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六章能量与呼吸

小学卫生与健康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0

第六章能量与呼吸。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六章能量与呼吸”,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六章能量与呼吸

一、呼吸作用
1、呼吸和呼吸作用的概念:呼吸是指吸入空气,呼出肺里的废气生理现象。
呼吸作用:在细胞内进行的,是生物体内有机物(如葡萄糖)氧化分解,并且释放能量的过程。
2、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变化的实验
袋内植物要新鲜,要形成对照,放暗处不进行光合作用,不产生氧气。
实验结果:氧气变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3、探究萌发的种子释放热量的实验
三组形成对照,萌发的种子释放热量多,呼吸作用旺盛。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区别和联系:
部位条件过程实质
光合
作用有叶绿体
的细胞有光吸CO2
放O2(CO2+水)无机物→有机物(储能)
呼吸
作用所有
活细胞与光无关吸O2
放CO2有机物→无机物(CO2+水)+能量↑
两者相互依存,一般情况下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积累。
.二、人体的呼吸
1、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使空气温暖湿润清洁,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2、呼吸运动由人体胸廓和呼吸肌完成:
人体胸廓由脊柱、肋骨和胸骨组成,呼吸肌由肋间肌和膈肌(分隔胸腔和腹腔的肌肉)组成.
3、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呼吸状态呼吸肌肋骨膈肌胸廓容积气体进出
吸气收缩上举下降扩大进入肺
呼气舒张下移上升缩小从肺排出
4、气体交换
⑴人体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
吸气时,夹紧B管的橡皮管,空气进入A管,但石灰水不变化,说明吸收的气体——;呼气时夹紧A管的橡皮管,空气进入B管,石灰水变化是——,说明呼出的含较多的——气体。
⑵肺泡适宜气体交换的特点:肺泡多;肺泡壁薄;肺泡外有——血管,与肺泡壁一样,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⑶气体交换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
⑷气体交换过程:在肺泡处,氧气由肺泡进入其周围毛细血管,二氧化碳则相反,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在组织细胞处,氧气由其周围毛细血管进入组织细胞,二氧化碳则相反,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⑸气体进出人体的途径:
02呼吸运动)02(扩散)020202(扩散)
02空气→←肺泡—→←毛细血管→←血液循环→←毛细血管→←组织细胞
C02C02C02C02C02

5、人体肺活量:尽力吸气再尽力呼气所呼出的气体总量。(以测定时的最大值为准)
6、呼吸作用的应用
呼吸作用的强弱与含水量、温度、生命状态、空气成分等因素有关。种子晒干、冰箱储藏是——;农田雨后排水、松土是——。

一、选择题
1、栽花或种庄稼时,需要经常松土,原因主要是()
A.促进根的吸收水分B.防止水分蒸发C.有利于根的呼吸作用D.减缓蒸腾作用
2、夜间,菜农适当降低蔬菜大棚内的温度,主要目的是()
A、降低温度可以减少细菌病害B、温度低,呼吸作用减弱,有机物消耗少
C、温度低,蒸腾作用减弱,减少水分的散失D、温度低,光合作用增强,有机物积累多
3“小草依依,踏之何忍。”设置这些提示语提醒人们不要践踏小草,因为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A、植物缺少无机盐,影响生长B、植物缺少水,影响光合作用
C、土壤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D、气孔关闭,影响蒸腾作用
4、下列各项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B呼吸作用要吸入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C植物体活的部分都能进行呼吸作用D呼吸作用正好是光合作用的相反过程
5、在严寒的冬天,利用温室进行蔬菜种植,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但需要调节好温室的光照、
温度、湿度和气体等条件,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质,下列方法错误的是()
A.温室内温度尽量保持恒定 
B.及时擦干温室薄膜(玻璃)上的水膜,以防止透光降底
C.适当增加光照时间,以补充冬季阳光不足 
D.向温室内定期释放二氧化碳,以增加光合作用强度。
二、理解应用
1、下图为某种树叶的外形图,请据图及箭头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若此图为光合作用示意图,箭头所指的物质分别是[1],[2],[3],[4]。
(2)若此图为呼吸作用示意图,箭头所指的物质分别是:[1],[2]。
(3)若此图为蒸腾作用示意图,箭头所指的物质分别是:[2]。
 (4)物质[1]、[2]进出叶片的通道是,物质[3]的运输通道是,物质[4]的运输通道是。
2.(1)气体进入[7]时,[7]处于状态,气体由外界进出[7]的过程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的。
(2)[6]与[7]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体交换.组织内的气体交换发生在图中的___________之间。
(3)危重病人往往需要吸氧和点滴葡萄糖,葡萄糖和氧气对病人的意义是:氧与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的________后,通过________作用,释放________,供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
(4)二氧化碳从图中的场所产生.
(5)图中[8]内的气体同[5]内血液的气体交换后,结果使血液由_________血变成了________血。
(6)请写出氧气在人体内出现并经过的途径:

精选阅读

第六章《质量》教案分析


第六章《质量》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质量的初步概念,会利用质量的单位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能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过程与方法
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练习天平的使用,养成学生使用物理仪器测量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质量概念的理解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难点: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和用天平测量实际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天平及砝码、橡皮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点出实物】课桌和凳子,大头针和铁锤
【设问】这些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如何去分类?
【总结】像大头针、铁锤、课桌和凳子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我们称之为物体;而铁和木材我们称之为物质。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何去理解物体和物质呢?
(设计意图: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物体和物质的区别,更加直观,更容易接受理解。)
二、进行新课
1、质量的概念和单位
【引入】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由物质构成,物体有大有小,我们如何去衡量构成一个物体的物质的多少呢?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进行自学。
【自学指导】
(1)什么是物体的质量?用什么符号表示?
(2)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怎样?
(3)质量的单位与平时生活中所使用单位有何不同?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4)阅读课本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质量。
2、质量的测量
【过渡】同学们,你知道你自己的质量是多少吗?如何去测量?现场出示体重秤,并找学生实际测量质量。
生活中还有哪些测量质量的工具?
【过渡】实验室使用的测量质量的仪器叫做天平
(1)认识天平的构造
托盘天平的构造(教材110页图6.1-2)
【设问】
1、能否用天平测量我们自身的质量?
2、能否用手直接拿砝码?
3、能否用天平直接测量液体和化学物品的质量?为什么?
【总结】
(2)使用注意事项
①每个天平都有自己所能称的最大质量,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量程);
②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③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托盘中,应使用烧杯或者白纸间接称量。
设计合作探究一:如何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质量
展示:如何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你桌面上橡皮的质量呢?
(对独学内容的考察)
(3)正确使用天平
①把橡皮放在左盘
②用镊子夹砝码放在右盘(估计物体质量,用镊子夹砝码从大到小添加)
③当右盘中加入最小质量的砝码时,若指针向右偏,此时应该去掉小砝码,用镊子向拨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加小砝码),直到指针指分度盘中线横梁再次平衡。
橡皮质量=砝码质量+游码刻度值
游码示数读法:先认清分度值,再读游码的左边所对刻度值。
【过渡语】我们已经学会了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物体的质量有什么特性呢?
3、质量是物体本身属性
以下几种情况物体质量有没有变化,即所含物质多少有无增减?
(1)将橡皮泥换一个形状(2)冰熔化成水(3)将铅笔由赤道带到南极。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拓展与延伸】
1、用天平如何测出一张邮票的质量?
2、用天平如何测液体的质量?
三、课堂小结
教师来回巡视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这节课的知识要点
四、课堂检测
要求:合上课本,独立完成,字迹工整
教师巡视、出示答案、给予指导帮助
五、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第六章欧姆定律


第六章欧姆定律

●本章概述

本章在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学习电压、电阻的概念.通过探究实验了解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及用伏安法测定小灯泡电阻的方法,并进一步通过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得出了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它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在会使用电流表的基础上,学会使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了解串、并联电路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理解欧姆定律,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本章内容中大部分的知识需要经过学生的探究和实验才能获得,在每节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栏目中还设计了许多实践性、开放性和应用性很强的题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结合实际生活情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了解探究问题的一般程序和方法,掌握仪器仪表的使用规则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与同伴密切合作的协作精神.在引导学生接触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实际问题和自然现象的能力.

●课时建议

本章共分六节,建议8课时

第一节电压1课时

第二节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1课时

第三节电阻1课时

第四节欧姆定律2课时

第五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1课时

第六节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1课时

复习和总结1课时

第一节电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能对电压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

3.记住干电池、家庭电路及人体安全电压的电压值.

4.知道电压表的用途及符号,会正确使用电压表,能正确地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信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学会阅读说明书,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

建立电压的初步概念;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电压的作用.

●教学难点

电压表的正确选择、连接及读数.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干电池若干、灯座、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电压表、电流表、投影仪、家用手电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这个词听起来也不陌生.同学们知道哪些知识与电压有关呢?

[生]手电筒里电池有电压,电压值是1.5V.

[生]电子表和电动玩具车里用的电池也有电压.

[生]高压线上有电压,人不能靠近.

[生]到底什么是电压?电压是哪来的?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什么是电压.

二、进行新课

[探究]什么是电压?

[师]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串联电路图并利用干电池、小灯泡及导线、开关连接串联电路.电路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请同学们观察.

[生]小灯泡发光.

[师]取走干电池,补上一段导线,再闭合开关,请同学们观察.

[生]小灯泡不亮.

[师]导线和灯丝都是金属制成的,不是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吗?为什么灯不发光呢?

[生]只有电子产生了定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小灯泡才会发光.

取走电源,换上导线,导线中虽然有大量的自由电子,但不发生“定向”移动,所以没有电流,小灯泡不亮.

[生]电路中必须有电源,才能使电路中的自由电子产生定向移动,电路中才会有电流.

[师]也就是电源的两极间存在着某种“力量”迫使整个电路中的电子产生了定向移动.我们就把电源两极间的这种作用称为“电压”.

[板书]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而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想想做做]

[师]改变电路中接入的电池的多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灯泡的亮度相同吗?

[生]接入电路中的电池不同时,灯泡的亮度不同.

[生]接入两节电池时比用一节电池时灯亮.

[师]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用一节电池做电源和两节电池做电源的电压不同,不同的电压产生的效果不同.

[生]电源的电压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灯泡就越亮.

[师]同学们精彩的回答,说明大家对电压的概念已有所掌握.哪位同学还知道电压的代表符号及单位是什么?

[生]电压的符号是“U”.

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为“伏”,单位符号是“V”.电压常用的单位还有:“毫伏(mV)”“微伏(μV)”“千伏(kV)”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V=103V1mV=10-3V1μV=10-6V.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5,阅读书中小数据,了解常见电压值,记住干电池的电压值.人体安全电压值及家庭电路的电压值.将数据中以千伏、毫伏为单位的数值化成以伏特为单位,以伏特为单位的数值化成以千伏或毫伏为单位.

[同学们练习,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电池有电压,在闪电的云层间也会有很高的电压,以前的学习中大家还了解过“生物电”,生物体内也会产生电压吗?

[投影]

●电鳐

●电鳗

[师]同学们在课后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了解相关的内容.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对电池及电压已有所了解.如果老师现在有几节不同的电池,由于不小心将电池上标称的电压值磨掉了看不清楚,但必须知道其电压值是多少,大家可以帮助我吗?

[生]找到和老师的电池相同的电池,看看上面标的值是多少.

[生]用电压表测量电池的电压.

[师]大家的主意不错.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用电流表测量,电压的大小可以用电压表来测量.但是,什么样的表是电压表呢?

出示几种电表,让同学们分辨.

[师]请一位同学从这几块表中选出电压表,并说出选择的依据.

[生]表盘上标有字母“V”的就是电压表.因为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标有“A”的是电流表.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标有“V”的就是电压表.

[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进一步向同学们介绍电压表的分类,如演示用表、学生用表等.

[师]同学们一定还记得电流表在电路图中的符号,电路中电压表又该如何表示呢?

[生]电路中电流表符号是A,电压表符号应该是V.

[投影]“电压表”

请同学们观察如投影所示的电压表,根据以前学过的电流表的知识,认识电压表.

[生]①该电压表的零刻度线在表盘的最左端.

②该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一个公共的“-”接线柱和两个“+”接线柱.

③使用“-”和“3”两个接线柱时,量程是3V,刻度盘上每一大格表示“1V”,每一小格表示“0.1V”;使用“-”和“15”两个接线柱时,量程是15V,刻度盘上每一大格表示“5V”,每一小格表示“0.5V”.

④电压表中间的旋钮可以调零.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电压表.该怎样用它来测量,如何使用电压表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6“使用说明书”,回答书中提出的问题,总结出电压表使用的一般规则.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使用说明书”,提醒同学们不需要读懂说明书中的所有内容.

问题(1):电压表应该和被测用电器怎样连接?具体接法是什么?

[生]用直流电压表测量某元件两端电压时应与这个元件并联.具体的接法是:标有“+”号的接线柱应靠近电源的正极,标有“-”号的接线柱要靠近电源的负极.

教师通过引导应使学生明白:双量程电压表的三个接线柱中有一个是公共的接线柱标有“+”或“-”.如公共接线柱标出的是“+”则剩下的两个接线柱皆为“-”接线柱;如果公共接线柱标出的是“-”,则剩下的两个接线柱皆为“+”接线柱.

问题(2):如何确定电压表要使用的量程?

[生]电压表的量程必须大于被测电路两端的电压.

[生]如果能判定被测电压不超过15V,可以先用“0~15V”的量程测;如果测出的电压不超过3V,可以改接“0~3V”的量程,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师]同学们知道了怎样使用电压表.现在请两位同学将电压表接入我们开始连接的串联电路,测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另两位同学一起在原来画出的电路图上加入电压表,并在图中标出电压表的“+、-”接线端.

[投影]接入电压表后的电路.

全体同学认真检查.电路无误后合上开关,观察电压表的示数.

[师]电压表的示数是多少?如何读数呢?

[生]电压表的指针向右偏得越多,表示电压越高.

[生]读数时,首先应该看清选用了电压表的哪个量程,知道满刻度表示的电压值.第二,要看清该量程下一大格表示的电压值是多少?每一大格又分成了几个小格,每一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多少?第三,看清测量时,指针停在哪个大格,哪个小格上.然后读出来.

[师]如果指针没有指在刻度线上,而是指在两刻线之间,该如何读数呢?

电流表、电压表都不需要估读.测量时,指针的位置离哪条刻线近,就按哪条刻线算.

[投影]练习题

1.读数练习:利用指针能活动的刻度盘.

(1)量程已知且不变:指针在不同位置时电压表的读数是多少?

(2)指针的位置不变,接不同的量程时,电压表的读数分别是多少?

2.一名同学使用学生用电压表测电压.这只电压表有两个量程:0~3V,0~15V.经判断选用0~3V这一量程连入电路.但是0~3V的刻度盘上的数字模糊不清,无法准确读出实验数据,于是他从0~15V刻度盘上看到指针在12.5V处,从而判断出实验测得电压是_________V.

通过思考此题,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指针指在同一位置时,从0~15V刻度盘上读出的电压值是从0~3V刻度盘上读出的电压值的5倍.

[师]电压表、电流表不仅外形相似,构造也相似.因此,在使用上它们有相同的地方,但它们测量的又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同学们要注意区分.

同学们一起归纳电压表的使用规则:

板书:二要、一不、二看清

二要: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要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出.

一不: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二看清:读数时一要看清电压表所用的量程;二要看清每一小格所表示的数值.

[想想议议]

[师]电压表的接线柱旁都标有“+、-”号.使用规则要求电流必须从电压表的“+”接线柱通入,从“-”接线柱流出;还要求被测电压值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请同学们思考:

[投影]

1.如果正、负接线柱接反了,会出现什么现象?

2.如果被测电压超过了电压表的量程会出现什么现象?

3.如果事先不能估计被测电压的大小,应怎样选择量程?

[生]如果正、负接线柱接反了,指针会反向偏转,即向没有刻度的方向偏转.

[生]如果被测电压超过了电压表的量程,电压表的指针可能会超出刻度盘上的刻度线.

经过大家的讨论并结合演示(注意不允许学生效仿),肯定同学们的回答.强调这两种情况的后果是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损坏电表.

在事先不能估计被测电压的情况下,可以用“试触”的办法来选择量程.连接好电路后,在合上开关时轻轻接触一下就断开,同时观察电压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如偏转过激,指针超出了表盘刻度线,则电压表量程太小,应换用较大量程;如果电压表指针偏转角度太小,则电压表量程太大,应换用小量程.

“试触”的方法在电学中很重要,利用试触的方法不仅可以选择电压表的量程,还可以判断电源的正负极;判断电压表正、负接线柱连接是否正确.

[想想做做]

出示家用手电筒及干电池若干节.

[师]请一位同学将干电池装入手电筒,并能使手电亮起来.同学们仔细观察,怎样装电池,才能使手电发光?

[生]第一节电池正极朝前,第二节电池的正极和第一节电池的负极接在一起,第三节电池的正极和第二节电池的负极连在一起.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请同学们将刚才的实物连接图和电路图画出来.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画出正确的图形,并请一位同学将正确的图画在黑板上.

[师](结合学生画出的正确的电路及电路图)说明:像这样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依次连接起来就叫电池的串联.这几个电池合在一起叫电池组.余下的一个正极和一个负极就是电池组的正极和负极.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同学们可以探讨什么是电池的并联.

[师]请同学们分组测量每节电池的电压和电池组的电压,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用电压表测电池的电压,就要把电压表并联在电池两端.电压表可以不经用电器直接连到电源的正负极上吗?

[师]这位同学的问题非常好.这种认真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电压表可以直接连接在电源的两极上.这也正是电压表与电流表使用中的一个区别.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操作完毕,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第一组:用两节电池,每节电池电压是1.5V,电池组电压为3V.

第二组:用三节电池,每节电池电压是1.5V,电池组电压是4.5V.

第三组:…

[师]根据各组的实验结论,谁能总结出电池电压和电池组电压之间的关系?

[生]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个电池电压之和.

[师]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再比较电池的倒接和顺接究竟有什么不同,电池“并联”成电池组电压会怎样变.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小结本节内容.

三、小结

利用投影仪投影如下的表格,请同学们填写.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1.连接图如下:

连接过程中要注意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以及量程的选择要正确.

也可以换用其他电器进行练习.

2.如下图,将图中连接正(或负)接线柱的导线松开,将电压表正(或负)接线柱的塑料帽扭下来露出接线的金属柱.用导线(线芯的金属丝)迅速碰撞电压表的金属柱,观察电压表指针偏转情况.若电压表反偏,说明电压表正接线柱接的是电源的负极,电压表负接线柱接的是电源的正极.若电压表正偏,说明电压表正负接线柱连着的分别是电源的正负极.这就是用“试触”法判电源极性.也可以用“试触”法来判断电表接入量程的大小是否合适,这种方法在实验中经常要用到.

3.如图:甲连接的是0~3V的量程,最小刻度是0.1V,所以甲的读数为2V;乙中连接的是0~15V的量程,最小刻度是0.5V,因此乙读数为12.5V;丙中连接着小量程,其读数为0.1V×6=0.6V.

4.这位同学连接的电路,测量的是两只灯泡的总电压,而不是左边灯泡的电压.正确的连接如下图:

五、板书设计

第六章溶解现象(沪教)


第六章溶解现象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词: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教学过程:

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

新课讲授:阅读P153活动与探究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变浑浊悬浮固体不颗粒(分层)

植物油:牛奶状浑浊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分层)

食盐:透明液体(稳定)

酒精:透明液体(稳定)

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举出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明,会分层)

引出概念:3.一个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和溶液。

举出实例:生理盐水、糖水、碘酒。

配制溶液:学生练习用碘和酒精配制碘酒溶液。

分析思考:溶液与浊液相比,有何特点?

归纳: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的、久置不分层。

巩固新课(方法:练习反馈)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当某些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这样的水溶液能够导电。例如:食盐溶液,稀硫酸,而蔗糖水溶液则不能导电。

学习目标:

1、复述溶解含义,区分熔化和溶解。

2、会判断溶质和溶剂,正确说出溶液的名称。

3、记住溶解性的含义,说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首先由溶质和溶剂的性制裁决定的,温度等外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

教师设问:什么叫溶液?主要有什么特点?

阅读课本P160溶质和溶剂相关内容。

思考问题:

1、什么叫溶解?与溶化是否一样?

2、什么叫溶质和溶剂?溶液有哪两部分组成?

讲授新课:1、关于溶质、溶剂(方法:分析讲解)

阅读实验:课本P160,药匙取0.1克以下的高锰酸钾晶体,放在500毫升烧杯中,注入200-300毫升水,并不断搅拌,形成色彩鲜艳的溶液。

分析:上述实验叫什么过程,其中溶质是什么?溶剂又是什么?

思考:是否只有固体才能当溶质,水才能当溶剂吗?

归纳:溶质:固体、液体或气体

(1)溶液的组成溶剂:通常为液体

(2)溶液的名称

不指明溶剂叫某水溶液

水以外其他某液体作溶剂时叫某溶液。

关于物质的溶解性:

问题引入:

(1)沾有机油的衣物用水往往不易洗掉污物,而用汽油洗却很快有效,这是什么原因?

(2)为什么蔗糖加在热水中比加在冷水中溶解得多且快?

引出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的大小。

分析归纳:物质的溶解性的大小,首先是由溶制和溶剂的性质决定的,温度等外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教学目的:

1.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掌握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和部分有关计算。

重点难点:

1.重点:溶质质量分数的表示方法及关系式的含义。

2.难点:溶液组成的含义。

教学过程:

[引言](1)在本章已学习了溶液的特征、组成、分类、物质的溶解度等知识,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

(2)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碰到溶液的“浓”或“稀”的问题。例如,使用农药时,太浓了可能伤害农作物,太稀了则达不到杀虫效果。这就要求了解溶液中溶质的确切数量,以便掌握。

(3)提出课题,溶液的“组成”究竟是什么含义呢?这是本课时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溶液的组成

[说明]在实际应用中,简单的“浓溶液”、“稀溶液”的粗略划分,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很多情况下需要准确地知道溶液中溶质的含量。例如,在一定数量的农药中究竟含多少溶质才能既满足杀虫的要求,既节约农药并且又不伤害作物。这就产生了从量的方面研究溶液的需要。

[指导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溶液组成的意义的内容。

要求学生理解:(1)溶液的“浓”或“稀”是由溶质和溶液的量共同决定的。

(2)当溶液中溶质的量和溶液的量都确定了,溶液的组成也就被确定下来了。

例如:已知50g氯化钠溶液里含2gNaCl和50g氯化钠溶液里含4gNaCl,我们就能确切知道后一种溶液的溶质比前一种溶液的溶质多一倍。

[引导讨论]

就上述例子展开讨论:由于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所以当溶质或溶剂的量有所变化时,会有以下情况:

1.如果溶质量增大,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会增大,溶液会变浓。

2.如果溶质量减少,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会减少,溶液会变稀。

3.如果溶质量不变,溶剂量增加,则溶液量会增加,溶液会变稀。

4.如果溶质量不变,溶剂量减少,则溶液量会减少,溶液会变浓。

从而我们可以知道溶液的组成变化是由溶质、溶液量的关系决定的。溶液和溶质的量总要选取一定的单位来表示,例如质量单位克或体积单位升等,选用不同的单位时就会有不同的组成表示法。

我们主要学习溶质、溶液的量都用质量单位表示的溶液的组成及有关计算。

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指导阅读]教材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溶液的质量(g)=溶液的体积(cm3)×溶液密度(g.cm-3)

2、溶液质量、体积、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计算;

3、溶液稀释时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注】在了解溶液组成时,明确溶液的组成是指溶质在溶解度的范围内,溶液各成分在量的方面的关系。因此,对溶液组成的变化来说,某物质的质量分数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才有意义。例如:20℃时NaCl的水溶液最大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超过26.5%,离开实际可能性,讨论更大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是没有意义的。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1)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

(2)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1.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3)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

(4)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3)溶解度与此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互换算;

(4)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比较

比较项目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意义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度量,受到外界温度、压强等影响。表示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多少,不受外界条件限制。

温度要求一定不一定

溶剂量要求100g不一定

溶液是否饱和一定达到饱和不一定

单位g无

关系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g(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

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答: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克

例4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mL质量分数为98%

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积分数来表示:

例:用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配制成酒精溶液,溶注液体积约为100毫升(实际略小)该溶液中酒清的体积分数约为70%。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2.知道什么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

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1.消毒酒精中酒精的质量分数是多大?

2.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3.工业制氯气通常采用电解食盐水的方法,我们知道,越浓的食盐水中氯化钠越多,得到的氯气越多,为什么工业上只用26%的食盐水溶液,而不用30%、40%甚至50%的食盐水来电解呢?

交流讨论: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在水中是否都容易溶解呢?

联想与启示:P166

小结:一、溶解性

1.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活动探究:P166实验1

填表:在室温条件下:

溶质溶剂溶解性

食盐水好

蔗糖水好

熟石灰水差

结论: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即与溶质的种类(或性质)]有关

活动探究:P167实验2

填表:在室温条件下

溶质溶剂溶解性

食用油水差

食用油汽油好

结论:(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即与溶剂的种类(或性质)]有关

活动探究:P167实验3

填表:

溶质溶剂溶解性

室温硝酸钾水好

加热硝酸钾水更好

结论:(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交流讨论:P167阅读:P167

过渡:上述实验3中在室温下将3g硝酸钾加到5ml水中,硝酸钾没有全部溶解,说明了什么呢?(不能无限制的溶解,也就是不能无限制地提高溶液的浓度)那么,你能否解决上课前提出的问题:电解食盐水制氯气时,为什么不用50%的食盐水呢?

交流讨论:那么,除了用加热的方法可以使未溶解的硝酸钾溶解以外,你还有什么方法呢?

活动探究:P167

小结:①大多数固体,在一定量的溶剂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量增多。

②大多数固体,在一定温度下,随着溶剂的量增多,溶解量增多。

③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大多数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展示:观察一瓶底部仍有少量白色硝酸钾固体的溶液。

小结:二、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提问:那么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前是否可以转化呢?

举例:以上述实验为例。

小结:①加水②加热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①蒸发②降温③加溶质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3.同一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常用溶解度来衡量

溶解度=×100克

但在解题过程中还是让学生套公式进行计算。由于初中教材对溶解度计算的要求比较简单,只要求涉及单一的溶剂量改变或温度改变的情况下溶解度的计算,其它较复杂的情况则不要求,因此,书上的习题学生根据公式表面上也会计算,但这种方法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死套公式,没有真正理解到计算公式的原理、实质,更谈不上能力、发散思维上的培养,这样,学生到高三总复习时,遇到稍复杂的涉及到溶解度的计算时,就不知所措了。鉴于此,解度计算的教学利用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打下的基础,采用与化学方程式计算相似的方法来教学,效果很好,绝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后,对溶解度计算中较复杂的习题都能解答。此法对学生发散思维、特别是迁移能力的培养很有好处,具体方法如下:

一、在讲解了溶解度的定义后,复习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原理、实质就是根据化学方程式,推导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进行的一种计算。

例如,根据化学方程式:2H2+O22H2O

4:32:36

得出:每4份质量的氢气跟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能生成36份质量的水。现只要知道H2、O2、H2O三种物质中任意一种物质的质量,就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中推导出的质量关系,求出另外两种物质的质量。

2H2+O22H2O

4:32:36

x:y:z

即:4∶32=x∶y(x已知:则可求y、z

或4∶36=x∶zy已知:则可求x、z

或32∶36=y∶zz已知:则可求x、y)

据此,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一般情况下指水做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此温度下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因此,根据此定义,解题时利用此关系,先把溶剂设定为100克(已知数),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即是在这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然后找出溶质、溶剂和饱和溶液之间的质量关系就可进行求解:

温度(℃)~溶剂质量(克)~溶质质量(克)~饱和溶液质量(克)

t℃100克∶溶解度(S)克∶(100+溶解度)克

学生在解有关溶解度计算的问题时,先将上式列出,再根据题意,找出溶质、溶剂和饱和溶液间的质量比关系:

溶剂质量∶溶质质量=100∶溶解度

溶剂质量∶饱和溶液质量=100∶(100+溶解度)

溶质质量∶饱和溶液质量=溶解度∶(100+溶解度)

(相当于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先找出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关系)就可进行计算了(包括一些比较复杂的习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是让学生死记以上推导出的关系式,而是将重点放在根据溶解度的实质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二者的结合上。具体如下:

例题1、把50克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干,得到12克硝酸钾,求硝酸钾在20℃时的溶解度。

解析:设硝酸钾在20℃时的溶解度为S

此题是在一定温度下且定温(t=20℃)时求溶解度的题,即溶解度为未知数(一般把溶解度设为S),跟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未知时的计算相似。

温度(℃)~溶剂质量(克)~溶质质量(克)~饱和溶液质量(克)

20℃100克∶溶解度(S)∶(100+溶解度)克

20℃50克-12克12克50克

列出比例式:100克∶(100+S)=(50克-12克)∶50克

或S∶(100+S)=12∶50

或100克∶S=(50克-12克)∶12克(用此式计算最简单)

S=31.6克

例题2、已知氯化铵在20℃时的溶解度是37.2克。实验室在20℃时,配制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需氯化铵和水各多少克?

解析:设需氯化铵的质量为x,水的质量为y

此题溶解度已知(相当于一般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温度(℃)~溶剂质量(克)~溶质质量(克)~饱和溶液质量(克)

20℃100克∶溶解度=37.2克∶(100+37.2)克

20℃(1000-x)克x克1000克

列出比例式:37.2克∶(100+37.2)克=x∶1000克(∵用这个式子计算最简单)

x=271克

∴需要水的质量y=1000克-271克=729克

例题3、已知氯化钠在20℃时的溶解度是36克。在20℃时要把40克氯化钠配制成饱和氯化钠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析:设需要水的质量为x

此题溶解度已知(相当于一般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了)

温度(℃)~溶剂质量(克)~溶质质量(克)~饱和溶液质量(克)

20℃100克∶溶解度=36克∶(100+36)克

20℃x40克(40+x)克

列出比例式:100克∶36克=x∶40克(∵这个式子计算最简单)

x=111克

例题4、把200克氯化铵的饱和溶液从50℃降低到10℃,计算有多少克氯化铵析出?(已知氯化铵在50℃和10℃时溶解度分别为50克和33克)

解析:设有x克氯化铵析出

因为氯化铵在50℃和10℃时溶解度分别为50克和33克,根据溶解度的定义:50℃时,100克水中最多溶解50克氯化铵即饱和,当此(100+50)克50℃时的饱和溶液降到10℃时,溶剂量不变,但此时100克水中最多溶解33克氯化铵即饱和。所以(100+50)克50℃时的饱和溶液降到10℃时,只有(100+33)克,析出晶体[(100+50)-(100+33)]克=17克,即析出的晶体等于两温度下的溶解度之差:50克-33克=17克(如果是升温的题,则两溶解度之差即是溶液在高温时重新达到饱和所需加入的溶质质量)。

温度(℃)~溶剂质量(克)~溶质质量(克)~饱和溶液质量(克)

50℃100克溶解度=50克(100+50)克

↓降到↓不变↓降到↓变为

10℃100克溶解度=33克(100+33)克

↓析出晶体↓析出晶体

50℃→10℃100克(不变)(50-33)克[(100+50)-(100+33)]克

50℃→10℃(200-x)克∶x∶200克

列出比例式:(50-33)克∶(100+50)克=x∶200克

x=22.7克

二、对于一些较复杂的溶解度的习题,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采用画图的方法进行教学。图示法有着直观、明显的特点,学生容易理解。

例题1、将某物质的溶液蒸发60g水后,温度降到20℃,析出无水晶体5g;再蒸发60g水后,温度仍降到20℃,又析出无水晶体6g。则在20℃时,该溶质的溶解度为多少克?

解析:设在20℃时,该溶质的溶解度为x克

首先,该题温度一定(20℃)。某溶液在第一次蒸发60克水后,析出无水晶体5克,此时剩余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但原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然后,再蒸发60克水,又析出6克晶体,则20℃时,蒸发的60克水中溶解6克晶体即饱和。(60克∶6克=100克∶S)

如图所示:

蒸发掉60克水蒸发掉60克水

↑20℃的饱和溶液↑

20℃→→

某溶液(可能是

析出晶体5克析出晶体6克(则60克水溶解6克晶体即饱和)

饱和溶液,也可(此溶液现在肯定饱和)

能是不饱和溶液)所以,得出比例式:60克∶6克=100克∶S

S=10克

例题2、有t℃时的硝酸钾溶液m克,在该溶液中加入x克硝酸钾固体,充分搅拌后仍有y克不溶;若将原溶液加热蒸发掉z克水,再恢复到t℃,溶液恰好达到饱和。则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多少。

解析:假设将此m克溶液分成两部分(如图),中间有一块隔板隔开,上边A克是纯水,下边(m-A)克恰好是t℃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①.将此溶液中加入x克硝酸钾晶体后,充分搅拌仍有y克不溶,则A克水中刚好溶解(x-y)克硝酸钾;

②.如将原溶液加热蒸发掉z克水,再恢复到t℃,溶液恰好达到饱和,则蒸发的水应等于第一种情况下的纯水,即z克=A克。

①加入x克KNO3固体

纯水(A克)→↓残留y克晶体(则:此部分饱和溶液质量为

A+x-y,此时如将隔板抽去,由于温度不

t℃时KNO3变,因此,混和后的溶液仍然刚好饱和)。

的饱和溶液

(m-A)克

②蒸发掉A克水

纯水(A克)→↑

t℃时KNO3此时剩下的溶液也恰好饱和:

的饱和溶液因此:100克∶S=z∶(x-y)

(m-A)克则:S=100(x-y)/z

例题3、在某温度下,某盐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6.8﹪,在足量的此溶液中加入W克该无水盐,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析出N克含有一定量结晶水的该盐晶体,则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溶质的质量是多少克?

解析:设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溶质的质量是x克

此题涉及结晶水合物的计算。W克无水盐加入该盐的饱和溶液中后,不仅不溶,反而要从溶液中吸水,形成含一定量结晶水的该盐晶体。由于溶液是饱和溶液,这些水被吸去形成晶体后,它们所溶解的溶质又要析出,析出过程中又要吸水,不断进行,趋于一个数值(数学中的极限)。因此,这类题正解很烦琐,一般先设析出的晶体质量,再求解。

本题加入W克无水盐后,析出晶体N克,则:原溶液减少了(N-W)克。因此,设(N-W)克饱和溶液中有溶质x克,依题意得:

×100%=26.8%x=(N-W)×26.8%

此题用下图解更直观:假设将此饱和溶液分成两部分,中间有一隔板:上部分加入W克该无水盐后,刚好全部析出(得N克含结晶水的晶体);下部分是剩余的饱和溶液。

W克

上部分饱溶剂→水上部分饱和水N克晶体

和溶液y克溶质→x克→溶液y克x克

←隔板←隔板

下部分饱和溶液→下部分饱和溶液→

∴N-W=yx=y×26.8%=(N-W)×26.8%

三、结晶:人们通常把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

用途:常用结晶的方法从溶液中提取溶质。例如:用海水晒盐。

四、有关守恒法做溶液计算题

根据某些量守恒的关系进行解题,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解题快速是中学化学计算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守恒法的最基本原理为——质量守恒定律,并由此衍生出来:

一切化学变化中都存在的——微粒守恒

氧化还原反应中存在的——得失电子守恒

化合物的化学式存在的——正、负化合价总数相等

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的——阴、阳离子电荷守恒

下面我们就每种举例说明。

【典型例题】

1.元素守恒:

[例1]粗盐中含有Ca2+、Mg2+、SO42-等杂质,取120g粗盐溶于水过滤除去6g不溶物,向滤液中依次加入过量的①固体氯化钡;③,发现白色沉淀逐渐增多,过滤除去沉淀物,再加入过量的盐酸,使溶液呈酸性,加热蒸发得NaCl晶体126.65g,求粗盐中含NaCl的质量分数。

[例2]现有组成的混合气体,欲用溶液,使该混合气体全部转化成盐进入溶液,使混合气体全部转化成盐进入溶液,需用NaOH溶液的体积是()

在足量的时,混合气体可全部被吸收转化成盐。我们不必设多个未知数,只要认真观察两种盐的化学式会发现: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由氮原子物质的量即为所需的物质的量:

答案:D

2.电荷守恒:

[例3]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氮化镁,将燃烧后的产物全部溶解在50mL,浓度为1.8mol/L盐酸溶液中,以20mL0.9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多余的酸,然后在此溶液中加入过量碱把氨全部释放出来,用足量盐酸吸收,经测定氨为0.006mol,求镁带物质的量。

解析: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3.正、负化合价总数相等:

[例4]向一定量的的混合物中,加入的盐酸,恰好使混合物完全溶解,放出(标况)的气体,所得溶液中加入溶液无血红色出现,若用足量的在高温下还原相同质量的此混合物,能得到的铁的质量为()

4.得失电子相等(守恒):

解析:由反应物、生成物可知:

5.综合守恒:

[例6]取钠、钙各一小块,投入适量水中,反应完毕时只收集到(标准状况)。再取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加入到所得的溶液中,当反应完后(此时完全进入沉淀)将溶液蒸干,得到白色固体8.8g,再将白色固体用水洗涤、干燥得白色不溶物4g。试求:

(1)钠、钙各多少克?

(2)NaHCO3、Na2CO3各多少克?

解析:为了便于分析各量之间的关系,先将题目画如图(图示法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