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历史下第15课长城与北京城教案(川教版)

闽教版小学英语教案

发表时间:2020-05-19

七年级历史下第15课长城与北京城教案(川教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七年级历史下第15课长城与北京城教案(川教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5课长城与北京城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长城的起止点;了解故宫的布局;理解长城及故宫的历史地位(价值),培养学生辩证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比较秦长城与明长城,培养比较能力,进一步掌握比较历史现象的方法;(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长城的修建,培养其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学习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观看明长城、故宫的插图视屏,培养学生观察、审美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明长城、故宫的历史地位(价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其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和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长城的历史地位

对长城、故宫历史地位(价值)的理解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导入新课:巍巍长城是一座伟大的历史丰碑,辉煌的北京城是中国古代帝都的典范。它们融汇了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创造力,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底蕴。人们为什么给予长城和北京城如此高的评价呢?学完本课你就不难明白。
一、长城越千年
教师:1、说说长城的由来?
学生: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在领地边境修筑长墙作为防御工事,史称“长城”。
教师:2、关于秦长城你了解多少?
学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筑了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的长城。秦长城绵延万里,气势雄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二、明长城的修建
教师:1、思考:明朝为何要重修长城?
学生:为加强对蒙古族(元残余势力)和女真族(清新兴势力)的防御,明朝重修长城。
教师:2、议议为什么说明长城和秦长城同为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
学生:明长城西起嘉峪关(在今甘肃嘉峪关市境内),东到鸭绿江,全长6000多千米,是历代规模最大、防御设施最完菩的城防工程。它和秦长城同为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
教师:3、比较秦、明长城的不同点
学生:(1)位置不同:明长城在秦长城的南面(2)起止点不同: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3)规模不同:明长城的规模更大、更雄伟
三、北京城的建筑
教师:1、说说北京城的总体布局
学生:北京城在元大都基础上营建,规划严谨。全城由外城、内城(京城)、皇城和宫城(紫禁城)四重构成,形成了独特的凸字形布局,充分体现了其政治中心、帝王之都的特征。
教师:2、说说故宫的大体布局。
学生:宫殿是明朝北京城的主体。一条从南到北、长7000多米的干道,把城内宫殿及其他重要建筑物连贯在一起。整个建筑群庄严凝重、气势恢宏。宫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今称故宫,是明朝的皇宫,北京城的核心。宫城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位于南半部的前朝以奉天殿(皇极殿)、华盖殿(中极殿)和谨身殿(建极殿)为主体,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组宫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筵宴等的重要场所,是皇权的象征。位于北半部的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为中心,辅以东西六宫和御花园,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地方。整个宫城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巍峨华丽。
教师:3、说说故宫的历史地位、价值。
学生:历史地位: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历史价值: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全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特别是木结构建筑的杰出成就。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明长城、故宫。他们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结晶。
板书设计
巩固练习
1.明长城与秦长城的相似处不包括()
A.长城的走向B.长城的功能
C.修长城的目的D.长城的东、西起止点
2.明朝建立后,重修长城主要防御的对象是()
A.蒙古族和契丹族B.大理和西夏
c.女真族和契丹族D.蒙古族和女真族
3.整个故宫的主体色彩特征是()
A白墙青瓦B.红墙黄瓦
c.黑墙白瓦D.红墙绿瓦
4.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是()
A故宫B.未央宫
C.阿房宫D.凡尔赛宫
答案
1-4、DDBA

精选阅读

七年级历史下第15课明朝的盛衰与明清兴替导学案(川教版)


第15课明朝的盛衰与明清兴替

隋、唐、宋、元的建立和覆亡

一、明朝的建立与强盛
1、明朝的建立(1)时间:年。(2)人物:,即为明太祖,年号
(3)定都:。
2、明朝的起止时间:
3、明朝的强盛:明太祖及明成祖执政期间,通过废除、创、设立、迁都等措施,奠定了君主集权体制的基本格局。明成祖年间,政局稳定,国力强盛。
二、李自成起义
1、背景:
2、经过:1627年,等地饥民相继揭竿而起,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提出了、等口号。
3、结果:1644年,起义军攻入北京城,皇帝登煤山自缢,明朝宣告覆亡。
三、满族的崛起与清朝代明
1、满族的崛起:世纪初,统一了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逐渐崛起,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
2、清朝的建立: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3、清朝代明:年,明朝宁远总兵开山海关迎清兵入关,9月,清朝将首都由迁都到,夺取了全国最高统治权。


1、丞相是皇帝的重要辅臣,废除这一官职的朝代是
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2、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与后来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的是
A.废除丞相B.设立厂卫特务机构C.八股取士D.地方设“三司”
3、下列关于清朝取代明朝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清朝是新兴先进力量的代表②明末统治集团极端腐朽
③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导致军事形势逆转④关外清军强于明军及农民军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1、明朝加强封建专制的措施中,最具特色的是
A、废行省,设三司B、废丞相,分权于六部
C、设殿阁大学士D、设厂卫特务机构
2、明朝专制主义统治进一步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最重要的表现是
A.废行省,设三司B.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C.设立厂卫特务机构D.实行八股取士
3、关于我国古代史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秦汉时期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的格局
②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为其后两代封建王朝沿袭
③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是文化专制主义的工具
④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君主专制的强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材料一:明朝昏主不仁;宠宦官,重科弟,贫税敛,重刑罚,不能救民水火;日罄师旅,掳掠民财,奸人妻女,吸髓剥肤。本营十世务农良善。急兴仁义之师,拯民涂炭。----------(清)彭孙贻:《平寇志》
材料二:“贼令严明,将吏无敢侵略。明季以来,师无纪律,所过镇集,纵兵抢掠,号曰‘打粮’,(看来“打粮”应该是官军的拿手好戏呀!)井里为墟。而有司供给军需,督逋赋甚急,敲朴煎熬,民不堪命。至是陷贼,反得安舒,为之歌曰:‘杀牛羊,备酒桨,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由是远近欣附,不复目以为贼。”--------张岱:《石匮书后集》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议一议农民起义为什么能够推翻明王朝。
(2)材料二的内容说明了什么?


1640年,李自成率军进入河南,吸纳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参加起义军,他们为李自成出谋划策,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很有见识的政策,如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攻占北京后,李自成令牛金星与李岩饮,杀之(李岩)。由是自成将相离心,宋献策他往,刘宗敏率众赴河南。真正呈现出了解题的形势。宋献策与刘宗敏后为清兵所诛杀。第二年(1645年)九月,李自成战败,牺牲于湖北九宫山。
——摘自郭沫若《甲胄三百年祭》
根据材料,归纳攻占北京后起义军情况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起义军提出“均田免粮”口号的作用。

七年级历史下第13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川教版)


第13课明朝的统治
导学提纲
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元朝末年,统治,社会黑暗,民不聊生。
2.爆发:1351年,发动红巾军起义,揭开了元末农民起义序幕。
3.建国:1368年初,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就是。
4.灭元:年秋,明军北伐,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措施:
(1)政治:①在地方上废除机构,设立“”,三司互不相属,直属中央。②在中央取消,六部处理朝廷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废除制。
(2)军事:为了独揽军权,朱元璋在中央设立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管军队。
(3)设立厂卫制度:朱元璋设立,开创明代特务政治的先河;太祖以后又设置、西厂,合称“”,厂卫制度成为明代政治的毒瘤。
三、八股取士
1.选官制度:明朝时,仍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但考试内容和文体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2.考试范围:题目:选自。观点:必须遵循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
3.文体:必须按呆板同定的格式来写,这就是,人们称明朝科举为“八股取士”。
4.影响:是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制度,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巩固训练
1.下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A.秦朝B.西汉C.唐朝D.明朝
2.“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政务)”。这里“罢丞相”的皇帝是()
ABCD

3.明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鉴于“人君不能恭览庶政,大臣专权自恣(放纵)”的状况,采取的措施是()
A.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管理朝政
B.实行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
C.废除丞相,强化君主专制
D.大兴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4.据史书记载,明初明太祖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重大改组。“重大改组”体现在()
①设立锦衣卫②设立军机处③设立驻藏大臣④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③B.③④C.①④D.②③④
5.明朝时设置了监管臣民一言一行的机构——锦衣卫。直接指挥锦衣卫的是()
A.三司B.内阁C.六部D.皇帝
6.李达是明代的读书人,他寒窗苦读,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取功名,他必读的书目有()
A.《史记》B.唐诗C.宋词D.四书五经
7.右图是明朝状元赵秉忠的答卷,共2460字,字迹工整,无一涂改,上有万历皇帝批的六个大字:“第一甲第一名”,现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赵秉忠不可能做到的是()
A.按照朱熹的《四书集注》观点答题
B.会写规范的八股文
C.在考试试卷上发挥自己对朝政的独到见解
D.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8.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的考试制度的目的是()
A.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
B.命题范围是四书五经
C.选拔皇帝的忠实奴仆
D.推进教育制度的发展
9.明朝的东厂厂公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有名的东厂掌印太监魏忠贤甚至有“九千岁”之称。这表明()
A.东厂厂公只对皇帝负责
B.东厂是明朝的司法机关
C.东厂常用刑具有18套
D.东厂厂公导致明朝灭亡
10.下列哪一项不利于明太祖、明成祖君权的加强()
A.废除丞相B.设立东厂C.分封藩王D.迁都北京
11.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丞相,秦官,金印紫授,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大尉,秦官,金印紫授,掌武事……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授。
——摘自班固《汉书》
材料二:唐太宗把都督、刺史(负责监察各州主要官员和豪强地主及子弟不法行为的官员)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并把他们的政绩也写在上面,以便考察任用。刺史由他亲自选拔,县令由五品以上的京城官员推荐,贞观年间出现了一大批奉职守法的官吏。
材料三:明代《大明律》规定官吏貪赃枉法处分严重,官吏贪腐铜钱80贯以上处死。如果是执法御史贪腐,加重治罪。对贪賍枉法的官吏“永不叙用”。
——摘编自《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长官的官职名称。御史大夫的职责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考察任用地方官的主要依据。他亲自选拔刺史主要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朱元璋整顿吏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吏治建设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12.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的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评价八股取士时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1)科举制度诞生于何时?废除于何时?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3)材料二中顾炎武的观点与材料一中费正清的观点是否矛盾?请说明你的理由。

13.材料解析题。
明朝开国之君,人们评价他,豪气和匪气并存,后世对他的评价可谓是毁誉参半。但无论如何不能忽视他的存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他的功与过。
材料一:明朝初年,胡惟庸做宰相后,权倾朝野。他生杀予夺,骄恣擅权。他不仅毒死了明大祖的谋士刘基,还僭用皇帝专有的装饰。
材料二: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1)丞相制度创于何时?结合材料一思考朱元璋为什么杀胡惟庸。

(2)从材料二可看山,元朝行省制有何弊端?明朝行政机构做了哪些改革?有何影响?

材料三:

(3)材料三图中是什么机构的门牌?设立于何时?主要职责是什么?明朝类似的机构还有哪些?

材料四: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人佘也。
——顾炎武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朝科举“八股取士”的看法。

参考答案:
1.D2.A3.C4.C5.D6.D7.C8.C9.A10.C
11.(1)丞相。掌监察。
(2)政绩。重视监察官员的选拔(或重视地方的监察)。
(3)重典治吏(或从重从严打击贪污腐败犯法行为)。
12.(1)隋朝。淸朝(回答1905年也可)。
(2)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打破了特权垄断,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促进了教育亊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任答两点即可,似答案中一定要有公平公正的意思存在)
(3)不矛盾。费正清肯定了科举制度曾经起到的积极作用,但到了明淸的时候.科举制度在内容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消极作用越来越大,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其他答案意思相近也可)
13.(1)秦朝。宰相权力过大,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皇权。(言之成理即可)
(2)财权和军国重事,掌握在行省长官手里。废除承相制.撤销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撤销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全国军政大权都集屮到了皇帝手里,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制度。
(3)东厂。明成祖时(或明朝前期)。监视、侦察臣民。锦衣卫和西厂。
(4)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但是在考试形式上做到了标准化。

七年级历史下第14课宋词和元曲导学案(川教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第14课宋词和元曲导学案(川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4课宋词和元曲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及时间。
2、指南针的发明及意义。
3、火药的发明及火药武器的分类。

一、意境悠远的宋词
1、出现: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起源于民间。两宋时期杰出词人有、、、等。
2、代表人物及作品

宋词代表人物生活时代代表作品风格特点

二、“感天动地”的元杂剧
和合称元曲。
1、元杂剧
(1)出现:元杂剧是一种把诗歌、音乐、舞蹈、表演、宾白相结合,演出一个完整故事的。
(2)、代表:元杂剧中最负盛名的是的《》和的《》。
(3)、意义:元杂剧奠定了中国戏曲由、、结合的艺术特色,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
2、散曲
是由演变而来,可以配乐演唱的歌曲,起源于和。

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词的作者是A.柳永B.辛弃疾C.苏轼D.李清照
2、小明性格豪迈、热情奔放,有强烈的爱国心,他读下列哪位词作家的词最容易引起共鸣?
A、李清照B、李商隐C、苏轼D、辛弃疾
3、元曲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
A、《满江红》B、《赤壁怀古》C、《窦娥冤》D、《三国演义》4、下列属豪放派词人的是
①苏轼②李清照③辛弃疾④陆游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5、下列有关宋词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B、汉朝时已经出现
C、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D、宋代文学的主要形式


1.下面这几句词的作者是谁?词牌名是什么?()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A.辛弃疾B.苏轼C.李清照D.岳飞E.《念奴娇》F.《满江红》G.《蝶恋花》
2、开创一代豪放词风的北宋词人是
A、苏轼B、柳永C、李清照D、辛弃疾
3、下列词句属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4、我国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
A、散曲的兴起B、昆曲的兴起C、汉剧的出现D、元杂剧的兴起
5、材料分析
材料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请回答:
(1)、这是哪位文学家的名句?
(2)、他的词的特点是什么?
(3)、“三国周郎赤壁”指什么事件?
(4)、现代诗词作家中谁和他词风类似?你能默写出他们的一些词句吗?请试着写一下。

材料二:.“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的故事情节和“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
(1)、以上台词都出自哪一戏剧?作者是谁?

(2)、作者写这些情节和台词,反映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和唐诗比较,宋词元曲有哪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