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中英语口语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04《中华星》教材分析。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星》教材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
识写本课生字,理解敏锐惯例迄今为止情不自禁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3.
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受到爱科学、爱祖国的教育和熏陶。
教学准备
张钰哲的生平事迹简介。
教材简析
张钰哲先生是我国现代天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天文学研究,学术造诣精湛,建树卓越。他亲手创建并领导了我国的行星、小行星、彗星和人造卫星的观测和研究工作。其成就为世界所公认。本文选择了有关行星观测的两个事例,表现了他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课文第1段以疑问开头,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浓厚兴趣。第2~6段详细介绍了张钰哲发现中华星的过程。张钰哲在芝加哥大学叶凯夫天文台观测室里通过天文望远镜,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这一意外的新发现让他惊喜、激动,为了证实这一发现的准确性,张钰哲抑制住了内心的激动,冒着严寒又连续观察了15个夜晚,充分表现了他对科学研究工作的严谨态度。他在为这颗星命名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后决定以中华星为这颗小行星命名,表现出了他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第7段进一步说明张钰哲在天文研究事业上取得的显著成绩。第8、9段写《国际小行星通报》以张钰哲的姓名为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再一次说明张钰哲先生不仅为祖国天文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推动世界天文研究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令人钦佩和敬仰。
课文语言简洁、朴实,感情真挚,事例典型,有利于让学生从中受到爱科学、爱祖国的启发和教育。
建议本课教学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
教学第1段,可借文中的疑问,引入下文的学习。
*
第2~6段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思考。从惊喜万分令人兴奋等词语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科学研究上的重大发现给张钰哲带来的激动,更重要的是终于能有机会为祖国争得荣誉,在广袤的天空中终于有了中国人命名的行星。辽阔的天空中运行着许多以国家的国名、地名、人名命名的小行星,但是一直没有中国人命名的行星。一直说明了什么?中国的天文工作太落后了。看着这封极不寻常的来信,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说说这封信为什么极不寻常。张钰哲久久不能平静,他会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大胆发表意见。通过抓重点词语,让学生认真体会张钰哲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年仅26岁的张钰哲有着为国争光的强烈愿望,他的爱国心是发自肺腑的。芝加哥大学叶凯夫天文台观测室等外国名称要指导学生读熟,以扫除阅读障碍。
*
第7段,文章通过举例,说明张钰哲在几十年的科学研究中成果丰硕,且心系祖国荣誉。在发现并命名的众多行星之中,唯独没有以他个人名字命名的星,其高尚品格令人敬佩。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假如我也发现了一颗行星,将会为它命什么名?
第8、9段,引导学生带着自豪、带着对科学家的崇敬,有感情地朗读,并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国际小行星通报》为什么要这样做?从1925年张钰哲发现第一颗小行星到现在神舟六号飞船顺利发射并安全返回,你想说些什么?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将来准备为祖国建设做些什么呢?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爱祖国的教育。
*
课后第1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
课后第2题,可在学文时进行勾画,学完后再抄写下来。
*
课后第3题,反映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
扩展阅读
《中华星》教材建议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华星》教材建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张钰哲先生是我国现代天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天文学研究,学术造诣精湛,建树卓越。他亲手创建并领导了我国的行星、小行星、彗星和人造卫星的观测和研究工作。其成就为世界所公认。本文选择了有关行星观测的两个事例,表现了他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课文第1段以疑问开头,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浓厚兴趣。第2~6段详细介绍了张钰哲发现中华星的过程。张钰哲在芝加哥大学叶凯夫天文台观测室里通过天文望远镜,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这一意外的新发现让他惊喜、激动,为了证实这一发现的准确性,张钰哲抑制住了内心的激动,冒着严寒又连续观察了15个夜晚,充分表现了他对科学研究工作的严谨态度。他在为这颗星命名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后决定以中华星为这颗小行星命名,表现出了他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第7段进一步说明张钰哲在天文研究事业上取得的显著成绩。第8、9段写《国际小行星通报》以张钰哲的姓名为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再一次说明张钰哲先生不仅为祖国天文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推动世界天文研究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令人钦佩和敬仰。
课文语言简洁、朴实,感情真挚,事例典型,有利于让学生从中受到爱科学、爱祖国的启发和教育。
建议本课教学1~2课时。
中华星
中华星学花是世界现存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被誉为世上第一花。 2010年辽宁再次发现1.6亿年前的花化石,而且是一种对传统演化规律提出挑战的远古植物。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鑫博士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王士俊博士在2010年8月出版的《地质学报》英文版上报道了这种新发现的侏罗纪被子植物化石。他们以中科院院士、著名古植物学家李星学的名字作属名,以中华为种名,将其命名为中华星学花。
长期以来,被子植物的起源一直是让人困惑的演化生物学难题。主流的古生物学家都认为,被子植物的历史不会早于白垩纪。这种观点将它们的年龄定在距今1.25亿年左右。此外,国内外许多植物学家都曾对其年龄提出了不少假说,而唯一能够辨别这些学说孰真孰伪的办法,就是找到相应的化石来检验。
在此后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1.25亿年前不仅有被子植物,而且还有不少种。目前发现的1.25亿年前,全球范围内符合严格定义的早期被子植物大化石在全球范围内有8属10种,分别命名为梁氏朝阳序、辽宁古果、中华古果、十字中华果、始花古果、中华施氏果、迪拉丽花、中华星学花、道虎沟太阳花等。遗憾的是,这些被子植物的先祖们,都没有被流传下来,甚至连亲戚都没有。即便如此,这些化石已经足以将被子植物演化历史至少向前推进至早侏罗世,也就是距今1亿8千万年前。
《中华星》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质疑激趣
读课题,看到中华星三个字,你想到了些什么?请带着你们的思考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3.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你从中感受到了些什么?
5.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分组提出读不懂的问题,简单的问题由学生相互解决,教师梳理紧扣课文重点的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2.张钰哲发现新小行星后做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导学生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抓重点词、句,如:惊喜万分令人兴奋极不寻常久久不能平静等,通过讨论、交流,细细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及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
3.结合课文内容,讨论:假如我也发现了一颗新行星,将会为他命什么名?引导学生大胆发表意见。
4.《国际小行星通报》为什么要把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张星?
指导学生读重点段落的内容,从中去总结、归纳,能说多少算多少,不求全求准,只要说得有理,都给予鼓励。
5.拓展。
从1925年张钰哲发现第一颗小行星到现在神舟六号飞船顺利发射并安全返回,你想说些什么?你打算将来为祖国建设做点什么呢?
四、分析字形,指导写、记生字
五、完成课后练习
《中华星》探究感悟
探究
1、张钰哲发现新小行星后做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张钰哲发现新的小行星后,先是惊喜万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然后冒着严寒又连续观察了15个夜晚,接着满怀喜悦地给美国行星中心站写了一封信,报告自己的观察结果最后经过反复思考,他终于想起了一个最为亲切的名字中华。从这些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是张钰哲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2、《国际小行星通报》为什么要把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张星?
因为张钰哲在几十年的科学研究中成果丰硕,且心系祖国荣誉。在发现并命名的众多行星之中,唯独没有以他个人名字命名的星,其高尚品格令人敬佩。所以在1978年8月1日,《国际小行星报》宣布,给新近正式编号的2051号小行星取名为张星。通报中说: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你10月23日发现的这颗小行星的命名,是为了表示对张钰哲的敬意。
感悟
①辽阔的天空中运行着许多以国家的国名、地名、人名命名的小行星,但是一直没有中国人命名的小行星。
这一句话说明了国际上,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天文事业已经比较发达了,但是一直这一个词却说名了中国的天文工作太落后了。所以当张钰哲在科学研究上的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之后,他想到的是终于能有机会为祖国争得荣誉,在广袤的天空中终于有了中国人命名的行星。
②张星与张钰哲发现的中华星一同闪烁在夜空,它们是张钰哲献身祖国天文事业的丰碑。
这一句话再一次说明张钰哲先生不仅为祖国天文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推动世界天文研究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令人钦佩和敬仰。同时也预示着中华天文事业在不断的发展。
《中华星》相关知识
张钰哲(1902~1986),福建闽侯人,天文学家。
1902年2月16日,张钰哲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一个职员家庭。
1927年,张钰哲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学硕士学位。随后他继续留在叶凯夫天文台工作,在凡比博教授指导下用口径60厘米的反射望远镜从事小行星和彗星的观测。自1801年意大利天文学家皮阿齐发现了第一颗小行星之后,各国天文学家不断发现新的小行星。按照国际惯例,谁发现小行星就由谁来命名。第一个为祖国天文学争得这项荣誉的人就是张钰哲。1928年11月22日晚,正在叶凯夫天文台实习的张钰哲在进行天文观测时,突然发现底片上有一颗过去从未见到的新星,不禁一阵惊喜。接着他又连续观测了15个寒夜,都获得同样的结果,经过轨道推算,证实这是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
这是第一颗由中国人发现的小行星。身处异邦的张钰哲满怀对祖国的深情,给这颗小行星取了个响亮的名字:中华。
1929年秋,张钰哲回到阔别6年的祖国。
新中国成立后,张钰哲继续担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
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决定在南京建立天文仪器厂,张钰哲为这座工厂的创建,花费了很多心血。
1954年他开展了小行星轨道测定、摄动计算和改进轨道方向的计算研究工作,当时在国内具开创性。
1957年初,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张钰哲即在此时应用天体力学基础理论研究了人造卫星轨道,并发表了《人造卫星的轨道问题》的专题论文,从理论上探讨了地球的赤道隆起和高层大气引力对人造卫星轨道的影响。这项研究,为我国人造卫星轨道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初,张钰哲又进行了有关月球火箭轨道的研究。1965年,他率领有关人员参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轨道设计和方案论证工作,为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作出了贡献。对航天飞行事业具有重大意义的小行星分布和轨道运动研究,是张钰哲和他的助手们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要弄清那么多小行星的运行情况,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不仅受太阳的吸引,还要受各大行星的引力摄动,小行星一般没有固定的轨道,因此只有通过不断的观测,不断的计算,才能把握住这些太阳系小天体的行踪。张钰哲和他的助手们一起共获得8000多次小行星的成功观测,并先后发现1000多颗新的小行星。他们还先后创建了对小行星、彗星的照相定位观测和天体力学轨道计算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
1986年7月21日,84岁的张钰哲在南京逝世。遵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深埋在紫金山天文台内的一个极不起眼的角落,地面上没有任何标记。
张钰哲虽永离人世,但他发现的中华星和以他的姓命名的张星。
《中华星》教案之一
一、揭示课题,质疑激趣
读课题,看到中华星三个字,你想到了些什么?请带着你们的思考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3.
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4.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你从中感受到了些什么?
5.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
分组提出读不懂的问题,简单的问题由学生相互解决,教师梳理紧扣课文重点的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2.
张钰哲发现新小行星后做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导学生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抓重点词、句,如:惊喜万分令人兴奋极不寻常久久不能平静等,通过讨论、交流,细细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及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
3.
结合课文内容,讨论:假如我也发现了一颗新行星,将会为他命什么名?引导学生大胆发表意见。
4.
《国际小行星通报》为什么要把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张星?
指导学生读重点段落的内容,从中去总结、归纳,能说多少算多少,不求全求准,只要说得有理,都给予鼓励。
5.
拓展。
从1925年张钰哲发现第一颗小行星到现在神舟六号飞船顺利发射并安全返回,你想说些什么?你打算将来为祖国建设做点什么呢?
四、分析字形,指导写、记生字
五、完成课后练习
中华星的六年级语文教案
一、揭示课题,质疑激趣
读课题,看到“中华星”三个字,你想到了些什么?请带着你们的思考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3、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你从中感受到了些什么?
5、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分组提出读不懂的问题,简单的问题由学生相互解决,教师梳理紧扣课文重点的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2、张钰哲发现新小行星后做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导学生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抓重点词、句,如:“惊喜万分”“令人兴奋”“极不寻常”“久久不能平静”等,通过讨论、交流,细细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及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
3、结合课文内容,讨论:假如我也发现了一颗新行星,将会为他命什么名?引意见。
4、《国际小行星通报》为什么要把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张星”?
指导学生读重点段落的内容,从中去总结、归纳,能说多少算多少,不求全求准,只要说得有理,都给予鼓励。
5、拓展。
从1925年张钰哲发现第一颗小行星到现在“神舟六号”飞船顺利发射并安全返回,你想说些什么?你打算将来为祖国建设做点什么呢?
四、分析字形,指导写、记生字
五、完成课后练习
《燕子》教材分析
《燕子》是一篇老课文,在选入三年级教材时略有改动。例如原有教材是微风吹拂着才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在选入本册教材时改成了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着黄色的嫩叶的柳丝等,这样的改动,更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也有利于我们的教学。在此提请大家注意。
因为是老课文,相信大家对内容比较熟悉。又因为是一篇文质优美的老课文,拿《燕子》作课的公开教学比较多,所以相信大家对《燕子》的教学案例也了解颇多。在此,对《燕子》的教学不再展开,就讲要点:如何突破本课的难点──引导学生感受燕子的快乐。先请大家看一则案例:
师:小燕子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回到了它向往中的南方,它一定非常──(高兴)。
师:你从哪里看出了小燕子的快乐?
生:小燕子高兴地玩起来呢!你看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
师:真的啊,就像你到了儿童公园,一会儿跑到这边,一会儿又跑到那边,兴奋极了。
生:小燕子像我一样顽皮,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我知道它是故意的。
师:你喜欢这些小燕子吗?让我们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你的喜欢。
没有过多的硬棒棒的字词的讲解,而是从温暖的感受入手,运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来体味小燕子的快乐,这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尝试。供大家参考。
《试飞》教材分析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试飞》教材分析,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默读课文,了解宋庆龄勇敢沉稳的性格和爱国主义精神。
3.
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4.
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宋庆龄和孙中山的一些故事或者其他资料。
宋庆龄那温文尔雅、慈祥美丽的形象早已深深地刻进我们的头脑,使我们对她产生一种敬爱之情。可是在她文静纤弱的外表之下,同时还具备着勇敢坚毅和沉稳的气质,这些却是我们不太熟悉的。在这篇课文之中,通过试飞这件事情,让我们看到了宋庆龄性格中的另一面,她为了中国的富强和发展,为了中国的航空事业而勇敢地登上飞机亲自进行第一次试飞。本文具体生动地记叙了这一次不平常的试飞。通过对宋庆龄外貌神态的描写以及观看试飞的人群反应的场面描写,使我们领略到宋庆龄勇敢无畏的精神风采,从而对她更加崇敬与热爱。
这篇文章对人物的刻画以及多方面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在写人的习作中学习借鉴。
建议教学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1段向我们介绍了这次试飞的时间、地点及原由。在这一段有这么一句话:这架取名为洛士文号的飞机,对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关系重大。这次试飞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为什么关系这么重大呢?可以让学生在后面的课文中去找。可以在后面第2段找到这样的话:孙中山和负责飞机研制工作的航空局局长杨仙逸紧紧握了握手。在第15段找到万一失事也是值得的,因为这是我们自己制造的飞机。在第20段宋庆龄说的话:先生,我们有了自己制造的飞机!自己的!从这里,我们知道,洛士文号飞机是我国第一架自己制造的飞机,如果这次试飞成功,那就标志着我国成功研制出了自己的飞机,在我国航空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第1段让学生们了解到这次试飞的意义,就能理解孙中山和宋庆龄为什么这么重视这次试飞,更能理解宋庆龄为什么会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亲自参加试飞了。
*第2~9段写的是试飞前的场面。为宋庆龄的出场做好了铺垫。大沙头机场宾客满座雷鸣般的掌声说明当时场面的盛大。也说明了这次试飞的影响的巨大。这里介绍了两位人物,一位是航空局局长杨仙逸,一位是飞行员黄光锐。他们都是为了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而从美国回到自己的祖国的。第9段设置了一个悬念,所有的人都关注是谁作为试飞的乘客,大家猜想一定是一位非常勇敢的男子汉。
在前面的铺垫之下,宋庆龄出场了。第10段写美丽、潇洒、温文尔雅的宋庆龄平静地离开人群向飞机走去。人群哗然,太出乎意料了,谁也没有料到参加试飞的竟然是文静纤弱的孙夫人。这里的文静纤弱的孙夫人和前面的非常勇敢的男子汉形成巨大的反差。用意在于突出宋庆龄的勇敢无畏。同时也突出宋庆龄的出场在人们心中引起的震动。潇洒:(神情、风貌、举止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哗然:形容很多人吵吵嚷嚷。纤弱:纤细而柔弱。
*第11~15段写的是人物的对话。首先是杨逸仙紧张地说:总统,这太危险!从这里,我们知道孙中山先生当时的身份是总统。由总统夫人亲自进行第一次试飞,可见孙中山先生的决心之大,宋庆龄夫人之勇敢,也可以想象这次试飞影响之巨大。孙中山总统说,飞行员一样危险。他的回答让我们看到这位民主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和民主思想,飞行员也是人,他的生命也应该珍视。第13、14段写人们焦灼地恳求孙总统劝阻夫人参加试飞。呼啦拥纷纷这些词说明大家意见一致,而且心情非常紧张。第14段补充说明大家紧张的原因。因为在11年前,我国的第一位飞行家冯如就在不远处坠机身亡,为我国的航空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第15段孙中山转述宋庆龄的话十分重要,万一失事也是值得的,因为这是我们自己制造的飞机。从这里可以看出宋庆龄毅然决定参加试飞的目的和出发点,她为了中国的航空事业,为了中国的强大,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爱国之心和勇敢之情在这句话中尽显出来。
*第16~18段写的是试飞。这儿写夫人微微笑了笑,举手向人们告别,夫人的微笑是对群众最好的宽慰。腾空而起随着悬这些词描绘了飞机起飞和人们的关注,尤其是一个悬字,更突出了人们的担心。
*第18段,写的是这次试飞的具体情况。突然拔高像一只雄鹰俯冲、后翻、拔高、侧翼形象地描写出飞机在空中进行特技表演的精彩和惊险。这些高难度动作一是说明飞机的性能好,同时也说明试飞危险。当飞机冲向低空时,人们却看到宋庆龄微笑着向人们招手,多么从容勇敢。
*第19段,写宋庆龄和飞行员一起从飞机上走下来时,谈笑自如,亲切地向人们招手致意。这是宋庆龄第三次向人们微笑招手。再一次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突出人物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赢得人们的敬重和爱戴。
*第20段写宋庆龄激动地抓住孙中山的手说:先生,我们有了自己制造的飞机!自己的!激动抓,还连用两个感叹号,从这里可以看出宋庆龄激动的程度。为什么激动?为什么高兴?为祖国有了自己制造的飞机而激动,为祖国的进步而高兴。爱国之心溢于言表。
*第21段写宋庆龄代表国民感谢杨仙逸,她真心希望自己的祖国能够强大起来。在读者的心中留下了高大的形象。
*本课生字的读音要注意纤字的声母是x而不是q。惴读翘舌音。潇字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了上下结构。
*课后第1题,本文是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
*课后第2题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随文勾画,结合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在对课文理解加深以后再完成。
*课后第3题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
*选做题可以在课前准备时进行资料搜集,也可以在教学完成后,作为自己的兴趣阅读。没有条件的地方,老师可以搜集资料提供给学生使用。
《夹竹桃》教材分析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夹竹桃》教材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并能规范书写;能运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夹竹桃的特点,选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3.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之情,学习夹竹桃默默无闻、坚韧不拔的品质。
教学准备
教师:夹竹桃的文字、图片资料。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夹竹桃。
教学建议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家乡的一山一水总是那么令人魂牵梦绕。《夹竹桃》用诗一般优美动人的语言,描绘了如火似雪的夹竹桃,刻画了具有韧性的夹竹桃。如此婉美、如此有韧性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许多神奇的想象,也把我们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情景中。
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分成了三个部分介绍夹竹桃。第1段概括介绍夹竹桃是最值得作者留念、回忆的花。第2~4段从夹竹桃花的颜色、花的韧性、花的香气以及由花影引起的想象来介绍夹竹桃。第5段写作者对夹竹桃由衷的赞美。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夹竹桃的特点,教学难点是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天窗》教材分析
教材简析
课文是文学大师茅盾以自己30年代的童年生活为题材而写的,时间虽已较远,但内容通俗,所包含的思想富有哲理,意义深刻。
课文叙述的是一个小孩子借助他家的那一方天窗,观看屋子外面世界,并由此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表达了他渴望接触和了解外面的世界的强烈愿望。作者抓住了孩子好动、爱玩的特点,利用丰富的想象,把天窗下的孩子描写得活灵活现。全文结构清楚,充满童真童趣,可以说,小小的天窗是那么神奇,它不仅给乡下的房子带来了光明,还放飞了乡下孩子的心灵。全文分三个部分。1~2段,写天窗的来历。3~6段,写小小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7~8段写从天窗的神奇,悟出的深刻人生哲理。
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本文,要注意通过情景创设来增加学生的感悟,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情感。同时借助语言训练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学习文中想象的方法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教师可抓住文章的难点:为什么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在解决难点时,教师先让学生充分质疑,然后引导学生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孩子看到什么,想象到什么的句子,再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互相启发,帮助解疑。在反复读的基础上,体会天窗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的认识由抽象变为具体,使难点化难为易。特别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建议本课教学用1课时。
解读与提示
课题:在初读课文后可结合课题质疑:什么是天窗?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
第1~2段:主要写了天窗的来历。于是在段中起到过渡作用。
第3~6段:写小小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可以先让学生勾画出自己从天窗中看到的和由此想到的语句,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3段中,慰藉在字典里就是安慰的意思,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下文理解。
第4段:卜落卜落中落读轻声,写出了雨脚的声,更表现了孩子天真的心。扫荡一词带有作者浓厚的臆想色彩,也是理解整句话的关键点,通过这个词语,既将透过天窗所感受到的自然变化与从中所获的慰藉有机联系起来,又为以后的内容作了铺垫。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好好品味。
第5段:休息加上引号,表示是不情愿,被逼迫。
第6段:注意最后一句与整段的关系。
第7段:注意抓住神奇这一重点词,引导学生逐层理解。
第8段:这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难点。可引导学生质疑:如:①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
②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然后联系课文,讨论交流。
《夜色》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是一首儿歌。用第人称,写我从前胆子很小,很怕黑,后来爸爸晚上带我出去散步,我发现夜晚也像白天样美好,我不再怕黑了。课文分两节,第一节讲我从前胆子很小,很怕黑。第二节讲爸爸晚上带我出去散步,我才发现夜晚原来也像白天一样美好。本课浯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充满了童趣。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画的是妈妈在给我讲关于勇敢的故事。妈妈拿着一本故事书,耐心地给我讲着书中的故事。第二幅插图画的是爸爸在晚上牵着我的小手去散步。我面带微笑,因为我发现夜晚也像白天一样美好。这两幅插图能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词句,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课后编有三道练习题。第1题是朗读、背诵课文,要求学生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儿歌,并有意识地积累书面语言。第2题意在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本课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教育和鼓励学生做一个勇敢的孩子。第3题是写字练习。
教学重点是识字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
《回家》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从海子回家与不回家以及牺牲的过程中,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文字课件。
学生:搜集一些平凡中见伟大的英雄事迹。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个叫海子的人,少年时代无论怎样也要回家,但中年当上警察后却因公务繁忙很少回家,后来在处理一起案件时光荣牺牲的事。文章层次清楚,情感真挚,通过写海子回家来表现海子爱岗敬业、爱国爱家、为大家而舍小家的高尚品质,使人深受感动。
海子在少年时代无论怎么困难都要回家,但中年后生活条件好了却很少回家。课文通过这一鲜明的对比写法,烘托出了海子为大家而舍小家的高尚品质,这是本文的表达方法之一。另一特点就是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在字里行间里饱含着人物的情感。父母对家境的无奈,对海子的疼爱、体谅;海子的懂事、体贴,对父母的孝顺,都流露在字字句句里。这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激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海子回家与不回家的经过,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难点是理解课文中海子牺牲时海子爹与娘所说的那两句含义深刻的话。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解读与设计
*第一部分(第1~17段):讲海子少年时代无论怎样也要回家。这一部分写了海子的三次回家。共分三层。
*第一层(第1~5段),写海子每个星期六都要回家,每次回家都令全家热闹,可挺浪费车费,爹让他过节和放长假才回来。
先写海子每个星期六都要风雨无阻地乘车回家,每次回家都给家里带来许多欢乐。风雨无阻说明海子对家的眷恋。早早地站在门口,等海子回来说明弟弟妹妹对海子回家的盼望,好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一顿比平常略微好一点儿的饭菜写出了弟弟妹妹盼望他回来的原因,热热闹闹说明海子回家给家里带来了欢乐,比平常略微好一点儿说明家里生活的艰辛。
接着写爹认为海子回家挺浪费车费,让他过节和放长假才回来。爹说得挺犹豫说明一方面父母对儿子很想念,想儿子常回家,另一方面实在是家里很穷,每个星期来回的车费对这个家庭的确很重要。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爹说话时的语气和神态,去体会父母的无奈。
*第二层(第6~12段),写海子没坐车跑着回家,令父母心疼不已。
先写海子突然没坐车跑着回家,令爹和娘一时无语。海子的突然出现,让娘和爹有些惊喜,又有些生气,惊喜的是在这样的天气,这么晚的时间海子突然回来了。生气的是以为海子不听话,又浪费了车费。当得知海子是跑着回来的,爹和娘一时无语,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父母对儿子的愧疚和心疼。
接着写娘告诉海子跑着回家也不行,海子不语。思虑许久终于说明母亲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住爹和娘的神态变化思考体会海子家里生活的艰辛,海子对家的眷恋,海子父母的无奈以及对儿子的愧疚和心疼。
*第三层(第13~17段),写海子在寒冷的冬天,赤着双脚跑回家,令父母很心疼。
从天寒地冻裹一身寒气,我们可以体会到再大的困难也挡不住海子回家的路。所以,当海子回家时,娘愣住了,爹也愣住了。哪个父母不疼儿?对儿子的心疼和深深的愧疚,以及面对困境无可奈何的复杂心理,让娘把海子紧紧搂住,默默流泪,爹转身走出屋去,站在院里一动不动。
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海子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回家的、父母有何表现的句子。通过找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第二部分(第18~22段):讲中年的海子因工作繁忙而很少回家。课文先写每到周末,大家都会带着家人来看爹娘;接着写海子虽很少回家,但却常惦记着父母;最后通过父母的对话说明海子不能回家的原因。教学时,可让学生思考:少年时再大的困难也挡不住海子回家的路,后来海子却很少回来,这是为什么?体会海子因热爱工作而顾不上回家,舍小家为大家的美好品质。
第三部分(第23~28段):讲海子牺牲。
教学这部分,教师可出示海子临终前的话,海子爹、海子娘说的话,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组讨论、交流这几句的意思,从中去感悟海子虽死,可他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课后第1题,旨在引导学生从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课后第2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文章,领悟人物的美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