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发表时间:2021-03-08苏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短文两篇导学案。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苏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短文两篇导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课题: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
2.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3.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2.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学法指导】
初读文章,读准字音、停顿,能够理解文章大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再读文章抓住说明顺序,理清结构。积极思考,体会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
【学习时间】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活板
一、预习导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持就火炀()之更()互
燔()土讫()贮()拂()
2.查资料了解本文的作者。
3.解释加点的词语。
(1)又为活板()(2)唐人尚未盛为()之
(3)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4)火烧令坚()(5)若()止()印三二本
(6)更互()用之(7)用讫()
(8)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4.认真阅读课文,你能画出简要的工作流程图吗?
刻字→→→拆板
5.关于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大胆提出来。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整体感知。
(1)朗读,注意断句和特殊字的读音。
(2)疏通全文。(提醒学生特别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将注释中的重要词语划出。)
3.合作探究。
(1)本文课题是“活板”,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活版,而是从雕版印刷写起的?
(2)根据第2段说明内容画出简要工作流程图。
刻字→→→拆板
(3)说说第2段在具体的介绍活板时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按这样的顺序说明有什么好处?
(4)活板最大的特点在于“活”字,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4.本文语言准确、朴实、简洁,请加以体会。例:“胶泥刻字,薄如前唇……火烧令坚”寥寥数语,就非常清晰地说明了活字的材料、形状和加工方法。
5.质疑解疑。
6.一句话小结。
三、课堂巩固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板印(2)盛为之____(3)已后______(4)火烧令坚
(5)持就火炀之(6)则字平如砥
(7)更互用之(8)瞬息可就
(9)奇字(10)素无备
(11)燔(12)讫(13)拂
2.翻译下列句子。
(1)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2)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3)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沾,不可取。
3.一词多义。
(1)为: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又为活板()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每字为一印()
满铁范为一板()未为简易()
则极为神速()每韵为一帖()
不以木为之者()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2)之
唐人尚未盛为之()持就火炀之()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更互用之()则以纸帖之()
木格贮之()旋刻之()
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
4.阅读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⑤,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作者介绍了活板的制作方法,制字是用泥胶刻,那么“薄如钱唇”“字平如砥”这两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本文的主要特征在于一个“活”字。活具体表现在:“”说明字是活的;“”说明排版是活的;“”说明字的印数是活的;“”说明做法是活的。而且印刷拆版后字仍是活的。
第二课时核舟记
一、预习导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器皿()贻()又()奇()黍()髯()
不属()诎()楫()篆()章糁()之
2.查资料了解本文的作者。
3.解释加点的词语。
(1)有奇巧人()(2)罔不因势象形()()()
(3)尝贻余核舟一()()()(4)盖大苏泛赤壁云()(5)高可二黍许()(6)启窗而观()
(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8)中峨冠而多髯者()()(9)其两膝相比者()()(10)矫首昂视()
(11)神情与苏、黄不属()(12)曾不盈寸()()
4.阅读课文,可以看出本文的结构是。作为全文重点的第2-5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介绍的?
5.关于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大胆提出来。
二、课堂助学:
1.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断句和特殊字的读音。
(2)疏通全文。
3.合作探究。
(1)作者介绍核舟时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的?作者是如何抓住核舟的特征的来进行介绍的,在介绍核舟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文章在描写方面独具特色,你最欣赏哪一处?试作分析。
4.品味语言:本文描写非常生动,准确。试找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或语段进行分析。
5.质疑解疑。
6.小结。
三、课堂巩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尝贻余核舟一(2)尝贻余核舟一
(3)长约八分有奇(4)高可二黍许
(5)清风徐来(6)水波不兴
(7)其两膝相比者(8)佛印绝类弥勒
(9)矫首昂视(10)与苏黄不属
(11)珠可历历数也(12)其船背稍夷
(13)计其长曾不盈寸(14)盖简桃核修狭者
2.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3)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一词多义
(1)而启窗而观峨冠而多髯者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之能以径寸之木箬篷覆之
闭之石青糁之
左臂挂念珠倚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阅读选段,回答下面问题: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一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一个动作核“”的神态看出来。
(2)你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本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试作一点分析。
(4)本段在全文中文字量是最大的,那么为什么要写这么多呢?
四、拓展延伸
东坡画扇(宋)何莲
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踰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江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②陈诉:状告。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④某:我。⑤姑:暂且。⑥发市:开张。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判笔,判案用的笔。⑧踰:走出。⑨逋(bū):拖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某家以制扇为业(2)适父死
(3)至懊恨不胜而去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公呼至询之(指代制扇者)B、非故负之也(故意)
C、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其中)D、即以付之曰(把)
3.借助文后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4.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
延伸阅读
《短文两篇》学案
《短文两篇》学案
第一步:问题引领——教师“备助”设疑,激情引入
学习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一.自主学习
1、识记下列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
堕落点缀苦熬贪婪姊妹冉冉牙龈雏形
丰硕稀疏累累沉甸甸玲珑剔透
二.问题探究
1.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运用了什么写法?
2.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3.“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4.试找出乙文的中心句。
5.乙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6.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7.乙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第二步:互动探究——“自助、求助、互助”,整合资源,探索技能
1.请学生看书,解决以上问题?
2.组内活作解决没有提出的问题?
3.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第三步:反馈拓展——教师“补助”点评、总结,提升知识与情感。学生“再助”查漏补缺,复习巩固
补充
.走进文本品形象,品语言,悟情感
1.品形象
a.找出甲文中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b.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c.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品语言:如何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b.“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c.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d.“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3.悟情感
a.甲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b.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c.“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和态度?
初二语文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学案
初二语文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学案
短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2.了解课文内容。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3.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二)能力培养点
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蕴含的美感。
(三)情感体验点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生人格。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难点: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疑点: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而写与日月无关的东西?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自读课。
诵读,感知文意。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结合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贯通理解两篇文章引用传说的深意,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呖谷()一撮灰()皓月()妲娥()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
露台:-----------------------------------------------
旸谷:---------------------------------------------
(二)、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作者简介:
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
让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四)、精读《日》
学生朗读《日》一文。思考:
1、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学生讨论、交流。
2、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3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4、如何理解没有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5、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五)、指导学习《月》
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月。
学生自由朗读《月,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1、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学生讨论、交流。
2、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那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3、“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力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5、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六)、组织学生讲神话故事
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七)、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资料链接
文中相关的描写句子有: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作者笔下的月给人的是寒冷、阴冷,让人冷静,不同于日带来的热情洋溢。
关于月的古诗文,整理如下
(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三)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巴金
日:激情洋溢
飞蛾扑火追求光和热
夸父逐日寄托人格理想
月:细腻幽静使星球再生
嫦娥奔月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自主预习案】
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陋( )馨()儒()牍()苔( )甚fán()
yū( )泥zhuó( )清涟( )xiè()玩xiǎn( )有闻
2.了解周敦颐、刘禹锡,文学常识填空。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和州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的诗文多抒怀。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风的散文。
铭,是古代文体名,刻在器物上,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本文是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又叫“座右铭”。文字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陋室铭》和《爱莲说》,作者分别是_____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__和_______(朝代)哲学字____________体裁分别是铭和___________,其中“铭”本指__________________,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都是________的;两位作者在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没有采用直白的方式,而是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做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见上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有仙则名()往来无白丁()
无案牍之劳形()可爱者甚蕃()
不蔓不枝()花之君子者也()
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
(二)
2、“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指出下面句中“之”字的用法。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水陆草本之花,可爱者甚蕃()
(3)无案牍之劳形()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三)
3、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予独爱莲之出淤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四)【问题探究】
4、“陋室”的主人是个粗俗低下的人吗?
5、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6.文章开头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作用是什么?
7.《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质。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这两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境深远,体会两文各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拓展检测案】
●课内语段阅读。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可爱者甚蕃()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人?
3.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则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5.给画线句加上标点。
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是:
8.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的生活情趣。这两篇短文采用了________的写法。
9.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10.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11.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语段阅读。
丁香赋
每当冰雪消融,一股细细的清香立刻浮满北国冰城,是丁香选择了哈尔滨,还是哈尔滨选择了丁香?问花花不语,天地间都在感叹着花与城的奇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哈尔滨的春天实在是太短暂了。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的春天交相辉映,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芳香四溢,美不胜收。
春天的丁香花,夏天的太阳岛,冬天的冰雪,是每个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几十万株丁香装点着哈尔滨的街道、公园、庭院。
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蔟蔟的,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这情景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创造的热情,想象的驰骋。
丁香,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为浓郁了,倘若你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香气已先冲入鼻中,一代代的哈尔滨人就是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梦想自己的未来。
丁香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
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说丁香是“神树”,它能给人带来幸福。
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
“五月丁香开满城,芬芳流荡紫云藤”。
李商隐则用“芭蕉不展丁香洁,同向春风各自开”的诗句,描述情人的思恋之心。
哈尔滨人把丁香作为自己的市花,丁香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审美的移情,更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追求。
丁香花的生命力很顽强,能绽放在北纬45度线上,深得哈尔滨人的宠爱。
这里的丁香外表柔媚,但它的根紧紧地抓住土地,纤细的枝杆,劲健地支撑着一簇硕大的花冠,抵御着北方的风寒和干旱。
初春,丁香浓香馥郁花飞全城;深秋,浓绿的叶子也久久不肯落下;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哈尔滨人对丁香的深情,在于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塞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她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
丁香是哈尔滨人精神的写照,丁香是北国历史的见证,丁香,秀美的花色,繁茂的花丛,把北国冰城装点得分外娇娆。
丁香是哈尔滨人的挚爱,哈尔滨是丁香永久的家园。
(选自中央电视台《电视散文精品》作者:张福海)
12、认真阅读,把你喜欢的的句子划出来,并抄两句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1)、句子:
理由:
(2)、句子:
理由:
13.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赞美丁香花是为了赞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是根据________写的《__________》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写而成。
15.作者根据什么说丁香“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可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任选一句)
①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丁香花、太阳岛、冰雪是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南京的梅花、栖霞红枫、雨花石、玄武湖等也是南京人心中的挚爱。请你选择具有你所居住的地方特征的一景或一物,写一段话,抒发自己的喜爱之情。(不得直接套用文中的原句,不超过60字)
【自主预习案】
【课内探究案】
4、文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我”的道德高尚。5、“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是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脱俗。“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作者援引西汉杨雄的事例,大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有力的证明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6、用了比兴的手法。“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陋室”;“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自己。同时引出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7、“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亭亭净植”是赞语。突出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身处污浊环境中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8、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9、《陋室铭》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境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作者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拓展检测案】
1.蕃(多)濯(洗涤)蔓(长蔓,牵牵连连。)益(更加)2.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3.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②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③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4.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5..,。,。,。:
6.D7.斯是陋室,惟吾德馨。。8.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托物言志9.C
10.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11.略12、略13.赞美哈尔滨人‘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的精神14.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5.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
16.①点明排比、比喻修辞手法②点明拟人、比喻修辞手法17.写出某一处的景或物的名称;表现景或物的特征;准确表达喜爱、赞美之情;语言畅通、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