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皖南事变简介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4

皖南事变简介。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皖南事变简介”,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发出“皓电”,限令黄河以南新四军于一个月内撤到黄河以北,同时密令其数十万军队准备进攻华中新四军,从而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共中央在揭露蒋介石罪恶阴谋的同时,为顾全大局,决定将皖南的新四军撤到长江以北,并连电东南局和军分会书记项英,乘国民党军尚未部署就绪,迅速率部北移,防止遭到突然袭击。1941年1月4日,项英率新四军军部和部队共9000余人北移。6日,当进入安徽泾县茂林地区时,突遭事先埋伏的国民党军队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和袭击。广大指战员经7昼夜浴血奋战,但终因众寡悬殊,措施失当,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一部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与对方谈判被扣,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17日,蒋介石竟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其番号,并声称要将叶挺交军法审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周恩来等根据党中央指示,向国民党提出严正抗议,并在新华日报上刊登亲笔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针对蒋介石取消新四军番号的决定,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继续领导新四军坚持长江南北敌后抗日斗争。

1月22日,毛泽东发表谈话,指出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酝酿已久的全国性反共突然事变的开端,揭露蒋日勾结,蓄谋灭共和打击人民军队的罪行,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斗争,并提出了取消1月17日的反动命令、惩办皖南事变祸首、恢复叶挺自由、交还新四军全部人枪、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等12条解决皖南事变的根本办法。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重抗议,利用一切公开场合和机会,向社会各界和驻重庆的美、英、苏等国外交、军事人员与记者等揭露了皖南事变的真相。中国共产党的正义立场,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各民主党派、海外华侨及国际舆论的广泛同情和支持。经过共产党的坚决斗争,终于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

精选阅读

“九一八”事变教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九一八”事变教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九一八”事变教案
目标导航
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的建立;一二八事变与上海军民的抗战;《淞沪停战协定》;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的能力。(2)培养学生把握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反动本质的能力。(3)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为转嫁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而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它是日本侵华的重要步骤,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使学生们懂得:日本的侵略,激起了全中国各阶层的愤怒,抗日救国成了一切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的爱国行动,树立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九一八事变是本节课的重点。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事件,它的发生不是偶然的。一战后,日本在华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使日本在华利益受到削弱,促成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并导致政治危机,在内外交困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趁英美忙于应付危机,蒋介石大规模“剿共”之际,夺取东北,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于是,九一八事变就在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
2.难点分析: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后,各阶级、各阶层对日态度极其影响是难点。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扩大侵华战争,导致中华民族的灾难日益加重。这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制约中国社会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压倒一切的中心问题,成为一切有良心的中国人的历史使命。蒋介石集团出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立场实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沦亡。但是,在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忱的激励下,中国社会其他各阶级和阶层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向世人证明了中华民族不是一盘散沙,具有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英雄气概和强大的力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也标志着国内战争将逐步转向民族革命战争。
课堂教学设计
(教师上课先播放一段《在松花江上》音乐,然后简单介绍此歌来历,转入正课)
(板书课标题)
师:“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侵略者为独霸中国而精心策划的,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请大家考虑一个问题:一战后日本对华扩张,遇到哪些障碍?
生:(思考、回答)
师:一是中国人民的反对;另外就是“华盛顿会议”制定了《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美梦。这使日本对华侵略不得不放慢脚步。但日本帝国主义绝不会放弃向中国扩张的一贯政策。
一、“九一八”事变
1.原因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请大家思考,这次会议讨论了些什么问题?确定了什么方针?
生:(看书思考、回答)
师:东方会议后,日本对华展开了一系列侵略,“济南事件”、“皇姑屯事件”都是日本将侵华方针付诸实施的具体表现。但由于张学良的“东北易帜”,日本想借张作霖被炸侵占东北三省的计划未能实现。但是,随着1929年资本主义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及对日本的影响,使日本侵略者决意对华大举进攻,夺取梦寐以求的中国东北三省。此时,欧美国家忙于应付危机,无暇东顾。国民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无心北顾,给了日本以可乘之机。
请大家看书回答:“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发生的?中国政府又是如何应对的?
2.概况
生:(看书讨论回答)
师:(播放“九一八”事变中日军炮轰北大营和攻占沈阳后屠杀平民的录像片段,出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不抵抗密电,然后,电脑演示东北三省沦陷的过程及有关财产、军事装备、国土面积、人口数字的损失。随后,教师请学生阅读书后“阅读与思考”提供的四条史料)请大家讨论:为什么当日本大规模武装侵占东三省的时候,蒋介石不顾民族的安危,采取不抵抗政策呢?从上面四条史料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相互讨论,回答)
师:(总结)正是由于蒋介石奉行亲帝反共反人民的政策,才决定了蒋介石对日本大举侵华实行“不抵抗政策”。在他看来,一切抵抗都是徒劳的,中日力量对比的差距,中国的落后决定了抵抗必败。而且更危险的是,一抗日,必然要发动人民,联合共产党,使其力量壮大,不仅不能完成“剿共大业”甚至有可能让共产党夺取天下。所以他认为:丢掉东北而能换来十八省的完整,是划得来的。他还有一张王牌可以利用,这就是:利用英、美与日本之间的矛盾,让英美压迫日本归还东北。于是,他派代表去国联告状。请大家考虑,在当时世界形势下,国联能否为中国撑腰?它的态度怎样?日本能否接受国联的建议?
生:(阅读教材小字,回答)
师:既然日本不接受国联的建议,又不从东北撤兵,那它用什么办法来掩盖侵略中国的事实呢?
生:(讨论回答)
3.伪满洲国的成立
师:日本于1932年初,通过策划成立“伪满洲国”,掩盖了其侵略中国东北的事实,最终完成了“东方会议”所制定的侵略方针。从此,东北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东北义勇军的抗战
师:首先起来抗日的,是失去家园的东北同胞。“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不愿撤退的东北军,纷纷自发地组织抗日义勇军,同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卖国贼展开了殊死的斗争。义勇军的名称很多,(请大家看课本小字内容介绍)也没有统一的组织和领导,他们英勇战斗,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涌现了马占山这样的英雄人物。
2.东北抗日联军
师:在东北义勇军相继被日伪军个个击破的时候,却有一支坚强的抗日武装由小变大逐步成长,这就是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一下中共领导的抗联武装的发展情况,作战范围和主要领导人)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进逼,国民政府不抵抗,丧权辱国,也引起了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部爱国力量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举起抗日反蒋大旗,也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请大家看课本)1932年底,以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为首的民主人士在上海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3.爱国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爱国力量抗日
(1)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成立
师: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要求国民政府释放政治犯,保障人民的权利。该组织对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国民党反动派又是如何对待这一组织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内容后,回答)
生:(回答)
(2)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师:从刚才我们所读小字内容可以知道,1933年1月,日本侵略者又开始了新的对华侵略。(分析日军侵略意图;夺取山海关和长城各口,为入侵华北扫清障碍)
在此情况下,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同其老部下、共产党吉鸿昌组织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与日寇血战五昼夜,收复了多伦,将日伪军赶出了察哈尔省。这一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但蒋介石却污蔑同盟军“妨碍统一政令”,其实就是破坏了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遂派兵勾结日伪军夹击同盟军,结果同盟军弹尽援绝、宣告失败。冯玉祥离开张家口,吉鸿昌避入天津租界,后被国民党逮捕杀害。
(3)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一二八淞沪抗战失败后,十九路军被蒋介石调往福建进攻红军,屡战屡败。该军将领逐步认识到“剿共”没有出路,士兵和下级军官的厌战和反蒋抗日情绪,推动了蔡廷锴等将领走上了抗日反蒋道路。1933年11月,蔡廷锴等联合国民党反蒋势力李济深、陈铭枢等,在福建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也称“福建人民政府”),由李济深出任主席。他们与红军达成了《抗日停战协定》,调转枪口,向闽浙边界推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与红军的停战,共同抗日救国,得到了国内舆论的支持和同情。但却遭到蒋介石的仇恨。1933年底,蒋介石亲率大兵15万,并联合日军,夹击十九路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坚持不到两个月,最后失败了。
这一时期,从东北、华北,到南方的福建,从民众的自发到国民党内爱国力量举起抗日反蒋的旗帜,反映了抗日民主运动的蓬勃发展,打击了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使国共两党调整政策,有利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教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七单元多姿多彩的中国古城和古村落

第2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

教案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桃花园里的人家──西递

西递名称的由来、船形构造、历史发展和敬爱堂。

西递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的原因。

徽商致富后回到故里大兴土木的原因及影响。

问题探究。

徽商由于其传统的经营理念注定了衰落的命运。

中国画里的乡村──宏村

宏村的仿牛形特征;历史发展;承志堂。

宏村为什么被称为是“科学和诗意完美结合”的古村落。

徽派雕刻作品题材所体现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意义。

利用图片进行直观教学,加强教学效果。

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吸取的精华。

巧夺天工的村落水系

皖南民居村落水系的特点;宏村人工水系形成过程及其作用。

西递、宏村的水系是如何体现人居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的。

了解我们身边的建筑中保护和破坏环境的例子。

概括、归纳和再现西递、宏村的水系特征。

人类应该善待地球、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徽派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

徽派建筑的主要成就;木雕和石雕的代表作品。

“三雕”作为徽派建筑艺术主要成就的原因。

概括徽州雕刻艺术的发展历史。

利用“学思之窗”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徽派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西递和宏村村落水系的特点、徽派建筑艺术的成就。

难点

西递和宏村是如何体现人居和环境的完美结合的以及徽派建筑所体现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课主要介绍了西递和宏村这两个皖南农村民居的典型代表。课本首先分别从总体上概述了它们的特点,用“桃花园里的人家”和“中国画里的乡村”来描述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与协调;然后再从村落水系和徽派建筑艺术两个最典型的角度加以剖析它们的人文价值所在。其中村落水系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妙的共生,而徽派建筑艺术则是从它的三个最主要的成就加以介绍。

第一目 “桃花园里的人家──西递”

本目主要从环境、构造和历史三个方面介绍了西递的概况,然后又选取了西递古民居的典范敬爱堂作为例子,详细地说明了徽派古民居的建筑特点。

(1)西递村的概况

首先课文说明了西递被称为“桃花源里人家”的原因。其整体轮廓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加之山水形胜、民风民俗极似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故得名。关于西递名称的说法,老师可以补充另外一种说法。(见《单元资料与注释》)

其次介绍了西递村的船形建制。从外形、风帆、桅杆和身躯等方面都酷似船形。这里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一副西递的简图,向学生展示其船形的外观特点。

最后从时间的维度描述了西递这个胡氏宗族村落发展的过程。唐末西递村的始祖还居住在婺源的考水;北宋迁到西递;明代开始有西递人外出经商;清代胡氏家族外出经商致富的人开始回村建设成繁荣的景象。

(2)西递古民居

西递村的基本风貌:至今仍保留了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所以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

西递村村落布局特征:以敬爱堂为中心的布局设计,街巷空间富于变化,前店后库的店铺结构。

西递村民居建筑特征:一般性介绍了民居的基本结构和装饰特色。如三开间、天井、对称布局、马头墙以及精美雕刻等。总结时从布局工、结构巧、装饰美、营建精和文化内涵深等几个方面加以概括。

第二目 “中国画里的乡村──宏村”

本目主要从宏村的环境、历史和村落布局以及徽州古民居中建筑规模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承志堂等方面介绍了宏村的情况。

(1)宏村的概况

宏村的基本风貌: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动静相宜、步步入画。宏村因造型独特并拥有绝妙田园风光而被人们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宏村的历史发展:南宋时汪氏祖先到宏村定居,明代有外出经商致富的族人开始兴建,清代继续营建后留下了今天的宏村。

宏村的村落布局:幽美的环境布局、以乐叙堂为中心的建筑布局、古民居讲究的布局和富丽堂皇的装饰等。

(2)独具特色的承志堂

承志堂是徽州古民居建筑中规模最大、雕刻艺术成就最高的一座古建筑。从它的占地面积和宏大的厅堂都可见一斑。

讲究的布局:以中线划分,中间前为庭院,后为主人会客的前厅和长辈居住活动的后厅,楼上是小姐的阁楼。宅院的左侧是娱乐场所,右侧是服务性的设施和佣人的生活区。

富丽堂皇的装饰:前后厅横梁和仪门上有大量的精美木雕作品。下面可以分别介绍这些作品的题材故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见《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三目 “巧夺天工的村落水系”

本目为本课的重点,它所体现的人居和环境的和谐统一又是本课的难点。在村落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运用风水理论作指导,对村落形态进行适当的修正,以达“天人合一”的境界,在皖南古村落中不乏其例。

(1)皖南古村落水系特征

皖南古村落除了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同姓聚居外,非常重视以风水理论来指导村落选址布局,枕高山面流水,特别注重对水的活用。它们往往利用天然水系或者建造人工水系把溪水引入村中。

(2)西递的村落水系

主要说清楚三溪环村而过为西递村民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方便;水口的修建起到蓄水挡风、优化生态环境的作用。这样的安排意义是不仅美化了环境,也非常符合今天的环保观念。

(3)宏村的村落水系

宏村的村落水系形成过程:明朝永乐年间基本建成牛形村的布局,明末清初之际南湖的修成标志着牛形村布局的最终完成。

教师结合《宏村水系图》(可以从网上下载一幅)总结宏村牛形村布局:古宏村人独出心裁开“仿生学”之先河,规划并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统看全村,就像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宏村水系是依牛的形象设计,引清泉为“牛肠”,从一家一户门前流过。“牛肠”在流入村中被称为“牛胃”的月沼后,经过过滤,复又绕屋穿户,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再次过滤流入河床。形成“山为牛头、树为角、屋为身、桥为脚”的牛形村布局。

宏村科学完整的人工水系工程的意义:一、解决村民生产、生活和消防用水;二、调节气温,创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三、营造了山村迷濛空灵的意境。以上三个作用是由直接到间接,由显性到隐性的关系。

第四目 “徽派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

“徽派建筑艺术的成就”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同时它所体现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是我们所要挖掘的难点。课文首先从总体上介绍了徽派建筑的主要艺术特征,然后分别介绍集中体现徽派建筑艺术成就的“三雕”。

(1)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

古徽州,民间建筑艺术相当发达,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同步发展起来并跨出徽州本土。教师需要说明以下几点:一、徽派建筑的择地特点──夹溪筑屋;徽派建筑的显著特征──粉壁青瓦马头墙;徽派建筑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的载体: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徽派建筑的“三绝”──砖雕、石雕、木雕,集中反映了徽派建筑艺术的成就。

(2)徽派的“三雕”

徽雕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明代的雕刻朴拙古雅,主要借助线条美感获得近于平面的装饰美。入清以后,雕镂渐呈细腻,给人以玲珑剔透的美感。

木雕多用于室内门窗、隔窗和天井的装饰。代表作有承志堂的《唐肃宗宴官图》。砖雕主要用来装饰民居的门楼、门罩和窗眉等。石雕多用于祠堂和住宅的基座、柱础、漏窗、栏板以及石牌坊的横梁、柱头等处。代表作是西递村口的胡文光刺史牌楼。

对徽派“三雕”的艺术手法教师可以做一般性介绍,最好是结合课本图例或者更清晰的图片分别说明这种雕刻的艺术手法特点,并引导学生学会欣赏雕刻艺术。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设计方案一 引导学生比较西递、宏村

首先让学生根据课堂介绍从历史地位、聚居特性、文化内涵、建筑布局、村落水系、装饰特征等方面对西递、宏村加以比较。

最后教师加以总结:(参考答案)

相同点:都是我国古代皖南农村民居建筑的代表;都是以血缘关系发展起来的宗族村落;都深刻体现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布局上都是围绕着某一个建筑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装饰上都是以徽州传统的“三雕”为主;建筑的主要经费来源于在外经营致富的徽商返乡时带回来的等。

不同点:在整个村落布局的外形特性上西递是船形特征、宏村是牛形特征;村落水系中西递是以自然水系为主,宏村则是以人工水系为主等。

说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预习本课时自己动手收集有关资料,并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对可供比较的内容加以拓展延伸。对于学生自己拓展的内容,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肯定,以培养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的习惯。所以以上提供的总结内容仅为参考答案。

设计方案二 直观形象地介绍承志堂的布局

具体思路:用简单的图示来表示承志堂的布局

简单图示:

庭院(花园等)

娱乐场所

前厅(主人会客)

服务性设施

和佣人生活区

后厅(长辈居住和生活)

设计方案三 师生合作共同参与学习

内容选择:讨论宏村人工水系工程的意义

具体安排:首先教师结合《宏村水系图》介绍宏村牛形村水系布局的特点,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样的布局的意义。最后请各组派出一名代表来加以总结说明。

教师总结:一、解决村民生产、生活和消防用水;二、调节气温,创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三、营造了山村迷濛空灵的意境。以上三点意义是由直接到间接,由显性到隐性的关系。

巩固印象:放映有关介绍宏村水系的音像资料,以巩固学生对宏村人工水系工程意义的认识。

2.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一 关于本课导入

方案一 1999年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位于安徽黟县的西递、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就让我们来到这里来领略一下它们独具魅力的风采吧!

方案二 放映电影《卧虎藏龙》的片段,告诉学生片中许多美丽的古老建筑如粉墙青瓦在水中的美丽的倒影,它们的拍摄地都是安徽黟县的一个古村落──宏村。说明皖南古村落是安徽长江以南地区在清末以前形成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民居、祠堂、书院、牌坊、楼台亭阁及水口等建筑群。西递、宏村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由此导入新课。

教学案例二 介绍徽派建筑的“三雕”艺术特点

(1)木雕:教师首先介绍宏村承志堂木雕《唐肃宗宴官图》的内容:图中雕有人物30多个,姿态各异,神情喜悦,生动地再现了众官员围绕琴、棋、书、画娱乐活动的场面。

然后过渡到介绍徽派木雕的一般特点:木雕多用于室内门窗、隔扇、天井的装饰上。除采用平雕、浅浮雕、深浮雕、圆雕等多种手法外,又加之以镏金和绘彩,使木雕艺术更显得雍容华贵,金碧辉煌。

(2)石雕:首先介绍西递村口的胡文光牌楼就是石雕艺术的代表。它以精选黟县大理石为基材,精雕细刻而成。“胶州刺史”“荆藩首相”的石刻大字高悬其上。两旁有盘龙鳌鱼浮雕,触须颤动。檐下斗拱雕有圆形花翘,四根石柱上各有一个俯冲倒挂的石狮,造型生动,威猛传神。月梁上、额坊上,遍布各样雕饰。有五狮滚绣球、凤凰、麒麟、仙鹤、梅花鹿等。牌楼的12外穿榫上雕有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八仙”与文臣武将,整个牌楼雕工精良,雄伟华丽。

然后过渡到介绍徽派石雕的一般特点:石雕多用于祠堂和住宅的基座、柱础、漏窗、栏板以及石牌坊的横梁、柱头等处。一般根据石料的质地和构件的功能,因地制宜,因材施艺,分别采用圆雕、半圆雕、镂空雕、透雕、深浮雕、浅浮雕、线雕等不同的技法,讲究布局和刀法,注重主次、轻重、疏密、虚实、起伏等艺术效果,给人以协调、优美的感受。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绚丽多彩的皖南古民居。

2、探讨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图片、录像、文字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2、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通过让学生自觉参与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其探寻未知事物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发展。

3、突出三个结合: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思想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皖南古村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

2、学习和借鉴世界文化遗产的文明成果。

3、引导学生提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和措施。重视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特有功能,关注学生情感教育,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西递、宏村村落水系的特点;徽派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难点

西递、宏村是如何体现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完美结合的;徽派建筑所体现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情境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多角度多层面地开拓学生的思维,师生共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方式自主参与学习过程;注重师生互动,共同享受学习成果;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教学设计思路

立足课标,根据学情,整合教材,打破教材原有的结构体系,按照游览的时空顺序,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远眺、近看、纵观、透视四个角度,全面、具体、深入、细致地了解、欣赏、感受、品味西递、宏村。在每一个视角中,又分为了解、体验和探究、感悟两个层次。这样,纵横交错,经纬结合,形成系统的网状知识结构。

视角了解体验探究感悟

远眺从宏观上了解西递、宏村村落选址、布局的特点

概貌:“桃花源里人家”、“中国画里的乡村”

选址:依山傍水

布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天人合一

感悟世界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

近看感受徽派建筑艺术的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建之精

结构:粉墙青瓦马头墙

装饰:精湛三雕砖木石感悟世界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

纵观追溯皖南古村落形成的经济文化源头探究皖南古村落形成的经济基础、文化基础

透视细细品味皖南古民居的每一个细节,感受它深厚的文化内涵探讨文化与徽商之间的关系:贾而好儒

探讨文化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协调一致

感悟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

展望结合现实,以史为鉴探讨文物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Flash动画:西递、宏村精美图片6张循环滚动播放,配乐《流水行云》。

设计意图:“细微之处见功夫”,关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包括课前等待时间和课件模版的设计。Flash动画紧扣课题“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创设清新典雅的美的意境,在上课之前,就让学生感觉到一股清新典雅之风扑面而来。

在课件模版的设计上,也注重细节,紧扣“清新典雅”,以白色为底,上下各有一条窄窄的遮幅,配以淡蓝色的皖南乡村山水画,模版的右下侧配以“世界文化遗产”图标。让“清新典雅”的美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过程之中,时时处处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营造清新典雅的课堂氛围。

(二)导入新课

 提起安徽,你首先想到的最有名的自然风光是什么呢?(黄山)

其实,黄山不仅以其雄奇峻美闻名天下,而且还以其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享誉四方。如果说黄山是大自然以其鬼斧神工恩赐人类的一份厚重礼物,那么黄山脚下黟县的西递、宏村则是徽州先民巧夺天工造福后人的无价之宝。2000年11月,西递、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5年9月,西递、宏村又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全国“十佳”最具魅力名镇。两个普普通通的皖南古村落,为什么会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呢?西递、宏村到底有什么迷人的魅力呢?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力求达到“凝神、起兴、点题、得法”的目的。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通过长白山→黄山→西递、宏村,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在上课伊始,拉近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同时,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三)正课讲授,师生互动

1、远眺

首先,让我们远眺西递、宏村,从宏观上了解西递、宏村,了解它的选址、村落布局的特点。

幻灯片:西递、宏村图片

设问:西递、宏村都有一个美丽的别称,分别是什么?缘何而得名?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形成对西递、宏村的初步印象,教师补充图片,总结、深化,加深学生对西递、宏村概貌的印象。

过渡:下面,让我们一起从空中俯瞰西递、宏村。

幻灯片:西递、宏村鸟瞰图

设问:通过俯瞰西递、宏村,你能看出西递、宏村的选址有什么特点吗?古代徽州人一般都选择什么样的地点建设村落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西递、宏村正是依山傍水,“山为骨架,水为血脉”。

设计意图:通过西递、宏村鸟瞰图,给学生以生动直观的印象,便于学生了解西递、宏村选址的特点。

过渡:水是建筑永恒的主题,徽州人把它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宏村的牛形人工水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称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的结合”,下面,我们就以此为例,仔细品味一下宏村的人工水系有什么特点?哪些方面体现了“科学”,哪些方面体现了“诗意”?

播放录像片断《宏村人工水系》(3′38″)

宏村人工水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称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的结合”。它的科学价值何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诗意?体现了古人怎样的指导思想?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古时候建设村落虽然不象现在这样有完整详尽的规划方案,但是,西递、宏村的选址和村落布局尤其是宏村的牛形人工水系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人居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不可分割、密切相连的,两者之间完全可以协调一致,融合为一。

设计意图:“巧夺天工的人工水系”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学生仅靠阅读教材难以准确把握、理解,从《探索与发现——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十一):皖南古村落》中选取一段录像,使学生对宏村牛形人工水系的形成原因、历史沿革、设计思路有了更清晰、更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为学生理解“天人合一”的科学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方式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其探寻未知事物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发展。

2、近看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远眺西递、宏村,一起从宏观上了解了西递、宏村选址和村落布局的特点,品味了它的科学价值,感受了西递、宏村整体的美,朦胧的美,但远眺有点象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失之真切、直观。下面让我们换一个视角,近看西递、宏村,一起感受徽派建筑艺术的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建之精。

展示徽派建筑艺术图片

设问:通过对刚才图片的欣赏,谁能说一说徽派建筑的显著特征是什么?它的色彩、它的形状与其它地区的建筑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徽派建筑的显著特征是粉墙青瓦马头墙。粉墙青瓦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会产生一种宁静祥和的效果。马头墙又叫封火墙,顾名思义,主要是为了防止一户失火,殃及邻居。为了美观,起垫飞翘,完若昂首晴空的马头,所以又称马头墙。马头墙高低错落,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过渡:皖南古民居不但气势宏伟,结构巧妙,而且细部的雕刻也美不胜收。木雕、石雕、砖雕一起并称徽州“三雕”,“三雕”艺术犹如三颗璀璨的明珠,至今焕发着异彩。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录像欣赏一下。

播放录像片断《徽州“三雕”》(2′05″)

设计意图:“徽派建筑艺术的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建之精”因专业化、学术化色彩过浓,学生一时难以把握。因此,应根据课标要求,适当控制难度,淡化专业色彩,通过录像、图片等生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易于掌握。重在让学生欣赏、了解,为后面挖掘徽派建筑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奠定基础。

材料一:徽州的地理环境是“七山二水一分田”。

材料二:“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是明清时期徽州的一句俗语,指徽州男子十三四岁就得外出去当学徒做生意了。

材料三:“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材料四:据统计,自宋朝至清末,徽州籍进士累计近2000人,“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之类的佳话并不少见。自古以来,徽州名人辈出,素有“东南邹鲁”、“程朱阕里”的美誉。

请思考:

1、根据材料一,在封建社会,商人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那徽州人为什么还把经商作为主业呢?

2、根据材料二、三,你认为徽州人从事商业,是不是心甘情愿?那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实现人生梦想的途径是什么呢?

3、根据以上四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徽州人读书、经商、做官三者之间的关系。

4、徽商和皖南古民居浓郁的文化色彩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小组讨论,代表回答。教师总结:先读书,后经商,边经商,边读书,使徽商比一般的商人有更高的知识水平和经营策略,因此“徽商”号称“儒商”。徽商常常资助家人、同乡读书、科考,营造了浓厚的读书的氛围。徽州人寒窗苦读,金榜题名,出仕为官,激励了更多的同乡、族人纷纷效仿。徽州人考取功名后知恩图报,庇护徽商,这样一来,官商结合,使徽商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顺。徽商虽然家财万贯但地位地下,未能金榜题名是他们心中永远的遗憾,他们对读书、做官念念不忘,对儒家文化倍加推崇,因此我们说徽州人“贾而好儒,贾儒结合”。

读书、经商、做官关系图人、自然、文化关系图(图略)

有人说,建筑是浓缩的历史和文化。的确如此,在建筑房屋的过程中,徽商很自然地把自己的理念把自己所推崇的儒家思想把自己的文化积累和生活情趣巧妙地渗透到建筑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为徽州建筑打上了深深的徽商的烙印、儒家思想的烙印。徽州建筑因而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浓郁的文化气息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协调一致,融合为一,浑然天成。

设计意图: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形象直观的示意图的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4、透视

过渡:下面,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西递、宏村,细细品味皖南古民居的每一个细节,感受它深厚的文化内涵。

透过楹联、木雕、天井、古匾看徽商,细细品味徽派建筑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

读书、经商、做官关系图人、自然、文化关系图(图略)

读书、经商、做官关系图人、自然、文化关系图(图略)

1、天井:

设问:在徽州民居中,整个屋顶的屋瓦以靠天井的一边最低,瓦沿的四周有类似水槽的设计,贴墙直通地面上的下水道,使水不至于流到别人家里。你知道这样的设计反映了徽商的一种什么观念吗?

2、木雕:

设问:是西递村大夫第的一副门扇木雕“梅花冰裂图”,主人在建造时煞费苦心,你能体会到其中的深刻寓意吗?

3、楹联:

设问:这是西递村瑞玉庭中的一副楹联,“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快乐每从辛苦得”中的“快”字少了一点,而“辛”字又多了一横,“便宜多自吃亏来”中的“多”字少了一点,而“亏”字又多了一点。西递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村中不乏饱学之士,为什么会让这样一副写“错”字的楹联悬挂了百余年。其间,究竟有什么奥秘?

4、古匾:

设问:在西递村敬爱堂有个巨幅“孝”字古匾,独具匠心,是一幅融书、画于一体的艺术珍品。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孝”字古匾充分发挥了中国文字象形的特色,上部右半边酷似一仰面朝天拱手作揖的书生,左半边酷似一尖嘴猴腮的畜生,寓意是什么?

学生抢答,教师总结归纳:这些天井、木雕、楹联、古匾等等皖南古民居的建筑细节,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百姓为人的信条、治家的根本和精神的追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徽州的风俗民情和文化底蕴,极富历史价值,它们堪称世界罕见的珍贵文化遗产。

设计意图:通过抢答赛的形式,看谁猜的准,看谁猜的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深化对徽派建筑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的感悟。

通过对图片、文字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自然景观让学生自行观赏,用心感受,而人文景观,往往是一种特定历史时期人类智慧的结晶。不经指点,则很难发现它的精华与奥秘。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当点拨。

(四)回顾总结

过渡:刚才我们按照游览的时空顺序,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多角度多层面地欣赏了西递、宏村。

下面,我们总结回顾一下,我们刚才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欣赏了西递、宏村?

远眺:从宏观上了解西递、宏村村落选址、布局的特点是(依山傍水),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科学指导思想。

近看:感受徽派建筑艺术的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建之精。徽派建筑的显著特征是(粉墙青瓦马头墙),徽州“三雕”是指(砖雕木雕石雕)。

纵观:探究皖南古村落的经济文化源头。西递、宏村大兴土木,基本形成目前的风貌主要在(明清)时期,主要的经费来源是(徽商经营所得)。

透视:细细品味皖南古民居的每一个细节,感受它深厚的文化内涵。

细细品味皖南古民居的每一个细节,体味徽商和徽文化之间的关系是(贾而好儒),文化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协调一致)。

设计意图:以填空题的形式回顾总结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印象,建构知识体系。

设问:2000年11月,西递、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递、宏村为什么能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西递、宏村体现了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深厚的科学、艺术、历史价值。有人说,建筑是浓缩的历史和文化,是凝固的音乐。西递和宏村浓缩了徽商鼎盛时期的那段历史,凝结了徽州古老而优秀的文化,因此成为人类建筑史上的一个绝唱。西递、宏村堪称一部“活着的历史”,有人说:要了解皇家生活,请到北京去;要体味民间生活,请到徽州来。

设计意图:本课的最终落脚点是突出本专题教学的宗旨:认识世界文化遗产。感悟皖南古村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由于前面的教学已经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西递、宏村的价值。通过这一部分的设计,总结升华,画龙点睛。

 结束语:西递、宏村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我们应当在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导下,严格遵循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原则,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如果能做到这些,我相信,我们的世界文化遗产一定能焕发出更加迷人的色彩!

设计意图:延伸拓展,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史为鉴,引导学生提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和措施。重视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特有功能,关注学生情感教育,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结束。(配乐《春江花月夜》)

八、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课型的定位。既不能把它上成导游课,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也不能把它上成专业课,晦涩难懂,空洞乏味。应当紧扣四个视角(远眺、近看、纵观、透视)、两个层面(了解、体验和探究、感悟),纵横交错,经纬结合,形成系统的网状知识结构。深入浅出,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让学生徜徉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感悟文化,陶冶人生。

由于本课涉及内容繁多,部分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障碍。处理过程中容易操之过急,使得讨论、学生分享交流、学生为主体活动的时间不够充分。

戴望舒简介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戴望舒简介”,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