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历史下第15课明朝的盛衰与明清兴替导学案(川教版)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04-26

七年级历史下第15课明朝的盛衰与明清兴替导学案(川教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第15课明朝的盛衰与明清兴替导学案(川教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15课明朝的盛衰与明清兴替

隋、唐、宋、元的建立和覆亡

一、明朝的建立与强盛
1、明朝的建立(1)时间:年。(2)人物:,即为明太祖,年号
(3)定都:。
2、明朝的起止时间:
3、明朝的强盛:明太祖及明成祖执政期间,通过废除、创、设立、迁都等措施,奠定了君主集权体制的基本格局。明成祖年间,政局稳定,国力强盛。
二、李自成起义
1、背景:
2、经过:1627年,等地饥民相继揭竿而起,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提出了、等口号。
3、结果:1644年,起义军攻入北京城,皇帝登煤山自缢,明朝宣告覆亡。
三、满族的崛起与清朝代明
1、满族的崛起:世纪初,统一了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逐渐崛起,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
2、清朝的建立: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3、清朝代明:年,明朝宁远总兵开山海关迎清兵入关,9月,清朝将首都由迁都到,夺取了全国最高统治权。


1、丞相是皇帝的重要辅臣,废除这一官职的朝代是
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2、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与后来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的是
A.废除丞相B.设立厂卫特务机构C.八股取士D.地方设“三司”
3、下列关于清朝取代明朝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清朝是新兴先进力量的代表②明末统治集团极端腐朽
③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导致军事形势逆转④关外清军强于明军及农民军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1、明朝加强封建专制的措施中,最具特色的是
A、废行省,设三司B、废丞相,分权于六部
C、设殿阁大学士D、设厂卫特务机构
2、明朝专制主义统治进一步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最重要的表现是
A.废行省,设三司B.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C.设立厂卫特务机构D.实行八股取士
3、关于我国古代史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秦汉时期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的格局
②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为其后两代封建王朝沿袭
③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是文化专制主义的工具
④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君主专制的强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材料一:明朝昏主不仁;宠宦官,重科弟,贫税敛,重刑罚,不能救民水火;日罄师旅,掳掠民财,奸人妻女,吸髓剥肤。本营十世务农良善。急兴仁义之师,拯民涂炭。----------(清)彭孙贻:《平寇志》
材料二:“贼令严明,将吏无敢侵略。明季以来,师无纪律,所过镇集,纵兵抢掠,号曰‘打粮’,(看来“打粮”应该是官军的拿手好戏呀!)井里为墟。而有司供给军需,督逋赋甚急,敲朴煎熬,民不堪命。至是陷贼,反得安舒,为之歌曰:‘杀牛羊,备酒桨,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由是远近欣附,不复目以为贼。”--------张岱:《石匮书后集》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议一议农民起义为什么能够推翻明王朝。
(2)材料二的内容说明了什么?


1640年,李自成率军进入河南,吸纳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参加起义军,他们为李自成出谋划策,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很有见识的政策,如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攻占北京后,李自成令牛金星与李岩饮,杀之(李岩)。由是自成将相离心,宋献策他往,刘宗敏率众赴河南。真正呈现出了解题的形势。宋献策与刘宗敏后为清兵所诛杀。第二年(1645年)九月,李自成战败,牺牲于湖北九宫山。
——摘自郭沫若《甲胄三百年祭》
根据材料,归纳攻占北京后起义军情况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起义军提出“均田免粮”口号的作用。

延伸阅读

七年级历史下第13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川教版)


第13课明朝的统治
导学提纲
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元朝末年,统治,社会黑暗,民不聊生。
2.爆发:1351年,发动红巾军起义,揭开了元末农民起义序幕。
3.建国:1368年初,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就是。
4.灭元:年秋,明军北伐,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措施:
(1)政治:①在地方上废除机构,设立“”,三司互不相属,直属中央。②在中央取消,六部处理朝廷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废除制。
(2)军事:为了独揽军权,朱元璋在中央设立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管军队。
(3)设立厂卫制度:朱元璋设立,开创明代特务政治的先河;太祖以后又设置、西厂,合称“”,厂卫制度成为明代政治的毒瘤。
三、八股取士
1.选官制度:明朝时,仍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但考试内容和文体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2.考试范围:题目:选自。观点:必须遵循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
3.文体:必须按呆板同定的格式来写,这就是,人们称明朝科举为“八股取士”。
4.影响:是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制度,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巩固训练
1.下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A.秦朝B.西汉C.唐朝D.明朝
2.“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政务)”。这里“罢丞相”的皇帝是()
ABCD

3.明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鉴于“人君不能恭览庶政,大臣专权自恣(放纵)”的状况,采取的措施是()
A.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管理朝政
B.实行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
C.废除丞相,强化君主专制
D.大兴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4.据史书记载,明初明太祖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重大改组。“重大改组”体现在()
①设立锦衣卫②设立军机处③设立驻藏大臣④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③B.③④C.①④D.②③④
5.明朝时设置了监管臣民一言一行的机构——锦衣卫。直接指挥锦衣卫的是()
A.三司B.内阁C.六部D.皇帝
6.李达是明代的读书人,他寒窗苦读,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取功名,他必读的书目有()
A.《史记》B.唐诗C.宋词D.四书五经
7.右图是明朝状元赵秉忠的答卷,共2460字,字迹工整,无一涂改,上有万历皇帝批的六个大字:“第一甲第一名”,现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赵秉忠不可能做到的是()
A.按照朱熹的《四书集注》观点答题
B.会写规范的八股文
C.在考试试卷上发挥自己对朝政的独到见解
D.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8.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的考试制度的目的是()
A.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
B.命题范围是四书五经
C.选拔皇帝的忠实奴仆
D.推进教育制度的发展
9.明朝的东厂厂公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有名的东厂掌印太监魏忠贤甚至有“九千岁”之称。这表明()
A.东厂厂公只对皇帝负责
B.东厂是明朝的司法机关
C.东厂常用刑具有18套
D.东厂厂公导致明朝灭亡
10.下列哪一项不利于明太祖、明成祖君权的加强()
A.废除丞相B.设立东厂C.分封藩王D.迁都北京
11.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丞相,秦官,金印紫授,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大尉,秦官,金印紫授,掌武事……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授。
——摘自班固《汉书》
材料二:唐太宗把都督、刺史(负责监察各州主要官员和豪强地主及子弟不法行为的官员)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并把他们的政绩也写在上面,以便考察任用。刺史由他亲自选拔,县令由五品以上的京城官员推荐,贞观年间出现了一大批奉职守法的官吏。
材料三:明代《大明律》规定官吏貪赃枉法处分严重,官吏贪腐铜钱80贯以上处死。如果是执法御史贪腐,加重治罪。对贪賍枉法的官吏“永不叙用”。
——摘编自《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长官的官职名称。御史大夫的职责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考察任用地方官的主要依据。他亲自选拔刺史主要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朱元璋整顿吏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吏治建设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12.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的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评价八股取士时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1)科举制度诞生于何时?废除于何时?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3)材料二中顾炎武的观点与材料一中费正清的观点是否矛盾?请说明你的理由。

13.材料解析题。
明朝开国之君,人们评价他,豪气和匪气并存,后世对他的评价可谓是毁誉参半。但无论如何不能忽视他的存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他的功与过。
材料一:明朝初年,胡惟庸做宰相后,权倾朝野。他生杀予夺,骄恣擅权。他不仅毒死了明大祖的谋士刘基,还僭用皇帝专有的装饰。
材料二: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1)丞相制度创于何时?结合材料一思考朱元璋为什么杀胡惟庸。

(2)从材料二可看山,元朝行省制有何弊端?明朝行政机构做了哪些改革?有何影响?

材料三:

(3)材料三图中是什么机构的门牌?设立于何时?主要职责是什么?明朝类似的机构还有哪些?

材料四: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人佘也。
——顾炎武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朝科举“八股取士”的看法。

参考答案:
1.D2.A3.C4.C5.D6.D7.C8.C9.A10.C
11.(1)丞相。掌监察。
(2)政绩。重视监察官员的选拔(或重视地方的监察)。
(3)重典治吏(或从重从严打击贪污腐败犯法行为)。
12.(1)隋朝。淸朝(回答1905年也可)。
(2)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打破了特权垄断,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促进了教育亊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任答两点即可,似答案中一定要有公平公正的意思存在)
(3)不矛盾。费正清肯定了科举制度曾经起到的积极作用,但到了明淸的时候.科举制度在内容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消极作用越来越大,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其他答案意思相近也可)
13.(1)秦朝。宰相权力过大,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皇权。(言之成理即可)
(2)财权和军国重事,掌握在行省长官手里。废除承相制.撤销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撤销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全国军政大权都集屮到了皇帝手里,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制度。
(3)东厂。明成祖时(或明朝前期)。监视、侦察臣民。锦衣卫和西厂。
(4)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但是在考试形式上做到了标准化。

七年级历史下第16课明朝的科技巨著导学案(川教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历史下第16课明朝的科技巨著导学案(川教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巨著
导学提纲
一、《本草纲自》
1.作者:明代医药学家。
2.内容:全书190余万字,图文并茂,收录了1800多种药物。
3.地位: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使我国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4.影响:《》出版后,很快得到人们重视,还流传到了日、英、法等国,为世界医药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天工开物》
1.作者:明朝末年
2.内容:广泛记载了的品种、特性、栽培方法等,叙述了纺织、造纸、烧瓷、采矿、冶炼等生产技术,涉及30个生产部门。
3.影响:全面总结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和经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三、《农政全书》
1.作者:明末科学家。
2.内容:全书共60卷,50多万字,分12类内容,基本囊括了古代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还介绍了的水利方法,是一部集古代农业之大成,并吸收了西方科技知识的农学专著。
3.影响:《农政全书》是一部重要的百科全书,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巩固训练
1.众所周知,中医学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明朝李时珍所著的一部医书,被称为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书中收集了药物1892种,药方H096个。这部医书是指()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D.《千金方》
2,2016年9月30日,黄冈市委、市政府召开第十三届湖北武汉台湾周暨第七届海峡两岸李时珍医药文化与产业合作发展论坛活动筹备会议。由此可见李时珍及《本草纲目》的影响是()
A.李时珍被称为“药王”B.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C.为世界医药学做出了重大贡献D.被译为多国文字出版发行
3.想了解中国17世纪的手丁业发展的情况,你首选的资料是()
A.《天丁开物》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D.《唐本草》
4.下列关于《天丁开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其作者是明朝末年杰出科学家徐光启
B.全面反映了当时农业和手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
C.被外国人称为世纪的百科全书”
D.这部书17世纪已经流传到世界各国
5.《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汉族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作者是()
A.贾思勰B.郦道元C.徐光启D.宋应星
6.某历史兴趣小组要探究明代手工丁场的生产状况,下列著作中他们应查阅的是()
7.右图是一部古代著作中的插图,你能通过这两幅插图判断该书着重记述的手工业是
①纺织②造纸③烧瓷④采矿⑤冶炼
⑥红薯的特性及其种植
A.①②③B.②③④⑥
C.①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

8.识图题。
几千年来,中医药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当我们看到医生给病人做手术前进行麻醉准备,就会联想起一位东汉名医,这位东汉名医是谁?他的医学创举有哪些?

(2)图一张仲景“博采众方”写成的中医治疗学专著是什么?为什么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3)图二《本草纲目》在中医学上的历史地位怎样?在今天,我们如何把传统中医发扬光大?

参考答案
1.C2.C3.A4.B5.C6.A7.D
8.(1)华佗;麻沸散;五禽戏
(2)《伤寒杂病论》。因为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3)《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使我国的医药学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第二问为开放性问题。例答:把传统中医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注意保护中医药遗产;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举办义诊和中医药成就展等。(答出任意一点或者其他言之有理均可)

七年级历史下第14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川教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第14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川教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14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导学提纲
一、郑和下两洋
1.目的:扩大明朝的海外政治影响,宣扬。
2.概况:明成祖命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最远到达和非洲东海岸。
3.出使次数:1405年,郑和从出发,完成第一次出使西洋任务;到1433年,郑和共次率船队下西洋。
4.影响:扩大了中国与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他的远航比著名的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世界杰出的。
二、戚继光抗倭
1.背景14一16世纪,在我国及朝鲜沿海劫掠的海盗,历史上称之为“”。明中期朝廷、边防松弛,再加上推行政策,倭寇与中国巨商、海盗相勾结,造成严重倭患。
3.浙东抗倭:1561年,戚继光率戚家军在九战九捷,基本扫除浙江的倭寇。
4.平定倭患:浙江倭患平息后,戚继光率军前往、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
5.影响: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民族英雄的抗倭业绩彪炳千秋。
三、葡萄牙占据澳门和荷兰侵占台湾
1.葡萄牙占澳门:1553年,人找借口进入澳门,之后不断扩张势力,最后明政府默许了葡萄牙长期占据澳门。
2,荷兰侵占台湾:1623年,占领台湾南部,修筑城池,1642年,荷兰人驱逐了西班牙人,控制了整个台湾。
巩固练习
1.适合作为下图名称的是()
A.丝绸之路示意图B.佛教传播示意图
C.唐朝对外交通线路图D.郑和下西洋线路图
2.著名演员唐国强在电视剧《郑和下西洋》中扮演了当时的皇帝,他所扮演的角色是()
A.朱元璋B.朱棣C.朱由校D.朱由检
3.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
A.美洲B.印度洋沿岸
C.大西洋沿岸D.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下列关于这一壮举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时间从1405年至1433年②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③加强了明朝与亚欧国家的往来④最受当地人喜爱的是丝绸和瓷器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5.明朝时,被中国沿海居民称为“倭寇”的是()
①日本武士②不法商人③军人④日本海盗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6.元末明初,由日本的武士、浪人及奸商组成的“倭寇”群体,经常到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进行武装抢劫、走私,时称“倭患”。在平息倭患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A.岳飞B.文天祥C.戚继光D.郑成功
7.戚继光先后在下列哪些地区抗倭()
①山东②浙江③福建④广东
A.①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②③④
8.在明朝,中国的澳门和台湾受到了来自西方的侵略,最终侵占这两个地方的国家分别是()
A.英国、西班牙B.葡萄牙、西班牙
C.葡萄牙、荷兰D.葡萄牙、英国
9.在学习郑和下西洋时,老师要求学生用两句话评论郑和及其远洋活动,同学们积极发言。下面是当时的发言记录:a——和平使者,扬威异域;b——探寻新路,寻找黄金;c——友好往来,促进交流;d——殖民先驱,海盗鼻祖。其中正确的是()
A.abB.bcC.cdD.ac
10.“以和为贵,友好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交往,下列人物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有()
①文成公主②玄奘③鉴真④郑和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
11.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材料二:1405年,郑和率领官兵、水手、工匠、翻译等27000多人,从刘家港出发,开始了第一次远航。……郑和船队带去大量的中国瓷器、铜器、金银和各种精美的丝织品,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如胡椒、象牙、宝石、香料和长頭鹿、狮子、鸵鸟等珍贵动物。郑和下西洋期间,西洋各国纷纷遣使来中国,]423年,仅南京一次就接待国使臣1200多人。……郑和下西洋后,我国有更多的人去南洋做工和经商,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对开发南洋做出了贡献。
(1)写出材料一中鉴真东渡的目的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鉴真是如何“传道艺”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3)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怎样的外交传统?请另举一例加以说明。

12.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郑和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綢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伟大的和平使者》
(1)写出材料一中人物所做的历史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3)指出材料中体现的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形式。说说我国以哪种交往形式为主,为什么?

13.材料解析题。
明朝时期,国力强盛,是亚洲最强大的帝国,这一时期,发生了很多让我们引以为豪的事情,现在我们来一起探究、感悟这一辉煌的历史时期。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
(1)由材料一中的邮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郑和七下西洋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壮举,你认为郑和能够完成这样的壮举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材料二: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
(2)材料二描述的是什么现象?当时政府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结果如何?

材料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3)材料三是谁的诗句?诗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高尚品德?

(4)经过对“远航”“抗倭”的学习探究,你从中得到最深的感悟是什么?

参考答案:
1.D2.B3.D4.A5.B6.C7.D8.C9.D10.C
11.(1)日本。传授佛法;把唐朝的建筑技术、医药知识、绘画艺术等传给日本。
(2)时间早、规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促进了南洋的开发。
(3)以和为贵,友好往来(或和平外交)。如玄奘西行等。
12.(1)基本平息东南沿海倭患。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者。
(2)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宣扬国威。
(3)战争与和平两种形式。和平。一方面我国历史上即使是对外战争也是被迫的;另一方面,我国属于农耕文明,绝大多数情况下关注的是内部问题,很少将目光投放外部;其三,我国人民有着和平外交的传统,整个中华五千年历史很少有关于对外侵略的记载。
13.(1)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同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2)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明政府派戚继光抗倭。基本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3)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勇于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崇高品质等。
(4)强大的国力是—个国家和民族傲立世界的关键。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