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

高中椭圆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9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

教学目标

1.掌握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及其推导过程;
2.能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掌握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3.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通过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并渗透数形结合和等价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5.通过让中国学习联盟胆探索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是椭圆的定义及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难点是椭圆标准方程的建立和推导.关键是掌握建立坐标系与根式化简的方法.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一节教材整体来看是两大块内容:一是椭圆的定义;二是椭圆的标准方程.椭圆是圆锥曲线这一章所要研究的三种圆锥曲线中首先遇到的,所以教材把对椭圆的研究放在了重点,在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教学中巩固和应用.先讲椭圆也与第七章的圆的方程衔接自然.学好椭圆对于学生学好圆锥曲线是非常重要的.

(1)对于椭圆的定义的理解,要抓住椭圆上的点所要满足的条件,即椭圆上点的几何性质,可以对比圆的定义来理解.

另外要注意到定义中对“常数”的限定即常数要大于.这样规定是为了避免出现两种特殊情况,即:“当常数等于时轨迹是一条线段;当常数小于时无轨迹”.这样有利于集中精力进一步研究椭圆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但讲解椭圆的定义时注意不要忽略这两种特殊情况,以保证对椭圆定义的准确性.

(2)根据椭圆的定义求标准方程,应注意下面几点:

①曲线的方程依赖于坐标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是求曲线方程首先应该注意的地方.应让学生观察椭圆的图形或根据椭圆的定义进行推理,发现椭圆有两条互相垂直的对称轴,以这两条对称轴作为坐标系的两轴,不但可以使方程的推导过程变得简单,而且也可以使最终得出的方程形式整齐和简洁.

②设椭圆的焦距为,椭圆上任一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为,令,这些措施,都是为了简化推导过程和最后得到的方程形式整齐、简洁,要让学生认真领会.

③在方程的推导过程中遇到了无理方程的化简,这既是我们今后在求轨迹方程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又是学生的难点.要注意说明这类方程的化简方法:①方程中只有一个根式时,需将它单独留在方程的一侧,把其他项移至另一侧;②方程中有两个根式时,需将它们分别放在方程的两侧,并使其中一侧只有一项.

④教科书上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实际上只给出了“椭圆上点的坐标都适合方程“而没有证明,”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椭圆上”.这实际上是方程的同解变形问题,难度较大,对同学们不作要求.

(3)两种标准方程的椭圆异同点

中心在原点、焦点分别在轴上,轴上的椭圆标准方程分别为:,.它们的相同点是:形状相同、大小相同,都有,.不同点是:两种椭圆相对于坐标系的位置不同,它们的焦点坐标也不同.

椭圆的焦点在轴上标准方程中项的分母较大;

椭圆的焦点在轴上标准方程中项的分母较大.

另外,形如中,只要,,同号,就是椭圆方程,它可以化为.

(4)教科书上通过例3介绍了另一种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中间变量法.例3有三个作用:第一是教给学生利用中间变量求点的轨迹的方法;第二是向学生说明,如果求得的点的轨迹的方程形式与椭圆的标准方程相同,那么这个轨迹是椭圆;第三是使学生知道,一个圆按某一个方向作伸缩变换可以得到椭圆.

教法建议

(1)使学生了解圆锥曲线在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激发学生学习圆锥曲线的兴趣,体会圆锥曲线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可由实际问题引入,从中提出圆锥曲线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内容心中有数,如书中所给的例子,还可以启发学生寻找身边与圆锥曲线有关的例子。

例如,我们生活的地球每时每刻都在环绕太阳的轨道——椭圆上运行,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也如此,太阳则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如果这些行星运动的速度增大到某种程度,它们就会沿抛物线或双曲线运行.人类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或人造行星就要遵循这个原理.相对于一个物体,按万有引力定律受它吸引的另一个物体的运动,不可能有任何其他的轨道.因而,圆锥曲线在这种意义上讲,它构成了我们宇宙的基本形式,另外,工厂通气塔的外形线、探照灯反光镜的轴截面曲线,都和圆锥曲线有关,圆锥曲线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是很高的.

(2)安排学生课下切割圆锥形的事物,使学生了解圆锥曲线名称的来历

为了让学生了解圆锥曲线名称的来历,但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教学时应安排让学生课后亲自动手切割圆锥形的萝卜、胶泥等,以加深对圆锥曲线的认识.

(3)对椭圆的定义的引入,要注意借助于直观、形象的模型或教具,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正确的概念。

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先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教师可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

(4)将提出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借助多媒体课件来体现椭圆的定义的实质

在教学时,可以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动手动脑,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使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利用多媒体,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椭圆的定义的教学过程(3edu.net)中,可以提出“到两定点的距离的和为定值的点的轨迹一定是椭圆吗”,让学生通过课件演示“改变焦距或定值”,观察轨迹的形状,从而挖掘出定义的内涵,这样就使得学生对椭圆的定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注意椭圆的定义与椭圆的标准方程的联系

在讲解椭圆的定义时,就要启发学生注意椭圆的图形特征,一般学生比较容易发现椭圆的对称性,这样在建立坐标系时,学生就比较容易选择适当的坐标系了,即使焦点在坐标轴上,对称中心是原点(此时不要过多的研究几何性质).虽然这时学生并不一定能说明白为什么这样选择坐标系,但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讲解选择适当坐标系的一般原则,学生就较为容易接受,也向学生逐步渗透了坐标法.

(6)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时教师要注意化解难点,适时地补充根式化简的方法.

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时,由于列出的方程为两个跟式的和等于一个非零常数,化简时要进行两次平方,方程中字母超过三个,且次数高、项数多,教学时要注意化解难点,尽量不要把跟式化简的困难影响学生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的整体认识.通过具体的例子使学生循序渐进的解决带跟式的方程的化简,即:(1)方程中只有一个跟式时,需将它单独留在方程的一边,把其他各项移至另一边;(2)方程中有两个跟式时,需将它们放在方程的两边,并使其中一边只有一项.(为了避免二次平方运算)

(7)讲解了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己研究焦点在y轴上的标准方程,然后鼓励学生探索椭圆的两种标准方程的异同点,加深对椭圆的认识.

(8)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要巩固旧知识

椭圆也是一种曲线,所以第七章所讲的曲线和方程的知识仍然使用,在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中要注意进一步巩固曲线和方程的概念.对于教材上在推出椭圆的标准方程后,并没有证明所求得的方程确是椭圆的方程,要注意向学生说明并不与前面所讲的曲线和方程的概念矛盾,而是由于椭圆方程的化简过程是等价变形,而证明过程较繁,所以教材没有要求也没有给出证明过程,但学生要注意并不是以后都不需要证明,注意只有方程的化简是等价变形的才可以不用证明,而实际上学生在遇到一些具体的题目时,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wWw.JAB88.CoM

(9)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课上尽量让全体学生参与讨论,由基础较差的学生提出猜想,由基础较好的学生帮助证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延伸阅读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椭圆是圆锥曲线中重要的一种,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后继学习其它圆锥曲线的基础,坐标法是解析几何中的重要数学方法,椭圆方程的推导是利用坐标法求曲线方程的很好应用实例。本节课内容的学习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展现新课程的理念,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使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始终。
椭圆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通过实验演示,创设生动而直观的情境,使学生亲身体会椭圆与生活联系,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椭圆知识的学习兴趣;在椭圆概念引入的过程中,改变了直接给出椭圆概念和动画画出椭圆的方式,而采用学生动手画椭圆并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椭圆概念形成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椭圆方程的化简是学生从未经历的问题,方程的推导过程采用学生分组探究,师生共同研讨方程的化简和方程的特征,可以让学生主体参与椭圆方程建立的具体过程,使学生真正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来源,并在这种师生尝试探究、合作讨论的活动中,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独立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设计例题、习题的研讨探究变式训练,是为了让学生能灵活地运用椭圆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调动、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开阔学生知识应用视野。

§2.1.1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1


§2.1.1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1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了轨迹方程。对于怎样列方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将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总结来进行教学。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掌握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掌握焦点、焦点位置、焦距与方程关系;
②了解建立坐标系的选择原则。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让学生自己画图探究椭圆上的点应满足的条件;
②通过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突破带“两个根号的方程”的化简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知识技能目标①②
【教学难点】:
知识技能目标②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1、动点轨迹的一般求法?
通过回忆性质的提问,明示这节课所要学的内容与原来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为后面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作好准备。
二、引入
1、椭圆是常见的图形,如:汽车油罐的横截面,立体几何中圆的直观图,天体中,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等等(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行星的运动轨迹)

2、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的都固定在图板的同一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这时笔尖(动点)画出的轨迹是一个圆。如果把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分别固定在图板的两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铅笔,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1、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学习椭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借计算机形成生动的直观,使学生印象加深,以便更好地掌握椭圆的形状
2、利用书本探究,使学生明确椭圆上的点满足的条件。
三、新课
过程
1、投影:椭圆的定义: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焦距(一般用2c表示)
常数一般用2表示。(讲解定义时要注意条件:)(思考:若没有该条件所表示的图形会是怎样的?)
2、提问:如何求轨迹的方程?(引导学生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
板书: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略)
3、投影:椭圆的标准方程:
形式一:()
说明:此方程表示的椭圆焦点在x轴上,焦点是F1(-c,0)、F2(c,0),其中c2=a2-b2.
形式二:()
说明:此方程表示的椭圆焦点在y轴上,焦点是F1(0,-c),F2(0,c),其中c2=a2-b2.

4、例题
例1: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2,0)、(-2,0),并且椭圆经过点,求它的标准方程。
例2:平面内两个定点的距离是8,写出到这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是10的点的轨迹方程。
(由椭圆的定义可知:所求轨迹为椭圆;则只要求出、、即可)
5、巩固练习
P361、2、31、明确椭圆的定义。抓住几个不变:两个定点;一个常数。

2、通过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明确:
1)结合已画出的图形探索怎样建立坐标系;2)在推导过程中,思考“怎样消去方程中的根式”这一关键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3)其中焦点为F1(,0)、F2(c,0),;4)如果焦点在轴上,焦点为F1(0,)、F2(0,c),只要将方程中,互换就可得到它的方程)
3、讨论如何从标准方程中求出、、的值来。

四、小结
1、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椭圆,椭圆是怎样的点的轨迹?
2、椭圆的标准方程是怎样的?
3、椭圆标准方程中a、b、c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你能通过它们求出椭圆的标准方程吗?
五、作业P421、2、
六、补充训练1、焦点坐标为(0,-4)、(0,4),a=5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为(D)
A.B.C.D.
2、与椭圆共焦点,且过点(3,-2)的
椭圆方程是(D)
A.B.
C.D.
3、方程表示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
则k的取值范围是(C)
A、-16<k<25B、-16<k<
C、<k<25D、k>
4、若方程表示的曲线是椭圆,则
k的取值范围是(C)
A.(3,5)B.(3,4)∪(4,5)
C.(-∞,3)D.(5,+∞)
5、、设,若方程x2sin+y2cos=1,表示焦
点在y轴上的椭圆,则的取值范围是(C)
A.(0,)B.(0,C.(,)D.,
6、若C、D是以F1、F2为焦点的椭圆上
的两点,CD过点F1,则△F2CD的长为(A)
A.20B.16C.12D.10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分析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继直线和圆的方程之后,用坐标法研究曲线和方程的又一次实际演练。椭圆的学习可以为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因此这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和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2.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明确焦点、焦距的概念,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尝试画图、发现椭圆的形成过程进而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培养学生观察、辨析、类比、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让学生感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能力培养为主攻的原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求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抽象出椭圆定义,并用坐标法探究椭圆的标准方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三、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认识椭圆: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椭圆,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画椭圆:通过画图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演示:通过多媒体演示,再加上数据的变化,使学生更能理性地理解椭圆的形成过程。

4.椭圆定义:注意定义中的三个条件,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定义。

5.推导方程:教师引导学生化简,突破难点,得到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利用学生手中的图形得到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并且对椭圆的标准方程进行了再认识。

6.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

7.巩固练习:以多种题型巩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8.归纳小结: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9.课后作业: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必做题与选做题。

10.板书设计:目的是为了勾勒出全教材的主线,呈现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并突出重点,用彩色增加信息的强度,便于掌握。

四、教学评价

本节课贯彻了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思维训练出发,通过学习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规律,并为知识结构优化奠定了基础。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椭圆、双曲线、抛物线都是平面内符合某种条件的点的轨迹,如果用综合法来研究它们,是很困难的,而用坐标法就方便很多。学生对解析几何有一定的基础,已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思维活跃,乐于探索、敢于探究。但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属经验型,数学运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思维能力都比较弱,所以在设计课的时候往往要降低起点,多作铺垫,扫清他们学习上的障碍,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本人以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归纳猜想、推理验证,引导学生逐个突破难点,自主完成问题,使学生通过各种数学活动,掌握各种数学基本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教材分析: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方法对双曲线、抛物线方程的推导具有直接的类比作用,为学习双曲线、抛物线内容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对椭圆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掌握好坏,不光会影响对它本身的性质的掌握,而且直接影响对双曲线、抛物线的学习效果,可见本节内容所处的重要地位本节课研究的是椭圆标准方程的建立及其简单运用,涉及的数学方法有观察、比较、归纳、猜想、推理验证等。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循序渐进、逐层推进、自主探究法,即“创设问题——启发讨论——探索结果”及“直接观察——归纳抽象——总结规律”的一种研究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思、探、练”的结合,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体现课堂的开放性与公平性。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动感和直观性,降底学生学习难度、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大容量信息的呈现和生动形象的演示(尤其是动画效果)对激活学生思维、加深概念理解有积极作用。

教学目标:(1)掌握椭圆的定义、几何图形、标准方程。

(2)会根据已知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重点、难点:椭圆是通过描述椭圆形成过程进行定义的,作为椭圆本质属性的揭示和椭圆方程建立的基石;椭圆的标准方程作为今后研究椭圆性质的根本依据,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对“曲线与方程”的内在联系(数形结合思想的具体表现)并未真正有所感受,而求椭圆的方程的过程是对求轨迹方程的步骤和方法的巩固和加深,所以推导椭圆标准方程成为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教师制作课件(一个PowerPoint课件,一个几何画板课件),准备画椭圆工具(包括一块木板、两颗图钉、一根细绳,一张白纸)。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先让学生阅读引言及课本内容,然后师生共同画图体验: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硬纸板、细绳、铅笔,自己动手画椭圆,然后教师用多媒体演示画椭圆的过程.

2.椭圆的定义

(1)教师提出问题

①在上面的作图过程中,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

②轨迹上的点满足什么条件?

(2)学生概括椭圆的定义,教师点评

(板书)椭圆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的点的轨迹叫椭圆,即(2a).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关键词语“和”、“常数”、“大于”用彩色粉笔突出.)

说明:2a时轨迹为椭圆;2a=时轨迹为线段;2a时轨迹不存在.

练习:已知(-1,0),(1,0),动点M满足:

(1)|M|+|M|=4,则M点的轨迹为_______

(2)|M|+|M|=2,则M点的轨迹为_______

(3)|M|+|M|=1,则M点的轨迹为_______

思考:若|M|+|M|=2a,则M点的轨迹如何?

3.椭圆的标准方程

(1)复习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2)椭圆标准方程的探求

确定建系方案,列出代数方程。先让学生各自在练习本上自行化简,在此过程中,教师一边巡视,一边给予指导和提示(先移项再平方),然后选出1—2位学生的推导过程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并请学生本人作简要陈述.

4.应用举例,巩固新知

例1、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1)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椭圆上一点到两焦点距离的和等于10;

(2)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并且经过点;

(3)a=3b,且过P(3,0).

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求出,并确定焦点的位置。

点评:待定系数法求椭圆标准方程时,需根据题意设出椭圆方程,再由已知条件求待定的系数。

注意:当焦点位置不能确定时,应分类讨论。

例2、椭圆上一点P到一个焦点的距离为4,则P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为()

?A.5?B.6?C.4?D.10

5.课堂练习:

课本106页1题、2题、3题

6.归纳小结:

(1)椭圆的定义:(2a)

(2)椭圆的标准方程:焦点在轴上:;

焦点在轴上:.

(焦点的位置看,的分母大小来确定)

(3)、、之间的关系:,;

7.课后作业,巩固提高

(1)基础题:课本106页习题8.1的1题、2题、3题、4题

(2)提高题:

已知椭圆的左焦点为,AB为过的弦,求的周长.

8.板书设计