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初二语文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发表时间:2021-01-11

初二语文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学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二语文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学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二语文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学案
短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2.了解课文内容。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3.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二)能力培养点
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蕴含的美感。
(三)情感体验点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生人格。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难点: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疑点: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而写与日月无关的东西?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自读课。
诵读,感知文意。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结合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贯通理解两篇文章引用传说的深意,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呖谷()一撮灰()皓月()妲娥()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
露台:-----------------------------------------------

旸谷:---------------------------------------------
(二)、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作者简介:
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
让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四)、精读《日》
学生朗读《日》一文。思考:
1、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学生讨论、交流。

2、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3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4、如何理解没有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5、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五)、指导学习《月》
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月。
学生自由朗读《月,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1、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学生讨论、交流。
2、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那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3、“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力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5、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六)、组织学生讲神话故事
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七)、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资料链接
文中相关的描写句子有: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作者笔下的月给人的是寒冷、阴冷,让人冷静,不同于日带来的热情洋溢。
关于月的古诗文,整理如下
(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三)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巴金
日:激情洋溢
飞蛾扑火追求光和热
夸父逐日寄托人格理想
月:细腻幽静使星球再生
嫦娥奔月

延伸阅读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


25.《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多角度理解短文的内涵

2.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学习积累文言文词语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文词语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3.理解短文的内涵

《夸父逐日》

一、课文内容把握。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逐日:追赶太阳。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逐走:竞跑,赛跑。

欲得饮:想要。饮于河:黄河。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2、通假字。
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

3、古今异义。
去古:距离。(名词)汤古:热水。

今:走(动词)今: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二、探究品味文章内容。

1、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1)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气魄(从神话故事的特点的角度理解其积极意义);

(2)自不量力(消极方面)。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一个英雄,他神奇、力大无比,喝干黄河、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3、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反映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4、“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决心大或自不量力。

三、《夸父逐日》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两小儿辩日》

一、课文内容把握。

这篇短文写两个小孩儿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这篇短文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本文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辩,然后摆出两小儿的不同看法,继而提出两小儿所持看法的依据,最后写孔子不能作出判断而受到讥笑。全文仅一百多字,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

二、问题探究。

1.对于两小儿所持的看法及其依据,你能否根据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对这两种现象解释一下。

2.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

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

3.“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

“笑”是讥笑,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是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若从下文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

4.下面两句话,分别赞扬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⑴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答:赞扬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

⑵ 孔子不能决也。

答: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你读了这个故事,得到那些启示?(从不同角度)

①从两小儿的辩斗的角度:看问题要透过表象看实质,要发扬勇于探索大自然、探求真理的精神。

②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宇宙是无限的,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苏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短文两篇导学案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苏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短文两篇导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课题: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
2.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3.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2.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学法指导】
初读文章,读准字音、停顿,能够理解文章大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再读文章抓住说明顺序,理清结构。积极思考,体会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
【学习时间】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活板
一、预习导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持就火炀()之更()互
燔()土讫()贮()拂()
2.查资料了解本文的作者。
3.解释加点的词语。
(1)又为活板()(2)唐人尚未盛为()之
(3)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4)火烧令坚()(5)若()止()印三二本
(6)更互()用之(7)用讫()
(8)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4.认真阅读课文,你能画出简要的工作流程图吗?
刻字→→→拆板
5.关于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大胆提出来。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整体感知。
(1)朗读,注意断句和特殊字的读音。
(2)疏通全文。(提醒学生特别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将注释中的重要词语划出。)
3.合作探究。
(1)本文课题是“活板”,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活版,而是从雕版印刷写起的?

(2)根据第2段说明内容画出简要工作流程图。
刻字→→→拆板
(3)说说第2段在具体的介绍活板时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按这样的顺序说明有什么好处?
(4)活板最大的特点在于“活”字,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4.本文语言准确、朴实、简洁,请加以体会。例:“胶泥刻字,薄如前唇……火烧令坚”寥寥数语,就非常清晰地说明了活字的材料、形状和加工方法。
5.质疑解疑。
6.一句话小结。
三、课堂巩固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板印(2)盛为之____(3)已后______(4)火烧令坚
(5)持就火炀之(6)则字平如砥
(7)更互用之(8)瞬息可就
(9)奇字(10)素无备
(11)燔(12)讫(13)拂
2.翻译下列句子。
(1)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2)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3)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沾,不可取。
3.一词多义。
(1)为: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又为活板()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每字为一印()
满铁范为一板()未为简易()
则极为神速()每韵为一帖()
不以木为之者()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2)之
唐人尚未盛为之()持就火炀之()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更互用之()则以纸帖之()
木格贮之()旋刻之()
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
4.阅读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⑤,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作者介绍了活板的制作方法,制字是用泥胶刻,那么“薄如钱唇”“字平如砥”这两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本文的主要特征在于一个“活”字。活具体表现在:“”说明字是活的;“”说明排版是活的;“”说明字的印数是活的;“”说明做法是活的。而且印刷拆版后字仍是活的。
第二课时核舟记
一、预习导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器皿()贻()又()奇()黍()髯()
不属()诎()楫()篆()章糁()之
2.查资料了解本文的作者。
3.解释加点的词语。
(1)有奇巧人()(2)罔不因势象形()()()
(3)尝贻余核舟一()()()(4)盖大苏泛赤壁云()(5)高可二黍许()(6)启窗而观()
(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8)中峨冠而多髯者()()(9)其两膝相比者()()(10)矫首昂视()
(11)神情与苏、黄不属()(12)曾不盈寸()()
4.阅读课文,可以看出本文的结构是。作为全文重点的第2-5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介绍的?
5.关于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大胆提出来。
二、课堂助学:
1.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断句和特殊字的读音。
(2)疏通全文。
3.合作探究。
(1)作者介绍核舟时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的?作者是如何抓住核舟的特征的来进行介绍的,在介绍核舟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文章在描写方面独具特色,你最欣赏哪一处?试作分析。
4.品味语言:本文描写非常生动,准确。试找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或语段进行分析。
5.质疑解疑。
6.小结。
三、课堂巩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尝贻余核舟一(2)尝贻余核舟一
(3)长约八分有奇(4)高可二黍许
(5)清风徐来(6)水波不兴
(7)其两膝相比者(8)佛印绝类弥勒
(9)矫首昂视(10)与苏黄不属
(11)珠可历历数也(12)其船背稍夷
(13)计其长曾不盈寸(14)盖简桃核修狭者
2.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3)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一词多义
(1)而启窗而观峨冠而多髯者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之能以径寸之木箬篷覆之
闭之石青糁之
左臂挂念珠倚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阅读选段,回答下面问题: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一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一个动作核“”的神态看出来。
(2)你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本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试作一点分析。
(4)本段在全文中文字量是最大的,那么为什么要写这么多呢?
四、拓展延伸
东坡画扇(宋)何莲
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踰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江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②陈诉:状告。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④某:我。⑤姑:暂且。⑥发市:开张。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判笔,判案用的笔。⑧踰:走出。⑨逋(bū):拖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某家以制扇为业(2)适父死
(3)至懊恨不胜而去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公呼至询之(指代制扇者)B、非故负之也(故意)
C、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其中)D、即以付之曰(把)
3.借助文后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4.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

短文两篇《日》《月》


8短文两篇

授课时间:___月___日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对比阅读、分析《月》。

(二)能力目标

1.积累有关日月的诗词。

2.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情感价值目标

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从而坚定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学课文。

2.难点: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法指导:引导自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平台、挂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看导语,介绍作者巴金。

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1927年旅居法国。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1927年旅居法国期间,创作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1931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在《时报》连载,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被译成20多种文字。1934年写了《神》、《鬼》、《人》三部短篇。长篇小说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憩园》、《寒夜》)。译有赫尔岑回忆录《往事与随想》。1978年底—1986年8月,创作了五卷本散文《随想录》。1958年─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1994年《巴金全集》26卷全部出版。到1994年6月,共写作并出版了120部著作,还翻译了62部外国作品,出版了54部巴金研究专著。

1981年提出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设想。1985年3月主持开馆典礼,并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图书、杂志、报纸、手稿、书信、照片、文物捐给了文学馆,共7665件。1994年又捐出了1927年他在法国主编的《平等》杂志,23期合订本,是国内孤本;两位著名的无政府主义革命家于1927年6月和7月由美国狱中写给巴金的亲笔信;1950年在波兰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和平大会的纪念册,上面有巴金征得的几十位世界名人的签名,是“国宝”级的文物。

1982年获意大利卡森蒂诺研究院授予的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4年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被授予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和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90年获苏联最高荣誉勋章──苏联人民友谊勋章,同年还获第一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1993年4月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颁发的“资深作家敬慰奖”,同年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评委会授予巴金和以巴金为主席的中国作家协会特别奖。1994年4月,首届文学界为纪念其90华诞举行了“巴金与二十世纪研讨会”和《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巴金》大型图片展览。1998年获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最高奖项——杰出贡献奖。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巴金星”。

夫人:萧珊。原名陈蕴珍。曾就读于上海爱国女中。1944年5月8日结婚,1973年因病在京逝世。儿子:李小棠。在上海市政协文史研究室工作;女儿:李小林。《收获》编辑部副主编。

二、检查预习

理解生字,请学生注音:旸、姮、皓、浸

三、朗读课文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个别学生朗读,全体大声齐读。

三、创写教学

1、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

活动内容:请同学们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扩写“这是一篇写

日的文章”这个句子。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多角度的理解课文内容。

2、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

请同学们读课文,续写“我从文中发现了……”这个句子。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地探究课文的内涵。

3、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

请同学们从品析、欣赏、感受等方面入手,就课文内容说一句欣赏的话。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赏析。

四、内容探究

1、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却写这些与日月无关的东西?

2、作者为什么在《日》中,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而在《月》中,又提到了冷?

3、理解光明和寒冷特殊的含义。

4、在《月》中,第四段大段的月下感受与本文有什么联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联系两篇课文,找出贯穿两者之间的中心思想。

第二课时

文本探究

6、“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7、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8、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9、“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文的《日》有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10、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1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12、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这种意境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13、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神话传说)。

14、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板书设计:

日月

发光、发热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

死不如生

轰轰烈烈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对生者的期望)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