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中国的成立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9《中国的气象灾害》导学案。
《中国的气象灾害》导学案
重点:(1)中国旱灾和台风灾害的地理分布及其原因。
(2)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农业灾情,阐述旱灾灾情特点。
难点:中国旱灾和台风灾害多发区的成因。
一、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和。
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
(1)东北地区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
(2)华北地区严重,有“”的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
(3)长江地区,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4)华南地区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3.旱涝关系
(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流域、流域、长江中下游及流域等地区
(2)旱灾和涝灾在上交错出现: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
4.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二、台风灾害
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位于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方向移动的特征,因此,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
2.台风发生的时间:主要为
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4.台风造成的损失: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
三、寒潮灾害
1.发生时间:月至次年月
每年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月和月,前者更强。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
3.路径:偏西路径——;
偏北路径——;
东北路径——。
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1)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2)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地区甚至。
(3)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5.影响地区:除、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发生频次高,地区最多,次之,再次为流域,华南最少。
6.各地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等;
南方主要表现为等。
[经典例题]
(2006年高考北京卷)
读下图,回答:
(1)指出图示区域柑橘冻害分布特点,分析甲地无冻害的原因。
(2)说出图中轻冻害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3)与图中严重冻害区同纬度的大陆西岸也种植柑橘、说明其气候特点和形成原因。
⑴第一问从图中分析即可回答。第二问,关键是判断甲位于四川盆地,其四周多山地,尤其是北部的秦巴山地阻挡北方冷空气南下,使这里的柑橘受冻害影响很小。
(2)图中轻冻害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丘陵地带,这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有色冶金工业分布广泛,酸雨严重、水体污染严重;陡坡开荒,破坏植被,多暴雨,土壤侵蚀严重等。
(3)图中严重冻害区主要分布在35°N附近,其同纬度的大陆西岸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多雨。
(1)冻害程度随纬度升高(或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加重,受周围山地阻挡,冷空气不易入侵(2)酸雨,土壤侵蚀,土壤和水体污染等(3)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多雨
四、沙尘暴——华北地区春季影响很大的气象灾害
1.概念:沙尘暴是和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的天气现象。
2.发生与防治
①沙尘暴发生时间:
②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③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这样可以减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增加湿度,调节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可以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
当堂训练
读下图,完成1~4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干旱的特点是()
A.分布范围的广泛性B.干旱只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C.只对植物造成影响D.干旱只在春季才发生
2.下列措施对预防干旱具有长远意义的是()
A.人工降雨B.选择耐旱作物C.开展农田水利建设D.改善干旱地区农业生态环境
3.下列与干旱不属于同一类型灾害的是()
A.暴雨B.寒潮C.泥石流D.台风
4.图中因墒情不足而未能适时播种的农作物可能是()
A.冬小麦B.春小麦C.大豆D.油菜
5.在我国,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寒潮多发生在()
A.秋季和春季 B.冬季和春季 C.秋季和冬季 D.初冬和秋末
6.从气候和农业两方面考虑,我国春旱最严重的地区是()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西北地区 D.江淮地区
7.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台风是()
A.形成于温带海区的气旋 B.形成于亚热带海区的反气旋
C.形成于热带亚热带海区的气旋 D.形成于热带海区的反气旋
8.下列天气过程中属于暖性反气旋控制下的有()
A.寒潮 B.台风 C.梅雨 D.伏旱
9.上海某年8月8日最高气温比8月9日最高气温高出7℃,其原因可能是()
A.9日有寒潮到达B.9日受台风影响
C.9日有一高压系统控制上海D.9日梅雨季节开始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某种气象灾害平均每年出现的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这种气象灾害有可能同时具备的“身份”是( )
A.台风、洪涝B.寒潮、沙尘暴
C.沙尘暴、台风D.干旱、洪涝
11.甲地受该气象灾害的影响很小,主要原因是( )
A.地形为盆地B.受盛行西风影响小
C.距离海洋较远D.纬度较低
读某类影响我国农业的自然灾害等值线分布图,回答12-13题。
06
12.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可能是( )
A.旱涝灾害B.霜冻灾害C.寒潮D.台风灾害
13.图中等值线分布主要受( )
①纬度影响②洋流影响③海陆位置影响④锋面影响⑤受地形影响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④D.②④
形成沙尘暴的条件主要是干旱、大风、较旺盛的上升气流,若大气对流层中出现逆温现象,可抑制沙尘暴。读下图,做14~16题。
14.若E处的高度为1000米,气温为-10℃,要抑制沙尘暴的发生,F地的气温至少应降到()
A.16℃B.-6℃C.4℃D.-4℃
15.图右侧是F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该地最有可能出现沙尘暴的时段是:()
A.①时段B.②时段C.③时段D.④时段
16.若只考虑风力与沙源因素,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以冬春季最多,若再考虑地面状况及空气对流因素,则尤以初春最多,原因主要有()
①初春与冬季比较,初春的土质更加松软干燥②初春与冬季比较,初春的大风天气显著增多③初春与冬季比较,初春出现逆温现象的时数增加④初春与冬季比较,初春出现逆温现象的时数缩短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
17.下图表示我国部分地区某年6月初-7月初降水量分布(实线,单位:mm)和气压分布(虚线,单位:百帕),读图回答:
(1)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殊的天气是__________,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容易出现的气象气候灾害是__________,经常引起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__。
(2)图中的气压中心是__________气压的组成部分,7月,该气压系统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__________天气。如该气压系统季节性北跃提前,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__________灾害。
18.某年7月28日15时(北京时间),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一强热带风暴发展成台风,其中心位里在北纬12°、东经135°的A点,近中心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风力大于8级的范围半径为500km,该台风中心以每小时25km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强热带风暴与台风的主要区别。
(2)在图中用箭头画出台风移动的路径。
(3)对我国长江流域而言,台风可能带来的有益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预计台风中心约于___月___日___时登陆台湾,将在___月___日___时在我国______省与______省交界处登陆,此时位于台风中心北侧的宁波吹______风,南侧的厦门吹______风。
(5)当上海为偏南风时,该台风中心位于上海的______方向,此时风力与7月28日相比将有所______,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
19.下图为1991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间环流形势(a)和降水量分布(b)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所示的高压中心名称是 。此时我国北方地区通常的天气状况是 ,常出现的气象气候灾害有和等。
(2)b图所示,长江中下游最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是等灾害。
(3)如果a图中的高压系统加强,中心移动到江淮一带,则江淮地区的天气状况最可能是 ,常会出现等气象灾害。原因是。此时我国华北地区多发生的自然灾害通常是 等。
20.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8年初,一场暴风雪袭击了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据气象专家分析,其成因一是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水温持续异常下降,统计分析表明,拉尼娜现象发生的当年冬季和次年春季,中纬度地区经向大气环流加强,即冷空气活动频繁,易造成我国北方和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偏低,长江以北地区降水偏多。二是大气环流稳定少变。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一直持续在北纬30度附近,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
材料二亚洲冬季大气环流示意图。jAb88.cOm
材料三拉尼娜现象出现时赤道地区的大气环流模式图。
(1)简要说明本次雪灾造成的危害。
(2)试分析材料一中“中纬度地区经向大气环流加强,即冷空气活动频繁,……”和“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一直持续在北纬30度附近,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所蕴含的地理原理。
(3)针对本次雪灾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你有什么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一、旱灾
1.华北华南西南江淮地区
2.(1)盛夏较少(2)春旱春雨贵如油(3)伏旱台风(4)夏秋
3.(1)黄河海河珠江(2)空间
二、台风灾害
1.太平洋西北
2.盛夏至秋初
3.沿海重、南方重
三、寒潮灾害
1.95春秋3—410~11春秋
2.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3.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4.(1)北侧南侧
(2)冷空气的通道两广海南岛
(3)寒潮天气系统
5.青藏高原滇南谷地东北华北西北和长江
6.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降温、冻害、雨雪
四、沙尘暴
1.沙暴尘暴大量沙尘1千米
2.①冬春季节
②大风沙尘物质不稳定的空气状态
w.k.s.5.参考答案
1.A 2.D 3.C 4.B5.A6.B7.C8.D9.B10.B 11.A
12.A13.B14.D15.C16.C
17.(1)梅雨暴雨洪涝(2)副热带高压伏旱洪涝
18.(1)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大小;最大风力在10~11级之间为强热带风暴,最大风力大于12级的为台风
(2)略
(3)台风带来的降水可以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所带来的干旱。
(4)7月31日15时 8月1日3时 福建 浙江 东北 西南
(5)西部 减弱 受陆地表面摩擦力的影响
19.(1)副热带高压(或夏威夷高压)晴朗干燥干旱沙尘暴
(2)暴雨洪涝
(3)晴朗干热伏旱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盛行高空下沉气流,天气晴热干燥暴雨和洪涝灾害
20.(1)通信设施受损较大;人员伤亡较大;造成中国交通网络大面积瘫痪;损坏了油菜籽和小麦等冬季农作物;加快了食品价格通胀;造成基础设施的破坏等。
(2)①由于拉尼娜现象,西北太平洋存在较强的上升气流,吸引了冬季风南下,加剧了冬季季风环流的强度。②冬季,西风带位置南移;青藏高原将盛行西风分为南北两支,南支表现为西南暖湿气流,北支表现为西北季风(冷空气)。
(3)要做好抗大灾的准备;注重危机时的纪律性教育和演练;加强有效救助的演练;适当的建设地下工程;调整南方的能源结构;调整经济布局;缓解人口压力;依靠科技防灾减灾等。
相关阅读
4.5 气象灾害 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4.5 气象灾害 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4.5气象灾害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了解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危害以及监测防御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有些气象灾害既有自然的因素,也与人类活动有关,并不断探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趋利避害的实际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气象灾害的危害和预报。
2.难点:台风的形成。
3.疑点:无。
4.解决办法:结合录像、图片讲述。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启发式;
2.分析讨论法;
3.讲述法。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台风、暴雨、寒潮和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危害。
(2)认识到监测防御灾害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总结的能力。
(2)能学生联系实际,了解当地常发性的气象灾害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3.德育目标
(1)知道应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探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的实际行动。
(2)提醒人们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会导致或加剧气象灾害的产生。
(二)整体感知
气象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在学习了前面气候资源之后,本节课将气候灾害列为专题讲述,便于学生更加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同时,清楚地阐述了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入:通过对气候资源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气候作为一种资源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大气也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我们称之为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种类很多,本节课重点学习几种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台风、寒潮、洪涝和干旱。
过渡:联合国曾经把台风列为气象灾害之首,而寒潮又是影响我国范围最广的气象灾害,下面,我们先了解台风和寒潮。
看录像,回答问题:
1.什么是台风和寒潮?
2.台风和飓风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1.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洋面上,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见下图)。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在南半球为顺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台风可以说是大气长河的中的一个旋涡,一边旋转一边前进。而寒潮是指: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ewcMVIMAGE,MVIMAGE,!627060t1.bmp}
2.读表4.5,台风和飓风都属于热带气旋中强度最强的一级,只是因所在海域不同而名称各异。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的称为台风;东北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的称为飓风。
读下图提问:台风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海上船只遇到台风时,是否可以躲进台风眼里避难?
台风在水平方向上有三个明显的不同部位。从中心向外,依次是台风眼区、云墙区和旋转雨带。台风眼呈圆形或椭圆形,该处气压最低,温度最高,天气晴朗。其直径平均为25千米,大的可达60~70千米。身临其境的海员把台风眼称为台风中的“世外桃源”。台风眼的周围是宽十几米的云墙区,是台风中天气最恶劣的地区,凡摧毁性的大风、暴雨均集中于此。云墙外是旋转雨带,由几条雨带呈反时针方向、螺旋状向云墙四周辐合。雨带宽约几十千米或几百千米,长约几千千米。螺旋而带所经之处降阵雨。
不可以。因为台风是一边旋转一边前进的,也就是说台风眼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要想使船只始终保持在台风眼区是很难办到的。更何况,台风眼四周有巨大的云墙和狂风恶浪,破坏力最强,船只很难安全进入台风眼。所以,若遇台风,最好设法避开它,千万不要盲目往台风眼里闯。
继续观看录像,回答——台风和寒潮的危害是什么?
教师补充:
台风的危害:损坏地面建筑物和通信设施;淹没农田;毁坏水利工程等。
寒潮的危害:强烈降温造成冻害,危及农作物生长;大风会摧毁建筑物、使通信和交通受阻。
读图提问:(读课本第60页2.43图)
回答:世界台风的多发地带在哪里?影响我国的台风的活动路径是什么?
教师小结: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全世界大概每年要发生80个台风,一半以上在北太平洋,而西北太平洋又占了多数。
图中所示,台风的活动路径有:一是向西北方向移动,趋近华南、东南沿海、台湾、华东沿海,在沿海一带登陆;一是向偏北或东北方向移动,在日本登陆或向日本以东方向移去。而我国正好位于西北太平洋的西北方向,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学生讨论:如何减轻台风和寒潮灾害?
教师小结:减轻灾害的措施:
台风:应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工作。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可以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估计台风强度,监测台风移动的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风暴雨出现的地区等,及时发布台风预报、警报,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寒潮: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列表归纳:比较台风和寒潮在发生时间、影响范围、造成的灾害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异同点。
教师小结:
引入:台风和寒潮灾害是短时间内发生的,而长时间影响我国的气象灾害就是我们常见的水旱灾害。
资料:1.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的特大洪水使我们记忆犹新,其中,嫩江特大洪水是超百年一遇的,给内蒙古、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区)人们造成的经济损失是空前的。仅齐齐哈尔市农田受灾面积达79万多公顷,冲毁房屋60多万间,转移灾民72万多人。许多工厂被迫停产,全市经济损失达61亿多。而整个嫩江流域及由嫩江洪水形成的松花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所造成的灾害损失,更是以数百亿计。
2.干旱是非洲近代最大的灾难,近二十年来,非洲有2/3的国家遭受大旱,国民经济遭受巨大的损失。全非洲严重缺粮的灾民达1.5亿人以上。
讨论:为什么我国经常发生水旱灾害?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略)
教师补充:
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降水分配极不均匀,且年际变化大,所以经常发生水旱灾害,有时南涝北旱,有时则北涝南旱。
我国洪涝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自然方面:气候异常,降水集中、量大: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 变化大,一般年份雨季集中在七、八两个月,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这是产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资料:齐齐哈尔在1998年七、八两个月,就降了500多毫米,创历史最高记录!从6月中旬至8月中旬,嫩江共发生四次大洪水,前次未退尽,后次又叠加。8月14日嫩江第四次洪水,使齐齐哈尔水位高达149.30米,超警戒水位2.30米,流量达14800米/秒,成为超三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2.人为方面:植被破坏严重
资料:(1)森林过度砍伐。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森林宝库。原有木材蓄积量为6亿多立方米,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不善,重采不育,使今日的木材蓄积量已不足1亿立方米,森林资源日益加速退化衰竭。
(2)森林火灾严重。仅1987年大兴安岭地区的森林大火,横扫百里林场,吞噬县城一座,毁掉39万公顷原始森林。
(3)毁林垦荒严重。由于森林的过度砍伐,使6万多公顷林地化为乌有。
(4)林区生活烧柴量大。一个林场一年要烧掉一万立方米的好木材。
转折引入:而每年给我国带来的损失居各种气象灾害第一位的是干旱。
看书提问:什么是干旱灾害?它有什么危害?(读书第115页)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干旱是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严重的干旱会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学生讨论:人们应如何防御旱涝灾害、减少损失呢?
教师补充:
1.修建各种水利工程,提高防洪能力
我国正在建设的特大型水利工程长江三峡工程和黄河小浪底工程,建成后将发挥五大效益:防洪、发电、灌溉、排沙和减淤。如小浪底工程竣工,可使黄河防洪标准由防御60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1000年一遇,且通过滞浑排清可保下游20年不淤,使千年黄河水患得到有效治理。
2.植树造林,水旱兼治
森林是“绿色水库”,林地的树冠能截留20%的雨水,7%的水分能被树干、落叶吸收。
3.利用气象卫星加强监测和预报
总结提问:以上我们讲述了几种主要气象灾害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防治等内容,归纳起来,气象灾害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
气象灾害的特点有: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灾情重;持续时间长;群发性;连锁反应。
(四)总结扩展
气象灾害影响了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的许多方面,“减少气象灾害”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我国于1993年第一次把减灾列入到了国民经济的总体规划中,建立了相应的减灾管理系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8年我们还战胜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希望也能够做到成功地防御气象灾害,将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减为最少。
六、板书设计
4.5气象灾害
一、气象灾害的特点
二、主要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中国的地质灾害学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中国的地质灾害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中国的地质灾害》导学案
重点:各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及危害。
难点: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一、我国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和多发区
多发区主要分布于地区,特别是高原、高原以及盆地的过渡地带,是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区。
二、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
(1)四个地震多发区:、、和。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思考:从板块构造角度分析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质灾害的成因。
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带。地壳活动强烈。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成因是由于板块和板块的挤压碰撞。
(2)一个地震带:
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
(1)灾情总体特征——重轻
思考:唐山灾情严重的原因。
自然因素主要有:
①与有关,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市区;
②与有关,凌晨震发,逃生的机会少。
人为因素主要有:
③与有关,唐山是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
④与建筑物的有关,房屋抗震系数小
⑤与人的防震意识弱有关。
(2)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经济损失却有趋势。
思考:我国近年来死亡人口下降与经济损失上升的原因。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加大了,灾害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地震的预测、建筑物的加固、人的加强,使人员的伤亡减少。
3、地震灾情隐患严重
我国地震的震源、烈度。
思考: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
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三、滑坡、泥石流灾害
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___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地质构造、上层岩性相对、受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
2、时间分布特点
(1)泥石流:与集中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2)滑坡:表现出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3、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
4、地域上的总特点:性和性。
思考:我国泥石流和滑坡主要分布地区。
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在第二级阶梯上的、和。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较多,又是季风与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喀斯特等物质集中分布地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力的生成条件。
四、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强烈,多,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久雨天气,极易发生;
④人为因素,如、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思考:试解释我国西南地区暴雨—滑坡—泥石流分布的区域相关性。
我国西南地区水源充足、降水丰沛,多暴雨;西南多山地,地形复杂、构造活跃,地表不稳;暴雨使岩体疏松,在重力作用下下滑,极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滑坡、泥石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它们发生的时间规律与西南地区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因此在同一个地区,暴雨可以引发滑坡、泥石流,形成灾害链。
3、灾害造成严重的损失
当堂训练
1.关于地震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的地震只与板块运动有关,与地质构造无关
B.日本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
C.板块内部不会发生地震
D.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地震带
2.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以下不能用来解释这种现象的是()
A.我国地质条件西部稳定B.我国东部人口稠密
C.我国东部城市密集D.我国西部人烟稀少
3.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是()
A.地震B.火山喷发C.滑坡D.泥石流
4.容易爆发泥石流的地区是()
A.陡峭的沟谷山区 B.平原地区 C.我国西北干旱地区 D.地表植被覆盖好的地区
5.泥石流灾害频发的地区,其气候特征往往是()
A.终年高温多雨B.终年高温少雨
C.四季分明,降水均匀D.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读“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回答下列两题。
6.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
①地形崎岖②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③地表基岩广布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7.该地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是()
①提高植被覆盖率②修建水利工程③修建护坡工程④清除河道淤泥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8.关于我国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发生地震灾害的频度不高,范围较小、危害较轻
B.江南丘陵降雨充沛,地下水位高,土壤盐碱化十分严重
C.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东部平原区
D.植被破坏和大规模工程活动是我国滑坡、泥石流趋频发生的重要原因
读“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回答9—11题。
9.我国六大区中,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
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C.中南地区D.华东地区
10.六大区域中发生山崩、滑坡和泥石流最少的地区的地形为()
A.山地B.丘陵C.平原D.高原
11.针对这种自然灾害的措施是()
A.植树造林B.开垦梯田C.增加城市建设D.减少降水
当地时间(东经100度)2004年12月26日8时,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震中距印尼苏门答腊岛海岸约160公里)发生40年来最强地震(美国全国地震情报中心测得震M为8.9级,中国测得震级为8.7级)。地震在印度洋海域引发的海啸袭击了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国沿海地区,造成了罕见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阅读上述材料,回答12~15题。
12.地震发生时,全球处于12月26日范围的占()
A.三分之一B.小于一半C.大于一半D.无法确定
13.此次地震位于()
①板块的消亡边界 ②板块的张裂地带 ③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④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A.①③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4.地震发生时,美国测得的震级与中国测得的不同,原因是()
A.震中距不同B.测量中的误差造成的
C.两国的破坏程度不同D.采用的震级标准不同
15.此次地震引起的海啸造成罕见的人员伤亡,原因有()
①震级较高 ②震中距印尼等国较近 ③建筑物抗灾性差 ④灾情突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6.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2年11月初,意大利发生5.4级地震,印度尼西亚发生7.5级到7.7级地震,巴基斯坦先后发生5.5级地震,日本发生5.7级地震和美国阿拉斯加发生7.9级地震;前后共造成至少48人死亡。
材料二:2002年11月1日继埃特纳火山10月27日喷发后,火山附近的卡塔尼亚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地震。
材料三:2002年11月6日长江三峡导流明渠截流成功,为2003年6月三峡工程开始下闸蓄水创造了条件。专家认为三峡水库350亿立方米的蓄水诱发地震不可避免,但不会诱发灾害性地震。因为三峡大坝建在一个完整的花岗岩岩体上,且按抗7度烈度设防,远超过其实际发生的基本烈度。
材料四:我国国土资源部专家预测:长江中游尤其是长江三峡地区,汛期在强降雨和水位快速升降的双重因素作用下,较多的边坡可能失稳从而产生滑坡灾害。
(1)材料一所示国家都处在世界两条主要地震带上:和。其中日本和美国位于世界上最主要的地震带——带,意大利和巴基斯坦位于带,而印度尼西亚位于这两条地震带的交界处。
(1)前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世界上地震的三种类型:构造地震、和。
(2)构造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一般是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壳活动地带,日本地处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板块和最大的大洋板块之间。意大利处于板块和板块之间。
(3)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指()
A.5级以下地震B.3级以上地震
C.5级以上地震D.3级至5级地震
(4)地震烈度的大小同和震中距离远近等有直接关系,同时还与、地质构造和有关。
(5)有关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和多个烈度
B.一次地震有一个震级和多个烈度
C.一次地震有一个震级和一个烈度
D.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和一个烈度
17.读我国部分地区示意图,回答问题:
(1)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图中山脉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该山脉自然带的分布具有________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流A的汛期一般出现在__月,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月份,图中B地区盛行____风,其成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有________。这些灾害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的地质灾害参考答案
一、我国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和多发区
西南地区青藏云贵四川
二、地震灾害
1、西多东少青藏新疆华北台湾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南北地震带
2、东重西轻东西震中距震发的时间人口密度抗震系数减少加重资产密度防震意识
3、浅较高
三、滑坡、泥石流灾害
1、山地陡峻复杂松软重力
2、降水的时间常发性
3、山区
4、广泛相对集中
四、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构造运动地震滑坡暴雨泥石流开垦开矿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3、灾害造成严重的损失
当堂训练
1.D2.A3.A4.A5.D6.C7.D8.D9.B10.C11.A12.C 13.A 14.B 15.D
16.(1)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2)火山地震、诱发地震;(3)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亚欧;(4)C;(5)震级、震源深浅、地面建筑;(6)B。
17.(1)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垂直地带性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 (2)5~9 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 (3)西南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随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4)地震、滑坡、泥石流 该地带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明显,暴雨集中,植被破坏,在重力作用下,易发生滑坡、泥石流。
中国的自然灾害导学案及练习题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中国的自然灾害导学案及练习题》,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地理分布。
2.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理解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原因。
3.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地震灾情和特点。
各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及危害;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一、地震的分布与危害
1、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地震活动的分布,呈现明显的。
2、我国地震带主要有:、、、
、、、、
。
3、地震灾情隐患严重:我国地震的震源、烈度。
二、滑坡、泥石流灾害
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地质构造、上层岩性相对受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
2、时间分布特点
(1)泥石流:与集中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2)滑坡:表现出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3、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
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强烈,多,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久雨天气,极易发生;
④人为因素,如、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1.从板块构造角度分析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质灾害的成因。
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带。地壳活动强烈。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成因是由于板块和板块的挤压碰撞。
2.我国泥石流和滑坡主要分布地区。
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在第二级阶梯上的、和。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较多,又是季风与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喀斯特等物质集中分布地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力的生成条件。
小组选代表发表见解
1.李同学为撰写有关地质灾害分布的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到网络查资料,他发现下表所列国家都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表中哪些国家位于环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代号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国家冰岛伊朗土耳其墨西哥美国印度印尼新西兰中国日本
A.①②B.③⑩C.④⑧D.⑥⑦
2.堰塞湖是指河道因山崩、冰碛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成的湖泊。
图11为“5.12”汶川地震中北川县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区示意图。结合有关知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据图说明极重灾区空间分布的特点。(7分)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学案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2.1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重点:中国自然灾害的三个主要特点
难点: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特点及原因
一、自然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原因:
1.原因:
(1)我国处在两大的交汇处;
(2)我国处在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3)我国2/3的面积是,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4)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导致了我国频繁的灾害。
2.自然灾害种类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填下表):
地域分异原因
旱灾
洪涝
地震
滑坡、泥石流
低温冷害
台风
二、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
1、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我国人口分布自向递减,人口分界线是一线,此线东南集中了我国90%人口。如果发生灾情,成灾人口最多就在人口稠密地中。
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使得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
2、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的关系
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在,影响农业的灾种也集中在,使得特别严重。
3、中国灾情区域分异特点(填表格)
东部地区西部地区
气候、地形
土地类型
农业部门
畜牧业经营方式
主要受灾灾种
风险
灾情表现
三、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填表格)
分布地区主要灾害形成原因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1.海洋灾害带
2.东南沿海灾害带
3.东部灾害带
4.中部灾害带
5.西北灾害带
6.青藏高原灾害带
根据下面灾情报表,分年度统计受灾面积总量,并绘制灾情损失动态变化图。
点拨:1、根据表的横向统计,将数据列于下表。可看到每年各类灾害成灾面积的总和及其动态变化。
2、根据表的纵向,分灾种绘制中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年变化图。从图上可以看到各类自然灾害成灾面积随时间的波动情况。
当堂训练:
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20世纪全球54起重大自然灾害中,我国占了8起。据此回答问题。
1.这反映了我国自然灾害的发生的特点是
A.灾害种类多但灾次较少B.灾害种类少但灾次频发
C.灾害种类少且灾次较少D.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
2.下列自然灾害种类对我国危害最严重的是
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火山寒潮泥石流
A.B.
C.D.
3.我国自然灾害多发而严重,主要是因为
A.气候类型多样B.地形复杂多样
C.地域辽阔、幅员广大D.独特而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
4.我国是一个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台风、寒潮、洪涝、干旱极其严重,这主要是
A.幅员广阔,纬度跨度广B.多山的地形,气候复杂
C.地势西高东低,海洋气流极易深入D.独特的地理位置,强大的季风环流
5.中国是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主要是
A.大陆面积最广,地质条件复杂B.山地丘陵广布,地势起伏较大
C.大陆内部断裂构造多,岩浆活动频繁D.地处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运动活跃
6.发生在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灾害比在西部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的原因是
A.东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度大B.东部距离海洋近
C.西部地区地形状况复杂D.东部地区平原面积广大
7.下列地区中,旱涝灾害最为频繁的地区是
A.黄淮海平原及长江沿岸地区B.黄淮海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东北平原及四川盆地D.四川盆地及珠江流域
8.我国自然灾害点位主要集中在
A.东部B.西部C.西北部D.西南部
9.关于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布对应点不正确的是
A.东北平原——旱灾多发B.台湾省——地震多发
C.西南地区——泥石流多发D.黄淮海平原——低温冷害严重
10.形成我国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的原因主要有
①国土面积广大②人口纵多③悠久的农业历史状况④自然灾害种类多样⑤灾害灾次频发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
11.我国西部地区灾情主要表现为
A.受灾人口多B.牲畜掉膘或死亡C.农作物成灾面积大D.农作物受灾面积大
12.海南岛和台湾岛属于我国的
A.海洋灾害带B.东南沿海灾害带C.东部灾害带D.中部灾害带
13.西部牧业灾害具有更大的风险和更重的灾情是因为西部地区
①草原面积广阔,经济落后②经营粗放,靠天养畜③自然灾害种类多样④农业受灾体脆弱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4.青藏高原灾害带的主要灾种有
A.地震、霜冻、干旱、滑坡B.旱灾、病虫害、沙尘暴、泥石流
C.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D.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
15.图(一)、(二)、(三)是“我国部分灾害分布”示意图,图(四)是“我国自然灾害
区划”示意图。读图填空并回答:
将下列自然灾害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每小题的相应空格内:
A.洪水B.风暴潮C.干旱D.水土流失E.泥石流F.台风
(1)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在我国分布地区最广的是________、________。在图(四)中,地区Ⅰ与地区Ⅲ共有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多项选择)。在地区Ⅱ内________、________灾害的分布地区最广;与其它地区相比,地区Ⅳ________灾害的分布最为集中。
(2)(多项选择)按所在的地球圈层与灾害成因分类,在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发生在岩石圈中的是________,发生在大气圈中的是________,发生在水圈中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写出我国加强防灾设施建设的具体实例。(至少3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右下图为某气候类型气温降水统计图,读图回答:
(1)该图反映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类型。
(2)该气候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他地区没有该气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气候类型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气候区中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两例)
(4)如何有效地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威胁?
答案:
1.D2.B3.D 4.D 5.D6.A7.B8.A9.A10.B11.B12.B13.A14.C
15.(1)ACABCFCDE
(2)DECFAB
(3)①兴建长江三峡(或葛洲坝、小浪底)大型水利枢纽(水库)等。
②在黄河中上游(或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加强水土
保持或加固长江、黄河堤防等。
③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或在城市内流通排水通道等)
16.(1)温带季风(2)亚洲东部温带地区(或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巨大,超过其他地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的影响,海陆间冬夏气压相反,引起盛行风向随季节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3)寒潮、春旱、夏季洪涝等(4)①加强灾害研究,做好监测了预报工作;②加强灾害的管理工作;③兴修水利,抵御旱涝灾害;④植树造林,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等
一、自然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原因:
1.原因:
(1)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导致了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
2.自然灾害种类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填下表):
地域分异原因
旱灾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
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受夏季风的影响大,受夏威夷高压实力的大小、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
地震台湾省、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交界区;西南区位于地中海---希玛拉雅地震带上;华北、西北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上。
滑坡、泥石流西南为多发区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大斜坡多,降水历时长
低温冷害东北地区为多发区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
台风东南沿海为多发区濒临西北太平洋
二、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
1、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我国人口分布自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人口分界线是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此线东南集中了我国90%人口。如果发生灾情,成灾人口最多就在人口稠密地中。
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使得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
2、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的关系
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影响农业的灾种也集中在东部,使得农业灾情特别严重。
3、中国灾情区域分异特点(填表格)
东部地区西部地区
气候、地形湿润、半湿润;平原、丘陵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
土地类型耕地面积大草原广阔
农业部门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主
畜牧业经营方式舍饲、半舍饲,高密度养畜靠天养畜
主要受灾灾种洪涝、干旱、冷冻、风雹雪灾、旱灾、虫灾
风险农业灾害风险大牧业灾害风险大
灾情表现农作物受灾面积等牲畜掉膘、死亡
三、自然灾害地域差异
分布地区主要灾害形成原因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1.海洋灾害带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为主受海洋环境的影响对海洋渔业和石油平台、船舶、港口造成灾情
2.东南沿海灾害带
主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的影响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场等造成严重灾情
3.东部灾害带
主要指第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
4.中部灾害带主要指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主,而且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土地退化问题严重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的大斜坡地带对农业、交通设施与建筑物造成严重危害。其中,内蒙古的雪灾、黄土高原的暴雨洪水和干旱、西南地区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尤为突出
5.西北灾害带主要指西北内陆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是中国的干旱区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
6.青藏高原灾害带
主要指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自然灾害为主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