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

高中椭圆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31

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一)
知识点整理
1.掌握椭圆的定义,会用定义解题;
2.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简单的几何性质,熟练地进行基本量间的互求,会根据所给的方程画出图形;
3.掌握求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基本步骤——①定型(确定它是椭圆);②定位(判断它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哪条坐标轴上);③定量(建立关于基本量的方程或方程组,解基本量)。
双基练习
1.椭圆的长轴位于轴,长轴长等于;短轴位于轴,短轴长等于;焦点在轴上,焦点坐标分别为,离心率=,准线方程是,焦点到相应准线的距离(焦准距)等于;左顶点坐标是;下顶点坐标是,椭圆上的点P的横坐标的范围是,纵坐标的范围是,的取值范围是。
2.椭圆上的点P到左准线的距离是10,那么P到其右焦点的距离是()
A.15B.12C.10D.8
3.⊿ABC中,已知B、C的坐标分别是(-3,0)、(3,0),且⊿ABC的周长等于16,则顶点A的轨迹方程是。
4.若椭圆短轴一端点到椭圆一焦点的距离是该焦点到同侧长轴一端点距离的3倍,则椭圆的离心率是;若椭圆两准线之间的距离不大于长轴长的3倍,则它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典型例题
例1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坐标轴上,长轴长是短轴长的3倍,且过点P(3,2),求椭圆的方程。

例2从椭圆上一点P向x轴作垂线,垂足恰好为椭圆的左焦点F1,A是椭圆的右顶点,B是椭圆的上顶点,且。(1)求该椭圆的离心率;(2)若该椭圆的准线方程是,求椭圆的方程。

课后作业
1.椭圆上一点M到左焦点F1的距离为2,N是MF1的中点,O为坐标原点,则|ON|=.。
2.若以椭圆上一点和两个焦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最大面积为1,则此椭圆长轴的长的最小值是.
3.设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一个焦点与短轴两个端点的连线互相垂直,且此焦点与长轴较近的端点的距离为,求此椭圆的方程。

4.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点F1(0,-1)、F2(0,1),直线y=4是椭圆的一条准线,(1)求椭圆的方程;(2)设P点在这个椭圆上,且|PF1|-|PF2|=1,求tan∠F1PF2.

5.椭圆的焦点分别为F1和F2,过中心O作直线与椭圆交于A、B,若⊿ABF2的面积是20,求直线的方程。

6.求经过点(2,0)与圆(x+2)2+y2=36内切的圆的圆心M的轨迹方程。

扩展阅读

§2.1.1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2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2.1.1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2”,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1.1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2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了轨迹方程、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的概念。本节课将主要通过例题、练习明确求轨迹方程的步骤,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椭圆的定义;掌握焦点、焦点位置、焦距与方程关系;
②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步骤的掌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例题、习题的评练结合,促使学生掌握求椭圆轨迹方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解求椭圆轨迹方程,使学生认识到辨证联系地看问题,学会在解题过程中抓住题目中条件与结论的联系。
【教学重点】:
知识与技能①、②
【教学难点】:
知识与技能②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1、动点轨迹的一般求法?
2、请讲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3、讲出椭圆的标准方程中a、b、c之间的关系
4、完成下面的题目(答案略)
①设a+c=10,a-c=4,则椭圆的标准方程是
②动点M到两个定点A(0,-)、B(0,)的距离的和是,则动点M的轨迹方程是
③与椭圆共焦点,且过点(3,-2)的椭圆方程是
④椭圆2x+3y=6的焦距是
通过回忆性质的提问,明示这节课所要学的内容与原来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为后面的题目做好准备。

二、例题、
例1在圆上任取一点P,过点P做x轴的垂线段PD,D为垂足。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线段PD的中点M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
例2设点A、B的坐标分别为(—5,0),(5,0)。直线AM、BM相交于点M,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求点M的轨迹方程。()
通过两个典型例题,使学生明确设点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步骤:(1)设动点(x,y);(2)根据题目的条件找到相等关系,并列出等式;(3)化简,得到所求方程;(4)注意不满足去掉不满足条件的点。
三、巩固练习
1、设点A、B的坐标分别为(—1,0),(1,0)。直线AM、BM相交于点M,且直线AM的斜率与直线BM的斜率的商是2,点M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x=—3,(y≠0))
2、若P(-3,0)是圆x+y-6x-55=0内一定点,动圆M与已知圆相内切且过P点,求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
*3、在面积为1的△PMN中,tanM=,tanN=-2,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出以M,N为焦点且过P点的椭圆的方程。(+=1)
进一步巩固学生求轨迹方法的掌握。
四、小结
本节课重点是设动点求轨迹方程。要着重体会四个步骤:(1)设动点(x,y);(2)根据题目的条件找到相等关系,并列出等式;(3)化简,得到所求方程;(4)注意不满足去掉不满足条件的点。
五、作业P426、7*B1、2、3、
六、补充训练1.椭圆2x+3y=6的焦距是(A)
A.2B.2()
C2D.2()
2.已知椭圆经过点(2,1),且满足,则它的标准方程是(D)
A.B.
C或
D或
3若椭圆两焦点为F(-4,0),F(4,0),P在椭圆上,且
△PFF的最大面积是12.则椭圆方程是(C)
AB
CD
4.P为椭圆上的点,是两焦点,若,则的面积是(B)
AB
CD16
5已知是椭圆的半焦距,则的取值范围是(D)
A(1,+∞)B
CD
6.已知F1、F2是椭圆+=1的两个焦点,过F1的直线与椭圆交于M、N两点,则△MNF2的周长为(B)
A.8B.16
C.25D.32

椭圆的标准方程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椭圆的标准方程”,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椭圆的标准方程(—)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课前及课堂上的探索研究过程,使学生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
2、复习和巩固求轨迹方程的基本方法.
3、能够理解椭圆轨迹和方程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学生解析能力;
教学重点:
1、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求法,
2、椭圆曲线和方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椭圆标准方程.
2、利用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研究曲线.
教学方式:体验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
学生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实验班学生,数学基础较好.
教学过程:
1、给出椭圆定义
由学生根据课前的预习叙述椭圆的定义:
1)椭圆的定义:
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的点的轨迹(或集合)叫做椭圆.F1,F2叫做椭圆的焦点;叫做椭圆的焦距.
2)展示学生通过预习椭圆知识,结合椭圆的知识所作的“图形”,并介绍椭圆的做法,帮助同学了解椭圆的定义,同时引出椭圆标准方程
2、推导椭圆标准方程
推导方程:(以下方程推导过程由学生完成)
①建系:以和所在直线为轴,线段的中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②设点:设是椭圆上任意一点,设,则,;
③列式:由得;
④化简:移项平方后得,
整理得,,
两边平方后整理得,
由椭圆的定义知,,即,∴,令,其中,代入上式,得,两边除以,得:())
3.进一步认识椭圆标准方程
(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以及两种标准方程的区分)
(1)方程()叫做椭圆的标准方程.它表示焦点在轴上,焦点坐标为,,其中.
(2)方程方程()也是椭圆的标准方程.它表示焦点在轴上,焦点坐标为,,其中.
4.通过例题巩固椭圆的标准方程.
例1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1)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3,0),(3,0),椭圆上任意一点与两焦点的距离的和等于8;
(2)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0,-4),(0,4),并且椭圆经过点.
5.再次展示学生所作椭圆,让学生利用椭圆方程和椭圆定义来判断所作的“椭圆”,并说明判断的依据,进一步椭圆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
6.小结:
这节课我们围绕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研究了椭圆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1)椭圆的定义;
(2)椭圆的标准方程推导;
(3)利用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研究曲线;
7.作业:
(1)P42,练习A第1,2,3,4题;(2)求演示图形5中椭圆的方程.

§2.2.1椭圆的标准方程


§2.2.1椭圆的标准方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会根据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会根据椭圆的标准方程求焦点坐标。

(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体会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运用类比、联想等方法提出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的情境感知研究椭圆标准方程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体会数学的对称美、简洁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椭圆的标准方程

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椭圆,比如:餐桌

问题1:汽车贮油罐的横截面的外轮廓线的形状是椭圆,怎样设计才能精确地制造它们?

问题2:把一个圆压扁了,像一个椭圆,它究竟是不是椭圆?

问题3:电影放映机上的聚光灯泡的反射镜、运用高能冲击波击碎肾结石的碎石机等仪器设备都是运用椭圆的性质制造的。怎样才能准确地制造它们?

学生回忆

椭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两定点F1、F2叫做椭圆的焦点,两定点间的距离叫做焦距.

注:满足几个条件的动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1)平面内;若把平面内去掉,则轨迹是什么?

(2)椭圆上的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记为2a;

两焦点之间的距离称为焦距,记为2c,即:=2c.

(3)常数,若,则轨迹是什么?若呢?

(二)师生探究:

1、回顾求圆的标准方程的基本步骤

建立坐标系、设点、找等量关系、代入坐标、化简

2、如何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原则:尽可能使方程的形式简单、运算简单

(一般利用对称轴或已有的互相垂直的线段所在的直线作为坐标轴。)

①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建立直角坐标系xoy,使x轴经过点,并且O与线段的中点重合

②设点:设是椭圆上任意一点,椭圆的焦距为,那么焦点的坐标分别为.又设M与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

y

F2

o

P

F1③根据条件得

所以得:

x

④化简:整理得:

由椭圆的定义可知:

令,其中,代入上式整理得:

思考:怎样推导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问题1:椭圆标准方程的特点是什么?

问题2:如何判断椭圆焦点位置?

椭圆的定义

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的点的轨迹。

图形

标准方程

焦点坐标

a,b,c的关系

焦点位置的判断

分母哪个大,焦点就在哪个轴上(三)学生活动

一、基础训练

1、若动点P到两定点F1(-4,0),F2(4,0)的距离之和为8,则动点P的轨迹为(B)

A.椭圆B.线段F1F2

C.直线F1F2D.不存在

2、求下列椭圆的焦点坐标

1、2、3、4、

3、已知椭圆的方程为,则,,,焦点坐标为:,焦距为如果曲线上一点P到焦点的距离为8,则点P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等于。

二、例题讲解

例1、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方程

(1)a=4,b=3,焦点在x轴上;

(2)b=1,,焦点在y轴上;

(3)若椭圆满足:,,焦点在x轴上,求它的标准方程;

变:若把焦点在x轴上去掉呢?

(4)两个焦点分别是,且经过;

(5)已知椭圆经过两点,求它的标准方程;

解答:(1)

(2)

(3),変题:

(4)

(5)

反思研究:(1)求椭圆方程的步骤:1.定型,2.定位,3.定量

(2)椭圆的标准方程可统一成

例2、已知一个运油车上的贮油罐横截面的外轮廓线是一个椭圆,它的焦距为m,外轮廓线上的点到两个焦点之和为3m,求这个椭圆的标准方程。

解:以两焦点所在直线为轴,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为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这个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根据题意知,所以

因此,这个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椭圆的标准方程,掌握了求焦点在x轴上和在y轴上的标准方程,求标准方程常用的方法:待定系数法,坐标转移法;有时还需要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

作业布置

教材P30页习题2.2第2,3,4,5题

课后作业:创新作业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目标
1.把握椭圆的定义,把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及其推导过程;
2.能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把握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3.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通过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使学生进一步把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并渗透数形结合和等价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5.通过让学生大胆探索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创新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是椭圆的定义及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难点是椭圆标准方程的建立和推导.关键是把握建立坐标系与根式化简的方法.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一节教材整体来看是两大块内容:一是椭圆的定义;二是椭圆的标准方程.椭圆是圆锥曲线这一章所要研究的三种圆锥曲线中首先碰到的,所以教材把对椭圆的研究放在了重点,在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教学中巩固和应用.先讲椭圆也与第七章的圆的方程衔接自然.学好椭圆对于学生学好圆锥曲线是非常重要的.
(1)对于椭圆的定义的理解,要抓住椭圆上的点所要满足的条件,即椭圆上点的几何性质,可以对比圆的定义来理解.
另外要注重到定义中对“常数”的限定即常数要大于.这样规定是为了避免出现两种非凡情况,即:“当常数等于时轨迹是一条线段;当常数小于时无轨迹”.这样有利于集中精力进一步研究椭圆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但讲解椭圆的定义时注重不要忽略这两种非凡情况,以保证对椭圆定义的准确性.
(2)根据椭圆的定义求标准方程,应注重下面几点:
①曲线的方程依靠于坐标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是求曲线方程首先应该注重的地方.应让学生观察椭圆的图形或根据椭圆的定义进行推理,发现椭圆有两条互相垂直的对称轴,以这两条对称轴作为坐标系的两轴,不但可以使方程的推导过程变得简单,而且也可以使最终得出的方程形式整洁和简洁.
②设椭圆的焦距为,椭圆上任一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为,令,这些措施,都是为了简化推导过程和最后得到的方程形式整洁、简洁,要让学生认真领会.
③在方程的推导过程中碰到了无理方程的化简,这既是我们今后在求轨迹方程时经常碰到的问题,又是学生的难点.要注重说明这类方程的化简方法:①方程中只有一个根式时,需将它单独留在方程的一侧,把其他项移至另一侧;②方程中有两个根式时,需将它们分别放在方程的两侧,并使其中一侧只有一项.
④教科书上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实际上只给出了“椭圆上点的坐标都适合方程“而没有证实,”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椭圆上”.这实际上是方程的同解变形问题,难度较大,对同学们不作要求.
(3)两种标准方程的椭圆异同点
中心在原点、焦点分别在轴上,轴上的椭圆标准方程分别为:,.它们的相同点是:外形相同、大小相同,都有,.不同点是:两种椭圆相对于坐标系的位置不同,它们的焦点坐标也不同.
椭圆的焦点在轴上标准方程中项的分母较大;
椭圆的焦点在轴上标准方程中项的分母较大.
另外,形如中,只要,,同号,就是椭圆方程,它可以化为.
(4)教科书上通过例3介绍了另一种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中间变量法.例3有三个作用:第一是教给学生利用中间变量求点的轨迹的方法;第二是向学生说明,假如求得的点的轨迹的方程形式与椭圆的标准方程相同,那么这个轨迹是椭圆;第三是使学生知道,一个圆按某一个方向作伸缩变换可以得到椭圆.
教法建议
(1)使学生了解圆锥曲线在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为激发学生学习圆锥曲线的爱好,体会圆锥曲线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可由实际问题引入,从中提出圆锥曲线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内容心中有数,如书中所给的例子,还可以启发学生寻找身边与圆锥曲线有关的例子。
例如,我们生活的地球每时每刻都在环绕太阳的轨道——椭圆上运行,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也如此,太阳则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假如这些行星运动的速度增大到某种程度,它们就会沿抛物线或双曲线运行.人类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或人造行星就要遵循这个原理.相对于一个物体,按万有引力定律受它吸引的另一个物体的运动,不可能有任何其他的轨道.因而,圆锥曲线在这种意义上讲,它构成了我们宇宙的基本形式,另外,工厂通气塔的外形线、探照灯反光镜的轴截面曲线,都和圆锥曲线有关,圆锥曲线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是很高的.
(2)安排学生课下切割圆锥形的事物,使学生了解圆锥曲线名称的来历
为了让学生了解圆锥曲线名称的来历,但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教学时应安排让学生课后亲自动手切割圆锥形的萝卜、胶泥等,以加深对圆锥曲线的熟悉.
(3)对椭圆的定义的引入,要注重借助于直观、形象的模型或教具,让学生从感性熟悉入手,逐步上升到理性熟悉,形成正确的概念。
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先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教师可事先预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