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03-15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难点: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教学资源
米尺、直尺、硬币、橡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故事引入: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有狮子、狗熊、小猴、小狗等。一天,狮子大王宣布要选出最聪明的一个小动物来当它的助手。小动物们可激动了,个个都想当狮子大王的助手。这不,选拔考试开始了,想不想去看看呀?
狮子大王是这样选拔的:请你说出这些测量的结果?
一棵大树高8(),一片树叶长8(),一个铅笔盒长2()
前两道题小动物们都顺利过关了,可轮到第3题,意见大了。小兔说:“这个铅笔盒长2厘米。”小狗说:“这个铅笔盒长2米。”小猴说:“这个铅笔盒长2分米。”到底哪一个小动物的答案是正确的呢?小朋友你们能给它们当个裁判吗?学生讨论。
二、引导探索
(一)认识分米
1.先让学生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看到或听到过“分米”这个词?
2.教师强调1分米就是10厘米那么长。并且请大家在直尺上指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3.体会1分米的长度。
教师:请同学们在发的硬纸条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把它剪下来。告诉学生,这是自制的分米卡。先看一看,再闭上眼睛想一想,然后用手势比划一下,最后再用分米卡验证一下。
教师:现在小朋友对1分米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了,你们能互相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4.教学1米=10分米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在米尺上找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然后每组的组长汇报结果。
5.多层训练,加深对分米的认识。
(1)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分米。
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哪儿是数学课本的长边,就去把长边摸一摸,再量一量。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3)教师:请小朋友们估计以下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度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二)认识毫米
1.让学生尝试量书本的厚度,各自交流测量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当测量结果不满1厘米时,我们需要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2.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对1毫米的认识理解。然后组织学生观察直尺: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并实际量一量,进一步感知1毫米。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的长度。
3.体验毫米的用处: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呢?组织学生讨论。
4.想一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5.引导学生把四个长度单位排排队,体会大小关系。
6.多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几毫米?并且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2)选择自己带来的任意一样物体,量量它的厚度或长度是几毫米。
7.小结:今后,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三、综合练习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过四个长度单位了,你能灵活运用它们吗?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哪两个长度单位?你有收获吗?你觉得自己学得怎样?
总结提炼:是啊,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毫末这四个长度单位。用毫米作单位可以量更小的物体和更短的长度,并且能量得更准确,为了度量的方便,在量稍长的物体的长度时,可用分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用米作单位。小朋友们要根据不同物体的长度采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并加以运用。

板书设计

认识分米和毫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思考方法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资源
笔芯、米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故事引入
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小兔说:“我跳了9分米。”小猫说:“我跳了80厘米。”两个小动物都说自己跳得远,因而争论不休。
教师: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不作评价。)
教师:到底谁跳得远?谁说得正确呢?学了“简单的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组织活动,引导探究
1.教师:小朋友,你们都有自动铅,那你们知道自动铅的笔芯有多长吗?让我们来量一量好吗?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枝笔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长/
教师:同样的笔芯,有的人量出来是6厘米,有的人量出来是60毫米,这是怎么回事呢?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么,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教师:是啊,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是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
2.教师:我们测量了笔芯的长度,知道6厘米=60毫米,我们每天用的课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
(学生活动,全班交流。)
教师:小朋友们量得课桌的高是8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结:1分米=10厘米,80厘米有8个10厘米,就是8分米。
3.练习:50毫米=()厘米
20分米=()米
三、想想做做,内化新知
教师:结合测量,许多小朋友已经能用自己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了。接下来,就要看看谁能灵活运用学到的新知识了。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量量每个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是几厘米,再说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先独立完成,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评一评。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一下两条线段的长度各是几厘米,再量一量,看看对不对。最后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学生活动,反馈交流。)
四、总结评价
1.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跟你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怎么样?
2.教师:下面,请大家参加一个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你们愿意吗?
请每个同学回家后拿一个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后发芽,再记录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完成蒜叶生长情况记录表,过一段时间再交流。

板书设计

简单的单位换算
6厘米=60毫米
80厘米=8分米

精选阅读

二年级下册《认识分米和毫米》学案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认识分米和毫米》学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1)师:(录音)有一次课间,几个小朋友在一起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红红说:“我觉得宝剑最厉害。”明明说:“不,我觉得孙悟空的金箍棒最厉害,你看它能伸缩,可长可短,它可以短的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长到1米,甚至几百米、几千米,还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问:在刚才他们的谈话里,你能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米、厘米)
师:对!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我们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好?量一支铅笔的长度该用什么单位呢?1米=()厘米
二、探索实践
(一)认识分米
1、估一估,量一量:
(出示10厘米的彩条)你估计这根彩条有多少厘米?量量是多少厘米?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也就是1分米=10厘米(板书)
2、认一认,画一画
(学生在自己的尺上找出1分米有多长)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同桌互相看一看,(学生画一画1分米)。
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手机、插座的边长、软盘的边长、粉笔长……)
3、体验:
(1)(出示20厘米的彩条)量量是几分米呢?
问:30厘米、80厘米是几分米呢?
推想:这把米尺的长度有几个1分米呢?板书:1米=10分米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分米)
1、师:看一看“数学书”的厚度,你估计它有1厘米吗?1角硬币的厚度呢?
师:长度不到1厘米用什么作单位呢?就需要比它更小的单位“毫米”计量
2、小组学习
(1)(出示放大的尺)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你在尺上找出来。
(2)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3、实践:(1)先估计,再动手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5~6毫米
(2)先估计,再动手量一量1元硬币的厚度:2毫米
哪些物体的厚度是1毫米呢?(学生拿出1元硬币或一张卡,用摸一摸,捏一捏,这个厚度大约一毫米。)数出10张纸,量量厚度是多少?
想一想:哪些东西的长度或者厚度可以用毫米来作单位?(测量降雨量、尺的厚度、蚂蚁的身长……
4、看书:
(三)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两个新朋友?(出示课题)现在已经知道了哪几个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几个长度单位还可以用字母m,dm,cm,mm来表示,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在书上找一找有关介绍。
做一做,一个学生比画,其余学生点评比画得是否正确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看图写出两幅图的测量结果
交流:图中橡皮的长度是多少毫米?回形针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在书上做,集体讲评
4.“想想做做”第6题:
(1)学生先观察找出最长的线段
(2)再分别用尺量一量,反馈结果。
三.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说说米、分米、毫米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联系吗?

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分米、毫米;认识方向;认识角》复习学案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分米、毫米;认识方向;认识角》复习学案苏教版

复习2认识分米、毫米;认识方向;认识角

复习内容:书本第101--102页期末复习第9--12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分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感性体验。会确定位置,从而巩固学生已有的对平面图形的直观体验。

2、通过观察、测量、语言描述等,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并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的适当选择和方位的确定。

教学难点:能流畅地用语言描述路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小朋友,在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是和数学有关的。比如辨别东、南、西、北这些地理位置,比如上学的路线,比如物体的测量等。今天的复习就和这些内容有关。

二、方位复习

互动1:书本第101页第8题

1、讲述:小华、小军、冬冬、小芳住在同一个城市。他们的家如图所示。

出示“期末复习”第8题的情境放大图。

2、指一指图中的八个方位。

认清了八个方位,认一认图上有哪些地方?

3、能说说小朋友家与学校的关系吗?

谈话:看来小朋友对方位掌握的不错。你们能说说其他地方相互间的关系吗?谁来说,说对了,全班小朋友送给他掌声。

4、方位都搞清楚了,四个小朋友上学的路线比会说吗?小组里可以先说一说,过会我们全班交流。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路线,全班交流。

评价:说得真不错。

三、长度单位复习

互动2:书本第101页第9题

1、提问: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学了些什么长度单位吗?

(1)根据学生说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2)我说一个长度单位,你们能很快用手势表示它的长度吗?

(3)你们知道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说各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谈话:明确了这些长度单位的长度,我们要选用这些长度单位来填空了。有什么要提醒小朋友们注意的吗?

2、出示书本第101页第9题:

一块橡皮厚12(),一张方桌高8(),旗杆高9(),一枝钢笔长16()。

学生独立填写,全班核对。并说明理由。

3、小结:在填写长度单位的时候,一定要在脑海中回忆这件物品的实际模样,再从米、分米、厘米、毫米中选择合适的单位。

四、测量复习

互动3:书本第102页第10题

1、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对长度单位已有所掌握,那么请你们观察这两幅图。

出示第10题,瓷砖和课桌图。

2、提问:你在图中观察到了什么?能不能直接把你观察到的数据填入括号?

3、自己先独立完成,并想想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4、汇报。

评价:小朋友们不仅自己会填,还能用理由来说服人,真不错。

五、画线段练习

互动4:书本第102页第11题

1、谈话:小朋友们会填了,会说了,你们会画吗?请你们先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再画一条35毫米的线段,画完后同桌相互检查。

2、学生操作,同桌检查。

提问:画线段时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3、观察:哪一条线段比较长?

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为什么4厘米的线段要比35毫米的线段长些吗?

六、数角、找角练习

互动5:书本第102页第12题

1、出示第12题第一小题。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共有几个角?

2、你能为图中的直角画上标记吗?

学生操作,全班交流。

3、提问:有几个角?

你是怎么知道的?

其余两个角是什么角?

4、教师出示第二小题。

现在你能用三角尺找出图中的三个直角吗?

5、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6、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评价。

七、学习归纳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分米、毫米》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分米、毫米》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P34-35。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长度的表象,知道分米、毫米和米、厘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

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教学用具:

课件、米尺、学生直尺、小瓢虫和树叶图片、2分硬币、、身份证、光盘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再现,以旧引新

1.谈话导入,回顾米和厘米。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很多同学都长高了,能告诉我你们的身高是多少吗?用米合厘米说一说自己的身高。

2.激发冲突,引出毫米

观察估计小瓢虫的伸长体会不足一厘米的长度需要引出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题)

二、动手实践,构建新知,学习毫米。

1.初步认识1毫米。

(1)谈话交流,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你们听说过毫米吗?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什么?

(2)利用学生尺,初步认识1毫米。在尺子上找到1毫米

2.感知1毫米的长度建立空间观念。

(1)比一比:能用小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并利用2分硬币进行验证。

(2)找一找请小朋友找一找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3.数一数,明确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我们现在知道了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那2小格是

几毫米?9小格?10小格?(10毫米)还是多长?(1厘米)

(2)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板书)。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板:mm)

4、实际应用(量一量):解决小瓢虫的身长问题。(6毫米)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认识了这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三、利用学习经验认识分米

利用我们刚才学习毫米的经验,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这样的方法自己学习分泌这个长度单位。

1.出示自学提示。

2.小组合作开展自学活动。

3.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4.猜测验证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1)学生猜测分米和米的关系

(2)利用课前准备的叶子卡片(长度1分米)进行集体验证。板书1米=10分米

5.小结:回顾今天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并把它们按从大到小来排列。并说一说他们之间的关系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相继板书。

101010

米分米厘米毫米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填合适单位

2.填一填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答题纸短边的长度

3.单位换算

4.淘气的日记

2018年4月16日星期一天气:阴

今天上午,我们班全体同学去多媒体教室上课。走进大约有2分米高的教室门,坐在高70米的课桌前。课堂上,我积极动脑、踊跃发言,用1厘米长的铅笔在5米厚的数学书上做了练习题。今天学习了好多数学知识,我真高兴啊!

五、全课小结、延伸铺垫。

1.谈一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在哪方面表现得最出色?

2.在这个大家族中还有很多成员,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课后查一查还有没有其他的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认识分米、毫米

dmmm

量1米=10分米

比1分米=10厘米

找1厘米=10毫米

101010
米分米厘米毫米

二年级下册数学《米和分米、毫米长度单位的换算》教案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米和分米、毫米长度单位的换算》教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谁能按照的顺序出来?(从大到小依次是:米、分米、厘米、毫米,或从小到大说.)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1厘米=()毫米10毫米=()厘米
1分米=()厘米10厘米=()分米
1米=()分米10分米=()米
4.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分米和毫米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新授:
1、5厘米=()毫米9厘米=()毫米
30毫米=()厘米40毫米=()厘米
(5)小结:
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教学例2
一个写字台的高度是8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怎样表示?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练习:30厘米=()分米5分米=()厘米40厘米=()分米7分米=()厘米
(2)(出示很长的一根绳子)想一想用什么单位合适?这根绳子30分米,用米作单位应该怎样表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如果教师还有一根长4米的跳绳,并提问:用分米做单位应该怎样表示?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4)练习:3米=()分米90分米=()米5米=()分米80分米=()米
(5)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就是几分米;把分米换算成米作单位想10分米是1米,几十分米就是几米就可以了。
三、巩固练习
I.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们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为了测量和计算的需要常常要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2.试一试“想想做做”第3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第3题,明确题目要求。
想一想:这几题该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2)请学生们独立完成。
(3)组织学生们进行交流,注意方法的多样化。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请学生们说说自己的看法。
(2)实际测量,看谁估计得准。
5.补充作业: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20厘米=()分米9分米=()厘米
3米=()分米70分米=()米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你能出一题考考小朋友?
五、指导学生实践活动:
老师拿出弄好的蒜头,教学生是怎么做的,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看看几天后开始发芽,从发的第一天起作好记录,记录发后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填写好记录表。

教后记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方向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方向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认识方向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进行思考的意识。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在具体场景中根据不同的参照物来确定方向。

教具准备:

课件,指南针图,写有八个方向的长方形卡片,黑板上画好一个空白方向板;每个学生准备一块空白方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提问:我们小朋友们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那大家的后面是什么方向?左边呢?右边呢?

2、提问:在我们平面图上是如何表述的呢?(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请在方向板上把它们写下来。(学生写,教师板书。)

3、出示例图。(去除超市、体育场、人民桥、公园)

提问: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

4、讲述:小朋友们回答的真棒!小朋友们听说过“四面八方”这个成语吗?是什么意思?在伟大的方向王国里,除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外,还有四个方向,小朋友想认识吗?那就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去方向王国吧!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东北

(1)在原图基础上出示超市。

提问:超市在汽车站的哪面?又在少年宫的哪面?

超市在学校的哪面呢?

(2)同桌讨论,并要求说明理由。

(3)指名说。(因为汽车站在学校的北面,少年宫在学校的东面,超市在汽车站和少年宫之间,所以是东北面。)

(4)小结:因为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所以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边说边出示东北)

(5)讲述:小朋友们分析的真准确,请在方向板上写出来。(学生写,教师板书。)

2、认识西南

(1)在原图基础上出示公园

提问:公园在学校的哪面?

(2)同桌讨论,并说明理由。

(3)指名说。(火车站在学校的西面,电影院在学校的南面,而公园在火车站和电影院之间,所以公园在学校的西南面)

(4)小结:因为公园在学校的西面和南面之间,所以公园在学校的西南面。(边说边出示西南)

(5)小朋友们经过同桌的合作交流,得出了一个正确答案。请在方向板上写下来。(学生写,教师板书。)

3、认识东南和西北

(1)在原图上出示人民桥和体育场

提问:你知道体育场和人民桥各在学校的哪一面吗?

(2)独立思考。

(3)指名说。(因为人民桥在学校的西面和北面之间,所以人民桥在学校的西北面。因为体育场在学校的东面和南面之间,所以体育场在学校的东南面)

(4)、讲述:小朋友,你观察的真仔细,说得真棒。人民桥的确是在学校的西北面,体育场就在学校的东南面。和他一样想的小朋友请举手。(边说边出示西北和东南)

(5)、在方向板上把它们写下来。(学生写,教师板书。)

4、小结: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现在知道,方向王国里除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外,还有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在这八个方位中,哪些是我们的新朋友呢?

在以后,我们可以用手中的方向板解决生活中有关方向的实际问题。

5、根据不同参照来确定方向

讲述:刚才我们都是以学校为中心来确定方向的,大家会以别的景物为中心来确定方向吗?

同桌交流讨论。

6、指名说。(各种情况都可以,但对于像汽车站在少年宫的西北面这样的情况要加以说明)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做“试一试”——填方向

(1)谈话:小朋友们,方向王国里有一个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方向的指南针。(出示指南针挂图)

(2)介绍:指南针中,绿色指针指的方向是北。小朋友们猜一猜,白色指针指的是什么方向呢?(边说边出示北)

(3)指名回答,并要求说明理由。(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南)

(4)你能把指南针图上其余的方向填完整吗?

(5)请最快的六个同学上黑板贴出其余六个方向。指一两个说说为什么这么贴。

(6)提问做得最快的同学:为什么你做得这么快,有什么绝招吗?能不能想同学们介绍一下。(借此机会再次复习八个方位的确定方法。)

2、做“想想做做”第1题——给小动物找家。

(1)谈话:上星期,我们进行了爱心捐款活动。从活动中看得出来,大家都是有爱心的小朋友。当我们动物朋友也遇到难题时,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愿意)动物学校举行运动会,比赛当天可真热闹呀!可比赛结束后,小兔、小猴、小鹿、小狗都迷路了。但他们都还记得自己的家在体育场的哪面。你能根据它们说的话,帮它们找到家吗?

(2)帮小兔找家

小兔说……(老师出示小兔说的话,学生齐读)

同桌讨论并连线。

指名说,并说明理由。根据学生回答在课件上演示。(如果学生回答,因为小兔爱吃蘑菇,所以连蘑菇房子。那就再提问,除了这样想,还能怎么想也知道连蘑菇房子?)

(3)帮小猴、小鹿、小狗找家

分别出示小猴、小鹿、小狗说的话。

自己阅读,自己连线。完成后和同桌进行交流。

指名说,并说明理由。根据回答在课件上进行演示。(如果出现上述类似情况,再提问,还可以怎么想?)

3、做“想想做做”第2题——看图定方位

(1)审题

出示题目要求及图片。

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图上有什么?

(2)完成书上练习

独立完成指名说。

(3)以水库为中心提问题

以水库为中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同桌探讨交流。要求:一人提问一人答。交替进行。

(4)指名说。请同学做裁判,判断对错。

(5)以其他景物为参照,继续介绍。

刚才都是以水库为中心的,现在请大家以别的景物为中心进行提问,要求:一人提问一人答。交替进行。。

(6)指名回答。请同学做裁判,判断对错。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哪几个新朋友?认识了这八个朋友,我们能干什么呢?

请小朋友回家后,看看自己的这八个方向分别是什么,并讲给爸爸妈妈听。

认识游览路线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公园路线图、公交车站牌、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图,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2、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路线图,会运用方位词描述行走路线。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综合性很强的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挂图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出问题

(出示锡惠公园的游览平面图)

谈话:过几天我们要去锡惠公园春游了,锡惠公园的许多景点都在这张平面图上,你喜欢玩哪些景点?怎么走可以不走重复的路呢?你想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游览路线。(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探索新知。

谈话:小明、小芳和我们一样也要去春游,他们去的地方是南山公园(投影出示例题中南山公园的平面图)。我们和他们一起来认识路线图,好吗?

(1)辨认平面图的方向。

谈话:看图时首先要找到图中的方向标志,找到了吗?你能说一说在这幅图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仔细观察公园平面图,你能说一说图中各个景点分别在艺术广场的哪一面吗?

先和同桌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你还能说一说图中各个景点的相对位置吗?指名回答。

(2)认识游览路线。

谈话:小明从南大门进人公园,先后游览了音乐喷泉、月亮湖、艺术广场和盆景园,最后从西门出公园(出示这段话)。你能看图说出小明游览时行走的路线吗?打开书,先把小明游览时行走的路线用铅笔画一画,然后跟同桌说一说,互相评一评。

学生活动。

全班交流。

小结:是的,小明从南大门进入公园,向北走到音乐喷泉,再向西走到月亮湖,然后沿东北方向走到艺术广场,接着向西北方向走到盆景园,最后向西走,从西门出公园,结束了游览(投影出示行走路线)。我们在说行走路线的时候,要用上我们学过的方位词语,这样可以说得很清楚。

2、试一试。

(1)谈话:小芳从西门进入公园。她要游览盆景园、艺术广场、水上乐园、四季亭和音乐喷泉这几个景点(投影出示这段话)。你能帮她设计一条行走路线吗?设计好了跟同桌说一说,也互相评一评,看有没有准确地运用方位词。

学生活动。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用投影出示小芳的行走路线,师生共同点评。

(2)谈话:假如你也到南山公园,你最喜欢这个公园的哪几个景点?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游览路线,相互评一评。

学生活动。

全班交流。

(谈话:如果我要游览公园里的所有景点,怎样走可以不走重复的路?你能帮我出出主意吗?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小结:一般我们到某个地方旅游的时候,总是要先看看游览的路线图,要游玩什么景点,怎样走才能不走重复的路线,路线图都会告诉我们,因此认识路线图十分重要。

三、实践运用,发展能力

第一层次:巩固新知。

谈话:路线图除了帮助我们认识游览路线,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其他的用途呢!

1、完成想想做做第l题。(投影出示)

谈话:你能说出小红上学的路线吗?跟同桌说一说,注意要准确使用方位词语。说完了相互评一评。

学生活动,全班交流。

小结:准确地使用方位词,就可以把小红上学的路线说得很清楚。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投影出示)

(1)谈话:森林里住着四个好朋友,你能说出小兔到小狗家的不同的方向和路线吗?跟同桌说一说,注意要准确使用方位词语。说完了相互评一评。学生活动,全班交流。

(2)谈话:看来从小兔家到小狗家有很多的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呢?你能说出理由吗?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3)提问:看了这张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轮流提问、回答,集体评议,全班交流。

第二层次:综合运用。

L、认识公交车路线图(想想做做第3题)。

(1)谈话:小朋友乘过公交车吗?乘过几路车,从哪里到哪里?

学生自由说。

(2)谈话:是啊,公交车都有自已固定的行走路线。这是l路和2路公交车的行走路线图。(出示题中插图)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

全班交流。相机提问:1路公共汽车是从火车站开往哪里的?经过了哪儿个车站?2路公共汽车呢?

(3)谈话:小明要从火车站到公园去,应乘几路车?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4)王老师要从人民路到第一中学去,应乘几路车?要乘几站?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自已的需要,正确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

2、认识环行车的路线图(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中插图)

(1)谈话:10路车是市内的环行车。你见到过这样的站牌吗?能看懂吗?把你了解的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重点让小朋友知道:站牌左上方的⑩表示10路公共汽车停靠站,下面的许多站名是表示10路车经过的各站,红色写的体育场是本站的站名,最下面的红色的箭头表示汽车行驶的方向。

(2)谈话:小明在体育场要到少年宫去,应该在哪个站牌下等车?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小结:乘环行车最关键的是要看清站牌,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要去的目的地,认清环行车的行驶方问,确定应该在哪个站牌下等候。

3、认识城市平面图(想想做做第5题),(出示题中插图)

(1)谈话:这是城市平面图的一部分,其中黄色部分表示各条道路,红色各点表示各个单位。建设路是南北走向的,其他路呢7你还能说一说各单位的相对位置吗?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2)谈话:现在大家对这张平面图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那么你们能小组合作解决下面的5个问题吗?请大家注意,合作学习时小组长组织大家逐个问题讨论解决,每一个问题可以重点请l个小朋友回答,其他小朋友评议,补充。你还能提哪些问题,可以由小朋友轮流提问回答。

小组活动。

(3)全班交流:重点讨论题目中的第3、4个问题,让小朋友说出小星上学、妈妈上班、芳芳从学校到新华书店的不同的路线。“你还能提哪些问题”,让小朋友自由提问,会回答的自由回答。

小结:认识路线图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外出游览、乘车,或者到城市某一个地方,都要用到这方面的知识。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l、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觉得自已哪一方面学得比较好?

2、谈话:现在,你能设计游览锡惠公园的路线图了吗?(出示锡惠公园的平面图,每一小组发一张复印的平面图)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们小组准备玩哪几个景点?设计好你们的游览路线,尽量不走重复路线,尽可能走比较近的路线。

小组活动。

全班交流,相互评议。

谈话:大家都设计好了游览路线,我们春游时就可以按照自己小组设计的路线游玩了。你回家后再和爸爸妈妈讨论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要用到认识路线图的知识。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导学案


课题:铅笔有多长(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课型:预习课课时数:1课时

学案

教案

自学导航

活动一: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1)拿出尺子来认识分米,看看以分米有多长?用手来比一比。

(2)再看看一分米里有()厘米?

(3)想一想分米用()字母来表示?

(4)数一数1厘米中有()个小格,每一小格的长是一毫米。

(5)一厘米里有()毫米。

2、填空

1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

1m=()cm1dm=()cm

1cm=()mm1m=()dm

活动二:

总结十进制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1、4厘米等于多少毫米?你是怎么想的?2、5分米等于多少厘米?你是怎样想的?3、30厘米等于多少分米?你是如何思考的?4、60毫米等于多少厘米?你又是怎样思考的?活动三:填空:3分米=()厘米7厘米=()毫米80毫米=()厘米20厘米=()分米1米=()厘米500厘米=()米5dm=()cm40mm=()cm9cm=()mm60cm=()dm活动四:动手来画一画。1、画一条长30厘米的线段。2、再画一条长2厘米5毫米的线段。3、最后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活动五:拓训练:抢答7m=()dm3cm=()mm90dm=()m60cm=()dm2m=()cm800cm=()m活动六:检测:当堂检测大本p28一、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1、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二教学过程:1、预习课本p54p55,完成学案活动一到活动五。教师下组指导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先完成的小组选择展示任务。2、展示交流5分钟,提出自己的疑问供小组成员讨论。展示20分钟,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的活动一至五的内容,同学认真听,认真评,并提出质疑。

“认识分米和毫米”,及评析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7~28页例题,第28~2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
1.提问:你己经知道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1厘米有多长吗?这两个长度单位中,哪一个大,哪一个小?1米等于多少厘米?
2.拿出直尺,指出直尺的0刻度线、1厘米、2厘米、3厘米。从哪里到哪里是3厘。
[评析:通过比划、找刻度等方法唤起学生对已学长度单位的回忆,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二、进行新课
1.教学分米。
(1)出示一个文具盒(长2Ocm、宽l0cm)。提问:猜一猜,文具盒的宽是多少厘米?长呢?
(2)谈话:要准确地说出物体的长度,不能只*眼睛看,可以用直尺量一量它们的长。
让学生动手量。
(3)讲述: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有多长?(板书:1分米=10厘米)
(4)谈话: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1分米的长度?你能用拇指和食指比划一下1分米有多长吗?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互相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5)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有几分米,你发现了什么?(板书:1米=10分米)
(6)谈话: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说说各接近几分米?
[评析:由学生熟悉的文具盒的宽和长引出分米的概念,再通过数一数、比划比划、画一画等方法,加深对分米的认识,了解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起分米的表象。]
2.教学毫米。
(1)认识毫米。
谈话:猜一猜数学书有多厚?用尺量一量,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讲述:这本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用厘米作单位,不能准确地量出它们的长度,接着我们认识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
投影演示:刻度尺上每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同学们用铅笔尖指一指1毫米,看看1毫米有多长?
谈话: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1分硬币再慢慢抽掉,这时两指之间的空隙就是1毫米。你知道哪些物体厚度大约是1毫米?(电话卡、银行卡、10张纸的厚度等)
(2)理解1厘米=10毫米。
谈话:猜一猜,1厘米里有多少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你是怎么想的?数数看。
1枚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少枚这样的硬币叠起来是1厘米?为什么?
(3)认识几十毫米、几十几毫米。
提问:从0刻度开始,1毫米在哪里?10毫米、20毫米……80毫米在哪里?15毫米和25毫米在哪里?米尺上5毫米、15毫米等刻度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多媒体演示)
你能画一条26毫米长的线段吗?
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评析:让学生猜测、想像、讨论、观察,可以深化学生对毫米的认识。解决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系统地认识学过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1)提问: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从大到小排一排吗?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长度的?
(2)让学生用手势比划这些长度单位,说出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3)讲述:这几个长度单位在国际上还有统一的写法,你们想说说吗?请看第27页横线下边的文字,谁能读出这些英文字母?
指名读后,再一起读一读、写一写。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提问: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你是怎样很快看出来的?
同桌交流后指名回答。
2.量下列物体的长,你认为用什么单位合适。
语文书的厚度;筷子的长度;教室的长;橡皮的厚度;铅笔的长。
指名回答。
3.“想想做做”第5题。写在书上,同桌相互检查。
4.游戏“找朋友”。大树、筷子、课桌、蚂蚁想跟长度单位交朋友,你们谁愿意做它们的朋友呢?(边唱《找朋友》边做游戏)
一棵大树高5()
一根筷子长20()
课桌宽3()
小蚂蚁身长5()
5.选择题。
(1)哪个物体长度最接近1分米。()
①1根火柴
②1枝粉笔
③1枝毛笔
(2)哪个物体的厚度最接近1毫米?()
①一本《新华字典》
②一本语文书
③一张IC电话卡
在小组内说给同伴听。
6.“想想做做”第6题。
同桌先猜再量,看谁猜得对。
[评析:练习设计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练习形式生动、形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评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分米和毫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接着通过猜测、验证,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运用了“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再通过讨论、数一数、画一画、比划、举例等操作活动,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整节课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运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学会学习。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整百数教案


认识整百数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数位顺序。
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了解千以内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能用学具(小方块、计数器等)表示千以内的数;能识别每个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会初步估计一些常见事物的多少,培养估计意识和能力。
3、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会初步估计一些常见的事物的多少。
难点:理解千以内数的含义,识别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
教学资源
例题图片、计数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上课前,我们先来进行一次数数比赛,比比看谁数得又对又快!先数出图形个数的小朋友不用举手,可以直接抢答。
逐步出示下列图片:
、、、、、
对于最后一幅图,教师可追问:“怎么数得这么快?”
得出:可以一个十一个十地数,3个十就是30。
【比赛的情境既复习了旧知,又一下子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直接切入教学重点。】
二、教学计数单位“百”和“千”
1、继续进行数数比赛,不过此时要求不再进行抢答,而是用对老师微笑一下的方式表示自己已经有答案了。
2、师出示下面的图让学生数:
(如果很快数完的学生较多,可先让他们与同桌小朋友轻声交流一下自己的数法,如果学生间数数的快慢差异较大,可耐心地等数得慢的学生数完。)
【实践表明,一些思维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急于表达,往往会干扰、“代替”其他同学的思维,上述设计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异,保证让所有学生都经历数数的过程,也满足了那些直觉思维强的学生急于表达自己思维的需要,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3、组织反馈交流,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数的。
可能出现的数法有:①一个一个地数,有100个;②两个两个地数;③五个五个地数;④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有横着数、竖着数两种数法)……
4、师小结:是的,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板书)
5、师:通过刚才的数数,我们已经知道,“一板”里面有100个小方块,那你能数出这里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吗?(逐步出示2板、3板、5板、8板小方块让学生数出分别是多少。)
6、师出示“10板”小方块,请学生说说一共是多少。
引导学生一百一百地数,明确九百加一百是10个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
7、出示
师:“如果把10板小方块紧紧地合在一起,就得到这样的一个大正方体,你知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方块组成的吗?把你的想法跟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直观形象的“大正方体”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一千”的意义,正确建立“一千”的表象。】
8、师:刚刚我们看着图一百一百地数出了一千,你能不看图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吗?(先让学生与同桌互相数一数,再组织全班学生一齐数一数)
9、及时巩固
(1)看图很快说出是几百
、、、
(2)“放电影”游戏
老师说几个整百数,让学生闭眼在脑中像“放电影”一样想出是“几板”小方块,然后睁开眼用手势把“放过的电影”表示出来。
【这里的巩固性练习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计数单位“百”和“千”的认识,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写、读整百数和一千
1、出示一个标有个位、十位、百位的计数器,师依次在个位、十位、百位上拨一颗算珠,让学生说说表示多少,明确同一颗算珠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不同。
2、老师在百位上拨4颗算珠,请学生说说表示多少,理由是什么。明确:4个百是400。“400”的写法可先让学生尝试,再组织评价。
完成板书:
3、用同样的方法教学“7个百是700”。
完成板书:
4、依次在百位上拨8颗、9颗珠,让学生说说表示多少,当拨到10颗珠时,引导学生理解:10个一百是一千,这时就需要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千”,从右边起第四位是千位,可以用千位上的一颗珠表示一千。
5、你知道“一千”怎么写吗?(学生独立试一试,指名板演)
完成板书:
6、及时巩固
(1)学生按要求依次在计数器上表示500、200、1000。
(2)学生对照计数器上的算珠写出下面各数:400、900、1000。
(3)听写下面各数:300、700、600、1000。
四、教学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1、多媒体出示第11页例3,引导学生观察图、思考题意、列出算式。
2、200+300=?,你是怎样算的?与同桌交流一下。
3、汇报算法,可能有:
①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了加,200加300得500。
②2个百加3个百是5个百,所以200加300得500。
③2加3等于5,所以200加300等于500。
4、引导学生沟通算法②与算法③的算理,肯定以上算法都可以,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5、口算下面各题
800-100=400+400=900-500=
200+100=1000-800=600+400=
选几题请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五、巩固深化
1、填一填,说一说。(第11页“想想做做”第1题)
①学生独立填()
②反馈校对
③顺着读一读,再倒着读一读。
④200和1000;哪个数700接近?
⑤从这一排数中你还知道些什么?
2、试着读一读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插图,让学生试着读一读,再说说这些数是从哪里见到的。
3、估算(第12页“想想做做”第3题)
①多媒体出示题图让学生试着估一估,选择正确的答案打“√”。
②反馈,学生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
4、解决实际问题(第12页第5、第6题)
六、全课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知识?你能给今天的课起个课题吗?(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老师综合小结并板书课题:认识整百数)
2、如果让你回家把今天数学课上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你会告诉他们些什么?

认识整百数

4个百是400。
7个百是700。
一个千是1000。
从右边起,第四位是千位。
200+300=500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时分》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时分》教学反思
认识时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时分秒的第一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钟表上的整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好玩、爱动、注意力易分散,而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物体表现出来。单位之间的进率也较复杂,因此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怎样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以机灵猴贯穿全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本节课利用Flash动画功能制作电脑课件,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演示分针、时针走动的画面,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表达等活动中,认识时、分的关系。接着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拨一拨学具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新知识,完成了教学目标。
(3)本节课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例如:让学生通过拨一拨学具钟验证分针走了一圈,时针刚好走了一大格这一环节。
(4)教学过程中,以各种形象的声音和丰富的画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和知觉器官,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接着适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在于:1、觉得自己引导的话还是太多了,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尽量去说和做。2、体验一小时的例子不要例举学生不太熟知的,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3、惜时名言尽可能解释下什么意思,不要设计太多。

《分米与毫米的认识》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米与毫米的认识》”,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丰泽区教师进修学校柯秀妹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分米与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1、在实际活动中经历测量物体的过程,体验分米、毫米的产生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2、通过观察、实践操作、合作探究等数学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正确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知道米、厘米、分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比一比谁的眼力好”、“估一估大约长多少”、“猜一猜大约有多厚”等活动,培养学生自觉估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正确建立表象。
教学难点:正确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直尺、米尺、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引入新课
小兔拔萝卜:(让学生体验分米和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测量的需要)。
二、观察操作探索新知
(一)认识毫米
1、观察直尺,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再说说自己的发现。(每个1厘米中都有10个小格)
2、指出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3、请每位同学在尺子上指出1毫米的长度,并用手势比划比划。
4、再任意找出两个数,数数它们之间有几个小格?并把它记下来。
(有可能出现:1厘米=10毫米3厘米=30毫米……)
5、你发现了什么?(板书:1厘米=10毫米)
6、学生量1分硬币的厚度,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7、猜一猜:大概几页书的厚度是1毫米?再合作验证。
8、你还能说出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

9、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用毫米作单位。
(小结:测量比较精细的物品或要求量得精确的时候一般用毫米作单位,如:手表的零件,测量降雨量也用毫米作单位。)
10、每人在袋子里找出一件这样的物品。(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
(二)认识分米
1、小兔继续拔萝卜:测得萝卜的长是10厘米。
2、谁知道10厘米等于多少分米?(板书:10厘米=1分米)
3、国际上把10厘米规定为1分米。从刚才老师的叙述中你听懂了什么?
4、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是从哪儿到哪儿,并和同伴相互交流。
5、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同桌相互验证。
6、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用手势表示时教师要注意作方法上的指导)
7、先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的长度,再比划验证。
8、比一比谁的眼力好: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有1分米?
9、小组合作探究: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综合实践拓展应用
1、同桌合作:喜欢量身上哪个部位都行,并把它记录下来。
2、估一估: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再量一量。
3、游戏:我来说,你来“比”。
4、改正数学日记中的错误: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5米高的床上起床后,来到卫生间,拿起16分米的牙刷,9分米的牙杯刷牙洗脸后,吃完早饭匆忙上学去。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80毫米,我以每步4米的步伐走到学校。老师上课了,我拿起14毫米的钢笔和4米厚的练习本认真地作起了笔记。
四、总结回顾强化新知
(1)本节课你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学了长度家族四兄弟后,我们在测量的时候就要选择合适的单位。
(3)用手势比划比划1米、1厘米、1分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
(4)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可以量一量整个萝卜的长度。

毫米、分米的认识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毫米、分米的认识”,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学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

2.练习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

教学学法: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回忆学过的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2、建立毫米的表象。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

3、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通过观察你发现。

(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

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习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的练习题

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几百几十教案


认识几百几十
教学目标
1.理解几百几十的数的组成,会读、写几百几十的数,会计算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
2.感受、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学习内容使学生受到环保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会读、写几百几十的数;会计算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资源
计数器、教学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读出下面各数。
20030050090010004080
2.写出下面各数。
四百六百一百八百一千
3.出示例题挂图。
(1)引导学生说说图意。
(2)你知道左右两边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吗?
4.揭示课题:认识几百几十。
二、认识几百几十的数
1.深入学习例题。
(1)左右两边合起来一共是450个小方块,你是怎样想的?和同桌小朋友互相说说。
(2)交流。
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板有100个小方块,左边有4板,是4个百,也就是400个小方块;每一条有10个小方块,右边有5条,共5个十,即50个小方块,所以左右两边合起来一共有450个小方块。
(3)怎样把四百五十表示出来呢?试试看。
(4)反馈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全体学生用计数器拨一拨,用阿拉伯数字写一写。
2.拨一拨,数一数。
(1)指导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370,然后一边拨算珠一边一十一十地数,从370数到430。
老师巡视,注意学生从390数到400是如何操作的。
(2)指名交流、演示,着重说说从390数到400自己是怎样拨的,怎样想的。体会“满十进一”的必要性。
(3)一十一十地数,试着从890数到1000。数的过程中如果有困难,可以用计数器拨一拨再数。
(4)数给同桌小朋友听。
(5)交流,着重说说从990数到1000时自己是怎样想的。进一步体会“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3.写一写,读一读。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根据图填空后反馈交流。着重说说“13个十是130”是怎么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根据图独立写数,注意指导学生对齐计数器上的数位写,反馈时再要求学生读一读自己所写的数。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可指名学生读一读后再组织全体学生齐读一下。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数,指名板演,再根据板演反馈交流。
(5)从刚才的交流中,你有什么想法?
三、学习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
1.初步认识“一图四式。
(1)老师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的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提供了哪些信息。
(2)学生尝试根据图写一道加法算式,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由300+20=320联想出另一道加法算式。
(4)尝试根据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5)反馈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巩固对“一图四式”的认识。
(1)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的插图,组织学生理解图意后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2)反馈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3.题组练习。
做“想想做做”第7题。
四、布置作业
做“想想做做”第8、9题。
板书设计

认识几百几十
教学插图
4个百和5个十合起来是四百五十。
“想想做做”第5题教学插图
300+20=32020+300=320
320-20=300320-300=20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减法教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减法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减法

教学目标:

4.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学会减法的验算方法,并且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5.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估算的策略。

6.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他人的帮助下,能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及验算方法,发展估算的策略。

教学难点:

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教学课时:

十一课时

第一课时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

课本第52-53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2.学会减法的验算。

教学重点:

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鼓励学生自己探索验算的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1)500-20040-309-6

口算时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说明: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

2)13-572-5048-4

8+522+5044+4

问:每组题中的两道算式,得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指名说,认识:差+减数=被减数。)

2.笔算

43-2168-7

指名板演,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怎样算?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千以内的笔算减法。

(板书课题:不退位减法)

二.新授

1.教学例题:出示书架图。

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指名说:3个书架分别有民间故事书185本;童话书210本;儿童小说335本。)

1)问:儿童小说比童话多多少本?怎么列式?

指名说,师板书:335-210=(本)

你能什么办法得到结果?你会计算吗?

(生写在草稿本上。自己写一写,再同桌互查。)

指名上黑板写,全班核对。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注意:数位对读齐,从个位算起。)

2)你会验算吗?

讨论,再算一遍或用加法验算

(生试算,再指名上黑板写)

3)图上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

同桌互说后汇报。

4)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独立思考,四人小组互说

指名提问,再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生自己完成这些题目并认真验算。

2)请4位小朋友上来完成这些题目。

3)核对答案。

4)师:他验算的对吗?你是怎样验算?

2.想想做做第2题。

1)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指名说:注意数位要对齐。)

2)生自己完成,同桌互查。

3)指名板演。

4)全班核对答案。

3.想想做做第3题。

1)这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2)齐读第1小题要求。你需要找到哪两个条件?

请你列式计算。

生试做,指名板演。

3)剩下的题目,同桌互说要找哪两个条件,再列式计算。

4)指名两位小朋友板演。

5)全班核对答案,集体订正。

4.想想做做第4题。

1)指名读题。

2)本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3)同桌互说怎么求。

4)学生写在书上。

5)同桌互查。

6)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7)四人小组互说后汇报。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得到了什么?减法如何验算?

板书设计:

不退位减

335-210=125(本)

335

+210

125

第二课时退位减

教学内容:

课本第54-55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

教学退位减,先教学只有一次退位的减法,再教学连续退位的减法。

教学重点:

教学连续退位的减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复习

1.口算:13-612-4

33-632-4

43-662-4

口算第2、3行时,要求说出过程,师办板书得数。

问:当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怎样算?

师:当个位上不够减时,就从十位上也就是他的前一位上退出1,然后合起来再减。

2.用竖式计算。

623-41253-4

指名板演,再说说百以内笔算减法是怎样算的。

3.引入新课:

刚刚我们看到,笔算减法时,要先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这节课我们将用这样的方法来继续学习千以内的笔算减法。

(板书课题:退位减)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问题1:瞧!书架上有这么多的书。儿童小说比民间故事多多少本?你会算吗?

(学生在草稿纸上算一算。)

1)指名板演。

2)请不会计算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在哪儿遇到问题不会做了?

3)不够减时,应该怎么办?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4)明白吗?你来试试看,这回能做了吗?

5)让学生再试着做一做

6)核对答案。

问题2:民间故事比童话少多少本?

1)学生自己算一算,再小组讨论。

2)你们又遇到什么问题了?

(向十位借一后,十位又不够减了。)

3)以前不够减时我们怎么办的?

(向前一位借一。)

4)师示范,边做边说。

5)生跟着自由说一说。

6)自己在草稿纸上算一算。

7)用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8)四人小组互说后在全班汇报。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自己完成这些题目,并说一说你计算的过程。

2)生边说,边做。

3)请三位小朋友上来做。

4)自己验算。

2.想想做做第2题。

1)这题完成在本子上,并要验算。

2)指名板演。

3)集体检查并订正。

3.想想做做第3题。

木鸟医生在为大树体检,你们也来帮帮他吧!先找出病因,再帮他们治一治。

1)小组互说,再改正。

2)请三位医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帮他们治的?

4.想想做做第4题。

1)自己读题。

2)大象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你知道了吗?自己列式计算。

3)请一位小朋友上来写。

4)对答案,并订正。

第三课时退位减(二)

教学内容:

课本第55-56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5-10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千以内笔算退位减的方法,并能熟练的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掌握一百几十减几十的口算。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千以内笔算退位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的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掌握一百几十减几十的口算。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揭示课题

二.教学一百几十减几十的口算

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比一比,算一算。

12-515-711-618-9

120-50150-70110-6180-90

1)这儿有4组算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同桌互说后汇报。

3)请你们自己算一算。

4)指名汇报,核对答案。

5)和同伴说一说,第二行的几道题你是怎样算的。

5)同桌互说后汇报。

2.练习。

150-80120-80160-90

130-60120-50180-90

学生们口算,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森林到游泳池:120米;乌龟:我已经跑了40米;青蛙:我已经跑了70米;小鸭:我已经跑了90米。

1)生自读题目,指名说题意。

2)谁跑得快?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3)每只动物还要跑多少米才到游泳池?

你知道吗?请你自己算一算。

4)生计算后汇报。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三.笔算减法练习

1.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725-475637-449

1)生笔算练习,指名板演。

2)分别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3)指名说千以内的减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被减数357516627434210

减数18440927613873

1)在草稿纸上计算、验算,并完成这张表。

2)指名说,核对答案。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1)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让我们的空气更清新,我们必须保护环境。每位同学家里的废电池就是环境的一大公敌,因此我们要集中的收集电池。看这个年级的学生收集电池的情况。

男:我们一班共收集了254节废电池。女:我们二班比你们少收集69节。二班收集了多少节?

2)同桌互相说一说,你准备怎么解决这题。

3)同桌互说,再写在书上。

4)指名板演,核对答案。

4.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1)女:这位女宇航员在太空生活了188天。男:她打破了169天的记录。她把记录提高了多少天?

2)你对题目有什么疑问?

师问:什么叫“她把记录提高了多少天?”

就是比记录少用了多少天?

3)生自己完成这题,指名板演。

4)集体核对答案。

5.完成想想做做第10题。

1)生观察图片以及文字。

2)通过这图你知道了什么?

3)看茄子老师要我们做什么?要你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4)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5)小组互说。

6)互说后在全班汇报。

四.课堂小结

在进行千以内的笔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第四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页练习四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方法,能够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方法,能够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正确选择信息的能力。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减法,谁来说一说,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练习。

(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计算练习

120-40170-90160-80140-70

指名口算,并说说口算过程。

2.完成练习四第1题。

口算

100-9070+60140-60

570-500130-9060+300

160-8030+80420-20

1)同桌互指算一算。

2)开火车说答案。

3.完成第2题。

1)师出示题目。

问:左边三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右边三题呢?

你能猜一猜它们的差会有什么特点吗?

2)生独立计算。

3)指名汇报。

4)说一说:在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互说后汇报。

5)师小结:被减数不变,减数越大,差就越小;减数不变,被减数越小,差就越小。

4.完成第3题。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436-153545-437851-359

2)生自己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板演。

3)核对答案。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第4题。

1)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2)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这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3)同桌互说后汇报。

4)你会计算吗?请写在书上。指名板演。

5)核对答案,订正。

2.完成第5题。

1)指名读题。

2)指名学生完整的口述题意。

理解“再增加22人,就和河西村人数同样多”。

3)这样的题目你会做了吗?四人小组讨论后汇报。

4)生自己完成。

5)汇报,对答案。

6)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解答问题时,要先找出与问题有联系的条件,与问题无关的条件不要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获得了什么?

第五课时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8-59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数学眼光”,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而不是死套类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数学眼光”。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复习引入

1.把下面各题补充完整,再解答。

1)一本书80页,看完20页,?

2)商店运来200箱橘子,卖出100箱,?

3)一段布长10米,还剩多少米?

4)商店里有80个水瓶,还剩多少个?

从上面这组题可以发现问题和条件之间的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指名说。

小结:根据两个条件可以求一个问题;要解答一个问题,必须要有两个有联系的条件。

二.新授

1.出示例1:

有民间故事185本,民间故事书上午借出36本,下午借出52本。

还剩多少本?

1)谁来说一说,这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

(生自说,再指名说。)

2)怎样才能求出结果呢?

生自己思考,再在四人小组互说。

3)你准备怎么求?师整理:

A.根据“有故事书185本和上午借出36本”这两个条件,可以先算上午剩下多少本;再根据“下午借出52本”,可以算出下午剩下多少本。

B.先算一天借走了多少本,再从原来的数字里减去它。

4)这两种方法你觉得怎么样?

5)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6)指名汇报,集体核对。

7)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种是怎么思考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第二种解法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这题是什么意思?

2)你知道这题怎么做吗?

3)自己列式计算。

4)指名板演。

5)全班对答案,有错的订正。

2.完成第2题。

1)生自己读题。

2)问: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告诉我们什么条件?

3)同桌互说后汇报。

4)你知道红红有多少张邮票吗?自己列式计算。

5)指名板演。

6)全班对答案,有错的订正。

3.完成第3题。

1)生自读题。

2)通过这题,你知道了什么?

3)同桌互说后汇报。

4)自己列式计算。

5)全班对答案,有错的订正。

3.完成第4题。

1)生自读题目。

3)小朋友们在做花,你知道些什么?

4)四人小组互说后汇报。

5)生自己列式计算。

6)全班核对答案,有错的订正。

4.想想做做第5题。

口算下面各题。

40+90150-60340-300

130-8070+20050+60

60+500110-30750-50

1)生自己完成。

2)集体核对。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185-36-52=97(本)

第六课时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60-61页练习五第1-10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难点: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揭示课题

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课题)

二.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2题。

1)生自己看图,完整口述题意。

2)生独立完成。

3)集体核对。

4)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2.完成第4题。

1)指名生自读题。

2)生独立完成。

3)集体核对订正。

4)指名说解题思路。

小结:在解答这两题时,我们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也可以从问题出发。

3.完成第9题。

1)生自读题。

2)指名说题意:女孩比左边的男孩矮15厘米,右边男孩比女孩高24厘米。

3)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4)集体订正。

5)指名说解题思路。

4.完成第10题。

1)生自读题,独立完成。

2)指名板演,集体核对。

3)指名说解题思路。

5.你认为在解以上这类题目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要先理解题意再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估算练习

1.完成第1题。

1)生独立完成。

2)开火车集体订正。

2.把下面的算式看作几百加几百,再估算结果。

503+192797+296498+307

1)生估计,师板书。

2)将加号改为减号,你能估计出结果吗?

同桌互说,再指名说。

3)像这样的减法,如何估计出结果?

3.完成第5题。

1)生独立完成

2)集体核对。

师提醒注意“约等于”的书写及格式。

4.完成书上第3、6、7、8题。

1)生独立完成以上四题。

2)指名板演,集体核对。

3)小组交流讨论,说各自想法。

第七课时隔位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62-63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知道当遇到被减数的十位上是0时,要从被减数的百位上退1当“100”再来减。

2.借用拨动算珠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这一退位减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突破计算中的这一难点。

3.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笔算,并坚持验算,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遇到被减数的十位上是0,要从被减数的百位上退1当“100”再来减。

教学难点:

借用拨动算珠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这一退位减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突破计算中的这一难点。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复习

1.出示复习题:

263—164263—184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自己完成。

2.今天我们学习:隔位减。(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出示例1:

1)指名读题。

2)你知道这五环代表什么吗?

3)真不错!你想知道上一届奥运会的一些情况吗?看小姑娘是怎么说的。

4)生说:我国参加2000年奥运会的男运动员有108名,女运动员有202名。求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少多少名?

5)算式可以怎样列?

6)指名列式。(师板书:202-108)

7)同意吗?那你会计算吗?自己试试看,写在草稿本上。

8)(找一些没算出结果的或算错的学生)你计算出了吗?

9)他算的对吗?或请其他人帮他。

10)你遇到什么问题了?

(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也不够,怎么办?)

11)我们可以用算珠拨一拨。

请生上来拨一拨,边拨边说拨的方法。

12)现在你能想到如果用竖式可以怎么算?

同桌讨论。

13)你为什么这样算?

请你用他的方法再算一遍,边算边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教学试一试

1)生自己先算一算。

2)你是怎么算的?在小组里说一说。

3)请一位小朋友上来写一写,说一说。

三.联系巩固

1.想想做做第1题。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403-158600-347800-592

2)请你们写在本上,并按步骤检查。

3)独立完成。

4)汇报核对。

2.想想做做低2题。

1)请你做一次医生,帮它们治病。

2)第一棵树的毛病出在哪儿?你改一改。

3)汇报核对。

4)其他树的毛病你能帮忙找出来吗?

5)汇报核对。

3.想想做做第3题

1)请你自己算一算,再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各自计算,进行观察。

3)开火车对答案。

4)你发现了什么?

4.想想做做第4题

1)图上小朋友在做什么?

2)看图,你了解了什么情况?

3)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4)同桌互说,汇报。

5.想想做做第5题。

1)下面是四、五、六年级《科学画报》订数的统计,请你把表格填写完整。

年级四五六

份数205

四年级比五年级少34份,六年级比四年级多78份。

1)生自己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汇报。

3)四年级、六年级订了多少?你有办法知道吗?

4)学生自己计算后汇报。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学了什么知识?

第八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64页练习五第1~3题

教学要求: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习惯中需要隔位退的情况,并能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习惯中需要隔位退的情况

教学难点:

熟练计算。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如何计算被减数的中间或末尾出现0的情况,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

(板书课题:练习)

二.计算方法的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20—40130—90720—20

240—200560—60300+600

180—90140—50160—70

2.完成练习五第1题。

1)请学生完成第一组题,指名板演。

集体核对、订正。说一说每题的各个数位上是怎样算的?

问:第1题十位上是几减几?第2题十位上是几减几?第3题呢?

为什么被减数十位上都是0,计算时却不同呢?

2)生完成第二组题,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时,说一说每题的各个数位上是怎样算的。

问:这三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在计算的过程中,三题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生完成第三组题,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说说每题的笔算过程。

问:这组的三题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4)根据刚才的计算,总结一下这类题计算时该注意什么?

小组交流,指名说。

师小结。

3.练习

506—287401—255400—255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1)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第2题。

1)指导学生读动电费单,说明:“千瓦时”就是“度”。

2)指名说电费单每一栏中的意思。

问:这里让我们算什么?

3)请学生计算。

4)出示第二张统计表,生独立完成。

5)组织观察、讨论:根据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2.完成第3题。

1)师示范:用数字卡片拼成两个分别带有0的数字,问:你能算出他们的差吗?和呢?

2)两人一组练习。

板书设计:

练习

第九课时练习(二)

教学内容:

课本第64页练习五第4~7题

教学要求: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习惯中需要隔位退的情况,并能熟练的进行计算,注意把计算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习惯中需要隔位退的情况

教学难点:

熟练计算,注意把计算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揭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被减数的中间或末尾出现0的情况。

(板书课题:练习)

二.计算方法的练习

1.口算。

300+600160—90180—90

120—40320—20480—80

40+5110—60170—80

2.完成练习六第4题第一横行。

1)生练习,指名板演。

(师提醒学生要看清运算符号。)

2)集体订正,说说每一题的计算过程。

4)指名归纳总结:怎样计算千以内的减法?怎样计算千以内的加法?笔算加法与笔算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第5题。

1)图上告诉了我们什么条件?

自由说一说。

2)现在一共有多少袋?你会求吗?

生自己完成。

3)请几种方法不同的学生上黑板写。

4)结果算得对吗?

核对答案。

5)你为什么这样写?

学生汇报。

2.完成第6题。

1)指名读题。

2)这是一个玩具柜台。300元钱能买哪两样东西?

同桌互说。

3)你是怎么买的?

指名汇报。

4)买完后还剩多少钱?

计算后汇报。

3.完成第7题。

下面是东庄小学三个假日小队做好事件数的统计。

第一小队第二小队第三小队合计

205件198件()件602件

(1)第三小队做好事多少件?

(2)第二小队再做多少件好事就和第一小队一样多?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1)看着这张表,你知道了些什么?

指名汇报。

2)第三小队做了多少件好事,你知道吗?

计算后汇报。

3)第二小队再做多少件好事就和第一小队一样多?自己列式计算。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同桌互说。

6)汇报。

板书设计:

练习

第十课时复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页复习第1~6题

教学要求:

1.巩固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弄清算式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掌握算法。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注意把统计和估计等知道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揭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千以内的减法笔算的知识,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好。

(板书课题:复习)

二.笔算减法的复习

1.口算。

630—600370—301000—500

120—40320—20480—80

40+300200—60170—80

2.完成复习第1题。

出示第1组题。

1)观察3题有什么想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

2)自己算一算。

3)开火车核对答案。

4)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5)被减数(减数)相同……

6)这组三道算式的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第2组题。

1)观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自己算一算。

3)开火车对答案。

4)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5)三道算式的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复习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组织反馈,提醒:验算之后在写横式答案时要看清再写,不要将验算的结果写下来。

4.完成复习第3题。

1)生独立看懂表格。

说明:用水量通常用“立方米”做单位。

2)生独立练习。

3)集体核对。

三.减法估算的练习

1.说一说下面各数大约是多少。

203791598608

2.完成第4题。

1)生进行估算,反馈时说说自己估算的过程。

2)指出:在估计时,我们可以把这些数看作是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再将它们相加。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2)生进行笔算检验。

四.计算综合练习

1.完成复习第5题。

生独立完成。(注意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2.完成复习第6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自己试做,注意进位、退位的情况。

3)组织评讲。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

第十一课时复习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页复习第7~10题

教学要求:

1.巩固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弄清算式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掌握算法。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注意把统计和估计等知道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揭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千以内的减法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复习)

二.计算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1.完成第7题。

1)学生一组一组的完成,指名板演。

2)集体核对、订正,并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3)比一比,千以内数的加法、减法各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2.估算得数大概是几百,再算一算。

603—309596—208499—109

1)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问:估算有什么用处?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第8题。

1)学生看图后,读一读题。

2)通过这题,你知道了什么?

3)大人骨头有多少块?你准备怎么求?

4)同桌互说后汇报。

5)学生列式解答。

6)集体核对。

回顾:指名说说这题是怎样思考的,以及每一步的含义。

2.完成第9题。

1)小朋友们去做什么?

同桌互说

2)你知道了些什么?

汇报。

3)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请生读题。

4)同桌互相说一说并汇报。

5)学生自己完成。

6)核对答案。

3.完成第10题。

1)完成前3题,引导学生观察找出算式的规律。

2)学生交流。

3)根据发现的规律将题目做完。

4)学生根据规律写出几个类似的算式。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