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

发表时间:2020-12-24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数学学科新课程有效教学导学案
授课
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课题旋转与角
课型问题解决课课时1课时上课时间2013年月日



析本课教材特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与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平角和周角。在开展活动时,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简单的学具,并让他们摆出经过旋转后的各种角,说说他们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



析在此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与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生活中也经常看到各种包含平角和周角的图形,这对学习周角和平角有较大的帮助。



念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标1、通过教学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2、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点、

点重点:认识平角、周角。
难点: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
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
准备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时间教学内容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
一、自主学习、合作评价

二、呈现目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三、针对问题、展示交流、有效指导

四、问题训练、规范指导

五、归纳概括提升意义
3分
2分导入练习
当堂检测
(根据教学时间,教师随机处理)

谈收获口头导课

1、点拨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巡视指导,按照要求完成活动单问题检测部分。

评选优秀小组。
回顾学过的图形,直观观察。

一、认识平角、周角1、动手操作活动角2、汇报总结二、说说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三、围绕哪一点旋转
能举一反三,运用新知

练习巩固。

谈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
设计旋转与角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数学学科新课程有效教学导学案
年级四年级上册课题旋转与角授课教师徐佳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1、通过教学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2、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平角、周角。
难点: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准备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主要导学过程教学
环节时间分配活动内容导学策略与方法备注
一、
激趣导入
3分1、角可以分为()角、()角、()角。
2、写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二、
探究新知

20分【问题1】1、用准备好的角,旋转成平角。
得出结论:当两条边成一条直()时,所成的角就是()角。
2、用准备好的角,旋转成周角。
得出结论:当旋转一周后,角的一边与另一条边()时,所成的角就是()角。
【问题2】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和周角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角画角范围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问题3】明确关系。
1周角=()平角=()直角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再由每组学科长收集、整理数据并做好记录。小组全部完成后汇报。
三、
当堂检测

按照要求完成活动单问题检测部分

15分1、判断
(1)一条直线就是一个平角。()
(2)周角就是一条射线。()
(3)一个角有两条边,一个顶点。()
(4)角的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绕着端点旋转到与固定的边成一条直线时,就形成了一个平角。()
2、数一数,下面图形有几个角?

()个角
3、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什么角?
3时()角6时()角
9时()角11时()角
2时半()角9时半()角
12时()角2时45分()角
先独立完成,再选出学生代表展示答案,全班评价。
四、
小结与评价2分总结学习过程
个人谈收获。
教学

扩展阅读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期末复习指导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期末复习指导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1、直线、射线、角
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这种线叫直线。
只有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这种线叫射线。

直线、射线与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①、直线和射线都可以无限延伸,因此无法量出长短。
②、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③、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2、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把半圆平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l度。记做1°

3、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4、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90°,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平角=180°=2个直角,周角=360°=2个平角=4个平角
特别注意:因为直线射线都无法度量,所以在判断题中,与直线射线比较长短的都是错误的。
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邻角和等于180°,只需要量一个角的度数,就可以知道其他几个角的度数,

5、角的个数=n×(n-1)÷2n为边的条数。数线段的方法也如此。

6、75度=45度+30度
15度=60度-45度=45度-30度
120度=30度+90度
150度=60度+90度
135度=90度+45度

四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导学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
课题:总复习
【课型】:预习+展示
【课时】:第一课时:多位数的认识
【教师寄语】:
本册书你已经学完了,掌握的怎么样?下面我们要用5课时的时间对本册书的知识进行自主整理、自主分类、自主整合,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通过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推开记忆的闸门,来采撷一颗颗珍珠吧!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回顾第一单元,自学课本第117页、118页第1—4题,用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学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我知道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2、我会用类比、类推的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数的概念、读写数的方法、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难点: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法、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知识链接】:
打开数学书看第一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学习过程】:
一、回忆、整理多位数的认识有关知识
(自主学习):自学课本第117页,用笔勾画出疑惑点。回忆第一单元的内容,边整理边记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部分内容简要地表示出来。
二、(合作交流):汇报、整理
1、复习数位顺序表、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2、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3、数的大小比较。
4、多位数的改写和省略。
三、(精讲点拨):
1、按数位顺序,从右到左有哪些数级?每个数级里有哪些数位?你能从右往左说出每个数级里有哪些计数单位吗?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数位和计数单位有什么区别?(易错点)
4、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的关键是什么?
5、(能力提升):
(1)打开课本117页做第1、2小题。
(2)用6、3、8、9和5个0按要求写出九位数
a.最大的数
b.最小的数
c.一个0都不读的数
d.只读出一个0的数
e.要读出2个0的数
(3)判断:
a.700200读作:七万零二百()
b.30025000读作:三千万零二万五千()
c.十四万三千写作:1400003000()
6、(问题探究):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是什么?比较下列数的大小,看看你有什么窍门?(从大到小排列)
408001240000124500040800318000
(做完后和同学交流)
7、(问题探究)数的改写和近似数,你能回忆起哪些?如何改写整万的数?用什么方法求多位数的近似数?
8、(能力提升)做117、118页第3、4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复习了(),还有()问题?
【达标测评】:
一、填空:
1、2567070000读作(),把这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是(),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约是()。
2、九千零六万零三十写作(),这个数最高位是(),表示()。3、比79999多一的数是(),比10000000少一的数是()。
二、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40040040400440000400040400004
【课后作业】:
必做题:课本第121页第1、2题。
选做题:1、□里可以填哪些数字?
71□680≈71万99□540≈100万
325□428≈325万620□725≈621万
29□280≈29万199□753≈200万
2、□中最大填几?
68□524≈68万27□680≈28万
53□024≈54万79□825≈80万
课题:总复习
编写者:张永红审核人:
【课型】:预习+展示
【课时】:第二课时:乘法和除法
【教师寄语】:
大部分同学对于乘法和除法的口算和笔算已经很熟练,但是对于积的变化规律和商的变化规律应用的不太灵活,希望同学们通过复习注意提高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这里很奇妙哦!我们一起来寻找吧!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回顾第三、第五单元内容,自主学习课本第118页、119页第5—10题。积极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形成知识网络。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我巩固了所学的乘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积的变化规律、商变化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计算。
2、我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我的归纳概括能力有进步。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乘除法笔算的方法,积的变化规律,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
【知识链接】:
打开数学书看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习过程】:
一、整理、复习乘法和除法的口算
1、(自主学习):做课本第118页复习题5、题8和121页第3题
2、(精讲点拨):口算时,要认真看清运算符号及数字,要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和商的变化规律使计算简便。
二、复习笔算乘除法
1、(自主学习):做118页复习题6、7。
2、(精讲点拨):笔算两位数乘多位数要注意什么?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试商?做除法时要注意什么?(高位除起→余数要比除数小→正确写商)
3、(问题探究、合作交流、):小组合作把下面8道题分类,想一想怎样分?分几类?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1400÷285340÷89945÷212016÷21
793÷53540÷15845÷28225÷25
4、(精讲点拨):分类(1):按被除数前两位够不够除来分,可以分几类?(两类)
分类(2):按不同的试商方法来分,分几类?(四舍法、五入法、商9法
2016÷21、直接口算法540÷15和225÷25)
二、复习乘除法的估算
1、(自主学习):做122页第5、6题。
2、全班汇报、纠错,探索怎样想的?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复习了(),还有()问题?
【达标测评】:
一、填空:
1、估算204×58时,把204看作()把58看作(),积大约是()。
2、估算479÷60时,把479看作(),商大约是()。
3、已知34×8=272,那么34×80=()340×8=()。
4、已知260÷13=20,那么2600÷13=(),260÷130=()
5、△÷□=48......48,□里最小是()
二、判断:
1、两个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有几个0.()
2、两个数相除,商是23,余数是11,被除数最小是287。()
3、三位数乘最大的两位数,积一定是五位数。()
4、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一定比商小。()
【课后作业】:
必做题:1、课本第119页第9、10题,2、第121页第4题、第122页7、8
选做题:解决问题
1、甲火车14小时行驶1750千米,乙火车10小时行驶1350千米,哪列火车快,快多少?
指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路程÷时间=速度)

2、有26条船,每天收入78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课题:总复习
编写者:张永红审核人:
【课型】:自学+展示+操作
【课时】:第三课时:空间与图形
【教师寄语】:生活中到处都有角、平行线、垂线、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几何图形的影子。以后我们还要学习更多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它们给我们的视觉带来美的享受。它们变化万千,建筑师用它们构成一座座华美的建筑、画家用它们勾勒出一幅幅美妙的画卷、服装设计师用它们设计出一件件靓丽的衣裳......,而我们要用它们来充实我们的头脑,建造我们坚实的人生。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回顾第二第、第四单元,自学课本第119页第11、12题,用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探究任务,并理解角、平行线、垂线、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几何概念的本质。
2、针对自学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我要明确每个图形的概念,弄清图形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和特性。
2、我知道了量角和画角的方法,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
3、我会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4、我的画图能力进一步提高。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几种四边形的的特征及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2、能按要求画角,会用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画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并会画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难点:会用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画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理解所学的平面图形相互之间的关系。
【知识链接】:把角的度量、平行和垂直、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集中复习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些概念的内在联系。角的度量是基础,可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平行的概念是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集中复习能够理解这些概念的本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写出网络图
1、为了更好的梳理这些知识,看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写出知识网络。
2、(合作交流)展示整理成果,完善知识系统。
3、(精讲点拨)知识网络图:
二、问题探究、小组交流:
1、复习角的度量。
(1)什么叫射线、直线、线段,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任意画直线、射线和线段。
(2)什么叫角,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关系?
(3)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什么?
举例汇报量角方法。
(能力提升)用三角板拼角75度、105度、120度、135度、150度、180度
(4)什么叫平角周角,平角、周角、
钝角、直角和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5)画角的方法是什么?
画指定度数的角:65度、100度、155度
2、复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什么叫垂直和平行?生活中有哪些垂直和平行的例子,说一说。
(2)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是什么?
画垂线: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是什么?什么叫等腰梯形?
填119页第12题
(4)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3、课堂小结: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直线我们想到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由射线想到角,由线段我们想到围成的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同学的帮助复习了()知识,理清了知识脉络,学会了整理复习的方法。
【达标测评】:
一、做第122、123页第11、12题
二、判断正误:
1.直线比射线长。()
2.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3.一个角的两边画得越长,这个角越大。()
4.平角是一条直线。()
5.两条直线相交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是直角,那么其他三个也是直角。()
三、综合练习(能力提升):
画角:
练习画一个75度的角,你有几种不同的办法?
【课后作业】:
必做题:
1、课本第122页第9、10题。
2、填空:
(1)线段有()个端点,直线有()个端点,射线有()个端点。
(2)经过平面上一点能画()条直线,经过平面上两点能画()条直线。
(3)角的计量单位是(),用符号()来表示
(4)1周角=()平角=()直角
(5)如果两条直线都与同一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
选做题:
1、用我们画的75度的角的两边分别作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两边(各截取2厘米和4厘米),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2.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为什么?(垂线段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题:总复习
编写者:张永红审核人:
【课型】:预习+展示+动手操作
【课时】:第四课时:统计与概率
【教师寄语】:“统计”在本册书中的重要内容是复式条形统计图,通过复习让我们体会统计图的特殊作用,既可看出每组样本中不同类数据的差异,也可看出不同样本数据差异,还可看出数据变化的整体趋势。我们还可根据图中的信息开放性的提出问题。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回顾第六单元,自学课本第120页,用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探究任务,通过交流合作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过复习,巩固横向、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知识链接】:本节课通过身边的统计知识发展延伸到社会生活中的统计现象,通过复习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能够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过程】:
一、回忆、整理统计的有关知识
(自主学习):自学课本第120页,用笔勾画出疑惑点。回忆第六单元的内容,边整理边记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部分内容简要地表示出来。
二、(合作交流):汇报、整理
三、(精讲点拨):
1、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画复式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
第一,观察所记录的数据
第二,将数据制成统计表
第三,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确定条形统计图的单位,写清横、纵轴分别表示什么?用不同的直条表示不同的人物和事物,写清图例。
第四,绘图要准确,直条的宽窄要一致
四、(能力提升):
1做第120页13题,第(1)小题很好回答,第(2)小题能提很多问题,要求合理,运用横向、纵向、综合对比多种方法进行观察比较,更有利于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补充(3)还有什么疑问或合理化建议。
2、四年级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如下表:
人数(人)项目

性别跳绳
踢毽子跑步足球
男生16152625
女生3025234
根据统计表制成统计图,回答问题:

(1)喜欢那个项目的男生最多?喜欢那个项目的女生最多?
(2)总人数排在第二位的是运动项目是什么?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自主探究)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复习了(),还有()问题?
【达标测评】:
必做题:课本第123页第13题。
选做题:调查本班身高情况:

人数(人)身高

性别1.30㎝以下
1.30㎝至1.35㎝1.35㎝至1.40㎝1.40㎝以上
男生
女生
(自主探究)根据统计表制成统计图,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课题:总复习
编写者:张永红审核人:
【课型】:巩固+展示
【课时】:第五课时:数学广角及120页思考题
【教师寄语】:本册数学广角主要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我们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面对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有不同的策略,怎样找到最佳的策略是关键。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会寻找最优方案。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用合理快捷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难点:提高寻找最优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链接】:
打开数学书看第七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学习过程】:
一、回忆、整理数学广角的有关知识
(自主学习):回忆第七单元的内容,边整理边记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部分内容简要地表示出来。
二、(合作交流):汇报、整理
1、烙饼问题。
2、沏茶。
3、排队论问题。(比较容易)
4、对策论。
三、(能力提升):
1、

2、劳动节那天,妈妈的3位同事来到小华家,妈妈让小华给客人烧水泡茶。小华开始做事:
3、妈妈杀好鱼后,小刚帮妈妈烧鱼。他有条理地洗鱼、切鱼、切姜片、洗锅煎烧,鱼烧熟后共花了17分钟(见下图)
4、

⑴如果有6个大人和4个学生,该怎样买票最合理?

⑵如果有4个大人和6个学生,该怎样买票最合理?

⑶5个大人和5个学生又该怎样买票呢?

三、第120页思考题:河内塔问题,这道题目做为思考题,试一试吧!
(点拨):题目中,需要把A、B、C(从上到下)三颗珠子从1号杆移到3号杆
第一步:把珠子A移到3号杆
第二步:把珠子B移到2号杆
第三步:把珠子A从3号杆移到2号杆
第四步:把珠子C移到3号杆
第五步:把珠子A从2好杆移到1号杆
第六步:把珠子B移到3号杆
第七步:把珠子A移到3号杆
这其实是一个逆向思维的方法,关键是能够了解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最后的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思维能力提高就行。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复习了(),还有()问题?
【达标测评】:
1、丽丽长大了,想和妈妈学做菜,星期天要学做一个炒鸡蛋,妈妈告诉她这道菜有以下几项工序:
敲蛋(1分钟)搅蛋(1分钟)切葱(1分钟)洗锅(2分钟)
烧热锅(2分钟)烧热油(1分钟)炒蛋(4分钟)
2、一只平底锅上只能煎两条鱼,用它煎一条鱼需要8分钟。(正反面各4分钟),那么,煎三条鱼至少需要几分钟?

3、四(1)班的3个同学各拿一只水桶去接水,水龙头给3只桶注满水所需的时间分别是4分钟、3分钟、1分钟,现在只有1个水龙头可以接水,怎样安排能使他们总的等候时间最短?这个最短的时间是多少?

4、妈妈怎样安排所用的时间最少?
杀鱼、洗鱼5分钟烧鱼10分钟淘米2分钟做米饭15分钟

5、小芳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以走?哪一条路最近?
【课后作业】:
必做题:甲船运了80吨货物,乙船运了40吨货物,丙船运了160吨货物到码头卸货,但码头每小时只能卸20吨货物,而且也只能一船一船地卸货。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使三艘货船等候时间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顺序卸货?
点拨:①先卸乙船,再卸甲船,最后卸丙船,等候时间总和最少。

卸乙船三个船等候时间为:40÷20×3=2×3=6(小时)
卸甲船甲、丙二个船等候时间为:80÷20×2=4×2=8(小时)
卸丙船丙船等候时间为:160÷20=8(小时)
6+8+8=22(小时)
②先卸甲船,再卸乙船,最后卸丙船,等候时间总和仅次上一种卸法。

卸船甲三个船等候时间为:80÷20×3=4×3=12(小时)
卸乙船乙、丙二个船等候时间为:40÷20×2=2×2=4(小时)
卸丙船丙船等候时间为:160÷20=8(小时)
12+4+8=24(小时)
③先卸丙船,再卸乙船,最后卸甲船,等候时间总和为第三。

卸丙船三个船等候时间为:160÷20×3=8×3=24(小时)
卸乙船甲、乙二个船等候时间为:40÷20×2=2×2=4(小时)
卸甲船甲船等候时间为:80÷20=4(小时)
24+4+4=32(小时)

④先卸丙船,再卸甲船,最后卸乙船,等候时间总和为第四。

卸丙船三个船等候时间为:160÷20×3=8×3=24(小时)
卸甲船甲、乙二个船等候时间为:80÷20×2=4×2=8(小时)
卸乙船乙船等候时间为:40÷20=2(小时)
24+8+2=34(小时)
选做题:某商店雪碧、蛋糕、柚子3种物品标价如下:
雪碧:每瓶6元,两瓶装一盒,每盒11元
蛋糕:每块5元,两块装一袋,每袋9元
柚子:每个4元,3个装一包,每包10元
用50元钱把这3种物品都买齐,并且把钱正好用完,你认为可以怎样买?写出你认为比较好的几种买法。
点拨:①雪碧1盒,蛋糕1盒,柚子3包
11+9+10×3=50(元)
②雪碧2盒,蛋糕2盒,柚子1包
11×2+9×2+10=50(元)

四年级数学上册2.6第二单元线与角复习表格式导学案


2.6第二单元复习
编写人:苏海明审核人:审批人:
【学习目标】
1、会找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线。
2、会量角的度数和画指定度数的角。
【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会正确运用所学知识。
【导学过程】增补栏
一、复述回顾
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图形里的线和角。回忆一下,我们学习了线和角的哪些知识?

二、单元知识总结
1、线的认识
(1)线段的特点:
有()种读法。
(2)射线的特点:
有()种读法。
(3)直线的特点:
有()种读法。
(4)线段、射线都是()的一部分。
(5)两点之间()最短。
2、相交与垂直
(1)相交:两条直线()公共点,这两条直线相交。
(2)垂直:两条直线()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3)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只能作()条。
(4)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距离,()最短。
(4)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复习垂线的画法):

3、平移与平行
(1)平行:通过()能重合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只能作()条。
(3)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复习平线的画法):

4、旋转与角
(1)角的定义:
(2)当角的两条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构成的角是()角。
(3)当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一周,与原来的射线重合时,所构成的角是()角。
(4)角的大小与()无关,与()有关。
(5)1平角=()直角=()°
1周角=()平角=()直线=()°
5、角的度量
(1)度量角的大小通常用()。
(2)角的测量方法:测量角时,一定要让量角器的()和角的()重合,()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角的另一边所对的该零刻度线所在的圈上的刻度,就是角的度数。
(3)画一个85°的角(复习角的画法)。
三、练一练
1、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2、分别画15°、75°、100°、175°的角。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西师版)


第三单元角

线段、直线和射线
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1-42页。课型新课课时第课时
学习
目标1、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
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经历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
重难
点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

导入
新课
(导)教师:你从图中看见了哪些数学现象?
学生观察后相互说一说,然后抽几个学生汇报。
教师:对了,这幅图中有很多线和角,生活中也有很多线和角。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线。

自主
合作
(学)
1.学习线段。
教师:我们先来研究这幅图中的电线。
教师:同学们看一看两根电线杆之间的一段电线。
教师将一段电线画在黑板上,并明确:这就是线段。
结合电线引导学生认识线段的基本特征:有2个端点、直的(先让学生观察、口说,在集体归纳)
教师:能说一说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线段吗?
学生回答略。
引导学生在两点之间画线(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纸片上画),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结合黑板上的板演图(教师可以作适当的补充)进行集体交流:在两点之间可以画很多条线,其中线段最短,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
2.学习直线。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一条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尽量让学生说),并在黑板上演示。
教师:这条线有多长呢?这样的线有端点吗?能量出它的长度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无限延长的线没有端点,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教师:这样的线我们把它叫做直线。能说一说直线与线段有哪些不同吗?用下面的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度量直线没有端点、不可以度量教师:自己确定一个点,试一试过这个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自己确定两个点,试一试过这两个点又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学生试后回答: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学习射线。
教师: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什么样的线?(让学生大胆设想:(1)这条线有端点吗?(2)这条线能画完吗?(3)这条线可以度量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强调不可能画完)并引导学生发现这条线的基本特征:1个端点,直的,无限长。
教师:这样的线叫射线。比如手电筒和探照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

交流
展示
(展)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
引导学生从端点、是否直、是否有限长方面进行比较归纳,并完成下表:
端点是否直是否有限长
线段有限长
直线无限长
射线无限长
巩固
提升
(练)1?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2小题。
2?完成练习十二第1~3题。
3.画一长3cm的线段,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4.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学习
评价
(评)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疑惑?

角的度量

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3-44页。课型新课课时第课时
学习
目标1.知道什么是角,能指出角、边和顶点;能用常用的符号来表示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

学习
重难
点角的度量方法

导入
新课
(导)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射线,请同学们确定一个点,以这个点为端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学生操作后,同桌互相展示,教师巡视。
教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回答:发现从一点引入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是角(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角。
教师问:这些角是怎样形成的?
指名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就是角,这个点是角的顶点,两条射线是佼佼的边。
教师明确: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并给黑板上的角命名“<1”
教师:看看同学们画的角,是一样大的吗?
学生发现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教师:这些角哪些角大,哪些角小呢?我们除了可以观察和重叠比较外,还可以通过角的度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自主
合作
(学)
1、认识量角器
教师:角的大小可以用量角器来量。
教师出示量角器。
引导学生观察量角器,尽量让学生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结合量角器讲解:这里是把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这样的量角器有内外两圈刻度,有两条0°刻度线,方便同学们从两个方向测量角的度数。
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0度、30度、60度、90度和180度的刻度线。
2、用量角器量角(完成课堂活动的2题)
教师出示已画好的2个角,并提出任务:用量角器量这些角。
学生讨论:怎样用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学生汇报,集体归纳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
3.做活动角。(完成课堂活动的1题)
指导学生做活动角,然后让学生旋转一条边,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教师:在做活动角的过程中,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后,指导学生总结出角的大小主要看角张开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结论。教师:这条线有多长呢?这样的线有端点吗?能量出它的长度吗?

交流
展示
(展)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巩固
提升
(练)1?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2小题。
2?完成练习十一第1~3题。
3.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学习
评价
(评)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疑惑?

角的分类

内容教材第45、46页,练习十一第4~6题。课型新课课时第课时
学习
目标
1?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
重难
点认识角的种类

导入
新课
(导)教师提问激趣:把两个三角板上的直角拼起来,可以组成一个什么角?

自主
合作
(学)
1?学习平角。
教师引导学生把两个直角拼在一起,让学生观察感受形成的新角。让学生说出这个角的特点:两条边刚好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这个新角有多少度?
学生讨论后回答:90+90=180(度)。
教师明确:这样的角就是平角。
引导学生填写:1平角=()直角,1个平角=()度
2、学习锐角、钝角:
出示教材第66页下面的3个例角。
学生量这几个角的度数。
引导学生比较:左、右两边的佼佼与中间的直角有什么不同?(左边的角小于90度,右边的大于90度)
教师直接指出:小于90度的角叫锐角,大于90度的角叫钝角。
3、?学习周角。
教师:我们再来看一个非常特殊的角。
教师用活动角演示两条射线重叠在同一条线上,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一周的过程,同时又在黑板上板演。

交流
展示
(展)这个角特殊在什么地方吗?引导学生说出两条射线完全重合在一起,即角的两条边完全重合。
教师:一个平角是180°,两个平角是360°。
教师:这样的角是周角,一个周角是360°。
请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填空。1周角=()平角=()直角
学生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集体订正
巩固
提升
(练)指导学生完成第45-46页课堂活动第1~3题
学习
评价
(评)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惑?

画角

内容教材第46、47页,练习十一第7-12题。课型新课课时第课时
学习
目标1?掌握画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画30°、45°、60°和90°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
重难
点用量角器画角

导入
新课
(导)教师:先估计答题卡上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学生回答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教师:再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的角,记住这些角的度数。
学生测量后,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这些角的度数。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教学用三角板画角。
教师:画角一般要用工具来画。下面先给大家一副三角板,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这副三角板画出哪些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画出30°、45°、60°和90°的角;有的学生还提出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30°、45°、60°和90°的角?
学生:因为三角板上有30°、45°、60°和9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学生:用两个三角板上的两个角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角,比如30+45=75,30+90=120,45+90=135,60+90=150。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画30°、45°、60°和90°的角,先讨论怎样画30°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找到三角板上30°的角,在这个角的顶点上定一个端点,然后从这个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两条射线。
教师: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一下画的这个角是不是30°。
学生画后进行检验。
教师:能说说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指导学生说出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一是要在三角板上找到相应的角;二是在纸上确定一个端点并且把三角板角的顶点对着这个端点;三是要靠紧三角板的两边从端点往两边画射线。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把相应的要求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请同学们在45°、60°和90°中选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教师:怎样画75°的角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用30°和45°的角拼成75°的角后,再按前面的方法画。
教师:请同学们在75°、120°、135°和150°中选择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一画。
学生画角后,拿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自主
合作
(学)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会用三角板画角了,用三角板画角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简便。但是如果要求我们画一个24°的角、139°的角,只凭三角板能画出来吗?
学生:不能。因为三角板上找不出、也拼不出这样的角。
教师:这就需要我们用另一种工具——量角器来画。根据前面的经验,想一想用量角器怎样画24°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先确定顶点;二是过这个顶点画一条射线;三是用量角器确定度数;四是根据确定的度数画出角的另一条射线。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画角最难的一步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样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作示范画角,然后请学生照老师这样画角。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是:(1)量角器的中心点要与确定的端点重合;(2)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与已经画好的一条射线重合;(3)再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数作一个记号;(4)连接端点与这个记号画一条射线。
教师:也就是要关注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出83°、139°角。
交流
展示
(展)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巩固
提升
(练)46-47页课堂活动第1~3题
学习
评价
(评)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疑惑?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信息窗1射线、直线和角导学案(青岛版)


射线、直线和角
教学目标:
1.认识直线、射线和角,了解角的表示方法几个部分的名称。
2.能正确区分直线、射线和线段,掌握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在观察、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富好感及空间观念。
重难点:
重点:直线、射线和角的认识。
难点: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课件出示:信息窗一
师:车灯射出的光线有什么特点?
二、自主尝试独立探究
1.认识射线: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2.观察射线,寻找特征。
3.射线的画法。
三、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讨论:1.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通过一点画两条射线,形成什么图形?
小组合作完成。
四、展示点评总结提升
1.角: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2.角各部分的名称。
3.角的表示方法。
五、清理过关挑战自我
1.判断:
(1)一条直线长5厘米。()
(2)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3)黑板的边是一条射线。()
(4)线段有2个端点、射线没有端点。()
(5)直线比射线长。()
2.按要求画一画。
(1)过A点画一条直线。
(2)过B点画一条射线
(3)以C点为顶点任意画一个角。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四上语文第二单元备课教学设计

5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情分析

教学《题西林壁》时,要突出“横”“侧”“远”“近”

“高”“低”几个字,体会诗人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如《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教学《游山西村》,应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淳朴热情、乡间的风光习俗,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5分钟)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35分钟)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察效果

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学会一类生字豚.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资料准备

背景音乐与诗境相关的挂图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熟读古诗,了解诗句大意感悟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豚(2分钟)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

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

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二,读诗,整体感知(15分钟)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莫:不要浑:(1)水不清,污浊;(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满:~身是汗(4)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

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15分钟)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5分钟)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检查反馈(3分钟)

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

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拓展空间:

创新火花

《游山西村》另外一首

学法指导: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写法指导:先抑后扬

扩展阅读:建立作者档案,扩大阅读面

六、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生卒年代

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著名作品

自己的见解

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

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

七,制作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八,作业

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课后反思: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在理解诗意的同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真挚感情

在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可让学生举个例子说一说“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6爬山虎的脚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学情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作者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通过连续仔细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怎样爬的秘密。文中不仅讲了爬山虎“脚”的颜色和样子,以及怎样“爬”等知识,还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特有的生活习性。

课文先讲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然后介绍爬山虎叶子,最后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课文的重点是讲爬山虎脚的特点。

在教学上,我认为可以采用边读边探讨的方式增进学生的认识。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学中通过抓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研究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同时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就更了解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演示,加深理解。

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5分钟)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15分钟)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15分钟)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5分钟)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5分钟)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20分钟)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

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10分钟)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5分钟)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嫩绿绿得新鲜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萎

教后反思::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趣味谜语、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能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7蟋蟀的住宅

一、教学目标

①学习课文,认识“蔽”、“慎”等7个生字,会写“蔽、搜”等13个生字,正确理解“慎重、搜索、随遇而安”等词语的意思。

②抓住蟋蟀住宅的特点,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5、6自然段。

二、课前准备:

①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蟋蟀生活习性、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②放大的蟋蟀图片。

③每生准备一张白纸。

三教学重点分析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学情分析

紧扣文本,以读为主,领悟表达方法:通过品读,品读重点字词,领略文章内涵:享受语言文字之美,激起观察大自然的好奇心,达到学以致用。打破老师独揽课堂的方式,开放学生的思路,培养问题型的学生,以激起求知欲望,并合作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自读自悟、读书指导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看图激趣,揭示课题(5分钟)

①(师拿出准备好的蟋蟀图片),同学们认识它吗?

师板书:蟋蟀(生书空)

②这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了,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吗?(好斗、唱歌、建住宅)。

师板书:住宅

③今天,我们就跟着文中的作者去参观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好吗?

范读课文

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15分钟)

①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是不是也很想亲自去参观一下啊?请你自由地读课文,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边读边想: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②学生试读

③检查自学情况:

a、你看到了蟋蟀的住宅了吗?指名分读相对应的自然段。

b、教师相机出示几个难读的生字、新词,正音、巩固。慎(shn)重、选择(z)、洞穴(xu)、隧(su)道、挖掘(ju)、倾qng)斜

再读课文,理清思路(20分钟)

①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的哪几方面的内容?(选择住址、住宅的特点、怎样挖掘)

②生找出相对应的段落

③指名读蟋蟀选择住址的小节。(第2小节)

a、板书:随遇而安懂它的意思吗?

b、随遇而安,从字面看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c、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谁不喜欢随遇而安?请勾画出重点词语。

别的昆虫:临时隐蔽所

蟋蟀:慎重选择不肯随遇而安

d、读了这一段,你喜欢上蟋蟀了吗?是文中的哪些词让你喜欢它的?(不肯随遇而安、常常、一定要、一点一点……)

同学们,如果你是蟋蟀,天下雨了,当看到别的昆虫还在为寻找住宅而奔忙,自己却已有一个非常好的住宅时,你的心情如何?(自豪、骄傲)

e、带着这种心情朗读这一节。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它又是怎样挖掘的?让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巩固字、词,指导写字。

①指名读生字、新词。

②指导书写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指导:蔽、毫、抛

b、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5分钟)

①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掌握情况。

②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知道蟋蟀选择住宅的时候,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现在让我们到蟋蟀的住宅去作客,去看看这住宅究竟是什么样的。

二、精读住宅特点,加深感悟(15分钟)

①自由读3—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住宅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②反馈交流,并指名在黑板上板书。(向阳、倾斜、隐蔽、像隧道、弯曲、九寸深、一尺宽、有“门”、有“平台”、墙壁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③这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就有这么多的名堂,怪不得这么出名呢!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④现在,我们就来当蟋蟀的建筑师,为它画一张住宅剖面图吧!(把画好的图贴在黑板上。)

⑤你怎样评价蟋蟀的住宅?带着赞赏的语气读3—6段。

三、转换角色,练习说话(10分钟)

①现在,你们就是蟋蟀工程师本人,要去参加昆虫建筑经验交流大会,请你们马上做好准备,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建筑住宅,你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②学生自由准备后发言

③有感情地朗读5、6两个自然段。

四、学习挖掘部分,体会蟋蟀的工作艰苦(8分钟)

①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吗?(因为它的挖掘工具太简单了!)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指名分节读7—9小节。

画出蟋蟀挖掘动作的词。

②它用前足挖巢穴容易吗?巢穴挖好了还要干什么呢?(整修)

③齐读,读出蟋蟀的工作艰苦。

阅读资料,深入认识蟋蟀

①看资料(课前同学们搜集的有关图片及其他资料)谈体会。

②看了图片、资料,你又懂得了哪些不知道的知识。

总结全文(2分钟)

①齐读全文

②读了蟋蟀的住宅的介绍,你喜欢蟋蟀吗?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赞美它吗?

③练写

④交流

安排课后作业

①把你认为最喜欢读的句子抄一抄。

②看谁先把5、6两节背出来.

板书设计:

7蟋蟀的住宅

向阳隐蔽干燥

弯曲光滑不肯随遇而安

平整简朴卫生

课后反思:

作者在文章中大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

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分析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学情分析

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法指导: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5分钟)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15分钟)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10分钟)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消磨时光——偶然发现——大胆设想——对科学执着追求——轰动地质界

课后反思;

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教师可参与其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是,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资料,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语文园地二

学习目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课前准备

1、提前一段时间布置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2、准备“爬山虎”图片。

第一课时

◆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⑴自读。

⑵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

⑴住宅住址隐蔽隐藏

⑵洞穴倾斜平坦宽敞

⑶均匀重叠空隙痕迹

⑷引人注意毫不可惜随遇而安

◆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⑴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⑵按顺序齐读。

⑶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释说话。

⑴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

⑵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

◆我的发现

⑴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⑵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⑶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思考交流。

⑷读“小林”“小东”的话。

◆成语故事

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⑴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

⑵文中第二自然段几地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

4、说故事。

◆日积月累

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唱唱。(在原有歌曲中选择合适的曲调)

2、读句正音。

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

2、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看了这儿的三幅图画,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的不错。

2、独立看图,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最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可告诉同学你是怎样发现的?

3、再次观察其他的几幅图,也许还有奥妙没被发现呢。

4、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讲解的最清楚、最精彩,将获得“独具慧眼”奖。

⑴可以讲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

⑵可以讲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

⑶可以讲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

⑷还可以讲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

5、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

6、评议“独具慧眼”奖的主人选。

1、拓展:这幅图构思奇妙,用好你的慧眼也许会得到丰收的喜悦。仔细看图,清楚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朋友。

第三课时

习作指导

1、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2、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

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⑴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

⑵有什么新的发现?

⑶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每个人根据这位同学讲过的内容各取一个题目。

⑴学生说题目,师整理。

⑵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若把它写下来,肯定很有意思,写时的注意什么呢?讨论明确:

⑴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深受感动的内容写下来。

⑵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如果进行连续观察,坚持写日记。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的进行修改加工。作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要注意日记的格式。

⑶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5、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6、学生就某一片交流,共同评议。

2、修改或批改,着重与用词是否得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

第四课时

作文讲评

1、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可选以下几类典型,作为学生评议内容及方向。

⑴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对比。

⑵同一内容描写,粗略与细致的对比。

⑶优秀习作的赏析。

2、根据评议自我修改文稿。

3、誊写习作.。

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至第六单元期末复习指导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至第六单元期末复习指导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速度×时间=路程
单价×数量=总价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路程÷速度=时间
总价÷数量=单价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零除外)
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不变(零除外)。
两位数乘三位数,积最多五位数,最少四位数
估算原则:便于口算、接近准确数、能解决实际问题(估大或估小)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直线外一点到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这点到这条直线的垂足之间的长度叫距离。

2、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3、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4、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拉动过程中,面积变化,高变化,周长不变。平行四边形具有易变性。

5、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当梯形的两条腰相等时,这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叫长方形。
四个角都是直角,并且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叫正方形。
5、画高:

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当梯形的两条腰相等时,这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特别注意:画高时,请注意;虚线、垂直标记、和名称

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数不够除,就看被除数的前三位数;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在哪一位上面;
每求出一位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商的变化规律: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但是余数也要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
第六单元【统计】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从数学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和策略。
1、烙饼类问题策略:
饼个数×2÷同时可以烙的个数=需要烙多少次
需要烙多少次×每一面的时间=至少需要的时间

2、沏茶类问题策略:首先要明确沏茶的大致顺序,也就是说哪些事情要先做,然后再考虑还有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能同时做的事尽量同时做,这样才能节省时间。

3、排队论问题策略:依次从等候时间较少的事情做起,就能使总的等候时间最少。

4、“田忌赛马”问题策略:田忌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三场两胜,田忌胜出。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算盘》学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算盘》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算盘》学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2、让学生认识算盘,学会读写算盘上的数。

教学重点:认识算盘,学会读写算盘上的数.

教学难点:带有上珠的数的读写。

教学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一、介绍算盘的历史和现在.

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我们的祖先在600多年前就已经发明了算盘,开始用算盘进行计算,一直留传到现在。所以算盘的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算盘还传到日本、朝鲜、美国、东南亚、欧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

认识算盘

(1)谈话:仔细观察算盘,你知道它是有哪些部分构成的吗?

教师出示算盘,引导认识:

现在的算盘形状不一,算盘有矩形木框排列一串串等数目的算珠,中有一道横梁把珠子分上下两部分,算珠内直柱叫“档”一般为9档,11档,13档。档中横梁上一个珠子表示5,梁下有5个珠子,每个珠子表示1.(课件显示)

(2)师:算盘的个位在哪啊?(出示课件说明)

出示小红的话:我选最右边的一档作为个位,向左边第二档是十位,第三档是什么位?(百位)

仔细观察,小明定的个位在哪啊?和学生一起探讨定数位的方法。

(必须从左往档框梁下珠下珠右依次定位)

教师小结:个位在哪里都可以,只要你标记一个档位是个位,其余的数位也就确定了,一般情况下,我们现在把最靠右边的梁记位个位,依次往左推算,分别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三、介绍在算盘拨数的方法

1、认识档、上珠、下珠

2、拨珠的方法:拨入下珠用大拇指,拨去下珠用食指,拨入拨去上珠用中指。在你的算盘中确定好个位,试一试,拨出“1”(让学生用大拇指在下珠拨2个珠子)

继续拨2,3,4

“5”怎么拨?

“6”怎么拨?

试一试:拨出1-9.

在你的算盘中确定好十位,试一试,拨出10-90

在你的算盘中确定好十位,试一试,拨出100-900

3.尝试拨出563.

说说563有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要求学生在算盘上拨563,教师巡视检查。

四.巩固练习

1.拨一些数让学生读写。

教师在算盘上拨数,学生读写。

2.完成教材P78“做一做”

第一题,先独立完成,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数学游戏

(1)同位每人拨出一个数。然后俩人分别说出、写出算盘上所表示的数。

(2)拨一些数让学生读写。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认识了算盘,你会用算盘上表示数了吗?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教材解读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感,他们对位置与方向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在不断地提高。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十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已经初步认识了在一个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以及会用量角器测量角。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基础,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有较大的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方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 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认识事物。在这个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

置。

2.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和发现确定位置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

教学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课时安排:3课时

课题 位置与方向(二)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体会确定物体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了解物体位置的方法。

2、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教学重点:了解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教具准备

导学过程 我的再创造

一、复习引入

1、介绍位置

2、谈话导入

(1)教师肯定以上学生描述的方式。

(2)明确说明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1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

(1)说一说主图中所说的含义:

(2)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3)理解题意,确定观测点,建立方向图。

(4)台风在A市的东偏南30度距离600千米的地方。

(5)图例要弄懂。

(6)探索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台风中心在A市的什么地方?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据表示物体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2、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3、学习教学例2

投影出示课本中主题图

(1)观察示意图,说一说那看到了什么。

(2)说一说本题的含义。

(3)互相讨论方法。

4、完成21页中的做一做。

1)你是怎样做的?

2)集体订正。

三、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出表示物体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四、检测拓展

练习五第2、3、4题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及描述路线图 课时安排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表示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2、能较熟练地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

能较熟练地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及描述路线图。

教学难点:

画平面图的方法。

教具准备

导学过程 我的再创造

一、自学预习

1、自学课本第20、21页例2。

2、汇报自学收获。

二、合作探究

1、探讨新知。

小组合作学习课本第22页例3。

2、如何 理解 “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及描述路线图。”

3、汇报交流。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台风的经过路线图。

(2)同坐互相说一说台风的经过路线图。

三、展示提升

画平面图的方法:先确定方向,再确定距离 , 确定距离的时候可以用一条标有数量的线段表示地面上的距离。

四、检测拓展

完成教材22页的“ 做一做”。集体订正。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导学案(新北师大版)


七、生活中的负数
第1课时温度
【预习案】

教师寄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目标】
1、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同时能够正确地读和写。
2、学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1、口算:
18÷6=400÷2=240÷3=90×7=
15×6=45×3=25×6=15×4=
2、昨天你看天气预报,今天是什么天气?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温度)

【探究案】

1、今天北京最高气温5℃,最低气温零下2℃
最高气温5℃表示
最低气温2℃表示
2、观看P84地图,表示各个城市的气温:
漠河最高温度表示。
最低温度表示。
西安:
拉萨:
台北
3、把第二题这些城市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标在P84的温度计上

4、在温度计上标气温,你的方法是:
气温越,标的线越;
气温越,标的线越;
(负号后面的数越大,说明温度越低)
2、温度可分为三类,分别是、、。
3、比较零下2℃和0℃(即:—2℃和0℃)

5、比较-10℃和-20℃这些城市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标在P84的温度计上

6、、在温度计上正确标出以下温度,并从低到高排列。
10℃16℃7℃19℃0℃
0温度从低到高排序为:
()﹤()﹤()﹤()﹤()

7、如果把温度计水平放,你能把下面各数在直线上标出来吗?
+5-42.5-2.5

【训练案】

1、在○里填上、或=
-5℃○-20℃-5℃○-2℃-2℃○0℃-8℃○-2℃
从高到低:()
2、写出下面的温度
零下1摄氏度表示为
0摄氏度表示为
30摄氏度表示为
3、读一读:
-6℃读作:
0℃读作:
10℃读作:
-10℃读作:
【教(学)后反思】

第2课时正负数

【预习案】

教师寄语:
学习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以前我们学的数只能表示零上温度或者零度,从上一课开始,我们又认识了-2,-5,-20等可以表示零下温度的数。
2、读出下列城市的温度:
上海5℃青岛0℃天津-2℃长春-8℃
3、认真阅读学习教材P86内容。【探究案】
1、认识生活中的正负数(图见教材86页)(1)珠穆朗玛峰高出海平面8844.43米,记作+8844.43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则记作-155米。(2)比赛中,如果答对得10分,记作+10分,那么答错了扣10分记作分。
(3)从下图表格中,可以看出:助民超市3月份盈利16900元,4月份亏损127元,五月份盈利15200元。其中的“-”表示亏损。

(4)右上图是存折的交易记录,中间:“-”表示从该账户支出(取出),“+”表示存入该账户,右边表示每次交易后的结余。如果再取出200元,中间将打印出,而右边的结余则变为。
2、进一步认识正负数。
(1)像10,200,8844.43,…都是正数,可以在正数的前面添上“+”,如+10,+200,+8844.43;
像-1000,-500,-127,-100,……都是负数。负数的前面都有“-”号。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5读作正五,-2读作负二。
【训练案】

2、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42秒,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0.4米。
讨论:风速怎么会有负的?如果风速度是+0.4米,又是什么意思?
3、达标检测
(1)、如果小华家月收入2500元记作:+2500元那么她家这个月水,电,煤气的支出200应记作元.
(2)、如果—3表示水库水位下降了3米,则+5米表示(3)、下列几个数中,正数有个,负数有个10—1.5+2.4—6+317
(4)、0既不是,也不是。
(5)、像2、4、6、8等这些书都是数,-2、-4、-8等都是数
(6)、如果收入100元应记作,如果支出80元,应记作
(7)、3如果电梯上升15层记作+15,那么下降6层记作层.
(8)、如果进了3个球记作+3,那么失2球记作。
(9)、老师在统计某次数学成绩时,85分及以上成绩为优秀,比85分多2分记为+2,比85分少3分记为—3.
(10)95分,78分各记作什么?(11)+14,—10,0各代表什么?(12)、某日,早晨的气温是1摄氏度,到中午气温上升了7摄氏度,到晚上气温又下降了9摄氏度,则这天晚上的气温是多少?
【教(学)后反思】

第3课时滴水试验
【预习案】

教师寄语:

学习目标:
1、经历实验、预测、调查、访谈、比较等过程,了解预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滴水会浪费多少水的办法。
2、从数学的角度(如调查、计算)分析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所漏掉的水的价值,体验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3、经历综合运用知识和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填一填
1、一年=()天一天=()小时一小时=()分钟
1千克=()克
2、认真阅读学习p88内容
【探究案】

1、在生活中,我们洗完手后如果水龙头没有拧紧,就会出现水龙头滴水现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一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年大约能浪费多少水。
漏水实验:请2个小朋友来做实验给大家看。
在杯底打孔;接水1分;天平称重量是()克。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如果1个没拧紧的水龙头漏水速度与实验相同,也就是说1个水龙头1分滴漏()克水,那么1时浪费()×()=()克,1天浪费()×()=()克,1月浪费()×()=()克,1年大约浪费()×()=()克=()千克水。
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弄清楚()。
请具体说说这几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
2、计算:1年漏掉的水的价值
研究表明:1个人除了正常的饮食外,每天应饮水1400g才能维持人体需要。
1个没拧紧的水龙头1年漏掉的水大约可供1个人饮()天。
解决这个问题,只用这一个信息1400g行吗?为什么?列式:
教师:学校每个水龙头都这样漏水,1年浪费的水可供()人饮1天。
我校师生共有()人,1年漏掉的水大约可供全校师生饮()天。

【训练案】
教材p90第三题

第4课时编码
【预习案】
教师寄语:
教学目标:
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学会用数进行编码。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阅读课本第91--92页,学习理解下面内容。
一、想一想,填一填。
(1)你知道这串数字是什么吗?612726198607281229是()。
(2)完成下列填空:
①前1、2位数字表示所在()的代码;
②第3、4位数字表示所在()的代码;
③第5、6位数字表示所在()的代码;
④第7~14位数字表示();
⑤第()位数字表示顺序码;
⑥第17位数字是奇数表示(),是偶数表示();
⑦第18位数字是()。
二、请你为学校的每一位学生编一个号码。你的号码是()。
我的疑惑:(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疑惑写下来,准备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探究解决)
【探究案】
【探究一】:理解编码
1、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上面的身份证看发现了什么?
(2)同桌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身份证上有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公民身份证号等)
2、身份证上的编号是怎么组成的
(1)小组之间介绍身份证号码中,自己知道的某些数学表示的意义。
(2)你还知道其他号码有什么意义吗?
身份证号码是由()位数字组成,我们把这()位数字分成四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6位号码为行政区划代号:130132()
第二部分:第7至14位号码为():19900410
1990表示出生年份。
04表示出生月份(为什么用04表示月份呢?因为1年有12个月,用04可以与前面号码区分)
10表示()。
第三部分: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表示同一地址所有范围内对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编号的顺序,单号分给男性,双号分给女性)。
第四部分:第()号为校验码。
榆林地区几个县身份证前6位号码

城市名称身份证开头城市名称身份证开头
榆阳区
610802
神木县
610821

府谷县
610822
横山县
610823

靖边县
610824
定边县
610825

绥德县
610826
米脂县
610827

佳县
610828
吴堡县
610829

清涧县
610830
子洲县
610831

【探究二】:编学号
淘气为全校每名同学都编了一个号码,其中201203321表示“2012年入学的(3)班学号为32的同学,该同学是男生”。你能看出淘气编号的规则吗?按照这个规则,200904172表示的是()年入学,()班的()号,该同学是()生。
你认为在给学校同学的编码中应该体现那些信息?

【训练案】

1、小游戏巩固
同学们,小明也收集了爷爷、爸爸、妈妈的三个人身份证号码,但是他不记得这三个号码是谁的了,你能帮帮他吗?
①、460030198111073027
②、460030195503203018
③、460030197911103031
学生汇报每一个身份证号码是谁的。
2、谁是火眼金睛
下面编的这些身份证号码对吗?
张大叔的身份证号码是:460030198308203059
符大妈的身份证号码是:460030196405043027
陈叔叔的身份证号码是:460030197809280440
3、(机动题)给自己编学号
我们学会了数字编码的一些知识,接下来我们也来试着给自己编一个学号行吗?
(1)、学生思考并讨论学号中要体现的内容:年级、班级、性别、入学年份等。

四年级数学下 第二单元 教学反思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 第二单元 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本单元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教学中寓数学学习活动于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及教学游戏,并贯穿于课堂始终,使学生在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对数学的兴趣都在悄然生长。

不足之处:

一、观测点不会确定

如:如果东东看明明的方向是北偏东35。那么明明看东东的方向是_____。部分学生还选成(北偏西35)。

二、对位置相对性的感受不够确切

如:请写出小明从图书馆到书店,再到邮局,电影院,最后返回图书馆行走的方向和路程。学生有的方向写反了,有的位置描述错了,有的度数写错了。这都体现了对位置相对性的感受不够确切。

三、对策

1、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2、提供丰富的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3、多做一些有关的实践题,让学生在实践题中勤于动手,动脑实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算盘》教案(二)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算盘》教案(二)”,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算盘》教案(二)

教学目标 :

1.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认认识算盘,了解 算盘的结构,学会读写算盘上的数,会利 用算盘上的珠子表示千以内的数。

2. 通过在算盘上拨珠记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让学 生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认识算盘,学会读写算盘上的数,会利用算盘上的珠子表示千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理解1个上珠表示5。

教学具准备:课件、算盘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1.在计数器上指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2.读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308、1000、256、760 3.介绍 算盘的历史:

教师:在生活中还有一种计算工具--算 盘,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我们的祖先在600多年前就已经发明了算盘,开始用算盘进行计算,一直留传到现在。所以算盘的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算盘还传到日本、朝鲜、 美国、东南亚、欧洲等许多国家和 地区。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算盘。

【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算盘,了解算盘的产生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课题:算盘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 了解算盘的构成:

①教师介绍算盘各部分名称。

学生结合课件记忆。

②教师手指算盘的各部位。

学生说出名称。

③介绍算盘珠子的作用。

教师:算盘可以用来帮助我们数数和计数,下面的一个珠子表示1,上面的一个珠子表示5。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研究算盘的各部分名称,及其算盘珠子的作用。

2.教学用算盘计数的方法。

①确定数位。

教师:用算盘表示数的时候,首先要选择一个档作为个位。

提问:请你看看这两个小朋友把哪个档作为个位?十位、百位在哪?请你指一指。

②在算盘上表示一位数。

活 动:请你在算盘上拨出1、5、6、9。 提问:怎样在算盘上拨出5?怎样拨出9?

③在算盘上表示两位数。 活动:请你在算盘上拨出10。

提问:你是怎样表示的?个位 上为什么不拨珠子? 教师:个位是0 ,在算盘的个位上就不拨珠子。

活动:请你在算盘上拨出27、30、65、99。 提问:你是怎样拨的?

④在算盘上表示三位数。 活动:请你在算盘上拨出100。 提问:怎样表示?

活动:请你拨出254、180、309、600。 提问:1 80、309怎样表示?

教师小结:拨数要从高位起,哪一位上是几就拨几 ,如果这一位上是 0,就用空挡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在算盘上拨珠记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拓展延伸

1.读出下面各数,并在算盘上表示出来。 364、620、805、700、951、519

2.把相同的数圈起来。

3.你知道吗?

比较中国和日本算盘有什么不同?

(四)课后小结:通过本节课是学习,你有哪些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积的变化规律导学案(青岛版)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出积的变化规律。
2.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谈话:同学们,2008年奥运会帆船、帆板项目的主赛场设在青岛浮山湾。大家已经知道为了给运动员创设洁净的比赛环境,清淤船对海湾进行了淤泥处理,同样,为了让观众在松软的沙滩上观看比赛,筛沙车已经在沙滩上忙碌起来了。
二、自主尝试独立探究
课件出示教科书情境:清理海水浴场
1.谈话:你能从图片中捕捉到那些文字信息?
2.谈话:根据文字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因为图片上只告诉了我们筛沙车的工作效率,因此部分学生可能觉得提问题无法下手,因此这里要尽量发挥优等生的带头作用。)
3.很多同学想知道筛沙车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总量。老师也想提一个问题可以吗?筛沙车清洁沙滩的总面积与筛沙车的工作时间有什么关系?
谁想现在发表自己的看法?
4.你们的观点是否正确?筛沙车清洁沙滩的总面积与筛沙车的工作时间是否还存在着更有研究价值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
三、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课件出示统计表:
工作效率清洁沙滩面积(平方米/分)80808080……
工作时间(分)153060120……
工作总量清洁沙滩总面积(平方米)
1.下面咱们同桌合作,看那些同学又快又好得把统计表填完整。
2.谁想把你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告诉大家?
在学生的汇报中教师随机板书,并在课件上依次显示答案。
80×15=1200
80×30=2400
80×60=4800
80×120=9600
3.仔细观察我们的统计结果,看看从统计表和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随机深入小组引导正确的观察方法:从左往右看,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是怎样变化的?从右往左呢?能具体说说扩大和缩小多少吗?能结合乘法算式,运用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因数、因数、积来描述这种变化规律吗?)
4.学生汇报交流。
四、展示点评总结提升
总结规律并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数的多少倍,积也扩大(或缩小)到原数的多少倍。
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五、清理过关挑战自我
1.规律运用(自主练习第1题。)
谈话:同学们自己探究出了积的变化规律,现在我们先口算出每一组的第一个算式,看看根据这一规律能不能不用计算,迅速找到其他算式的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并具体说说积的变化规律。
2.直接写得数(第2题。)
指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要求每一道都用积的变化规律加以说明。670×350=这一题初步感知,第二课时将重点研究)
3.学以致用
课件再次出示本课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咱们一起研究了这辆筛沙车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关系。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想一想5辆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多少平方米?15辆呢?30辆呢?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