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分析综合

高中文言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1-01-18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分析综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分析综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十五节.文言文分析综合
【知识梳理】
我们学生在文言文复习过程中,往往忽略文言文考试要求中的分析综合部分,将复习的重点放在虚词用法、实词含义、句式活用、句子翻译上面,其实在考试中还有一部分考试的内容占分数的三分之一,那就是分析综合。我们阅读文言文,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积累一些词语句子,更重要的是了解作者传达给我们的内容,这包括文章谈的是什么人物,围绕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这些事情当中我们又能看出人物的品质、事件的意义、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态度等等,而这些内容也正是文言阅读考查的重点难点。考纲中分析综合的具体内容包括: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下面我们解析一下这三部分: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所谓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指的是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这实质上仍然是在考查我们对文意的理解。筛选文中信息试题,在题干中都规定了筛选信息所围绕的中心。这中心往往是阅读材料内容的中心,或人物的主要品性、行为、观点,或者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态度。在筛选信息的时候,要重视全方位的把握,不可遗漏了重要信息而造成要点不全,以人物传记这类文章为例,我们要特别重视五种语句:第一种是交代人物之间关系的句子,要搞清楚这个人的职务,与文中的其他人是什么关系;第二种是描述文中主人公行为的句子,弄明白他做了什么事情,说了什么话,结果怎样;第三种是总结性的语言,作者的感情倾向往往在议论中体现;第四种就是指代性词语,无论是代人,还是代物、代事,都要弄明白;第五种是文中的标题、出处和文末的注释。
如果这类分析综合,它是以选择题出现的,那么你就应该明白四个选项的范围,即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的分析、归纳或者是对文章所叙复杂事实的概述和分析。这四个选项的排列顺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大致是一致的,一般是选择错误的一项,显然其他三项是正确的,所以我们也要利用这点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解题可以分成四步完成:
第一步、参透题干
指吃透题干中的概括性论断的含义,它能给你一个筛选相关信息的标准。
第二步、分析信息
逐句分析所给语句,这些语句虽然大都很短,但是均有各自的概括性论断,把它们与题干中的论断做是非比较,以便做出判断,当然这一步须既有理解文言语句字面意思的能力,又要有概括语句深层意义的能力,这一步做好了,就为后面的选择扫清了障碍。
第三步、对照确认
根据所给的答案,逐一与原文对照,词、句、意都要落实,并加以确认。
第四步、确定答案
尽管解题思路因人而异,但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必须要在理解每个句子的基础上,要立足全文,居高临下来辨析和断定句子所陈述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选取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归纳内容要点是就文章各部分的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属于化整为零的分析和提炼的过程。概括中心思想是把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内容主旨化,并加以阐发或概括,属于化零为整综合和整理的过程。二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一个是需要整体把握文章中心思想为宏观指导,一个是必须以把握文章的各个基本内容为基础。
考试一般都着眼于对整个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思想的概括。这就要求学生理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次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这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内容做较深层次的剖析。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某种本质、某种观点等等。
解答本测试点考题,思路与方法有如下几点:
1、总揽文意,整体把握。
阅读时,要从宏观上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品德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主人公有个总的印象。把握了作者对人物的基本态度后,就能比较明确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了。
2、抓住题干,准确把握题目信息。
在阅读题干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粗心大意。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一个不漏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明确题目要求,是选对还是选错,是考查局部还是考查全文。
3、借助注释提示,找到解题突破口。
切记,文后的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它往往是为我们理解文意提供帮助的。
4、辨析差异,排除干扰。
解题时,如果我们能了解选项设置模式,仔细扣除干扰,就会提高正确率。高考文言文阅读在这一考点的题型,往往有故意夸大事实、偷换概念、以假乱真等干扰项,这需要我们细心分辨。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考查的最高层次,是前面所提训练的综合体现。在一般的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并没有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的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从近几年的考试实践来看,主要有两种考查方式:
一是隐性考查,即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融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或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考查中,这种情形较为多见;
二是直接考查,即专门设题或设项要求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种情形以前相当少见,但到去年今年的考试,就明确地进行了直接考查,未来几年,这项考查会有加强的趋势,这正是语文注重人文性和阅读注重整体把握的必然要求。
解答本测试点考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通读全文,分析人物言行。
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来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
2、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
3、综合概括,提炼观点。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特别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发掘相关语句的隐含信息。有时作者的观点散布在各处,应进行适当的综合概括,以便全面准确地对作者观点作出评价。
4、树立历史的观点。
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思考,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苛求作者,也不能任意有拔高的评价,不能把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强加给古人。
还要特别注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者之间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前者是要求将文章中事件本身或道理本身的有关内容分析概括出来,这属于客观的东西,考查着眼于归纳、概括能力;后者是要求在分析归纳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属于侧重作者主观的东西,考查着眼于分析、概括能力上。但在实际考查时,这二者有时很难截然分开,因为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要建立在对文章内容要点、主旨的分析上。因此,将前面复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是完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坚实基础,也可以是顺利完成整篇文言阅读的必要步骤。
【考题例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的试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椽,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胃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
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
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儿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
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
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推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导析】答案示例:C、C这是2001年高考人国卷的第15、16两题。这则阅读材料共叙三件事:一是叙田单临危受命抗击燕军;二是叙田单用反间计分化燕军;三是叙田单用火牛阵大败燕军,尽收失地。前一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案是C。所列这六句话,②③④三句显然是表现田单善于用诈的手段的。句⑤表现田单的战术巧妙,其中也包含诈的因素。①⑥两句是说燕王、燕军如何,不在于表现田单用兵的手段。从本题可知,所谓筛选信息,其本质仍然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
后一题综合考查理解文意、分析文章的能力,答案为C。C项之不正确,在于分号后的分析不当。假装投降的意思不能说没有,而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之说则毫无根据。文中说,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意思是说,田单从民众那里得到千镒金,让即墨的富豪送给燕国的将领,因此,燕军益懈。从本题看,所谓分析,其本质仍然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只是前后两题考查的角度不同而已。
【能力训练一】
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门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交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虽小,可以喻大也。
(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用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始为隋将来护儿帐内,母丧,护儿遣使衤遂吊之。俄从通守张须陀击贼卢明月不邳,贼众十余万,须陀所统十之一,坚壁未敢进。粮尽,欲引去。须陀曰:贼见兵却,须悉众追我,得锐士袭其营,且有利,谁为吾行者?众莫对。惟叔宝与罗士信奋行。乃分劲兵千人伏莽间,须陀委营循,明月悉兵追蹑。叔宝等驰叩贼营,门闭不得入,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余屯。明月奔还,须陀回击,大破之。须陀死。率残兵附裴仁基。仁基降密,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密宇文化及战黎阳,中矢堕马,滨死,追兵至,独叔宝捍卫得免。后归王世充,署龙骧大将军。与程咬金计曰:世充多诈,数下下咒誓,乃巫妪,非拨乱主也!因约俱西走,策其马谢世充曰:自顾不能奉事,请从此辞。贼不敢逼,于是来降。高祖俾事秦王府,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多,帝赐以黄金羡慕,劳曰: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寻授秦王右三统军,走宋金刚于介休,拜上柱国。进封翼国公: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以是颇自负。后稍多疾,尝曰:吾少长戎马间,历十百余战,数重创,出血且数斛,安得不病乎?卒,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
(《新唐书秦琼传》)
(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秦琼英勇善虎的一组是
①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②独叔宝捍卫得免
③策其马谢世充④贼不敢逼,于是来降
⑤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⑥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
A.①②④B.①③⑤C.③④⑤D.②⑤⑥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琼勇武过人,战功赫赫,他所侍奉的主子如来护儿、李密、唐高祖、秦王均对他看重有加。但王世充却不重用他,他才改投在唐高祖的门下。
B.秦琼是一个义士,当他认识到王世充并不是治平乱世的明主要去投靠唐高祖时,他还冒着危险去向王世充辞行。
C.秦琼英勇善战,每逢敌军有骁将精兵耀武扬威时,秦王总是派他去攻取。他每虞必胜,因此很是自负。
D.秦琼一生戎马倥偬,历经两百余战,累官进爵,多受封赏。去世后陪葬在皇帝的陵墓旁。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周新,南海人。……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成祖即位,改监察御史。敢言,多所弹劾。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京师中至以其名怖小儿,辄皆奔匿。巡按福建,奏请都司、卫、所,不得凌府、州、县,府、卫官相见均礼,武人为之蕺。改按北京,时令吏民罪徒流者耕北京闲田,监禁详拟,往复待报,多瘐死。新请从北京行部或巡按详允就遣,以免淹滞。从之。且命畿内罪人应决者许收赎。帝知新,所奏无不允。还朝,即擢云南按察使,未赴,改浙江。冤民系之,闻新至,喜曰:我得生矣!至,果雪之。
初,新入境,群蚋迎马头,迹得死人榛中,身系小木印。新验印,知死者故布商;密令广市布,视印文俣者捕鞫之,尽获诸盗。一日,视事,旋风吹叶坠案前,叶异他树,询左右,独一僧寺有之。寺去城远,新意僧杀人;发树,果曲子妇人尸。鞫实,磔僧。一商暮归,恐遇劫,藏金丛祠石下,归以语其妻。旦往求不得,诉于新,新召商妻讯之,果商妻有所私。商骤归,所私尚匿妻所,闻商语,夜取之。妻与所私皆论死。其他发奸伏,皆此类也。
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节选自《明史o周新传》、题目为编者所加
(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周新善决狱的一组是
①贵戚震惧②新召商妻讯之
③府、卫官相见均礼,武人为之蕺④新意僧杀人……鞫实,磔僧
⑤视印文合者捕鞫之
A.①②③B.①③⑤C.③④⑤D.②④⑤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周新判案,符合科学推理的有布商案和寺僧杀妇人案,而商人失金案、商人失金案、劾罢县令等并非科学。
B.本文对周新弹劾不法权贵,安置犯人,善于决狱,惩治贪官诸方面作了或略或详叙述。
C.本文对周新审案做了较详的描述,这与文章开头以善决狱称的论断相呼应。
D.本文在记叙周新判案明察真情的同时,也显示出他有些酷吏色彩,如妻与所私皆论死。
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题。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诮呵绾,绾日以谨力。
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绾曰: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卫绾醇谨敦厚的一组是
①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②有功,常让他将③将河间兵击楚,有功
④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⑤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
⑥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③④⑥
(1)以下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卫绾历任文、景、武三朝,为人醇厚谨慎。文帝时,太子孝景召请文帝左右近臣饮,卫绾借口生病推辞。
B.景帝即位后,一年多时间对卫绾不闻不问,卫绾却一天比一天谨慎。景帝曾想赐给
卫绾一把剑,被卫绾回绝,卫绾不与人争功。景帝认为他廉洁忠诚,后因平叛有功
而得以提升,后来因为军功而被封为建陵侯。
C.卫绾曾做太子太傅,后来代替桃侯舍做了丞相,他在朝廷上奏事,但举职分内例行
的事上奏,不别有所议论,自从他开始做官司以至于位居丞相,终究无所建树。亦
无过错。
D.武帝即位后,丞相卫绾在景帝卧病时曾滥杀无辜而被免去了官职。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2008江苏卷)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废,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1).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
①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③军士激怒,人倍其气④敢轻冒进兵者斩
⑤汉乘利进逼成都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A.①③⑥B.①②⑥C.③④⑤D.②④⑤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能力训练二综合】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攻之先。竞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道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日: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闲乞还者数个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杜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数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固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戎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失:过错。B.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募: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祠:祭祀。D.帝菩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挠:阻碍。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
①禁人丧葬不得侈长②诣闻乞还者数千人③百姓耆老为祷请④其为民爱若此⑤使中黄门慰问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宋均早年任郎官时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任上蔡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激之事,体现了宽厚的风格。
B.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所以为害,在于未能善待它们,应屏除贪欲,撤除槛阱;对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张不应当因此肆扰百姓。
C.宋均在尚书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治绩,固而深受皇帝赏识。他因病请求辞职时,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同时仍想委以重任。
D.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译文:
(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译文: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重荣拔剑授其父,使自杀之,其父泣曰:不忍也!其母从傍诟骂,夺其剑而逐之,问之,乃继母也,重荣叱其母出。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以谓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数以此非诮高祖。契丹使者往来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之礼,或执杀之。是时,吐浑白氏役属契丹,苦其暴虐,重荣诱之入塞。契丹数遣使责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对使者鞠躬俯首,受责愈谨,多为好辞以自解,而姑息重荣不能诘。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过镇,重荣侵辱之,拽剌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高祖患之,为之幸邺,报重荣曰:前世与虏和亲,皆所以为天下计,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重荣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
注:藩镇:指总领一万的军府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讼:控告B、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暴:突然
C、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谨:严格D、姑息重荣不能诘。诘:追问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安重容怀异志和非诮高祖的一组是:
A、天子宁有种邪B、兵强骊壮者为之尔重荣箕踞慢骂屈中国以尊夷狄
C、重荣诱之入塞D、重荣怒,执拽剌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A、安重荣虽为武官,但也通晓文吏事务。在处理一起家庭纠纷时,生父不忍杀其子,继母则提剑杀逐,重荣不满继母的行径,厉声将她斥退。
B、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甚至抓捕杀死他们,高祖屈已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
C、契丹一直伺机图谋晋朝,本应引起晋朝君臣高度警惕,高祖却表示前朝与虏和亲和做法都是为国家考虑现今重荣对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
D、安重荣肖兵起事,借口朝见,聚集数万饥民前往邺地。高祖派遣部队阻击,在双方交战中重荣被俘遇害,高祖令人漆其首级后将它送给契丹。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
译文:

②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
译文: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鑱①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
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③,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未,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氏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元之而不靡。
今使患教知,使不肖临③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失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豁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
注释:①镵(chán):刺、刻。②熙:光明、兴盛。③临:统管、治理。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弗能正也正:正确B.死不还踵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上唱而民和唱:倡导....D.察其党与察:仔细看....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被创流血,至难也碧水东流至此回B.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若风之摇草木
C.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群贤毕至,少长咸集D.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
(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非崇善废丑,(则)不向礼义B.无法不可以为治也,(故)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C.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此)教之所成也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
(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
①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②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④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⑥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A.①③⑤B.①②⑤C.②④⑥D.③④⑥
(5).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
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
D.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6).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5分)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曰瑀少号矢得良弓矢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辩之未精也。反以号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正夔[注]一足,信乎信:相信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进:进用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节:关键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汲:打水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闻而审,则为福矣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C.有闻而传之者曰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②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③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④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⑤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⑥缘物之情及人之情,此圣人之所以慎也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
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译文:

②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译文:

③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译文:
【能力训练三综合】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唐)柳宗元
得杨八①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③,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④,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⑤,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⑥言而痛之。
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⑦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⑧;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慄。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⑨。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焉?
【注释】①[杨八]名敬之,在杨族中排行第八。柳宗元的亲戚,王参元的好朋友。②[滫瀡(xiūsuǐ)]这里指淀粉一类烹调用的东西。滫,淘米水。瀡,古时把使菜肴柔滑的作料叫滑,齐国人称之为瀡。③[倚伏]出自《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为祸是福依托之所,福又是祸隐藏之所,祸福可以互相转化。④[小学]旧时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⑤[奋其舌]这里指对皇帝劝谏、上疏等。奋,鼓动。⑥[孟几道]孟简,字几道,擅长写诗,尚节好义,是柳宗元的好朋友。⑦[祝融、回禄]都是传说中的火神名。⑧[喙]鸟兽的嘴。这里借指人的嘴。⑨[许不吊灾,君子恶之]据《左传》记载,鲁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0年),宋、卫、陈、郑四国发生火灾,许国没有去慰问,当时的有识之士据此推测许国将要灭亡。许,春秋时国名,在今河南许昌一带。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炀:焚烧
B.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口衔:藏在心里
C.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黔:黑色
D.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吊:慰问?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
B.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故将吊而更以贺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项,全都表明作者祝贺王参元家遭到火灾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
②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
③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
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
⑤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
⑥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慄。
A.①④⑥B.①②③C.②④⑤D.③⑤⑥?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译文:

(2)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口。
译文:

(3)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译文: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陶朱公长子吝金害弟(汉)司马迁
朱公①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于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告其少子往视之。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且遣其少子。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②,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奈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
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故金至,谓其妇曰:此朱公之金。有如病不宿诫,后复归,勿动。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
庄生间时入见楚王,言某星宿③某,此则害于楚。楚王素信庄生,曰:今为奈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将行之。王乃使使者封三钱④之府。楚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庄生惊曰:若不去邪?长男曰:固未也。初为事弟,弟今议自赦,故辞生去。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庄生羞为儿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报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
至,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注释】①[朱公]陶朱公,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②[家督]长子,因长子有督理家事的缘故,故称家督。③[星宿]我国古代对星座的称谓,共分二十八宿。④[三钱]本指夏商周对钱币所分的三等:赤、白、黄。黄为上,白次之,赤为下。这里指钱库。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装黄金千溢溢:通镒,古代重量单位,合24市两
B.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赍:赠送;给予
C.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阎:里巷的门
D.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赦:减轻或免除对罪犯的刑罚?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
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B.①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
②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
C.①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D.①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项,全都表现陶朱公长子吝金害弟的一项是
①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
②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
③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④庄生羞为儿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
⑤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
⑥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
A.①④⑥B.②③⑥C.①②⑤D.③④⑤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译文:

(2)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
译文:

(3)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
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李洪之,本名文通,恒农人。会永昌王仁随世祖南征,得元后姊妹二人。洪之以宗人潜相饷遗,结为兄弟,遂便如亲。颇得元后在南兄弟名字,乃改名洪之。及仁坐事诛,元后入宫,得幸于高宗,生显祖。元后临崩,昭太后问其亲,因言洪之为兄。与相诀经日,具条列南方诸兄珍之等,手以付洪之。遂号为显祖亲舅。太安中,珍之等兄弟至都,与洪之相见,叙元后平生故事,计长幼为昆季。
后为怀州刺史,征拜内都大官。河西羌胡领部落反叛,显祖亲征,命洪之与侍中、东郡王陆定总统诸军。舆驾至并州,诏洪之为河西都将讨山胡。皆保险拒战。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诸将悉欲进攻,洪之乃开以大信,听其复业,胡人遂降。显祖嘉之,迁拜尚书外都大官。后为秦益二州刺史。至治,设禁奸之制,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轻重品格,各有条章。于是大飨州中豪杰长老,示之法制。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有犯禁者,辄捉送州。宣告斩决。其中枉见杀害者百数。赤葩渴郎羌深居山谷,虽相羁縻,王人罕到。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示以军行之势,乃兴军临其境。山人惊骇。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里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众羌喜悦,求编课调,所入十倍于常。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而刻害之声闻于朝野。
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时高祖始建禄制,法禁严峻,司察所闻,无不穷纠。遂锁洪之赴京。高祖临太华,庭集群官,有司奏洪之受赃狼藉,又以酷暴。高祖亲临数之,以其大臣,听在家自裁。及临自尽,沐浴换衣。防卒扶持,将出却入,遍绕家庭,如是再三,泣叹良久,乃卧而引药。(节选自《魏书李洪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覆:埋伏
B.虽相羁縻,王人罕到羁縻:笼络
C.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御:治理
D.司察所闻,无不穷纠纠:纠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手以付洪之B.①与洪之相见,
②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②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C.①所入十倍于常D.①乃卧而引药
②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人而徐趋,至而自谢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洪之酷暴的一组是
①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②有犯禁者,辄捉送州,宣告斩决
③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④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
⑤其中枉见杀害者百数⑥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
A.①②⑤B.③④⑥C.②③⑤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皇后本是永昌王拓跋仁的妃子,拓跋仁被诛杀后进宫做了文成帝的皇后,生下了显祖,其实李洪之并不是显祖的亲舅舅。
B.李洪之虽然为人酷暴,但他对赤葩渴郎羌却采用恩威并施的政策,各部的羌人很是高兴,纷纷要求编人户籍,缴纳租税。
C.李洪之平叛河西地区的羌胡部落,安抚赤葩渴郎羌部,为国出生入死,最后还是免不了被赐死,可见官场黑暗,伴君如伴虎。
D.李洪之临死时,沐浴换好衣服后,由看管他的士兵挟持着,围着家里的院子绕了好几圈,哭泣叹息了好久,才躺下服毒。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将悉欲进攻,洪之乃开以大信,听其复业,胡人遂降。
译文:
(2)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里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
译文:
(3)高祖亲临数之,以其大臣,听在家自裁。
译文:

相关阅读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文言文专项训练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文言文专项训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文言文专项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子产①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③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④,庐井有伍⑤。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⑥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⑦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文中加“”的都是人名。
②乡校:乡间公共场所。③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④封洫:田界。⑤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⑥舆人:众人。⑦褚:储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克救也克:能够
B.郑伯如晋如:到……去
C.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贿:贿赂
D.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眼鄙:边远的地方
(2)下列句中的“病”字,与文中“郑人病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B.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D.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3)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了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是()
①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②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
③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④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⑤人之爱人,求利之也⑥德,国家之基也
⑦不如吾闻而药之也⑧夫令名,德之舆也
A.⑧②B.⑥⑤C.①③D.⑦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经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高祖孝文皇帝,讳宏,显祖献文皇帝之长子,母曰李夫人。三年夏六月辛未,立为皇太子。五年秋八月丙午,即皇帝位于太华前殿。
(帝)虽于大臣持法不纵,然性宽慈。进食者曾以热羹伤帝手,又曾于食中得虫秽之物,并笑而恕之。宦者先有谮帝于太后,太后大怒,杖帝数十,帝默然而受,不自申明。太后崩后,亦不以介意。
听览政事,莫不从善如流。哀矜百姓,恒思所以济益。天地、五郊、宗庙二分之礼,常必躬亲,不以寒暑为倦。尚书奏案,多自寻省。百官大小,无不留心,务于周洽。每言: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常从容谓史官曰:“直书时事,无讳国恶。人君威福自己,史复不书,将何所惧?”南北征巡,有司奏请治道,帝曰:“粗修桥梁,通舆马便止,不须去草铲令平也。”凡所修造,不得已而为之,不为不急之事损民力也。巡幸淮南,如在内地,军事须伐民树者,必留绢以酬其直,民稻粟无所伤践。
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已后诏册,皆帝之文也。自余文章,百有余篇。受奇好士,情如饥渴。待纳朝贤,随才轻重,常寄以布素之意。悠然玄览,不以世务婴心。又少而善射,有膂力。年十余岁,能以指弹碎羊骨尃骨。及射禽兽,莫不随所志毙之。至年十五,便不复杀生,射猎之事悉止。性俭素,常服澣濯之衣,鞍勒铁木而已。帝之雅志,皆此类也。
(节选自《魏书帝纪第七》,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虽于大臣持法不纵纵:放纵B.哀矜百姓矜:同情,怜悯
C.史传百家,无不该涉该:应该D.不以世务婴心婴:围绕,缠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又曾于食中得虫秽之物/患于不均B.将何所惧/凡所修造
C.不得已而为之/任兴而作D.探其精奥/及其成也
(3)以上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孝文帝开明的一组是()
①即皇帝位于太华前殿②听览政事,莫不从善如流
③直书时事,无讳国恶④才藻富赡,好为文章
⑤爱奇好士,情如饥渴⑥常服澣濯之衣
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孝文帝性格宽厚仁慈,宽恕了烫伤他的手的侍者,在膳食中发现不洁之物也一笑了之,对在太后面前诬陷他的宦官也不予追究。
B.孝文帝励精图治,勤于政治,对于祭祀一类的大事经常亲自到场;对于提交上来的公文事务,他多是亲自处理。
C.像历史上其他开明的封建帝王一样,孝文帝注意节俭,关心民生。他出巡时,尽量不去打扰当地的百姓,避免车驾损害庄稼。
D.孝文帝平常喜欢读书,手不释卷,可谓学富五车;并且他擅长写各种文章,平时朝廷的各种诏书均是他亲笔写成。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尉迟敬德,名恭,朔州善阳人。隋大业末,刘武周乱,以为偏将。与宋金刚袭破(唐)永安王孝基,热独孤怀恩等。武德二年,秦王战柏壁,金刚败奔突厥,敬德合余众守介休。王遣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及谕之,乃与寻相举地降,从击王世充。
会寻相叛,诸将疑敬德且乱,囚之。屈突通等曰:“敬德慓敢,今执之,猜贰已结,不即杀,后悔无及也。”王曰:“不然,敬德必叛,宁肯后寻相者邪?”释之,引见卧内,曰:“丈夫以气相许,小嫌不足置胸中,我终不以谗害良士。”因赐之金,曰:“必欲去,以为汝资。”是日猎榆窠,会世充自将兵数万来战。单雄信者,贼骁将也,骑直趋王,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乃冀王出,率兵还战,大败之。王顾曰:“比众人意公必叛,我独保无它,何相报速邪?”
窦建德营板渚,王命李責力等为伏,亲挟弓,令敬德执槊,略其垒,大呼致师。建德兵出,乃稍引却,杀数十人,众益进。伏发,大破之。时世充兄子琬使于建德,乘隋帝厩马,铠甲华整,出入军中以夸众。王望见,问:“谁可取者?”敬德请与高甑生、梁建方三骑驰往,禽琬,引其马以归,贼不敢动。
隐太子尝以书招之,赠金皿一车。辞曰:“秦王实生之,方以身徇恩。今于殿下无功,其敢当赐?若私许,则怀二心,徇利弃忠,殿下亦焉用之哉?”太子怒而止。敬德以闻,王曰:“公之心如山岳然,虽积金至斗,岂能移之?然恐非自安计。”巢王果遣壮士刺之。敬德开门安卧,贼至,不敢入。因谮于高祖,将杀之。王固争,得免。
(玄武门之变后)王为皇太子。时坐隐、巢者百余家,将尽没入之。敬德曰:“为恶者二人,今已诛,若又穷支党,非取安之道。”由是普原。
尝侍宴庆善宫,有班其上者,敬德曰:“尔何功,坐我上?”任城王道宗解喻之,敬德勃然,击道宗目几眇。太宗不怿,罢,召让曰:“腾观汉史,尝怪高祖时功臣少全者。今视聊所为,乃知韩、彭夷戮,非高祖过。国之大事,惟赏与罚,横恩不可数得,勉自脩饬,悔可及乎!”敬德顿首谢。
显庆三年卒,年七十甲。谥曰“忠武”。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翼王出,率兵还战翼:掩护
B.亲挟弓,令敬德执槊,略其垒略:攻打
C.尝侍宴庆善宫,有班其上者班:排列
D.朕观汉史,尝怪高祖时功臣少全者怪:怪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会寻相叛,诸将疑敬德且乱我终不以谗害良士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敛资财以送其行
今于殿下无功,其敢当赐今视卿所为,乃知韩、彭夷戮,非高祖过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尉迟敬德“忠诚”或“勇武”的一组是()
①乃与寻相举地降,从击王世充②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乃翼王出,率兵还战
③禽琬,引其马以归,贼不敢动④今于殿下无功,其敢当赐
⑤敬德开门安卧,贼至,不敢入⑥敬德勃然,击道宗目几眇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⑤⑥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尉迟敬德作战勇猛,曾打败过唐军。归顺秦王后有人怀疑他谋反,将他抓了起来,要杀他。秦王不仅下令放了他,还送给他一些金银。
B.尉迟敬德将隐太子收买自己的事告诉了秦王,秦王断定对方不会就此罢休。果然后来又发生了尉迟敬德被人行刺和遭诬陷等事情。
C.尉迟敬德自恃功高,在一次侍宴时为了座次而大打出手,惹得唐太宗十分不满,事后对其进行了重重的责罚。
D.这篇文章通过救王驾、擒王琬、拒收买、闹御宴等情节,多角度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将尉迟敬德这一形象塑造得丰满鲜活。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书剑侠事
新城令崔懋,以康熙戊辰往济南。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①。腰剑,骑黑卫,极神骏,妇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驶。试问:“何人?”停骑漫应曰:“不知何许人。”“将往何处?”又漫应曰:“去处去。”顷刻东逝,疾若飞隼。崔云:“惜赴郡匆匆,未暇蹑其踪迹,疑剑侠也。”
从侄鹓因述莱阳王生言:顺治初,其县役某,解官银数千两赴济南,以木夹函之。晚将宿逆旅,主要辞焉。且言镇西北里许有尼庵,凡有行橐者,皆往投宿。因导之往。方入旅店时,门外有男子著红帩头,状貌甚狞。至尼庵,入门,有廨三间,东向;北为观音大士殿;殿侧有小门,扃焉。叩门久之,有老妪出应。告以故,妪云:“但宿西廨,无妨。”持朱封鐍山门②而入。是夜,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至三更,大风骤作,山门砉然而辟。方愕然相顾,倏闻呼门声甚厉,众急持械谋拒之。廨门已启,视之,即红帩头人也。徒手握束香掷地,众皆扑。比天晓,始苏,银已亡矣。急往市询逆旅主人。主人曰:“此人时游市上,无敢谁何者,唯投尼庵客,辄无恙,今当往诉耳。然尼异人,吾须自往求之。”
至则妪出问故。曰:“非为夜失官银事耶?”曰:“然。”入白。顷之,尼出,命妪挟蒲团跌坐③。逆旅主人跪白前事。尼笑曰:“此奴敢来作此狡狯,罪合死。吾当为一决!”顾妪入,牵一黑卫出,取剑背之,跨卫向南山径去。其行如飞,倏忽不见。
移时,尼徒步手人头驱卫返,驴背负木夹函数千金,殊无所苦。入门呼役曰:“来,视汝木夹函官封如故乎?”验之,良是。掷人头地上,曰:“视此贼不错杀却否?”众聚观,果红帩头人也。罗拜谢云。比东归,再往访之,庵已空无人矣。
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④,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选自清王士祯《池北偶谈》,有删改)
[注]①结束:装束,打扮。急装:为便于行动,衣服装束得很紧。②朱封:用红笔书写的封条。鐍(jué):锁钥,此处作动词用。山门:寺庙门。③蒲团:草垫子。趺(fū)坐:盘腿而坐。
④行缠:绑腿布,古代男女都用。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三十余可:可以B.停骑漫应曰漫:随意
C.比天晓,始苏比:等到D.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好:美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以康熙戊辰往济南吾须自往求之
明灯蚀、手弓刀以待曙比东归,再往访之
持朱封鐍山门而入非为夜失官银事耶?
山门砉然而辟吾当为一决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用来表现女主人公武功高强的一组是()
①但宿西廨,无妨②非为夜失官银事耶?③吾当为一决
④其行如飞,倏忽不见⑤殊无所苦⑥腰斩掷垣外
A.①②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尾两段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女主人公的外貌特征,塑造了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飘逸不群的剑侠形象。
B.县役护送官银去济南府,在尼姑庵投宿时被贼人发觉,进而被迷倒掳去官银,以此引出“尼”的侠举义行。
C.作者写剑侠,却不直接以“尼”为描写对象,而是通过旁人耳闻目睹来展开,从而使剑侠更富有传奇色彩。
D.文章首段倒叙起笔,设下疑问,中间两段借他人之口娓娓道来,尽显其侠义,尾段回应开头,解除悬疑。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专项训练(二)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催科①
[明]江盈科
为令之难,难于催乎。催科与抚字②,往往相妨,不能相济。阳城③以拙蒙赏,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
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④待食;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心计曰:“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是故号令不完,追呼继之矣;追呼不完,槌楚继之矣;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民于是有称贷耳;称贷不得,有卖新丝、粜新谷耳;丝尽谷竭,有鬻产耳;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如是而后赋可完,赋完而民之死者十七八矣!
呜呼,竭泽而渔,明年无鱼,可不痛哉!或有尤之者,则应曰:“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余求其比拟,类驼医然。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脚足丽⑤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呜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呜呼!世之为令,但管钱粮完,不管百姓死,何以异于此医也哉!夫医而至于死人,不如听其驼焉之为愈也;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虽然,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噫!居今之世,无论前代,即求如二祖时,比岁蠲⑥,比岁免,亦杳然有今古之隔矣。
(选自《雷涛阁集》卷十四)
[注]①催科:催办缴纳赋税。②抚字:安抚体恤。③阳城:人名,唐代清官。④枵(xiāo)腹:空腹。⑤足丽(xǐ):踩,踏。⑥蠲(juān):减少。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济:补益。
B.如是而后赋可完完:结束。
C.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延:请。
D.比岁蠲,比岁免比岁:连年。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阳城以拙蒙赏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待食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催科”危害的一组是()
①为令之难,难于催科②竭泽而渔,明年无鱼
③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④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
⑤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⑥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驼医”治死驼者的故事作比,指出官吏不择手段催缴赋税的危害,表达了作者对饱受催科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B.驼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驼医”告到了官府,“驼医”辩白说,自己的职业是治疗驼背,只负责使驼背变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C.负责催科的官吏,不顾百姓的死活,采用刑杖相加、牢狱关押等手段催缴赋税,是出于私心,欲求自保。
D.作者把当时的催科与前代、二祖时相比照,认为催科过于严厉而致百姓于死地,其主要责任在于朝廷,表达了对最高统治者的讽谏之意。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少孤,鞠于外家,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宗道益自奋厉读书。袖所著文谒戚纶,纶器重之。举进士,为濠州定远尉,再调海盐令。县东南旧有港,导海水至邑下,岁久湮塞,宗道发乡丁疏治之,人号“鲁公浦”。
天禧元年,始诏两省置谏官六员,考所言为殿最,首擢宗道与刘烨为右正言。谏章由阁门始得进而不赐对①,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宗道风闻,多所论列,帝意颇厌其数。后因对,自讼曰:“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帝抚谕良久,他日书殿壁曰“鲁直”,盖思念之也。
章献太后②临朝,问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后默然。时有请立刘氏七庙③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宗道不可,曰:“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帝、太后将同幸慈孝寺,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宗道曰:“夫死从子,妇人之道也。”太后遽命辇后乘舆。时执政多任子于馆阁读书,宗道曰:“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纫绔子弟得以恩泽处邪?”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折之。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再迁尚书礼部侍郎、祥源观使。疾剧,帝临问,赐白金三千两。既卒,皇太后临奠之,赠兵部尚书。
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之。”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帝诘之,宗道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尝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大用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①不赐对:不能跟皇帝当面谈意见。②章献太后:姓刘,是宋真宗的皇后。真宗去世后,仁宗即位时年幼,章献太后遂垂帘听政。后归政仁宗,卒谥“章献明肃”。③七庙:历代帝王为进行宗法统治,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七庙只有天子才能设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孤,鞠于外家孤:失去父母
B.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易:轻视,看不起
C.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
D.宗道屡于帝前折之折:指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后因对,自讼曰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C.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D.宗道曰:“第以实言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够表现鲁宗道为人刚正的品德的一组是()
①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宗道益自奋厉读书②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
③臣窃耻尸禄,请得罪去④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
⑤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折之⑥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A.②④⑥B.③④⑤C.③⑤⑥D.①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鲁宗道任海盐县令时,县东南原来有小河道,能够引海水到城下,但是年久堵塞,宗道派遣乡丁疏通治理好了这条河道,人们从此称这条河道为“鲁公浦”。
B.鲁宗道在朝廷上多次进谏从传闻得知的事情,皇上心里很讨厌他说得太多。鲁宗道为自己辩解不成无奈辞职,皇上在大殿上写上“鲁直”二字,来表示对宗道思念。
C.鲁宗道曾指责章献太后不应该在太庙中设立自己的牌位,又当众阻拦太后的车队,要求太后不能无视先皇礼制乘辇。对于这些指责,章献太后都能虚心接受并一一改正。
D.鲁宗道为人忠实,有次去酒馆饮酒时遇到皇上紧急传唤他,他如实告诉了皇上,皇上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重用了他。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动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
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甥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遂归晋侯。
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揖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之缺。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曰:“甚于妇人。”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长安遂出质。
范雎见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辩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雎知泽欲困已以说,谬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阂夭、周公之忠圣。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
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
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劘①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注]劘:mó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公执晋侯执:俘获B.延人为上客延:伸长,延长
C.恣君之所使恣:听凭D.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数:列举罪状加以责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臣为韩王送沛公
B.后盛气而揖之入吾从而师之
C.甚于妇人余威震于殊俗
D.雎知泽欲困己以说以相国守代
(3)下列各组句子中,是促成“为难而可喜者也”这一变化的一组是()
A.①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②以德为怨,秦不其然
B.①复方者老妇必唾其面②恣君之所使
C.①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②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
D.①茅焦请谏,王召镬将烹之②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写了《说难》,却死于因劝谏所招致的灾难。劝谏之难,自古以来就如此。
B.文章列举左师说赵太后这一典型事例,不仅向读者展现了左师高超的论辩才能,还有力地论证了劝谏之难的论点
C.蔡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导范雎,劝说范雎将相位让给自己,并最终说服了范雎。
D.茅焦最终说服秦始皇与母亲和好如初,通过这件事情我们也能看出劝谏之难,在茅焦之前,秦始皇已杀了二十七个去劝谏的人。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康熙戊寅,噶尔丹败亡,固始汗第十子达什巴图尔入朝,封和硕亲王。其子罗卜藏丹津袭爵,自以青海、西藏旧皆为领土,思恢复先业。会世宗御极,乃于雍正癸卯叛。世宗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以四川提督岳钟琪参赞军务,征之。
吴我某,少无赖,好勇,被仇诬作太湖盗,逃塞外,随蒙古健儿盗马久,性遂爱马。一日,见兵所乘,名马也,夜跳匿厩中,将牵其缰。未三鼓,岳起视,自饲马,某不能隐,被擒。岳上下视,问:“行刺乎,盗马乎?”曰:“盗。”问:“白日阑入乎,夜逾墙乎?”曰:“逾墙。”岳微瞠,若有所思。秣马讫,命随入室,赐以杯酒,随解衣卧。迟明,岳起,唤盗马人同往大将军府,岳先入,良久,闻军门传呼曰:“岳将军从者某,赏守备衔,效力辕下。”岳旋出,上马顾曰:“壮士努力,将相宁有种耶!”
及岳征西藏,某从行。天暮,岳立营门,谕曰:“此行非征西藏也,青海酋罗卜藏久稽天诛,昨其母与弟红台吉二酋密函乞降,机不可失。”收珠宝一囊,金二饼,顾某曰:“先遣汝召贼母来,贼所居穹庐,外有网城,结金铃于上,动辄人知,非善逾者不能入。贼营帐四,上有三红灯者,其母也,对面帐居罗卜藏,左右居丹津、红台吉二酋。珠宝与金将以为犒。此大事,汝好为之。”解腰下佩刀授之。
某受命出,天大雾,行三十余里,至贼网城。腾身入,帐烛荧然,母上座,二首侍侧,叱问“何人?”某曰:“年大将军以阿娘解事,识顺逆,故遣奴来问好,囊宝贝奉赠,金二饼馈两台吉。”二人闻之,喜谢。吴乃诈曰:“将军在十里外待阿娘,阿娘速往!”三人相顾犹豫,某解佩刀厉声曰:“去则去。不去,我复将军。”其母曰:“好蛮子,行矣。”上马,与二酋随十余骑,行不十里,岳来迎。须臾,前山火光起,夹道炮发,斩母与二酋回,入军营。次日,谍者来报,罗卜藏丹津已逃准噶尔部落,岳命竿三头徇,三十三家台吉皆震悚,乞降。
岳兵至哈达河,袭守地贼,追奔一昼夜,士马饥渴。塞外严冻,忽涌泉成溪,万马腾饮。遂追入崇山,歼贼二千。罗卜藏丹津穷窘无计,乃放平日所养野骡,使直奔岳军前。骡尾有焰上腾,诸军大惊骇,岳曰:“此火牛故法耳,可一不可再。”乃命士卒各持长予向前直奔,又以强弩百余尽力射之,骡怀痛,皆反奔,罗卜藏丹津阵大乱,遂歼焉。
(节选自《清稗类钞》)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秣马讫,命随入室讫:结束
B.岳旋出,上马顾曰旋:转身
C.青海酋罗卜藏久稽天诛天诛:朝廷的讨伐
D.年大将军以阿娘解事解事:通情达理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随蒙古健儿盗马久,性遂爱马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B.珠宝与金将以为犒不赂者以赂者丧
C.去则去。不去,我复将军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乃放平民养野骡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
(3)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岳钟琪“胆识谋略”的一组是()
①岳起视,自饲马,某不能隐,被擒②命随入室,赐以杯酒,随解衣卧
③解腰下佩刀授之④岳命竿三头徇
⑤岳兵至哈达河,袭守地贼⑥乃命士卒各持长予向前直奔,又以强弩百余尽力射之
A.①②③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④⑥
(4)下列是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达什巴图尔被清廷加为和硕亲王,其子罗卜藏丹津承袭爵位,却趁世宗刚刚登其之时,发动叛乱。
B.对盗马贼吴人某的任用,体现了岳钟琪的胸襟与远见;吴人某出色地完成任务,说明岳钟琪的用人之当。
C.征讨青海一役,岳钟琪巧妙利用三十三家台吉间的矛盾,杀一儆百,震慑敌顽,取得胜利。
D.“塞外严冻,忽涌泉成溪,万马腾饮”的描写,使岳钟琪平定青海叛乱的故事具有了传奇色彩。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外有网城,结金铃于上,动辄人知,非善逾者不能入。(4分)
②岳命竿三头徇,三十三家台吉皆震悚,乞降。(3分)
③骡怀痛,皆反奔,罗卜藏丹津阵大乱,遂歼焉。(3分)

专项训练(一)军阵一片大乱,于是就歼灭了他们。
1.B依据上下文,B选项中的“辞”是“推辞”之意。
2.CA项中两个“乃”都是副词。“才”的意思;B项中的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C项中的第一个“而”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以译为“却”,第二个“而”是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并且”;D项中的两个“所”都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
3.B①句是说曹锡宝拒绝被提拔;②句是表明和珅的奴仆刘全的仗势谋私;⑤句是说清仁宗对锡宝的赏赐。③句是正面说锡宝的敢谏;④句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肯定锡宝是“诤臣”;⑥句是侧面表明锡宝的谏诤。
4.C和珅是在指示刘全迅速销毁罪证后,面对皇上的询问时,才装模作样地“乞严察重惩”的,C项的说法颠倒了先生的顺序;另外,曹锡宝是自己亲自到刘全家查看的,并非是派人前去。
5.见译文
参考译文:
曹锡宝,字鸿书,上海人。乾隆初年,以举人身份考取功名,被授予内阁中书,担任军机处章京一职。资历深了以后,应当提拔为侍读,锡宝推辞没有就任。乾隆二十二年改任庶吉士。因为母亲的丧事回家,又生了溃烂之病,几年后才好转。乾隆三十一年,改任刑部主事。再次升官担任郎中。被授予山东一职。皇上到山东巡视,召见曹锡宝,让他到京城当做部属使用。因为大学士阿桂的奏举推荐,皇上让他进入四库全书馆贡献自己的力量。《四库全书》编成以后,朝廷以国子监司业一职来提拔任用他。
过了三年,皇上因为曹锡宝补任司业没有期限,特意授予他陕西道监察御史一职。当时协办大学士和珅掌握大权,他的奴仆刘全依仗权势谋求私利,衣服、车马、居室都超出了规格。曹锡宝打算论告弹劾,侍郎上海南汇人吴省钦与曹锡宝是同乡,听说了这件事,和珅此时正随着皇上在热河,吴省钦飞马把这件事告诉了和珅,和珅命令刘全拆掉超出规格的房屋,衣服、车马只要是超出规格的,都隐藏得没有踪迹。曹锡宝的奏章到了后上那里,皇上责问和珅。和珅回奏说自己平时对属下警戒约束很严格,但是或许自己随从护驾在外,奴仆无人管束,逐渐惹是生非,请求严格查办加重惩罚。皇上就命令留在京城处理事务的亲王大臣召见曹锡宝到刘全家去检察查看,没有发现证据,自己承认鲁莽轻率。皇上下诏命令曹锡宝到刘全家去检察查看,没有发到热河当面责问,曹锡宝上奏说刘全依仗权势谋 求私利,但是没有实际证据,自己只是为了帮助和珅杜渐防微,才有这次上奏。皇上又让军机大臣、大学士梁国治等人审察询问,曹锡宝又承认“杜渐防微”的话不恰当,请求给自己治罪。交给相关部门议罪,应当降官贬职。皇帝亲手写了诏书,大意说:“朕平时任用人才,处理政事,从来没有事先猜疑别人心存欺诈怀疑别人不诚信的想法。如果委任群臣百官却不能示人以诚,公正无私,而猜疑防范,根据一时没有根据的谈论,仓促地给别人罪名,使得全天下人重叠着脚站立,斜着眼睛看人,十分恐惧,绝对没有这样为政的。曹锡宝没有查清实际情况,拿书生拘泥于腐的见解,假托是合于正道的话来向君王进言。姑且宽恕他的罪行,改为革职留任。”乾隆五十七年,曹锡宝去世。
清仁宗亲理朝政,诛杀了和珅,一并抄没了刘全的家产,才回想起曹锡宝的直言进谏,下诏说:“先前的御史曹锡宝,曾经弹劾和珅的奴仆刘全依仗权势谋求私利,家财丰厚。那时和珅被治罪后,一并抄没了刘全的家产,发现财产达到二十多万。这样看来曹锡宝所弹劾的没有虚假,应该加以优待奖赏,以表彰他的敢于直言。追授曹锡宝为副都御史,他的儿子曹江也照此封官职。”曹锡宝,是一个读书人的侄子,经历两代就位居台省,以敢于直言进谏而闻名。家里有个饔,用来焚毁谏书的草稿,曹江曾经请擅长写文章的人(关于这件事)写了诗歌,传诵一时。
四、
1.B乖:违背。
2.B都是“你们”的意思。A.连词,相当于“同”“和”;语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反诘。C.副词,表时间的紧相衔接,“就”;副词,表示事出意外,“竟”。D.连词,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
3.C①②④不能直接表现范式对张劭的真挚友谊。
4.C“埋怨范式忘了自己,不来奔丧”错,文中说“子未我戽,岂能相及”。
5.见译文
参考译文:
范式字巨卿,山阳郡金乡人。年轻时在太学读书,是儒生,和汝南郡张劭是朋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请假回家乡,(分别时,)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该回来的时候,我将前往贵府拜见你的母亲大人,并来看你的孩子。”两人于是互相约好日期。后来约好的日期将要到了,张劭把约定的这件事详细告诉了母亲,请求母亲准备酒食等待范式的到来。张劭的母亲说:“分别两年了,相约的人远在千里,你怎么会如此肯定地相信呢?”张劭回答说:“范式是讲信用的人,肯定不会违背约定的。”张劭的母亲说:“如果真是那样,当然得替你们准备酒食。”约定的日子到了,范式果然前来赴约,登堂拜见张劭母亲后,接着开怀畅饮,兴尽才离开。
范式在郡上任功曹。后来张劭病重卧床,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征早晚都去探望他。张劭临终时叹息道:“可惜见不到我生死之交的老朋友了!”殷子征说:“我和君章倾心与你结交,这不算死友,还想找谁呢?”元伯说:“你们两位,只是我的生友。山阳郡的范式,则是我的死友。”不久就死了。范式(有一天)忽然梦见张劭手里拿着帽子,趿着鞋子喊他:“巨卿,我在某一天死,会在某时埋葬,永远命归黄泉。我知道你没有忘记我,但怎么能赶得上我的葬礼?”范式猛然醒来,(想起梦境,)不由得悲叹流泪。(第二天)便得晚上做的梦全部告诉太守,请求前去奔丧。太守虽然心里不相信(会有这种怪事),但又很难违背他的意愿,就答应了他。范式便穿上了朋友死后应穿的孝服,算着埋葬他的那一天,骑马往张劭家疾驰而去。范式还没有赶到,灵柩已经起动运往墓地。到达墓穴后,要下棺埋葬,但灵柩却不肯下穴。张劭的母亲抚着棺木说:“元伯,难道你还有什么愿望吗?”于是将灵柩停了一段时间,这时只见一人乘素车白马,哭着赶来。张劭的母亲看见了说:“这一定是范巨卿来了。”范式到后,拍打着灵柩说:“元伯你走吧!你我生死异路,从此永别。”送丧的有千人,都因此而流泪。接着范式拉着葬绳送棺木入穴,灵柩才肯前进。范式于是留在墓地,住在坟墓的旁边,给张劭修造坟墓,然后才离开。
第二课时
一、
1.B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根据文中语境,“受”在此处是“接受”的意思。
2.D解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题难度较大,可用排除法和比较法。选项①是章君先世的作为,首先排除;选项④直接表述了章君办学的义举,因此排除A、B两项。然后再从②⑥与③⑤中作出选择。②是章君的原话,说的是田产和办学的关系,不是“义举”,故排除,因此答案选D项。
3.C解析:此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是对文章第三段第二句话的翻译,其中“来者”是指“后人”,而不是指“来义塾读书的人”。
参考译文:
龙渊即是龙泉,为避唐高祖李渊的讳改成了现在的名字。相传那地方是铸剑师欧冶子铸剑的地方,至今还有河流名叫剑溪。那里山谷幽深,地势险峻,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乡间子弟们无处求学,章君的先人曾把这当做自己的耻辱,计划创办桂山、仙岩这两个书院,因为没有固定的产业,没多久(这两个书院)都废弃了。章君很忧虑,与他的儿子们商量说:“没有田产,因此就没有书塾。那怎么可以呢?”于是节省下日常的费用,用节余焉的钱买下了一百五十亩田产。他妻子娘家的陈京兄弟听说后,把自己曾祖父适斋先生留下的二百三十一亩多的田产拿来资助(他办学)。章君说:“我的事业可以成功了!”于是选择官山北面的地方,创办燕居来获奉先圣,并且让先师来跟他们配享,春秋两季都举行舍菜的礼节。后面空旷的地方建立一个正义堂,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击鼓,将众多读书人召集起来,用五伦的道理来告诫他们。书院前面建有一座大门,张榜“龙渊义塾”。还在大路上铺上砖块,通向东西两方。那里种满灌木美竹,前前后后绿荫蔽日,郁郁葱葱。
每年(章君)都要聘请品行道德高尚的读书人来作为书院的进师。学生学业进步,每月都有奖赏;那些才学聪颖、家境贫寒,吃饭困难的学生,(章君)资助他,让他完成学业;那些不遵循政教的,就处罚他。田赋的收入,都由主管书塾的人去管理。日常开支都会登籍记录,每月都会考察盈余亏空,一年结算两次。若有盈余就贮备起来,愈发买下田产来扩大书院的规模。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庭中年幼的孩子,等到他们长大以后,便让他们进入龙渊义塾接受学业。这些就是它大致的情况。
江浙行省参加政事石抹公听说此事后,嘉奖了章君,传发檄文让本郡官衙免除了他的徭役赋税,使(书院)不用再为此开支。章君订立了义塾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之后,接着又将它们镌刻到石头上,但又担心后人不能继承下去,便派遣使者来到我这里,请我为它作记。
古代建校兴学,虽然它们的规模有大小区别,但在引导百姓、匡扶正义上却是一致的。章君有这样的见识,不效仿时俗以积蓄钱财来作为富家之法。他兴建书院聘请老师,来继承发扬先人的宏伟计划。他立志宏大,功勋卓著。陈京兄弟为人乐善好义,协助他办成此事,如果不是适斋先生余泽庇佑,又怎么能做到这样呢?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不要做损害书院之事导致争端,不要培植朋党互相抵触,这样差不多就能够不辜负章君的愿望。如果能够做到这样,那章君兴办的书塾就能够传之久远了。
二、
1.D夙:早晨。
2.A都是介词,因为。B.前者为动词,像:后者为代词,你的。C.前者为语气词,无意义;后者为兼词,于此;D.前者为助词,的;后者为动词,得到。
3.B①是房玄龄被本州推举为进士,与太宗无关;②是高祖对房玄龄赞赏的话。
4.C“另看相看,有偏爱之意”错,这是太宗论功赞赏。
5.见译文
参考译文:
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人。玄龄小时候就很聪明,广泛地阅读了经书、史书。工于草书和隶书,善于写文章。十八岁时,被本州推举为进士,朝廷授予羽骑尉的官职。父亲生病连续了一百天,玄龄的心思全部用在父亲的药物和膳食上,不曾脱衣服睡过一次好觉。太宗攻占渭水北边的土地,玄龄驱马到军门求见。太宗一见到他,就像见到老朋友一样,让他代理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已经遇到了自己的人,便用尽自己的全部心力(辅佐太宗),知道的没有不马上去做的。每次平定贼寇,众人争着去寻找珍宝古玩,只有玄龄先接纳聚拢杰出人物,安置到幕府中。当有谋臣猛将时,(玄龄)都跟他们暗中互相申情结好,每个人都表示愿为太宗竭尽死力。
玄龄在李世民的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写军书奏章,停下马就可以写成。文字简约义理丰厚。从来不用打草稿。高祖曾经对侍臣说:“这个人深深地了解事理,绝对能委以重任。每当替我儿陈说事务,一定是了解人的心理,千里之外,好像面对面说话一样。”隐太子李建成因为玄龄、如晦为太宗亲近礼遇,很憎恶他们,在高祖面前说他们的坏话,因此玄龄跟如晦一起被驱赶(出秦王府)。隐太子李建成将要发动兵变时,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和如晦,让他们穿上道士的服装,暗中带进内阁商量大事。等到太宗成为太子之后,提升玄龄担任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玄龄代替萧瑀为中书令。太宗论功行赏,把玄龄跟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作为第一等,晋爵邢国公,赐给实际封地一千三百户。贞观三年,任命他为太子少师,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代理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第二年(贞观四年),代替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编国史。在担任总领百司的官职以后,日夜虔诚恭敬,用尽全部的心力,不想让每一个人才失去应当处的位置。听到他人的长处,好像自己拥有一样高兴。他对行政事务明晰练达,并且用文献经典来加以整治。他审查修订法令,意在宽容和平稳。他不用全面的标准来选拔人才,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他人,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人才。议论的人都称赞他是良相。高宗成为太子之后,封玄龄为太子太傅,仍然掌管持门下省事务,监管编撰国史像原来那样。不久因撰写《高祖太宗实录》成,(太宗)赐下玺书表彰,赐物一千五百段。这一年,玄龄恰逢继母去,因而离开职位,朝廷特地下诏赐给昭陵的墓地。不久,他又重回原来的职位。太宗亲征辽东时,命玄龄在京城留守,亲手写诏书说:“你担负萧何一样的重任,我没有后顾之忧了。”军队的兵器、战士的粮食,都交给他下令处置调拨。玄龄多次上书说不可轻敌,特别应当警惕小心。不久跟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编《晋书》。
三、
1.C讼:责备、自责。
2.B介词,凭借。A.①动词,参加;②连词,和。C.①连词,却,竟然;②副词,才。D.①介词,替,给;②动词,是。
3.B①是表现宋讷不愿做官。⑥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表现宋讷有智谋。
4.C“但开始时对其为人不了解不放心”说法错,其实皇帝派人观察、画像并在第二天询问他都是皇帝对他爱护与关心的体现。
5.见译文
参考译文:
宋讷,字仲敏,滑人。父亲寿卿,是元代侍御史。宋讷性格老成稳重,博学多闻。至正年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盐山尹,他放弃官位回家。洪武二年,皇帝征召儒士十八人编纂《礼》、《乐》等书,宋讷也参加了。事情做完了,他没做官而是回家了。过了一段时间,经由四辅官杜斅推荐,担任国子监助教。因讲经出色而被求的人尊崇。洪武十五年,被越级升迁为翰林学士,皇上命令他撰写《宣圣庙碑》,写得合乎圣意,赏赐的物品很丰厚。改任文渊阁大学士。他曾经因为天寒靠近炭火取暖,火舌燎到胁下衣袍,火烧到皮肤才觉察。皇帝下诏让他注意。没多久,宋讷升为(国子监)祭酒。当时有功大臣的孩子都到国子监跟他学习,一年(来学习的)贡士达到了上千人。宋讷为了严格执行学规,整天端正姿态讲课,从未虚度光阴,夜晚常住宿在学校里。洪武十八年,又开设进士科,选拔进士四百七十人有余。其中三分之二是太学的学生。皇上第二次考这些人,又是这样。皇帝大为高兴。写词褒扬赞美宋讷,太学的助教金文徴等人嫉妒宋讷,和吏部尚书余熂暗地里设计陷害宋讷,下达文书让宋讷辞职。宋讷去皇帝面前辞职。皇帝大惊询问后,很生气。杀了余熂、文徴等人。留下宋讷以前一样做祭酒。宋讷曾经得病,皇帝说:“讷有长寿的命相,是不必担忧的。”不久,宋讷的病果真好了。皇帝派画工暗中观察宋讷。画下他的肖像,(画上)宋讷正襟危坐,面有怒色。第二天入朝见皇上,皇帝问:“昨天为什么发怒?”宋讷吃惊地回答说:“有个学生快跑跌倒,把茶器打碎了。我因教育失误而感到惭愧,所以很自责。只是陛下怎么知道的呢?”皇帝拿出图画。宋讷叩头谢罪。
宋讷的长子叫宋麟,考中进士,被提升做御史官,出任望江主簿,皇帝惦念宋讷年老,召宋麟回来侍奉。洪武二十三年春,宋讷病很重,却还住宿在太学。宋麟请他回自己家住,宋讷训斥他说:“这正赶上了丁祭(祭孔的大典),敢不敬吗?”祭祀完毕,把他抬回家,宋讷就死了,终年八十。皇帝悼念怜惜他,亲自写祭文悼念。又派官员到他家祭奠,替他置葬地。文官四品得到祭奠置葬的人,宋讷是第一个。正德年间,追封谥号文恪。
宋讷曾经应诏陈述边疆的事情,他说:“海内安定,只是沙漠还烦扰圣上忧虑。如果穷追远击,不免劳民伤财。陛下替皇子皇孙着想,最好是严谨边防罢了。巩固边防在于充实兵力,充实兵力在于开荒种地。汉名将赵充国把四万将士沿边疆分九郡驻扎,结果单于引兵退却。陛下最好在将领中选一些有勇有谋的人,以东西五百里范围划界分屯,制定法规守住要害,远近相互照应,遇到敌人就打,敌人离开就农耕。这是长久安定的计策。皇帝完全采纳他的方案。宋讷去世后,皇帝思念他。任命他的二儿子宋复祖担任国子监司业,告诫太学学生遵守宋讷的学规,违反的人罪当死。
四、
1.C振:通“赈”,周济,救济。
2.DA.代词,他的/代词,他;B.代词,用在动宾短语后,相当于“的事”/代词,用在名词后,相当于“的人”;C.连词,即使/连词,虽然;D.介词,给,替。
3.C①说的是况钟故意迷惑别人的做法,不能体现他的“刚正”。③体现况钟的尽心职守。⑤说的不是况钟,而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
4.B用本子记录善恶是用来进行奖善惩恶的,防止下属行奸作伪的方法是设置“通关勘合簿”。
5.见译文
参考译文:
况钟,字伯律,是江西靖安人。起初为尚书吕震属吏,吕震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异,推荐授予他仪制司主事之官。后来又升为郎中。
苏州地区赋役繁重,豪强猾吏玩弄法律条文,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这里号称最难治的地方。况钟乘驿站车马来到苏州府任职。他刚开始处理事务时,群吏围立在四周请他写下裁决狱讼的文书。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的人请教询问,一切都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理或不办理。群吏大喜,说知府昏暗好欺骗。过了三天,况钟召集群吏责问他们道:“前几天某件事本来应该办的,你们阻止我;另外一件事不该办的,你们强让我去做。你们这群人玩弄法律条文的时间太长了,罪该处死。”当即下令打死几个人,将属僚中贪赃暴虐无能懦弱的全都罢黜。全府上下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况钟于是免除繁法苛政,订立法令条文,事情有不利于老百姓的,就立即上书朝廷讲明。
当时,朝廷多次下诏减轻苏州、松江的重赋。况钟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况钟都大力协助他办成。所积累的济农仓库存粮每年有几十万石,除用来赈济灾荒之外,还用来代交民间杂赋和拖欠的租赋。况钟为政,细微详尽而且周密。他曾设置两本册子记录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奖善惩恶;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出纳时(府吏)行奸作伪。设立纲运簿,防止运输人员偷盗侵吞。设立馆夫簿,防止无理的需求。他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铲锄豪强,扶植良善,民间将他奉若神明。
先前,皇宫中派出的采办及购买花木禽鸟的织造接踵而至,太守以下的小吏,经常受他们的笞缚。而卫所的军士常常欺凌虐待百姓。况钟在的时候,这些人都收敛起来不敢放肆,即使经过他管辖的地区的高官及别省小吏,都在心里面忌惮他。况钟虽然出身于刀笔吏,却重视学校教育,礼敬文人儒士,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多有受到他的帮助的。有的人名叫邹亮的人,献诗给况钟。况钟想要推荐他,有人写了匿名书信诋毁邹亮,况钟说道:“这是想让我更快地帮邹亮成名啊。”(他)当即奏明朝廷,朝廷召见邹亮并授予他吏、刑二部司务的职务,后升任御史。
最初,况钟还是小吏时,吴江平思忠也凭借吏的身份起家,当上吏部司务,对况钟有恩。到这时候况钟多次请见,对待他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平思忠的两个儿子到自己手下做事,说:“并非我没有仆役,而是想借此报答您。”思忠家向来贫穷,但从未因为与况钟有旧恩而索取回报。人们都称赞他们两个。
况钟曾遭母丧,府中百姓前往朝廷请求他留任,朝廷为此下诏重新起用他。正统六年,况钟任期已满应当升迁,府中百姓两万余人,前往巡按御史张文昌处,请求让况钟继续留任。皇上下诏让况钟食正三品俸禄,仍然留任苏州知府。次年十二月,况钟死于任上。苏州府吏民相聚哭悼,为他立祠祭祀。
第三课时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对于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考生应懂得学会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推断词义,推断原则是“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本题中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为C项。“贿”在句子中应解释为“财物、财货”。
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的一类语法现象。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动词、形容词、名词活用如使动;二是形容词、名词活用如意动;三是名词活用如一般动词;四是名词用做状语。文中“郑人病之”中加点词“病”为形容词活用如意动,译作“以……为病”“担心、忧虑”。与其用法相同的为B项,B项译作“君子担心的是自己无能,而不担心别人不理解自己”。A项“病”为形容词,“有病”;C项“病”为动词,“患病”;D项“病”虽有活用现象,但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使……有病”。
3.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筛选并撮信息是考查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分析能力,难度又比准确理解文意高了一层。要做到能够准确地筛选信息,必须先读懂原文,了解文中的主要内容。解题时可以使用排除法。本题要求考生从八句中找出能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A项中⑧是说明令名与品德之间的关系,不能表现子产治国以德。B项⑤是说人要是真正的喜欢一个人,必定会做有利于他的事情。解说什么叫做真正的喜欢,不能表现子产以民为本的品质。D项⑦是强调治国应因势利导,不是表现治国以德。通过排除,正确答案为C。
4.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本题是对文言文阅读材料相关的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题目中要求找出的是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A项中所拟题面“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人作为施政的依据”这一说法有误。结合原文中“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可知,民众的批评指责只是作为调整旆的参考,并不能作为施政的依据。
5.见译文。
参考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联欢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要毁掉呢?人们早出晚归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他们)就好像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过用忠厚善良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威权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罅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
(郑国的上卿)子皮想让尹何掌管(他自己的)封邑,子产说:“(他太)年轻,不一定行。”子皮说:“(他很)厚道,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让他(尹何)去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就会更加懂得治理(封邑)了。”子产说:“不行!人要喜欢(一个)人,是要(做)利于他(的事)。如今您喜欢(一个)人就让他从政,(这就)犹如还不会拿刀就让他切割,他(将受)的伤肯定很多。您喜欢一个人,却只是伤害他,那谁还敢希望得到您的喜欢?您拥有漂亮的绸缎,不让人学着做衣服;大的官职、大的封地,身家所托付的东西,却让学习的人去治理,那不是为漂亮的绸缎着想得(比官职、封地)更多吗?(我)侨听说的是(先)学习然后主政,没听说过用执政来学习的啊。如果一定这么做,必定有所损害。
晋国范宣子执政,诸侯向晋国缴纳的贡品很重。郑国人深为这件事所苦。二月,郑国公到晋国去,子产委随行的子西带去一封信将这件事告诉范宣子,信上说:“您治理晋国,四邻诸侯不听说您的美德,却听说收很重的贡品,(我)侨对此感到困惑。侨听说群子掌管国家和大夫家室事务的,不是为没有担货担忧,美名,是传播德行的工具;德行,是国家和家室的基础。有基础就不致垮台,您不也应当致力于这件事吗?有了德行就快乐,快乐就能长久。”范宣子很高兴,于是减轻了诸侯的贡品。
子产让城市和乡村有所区别,上下尊卑各有职责,士地四周有界标,民户编制和男地制度(很)有规律,相得益彰。对卿大夫中忠诚俭朴的,听从他,亲近他;骄傲奢侈的,依法惩办。子产与政事一年,人们称赞道:“计算我的家产而收财物税,丈量我的耕地而征收田税。谁杀死子产,我就助他一臂之力。”到了三年,又称赞道:“我有子弟,子产教诲;我有土田,子产栽培。子产如果死了,还有谁(能)继承他呢?”
二、
1.C该:尽,皆。该涉,意为博览。
2.BA项,于,第一个为介词,在;第二个为介词,对于。B项,均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C项,而,每一个为连词,表顺承;第二个为连词,表修饰。D项,其,第一个为代词,表领属关系;第二个为代词,表指示。
3.B①只是说孝文帝即位;④表现孝文帝擅长写文章,⑥表明孝文帝注意节俭。
4.D原文说是“自太和十年已后诏册,皆帝之文也”。
5.见译文。
参考译文:
高祖孝文皇帝,名宏,是显祖献文帝的长子,母亲是李夫人。皇兴三年夏六月辛末,他被立为皇太子。皇兴五年秋八月丙午,在太华前殿即位做了皇帝。
孝文帝虽然对大臣要求严格,用法律制约(他们),不放纵,但是生性宽厚仁慈。伺候皇帝进食的人曾经用热肉汤烫伤了孝文帝的手,又曾在食物中看到小虫之类的脏东西,他都笑着宽恕了。之前有宦官在太后面前诬陷孝文帝,太后大怒,打了他几十杖,孝文帝默默忍受,没有为自己辩白。太后去世后,也不因此而介意。
教文帝处理政事,没有不听从好的建议的。爱惜怜悯百姓,常常思考能帮助百姓、对他们有利的方法。天地、五郊、宗庙二分之礼,孝文帝常常亲自参与,不因天冷或天热而感到厌倦。沿书的春意,他大部分都亲自推求考察。百官的大小事务,没有不留心的,务心做到细密周遍。孝文帝常常说:凡是做君主的,都担心不公平,担心不能以诚意治理天下,如果能做到公平和以诚待人,那么胡越之地的人也可以和他们亲如兄弟。孝文帝常常随意对史官说:“尽管直接记录现在的事,不要回避国家丑恶的事情。做君主的自己作威作福,史官又不记录,君主还会惧怕什么呢?”孝文帝出巡,有关部门上奏请求修路,孝文帝说:“稍微修一下桥梁,能够通车马就可以了,不必除草铲地使路面平坦。”凡是修整建造的,都是不得不修整建造的,不做不紧急的事情损耗民力。孝文帝到江南巡视时,也如同在内地一样,因军事必须砍伐老百姓的树林时,一定会留下丝绢来偿还树的价值,百姓的庄稼没有被损害和践踏的。
孝文帝一向喜欢读书,手不释卷,五经的要义,看过之后就能够讲出来,他的学问不是由老师传授的,而是靠自己探究其中的精华奥妙。史专百家,他没有没涉猎的。他还关于讲述《庄子》《老子》,尤其精通释义。孝文帝才华横溢,喜欢写文章,诗赋铭颂,全凭兴致,提笑可作。有了好的文句,马上口述命人写下来,等到写成后,不再修改一个字。自太和十年以后的诏书,都是孝文帝亲笑写成的。他留下的文章,有一百多篇。孝文帝喜欢有奇才的士人,其情如饥如渴。对进入朝中的贤才,根据他们才能的大小分封官职,常常在他们面前降低身份。悠闲超脱,不让世俗事务缠绕自己的心。孝文帝年少时善于射箭,力气很大。十多岁的时候就能用指头弹碎羊的大腿骨。射飞禽走兽时,没有不随心而射杀的。到十五岁的时候,孝文帝就不再杀生,射箭打猎的活动都停止了。孝文帝生性简相,常常穿着旧衣服,连所乘的马匹的装饰也只是铁和木而已。孝文帝高尚的志向,都是这一类的。
三、
1.D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2.DA.且:副词,将要/连词,表递近,况且;B.以: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C.其:句中语气副词,“哪里”“怎么”/代词,代南阁子;D.乃:都是副词,才。
3.B①只是说明尉迟敬德归顺了秦王;⑥是说尉迟敬德居功自傲、粗鲁。
4.C“事后对其进行了重重的责罚”的说法不妥,唐太宗只是对他进行了批评,并没有处罚他。
5.见译文。
参考译文:
尉迟敬德,名恭,是朔州善阳人。隋朝大业末年,刘武周作乱,让他做了偏将。与宋金刚一起击败了永安王李孝基,活捉了独孤怀恩等。唐高祖武德二年,秦王在柏壁作战,宋金刚兵败逃往突厥,尉迟敬德集合剩余的队伍据守介休。秦王派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及招降他,于是和寻相献城投降,跟从秦王一起攻打王世充。
恰逢寻相反叛,诸将怀疑尉迟敬德将叛乱,把他抓了起来。屈突通等人对秦王说:“尉迟敬德为人剽悍骁勇,现在抓了他,猜疑和叛乱之心已经结下,不赶快杀了他,后悔就来无及了。”秦王说:“不能这样。尉迟敬德若是一定反叛的话,难道会在寻相(造反)之后吗?”于是放了他,领他到自己的卧室内相见,对他说:“大丈夫凭义气相许,小的嫌怨不值得放在心上,我终不会因谗言而害了忠良。”于是赐给他一些金银,说:“你若是一定要离开,把这些作为你的盘缠吧。”这一天秦王等在榆窠狩猎,恰逢王世充亲自率兵数万来挑战。单雄信,是王世充的猛将,骑马直接奔向秦王,尉迟敬德催马大喊着横刺过来,单雄信从马上掉下来,尉迟敬德于是掩护着秦王撤退,又率领士兵回来作战,大败王世充军。秦王看着尉迟敬德说:“近来大家都认为你会背叛我,我唯独确保你,并没有其他意思,可为什么报答我这样快呢?”
窦建德的军队驻扎在板渚,秦王命令李勣等作为伏兵,亲自手持长弓,令尉迟敬德拿着矟,攻打窦建德的营垒,大声地叫阵挑战。窦建德的兵出来,秦王于是领兵稍微后退,杀了数十个敌兵,众多的敌兵越发向前。埋伏的军队冲出,将窦军打得大败。当时王世充兄长的儿子王琬在窦建德的军中作使者,乘坐着隋帝用过的马匹,铠甲华丽齐整,出入于军队中在众人面前夸耀。秦王发现后,问:“谁能够把他捉过来?”尉迟敬德请求与高甑生、梁建方三人一起骑马前往,活捉了琬,牵着他的马回来,贼兵不敢追赶。
隐太子李建成曾经用书信招他来,赠给他一车金器。尉迟敬德拒绝说:“秦王对我实在是有再生之恩,正要拿生命来报答他的恩情。现在我对殿下没有什么功劳,哪敢承受这样的重赐?如果私下里答应您,就会怀有二心,图利而放弃了忠心,这样的人殿下又哪里会任用他呢?”太子愤怒而停止了收买他。尉迟敬德把这事告诉了秦王,秦王说:“您的忠心就像山岳一样,即使积蓄成斗的金银(送您),又怎么能改变它呢?可是这恐怕不是自保的方法。”巢王李元吉果然派猛士来刺杀尉迟敬德。尉迟敬德打开屋门安然地躺着,刺客来到后,竟然不敢进屋。隐太子等于是在高祖面前说尉迟敬德的坏话,高祖下令要杀了尉迟敬德。秦王在高祖面前据理力争,尉迟敬德才得到赦免。
(玄武门之变后)秦王成为了皇太子。当时因受隐太子、巢王的牵涉而获罪的有一百多家,财产都将被没收,人都将被收入官籍(为奴)。尉迟敬德进谏说:“作恶的只是两个人,现在已经除掉了,若是再穷究余党的罪,这不是取得安定的办法。”于是这些人全都获得赦免。
曾经在庆善宫陪同皇上喝酒,有人排列在他的前面,尉迟敬德说:“你有什么功劳,(竟然)坐在我的前边?”任城王李道宗出面解说,尉迟敬德勃然大怒,挥拳将李道宗的眼几乎打瞎。太宗不高兴,宴会结束,召他来责备说:“朕看汉史,曾经奇怪汉高祖身边的功臣少有全身而退的。今天看到你的所作所为,才明白韩信、彭越被杀,并不是高祖的过错。国家的大事,只在奖赏与处罚,意料之外的恩惠不能够多次得到,自己多加勉励,不断地修正错误,否则将来后悔还来得及吗?”尉迟敬德叩头向太宗谢罪。
显庆三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谥号“忠武”。
四、
1.A大约,表约数,见《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其他三个词语的意思在初高中课本中都曾出现过,“漫”见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漫卷诗书喜欲狂”句,“比”见《陈涉世家》中“比至陈”句,“好”见《西门豹治邺》“是女子不好”句。
2.B两个“之”都为代词,译为“她”,指“尼”。A项,前者介词,译为“在”;后者连词,表目的,译为“来”。C项,前者连词,表顺承,译为“才”;后者连词,表修饰。D项,前者连词,译为“因为”;后来介词,译为“替”。
3.C①用“无妨”来侧面烘托“尼”武功之高强;②侧面表现“尼”体物入微,早有所料,非“武功高强”;③表现“尼”态度坚决,但不足以见其武功高强;④用动作之敏捷来侧面烘托其武艺高强;⑤脸上无丝毫倦怠,侧面烘托“尼”武艺之高;⑥正面描写。
4.B“在尼姑庵投宿时被贼人发觉”有误,由“方入旅店时,门外有男子著红峭头”一句可知,是在“逆旅”的门口被贼人发觉的。
5.见译文。
参考译文:
新城县令崔懋,在康熙戊辰年前往济南府。到章邱(即章丘)西面的新店的时候,遇见一个妇人,(她)大约三十多岁,头上挽着高髻,如宫中的打扮,高髻上戴着毡笠,身穿华美的带有彩色花纹的服装,脚着缠足女子所穿的鞋子,衣服装束得很紧。她腰佩宝剑,骑着一头黑色驴子,驴子非常有精神。这个妇人神采四射,前行的速度非常快。(崔懋)试着搭话道:“(你是)哪里人啊?”妇人停下来,随意地应道:“不知什么地方的人。”又问:“将要到什么地方去?”妇人又随意应道:“去该去的地方。”随即向东驰去,很快不见了踪影,快若飞鹰。崔懋说:“可惜我匆匆忙忙要赶赴济南府,没有时间去追赶她,这个妇人好像是个剑侠啊。”
我的堂侄 于是讲述了莱阳一个姓王的读书的人的话:顺治初年,他们县的县役护送几千两官银前往济南,用木箱装着银子。到了晚上,县役要抽空一个旅店,旅店主人拒绝了县役,并告诉他们在此镇西北一里多地的地方,有一个尼姑庵,凡是有行李包裹的,都往那儿借宿。于是令着县役前往。在县役刚进旅店时,门外有一个以红 包头的男子,相貌极为凶恶可怕。到了尼姑庵,进入庵门,庵内有三间房屋,坐西向东;北面是观音大士殿;殿的旁边有一小门,上着锁。敲门敲了很长时间,有一老妇人出来应答。(一行人)把原因告诉她,老妪说:“只管住在西面的房屋内,不会有什么损害。”县役们让人用红色笔写就的封条将山门封上才进入西面的房屋。当晚,县役们相互告诫不能睡觉,点亮灯烛,手持弓刀,来等待天亮。到了三更,大风突然刮了起来,山门哗地一声开了。众县役大惊,正面面相觑的时候,突然听到门外大呼开门的声音,众人急忙拿起武器准备抵御。这时,房门已经打开,(大家)一看,就是那个戴红绡头的人。(那个人)只是手握一束香掷在地上,众县役就立即全部倒了下去。等到天明,县役们才苏醒过来,官银已经都没了。县役们急忙去市镇向旅店主人质问。旅店主人说道:“(戴红绡头的)这个人时常在市井游逛(为非作歹),没有人敢去询问他是谁,只有抽空尼姑庵的旅客才能平安无事。今日(发生这样的事情),应该去尼姑庵诉说了。但庵主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我必须亲自前往向她求助。”
到了尼姑庵,那个老妇人出来问原因,说:“莫不是为了昨夜丢失官银之事?”旅店主人说:“是的。”老妇人进去禀报。过了一会儿,尼姑出来,让老妪拿来蒲团,(尼姑)盘腿坐下。旅店主人跑下诉说此前官银被抢之事。尼姑笑着说道:“这个恶人竟敢到我这儿来施弄这样狡猾的手段,其罪当死。我应该为你们去惩处此恶人。”(于是,)回头示意老妪入内牵出一匹黑驴,尼姑取出一把宝剑,背在身上,骑着驴向南山径直驰去。(她)疾驰如飞,一会儿就不见了踪影。
不多时,尼姑徒步牵着驴回来了,手上拿着一个人头,驴背上驮着用木箱装的几千两银子,尼姑无丝毫疲惫之意。(她)进入庵门,呼叫肥役说:“过来!看看你们的木箱子,官府封印是否照旧?”县役们仔细查验,果然确实还是那样。尼姑将人头掷在地上,说道:“看看这贼人,我是否错杀了?”众人围上来一看,果然是那个戴红绡头的人。县役们围成一圈拜谢后离开了。等到他们从东边回来,再去拜访那个尼姑,尼姑庵早已空无一人。
那个尼姑挽高髻,化浓妆,穿着华丽,打着绑腿,脚着丝袜,十八九岁的样子,容貌美丽。市井中的人说:尼姑三四年前,和那个老妇人一起来到尼姑庵,不知道她们是什么地方的人。曾经有一个恶少在夜里闯入她的房间,结果被拦腰砍断,尸体抛在墙外,从此没有人再敢冒犯。
第四课时
一、
1.B解析:完:缴纳(赋税)。
2.D解析:A项第一个“而”,承接连词“就”;第二个“而”,转折连词“但”。B项第一个“以”,介词“由于”;第二个“以”,介词“把”。C项第一个“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后置句中。D项两个“于”,均表被动。
3.C解析:①讲的是为地方官的最大难处为“催科”;④讨论为“令”之道;⑤议论今天与古代(在为官催科方面)的不同。均非讲“催科”之危害,故选C项。
4.B解析:原文为“其子欲呜诸官”,还未告到官府处。
5.见译文。
参考译文:
当县令的困难,莫过于向老百姓催税。催税和爱惜长养百姓,往往互相妨碍,不能够互相帮助。唐代的阳城因为拙钝而受到奖赏,不需贡税给朝廷,这仍然是古代才做得到的啊!可惜如今却没有这样的时机!
国家需要赋税,就像空肚子的人需要食物一樣;而穷苦百姓的缴纳赋税,就像是要挖他的脑、要抽他的髓一样。那些当官吏的人,前面迫于主管的督促,后面害怕被降职的处罚,內心自我衡量,说:“与其去得罪能够让我升官、能够让我贬官的君王,倒不如去忍受那些对我无可奈何之老百姓的怨恨吧!”所以发号施令出去,百姓还不缴纳赋税,接着就是追赶、呼叫他們了。鞭打、刑罚下去,百姓还不缴纳赋税,接着就是把他们逮捕、囚禁了。老百姓于是就只好去借贷了;如果借贷不到钱,就只有出卖新丝、出卖新谷了;新丝新谷都卖光,就只有典卖家产了;又甚至连家产都卖光了,就只好卖妻、卖子女了。到了这个样子,然后赋税都可以缴纳了,赋税缴纳了而老百姓也死了十分之七、十分之八了啊!
唉!弄光湖水来抓鱼,明年就没鱼可抓了,能不让人觉得痛心啊!偶尔有责备他的人,他就回答说:“我只要让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算尽到了,我根本没办法再想到你们这老百姓啊!”我试着用比喻来说说这些人,大概类似“驼医”吧!
从前有个医生,他自我宣传說会医驼背,说:“驼背的像弓一样的人,驼背的像虾一样的人,驼背的像曲环一样的人,请我去医,我保证早上医,晚上直的像箭一样。”结果有一个人信以为真,请他治疗他的驼背,医生拿了两片木板,一片放在地下,叫驼背的人躺在上面,再拿一片木板,压在他的身上,立刻跳到他身上跳一跳,驼背的人立刻变直,但也立刻死了。驼背者的儿子,要到官府控告驼背的医生,但驼医我却说我的职业是医驼背的人,哪管他是否死亡。
唉!世上那些当县令的人,只管钱粮租税有没有缴纳,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和那个驼医有什么不一样?医治驼背者而导致医死了人,还不如听任他驼背的样子也算是治愈了啊;做县令而导致百姓的死亡,还不如让赋税不一定全部徼纳也算是治理得好啊。即使这样,如果不仰赖圣明的君王,亲自实践节俭的政策,发布宽容体恤老百姓的诏令,却要官吏不做驼医,不害死人,做得到吗?哎!处在现在这个世道,且不说前代,就是追求像二祖时代,一年比一年减少赋税,一年比一年免除更多的赋税,亦是很遥远的样子,像今天与远古那样相隔久远了啊!
二、
1.C(先:……之前)
2.BA.而:均为连词,并列关系/因果关系;B.因,均为动词,趁着、趁机;C.之:音节助词/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以,均为介词,把/因为)
3.B①表示鲁宗道勤奋刻苦有志气;②是鲁宗道的政治主张;⑥是表示鲁宗道的忠实;以上三项均与为人刚正的品德无关
4.AB.鲁宗道最终并没有因此而无奈辞职;(:.在七庙中设立牌位并不是章献太后的主张,更没有成为事实;鲁宗道也并没有“当众阻拦太后的车队”;鲁宗道要求太后出行应该跟在在皇帝后面,章献太后都能虚心接受并一一改正这个说法也不尽正确;D.重用他的不是皇帝而是太后
5.见译文。
参考译文: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小的对供成了孤儿,寄养在外祖母家。舅舅们都是行武之人,很轻视宗道,宗道越发帮受读书。(宗道)拿着自己所写的专章拜见成纶.戚纶很器重他。(后来)宗道中了进士,做了濠州定远尉,两次调动任海盐县令。县东南原来有小河;能够引海水到城下,但是年久堵塞.宗道派遣乡丁疏通治理好了这条河道.人们称这个水利工程为“鲁公浦”。
天禧元年.朝廷开始诏令两省设置六名豫官,考核宗道的政绩为上等,两省首先提拔宗道与刘烨担任右正言。(过去)谏官的奏章都要通过“阁门使”才能送到皇帝手中,并且谏官无法向皇帝面陈意见.鲁宗道请求当面与皇帝论事.奏章通过”通进司”直达皇帝,于是成了定例。宗道从传闻得知的事情,在朝廷上进谏多次.皇上心里很是讨厌他说得太多。后来趁回答皇上问话之机,宗道为自己辩解说:“皇上任用我.难道只是想让我徒有纳谏的虚名吗?我为自己不做事而白拿俸禄感到羞耻.请求罢免我的官职让我离去。”皇上反思了好长时间,终于明白了他的意思,后来在大殿的墙壁上写上“鲁直”二字,大概是想念宗道。
章献太后执掌朝政,问宗道说:,“唐代的武后是个怎样的君主呢?”回答说:“她是唐代的罪人,差点危害国家。”太后默不作声。当时有人请求在七庙中设立刘氏的牌拉.太后问辅臣们,大家都不敢回答。宗道不赞成这么做,说:“如果在七庙中设立刘氏的牌位,那后代君主怎么办?”有一天。仁宗皇帝、太后将一同到慈孝寺去.想先安排太后坐辇车在皇帝前边走,鲁宗道说:“丈夫死了跟从儿子,是妇人立身的道义。”太后就立即改为在皇上的车子之卮乘辇前往。.当时很多当权者都让自己的孩子在馆阁读书,宗道说:“馆阁是培育天下英才的地方,怎么是纨绔子弟们凭父辈的恩泽待的地方呢?”枢密使曹利用依仗权势骄横跋扈,宗道多次在皇上面前指责他,从贵戚到当权者都怕他,把他看成“鱼头参政”,因他姓鲁,而且说他的秉性像鱼头那样硬。两次升职做尚书礼部侍郎、祥源观使。病重的时候,皇上亲向来慰问,赐给他白金三千两。死了以后,太后亲自去祭奠他,追封他为兵部尚书。
宗道为人刚毅正直,痛恨邪恶,不能容忍.遇到事情敢于说话,不注意细枝末节。做谕德时.住得离酒馆很近,曾在出征途中到酒肆喝酒,遇到真宗紧急召见,派去传旨的使者到他家中’等了很久,他才从酒店回来。到了宫中.使者要先进入禀报,就给他打招呼说:“皇上如果怪罪鲁公为何来得这么迟,该找个什么的理由回答呢?”鲁宗道说:“只管将实情告诉皇上。”使者说:“(如果)这样,那么鲁公就获罪了。”鲁宗道说:“喝酒是人之常情;欺蒙君王,就是做人臣的大罪过了。”到了真宗那里,真宗果然诘问他(为何迟迟而来),使者就完全按照鲁宗道所说的话如实向皇上禀报。宋真宗责问鲁宗道.鲁宗道谢罪说:“有老朋友从家乡来,我家贫,没有像样的杯盘,所以就到酒店去招待他。”真宗听了不但未怪罪他,而且认为鲁宗道忠实可大用,并把这个意见告诉了刘太后。(真宗死后)刘太后临朝.鲁宗道就得到提升重用。
三、
1.B延:招请。
2.AA项,均为介词,替。B项,都是连词,表修饰/表顺承。C项,均为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引出对象,在。D项,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介词,凭借……身份。
3.A“为难而可喜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是变灾难可喜可贺的事情了”,A项,两句话都是促成“为难而可喜者也”这一变化的游说之言。
4.C蔡泽劝说范睢时,是劝范雎将相位让给更为贤明的人,而不是“让给自己”。
5.见译文。
参考译文:
韩非写了《说难》,却死于因劝谏所招致的灾难,劝谏之难,自古以来就如此。至于(国君)知道(臣子)所要劝谏的内容,虽然接见了(来劝谏的臣子)却拒绝接受他的意见,但最后还是言听计从了,这又是变灾难为可喜可贺的事情了。
秦穆公俘获了晋惠公,晋国的阴饴甥前往秦国拜见秦穆公,在王城订立盟约,他将替晋国游说(秦穆公)是毫无疑问的。秦穆公问道:“晋国和睦吗?”阴饴甥回答说:“不和睦。见知短浅的人说一定要(向秦国)报仇,君子说一定要(向秦国)报答恩德。”秦穆公又说:“你们国家认为你们君主(指晋惠公)的命运如何?”阴饴甥回答说:“见识短浅的人认为他不会被释放,君子则认为一定会让他回晋国去的;把恩德变成仇怨,秦国一定不会这样做的。”泰国终于让晋惠公回国了。
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提出要让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人质,赵太后不肯,说:“谁敢再说让长安君作人质的事,我—定要向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气呼呼地请他进来,知道他必定是让长安君做人质的事而来。左师从容落座,先问太后身体如何,接着请求太后恩准让他的小儿子当个宫廷的黑衣卫士。太后说:“男子汉也爱怜自己的小儿子吗?”左师问答说:“胜过妇人。”之后就谈到了太后的女儿燕后,接着深入探讨赵王三代以来没有功绩而封侯的子子孙孙,灾祸(最终)降临到他们身上的情况。太后醒悟后,左师随即问道:“长安君靠什么在赵国立身处世?”太后说:“听凭您安排长安君吧。”于是将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
范雎在秦国逐渐被疏远,蔡泽到了秦国,让人公开讲一些激怒范雎的话,说:“燕国来的客人蔡泽是天下能言善辩的人,他只要—见到秦王,必定要夺去范雎的相位。”范雎说:“百家的学说,我都了解,众人的雄辩,我都挫败过,这个人怎么能夺去我的相位呢?”(于是)派人找来蔡泽,对他说:“您扬言说要取代我为相,有这事吗?”蔡泽回答说:“是这洋的。”随即引用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例子。范雎知道蔡泽要让窘迫从而说服自己,就故意说:“杀身成名,为什么不可以?”蔡泽生命、名声都能保全的道理诱导他,极力以闳夭、周公的忠正圣明说服他。现在秦王在不背弃功臣方面,不像秦孝公、楚越王那样,而范雎的功绩也比不上闳夭等人,规劝他把相印归还秦王,把相位让给更为贤明的人。范雎肃然起敬,没有了原先的恼怒,失去了自己昔日的雄辩,恭敬地接受了他的意见,并招请蔡泽入室待以上宾之礼。最后取代范雎作宰相的就是蔡泽。
秦始皇曾将生母放逐出秦都,下令说:”有敢来以太后之事为谏的杀无赦”。已杀了二十七人。茅焦请求入宫劝谏,秦王让人抬来大锅准备烹杀他。茅焦列举夏桀、殷纣狂妄背理的行为加以责备,话还没说完,秦王母子就和好如初了。
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言出于爱,蔡泽之说激发于理.至于茅焦真是所谓老虎嘴里拔牙了。范雎曾亲自使穰侯遭受困厄,从而夺取了他的相位,为什么突然就不如蔡泽了呢?这就叫此一时彼一时呀!
四、
1.B(旋:马上,立即)
2.A(A中两个“遂”皆译为“就”;B中前一个“以”是介词“把”,后一个是介词“因为”;C中前一个“则”是“就”,后一个是“但是,却”,表转折;D中前一个“乃”是“于是就”,后一个是“才”)
3.B(其中①④明显不能体现岳钟琪的胆识与谋略,只是在直接陈述事实)
4.C(“巧妙利用了三十三家台吉间的矛盾”错,原文“昨其母与弟红台吉二酋密函乞降”,应是罗卜藏丹津与其母、弟间的矛盾)
5.见译文。
参考译文:
康熙戊寅年间,噶尔丹被朝廷打败并去世,固始汗第十子达什巴图尔接受朝廷辖制,被封为和硕亲王。他的儿子罗卜藏丹津承袭爵位,罗卜藏丹津自己认为青海、西藏过去都是他们的领地,企图恢复先人基业。正赶上世宗刚刚登上皇位,他就在雍正癸卯年发动叛乱。世宗命令年羹尧担任抚远大将军,让四川提督岳钟琪参赞军务,征讨罗卜藏丹津。
吴地有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强横无礼,喜好勇力,被仇家诬陷为太湖盗,逃亡塞外,跟随蒙古健儿干盗窃马匹的勾当时间很久,于是自己也就非常喜爱马。一日,他看见岳钟琪骑的是一匹名马,于是就在夜里翻墙跳入藏匿于马厩中,准备盗走那匹马。不到三更天的时候,岳起床巡视,亲自喂马,某不能继续隐藏,被擒拿。岳上下打量他并问:“你是行刺的还是盗马的?”某回答说:“盗马的。”岳又问:“你是白天擅自闯入的还是夜里翻墙而入的?”回答说:“翻墙而入。”岳微微地盯着他看了一会儿,若有所思。喂完马,岳命令他跟随进入房中,赐给他一杯酒喝,随后脱下衣服休息。天刚亮的时候,岳起床,招呼盗马人一同去大将军府,岳先进入大将军府,过了好久,有人打开军门高声传呼:“岳将军的随从某某,接受赏赐担任守备一职,应当效力于将军部下。”岳钟琪很快走了出来,上马回头对他说:“壮士好好努力吧,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
等到岳钟琪征讨西藏时,吴人某也随从行。傍晚时,岳钟琪站在营门,下命令说:“这次出征并非征讨西藏,而是因为青海首领罗卜藏长入以来就应当要受稽朝廷的讨伐,昨天他的母亲和他的弟弟红台吉两个首领秘密来函乞求投降,机不可失。”于是拿出珠宝一袋,黄金二饼,回头对吴人某说:“先派你去把叛贼的母亲召来,叛贼所住的帐篷,外面有网绳结成的城墙,上面挂满了金铃,稍有触动就有人知道,不能善于逾越的人是不能进入的。叛贼营中有四顶帐篷,上面挂有三盏红灯的,是他们母亲的,对面的大帐中住着罗卜藏,左右的大帐分别住着丹津、红台吉二个敌酋。珠宝和黄金将要作为对他们的犒赏。这是重大的事情,你要好好地去干呵。”解下腰中的佩刀交给了他。
吴人某接受命令出营,天降大雾,走了三十余里,到了叛贼的网城。腾身越入,见大帐中灯烛明亮,叛贼母亲坐于上座,二个敌酋侍坐一旁,(他们见了吴人某)大声喝问:“什么人?”吴人某说:“年大将军认为阿娘通情达理,知道事情的顺逆,所以派奴才我来问好,带来宝贝奉赠阿娘,黄金二饼馈赠给两位台吉。”二人听说以后,非常高兴表示感谢。吴人某于是就骗他们说:“将军在十里外的地方等待阿娘,阿娘赶快去吧!”三人面面相觑有些犹豫,吴人某解下腰中佩刀厉声说:“去就要快去,如果不去,我还要回去禀报将军。”他们的母亲说:“好一个蛮子(北方少数民族对当时南方人的称呼),我们一起走吧。”翻身上马,和二酋以及随行十余个骑兵同行,走了不到十里,岳来迎接。很快,前山火光起,两边山道的大炮击发,清军斩杀了叛贼母亲与二个敌首领回到军营。第二天,密探者来报,罗卜藏丹津已经逃往准噶尔部落,岳钟琪令命用长竿挑叛贼的三颗人头示众,其余三十三家台吉都震惊恐惧,乞求投降。
有人说,岳钟琪兵至哈达河时,攻打守地的叛贼,追击奔跑一昼夜,士卒马匹饥渴,塞外严寒地冻(四处无水),这时,忽然见地上涌出泉眼流成溪流,万马欢腾饱饮一顿,于是能奋力追入大山之中,歼杀叛贼二千名。罗卜藏丹津陷入绝境无计可施,于是就放出平日所养的野骡,驱赶它们直奔岳军阵前。骡子尾巴上有火焰腾起,众军非常吃惊恐慌,岳说:“这是火牛阵的老办法罢了,只能用一次而不能用两次啊可。”于是命令士卒们各拿长矛向前直奔,又用强弩一百余把尽力射杀它们,骡子感到疼痛,都反身往回奔跑,罗卜藏丹津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第十九节现代文阅读

【知识梳理】
根据大纲和江苏省考试说明,现代文阅读主要是三类文章:文学类文本(主要为小说、散文)、论述类文本(论文、杂文、评论等)、实用类文本(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为必考题,后两类文本为选考题。
Δ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鉴赏评价能力能力等级为D级)和探究能力(能力等级为F级)。
分析综合是指分析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分析散文作品中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运用特点;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能从作品的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正确概括作品的主旨或思想感情。
鉴赏评价的考查是考察学生能否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采语句的表现力;能否欣赏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能否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能否欣赏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的艺术魅力;能否对作品表现的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内涵作出评价。
探究能力的考查是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物精神;要能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题目以简答题居多,设题往往由点到面,由浅入深,而我们解题时却需要首先把握全文,理解文章的写作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只有居高临下整体把握以后,才可能把握作品中的形象,才谈得上鉴赏、评价文章中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才可能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解题时可以先浏览全文,有个整体印象和判断,再看考题,然后根据考题的要求再细读全文,思考答案,这样可以较准确地回答有关“思想内容,某段某句的含义,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的作用,作品形象”等方面的题目。至于“布局谋篇、材料安排、文章线索”等的分析题,要熟悉常用的术语,如:首尾呼应、卒章显志、先抑后扬、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如果是要求归纳要点,要注意全面,有条理,言简意赅,这时文中的语言标志如“首先、其次、再者”等是不能忽视的。解鉴赏评价和探究方面的题目,除了上述注意点外,还应注意“分寸”,不能“拔高”。另外,如果了解作者及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可能对文章中心、作者感情的理解很有帮助。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能力(B级)和分析综合能力(C级)。考查学生能否理解重要概念、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否筛选、整合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考查学生能否把握文章思路,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相互联系以及文段内部层次的的能力。考题有选择题和简答题两种题型。选择题错误的选择肢常见的有:对概念的解释不符合语境义,偷换概念,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时态、模态与原文不合,改变判断的程度,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阅读时要找出选择肢内容所在的段落,认真比对。在做选非题时,如果觉得错项多于题目要求,应去掉感觉错误较小的项;做选是题,应选择与原文语句最接近的。简答题应尽量利用原文中的语句加以组合或提炼,注意顺序。如果有关文章主旨,往往文首、文末的文字就是答案之所在。

△实用类文本中的传记、新闻等文体的答题注意点与上述文本大体相近,需要突出提一下的是自然科学论文。自然科普文章更需要用词的准确、严密,所以有误的选择肢更要注意以下可能的设误: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答非所问,因果倒置,以偏概全,混淆“已然”与“未然”、“肯定”与“或然”,扩大或缩小范围、作用、影响等。阅读时特别需要细心,注意有关字眼。

【能力训练】
【文学类】
一.阳关古道苍凉美 寅公
一到敦煌,我就想起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古阳关故址位于敦煌市城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至今仍保存着的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
 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这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丁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诗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锯齿形的一线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象突然从沙漠里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那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只见红沙缈缈,却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城,以雪山为屏,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如今,古阳关已被流沙掩埋,当年筑城用过的石头也已经风化为红尘,只有在沙丘之间暴露出的板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砖块,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关砚”就是用这种铁砖磨制的。因为它曾是阳关城墙上的砖块,便称之为阳关砖。用它做的砚台便叫“阳关砚”。用阳关砚磨墨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其特点是冬不结冰,夏不缩水。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也不由地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月台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不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和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的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在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饮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1.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和诗人。
3.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
4..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什么作用?
二话说知音林非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的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兴奋感激?困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想得心驰神往时,眼前似乎笼罩着一陈陈飘荡的云雾,在惝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隐隐约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字缝里走出来,矍铄地站在我身旁。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
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据说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弹奏着,琢磨着,冥想着,手指都开裂了,鲜血直往外冒,浑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上总是蹦出一丝丝浑浊和粗糙的声响。于是苦心孤诣的恩师带领他奔向波涛汹涌的东海,整日整夜在沙滩上踯躅。狂风吹肿了眼睛,暴雨淋湿了衣衫,烈日晒黑了皮肤,黯淡和凄凉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险些儿溺死在奔腾和呼啸的海浪中。那铺天盖地怒吼着的波涛,茫茫无际蔓延着天涯,扶摇直上哀号和翱翔着的鸥鸟,霍地使他开启了紧闭的心窍,琴声突然变得悠扬而又壮烈,清洌而又浩瀚,刚劲而又缠绵,悲切而又欢乐,我似乎瞧见他无法遏止自己的泪水顺着脸颊滚滚流淌。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
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沧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的关隘,还得在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能停歇。既然已经耗尽了毕生的心血,投入了如此巨大的工夫,确实就应该永不停顿地奋斗下去,将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终存留在人们心中,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
1.愈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的兴奋和感激”?
2.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1.愈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2.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早已深入华夏子孙心坎里的知音的传说进行评说,表达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
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以叙述和描写愈伯牙遇知音和艰苦学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
C.“我似乎瞧见他,……滚滚流淌”一句,生动地描写出伯牙学琴成功后激动与喜悦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
D.最后一段以“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与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应,又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
E.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形象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三.灯笼红
①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作“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她面孔焦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②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坑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入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③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我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④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地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问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儿。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⑤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了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的“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了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红烁烁的瓜瓤了。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⑥我连曾祖母的姓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个醉枣或麦芽糖。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
⑦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1.家乡的女人把丈夫叫“汉子”,曾祖母却这样叫“我”,这是因为_。
2.阅读第⑤段画线的两处细节描写,辨析曾祖母心理上的差异。
3.文章为什么用“一些梦一般的事迹”来概括曾祖母留给“我”的记忆?
4.第⑥段写道:“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简析这句话的含义。
5.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富于诗意,对“我”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充满情趣和温馨。
B.本文刻画传神,对曾祖母的描写细致入微,很好地体现了她的刚烈性格。
c.本文从儿童视角叙述曾祖母的死,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死亡的恐怖和悲哀。
D.本文感情深挚,通过对曾祖母的回忆,讴歌了母性的伟大和故乡的美丽。
E.本文从死亡开始由近及远倒叙有关曾祖母的记忆,深具感人的艺术魅力。
F.本文首尾呼应,点面结合,通过曾祖母成功地塑造了农村老人群体形象。
6.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赏析。
7.文章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又将她喻为“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

四.日月行色杨闻宇

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农村兴订婚,“订”者“定”也,仪式既简单又庄重,记得订了婚的第二天,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她不上二十岁,刚刚撞破乡下小女儿的“壳”儿,正要步入农家姑娘的行列。我斗胆拧过头去,想仔细瞧瞧她。她那儿仿佛早就防我呢,倏地摆过脸去,避开了我,故意注视那落日。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她没有回头,却轻轻放过一句话来:“村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
“村里人说你聪敏、灵性。”我回答。
“谁说的?”
“老人都这样说。老人经的事阔,我信老人的话。”
她顺下睫毛,不吭声了。我反问了一声:“你……你对我的印象呢?”
滩上晚风习习,清畅、爽凉。她翘起指尖掠掠被晚风扰散了的鬓角,不打算回答。这怎么成!你能问我,我就问不得你么?我暗暗用目光逼住她。她见躲不过去,微微咬咬唇儿,有点不怀好意地瞟了我一眼:“你一定要我说,不说不行吗?”
我郑重地点点头。
“你是个鳖熊!”声不高,字咬得很重。
鳖者,水底烂泥里的硬壳软体爬行运动;熊者,天下蠢笨无二的“黑瞎子”。在我们那个地方,这是恶狠狠的、咬牙切齿的比喻。
“谁说的?这是谁说的?”我止住脚步,脚底猛地腾起一股无名火,屏住呼吸,胸脯一起一伏。
她那细密的牙儿咬住唇儿,眯缝起细长的眸子,平静地、神秘地斜睨住我:“也是村里老人说的!”说这话时,眼波活似乌油油一眨闪电,那一瞬间,致使她的全身在收束将尽的晚霞里显得益发俏丽、撩人。我“咕咚”咽下一口唾沫,像是咽下一个砣秤锤。
“这么说,你……你信那些老不死的嚼舌头了?!”
她垂低头,没有了任何声息。伸出一只脚在软沙上划过来划过去,划过去又划过来,金黄色的细沙净净亮亮的,宛若凝结在地的晚霞,纯洁无比。
“有话早说,回头还来得及。往后后悔就迟啦。”我正告她,催她重新表态。订婚仅仅是个形式,这“订婚”与“结婚”之间,才横亘着爱河里真正的关口。
她抬起美丽的细长的眼睛,瞅了瞅东方那刚刚托起新月而呈现暗紫色的山垣,脚趾依然下意识地划着弧圈,划着划着,长长地舒一口气:“唉!老人还说来:灵性人是鳖熊的奴!”
1.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2.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3.本文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分析。
4.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

五.焰火的变奏赵丽宏

夜晚,没有风,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夜空;在水天相接处,夜空和湖泊构成一个轴对称的浩瀚画面。
湖畔积聚着数不清的人。音乐响起,仿佛是从湖水里飘旋而出,在空旷的湖面回荡。紧随着音乐,湖天之间突然蹿出一道道光点,犹如活泼的蝌蚪,从湖水深处向深邃的夜空腾游;也像犀利的鸣镝,从空中呼啸着飞入湖底。只不过瞬间的工夫,这些蝌蚪和鸣镝便轰然炸裂,变成一朵朵巨大的彩色花朵,它们随风飘动变幻,继续着火焰在夜空里演出的奇妙童话。二天上发生的所有一切,无一遗漏,都同时倒映在护理……
如果你的想象力不贫乏,那么,在这些千变万化的焰火里,可以联想起大地上所有的奇花异卉,可以联想起一年四季中大自然的美妙风景;当然也会联想起和焰火有关的的往事,回忆起和焰火有关的一些难忘瞬间。
天上的烟花像什么?在听到有人这样发问时,除了那些美好的回忆,我的脑海中竟出现了一些和此时气氛毫不相干的景象。那是战争中的夜景:枪弹和炮弹在夜空中划出耀眼的弧线,随之而来的,是爆炸,是火光,是惊悸的呼喊和痛苦的呻吟。
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都有这类恐怖的记忆:飞机在天空中隆隆飞过,炸弹从天而降,如飞蝗,如黑鹅,成群成片,大地摇撼,火光四起,城市仿佛在地震中颤抖。“地震”之后,空中依然白云蓝天,但人间已是惨象遍地:火焰里血肉横飞,到处可以看到死者的鲜血和肢体,连树枝和电线上也挂着血淋淋的生命碎片……更凄惨的是失去亲人的哀痛景象:在被炸毁的火车站的站台上,一个未谙世事的孩子,坐在死去的母亲身边,惊惶无措地放声大哭;那个孩子的身边,也使烟和火……
这样的恶梦,和眼下舒展在湖天之间的美妙焰火,没有任何关系。然而,我却无法驱散火光中生发的遥远苦痛的联想。
炮火与焰火,都是火药爆炸产生的光芒,两者的目的和效果却是天差地别。炮火,是为进攻,为征服,为反坑,为破环,为杀戮,是人间最可怕最惨烈的景象,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为庆祝,为团圆,为展示和平的欢乐,为表现人间的繁华和喜悦。同样是火花,同样是爆炸,两者所展示的,却是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
在满天满湖绚烂的焰火中,我默默地为人类的和平祈祷。但愿有这样一天,人间本来用着准备战争的火药,都被改做成了烟花,在一个全人类共庆的夜晚,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开满地球的上空,万紫千红,此起彼伏。
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
1、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
2、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说战争的“噩梦”与眼下的美妙火焰没有关系,另一方面又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
3、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结合原文简要回答。
4、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

六.吟风张绪佑
昨夜一阵凛风,将报社门前台阶上的盆景吹得落叶满地。昨日还是满树黄叶的银杏,怒然间只剩光骨临风了。季风就这样将冰清玉洁的冬姑送临。
日复一日,当我在踏上门前的台阶,总要留心关注这盆银杏的生态。四时的变换,世情的冷暖、心境的忧乐,似乎都是伴随着季风而变幻,从它的生命常态中显现出来。新岁来临时,当春风悄悄拂过,银杏的秃枝上就萌发了嫩绿,绿叶漫漫地展开了翅膀,将新的生命张扬。满眼的碧绿带着极好的心情,又迎来了凉爽的夏风,将生命的热情推向极致。当夏至尽头,气爽的高秋带来了新的生命信息,满树的金黄预示着生命的成熟,尽管它并未结出半盈的硕果。秋后的寒风无情袭来,它便逆时地脱下金色的外衣,将生命珍藏,将希望孕育。生命之树就这样随着季风而四时变幻。
风是什么?风是大气的精灵。集日月精气于心,集天地灵气于表,集山川海洋豪气于怀,化作流畅的血脉,灵动的气韵,去感受世界,去催生万物。人间万豪,山川陡变,唯有风最敏感。
风是人间的使者。风既带给人们高山的传岸气质,又带给人们大海的宽广胸怀;既可给人们带来心高气爽的愉悦,又可给人们带来秋尽叶落的慈怜;既带来春燕的呢喃,又带来秋雁的长吟……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间姿色,救人识时应世,临风应对四时的变换。保持生命之树不衰。
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风刀犀利,岁月无涯,数万年雕塑了无数沟壑、奇山异水,雕塑了古道,雕塑了枯树,雕塑了瘦词,雕塑了自然界这个大盆景。塑了霜,塑了雪,塑了云,塑了雾,塑造了有形和无形的自然境界,留下了万年不衰的艺术创意。
风还是忠实的史学家。它用如橡巨笔席卷千年,纵横天下,翻江倒海,将历史记在了悬崖,记在了洞穴,记在了无数次山川巨变之中,记住了无数个破败的衬落、庭院和宫殿里。伴随着多少次战火烽烟,多少回山崩海啸,多少代历史变迁,它记下了千里大漠,记下了秃岭荒原,记下了古罗马斗兽场、古楼兰王国、圆明圆废墟、深埋海底的泰坦尼克号。它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记下了人生,把下了人世的艰辛、生活的印痕、岁月的磨难。将这一切刻写在每一个人的额头上、须发间。
疾风知劲草,敢爱敢怒,颇具英雄气度。有时狂怒号,摧枯拉朽;有时暴性陡起,肆虚山河;有时和煦可拘,遍布抚爱。风有怀柔、有激越、有狂放、有悲壮。古来多少英雄把酒临风,抒发豪情,畅怀壮志。刘邦踞天下,重返故里,唱响“大风起兮去飞扬”的《大风歌》。荆柯沸怀壮志,临风唱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绝命慈壮。血战沙场的勇猛将士,面对死亡唱起了“风雪满弓刀”的豪情。风是有情的,风是有骨的。英雄所爱的是大风的一千里豪迈,是义无反顾的铮铮风骨。在临风之时,那些随风而倒的墙头小草缺少的正是这种风骨。
季风虽有四时之变,而惟有英风骨不变。日月经天,乾坤朗朗,是季风万年不衰的永久风源。悉清前的风汤涤世俗尘埃,将世界催化得更清纯、更壮丽!
(文章的个别文字有作改动)
1.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了一盆银杏?
2.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季风虽有四时之变,而惟有其风骨不变”这句话的理解。
3.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断句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断句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文言文断句
一、教学目标:
学习文言文断句的常用方法
二、教学课时:4课时
第1课时
(一)找虚词,定句读
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分析: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0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总结:文言文中,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二)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例如:2006福建卷: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①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分析:句中的名词有“道、俗、天下”等,找出了这几个名词,句子就断开了。
总结: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三)察对话,定句读
例如《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分析:这里总共三句话,能直接用“曰”断开的就有三处,其余的可根据名词标志断开。
总结: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四)依总分,定句读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
分析: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总结: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第2课时
(五)据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
顶真——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
(1)具告沛公∕沛公大惊。(《鸿门宴》)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对称(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如: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
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反复——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六)辨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例如: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
(一)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二)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更何况只有“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教案


文言文实词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
2.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三、教学课时:3课时
第1、2课时
一、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大纲》保留内容。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50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二、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攴(pū)”与敲击有关;
【推断练习】
(1)刑天舞干戚形旁为戈,意思为一种兵器(斧子)
(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形旁为舟,意思为大船
(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形旁为石,意思为石阶
(4)径造庐访成形旁为走意思为到
会意字也可用此方法推断词义。
(5)丰则贵籴,歉则贱粜上入下米,意思为买入粮食
(6)家人瞷见者,悉骇愕左目右間,意思为从门缝中看,“窥视”
(7)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年高考题)“觐”为形声字,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绳子)
(9)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井绳)
(10)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二)、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推断练习】
(1)进住夏口(《赤壁之战》)(“住”通“驻”)
(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倍”通“背”,“倍道”就是“违背自然规律”。)
(3)昌宗从旁趣说,使速言(“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
(4)使有司宽政,毁关(去掉关税),去禁(禁令),薄敛,已责。(《左传》)
责,意思为___________
“责”,《说文》:“求也,从贝,刺声。”王筠说:“谓索求负家偿物也。”“责”就是“债”字,但是它在上古可用作动词,兼有讨债的意义。它之所以从贝,是因为贝表示财。《左传》昭公二十年:“使有司(主管机关)宽政,毁关,去禁废除各种,薄敛(减少田租),已责(停止讨债)。”这是“责”的本义。
(5)“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苏轼《教战守策》)“顿”字
(6)“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
(7)“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
(8)“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匈”
(9)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罢
(三)联想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联系教材,联想成语,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推断练习】
1、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鄙:粗俗
联想:“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境)“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把……当作边境)
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联系《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词义为友好
3、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联系《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词义为认为……奇异
4、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
联系《逍遥游》中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词义为往,到
5、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联系《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词义为嘱咐
6、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05年辽宁卷)
联想:家喻户晓、不言而喻喻:明白
7、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联想:日薄西山、义薄云天薄:靠近
8、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遂投城遁走。(2004辽宁卷)
联想:投笔从戎投,扔掉,舍弃
9、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2006年高考湖北卷)
联想: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徒:只是
10、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使得效死。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宋史》
联想:严惩不贷〖解释〗惩:处罚;贷:宽容。严厉惩罚,绝不宽恕。贷:宽恕、宽免
(四)相似结构推断法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利用它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一个词也好,一个句子也好,如果形式比较整齐,那么处在相同位置上的字的意思很可能不是相同或相近,就是相反。
【推断练习】
(1)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怙”对“恃”,词义为依仗、凭借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用”,词义为被任用
(3)文过饰非(“过”与“非”同义)“文”对“饰”,词义为掩饰
(4)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对“愈”词义为更加
(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简”对“择”词义为选择,选拔
(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既然“誉”(赞美)与“非”(非难)构成反义关系,那么由“沮”(沮丧)可推知“劝”与“沮”意思相反,应释为“奋勉”。
(五)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推断练习】
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赤壁之战》
“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三国志》
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3、行将为人所并(将)
4、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提拔)
5、出则接遇宾客,入则应对诸侯(接待)
(六)语法结构推断法
语法分析推断法就是分析所要解的词在句中充当何成分,然后根据成分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推断练习】
根据字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1、将军身披坚执锐,讨伐暴秦,功盖寰宇!(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因次解释为:坚硬的盔甲和锐利的兵器)
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2000年全国高考题)
樵:木柴。
3、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_______(2004湖南)
“和”接代词宾语“之”,当为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和睦”;再联系上文“鸣”,可知“和”应为“应和”。
4、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2005年高考浙江卷)
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条:整理
5、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脯(杀做肉干)(为这件事(同纣王)争辩得很厉害,所以(纣王)就把鄂侯杀了,将尸体做成肉干”。)
6、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相当于“使死生”即“使死者复生”;“肉骨”相当于“使骨肉”即“使白骨生肉”二者都是“使死者复生”的意思
7、其罪当与童贯等。等:一样,等同
句中主语为“其罪”,“与童贯”是状语,而“等”应该是句子的谓语。所以它是“一样”、“等同”之义,而非“等人”、“等等”。
8、(08广东)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嫁给)
(七)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1、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倾斜)
根据“无景”与“美”意思相反,可推断“欹”与“正”意思也相反,即“倾斜”。
2、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断粮)
现代汉语中“绝食”指断绝饮食,以示抗议或自杀;而本句前文已交代“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下文又写太守苏琼“贷粟以付饥者”,那么这个“绝食”当指水灾后断了粮食。今义是主动地断绝饮食,此处则是被迫无奈断了粮,古今异义。
3、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2005年全国卷Ⅱ第8题A项)
“辩”用于动词谓语“多”(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富有”)之后,作宾语,应该是名词。由此可推断,选项释为动词“辩驳”有误。(“辩”的正确解释是“辩才”)
4、(07浙江)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敬佩)

第3课时
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2004年全国Ⅱ卷)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凶:不吉利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箧:小箱子
2、解释“弄璋”、“弄瓦”在文中的含义并说说你的理由。
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几,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冯梦龙《古今谭概》)
“我夫人有娠”(娠:身孕)
“果双生一男一女”
“璋也弄,瓦也弄”弄璋:生男弄瓦:生女
3、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08天津卷)
(篡:劫夺。贼:杀害。——主要依据对应互译法推断)
4、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08全国Ⅱ)
(檄:下令。喻:开导。——语法分析、语境分析均可,互为辅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江天一传(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而会张献忠破武昌,总兵官左良玉东遁,麾下狼兵哗于途,所过焚掠。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天一腰刀,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首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
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大乱,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于福州,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公与他县相掎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
大帅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属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族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汝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我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而佥事公亦于是日死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具有至性至性:纯厚的本性
 B.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自若:和平常一样
 C.州县望风内附附:逃跑
 D.间出逆战间:有时
6.下列句子中,表现江天一“深沉多智”的一组是(3分)
 ①躬畚土筑垣以居 ②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
 ③率壮士驰数十里 ④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
 ⑤多用兵据之,公与他县相掎角 ⑥我不死,祸且族矣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④⑥D.②③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天一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他侍奉母亲和抚养弟弟,他说读书人应有好品德,才有好文章,可见他本性善良,品德高尚。
B.县令傅岩认为天一才学奇异,每次县童生岁试总是选拔他为第一名。尽管他穷,家人又埋怨叹息,他还是如往常一样读书。
C.张献忠攻破武昌后,烧杀抢掠。佥事金声计议派兵去抵抗,把这事委托给天一,天一率领部下与张献忠作战,很受金声赏识。
D.江天一被抓后辞别金声说:“哪里有和人一起共事而在危难时刻逃避的呢?”在刑场,高呼“高皇帝”,可见其重情好义忠心不改。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属其母于天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5.C(附:归附)。
6.B(①说明其勤劳,③说明其勇敢,⑥说明其重情)。
7.C(“烧杀抢掠”是狼兵所为,天一去抵抗的也是狼兵)。
8.(1)下雨天,全身被雨淋得像蛇一样蜷伏着,有时张起破伞来遮挡一下(在通顺翻译出大意前提下,关注得分点,以下同。“淋漓、蛇伏和敝盖”各1分);(2)不久,清兵攻打绩溪,江天一日夜手持兵器登城防守,一点也不松懈(“已而、援兵、登陴和怠”各1分);(3)天一知道抗清之事已经无法挽回,就立即回家,把母亲托付给弟弟天表(“为、遽和属”各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