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中国的地质灾害学案

高中新中国的成立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08

中国的地质灾害学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中国的地质灾害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中国的地质灾害》导学案

重点:各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及危害。
难点: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一、我国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和多发区
多发区主要分布于地区,特别是高原、高原以及盆地的过渡地带,是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区。
二、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
(1)四个地震多发区:、、和。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思考:从板块构造角度分析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质灾害的成因。
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带。地壳活动强烈。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成因是由于板块和板块的挤压碰撞。
(2)一个地震带:
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
(1)灾情总体特征——重轻
思考:唐山灾情严重的原因。
自然因素主要有:
①与有关,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市区;
②与有关,凌晨震发,逃生的机会少。
人为因素主要有:
③与有关,唐山是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
④与建筑物的有关,房屋抗震系数小
⑤与人的防震意识弱有关。
(2)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经济损失却有趋势。
思考:我国近年来死亡人口下降与经济损失上升的原因。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加大了,灾害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地震的预测、建筑物的加固、人的加强,使人员的伤亡减少。
3、地震灾情隐患严重
我国地震的震源、烈度。
思考: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
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三、滑坡、泥石流灾害
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___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地质构造、上层岩性相对、受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
2、时间分布特点
(1)泥石流:与集中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2)滑坡:表现出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3、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
4、地域上的总特点:性和性。
思考:我国泥石流和滑坡主要分布地区。
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在第二级阶梯上的、和。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较多,又是季风与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喀斯特等物质集中分布地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力的生成条件。
四、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强烈,多,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久雨天气,极易发生;
④人为因素,如、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思考:试解释我国西南地区暴雨—滑坡—泥石流分布的区域相关性。
我国西南地区水源充足、降水丰沛,多暴雨;西南多山地,地形复杂、构造活跃,地表不稳;暴雨使岩体疏松,在重力作用下下滑,极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滑坡、泥石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它们发生的时间规律与西南地区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因此在同一个地区,暴雨可以引发滑坡、泥石流,形成灾害链。
3、灾害造成严重的损失

当堂训练
1.关于地震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的地震只与板块运动有关,与地质构造无关
B.日本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
C.板块内部不会发生地震
D.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地震带
2.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以下不能用来解释这种现象的是()
A.我国地质条件西部稳定B.我国东部人口稠密
C.我国东部城市密集D.我国西部人烟稀少
3.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是()
A.地震B.火山喷发C.滑坡D.泥石流
4.容易爆发泥石流的地区是()
 A.陡峭的沟谷山区 B.平原地区 C.我国西北干旱地区 D.地表植被覆盖好的地区
5.泥石流灾害频发的地区,其气候特征往往是()
A.终年高温多雨B.终年高温少雨
C.四季分明,降水均匀D.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读“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回答下列两题。
6.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
①地形崎岖②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③地表基岩广布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7.该地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是()
①提高植被覆盖率②修建水利工程③修建护坡工程④清除河道淤泥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8.关于我国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发生地震灾害的频度不高,范围较小、危害较轻
B.江南丘陵降雨充沛,地下水位高,土壤盐碱化十分严重
C.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东部平原区
D.植被破坏和大规模工程活动是我国滑坡、泥石流趋频发生的重要原因
读“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回答9—11题。
9.我国六大区中,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
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C.中南地区D.华东地区
10.六大区域中发生山崩、滑坡和泥石流最少的地区的地形为()
A.山地B.丘陵C.平原D.高原
11.针对这种自然灾害的措施是()
A.植树造林B.开垦梯田C.增加城市建设D.减少降水
当地时间(东经100度)2004年12月26日8时,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震中距印尼苏门答腊岛海岸约160公里)发生40年来最强地震(美国全国地震情报中心测得震M为8.9级,中国测得震级为8.7级)。地震在印度洋海域引发的海啸袭击了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国沿海地区,造成了罕见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阅读上述材料,回答12~15题。
12.地震发生时,全球处于12月26日范围的占()
A.三分之一B.小于一半C.大于一半D.无法确定
13.此次地震位于()
①板块的消亡边界 ②板块的张裂地带 ③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④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A.①③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4.地震发生时,美国测得的震级与中国测得的不同,原因是()
A.震中距不同B.测量中的误差造成的
C.两国的破坏程度不同D.采用的震级标准不同
15.此次地震引起的海啸造成罕见的人员伤亡,原因有()
①震级较高 ②震中距印尼等国较近 ③建筑物抗灾性差 ④灾情突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6.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2年11月初,意大利发生5.4级地震,印度尼西亚发生7.5级到7.7级地震,巴基斯坦先后发生5.5级地震,日本发生5.7级地震和美国阿拉斯加发生7.9级地震;前后共造成至少48人死亡。
材料二:2002年11月1日继埃特纳火山10月27日喷发后,火山附近的卡塔尼亚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地震。
材料三:2002年11月6日长江三峡导流明渠截流成功,为2003年6月三峡工程开始下闸蓄水创造了条件。专家认为三峡水库350亿立方米的蓄水诱发地震不可避免,但不会诱发灾害性地震。因为三峡大坝建在一个完整的花岗岩岩体上,且按抗7度烈度设防,远超过其实际发生的基本烈度。
材料四:我国国土资源部专家预测:长江中游尤其是长江三峡地区,汛期在强降雨和水位快速升降的双重因素作用下,较多的边坡可能失稳从而产生滑坡灾害。
(1)材料一所示国家都处在世界两条主要地震带上:和。其中日本和美国位于世界上最主要的地震带——带,意大利和巴基斯坦位于带,而印度尼西亚位于这两条地震带的交界处。
(1)前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世界上地震的三种类型:构造地震、和。
(2)构造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一般是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壳活动地带,日本地处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板块和最大的大洋板块之间。意大利处于板块和板块之间。
(3)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指()
A.5级以下地震B.3级以上地震
C.5级以上地震D.3级至5级地震
(4)地震烈度的大小同和震中距离远近等有直接关系,同时还与、地质构造和有关。
(5)有关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和多个烈度
B.一次地震有一个震级和多个烈度
C.一次地震有一个震级和一个烈度
D.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和一个烈度
17.读我国部分地区示意图,回答问题:
(1)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图中山脉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该山脉自然带的分布具有________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流A的汛期一般出现在__月,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月份,图中B地区盛行____风,其成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有________。这些灾害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的地质灾害参考答案
一、我国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和多发区
西南地区青藏云贵四川
二、地震灾害
1、西多东少青藏新疆华北台湾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南北地震带
2、东重西轻东西震中距震发的时间人口密度抗震系数减少加重资产密度防震意识
3、浅较高
三、滑坡、泥石流灾害
1、山地陡峻复杂松软重力
2、降水的时间常发性
3、山区
4、广泛相对集中
四、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构造运动地震滑坡暴雨泥石流开垦开矿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3、灾害造成严重的损失

当堂训练
1.D2.A3.A4.A5.D6.C7.D8.D9.B10.C11.A12.C 13.A 14.B 15.D
16.(1)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2)火山地震、诱发地震;(3)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亚欧;(4)C;(5)震级、震源深浅、地面建筑;(6)B。
17.(1)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垂直地带性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 (2)5~9 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 (3)西南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随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4)地震、滑坡、泥石流 该地带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明显,暴雨集中,植被破坏,在重力作用下,易发生滑坡、泥石流。

相关推荐

地质灾害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地质灾害”,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知识要求:

1、了解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成因以及灾害之间具有相关性的基本特点;

2、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危害,从而认识到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

3、了解人类目前防御地质灾害的基本措施

智能训练:

培养学生依据图像资料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思想教育:

通过学习,使学生加深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阅读要求:

《印度1.26地震》 《泥石流与滑坡》

教学重点:地质灾害的防御

教学难点:地质灾害的成因

教具:投影片

课型:新授课

教法:情境呈现、讨论分析、归纳小结

课时:1课时

[导入新课]我们已经了解陆地环境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多种资源。但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表现得非常剧烈,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形成灾害,进而影响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视频资料]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实例过程呈现

一、主要地质灾害

(一)地震

1、定义

2、分类、成因、特点

①构造地震定义:由于地应力引起构造变动而发生的地震。

成因:地应力的积累—释放

 地下岩层断裂,错位,产生震动,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由地下向上传播,引起地表震动。

特点:活动频繁(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的90%)

延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性最强。

②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和岩浆活动引起。一般震级不大,影响范围小。

③塌陷地震:由于地下洞穴(岩溶区、地下采矿区)、地层滑落等而引起的。一般规模小,为数不多。

[总结]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问题]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3、地震的分布规律

在具有一定活动性的断层地带,地震最容易发生。按板块构造理论,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易发生地震。

世界上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4、地震要素

[结合插图,讲清各地震要素的概念]

①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等震(中距)线。

②地震波:地震时,由于纵波传播的速度比横波快,先到达地面而引起地面上下颠簸;而后横波到来,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摇晃。

5、震级和地震烈度

①里氏震级定义

②地震烈度的定义

③影响烈度的因素:

A、震级和震中距---直接因素

[问]同一条等震线上,地震烈度是否相等?

B、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也是影响因素。

6、地震的分类

微震

①按震级分有感地震

破坏性地震

浅源地震

②按震源深度分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

③按成因分

7、地震危害和地震预报

(1)地震是一种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我国处于世界上两大地震带交界地带,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如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发生的7.8级强烈地震,顷刻之间,唐山市变成一片废墟,死亡24万人;1999年9月21日台湾地震,损失近百亿美元。

地震不仅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损失,还常诱发地裂、山崩、海啸、滑坡等灾害,因此地震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

介绍《印度1-26地震》

(2)地震预报

①摸索阶段

②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二)火山喷发

1、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强烈显示。

2、火山喷发的原因和过程

3、火山的分类-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4、火山的构造:

火山锥:火山喷发物大部分在喷出口周围堆积下来,形成圆锥形的火山。

火山口:位于火山锥的顶部的漏斗形喷口。

火山通道:火山口以下的一个通向地下的长管。

5、火山喷发物—气体、熔岩、固体喷发物

6、火山与人类的关系

害:熔岩会摧毁田园、建筑等;火山灰会遮天蔽日,影响交通;引发地震

利:会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

(三)滑坡和泥石流

1、定义

2、危害

3、我国活动情况

[阅读材料]阅读《滑坡与泥石流》材料,加深理解。

[读图思考]我国泥石流分布的地区与我国地震带分布的地区有哪些共同特点?为什么有这样的联系?

如我国西南地区,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并且山体断裂比较发育,岩石破碎,容易发生滑坡,若该地区气候多雨,流水冲刷作用强烈,地表物质疏松,就又容易促使泥石流的发生。可见,因为这几种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有关联性,所以在空间分布上也具有大体的一致性。

二、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举例分析]

1、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

2、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的防御

当今世界,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密集发展,加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的强度不断增高。

1、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和法规体系。

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小结]我国是多地质灾害的国家,全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分布在灾害多发区,曾经因地震、滑坡等造成重大损失。因此要有效防御地质灾害,要求全社会都要给予重视。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能更有效地开展和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1.使学生了解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了解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了解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2.使学生认识地质灾害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提高减灾防灾意识,增强学生临灾应变能力。

重点:1.地震、火山的成因;2.泥石流、滑坡的形成。

难点:地震、火山与内力作用的关系。

1.陆地自然资源有哪些特点?

2.针对这些特点,人类应当怎样利用陆地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但是大自然也会给人类带来许多不利影响,甚至是灾难。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气象灾害,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1.常见的自然灾害

引导学生讨论:你知道哪些自然灾害?能对这些自然灾害分类吗?

2.地震

(1)引导学生读图4.53,了解地震构造,知道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震级、烈度等概念

(2)震级:表明地震的级别

微震:3级
有感地震:3~5级
破坏性地震:5级

(3)地震的危害和影响

介绍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

(4)地震的分布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3.火山喷发

(1)引导学生读图,了解火山的构造。

(2)火山分类: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火山的危害:庞贝古城的湮没、1991年6月皮纳图博火山的喷发。

4.滑坡和泥石流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

(2)危害

指导学生读图,了解滑坡和泥石流可能造成的危害。

(3)教师归纳小结

相同点:①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区
②主要是重力作用形成
③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
④破坏力极强

不同点:①运动物质体积大小不同
②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5.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成因上的关联性

如川、滇、黔边地区

(2)成灾上的关联性

如陕西华县大地震伤亡83万人,原因在于疫病蔓延,“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3)人类活动的影响

如1998年长江大水由于降水集中且很大,也与长江上中游的水土流失有关,这也是该地区近年来泥石流、滑坡多发的原因。

6.地质灾害的防御

(1)加强地质灾害的防御,建立灾情预测系统

(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教学设计


地质灾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

2.理解各种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正确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树立预防为主、监测预报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

1.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难点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方法

对第一个问题主要采用谈话法和讨论法,第二个问题采用综合分析法,第三个问题以学生自学、教学归纳、引导为主。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景观图片或录像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地质作用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引导)地质作用有些进行得十分缓慢,不容易被人们觉察,如海陆变迁。但有些就进行得非常迅速、激烈,如山崩、地震、火山喷发等,往往造成地质灾害,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4.6地质灾害(板书)

一、主要地质灾害(板书)

1.地震(板书)

(教师首先播放一段有关地震的录像资料,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请大家看完录像后思考下列问题:

(1)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2)哪些地方易发生地震?

(3)震源与震中是怎样区别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略)

(教师补充)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即板块运动有关,还记得老师在讲课时曾这样说过:板块内部较稳定,交界地带不太平,火山、地震常发生。

从图4.24中可看出:震中和震源在一条垂线上,震中位于地面,而震源处于地球内部,即发生地震的源地。

地震的大小就是震极。一般情况下:

(教师可结合有关资料给学生作解释)

地震,特别是震级较高的(一般达6级以上)大地震,其破坏程度是很大的。(结合图4.25和有关资料作补充说明)

(承转)下面我们继续观看录像,看火山是如何喷发的?

(播放火山喷发的录像片)

(教师板书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2.火山(板书)

请同学们看完录像后思考下列问题:

(1)火山是如何喷发的?

(2)火山分为哪几类?

(3)火山的分布与地震有何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补充)

火山的分布与地震的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也分布在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火山、地震带,像日本、印度尼西亚、智利等国就多火山、地震。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但火山大多是死火山,只有少数活火山,如台湾的七星屯火山。

火山对人类的危害也是很大的,如图4.27所示。又如,1987年1月,危地马拉的帕卡亚火山爆发,烟柱高达4000多米,火山灰飘落在危地马拉南部和东南部地区,大量牲畜死亡,无数咖啡园和房屋被毁。据统计,在过去2000多年中,全世界已有100多万人死于火山爆发之中。

(承转)同学们对火山和地震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有关滑坡和泥石流的知识。

(播放录像)“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3.滑坡和泥石流(板书)

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叫滑坡、泥石流?

(2)泥石流的发生需要哪些条件?

(3)滑坡和泥石流有什么危害?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补充)

泥石流和滑坡往往是相联系的,多发生在多暴雨的山区。由于地表层岩石松散、土质疏松,再加上地面缺乏植被保护,在多暴雨的季节,就很容易发生水土流失、泥石流现象。

同学们可从图4.28、4.29中看出: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也是相当严重的。如云南是我国山崩滑坡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1986年东川铁路支线大梨树滑坡,使铁路停运90天,造成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1987年金沙江畔宁浪县长坪滑坡,使金沙江水颜色变黑,水质污染至渡口市,流程达300多千米。

(分析、提问)通过以上学习,我们了解了地震、火山、泥石流等几种主要的地质灾害,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地质灾害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地质灾害的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

承转:地质灾害的形成均与地质作用、地质构造有关,都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那么,它们之间是否有一定联系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二、地质灾害的关联性(板书)

(引导、分析)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定联系的。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学第一单元第2课时,曾学过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中提到: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有一定的相关性。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地质灾害之间有怎样的相关性?(打出投影片图4.31——我国地震和泥石流的分布,结合本课的活动1来共同分析)

(先让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进行分析)我们知道,火山、地震多分布在现代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区,地震频繁的地区,山体中断裂发育,造成岩石破碎,为泥石流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一旦有暴雨因素诱发,就容易形成泥石流或滑坡。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横断山区、太行山区、秦岭等地区的地震和泥石流的分布是一致的,这些地带夏秋季节是多暴雨,再加上地面缺乏植被保护,因而土质疏松,很容易发生泥石流、滑坡和水土流失现象。可见,这些地区的地质灾害在生成上有一定的关联性。

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一次大的地震发生,不仅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而且还会造成地裂现象,并引发火灾、海啸、滑坡等灾害,又由于人员伤亡和医疗设施的破坏,还可能引起疫病蔓延等。

(教师边分析边归纳、板书)

不只是自然本身的因素,有时,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水量和速度加大;一些地方滥采乱挖矿山、小煤矿等,导致塌方、塌陷等;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如修水库、拦河大坝、交通道路设施等,如果设计、勘察不合理,都很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承转)一些地方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各国都在研究对策积极防御,力图把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世界一些国家和我国政府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呢?请同学们阅读、分析课文“地质灾害的防御”一部分,自己来分析、归纳。

三、如何防御地质灾害(板书)

(因这一部分课文较简单且通俗易懂,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教师可结合有关资料或当地例子作适当补充即可)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几种主要的地质灾害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由于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我国是一个多地质灾害的国家,因此进行有效防御是非常必要的。作为新时代的一名中学生更是责无旁贷,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做一些有益于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的事情。

[课后作业]

1.岩石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

A.震中B.震源

C.震中距D.震源深度

答案:B

2.关于地质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对地表形态的破坏作用

B.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表现

C.是引起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

D.一般进行的都很迅速、很激烈

答案:C

3.下列有关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上有三大地震带,即:地中海地震带、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和太平洋地震带

B.5~8级地震相差60倍

C.地震发生,震动最强烈处是震源

D.地震是一种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答案:D

4.下面有关火山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目前发现在太阳系中除了地球外,月球、火星等天体上也有火山活动

B.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称为活火山

C.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因此有百害而无一利

D.火山喷发出的物质就是高温岩浆

答案:A

5.由外力作用引发的地质灾害是()

A.地震B.火山喷发C.泥石流D.台风

答案:C

6.下列关于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一次地质灾害发生过程中,决不会诱发其他灾害

B.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有关联性

C.对容易发生滑坡的坡面应实行植树造林等生物措施

D.建立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主要是针对台风和气象灾害来说的

答案:B

7.下列对地质灾害的防御叙述错误的有()

A.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B.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C.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D.对地震的监测主要是通过气象卫星雷达监测其活动

答案:D

8.读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回答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这是因为。

(2)此图说明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有性。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地质灾害)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答案:(1)该带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体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

(2)关联

(3)泥石流滑坡

●板书设计

4.6地质灾害

一、主要地质灾害

1.地震

2.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1.在成因上的关联性

二、地质灾害的关联性2.灾害发生的群发性

3.地质灾害的社会性

三、如何防御地质灾害

主要地质灾害


了解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成因以及各地质灾害之间相关性的原因和表现;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危害,认识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了解人类目前防御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

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的分布特征;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课时

讲述法分析法

地质灾害──陆地环境在地质作用的长期影响下不断变化着。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表现得异常激烈,当这些自然现象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危及人类生命财产的时候,便形成了地质灾害。

一、主要地质灾害

(一)地震

1.定义: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2.地震构造(教材图4.24):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

3.地震大小:里氏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释放能量增加约30倍。按震级分类为:微震(3级以下)、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

4.分布:与地质构造有关,有活动性断层的地区。

①环太平洋地震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二)火山喷发

1.定义: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2.火山构造教材图(4.26):火山锥、火山口及火山通道。

3.按活动情况可分为:

活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死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喷发过的火山。
休眠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
强烈火山:喷发有很大的危害性,主要是由火山灰、火山熔岩造成的。

(三)滑坡和泥石流

1.定义: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含有泥砂、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2.危害:

滑坡会破坏或淹没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可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3.滑坡和泥石流是我国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

其原因有:①我国山区面积占陆地国土总面积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②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地表结构遭到破坏。

二、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一个地区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

如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区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2.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如地震诱发地裂、火灾、海啸、滑坡、疫病蔓延等。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

如破坏植被,泥石流日益频繁;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

三、地质灾害的防御

1.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如监测世界100多座火山活动,掌握火山喷发前兆(地震频繁、地温升高等),力求预测火山喷发的时间。我国正在启用27个地震监测台网。

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如我国一半以上的省区颁布了防震减灾的地方性的法规。

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