言等资料,自制一张手抄报,全班展示。
板书设计:
悼念玛丽居里
爱因斯坦
情感——敬佩、崇敬

短文二篇--《名二子说》《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短文二篇--《名二子说》《记承天寺夜游》”,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短文二篇--《名二子说》《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课文中文言实词的含义,熟读并背诵课文。
2.复习“说”和“记”这两种文体的特点。
3.通过读文感受苏洵为两个儿子取名所体现的良苦用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寄寓了父母美好的愿望。下面请同学们随着老师一起学习散文家苏洵的一篇代表性散文——《名二子说》,体会这位父亲为儿子取名字的良苦用心。
二、作者简介。
苏洵,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27岁才发愤读书。仁宗庆历七年举进士不第,归来将所写文章全部烧毁,刻苦攻读数年,大有长进。后到了京师,经欧阳修推荐,名声大振。一生仅当过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等小官。参与修礼书,编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六国论》为其散文名篇。
三、解题。
对于“说”这种文体我们都不陌生,在初一我们曾学过《爱莲说》。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种文体的特点。
“说”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名二子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就是:谈给两个孩子命名字的道理的文章。
四、诵读并正音。
轮辐 仆 辙
五、课文理解。
1.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名字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车字旁”,都与车有关。
2.了解古代的车,知道“轼”“辙”和古代的车都有什么关系。
(教师出示挂图)古代的车是木制的。它由车轮、辐(即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直木条)、盖(用来遮阳防雨的车盖)、轸(车厢底部的横木)等组成,这四项是古代车的主要组成部分。“轼”则是车厢露在外面的扶手横木。而“辙”则是指车行后车轮的印迹。
3.作者为什么要以此来给他的两个儿子命名呢?
理解课文重点依据以下实词:
“若”“虽然”“去”“惧”“不外饰”“由”“是”“仆”“毙”“免”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你对“轼”和“辙”这两部分有何新的认识?
由于古人乘车是立乘,所以如果没有了“轼”,那么车就不再完整了。而对于车行后的印迹“辙”,根据课下注释我们可以了解,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车翻马死则都与这个印迹无关。
5.理解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一片希望。
父亲之所以给他的儿子起这样的名字,是由于苏轼从小就豪放不羁,不善于外饰,他担心苏轼会因此遭祸,所以苏洵给他起了“苏轼”这个名字来警戒他。而对于苏辙,他处事平和淡泊,深沉不露,苏洵预料他会超然祸福之外,所以给他起名为“辙”,希望他安度一生。
六、知识拓展,了解“大小苏”。
苏轼:北宋诗人、词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21岁中进士,曾任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等职。政治上不满王安石变法,和旧党意见也有分歧,故新旧两党执政时,均自请离开朝廷,任地方官多年,最后被贬至惠州等地。是一位全才作家,诗、词、散文造诣都很高,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其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一代豪放之风,对后代很有影响。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如《赤壁赋》等。
苏辙:北宋文学家。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19岁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但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晚年定居许州颍川(今河南许昌)。政治态度与其兄相同,文学创作自幼受父兄影响,文风与其兄接近。擅长各种文体,以书信和亭记最为出色。有《栾城集》。
七、熟读背诵课文。
八、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更加认识了父母对孩子的良苦用心,就连名字这样的生活细节他们也能煞费苦心,表达无限的希望,那么请大家从考查自己的名字说起,做一次家庭采访,写下令自己感动的记录,让我们大家彼此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洵的《名二子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长子苏轼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大家还记得他父亲的担忧吗?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教师穿插介绍写作背景。)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他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一篇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复习有关“记”的文体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反复朗读。
2.正音。
遂寝藻荇
四、理解课文。
1.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置,不签书公事”。这篇文章一开头就记“夜游”之时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四年了。文中哪句话交代了他“夜游”的兴致缘由?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请同学们注意“欣然”的意思是高兴的样子。
“入”字用拟人修辞,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寂寞无聊,悄悄地走进门来和他做伴,作者把无情感的月光人格化,写得生动有趣,也衬托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2.作者为什么要把夜游的地点选在承天寺呢?(请选用原文回答。)他又为什么唯独找了张怀民做伴?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当时张怀民也被贬黄州,二人的心境相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二人的心境相似,遭遇相同。“相与步于中庭”,可见两人关系甚笃。
3.作者仅仅用了18个字来描写月下美景,他通过简洁的文字,采用比喻修辞给我们创设了一幅怎样的月夜图呢?
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光下摇曳的竹柏的影子,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带给人凄清空灵之感。
4.作者借助月色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他对月色的描写带给我们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清丽淡雅的境界,表达了作者被贬谪之后,多年来为世俗所累的疲惫心情暂时得以解脱,闲适、超凡脱俗之情溢于心胸。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作者贬官后,心情抑郁,但仍有进取心。在自然美景中排解苦闷,找寻精神寄托。惋惜无人赏月,揭示世人都为名利奔波,为世俗所累的社会现实,表现作者超凡脱俗、鄙视世俗、淡泊宁静的旷达情怀。
6.作者在文章的结尾以“闲人”自谓,读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应怎样理解?
“闲人”指清闲的人。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此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
五、背诵课文。
六、小结。
作者以自己面对挫折时的乐观豁达情怀道出了这一人生的真谛。我们在随着苏轼欣赏月下美景的同时,更不要忘记体会他的那份洒脱,磨难中也有独享的美景。

苏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短文两篇导学案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苏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短文两篇导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课题: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
2.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3.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2.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学法指导】
初读文章,读准字音、停顿,能够理解文章大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再读文章抓住说明顺序,理清结构。积极思考,体会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
【学习时间】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活板
一、预习导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持就火炀()之更()互
燔()土讫()贮()拂()
2.查资料了解本文的作者。
3.解释加点的词语。
(1)又为活板()(2)唐人尚未盛为()之
(3)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4)火烧令坚()(5)若()止()印三二本
(6)更互()用之(7)用讫()
(8)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4.认真阅读课文,你能画出简要的工作流程图吗?
刻字→→→拆板
5.关于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大胆提出来。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整体感知。
(1)朗读,注意断句和特殊字的读音。
(2)疏通全文。(提醒学生特别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将注释中的重要词语划出。)
3.合作探究。
(1)本文课题是“活板”,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活版,而是从雕版印刷写起的?

(2)根据第2段说明内容画出简要工作流程图。
刻字→→→拆板
(3)说说第2段在具体的介绍活板时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按这样的顺序说明有什么好处?
(4)活板最大的特点在于“活”字,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4.本文语言准确、朴实、简洁,请加以体会。例:“胶泥刻字,薄如前唇……火烧令坚”寥寥数语,就非常清晰地说明了活字的材料、形状和加工方法。
5.质疑解疑。
6.一句话小结。
三、课堂巩固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板印(2)盛为之____(3)已后______(4)火烧令坚
(5)持就火炀之(6)则字平如砥
(7)更互用之(8)瞬息可就
(9)奇字(10)素无备
(11)燔(12)讫(13)拂
2.翻译下列句子。
(1)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2)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3)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沾,不可取。
3.一词多义。
(1)为: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又为活板()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每字为一印()
满铁范为一板()未为简易()
则极为神速()每韵为一帖()
不以木为之者()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2)之
唐人尚未盛为之()持就火炀之()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更互用之()则以纸帖之()
木格贮之()旋刻之()
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
4.阅读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⑤,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作者介绍了活板的制作方法,制字是用泥胶刻,那么“薄如钱唇”“字平如砥”这两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本文的主要特征在于一个“活”字。活具体表现在:“”说明字是活的;“”说明排版是活的;“”说明字的印数是活的;“”说明做法是活的。而且印刷拆版后字仍是活的。
第二课时核舟记
一、预习导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器皿()贻()又()奇()黍()髯()
不属()诎()楫()篆()章糁()之
2.查资料了解本文的作者。
3.解释加点的词语。
(1)有奇巧人()(2)罔不因势象形()()()
(3)尝贻余核舟一()()()(4)盖大苏泛赤壁云()(5)高可二黍许()(6)启窗而观()
(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8)中峨冠而多髯者()()(9)其两膝相比者()()(10)矫首昂视()
(11)神情与苏、黄不属()(12)曾不盈寸()()
4.阅读课文,可以看出本文的结构是。作为全文重点的第2-5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介绍的?
5.关于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大胆提出来。
二、课堂助学:
1.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断句和特殊字的读音。
(2)疏通全文。
3.合作探究。
(1)作者介绍核舟时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的?作者是如何抓住核舟的特征的来进行介绍的,在介绍核舟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文章在描写方面独具特色,你最欣赏哪一处?试作分析。
4.品味语言:本文描写非常生动,准确。试找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或语段进行分析。
5.质疑解疑。
6.小结。
三、课堂巩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尝贻余核舟一(2)尝贻余核舟一
(3)长约八分有奇(4)高可二黍许
(5)清风徐来(6)水波不兴
(7)其两膝相比者(8)佛印绝类弥勒
(9)矫首昂视(10)与苏黄不属
(11)珠可历历数也(12)其船背稍夷
(13)计其长曾不盈寸(14)盖简桃核修狭者
2.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3)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一词多义
(1)而启窗而观峨冠而多髯者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之能以径寸之木箬篷覆之
闭之石青糁之
左臂挂念珠倚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阅读选段,回答下面问题: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一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一个动作核“”的神态看出来。
(2)你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本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试作一点分析。
(4)本段在全文中文字量是最大的,那么为什么要写这么多呢?
四、拓展延伸
东坡画扇(宋)何莲
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踰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江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②陈诉:状告。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④某:我。⑤姑:暂且。⑥发市:开张。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判笔,判案用的笔。⑧踰:走出。⑨逋(bū):拖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某家以制扇为业(2)适父死
(3)至懊恨不胜而去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公呼至询之(指代制扇者)B、非故负之也(故意)
C、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其中)D、即以付之曰(把)
3.借助文后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4.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