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小学四年级数学关于位置与方向的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10-02

小学四年级数学关于位置与方向的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关于位置与方向的教案 ”,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位置与方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设置情景

如果你是赛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

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

小组讨论:

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

①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②突出以大本营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大本营?

探究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质疑:

1、知道吐鲁番在大本营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

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小组讨论:

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赛手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的地。

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

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

(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偏,的方向上。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度的方向上,熊猫摆在哪?

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度,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度的方向?

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

如果你的赛车每小时行进200千米,你要走几小时能到达考察地?

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

仔细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试一试解决。

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习:

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巡洋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鱼雷艇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

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东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度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

课后延伸:

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o方向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南偏东20o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个新项目的位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目的

一、复习引入

合作绘图、练习巩固

目的是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图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平面图作准备。

(1)停车场在广场的方向,距离大约是米。小红家在广场的偏方向,距离大约是米。

(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距离广场100米。你能在图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1、出示学校的录相或图片

问: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

练习:

1、完成书上习题21页3、4题并订正。

2、在纸上设计小区,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

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

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内容:

第22页例3和做一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书上插图

小组讨论

(1)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

(2)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2、汇报讨论结果

(1)首先找到北京和上海在地图上的位置。

(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

(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3答疑解难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答,能在组内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努内解决不了的老师解答。)

二复习巩固

1、完成做一做

(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

(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

三复习反馈

1、完成练习第1、2两题

2、当堂汇报

(北京在哈尔滨的南偏西的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备偏东的方向上。)

(学校在我家的南偏西的方向上,距离约是900米。)(小刚)

(你家在学校的北偏西的方向上。)(小芳)

第四课时

已有基础:

1、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

3、已能体会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目标:

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

教学难点:

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学生一个越野路线图,每人一张白纸(绘图用)

教学过程:

1、山地越野赛:描述行走路线

2、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3、开放题:公园游览

1、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小组讨论:

(1)作为越野队员我们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

(2)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路程的?

1、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什么要到达一个目标就重新画出方向标?

1、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一个越野车队,四个赛段的时间分别是15分钟、5分钟、35分钟、5分钟,他们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0千米

1、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讨论:

为什么第一赛段的路程与第三赛段路程长短差不多,时间却相差一倍多?车坏了、路是上坡、路上障碍物多、路上休息了一些时间……

2、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2、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1)点1的西北方是,终点在起点的方向,点2在起点的方向。

(2)说出具体路线:

从起点出发,先向偏度方向走km到点1,再向偏度方向走km到点2,最后向偏度方向走km到终点。

4、开放题:公园游览

扩展阅读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


88教案网相关专题:“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个位不够减的十位退一,到个位当10的道理。

2、掌握计算过程,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算理,正确计算。

教具、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2-416-9

15-718-9

13-917-8

14-611-6

19-912-6

从2、4、6、8、9数字中挑出三个数组成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题目,看谁写得多。

(1)49-726-464-6

64-292-476-9

(2)把算式分成二类

不退位减法退位减法

26-464-6

49-742-9

(3)试一试,计算下面各题

30+(15-8)40+(11-7)

学习例1

1、出图。问:图上一共有几个小木块?32减5呢?

2、想一想,怎么办?说一说怎么算。

3、用算式说明退位过程:

32-5=口32-5

20+(12-5)

=20+7

=27

4、提问:2减5不够减怎么办?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差的十位的数比被减数少1?

5、比较13-8与43-8

1)13-8竖式怎样写?得数写在什么位置十位上的1还要写吗?为什么?

2)43-8这道题会算吗?

提问:十位上为什么是3?

3)明确当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上的数拿出一个作10,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所以十位上的数就比原来少1。

4)填一填:

43=30+口95=口+15

43-7=口+(13-7)95-8=口+(15-8)

三、学习例2,在口里填上正确的数

10-3=712-7=5

40-3=3732-7=25

70-3=口62-7=口

90-3=口82-7=口

1)观察讨论:相同点和不同点?

2)按照第一组题的特点,计算第二组题。

3)总结;观察差的十位和被减数的十位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差的十位比被减数十位少1)(因为被个位数不够减减数,再从十位退一,所以差的十位比被减数十位少1。)

四、练习:

1、看图列式计算

2、填空:

34-5=20+(14-口)

65-5=50+(口-口)

73-7=口+(口-口)

3、判断差的十位数字是几?

4、口算

5、对比计算

43-943+9

6、笔算:

13-812-514-715-8

43-872-554-765-8

五、总结:退位减法计算法则,个位不够十位找,十位退一当作十。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课本第96页例1、第97页例2,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二十的第6#0;11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知道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理解并掌握数位顺序表

2.使学生学会正确地读、写小数。

教学过程:

二、新授

1.教学小数的数位的顺序表

(1)复习整数的数位表

指名学生讲已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①说明什么叫做小数的数位?

②小数的计数单位哪最大,它和整数个位间进率是多少,那么表示十分之几的数要写在小数点右面第几位,这个数位叫做十分位。

③表示百分之几的数要写在小数点右面的第几位,这个数位叫什么,它所对应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④表示千分之几的数要写在小数点右面的第几位,这个数位叫做什么,它所对应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⑤再往下还可以有万分位、十万分位、百万分位等,因为数较多的不常用,我们在数位表上就用表示。

小结:实际用时小数和整数常写在一起,这样的数也叫做小数,小数点左边的部分就称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数就称小数部分。

2.教学小数的读法

(1)教学例1

①总结读的方法

②强调读小数时,小数部分有几个0就读出几个零,括号内的分数读法不需要掌握,只要认识小数表示的含义。

(2)完成课本第97页做一做题目第1题。

读出下面的小数

2.50.47.260.085340.09

着重指出小数部分的读法

3.教学小数的写法

(1)例2:写出下面小数

教学中强调

①写小数时,小数部分完全按照小数的读法写出每个数字,不能有遗漏。

②小数点要写在个位的右下角,不能写在个位和十分位之间

③小数点要写成圆点,不要写成顿号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91~92页例1~例4,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二十第1~6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末尾有0的小数化简,把一个数改写成含有指定位数的小数;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让学生抽象概括小数的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米尺。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引入课题

师在黑板上板书:5,并指着5问它表示什么意思?待学生回答后师述:如果在5的末尾添上一个0它变成多少了?(50),这时5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大了)

师述:在整数的末尾添上0整数的大小就变了.那么在小数里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随后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

二、授新课

1.教学例1:

师让生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的长度?然后问:它们用的单位一样吗?你能否把这三个数量分别化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这三个小数之间是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板书如下: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0.1米0.10米0.100米

师问: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这三着有什么关系?待生回答后师用等号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用等号连接起来。师引生思考0.1米、0.10米、0.100米这三着有什么关系?待生口答后师用等号把0.1米、0.10米、0.100米连接起来。

师引生从左向右观察这三个相等的小数问:小数部分有什么变化?把这种变化与整数对比你能发现什么?再引生从右向左观察,你又发现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从左向右观察0.1米的末尾添上0,数的大小不变;从右向左观察0.100米末尾去掉0,数的大小也不变。

师问:这种现象在小数中是不是普遍规律呢?再来看一组小数.

2.教学例2比较0.3和0.30的大小。

师出示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投影,把其中一个平均分成10份取3份,让学生用小数表示;把另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取30份,让学生用小数表示,

引生观察0.3和0.30的联系,即①0.30是在0.3末尾添上一个0,0.3是0.30的末尾去掉一个0。②用0.30和0.3各表示的面积有什么关系?③这两个小数有什么关系?。

小结:通过对以上几组小数的研究,说明我们发现的小数的这个现象确实是个普遍的规律。

3.概括小数的性质:

师问;在小数里存在着一个什么规律?谁来说一说?师结合学生的口答板书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叫做小数的性质。

练习:判断下面哪组数相等:并说说为什么

(1)0.500和0.5(2)2.8和2.80

3)5和500(4)0.7和0.007

师:为什么非在小数,而且是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才不变呢?

师在黑板书板书5。然后在5的后面添写一个0,问:原来的5变成多少了?大小变了吗?师在黑板板书0.7,问:它表示什么意思?然后在0和7之间添上一个0。让生观察大小变了没有。

小结:通过以上几个数课知只有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才能保证原数大小不变,

三、练习

1.下面各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为什么?

4.309003.20060.010

2.把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

2.704.400

72.0600.005

301.01002.07

0.0050301.01

4.4072.60

3.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

(1)80=80.000()。

(2)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数的大小不变.()

(3)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四、分组学习小数性质的应用。

1.教学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师指出:根据小数的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时,一般可以去掉0,这就叫把小数化简。请同学们试一试,订正时师问:105.0900中间两个0为什么不可以去掉?引起学生注意。

练习:教科书92页做一做第1题。

2.教学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

位小数。

师指着例4内容口述:有时根据需要不改变数的大小而把它改写成须要的几位小数,请同学们试一试。

五、课堂小节师问:本节咱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六、作业练习二十一的第4、5题

七、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0.1米0.10米0.100米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叫做小数的性质。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8----111页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二十三第1-5题。

教学目的:

1、在生活情境中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加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2、通过探究小数与分数、整数的内在联系,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3、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问题的过程,初步获得对数学的整体认识。

4、学会与他人合作,能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5、通过了解小数的发展史,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悠久历史,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探究问题:

1、小数的计数方法和计数单位,及其与整数的计数方法的联系。

2、小数的意义,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用处。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吗?

学生猜猜老师的身高,教师板书身高165厘米、1米65

教师:现在如果老师要用米做单位的话应该是哪个数字来表示?能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吗?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和实际测量中,像这类事有很多。有时在计算时经常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所以人们需要用另一种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我们要今天要研究的小数。

(教师板书:小数的产生)。

二、学习小数的意义。

1、教学例1。

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1)出示米尺图。

看了这图你可以知道些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交流时说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米、米、

米表示什么意思呢?(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米)。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米还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就是0.1米。因为米还不够1米,用米作单位不能写1,得不到一个整数,所以我们在整数部分写上0,后面加上一个点,点后面写上1,读作零点一,表示米。那么刚才我们找到的分数可以改写成怎样的小数?它们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2米、。

那么我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用小数来表示?

教师小结: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表示十分之几米,可以用像0.1米、0.2米来表示。这样的数我们叫做小数。(板书:小数、十分之几)

(2)如果把米尺平均分成100份呢?

教师出示例1的(2)

教师:你能找出这里的分数,并且说说你是怎么找的?这些分数可以转化成什么样的小数?如果有困难可以求助书本。

学生互动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

教师:每份是几厘米?是几分之几米?用分数怎么表示?

如果是13份呢?是几分之几米?用分数怎么表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小结: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这样的一份或者是几份表示百分之几米,可以用像0.13、0.01这种小数来表示。(百分之几)

(3)如果是把1米分成了1000份呢?

方法同上。

(4)如果照这样分下去,还会得到些什么样的分数呢?如何改写成小数?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

2、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到小数。同学们写国日记吗?请大家仔细阅读一下这篇日记,看看什么地方用到了数量,这些数量用得恰当吗?为什么?能把它们都改写成用元做单位的小数吗?

小明的日记20xx年4月18日

今天晚上我和妈妈到大街上玩,太仓的夜景真的很美。我看见佩佩文具店在打折,那里的文具很便宜。我花了60分钱买了一枝自动铅,花了7角5分买了一本练习本,还用5分钱买到一块橡皮。一共花了我14角的钱。不过我的收获好是很大的。

学生交流说说哪些数量,哪些用的不合适?

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说说怎么把这些数改写成用元作单位的小数。

教师指名学生板演。

教师指名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3、教师:你们知道小数是哪个国家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是谁最早发明了小数呢?(检查课前对小数的产生和历史知识的预习情况,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悠久历史)。

4、学生学习第110页上面的一段话。

通过刚才这段话的学习,你还知道了些什么?想要对大家说的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数各数位和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计数单位。

5、总结小数的意义。

(1)理解小数的意义。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你对小数有了一定的了解吧,把你对小数的了解来向同学们做个介绍。

学生交流说说对小数的理解。

师:表示十分之几的数位,就是十分位;十分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多少?你们推想千分位后面还有没有数位?有多少?

师:对,有无数个。只不过平时我们生活中一般就用到千分位。(完善数位表)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111页练一练第1、2、3题。

2、判断题:

(1)0.09是由9个0.1组成的;()

(2)可以改写成0.4;()

(3)10个千分之一是一个百分之一;()

(4)10.023读作十点零二十三。()

3、用0、6、8、1、.这五张卡片,能够拼组成多少个小数?说一说这些小数的意义。

四、全课小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大家知道了什么?(知识内容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可以向大家交流的?

五、作业。

1、练习二十三第1、2、3题。学生独立完成。

2、调查: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是用小数表示的?写出几个来。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小数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知道0.10.010.001分别表示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2、使学生初步认识小数里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知道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初步认识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各数位上有几个计数单位。

3、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探究小数与分数、整数的内在联系,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分数与小数的联系从而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小组长方形长2分米,宽1分米。彩带一个长8厘米,一个长14厘米。一支铅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实际测量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些东西,你们看有长方形纸、彩带、铅笔。我想请你们当回小小测量师,小组合作先确定选择其中一样东西,然后量一量它的长度,再把测量的结果填到相应的表格内。

刚才我发现在填表时有同学皱起了眉头,是不是有什么困难?(用米做单位不会填写)在测量时,2分米不够1米,不能正好用整米数表示。这可怎么办呢?(有学生说用分数表示,师及时肯定,对,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可以用分数表示,还可以用小数表示。)(如果没有学生回答,提醒大家,运用前面学到的知识想想,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家族中的一位新朋友小数。板书课题:小数。

同学们看了课题可能也会产生一些想法或者问题,现在把你们的想法和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来研究。

提出问题怎样读小数?怎样写小数?小数的意义是什么?

这些问题需要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探索。

小数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大家看。你还在生活中找到的小数了吗?谁向大家介绍一下。

看来大家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而且我知道大家很聪明,下面就要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来研究小数究竟表示什么意义。

二、认识一位小数

刚才已经有同学提出不够1米,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我们就举长方形纸为例来研究。哪个小组测量了长方形纸的长和宽,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几分米?

1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你是怎么想的?也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由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演示一把米尺平均分成10分)

师小结:分米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分米是其中的份,可以用分数1/10米表示。板书:1/10米

除了用1/10米表示以外,还可以用小数表示。板书:小数再板书慢0.1米小数点红色表示

这个小数读作:零点一

那么长2分米又是几分之几米,板书:2/10米表示什么?(课件演示同上)

用小数又怎样表示,谁会了,谁上黑板来写出这个小数?他写得漂亮吗?写时要注意什么?

这个小数读作:零点二那么这个0.2米也表示把

请看大屏幕,在这把米尺上还能找到零点几米这样的小数吗?它们又表示什么?如0.3米(强调单位名称)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十份,表示这样的三份。

(请一位指后再请一位)谁能找得更多?

仔细观察:这些分数有什么共同特征?分母是10,所以都读作十分之几。大家请看黑板十分之几分数写成小数又有什么特点?(零点几或者小圆点后有一位)零点几的这些小数小圆点右面有一位,我们把它称为一位小数。板书:十分之几一位小数

小结:十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也就表示十分之几。

三、认识两位小数

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测量彩带的长,然后想想用米做单位怎么写,完成表格二。

用整数表示

用分数表示

用小数表示

红色彩带

()厘米

()米

()米

绿色彩带

()厘米

()米

()米

(如果有困难可以寻求表格下面的帮助)一副图1厘米小数0.01米。15厘米=15/100米,也可以写成小数0.15米。

学生小组研究。

交流,这个小数读作零点八。和零点零八。看来你有不同的想法。现在出现了两种声音,请你选择一下,并摆出你的理由。

零点一四

小结这两个分数都读作百分之几,板书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两位小数)板书。

四、认识三位小数

1、刚才通过研究长方形纸和彩带用米做单位,我们发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2、那么猜想一下象0.001米、0.051米(板书)这些是几位小数?(三位小数)板书

怎样用分数来表示?你是怎么想?

951/1000米这个分数怎样用小数表示?

交流后师小结:确实三位小数可以表示成千分之几。板书:千分之几三位小数

请你测量你们数学书本的封面的宽是几毫米?交流

146毫米用分数怎么表示?用小数表示是()米呢?

五、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刚才我们在测量认识了小数,那么下面的图中你也能找到小数吗?(出示)并用分数表示?

象1个圆、1张正方形纸、1个正方体我们都看作整数1。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就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也可以用小数表示。

请大家观察这些小数跟我们以前学的整数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小数中间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把小数分成了两部分,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小数点右边有哪些数位呢?请大家自学书本111页第一段。

交流:通过自学你获得什么知识?在黑板上的这些小数中能不能选择一个说说你的收获。如0.14的1在()位。计数单位是()。

六、展开练习,拓展延伸

刚才上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小数的意义是什么现在你知道了吗?真的吗?那我要检验一下。现在我们一起来勇闯三关好吗?

第一关:下面张老师想带大家去文具店转转,好吗?(出示)练习本7角、橡皮筋5分、铅笔3角5分(拿出练习纸)

你们能用小数表示出它们各是多少元吗?

①学生自主探究,再在小组中合作交流。完成练习纸一

②投影学生作业汇报

7角还可以写成0.7元你是怎么想的?

5分还可以写成0.05元,你认为他正确吗?为什么?

3角5分还

可以写成0.35元,(以上结合元角分联系分数说明)

第二关:哪两只手套是一副?用线连一连。

第三关:张老师最近去新开的联华超市买了一样东西,一把小尺,漂亮吧。现在就请你大胆猜猜它的价钱。

我告诉你这把小尺不低于5角,不高于1元,请你猜猜小数表示是多少元?

现在我告诉你它是两位小数。你猜可能是多少元?

如果我告诉你它的十分位上是6。你估计是多少元?

它的百分位上的数表示5个0.01。你说我买的小尺多少元?

通过大家的努力,成功猜测出了商品的价格。恭喜大家。

三关练习都没有把大家难住。你们真不错。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大家知道了什么?

那你们知道是哪个国家的数学家最早发明和最早使用小数的呢?

我们真为古代的数学家的聪明才智感到自豪和骄傲。我想你们也很聪明,只要大家好好学习,开动脑筋,也可以成为一个有创造的人。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以下加粗的字体是我提的一粗浅看法,不妥之处,望见量,首先预祝成功!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八册《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初步感知分数是如何产生的,并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2、学生能直观地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西游记》的故事吗?今天王老师就讲一段给大家听。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路过桃园,停下来休息,孙悟空、猪八戒见了又大又红的水蜜桃口水直流。师傅说要吃桃子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们。悟空、八戒连连点头:行啊!行啊!师傅说:有4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请写下这个数。这太简单了!悟空、八戒提笔就写了个2。师傅接着说:要是把2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多少?请写下这个数。悟空手快,顺手写了个1。师傅不紧不慢地说:要是把1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多少?又该怎么写呢?半个!半个!可是半个用一个数该怎么表示呢?这兄弟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

师:同学们,半个还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吗?把此句话删除你们能帮这个忙吗?谁会用数来表示半个?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均可,此处应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生:上黑板试着写数。(学生应是争先恐后的上黑板用各种方法表示半个)

师:这个数字咱们以前可没见过,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分数)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此处过渡突然,如何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关注分数话题应是教师思考的问题

整个开头虽有趣,但缺新意,既然是赛课,应尽量能让听课者有耳目一新之感觉

二、教学新课

1、自学交流:

(1)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想要了解分数的哪些知识呢?

(2)同学想知道的东西还真多,下面请同学们先自学课本95页的内容,看看你能从书中获得关于分数的哪些知识?(学生自学1分钟)

(3)师:同学们,通过自学,你们获得了关于分数的哪些知识,说给大家听听好吗?(学生尝试读分数:课件练习1)

学生自学课本的时间可稍长,不可形式主义,另外,学生看书时最好能带着问题,这样,学习的目的性才能很强,否则有无的放矢之嫌。学生尝试读分数的时间安排不够恰当,读分数这一知识目标应是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感悟,而非教或非练,依我个人之意课件练习可去,当然我并不知道你课件倒底是何内容

2、认识1/2

(1)出示课件一块月饼

师:星期天,丽丽到好朋友玲玲家去玩,玲玲拿出一块月饼和丽丽一起分享,猜猜看,玲玲会怎样分这块月饼呢?教师演示课件平均分。

师:每一份可以怎么表示?(课件演示1/2)

师:谁能将刚才分月饼的过程完整地说一遍吗?(把一个月饼平均)

师:学生集体将刚才的过程说一遍,同座位互相说一遍。此处强化有余,对分数的认识不是一步到位,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否则评委会认为在过分关注双基当然,并不是说双基并不重要,因为此处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2)出示课件另一块月饼

师:现在我把块月饼分成两份(不平均分),能用1/2来表示其中的一份吗?

师:所以,只有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来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此过程不妥,对分数的概念初步建立还不充分,为时尚早,另外,我个人认为对二分之一的处理要充分,也就是要把有限的教学资源充分扩大它的效用,如可让学生通过折纸等来进一步认识二分之一,同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如让学生(创造出)折出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甚至让学生折出想要的分数,如:八分之三、十六分之一等,这样课堂就能体现生成性

(3)练习:判断图中涂色部分能否用1/2表示?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1/2,该怎样写这个1/2呢?(教师联系分饼的过程,介绍书写的顺序并板书,学生用手空书1/2)怎么读呢?(板书1/2,二分之一)

此过程可删,并进行重新整合,对读与写这两个环节,我在前面已有所阐述,应在教学过程中感悟,如让学生试写分数并读,当然教师在前面的教学过程中对写分数这一过程要有意识的慢一点,让学生受教育于无声和无形中,且此过程可置后一点,知识的形成要自然

3、认识1/3

(1)这儿一个圆,是怎样分的?每一份可以用怎样的分数来表示呢?(板书1/3)

师:谁来完整地说说1/3表示的意思。(把一个圆)

(再叫两名同学说)

(2)教师取出长方形纸,问:怎样找出这张纸的1/3?(学生讲出方法,教师课件演示)

师:你能在这张纸上找出几个1/3呢?(生说,教师课件演示)这一点的渗透很好,关注了知识及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4、认识1/5、1/10

(1)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1/2、1/3、1/4,接下来你们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教师将学生随意报的分数依次写在黑板上)此处根据我上面提出的观点可能要重新作一调整,当然你全可不顾

(2)学生将书中例3、4的填空独立完成

汇报并板演,教师演示课件1/10此处教师自己要意识到对认识十分之一在教材中安排的用意:认识十分之一是对一个计量单位的认识,当然这无需向学生说出,因为到五年级时认识分数的意义时对单位1的理解就包涵三个方面: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群物体等;

(3)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分数,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板演完整)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对分数概念的外延要扩展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真棒!老师有几道题要考考大家,请看题。是老师考考大家吗,此话不妥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课堂中的一言一行都能体现出你的教学理念来,教师在课堂中应是一个研究者、合作者,而后才是引导者。

(课件练习2:判断下列图形中的阴影部分能不能用1/4来表示)

5、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折出长方形纸的1/4(板书1/4)

(1)选几个有代表性折法上台展示。师:说一说你涂色的部分为什么可以用1/4表示?

讨论:这几种折法不同,每一份的形状也不相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4来表示其中的一份呢?(看课件讨论)此过程我已把它前置,不知你能否认可,若同意,此过程要重新调整并进行整合

6、刚才,老师把一块饼、一个圆、一个长方形、一条线段平均分成几份,在生活中,你还可以把哪些东西平均分?自己选一个分数,同座相互说说它表示的意思。

7、综合练习

(1)课件练习3(1、在图上选适当的部分涂上颜色表示下面的分数:2、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写下这个分数)

(2)课件练习4(判断)

(3)课件练习5(快速抢答:图中涂色部分是全图的几分之一)

(4)课件练习6(思考题)

练习不要板块式,给人没有一种轻松感,要少而精,且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既巩固所学生新知,又学得愉快读写分数的知识点可在练习中穿插安排,如可问学生:学到现在,你们会读分数吗?分数如何写?试试看当然,教师的语气应要更具启发性和激励性

三、小结

请你用我学会了说说你本节课的收获。

四、故事结尾,设置悬念

师:老师还要接着刚才的故事说下去。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又热又渴,唐僧派八戒找个西瓜解渴。不一会儿,八戒汗淋淋地抱来一个大西瓜。悟空说:咱们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分到四分之一,怎么样?八戒一听就急了,什么,我找来的西瓜,只能得到四分之一,太少了太少了,不行,不行,我得要八分之一,最少也得分到六分之一。听了八戒的话,悟空笑得前附后仰:你这贪吃的八戒啊,聪明反被聪明误啊!同学们,悟空的话有道理吗?

师:这个问题留给你们思考。

结语:教学中,应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建构性及评价的多元性,本节课还需王老师你自己仔细琢磨,一堂课应像一篇美文,要讲究整体性、流畅性、变通性等。以上我提的一些看法只是一家之言,全且不闻,毕竟我的看法有时也很有局限性。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教学内容:用计算器计算--教材第113页例4,练习二十六8-12题与13*。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熟悉键盘和数据的录入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用计算器计算。

1234+3649=7208376=1845+365=

1452786=649+9818=70002047=

2.提问:用计算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你是怎么操作的?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二、揭示课题

以前,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整数加、减法,掌握了它们的计算方法,那么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又是怎样计算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三、教学新课

1.让学生看例4上面的图和一段话,在计算器上找到小数点键,了解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教学例4用计算器计算18.7+3.96。

(1)清屏,键入18.7。(注意:有没有显示小数点)

(2)对照表中的按键过程录入。(注意显示器的显示内容)

(3)核对计算结果。

(4)说明:以后遇到比较复杂的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

3.补充例题:用珠算计算25.4+13.58+43.12

(1)让学生试着用计算器计算。

(2)说一说用计算器计算的操作过程和方法。

四、尝试练习

练习二十六的第8题。

五、巩固练习

1.练习二十六的第9题。

(1)让学生说说表的意思?

(2)用什么方法可计算出9月2日的结存金额?为什么?

(3)以下各栏的结存金额该怎样计算?为什么?

(4)本月合计栏该怎样填?让学生完成本题。

2.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1)地球表面除了陆地就是什么?

(2)怎样求海洋的面积?

(3)怎样求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多少亿平方千米?

5.1-1.49-1.49

=3.61-1.49

=2.12(亿平方千米)

3.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1)a-34.6+7.2与a-34.6+72中的a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说明是同一个数)这两个式子中哪些部分是相同的?哪个是不同的?

(2)使计算结果发生变化的是哪个数?

(3)错误的算法与正确的算法相比,是多算了还是少算了?

(4)多算了多少?

72-7.2=64.8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六的第10、11、12题。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3.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难点:逐步完善归纳出小数性质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买东西时,你首先要了解什么?(价钱)

老师这里有几件商品,你能估计出它们的价钱吗?

你们留意过商品上标价的写法吗?

为什么2元5角写成2.50元?3元整写成3.00元呢?

这其实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写成的。什么是小数的性质呢?(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究。

师: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学习纸(各有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其中一个被平均分成了10份,另一个被平均分成了100份。)请大家用水彩笔在两个正方形中涂出面积相等的部分,并试着用小数把涂色部分表示出来。

展示交流,得出如下的等式:

0.3=0.300.5=0.500.8=0.80

师: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师生归纳出初始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根据这个结论,你们觉得还有什么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生1: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小数的大小为什么不变?

生2:小数的末尾多添几个0,小数的大小变不变?

生3: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变不变?

师:看来,下面的学习我们就应该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时要结合具体的例子展开,老师这里给你们提供了几组材料:

材料1:以商品价格为例,研究0.3元和0.30元相等吗?

材料2:以长度单位为例,研究0.1米、0.10米、0.100米相等吗?

材料3:以刚才的正方形为例,研究0.4、0.40、0.400相等吗?

各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探讨、研究

师生逐步补充、完善出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做一做:

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0.3001.8000500

5.7800.0040102.02060.06

三、应用性质。

师:应用小数的性质可以解决些什么问题呢?自学92页例3、例4。

1.出示例3:把小数0.70和105.0900化简。并完成做一做。

2.出示例4:把0.2、4.08、3改写成三位小数。并完成做一做。

3.你能应用今天学的知识解释商品标价上的书写形式吗?

四、巩固练习。

(一).判断题:

1、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数的大小不变。()

3、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4、0.80和0.8大小不变,计数单位也不变。()

5、小数的性质只适用于小数,所以整数不能改写成和它相等的几位小数。()

(二)思考题:在什么条件下,下面这几个数相等?(比一比,哪组方法想的多,想的妙。)

550500

五、总结回顾。

师:回想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是如何得到这一重要的结论的?

数学学习往往就是这样,我们通常不可能以下子就能获得完美的结论,而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完善。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教学内容:教材第126~127页例1、练一练,练习二十六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要求正确地运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使学生初步了解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表示的精确程度,理解求得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旧知和类比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区别求近似数与改写求准确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卡片出示)

9865345874131200

5004739801014870

2.下面的□里可以填上哪些数字?

32□64532万47□0547万

学生填完后,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如:量得大新的身高是1.625米,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精确,只说大约1.6米或1.63米,那么如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教学例1: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1)教师谈话: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同求整数的近似数相似,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出示例1。

4.962保留整数、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它的近似数各是多少?

教师提问:保留整数,要看哪一位?怎样取近似数?

使学生明确:4.962保留整数,就要看十分位,十分位满5,向前一位进一,求得近似值数5.

学生讨论:4.962保留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要看哪一位?怎样取近似数?

使学生明确:4.962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看百分位,百分位满5,向十分位进1,求得近似数5.0.4.962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看千分位,千分位上不满5,舍去.

分组讨论:保留一位小数5.0十分位上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教师总结说明: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3)讨论分析:5.0和5数值相等,它们表示精确的程度怎样?

①教师出示线路图:(投影出示)

②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使学生明确保留一位小数是5.0,原来的长度在4.95与5.05之间.保留整数为5,原来的准确长度在4.5与5.5之间,所以5.0比5精确的程度高一些.也就是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

(4)小结:

教师提出问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知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注意两点:

①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值,如果保留些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

②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丢掉.

(5)练一练分组合作学习.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根据需要用()法保留小数数位.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位

2.填空:

近似数的结果一般地说6.0要比6精确.因为6.0表示精确到了()位,6表示精确到了()位,所以6.0后面的0不能丢掉.

3.练习二十六第1题.

4.练习二十六第4、5题

学生口答。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求整数的近似数相似.要用四合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要注意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2、3题.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0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八册数学第6870页。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字母与字母相乘、字母与数字相乘的简写规则,能够正确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并能够正确运用公式代入计算。(2)使学生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交流评价能力,渗透初步的代数思想。

三、教学重点:字母与字母相乘、数字与字母相乘的简写规则,运用公式代入计算。

四、教学难点:a2与2a的区别。

五、教学过程:

1、板书:CCTV,问:在哪儿见过?表示什么意思?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用字母表示的例子?

2、问:在数学中,你已经学会了用字母表示什么?(指名说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写,适时指名板演。)

3、组织评价:(1)师:你们知道的真多!你能告诉大家每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吗?(2)(指着定律、公式中的其中一条或两条)问:你能用语言叙述一下吗?由此看来,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有什么好处?(板书;简明、易记)(3)引发:你们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相当有意思!S=ah中的乘号可以写成圆点,也可以省略不写。根据这样的简写规则,你认为在这些式子中,哪些还可以写得更简便?

4、小结引发自学:(1)引发: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字母与字母相乘、中间的乘号可以写成圆点或者省略不写,那么你认为x9这个式子还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形式?(指名说并板书)(2)组织自学:究竟这样写是否合理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第68页,认真地自学这一页的最后一节,相信你们会有新的发现!(4)反馈评价x9的简写方法是否正确,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5、练一练:下面的式子要想省略乘号应该怎样写?7aa7c1001yxx(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重点评价1y和xx。)

6、引发再次自学:xx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它除了可以写成xx外,是否还有更加高级的写法呢请把书翻到69页,仔细阅读、自学这一页上的内容,同时把书上空白处补充完整,重点内容划下来。

7、反馈自学成果:(1)问:通过自学,你认为xx有没有更加高级的写法?你是怎么知道的?怎么读?怎么写?请你在练习本上写两遍。(2)x2表示什么意思?12表示什么?结果是多少?32呢?42、72、102呢?(3)判断:a2=2a。()(4)小结转入周长公式:刚才我们通过认真地学习,知道了xx可以写成x2这种形式,除此以外,你还有哪些收获?(板书:C=4aS=2(a+b))

8、引发第三次自学: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已经掌握了字母与数字相乘的简便写法,同时还知道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一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其实,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字母公式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怎样利用字母公式来解决问题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70页的例1,然后独立完成练一练下面的第3、4两题。并适时指名板演。

9、组织评价,强化格式,追问:你认为利用字母公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10、引导总结、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的产生。

(2)认识小数与分数的联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4)会用小数正确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具实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操作导入:

1、让两名学生测量黑板长度。(用米作单位)

2、交流测量结果,展开讨论。

3、引导小结:

在测量时,得到的结果往往不能用整数表示,就需要一种新的数小数。(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

1、认识一位小数。(出示米尺)

(1)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的地方。

①用米作单位,怎样用分数来表示?为什么?(结合分数的意义说明)

②用小数表示是:0.1米。

③谁来说说0.1米表示什么?(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1分米,是米,也可以写成0.1米。)

板书:1分米米0.1米

(2)讨论:

①用米作单位,3分米怎样用分数和小数表示?5分米呢?

板书:3分米米0.3米

5分米米0.5米

②说说0.3米和0.5米各表示什么意思?

2、认识两位小数。(出示米尺)

(1)在米尺上找出1厘米的地方。

①用米作单位,怎样用分数来表示?为什么?

②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③④谁来说说0.01米表示什么?(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1厘米,是米,也可以写成0.01米。)

板书:1厘米米0.01米

(2)讨论:

①用米作单位,3厘米怎样用分数和小数表示?5厘米呢?

板书:3厘米米0.03米

5厘米米0.05米

②说说0.03米和0.05米各表示什么意思?

3、认识三位小数。(出示学生尺)

(2)在尺上找出1毫米的地方。

①用米作单位,怎样用分数来表示?为什么?

②用小数表示是:0.001米。

③④谁来说说0.001米表示什么?

板书:1毫米米0.001米

(3)讨论:

①用米作单位,3毫米怎样用分数和小数表示?5毫米呢?

板书:3毫米米0.003米

5毫米米0.005米

②说说0.003米和0.005米各表示什么意思?

照这样分下去,还可以得到米也可以写成0.0001米。

象刚才小圆点后面一位的小数叫一位小数,两位的小数叫两位小数

三、抽象概括:

1、概括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1)什么样的分数可以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来表示?

(2)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分别表示几分之几?举例说说。

2、概括小数的意义。

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100、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是

(启发讨论)

(1)米里有几个米?米里有几个米?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2)整数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3)因为整数和分数相邻两个单位间进率都是10,所以这些分数也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个位的右面,用一个小圆点(小数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3)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写作0.1、0.01、0.001)

四、巩固应用

1、学习例1:

(1)思考并讨论:

1角是元,用小数表示()元。

2分是元,用小数表示()元。

2角5分是元,用小数表示()元。

8角5分是元,用小数表示()元。

(2)交流汇报。

2、P86做一做

3、练习二十(1)

用分数、小数表示涂色部分。

填完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4、练习二十(2)(用线段把相等的小数和分数连起来。)

5、练习二十(3)

小学四年级数学关于四则运算的教案


教学内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6÷3×987

=329×6=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1)987÷3×6(2)6÷3×987

=27+85=329×6=2×987

=113(人)=1974(人)=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48+12(1)270÷30-180÷30(2)(270-180)÷30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48+12(1)270÷30-180÷30(2)(270-180)÷30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48+12(1)270÷30-180÷30(2)(270-180)÷30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48+12(1)270÷30-180÷30(2)(270-180)÷30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48+12(1)270÷30-180÷30(2)(270-180)÷30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48+12(1)270÷30-180÷30(2)(270-180)÷30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48+12(1)270÷30-180÷30(2)(270-180)÷30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48+12(1)270÷30-180÷30(2)(270-180)÷30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48+12(1)270÷30-180÷30(2)(270-180)÷30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巩固练习

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2、3、5—7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三)

(1)42+6×(12-4)(2)42+6×12-4运算顺序:

=42+6×8=42+72-4(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114-4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110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

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235+0=235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0能否做除数?

0+319=3190+568=5680不能做除数。

99-0=99154-0=154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0×78=0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0÷23=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128-128=0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小学四年级数学关于乘法分配律的教案


教学内容:

P36/例3(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2)4×25+2×25

=6×25=100+50

=150(人)=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小学四年级数学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的教案


教学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

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

(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

(69+172)+28

69+(172+28)

155+(145+207)

(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

教师板书:

(a+b)+c=a+(b+c)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

P28/做一做

P31/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88+104+96104+96+88

=192+96=200+88

=288(千米)=288(千米)

40+56=56+40(88+104)+96=88+(104+96)

┆(学生举例)(69+172)+28=69+(172+28)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155+(145+207)=(155+145)+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a+b)+c=a+(b+c)

小学四年级数学关于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的教案


教学内容:

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B

第五天城市B→C

第六天城市C→D

第七天城市D→E

A→B115千米

B→C132千米

C→D118千米

D→E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

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32/5—7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小学四年级数学关于乘法分配律的应用的教案


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

1.口算:

73+27138×100

100-6464×1

8×9×125

(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

(300+2)×43=300×□+2×□

2003=2000+□

(2000+3)×14=2000×□+□×□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102×()

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

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出示:

计算102×43

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

(1)(100+2)×43

(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小练: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01×84=□×84+□×84

92×203=92×(200+□)

=92×200+92×□

(2)计算102×24

出示:9×37+9×63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1)9×37+9×63

=333+567

=900

(2)9×37+9×63

=9×(37+63)

=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

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

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小练:(80+8)×25

32×(200+3)

35×37+65×37

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

1.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

23×12+23×88

(35+45)×12

(11×25)×4

25×(4+40)

讨论: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3.P38/5

四、小结

谈收获。

五、作业:P38/6—8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计算102×439×37+9×639×37+9×6338×29+38

102×43=333+567=9×(37+63)=38×(29+1)

=(100+2)×43=900=9×100=38×40

=100×43+2×43=900=1520

=4300+86

=4386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统计教案5篇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统计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统计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2、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数学广角。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出示情境图片:

码头上现在同时有3艘货船需要卸货,但是只能一条一条地卸货,并且每艘船卸货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那么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使3艘货船等候的总时间最少呢?

2)观察图,说说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问:要使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

学生讨论

3)可以有哪些卸货的顺序?每种方案总的等候时间是多少?

列出表格,问: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思考汇报

4)找出最优方案

三、巩固新知:

1、书后做一做

小名、小亮、小叶同时来到学校医务室。要使三人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怎样安排他们的就诊顺序?

2、有210人选举大队长,有三位候选人甲、乙、丙,每人只能选之中1人,不能弃权。前190张票中甲得75张,乙得65张,丙得50张,规定谁的票最多谁当选。若甲要当选,最少还需要多少张票?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补充练习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统计教案【篇二】

1.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本单元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安排如下表:

课 题 内 容

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主题图 出现5个省(市)、自治区的总人口数,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数,了解中国的人口状况,渗透国情教育。

亿以内数的读法

例1北京天坛图。呈现首都北京市人口数。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算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例2读含两级的数。

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3写含两级的数。通过电视新闻呈现亿以内的数,让学生对照数位表写出相应的数。渗透环保教育。

例4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例5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例6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数的产生

介绍古时人们的记数法、记数符号(数字),介绍阿拉伯数字,自然数。

十进制计数法

介绍数位顺序表,由万级数位扩展到亿级数位;介绍十进制计数法。

亿以上数的认识

例1 读含三级的数。

例2 写含三级的数。

例3 将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将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计算工具的认识

介绍算盘、电子计算器。

用计算器计算

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3.教学重难点

亿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统计教案(篇三)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在加减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时,可直接加上整十整百数,多加了就减去。多减了就要加上来。

教学过程

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的运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使在计算器已经普及的今天,这种口算仍被广泛使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学习这部份内容却困难较大,计算的正确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醒生活体验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要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形象直观而又蕴涵一定的数学知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中的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时,先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加了几,减去几,多减了几,加上几,这些话听起来比较拗口,怎样才能使学生容易懂呢?我首先出示了一幅图(画有日常生活用品及其它们的价格),提出了问题: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因为买东西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同时为引出下面的知识做好了铺垫,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提出了许多问题:

(1)、买一双旅游鞋和一套运动服需要多少钱?

(2)、买一台电冰箱和一台洗衣机需要多少钱?

(3)、如果有200元钱买一只书包还剩多少钱?

他们调动了自己的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这个情境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生活原型,探究运算规律

我们知道,数学本来就是从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当学生从问题情境中,体会出一些数学思想时,教师应以引导者、鉴赏者的身份,即教师只是提供一些建议或信息,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判断,同时鼓励学生有创造的想法,使学生在最大的空间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在教学加法时,可以分成了两个步骤:

1、独立探索阶段。

我们知道,真正地数学学习不是对于所授知识地简单积累,而是通过主体地主动建构。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知识背景就有不同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

教师提出问题:营业员很快地算出买一套运动服(113元)和一个书包(59元)共需要172元,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想出了很多计算方法:

113+59=113+60-1=172。

113+59=113+50+9=172。

113+59=112+(1+59)=172。

2、合作探讨阶段。

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独立探索地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彼此交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出全面地判断。

①每一种方法为什么这样做?请讲讲你的道理?

②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比较简便?为什么?

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这样既达到了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地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归纳出多加几,减去几;先凑整,再相加这两种方法。

在教学减法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原型来揭示算理,探究规律。小学数学的内容大都可以直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减数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时,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减几,加上几这个数学知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原型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地付整找零的活动,并且在课堂中展示这个活动:妈妈带了165元,其中有一张百元纸币,到商店买钱包花了97元,妈妈怎样给钱呢?由老师扮妈妈,一名学生扮售货员,妈妈拿出一百元钱给售货员,售货员找给妈妈3元。这里的道理明明白白,是学生所熟悉的常识。这个活动是原始的、最低层次的减法速算法,是学习数学的原型。再引导学生摆这个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165-100+3,从而概括出速算的方法。这样,由常识上升到了数学,学生的学习由低层次上升到了高层次。

三、拓展问题领域,重构知识体系

在主动探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理解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所以在学完了新知以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习题:

1、你能用几种方法来计算下面的题目。

(1)198+197 299+98 =

(2)如果选择了三种物品(钱包97元,旅游鞋198元,录音机236元),要计算一共需要多少钱?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吗?用500元钱去买钱包和旅游鞋,还剩多少钱?

2、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为什么?应该怎样改正?3+305=873+300-5

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在日常生活的运用。

通过尝试,使我体会到在教学中尽量体现现代教育的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发展性有利于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统计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乘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计算。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重点:乘除法笔算的方法,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具: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乘法和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乘法和除法。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口算

直接说结果。

270030=、18060=、36040=、24060=、80040=、42060=、543=、6030=、25050=、1305=、2380=、1506=、183=、234=、713=、4602=、750=。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估算

52270、71092、54390、35068、45570、67880。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59103、72012、31572、40818、20929。

3、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的积或商。

1539=585 79224=33

15039= 39612=

15390= 158448=

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

4、复习笔算

1)94838=、249647=、432548=、327684=。

2)24527=、53048=、50950=、80237=。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5、解决问题

1)甲火车14小时行驶1750千米,乙火车10小时行驶1350千米,哪列火车快,快多少?

指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路程时间=速度

2)有26条船,每天收入78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3)总复习9、10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48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统计教案【篇五】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

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0101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个( )。

2.在○里填上>,<或=。

999○1010 601○564 687○678

(请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二、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还需要对一些大数目进行比较。如:经调查我国面积最大的有六个省份,黑龙江454800平方千米,内蒙古1100000,青海720000平方千米,四川485000平方千米,西藏1210000平方千米,新疆1660000平方千米。你知道哪个省份的面积大,哪个省份的面积小。

三、教学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出示例4:你会比较每两个省面积的大小吗?

720000和1100000,454800和485000

教师:这么大的数,同学们比较过吗?(没有)能不能用以前学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大数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例4:⑴两个数的数位相同时怎样比较大小?⑵两个数的数位不同时怎样比较大小?教师加入学生的讨论中,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辅导。

讨论完后,每一组推荐一个代表上台讲述讨论的结果。老师结合学生的口述板书:720000<1100000,454800<485000。让学生重点说一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种情况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如果位数不相同,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较;如果左起的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的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教师结合学生的总结板书: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学生完成第13面做一做的题目,并且说说比较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先比较大小,再说出比较的方法。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他们说一说排列的过程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在比较数的大小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小学四年级数学数学广角教案


今天我当家

——数学广角《怎样安排合理》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12-114页“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做早餐、沏茶、烙饼等家务劳动的分析、研究,体会如何安排节省时间。

2.了解运筹思想、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每组学生准备1口“锅”、3个“饼”(硬纸模型)。

教学过程:

一、当家中的“省时”策略

1、早餐

课件播放小学生明明在“叮叮”的闹钟声中起床,一边忙乱地做事,一边自言自语:“今天我自己当家,一定要做得像妈妈那样好。怎么安排呢?先洗脸刷牙吧!哦,该点火煮鸡蛋啦!(做等待状)快熟吧!噫,不能急,平常妈妈说鸡蛋要多煮一会儿,才能预防禽流感呢!只有再耐心等一会儿啦!呀,还要用微波炉热牛奶呢!终于可以吃饭啦!好香呀!不好,要迟到啦!快走!”

电脑出示明明一大早耗时43分所做家务情况。

(1)师:“明明为什么会迟到?你能帮他出个主意吗?”

生答,教师出示改进方案:

(2)师:“为什么要把洗脸刷牙、热牛奶与煮鸡蛋同时进行呢?”

生:“因为利用等待鸡蛋煮熟的时间洗脸刷牙和热牛奶,就可以节省13分钟,现在总共只要30分。”

师:“真是当家才知‘时间’贵呀!不过,只要合理巧妙地安排,时间是可以节省下来的。明白了这一点,明明以后做早餐完全不必那样慌慌忙忙了。”(板书课题:怎样安排合理)

2、沏茶(教科书例题2)

课件展示:中午,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让明明烧水沏茶。明明小声嘀咕:“这次我得好好安排安排。

我们来看看明明沏茶需要干些什么。电脑出示沏茶所需的工序(略)。

(1)师:“沏茶的工序这么多?怎样安排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呢?”

(2)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间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

生1:“我们认为只用9分钟就能让客人喝上茶。先烧水,在等待水烧开的8分钟里就可完成洗水壶、接水、洗茶杯、找茶叶四件事,然后用开水沏茶花1分钟,共用9分钟。”

生2:“我们不同意他们小组的意见。水壶还没洗、里面又没有水,能放到锅里烧吗?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先洗水壶、接水,再烧水,烧水的同时只能做洗茶杯、找茶叶两件事,然后用开水沏茶花1分钟,共需要11分钟。”

(4)师:“你们觉得哪一组讲得有道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下图。

(5)教师小结:“对!我们首先得分清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必须先做,哪些事情可以与其它事情同时做,再作出相应安排。”

3、烙饼(教科书例题1)

师:“看来,当家真不那么简单!烙饼中又有什么学问呢?”

电脑出示关于烙饼的一些要求。

(1)师:“烙1个饼要用多少时间呢?”

生齐:6分钟。

(2)师:“烙2个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怎样烙?”

生齐:“还是6分钟。把两个饼一起放进锅里,先烙正面,再烙反面。”

(3)师:“如果烙4个饼最少要用多少分钟?怎样烙?”

(4)师:“6个饼呢?8个饼呢?当饼的个数是双数时,所需时间与烙2个饼所需时间有什么关系?”(饼的个数是2的几倍,就要用几个6分钟。)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都是每次烙两个饼,前两个饼的两面都烙熟后,再烙后两个饼。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便,我们暂且把这种烙法称为一次成型法。”

(5)师:“现在明明要烙3个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怎样烙?”

(指名一位学生上台演示)

[预设:]

如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不对!烙3个饼不应该是12分钟,只要9分钟。”

师:“你为什么认为只要9分钟?”

生:“如果像他这样烙,在烙第三个饼的时候,锅的一半位置是空着的,这不浪费了时间吗?我把前两个饼烙熟一面后,马上换上第三个继续烙;然后将取出的那一个放回锅里和第三个一起烙另一面。锅就不会有空位,所以只要9分钟。”

师:“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这种方法是不是行得通呢?大家动手试一下吧!为便于操作,建议各小组在试验中给每个饼编号、并安排专人记录烙饼步骤及所需时间。”

如没有学生想出这种最佳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6)各小组策划安排,再交流,并请一个小组上台用“锅”和“饼”演示。

根据学生汇报,老师小结:

第一步:烙1、2号饼的正面,用3分钟。

第二步:把2号饼暂时取出,把3号饼放入,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又用3分钟。

第三步:取出1号饼,放入2号饼,烙2、3号饼的反面,用3分钟。

一共用9分钟。

(7)师:“只烙熟某个饼的一面,就换上其它饼继续烙。我们也给这种烙饼方法起个名好吗?”

生:“交替成型法、两次成型法、替换法……”

师:“好!姑且叫它‘交替成型法’吧!这种烙法与一次成型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节省时间呢?”

(8)师:“那么烙5个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烙7个饼呢?……”

生答,教师板书:

张数

1

2

3

4

5

6

7

8

……

分钟

6

6

9

12

15

18

21

24

……

(9)师:“当饼的个数是单数时,所需时间有什么规律?怎么烙?”

[预设:]

生1:“饼的个数是单数时,都可以先两个两个地烙(一次成型法),最后剩下3个饼,是单数个,采用交替成型法来烙。”

生2:“我发现饼的个数是单数时,有几个饼,所需时间就是几个3分钟,它的规律和烙双数个饼时一样。”

生3:“除了1个饼以外,烙饼所需的分钟数都等于饼的个数乘3。”

(10)师:“生2和生3的发现很有价值,那为什么无论饼的个数是双数还是单数,所需分钟数都等于饼的个数乘3呢?”

[预设:]

生1:“只有烙1个饼时锅才空着一部分,而烙两个以上的饼都有可通过合理安排始终不让锅里出现空位。所以每增加一个饼,时间只增加3分钟。”

生2:“实际上一次成型法也好,交替成型法也好,都是为了使这口锅在烙饼时一直不会有空位。”

二、实践运用策略

1、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合理安排可以节省时间的事例呢?

生相互交流。

生:我打开电脑边听音乐边上网下载资料;

在家拖地板和用自动洗衣机洗衣服可同时进行;

在车站等车时记英语单词;

……

2、你对下面几件事情有什么好的建议?

(1)两个小孩到肯德基餐厅吃饭,甲说:“我们快去排队买吃的吧!”乙说:“我们应该赶快去寻找座位才对!”

(2)如何安排炒菜顺序?

(4)教材第114页“做一做”的第1题:怎样给餐厅里的三位客人安排炒菜顺序才合理?

(题略,教科书第114页“做一做”第一题。)

小组1:“可以安排两个厨师给1、2号桌分别炒一个菜;再分别给2、3号桌炒一个菜;再分别给1、3号桌炒一个菜。这样就比较公平,不会让任何一位客人等待的时间特别长。”

小组2:“我们不同意。因为2号桌是位老人,所以先让两个厨师都给2号桌炒菜;再分别给1、3号桌的客人炒菜。这样对两位年轻顾客还是公平的。”

……

师:刚才我们有的从客人等待时间长短的角度,有的从尊敬老人的角度谈了各自的意见,都很有道理。

三、提升“合理”、拓展认识

你曾经有过这样的行为吗?你对此有何想法?

1、为了节省时间,强强在乘车时认真看书。

2、为了提高学习质量,红红边吃饭边看《少儿英语电视》节目。

……

教师小结:合理安排不但要考虑节省时间,也要考虑人的安全和身体健康。

优选: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教案范例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优选: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教案范例”,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内容:

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点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学生背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探究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1)观察例1图

问: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 )面。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

(2)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德阳市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5、背儿歌

早晨起床向太阳,前是东,后是西,左是北,右是南。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早上太阳在东方

面东,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教案模板: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位置与运动》教案四篇


【导语】运动的本质是位置的移动,本单元从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开始,练习描述物体的位置,引导学生学习怎样确定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最后学习判断运动着的物体的速度是快还是慢。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选择参照物,并能准确地、定性地描述一个给定物体的相对位置(前后、左右、远近、东西、南北等)。

2、会使用平面图,能在图上找到自己要去的位置。

3、能根据从甲地去乙地的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路线图,并按图设法找到相应的地点。

4、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清晰地描述自己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把自己描述物体的方法告诉其他同学;并且愿意倾听别人是怎样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2、能够与本组其他同学合作共同做好各项活动。

3、对搜集各种各样的地图感兴趣,并发现他们各自的特点。

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有参照物、方向和距离。

2、能够说出通用地图的主要标识的功用。(东南西北,比例尺,一般标记等。)

其他目标:

1、能简单描述从甲地去乙地的地图的大体制作过程,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家或经常去的某一地方的位置。

2、愿意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方位问题。

3、能够找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帮助人们准确确定物体位置的实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各种小物件(尺子、笔、塑料块、小木块、小球、书等等)。红色小方块。地形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记忆游戏。

每组分发一些小物件(用小塑盒装好)。在10秒钟内尽可能地记住桌上的物件的位置。转过身去,由另一同学迅速改变桌上物体原来的位置。再转回来,说出桌上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哪些变化。

引导学生了解:一个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来说的,另一个物体就是这个物体的参照物。

二、在图上找位置——欢迎你到我家来。

每组分发一张晋州市地图,

1、请每位同学找到自己学校和自己家的具体位置。

2、通过观察地图,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学生会讨论关于方位描述、比例尺、图形符号等方面的问题。)

三、分析我校校园的地图。

(小组活动:弄清东西南北各个方向,北校门和南校门的位置,在200亩的校园范围内,建筑物和绿化带的分布情况。)

第二课时

一、在校园内开展找红色小方块的比赛。

每组分发一张标有红色小方块位置的校园地图,同学们根据地图的指示在规定时间内分散到校园各个角落寻找红色小方块,老师做计时的工作,看哪个组最快最准。

准备工作:

1、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

2、不要打扰其他班上课。

3、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在小方块旁边标明距离。学生根据比例尺进行推算。

二、小结,公布比赛结果,对所有同学予以鼓励。

三、布置课外活动:

1、收集各种地图。

2、给同学画一张从学校到自己家的路线图

做沙盘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学校中各个建筑物的位置,画出自己学校的平面示意图。

2、能在沙盘上摆出自己学校各种设施的位置。

3、会制定简单的活动计划。

4、根据自己的计划或方案,制作出沙盘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小组同学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

2、能与其他小组交流评价各组的活动结果。并分析成败的原因。

3、关心校园环境,愿意设计新校园。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沙盘的形式展示自己设计的未来新校园的规划图,说出自己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如环境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做校园沙盘模型

1、教师介绍沙盘是什么样的,沙盘是如何制作的。

2、学生讨论、摆弄模型,在沙盘上建造所观察到的校园。

3、各小组之间进行对比,看哪组做的在最形象、最准确。形象方面侧重沙盘中一些建筑物的比例、形状、大小等,准确方面侧重平面图的准确,设计沙盘中物体间的距离、摆放位置等。

★未来校园设计大赛

1、指导学生明确活动目标,设计方案。

2、征求其他同学或家长的意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修改设计方案。

3、根据拟订的方案准备材料,并在沙盘中展示出来。

动与静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对物体“运动与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2、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其它目标:

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荡秋千

1、问题引入:我们坐在行驶的车里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引起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兴趣。

2、“荡秋千”活动:

让秋千上的同学说说自己看到的同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让秋千下面的同学说说看到的秋千上的同学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分析为什么秋千上的同学和秋千下的同学看到的情况不同。引导学生说明理由,即以什么作为参照物来判断的,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关系。

3、分析戴帽子的同学在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的运动情况。

4、结合实际,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特别要说明什么为参照物。

★分析电扇工作时个部分的运动情况。

1、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2、选择参照物,判断同一物体中某一部分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快与慢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两种方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2、能用简单工具测量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3、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所需要的时间的关系。

4、能通过实验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5、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设计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够主动地通过多次测量,如实记录所获得的相关数据。

2、能够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探究小车运动的情况;愿意把本组让小车跑的更快的方法告诉给其他组。

科学知识目标:

能从位置、方向和快慢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其它目标:

能举例说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与慢的现象,并尝试利用所学的快与慢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有关物体运动的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比较列车的快慢

1、引入课题。播放相关课件,帮助学生意识到不同动物运动的方式和快慢不同。在同距离的条件下,跑完全程,谁用的时间短,谁的速度越快。

2、让学生感受运动速度的快慢。在操场上分组进行比赛,让学生知道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3、认识列车时刻表。

4、比较列车的快慢。每列火车运行的时间用到达的时间减去出发的时间,根据快慢给列车排序。

第二课时

★玩小车

1、讨论怎样使小车动起来。记录自己的方法。

2、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从课文中给出的方法中选取一种方法。

3、学生分组活动。引导学生小组之间进行比较,找出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快,并说出理由。

4、猜想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在做这一类对比实验时,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才能准确观测这一条件对小车运动快慢的影响。这是进行科学的对比实验的重要条件。

5、利用影响小车速度的诸多因素,改造自己的小车,是小车跑的更快。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绘出物体的位置》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绘出物体的位置》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内容:

课本19页例2及练习三3、4题。

教学目标:

1、能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重点难点: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准确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方法:

1、教法:创设情境,演示讲解;

2、学法:观察思考,操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上节课给出地图,同学们能说出位置, 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给出了方向和距离,我们如何画出这个物体所在的位置。

板书课题:绘出物体位置

2、说一说: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

出示数据

(1)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 150米处。

(2)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 150米处。

(3)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 200米处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入课题。一上课就使孩子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使孩子迅速调动认知体系中与本节课有关认知,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2、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出,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 150米, 20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3、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4、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距离怎么确定?可以画线段表示,可以用 1厘米代表 50米,150米便可以画一条 3厘米长的线段。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 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

(设计意图:例2是通过学习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它与例1是相互联系、互逆的。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完成课本21页练习三3、4题。

1、组织读题,明确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辅导学困生

3、展示交流,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1、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给出方向和距离,就能画出这个物体所在的位置。大家的收获真大!

板书设计:

绘出物体位置

方向 距离

绘制平面图

教后反思:

1、收获: 学生在画图时参与的热情比较高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基础较差的同学也能积极的投入到这节课中来。

2、不足:同学在画图时对于物体的方向容易弄反,还有的同学在定距离是不够准确。

3、改进措施:积极纠正学生画图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努力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确定物体的位置》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确定物体的位置》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内容:

课本18页例1 及做一做,练习三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演示讲解。观察思考,操作交流。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大家回忆以前我们数学上学过的关于辨认物体位置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生回答。师结:一般定方向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定的。还有吗?

(引导学生回顾位置与方向的有关知识,学生汇报。学生指认地图上的方向,填充八个方位图)

2、春季是运动的最好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观察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

下面我们一起探究1号点、2号点、终点与起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何确定它们的位置与方向。

板书课题:确定物体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越野图,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1)小组讨论: 确定物体的位置,需要确定哪些条件?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 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 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2)小组汇报。

(3)教师小结:确定物体的位置需要确定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

板书:方向 距离

4、练一练:让学生找出2号点和终点的位置。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努力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讨论充分,积极参与学习,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小主人的主体地位。)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做一做 。

师:这是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仔细看图

(1)学校在小明家北偏( ) ( )的方向上,距离是( )米。

(2)书店在小明家( )偏( ) ( )的方向上,距离是( )米。

(3)邮局在小明家( )偏( ) ( )的方向上,距离是( )米。

(4)游泳馆在小明家( )偏( ) ( )方向上,距离是( )米。

指名填空,集体评议。

2、练习三第1、2题。

认真思考,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师小结: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板书设计:

确定物体位置

方向 距离

确定位置

教后反思:

1、收获: 在这节课中,学生表现积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掌握一个物体位置的方向与距离。

2、不足: 有的同学说了方向后忘了说物体的距离。还有的同学有时会将物体的哪偏哪与度数弄反了

3、改进措施: 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严密性,及时纠正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度数与所偏方向的一致性。

位置与方向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并能分别描述物体相对关系。

﹙2﹚会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3﹚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经历位置与方向的判断,测量,描述和画图过程。体验逻辑推理和动手实践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事物间相对关系。培养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养成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

突破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根据生活经验推理认识。

教学难点:

画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突破方法: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教法:

直观演示,引导思考。

学法:

观察推理,合作实践。

教学准备:

自制幻灯片、直尺、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请两个同学根据方向说一说自己和身边同学的位置关系。

(2)教师引入课题并板书:位置与方向﹙二﹚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例3左图幻灯片1 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1067千米。引导学生观察,你能在图中找到上海和北京的位置吗?说一说这两城市的位置关系,组织学生讨论:

1、问题一: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这时以哪地为参照物?﹙出示幻灯片2 )

(1)组织学生讨论,并用量角器量一量,再同桌相互说一说。

(2)组织学生汇报本组讨论、测量结果,其他组评价。要求学生汇报时句子说完整,意思表达清楚。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幻灯片3 小结: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的方向约1067千米处,这时以北京为参照物。

2、问题二: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这时又以哪地为参照物?﹙出示幻灯片4 )

(1)组织学生讨论,并用量角器量一量,再同桌相互说一说。

(2)组织学生汇报本组讨论、测结果,其他组评价。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幻灯片5 小结: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约1067千米处,这时以上海为参照物。

《小学四年级数学关于位置与方向的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