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历史下第14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川教版)

闽教版小学英语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1

七年级历史下第14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川教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第14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川教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4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培养学生辩证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从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加以思考,学会自主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导入新课: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它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而设立的。郑和七下西洋,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使者。郑和是谁?西洋又在哪儿?还同一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还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让我们共同学习本课的内容吧。
一、郑和下西洋
教师:1.说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学生: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了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宣扬国威,命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教师:2、记记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出发的时间和地点
学生:1405年;刘家港
教师:3.说说郑和下西洋的经过
学生:1405年,郑和率领60余艘船只,装载两万多人和大量的物资,浩浩荡荡地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境内)出发,经占城、爪哇、苏门答腊等地,到达印度古里后返回,完成了第一次出使西洋的任务。到1433年,郑和共七次率船队下西洋,先后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教师:4.议议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学生: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他的远航比著名的欧洲航海家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郑和不愧为世界杰出的航海家。
教师:5、想一想郑和在航海的途中会遇到哪些危险?
学生: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海上迷路的可能;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教师:6、根据下表说说郑和下西洋之特点
学生:时间最早;次数最多;人员最多;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是杰出的航海家!
教师:7、想一想郑和远航为什么能取得成功?他们说的对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1)根本原因:明朝前期国力强盛(2)客观原因:当时经济的发展、造船业的发达、航海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船队中全体船员的群策群力、通力合作。(3)主观原因:郑和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而且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教师:8、郑和下西洋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学生:①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才能在外交中占据主动权。②科技发达,有杰出的人才,有富于团结协作精神的团队③对外开放,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友好关系,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往来。④学好外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自信心,为将来参与国际竞争作好准备⑤敞开国门,不断地吸纳各国先进的文化,国家富强了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等。)
二、戚继光抗倭
教师:1、说说什么是“倭寇”?
学生: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寇。元未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有很多中国的海盗也加入到倭寇的队伍中。
教师:2、说说戚继光怎样平定倭寇的
学生: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10000多人,烧毁倭寇船无数,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教师:3、议议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学生:(1)戚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2)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战术;(3)有其他地方军队的配合;(4)戚继光个人的决心和才干;(5)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
教师:4、为什么说戚继光是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
学生:1)戚继光以天下为己任,捍卫中华民族的正义利益。
(2)戚继光领导的戚家军同倭寇进行了英勇的战斗并取得胜利,抗击了外来侵略,捍卫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三、葡萄牙占据澳门和荷兰侵占台湾
教师:1、用所学的史实证明郑成功的话“台湾一向属于中国”
学生:(1)三国时期,孙权曾派卫温、
诸葛直率人,乘船到达夷洲;
(2)隋炀帝时,三次派人去流求;
(3)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和澎湖列岛。
教师:2、说说葡萄牙占据澳门的过程
学生讲述,其他同学纠正
教师:3、说说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殖民罪行。
学生:1642年,荷兰驱逐了西班牙人,控制3整个台湾。荷兰殖民者对台湾人民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在台湾贩卖鸦片,把这里的人民当作奴隶卖到国外以牟取暴利,对台湾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怒的罪行。
课堂小结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了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他们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后两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板书设计
巩固练习
1、郑和下西洋时所携带物品中深受当地欢迎的是()
A甘薯B瓷器C玉米D马铃薯
2、郑和率领的船队远航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还要早()
A半个多世纪B一个世纪
C两个世纪D三个世纪
3、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1)宣扬国威(2)加强与海外联系
(3)开发南洋
A(1)(3)B(2)(3)
C(1)(2)D(1)(2)(3)
4、郑和船队最远到达()
A苏门答腊和满剌加B古里和锡兰
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忽鲁谟斯和阿丹
5、小明准备策划一个历史图片展,下面是他找的三组图片,如果要为这组图片设置一个标题的话,应是()
A.治国有方的理国明君
B.忠心卫国的爱国将领
C.反侵略的民族英雄
D.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
6、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郑和下西洋②郑成功收复台湾
③戚继光抗倭④雅克萨之战
A.①③②④B.①②④③
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②
7、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1:阅读下面的历史人物图片。
材料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请回答:
(1)图片中的历史人物是谁?生活在哪个朝代?
(2)材料2中,所谓“海波”不平的原因是什么?
(3)这位历史人物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答案
1-6、BACCCA
7、(1)戚继光;明朝人;
(2)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中国奸商骚扰中国沿海地区,形成倭患。
(3)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平息东南沿海的倭寇,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

相关推荐

七年级历史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
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
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
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内容的学习和分析,向学生进行传
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这位民族英雄,还可引导学
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
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
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教师
可将《郑和下西洋路线》等做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
出来,这样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
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新授课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提问:(利用鉴真和玄奘图)图中的历史人物是谁?他去了哪个国家?
学生回答,教师导人新课:唐朝时期,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唐朝在
世界上享有很髙的声望,中国人被称为“唐人”。那么,明朝时期,对外关
系如何呢?
二、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1.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2.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点评,并进行归纳和讲解:
①时间:1405-1433年
②目的:提髙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冨强”,冋时也用中
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③次数:先后七次
④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
沿岸。
⑤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交流;加
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⑥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3.自主探究
面对诸多困难,郑和最终成功七下西洋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
回答,教师相应的引导、点评和归纳)
①客观条件:包括当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髙超,航海技术的掌握,
指南针的应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
②主观方面,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
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另外郑和出生在回族家庭,又皈依
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教义,西洋各国大都信仰佛教或者伊斯兰教,
这也是远洋航行成功的重要条件。当然,船队中其他成员也是功不可没
的。然而,最重要的是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二)戚继光抗倭
1.元末明初,日本的海盗经常侵袭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他们被称为倭
寇;
2.明朝派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这是戚继光的话,大意是:做官不是我的愿望,我的愿望是平定
倭患。
(2)戚继光的主要事迹:1561年率领“戚家军”在台州抗倭,九战九
捷。后又到福建、广东一带与其他抗倭将领共同抗倭。
(3)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并取
得胜利的斗争。那么,抗倭斗争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反侵略的正义的战争;戚家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
先明确交代抗倭的历史背景,可结合《戚家军抗倭形势图》或投影、
计算机课件等,首先阐明“倭寇”的概念,再让学生搞清楚明朝中期倭患
严重的原因,指导学生观看《戚家军抗倭形势图》,以对倭寇的骚扰范围
之广、危害之深有一个形象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出示有关材料,启发学生
思考: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明确了以上
几方面的问题,就为正确认识戚继光的抗倭斗争,以及更好地评价抗倭斗
争的性质做好了铺垫。
三、课堂小结
1.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
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
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
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表现为冲突与战争。
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
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2.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户
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

(结合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对照表思考)
郑和(下“西洋”)哥伦布(到美洲)比较结果
首航时间1405年1492年早半个多世纪
次数7次4次次数多
船数200多艘17艘船数多
人数27000多人1000—1500人人数多
船只大小最大海船长44丈
(151_8米),宽15丈
(61.6米)旗舰长24.5米,宽
6米船只大
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美洲范围广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复习要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复习要点

一、郑和下西洋

1、西洋地理概念: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郑和下西洋的经过: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未明初,时人称日本为“倭寇”)

2、倭患(明朝中期,倭寇猖獗,时称“倭患”)

3、戚继光抗倭经过: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到东南沿海抗倭,南下浙江。1561年率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歼灭倭寇一万多人。此后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七年级历史下第13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川教版)


第13课明朝的统治
导学提纲
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元朝末年,统治,社会黑暗,民不聊生。
2.爆发:1351年,发动红巾军起义,揭开了元末农民起义序幕。
3.建国:1368年初,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就是。
4.灭元:年秋,明军北伐,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措施:
(1)政治:①在地方上废除机构,设立“”,三司互不相属,直属中央。②在中央取消,六部处理朝廷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废除制。
(2)军事:为了独揽军权,朱元璋在中央设立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管军队。
(3)设立厂卫制度:朱元璋设立,开创明代特务政治的先河;太祖以后又设置、西厂,合称“”,厂卫制度成为明代政治的毒瘤。
三、八股取士
1.选官制度:明朝时,仍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但考试内容和文体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2.考试范围:题目:选自。观点:必须遵循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
3.文体:必须按呆板同定的格式来写,这就是,人们称明朝科举为“八股取士”。
4.影响:是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制度,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巩固训练
1.下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A.秦朝B.西汉C.唐朝D.明朝
2.“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政务)”。这里“罢丞相”的皇帝是()
ABCD

3.明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鉴于“人君不能恭览庶政,大臣专权自恣(放纵)”的状况,采取的措施是()
A.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管理朝政
B.实行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
C.废除丞相,强化君主专制
D.大兴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4.据史书记载,明初明太祖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重大改组。“重大改组”体现在()
①设立锦衣卫②设立军机处③设立驻藏大臣④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③B.③④C.①④D.②③④
5.明朝时设置了监管臣民一言一行的机构——锦衣卫。直接指挥锦衣卫的是()
A.三司B.内阁C.六部D.皇帝
6.李达是明代的读书人,他寒窗苦读,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取功名,他必读的书目有()
A.《史记》B.唐诗C.宋词D.四书五经
7.右图是明朝状元赵秉忠的答卷,共2460字,字迹工整,无一涂改,上有万历皇帝批的六个大字:“第一甲第一名”,现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赵秉忠不可能做到的是()
A.按照朱熹的《四书集注》观点答题
B.会写规范的八股文
C.在考试试卷上发挥自己对朝政的独到见解
D.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8.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的考试制度的目的是()
A.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
B.命题范围是四书五经
C.选拔皇帝的忠实奴仆
D.推进教育制度的发展
9.明朝的东厂厂公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有名的东厂掌印太监魏忠贤甚至有“九千岁”之称。这表明()
A.东厂厂公只对皇帝负责
B.东厂是明朝的司法机关
C.东厂常用刑具有18套
D.东厂厂公导致明朝灭亡
10.下列哪一项不利于明太祖、明成祖君权的加强()
A.废除丞相B.设立东厂C.分封藩王D.迁都北京
11.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丞相,秦官,金印紫授,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大尉,秦官,金印紫授,掌武事……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授。
——摘自班固《汉书》
材料二:唐太宗把都督、刺史(负责监察各州主要官员和豪强地主及子弟不法行为的官员)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并把他们的政绩也写在上面,以便考察任用。刺史由他亲自选拔,县令由五品以上的京城官员推荐,贞观年间出现了一大批奉职守法的官吏。
材料三:明代《大明律》规定官吏貪赃枉法处分严重,官吏贪腐铜钱80贯以上处死。如果是执法御史贪腐,加重治罪。对贪賍枉法的官吏“永不叙用”。
——摘编自《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长官的官职名称。御史大夫的职责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考察任用地方官的主要依据。他亲自选拔刺史主要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朱元璋整顿吏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吏治建设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12.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的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评价八股取士时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1)科举制度诞生于何时?废除于何时?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3)材料二中顾炎武的观点与材料一中费正清的观点是否矛盾?请说明你的理由。

13.材料解析题。
明朝开国之君,人们评价他,豪气和匪气并存,后世对他的评价可谓是毁誉参半。但无论如何不能忽视他的存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他的功与过。
材料一:明朝初年,胡惟庸做宰相后,权倾朝野。他生杀予夺,骄恣擅权。他不仅毒死了明大祖的谋士刘基,还僭用皇帝专有的装饰。
材料二: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1)丞相制度创于何时?结合材料一思考朱元璋为什么杀胡惟庸。

(2)从材料二可看山,元朝行省制有何弊端?明朝行政机构做了哪些改革?有何影响?

材料三:

(3)材料三图中是什么机构的门牌?设立于何时?主要职责是什么?明朝类似的机构还有哪些?

材料四: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人佘也。
——顾炎武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朝科举“八股取士”的看法。

参考答案:
1.D2.A3.C4.C5.D6.D7.C8.C9.A10.C
11.(1)丞相。掌监察。
(2)政绩。重视监察官员的选拔(或重视地方的监察)。
(3)重典治吏(或从重从严打击贪污腐败犯法行为)。
12.(1)隋朝。淸朝(回答1905年也可)。
(2)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打破了特权垄断,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促进了教育亊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任答两点即可,似答案中一定要有公平公正的意思存在)
(3)不矛盾。费正清肯定了科举制度曾经起到的积极作用,但到了明淸的时候.科举制度在内容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消极作用越来越大,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其他答案意思相近也可)
13.(1)秦朝。宰相权力过大,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皇权。(言之成理即可)
(2)财权和军国重事,掌握在行省长官手里。废除承相制.撤销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撤销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全国军政大权都集屮到了皇帝手里,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制度。
(3)东厂。明成祖时(或明朝前期)。监视、侦察臣民。锦衣卫和西厂。
(4)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但是在考试形式上做到了标准化。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