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俄国农奴制改革

高中弧度制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0

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标要求: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授课教师

范文辉

教龄

13

学历

本科

职称

中高

课题

俄国农奴制改革Ⅰ

授课时间

2008.12.23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奴制危机和要求变革的呼声;阐明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对俄国的影响。
2、概述“解放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播放视频材料,结合教材,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从内因、外因加上主观因素等方面分析,理解俄国为什么进行农奴制改革,以及为何采取改革的方式。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认识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由之路,改革是落后国家通向现代化的一座桥梁。这是历史给我们的昭示。

教学重点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克里米亚战争对农奴制改革的影响;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评价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问题探究

教具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启发内容
及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复习提问

俄国(苏联)在近现代史上有那些重要改革和政策调整?

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

俄国发展的道路总是起起落落,在19世纪中期,俄国已经被严重的危机所笼罩,俄国又一次站在了发展道路的十字路口。那么到底存在哪些危机呢?请大家带着这样的问题观看大型历史记录片《大国崛起》之《寻道图强》片断

讲授新课

一.改革的背景

(一)克里木战争——加剧统治危机

1、时间:1853-1856年

2、交战双方:俄国—英法土

3、性质:非正义的战争。或者这样说更贴切: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的战争。

4、目的:转移国内的矛盾;扩大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

5、力量对比:

国家

枪支

战舰

运输工具

运输通道

军用物资

俄国

滑膛枪

木帆船

牛车马车

泥路

缺乏

英法

来复枪

汽船

火车

铁路

充足6、结果:俄国战败,被迫签订《巴黎和约》。

7、影响:A: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加剧了农奴制的危机。农民起义风起云涌,1856-1860年,俄国共爆发了近290次农民起义。B:战争的失败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也加剧了国内的社会危机。C:使俄国扩张方向转向中国,中亚。

关于这场战争,恩格斯精辟地论述道:“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民族进行的绝望的搏斗。”

探究一:为什么说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的一场绝望的搏斗?这场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哪些问题?会引发哪些结果?

(1)因为社会制度和经济水平的落后使俄国全无获胜的希望。

(2)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落后的根源又在于腐朽的农奴制。

(3)战争的失败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也加剧了国内的社会危机,农民起义不断。沙皇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二)农奴制危机

农奴制的建立及特点:是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

特点:农奴的人身、财产都属领主所有

虽然这时俄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所发展,但当时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到底如何呢?比较19世纪中叶俄国与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国别

人均收入(卢布)

铁产量(万吨)

铁路长度(公里)

制度

俄国

71

29(1860年)

1600(1860年)

封建农奴制

英国

323

225(1850年)

14603

资本主义

法国

150

9160

资本主义俄国自彼得一世改革以来,一直注重面向西方,发展近代工业,19世纪初,俄国的生铁产量曾一度高居世界首位。

讨论: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制度的落后已经成为俄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严重障碍。

探究二:为什么说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指导学生从资本主义发展的五个条件分析。

自由劳动力:缺乏;市场:人民购买力低,国内市场狭小,国际竞争力弱,国际市场也狭小;原料:农业经营落后,不能提供充足的原料来源;资金:经济水平低,投入工业的资金不充足;技术:工业水平低,成为西欧原料供应地。政权:

19C中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俄国还处于手工工场阶段。

想一想:农奴制在经济上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政治上是否对俄国新生阶级力量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这里的“新生阶级力量”是指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农奴制下资本主义发展的薄弱导致这两大阶级的发展也很薄弱,力量不够壮大,因此也都无力承担自下而上的革命任务,也因此可以断定,当19世纪中期的俄国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时,只能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来解决危机。

过渡:由上可知,因为农奴制度的存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都存在严重不足,俄国已远远落后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但你们认为沙皇会因为这个因素而痛下决心推行改革吗?为什么?因为他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统治。只有自身统治受到威胁,甚至到无法维持时,才可能促使他从自身着手开始改革。那么,现在有没有出现这样的威胁呢?

(三)、变革的呼声。

1.十二月党人起义,要求推翻沙皇专制,废除农奴制度,但以失败告终,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分化。——统治基础危机。

2.革命主义者的主张:代表: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共同思想: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

小结一下:农民起义和变革呼声都属于内因。

提问:这些内因意味着什么?人民已经开始使用暴力,准备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来推翻沙皇统治,废除农奴制度。虽然没有成功,但给沙皇和贵族地主敲响了丧钟。

面对严重的内忧,沙皇首先想到的仍然不是改革,而是另外一条解决途径:战争!当时的沙皇尼古拉一世为摆脱国内的统治危机发动了一场战争,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场“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对手进行的一场错误的战争”。这场战争就是——克里米亚战争。沙皇尼古拉一世不堪重负在战争结束前夕饮恨服毒自杀。把一副烂摊子交给了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二世。而亚历山大二世就不能不对这场战争作出反思和总结,并采取适当措施来挽救严重的统治危机。(四)沙皇的抉择

正因为如此,在内外交困形势下上台的亚力山大二世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才主动推进改革。

材料一:“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必须立即进行改革,没有时间再耽搁了。”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

材料二: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

材料三:“诸位会深信,凡是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已一一地做到了。”

——1861年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

从材料可以看出:

(1)沙皇已经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得不采取措施,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2)借助舆论化解封建地主的不满和反抗,希望得到地主的支持,从而减少改革的阻力。

(3)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

改革的酝酿:成立“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

为什么俄国最终选择了改革方式变革社会?

(1)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面临着及其严峻的形势。他意识到,只有通过改革,废除农奴制,才能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2)当时俄国资产阶级十分软弱,对沙皇政府有较大的依赖性;
(3)无产阶级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

二、“二一九”法令(解放法令)

1.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1)、时间:1861年3月3日

(2)、核心内容:废除农奴制

(3)、具体措施:

A、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享有公民权利,可以签订契约、提起诉讼、自由结婚、经商、做工和合法拥有财产,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

作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B、经济上: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同时负担一定的义务(赎买土地);①规定土地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得到一块份地,多少、肥瘠由地主决定;②农民必须付高额赎金赎买份地,而且在赎金付清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老役,交代役金;

☆农民在改革中获得的份地通常低于改革前耕种土地的数量;而往往得到的是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农民获得份地时,首先必须以现金形式支付土地赎金的20%~25%,赎金高于当时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其余款项由政府以有息债券代付,农民必须在49年内逐步还本付息,年利息高达6%,只有本息还清后,农民才可拥有土地的合法权;每个男劳力前两年必须服40天的劳役,之后转为代役租并一直持续到他付清赎金为止;

作用:a、促进农业的发展;b、同时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资金;

C、组织上: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法令规定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付清赎金后,农民必须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脱离村社,如果一个农民希望到外面找活干,也必须得到村社的书面许可证

作用: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时间安排:赎买前另设两年过渡期

2.农民为解放付出的代价和农民暴动:

改革并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从土地分配的情况来看,农民所得的份地不仅比原来耕种的要小,还要缴纳高出地价两三倍的赎金。地主总是以各种手段向农民“割地”,全国平均“割地”达到18%,在土地肥沃地区达20~40%,少数地区甚至达到一半。所以,当农民真的“解放”以后,实际上已变得一贫如洗了。

1)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摆脱地主的奴役,却受到村社的束缚。

2)通过赎买获得一半土地:一方面农奴得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有利于俄国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农奴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还背负了沉重的债务。

1662年,共有400处领地发生严重的农民暴动,激进的知识分子对改革深感失望和不满,赫尔岑宣布:“人民受骗了!”

三、评价农奴制改革

1、进步性:

A、性质:是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B、地位:实现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C、作用:

①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使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由劳动力、资金、国内市场),是一次历史的进步;法令的颁布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收取的巨额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

改革后俄国经济发展异常迅速,到1900年,它的工业总产值较前增长了6倍。铁路长度从1860年的1500公里增至1900年的5.2万公里。

2、局限性:

A、不彻底:农民仍受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

B、掠夺性:实质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C、欺骗性: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数量少、贫瘠,且不便耕作,不足以维持生计,只得被迫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改革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对农民具有残暴的掠夺性和欺骗性,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因此改革后的政权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

3、存在的问题:

A、经济总体水平落后于欧美国家;

B、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小结:

克里木战争的失败

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1905年革命

日俄战争失败

改革不彻底

地方自治

司法改革

“解放”法令

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

“十二月党人”起义和

“知识分子”群体形成

农奴制危机思考题:比较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改革的异同。

相同点:a.都是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状况。

b.都是代表农奴主的利益。

c.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

d.都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

e.都加强了对外扩张的力量。

不同点:彼得一世改革加强了农奴制;而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改变了俄国社会性质。

★课堂思考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亚历山大二世

材料二: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地主领地上现存的秩序应维持到应有的准备工作完成,新办法开始实行时为止。--《解放农奴宣言》

材料三: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

2)据材料二,改革后俄国农民的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

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能买卖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些份地。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改革加重了农民负担,农民十分不满。

4)据上述材料分析这场改革的意义和实质。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它是对农民的一场掠夺。

延伸阅读

高二历史俄国农奴制改革


高二历史俄国农奴制改革说课稿

组成部分:1、教材分析与处理2、分析学情设计教学目标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4、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选材于岳麓版必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章《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此课分两课时,这节课为第一课时。

从改革史类型来看,它属于继发性改革。体现了工业文明对俄国的冲击,改革的许多经验教训至今仍能警醒世人。

世界史是由国别史构成的,俄国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高考的重要知识点。所以本课的学习是学好俄国史(苏联史)及学好世界史的重要补充。

(二)、教材的加工、重组与拓展

《俄国农奴制改革》一节分两课时,本节课讲述克里木战争,变革的呼声,解放法令,三个内容,为使学生系统掌握本节内容,我把这三目重新组合为两目,即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又分为克里木战争,农奴制危机,变革的呼声,沙皇的决择,四个子目,第二目为二一九法令,另外,又补入了对1861年农奴制改革评价一目,以利于培养学生全面、辨证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为下节课俄国的司法改革、地方自治以及日俄战争,1905年革命和斯托雷平改革作好铺垫。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克里米亚战争对农奴制改革的影响;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评价

二、分析学情设计教学目标

(一)学情分析

高二文科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具备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高二的学生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我依据课标要求和以上学情分析,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农奴制危机和要求变革的呼声;阐明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对俄国的影响。

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播放视频材料,结合教材,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从内因、外因加上主观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俄国为什么进行农奴制改革,以及为何采取改革的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由之路,改革是落后国家通向现代化的一座桥梁。这是历史给我们的昭示。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教法:情境导入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

学法:分组讨论法、史论结合,辩证分析,合作学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片、图片展示)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播放大国崛起之《寻道图强》片段,在集中学生注意力同时使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宏观把握。

2、讲授新课

为了能更好的学习理解本课重、难点,根据学生现有的情感领悟能力、知识水平和自学技能,我在课前布置了分组收集相关历史资料的任务,作到“论从史出”为此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1)改革背景:

引入一系列史料,设置一系列问题,这样一个个知识点就在听、说、看、演、论的过程中学生自然掌握并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追求悬念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情况下完成问题的解决任务。

(2)改革内容:

这部分,教材上编写得较为详细,我采用设问引导的方式,通过指导阅读,让学生归纳总结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快速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由学生归纳出每条内容的作用,可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改革评价:

本目教材并没有单独论述,却是本节难点,我采用了问题探究法、讨论法和合作学习法,要求学生从评价三要素方面去思考,即性质、意义、作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历史要素、辨证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小结:

采用主干知识小结方式: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明了、系统。把本节课和下节课的主干内容形成清晰的历史线索,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4、巩固练习与课后作业

这部分问题的选取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还要顾及学习知识的连贯性、延续性,同时问题设计又体现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考察。

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标要求: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授课教师

范文辉

教龄

13

学历

本科

职称

中高

课题

俄国农奴制改革Ⅰ

授课时间

2008.12.23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奴制危机和要求变革的呼声;阐明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对俄国的影响。
2、概述“解放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播放视频材料,结合教材,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从内因、外因加上主观因素等方面分析,理解俄国为什么进行农奴制改革,以及为何采取改革的方式。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认识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由之路,改革是落后国家通向现代化的一座桥梁。这是历史给我们的昭示。

教学重点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克里米亚战争对农奴制改革的影响;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评价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问题探究

教具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启发内容
及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复习提问

俄国(苏联)在近现代史上有那些重要改革和政策调整?

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

俄国发展的道路总是起起落落,在19世纪中期,俄国已经被严重的危机所笼罩,俄国又一次站在了发展道路的十字路口。那么到底存在哪些危机呢?请大家带着这样的问题观看大型历史记录片《大国崛起》之《寻道图强》片断

讲授新课

一.改革的背景

(一)克里木战争——加剧统治危机

1、时间:1853-1856年

2、交战双方:俄国—英法土

3、性质:非正义的战争。或者这样说更贴切: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的战争。

4、目的:转移国内的矛盾;扩大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

5、力量对比:

国家

枪支

战舰

运输工具

运输通道

军用物资

俄国

滑膛枪

木帆船

牛车马车

泥路

缺乏

英法

来复枪

汽船

火车

铁路

充足6、结果:俄国战败,被迫签订《巴黎和约》。

7、影响:A: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加剧了农奴制的危机。农民起义风起云涌,1856-1860年,俄国共爆发了近290次农民起义。B:战争的失败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也加剧了国内的社会危机。C:使俄国扩张方向转向中国,中亚。

关于这场战争,恩格斯精辟地论述道:“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民族进行的绝望的搏斗。”

探究一:为什么说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的一场绝望的搏斗?这场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哪些问题?会引发哪些结果?

(1)因为社会制度和经济水平的落后使俄国全无获胜的希望。

(2)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落后的根源又在于腐朽的农奴制。

(3)战争的失败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也加剧了国内的社会危机,农民起义不断。沙皇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二)农奴制危机

农奴制的建立及特点:是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

特点:农奴的人身、财产都属领主所有

虽然这时俄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所发展,但当时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到底如何呢?比较19世纪中叶俄国与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国别

人均收入(卢布)

铁产量(万吨)

铁路长度(公里)

制度

俄国

71

29(1860年)

1600(1860年)

封建农奴制

英国

323

225(1850年)

14603

资本主义

法国

150

9160

资本主义俄国自彼得一世改革以来,一直注重面向西方,发展近代工业,19世纪初,俄国的生铁产量曾一度高居世界首位。

讨论: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制度的落后已经成为俄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严重障碍。

探究二:为什么说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指导学生从资本主义发展的五个条件分析。

自由劳动力:缺乏;市场:人民购买力低,国内市场狭小,国际竞争力弱,国际市场也狭小;原料:农业经营落后,不能提供充足的原料来源;资金:经济水平低,投入工业的资金不充足;技术:工业水平低,成为西欧原料供应地。政权:

19C中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俄国还处于手工工场阶段。

想一想:农奴制在经济上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政治上是否对俄国新生阶级力量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这里的“新生阶级力量”是指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农奴制下资本主义发展的薄弱导致这两大阶级的发展也很薄弱,力量不够壮大,因此也都无力承担自下而上的革命任务,也因此可以断定,当19世纪中期的俄国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时,只能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来解决危机。

过渡:由上可知,因为农奴制度的存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都存在严重不足,俄国已远远落后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但你们认为沙皇会因为这个因素而痛下决心推行改革吗?为什么?因为他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统治。只有自身统治受到威胁,甚至到无法维持时,才可能促使他从自身着手开始改革。那么,现在有没有出现这样的威胁呢?

(三)、变革的呼声。

1.十二月党人起义,要求推翻沙皇专制,废除农奴制度,但以失败告终,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分化。——统治基础危机。

2.革命主义者的主张:代表: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共同思想: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

小结一下:农民起义和变革呼声都属于内因。

提问:这些内因意味着什么?人民已经开始使用暴力,准备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来推翻沙皇统治,废除农奴制度。虽然没有成功,但给沙皇和贵族地主敲响了丧钟。

面对严重的内忧,沙皇首先想到的仍然不是改革,而是另外一条解决途径:战争!当时的沙皇尼古拉一世为摆脱国内的统治危机发动了一场战争,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场“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对手进行的一场错误的战争”。这场战争就是——克里米亚战争。沙皇尼古拉一世不堪重负在战争结束前夕饮恨服毒自杀。把一副烂摊子交给了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二世。而亚历山大二世就不能不对这场战争作出反思和总结,并采取适当措施来挽救严重的统治危机。(四)沙皇的抉择

正因为如此,在内外交困形势下上台的亚力山大二世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才主动推进改革。

材料一:“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必须立即进行改革,没有时间再耽搁了。”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

材料二: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

材料三:“诸位会深信,凡是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已一一地做到了。”

——1861年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

从材料可以看出:

(1)沙皇已经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得不采取措施,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2)借助舆论化解封建地主的不满和反抗,希望得到地主的支持,从而减少改革的阻力。

(3)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

改革的酝酿:成立“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

为什么俄国最终选择了改革方式变革社会?

(1)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面临着及其严峻的形势。他意识到,只有通过改革,废除农奴制,才能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2)当时俄国资产阶级十分软弱,对沙皇政府有较大的依赖性;
(3)无产阶级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

二、“二一九”法令(解放法令)

1.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1)、时间:1861年3月3日

(2)、核心内容:废除农奴制

(3)、具体措施:

A、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享有公民权利,可以签订契约、提起诉讼、自由结婚、经商、做工和合法拥有财产,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

作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B、经济上: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同时负担一定的义务(赎买土地);①规定土地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得到一块份地,多少、肥瘠由地主决定;②农民必须付高额赎金赎买份地,而且在赎金付清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老役,交代役金;

☆农民在改革中获得的份地通常低于改革前耕种土地的数量;而往往得到的是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农民获得份地时,首先必须以现金形式支付土地赎金的20%~25%,赎金高于当时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其余款项由政府以有息债券代付,农民必须在49年内逐步还本付息,年利息高达6%,只有本息还清后,农民才可拥有土地的合法权;每个男劳力前两年必须服40天的劳役,之后转为代役租并一直持续到他付清赎金为止;

作用:a、促进农业的发展;b、同时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资金;

C、组织上: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法令规定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付清赎金后,农民必须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脱离村社,如果一个农民希望到外面找活干,也必须得到村社的书面许可证

作用: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时间安排:赎买前另设两年过渡期

2.农民为解放付出的代价和农民暴动:

改革并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从土地分配的情况来看,农民所得的份地不仅比原来耕种的要小,还要缴纳高出地价两三倍的赎金。地主总是以各种手段向农民“割地”,全国平均“割地”达到18%,在土地肥沃地区达20~40%,少数地区甚至达到一半。所以,当农民真的“解放”以后,实际上已变得一贫如洗了。

1)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摆脱地主的奴役,却受到村社的束缚。

2)通过赎买获得一半土地:一方面农奴得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有利于俄国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农奴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还背负了沉重的债务。

1662年,共有400处领地发生严重的农民暴动,激进的知识分子对改革深感失望和不满,赫尔岑宣布:“人民受骗了!”

三、评价农奴制改革

1、进步性:

A、性质:是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B、地位:实现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C、作用:

①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使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由劳动力、资金、国内市场),是一次历史的进步;法令的颁布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收取的巨额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

改革后俄国经济发展异常迅速,到1900年,它的工业总产值较前增长了6倍。铁路长度从1860年的1500公里增至1900年的5.2万公里。

2、局限性:

A、不彻底:农民仍受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

B、掠夺性:实质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C、欺骗性: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数量少、贫瘠,且不便耕作,不足以维持生计,只得被迫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改革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对农民具有残暴的掠夺性和欺骗性,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因此改革后的政权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

3、存在的问题:

A、经济总体水平落后于欧美国家;

B、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小结:

克里木战争的失败

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1905年革命

日俄战争失败

改革不彻底

地方自治

司法改革

“解放”法令

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

“十二月党人”起义和

“知识分子”群体形成

农奴制危机思考题:比较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改革的异同。

相同点:a.都是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状况。

b.都是代表农奴主的利益。

c.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

d.都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

e.都加强了对外扩张的力量。

不同点:彼得一世改革加强了农奴制;而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改变了俄国社会性质。

★课堂思考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亚历山大二世

材料二: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地主领地上现存的秩序应维持到应有的准备工作完成,新办法开始实行时为止。--《解放农奴宣言》

材料三: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

2)据材料二,改革后俄国农民的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

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能买卖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些份地。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改革加重了农民负担,农民十分不满。

4)据上述材料分析这场改革的意义和实质。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它是对农民的一场掠夺。

第七单元俄国农奴制改革学案


第七单元俄国农奴制改革学案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①政治:农民起义不断,社会矛盾尖锐。

②经济:农奴制阻碍了俄国农业和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③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直接原因)。

④思想上:“十二月党人”起义和新“知识分子”群体变革思想的推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

2、目的:

①根本目的: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

②直接目的: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3、时间:1861年3月3日(俄国2月19日),亚历山大正式签署一系列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

4、内容:

①宣布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

②规定土地仍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农民除了要交付高额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③加强了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5、影响:

(1)积极影响: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农奴制的废除,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2)不彻底性: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第七单元俄国农奴制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惟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一一(美)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下“1500年以后的世界”

(1)材料中认为“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这里的“文明”指的是什么?(2分)“停步不前”在克里米亚战争前的突出表现是仆么?(4分)

(2)材料中俄国“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学习的结果是什么?(4分)

1、仔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叶俄国与英国生铁产量对照表

国别俄国英国比例

项目生铁26万吨385万吨1/15

1861年俄国、英国、德国铁路里程对比表

国别俄国英国德国

项目铁路1500俄里15000俄里10000俄里

注:1俄里==1.067千米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岳麓版)

材料二下图为俄国贵族在宣读“二一九法令”

材料三下图为民粹派在农村宣传(图见《历史》选修1第98页)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材料二所揭示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

(2)分析材料二所揭示的历史事件的同时,俄国进行了哪些政治改革?

(3)材料三中民粹派是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他们反对农奴制度,痛恨改革对农民的剥夺。试分析说明他们这时在农村进行宣传说明了什么问题?

2、(10分)“三农”问题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废除农奴制,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农民又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的权利。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缴纳赎金。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有关法令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3分)

(2)根据材料二简要指出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颁布后,俄国农民地位的变化。(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令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2分)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古今中外历代为什么重视解决“三农”问题?(2分)

(1)文明:西方主要国家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2分)表现:政治上仍延续着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存在着农奴制度。(4分)

(2)1860年进行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度.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4分)

(1)材料一反映的是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落后,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农奴制的存在而造成的。它引发了材料二以“二一九法令”为主要内容的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废除了农奴制。

(2)建立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进行司法制度改革。

(3)说明俄国这次改革很不彻底,没有给农民带来多大利益。

(1)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3分)

(2)俄国农民地位的变化: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一般公民权,就业权,并在名义上获得份地。(3分)

影响: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促进了近代化的进程。(2分)

(3)“三农”问题关系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

高二历史教案:俄国农奴制改革


知识结构

背景政治上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主要)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从而引发农奴制的危机。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

经济上农奴制使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与西欧国家差距很大农奴制给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自由劳动力短缺、工业资本缺乏、国内市场狭窄)俄国工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上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翻俄国农奴制。新思潮的涌动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意识到,农奴制已经成为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出现了十二月党人起义.和知识分子的反沙皇斗争,促进人民的觉醒对俄国专制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原因:西欧资本主义列强与沙皇俄国之间在土耳其问题上的矛盾尖锐化的结果。另外土耳其处在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的地方,地理位置颇为重要

点击下载://files.eduu.com/down.php?id=27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