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

小学卫生与健康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08

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
6.3维护海洋权益加强国际合作
教案
课标要求:
1、区别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举例说出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了解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公海等概念;
2、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举例说明建设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4、树立人类共同拥有一个海洋的意识,为今后开发海洋,保护海洋,促进人类与海洋的共生与协调发展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1、区别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2、理解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海洋国土”,它不仅仅包括一国的内水和领海,它是一国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EEZ)、大陆架等所有管辖海域的形象总称,是一个集合概念。
1.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世界性的海洋开发利用热潮,使得国与国之间的海洋矛盾和冲突日益增多。国际社会经20多年努力,于1994年通过并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解决矛盾与冲突提供了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行为准则。该“公约”规定:沿海国家在享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范围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我国的专属经济区面积有300万平方千米。
2.我国的海洋国情
(1)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岛屿6000多个,岛岸线超过14000千米,中国的领海面积37万平方公里,可主张管辖的海域面为300万平方公里。
(2)我国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海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洋生态破坏加剧
(3)存在海洋划界等问题:
①中国的专属经济区中有1/3是周边国家也声称拥有“主权”的水域。
②我国海上相邻或相向的八个国家,都与我国有海洋争端。
③与我国相邻或相向国家片面划定涉及我国管辖的海域范围共约150万平方公里之多。
④就目前而言,存在“重复水域”、大陆架和岛礁争议的重区域是在东海和南海。
3.关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性:
①主权意识:海洋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内水及领海主权、海域管辖主权和主权权利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②资源意识: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基地,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③促进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意义:现代海洋资源的开发,属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海洋资源讲课带动和促进我国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
[经典例题4]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图表示多数沿海国家由其海岸向外延伸拥有的()
A.领海范围为a+b=200海里
B.专属经济区范围为a+b=200海里
C.领海范围为a=12海里
D.专属经济区范围为b=200海里
沿海国家拥有12海里领海权,其管辖海域范围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由此可推断正确选项为B、C。
B、C

相关阅读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七)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第五、六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
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中国大规模的铁路建设目前正在各地全面展开,截至目前,全国正在建设的铁路重点工程达150条,总投资超过1.2万亿元。铁路建设投资已成为拉动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有力支撑。据此回答1~2题。
1.近年来,我国重点发展的交通运输是
2.()
①铁路运输 ②公路运输 ③管道运输 ④航空运输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2.我国各地大规模进行铁路建设的最根本目的是
()
A.使铁路主干线更加畅通
B.缓解人口流动带来的巨大交通压力
C.加大铁路干线的货物运输量
D.适应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
 第1题,铁路、公路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交通运输方式。第2题,大规模建设铁路主要是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1.A 2.D
(2010年泰安质检)下图为某交通运输方式以澳门为中心的等时线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交通运输方式为
()
A.水路运输B.航空运输
C.铁路运输D.高速公路运输
 根据图中等时线的数值与距离可知该运输方式应为航空运输。
 B
4.如果以该图信息作为研究依据,则最能反映的问题是
()
A.澳门工业原料的来源地范围
B.澳门工业产品的覆盖范围
C.澳门农产品的来源地范围
D.澳门旅游业的最优吸引半径
 澳门第三产业发达,博彩旅游业是澳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图示信息最能反映澳门旅游业的最优吸引半径。
 D
(2009年北京海淀模拟)下图为郑(州)西(安)铁路客运专线示意图。其中专线穿过的张茅隧道是目前世界上首座在湿陷性黄土上建设的、超大断面特长铁路隧道。由于湿陷性黄土遇水成泥,工程的安全风险和施工难度世界罕见。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关于郑西客运专线走向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6.造成张茅隧道工程艰险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地处我国断裂带,地层构造不稳定
B.湿陷性黄土遇水成泥,开挖大断面隧道时非常容易变形塌方
C.需穿越的山体主要为背斜构造,岩体承压能力较差
D.石质隧道,距离长,地质构造复杂多变
7.郑西客运专线的开通将带来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拉近西部大城市和中部大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
B.加强煤炭的外运能力,促进能源的跨地区调配
C.促进中西部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带动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第5题,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现代交通线路分布的首要因素,即城市分布是影响郑西客运专线的首要因素。但在线路的具体设计上,地质地形等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从发展的角度看,现代城市的分布与河谷地形有密切的关系。第6题,从图示可以看出,张茅隧道刚好要穿过一段黄土层,而湿陷性黄土遇水成泥,加上开挖大断面隧道时极容易变形塌方,工程非常艰险。第7题,客运专线与煤炭的运输无关。故选B。
 5.A 6.B 7.B
(2010年东北联考)2008年9月26日兰渝铁路在兰州市开工建设。兰渝铁路是国家“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干线,是继青藏铁路后西部地区的又一条国土开发性主干线。读兰渝铁路示意图,完成8~9题。
8.关于兰渝铁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处于青藏高原、秦岭山脉和四川盆地交界处,地质地形条件复杂
B.沟通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
C.缩短了西北、西南两大经济区域间的时空距离
D.使沿线生态环境问题加剧
9.以下铁路线中与兰渝铁路相交的是
()
A.成昆线B.宝成线
C.湘黔线D.焦柳线
 兰州市位于秦岭以北的黄河谷地,而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兰州位于气候相对干旱的西北地区,重庆市则位于我国大西南。兰渝铁路的修建有许多积极意义。铁路修建会对沿线环境产生影响,但处理得当,不会加剧沿线生态环境问题。该铁路会与宝鸡—成都铁路线相交。
 8.D 9.B
读我国某市城区规划图,回答10~12题。
10.有关图中富居家具城选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布局符合交通最优原则
B.靠近居民区,便于扩大销售
C.靠近家具生产厂,以减少运输费用
D.靠近国道,便于产品出口
11.图中百货大楼、裕鑫大厦、鲁门商场布局最突出的优势是
()
A.接近银行,便于金融流通
B.位于市中心,消费人群集中
C.相互靠近,便于互通有无
D.该处地价高,可显现企业实力
12.图中夜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货源充足B.人口集中
C.交通便利D.金融市场活跃
 本题组利用城市规划图考查商业网点布局。从图中可知富居家具城靠近城市边缘交通干道,符合交通最优原则。百货大楼、裕鑫大厦、鲁门商场等布局于市中心,交通便利,消费人群集中。夜市以日常消费品交易为主,需要靠近居民区。
 10.A 11.B 12.B
(2009年百校联考)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氮肥,工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化石燃料,城市中日益增多的机动车排放的尾气,规模化养殖场排放的畜禽粪便等,使“氮污染”已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据此回答13~14题。
13.据卫星传回的“全球二氧化氮污染图”显示,欧洲和北美洲的一些大城市上空二氧化氮密度很高,这最有可能与这些地区
()
A.大量使用氮肥有关
B.工业生产中大量排放氟氯烃有关
C.城市中日益增多的机动车辆有关
D.规模化养殖场排放的畜禽粪便有关
14.我国是世界上氮素化肥使用量最多的国家,无机氮的化合物随江河大量排入我国近海,带来的后果是
()
A.抵制海水水面蒸发B.水体富营养化
C.水循环速度改变D.海生植物大量死亡
 欧洲和北美洲城市中二氧化氮增多,主要是大量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氮磷化合物排入水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在河湖等内陆水体中产生“水华”现象,在海洋中产生“赤潮”现象。
 13.C 14.B
目前全球有11亿人缺乏安全饮水,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于同水有关的疾病。预计到2025年,全球2/3的人口将生活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地区。有资料表明,伴随水资源危机而出现的“环境难民”在1998年达到2500万人,第一次超过“战争难民”的人数,据预测,在2025年之前,由水荒导致的难民多达1亿人。根据上述材料完成15~16题。
15.世界性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不合理地开垦荒地B.酸雨和臭氧层的破坏
C.气候变化D.工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
16.在目前状况下,缓解水资源紧张的主要方法是
()
A.减少浪费和污染B.加强海水淡化
C.发展生态农业D.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
 本题组考查资源短缺问题的相关知识。第15题,局部地区的水资源紧张主要是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全球性水资源紧张则主要是由于生产生活对水的需求增长过快。第16题,目前条件下缓解水资源紧张重点放在节流,即减少浪费和污染。
 15.D 16.A
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读我国某地区地理要素关联图,回答17~18题。
17.下列叙述符合图中所示地区的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C.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D.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图示内容主要反映的是我国南方地区,只有选项B符合。
 B
18.该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多,增长快B.不合理利用资源
C.片面追求经济效益D.工业化快速发展
 四个选项均是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环境问题突出的原因,但其根本原因是人口多,增长快。
 A
广义的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最近,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的专家利用卫星遥感绘制了首张全国湿地遥感图,从1990~2000年十年间,中国湿地资源减少5万多平方千米。据此回答19~21题。
19.下列人类活动中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合理的一项是
()
A.砍伐红树林建海滨浴场
B.建立湿地资源的自然保护区
C.在三江平原上开垦沼泽,扩大耕地面积
D.大量猎捕湿地中的珍禽,发展餐饮业
 湿地资源被称为“地球之肾”,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功能;对于湿地资源不能盲目地开发破坏。
 B
20.沼泽作为湿地的一种类型,下列因素与其形成的原因无关的是
()
A.植被B.地质地貌
C.气温D.气压带
 植被影响着水源的涵养能力,气温决定着蒸发量,地质地貌决定着下渗量,而气压带与沼泽形成无关。
 D
21.下列体现湿地资源主要的环境效益的是
()
A.提供水资源B.防风固沙
C.调节气候D.保持水土
 A项体现经济效益;森林在干旱地区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在湿润地区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湿地在这两方面无显著的环境效益。
 C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22~23题。
22.人类社会由原始文明时代向农业文明时代转变,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是
()
A.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食物
B.医疗卫生技术水平提高
C.国家独立与民族经济迅速发展
D.全球气候的变化更适合人类生存
 人类社会由原始文明时代向农业文明时代转变,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食物。
 A
23.图中四个阶段中地球上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时代和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时代分别是
()
A.原始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
B.环境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
C.环境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
D.工业文明时代、环境文明时代
 地球上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时代是环境文明时代,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时代是工业文明时代。
 B
2009年4月22日是世界第40个地球日,地球日是由美国人海斯等发起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世人的响应而推广的,主要意图是倡导可持续消费、选择绿色生活、善待地球。据此回答24~25。
24.可持续消费意味着
()
①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 ②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③绿色建筑、绿色食品、绿色照明 ④节水节能、垃圾分类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25.绿色生活可以包括
()
①救助物种、保护自然 ②节约资源、重复利用 ③绿色消费、环保选购 ④减少污染、垃圾分类 ⑤循环回收
A.①②③B.②③④⑤
C.③D.①②③④⑤
 本题组以“地球日”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可持续发展含义的理解。第24题,可持续消费不仅要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对非可再生资源同样要进行开发利用。第25题,只要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都应是绿色生活。
 24.C 25.D
二、综合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2008年4月18日,京沪高速铁路全线开工。该工程总投资2209.4亿人民币,是建国以来一次投资规模最大的建设工程。
材料二 京沪高速铁路示意图
材料三 现有的京沪铁路长度仅为全国铁路营运线的2%,但它连接着京津冀与长三角两大经济圈,承担着全国10.2%的铁路客运量和7.2%的货物周转量,其运输密度是全国铁路平均水平的4倍,由于其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因此严重制约了沿线经济发展。
(1)决定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的首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2分)
(2)京沪高速铁路全线将优先采用以桥代路的方式建设,其目的不是为了(2分)()
A.保证运输的高安全性
B.节约土地资源
C.方便铁路两侧的车、人通过
D.降低建设成本,减少投资
(3)以下铁路线中与京沪高速铁路相交的是(2分)
()
A.哈大线B.浙赣线
C.成昆线D.陇海线
(4)根据材料三,简述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的重要性。(4分)
(5)京沪高速铁路连接我国两大综合性工业基地,试分析这两大工业基地的发展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区位因素。(6分)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经济因素 (2)D (3)D
(4)缓解京沪铁路运力长期严重紧张局面;形成我国铁路客运专线网;带动沿线经济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5)相同点:交通便利、平原地形、农业基础好、劳动力资源丰富、技术力量雄厚、市场广阔
不同点:沪宁杭工业基地矿产资源贫乏,水资源丰富;京津唐工业基地矿产资源丰富,水资源贫乏
27.读欧洲区域分布图和鹿特丹港区水域和陆域状况分布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b图北部地区海岸线曲折,湖泊众多,试分析其形成的地质原因。(2分)
(2)A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海港之一,为什么该海港能终年通航?(3分)
(3)甲是进入欧盟的一条重要海上运输线,试列举该运输线运送的主要货物。(3分)
(4)B海港是欧盟的大门,结合a图分析该港口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4分)
 (1)冰川(冰蚀)作用。
(2)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水温较高,终年不结冰。
(3)主要货物:石油、铁矿石、食品等。
(4)鹿特丹港既位于大西洋沿岸,又位于(莱茵河)河口,水域(航行、停泊)条件好;地形平坦开阔,筑港条件优越;经济腹地广阔,且经济发达等。
28.阅读以下材料和我国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及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目前,我国农业部正在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重点建设以农村户用沼气为纽带的种类生态农业模式。其中“四位一体”模式是我国北方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它将沼气池、猪舍、蔬菜栽培与日光温室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及结构图
(1)日光温室为沼气池、猪舍、蔬菜创造适宜的________、________条件;猪的呼吸、沼气燃烧为蔬菜提供________(气体),蔬菜的光合作用又为猪的生长提供________(气体);猪和人的粪便进入沼气池,产生沼气,为农户提供________,还产出沼渣,沼液,为蔬菜提供__________________。(6分)
(2)结构示意图中所显示的生产过程中,过程________的环境效益最大。(2分)
(3)根据所学知识,列举一种与此生态农业模式类似的案例。(2分)
(4)简要分析在我国农村推广和实施种类生态农业模式的重要意义。(2分)
 (1)温度 湿度 二氧化碳 氧气 燃烧(能源) 有机肥料 (2)2
(3)北京市大兴区留民营村生态农业。
(4)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或形成生态良性循环),达到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农产品无害化;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29.(探究创新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漫画:颁奖会
材料二 某工业园区“生产链”示意图

材料三 经济与环境关系模式图。
(1)读材料一,图中几家企业正在接受颁奖,你能发现这些企业有什么特点?这幅漫画揭示了什么问题?(3分)
(2)材料二工业园区存在着这样一个工业“生态链”,这是“循环经济”理念的一个产物。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3分)
(3)读材料三,判断“经济与环境关系模式图”是否合理________,若经济按此模式发展下去,环境质量、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三方面将如何变化?(4分)
 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一反映了目前为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对环境的破坏。材料二中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促进可持续发展。材料三从宏观层面展现了循环经济的意义。
 (1)这三家企业均属污染型的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不注意环境保护,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现象。
(2)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避免“先污染后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3)合理 环境质量提高;社会经济产品数量增加、质量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水平提高,实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良性发展

第六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六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六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新课导入

《全球通史》一书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作中说:“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在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发挥了火车头的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国家通过改革或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或通过革命进一步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列强的对外扩张,把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彻底形成。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又对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影响?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二、知识结构

原因:

时间:

成就:

特点:

影响:

三、高考试题

1、(2000全国)

下列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促使许多国家优先发展教育B、西方国家普遍加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缩小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D、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调整

2、(2003春季上海)

世界大国普遍重视发展航天技术,下表反映了20世纪50—70年代这一领域的重大成果:

年份国家成果

1957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苏联第一艘载人飞船

1969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等上月球

1970中国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1苏联第一个空间站

上述成果表明了当时

(1)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2)美苏两国在空间技术上处于领先状态(3)中国在空间技术方面急起直追(4)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国力大增

A、(1)(2)(3)(4)B、(1)(2)(3)C、(1)(2)(4)D、(1)(3)(4)

3、(2000春季高考)

下列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A、它是原子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直接结果

B、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学科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C、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

D、科学技术的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

4、(2002全国文综)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这表现在(B)

A、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开始形成

B、直接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

C、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幅度增加D、社会分裂为两大阶级

5、(2004天津)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不正确的是(A)

A、学科被划分得越来越少B、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C、各学科间相互渗透的程度越来越深D、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

四、情景新设

(一)数字解读

(二)隐性挖掘

(三)概念阐析

(四)思维发散

1、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不包括

A、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B、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

C、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D、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

2、第三次科技革命同前两次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

A、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空前加快B、各学科分工越来越细

C、在各领域出现一批新技术成果D、科学和技术互相促进互相渗透

3、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最突出地表现在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以产生和发展B、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幅度增加

C、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D、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不包括

A、许多科技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

B、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C、各学科间相互渗透的程度越来越深D、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

5、下表是科技发明到生产应用所需时间表,它最能说明的是

二战前二战后

成果时间成果时间

照相112年电视5年

电话56年激光2年

原子能15年

A、科技革命对生产力起巨大推动作用B、战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速度加快

C、战后科技领域不断扩大D、科技发展丰富了人们生活

6、第三次科技革命初期,苏联领先于美国的新兴科学技术成就是

A、原子弹B、人造地球卫星C、电子计算机D、激光器

7、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科技成就是

(1)第一座核电站建成(2)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3)激光器出现(4)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问世(5)世界首次合成蛋白质(6)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首创成功

A、(1)(2)(3)(4)B、(3)(4)(5)(6)C、(1)(3)(6)D、(3)(4)(5)

8、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产生的高新技术有

(1)电力的广泛应用(2)原子能技术(3)航天技术(4)电子计算机(5)人工合成材料(6)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

A、(1)(2)(3)(4)(5)B、(1)(2)(3)(4)(6)

C、(1)(3)(4)(5)(6)D、(2)(3)(4)(5)(6)

9、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的最重要原因是

A、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B、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各国对科技的需要

C、一定物质和技术基础的具备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0、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这儿的“差距”主要是指

A、经济水平B、科教水平C、技术水平D、军事水平

1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践;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人研制成功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于空袭英国的。以上史实说明

A、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B、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C、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D、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2、下列科学技术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1)原子弹爆炸成功(2)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3)电子计算机诞生(4)第一架航天飞机升空

A、(1)(2)(3)(4)B、(1)(3)(2)(4)

C、(3)(1)(2)(4)D、(3)(2)(4)(1)

13、最先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的是

A、中国B、美国C、英国D、苏联

14、“我在月球上迈出的一小步,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这位迈出“一小步”的宇航员来自

A、苏联B、英国C、法国D、美国

15、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进行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生产迅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这说明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B、科技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贡献越来越大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已得到解决

D、科技的发展成为成为资本主义利润的源泉

16、下列哪一项不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表现

A、航天技术的应用B、原子能技术的应用

C、电子计算机的应用D、内燃机的应用和精密仪器制造

17、下列哪一项不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A、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使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

C、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D、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

18、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

A、19世纪末B、20世纪初C、20世纪四五十年代D、20世纪七八十年代

19、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下列哪一领域内取得突破

A、原子能技术B、航天技术C、遗传工程D、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

20、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第三世界来说

A、经济得到繁荣与发展B、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得到改变

C、与发达国家差距扩大D、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21、第三次科技革命造成下列哪一产业比重上升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高新技术产业

22、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出现的国家是

A、日本B、英国C、美国D、德国

23、利用体细胞培养克隆羊“多莉”成功的国家是

A、英国B、美国C、苏联D、日本

24、第三产业是指

A、农林牧渔B、采矿、制造、建筑业

C、直接物质生产部门D、非物质生产领域的一切部门

25、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原因、特点和影响是什么?(参见教材)

必2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必2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分析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活动建议:联系实际,撰写有关环境治理或生态保护的小论文,并展示交流;举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制定本班爱护环境守则;参与宣传环境保护的活动,为改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的几种主要的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分析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成因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起学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注,对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有深刻的认识,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三、重点、难点

1.重点: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

2.难点:对环境问题案例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

四、教法、学法与教具

1.教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

2.学法:讨论法、阅读法

3.教具:多媒体计算机、剪报等

五、设计思路

本节教材重点是学生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认识其危害及成因,没有特别突出的难点。为了体现新地理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组织上主要采用谈话法、讨论法,学生可以针对课件中的资料自主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在平等的气氛下交流、讨论,得出共识,使学生初步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培养探究能力的理念,在教学中选择一些恰当的探究内容,设置探究情境,开展探究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信息量大,动态性强的优势,在课件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视频等资源,为学生思考探索、思考提供素材。教材第一个探究材料,比较新颖,应充分应用它,在于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为下面的学习建立心向。

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使学生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要求,在引导学生分析世界上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同时,特别注意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环境问题,引入深圳的环境问题案例,如深圳的大气污染与酸雨、深圳河的污染等案例,引导学生展开分析,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深刻掌握温室效应的原理,自己制作了动画,以利于突破难点。学生容易掌握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归纳后完成知识网络。及时填写事先发下的纲要信号表格。

课件以超链接形式制作,操作灵活。课件中提供了板书设计幻灯片以及课堂小结幻灯片,供师生共同填空完成,便于建立认知结构,形成知识网络。课件后面还提供了课堂反馈,有选择题、综合题两类,可引导学生分析资料,以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第六章《生物的进化》学案浙教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六章《生物的进化》学案浙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六章《生物的进化》学案浙教版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1.①生物的___________能力很强,能产生___________;
②通过___________而淘汰一部分个体;
③生物即能保持亲本的___________,又会出现___________;
④通过___________,积累____________,而产生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新类型。
2.“自然选择学说”能够科学地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对于___________的本质,达尔文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_。
①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种群的特点:a.种群个体彼此可以交配,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的基本单位。b.都有自己的___________,可以保持和发展。
③种群的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
④基因频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⑤进化的实质: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的___________改变。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可遗传的变异;在现代进化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称为突变。
②生物自发突变频率低、害多利少,为什么能够做为进化的原材料?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决定进化的方向。
说明:自然选择使_________发生着___________的改变,从而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4)___________导致物种的形成。
①物种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隔离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类型。
③物种的形成:
现代生物进化论的理论基础(核心):是_______________(而不是否定达尔文的学说),其基本观点是:_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___________、
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1.据研究,现代的长颈鹿是由古代的一种颈和前肢较短的古鹿进化来的,对长颈鹿的进化过程解释正确的是
A.长颈鹿的长颈和长的前肢是由于长期伸长和使用的结果
B.由于食物缺乏,导致古鹿发生变异的结果
C.变异、选择、遗传、隔离的结果D.变异、选择、遗传综合作用的结果
2、达尔文进化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动力是()
A、生存斗争B、遗传、变异C、适着生存D、过度繁殖
3.用现代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
A.使用抗菌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方向变异
B.抗菌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C.抗菌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D.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菌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
4.下列不属于生殖隔离的是
A.鸟类和青蛙B.马和驴杂交后代不育
C.东北虎和华南虎D.山羊和绵羊杂交后杂种不活
5、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4%,aa的个体占4%,Aa的个体占72%,那么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是()
A、24%、72%B、36%、64%C、57%、43%D、60%、40%
6.某一人群中每10000人中有一白化病(aa),问该人群中带有a基因的杂合体概率是多少?

7.20世纪初,荷兰遗传学家研究一种月见草的遗传,发现一株月见草的染色体增加了一倍,由原来的24条(2n)变为48条(4n)成了四倍体植株。
(1)将4n的月见草与2n的月见草杂交,产生的3n后代可不可育?为什么?

(2)该4n的植株与原来的2n植株是否同一品种?它们之间有没有地理隔离?

8.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__。

9.下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据图回答:
(1)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两个外部因素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迁到乙岛的B物种进化为D物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