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2018年八年级数学下册矩形的判定名师导学案(华师版)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4

2018年八年级数学下册矩形的判定名师导学案(华师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2018年八年级数学下册矩形的判定名师导学案(华师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课题矩形的判定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
2.让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判定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学习重点】
矩形的判定定理.
【学习难点】
定理的证明及运用.
行为提示: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行为提示:让学生阅读教材,尝试完成“自学互研”的所有内容,并适时给学生提供帮助,大部分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知识链接:
1.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2.邻角互补:邻补角的和为180°.
3.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定.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旧知回顾】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矩形?
答: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有哪些特殊性质?
答: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3.矩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但平行四边形不具备矩形的一些特殊性质.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矩形的判定
【自主探究】
1.(1)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A=∠B=∠C=90°.
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
方法指导:有一个角是90°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已知: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C=DB,
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
方法指导: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同时三角形全等,邻角相等.
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綊DC,
∴∠ABC+∠DCB=180°.
又∵AC=DB,BC=CB,∴△ABC≌△DCB.
∴∠ABC=∠DCB=90°,
∴四边形ABCD是矩形.
2.小结:用定义判定矩形,与定理1、定理2从条件的个数上有何区别?
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要具备2个条件.
矩形判定定理1: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要具备1个条件.
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要具备2个条件.
【合作探究】
范例1:在△ABC中,D为BC边上任意一点,DE∥AC交AB于点E,DF∥AB交AC于点F,当△ABC满足条件__∠BAC=90°__时,四边形AEDF是矩形.
分析:当把图形作出来时,发现形成了平行四边形,要使该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根据定义可知∠BAC=90°.

解题思路:
可先证△BDF≌△CDE,从而得出DE=DF,再由BD=CD推出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最后证BC=EF,根据矩形判定定理可得结论.

学习笔记:
1.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2.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可证垂直.
3.灵活选用矩形的三种判定方法.

行为提示:教师结合各组反馈的疑难问题分配任务,各组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其他组进行补充、纠错、释疑,然后进行总结评比.

学习笔记:检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矩形的三种判定定理,掌握几种证明垂直的方法.范例2:在△ABC中,D是BC边的中点,E,F分别在AD及其延长线上,CE∥BF,连接BE,CF.若DE=12BC,试判断四边形BFCE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四边形BFCE是矩形.
理由:∵CE∥BF,∴∠CED=∠BFD.
∵D是BC的中点,
∴BD=DC,在△BDF和△CDE中,
∵∠BFD=∠CED,∠BDF=∠CDE,BD=DC,
∴△BDF≌△CDE,∴DE=DF.
∵BD=CD,∴四边形BFCE是平行四边形,∴DE=12EF.
∵DE=12BC,∴BC=EF,
∴四边形BFCE是矩形.
知识模块二矩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
【合作探究】
范例3:
如图所示,△ABC中,AB=AC,点F在CA的延长线上,AD,AE分别是∠BAC和∠BAF的平分线,BE⊥AE于E.
(1)求证:DA⊥AE;
(2)试判断AB与DE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
证明:(1)∵AD平分∠BAC,AE平分∠BAF,
∴∠BAD+∠BAE=12(∠BAC+∠BAF)=90°,
∴DA⊥AE;
(2)AB=DE.理由:∵AB=AC,AD平分∠BAC,∴AD⊥BC,
∵BE⊥AE,DA⊥AE,∴∠ADB=∠BEA=∠DAE=90°,
∴四边形ADBE是矩形,∴AB=DE.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新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矩形的判定
知识模块二矩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
检测反馈达成目标
【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选阅读

2018年八年级数学下册分式的加减名师导学案(华师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8年八年级数学下册分式的加减名师导学案(华师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2018年八年级数学下册分式的加减名师导学案(华师版)
课题分式的加减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并会运用法则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
2.使学生在掌握分式的加减法法则的基础上,用法则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学习重点】
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以及混合运算.
【学习难点】
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与混合运算.

行为提示: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行为提示:让学生阅读教材,尝试完成“自学互研”的所有内容,并适时给学生提供帮助,大部分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知识链接:
1.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ab±cb=a±cb.
2.异分母分式加减法则:ab±cd=adbd±bcbd=ad±bcbd.
解题思路:
1.如果分母字母的顺序不一样时,应调整顺序,注意“-”号的处理.
2.如果所得结果不是最简分式,应通过约分进行化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旧知回顾】
1.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是什么?分式的乘方法则呢?(请分别用式子表示)
解:abcd=acbd,ab÷cd=abdc=adbc,(ab)n=anbn(n为正整数,且n≥2).
2.(1)甲工程队完成一项工程需n天,乙工程队要比甲多用3天才能完成这项工程,两队共同工作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只列算式)
(2)某厂2014、2015、2016三年的生产总值分别为a,b,c(单位:万元且abc),则2016年的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比2015年的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提高了多少?(只列算式)
解:(1)1n+1n+3;(2)c-bb-b-aa.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分式的加减运算
【自主探究】
1.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2.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3.试一试:计算:(1)ba+2a;(2)2a2-3ab.
解:(1)原式=b+2a;
(2)原式=2ba2b-3aa2b=2b-3aa2b.
【合作探究】
范例1:计算:
(1)5x+3yx2-y2-x-yx2-y2;
(2)ba2-b2-ab2-a2.
解:(1)原式=5x+3y-(x-y)x2-y2=4(x+y)(x+y)(x-y)=4x-y;
(2)原式=ba2-b2+aa2-b2=a+b(a+b)(a-b)=1a-b.
范例2:计算:
(1)12p+3q+12p-3q;
(2)12m2-9-2m-3.

方法指导:当分子运算中的多项式遇到“-”号时,多项式应带括号.
学习笔记:
1.分式的加减乘除及混合运算顺序与有理数的运算顺序一样.
2.分子、分母的“-”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边,特别注意:当分子运算中的多项式遇到“-”号时,多项式应带括号.
3.分式运算的结果一定要化为最简分式.

行为提示:教师结合各组反馈的疑难问题分配任务,各组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其他组进行补充、纠错、释疑,然后进行总结评比.

学习笔记:检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分式的运算,同时注重培养化简求值时“整体代入”的方法.解:(1)原式=2p-3q(2p+3q)(2p-3q)+2p+3q(2p+3q)(2p-3q)
=4p4p2-9q2;
(2)原式=12(m+3)(m-3)-2(m+3)(m+3)(m-3)
=12-2(m+3)(m+3)(m-3)
=12-2m-6(m+3)(m-3)
=-2(m-3)(m+3)(m-3)=-2m+3.
知识模块二分式的混合运算
【自主探究】
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得出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合作探究】
范例3:计算:x+2x2-2x-x-1x2-4x+4÷x-4x.
分析:先算括号里面的减法,再把除法转变为乘法.
解:原式=x+2x(x-2)-x-1(x-2)2xx-4
=(x+2)(x-2)-x(x-1)x(x-2)2xx-4
=x2-4-x2+x(x-2)2(x-4)=1(x-2)2
=1x2-4x+4.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新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分式的加减运算
知识模块二分式的混合运算
检测反馈达成目标
【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八年级数学下册菱形的性质(2)名师导学案(华师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2018八年级数学下册菱形的性质(2)名师导学案(华师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题菱形的性质(2)

【学习目标】
1.让学生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学习重点】
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行为提示: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行为提示:让学生阅读教材,尝试完成“自学互研”的所有内容,并适时给学生提供帮助,大部分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知识链接:
1.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方法: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
2.勾股定理:a2+b2=c2.

解题思路:欲求∠BCD的大小,又知题中没有提到具体的角,所以它应该是一个特殊的角,可根据题意分析出一个等边三角形,这样可以求出∠BCD的大小.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旧知回顾】
1.菱形的定义是什么?
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菱形有哪些性质?它是什么对称图形?
答: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它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共有两条对称轴,其对称轴是对角线所在的直线.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菱形性质的综合运用
【自主探究】
1.如图,已知菱形ABCD的边长为2cm,∠BAD=120°,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试求这个菱形的两条对角线AC与BD的长.(结果保留根号)
分析:若菱形中含有120°的内角,容易想到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再由菱形对角线产生直角,所以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求出对角线的长.
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OB=OD,AB=AD,AC⊥BD.
在△ABO和△ADO中,
∵AB=AD,AO=AO,OB=OD,∴△ABO≌△ADO.
∴∠BAO=∠DAO=12∠BAD=60°.
在△ABC中,∵AB=BC,∠BAC=60°,
∴△ABC是等边三角形,
∴AC=AB=2.
∵AC⊥BD,∴△AOB是直角三角形,
∴BO=AB2-AO2=22-12=3.
∴BD=2BO=23,∴AC=2cm,BD=23cm.
2.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AE垂直平分CD,垂足为E,求∠BCD的大小.
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
∴AD=DC=CB=BA,
又∵AE垂直平分CD,∴AC=AD,
∴AC=AD=DC=CB=BA,
∴△ADC与△ABC都是等边三角形,
∴∠ACD=∠ACB=60°,∴∠BCD=120°.

学习笔记:
1.菱形的两条特殊性质:四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
2.求角的度数时,没有直接的说明,它很可能就是一个特殊角.
3.全等是最基本的方法.

行为提示:教师结合各组反馈的疑难问题分配任务,各组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其他组进行补充、纠错、释疑,然后进行总结评比.

学习笔记:检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熟练运用菱形的性质,同时与以前学过的有关四边形的知识结合起来,增强其逻辑思维能力.【合作探究】
范例1: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F是AB上一点,DF交AC于点E.
求证:∠AFD=∠CBE.
分析:根据菱形的对边平行可以推出∠AFD=∠CDF,问题得以转化,只需证这两个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即可.
证明:连结BD交AC于点O.
∵四边形ABCD是菱形,
∴CB=CD,OB=OD,∴OC平分∠BCD,
∴∠BCE=∠DCE.
又∵CE=CE,∴△BCE≌△DCE(S.A.S.),
∴∠CBE=∠CDE.
在菱形ABCD中,AB∥CD,
∴∠AFD=∠FDC,
∴∠AFD=∠CBE.
范例2:(2016广安中考)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CE⊥AB交AB的延长线于点E,CF⊥AD交AD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DF=BE.
分析:连接AC,根据菱形的性质可以证明AC平分∠DAB,CD=BC,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CE=CF,最后利用H.L.证明△CDF与△CBE全等,结论得证.
证明:连结AC.∵四边形ABCD是菱形,
∴AD=AB=CB=CD.
在△ACB和△ACD中,
∵AB=AD,AC=AC,CB=CD,
∴△ACB≌△ACD,∴∠CAB=∠CAD.
∵CE⊥AB,CF⊥AD,∴CE=CF,∠CEB=∠CFD=90°,
在Rt△CEB和Rt△CFD中,
∵CB=CD,CE=CF,∴Rt△CEB≌Rt△CFD,
∴DF=BE.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新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菱形性质的综合运用
检测反馈达成目标
【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2018学年八年级数学下册方差名师导学案(华师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17-2018学年八年级数学下册方差名师导学案(华师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2017-2018学年八年级数学下册方差名师导学案(华师版)

课题方差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理解方差的概念和意义,学会方差的计算公式和具体应用.
2.利用方差的大小对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方差的概念和意义.
【学习难点】
方差的公式和应用.
行为提示: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行为提示:让学生阅读教材,尝试完成“自学互研”的所有内容,并适时给学生提供帮助,大部分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知识链接:
1.数据的方差都是非负数.
2.当且仅当每个数据都相等时,方差为0;反过来,若方差为0,则每个数据都相等.

解题思路:
1.数据比较分散(即数据在平均数附近波动较大)时,方差值怎样?
2.数据比较集中(即数据在平均数附近波动较小)时,方差值怎样?
3.方差的大小与数据的波动性大小有怎样的关系?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旧知回顾】
1.什么是平均数?
答: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一组数据x1,x2,x3,…,xn的平均数是x=x1+x2+x3+…+xnn.
2.平均数容易受什么影响较大?
答:平均数容易受极端值影响较大.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方差的意义
【自主探究】
1.小明和小兵两人参加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5次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谁的成绩较为稳定?为什么?

测试次数12345
小明1014131213
小兵1111151411
解:通过计算发现,两人测试的平均数都是12.4,成绩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也都相差4,从图中可以看到:相比之下,小明的成绩大部分集中在平均成绩附近,而小兵的成绩与其平均成绩的离散程度略大,因此小明的成绩较为稳定.
2.方差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各数据与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
设一组数据x1,x2,x3,…,xn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x1-x)2,(x2-x)2,(x3-x)2,…,(xn-x)2,那么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即用1n[(x1-x)2+(x2-x)2+…+(xn-x)2]表示方差.
3.方差的意义:(1)方差用来衡量一批数据的波动大小(即这批数据偏离平均数的大小);(2)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方差越小,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小,越稳定.
【合作探究】
范例1:(2016襄阳中考)一组数据2,x,4,3,3的平均数是3,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方差分别是(A)
A.3,3,0.4B.2,3,2C.3,2,0.4D.3,3,2

学习笔记:
1.方差的公式.
2.方差的意义:方差大波动大,方差小波动小,一般选波动小的.
3.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这组数据的方差与原数据的方差相等.
4.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都乘以(或除以)k,这组数据的方差是原数据的方差的k2倍.
行为提示:教师结合各组反馈的疑难问题分配任务,各组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其他组进行补充、纠错、释疑,然后进行总结评比.

学习笔记:检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方差的意义及求法,并能灵活地运用于实际生活中.知识模块二用计算器计算方差
【自主探究】
1.用笔算的方法计算方差比较繁琐,如果能够利用计算器,就会大大提高效率.
2.下面以计算2002年2月下旬的上海市每日最高气温的方差为例,按键顺序如下:
(1)开机,打开计算器;
(2)菜单21,启动“单变量统计”计算功能;
(3)13=13=…10=AC,输入所有数据;
(4)OPTN2,即可获得这组数据的统计值,其中方差s2=4.
【合作探究】
范例2:已知一组数据为82,84,85,89,80,94,76,用计算器计算这组数据的方差(精确到0.01)为(C)
A.37.53B.25.48C.29.92D.5.47
分析:打开计算器,只要按说明书上的操作程序进行,很快就能计算出来.
范例3:数据98,100,101,102,99的方差是__2__.
分析:这一组数据有一些熟悉,可以先将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98,99,100,101,102,发现它们是一组连续的自然数,于是,可以将每一个数都减去97,这样这组新数据就变成了:1,2,3,4,5,它是我们熟悉的一组数据,可以轻易地计算出它的方差是2.那么原数据的方差也是2.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新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方差的意义
知识模块二用计算器计算方差
检测反馈达成目标
【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