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9清兵卫与葫芦学案

小学卫生与健康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17

第9清兵卫与葫芦学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9清兵卫与葫芦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9.清兵卫与葫芦
生命的美丽
生命是短暂的,也是美丽的,我敬佩生命,也崇拜生命,那是一种高贵的美,顽强的美,永恒的美。即便是苦难,也是一种美丽,一种弃绝哀怨之美。月的残缺预示着下一个月满,花的凋谢预示着来年更美的绽放,草木的衰枯孕育着来春更茂的盛荣。
有人说,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击风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
生命是一首诗,它给了我们清新的早晨和诗意的黄昏,给了我们灿烂的丽日和迷人的雨季,为了这美丽的生命,放弃该放弃的,忘记该忘记的,快乐地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
相关链接
一、作者介绍
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作家。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12年因发表短篇小说《克罗谛思日记》,显示出卓越才华,为文艺界瞩目。1917年发表了著名中篇小说《和解》,之后作者进入创作旺盛时期。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暗夜行路》,历史小说《赤西蛎太》以及《在城崎》《佐佐木的场合》《好人物夫妇》等。
二、写作背景
日本在文化上受中国影响较深,封建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文化传统上强调统一,缺少个性和自由空气,因而扼杀个性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作者青少年时代一直与父亲不和,父亲一直对他选择走文学创作的道路持反对意见。在早期的创作中,志贺直哉以此为主题写下了不少作品,表达对那些刻板地描写琐碎的丑恶的日常生活的文学非常不满,表达“看重个性自由”的理念。本文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自主学习
一、字音辨识
1.生难字
古董() 校役()隐瞒()
名伶()光彩奕奕()茶卤()
槌子()绘画()热衷()
薪水()战战兢兢()干涉()
答案 dǒnɡ yì mán línɡ yì lǔ chuí huì zhōnɡxīn jīnɡ shè
2.多音字
叨()唠叨()叨扰泡()泡茶()泡桐巷()巷子()巷道
答案 dɑo/tāo pào/pāo xiànɡ/hànɡ
二、词语辨析
1.郑重 庄重
都有“严肃,不随便”的意思。郑重:审慎,严肃认真。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庄重:(言语、举止)不随便,不轻浮。
(1)5000多名驻杭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以及志愿者、医护人员、宾馆交通保障等人员代表________承诺:牢记使命、不负重托,恪尽职守、扎实工作,奋战百日、办好峰会,奉献精彩、为国争光!
(2)4月16日,这位同志开始进村扶贫,向镇党委、村支部________表示:全力帮扶,不参与乡镇其他事务;积极工作,不给乡村增加任何负担;深入调研,不插手乡村的工作决策。
答案 (1)庄重 (2)郑重
2.顽固 固执
都有“坚持,不肯改变”的意思。顽固:指保守,不愿接受新鲜事物,一般指思想,贬义词。固执:坚持己见、不懂变通,指一种心理现象,中性词。
(1)乘务员面有难色,按规定这是不允许的,但是这位50多岁、极瘦弱的女士却很________,乘务员终于让步了。
(2)在利益的驱动下,还存在极少部分野导________不化,从景区内扩散到外围活动,打起了游击战。志愿者的加入,进一步强化了整治力度。
答案 (1)固执 (2)顽固
三、成语积累
1.战战兢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彩奕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还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2.油光发亮的样子。
主旨归纳
小说首先借父与子的矛盾冲突,表达了对“大人”在不知就里的情况下,粗暴扼杀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一种批评,也表达了对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其次借清兵卫与常人的矛盾冲突,表现了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备感孤立的现状,体现了作者的忧思。
文本探究
1.父亲对清兵卫新的爱好的态度是什么?如何理解这种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父亲对清兵卫新的爱好“又在开始嘀咕了”,这说明父亲仍无法理解他的爱好。
父亲的这种态度使我们不得不担心,清兵卫的这项爱好又能坚持多久。也再次说明孩子与大人、与世俗的尖锐矛盾,人的个性被扼杀、自主自尊被压抑,的确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是个别的,也不是偶然的。无限的后续留待读者去想象,既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性,又强化了小说的主题。
2.描绘那只被没收的葫芦的买卖过程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清兵卫的反常表现暗示葫芦的非同寻常,为下文买卖价格的悬殊埋下伏笔,显示了清兵卫的天赋和独到的审美力,反衬出大人们的固执、蛮横和自以为是。
3.如何理解文末父亲对其新爱好的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父亲的态度再次说明孩子与大人、与世俗的尖锐矛盾,人的个性被扼杀,自主、自尊被压抑,确实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是个别的,而是群体的;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4.从文章哪些地方可看出清兵卫是热衷于葫芦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热衷葫芦:常常买葫芦,处理葫芦;把一老头子的脑袋错看成葫芦;总是呆呆地望葫芦,常常上街看葫芦;喜欢收拾葫芦;大概小镇所有的葫芦,都被他一一看过了。
作用:生动地表现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之至,并为下文表现他对葫芦的高超鉴赏力作了铺垫。
5.作者在交代清兵卫“热衷于葫芦”的事迹方面有什么特殊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叙述清兵卫是如何“热衷于葫芦”的事迹。这些叙述,看似不经意,却丝毫无冗赘之感。
(1)不动声色地来记述清兵卫是如何玩葫芦,如何买来,数目多少,价值几何,如何加工,熟练程度如何,其中一些副词“常常”“已”“能够”“也是”“不停地”则透露了其喜好的程度。
(2)写清兵卫“喜欢”看葫芦,只用一个“错看”的细节,就把这专心的程度写得生动毕现。
(3)用一系列动作写清兵卫如何“收拾葫芦”,如“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第二天早上又如何看、系、挂,清兵卫对于葫芦的兴趣丝毫不倦。

写作特色
1.运用倒叙手法
小说开头便交代了清兵卫放弃了自己对葫芦的爱好,转而热爱绘画,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放弃了自己曾那样热衷的葫芦呢?小说留下了悬念,这个开头与小说结尾遥相呼应,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强化了小说的主题。
2.生动的细节描写
小说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清兵卫对葫芦的喜爱、痴迷。如课文第2~6段集中写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尤其写清兵卫竟然把老头子的秃脑袋看成葫芦而在心里忍不住赞叹“这葫芦真好”的细节,更是让人忍俊不禁。通过这些颇具夸张的一系列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了他对葫芦的痴迷。
《清兵卫与葫芦》续写
父亲还是不喜欢清兵卫去绘画。
父亲把清兵卫叫到自己房间,生气地对儿子说:“干绘画这行的,一点出息也没有。如果画的画有人赏识还好说,还可以卖几个钱。万一没人赏识呢,连成本都收不回。”他叹了叹气,继续说:“你只要专心学好文化课就行了。如果你以后瞒着我去绘画,我对你不客气!”
清兵卫沉默着,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他轻轻地点了点头,离开了父亲的房间。
他瞒着父亲,每天放学后,都会拿着画图工具跑到清水河边。所谓的画图工具,就是一支铅笔和几张白纸而已。他坐在清水河边的草地上,画着那火红的夕阳,还有那五彩的晚霞,有时也会画在河边玩耍的小孩,画天,画地……
起初,他画的画十分难看,因为自己根本没学过画画,慢慢地,有一些进步了。他把自己画的画装在一个很长很长的木盒里,然后把木盒藏在了床底下。他担心被父亲找到。因为他清楚,这些画一旦被父亲发现了,下场肯定和他所收集的葫芦一样。
教室里,上着那无聊的文化课。清兵卫没有心情听,便在文化书上画起了画。
正当他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绘画中时,老师已经站在了他的旁边。
他旁边的同学没有提醒他。
老师在清兵卫的左耳前怒吼了一声,他吓得大叫了一声——“啊!”顿时,全班都笑开了花。接着,老师把清兵卫的文化课本给撕了。
“你以后不用听课了!”老师很生气地说。
这时,班上的同学笑得更欢了。
放学后,老师去了清兵卫家,跟他的父亲说了这件事。
老师说:“您的儿子竟然在我的课上画画,而且把画画在了书本上。如果您是为了您的儿子好,就不要再让他画画了,画画这东西一点用处都没有的。”
老师走后,清兵卫心里一阵悲凉。他全身都不停地哆嗦着。站在一旁的母亲也很担心地望着自己的儿子和丈夫。
“我知道你一直都瞒着我画画。”父亲说,“既然你喜欢的话,那就画吧,我不想干涉你了。这是你的自由。但是,我希望你不要因为画画而耽误了在学校的学习。”
清兵卫呆住了。母亲也呆住了。
清兵卫心里有千万个疑问,但是他不敢问。
每天放学后,清兵卫依旧去清水河边画画,这已成了习惯。
一天,清兵卫心血来潮,打开了藏在床底下的长木盒。木盒上积了很多灰了。自从父亲支持他绘画后,这木盒已派不上用场了。
他看了几眼,便把木盒放进了床底下。
清兵卫不知道,盒子里少了张画,那张画画的是他和父亲的脸紧紧贴在一起,他们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
【品读】这篇文章续写得很成功,作者赋予故事极强的现实意义。文章既描写出了现在家长与老师的心理,也赋予了文章一定的积极色彩。家长与老师应该怎样教育孩子,的确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也应该在生活中发现美,尊重美,促成美。

延伸阅读

第9课等级与阶级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第9课等级与阶级”,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9课等级与阶级[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等级的起源与发展
中产阶级的起源与发展
阶级的产生与斗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提问,使学生能够自己归纳概括并提取有效历史信息。
初步学习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考察社会结构
通过对等级向阶级演变的过程的分析,认识其中体现出来的历史进步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废除等级制度的漫长历史,认识等级制度已经为人类文明的进程所淘汰,使学生树立公民的政治权力意识、否定和拒绝政治特权的意识。
了解当代社会中产阶级主体成分的变化趋势,认识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对个人前途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形成勤奋学习的动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级制度发展历程
中产阶级的演化
难点:等级与阶级的区别
说明:
1.等级是指在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地位上和法律地位上不平等的社会集团,偏重于政治与法律地位。对于政治特权的制约能力,反映了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程度。等级的消除,特别是特权等级的消灭,是文明进步的表现。因此,理解等级制的产生、发展与消亡史,即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一个侧面的把握。
关于“中产阶级”的概念,目前使用十分混乱,学术界尚无定论,但普遍认为中产阶级产生于中世纪后期对封建领主的斗争中。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地区与国家中,呈现出不同的内涵。而中产阶级构成的历史演变,勾勒出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课文截选了中产阶级作为典型,充分展示其孕育、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预示社会发展的前景。
2.“等级”和“阶级”,这是两个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阶级的概念偏重于人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而等级则偏重于政治与法律地位。从本质上讲,阶级更体现出文明的进步性。由于等级和阶级的概念相对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比较抽象,所以如何结合具体史实让学生从结构上理解文明的演变,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展示两段材料:
“上帝塑造了三种生命,它们是农民、骑士和僧侣。”(欧洲曾经流行得到俗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在起义前呼喊的口号)。
提问:这两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从欧洲和中国古代关于出身决定“等级”的传统引入本课内容。
2、教师讲述“等级”与“阶级”概念。
社会不平等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是以“等级”形式存在的,偏重于政治与法律地位。而阶级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而分成的集团,偏重于人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两个概念存在交错的现象:一个阶级中可存在若干等级,西欧封建等级制中,国王之下,有公、侯、伯、子、男、骑士、绅士等多个等级,形成金字塔状,他们都属于封建地主阶级。一个等级中,也可有多个阶级与阶层,法国大革命前,被压迫的第三等级中,包括资产阶级、农民、城市手工业者……等各个阶级与阶层。(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在讲述的时候要向学生强调:“等级”与“阶级”并不是从来就有,而是伴随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而产生的。
奴隶社会的等级主要分为平民和贵族,广大的奴隶被排除在等级之外,无任何政治权利。
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归纳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的特点:贵族世袭,拥有经济、政治特权,形成金字塔状的等级制;层层封授,有“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之说,导致国家四分五裂;贵族队伍相对封闭、腐败,激起大多数人反抗等。这一切都是欧洲封建社会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的重要原因。
到19世纪,人民广泛地使用“阶级”、“阶层”概念来描述社会中人们的地位等级,反映出时代的进步。
可适当讲解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中国历史上的等级制度分为爵制和秩品两种。爵制:西周春秋时可大致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个等级,可以世袭。进入封建制以后,特别是秦统一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爵制只是用来划分皇亲与极少数重臣的政治等级。秩品:秦以后,大部分官员实行秩品制。秩为奉禄,品为等级。曹魏时设官品九品之制,后来沿用。所有官员都由皇帝任命,不能世袭。隋唐以后,实行科举考试,官员队伍呈开放流动型。)
这部分内容相对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师可联系奴隶社会(如印度种姓制度)与资本主义阶级关系作一比较,从中引出等级制度的不可变更性及固态化,而阶级则可通过一定的方式变化及流动,更突出人的能动性,从而显示出阶级比等级的进步性。
总结:随着资产阶级革命与思想启蒙、宗教改革的进行,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等级制度最终被埋进历史的垃圾堆,阶级占据了主导地位。
3中产阶级
过渡: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的话:“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可以看到社会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的阶梯。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领主、陪臣、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都有各种独特的等第。”;“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的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提问:和之前的社会相比,资产阶级社会从阶级关系上看有什么明显特征?
过去时代存在的复杂的等级、阶层……都最终消失,阶级关系简单,清晰,并被凸显在阶级关系简单化之后,中产阶级异军突起,成为社会结构中的重要成分。
提问:“中产阶级的主体在不同历史阶段有哪些变化?中产阶级在中世纪、在资本主义时代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发挥什么作用?产生什么影响?”
师生共同完成下列表格,以此对中产阶级在不同时代的变化及影响有宏观认识。
历史时期中产阶级成分作用影响
中世纪后期(11世纪后)城市市民的主体,包括商人、作坊主、店主、银行家和教师、律师、医生、建筑师等专业人士。与封建领主斗争,争取城市自治和市民权利
资产阶级革命前后握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为主体与无产阶级联合,反对封建主和君主专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工业革命后同上与无产阶级斗争1.中、俄等国,资产阶级统治被推翻,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西方大国采取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加强社会福利。
20世纪70年代后,信息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
靠知识和科学技术发明而发家致富的知识型人才
总结:
(1)中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2)中产阶级是相对富有的、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高质量的群体,对社会主流价值和现存秩序有较强的认同感,他们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和精神文明的水平。
(3)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中产阶级成分发生变化,这种社会结构变化的新趋势,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5、全课总结:
(1)人类社会的社会结构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虽然,历史在不断进步,等级虽然已在法律上消失,但阶级依然存在。
(2)由于等级特权的历史十分悠久,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会顽强地表现出来。因此,对于政治特权的制约能力,反映了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程度。
(3)据社会学学者研究,中产阶级居多的纺锤形社会结构是稳定的社会结构。
(4)人类追求平等、幸福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而平等的实现程度则折射出文明的进步程度。
[资料附录]
1、欧洲中世纪的贵族
所谓贵族,是指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中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的阶层,是具有世袭爵位和领地的各级封建主的统称。根据朱孝远的观点:“中世纪欧洲封建贵族制度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8-11世纪的欧洲贵族可以称为‘封建贵族’,具有以采邑制为基础,贵族谱系不明确,土地继承有困难等特点;12-14世纪的欧洲贵族可以称为‘等级贵族’,具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性,贵族成为一种等级分明和表现出不同等级享有不同特权的特点;15-16世纪的欧洲贵族可以称为‘权贵贵族’或‘贵族统治者’,其特点是等级原则为阶级原则所取代,贵族不再是一个具有严格等级规定的集团,而是有权、有势的富人阶级的统称。”
“封建贵族”时期,贵族们主要是以成就、财产而不是以血统、封号来衡量贵族身份。贵族体系呈开放性,变动过于频繁。进入12世纪,欧洲贵族进入了一个以其严格的等级体制为特征的历史阶段。如:注重贵族等级封号、家族血统、职业、财产世袭、声望和特权等。社会统治阶层由开放走向封闭。到了欧洲封建社会后期,由于贵族阶层的内部分化和新兴贵族的崛起,人们开始超越血统、特定的职业和生活方式,而用权势、财富和地位来重新确认贵族。特别是原来没有贵族血统的人,可以因其权势和财富而被社会承认为贵族并取得国王的贵族封号。来自社会下层的中产阶级和封建地主已开始进入社会上层的统治领域。
2、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是指介于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之间的中间阶层。这一阶层是在市场的资源配置与社会纵向流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中,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当代中国所出现的中产阶级人群,主要为知识型企业家与知识型人才,如建筑师、律师、商业营销人员、经理、影视工作者、教授、医生、股票经纪人及自由职业者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受教育程度高,具有一定专业技能与知识技能,成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换取各种稀缺资源(财富、地位、名望与权力)的“资本”。中产阶级是相对富有的,有较高文明修养和高生活质量的群体,对社会主流价值和现存秩序有较强的认同感,他们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1991年版
[板书设计]
[训练设计]材料一我国春秋时期,鲁昭公7年(公元前535年)楚芋尹对楚王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在此之后的中国历史中,还有极其严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
材料二:西欧封建制度确立后,国王把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把土地分封给小封建主。逐级分封的结果,形成了以国王或皇帝为首,贵族依公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之次序……小封建主从大封建主那里接受封地,并要履行隆重的敕封式。“他要跪在领主的膝下,宣誓效忠;愿竭忠尽智,不顾生死,一生侍奉他的主人。”
1、归纳上述材料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2、这一特点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在哪里?
答案:
1、严格的等级制度;下一等级对上一等级负责。
2、中国:形成了严格的封建专制制度,最高统治者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利;中国古代是宗族为基础的大一统社会。
西欧:层层受封制度,导致西欧中世纪“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王权并非至高无上;封建割据严重,社会动荡;契约思想对近代欧洲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第9课诗歌与小说


第9课诗歌与小说
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反映的社会状况及楚辞、汉赋的形成特点;了解唐朝诗歌繁荣的条件、著名诗人和作品;了解宋词与元散曲发展的社会条件和名家名篇;让学生知道明清小说的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及其流变原因。
过程与方法:结合《硕鼠》、《关雎》等研究《诗经》的特点;结合宋词、元散曲名篇的内容和背景研究宋元文人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经》中对美的憧憬和追求,认识屈原的爱国主义:感悟唐诗反映的唐朝历史的兴衰与沧桑;体会宋元文人在作品中表达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愫;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明清小说繁荣的背景、文学成就及其特色。
教学难点:明清小说繁荣的背景以及通过明清小说认识其反映的社会现实。
课时:本节教材用二课时。
板书设计:
第9课诗歌与小说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1.《诗经》:305篇,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风、雅、颂,赋、比、兴
2.楚辞:屈原,楚国方言,特点
3.“风骚”——源头
4.汉赋:产生背景,带韵的散文,特点
二、唐诗、宋词与元曲
1.唐诗:背景;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2.宋词:豪放派:苏辛;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3.元曲:含义
三、明清小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引言: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结、积淀,人们的思想、情感在这里郁积、释放。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海洋,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风情的多姿多彩!明清小说则将日常生活和普通市民都纳入创作视野,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全景,还蕴涵着作者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和犀利批判。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我们先来看《诗经》,请同学们阅读本目教材的前两个自然段,了解一下关于《诗经》的基本情况,然后我们来通过提问来检验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板书:1.《诗经》
《诗经》又被称为“诗三百”,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诗经》共包括305篇诗歌。
板书:1.《诗经》:305篇
这305篇诗歌从出现的年代来看,是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年。
板书:1.《诗经》:305篇,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
《诗经》中的风、雅、颂指的是什么?赋、比、兴指的是什么?
板书:1.《诗经》:305篇,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诗歌的来源分成三个部分。风是周朝时各诸侯国的民歌,统称“国风”;雅是西周的宫廷乐曲歌词;颂是为宗庙祭祀配以舞曲的歌词。其中风的部分最具意义及历史影响,请看教材是如何评价的?风的内容丰富,有的揭露讽刺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有的颂扬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赋、比、兴是《诗经》的艺术手法,请看教材P37《赋、比、兴》的文字阅读框。
同学们学过《诗经》中的哪些篇目?
教材的小字部分摘录了《诗经》中的《硕鼠》、《关雎》中的一些诗句,请同学们阅读欣赏。
下面我们来看楚辞,楚辞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板书: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板书:2.楚辞:屈原,楚国方言
屈原:本是楚国的大夫,热爱祖国,后因小人诬陷离间而被流放,他把满腔悲愤化为诗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楚国都城郢被秦攻陷后,屈原百感交集,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下《哀郢》:“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教材中哪些语句可以作为楚辞的特点?
板书:2.楚辞:屈原,楚国方言,特点
特点:自由灵活的句式,瑰丽华美、想像奇特。
至此,教材上将中国古代诗歌两大源头都介绍给了大家。也就是:“骚体”(楚辞)与“风”(《诗经》)合称“风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板书:3.“风骚”——源头
请同学们看教材P37最后一个小字自然段。
板书:4.汉赋
司马相如是汉赋名家,汉赋这种文学体裁的产生与时代密切相关。
板书:4.汉赋:产生背景
请看教材: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
与其相适应的汉赋被称为带韵的散文。
板书:4.汉赋:产生背景,带韵的散文
其特点是: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
板书:4.汉赋:产生背景,带韵的散文,特点
二、唐诗、宋词与元曲
汉赋的产生与时代密切相关,唐诗、宋词、元曲这样的时代文学也与其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先来看唐诗。
板书:1.唐诗:背景
请同学们阅读本目第一自然段,唐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可以归纳为几点。
一是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大唐帝国的诞生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生命。二是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使得许多来自中下层的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他们把丰富的生活体验、自信乐观和昂扬进取的精神融人诗歌。三是汉代以来五言诗、七言诗的发展,也为唐诗在格律形式等艺术创作方面提供了借鉴,韵律更加工整、回还有致。
唐诗的繁荣从一个数字上可以得到印证,据记载,唐朝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教材上主要介绍了唐朝的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成就。
板书:1.唐诗:背景;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李白,人称“诗仙”,有人这样概括他:傲世独立,洒脱不羁,风驰电掣,雄浑壮阔。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所以其诗风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教材上对他的诗歌成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他充满浪漫主义奇特想象的诗篇中,蕴涵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对人世的深挚关爱。同学们都知道他的哪些作品呢?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川。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以过万重山。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杜甫有两个称呼:“诗圣”、“诗史”。“诗圣”指的是他成熟的写作技巧,凝重的诗风。“诗史”指的是他的诗作内容就是一幅历史的风情图。
杜甫曾经经历过八年的安史之乱(755——763),其作品中的苦涩与艰辛更显其对国与家的热爱。教材的小字摘录了杜甫的《春望》,请同学们阅读。
同学们还知道杜甫的哪些作品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代表作有《卖炭翁》、《杜陵叟》、《琵琶行》、《长恨歌》。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唐诗之后的时代文学就是宋词。
板书:2.宋词
宋词又被为“长短句”,与诗相比,其优点是:便于更加灵活地表达情感,并可配乐演唱,按特定的乐调曲谱“填词”。
宋词主要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风格,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婉约派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两种风格并不截然分开,许多词人的作品往往兼具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
教材上分别列举的代表人物是:豪放派的“苏辛”,即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柳永,小字还介绍了婉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李清照。
板书:2.宋词:豪放派:苏辛;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北宋词人苏轼:词风意境开阔,雄浑壮观,代表作品是《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请看教材P39《念奴娇赤壁怀古》节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南宋词人辛弃疾:词风慷慨激昂、沉郁悲凉,有《稼轩长短句》等作品传世。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kuài,尽西风、季鹰归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wèn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此词全文为:“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首词回忆了金兵南下烧杀抢掠的罪行,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北宋柳永的词作体现市民情趣,委婉含蓄、回还往复,成为婉约派的代表。他在代表作《雨霖铃》中,把依依惜别的离情和肃杀冷落的秋景融合在一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柳永和《雨霖铃》
柳永(约984—1053),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人。政治上不得志,怀才不遇,放荡不羁,喜欢和民间艺人、歌女交往。他对词的发展也作出重大贡献,形式上由字数较少的小令发展为字数较多的慢词;语言上突破文人雅词,吸收了民间俚俗语言;表现手法上形成婉约风格。代表作如《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中,作者把依依惜别的离情和肃杀冷落的秋景融合在一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李清照也是婉约派的一位代表人物,你知道她的哪些作品呢?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相比较唐诗、宋词而言,元曲可能对同学们来说有些陌生,请看教材是如何对元曲定义的?
板书:3.元曲:含义
元曲是在宋词、金元俚曲俗谣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新诗体,虽然也有格律曲牌限制,但大量使用白话、方言、衬字,是与音乐、戏曲结合比较紧密的诗歌形式。
为什么教材中会说“汉族文人在元朝进取无望”?①元代推行民族分化政策,阶级矛盾尖锐。②科举取士制度被废除。
正因为汉族文人无法实现人生抱负,他们才会用可俗可雅的元曲来抒发愁闷的情怀或是表达人生的失意和理想的幻灭。请看教材上摘录的相关诗句。
同学们知道元曲名家有哪些?马致远、张养浩。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与唐诗、宋词、元曲齐名的时代文学是明清小说。
三、明清小说
在第8课《笔墨丹青》的“民间风情”一目中,提到了木刻版画,那时的木刻版画是出现在什么文学作品中的?明清小说。
是作为明清小说的插图而出现的,反映了世俗的审美情趣。
明代书法的特点是什么?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书法也好,绘画也罢,它们在明清时期的特点均体现了明清时期经济繁荣而导致的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因而文化上越来越体现出市民化的特征。而明清小说的繁荣就是应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而出现的。请同学们阅读本目内容,然后我们通过一些关键词来明确本目知识。
明代“四大奇书”: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三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
“三言”“二拍”是晚明的短篇小说集。
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曹雪芹《红楼梦》
“孤愤之书”:蒲松龄《聊斋志异》
长篇讽刺小说的开山之作:《儒林外史》
明清时期产生了这么多传世之作,我们来做一道探究题。教材P40“自我测评”2.概述明清小说的特色,指出这些特色与明清社会变迁的联系。
提示:①明清小说的特色:通过文学手段重树商人等这些原来受歧视的角色的形象,对现实提出深刻批判;②与明清历史的联系:其一,明清时期,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传统的轻商观念开始淡化。这种风气深深浸染了小说的创作,“三言”、“二拍”等作品中,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其二,明清社会繁荣的背后也蕴藏着深刻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人对现实社会日益不满,写出了一批批判现实的力作。
小结:文学作品与书法、绘画一样都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作业:教材P40“自我测评”2.概述明清小说的特色,指出这些特色与明清社会变迁的联系。
提示:①明清小说的特色:通过文学手段重树商人等这些原来受歧视的角色的形象,对现实提出深刻批判;②与明清历史的联系:其一,明清时期,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传统的轻商观念开始淡化。这种风气深深浸染了小说的创作,“三言”、“二拍”等作品中,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其二,明清社会繁荣的背后也蕴藏着深刻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人对现实社会日益不满,写出了一批批判现实的力作。
课堂反馈:

第1课 雅典卫城和奥林匹亚遗址


第1课 雅典卫城和奥林匹亚遗址

教学目标

识记雅典重要的文化遗产

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程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希腊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及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

教学难点

从文化艺术的角度来欣赏古代文明的光彩

教学过程:

导入:希腊歌星娜娜莫斯柯莉(NanaMouskouri)、希腊音乐人雅尼(Yanni)以及中国艺术家都曾在雅典卫城举办过音乐会(有条件可播放卫城音乐会的片段),为什么他们偏要选择在卫城举办音乐会呢?

第一目“雅典城邦和雅典卫城”:

雅典城邦:阅读一、二、三、四自然段,回答

古代希腊有着怎样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经济政治活动方式产生哪些影响?

答案:古希腊半岛山岭多且难以翻越,而东邻爱琴海,西接爱奥尼亚海和亚得里亚海的地理位置,使希腊的海岛星罗棋布,希腊人以海洋作为主要的交通线,从事经商活动,也从其他国家地区的文明中汲取了营养。他们与外部的联系密切,思想开放,对自由的要求强烈,这一切为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创造条件;由于多山的地形,陆地交通不便的特殊的地理环境,致使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各自为政数以百计的奴隶制“城邦”,同样由于地理原因,致使这些城邦的面积小、人口少,基本特征为小国寡民,很难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各城邦间为对外掠夺或免受外邦的侵略,必须保证有足够数量的公民,并给公民以相应政治地位,使他们参与政治,以扩大统治基础,增加国家的实力,所以小国寡民的城邦造就了希腊政治制度的一种重要模式是民主政治。

雅典卫城:提问:雅典卫城因何而建,有何特色?

答案:为了祭祀雅典城保护而修建。

特色:一是建筑排列因地制宜,十分巧妙地利用地形。二是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三是主次分明。

第二目“古希腊建筑艺术的代表帕特农神庙”。

请学生看教材插图《壮丽的帕特农神庙》,阅读课文,思考帕特农神庙主要的建筑特色。

外观宏伟壮丽,,雕刻精致华美

第三目“奥林匹亚遗址”,古希腊奥林匹克遗址的用途何在?

是宗教圣地和体育竞技中心。

第四目“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

问: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怎样兴起的,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过程:1892年,法国教育家顾拜旦倡议恢复古奥林匹亚竞技会。

1894年,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成立,通过了《奥林匹克宪章》。

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希腊雅典举行。

1924年,在法国举办了世界上首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2004年第28届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希腊举行。

2008年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行。

有何意义?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和世界和平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时刻鼓励人们不断追求,去夺取最终胜利。

知识结构

问题解答

卫城在公元前480年被波斯人摧毁后,雅典人最初决定不再重建,而让废墟“作为纪念碑来警示那些在不敬的野蛮人走后来卫城凭吊的人”。公元前449年打败波斯以后,雅典才着手重建卫城。你认为上述史实反映了雅典人的什么精神?

解题关键:理解历史遗迹的警示作用。

思路引领:从历史遗迹的警示作用和雅典人崇尚自由、民主、和平两方面回答。

答案提示:保存卫城废墟这个历史的见证和遗留物,是用以警示和教育后人,不忘异族侵略,增加民族危机感,它起到了激发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民族凝聚力的作用。而当希腊人以高昂的英雄主义精神战败了波斯的侵略后,再重建卫城,目的是纪念反波斯侵略的伟大胜利,这表明雅典人将卫城视为希腊自由免遭波斯专制摧残的胜利标志。这些做法都体现了雅典人的历史责任感和渴望自由、民主、和平的民族精神。

古代奥林匹亚竞技会,对参加者的资格有严格的限制。只有纯希腊血统且未受过任何刑罚的男子自由民,才能参加竞赛,妇女不得参加,甚至都不能坐在赛场上观看竞赛。结合课文和上述材料,想一想古代奥林匹亚竞技会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其宗旨和精神有何异同?

解题关键: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精神的含义。

思路引领:先抓住材料中的限制词,说明只有少数人有资格参加古代奥林匹亚竞技会,然后再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精神相比较。

答案提示:自由民、纯希腊血统、未受过任何刑罚、男子。一是说明限制很多,符合条件的男子占少数;二是对妇女的限制:妇女不得参加,甚至不能观看竞赛,显然对妇女是加以严格限制的。结论:古代奥林匹亚竞技会是少数男子参加的活动。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是无论种族、民族、男女,都有平等参与的权利和机会。即使针对残疾人,也有规模宏大的“残奥会”。人人平等、重在参与,这充分体现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没有任何歧视的宗旨。

一、本课测评

1.雅典卫城建筑群有什么鲜明的特色?

解题关键:建筑群体组合和谐、统一的艺术特色。

思路引领:抓住卫城建筑群体的两个统一:整个建筑群与周围自然环境相统一;不同风格的建筑物主次分明,有机统一。

答案提示:一是设计时将建筑物当作自然全景中的一部分,与周围的环境结合在一起考虑;二是建筑排列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地形,建在一个陡峭的山岗上;三是建筑布局不是刻板的简单轴线关系,而是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四是重点突出,帕特农神庙位于卫城最高点,雄伟壮观,其他各建筑物均处于空间的重要位置上,处于陪衬地位。建筑群体主次分明,高低错落,达到不同风格的建筑物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目的。

2.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与古代奥林匹亚竞技会之间有着重要的历史渊源,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那么,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和差异均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解题关键:了解古代奥林匹亚竞技会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历史。

思路引领:对参加者的限制、比赛项目、竞赛规则、对金牌的态度。

答案提示:

传承关系: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在恢复和丰富古代奥林匹亚竞技会的基础上兴起的,和平友谊、公正、竞争的古奥运精神延续下来成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精神。古代奥林匹亚竞技会的主要运动项目至今仍在全世界流行。

差异:古奥运会的参赛者有种种限制,古代奥林匹亚竞技会只允许成年男子参加和观看,是少数人垄断的体育比赛;除基本竞赛项目外,还有模拟战争的竞赛,如双轮马车赛,主要为战争做准备,所以古今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有许多的不同;古代奥林匹亚竞技会项目很少。今天的比赛项目比古代比赛项目有了更完善的竞赛规则和适当的保护措施,所以竞赛的危险性大大减少。古奥运会的参赛者抱着“或得桂冠,或舍生命”的信念,对名誉和成功的热切追求是十分强烈的,这与今天的奥运名言“重在参与”是完全相反的理念。

二、学习延伸活动

1.探究活动

根据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参与比取胜更为重要,正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所言:“对人生而言,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结合本课文,并进一步查找资料,谈谈你怎么看待参加奥运会与夺取金牌之间的关系?

解题关键:现代奥林匹克名言:“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

思路引领:一方面拿金牌不是主要目的,另一方面争夺金牌,也应充分提倡。

答案提示:

现代奥运会倡导的重要精神:重在参与。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强调参与和强调取胜,在表面上看似乎是矛盾的,其实并不矛盾。竞技比赛属于一个过程,胜负是这一过程的结果,它只属于全体运动员中那些更快、更高、更强的人。因此优胜者只能是极少数,很多运动员不能取得冠军,但他们是“失利者”而不是失败者,他们与优胜者一样同样获得了许多收获:例如“失利者”通过平日艰苦的训练和参赛,身体得以锻炼;意志得以磨练;在激烈的争夺角逐中,已充分体现自己的实力和价值;运动员技战术的精妙、身体的健美,给观众留下精神上的享受,感受到体育的魅力等。所以,训练、竞赛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拿奖不是主要目的,当然,人们去争夺金牌,也是应充分提倡的:一是既然是竞技体育,就有名次的争夺。只有在与对手不断的角逐与合作中,人的自我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人的自我潜能才能被彻底挖掘。怀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去训练,这种挑战、拼搏、超越会使竞赛的水平越来越高。二是奥运会不光是实力的竞争,而且也体现了本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等国家的综合国力。三是体育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个体竞技水平的提高,也是对整个社会的体育事业的推动,同时也带动体育事业外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最终促进人类的进步。

2.读图与思考

仔细观察“雅典卫城全景”插图,结合课文所学内容,说一说雅典卫城建筑群有哪些艺术成就?

解题关键:建筑群体组合艺术。

思路引领:从远处眺望,宏伟壮观,从近处细看,精美别致。

答案提示:从远处眺望,卫城建筑群宏伟壮观:建筑群体重点突出,帕特农神庙位于卫城最高点,雄伟壮观,其他建筑则处于陪衬地位。由于各个建筑体量大小对比恰当,造型处理恰到好处,高低错落,主次分明,达到了不同风格的建筑物组合统一和谐的效果。加上在建筑布局的安排上巧妙地利用地形,使得每一景物都各有其最佳透视的角度,这样观赏者无论是在山上还是在山下,都可看到较为丰富完美的建筑的艺术形象。

从近处细看,卫城建筑精美别致:希腊人善用柱廊,使建筑物显得庄严、和谐、精致,后来成为建筑规范的风格。另外神庙中内部的雕像、雕刻也是杰作。所以雅典卫城达到了古希腊建筑和雕刻的最高水平,在西方建筑史中被誉为建筑群体组合艺术中一个极为成功的实例。

第9课诗歌与小说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第9课诗歌与小说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9课诗歌与小说教案
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反映的社会状况及楚辞、汉赋的形成特点;了解唐朝诗歌繁荣的条件、著名诗人和作品;了解宋词与元散曲发展的社会条件和名家名篇;让学生知道明清小说的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及其流变原因。
过程与方法:结合《硕鼠》、《关雎》等研究《诗经》的特点;结合宋词、元散曲名篇的内容和背景研究宋元文人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经》中对美的憧憬和追求,认识屈原的爱国主义:感悟唐诗反映的唐朝历史的兴衰与沧桑;体会宋元文人在作品中表达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愫;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明清小说繁荣的背景、文学成就及其特色。
教学难点:明清小说繁荣的背景以及通过明清小说认识其反映的社会现实。
课时:本节教材用二课时。
板书设计:
第9课诗歌与小说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1.《诗经》:305篇,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风、雅、颂,赋、比、兴
2.楚辞:屈原,楚国方言,特点
3.“风骚”——源头
4.汉赋:产生背景,带韵的散文,特点
二、唐诗、宋词与元曲
1.唐诗:背景;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2.宋词:豪放派:苏辛;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3.元曲:含义
三、明清小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引言: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结、积淀,人们的思想、情感在这里郁积、释放。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海洋,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风情的多姿多彩!明清小说则将日常生活和普通市民都纳入创作视野,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全景,还蕴涵着作者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和犀利批判。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我们先来看《诗经》,请同学们阅读本目教材的前两个自然段,了解一下关于《诗经》的基本情况,然后我们来通过提问来检验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板书:1.《诗经》
《诗经》又被称为“诗三百”,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诗经》共包括305篇诗歌。
板书:1.《诗经》:305篇
这305篇诗歌从出现的年代来看,是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年。
板书:1.《诗经》:305篇,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
《诗经》中的风、雅、颂指的是什么?赋、比、兴指的是什么?
板书:1.《诗经》:305篇,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诗歌的来源分成三个部分。风是周朝时各诸侯国的民歌,统称“国风”;雅是西周的宫廷乐曲歌词;颂是为宗庙祭祀配以舞曲的歌词。其中风的部分最具意义及历史影响,请看教材是如何评价的?风的内容丰富,有的揭露讽刺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有的颂扬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赋、比、兴是《诗经》的艺术手法,请看教材P37《赋、比、兴》的文字阅读框。
同学们学过《诗经》中的哪些篇目?
教材的小字部分摘录了《诗经》中的《硕鼠》、《关雎》中的一些诗句,请同学们阅读欣赏。
下面我们来看楚辞,楚辞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板书: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板书:2.楚辞:屈原,楚国方言
屈原:本是楚国的大夫,热爱祖国,后因小人诬陷离间而被流放,他把满腔悲愤化为诗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楚国都城郢被秦攻陷后,屈原百感交集,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下《哀郢》:“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教材中哪些语句可以作为楚辞的特点?
板书:2.楚辞:屈原,楚国方言,特点
特点:自由灵活的句式,瑰丽华美、想像奇特。
至此,教材上将中国古代诗歌两大源头都介绍给了大家。也就是:“骚体”(楚辞)与“风”(《诗经》)合称“风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板书:3.“风骚”——源头
请同学们看教材P37最后一个小字自然段。
板书:4.汉赋
司马相如是汉赋名家,汉赋这种文学体裁的产生与时代密切相关。
板书:4.汉赋:产生背景
请看教材: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
与其相适应的汉赋被称为带韵的散文。
板书:4.汉赋:产生背景,带韵的散文
其特点是: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
板书:4.汉赋:产生背景,带韵的散文,特点
二、唐诗、宋词与元曲
汉赋的产生与时代密切相关,唐诗、宋词、元曲这样的时代文学也与其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先来看唐诗。
板书:1.唐诗:背景
请同学们阅读本目第一自然段,唐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可以归纳为几点。
一是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大唐帝国的诞生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生命。二是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使得许多来自中下层的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他们把丰富的生活体验、自信乐观和昂扬进取的精神融人诗歌。三是汉代以来五言诗、七言诗的发展,也为唐诗在格律形式等艺术创作方面提供了借鉴,韵律更加工整、回还有致。
唐诗的繁荣从一个数字上可以得到印证,据记载,唐朝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教材上主要介绍了唐朝的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成就。
板书:1.唐诗:背景;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李白,人称“诗仙”,有人这样概括他:傲世独立,洒脱不羁,风驰电掣,雄浑壮阔。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所以其诗风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教材上对他的诗歌成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他充满浪漫主义奇特想象的诗篇中,蕴涵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对人世的深挚关爱。同学们都知道他的哪些作品呢?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川。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以过万重山。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杜甫有两个称呼:“诗圣”、“诗史”。“诗圣”指的是他成熟的写作技巧,凝重的诗风。“诗史”指的是他的诗作内容就是一幅历史的风情图。
杜甫曾经经历过八年的安史之乱(755——763),其作品中的苦涩与艰辛更显其对国与家的热爱。教材的小字摘录了杜甫的《春望》,请同学们阅读。
同学们还知道杜甫的哪些作品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代表作有《卖炭翁》、《杜陵叟》、《琵琶行》、《长恨歌》。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唐诗之后的时代文学就是宋词。
板书:2.宋词
宋词又被为“长短句”,与诗相比,其优点是:便于更加灵活地表达情感,并可配乐演唱,按特定的乐调曲谱“填词”。
宋词主要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风格,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婉约派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两种风格并不截然分开,许多词人的作品往往兼具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
教材上分别列举的代表人物是:豪放派的“苏辛”,即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柳永,小字还介绍了婉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李清照。
板书:2.宋词:豪放派:苏辛;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北宋词人苏轼:词风意境开阔,雄浑壮观,代表作品是《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请看教材P39《念奴娇赤壁怀古》节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南宋词人辛弃疾:词风慷慨激昂、沉郁悲凉,有《稼轩长短句》等作品传世。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kuài,尽西风、季鹰归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wèn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此词全文为:“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首词回忆了金兵南下烧杀抢掠的罪行,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北宋柳永的词作体现市民情趣,委婉含蓄、回还往复,成为婉约派的代表。他在代表作《雨霖铃》中,把依依惜别的离情和肃杀冷落的秋景融合在一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柳永和《雨霖铃》
柳永(约984—1053),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人。政治上不得志,怀才不遇,放荡不羁,喜欢和民间艺人、歌女交往。他对词的发展也作出重大贡献,形式上由字数较少的小令发展为字数较多的慢词;语言上突破文人雅词,吸收了民间俚俗语言;表现手法上形成婉约风格。代表作如《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中,作者把依依惜别的离情和肃杀冷落的秋景融合在一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李清照也是婉约派的一位代表人物,你知道她的哪些作品呢?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相比较唐诗、宋词而言,元曲可能对同学们来说有些陌生,请看教材是如何对元曲定义的?
板书:3.元曲:含义
元曲是在宋词、金元俚曲俗谣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新诗体,虽然也有格律曲牌限制,但大量使用白话、方言、衬字,是与音乐、戏曲结合比较紧密的诗歌形式。
为什么教材中会说“汉族文人在元朝进取无望”?①元代推行民族分化政策,阶级矛盾尖锐。②科举取士制度被废除。
正因为汉族文人无法实现人生抱负,他们才会用可俗可雅的元曲来抒发愁闷的情怀或是表达人生的失意和理想的幻灭。请看教材上摘录的相关诗句。
同学们知道元曲名家有哪些?马致远、张养浩。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与唐诗、宋词、元曲齐名的时代文学是明清小说。
三、明清小说
在第8课《笔墨丹青》的“民间风情”一目中,提到了木刻版画,那时的木刻版画是出现在什么文学作品中的?明清小说。
是作为明清小说的插图而出现的,反映了世俗的审美情趣。
明代书法的特点是什么?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书法也好,绘画也罢,它们在明清时期的特点均体现了明清时期经济繁荣而导致的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因而文化上越来越体现出市民化的特征。而明清小说的繁荣就是应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而出现的。请同学们阅读本目内容,然后我们通过一些关键词来明确本目知识。
明代“四大奇书”: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三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
“三言”“二拍”是晚明的短篇小说集。
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曹雪芹《红楼梦》
“孤愤之书”:蒲松龄《聊斋志异》
长篇讽刺小说的开山之作:《儒林外史》
明清时期产生了这么多传世之作,我们来做一道探究题。教材P40“自我测评”2.概述明清小说的特色,指出这些特色与明清社会变迁的联系。
提示:①明清小说的特色:通过文学手段重树商人等这些原来受歧视的角色的形象,对现实提出深刻批判;②与明清历史的联系:其一,明清时期,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传统的轻商观念开始淡化。这种风气深深浸染了小说的创作,“三言”、“二拍”等作品中,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其二,明清社会繁荣的背后也蕴藏着深刻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人对现实社会日益不满,写出了一批批判现实的力作。
小结:文学作品与书法、绘画一样都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作业:教材P40“自我测评”2.概述明清小说的特色,指出这些特色与明清社会变迁的联系。
提示:①明清小说的特色:通过文学手段重树商人等这些原来受歧视的角色的形象,对现实提出深刻批判;②与明清历史的联系:其一,明清时期,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传统的轻商观念开始淡化。这种风气深深浸染了小说的创作,“三言”、“二拍”等作品中,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其二,明清社会繁荣的背后也蕴藏着深刻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人对现实社会日益不满,写出了一批批判现实的力作。
课堂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